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2024-08-28

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精选14篇)

1.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一

关键能力是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然而,我国对关键能力开发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充分,还没有专门针对关键能力开发的法律法规出台,也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培训机制;行业和个人对关键能力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我国关键能力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且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为各行业自己的行业证书和上岗证书,证出多门,各种证书间缺乏通用性,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高要求以及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就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建立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体系

这关系到职业教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开发体系,应从以下四点入手:

政府应承担起推动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开发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出台一些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对青少年实行关键能力培训计划、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实现关键能力课程学分的通用化,成立关键能力培训考核机构等。这些措施都能很好地促进关键能力的培训,但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协调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很好地协调到关键能力开发工作中来;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个体主动参与到关键能力培训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育机构对关键能力开发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任务中,应把关键能力培训课程渗透到教学和培训中,把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纳入日常教学目标考核中来;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关键能力培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其关键能力。

行业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关键能力培训工作中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企业的效益,行业企业应根据其不同需要加大对劳动者关键能力的培训。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来鼓励和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对那些积极主动为员工进行关键能力培训创造条件的行业企业,可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而对那些不参与关键能力培训的行业企业,应有相应的引导和一定的惩罚。

个人提高认识,自觉地参与关键能力培训,提升素质在这个变迁的社会,市场需求变化多样,职业流动性增大,这些都对个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掌握终身受用的关键能力是应对这些变化的有效途径。每个人都应主动地参加关键能力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个人应给予各方面的方便和政策支持。

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训体系

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培训体系要与现有培训体系相配套从他国现有的关键能力开发经验可知,关键能力的养成可从个别的职业技能培训中独立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关键能力培训与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人为地划开一道鸿沟。相反,建立关键能力培训体系还应发挥如下方面的特殊作用:首先,要满足全社会对提高关键能力的`需要,为设立专门的关键能力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满足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关键能力培训的模块及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关键能力提供自学的内容和方法。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配套我们知道,如果脱离职业的要求和劳动者的本职工作独立地考核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等核心技能,这种考核就会脱离为企业发展和劳动者终身教育服务的目标。因此,推行专门的关键能力考核和认证体系,不能游离于现有体系之外;相反,关键能力考核体系应对现有资格考核体系的深化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认证的需要,为建立专门的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适应各种职业特定技能的考核向其他技能层次发展的需要,为之提供配套的核心技能模块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此外,还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键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自我考核的方式和渠道。

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标准体系

关键能力开发的成败决定于关键能力标准。我国的关键能力标准体系极不完善,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测评依据等方面的规定都较粗糙,有待细化。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标准关注技能还是技术人的技能主要是运用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制定标准时,经常采用“能够使用某种技术进行某种活动”的描述。但是,标准制定的逻辑出发点到底是技能还是技术,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往往把标准理解为掌握各种技术的要求,而不是对掌握这种技术去完成某种活动的要求。由于这个原因,在一些技能标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纯粹的技术和方法,是一个技法的武器库,而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工作活动的目的性。因而,这种标准必然会误导培训和考核只注意对技术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对运用技术的人本身及其客观外部条件的关注。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体现这样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人能够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等级的设置和划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什么来划分关键能力的等级是个技术难题。经验证明,通过对其外围因素的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的分析,可比较明显地区分出能力要素的等级。为此,需要将分析重点从能力要素本身转向能力活动的对象、范围、工作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因此,为了更明确地区分标准等级,一方面要求对关键能力标准结构中的“能力要求”部分,通过对工作活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定来说明差别,另一方面,也要求在“相关知识”、“工作活动”和“考核指导”等部分里尽可能地体现标准等级的差距,以提高关键能力标准的可操作性。

考评证据的确定考分决定考生的一切,这是传统考试体制的弊端。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采用所有可证明考生能力的证据,包括考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些证据可以采用,如何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在技术上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参照英国的成功做法,可把考评员的观察作为考核依据的第一选择,同时也建议采用其他证据,如第三方的证明,以及考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所做出的成果和表现等。但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现场考评和督考制度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重视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我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在这方面还非常薄弱,如在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策略、课程建设和培养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内容的研究虽然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关键能力已经在世界各个国家展开,但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不同,各国对关键能力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教育现状、劳动者现状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及适时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在研究中应突出以下内容:一是关键能力内容的超前性。由于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市场需求变化多样,劳动力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所以,核心能力应该强调当前劳动者的职业变化或年龄增长所需的新内容。二是关键能力的内容表述应具有精确性。根据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每一项能力应该分解成若干能力要素,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每一项能力和能力要素进行描述,力求精准。三是关键能力的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对关键能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应采用功能分析法,即关键能力内容应根据模拟情境或实际工作确定,必须使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或表现展现出来,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应根据我国实际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及劳动者的需要来确定科学而有效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恰当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描述是进行能力培养和评价的关键,它能保证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这个能力目标和标准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认识,使参加评估的人员有“法”可依。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在关键能力培养上主要采取三种策略,即整体策略、基础策略和渗透策略。由于我国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还不成熟、现存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培养策略时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各类学校的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全面培养关键能力的战略目标。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课程建设的研究目前,整个世界的关键能力课程建设都还有待提高,我国在这方面更显不足。目前,我国在培训试点中用到的关键能力课程培训教材大多是参照国外一些经验而编写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考评。目前,对关键能力课程理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如何把它应用到职业教育实践中去还面临许多问题。如关键能力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评价和管理关键能力课程、根据什么来评价关键能力课程、关键能力课程应占整个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等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加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评价的研究现在,我国试用的职业关键能力标准体系虽然经过专家和学者的精心研究和设计,但其评价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从关键能力标准的制定到评价应建立一个开放的评价系统。这就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应以职业领域需求为导向,积极吸收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而不应仅仅只由教育部门独自开发。二是关键能力评价体系应该是立体的。这个评价体系横向应由学校、家庭和企业组成,纵向应由学生、教师和上级督导部门组成。其次,注重“证据”考核。由于职业能力包含多种维度,关键能力隐藏在多种外部表现的背后,所以,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多项观察、评估和测试分析,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证据”考核在关键能力考核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通过模拟工作情景所取得的成绩即“证据”来进行的评价,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有效考察。

