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概论思考题答案整理(精选4篇)
1.染整概论思考题答案整理 篇一
自考艺术概论模拟卷及答案整理
分类: 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五代后梁朝画家荆浩有著名的山水画《匡庐图》传世
2.《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品。
3.《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钢琴奏呜曲作品。
4.相传古琴曲《阳春》、《白雪》是师旷所作。
5.赵飞燕是汉朝著名舞蹈家。
6.布莱希特提出了“间离效果”的演出方法。
7.影片《大独裁者》、《摩登年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品。
8.影片《黄土地》是由陈凯歌导演的。
9.《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
10.《人间词话》明确提出了境界说。
11.在我国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
12.柏拉图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游戏说”。
13.达o芬奇的美学理论著作是论绘画
14.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成功标志着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全面胜利。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双城记》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法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展子虔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颜真卿著名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独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易卜生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鲁迅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史上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朱耷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司空图
14、菲狄亚斯著名的雕塑作品是哀悼基督
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艺术学诞生于19世纪未
2、出品《未来世界》、《超人》这两部影片的国家是美国
3、以孤篇享誉全唐的诗人是张若虚
4、《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
5、《阿细跳月》这部舞蹈是下列哪个民族创作的彝族
6、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
7、不属于米开朗基罗为美弟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的作品是大卫像
8、《离骚》的作者是屈原
9、《西厢记》的作者是我国元代的王实甫
10、电影艺术诞生于1895年
11、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悲怆交响曲
12、《农夫的鞋》的作者是梵高
13、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了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多余人”典型形象的作家是冈察洛夫
14、艺术接受的主体是艺术作品的传播受众
1、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并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的大师是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
2、绘画的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属于抽象主义
3、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贺拉斯
4、我国明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是徐渭
5、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属于法国的印象主义
6、静物油画《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
7、我国著名的雕塑作品《人面鼎》产生于殷商
8、《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诗
9、下列属于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创作的名著是包法利夫人
10、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的唐代著名画家是张噪
11、喜剧《钦差大臣》的作者是果戈里
12、在《文心雕龙》里把文学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刘勰
13、下列作品属于西方高度技术派建筑的杰作之一的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14、《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小说的作者是高尔基
二、填空题:。
15.我国三大石窟分别为敦煌 云冈 龙门。
16.江南小型私家园林的代表有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
17.总体上,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 隶书 行书 楷书和草书。
18.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他在1909年发表的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 标志着该流派的诞生。
19.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贝多芬和莫扎特三人为重要标志。
20.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为先驱的现代舞,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了古典芭蕾的程式束缚。
21.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提出了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22.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广阔性和情感性.23.典型包括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等。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用笔;用墨;结构;布白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两种。
18、《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美国)的影片。
20、(鲁迅)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
22、(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15、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16、艺术活动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艺术行为,包括语言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创造、艺术传播、艺术鉴赏等活动。
17、艺术活动的产生是指(艺术活动)的起源。
18、(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形象或情境创造为旨归的审美的意识形态。
19、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20、舞蹈可以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
21、古希腊戏剧;印度戏剧;中国戏剧被称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
22、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艺术思维中共同发挥作用,但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
23、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5、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原上有许多一致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16、艺术概论的学科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艺术原理)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阐述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的(艺术观);把握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透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基本现象)、辨析艺术内在的(规律与特点);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批评。
17、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18、灵感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的特征。
19、想像分为再创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创造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20、联想往往激发艺术家的想象,联想的种类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等,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属于其中的(对比联想)。
21、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情感的统一。
22、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客观想象的有机统一。
23、(社会历史批评)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基准评价艺术的一种批评形态。
24.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4.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25.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5)读者批评。
26.艺术构思的内涵。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27.形象思维的特性。
28.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的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生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24、艺术活动的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7、艺术批评的功能。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4、艺术活动的构成。艺术活动由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4个要素或环节构成。(1)客体世界即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造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的制作指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以物质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的艺术活动;(3)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4)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25、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主要任务。1)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促进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的人格。
27、艺术流派及其特征。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造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学或不自学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这就说明,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下面两个基本条件:要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只有少数一两个艺术家是称不上艺术流派的;这些艺术家由于生活在同一个历史空间,容易产生对社会生活、艺术创作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和理解,即他们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包括审美趣味),以至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
28、审美期待的涵义。(1)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鉴赏之前或鉴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鉴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2)文体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3)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4)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4、简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1)艺术作品的题材,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基本材料,既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2)艺术作品的主题,也叫主旨或主题思想,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的来源,一方面是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渗入,它凝聚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与评判。(3)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如单纯的图案装饰等可以没有主题,但艺术作品不能没有题材。
25、简述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1)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履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2)想象的特征: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3)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26、简要说明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体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既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27、简要说明什么是艺术意蕴。1)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2)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28、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A、物质与技艺的统一;B、造型与观念的融
