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18篇)
1.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一
教有所思 育有所乐
——学习《教育·感·思》系列文章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按照学院统一安排,党办人员学习了《教育·感·思》系列文章之《为何要努力工作》、《教书育人与高分低能》、《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专访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主任黄德辉》等文章,并对此进行了讨论,使大家对高职院校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强调责任心,做好份内事
2002年,全国高职高专教师总人数为16万人,直至2008年底,全国高职高专教师总人数上升至3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7万人。而在校生有一千多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一半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增长,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即使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但为了配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变化着。
处在这么重要的教育工作岗位上,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深刻体会到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文章中黄老师提到,职业院校老师普遍属于不快乐群体,而且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努力工作。其实,这就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当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任务在应付,那就会给自己和学生带来痛苦;但如果教师用心投入教育,努力寻求工作的进步,那就对得起自己、学校和社会了。若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努力了也难以改变整体现状,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决定自身的行为,让自己无愧于心,令自己在短暂的人生路途上活得更愉快及更有意义。
一般人的本性都有某些共同点,例如:面对枯燥的事情时不会感觉愉快、面对艰辛的任务时不会感觉享受等。每当在工作上遇到头疼甚至厌恶的问题及困难时,我们就应该去想“工作本质就是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在其位,谋其政;自身的存在价值体现在有多少本事为团队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有多少本事为领导分忧......”等工作属性,内心“面对困难的怨气苗头”往往会很奇妙地自然而然被扑灭并能转化为“解决困难的力气势头”。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应试教育失败者”,如果能让一批又一批学生重新振作、重拾自尊、重获信心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那么老师们的使命感就使其在培育“应试教育失败者”的艰辛过程中获得了无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黄老师提到,现在很多老师上课时常犯的错误就是“只关心自己的嘴巴”。所谓“只关心自己的嘴巴”,就是上课前只在想这节课需要讲什么内容,然后把预备好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嘴巴讲出来就以为已完成了教学任务。老师“只关心自己的嘴巴”的问题在于也许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一点都听不懂,没学到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在上课前应该思考这两个问题:第一,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什么?第二,假设自己是学生,老师以什么的方法来教将更容易令自己理解和学懂?这样就能由以前的“只关心自己的嘴巴”转变至“关心如何能有效把有用的知识传递至学生的脑袋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内地扩招十多年来,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已经明显下降,高职学生更是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于不少高职院校老师是一项挑战。即使咱们没本事把所有参差不齐的学生变为“高分高能”,但我们仍可选择尽力培养好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注重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好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对学生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教师应该有效协助学生装备以下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1. 为手装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解决困难的专业能力,有能力为用人单位分忧。
2. 为肩装备。培养学生的承担意识,让学生清楚知道毕业以后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存在价值取决于有多少本事为用人单位“面对困难,解决困难”。3. 为心装备。通过协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来指引学生如何在物欲与精神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平衡点,并建立正确并适合自己的人生观,让其活得更愉快及更有意义。
三、调整工作态度,增强主动意识
黄老师认为,目前内地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力很强,但缺乏工作主动意识,接到领导安排的任务时心中多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增强工作主动意识,为领导、为学校排忧解难呢?
首先,要端正态度——愿不愿意、乐不乐意为领导分忧。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常管理工作效果的优劣,愿意为领导分忧的管理者会主动搞好本职工作,所干每一件日常工作都是自己份内之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乐意为领导分忧的管理者会在干好今天工作的同时想到明天的工作,想到搞好当前管理和长远预防相结合,作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如此,要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学习生活经验的传授使学生少走弯路、时刻做好安全纪律的提醒使学生不犯或少犯错误等;热心为领导分忧的管理者会不折不扣地完成学院临时交给的工作,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叫困难从而推给其他部门。
其次,主动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的能更好地为领导分忧,管理能力是基础而工作态度是关键,如果工作态度差,能力越强工作效果偏差越大;具有良好工作态度人的管理能力可以培养,逐步使他德才兼备。作为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管理工作上杜绝纰漏,讲求效果,更多更好地为领导分忧。
第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作为基层管理者对内天天与教师、与学生打交道,工作既要为领导分忧又要为师生负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依照规定程序办事,这样即使师生们有疑问,按照规定解释得清、分析得明,而非凭管理者自己喜好办事、看办事的人去说话,同一件事情,有些人去办很顺利而换个人去就行不通,什么规定规章制度在他那里形同虚设;基层管理者执行制度时更不能怕吵、怕缠,一吵心发软、二缠制度偏,如果这样如何能为领导分忧?
只有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意识,才能更愉快的工作,不断的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从而更好的为领导分忧,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质量
黄老师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协助学生从“学生的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目前,社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示,技能越高越好,但他们不期望一名高职毕业生能达到八级技师水平,他们都要求毕业生具“为领导分忧意识”,做事有“责任心”,只要有责任心,肯干,就能熟能生巧,技能便会自然而然地不断进步。
曾在某毕业生招聘论坛上看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代表在会上不约而同地表示虽然他们知道成绩好的毕业生并不代表一定能力强,但企业仍倾向于挑选一些名校及成绩好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都表示学历仅仅是敲门砖,是入场券。员工能否被重用则主要看员工本身的承担意识及专业技能,就是有多少本事为企业解决困难。其实现在社会上也不乏很多专科毕业生经过努力和打拼最终成为中高层的管理干部的例子涌现。
高职院校要想学生毕业后有好的就业渠道,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先根据企业对毕业生要求而拟定出“预期职业要求”,然后再把该专业的“预期职业要求”切成一门门课程。像“数学课”及“英语课”等基础课的内容由专业带头人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而决定,旨在按实际需要服务专业。
另外,学校和企业还须共赢,方可持续,才能收效。幻想让企业拿着自己的厂房、设施、员工时间、耗材给学校培养学生是不现实的。学校若想使企业愿意与自己合作,必须有自己技术技能、能培养出使企业盈利的员工,给企业带来效益。譬如要想使企业接受自己的学生顶刚实习就必须使自己的学生具备较为熟练的技能、能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如想使企业愿意为自己合作,就必须使自己的老师具备较强的技能、能够为企业排忧解难、攻克技术难关、带来利润等。还可以把学校评价指标中加入校企合作的因素,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今年,我院新成立了产学合作处,这也推动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但是要真正能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的努力。
总之,教育是现在民生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高职院校教育这个平台上,我们教师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社会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乐于为学院奉献,才能真正做到叫有所思、育有所乐。
2.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二
一、细读文本,理解内容巧妙拟题
语文教材中,描写童年故事的课文很多,文章的题目和内容都是经过作者细心思考、琢磨、推敲而成的,题目与内容新颖、吻合,耐人寻味。有的题目是直接以人名来拟的,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写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故事,突出了旅游的路程之长,安排之细的特点,体现了乌塔自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真是令人敬佩。有的题目是直接描写刻苦学杂技的少年,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一文,作者在文中突出了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敢于拼搏的精神。有的题目是直接围绕话题内容拟题的,如《争吵》一文,围绕着“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质疑问难: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方法。
二、外貌描写,凸显形象入木三分
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经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展示不同人物的形象时,要仔细观察,做到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要入木三分。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起到了特殊作用。1.以景烘托人物形象。用“深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及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起了烘托作用。2.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用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刻画、描写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外貌形象,给读者以人物形象美之感。3.创造气氛,设下悬念。文章开头创造了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想象这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怎样和他相识的?他是怎样见多识广?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小练笔,即描写一个小伙伴在西瓜地里帮助爸爸摘西瓜、装西瓜的场面,要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写作水平。
三、动作描写,真实突出人物动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读、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人物动作的能力。例如写记叙文,写事就要通过写人才能让文章生动、具体,才能让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下雪了,我扫出一块空地来……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这段话巧用了“扫、支起、撒、看、缚、拉、罩”等一连串的动作,把闰土在雪地里捕鸟的经过写得很生动、细腻,让人记忆深刻。
