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2024-10-07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精选8篇)

1.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一

思维技能训练感想——重新利用我的大脑

虽然我是一个重视思考与创新的人,但实际上我并不太清楚应该怎么样去思考和怎么去创新。在我的周围很多人都遇到与我相同的问题。在创新思维上,国人(华人华侨是个例外)落后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我们一点也不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大部分时间处于世界前列,很多老祖宗的东西到现在人们都不知道是怎么搞出来的。所以中国人是有潜力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导致我们的思维没有被充分激发。在我看来《思维技能训练》这门课程就是解放我们思维的。

《思维技能训练》这门课程可以让我们清晰认识自己的思维,理性的思考问题,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有效的组织思维,清晰的表达思维,提高表的、沟通能力,提高社交能力……21世纪是脑力的比拼,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本课程一开始就讲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刚刚接触思维导图这个新事物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算什么思维方法,不就是自己做个大纲么?不过在深入学习之后我就摒弃了这个想法。他们两个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思维导图比大纲有着更明显的优势。比如说思维导图会应用不同的色彩对各思维分支进行区分,这使思维导图比大纲来的鲜明。思维导图是以一个圆像外发散的方式进行思考,这就允许我们随时把想到的新东西加到各分支上去,而大纲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它更像是一个对已经思考完的事情做的一个总结。大纲仅仅相当于思维图的简版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极具跳跃性的,常常突然就有个想法,但是过后就给忘了。不仅如此,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总是杂乱无章,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有时候想到的东西挺多但是真正落实的时候会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忘记了一部分突发奇想的点子。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我们在思考上就更具条理,是不是蹦出的奇思妙想也可以随时添加到我的思维导图里面。

学习思维导图贵在应用。我设想了生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几个方面,比如期末复习,思维导图比传统的提纲更清晰、全面、有条理。在设计简历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瞬间就让简历亮起来了。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另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思维指引。虽然说上课教的这些内容都挺重要,但我个人认为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这个思维指引了。一开始听的时候一团乱,老师又一次介绍了好几个思维指引工具,一时让我难以消化。可后来的练习让我逐渐的掌握思维指引工具的运用方法。我觉得老师举得例子对我们理解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抽象的的思维导图一下有了生命力了

我不仅上课学习思维技能训练,我还把思维导图软件介绍给了我男朋友,因为我觉得这对他的工作是非常有用处的。我一边给他讲,一边就又在做着复习,加深了印象。而他呢也频频点头成是,他也觉得这些工具很系统很有用。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我以后还会用将思维导图介绍给更多的人。

最后我觉得思维激发比较重要。我们现在的思维都被圈在一个个的框子里怎么也跳不出去。思维激发的训练目的,就是让我们从这个框框里跳出去,跳到外面去,去寻找新思路,去探寻新想法。这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被动接受的现实,国人的创造路才会提升,我们的工业才能摆脱合资或者代工的局面。

非常感谢北京师大温孝东老师的这门课,您上课风趣内容很生动有趣而且丰富,深得广大同学的喜爱。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怎么将思维导图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感觉我的思路比以前清晰很多,真的是重新利用了我的大脑。

2.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二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目前的新常态, 而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工具论”[1]的指引下主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新常态, 跨越具体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信息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2]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能让各专业学生都具备专业所需求的计算能力, 最重要的方法是大力提倡和发展基于通用计算手段和计算思维的思维性基础教育。其中, 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又具备计算机科学学科意识、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人才, 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这种背景下, 2013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极具战略指导意义的《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2014年, 广西宣布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区统考, 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和形式、考核形式等权利下放到高校, 以满足这种新常态的需要。

为了迎合新常态的教学需要, 很多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部分“计算思维”的内容进行讲授, 少数高校 (如广西科技大学等) 则直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名为“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 并开始全面采用学校自编新版教材《计算思维——计算学科导论》 (该教材获得前教指委主任陈国良院士高度评价) , 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适应,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势在必行。