29.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30.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把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的一种类型。(2)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A、浓缩的自然;B、综合的形式;C、意境的追求。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显出的理性内涵。(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情形式与理性内涵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29、试述文学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29、文学和戏剧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它们都要利用语言这个含义丰富的媒介,剧本称为戏剧文学,对戏剧艺术审美品质的高下有“先天性”的重大影响。为戏剧提供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戏剧情节,作为戏剧演出的草本。特别是以再现为主的文学与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和塑人物的戏剧更加接近,因而富有情节性的文学作品常常被改编搬上舞台。但是文学形象以间接性为基本特征,只能凭借想象展现,不像以演员行动为基础的戏剧,可以直接感知于视听,还可以综合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而再现可感的生活的情景。文学的表现领域极其广阔,不受时间限制,几乎无所不能,而戏剧则强调时空的调试集中。以情动人,是文学与戏剧的共同要求。在戏剧冲突中表现更更直露,更强烈。抒情性的文学常常因为缺少情节性而难以作为戏剧的文本,而诗意和诗化的语言可以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30、联系实际说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相互联系与区别。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2)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3)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的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4)艺术风格、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讲,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则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简言之,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
29、为什么说艺术的起源是多因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1)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起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全面提示艺术产生的根源。(2)事实上,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艺术的起源很可能是多因的,而不是单因的,但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30、试述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1、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人类的情感是无限丰富的,它要求艺术有无限丰富的表现。所谓更新性,就是人类情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性
2、艺术欣赏心理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艺术家要使自己的艺术不推动观众或欣赏者、接受者,那就必须考虑欣赏者的欣赏心理。
3、“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艺术上的重复凶手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艺术家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
2.染整概论思考题答案整理 篇二
第二章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蚂蚁的眼睛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要揭开这个现象的本质,仅依靠人类的主观猜测是不够的。必须在实际活动中,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离开对蚂蚁的实地和科学的考察,一切关于蚂蚁的认识及其正确性是根本不存在的。2、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6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答: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根本上看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正确的认识推动人类实践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遭受挫折。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人们树立新观念,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它通过散布假、恶、丑,使人们思维步入歧途,思想观念错误,价值观扭曲,人格庸俗化,行为丑陋。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任何进入视野的信息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吸纳真善美,拒斥假恶丑,牢记“八荣八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利益、民族振兴和祖国强大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不朽的人生价值。
3、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参见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 答: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关系的成立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在实践中的互动,相同的客体面对不同的主体的需要,存在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客体面对相同的主体存在不同的价值。这种差别根源于价值评价,主体的立场、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和实践领域的不同往往使价值评价迥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好是坏,财富源泉的增加是利是弊,这因人而异,归根到底由主体的需要及客体的属性的能满足与否决定。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1)认识论的本质离不开以本体论的性质为前提,坚持以唯物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必然得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真理性结论。(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实践决定认识,它注定了认识的从属的、第二位的作用。(3)认识并非完全扮演机械性的被动的角色,它反过来对实践起反作用。不同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但认识的作用再大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决定地位。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成为真理的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它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要检验人的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程度,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比较、对照,才能断定它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不能检验另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实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必然使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或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为真理;反之,则为错误的认识。逻辑证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待验证的认识,但它只是对实践检验的协肋,并不能代替实践检验的决定性结果。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程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A、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B、在具体实际活动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和“八荣八耻”为规范作为判断自己行动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标准。C、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知识分析] 马克思分别介绍各项发明的影响。他首先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骑士”是爵位最低的封建贵族封号,所以这句话意思说资产阶级利用新式武器打败了封建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又指出,“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冒险家的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最后马克思指出,“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可知,新教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因此这里“变成新教的工具”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宗教改革的进行;文艺复兴运动中既有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以天文学为核心的自然科学的进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近代史上在“精神发展”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启蒙运动,据此判断“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指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主要在文化方面,火药的影响主要在政治方面,指南针的影响主要在经济方面。马克思分别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三个方面阐述了四大发明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结合唯物史观的知识可以得知: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的客观规律。
(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
(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 [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的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他的私人劳动便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结果也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得不到解决。
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同时,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结果,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案要点]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时间就是测量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然而,由于各个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不同,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如果说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否意味着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因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上有许多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各自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商品则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即同样的商品,价值量相同。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指生产这种商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表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答案要点]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的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增殖,叫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这种职能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它表现为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发生价值增殖。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本,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条件。第二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方式相结合,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第三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成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可见,资本的循环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只发生资本的形态变化,并不引起价值增殖。但是,资本的循环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否则,产业资本家既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无法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彼此是紧密衔接、互相联系的。