1. 留心观察。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如著名作家施耐庵为了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他通过“深山观虎一借虎皮学打虎—看醉汉打狗—打椅子学打虎”的全过程细心观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琢磨打虎的动作,最后才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要想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首先要观察好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动作神态。
2. 参加活动。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就要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和观察,注意人物的动作,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如写“炒鸡蛋”的习作,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示范:怎样打开液化灶?怎样敲鸡蛋?怎样放油、放作料?鸡蛋炒得怎么样?并用“打开、掏、敲、放、炒、摆”一连串的动作来写一段话。这样,通过实践和描述,再来写作文,就能在边做边写中把人物动作写活了。
3. 用词准确。
要把人物动作写得生动活泼,还要用词准确。如《课间十分钟》写“丢沙包”的习作,从“沙包飞来……抓住了沙包”,作者用了“抬”“转”“捞”“抓”等动词,把“海底捞月”接沙包的场面写得生动、逼真。
4. 用词要有变化。
描写动作词语不要呆板,要有变化。如写手的动作可以用“拿”,还可以用“打、提、推、拉、举、摸、捞”等;又如写脚的动作词语,除了用“走”,还可以用“踢、踩、踏、蹬、弯、蹲”等;再如眼睛的动作词语,除了用“看”,还可以用“观、巡视、俯视、凝视、仰望、远看、遥看”等。总之,在写人物动作中,词语有所变化,文章就生动、具体了。
四、描写心理,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至关重要,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描写除了动作、神态、语言以外,有时还要用浓墨重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教材,努力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课文是怎样描写儿童们的心理活动?怎么体现他们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1.充满矛盾,担心犹豫。到底要不要让拄拐的博莱克参加检阅,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大家心里很矛盾,犹豫不决。2.队长提议,心情激动。让残疾儿童排在第一排,体现了尊重残疾儿童的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3.赞成提议,打消顾虑。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思想也统一了。4.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儿童队员通过讨论一致赞同让博莱克在队伍第一排,队员们是由开始“忐忑不安”到后来“激动自豪”,这是感情变化的飞跃,这个决定是聪明、理智的,怎能不让大家心情激动、自豪呢?5.由衷地赞美,检阅“真棒”。“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从而赞美了博莱克和他的队员检阅的成功,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同时赞美博莱克的“自尊、自强”,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体现精彩
3.谁最该学习鲁迅的文章? 篇三
笔者不否认鲁迅的伟大,但是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现在的问题是:编教材的是成人,教学的是成人,认为“鲁迅文章不该被删除”的也是成人(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并不从事教育工作),至于学生到底从教材中的鲁迅文章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又有谁做过详细的调查呢?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从鲁迅文章中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这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与教学水平,与鲁迅文章本身并无多大关系。这话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无视了教材编写者和教学执行者的自主选择权。试问:如果教材编者或者教师找到了比鲁迅文章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更易于引导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其他作家的作品,那些原先被选进教材的鲁迅文章该不该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而被免于删除呢?
鲁迅文章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莫过于批判精神和自省精神了,可是,就算学生领会了先生的这种精神,并且也内化成了自己的某种意识或习惯,姑且不论在当今中国,就是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学校这个小圈子里,谁能包容他的这种意识或者习惯呢?学生爱上体育课,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特别是主科)挤占,你敢批判老师吗?某同学莫名其妙地被老师评为了“三好学生”,而各方面表现都明显优于此人的其他同学却与“三好”无缘,你觉得不合理,你敢批判吗?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连教室里的课程表都换成了假的,你觉得这是在弄虚作假,你敢批判吗?当然,你可以不停地自省,然而,无助于改变现实的自省除了把自己“省”为一个孤独的人以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我们口口声声教学生“求真”,可我们自己在行动上(主要指工作方面)又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去真”,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搬出一个鲁迅,你就是搬出一百个“鲁迅”来,又有什么用?除了让学生觉得书上学到的道理与现实处世哲学是两张皮以外,还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所以,真正迫切需要学习鲁迅文章、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自省精神的,是成人,而不是学生。
成人世界充斥着弄虚作假与潜规则,大家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置身其中充当着“帮凶”,以至于忽略了身后注视着自己一举一动的那一双双纯净的眸子,却寄望于将几篇鲁迅文章编进教材来完成对孩子们一种全新价值观的构建,还有比这更荒唐的想法和做法吗?
至于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教材,啥时候退出教材,退出几篇比较合适,我认为这都与鲁迅无关——虽然许多人反对《风筝》被删除的原因,只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这就好像一只母鸡下了一枚鸡蛋,你吃不吃,是煮着吃还是煎着吃,或者是生吃,都已经与母鸡没有关系了。母鸡要是知道别人为吃蛋而发生了争执,也许会后悔自己下了那枚蛋。
4.学习心得体会文章100字 篇四
交通安全关乎生命,生命没有彩排。全球过6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全球每分钟就有人伤于车祸,全球死于车祸比世界大战死的还要多,而我国交通死亡事故是全球第一,天天,都会有人命丧于那无情的飞奔车轮底下,成为交通安全路上又一个警示灯。车祸,让许很多多暖和的家庭支离破碎,让幸福在车祸中断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车祸中转眼即逝,许很多多肇事司机在一失足间铸就了千古恨。触目惊心的数字,不计其数的亲人就在车祸的转眼间中沉醉在悲痛当中。
在血的教训的照映下,生命如此地脆弱,如此地不堪一击。多一份谨慎,多一份关心,就会少一份灾难,少一份失看。珍惜生命,从我做起,为不再让亲友生离死别的场面再一次出现,不让交通事故无情地吞噬我们无辜的生命。我一定严格遵守各项交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法律,时刻以苏醒的头脑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控制好脚下飞旋的车轮,守好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不开霸王车、不违规超车会车、不无证驾驶、不疲惫驾驶、不酒后驾驶,不超载、超速,避免心存侥幸而给自己和他人留下毕生的痛苦和遗憾。
5.学习“新九论”系列文章心得体会 篇五
近期通过集中学习《河南日报》关于新九论系列文章,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习时间不长,但学的踏实,学的实在,学的值得。
转变领导方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抢抓机遇、加快崛起的客观需要,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现结合自己的工作,我谈一下认识:
一是要勤于学习,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以适应新形势,工作更加切合实际;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
二是清醒认识有所为有所不为。卢书记认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此“为”就是“不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效果,此“不为”就是“为”。
三是认真做好“三具两基一抓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主动抓、具体抓、扎实抓、合力抓、科学抓,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体现了求是的工作理念、求真的工作态度、求效的工作方法、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
四要关注民生。民心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既要注重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和实际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是积极创新,在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上下功夫。要创新观念,解放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一步,创新就会发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创新就会超前一步。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对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检验。领导干部是思路举措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科学发展的引领者和监督者。领导干部思想解放到什么程度,领导方式创新到什么程度,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推进到什么程度。
省委卢展工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决策的步伐、适应加快转变的要求,认真研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的问题,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总之,要用负责之心来做工作;用情,满怀尊重、理解之情,做好服务工作;用力,真正以人为本,不怕难、不怕繁、不怕重、不怕怨,做到科学管理工作,就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贡献。
6.档案学习体会文章 篇六
10月25-29日在蔡局长和韩局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人,先后到青岛、文登、威海、潍坊等市档案馆进行了交流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深切感受到先进地市的工作氛围,目睹我们的档案工作与其他兄弟地市的差距,更进一步明确了以后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我觉得学习某些细节或某种具体事务的工作经验,我们受益的仅仅是某些事,但是如果把更深层次,他们工作超前的根源找到,我们受益的就是整个档案事业。下面把我总结的要学习的五个意识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简要向领导和同志门汇报一下:
一、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平常而又朴素。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这就是责任。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我们要做的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青岛市档案局其中一名正在操作缩微复制仪的人员在一个小黑屋里,缩微报纸,一张接一张在昏暗的灯光下,专心工作,让人看过后无不感到肃然起敬。试问如果换成自己,我们能坚持几天不埋怨?一份单调重复的工作同样可以让人作出成绩,我们的每项工作都是在为整 1
个集体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岛市馆库管理人员等等都在默默展现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非凡的业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每个岗位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和境界,带着责任意识和荣誉观念工作,让责任意识带领我们,让荣誉观念鞭策我们,将我们的每项工作都不以仅仅完成为目标,要以圆满完成,超额完成为宗旨,让我们的各项工作精益求精。
二、创新意识。创新就是打破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破除遇事不是思考“应该怎么办”,而是看“过去怎么办”,懒得下苦功夫的做法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下一步结合自身情况,重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网站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库管理等上下功夫,破除惰性思维,寻求创新点,想实招,求实效,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创新意识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前人是创新,推陈出新是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狠抓落实也是创新。只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思想观念和工作套路中解放出来,才能以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青岛市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档案发展之路。《信息专报》、《资政参考》拉近了档案局与市委市政府的距离;“文档连心桥”的服务品牌,结成了群众与档案之间的纽带;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紧密了与各机关和社会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档案库房管理的精细化为档案的科学保管提供了可能,还有“党员示范岗”等等。
