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2024-10-13

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共16篇)

1.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一

浅议九年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

当阳市王店初级中学

陈伟华

经过两个阶段的国赔学习,我对照自己的执教年级情况进行了反思,感悟较深,下面我就九年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浅谈一下。

经过七、八两年的教学,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进入九年级后,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抓好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提高阅读理解和写的正确率。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不同阶段略有则重。学生进入九年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使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我从开始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目标教材以来,根据每一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及学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学习,领会新大纲精神,分析、研究、熟悉教材,制定出各学年的侧重点。如:七年级:抓好书写能力的培养,搞好语音入门教学。八年级:注重朗读训练(集体朗读、个人朗读)九年级:认真抓好中心课文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我根据第三册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每单元用4—5课时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元”为单位,拟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词汇、短语、语法、固定搭配及难句分析等。将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和生活语言较丰富的对话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也作为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内容。

1、每单元的第一课时用于集中识词,句型操练,为中心课文的教学作好准备。在中心课文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默读,读前,用英语简单介绍课文大意或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对新课文产生兴趣和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然后参照练习册的问答题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大意。并根据课文的深浅程度,分别对好、中、差生进行提问。对部分回答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采取启发,提示,引导等方式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回答。对在回答中存在的语音,语调、语法错误,教师可等回答结束后,再进行集体讲评和总结。这样进行课文阅读理解训练能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2、快速默读之后,教师首先给学生做示范——进行复述,用较慢的语速,以便学生能抓住“Key words”or“key sentences”学着复述,复述时可用课文原话,也可以不用原话。第二次再上中心课文时同样也要求学生阅读三遍,读完第一遍后,要求回答文章前提出的问题;读完第二遍后,要求回答练习册中的问题;读完第三遍后,要求优等生当堂进行复述(尽量脱书),然后教师口头删减和完善。这样也有利于中,差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进行模仿练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让学生都来参加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复述”内容较好的练习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并张贴在本教室的墙上供全班参考。这样对中,差生也增加了一定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对每个学生的课文缩写,改写作业进行直接批改(其它形式 的作业要求进行全班性批改),并对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全班性讲解。但对口头复述情况较好的,尤其是没有语法、语音、语调及搭配等方面错误的学生,对语言表达流利、逻辑性强,回答符合课文内容的学生,可免书面作业。

4、力求在45分钟里抓住有效的时间,对好、中、差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充分依靠学生中20%—30%的骨干力量,每人带动2—3名中、差生。协助教师完成和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1)课文朗读,复述。(2)单词记忆,拼写和巩固。(3)课文回答,复述(口头)。

另外,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经常召集学习骨干会,以便能尽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还将一些课外阅读短文或课文打印出来贴在班上,有改错、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鼓励大家参与。改写主要是根据短文内容,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改写,例如:Unit7 I’d love to saile across the Pacific.这一课中的SectionB中的3a Travel spotlights—Pairs.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任何一个熟悉的风景名胜地点进行仿写。好的学生可从头到尾地把另一个景点流畅的用英语介绍一遍,这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词汇量和熟练地语言技巧,同时也是学生充分显示自己语言才能的好时机。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替换文中的地名、关键词即可。短文改错的训练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加强了基础训练,较好地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实践证明:大量的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开拓视野,了解各国 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这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和素质提高大有帮助。并且学生口头复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对课文的逻辑性、综合性理解正在逐渐提高,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以上是我在九年级年级如何抓好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主要是加强口头复述,课文改写,改错等基础训练。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也能间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二

一、设置悬念, 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设悬念有利于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和好奇,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譬如, 我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 54的平方-46的平方, 并让学生在15秒内计算出结果。在没有讨论的前提下, 有一个男学生竟然算出了169和800的正确答案, 其速度之快, 简直是“奇迹”。学生面对“奇迹”, 脑海中产生如此悬念:为何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难道他是当今的华罗庚?此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84=54+46=85的平方-84的平方= (85+84) (85-84) =169