2 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2.1 过分强调过级率导致应试教育盛行

2014年以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由广西区教育厅统一组织, 因此, 过级率成为了区内各高校教学指挥棒, 不少高校还与教师绩效奖挂钩, 也逐渐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广大一线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 课堂教学完全围绕考试内容开展, 不遗余力教授学生应试技巧, 与大学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得不偿失。

2.2 笔试内容不够科学

2014年以前实行的全区统考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 其中笔试内容偏重于一些识记性知识的考察, 全是客观选择题, 没有设计相关的问答主观题, 更没有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发散、开创性思维的开放性的论述题;此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Office中操作技能的考试题同时也出现在笔试题中, 学生要想取得高分, 唯有死记硬背一些操作步骤, 或者采取中学阶段常用的题海战术。

2.3 上机考试类似于职称计算机考试, 既机械又不能考察真实水平

上机考试侧重于学生对于工具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考察, 限定时间之内必须完成规定的技能操作, 这种考试形式跟社会上的职称计算机考试有点类似。很多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所有的题目, 取得好的成绩, 也逼着自己死记硬背很多机械的操作步骤。考前强化训练阶段, 大部分同学也是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快速答题的效果。

强化训练结束后, 笔者曾经给这些同学布置一些新的题型, 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 比强化训练之前更加不敢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从大脑中存有的既有题型中去搜索, 一旦发现没有相似的经历, 就开始不知所措, 说明经过这种题海战术, 开创性思维不但没有发展, 反而有所束缚。因为统考限定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题目, 学生根本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所以要想取得高分, 唯有通过题海战术, 取得操作经验值, 但是这种强化训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证明, 这种侧重于操作技能的上机考试存在种种弊端, 不能真正考核一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问题求解能力的提高, 应该予以摒弃。

3 考试方式改革

3.1 改革的前提

根据区教育厅《关于停止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考试的通知》 (桂高教[2014]63号) 文件精神,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 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由统考变自行组织考试, 为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带来了恰逢其时的机遇。

3.2 改革的指导思想

最早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思维过程参与制定问题, 并给出它的解决方案, 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 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计算思维教育应从方法论的层面上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意识[3]。

结合对计算思维教育内涵的理解, 我校重新确立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基本指导思想是:以MOOC的方式讲授计算思维,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以“作品”的形式考核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鉴于传统考试方式存在较多弊端, 与我校新的教学形式相适应, 我们重新探索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 将考试重点从软件技能熟练程度的考察转向问题求解的思想、方法、过程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将纯粹追求结果的考察转向更加注重过程的考察。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谈谈考试方式的改革。

3.3 改革的具体措施

《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 (占80%) +期末笔试 (占20%) 组成, 大大加重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态度、参与度、上机实验作品等的考察。

3.3.1 平时成绩的组成

平时成绩由MOOC学习、翻转课堂表现、上机实验作品和平时出勤4部分构成。

(1) MOOC学习

MOOC学习这个环节占平时成绩的比重为30%。借助于我们和超星尔雅合作创建的“计算思维MOOC”平台, 我们将大量自主开发的计算思维方面的知识讲座视频放在这个平台, 整个基础实验楼的机房面向所有学生开放, 我们组织教师定期巡视机房进行现场辅导答疑,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登陆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完成各种在线主观题作业, 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平台不仅可以详实记录和显示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进度, 而且还可以详细记录各个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反刍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教师准确定位知识难点和重点, 以及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是很有帮助的。图1为学生完成相关视频学习和主观测验题之后的成绩统计截图。

(2) 翻转课堂表现

学生翻转课堂的表现占整个平时成绩的比重是10%。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课前提供与知识点相关教学视频 (如MOOC视频) 、拓展资源、PPT课件、相关练习题等配套资源, 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节奏, 而且还能借助于相关学习平台 (如我校的MOOC平台) 、聊天软件创建的学习社区 (如QQ群及空间) , 向在线辅导教师和学习伙伴寻求帮助;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学习心得的分享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认为,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虽然有它的优点,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从教学内容中筛选出若干个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的知识点, 确立6个学时的翻转课堂教学, 对每个小组和成员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提高了学生敢于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个表现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是相当合理的。

