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以本为本

2024-12-04

课程改革以本为本(精选3篇)

1.课程改革以本为本 篇一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 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 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 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

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 (1) 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 (2) 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 (3) 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历史史问问题题的的能能力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

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 如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 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 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 所以在农村, 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 农民只享有使用权, 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 , 因此, 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 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 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 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 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 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 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2.“以本为本”让学生轻松作文 篇二

【关键词】以本为本;新课标;仿写;改写;续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做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意味着学生写作的素材应从自身感受、体验中获得,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正面引导势必使学生绕弯路,更甚者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写结合。现行小学教材入选的课文,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如何“以本为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仿写

仿写是模仿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进行作文片段练习。教师可根据训练目标侧重某种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目的地辅导训练。

(一)仿写心理活动

写记叙文一般离不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写了“我”看到火烧到邱少云身上后的心理活动,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矛盾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以《当我……时候》为题进行仿写训练。要求要把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真实地表达出来。多进行这种单项训练,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把文章内容写具体都有很大帮助。

(二)仿写对话

学生作文中写对话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不能把人物对话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只简单地写“我说”“他说”“某某说”,也不会用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这三种基本形式。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对话练习。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后,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后和老班长的对话,体会这部分对话为什么写得那么生动、感人。然后进行仿写训练,要求联系说话人的外表与内心,把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等写出来,并适当运用三种对话基本形式。多进行这方面的专项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仿写场面和环境

场面和环境描写是使文章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的必要手段,应加强训练。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作者先具体描述泸定桥的险恶环境,接着具体描写红军战士激烈夺桥的战斗场面,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教师应有目的地侧重指导,让学生体会这部分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运动会”,让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赛场上的激烈场面,观众的反应,操场周围的环境,并结合当时自己的感受等进行仿写,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有话可写。

(四)篇章结构仿写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写作相关的篇章进行详细的写法指导。如:《桂林山水》这课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表达的。上完课后,可用《我们的校园》之类的题目进行仿写。指导时,要求学生总写校园的美丽,再选择两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最后总结写校园美如画。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有顺序,详略也得当。

二、改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表现形式非常自由,可以对作品的题材、结构、人称、描述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改写,改写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准确地把握原文进行合理的改写,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结构要完整,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改写的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可进行以下几种训练。

(一)改变人称

在学生作文中,人称很容易发生混乱,尤其要求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文,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改用第三人称来叙述。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完课文后经常利用课文内容把第一人称叙述改用第三人称叙述,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后,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气改写(4-8自然段),同时多出一些要求用第三人称来写的作文题来加以巩固训练。

(二)改变中心

改变文章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按照不同的中心进行选材的能力。如:《落花生》一文其中心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一道理。因此,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议论花生上。如果改成表现孩子们热爱劳动这个主题,那文章的重点应是哪些材料?该如何详写?让学生讨论,围绕新的中心,把种花生这一材料作为重点进行改写。

(三)改变题材

诗歌语言精练,包含内容和感情都很丰富。像《我的自白书》中第一节,作者用凝练的诗句表达了革命烈士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师可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这一节改写为记叙文。通过描写敌人毒刑逼供的场面来表现革命先烈的高尚气节。通过这种改写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续写

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的内容,把故事继续编下去。有的时候,有了故事的起因,顺着这个故事的思路通过想象续写出它的经过和结果,有的时候,告诉你故事的结尾,倒叙故事的起因和经过,有的时候,给你一个故事,要求续写的文章与原文成转折关系,这叫逆向续写。总之,续写要根据原材料提供的线索、范围、语言、心理、表情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构成完整的故事。续写和提供材料,看图作文一样,都属于想象作文范畴。想象能力在学生写作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训练有助于我们提高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应经常加以训练。

如《穷人》这课,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怎样关心、抚养他们?渔夫一家以后生活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文中余意未尽的内容续写出来。续写也可以另定中心把文中次要的材料作为重点来写。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学生的习作指导必然要和学生的学习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课堂中学会表达方法,再从生活中找到习作题材,用心感受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写起来就不会无话可写。我相信,在老师的指引下,用心感受,轻松作文。

3.课程改革以本为本 篇三

一、回归课本, 设计问题, 以问题为载体梳理知识框架

课前笔者提出下面的问题:如图1, 设抛物线的轴和它的准线交于点E, 过抛物线焦点F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P, Q两点. 求证:EP⊥EQ.

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以下交流:大家准备从哪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是从几何角度还是从代数角度?从代数角度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建立坐标系后抛物线的方程是什么?对应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呢?如果线段FE的方向是x轴的正方向呢?如图3.你设的方程中p有什么几何意义?求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的关键, 先“定位”即确定开口方向, 再“定量”即确定p, 明确p的几何意义, p即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再由此写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现在我们设上述问题中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为1, 请大家思考并交流如何证明EP⊥EQ .

层层递进设计问题, 师生互动给予解决.对最后一个问题, 三位同学作交流发言.

生1:如图2, 建立坐标系.因为抛物线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为1, 即p=1, 所以抛物线方程是y2=2x, 通过联立方程组求出点P, Q的坐标, 计算得kEP·kEQ=-1, 所以EP⊥EQ .