85-84=54-46=54的平方-46的平方= (54+46) (54-46) =800

全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大家知道了“华罗庚”速算的其中奥妙,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在好奇心的刺激下, 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 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在追求课堂高效的今天, 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性提问, 才能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意愿。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代, 某王国有位聪明的宰相, 将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感谢这位大臣, 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 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第64格。”学生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刻, 我就这样提问:“你们认为国库会有这么多米粒吗?”恰似池塘中投进一颗石子,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乘机引入课题,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二、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思考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 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和好胜等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或表现自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 不墨守陈规, 敢于创新,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譬如, 教师在示范性解“实数m取何值时, 方程x2+ (m-2) x+ (5+m) =0的一根大于2且小于3, 而另一根大于3”时, 受习惯思维束缚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求根公式建立不等式从而求解, 但难于成功。假如敢于立新求异, 方程的左边为二次函数, 可借助于二次函数的性质, 根据图象求解。这种解法富有创新特色, 彻底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 作为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他们触类旁通, 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寻到不同的解题办法, 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实践出真知。”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譬如, 我在教授“圆”这一节时, 设计了“滚硬币问题”的实践操作活动, 其步骤是:先让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硬币, 然后一个不动, 另外一个先与它外切, 然后围绕它朝一个方向转动, 最后展示了这样的问题:当它自转几圈时将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许多学生兴趣盎然, 设计出了多种数学解答方法, 有用“对称”知识解答的, 有用“同心圆”知识解答的, 还有用“轨迹”知识解答的, 可谓五花八门, 但都具有科学道理。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用两个硬币做个实验就OK了!”此时, 不少学生哄堂大笑, 我及时点评性总结:“他说的很对, 方法最简单, 但是要得出数学证明方可完成教学目标。”一石 (一个问题) 激起千层浪 (许多答案) , 最终结论都是“两圈”。当然, 在实践中还应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 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 发射出想象的魅力。

四、联系实际,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 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源之水。在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之前,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 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创新视野。譬如, 我在讲授“比例线”时, 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 体会比例问题;在讲授“概率”时, 课针对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 我就让每个学习小组 (3人) 准备一副扑克牌, 要求他们分析各自抓到牌的花色、点数有何规律, 并思索:每一副扑克牌都有两个“王”, 某一个人抓到一对王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三个人抓牌, 绝对有一个人能抓到至少两个2.两个3.两个4……如此的互动式探究已经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创新。

3.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创新的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上就不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学生只能是“听众”、“知识容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样就会有意识地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设计上创新,在教法上创新,在教学手段上创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初一数学“同类项”这一节,首先提出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z),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x-F5×4x或(2q+5)4x;

(2)2ab+5ab或(2+5)a6;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由此可见,教师创新的教学思想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否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否高飞,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能否形成,这些方面与课堂教学的氛围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绝对权威,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就无法形成与拓展,创新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在教学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和心理不安全感,就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学,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保证

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就必须给学生以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梯度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课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实践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四、树立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源泉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护。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确保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是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有效途径

沿袭已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地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讨论结果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样的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的能力,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六、引导、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动力

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是数学最鲜明的特点,而思维能力才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教学的双重目的。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揭露矛盾,使学生思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教师要紧扣学生心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灵活地引导学生的思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力,开阔他们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的创新可言。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应注意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及时地把问题、特别是由一些联想或灵感进发的创造性问题记下来。教师还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训练,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的未解之谜。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崭新的角度观察、构思,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4.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四

从203月至今,我校开展了《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摸索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小结如下:

一、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依据现代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和和信息能力。而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点,本课题组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

1、聆听音乐,营造轻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的紧张,学习很难进入状态,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正常发挥。