(3) 上机实验作品

学生上机实验作品占整个平时成绩的比重为50%。上机不再强调考察学生短时间内完成某些机械技能操作, 而是以最终实验作品说话, 重点考察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以Power Point软件学习为例, 考试改革之前, 为了提高全区统考过级率, 我们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 都是围绕考试题型为中心, 采用题海战术, 训练学生机械操作技能熟练程度, 学生感觉是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 非常苦恼。而现在, 对于Power Point的学习, 我们将考核重点放在了如何利用软件的功能, 结合自己的人文知识、美工基础,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创作出一个综合性的演示文稿作品,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上机实验作品占平时成绩比重很大, 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促使实践教学真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以本人在Power Point实践教学为例, 师生共花了一节课时间大致学习了这个软件的基本功能, 花了一节课时间学习了某优秀PPT课件从设计到实现的整个思路和关键步骤, 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确立一个作品主题——《我的家乡XXX》, 任务下达后, 同学们立即投入到作品模块设计、素材制作收集和功能实现的环节。在功能实现过程中, 笔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阅软件相关帮助文档, 然后才是询问老师,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式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在完成整个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基本功能, 表现出强烈的创作热情, 并且创作出不少既美观漂亮, 又很有创意的作品。

(4) 平时出勤

平时出勤占整个平时成绩的10%, 重点考察学生上课时的缺勤、迟到、早退现象, 是组成平时成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3.3.2 期末笔试

我们将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系统组成、数制、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理论性知识的考察放在期末笔试环节, 占整个课程考核成绩的20%。

为了更加合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试题型除了客观选择题外, 我们还设计了相关主观题包括:简答题和能够考察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放性论述题;至于Office中操作技能的考试题不再出现在笔试环节中。

相对于传统的笔试全部采用客观题型而言, 主观题尤其是论述题的引入是考核方式的一大进步, 由于论述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经验自由作答,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是极为必要的。

4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以后, 考试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适应新的教学;另一方面, 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学的发展。我校在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普及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并采用了这种新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提高了学生敢于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考试方式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广大同仁长期共同努力探索和研究, 才能不断推动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考试方式的逐步完善和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7) :7-17.

[2]战德臣, 聂兰顺, 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15-20.

[3]唐培和, 徐奕奕.计算思维——计算学科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3.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篇三

如今,面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的物价干预措施,面对经济学家喋喋不休地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汇率该不该上升,面对个人理财中的各种困惑等等,连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了。

经济学本来就是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并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像萨缪尔森、斯诺、贝克尔、曼昆这样的大牌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要学一点经济学,国外大学各个专业都把经济学作为必修课。而市场上普及经济学的著作车载斗量,甚至连为儿童写的都有。

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市场上的经济学教科书太多了,这些书是为不同层次的人写的,选读哪一本教科书十分重要。作为非专业学习经济学的人,需要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书,而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适于大众阅读的书。

我们说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原因就在于它介绍经济学时的切入点不同。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对公众而言,学经济学并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这正是这本书内容围绕的中心。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是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中你熟悉的事情出发,告诉你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济思维本身也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观点到非主流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这正是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这本书是从堵车的例子开始的。堵车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都存在的难题。老百姓遇到堵车就是一个“烦”字,恨不得天下只有他一人开车;社会学家则是大讲汽车对人类的危害,自己开着车时却想着如何减少汽车的好处;会说的经济学家则说,堵车反映经济繁荣,政府领导有方,就差点高呼“我爱堵车”了。而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堵车表面的混乱之下隐藏着一种秩序。正因为有秩序,所以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由此引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认识社会秩序。市场经济表面看来也是相当乱的,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秩序。