三、服务意识。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的职责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尽可能地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提供档案信息、档案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使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更为灵活,服务范围更为广泛,服务效益更为显著。青岛市档案局的服务意识的立体的从领导到基层,全面覆盖,为领导,积极建言献策,充当决策参谋;为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利用服务;为基层,积极开展档案咨询服务,编印《民生档案查阅指南》等材料,档案查阅时间周一到周六,对上班时间不方便的利用者,提供了便利。将开放档案及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料制作成光盘,发放到街道社区,为基层群众查询档案提供了便利;为企业,经常下企业指导档案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直接学习的东西。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档案馆藏,大力开展档案资源建设,改善馆藏档案结构,增加各门类档案数量,征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档案,满足领导群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做好档案利用窗口的作用,开展多种途径的档案查询服务。进一步加大对政府信息公开档案的存量信息和增量信息的数字化进程,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管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积极开展照片档案、多媒体档案的征集工作,为东营的历史涂上亮丽的色彩。
四、团队意识。团结协作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许多工作都落后其他地市的情况下,团结协作更加重要。青岛的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让我明白,将工作细化分解,做到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达到最优的工作效率。下一步我觉得我们要把
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打破科室界限,将全局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各司其职、独立经营,将各项工作由一个一个点串成线,共同努力共谋发展。
五、专家意识。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个人都要有专家意识,要勇于做自己岗位的专家。即使水平达不到,但是我们要想这个方向去努力。库房日常管理、消防管理、档案业务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都可以培育出自己的专家。专家不仅仅是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干出来的,在努力进步的过程中,可以带动这方面工作有很大进步。青岛的日常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都是信手拈来,不用提前准备,库房的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
我们要跟上先进地市的发展水平,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打个翻身仗,彻底改变目前档案基础工作滞后的现状。
一、档案库房管理。档案库房管理不是说开个门打扫下卫生就是库房管理,库房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严格按照“九防”(防水、防火、防盗、防虫、防高温、防光、防尘、防潮、防鼠、防有害气体)要求对库房上严格档案库房管理,健全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档案库房日常管理档案。学习青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日常工作细化、量化,从根本上转变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将库房日常管理按照九防要求进行细化,将工作明明白白的摆在纸上,一项项突破。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明年是全市信息化工作建设年,广饶、垦利及市馆都会在明年正式建设数字档案馆。根据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明年全市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建立馆际交流渠道,打造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以及地方特色档案数据库,全方位立体记录东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有条件的接收民生档案资源进馆、原件不进馆的可以接收电子版进馆,建设民生档案数据库,方便人们群众查询。
三、档案资源建设。明年将展开馆藏结构调整攻坚战,将档案管理的方向由机关文书档案为主向地方主流文化档案、城市发展档案、民俗档案、民生档案、专业档案全方位发展。对本地区的重大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的档案要及时介入,并将形成的文件材料及其他载体的档案及时接收进馆。接收与征集代管等手段并重同使,纸质档案与其他载体档案兼收并蓄,提倡交流合作,实施信息共享,大力丰富馆藏档案资料信息资源。
四、档案提供利用。在现有档案利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服务方式转变服务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公布档案,实现开放档案网上查询,重要档案可进行网上预约或者是电话代查等形式,满足群众的查档需要。对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要自觉按照“五个一”要求,为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根据市委市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利
用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内容的档案汇编成册,以备待查。
7.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七
一、课程价值的三大基本取向
所谓课程的价值取向, 指的是人们对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 而这种倾向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 它涉及到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和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等, 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一般来说, 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较笼统而宽泛的划分是:知识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1]
所谓知识中心取向, 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教学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早期较为传统的知识中心取向, 主要强调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逻辑的学科结构和学习材料。二战后,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 人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了一层涵义, 即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科知识。赫尔巴特、凯洛夫、布鲁纳等人都是该取向的代表。单纯的知识中心在课程实施上, 极易导致教师中心的倾向, 这也是其易受批评之处。
所谓学生中心取向, 主张学校课程应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 为个体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倾向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杜威、罗杰斯等人即为该取向的代表。
所谓社会中心取向, 重点强调社会经验。即在社会经验和文化传递上, 把课程看做是向学生灌输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动因,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该理论把系统的学科教学, 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适应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它与传统的知识中心论互为依托。其代表人物为功利主义课程观的代言人斯宾塞。
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 三种课程价值取向总是沿着此长彼消、互为交替的“钟摆”轨迹循环发展着。
二、从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轨迹看“学生中心取向”的变迁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学者为反对神学, 弘扬科学和理性,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此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倡导教育必须从儿童需要出发的同时, 并不以反对理性主义为前提。
此后, 经夸美纽斯的发展, 至18世纪这种“学生中心取向”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 追求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个体与生俱来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满足个体的这一自然需要。而在个体追求自然发展的过程中, 教育者应尽可能减少社会对学习者的影响, 甚至卢梭反对学习者在15岁之前接受学科教育。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只是将“人性”与“神性”对立起来的话, 那么到了18世纪,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却是竭力将“人性”与“社会”、“人”与“知识”隔离开来。正如卢梭所言,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一旦到了人的手里, 就变坏了。这里的“人”, 指的就是人类社会。
20世纪初, 美国教育家杜威又明确提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即“以儿童为中心”) 。当时美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激化。为谋求出路, 杜威提出, 学校教育的内容应与社会生产的需要密切结合,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人。为此, 在课程实施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发展技能和创造力。对教育而言, “儿童是起点, 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 就是理想所在。”“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 不是文学, 不是历史, 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相对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显然较多地关注了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但遗憾的是, 曾风靡一时的“儿童中心论”却由于过于忽视理性主义, 以及没有较好地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而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并在教育史上留下了较多的争议。
为改变教育质量下降和科技落后的局面, 美国在60年代进行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希望通过加强系统的学科教学, 来培养科技精英, 其结果却又适得其反, 导致了极端的学科中心, 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于是以罗杰斯、马斯洛等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代表的学者, 在70年代再次适时地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号, 认为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教育的宗旨所在。并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整体人格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即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以及充分发掘天赋的创造潜能。但是, 由于实践中人们仍然没有恰当地解决好情感与理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70年代末,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又转入低谷。
三、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的动力——社会、个体、知识三方利益的制衡
追溯整个课程发展起伏跌宕的历史, 我们发现, 正是个体、社会、知识三要素利益需求的不同, 导致了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倾向性。关于课程价值取向的问题, 究其根本, 在于如何处理个体、社会及知识之间的关系。