2、动手操作,形成自主的学习环境

电脑室里,三年级的上朋友们正在各自的电脑上用老师编制的测试课件测试前几天学过的生字,测试的形式有听音选字、部件搭配等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五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有的同学得到了计算机奖励的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有的同学得到了“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有三个同学计算机给提出了“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于是这三个同学回到了课程主界面,选择了“复习”窗口,自觉进行复习,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开始新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可以按桌面的“HELP”键(电子举手)得到教师的指导……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自主地决定了学习的进程,甚至自由地选择了学习的策略,并都因得到计算机的表扬与鼓励而心满意足。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利用新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鉴于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借助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

1、实物演示

如《奇妙的动物世界》一文,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五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6.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六

21世纪的化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出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人民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因而要求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本文笔者仅从化学教学的角度并结合学科特点浅谈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周开荣 作者单位: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主体作用 实验 创新能力 兴趣 创新品质

7.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七

反观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 教师尽管在教学中主观上很努力, 整节课满堂灌,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 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效果差, 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低、学习效果欠佳。面对这种教学现状, 教师可以改革课堂教学, 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唯一的出路。

一、努力创设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现在和未来的知识更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和再创造。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是连续的, 一次比一次更高级。所以, 教师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提供培养创新人才的素材。培养创新能力阶段环境宽松。宽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 二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基本物质条件和逐步发展的物质条件;利于形成良好精神心理状态的环境;利于动手、动脑的各种材料。精神心理环境包括家庭的和睦美满, 教师真诚的爱护和关怀等;家长、长辈的尊重、理解、帮助、支持和赏识;丰富的、有趣的、有效的道德教育等。

二、夯实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项目

教师要做好开发创造能力的启蒙教育、做好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做好九项培养:创造平等程度的氛围, 让学生有“安全感”;主动积极地参与, 让学生“动”起来, “活”起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接收和传递,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科学评价, 并给予鼓励;巧妙设计、精心组织并开展发散式思维训练;用全部的身心去读、写、画;让学生敢于向教师、权威的思想和做法挑战;自主决定学习上的研究问题并自我解决;让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训练

三、具体措施

(一) 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教师要改革课程结构, 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体系。如把品生 (社) 学科与少先队活动及语文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又如, 我们把习作渗透在三种课程中,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习作面, 可以写一次科学小实验、一次科技小制作、一次电脑绘画赛等。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亲自观察、实践的, 所以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还改变了学生只从单一角度考察现象的思维定势, 使学生形成多维的、多角度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可见, 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 创立适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和谐、轻松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第一,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努力解放教师的教育思想。第二, 开展做学生“大朋友”的活动, 要求教师首先放下不可侵犯的权威架子, 以一颗热诚的“童心”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第三,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学习氛围, 使学生产生创新兴趣和心理安全感, 我们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几点规范性要求: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 以自身的丰富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积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参与中给予学生帮助、指导和合作;课堂上少一点规矩多一点自由, 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激励和指点和耐心,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和空间;大力倡导不唯师、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敢于联想、想象、怀疑和批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激励性、指导性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 特别要给学习不良的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

(三) 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教育

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 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

(四) 在表现机会中渗透创新教育

小学生具有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值日班长、值周学生检查组等方式, 鼓励学生想出最好的管理方法, 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独立思考, 以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并组织主题班会、创办手抄报等使其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五) 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 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把他们培养成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做好这项工作, 任重而道远, 我们既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浅尝辄止。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心去学习, 认真去实践, 敢于发现新问题, 不断追求新成果, 始终用先进理论和新的成果武装头脑, 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教师还要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教育, 在表现机会中渗透创新教育, 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8.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 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9.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21世纪掀起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使各行各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个漩涡之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世界的每个层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自然不能居身局外。

经济管理类院校在这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融合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迎合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是衡量新世纪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尺度。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普遍展开的素质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无疑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

这就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式要有所改变,要走文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既了解经济及管理科学的理论,又要掌握动手实践的技能,即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的分析,认为现在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在他们心目中创新这类事情只与天才人物和科学家相关联的。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求知欲不强