总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当代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

2.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二

开展职场英语教学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缓和人口增长与经济矛盾。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培养社会所需的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高职培养的人才与中职培养的技术工人是有很大区别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要求的知识技能要比一般的技术工人有深度和广度, 能够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所需的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现在高职教育中, 就是要培养适合职场语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人才。

1 职场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职场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英语通用基础课改革的产物,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根本,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最终目标。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 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 高职英语课程要使得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职场英语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如表1所示:

2 确立科学有效的职场英语课程内容

按照不同专业群应具备的职场英语的技能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 来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

根据职场英语的能力要求对通用英语的内容进行整合, 特别是整合通用与专业英语的重合部分, 整合后的结果则是在通用的内容里尽量突出其专业和岗位的特色。做到通用, 行业, 专业领域的双向渗透。

课程内容要紧跟市场, 围绕行业或企业对外语技能需求的趋势, 特别注重学生在职场环境下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活动的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的特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表2) 。

3 教学方法及学习策略

3.1 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情景学习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 最关心的是所学的技能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的相关程度, 所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有师资的情况来分析, 并将职场内容从课堂教学转移到相关的工作环境下或仿真环境中来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模拟仿真环境的教学方法, 弥补了基础课实践不足的缺点, 融合了英语语言知识, 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特点, 形成了特有的行业特色。学生可以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下, 逐步提高在工作环境下的职业英语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 我鼓励学生夸张地模仿与表演情景, 可不拘一格的自创情境。比如当课程进入到求职模块时, 可以模拟场景, 设置招聘现场, 进行招聘问答, 以及招聘表格的填写等。强调任务的分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可允许语言能力弱, 基础薄弱的同学下次课再表演 (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观摩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步骤, 为他们顺利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线索和支持) ;同时鼓励优等生注意表演的丰富性和观赏性;强调对学生的鼓励, 让学生保持说的热情和完成任务的欲望;较强对学生的关注, 力创和谐向上的教学空间, 努力让情境教学在职场环境下根深叶茂。

3.2 以学生为主导,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 应关注自我学习和课堂的互动。

开展课堂设计和英语教学活动时, 要将学生的因素 (学习特征, 学生的动机, 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等) 。在交互的环境下,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情况得到落实, 并加以延续, 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构建上得到提高。营造丰富, 有意义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效果, , 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参与和体验课堂, 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 运用合理的手段,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情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 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轻松地达到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场英语的教学模式构建还应该考虑课堂的互动。在课堂中有效的, 生动活泼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指导。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 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选择。课堂互动让师生双方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作用的环境下, 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进行相应的合作和交流, 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提升者, 作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传授者, 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交流,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语言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互动中能够真实的得到体现和完善。

4 多元化, 立体化教学评价策略

从职场英语的课程目标看来, 注重学生在未来工作环境下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其考核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1) 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口试竞赛, 笔试竞赛, 模拟国际化的会议筹备, 项目的开发研讨, 项目的汇报。

(2) 差异性的评价策略: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长处或是专业领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

(3) 发展性评价策略:从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主导, 设立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尊, 自信和进取新的工作任务。

(4) 即时的评价策略:从创建机会的角度出发, 搭建多层次的测试平台。

(5) 自我评价策略: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指标, 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能力, 自我适应的能力。评价元素中既有近期的目标, 又有长远的目标;既注重过程, 又注重于发展,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又有组织。

5 结论

从传统的依赖教材学习的英语走向师生共同开发的英语学习材料;从教师为主体的课堂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从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走向多元化, 立体化, 人性化的评学模式。这所有的一切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了不小的挑战。

教学是一种启迪智慧的劳动, 多一份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 就会提高一点人们的创新精神。

摘要: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职场英语”, 关系到学生英语技能的真正提高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潜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整理了课程的设置的基本思路以及整合课程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反思来来完善教学, 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职业英语,职场能力,学习策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瑞增.职业素质这样提高[J].北京: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7.