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存性),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继起性),资本的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循环是永不停息的过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永不停止的。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生产一般”和“资本一般”的问题。他指出:“生产一般”是指“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论述了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信用和证券等与社会生产相关的一般性原理。同样,马克思也对“资本一般”作了研究。他说:“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这种“资本一般”,简单概括就是资本是在其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从这一含义出发,马克思将早已存在的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看作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存在着资本这个事实证明,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所谓资本一般,就是一切资本所共有的、本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是资本能够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属性。任何资本,只要它不能实现价值增殖,也就丧失了作为资本的资格,只能是一般的货币了;而任何货币只要在运动中实现了价值增殖,也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资本了。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一般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的价值性,即资本首先必须是一种价值物,代表着一定的价值;第二,资本的垫支性,生产者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必须预先垫付一定的货币资本。比如货币所有者必须先拿出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第三,资本的运动性,资本所以能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关键是它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资本无休止的运动是资本取得增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旦资本停止运动,资本将不能增殖,也就失去了资本的功能;第四,资本的增殖性,资本是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与资本一般相对应的是资本的特殊。资本作为一个社会范畴和经济学范畴,是不可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它总是要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形态,所以资本的特殊,就是各种“现实的资本”,是采取了不同形式、并在特定生产方式下运行的资本。我们在理解资本的特殊时,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资本运动过程的具体形式看,任何资本都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如生产的准备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在流通阶段采取商业资本形式等;二是从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看,资本虽然不是某一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它往往体现出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并且为其服务。这与只反映资本是能够带来增殖的资本一般而言,又是一种特殊。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私人资本是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主义部分见不到资本的概念,是以资金、资产,甚至资本金等概念取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承认资本概念,会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遇到许多障碍。如在合资企业中,外方投资称资本,中方出资叫资金。在财务账上,资金、资本也无从区分。由此,近年来,提出公有制条件下资本的属性问题,并将资本这一概念宽泛化。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指出在股份制经济中“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汇总版)
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里所说的“公有资本”,指的就是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其功能是实现价值的增殖。但其本质已不再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而是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3.整理经纪概论 篇三
房地产注销登记可由权利人自愿申请,也可由登记机关强制注销。房地产登记机关无权注销房地产权属证书的情况是抵押房地产被司法机关依法查封的 房地产经纪信息的管理原则目的性、系统性、时效性
商品房代理机构的售楼处是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经营场所
房地产经纪信息的基本要素主要由语言要素.内容要素、和载体要素三方面组成 出租房屋的用途应按房屋权属证书上载明的用途使用
房地产经纪信息并不都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有些需要通过派人磋商和(发函联系)等方式才能获得
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条款包括计价方式及价款、面积差异处理办法、商品房价格鉴定、争议处理办法
针对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所提交的文件不同的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已付清土地出让金的证明
房地产代理业务基本流程主要环节的有房地产代理业务开拓、方案设计与推广、房地产交易价款收取与管理
房地产经纪人与房地产经纪机构之间有以下关系执业关系、法律责任关系、经济关系
房地产经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房地产买卖、房屋租赁等形式,进行盈利性商业活动
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技能市场分析、人际沟通、把握成交时机
对于以信息为主要资源的房地产经纪行业,其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应注重对行业竞争与协作的管理、房地产经纪业诚信的管理、房地产经纪纠纷的管理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有损害事实、主观过错)等。
香港地产代理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纠纷处理制度,根据《地产代理条例》,主要由监管局负责处理纠纷;监管局的裁决在地方法院登记后,相当于法庭的判决;警方可以参与处理纠纷;比较严重的纠纷,可直接诉诸法律
美国对失职或在执业中出现问题的房地产经纪人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罚款.暂停牌照.吊销执照
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年检主要是检查房地产经纪组织(经营业务范围、注册地点、持证从业人员情况
以合伙企业形式设立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有(2)名以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人员和2名以上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人员
确定一宗房产或地产是否设定了抵押权的方法有查看该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查看该在建房产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查看该房产的房屋所有权证.到房地产登记机关查询
香港于1997年颁布了(.《地产代理条例),标志着香港房地产经纪纳入了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房地产查验是房地产经纪人在签订正式居间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房地产经纪人要对接受委托房地产的权属状况.(环境状况).物质状况等进行查验
房地产经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房地产买卖、房屋租赁)等形式,进行盈利性商业活动。
4.《档案学概论》笔记整理 篇四
第一章 档案学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一、我国档案的起源 1、1947年西柏坡首次提出
2、曾三 新中国的第一任档案局局长(曾庆红的父亲)
3、档案是怎么产生的:社会生活起源论
阶级社会产物论
语言不能远传、不能持久
4、结绳和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程度,它已经具备了备忘、信守、和凭证的意义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结绳和刻契看成是我国档案事业的起源,或者叫做档案事业前身。
二、我国档案的历史沿革
1、甲骨档案:殷商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鼎器上的具有记事和书史的文字称为金文档案
3、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4、缣帛档案:春秋(贵族)
5、石刻档案:盛行于秦
6、纸质档案:汉代
7、音像档案(以胶片、磁带等磁性材料为载体)
8、电子文件:P42
三、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的称谓 商代:典、册(策)
周代:中(册的省形字)——先秦时期对文书和档案的概括性称谓
典、册
汉以后:文书、文案、薄书 唐宋:文卷、案卷、文牍、案牍 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已被使用。
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柳边纪略》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对“档案”这一名词的说明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一、定义
根据我国古今各种档案的情况,以现代档案为主要对象。给档案下这样一个定义:是历代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和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定义的基本含义
1、档案是过去或现在的机关,以及一定的个人在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形成单位,产生于形成单位的自身活动之中。
【三种类型:官方 半官方/非官方
个人(家族
家庭)】
说明:①档案直接形成于社会的活动之中,是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绝非、事后编写,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主要特点、本质区别,注重原稿、原件、原本。
②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档案,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丰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按照一定来源形成的档案,这种普遍性决定了来源的广泛性,一定来源的档案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③档案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档案形成者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系列文件,比如处理某方面工作、办理案件、会议都必然会形成一系列文件,为了日后查找就有意识地把有价值的予以有条理的保存,就是档案,记录了各种各样大量的活动及事物,一个机关的档案如果保存完整,就可以反映该机关历史活动的全貌,地区档案反映本地区活动,整个国家的档案反映该国从古至今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军事、外交、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至于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内容的情况,档案蕴藏的信息无所不包、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形成的档案并成为历史知识的宝库,因此称档案为历史文化的宝库。
2、档案是文件材料有条件的转化来的(广义的档案)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与文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对文件转化为档案的通俗,但并不是说所有文件都能转化为档案,转化是有条件的。
①办理完毕的文件:办理完毕即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一定指内容全部落实。A、文件内容要求近期办理完毕,已经办理完的。
B、文件内容要求长期处理,只要经过签收、传阅、讨论、学习、贯彻,就算处理完毕,可归档。C、不需要办理的文件,只要收发、圈阅就算处理完毕。一般而言,档案指完成了现行效用、留备查考的文件。
②对日后工作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档案是经过人们挑选、鉴别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也可以说文件是档案形成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因此“有文必档”的做法不可取。③按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的组合,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档案是指经过归档而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所以归档与保存,既是文件向档案转化的程序和条件,又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般标志和界限。所以中外许多档案定义都把保存因素定为构成档案定义的条件之一,这并非形式上的要素,而是属于实质性的要素,所以有人将其概括为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文件的组合,档案是经过系统组织整理的有内在联系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体系,其特点与优点之一就在于他不是孤立的文件,也不是杂乱文章的文件堆砌。总之,档案是处理完毕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这是最基本的含义。
3、档案信息的载体和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任何档案都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老师)。
由于档案是由文件转化来的,文件形式的多种性必然导致档案形成的多样性,从内容与形式范畴上讲,文件是各机关在职活动中,将客观事物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信息,用各种方式记录在各种载体上的产物,所以档案蕴含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个基本因素。也就是说,档案形式与内容统一才能构成档案这一客观事物。而档案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档案信息的载体材料,二是信息内容的记录方式(分两个层次:一是记录信息的方法即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常见其具体载入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手写、刀刻、冶铸、印刷、晒制等;二是传达信息的文体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决定、命令、指示、通知、报告、条约、合同、协议、法律宣言)。