素质教育要以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相反,它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创造发明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的求知欲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反映出来。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的效率与规律、知识的积累与提炼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意识和学习心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如: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欲偏颇,对不同学科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不同学科对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

2、动手能力低下

在这里动手能力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在学习中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当个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指在社会实践中所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吸取知识。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亲和中小学教师的升学指挥棒下,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习惯,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一些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连生活自理的动手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衣不洗、一屋不扫,只顾埋头读书从小没有接触过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一遇到实践动手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们动手能力不强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大学生自己身上,而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引导的偏差造成的,要转变这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情况需要进行综合治理。

3、创造能力不佳。

所谓创造,就是产生具有一定价值的新事物的活动过程,就是将现有的物质按照新的结构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特征。至于创造力,则是指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新构想和新领悟的能力。每个大学生只要经过一番努力,加强训练都能够获得这种能力。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是衡量他是否称得上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就必须自觉地增强创新意识,把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认真对待。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仍没有深切地认识到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与他们努力成才的关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走上社会后能谋求到一份舒适安逸、收入丰厚的好工作,就算没有白上大学。

造成大学生创造能力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统一。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唤醒。二是知识结构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比较全面的人多有较强的创造力,当代创造性的发明与发现,往往产生于科学的交叉部位和知识的重组之中。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很难面对世界性知识交叉渗透的趋势。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式

近年来社会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应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必须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来抓。

1、调整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职业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专家指出,21世纪人们的职业平均5年变化一次。学生要适应这一点,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难以为继的。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基础厚、知识面宽。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能力比较强,但离开本行就不适应了。所以,现在必须打破培养专业人才的概念,强调全面素质和一专多能,培养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改革就要落实在拓宽专业面向,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体系。

2、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创新

首先要解决创新教育观念问题。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创新教育的前提。创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包含四个方面: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要在高校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其先导是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需要切实转变那种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人的发展为本,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目标上,要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在培养模式上,应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以狭隘的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系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在教学方法上,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真正把创新作为高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一切教育工作都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念,并将此作为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3、增强自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做到自信、自主、自强、自励,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楔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慎密的习惯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方向变了,就易于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总之,教师应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充分思考,独立解疑,勇于打破框框,自觉探究的习惯。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创造性的源头。就获取知识而言,离不开课堂和实践,尤其是隐型知识——知识决窍,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实践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同时可以创新知识。理工科院校都有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一定量的实验等,这些实践环节是引导学生即席思考、用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创造。这些环节可以使学生见识多,发现问题多设计方案多这不仅会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使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进行积极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个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同时,这些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勇气。

对于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因此

必须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学校的实验实习和研究基地,拥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实验室,这是经济管理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10.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受到了广大老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创新科技的竞争,而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人才,因此,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而需在实践中培养。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它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物理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探索问题。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能不用外力将饮料瓶弄瘪吗?学生左想右思,找不到方法。这时候可以演示给学生看:先将热水灌入饮料瓶里,然后将热水倒掉并立即将饮料瓶的盖子拧紧,一会儿,就会看到饮料瓶向内瘪了。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有趣,感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看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瓜葛,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思维只跟着老师转,唯一能说的话就是老师讲慢点,我来不及记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无法放飞自己的思维,没有机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害怕被老师批评为不认真听讲。 新课改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平时要主动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还能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呢?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他们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难于理解,因为他们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演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理解物理原理。演示实验具有很大示范作用,如果老师操作规范、娴熟,学生就会深受影响;如果老师操作不规范,则学生在自主实验的时候也会模仿。此外,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效果,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因为某种原因使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失败,假如真的失败了,再怎么解释都是苍白的,会使学生扫兴。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做足准备,还应该让每个学生看清楚,必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如果时间允许,则可以请一些学生仿照老师做一遍。 2.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实验技能后,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尤其要重视科学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探索的过程,十分有利于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物理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后找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则可以由多名学生一起合作,得到实验数据后,再一起讨论,一起归纳出结论。也许,初中学生所探究的物理问题,科学界早有定论,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总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4. [2]袁洪卫.中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 [3]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教学研究,.