在此书中,作者就坚持认为“我们必须告诉他们,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从混乱中发现社会意义的,对于报纸、政客、别有用心的人和咖啡馆里自以为是的人们的各种论断,经济学原理是如何使之变得清晰、正确和有条理的”。30多年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会了我们如何穿透那些无意义的胡说,进而正确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

认识这种秩序,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是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后面就开始介绍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所介绍的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受有差异,而你读过之后就会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认识,对经济学了解得更多了,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国的。但中国与美国差异特别大,除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且,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是美国模式,所以作者针对美国情况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比如,作者与一般美国经济学家是反对政府限价的,但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限价,如对春运火车票的限价,以及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价格干预。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市场调节,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政治与社会因素。我们读这本书,学的是基本内容。如果能结合中国的现实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就更有意义,收获也就更大了。

4.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四

10历史2班 1012200064 张观勇

引言:通过网络的调查,师生们对创意思维意识的反应,学校专业学习对创意思维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来看。发现现在高等教育教学创意思维培养缺陷主要表现在于教育观念过于单纯缺乏灵活性,学生缺乏创意思维能力培养意识。由此,如何才能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变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英教育。就是现在高等教育有待提高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意思维(creative thinking);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s);引导(guidance);培养(cultivate)。

什么是创意思维。首先就要了解“创意”的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创意”就是创立新意。而新意既包括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想法等,也包括新意象、新形象和新表象等。创意是一种思维和意识活动。具体说来。“创意”是指创造或创立内蕴特定思想、文化和价值的新意象、新形象或新表象的思维和意识活动。那么创意思维就是这种思维和意识活动的思考方向。

一、大学课堂中的创意思维培养

作为一名来自历史系学历史的学生,更深深体会到创意思维对我们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要是没有使用创意的教学方法而还是古板的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绝对不会从老师那学到任何东西,历史本来就是一门看似枯燥的学科,要想激起同学们的学习探究兴趣,老师的创意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十三周的《大学生创意思维训练》课程已经结束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刚开始以为像其他课一样学不到什么东西,但一学期下来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也没想到的关于创意思维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杨运鑫老师讲述课程的风格,杨老师讲课声音洪亮,内容丰富又不失幽默,老师很重视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新的有创意的信息,比如老师课堂上有很多可以触发我们创意思维的脑筋急转弯题,还有很多关于创意思维训练的题,更难能可贵的是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分析公务员考试的面试例 题,而且不但给出参考答案,还有试题答题方向的创意思维分析,使我们从当年国考博弈中获取创意思维的智慧。还有老师上课之前总是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大家提出最近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或者讨论社会上或者我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典型的引起大家反响的事情。课中让同学们讨论,后老师会认真帮我们一一解答。在解决我们现实问题同时,让我们积极去思考,提升我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让我们充实完满地学习完这门课程。可以说老师的教学安排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思维的案例。所以在大学课堂上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首先,要两种思维方法并重。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就像是两个轮子,为了使思维这部大车高速前进,两个轮子就必须协调转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在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1.我们的学校要转变观念,现在的大学推崇的是精英教育,那就非常有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创新精神。首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学校里如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儿童,就会发现儿童的天性中蕴含着创造的潜能。他们在绘画和游戏中,在搭积木、堆沙土、玩泥巴的过程中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是经过小学、中学、大学漫长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越来越旺盛而是变得越来越枯萎了。长期如此,其后果必然造成学生智力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根本无从谈起。