生2:我直接写出了点P, Q的坐标, 因为线段PQ是抛物线的通径, 由通径长公式知PQ长度为2p也就是2, 然后计算kEP·kEQ.

生3:我是通过计算焦半径FP, FQ发现, 所以点E, P, Q一定在以F为圆心FP为直径的圆上, 所以一定有EP⊥EQ.

教师点评直线和抛物线交点求法、通径长公式和焦半径公式.通过合理板书形成这一节的知识框架.

思考之一:高三复习课如何梳理基础知识?

对于高三复习课, 如何梳理基础知识是高三数学老师必须解决好的第一个问题. 常规的做法有三种:一是先集中梳理, 由教师把所有的基础知识全部归纳总结呈现出来;二是采取问答形式进行,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通过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说出来, 相互补充形成知识框架;三是让学生集中完成一些填空练习, 以统一的练习来代替归纳整理.以上三种做法有利有弊, 优点是课堂层次分明, 先进行知识点的统一回顾再进行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等.缺点是略显单调死板, 往往不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因为基础知识部分往往比较零散, 又都是学生学过的内容, 缺少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容易造成上课起始阶段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不足, 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

笔者这节课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一则问题.问题看似简单, 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后就包容了很大的信息量, 抛物线的基础知识都有涉及.通过对问题的剖析、解决及合理设计板书来达成对这一节知识的梳理, 化有形 (集中梳理) 为无形, 化零 (零散知识) 为整.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一个专心地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 使得通过这道题, 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以问题为载体梳理知识框架的好处在于既能达成系统梳理知识的目标, 又能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改变课堂上被动接受的状态.实践证明在复习课的知识梳理环节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再辅以教师适当的系列提问, 就一定能够更深入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合理探究, 自然生成, 培养提出问题意识

师: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关键词, 请大家阅读并确定题中的关键词.

生4:我认为“垂直于轴”的“垂直”是关键词.

师:有道理, 为什么要“垂直”呢?如果直线PQ不垂直于抛物线的轴, 还一定有EP⊥EQ吗?

生4:应该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画个图一看便知道啊. (生4在画图纸上画了一条特殊直线, 如图4)

师:画图观察能作为依据吗?凭什么说∠PEQ≠90°呢?

生4:可以找一条特殊的直线求出∠PEQ, 它一定不等于90°.

很多人认同生4的观点, 经过几分钟的计算就有了下面的交流.

师:互为相反数说明直线EP和直线EQ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6:关于x轴对称.

师:是巧合还是必然?如果是必然, 是什么样的必然呢?

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下面的猜想.

猜想一:设抛物线的轴和它的准线交于点E, 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为1, 过焦点F不垂直于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P, Q两点, 如图5所示.则∠PEF=∠QEF.

师生一起完成对上述猜想的证明.

师:刚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中的关键词得到了一个新发现, 请大家再次读题, 你觉得问题中还有哪些词是关键词, 针对这些关键词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质疑?

生7:“经过焦点F”我觉得比较关键.我的问题是如果直线不经过焦点F还有∠PEF=∠QEF吗?

教师鼓励生7!给他留足思考的时间.

思考之二:高三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 如何克服学生只会埋头做题却提不出问题这一普遍现象?解决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 更重要、更高级、更多的应该是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和质疑. 只有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实质和联系.教师在研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选用、改编或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内涵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改变关键条件等不同角度的变化, 从正反等几方面试着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处理, 从而提出新的问题, 对学生来说, 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这往往是获得认识突破的契机.”笔者以为高三复习课教学可以改变以“总结知识, 例题讲解, 强化训练”为核心的这种固有模式, 有意识地转变为以“引导学生提出 (发现) 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问题”为核心的灵活课堂.毋庸置疑,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去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就一定能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十分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中, 有一条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而反思质疑 (提出问题) 是探索的动力和源泉.古人亦云“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可见反思质疑对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问题, 更是教学原则、教学观念的问题.迷信、盲从的思维定势, 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探讨的氛围, 实现真实的绿色和谐课堂, 让学生习惯于反思质疑.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反思质疑精神和品质, 而是缺失了培育反思质疑品质的土壤, 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高三教师甚至所有中学老师要深刻思考的.

三、设计问题, 针对训练,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例题:已知抛物线C的方程为y2=8x, 点E (-1, 0)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C交于不同的两点P, Q (在x轴两侧) , 如图6所示.若x轴是∠PEQ的角平分线, 证明直线l过定点.

本题是由2013年高考陕西理科卷解析几何题改编而来, 原题有两小问, 第一小问求轨迹C方程即y2=8x, 这是原题的第二小问, 恰好与猜想二互为逆命题.答案一目了然, 直线l过定点 (1, 0) .少数学生的想法和标准答案给出的思路一致. 下面给出多数学生的想法.

上述想法比标准答案提供的解法要简单, 关键在于要能够判断直线过轴上的一定点.

课堂小结:师生一起总结发现新命题、编制新命题的过程与思路, 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要及时进行反思, 大胆进行质疑, 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思考之三:高三复习课如何减负增效提高效率?

上一篇:德育副校长汇报材料定稿下一篇:抵达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