11.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谓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与智能因素有关,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的方法,其次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一般问题可鼓励学生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可指导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进行讲解、点拨。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要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之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鲜明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使之有一种成就感,继续弘扬这种精神。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

写作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征,关键是变通。作文教学,可着重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考”,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如再造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辐射想象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新颖性、深刻性、发散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吸引学生参与,赋予创新机会

教学管理学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学管理方式,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一种创新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变讲学为导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营造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读、思、练、讲、写,促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参与讲读活动、参与板书设计、参与课堂教学的总结等,赋予学生创新的机会。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俗话说:“耳听十遍不如眼见一遍,眼见十遍不如手过一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紧扣课文内容,开展一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故事会、自编自演课本剧。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改编剧本、再到现场表演,在亲身体验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五、还给学生权利,提高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和机会。”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依然满足于“讲细讲透”、包揽一切教学活动,学生习惯采用服从的态度,完全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还扑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思维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性。

1.还给学生“插嘴”的权利

听了于永正等名师的课,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在于他们的课堂多了一些突发的、有创意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多来源于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我想,这些插嘴是在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问题、产生思想时“嘣”出来的。他蕴涵着大胆的想象,创造性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这就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要肯定学生的这些观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加以论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2.还给学生“争论”的权利

赞可夫在《知识的谈话》中指出:“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地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谈话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课堂是教学的场所,在这里“教”和“学”同样重要。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和学生交谈思想的气氛。”

3.还给学生“探索”的权利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让“教”为“学”留出一定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求知的机会,指导他们主动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品尝到了探索的乐趣,又发展了创造思维。

12.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二

一、优化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 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高高在上, 照本宣科, 满堂灌,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当然不喜欢, 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 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 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二、巧设疑问, 鼓励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观察, 去实践”。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 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令人深思, 给人启迪, 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 及时鼓励, 及时引导。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 一声“你真行!”“你很了不起!”“老师非常佩服!”“你的说法是个创新!”“老师很欣赏你!”“你的理解能力真强!”……把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 流入孩子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 创设美好的情境, 另外运用好体态语言。如:用好眼神, 与学生建立视线的接触, 目光和眼神亲切自然, 饱含着对学生的的信任和期待;用好脸部表情, 严肃中有温柔, 多对学生微笑, 肯定地点点头, 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 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 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三、改变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 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 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 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 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 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设想,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 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 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 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 让学生知道一些食品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 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 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 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教师再进一步引申到其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 让同学们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感受, 最后引导回答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只有学以致用,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 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 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依法治国时, 我建议学生多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 有时我会把一些精彩节目录制下来, 拿到课堂上与他们一同分析、探讨, 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

13.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三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_英语教学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坚持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Ithinkyoucandoitwillnext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现,Howmany/muchdoyouwant?Howmuchis/arethe…,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Ihelpyou?Thankyou,I’d…,Howmuchis/are…?Howmanydoyounow?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shop,foodshop,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14.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谈一下个人体会与大家共切磋。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数学,数学教学必须先从“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长期以来,由于旧的教育体制的束缚,评价教师的唯一途径是靠学生的分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教学的目标上,而忽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一知识,有的老师一上课画出一个长方体,标出长、宽和高,便直接告诉学生长方体表面积就等于(长*宽+长*高+宽*高)*2,有些好奇的学生不免要问“为什么这样做”,老师一句“只要记住这个公式会计算就可以了,不用问这么多为什么”。这种做法只是让学生机械模仿、枯燥记忆,这样也许能达到老师要高分的要求,但锁住了学生的手和嘴,抑制了学生多少创新意识啊!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探索性实验,在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从上面例子也可看出,在我国,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向老师提出质疑,只是作为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破除“权威教学”的习惯,不管在制定教学目标上,还是选择教学方法上,都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引导鼓励学生敢持己见,主动探索,从而自己获取新知。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做”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眼神,甜美的语言,饱满的情怀,处处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还应有三个特许:

一、当学生集中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有自由的坐姿,不必要使学生正襟危坐,造成生理疲劳。

二、当学生课堂上有疑问时,可以不举手就直接发言,这样能随时捕捉

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三、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并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样会激起学生说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探索和思考,并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新知的性格特征。???