2.开设更多的像杨运鑫教授《创意思维训练》一类培养创造力的专门课程。特别是可以按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创意思维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特定专业如广告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其实创意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知识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向又是不同样的,譬如我们的历史学,就需要运用创意思维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去领略发掘历史背后的故事和规律。不同学科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并不神秘,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科技发展史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的生动事例都向人们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奥秘。把不同学科特有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很好地加以总结并有意识地传授给我们学生,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创造发明的崎岖道路上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3.学校更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只是专业技能的教育,譬如学校的土木学院的学生,其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建筑师,在学校里接受建筑师的基本训练。但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学习的时候,即使专业知识学得很好,但缺乏创意思维的能力。拿着书本过期的知识,出到社会也是会被淘汰掉的。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相应掌握本专业的创意思维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真正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就叫创新型人才。那么我的学校就应该给学生多点学习创意思维的平台:(1)开设各种不同专业方向创意思维课程(2)多点举办关于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讲座和创意思维大赛。(3)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支持开设创意思维训练社团,其宗旨在于让学生有一个交流创新思想,掌握思维创新能力的平台。

4.学校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有创意的“点子”,并不简单地来自“灵感”,而是来自平时社会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就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惟有如此,才能在经验中培养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

三、学生自身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学习历史的学生,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当下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天天被课本,却无法看到历史的精髓,假如看一个历史事件,用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运用创意思维去看这事件,你会发现历史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样我们才真正算说学习了历史。要是我们能把创意思维运用到我们的专业学习中去,并且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将来一定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1.在学习生活中,贯彻强烈的创新观念具有创新观念的人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能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有可能在平时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找到知识的真谛。作为一个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不但是有老师来提出问题,自己也要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并且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

2.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突出创意思维能力,即强调创造性的思维,所谓“ 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精神支配下,在己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

3.我们在提升自己创意思维能力的时候,也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产生 3 联想和综合能力,才有新的思想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提升创意思维能力的同时认真学习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4.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形成障碍的,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思维定势。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原因是权威,另一个原因是从众心理。(2)要克服思维惯性的障碍,就是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3)我们还要打破思维封闭的障碍。克服思维封闭,就是要打开思维的空间。克服思维定势创新思维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叫做逆向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习惯思路反过来,从相反方面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我们善于运用这样一些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抵制上述各种因素的干扰,实现思维的创新。

结束语

5.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五

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高等教育结构实施调整。当前教育部确定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在现有的1200所高等学校中,对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此次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院校的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且能胜任一线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结束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局面。因此,对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诸多需调整的内容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尺度,也是检测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的性质等相符,体现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与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特色性。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探讨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1.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的核心课程,是许多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工程实践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不断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掌握一定法律、经济、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深入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技术和经济效果之间的联系;熟悉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从而具备工程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2.当前考核方式弊端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以职业为导向,不但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且具备相关行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制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深入,可是考核方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2.1 考核形式缺乏多样化

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简单地通过一次期末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核形式的优点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量小,操作简单,尤其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进行规范化的阅卷管理与日后的试卷检查的条件下,卷面考试成为广大教师最理想的考核方式。由于缺乏非卷面考试的规范管理,在检查时,往往主观性强,导致非卷面考核的方式受到相应的批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吻合。虽然许多院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加期中考试的测验和将出勤、作业作为考核的部分,但是,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2.2 考核目的不清晰

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一些学生以顺利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目的,课程考试的通过与否是他们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关键。某些高校将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效果的反馈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通过率低于规定的标准,任课教师向教务处写书面的教学反思,甚至重新组织考试。另外,以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课时津贴的重要依据,当前教考合一的形式容易影响学生评教的客观公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本概念的记忆,缺乏知识的扩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考核以学生通过率为目标。

2.3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就是太强调细节,不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学科,包括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计算公式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适合卷面考试(如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资金时间价值的电算化),但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范围覆盖有限,基本知识比例过大,缺少或没有基本理论与工程行业或生活相结合的题型,导致不重视基本理论的全面深入理解,仅根据教师的“重点”选择地学习。这与课程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4 考核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

考试内容太注重知识的记忆,在期末临时强迫性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就能通过考试,影响了学生不注意平时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能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甚至经常性逃课。另外,影响考试秩序,如考前在课桌上写基本公式或携带纸条等作弊。学生虽然通过了这样的考试,记忆的是一些琐碎的概念,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基本理论,不能对各知识点建立联系,缺少对课程体系的掌握,“高分,低能”的现象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的原因之一。