而事实上,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应该, 也无法被割裂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因此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将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永恒的维度。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又是辩证统一的。人从诞生之后就不是抽象、孤立的个体, 而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体。特定的社会条件作为每一时代人们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既制约着人的发展, 又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个人的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 社会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的结果。脱离社会的需要谈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脱离人的需要谈社会的发展是空洞的。只有当个体与社会处于协调状态时, 个体才可能有条件去体验幸福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社会也才能因个体的积极运行而产生强大的进步力量。这种协调既指个体对现存社会合理因素的适应, 又包含个体对现存社会不合理因素的成功改造,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卢梭浪漫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所以与现实格格不入, 正是由于他违背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那么, 个体又以哪些要素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以哪些成就去适应或改造社会?这又涉及了课程的知识价值。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期待着课程的传承, 文化的继续进步和发展又需要课程来推动。而教育正是通过课程赋予学生系统而进步的知识、理性思维和决策的能力、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等等, 来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个体也正是通过课程这一媒介, 传承人类文明, 并将其作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可以说, 悖离课程的理性价值, 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适应和改造社会的价值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可见, 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保障三要素利益的趋衡, 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正是基于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适应, 颇合时宜地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而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在宣扬自由、祟尚个性的同时, 并不以否定理性、反对科学为前提, 反而两相兼顾、相得益彰, 并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华美的乐章。而此后的卢梭、杜威、罗杰斯等人虽然对整个教育科学的发展都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也不能否认由于他们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或者割裂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或者过于忽视理性主义, 导致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教育质量下降。科南特和布鲁纳正是因为过于追求课程的学术理性的价值, 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可接受性, 才导致美国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杜威、罗杰斯等人也都曾尝试着将学生、社会和知识协调起来, 但终因过于偏重“个体”, 虽偶能兼顾“社会”, 却难于校正“知识”本身的价值, 而导致对理性的疏忽, 并最终使课程价值体系总体失衡。
四、对建构主义的审视与反思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一直在“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两个维度之间摇摆。从根本上分析, 这种摇摆反映的是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两种课程价值维度之间的抗衡。显然, 这种从二元论的视角进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界定违背了课程的基本规律, 因此也使得体育课程实践处处掣肘。
近十年来, 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功能认识日趋多元化, 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日趋凸显, 特别是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健康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等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价值才完成了“个体-社会-学科”三元化的架构。可以说, 体育课程人文价值的复归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 但遗憾的是, 人们在实践中常常由于某种误解, 或受到某种教育思潮的误导, 使得体育课程的多元价值并未完全得以实现, 反而有再次陷入历史窠臼之可能。
如前所述, 历史实践已经反复证明, 课程只有兼顾个体、社会、学科三方利益的制衡, 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课程的良性发展, 片面的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而其中, 以杜威、罗杰斯分别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生中心论”, 都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衍变为“严重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20世纪末以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方兴未艾。该理论所倡导的种种主张, 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因此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 并对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带来较大的冲击。但建构主义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带给我们诸多启发的同时, 还带给我们诸多的误导,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削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首先, 建构主义对客观知识的否定, 反映在体育课程中即为淡化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程中最具学科特性的内容。淡化运动技术, 其实就是削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事实上, 建构主义在美国的风行, 已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为此2006年9月问世的《幼儿园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寻求一致性》[3] (以下简称《课程焦点》) 已明确提出, 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以突出数学课程的学科价值。美国的这一举措值得我们深思。其次, 建构主义 (特别是激进建构主义) 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否认知识的可传授性, 主张学生完全通过“概念重建”、“自主探究”等主观建构的方式获得经验, 这对一些以智力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或许具有某种意义, 但对于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学习, 则未免弊大于利了 (对该问题的详细阐述请参见拙文《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不适性》, 中国学校体育, 2008-9) , 也势必导致体育教学违背了体育课程的学科规律。
第二, 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伙伴和合作者。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对于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却难以实现, 大多数的教师对此或者产生阻抗, 或者消极适应, 从而导致了“放羊式”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无从实现。而在素有“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美国, 却于1995年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其中明确表示要重塑教师的权威。
第三, 忽略了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当我们欣喜地谈论体育课程人文价值的回归时, 还应该理性地认识到, 这并不等于要否定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目前许多文献中都可以看到诸如“体育课程价值观的转型”、“体育课程理念的转轨”、“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提法, 而所谓转型、转轨或转变, 难免令人理解为破旧立新之意, 甚至是从一个极端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讨论体育课程价值观时, 类似的提法不胜枚举,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个误导, 即社会需要不重要了, 体育课程就是要为学生的个体需要服务。令人遗憾的是, 体育课程实践中出现的轻视体育学科价值、轻视教师地位与作用、轻视传授-接受式等所谓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现象, 已经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滑坡, 如体育教师普遍反映“不会上课了”, 体育课堂上所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所引发的教师与学生的不适应, 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滑等等, 非但没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对于个体发展的价值, 反而导致了体育课程社会价值的缺失。近年来, 关于征兵体检中发现兵源健康素质下降的问题, 在《中国国防报》上已有报道, 而大学新生军训中所发生的频繁晕倒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否定或轻视体育课程“增强体质”的价值, 只能导致体育课程与社会需要相互脱节, 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五、结语
无论是历史实践经验的证明, 还是建构主义近年来在美国本土所受到的质疑, 都可以证明, 建构主义在课程实践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一方面是来自其理论自身发展的不完善 (正如许多学者所言, 建构主义目前仍只是一个理论的假说, 尚缺乏实践的检验) , 另一方面, 该理论所反映出的课程价值主张, 也脱离了课程的基本规律, 在过分强调学生本位的同时, 忽视了对社会需要和学科价值的体现, 这也是其势必难以在实践中获得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站在课程价值取向的视角下再次审视建构主义, 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建构主义的局限性, 也更加坚定地认为, 在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中, 过多地引用和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 只会导致矫枉过正, 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 我们不应被某种理论、某个主义左右, 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地从实践需要出发, 从教育基本规律出发, 在兼顾个人-社会-学科三方利益的前提下, 建构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1)
[2]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8.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篇八
品析人物刻画 阅读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想一想这些内容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个性风采。比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通过描写母亲的神态和动作,让一位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连用三个“我的母亲”,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崇敬和热爱之情。
分析具体事例 抓住人物做的事情,想一想颂扬了什么精神,抒发了什么情感。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写道:“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受伤的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在“呼呼的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让人肃然起敬啊!这救治车夫的情景浸透着鲁迅对车夫的关心和同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品味联想议论 一篇文章在具体描述事物的基础上,作者往往会加上恰当的联想或议论。阅读时想一想这些联想或议论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写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德国人养花是为了大家,心中有他人,他人心中也有你。每个人用实际行动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美,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赏析景物描写 抓住描写景物或环境的句段,想一想它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中有这句话:“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为什么不怕恶劣的环境,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呢?因为他怀着满腔爱国情,一心想为国争光!