三、提供猜想条件,使学生敢“做”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大科学家牛顿曾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发现。”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分

数:、、、、、、、,并让学生把它们化成小数。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自觉地把上面分数分为两类:①?、、、,②?、、、,并个个大胆猜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分子有关;不,是与分母有关!尽管学生的猜想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首要的是敢猜,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然后,再通过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激发争辩训练,让学生争“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当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不断使用“他的说法对吗?”“谁还有更巧妙的方法”等语言去激发他们争着去“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互不相让,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李明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不是一个长方体吗?”王达不甘示弱,为了驳倒对方,他拿出一大一小两个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是一个长方体吗?”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因势利导,接着让学生论证要使两个正方体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必须强调什么?学

生争着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面对这样的争辩,学生的大脑必是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争论激烈时,思维达到白热化状态,智力则能达到平时难以进入的超常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五、优化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做”

15.浅议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一、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 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

就我国目前而言,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 推动学校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 而是主要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循规蹈矩, 没有彻底地放开自由的教育模式, 存在着制度不合理, 创新活动会遇到各种束缚。而自由轻松的教育环境, 能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创造思维。为此, 要寻找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大力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 通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让更多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成为杰出人才。同时应看到, 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单纯的创新思维培养, 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保守的、惰性的、平庸的价值观对创新行为十分不利,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当困难。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才是通过竞争产生的, 创新的思想是在“百花争鸣”中萌发的。而创新能力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发展。生存压力和文化状态促使每个学生个体锐意创新, 拼搏奋进。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改革开放以来, 竞争机制在我国已经普遍建立。然而, 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积极进取的观念遭到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的打压。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章制度, 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和文化环境, 才能激发创新精神, 抛弃平庸主义的包袱, 推进创新的文化环境尽快形成。因此,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领导小组, 加大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室、宣传屏幕、文化长廊、各班的黑板报和课堂进行广泛的宣传, 使创新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 在学校培养深厚的创新氛围。学校还要进一步扩充各种活动器材、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及各种学生的活动场所, 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学校应一个学期或一年举行一次创新活动竞赛, 成立创新活动小组, 奖励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使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老师得到学校的重视和表扬, 得到广大师生的羡慕和敬佩, 使创新活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

二、 转变教师观念, 做学生创新的表率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只有一流的教师,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学生,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并勇于创新的教师,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流的教师, 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度的职业道德, 丰富的专业知识。一个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尚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创新环境中, 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 努力学习, 热忠于创新倾囊相授。给予学生促够的创新知识, 目前有些学校的老师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埋怨现在的学生调皮、不听话、难教。对于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说学生是异想天开, 胡说八道,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能的和创新能力的。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发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充电, 吸收新的知识。更新老师观念,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强调师道尊严转向与学生平等相处和共同成长, 允许学生说、允许学生做, 允许学生错, 不求全责备, 采纳学生建议, 肯定表扬学生创新, 激发思考的热情, 创新的欲望。要认真备课, 讲课知识要有新颖性, 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预设教学活动,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 为创新活动搭建多层平台, 彻底打破封闭、机械、平面的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灵活、立体的教学模式, 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形式丰富多样, 如社会调查、小品表演、专题报告、演讲比赛、观点辩论、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要进行创新重要性的宣传, 经常给学生灌输创新知识,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不要认为学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便是异想天开。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只有富于想象的人, 才能发现有别于常人的风景线。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历史上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美国文化鼓励冒险, 鼓励标新立异, 反对因循守旧。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造。我们的邻国日本曾经推荐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给日本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看, 这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作用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意识, 还要有创新的胆略和勇气, 要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大胆挑战前人、书本和老师的权威, 突破习惯性思维、简单性思维、权威性思维、从众思维障碍, 只有突破条条框框, 不拘泥于某种限制和框架, 超越习惯、超越经验、超越自满才能发现创新, 萌发创新思路。