[2]胡春洞, 王才仁.ESP的理论和实践南宁[J].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罗曦宁.从市场的角度看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M].辽宁高等学报, 2010, 12.

[4]严丽芬.关于职场理念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探讨[M].数语外学习, 2013, 1.

3.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连佳芳(1977-),女,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讲师,医学硕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已成为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药理学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于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发挥创造力,不断地突破过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不断地发展、开拓和创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使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敢于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提问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和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近实际的情景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学会发现、善于创新。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参与意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开放课堂,让学生放开自由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和获取;打破讲台界限,尝试让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行查阅文献,组织讲课内容,制作幻灯片,使他们不仅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打破课桌界限,适时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围绕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专题进行讨论交流,或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自学,然后展开讨论,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打破理论课和实验课界限,用理论课知识指导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二、培养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点石成金的实际创新能力。在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

1.加强实验教学,锻炼实践能力。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验课必不可少。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上课时教师先将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依次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学生只要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就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其结果是学生无需动脑,只需照搬,学习处于被动局面,丝毫没有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其可行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气氛;或根据课堂教学中所讲授药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改进现有的实验方法,使实验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辟第二课堂,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带领学生去附近医院参观见习,通过对病人用药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调查某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此外,开展药物知识的竞赛、专题讲座,创办药理学学习园地,介绍药理学发展史、用药小常识、医学科普文章等也可以极大地丰富药理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模式,培养质疑能力。

4.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释,对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作了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语文;案例教学;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中职生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是“至今已觉不新鲜”,而这又与中职生好动、喜操作的学习心理相违背,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极大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打破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局面,给学生以教学上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案例这种媒介,安排学生可操作可探究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对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呼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市场急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这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然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导致技术型人才急缺,却又因为市场的要求或是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这一现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年1月)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案例教学法兼顾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特点,成了语文教学界的新宠。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呼唤更优秀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一技之长”,加上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忽视语文甚至不愿学习语文,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而寻求更优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这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努力方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通过操作获取知识与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三)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向社会的实用口语能力也是必须的。语文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师可通过案例,赋予学生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互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范例教学法。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学者们各有侧重,但他们都共通地肯定案例是教学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学生对之进行讨论、总结,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把案例教学定义为: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应用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

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它一般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入21世纪后,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导致了工作组织的变化,仅仅培养学生具体岗位(群)的技能的职业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否具备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三、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验。而由于办学规模或是建设资金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是不足的,他们的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学校会安排学习见习或进行短期的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职业生活,但是实际的学习经验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力稍稍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优质的案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对于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的。

传统的语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看接受知识的多与少。尽管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师使用案例、例子进行教学的情况常见,但一般是以案例分析或案例鉴赏居多,而这并非都是案例教学法。例子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笔者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教学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前面导,学生跟着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及运用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四、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中职语文案例教学的模式构建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model,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提供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环节:

构建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阶段说明: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遵循以优带差的原则,协调学生分组,以5~7人为一小组,务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学习活动。然后布置具体任务,并根据学习需要梳理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指导纲要、教学设计的原则及要求等。

2.案例呈现

(1)案例的呈现是教育者通过语言、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将案例内容告知受教育者的行为。在表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把握好案例引入的时机。案例服务于说理,应当根据说理的需要适时引入案例。②案例导入。上课伊始,巧设案例,提出问题,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③案例例证。在讲授理论中,引入案例。④案例总结。理论讲授结束,引入案例,总结所授知识。

(2)案例表述时要做好“中立者”的角色。案例表述是对案例事实的再现,应当忠于事实,运用记叙和说明方式表述案例,教师不可在案例表述阶段添加议论性评述,否则要么误导学生,要么使得案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起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案例讨论与总结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将案例与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既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又要注意控制时间。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思考并积极参加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

4.反思与评价

这是对案例学习的概括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此后学生对活动本身与小组成果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

(1)各小组成员针对自身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可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内容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小组活动时的观察给予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各小组根据自身的体验与评价内容进行反思,书写学习反思。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对活动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由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程序,我们看到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或选择案例投放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平衡中,因为探究而产生不平衡,最后走向平衡。

(二)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构建的特点

1.切合中职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的挫折感较强,但是他们的好胜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就基于此而建立,案例教学具有开放与动态这两个特点,能赋予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去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案例学习的合作性与语文教学的中职特色,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进行操作,发展智能并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专业技能。

2.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

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和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语文案例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案例,寻找语文教学和专业元素的交叉点,架设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甚至带领学生尝试走出教室,在模拟或是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五、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一)模式构建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对中职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要求。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与他们切身相关并关注的信息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以案例教学法培养中职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了解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在教师设计的职业行为引领下,收集与本次职业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好有关的专业知识、能力的积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捕获职业活动所需的有效信息,以达到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模式构建的形式与应用实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输出、接收、运用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语文信息传递、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以下形式存在的: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介绍”的教学时,为了培养与提高机电专业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叙述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完成一份经小组讨论提炼后,有创新主题的手抄报并口语介绍主要内容。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合作与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案例呈现,视频播放。