3.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考核形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追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贯穿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便于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

4.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课程考核方式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来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为三种即职业技术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突出行业性,紧紧围绕以职业和行业的发展为导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调整以强化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元素。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考核内容的应用性、行业性及实践性。

4.2 强调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过程控制性及反馈性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了作业、出勤、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小组讨论与PPT汇报,卷面考试等。在这些考核方式中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很可能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注意考核过程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以备后期的查询。考核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考核,避免传统一次期末考试学生临时突击,甚至作弊等不良风气。另外,中间过程的控制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便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5.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5.1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平时章节作业(10分)、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20分)、PPT汇报(10分)、期末卷面考试(50分)组成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性质要求我们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中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的教学课时量不同,另外,在工科类学生与管理类学生开设时,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内容及各种考核形式的比例。

(1)平时章节作业

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常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归纳为两类题即文字回答题和计算分析题。一般计算分析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了避免抄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课堂上适当地布置作业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广泛地参考多版本教材的习题,或者合理地变动习题的数据,力求每人一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都一样,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客观性。

(2)出勤与课堂表现

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出现的“低头一族”,对日常考核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比如玩手机、小组问题讨论、回答问题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一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后,则该项成绩为零。另外,对出勤超过本课程三分之一的课时,则取消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3)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广泛,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相关即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到每人一题。论文须有一篇英文参考资料,有利于培养专业英语水平,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根据该课程内容提出以下课程设计实践:运用EXCEL计算资金时间价值(验证性)、投资方案的优选(设计性)、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设计性)。课程设计以所学专业或日常生活为背景,激励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PT汇报

选取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分析作为学生汇报的素材,3-4个学生组成一个汇报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举。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课程的全部基础理论与方法即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工程经济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的折旧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各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将已有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普通的一次期末考试难以替代的。汇报课件的制作,提高了计算机运用的基本技能;讲台上的汇报培养了在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和羞涩的心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的探讨学习,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创新考试题型与调整分值比例

丰富工程经济学的试题类型,在原有计算题、简答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的基础上,加情景题、判断改正题、案例分析题。以职业或行业为背景,设置情景可以让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判断改正题型不仅要判断观点,而且需改正错误的观点,更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深入考查。这很好地引导学生记忆知识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偷看,有利于考试秩序的正常进行。计算题侧重考查知识的理解,缺少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案例应用题有效地将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际生活、工程背景融于一体,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知识能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激励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许多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要考察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工程经济学也是一些专业研究生初试考试的科目。因此,命题的方向要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深造的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试卷题型比例设置: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分值在50%-60%,与实践结合的题型为30%-40%,一些较难的题为10%-20%。

5.2 改革命题、阅卷方式与要求

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客观公正,有利于评教的公正、科学、有效,使学生明白课程期末成绩的好坏在于平时的学习,避免了教考合一的“点题式”学习模式即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重要知识点,甚至一些考试题泄漏给学生,导致学生只对要考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复习,缺少对知识全面、系统地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产生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为设置课程的通过率)等。

6.结语

6.拓展训练感想之突破思维定势 篇六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拓展训练了,感触颇深。拓展训练中强调团结、合作、奉献以及突破思维定势。我主要想谈谈突破思维定势。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对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科学研究的三个境界有所体会。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断肠路。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个境界说的是当遇到一个新的挑战,无论是科研方面还是其他的困难,第一感觉就是无从下手,困苦不堪,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或者何时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个境界说的是当工作有了眉目,有了解决方案时,欣喜若狂,日日夜夜操劳,就想证明自己的方法是对的。第三个境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努力,失败,绕了很多弯路,最终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非从前所认识的那样,只要换种方法就能解决,这就对应了拓展训练中的突破思维定势。