总之,档案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同时一定的条件和需要形成一定形式的文件,因而档案的形式是不断随文件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档案的形式在档案的形成和工作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档案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载体核心标志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档案的产生与延续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和运动,与一定的社会的形态和条件相关连,了解此的目的为更好的管理档案。
4、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档案是历史的真迹。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他不是事后编写的。是随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原始记录,所以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本质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综上所述,有以下结论:
①档案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是有规律的,档案界称此规律为“档案自然形成规律”。
②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相应来源、内容和形式的档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得分门别类,从而构成一定档案材料之间,会形成一种固有的内在联系。
③档案的形成、积累又是人们有意识地挑选,留存的结果,从此意义上讲,档案又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
三、我国有代表性的档案定义(P6)
1、国标(GB)《档案著录规则》1985年
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纪录。(没有提到档案的价值因素)
2、陈兆祦、和宝荣《档案管理学基础》
档案:是机关、组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为简便起见,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件。
3、《档案法》1987年9月5日(六届人大 22次会议)
本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表述不完整,概括了基本要素和本质属性,有档案定义的性质,但他不完全等于概括档案的一般定义,因为即使不属于国家直接管理的、并非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也是档案,否则便把实际存在的档案排除在档案之外。所以,经过比较我们认为,构成科学的档案定义应该包括四个要素,指出档案来源、指出档案之所以保存的价值因素、说明形态范围、指明属性和特点。第二节 档案的种类划分
档案在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人们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因此,作为实践活动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成种类丰富多彩。但是,人们在长期的档案工作实践中,由于对种类诸多的档案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也就对档案划分出不同的形式种类。
一、按档案的载体材料划分 中国
1、甲骨档案:(龟甲、兽骨)集中在殷商时期 甲骨卜辞 《殷商卜辞综述》陈梦家
2、金文档案:周代 冶铸在青铜器上,书史、记事性质的铭文
3、石刻档案:秦朝
(2 3也称:金石档案)
赵明诚《金石录》
4、竹木简牍档案(春秋---东晋)
5、缣帛档案:(春秋)画地图 外国
6、泥板档案(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左右 用粘土制成泥板作为书写材料 半干时写 焙烧法保存
用于通信 发布命令 制定法律 征收捐税 有的也记载历史 编写宗教文献等 延续使用了约两千年,目前发掘保存完好的50多万块。
7、纸草档案:纸草 埃及尼罗河畔的沼泽地带一种草,很高,内有浆状物质,只有茎(50万卷草纸)
8、树叶(皮)档案(印度):棕榈树 贝勒书(绝种)书写经文(贝叶经)西藏档案馆
9、羊皮档案:欧洲
10、胶片、磁带等现代化工材料的档案、声像 机读
二、按档案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
1、历史档案(建国前时期)①明清以前时期的古代历史档案
②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故宫)
③中华民国时期档案(二使馆 南京)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汪伪政府
④ 革命历史档案(中央档案馆 北京):特指党领导的组织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档案。
2、现行机关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①中央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②地方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
③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
上述档案如果按政权性质划分: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现代机关档案。
三、按档案形成者的活动领域划分 政治管理档案(党务 政务)、经济管理档案、文化科技档案等
四、按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划分
手写档案、刀刻档案、印刷档案、录制档案
五、按档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
文字档案、图表档案、声音档案、形象档案、代码档案
六、按档案的所有权划分 国家档案、集体档案、个人档案
七、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2002年之前:永久的、长期的(16年——50年)、短期的(15年以下)现在:永久的、定期的。
八、按民族文字划分
综上所述,从档案的种类和演变来看有以下特点: 档案的形成和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载体向着轻便化转变。档案信息的密集能力越来越大 档案有越来越不耐保管的趋势
第三节 档案的属性
一、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不同于一般历史遗物,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形成者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因此,其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档案形成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阐明意图、互相联系、记述情况、处理事务,就必然形成和使用诸多文件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些日后需要查考、利用。于是就加以整理、保存下来,于是转变为档案,于是转变为档案。由于他是随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需要形成的,所以人们怎样活动、历史怎样发展,档案就怎样记录,可以说他是特定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材料的转化物,既不是事后编写的,也不是随意收集的,所以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出原始性的特点
社会上材料信息种类繁多,具有原始性或记录性的也不乏其他。但档案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身,这是档案区别与其他信息材料的特点。
正确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对于做好档案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一、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后人不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或按照自己的需要、或遵照某种意志、或随着某种潮流去改变档案。档案既然是原始记录,则不允许增改删除,如果认为有错或不合自己口味而任意涂改,其原始性必然遭到破坏,档案就会失真,就会成为废纸,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档案工作的天职是维护档案的真实面目,敢于同破坏档案的行为斗争。
第二、便于我们认识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许多档案直接源于文件,今天的档案就是昨天的某些文件,而今天的某些文件就是明天的档案,可以说,文件与档案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一致。但文件并不等于档案,其性质与作用和社会职能是不同的,是属性不同的两种事务,档案虽然源于文件。但其只是文件中的一部分。明确两者的关系就是为了使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而加强对文件形式与内容的研究。目的是搞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关系。
第三、便于我国划清档案与图书报刊等其他文献记录信息的界限,他们都是知识的载体,都记录了各种信息,也都是人们有意识作为信息储存手段而形成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档案与图书资料又有一定区别,表现在以下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档案形成方式不同,作为档案而保存起来的文件,最初是作为办事
工具为处理某种事物需要而产生的,这些东西由于事后有用才保存起来而成为档案,因而说档案是处理事务活动中存留的副产品。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自然产物,档案最后形成是人们有目的的、有选择的保存起来已备日后查考之用,从这一点讲,档案又是人们在处理事务过程中,有意思形成的副产品,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自觉的产物。
其次,获得的方式不同。再有,本质属性不同。
最后,各自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不同,由于上述特点,档案馆和档案室在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档案与资料的区分,但要考虑到图书等也属于图书文献信息的范畴,特别是有些资料与档案在内容上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所以档案馆与档案室适当保存与本馆、本室保管范围相一致的图书资料是有必要的,同时在工作中,加强与图书情报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以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档案的一般属性
1、信息属性:(信息就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事先不知道的报道)档案信息是指记录在档案中的数据、情况、知识、以及消息,其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它是我国信息资源系统、特别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这一重要部分,有其他信息的共性,可以收集、贮存、检索、交换、提供、利用。这种共性表现为:①可扩充行。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扩充②可压缩性。对信息加工,使之精炼、浓缩③替代性。通过利用档案信息,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④可传递性。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传播⑤可分享性。可供人们享受,本身不会磨损、消失,档案也不会失去所有权 其特性表现为:①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产生特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处理的原生信息,可作为其他信息在加工的原材料,而产生情报、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所以其原生性决定了其同其他信息的不同地位,最主要地位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特征)档案是历史的真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能做到原始的、客观的、真实的反应事物的真实面目,是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真实性决定了他的凭证价值③广泛性(来源特征)史记录的档案必然形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浩瀚、,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文。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档案也会与日俱增,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
2、知识属性。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人们的一种认识成果,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应,档案作为人改造世界的纪录,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其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古往今来,人们积累知识往往要记载于文献之中,文献本身包括档案,因此档案必然具有这一属性②档案作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之所以能世代流传,是因为他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是古往今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宝库③知识具有继承性,前人的需要后人继承,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之一,是后人学习借鉴前人知识的重要工具,他对人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档案作为人类积累知识的手段,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是日积月累的、是年复一年、始终不断进行着,这一行成特点和存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积累、贮存传播知识的职能,同时也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重要资源。
3、价值属性。
第四节 档案的作用与价值
档案所以要保存和世代流传,因其有特有地价值。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纵贯古今许多历史阶段,横括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述了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其中蕴含大量原始的信息,因此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一、档案的一般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档案可以作为机关查考的依据