9.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九
北安中心幼儿园教师:王曦玄
(2018年3月1日)
近日,阅读了文章《从延安到北安》,谈谈心得。因为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北安工作和生活,现已有9个年头,所以北安可谓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可一直以来,在内心中我似乎对这个第二故乡始终都很陌生。闲来无事时也曾思索,是因为我没从小在这儿长大?是因为这里缺少了亲朋好友?还是到现在我还没被这座小城接受呢?心中始终没有答案。直到读了黄士伟书记的这篇文章,也许我有了答案......陌生是因为我还不了解你的历史;陌生是因为我还不了解你的文化;陌生是因为我未曾看到你曾经那耀眼的光芒。
我不曾知道,这里曾是黑龙江省政府的所在地,是老黑龙江根据地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不曾知道,这里曾是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试验田,土改工作走在了全国其他解放区的前面;我不曾知道,这里曾有过重要的高等学府——东北军政大学,曾培养数万名干部和专业人才,其中高级军政干部就达百余人;我不曾知道,这里也曾有过报社,曾是黑龙江报创刊地,还是黑龙江第一张党报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同北满人民见面的报纸;我不曾知道,这里曾是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为东北和全国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我不曾知道,这里是东北“红色之都”、是塞北的延安,是由195名延安干部作为骨干,创建的老黑龙江省根据地,具有源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纯粹红色基因。
我还不了解延安干部团来到北安后,延安精神便植根这片红色的土地并落地生根;我不了解陈云、李富春、彭真、蔡畅等党的高级干部都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过、战斗过,他们在这儿作过重要讲话,教育广大干部如何发动群众、做好土改等工作;我不了解伟大的延安精神竟在北安大地深深扎根,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
但现在,北安,我似乎不那么陌生了。因为渐渐地我知道了他的历史,也融入着他得文化。我知道红色基因会代代相传,革命精神会永远承继。现在北安市提出了全力打造“塞北延安”红色品牌,北安的红色基因有待每一名北安人去传承,不断扩大北安红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
10.学习评论员文章体会 篇十
学习了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三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方向的重要言论,文章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开势透彻,概述党情、国情准确,为领导干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扎实工作,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认真组织学习三篇评论员文章,全面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及时、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两会”为新起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杂音噪音所惑,不为任何困难风险所惧,要静心工作,立足岗位,尽心尽力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谣言,不为任何传闻谣言所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用胜利召开,创造心齐气正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思考,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上下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热情和动力,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努力在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11.翻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互联网+;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33
2015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我们一行约30人受山丹县教育体育局委派参加了由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组织的“翻转课堂”学习讲座。其间,我们参加了由黄岛区教委刘永春教师主讲的微课制作法和山东省昌乐县一中副校长张福涛主讲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之后我们有幸亲自前往昌乐一中实地考察学习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刚刚听到“翻转课堂”这个名词时,还有些许困惑。自己就问自己: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的对象是什么,如何做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心中真是充满了疑问。抵达青岛的第二天下午,聆听了张福涛副校长的讲座,我便惊诧于“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的作用。教学中的“四步,两段,十环节”的实施方案全面概括了课堂教学的翻转。(四步: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两段:自学质疑、训练展示;十环节: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借助互联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了“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讲座之前,由青岛市黄岛区的刘春永教师做了关于微课的设计和使用的讲座,这次讲座则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当今 “互联网+”的时代,教育怎样跟互联网有效结合以及互联网怎样促进教育的发展,也为我们从思想上做好了认识互联网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的思想准备。下午,张福涛副校长就“翻转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发展、完善和实施作了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我觉得他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第一,学生按以往的授课方式学习之后,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第二,如何做到学校教育在课后或家庭中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两不误;第三,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或方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识点。这三个问题的确值得每位教师去思考。
听完讲座之后,我明白了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把学生内化知识这一阶段放在了课堂,将学习理论知识这一环节放在了课后。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进度确定学习任务,依照学案自学,即自学质疑,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疑难可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查看教师事先上传的相关章节的微课视频。其次,自学完成后,学生要在当天的课堂上完成相关习题训练,并进行展示、讨论。最后,通过群言、辩论等方式形成确定性的答案。在讲座的过程中,张校长还讲到了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以具体的教学范例进行讲座,把练习题上传上去,学生在上面可以做题,做完题之后还可以写一些评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内化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最近的状态和学生头脑里的想法。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许困惑,可能是因为没有运用过这种教学模式。但通过此次讲座,我对翻转课堂有了了解,知道了另外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说的不错。第二天的昌乐之行,就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翻转课堂”的效用,也印证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和效用性。虽然听完了这次讲座,但没实际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所以我还有些许不清楚。直到第三天晚上和第四天白天深入了“翻转课堂”之后,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翻转课堂”以及如何实现“课堂的翻转”。山东省昌乐一中已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两年了,教学效果不错。虽然学科之间有所不同,但这种教学模式却对各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尤其是对英语教学来说效果更好,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开了学生的思维,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效果好。其实,这种模式需要一些物质基础,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对此,大家都有疑问,“如果上课带这些设备,学生会不会玩一些游戏呢?”跟昌平一中老师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起初学校需要设置学校局域网来限制学生进入其他无关的网站,当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并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之后,就会自觉地正确运用这些设备。可见,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12.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 篇十二
1 栏目创办的历史背景
1.1 评剧之乡的文脉
宝坻是评剧之乡, 评剧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戏迷们爱戏、懂戏, 对评剧的追求执着而狂热, 这份狂热也
去打工来帮扶家里, 还是继续读书, 来完成他心中希望读大学的心愿。这些矛盾冲突不是单靠解说和同期声完成的, 而是靠“镜头语言”, 靠一种平视真实的责任纪录画面。剪辑是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步,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 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 更重要的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 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 这里编导的主体意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接把这两条矛盾冲突通过画面语言有意识地剪出来, 一部纪录片总是包含了编导的世界观, 反映了编导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和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事。笔者不知道这些镜头通过艺术剪辑是不是完全反映了我们的主观意图。
成为众多评剧演员实现梦想的福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生前曾经说过, 一位评剧演员, 如果他的戏不受宝坻观众的认可, 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可见宝坻观众在评剧演员心目中的地位, 更可见评剧在宝坻戏迷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 宝坻评剧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 开始萧条:唱评剧的人少了, 组织活动的人更少了, 评剧之乡的地位岌岌可危, 但是人们喜欢评剧的心并没有改变, 一旦有了适宜的条件, 评剧的星星之火定会在宝坻大地产生燎原之势。
总之, 电视文艺编导在电视文艺节目生产和运作的整个流程中,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编导个人素质的高低, 编导队伍的整体职能构成, 就成了制约和影响该节目生产能力和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同时, 电视文艺编导意识的强弱, 对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节目深层内涵的挖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电视文艺节目犹如一道令人回味的美食, 带给人们对它无限的回味。电视文艺编导在这个文艺节目中处于一个“总设计师”位置, 是节目构成的“把关人”。编导的责任不是对节目简单的拼接, 而是对播出节目整体的认识、加工、创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编导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基础知识、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
1.2 电视观众的渴求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 电视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也不再满足于“我播你看”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他们也想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节目的参与者, 由局外人变成节目的一个部分。宝坻这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大区县也不例外, 生活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不再满足于蹲墙根儿、打麻将、扭秧歌的休闲模式, 也想在神秘的电视荧屏上体验一把。为此,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2001年7月, 宝坻电视
增强编导的意识, 加强编辑的五种基本素质锻炼, 时常静下心来多思、多想, 提高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听、说、写、唱, 统筹协调等样样都要学, 争做“杂家”。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求真务实、修身养性·提高审美情趣与创新思维能力, 完成好每一次的节目统筹和节目制作的任务。新世纪我们面临新的知识结构重组和知识更新, 未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对于编导的要求越来越高, 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今天的文艺节目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和多元化的知识含量。随着文艺节目文化和艺术含量的不断攀升, 编辑的手段应具备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更加综合的文化修养。