我上一次参加拓展训练主要玩的是过电网,过电网可以采用后一个人拉前一个人的脚的方式通过,这样一次就能过两个人,但当时大家都没想到,都认为一个缺口只能过一个人。这一次是过雷区,雷区最右边的区域是沼泽,最左边的是安全区,当时大家都忽略了那两个区域,最终发现图纸上标记的路线全部无法到达目的地时才去试探那两个地方。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在我看来,突破思维定势带有偶然性及必然性。偶然性指的是大家集思广益,突发奇想,找到了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确能够很快解决问题。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也不是每次运气都那么好,这种方法并不可靠,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参加拓展训练,其中不乏有经验的队员,都没有在项目刚开始时找到捷径。也因此,突破思维定势的必然性显得尤为重要。必然性指的是存在一套有矩可循的方法,只要按照这种方法执行,最终都能突破思维定势。我个人认为有矩可循的方法的确不存在,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都能提炼出其中的共性——第一就是坚持,第二就是尝试。具备这两种做事的行为习惯就能够突破思维定势。

坚持就是队友没有按原路返回时做完俯卧撑继续投入比赛;坚持就是即使在背人探路时也不惜停下来冷静地选择、判断;坚持就是队友陷入沼泽时将其背出后重头再来;坚持就是标记的所有路线都成为不可能后没有人说放弃。正是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柳暗花明的境遇。倘若大家无法顶住其中的困难,做俯卧撑的人怕累,背人的喊腰疼,踏入沼泽的人看不到希望选择退出,那么最终就不可能成功。

尝试指的就是只要存在可能,无论成功概率多么渺茫都会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当试探第一个入口失败时大家都会继续尝试其他入口,这种尝试理所应当。但有谁会去试探沼泽区呢?进入沼泽区是有更严重的惩罚还是直接淘汰出局呢?当承担这种风险时大家就要开始考虑这种试探是否值得。当发现右边的区域是沼泽,左边和右边形状颜色相同时,此时尝试面临着更大风险,更惨重的代价,还有谁愿意尝试左边呢?这里引用乔丹说过的一句话:我可以容忍失败,但不能容忍不去尝试。的确,失败后可以重来,但不去尝试意味着永远无法成功。

因此,突破思维定势需要尝试,尝试就需要付出代价,就需要具备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会催生出新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必然是突破思维定势的新想法。

Xxx

7.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七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 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 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 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 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 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 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 过程性考评×40%+ 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 (40%)=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 学习及应用能力× 60%;(3)期末考评成绩(60%)= 笔试×40%+ 项目方案的撰写×40%+ 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 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8.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八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 加强基本术语与理论的传授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学科, 其最早兴起于西方国家, 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的问题进行探究, 总结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对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介绍。在对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 应该着重对学生灌输基本的术语和理论, 比如, 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生产者剩余等, 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经济学原理当中各个知识点的内涵, 使其与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相联系, 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二)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原理的教导过程中, 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各种专业术语和原理, 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但是,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重点的经济领域问题进行讨论, 那么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也只有将各种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拿到具体的经济生活当中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 在讲解如何对需求价格弹性分类时, 可以把超市促销产品与提价商品的类型拿到课堂上讨论, 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讲课的内容, 能够马上明白其中的关系:弹性比较弱的生活必需品能够稳步提价, 但是具有很强弹性的奢侈品就会频繁打折。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比如, 在讲解机会成本时, 我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事情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毕业了, 你选择去读了三年大学。而在这三年内, 你可以去打工, 打工能挣到的钱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通过这样的例子, 学生不仅理解了经济学概念, 还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 避免过度重视数学计算的教学