启发提问:当今机电一体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案例告诉我们机电一体化工业设备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二步:说一说你所熟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后教师说明课堂要求)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合作的主题。

第四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完成一份手抄报或演示文稿。

第五步: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设备概况及特点。

第六步:评价与总结。

(三)模式构建的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以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给予学生新鲜感,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缺少专业知识背景,职业情境设计的难度较大,且需对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接轨进行巧妙的设计。

(3)学生自制力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电脑的操作能力较差,但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甚强。加上部分学生是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学生”,因而,使用网络教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制力的强调与引导。

总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

参考文献:

5.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一,转变观念,把语文课变成实践活动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知识的主动自学的求知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我们可以把固定模式的语文课上成形式丰富的表演,朗读比赛,演讲,讨论等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大象博士请助手》《西门豹》等文章.由于大象博士请助手一文中涉及的小动物较多,因此学生在小组表演中基本上每人都有表演的机会.《西门豹》一文中有西门豹,巫婆,官绅,老大爷,老百姓等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要进行表演,就会主动地熟读课文,理解大意,这样才能体验角色,演好角色.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读或背诵的比赛,如《夏天》《虹》《荷花》等文章.这些文章的语句优美,适于朗读,背诵,加上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进行朗诵,背诵,讲解等等活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也在逐渐增强.只有合理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二,转换角色,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协作者.要处处做学生实践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学习有关资料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与学生共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实践的效果.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帮助学生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主导作用导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暗示.(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实践欲望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上,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他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人类周围的环境是非常丰富的,让学生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甚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奥秘的过程.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那

他的学习动力就更足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当上完一篇有关养小动物或植物的文章时,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小报告,大多数的学生动作都较快,而且写的篇幅也较长.因为养殖是大多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二)广泛搜集,善于获取资料,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

对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比较适合他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摘抄下来,或者动手建立一个简单的课件,网站等.如在学《说茶》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查找一些有关于茶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等知识内容.这样学生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就会很好地进行筛选,整理,综合.当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汇报的结果也真是五花八门,有编小报的,有幻灯片加解说词的,有编网站的,有绘图的等等形式.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从中学到的知识,最深的感受,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内心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在广泛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理解,裁剪,整合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身素养.无疑,课外的广泛搜集,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较大的提高.(三)创造机会,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舞台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较重的分量,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每次语文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校举行的各项大型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性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渗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实践活动.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没有被任何的思想包袱左右自己,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学校在组织春游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内容,试着复述讲解的内容.等到休息时,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记忆大比拼”的竞赛,让获胜的学生回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并把学生的整理资料展示在宣传窗里.也可以让学生带上一个小本本,记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如果在秋游时,可以让学生捡一些飘落的树叶,让学生粘贴一幅带有说明的树叶画,等全班每个学生都完成之后,所有的作品一起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最佳想像,最……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我市每年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西湖博览会,教师趁此机会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西湖博览会活动等,也可让学生双休日跟随家长参加活动.也可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四)结合学科,适时适地创设实践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历史,地理,自然等各学科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既包含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思想品德的的陶冶,智力的训练和美育的熏陶等.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

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该以语文书这小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走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之路.如在一堂二年级的劳动课中要求学生掌握怎样包书面时,教师除了训练学生包书面的技能,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一边包书面一边述说包书面的先后次序.学生不仅学会了包书面,而且还学会了能用先后次序的词述说整个包书面的过程.三,开展语文实践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显性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学习兴趣就越浓厚.(二)引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六

钟正会

重庆市机电职业学校

摘要: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职业综合能力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

1、职业中学的生源具有特殊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但是相应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选拔后的落榜生,他们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进入职校的,所以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基础也相对较差,易发生偶发事件。职中学生由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不少人随风倒,有的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同时由于社会上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的存在,在用人问题上尚未做到公平竞争,择劣汰优现象时有发生。职中学生对此十分敏感,失落感随即产生,“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不少后进生便由此产生。

2、职业学校的教育方法决定因素

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职业中学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场所,学生具有确定的专业方向,要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并有专门的实验、实习时间。实习分散到厂,用通常的方法来管理学生行不通,因为一个工厂有不同的实习岗位,且班次不同;有些实习甚至要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几个工厂进行。其次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怕吃苦,贪玩,爱玩电脑、游戏机,学习能力差,因学习困难而焦虑,因成绩差而自卑,怕某一门功课或某一位老师而导致偏科现象严重。

3、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

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而造成职中教学要求偏低、教学安排欠紧、教学秩序较乱。学生自我放松,把大量精力转移到低级趣味上去。与老师、家长难以沟通,不合作,不诚实;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不关心班集体;对同学冷漠,易冲动,自制力差,强烈的表现欲。

4、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

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情感方面。表现为:青春期烦恼,抑郁、忧虑;孤独,对感情渴望;交友不当;早恋问题等。