(杭州萧山广播电视台, 杭州311201)
台开办了《开心双休日》栏目。
2 基层是栏目的根
日前, 中央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指出, 新闻作品要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这一活动与我们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开办宗旨不谋而合, 而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因为《开心双休日》栏目本身就是一个评剧戏迷票友展示风采的平台, 一个平民百姓的文化舞台, 一个群众自己的舞台。
栏目开播后, 没有资金、没有专业人员, 演播室也只有不到100平米只能挤下五六十位观众, 但栏目组的人深知, 只要深入基层, 围着戏迷转, 就能从几十个大台的娱乐节目中求得一席之地, 成为观众喜爱的栏目, 成为戏迷向往开心的地方。
我们走基层。《开心双休日》开播之初, 就开辟了《走进基层看评戏》板块, 把镜头直接对准社区、农村的平民百姓, 面对面地与戏迷交流, 一方面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及对栏目的反馈意见, 倾听他们的呼声。另一方面, 也给那些想在电视上唱戏, 但水平又达不到要求的戏迷展示的机会。第三方面, 我们也能从这些爱好者中选出唱得不错的选手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
带领专家下基层。我们走基层过程中经常邀请一些专家, 面对面地指导戏迷在演唱或者表演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戏迷的企盼, 也是专家非常愿意做的事情。很多艺术家说, 深入基层, 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 不但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 还能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到灵感。因此, 十年来, 像古文月、马惠民等等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或其他专业院团的评剧演员经常来到戏迷中间, 为他们讲解唱腔和表演, 有时还请著名乐师或鼓师来为戏迷们讲解演奏方面的技巧。每到这个时候, 戏迷们都是敲锣打鼓地欢迎, 将专家们团团围住, 问这问那, 这个时候专家们也是非常高兴, 愿意抓住每一分每一秒, 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可爱的戏迷们。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不知疲倦。
设立热线电话。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值守, 将观众的意见或要求纪录下来, 并及时进行反馈, 不走过场。这样做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一种受重视的成就感, 有一种办好自己栏目的主人翁责任感。
3 服务是办栏目的第一要务
我们经常说:“对待观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因为我们知道, 一档节目如果脱离了观众, 那他就是有再大的投入, 也不会长久。因此, 观众的不满我们微笑解释, 观众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研究, 观众想参与节目我们热烈欢迎, 观众在演唱技巧方面存在问题我们耐心指导。这样打消了观众的顾虑, 他们原以为, 只有同电视台有关系的人才能上电视, 别人没有这个资格。
经过努力, 栏目吸引了一大批戏迷的热情参与, 他们有的想在演播室看比赛, 有的想参加我们的擂台赛, 有的还将一些唱得不错的选手推荐给我们。这样戏迷越聚越多, 在栏目的带动下, 评剧小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200多个小剧团小戏班活跃在宝坻及周边地区。栏目组从原来四处找选手, 到现在选手主动找上门;戏迷参与的范围原来只有宝坻及周边地区, 现在发展到河北省的滦南、涿州、丰南及北京的密云、平谷等等宝坻电视台的信号够不到的地方。
为了学唱评剧, 这里还流传着很多佳话, 像宝坻戏迷王广新, 为了能上电视他是曲不离口, 给人家当厨师的时候, 由于唱戏入了迷煮稀饭忘了放米, 还有一次, 他骑着三马车载着一位吹笙的师傅回家, 只顾唱戏, 连后面的车斗和人一起掉到地上都浑然不觉。像这样的佳话是数不胜数。戏迷们说:“甭管多忙多累, 只要唱上两口, 再累也不觉得。”有很多戏迷对我们说, 他们村选村长, 谁不支持他们唱戏他们就不选谁。一些村干部说, “电视台开办评剧栏目, 我们的群众工作也受益了, 打架生闲气的少了, 赌博的少了, 村里活跃了, 也安定了。”
因此说, 《开心双休日》已经成为群众心目中向往开心的地方, 成为戏迷的开心果。
4 创新是栏目的主旋律
每一个栏目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居安思危, 不断创新, 否则就有可能很快衰亡。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栏目组经过了不断地探索。
4.1 举办研讨会, 请专家为评剧把脉
一个区县台举办这样的评剧节目在全国还是史无前例的, 更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于是在2004年, 宝坻电视台举办栏目研讨会, 邀请全国电视界、戏曲界、评论界的40多名专家学者来到宝坻, 为栏目把脉会诊。他们针对《开心双休日》这个栏目所引发的独特的电视文化现象, 深入思考剖析。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 我们知道了栏目的每一次创新都要具有科学性和贴近性, 从专家献艺, 跟专家学戏, 评剧知识问答, 院团风采, 再到评剧新苗和当地小剧团参与演出的折子戏, 无不深刻地体现这些特点。使改版后的栏目更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参与性于一体,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要, 实现了栏目的雅俗共赏。
4.2 用组织活动拉动评剧
实践证明, 大活动具有聚集效应, 他可以刺激人们的心理, 满足戏迷求胜、求进、求名的愿望。几年来, 天津宝坻电视台根据不同的特点组织多种大型活动, 先后组织了《开心双休日》“擂主总决赛”、《开心双休日》“区县联动”评剧大赛、“感动观众”十佳戏迷评选等, 带动起周边地区评剧的发展。
《擂主总决赛》活动将本区和周边区县在《开心双休日》栏目中获得三期擂主的选手组织起来, 一起打拼, 并进行重奖。2004年, 静海县的陈艳娥获得总擂主, 一下子获得奖金1万元, 在周边区县引起了轰动。
2006年, 为了推动更大区域间评剧的发展, 展示区县的整体实力, 宝坻电视台组织了由北京、河北和天津12个区县参与的《区县联动》评剧大赛, 每个区县选拔出在本地最有实力的八名最优秀选手, 在《开心双休日》栏目中分组比拼, 从中产生一名最佳选手进入区县联动总决赛。参赛区县高度重视, 动用了很大力量层层选拔, 暗中较劲, 争取在决赛中取得好名次。一时间评剧热又产生了地区效应。从此, 关注并参与《开心双休日》栏目的人又多了起来, 范围也越来越广了, 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痴迷评剧栏目, 也痴迷评戏艺术的忠实观众。栏目组的同志经过调查采访发现, 这些观众与《开心双休日》栏目有着不解之缘, 并且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于是栏目组决定, 举办“感动观众”十佳戏迷评选活动。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几万名观众踊跃投票推荐, 经过半年的投票评选, 产生了杨作来等十位痴迷栏目、深爱评剧、传播文明、奉献大爱、享受快乐人生的十佳戏迷, 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他们当中有钟爱《开心双休日》栏目, 痴迷评剧艺术的无论走到哪里, 都要带着患病的妻子一起去唱戏的孙玉清;有对评剧不离不弃, 父母和哥哥都是残疾人, 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一个花季女孩支撑的刘翠玲;有因为3次脑出血使得脑部脆弱到不能大喜或大悲、不能干重活、不能说太多的话, 但却一直以评剧作为精神支撑的倪西恒等等。特别是有一个叫李荟杰的小女孩, 几年来一直由奶奶带着学习评剧, 但这位可敬的的奶奶在一次无情的车祸中不幸去世后, 小荟杰仍然坚持学习评剧的精神让在场每一位观众留下了热泪。
催人泪下的故事, 化解不开的评剧情结, 也使《开心双休日》栏目, 让更多的人在享受评剧的同时, 享受到人间大爱, 更深一层挖掘了评剧的魅力。大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宝坻及周边区县评剧戏迷的向心力, 报名参赛的人越来越多。
为满足观众需求, 从2007年8月份起, 宝坻电视台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到戏迷的家门口进行海选, 戏迷想唱就上, 现场五个评委当中有三个同意的就可以入围参加《开心双休日》评剧擂台赛, 与其他戏迷同台打擂。同时为方便周边区县的戏迷参与, 海选的地点选在了三四个区县的交界处, 如与河北省香河县、三河市和本市蓟县搭边的牛道口镇的庞各庄村, 与本市宁河县和武清区相邻的牛家牌乡的万亩生态林、与河北省玉田县和本市宁河县交界的八门城镇的南燕窝村, 最后一场考虑到各地报名的选手会越来越多, 所以海选地点折中地选在了宝坻区的方家庄镇。为了扩大影响, 宝坻电视台对每场海选都进行录播。“走进基层看评戏”板块跟踪报道。为保证海选的质量和效果, 栏目组还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朱宝琴担任评委, 针对戏迷在演唱方面的不足进行现场点评, 以便戏迷积极改进。这四场海选无论是报名人数, 现场观众观看人数, 还是栏目收视率都创节目开办以来的新高。大家在笑声中和丝竹声中享受电视的快乐, 戏曲的快乐, 区域范围内的评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热潮让我们费力地贮备了接下来举办的第三届评剧擂台赛的240名选手。
第四届评剧擂台赛我们又有了新的招法, 那就是组团参赛:设立团体奖和个人奖并举, 充分发挥小剧团小戏班的作用, 让他们为栏目培养和找寻新的水平又高的选手, 也产生了意想不到地效果。这一届的240名选手中, 有180多人是第一次参赛。特别是河北省滦南县戏剧票友协会, 他们自己的选手比完了还要在辖县范围内精心挑选好的选手, 这些选手水平都相当高, 也成为本届擂台赛的一大看点。还有宝坻艺馨评剧队, 除了网罗本地区的戏迷加盟他们的旗下, 还通过团员们的亲戚朋友从大港、东丽、塘沽等地找选手。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很多, 本届擂台赛又新增了三个区县的选手参加, 团长们的功劳不可埋没的。
4.3 举办专业赛事打造评剧让评剧迈向全国, 走向世界
戏迷票友积极参与活动, 学唱评剧, 这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基础, 但真正要振兴宝坻评剧, 迈向全国, 群众文化必须与专业院团相结合, 因为专业院团的加盟, 才能更有权威性, 更有影响力。专业院团的水平代表着中国评剧的水平和走势, 因此, 宝坻区在推动群众文化的同时, 向专业领域迈进。
2008年, 我们举办了首届环渤海专业院团青年演员评剧电视大赛, 因为, 中国评剧界的顶尖、骨干院团都集中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 环渤海的评剧就代表着中国评剧界的水准, 而这些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 更代表着评剧界的未来。为此,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 大赛从2008年8月开始, 历时五个月, 通过环渤海大赛的顺利举办, 让人看到了中国评剧界的希望和走势。以顶尖院团沈阳评剧院和天津评剧院为代表的十家骨干院团共有200多名年轻演员参加预赛, 80名参加复赛。这80名选手平均年龄24岁, 最小的才15岁, 从他们身上, 看到了评剧的后继有人, 兴旺发达。
环渤海大赛强化了宝坻作为评剧之乡的基础地位, 特别是总决赛天津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制, 通过卫星向全国播出, 更加增强了大赛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天津日报》、《今晚报》等主流媒体对大赛进行及时报道, 使大赛在全国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引起空前热烈的反响。给天津、给宝坻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打造电视文化的宝贵财富, 形成了独特的评剧品牌, 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得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第一次走出演播室, 他们在2009年6、7月份, 以“走进评剧之乡宝坻”为题, 录制了7期评剧节目, 分别是:“评剧百年”、“走进评剧之乡宝坻”、“评剧新苗”、“评剧戏迷”、“评剧名家”、“环渤海赛事”、“福地宝坻”这7期节目中央台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连续播出, 还在互联网上并机直播, 让喜爱评剧的海外华人也能收看到这个节目, 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13.学习许振超心得体会文章(模版) 篇十三
今年罗源港务分局正处于改革创新年,我们要向许振超学习,困难面前不低头,积极投身广阔的港口事业,为实现港口管理的全面多元化发展,添砖加瓦。
许振超经历了青岛港由肩扛手抬的人力作业到现代化的桥吊作业的飞跃历程,成功地跟上了当代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这对一个~时期毕业的初中生来说,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刻苦钻研,最终成为“行家里手”。他创造出了无论多大船,全部10小时以内完成作业的世界一流装卸效率,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
我们要学习许振超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努力成为艰苦创业的模范。像他那样爱岗敬业,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要学习许振超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学习精神,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他30年坚持不懈学习,光读书笔记就写了80万字。港口事业的发展需要雄厚人才基矗港政管理需要大批学习型的管理人员,来实现港口的有序和理性管理。
要学习许振超困难面前不弯腰的实干精神,努力成为干事创业的模范。要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用实际行动改变自我命运,实现个人价值,为港政管理和技术创新建功立业。
学习“振超精神”心得体会
许振超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分公司集装箱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他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在港口装卸的平凡岗位上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带领桥吊队两次刷新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每小时接卸集装箱381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为集装箱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在实践中创造了“振超精神”,他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是交通行业的光荣。
学习“振超精神”就是学习他刻苦学习的“钻劲”,学习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他立足本职岗位的成才之路。