在学习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时, 会遇到很多的公式与数学计算, 这同时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地方, 给学生学好经济学原理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为了使学生的经济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时刻谨记:数学计算和公式仅仅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学习而使用的工具之一, 只起辅助的作用, 而学习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中的理论知识, 不能本末倒置, 切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推导公式。比如, 对“弹性”这一概念讲解时, 仅需记住相关的公式即可, 不要过于深入地推导, 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弹性”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应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 利用课堂讲授法传授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 其能够有效地在短期内引导学生学习。虽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却能够使教师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在对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基础原理和术语进行讲解时, 课堂传授的方法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加深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中, 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经济案例, 因此, 在课堂中运用经济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在课堂中运用的案例大体分为三类: (1) 非常经典的事例, 如,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黄油和大炮之间的选择。 (2) 贴合学生生活的案例。比如, 在超市商品打折时, 一般化妆品和衣服的打折幅度比较大。 (3) 备受关注的经济案例, 比如, 市场化的扶贫、楼市的调控等。

(三) 利用视频教学丰富学生视野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经济, 其始终是各方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经济学原理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经济学视频, 比如, 我国中央台录制的《货币》和《大国崛起》等, 还有美国著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的讲课视频, 香港的《世纪大讲堂》, 这些视频教学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视听、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

(四) 小组讨论调动参与积极性

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与讨论的主题, 在课后由小组长带领大家阅读资料并就该论题进行讨论, 每个人积极发言, 互相启发, 最后就达成的意见在课堂上推举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其他各组的成员和教师对其发言做点评,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经济学游戏激活课堂氛围

游戏能够很好地带动课堂的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学原理的讲授过程中, 可以设计一些经济学小游戏。比如, “友情销售”这种游戏, 让学生扮演商人, 将商品卖给自己的同学, 根据自己的实际销售情况绘制需求关系图表, 使其对需求关系、需求图表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还可以采用美国的一种经济学教学方式, 就是利用有关市场营销的网络游戏, 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并且对于学生切实感受市场规律, 理解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 尽管这款软件属于游戏的一种, 但是其本质是辅导经济理论的教学, 其中的每一个板块都跟经济学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涉及市场营销与微观经济学等知识内容, 并且每次游戏之后都会进行评分, 这个游戏的本质就是一款自主学习的软件。

(六) 课后作业法提高学习能力

在美国的大学中, 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引导大家多动脑、动手, 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设置类型丰富的课后作业:实地调查、作报告、看视频、阅读资料等, 把阅读、写作、思考与调查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考核方式改革

要想实现经济思维的培养, 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要想实现依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培养其经济思维, 就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当前对经济学原理的考核仍然是以考试为主, 注重的是最后的考核结果。为了使学生的经济思维的得到拓展, 就必须对经济学理论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在新的考核模式中, 应该注重思考与能力, 对学生进行以理论加实践为主的考核, 采用多种方式, 实现全面考核。

(一) 平时考查

经济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上课情况, 还要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检查, 从中了解学生的经济思维。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课堂提问的评分。平时的考查主要包括考勤、提问、笔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占最后总分的20%。

(二) 实训

实训主要是由课堂游戏、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等共同构成。实训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同时也能够看出学生经济思维的养成情况, 考核的方式非常灵活并且内容丰富全面。对各项考核内容评分之后, 按照40%的比例计入总评分。实训在考核分数中占到的比例很大, 这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运用的重要性, 充分激发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 考试

为了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经济学原理的掌握情况, 了解其对于经济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考试, 考试的重点是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和理解情况。考试的方式灵活多样, 最后按照40%计入总成绩。

经济思维的养成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来完成。在经济学原理教学的过程中, 应改变目前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 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 强化学生经济理论原理的掌握, 善用现实经济案例, 提升学生对基础原理与术语的理解,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体系, 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经济思维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高柳珍.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 (2) :259.

[2]姚庆.以培养经济思维为核心的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 2014 (9) :27-29.

[3]唐金麟.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0) :141-143.

[4]滕英霞.关于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以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5 (4) :68-69.

[5]尹爱花, 孟丽君.《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学导报, 2013 (15) :28.

[6]魏建萍.高职院校开展《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 2012 (7) :155-156.

上一篇:室内外装潢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应聘个人简历下一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