1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班主任工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言到:“没有爱的教育 将会只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 怀、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和期望等等。多年的班主任上作经验表明,班主任日常管理卜作 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以“爱”为中心。

1、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

班主任引导学生合理的人生目标定位,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懂得学好专业技能,并通过自己将来的出色工作,定能使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积极而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持之以恒的帮教工作,使他们能按照职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的行动,逐步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育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学生在心平气和、轻松兴奋、情绪稳定、有自信心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职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过去学业上的多次失败,变得心灰意冷,丧失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认真分析引起学生学业不良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在教育中尤其注重鼓励和唤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比如,针对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认为自己是无人喜欢的双差生(纪律差、学习差)的思想,可利用主题班会,在班里及时组织开展了关于双差生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会认识到,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毅力,肯下苦功夫,遵守纪律,自己也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材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尽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动机。

3、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做好目标激励

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要想避开社会上的落后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宣传正面人物的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对消极现象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认识活动。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利憋,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免疫能力。职中后进生的道德判断往往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他们既表现出在一些问题上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的消极一面,但在对待职业道德、行业行为上却往往具有是非观念积极的一面。因此多利用下厂实践中碰到的事例来进行分析,更容易使他们认清什么是光荣的榜样,什么是卑贱的行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对社会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4、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一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和发展,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能力,在班主任对班级遥控中,学生自我管理,且人人参加,优秀生、后进生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得到明显的提高。班级活动,学生个个出谋化策;学校活动,学生人人积极参加,班主任不用再为组织活动发愁。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5、共同推进班级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必须做到:(1)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正确学生观(2)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3)根据教育要求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实行管理,增强他们建设班集体的责任感。

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勤于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工作。通过家访或者电话联系,及时的把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面对面的与学生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将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家长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目标和道德规范。师生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需要思想情感交流沟通,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7、搞好爱心激励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爱,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喜,为什么忧,要用真心换真心,平等相处,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要使学生始终感觉到“老师是爱我的”。老师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可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但是,必须指出,爱好学生是容易做到的,而要真正热爱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真正带好这些“丑小鸭”决非一件易事。因为这些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责任感、心身适应等多种心理素质都比较差,对他们的教育需要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在管理实施过程中有了当家作主的体验,造就他们的责任心。“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职高相当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决不应该斥责学生“屡教不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等等,我们要尊重这些学生的个性,应该容忍这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要永远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

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处处谨慎,真正为学生作到了示范作用,学生都很遵守纪律,倾听,提供正常渲泄场所,设立畅通渠道。利用周记、心得笔记、悄悄话热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谈心。多侧面了解。与学生家长联系,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利用班会、主题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进行教育。提供有关书籍,教学生对症下药、自我调节。教师是教育学生的,要求学生达到一个高的标准,而教师本身也必须先达到要求。在要求学生俭朴时,我也做到了这一条,生活上不铺张,衣着装不求华丽,这样一来,学生也不去追求过分的要求了。要求学生不迟到的时候,我也首先作到了,我坚持每天提前20分钟到校;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自己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有待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迟传荣.班主任应具备几种能力考[J].吉林教育.2008.17.赵淑伍.班主任如何确立威信[J].教书育人.2007.S9

李永红.如何做好职业中学的班主任[J].西北职教.2007.11

7.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七

(一)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创新源于问题,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古代学者陈宪章曾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问既是数学思考的起点, 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

(二)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成绩有很强的正面联系, 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多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

(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聂必凯、吕传汉等多维学者也曾测试证实,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确实有着很强的正面联系。因为教师可以试着通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 通过认清问题结构,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曾发现有部分学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如在该问题情境中, 果园里有桃树40棵, 苹果树比桃树多。有些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2.桃树有多少棵?很显然, 这些问题都是没有价值的问题, 因为问题结构并不完整或者是多余的。所以, 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结构, 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甚至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教学时, 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结构。如果园里有桃树40棵, 苹果树比桃树多20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 提问:从题目中,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第二步, 提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读懂题意, 理解未知项。第三步,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认清已知条件与未知项之间的关系后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如前面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1) 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 (2) 桃树有多少棵?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 帮助学生认清问题。如提问:“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分之几呢”“应问什么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问题的不完整或是多余的。通过引导, 学生自觉将问题补充完整。

三、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 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多多地鼓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 发现学生闪光点, 多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 在小学数学阶段, 儿童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同时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如“提问竞赛”“提问小能手”, 比一比哪个学生提问次数最多, 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 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让学生乐于提问。

(三) 认清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教学中,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可以采用著名人物的事例, 如牛顿正因为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后来才会发现并证实重力的存在。

(四) 教师示范提出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8.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民主氛围 教学悬念 操作实验 设计练习

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相信他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应注意把学习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又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训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应当有意识地对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解题方法、解题思想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1)5×4+4,(2)5×5-1的答案。出乎我意料的是,一个同学却列出6×4的算式。我热情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对此不少同学表示反对。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就此展开辩论。等到学生即将达成共识时,我又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全消除了心理压力,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了有效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要能容忍古怪可笑的见解,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教学悬念,激发创新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并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这种心态有助于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注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诱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从被动学习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热情被激发出来,就会进一步地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加强操作实验,发掘创新源泉