学习他有强烈责任意识和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带好队伍、凝聚人心、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学习“振超精神”,要认真查找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象许振超那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把依法行政、热情服务落实到分局的每个岗位,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做好罗源辖区的港政管理工作,为罗源“以港兴县”、“项目强县”的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学习许振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振超精神,充分认识到要学习许振超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敢争第一的民族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许振超爱国家、爱企业、爱岗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是时代的先锋,国家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点范。我们要以许振超创造的“振超效率”为工作动力,时时以他赶超世界一流的豪迈志气,来鞭策自己,鼓舞自己。同时要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具有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互相帮助,不断进步。学习他把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统一,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理念鼓舞人心,为企业兴旺,为国家昌盛贡献力量。
体会到要认真细致搞好本职工作,不断学习创新,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埋头苦干,在各自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充分体现主人翁精神,以振超精神为榜样,取得更大进步。
学习许振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林敬英
通过学习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使我深深地体会到,首先要学习许振超同志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他刻苦学习岗位成才以及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二是要努力勤奋学习,首先要学好政治,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治性念,使自己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三是要学好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四是要学好本职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不断掌握新技术。五是要坚持实干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14.学习四项监督制度心得体会文章 篇十四
中央办公厅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责任追究办法》),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坚决态度,标志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好《责任追究办法》,努力构建防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学习贯彻,以实际行动促进《责任追究办法》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为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第一,认真学习《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责任追究办法》内涵十分丰富,贯穿了从严治党的方针,体现了我们党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坚强决心。《责任追究办法》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的原则,从责任主体、责任情形、提起主体、提起机制及追究方式等五个方面,通过细化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程序、明确追究措施,比较好地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责任主体界定不清、责任情形划分不明、责任追究难以到位的难题,明确了各类相关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既有很强的正向导向作用,又使得责任追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内容上,明确划分了五类追究责任主体: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和人员、其他有关的领导和人员;针对每一类追究责任的主体,分别规定了应当追究责任的主要情形,达39种之多,特别是对纪检监察机关追究责任的主要情形从4个方面进行了规定;明确规定了责任追究的两个提起主体: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明确规定了责任追究提起机制,第一次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追究提起进行了明确界定;明确规定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法律处置3种形式,还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影响期”。作为《责任追究办法》的5个追究责任主体和两个责任追究提起主体之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领导班子要带头认真学好文件、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切实增强依规照章办事的自觉性。要将这项制度的学习列入理论中心组和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切实抓好落实,真正使领导干部熟知、职能部门精通、干部群众了解制度内容,明确主要任务,认真履行监督职能,进一步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第二,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为党委选准用好干部当好卫士。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征求同级纪委(纪检组)意见,是党内的重要监督制度之一。《责任追究办法》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明确规定了对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违反这项制度进行责任追究的情形。对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人员都要熟悉掌握,严格执行,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对还没有认真落实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征求同级纪委(纪检组)意见的,要尽快健全和完善这项制度。对组织人事部门提交征求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的情况,要按照规定程序认真核实,实事求是地进行回复;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调查核实。要本着对党负责、对干部负责、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对有严重问题的干部敢于说“不”,及时向党委(党组)提出意见建议。今年,省纪委将对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情况,纳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考核内容,并配合省委组织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特别是学习贯彻《责任追究办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推进这项监督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第三,加大查处力度,严肃实施责任追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干部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必须进一步加大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力度,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纠正和克服不愿查办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不愿追究和不敢追究相关领导人员责任的思想,坚持有案必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进行责任追究。在受理举报、查办案件等工作中,对发现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要建立与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及时向组织部门通报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对组织人事部门调查处理的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问题,需要纪检监察机关配合的,要积极配合、大力协助,共同做好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工作。
15.高中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五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 很多知识都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 符合高中生的综合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样的变化更利于学生去理解与消化哪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这对学好数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数学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等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生, 如何养成这些素养和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对此, 我们应清楚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变化, 紧跟教师思路, 了解教材的变化, 这样才能适应新要求、新课堂。
常言道, 态度决定一切, 想要学好数学, 必须端正学习思想,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这样才会产生内在驱动力, 在行动上爱学、回会, 为学会数学奠定良好的态度基础。高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强, 光靠记硬背数学公式是行不通的。身边不少同学习惯性的死记数学公式, 做课后练习题, 虽然有助于数学学习, 但是学习起来感觉很累, 数学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在我看来, 应先培养学习的兴趣, 对数学产生喜爱的感觉, 才会有心思学数学, 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然后, 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障碍,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困难。比如, 遇到难题、怪题时, 认真研读题目, 了解解题关键, 明确解题思想, 一步一步的完成解题过程。最后, 要有积极进取的意志, 耐得住寂寞, 喜欢动脑, 遇到难题想办法解决, 不找借口不学、不做。
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数学, 逻辑性更强, 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 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不仅需要教师指导, 更需要自己去总结、去领悟, 在不间断的数学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总结中逐步形成的。一旦掌握了数形结合、平面与立体的比较、等价交换等数学思维, 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纵观高中数学题, 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 基本类型并没有多大变化,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题目有难度。为此,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类型题及其解题方法, 对类型题逐渐形成一种数学思维, 哪怕如何变化, 只要找准属于哪一种类型题再复杂的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遇到了没有见过的难题, 先学会拆分、拼装题目, 再寻找适合的解题思路。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对学生学会数学而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 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 并认真解读教材内容, 弄清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以增强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为此,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自主的探索与获取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仅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也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此外, 课堂习题是巩固与复习新知的一种有效手段, 应抓好课堂练习, 利用所学内容认真进行习题练习, 遇到困难时先结合新旧知识去分析、去解题, 自行解决不了情况下再向教师咨询。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总结与归纳可以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便于梳理所学内容, 利于学好数学。而且, 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也是复习与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 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中数学已成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高考中占有极大比重。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面对高考与升学的双重压力, 高中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学好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清楚新课程对自身提出的要求, 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 同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养成数学思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真生的爱学、会学数学, 促进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国.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心得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3, (01) :72.