三、完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应该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和校园充满生机与创新活力的机制, 而我国现行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考试与测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几乎成了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 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师生为追求结果而不顾过程, 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 养成了学生抄袭、作弊等不良习惯。这根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决定了学生和老师的命运。老师和学生的一切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转。考试考什么, 老师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怎么考, 老师就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改卷按照标准答案改。这就导致了上课老师讲条条, 学生学条条, 记条条, 上课回答问题答条条, 做作业写条条, 考试也写条条的僵化模式。在教育局组织的一次统考改卷中, 我被分到八年级改卷组, 有一道题是“教育对人的作用”, 书上的答案有两点, 当时这个改卷组的组长也改这一道题, 听他说好多学生都答了, 都是文不对题, 胡扯。改此题的几位教师和这位改卷组长一样, 不按照书上的两点答案做, 一分也不给。使学生答题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简直是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和现行的评价制度下, 如果老师不按考试的指挥棒转, 成绩就考不好, 成绩考不好, 评优选模, 职称晋升就没你的份。学生不按考试的指挥棒转, 成绩也考不好, 成绩考不好, 就上不了高中和大学, 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 家长的责骂。有的学校为了考试成绩, 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重视笔试科目, 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时, 音体美停课, 让位于笔试科目, 有的学校干脆不上, 课表上排非笔试科目, 只不是挂在每班和办公室的墙上摆摆样子了, 应付检查, 像中学的思品和历史中考如记入中考总分, 学校就与语、数、外、理综一起补课, 一但中考不记入总分就取消思品、历史的补课。瑞典的创新教育值得我们借签, 瑞典的中学开设了象陶艺课这样有利于释放学生“玩性”的教育, 这种教育在下午3点钟更是明显, 整个校园既像歌剧院, 又是加工厂, 瑞典中学的文体、纺织、木工、铁工等选修课加起来的总学时数超过了数理化的总学时。在瑞典没有高考, 学校也没有升学率的排名, 没有重点和非重点、尖子班和普通班之分。它的玩性教育和灵活的升学制度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养成, 不少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由此看来, 我国现行的考试体制和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必须进行改革, 应该多元化。由只注重分数转向对学生全面评价,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使评价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 产生教育意义, 扩展丰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注重对学生能力、态度情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评价, 努力健全和完善主体、综合、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 加强初中学生的创新实践锻炼

创新实践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创新实践是指创新主体凭借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法, 从事创新活动的过程。也是创新活动的物化过程。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才能实现。现实的创新活动, 需要老师向学生灌输创新理论知识, 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自觉地去进行创新活动, 如回答问题不拘泥于老师、书本和资料的答案, 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回答, 答出新意。做事多从逆向的角度去思考、创造性地去做, 怎样比他人做得更好、效率更高。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老师要给学生关心和帮助, 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去做、去完成。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仪器, 器材和场所, 大胆进行实验。勤思考, 多动手。自己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16.英语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六

【关键词】创设环境 ; 创设情景 ; 创设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72-01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恰、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首先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三,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1.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有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 )=8×( )=3/4×( )=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结论,更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

2.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观察、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法,但又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方法;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不能单纯地把数学知识作为结论交给学生,而应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如,课堂教学可采纳“看,议、分、归”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看书发现问题,根据教学所给题目,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再互相议论、研究。然后由学生分析或教者启发,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积累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最后教者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练习、作业。这样,学生学得容易、有趣、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

1.巧设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

2.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是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工作总结以及工作计划下一篇:礼仪风采大赛活动赞助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