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注意依靠教材,放手让学生操作,做到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引导学生操作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把操作与思维紧紧联系起来,从而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探究正方形角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有的学生通过用一个角与其他三个角相比,发现四个角相等;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个角重合,再将相邻的两个重合,说明四个角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迁移新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目的、有梯度、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不仅可促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创新的灵活性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某供电部改造一段长150千米的供电线路,前3天完成了工程的1/5,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需要几天?让学生一题多解,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法,通过交流得到如下解答方法:

①(150-150×1/5)÷(150×1/5÷3)

②150×(1-1/5)÷(150×1/5÷3)

③3×[150÷(150×1/5)]-3

④(1-1/5)÷(1/5÷3)

⑤1÷(1/5÷3)-3

⑥1÷(1/5÷3)×(1-1/5)

⑦(3÷1/5)×(1-1/5)

⑧3×[(1-1/5)÷1/5]

⑨3×(1÷1/5)-3

⑩3×(1÷1/5)×(1-1/5)……

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能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的新信息,由统一的信息来源产生不同的信息输出,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从而得出合乎要求的多种解法,达到发展求异创新思维的目的。

2.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创新的深刻性

在练习时,引导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自觉改变原题的条件、问题、叙述方法,把一道题变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题。比如:(1)某水泥厂5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是6月份生产水泥吨数的40%。6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2)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多少吨?(3)某水泥厂6月份生产水泥300吨,比5月份增产40%。5月份生产水泥的吨数是6月份的百分之几?这样由于题目条件的变化,问题的变化,使题目更具有递进的层次性,同时这种变化也是一种创新过程,这种创新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深刻性。

3.利用一题多果,培养创新的多向性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一般来说解题结果是唯一的,这样处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内化知识的实际,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如果适当补充一些不超越学生知识吸收能力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是有益的。例如:在教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使学生更熟练地计算加法,安排一组填空题,要求尽量全填,使等式成立。如:9+6=□+□,□+4=7+□……

叶圣陶先生说:“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机,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那么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一定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柳,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走前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鲁迅说:“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的,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显然,多读书就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多读书就能提高语文能力已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的共识.

作 者:张玉荣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南兴小学,江苏,南通,226313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G62关键词:

10.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十

与实践

摘 要 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现行的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会计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文章针对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改革完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消除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现状

(1)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学生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职业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岗位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即沟通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2.2 课程体系

2.2.1 总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将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制订各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改变,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规划学习领域,实施从行动到学习的改变,分解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实施从领域到情境的改变。将教学切入点定位于岗位对接,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制定符合地区人才需求,体现我院特色的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做到紧贴市场,服务社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转换表如表1所示。

(2)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遵照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需要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使课程内容无缝对接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将人文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根据社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社会的行业多岗位转换及内涵转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潜能。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课时占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岗位模块及拓展模块。公共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体育、办公自动化、基本文化素质、职业基本技能教育的功能,实现文化课对专业课的递进式服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仿真业务进行岗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拓展与会计展业相关知识,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企、事业单位基本经济业务。

2.2.2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用原则来制定实习的各项内容。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和沙盘模拟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和传票翻打实训;第二学期,开展会计实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第三学期,开展会计岗位分岗实训;第四学期,开展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训。

2.3 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逐步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4 多元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空间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互动式评价。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1.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职业高中来说,学生基础一般较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还有就是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对其教学不可一刀切,一风吹,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情,依托教材,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学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途径和媒介越来越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职业高中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布置预习工作,培养学习习惯

有研究发现,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情境时常常产生一种焦虑状态。相比较而言,学生对熟悉的环境则容易轻松把握。为了减轻课堂学习的难度、对课堂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计算机课进行事先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在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计算机操作的无穷乐趣,这样他们就会乐此不疲而心向往之。探究式学习就能很好预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新知识,要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框架形成一定的新印象,从而尝试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回答问题: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它的名字叫。2、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包括。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主思考,认真学习,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课堂让位于学生

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一般来说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通过复制教师的思想来学习的方式,学生往往会感觉比较枯燥与无趣,而且把计算机学习当做一种单纯应付考试、或者是一种谋生的手机,这样更是的缺少学习的兴趣,课堂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日常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的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不断更新学习方法,能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施教为主动受教。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

三、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与总结

对于职高学生来说,由于计算机知识相对难懂、概念又来,学生感觉难以记住。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总结,善于分析。如记忆知识的方法问题,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懂,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困难,只有学生领会了记忆材料的基本原理,记忆才会深刻。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增强记忆效果,有些内容把他编成上口的内容来记,就会容易许多。五比如笔打字的时候,可以这样顺口溜记忆:G王旁青头五夫一,F土干十寸未甘雨,D大犬戊其古石厂S木丁西,A工戈草头右框七(部分)