档案是过去机关工作活动的记录,因此它可以作为各种机关继续开展工作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材料,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业务人员,再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定计划,研究案例,处理问题等,常常需要从档案中查考以往记录,作为机关工作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查考档案有助于计划、决策的科学化,又可以帮助决绝中国历史遗留问题,还可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二)档案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既有劳动成果也有经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过程、管理、技术、以及到经营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均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参考,特别是现代的科技档案,更是我们现在生产管理的重要甚至是必要条件。总之,无论是管理性档案还是科技档案,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反映经济活动这些信息都可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咨询,这些信息对于经济计划制定检查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的经验技术、防止自然灾害都有可靠价值,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档案对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直接的作用。
(三)档案室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
记载了社会、政治、法律、阶级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档案涉及国内外敌人不同时期的各个方面情况,也记录了人民大众对敌斗争的对敌事实,这些事实涉及到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这些原始材料既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总之,今后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档案作为政治工具作用就不会失去。
(四)档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还是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有研究工作都需要借助档案才能更好更快地取得成果,因为档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为科研提供资料。一是过去专门进行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可为各项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经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五)档案是宣传教育的素材。
档案中详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既反应人们同大自然及社会邪恶势力搏斗的胜利,也反映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危难和遭遇。其中既记有反动势力的罪恶,也记录有许多各种进步势力可歌可泣的事迹,利用档案举办展览、著书立说、进行宣传教育是绝好的材料,因为具有强力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之所以档案成为生动的宣传素材,是因为它以历史性、真实性、原始性、直观性而见长。
二、档案的基本价值
就档案诸多作用的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价值,一是情报价值,这是档案作用的主要特点和档案价值的基本结构,因此也成为基本价值,其中凭证作用是档案优于、不同于其他各种材料的本质特点。
1、档案的凭证价值
是由档案的形成特点和其自然特点决定的。第一,从档案的形成看,是由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编写的,所以它能客观记录以往历史情况,而成为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第二,从档案形式上,即从档案本身物质形态看,文件大都保持着真切的历史标志,有些事文件全文,有些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有些留有当事人的亲笔签署,有些其他记录方式和载体的文件则是原来形象的照片,或当事人的录音、录像,这些都可作为查找、处理问题的依据。总之,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凭证就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
2、情报价值
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也记录了人们在活动中的思想发展情况,能够给人们以有联系的,以及细节性的情报信息,而且能够广泛反映事物的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广度,这对人们考查情况,掌握历史资料,研究有关事物发展规律,批判继承历史遗产以及开创各项活动新局面都有广泛的情报价值,作为一种情报资料,其特点是:一具有原始性及较大的可靠性,二可供参考的内容相当广泛,由其来源的广泛型决定的,总之档案对各方面都有参考作用,是第一手材料,这种广泛可靠大的参考作用,构成了档案的情报价值。
三、辩证的看待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从总体上讲,真实可靠,但具体到某一份文件或单个材料,就不一定那么真实可靠,因此对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第一看档案形成的真伪,即查明是真正的档案还是赝品,是立档单位形成的还是他人伪造的,或者是假冒档案混在真品之中,在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现象。第二,看其内容的真伪,即看档案记录内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历史现象。很复杂,是因为有的政治斗争复杂导致的,有的是认识水平的差异形成的,有的是官僚主义不了解情况或老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某种利益驱使而导致档案的内容不真实,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对档案的真伪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不能说其中内容全部真实,一方面又不能说全部真实,必要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对待,即使部分不真实,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造假者的动机)人事档案另行别论。
四、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特点)了解其规律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第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从档案的主要部分讲,其价值是可以扩大和发展的,而扩展律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和过渡性。二是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双重性和过渡性: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先对形成者作用,其对形成者作用淡化以后开始对社会生产作用,这就是档案对本机关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机关作用是短期的,社会作用是长期的,前者淡化向后者过渡,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第二个层面即多元性和变异性,档案由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不仅意味档案的作用范围大,利用单位数量增加和使用档案用户类型增多,以及研究问题的方面更加广泛,因此具有和第一价值方面不同的特点,即特定档案类型和不同角度利用档案的交错程度提高了,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利用。即档案的实际使用价值与其相应来源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
了解第一规律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一有利于加深对档案室(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档案第一价值的实现是在档案室,我国各级各类档案室的数量远远大于档案馆的数量,此阶段,利用的频率很高,这一阶段既能发挥其现实作用又能促进国家档案的积累,因此,档案室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因加强管理。其第二价值的实现在档案馆,它的作用是全局的、长远的、广泛的,它是档案事业的主体。
二、了解这一规律,有利于处理档案管理中,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了解这一规律对档案的收集、馆藏利用都有指导作用。
第二、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律。机密性是档案与其他信息材料不同特点之一,机密性对档案价值的实现程度有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必须看到档案的机密程度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也就是说,有的若干年后还有机密性,有的会降低,有的则会失去而可以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机密程度的递减导致档案价值的广泛实现,档案机密程度逐步弱化是总趋势,而且机密性的强弱与保存时间的久暂是反比关系。
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一坚持正确的保密观念、合理调整密集。二树立档案开放思想,将档案事业向开放性转变。第三、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减律。档案价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把其作用概括为行政作用和科技作用,或泛称为政治和文化作用,我国长期将档案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强化了政治作用。我们应看到,档案是发展生产、繁荣科学文化的必要条件,特别是随着
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档案利用从更多服务政治斗争逐渐转移为更多服务于经济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事业等,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档案利用的起伏发展中,有这样的总趋势,档案工作的重心随国家重点工作的转移而转移,总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当前,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档案更广泛更长远的作用已经从主要服务于阶级斗争转移向再为政治服务的同时,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即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增强的倾向是一种发展趋势,了解这一趋势的意义在于档案馆不仅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而且切实地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服务,充分实现其档案的科学文化作用,真正体现出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加速信息知识再生产,有效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第四、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性。
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受一定条件限制,即其发挥作用大小和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一定条件。具体讲受条件的制约,一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对档案作用发挥起制约作用;二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影响;三受管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加强档案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第六节 国家档案
一、国家档案全宗 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档案信息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通用的术语,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二、实质
不仅是数量概念,它的实质是档案的所有权,以及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即按一系列规定组成了国家档案全宗,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国家档案制度和实行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的原则。这一点是由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其中也包括一小部分原来为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档案
三、构成(按历史时期划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央及各级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国家征集和个人捐赠的某些著名人物档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二)建国前时期档案(按政权性质又分为两部分)
1、革命政权档案。特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档案,简称,即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军队、企业、共青团及其他社会组织和革命活动家形成的。
2、旧政权档案。指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和旧伪政权及其所属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及反动的党、团及道会门的档案,也包括一般社会组织、私营企业、私立学校和被国家接受的外国侵略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档案的历史原则
2、档案定义及其基本含义
3、如何理解档案的属性
4、档案作用及其基本价值,举例说明
5、如何理解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意义。
6、如何理解档案发挥作用的特点
7、何为国家档案全宗,其实质与构成第二章 档案工作
第一节 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及其含义
一、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沿革
各朝代建立档案工作的历史标志:一是档案机构的设置,二是档案人员的配备 汉代:石渠阁 天禄阁 篮台 东观
唐代:人事档案出现 甲库(官甲)甲赦 记录了身言书判 人资料 明代:皇史宬 大本堂(朱元璋 收集档案 讲授)
二、我国档案工作的含义
档案工作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的,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随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认识不断发展加深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概念,我们所说是现代档案工作,它是指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管理各类档案,并积极开发档案中蕴含的信息资源,并广泛输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业务系统。传统(狭义)的档案工作,通常指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检索、编研等业务上的。广义的档案工作,除上述业务内容外,还应包括档案室、馆工作,档案事业的管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科研、宣传出版及外事工作即现代的档案事业,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第一,档案工作的含义是随档案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第二,档案工作与档案密不可分。档案是档案工作的直接对象。但是,档案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又离不开档案工作,因此档案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档案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第二节 档案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