[2]张晓梅.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34) :5.
16.实践语文主题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十六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一开始,我觉得语文课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明白吗?一篇课文我们从字、词、句、内容分析都讲得那样仔细翔实了,有些学生都还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如果真放开了,不知我们的学生能考几分。再说了,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否定,难道这么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白干了,这样辛苦。可以说,我对这种做法还持怀疑态度。书中说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去体会,教师不要死死扣住几个字词,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刨根问底,把很美的一篇文章教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上一周,我们语文组内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学生一次无意中的回答让我似乎明白了让学生去读、去悟是完全可以的。这次集体备课我上的是《诺曼底号遇难记》,当课文进行到“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桑,失魂落魄,船舱里一片混乱,照这样乱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嘈杂声中,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夫大副的一段对话稳住了局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时,怎样读这一段对话,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和沉着冷静。举手的学生很多,他们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我问扮演洛克机械师角色的史××同学,怎样才能读好?他说这时候机器已经瘫痪了,作为机械师的洛克,他心里一定很难过,所以我要读得沮丧一点,这一点还真提醒了我,说实话,在其他班上课时我还没想到这一点呢。说得多好啊,我让学生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回想这节课,就是因为给其他班要上课,还要照顾到给全县评优课的老师让路,所以我们班挨到了最后,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熟了课文,读出了文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会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幕。这两天的课,我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讲,效果挺不错。
17.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学习心得 篇十七
2012年6月6日下午,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分院党总支组织了一次分院全体教职工学习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了《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和《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诞生于2012年的两会之后,针对两会精神及政协提案,国家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所提出来的观点,实事求是得指出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努力的方向,字字慷锵有力,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中,我对《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这篇文章尤其有感触,现谈谈一下个人的学习心得。
1、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
毋庸置疑,改革改革,既要改,也要革。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系列的革命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巩固政权的革命。七十年代,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化大革命,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国应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通过改革来促发展,不仅仅是决策者的事情,也要应该引起全民的重视。
2、要实事求是看待改革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所以,对于一些改革措施,我们要审时度势,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觉得改革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支持改革,甚至阻挠改革。对于比如说,今年四月份,国家要在海南乐东建立火力发电站,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因为当地人民认为,建立火力发电厂虽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但是,火力发电会影响到环境,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当地人民强烈反对在当地建立火电站。而根据国家发展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声明,建立火电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有利于人民和集体利益的改革,我们要支持,但是,对于损害集体和人民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反对。比如说,通过所谓的改革,不断拉高公务员的工资,现在公务员平均工资要比事业人员高一万多元,公务员成为建国以来最吃香的行业; 通过改革压低企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费,同职级的事业、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要比公务员的退休金要少很多,更慌唐的是,高等学校退休人员增加退休金的费用竟然要高校自行负责,国家不负担这部分开支,这不是逼使高校乱收费吗;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至今未达4%,有些媒体透露,国家还要进一步压缩投入; 在事业单位中竟然还有所谓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他们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各种工资、福利,不知道这是什么标准,恶意制造不公平。这些不合理的改革,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
3、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用于改革的勇气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文中说,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作为改革者,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作为高等教育的教学队伍中的一员,也要具有改革者的大无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18.党员学习党章体会文章 篇十八
一、强化党章意识,自觉把党章作为做人做事的根本遵循
党章作为党的总章程、根本大法、总规矩,是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行为准则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任何党组织和党员,是否尽职尽责,对照党章,就很清楚了。
一是把党章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党章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作出明确规定,对党的制度和各级党组织的行为作出明确规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我们党员既要学好党章,更要用好党章,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各项事业中、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所言所行中。
二是实时践行入党誓词。入党誓词对党员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义务、政治底线提出了鲜明要求,可以说字字千钧。对于我们每一位党员来说,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践行入党誓词,用入党誓词来约束自己、警示自己、激励自己。
三是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八个方面的义务。这些义务就是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要经常拿来照一照、量一量,找一找自己的差距,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二、强化忠诚意识,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
对党员来说,对党忠诚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和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从实践看,忠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坚定理想信念。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学习党章党规党纪,首先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才有坚实基础。当前,要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忠诚党的宗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实中,少数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把对党忠诚片面理解为对上忠诚、对领导负责,结果是顺了上面的意,冷了百姓的心。对党忠诚,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立足岗位,尽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忠诚党的组织。我们党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我们党员要自觉强化组织观念,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贯彻党内各项组织制度,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
三、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守纪律、讲规矩
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新形势新阶段,我们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
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第一位的纪律和规矩。我们党员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在这个问题上,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不容置疑、不容挑战。
全方位无条件地遵守纪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准则》紧扣廉洁自律主题,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展现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我们要坚持高标准,孜孜以求。《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底线”就是高压线,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深刻领会这些新要求,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牢记党纪严于国法。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党纪严于国法。党员身份决定了我们不能混同于普通群众,自向党旗宣誓以后,我们就归党章管,就已经放弃了一些公民权利。作为一名党员,自己要牢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自觉严以律己,把纪律挺在前面,常怀敬畏警戒之心,坚守慎独自省之道,真正把党纪党规刻印在心上。
四、强化廉洁意识,自觉守住从政用权的底线
为政清廉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作为普通党员,要坚守职务的廉洁性,在廉洁干事上下大功夫。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文章】推荐阅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文章12-18
学习《摘编》体会文章08-28
“三项”学习体会文章10-28
学习张庆黎文章体会11-25
2018集团党委组学习体会优秀理论文章08-02
学习炒股学习心得体会10-14
“学习强国”学习心得体会11-29
学习感想-学习感想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08-30
学习笔记学习心得08-15
集中学习学习心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