四、独立完成计算机作业

自主学习需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得到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占据高中课堂,对于职业高中计算机学习,实行减负增效,所以职业高中计算机作业不是很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还是比较多的,请家长们和老师们不要轻视这些实践作业。对于职业高中生来说,这些实践作业是对他们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益于提高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和老师陪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看学生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的作业老师给予督促,在家的作业就要求家长配合,从坐姿到书写都应从平时开始严格要求。再次强调认真读题审题,增加课外阅读,现在的计算机习题形式灵活多样,同一题目的表达方式会有很多种,有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在读题时,能轻松的完成题目,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是要求自己读题,基础知识牢固与否直接导致了成绩的高低。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注意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爱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可以说是受益无穷的。

总之,对于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授课来说,老师已经要以教材为依托,以学情为基础,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的在教学中达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秦慧珊.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J].才智,2011(3)

[2]刘兴.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的策略[J].成功之路,2012(4)

12.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英语教学,能力,实践,思考

英语学科是一种交际性学科, 就是把语言知识变成一种交际能力。这门学科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 有合作学习的精神, 有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英语课堂中, 挖掘学生无限的潜能呢?下面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发展心智, 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给学生一盆水, 还是给学生水源?”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因为一盆水总有被喝完的时候, 而学生一旦有了“水源”, 他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英语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给课堂带来生动的知识和使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 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 发动他们搜寻学习资源, 用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 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 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如在讲授必修一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一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英雄, 鼓励学生通过搜寻网络或书籍讲一讲英雄的故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成就感洋溢在脸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 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 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地学习, 而是以主人的身份自主地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 它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 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形式, 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策略。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提供学生间合作交谈的空间, 把自己和组内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筛选, 取长补短, 并设计了讲解、展示、表演等汇报形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 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再次, 教师就要像是一名演员, 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正确的引导, 调节矛盾, 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现自我才能, 而又乐于听取他人意见, 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效果就比个体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安排一系列的task.在discussion部分,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们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这时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教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2“The Olimpic Games”的时候, 学生读完文章, 讨论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olding the Olimpic Games in china, 这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 把举办奥运会的优缺点列举出来, 然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在班上发言。此时合作学习是指个人与个人在小组内的合作, 小组与小组在班级内的竞争,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而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 为组争光, 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了名副其实的地步。

合作学习作为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逐渐展示出它的作用。但合作学习的教法仍然处于一个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合作学习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 使得合作学习日趋完善。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 处理反馈信息等探究过程, 进而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式,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贴近生活, 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教学活动的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在必修1第4单元earthquake这一课, 为了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 笔者首先在课开始时, 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在网上带他们去一个地方, 并请他们依据我的提示、动作、表情和所给的图片, 猜测要去哪里?诱发学生思考, 产生探究的疑问,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

S1:Where shall we go?

S2:Is it an interesting place?

S3:Is it far from here?

S4:Are we going there by train?

S5:why can’t we see the houses?

S6:why are there so many people who are bleeding?

S7:Is it a place where people met some disaster?

当学生猜出这是地震的场景时, 我就点击相应的网址让学生了解地震后的场面, 了解灾区人民的疾苦, 引导学生分担他们的痛苦, 介绍地震来临时采取的措施等等,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弊端, 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的结合, 培养学生自身的探究思维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结束语:

作为一名教师, 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 可以说是幸运的, 同时又存在着一种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切实按照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自己,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本, 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探索能力。这样英语课

参考文献

[1]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试论植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1. 什么是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掌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要有学习的需求, 这种需求应该是自发性的, 不是因为别人学某个课程, 自己也跟着学, 或者目前某个证书很热门, 就跟风去学。要有更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 追寻自己的迫切需要, 才能有足够多的动力。

植物学科的自学能力, 主要是指学生自己能读懂教科书, 对课程内容认真体会。会观察植物标本, 会动手做简易的实验, 有基本的植物学知识, 会复习和练习, 会写读书笔记和小结等。学生有了自学能力, 就可以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并且对培养独创精神有很大的好处。

2. 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教学的任务, 不仅要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作为主体, 教师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关键的。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的精神, 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做到了然于胸, 还要用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基础,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是学生接触最多、利用最广的书籍。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读懂书中内容,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教材, 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了解哪些内容是基本知识, 哪些又是重点、难点, 哪些是次要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 做到边阅读, 边思考, 边在书上划出重点内容, 真正理解和掌控内容。吃透教科书上的内容,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科学思维的培养有莫大好处。

(2) 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名词概念。植物学书中的名词概念较多, 理解不透彻的话容易混淆, 不易记住,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名词、概念时, 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 对同类概念要加以联系、对比和区别。例如, 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等。能够做到迅速反应基本概念, 这样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就容易理解和掌控了。

(3) 指导学生重视和看懂教科书中的各种插图。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文字教材同样重要, 绝不能忽视。植物学里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插图就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现解书中插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基本知识。