一、档案业务工作的形成
档案业务的各项工作是根据社会利用的客观要求和科学管理档案的需要形成的,是因为社会利用档案需要档案为其服务,需要人来管理,继而形成档案工作,也就说,社会利用档案的一系列矛盾运动,产生了一系列具体档案工作内容,具体讲,档案有各个机关和各机关内部组织单位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中分散形成的,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和日常对档案的管理则需要集中,为解决档案文件形成上的分散状态与利用集中的矛盾,就需要把分散形成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收集起来的档案的大量的、成分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样的,如果对这些收集起来的档案不加以条理化,他实际上仍处于凌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需要系统,为解决凌乱与系统的矛盾,则需要对收集的档案分门别类系统化,于是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随时间推移和各项工作不断开展,新的档案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数量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已经入库的档案随岁月的流逝,其信息内容在老化,而失去保存价值,如果对其不理,必然使库存档案日益庞杂,为了解决庞杂与精炼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即对已存档案进行鉴别、挑选,以去粗存精。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一种渐进性的自毁状态中,为了解决长期利用和损毁的矛盾,于是形成档案的保管工作。在档案的保管、组织、利用过程当中,要对档案基本情况有了解,以便心中有数,对保管档案进行数量分析,以便探索规律,需要解决数量清与不清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档案的统计工作。档案数量庞大,内容复杂,利用者面对堆积如山的档案,想要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很难,为了解决档案数量的浩瀚与特定需求的矛盾,就需要编制一定的检索工具或通过一定检索方法来查找,于是形成了档案工作的检索工作。上述所有工作都是为提供利用奠定基础的,即有了上述基础工作,才能为利用提供可能,为了解决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为了给利用者能够主动、系统、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积极开发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解决被动利用与主动利用的矛盾,就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开展编研工作,即针对馆藏资源的内容、编写一定的档案参考资料等,主动为利用者服务,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档案工作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重要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工作任务和业务内容,它们各司其职,各有其责,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每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来开展工作,不能苛求。第二,档案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之间是矛盾统一体,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第三、正确处理利用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利用以基础工作为前提,只有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有效提供服务,而有效的服务又促进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属于社会系统之中,所以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为:
第一、档案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表现为:
1、档案工作寓于社会实践之中,依赖社会实践而存在和发展,因为保存档案源于社会实践。档案有应用于社会实践,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不断产生的档案和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就没有档案工作。
2、社会实践需要档案工作,后者又为前者服务,因为社会实践需要汲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而档案工作就实质而言,是对社会实践产生的档案予以管理,并对档案承载的信息加工和输入,所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宗旨。
3、档案工作的效果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满足社会实践对档案需求的程度是评价档案工作成绩大小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标志。
4、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实践相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档案工作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导致档案信息急剧增长,这一方面推动了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的发展,另一方面他需要我们提供迅速准确的科技档案信息为科技进步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科技的发展导致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大量新型载体材料的档案,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特点、以及利用都提出了严峻考研,因此,导致了档案工作的复杂化、科技化。发展方向是信息化建设。最后,科技发展又导致了档案工作手段、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总之,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向档案工作提出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必然向现代化转变 第三、档案工作与档案意识的关系
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通俗讲就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价值的认识,对档案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他也包括社会上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起主观能动作用,即正确的档案意识对档案价值实现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其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发展。人们的档案意识正确与否、强与弱,决定着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凡是正确的意识占主导的部门,其档案工作相对较好。二者是正比关系,另外人们档案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程度,也关系到档案的保管、保护、以及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施加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使社会重视档案及档案工作,就必须通过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效益等实例等宣传最有说服力。
第三节、档案工作的性质与地位
一、我国对档案性质的认识过程 1、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提出档案是一项专门的业务,同时是一项机要工作。同年12月18日,当时档案局局长,在会议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档案事业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是一项专门工作,也是一项新的事业,1958年6月6日,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是带有群众性的工作。1959年6月,曾三在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上,指出档案工作虽是带有专门性、技术性的工作,同时又是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的工作,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1960年12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性。1962年12月,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档案室一项重要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政治斗争、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同时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因为不但有许多档案是十分机密的,而且就整体说来,档案就是党和国家的机密。1980年初,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专门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历史研究和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做好档案工作不仅是当前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
二、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
档案工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档案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的矛盾,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为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服务,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的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档案工作的与其他工作的区别。
三、档案工作的一般属性
第一、档案工作首先是一项服务行的工作,即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档案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也没生产实践,其服务性表明了它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和国家及其他各项工作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维护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政治服务:
1、档案工作总是要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特别是在阶级社会,档案工作为一定阶级掌握,为一定政治路线服务,国内外无一例外。
2、档案工作本身具有机要性。机要性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是由档案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古今中外,任何国家档案都没有不机要不保密的,因为档案从文件中转化而来,其中必然涉及机要问题,及凡属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尚未公布或不准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事项,都属于国家机密,因此档案工作者应该关心并注意保守国家机密,养成保密习惯。
3、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历史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有篡改历史的现象,所以档案工作者应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敢于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及真实面貌。
第三、档案工作不仅是一项管理性科学性的工作,即对档案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体现为:103、105页
四、档案工作的地位106
五、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108 第四节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予以完善和最终确定的,其形成和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提出档案工作原则是在1955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其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利机关工作,反对分散保存。中央批准时还指出: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局限性:
1、当时从文书角度出发,针对机关档案,2、客观上讲当时没有国家档案馆。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全国范围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即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机关档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丰富了档案的基本原则,从此确定了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党政档案的统一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颁布,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原则,这是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原则的科学概括和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及结构P77
(一)集中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管理,这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包括三项内容:
1、国家全部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管理。
2、全国档案工作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3、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P77)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管理档案的最起码、最基本要求,因此要全面理解这一思想含义:维护其完整包括