植物学中的插图, 大多数是形态结构图、生活史或发育史和发育过程图表,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插图的内容和重点。例如, 对联形态结构图, 一是要分清是整体解剖图, 某个器官司的形态结构图, 还是显微放大镜, 同时还要分清是纵剖面图还是横剖面图, 然后正确理解图中所表达的知识内容。二是不能印象化地学习, 对插图所展现的知识点也要透彻讲解,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1. 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植物学科中, 观察是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中识别植物, 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生活习性和外部状态, 还是在教师和实验室中观察标本, 都必须采用观察的方法。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 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多条途径和多种方法, 关键问题仍然是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主要途径有明确观察的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时眼、脑、手并用的严谨态度这三种。

(1) 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观察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知觉具有选择性, 因此, 人要从周围环境中优先分出要感知的对象。明确了解目的任务以后去知觉某一事物, 知觉对象就比较完整、清晰, 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之前, 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同时还必须说明观察的目的要求, 并经常提醒学生,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对象上。例如, 在观察植物花的组成时, 教师要求学生按由下至上, 由外轮到内轮的顺序进行观察,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花的组成时, 外部形态结构。这样, 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仔细观察, 才能有清晰的感知,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观察、实验,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时, 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求他们逐步学会真实地、系统地、周密而精确地进行观察, 强调应该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填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以及生物绘图。绝不能想当然地记录观察结果, 对有些疑问的观察结果也要勤于思考原因, 主动查资料进行学习。

(3) 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眼、脑、手并用。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 即真正做到眼、手、脑并用。还要要求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这是什么形态结构?它有什么功能?这种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知植物的直接光差与抽象思维, 这样形成的正确概念, 判断和推理才能印象深刻。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1. 什么是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只有思维能力发展了, 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 才能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 去获得新的知识并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鉴于职业学校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积累, 以及在以往教育过程中的训练, 可以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 但总体上他们的思维水平还不高、也不齐, 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随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植物学中, 这门科学需要学生学习时发挥较高的思维能力。

2. 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从绝大多数的实际出发, 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 去探索具有普通意义的、确实可行的途径, 使之为提高学生的全方面能力服务。具体来说, 使学生养成分析综合的思维习惯, 学会概括分类, 学会抽象和具体化, 是笔者实践的方法途径。

(1) 要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习惯。分析和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也是主要的思维方法。每一种思维活动都是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或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特性、个别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合起来。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存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进行分析时, 也总在揭示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性、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关系和依存性, 就是说, 分析的时间也在进行综合。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习惯, 对学生学习研究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2) 要学生学会概括和分类。在被比较的事物中划分出共同的东西, 并且把他们综合起来, 这就是概括。概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 它是关于事物共同点的综合。为了把事物的共同特性、因素等综合起来, 要把特性、因素等从个别事物中划分出来。因此, 概括活动也是和分析活动密切联系着的。分类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抽取出来, 并且把具有这种本质特性的事物联系起来, 因此可以做到系统化。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遗忘率也会大大降低。

(3) 要学生学会抽象和具体化。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 从中分出本质特征时, 也在思想上舍弃了非本质的特点。例如,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 这是概括了花的本质特征, 而舍弃了花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香味非本质的特性, 这种分出本质特性而舍弃非本质特性的过程就是抽象。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着的。具体化就是把概括的知识用于具体的、个别的场合, 这和抽象过程相反, 具体化使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和直观的、感性的或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 从而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14.试论《观赏植物学》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 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社会等交流日益强化,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职业型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一、职业能力的概述

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工作和职业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综合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关键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主要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以数学测量、计算机应用及英语交流为主的跨职业能力,其次是计划、搜集、评价和总结为主的方法能力,再其次是协作交流为主的社会能力,最后是社会责任感为主的个人能力。

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发展趋势的影响之下,加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使在校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重塑英语学习观念,以便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加全面化的英语专业知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机遇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

1.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高职英语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从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摆脱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多元化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根本任务,强调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并将其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

2.形成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形成模块化的英语教学体系,通过不同的模块分类积极开展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首先,具体模块教学,以职业场景及内容作为英语教学的分类依据,从听说、写作、阅读、翻译交流等四个部分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分层教学,学生以团体协作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特色模块部分,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情况的不同进行有效的分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3.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方法。高职教师要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英语教学理念为指导,侧重于对学生英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专门化的听力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英语教学内容,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人才队伍。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人才队伍。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的教育再培养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各大高校的交流协作,建立强有力的沟通交流机制,保证英语教学资源的畅通性和高效性,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沟通渠道。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日常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集合,保证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5.建立健全多元化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评价,为英语教学质量的巩固提供重要的保障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衡量指标,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坚持全面化、公开化和客观化的原则,对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职业两方面进行双向评价,在学生考核方面,要侧重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核,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师考核方面,要从教学水平、理念、方法及学生评估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从教学理念、体系、方法、队伍建设及评价机制等五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玉琴,肖德钧.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探索——以机电大类高职英语课程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23-24.

[2]唐红霞.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07:189-190.

上一篇:祝福高考的话(考生加油!)下一篇:建设项目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