1、数量上保证齐全、不使应该集中的档案残缺不全。
2、质量上、保证归档和集中文件的完整,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和历史原貌,不能人为的分散或割裂,或予以凌乱的堆砌,否则即便凑够数量也难以达到满足查找利用的要求;维护其安全包括:
1、物质上、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以延长其寿命。
2、政治上、要保证档案的安全,政治上的失密与物质上的失去意义差不多,因此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保定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两者是辩证关系,只有维护其完整才能保护其安全,反之亦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既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意义,又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遗产问题,因而必须从战略战术上进行保护。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这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所以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利用者创造便利条件,便于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检验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准,全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最终都是为提供利用这个根本目标服务的,便于利用既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有支配档案工作的全过程,而且档案工作的好与坏,效果如何也是以能否方便的提供利用作为主要的检验标准,所以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面,这是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反映了档案工作的归宿。
三方面的工作是辩证统一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原则,没有它就不能有效地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而离开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利用,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简言之,前两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没有前者不可能有后者,前两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组织保证,然而失去后者,前两者就是去了存在的方向和意义,所以要全面执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考题:
1、什么是档案工作?其基本含义(广义、狭义)
2、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如何形成的
3、档案工作同哪些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4、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性质
5、两个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6、如何理解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我国的档案事业
第一节 我国的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一、基本概念
档案事业是以管理和开发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为宗旨的、由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和档案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等各部分组成的一项事业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各部分关系是: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是掌握国家档案事业的行政系统,是整个档案事业的组织和指挥中心,档案室和档案馆是管理国家档案工作的业务系统,档案室是基础,档案馆是主题,其他是建设档案事业的必要条件。
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
指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国家档案事务的行政职能机构,如各级档案局。在我国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因此我国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是党的机构也是国家机构行政上列入政府编制序列。
档案事业管理从宏观上整体上管理国家档案事业,不断调整档案事业的内外部关系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工作,国家授权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国家档案事务,所以在档案事业发展中期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组织、协调、监督作用。
三、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P79)
第二节 档案室、档案馆管理档案的阶段性
档案室、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业务机构,在我国档案资源的管理是集中的、分层次的和分阶段的。从档案的整个流程上来看,档案可分为形成、中转和归宿三个阶段,从档案管理的活动过程看可分为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档案室管理阶段、档案馆管理阶段。
(一)档案室前期管理阶段
各立档单位,在工作、生产、科研中形成的档案,由于各业务部门查询频繁,一般需在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保存一年以上,才向档案室移交,在移交之前要完成文件的收集、立卷和归档工作,归档既意味着文书处理工作的结束,又意味着档案工作的开始,这是档案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文件收集质量的高低、归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档案质量和今后的档案工作,我国规定档案室对文处理部门、业务部门、文件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职责。
(二)档案室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档案进入档案室开始了档案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档案在档案室保管阶段具有过渡性。它处在不断交替、更新的过程中,其中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档案室保存一段时间后应向档案馆移交。
(三)档案馆集中管理档案阶段 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不仅是某个机关单位的财富,而且是国家的文化财富,不仅对某个机关单位有利用价值,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利用价值,因此,当档案对他的形成单位现实效用降低之后,就需移交档案馆进行收藏和保管,在此阶段,它的社会效用可以得到广泛的充分发挥,而且通过档案馆可以把国家的档案财富世世代代保存下去。第三节 档案室工作概述
一、机关档案室的性质
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结构,主要为本单位的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另外,机关档案室又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所以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和主要为本单位服务,是档案室区别于档案馆的本质特征。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所以档案室肩负着为国家档案馆积累和输送档案财富的职责,所以档案室工作又是国家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其上述的双重性,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二、档案室的职能(P88)
档案室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指导、监督本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保证应归档文件完整系统,并按时向档案室移交,所以各机关应建立健全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凡是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包括党、政、工、团以及人事、保卫、财会、机建等部门的文件材料,均由文书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进行整理,并定期向机关档案部门归档,同时机关档案室对本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负有指导、监督的职责。
第二、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资料,积极提供利用,为本单位工作、生产、经营和科研提供服务,科学管理本单位的档案,是档案室的基础工作,为本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为国家积累档案财富,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因为档案室的档案是档案馆藏档案不断得到补充的源泉,因为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第四,有些中央或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除管理本单位档案外,还对本系统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三、我国的档案室类型(P90)第四节 我国档案馆工作概述
一、我国档案馆的性质
《档案馆通则》中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第一、它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从档案的流程和归宿来看,凡是就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都保存在档案馆。档案馆是保存国家档案财富持续积累和世代相传的组织形式,国家档案财富的永久保存决定了档案馆的永久性。第二、档案馆又是指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的中心,现代的档案馆是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不是单纯收发档案的场所,组织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是档案馆工作的中心任务。第三、其是文化事业性机构,他的管理对象决定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性,因为他的收藏是精神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管理精神文化财富的工作,同时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性,因为其保存的档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其工作的一部分可以看做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利用档案形成的科研成果,凝聚着档案馆工作的劳动成果。
二、我国档案馆的职能
(一)积累和管理国家档案财富。档案馆首先要有计划地进行档案的接受和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建立馆藏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库,而且要对馆藏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有序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所以,不断积累档案、科学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繁荣与安全,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
(二)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各种方式、手段,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档案信息交流并广泛地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服务,是档案的中心任务。
(三)提供原始凭证,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职能,提供档案为历史作证,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义务,档案作为原始的史料,是编史修志的依据性材料,为编史修志服务,是档案馆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四)承担宣传教育的职能。通过陈列展览档案,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档案馆不可忽视的职能。
三、我国档案网的设置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性档案馆相结合的档案馆网络,所谓综合性档案馆是指,馆藏档案资源来源于诸多的机关、单位,馆藏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馆藏档案的载体也涉及诸多类型,而专门性档案馆是指部门性或专门性的档案馆。
(一)我国的综合性档案馆
中央级: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最大的历史档案馆,前身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部,1955年归国务院,主要管理以明清时期档案为主的文化事业机构,也是研究明清史、近代史的资料中心,现在归国家档案局管理。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关档案为主,中华民国史的资料中心。
3、中央档案馆---目前最大的中央级档案馆,直属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务是集中保存党和国家需永久保存的具有国家意义的档案,同时也保存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我党领导的组织、军队等形式的历史档案,同时还保存了著名人物档案。各省市区档案馆
(二)专门性档案馆
指我国部门性、专门性的档案馆,包括中央级和地方级主要收藏某一方面的或某一专业或某一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或资料。
(三)数字档案馆建设(P130)第五节 新型档案机构(P93)思考题:
1、机关档案室的性质、职能
2、我国常见的档案种类
3、我国档案的性质、职能
4、我国新型的档案机构
第四章 档案法规与职业道德 档案法
职业道德159页 基本概念 含义 分类160-161 第五章 档案工作标准与标准化
档案工作标准涵义170 种类 标准化
第六章 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
一、产生的基本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对国家制度、机构进行了改革,在公文制度方面力度更大,加上西方文明的传入和社会自身的发展,当时我国的机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产生了大的影响,并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上世纪20、30年代,国民党政府新政效率运动的带动下,对文书和档案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中心是“文书档案改革运动”在此的推动下,我国档案学应运而生,这是我国档案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我国档案学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主要以近代机关档案室工作为研究对象,其产生经历了较长过程,并且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20世纪20、30年代,以机关档案为主体的档案工作发展为中国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1927年,国民党政权以后,为加强统治,其中央各部门相继建立了一大批档案机构,而且各机关在档案管理体制上大都采用了由档案室保存本机关档案的体制,并制定和实施了一套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档案文件的登记、分类、立卷、检索工具的编制等方面都比以往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在档案工作的发展中,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在档案实际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为了适应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形成,就促成了人们进行档案学的研究。
第二,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率”运动的发展及其客观的需要是导致中国档案学开展的直接原因,所谓“行政效率”运动是国民党政府谋求更好更快运转的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组织、人员、财务、资料、行政程序等各项行政业务的改革,以提升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由于文书档案工作是国家机构实施改革、推行政令的重要工具,文书运转效率、档案管理的科学程度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当时“文书档案改革”成为“行政效率”运动的主要内容,其中推行的“文书档案连锁法”便是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在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一些报纸、刊物先后刊载了60多篇档案工作研究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是专门研究、探讨档案管理的有关经验和业务问题,这标志着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从事档案学的实际研究工作,这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三、档案萌芽时期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是促使我国档案学产生和又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科的产生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个创立的过程,那么萌芽时期档案学的研究成果虽然理论上存在不足,但终究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的思想养料,毫无疑问,这些研究对象对中国档案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中国档案学产生的标准
(一)“档案学”一词在我国正式问世,1935年,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基本工作》中指出,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档案,又叫档案学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这是中国明确提出档案学概念的首次记载。不仅说明当时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研究具有理论色彩,而且标志着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学已逐步摆脱粗糙、幼稚的萌芽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标志着中国档案学的产生。
(二)档案事业初步形成体系,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在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档案学,其研究范围已相当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既涉及档案的一般概念,也探讨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涉及档案人员的选拔方面,应该说中国档案学在其自身孕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思想、观点、原则和方法,不仅基本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档案学已经产生。
(三)一批档案学著作相继问世。1935年周连宽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程长源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1938年何鲁成出版了《档案管理与整理》,这些档案著作的相继问世,是中国档案学从萌芽状态到产生的明显标志。
三、中国档案学产生时期的主要特点
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时期的明显研究的特点
第一、是在研究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中产生的,并且以机关档案室的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对当时机关档案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果就其研究实质而言,可以说,他是以机关档案室为研究范围的档案学,这是显著特点。第二、中国近代档案学萌芽于对文书及其工作的研究,因为档案学开始产生,致使人们还能将文书和档案及其工作正确加以区分,认识较模糊,而当时也的确将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看作档案学研究的内容。而此时产生的档案学著作中,绝大多数也是研究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内容,可以说,中国近代档案学不仅产生和形成是萌芽于文书工作,而且其研究成果也极大的包涵和渗透着研究文书及其工作的内容。
第三,中国近代档案学的发展受到欧美档案学影响较大,特别是作为当时档案学研究中心内容之一的档案分类受欧美各国图书馆分类的影响更为深刻,一些档案学者开始注意学习和引进欧美档案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目的是推动我国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学者开始模仿学习欧美的档案分类法,特别是欧美的图书分类法,可见当时对档案分类法的研究,明显源于欧美的图书分类法。
第四、史学界、行政界、档案界一起,积极参与档案学研究,成为三股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研究档案学的力量,这是体现出中国近代档案学得以比较充分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第二节 我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我国现代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形成阶段(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迅速建立和发展。在合理的继承我国档案学遗产的同时,又引进吸收了国外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到50年代中期以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学体系。主要标志是:第一,1956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档案学产生的标志之一,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档案学及其辅助科目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档案学”一词,也是第一次把档案学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第二,1956年,档案学被列入了1956-1967年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之中,这表明,档案学在科学的百花园中已有一席之地。说明档案学已经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它首次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名义屹立于科学之林。
第三,其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已经建立了有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包括档案事业史等。而且其研究的内容已经相当广泛。
第四,出版或内部印发了一批档案学专著及教科书,档案学的科学性得到了加强。
第五,建立了档案学高等教育(1952人大)相继成立档案研究所。
二、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8)
三、恢复发展阶段(1978至今[P216])
四、主要成就
第三节外国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P219 1.简述我国档案学的形成、条件、标志和特点。2.我国现代档案学产生的主要标志 3.欧洲档案
第七章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档案学成为一门由多种分支学科组成的专门知识体系,而所谓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实际指构成档案学的知识分类,级档案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合理构成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合理分工。它们是如何有机的构成了档案学这门独立的学科。这个体系是多层次的体系结构,而目前有关档案学的体系构成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孟认为有两大部分:
一、理论档案学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P202)
理论档案学主要是站在理论高度上,对档案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高度的概括,并对应用学科起指导作用。
属于这方面的学科有1.档案学基础。针对档案、档案工作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给予高度概括,并对各种档案现象及其运动规律从整体上宏观上予以揭示和阐述,而这门学科是学习档案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先导课,这门课的学习具有理论先行和方法论的意义。2.档案术语3.档案法规4.比较档案学5.档案事业管理
(二)档案专业史研究(P203)
1.中国档案事业史2.世界档案事业史3.档案学史
二、应用档案学(P205)包含两个层面
(一)应用理论研究
1.档案事业管理学2.档案管理学3.科技档案管理学4.档案编纂学
(二)应用技术研究(P206)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一、研究对象P192 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工作、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原则,理论及其方法的一门学科,从本质上讲,档案及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基本任务193
二、学科属性
虽然存在争论,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即档案学是以研究和揭示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并且由理论档案学和应用档案学两大布类的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独立学科,从本质上看,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在社会科学中,它属于含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具有一定管理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由如下: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档案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档案工作就是管理的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而管理活动结果又服务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讲,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二、从其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构成看,其基本成分和主要分支学科大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当然,其知识体系中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被档案吸收、利用提高自身的一种学科营养,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档案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三、从管理和服务角度讲,档案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管理工具和业务手段,即用科学的原则、方法、管理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实践的一门专门业务,可以说,从大管理上讲,它属于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档案学在社会科学中又属于管理科学这一门类。
三、学科特点195--198 从其涉及的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看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性。直接为自己的阶级服务,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所以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为我们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服务。
(二)强烈的实践性
科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档案更为突出,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对象都源于实践,理论成果又指导档案工作的实践,同时接受档案实践工作的检验,所以实践性是档案学的又一特点 思考题
1、档案学由那些分支学科组成,你如何理解
2、档案学的学科内容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如何理解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第八章 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一、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1、对档案及档案管理活动基本理论性认识
2、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即关于档案管理的总体性、宏观性理论问题和档案管理基本方法、原则的理论探讨。
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八项内容、两大方面)
2、对档案管理方法的理论探讨(档案分类:历史主义、逻辑主义)
【染整概论思考题答案整理】推荐阅读:
生态染整技术11-18
轻化染整工厂实习报告12-29
设计概论复习材料整理10-06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整理09-29
体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09-18
现代工业概论考试思考题10-24
西方哲学概论 考题01-22
基督教文化概论思考练习题08-12
全科医学概论考试答案08-15
美术概论试卷及答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