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精选12篇)
1.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一
整理资源 优化服务 创新管理
奋力推进**慈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部署,着力在黄河两岸形成慈善盆地,大力实施产业性、造血型扶贫开发,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发展,借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市**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移民来自宁夏条件最艰苦的南部山区,残疾人口比例高,社会救助和扶贫就业任务艰巨。作为宁夏黄河善谷战略确定的核心区和先行区,**区以倾力打造宁夏弘德工业园区为抓手,以慈善为特色,积极引进福利企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劳动密集型、社会友好型等产业,通过有效聚合社会慈善资源,着力形成慈善事业与扶贫开发相辅相成、与经济发展互融互动的新模式,实现福利事业发展与工业经济提升双赢,慈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效应初步凸显。弘德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也为宁夏全力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搭建平台,整合社会慈善资源
宁夏黄河善谷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区针对经济基础薄弱、残疾人比例高的实际,坚决不把残疾人当包袱,主打慈善牌,发展光彩事业,宁夏弘德工业园区的开建,为整合慈善资源、培育慈善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弘德工业园是纳入宁夏黄河善谷总体构架,创新实施慈善事业和企业投资更佳组合模式,以慈善产业化为主导的省级慈善工业创业园区。远期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七纵七横的道路、给排水以及20.4公里的道路亮化、35KV和110KV供电、鲁家窑380万方蓄水池工程;铺设通讯光纤15.6公里,建成通讯基站2座;平整土方1.2万亩;植树1840亩14万株。,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需要。按照边建设、便招商的要求,园区协议建设项目55个总投资183.48亿元,已投产达效项目12个,开工建设项目38个。园区的建设,为慈善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集聚全国个地的慈善企业和客商到园区投资兴业,切实将园区建设成**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推动器,成为宁夏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和对位经贸窗口。
二、转变观念,创新慈善发展理念
黄河善谷建设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地处承接宁夏南北、东西的核心,拥有便利的铁路、公路条件的区位优势,初具规模的葡萄、黄牛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丰富的国有土地、风光资源和煤炭资源优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我们要坚持以产业化发展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以全力打造政策洼地、道德高地和企业商客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为目标,以有效解决民生福利问题为重点,以弘德工业园区为加快发展的新载体,着力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为福利企业落地发展夯实基础。围绕弘德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工作,要扎实做好政策衔接,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慈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切实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为抓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招贤纳才工作,全力推进战略调整转型,进一步发掘慈善产业的内生动力,拓**乡居民就业渠道,真正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减压阀和黏合剂的作用,实现慈善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培育特色,打造慈善产业体系
随着黄河善谷强磁效应的不断增强,慈善事业逐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必须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挖掘产业优势,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慈善产业体系。以慈善为特色,要通过抢抓宁夏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新机遇,着眼于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承载大企业,积极完善弘德工业园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工贸易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有效解决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充分运用政策推动等手段,扶持慈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实力,切实助推慈善产业布局升级。以民生为特色,要坚持将慈善事业产业化、市场化,努力营造慈善盆地效应。加速解决民生问题。在招商引资上,要积极引进对经济和就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的竞争力。为民解困方面,要围绕社会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加大慈善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抓好一批慈善实体建设项目,实现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要启动实施文化英才工程,以解决残疾和贫困人口就业为根本,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乡土人才,使更多的慈善从业人员走向社会。
四、优化环境,推动慈善产业发展
在慈善产业发展上,**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储府为目标,以慈善企业引进与培育为重点,继续推行一站式办理、跟踪服务的运行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土地出让金全部奖励给企业用于发展,地方政府根据企业规模按照比例配套扶持发展资金,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部奖励企业,政府负责园区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市内行政性事业收费项目实行零收费等优惠政策,一切为了客商、一切围绕客商,一切服务于客商,真正为客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享受到最优惠的投资创业政策。要实现慈善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园区管委会必须积极发挥协调联络作用,加快入驻企业有关手续办理的协调、督促等工作的落实,推动已开工企业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未开工企业及早开工建设。要切实树立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营造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服务环境,切实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切实打造高效快捷的班务环境、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亲商爱商的人文环境。
五、宣传推介,营造慈善发展氛围
慈善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以开放、交流、发展,创新为主题,借助**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积极实施慈善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借助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会,中国清真美食文化节、中国企业家回乡(**)行暨经贸合作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展示宁夏打造黄河善谷,**建设福利企业创业园所取得的成效,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以及海内外华人华侨慈善家来**投资。要通过各级媒体,加大对慈善产业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和客商投资热情。同时加大已经引进项目的宣传力度,起到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向往**,要积极抓住东部产业西移时机,主动参与东部沿海招商、项目推介会、恳谈会等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吸引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房**,发展壮大慈善产业。
2.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二
众所周知, 1984年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推动我国卫星应用实现历史性突破, 至今已三十多年了。去年8月, 我国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 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亚米级“高分时代”。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卫星应用从技术到市场均实现快速增长, 卫星应用产业方兴未艾, 在这样的背景下, 由卫星公司、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研究单位自发成立“卫星应用技术产业联盟”, 以自主创新为主导, 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契机, 打造卫星应用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深远意义。
下面我有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1) 推动卫星应用是国家战略性决策
我们知道, 卫星应用包括对卫星发出的定时、定位、广播、影像、通信、遥感等空间信息的接收、解码传输、应用和服务等相关内容。而且卫星应用涉及技术面广, 跨众多学科和行业。因此, 卫星应用技术和产业, 非常需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卫星应用产业链, 这就需要各个环节形成合力, 密切协作, 才能不断取得成效。
与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相比, 卫星应用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 尤其是卫星运营服务, 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 其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民用市场。根据美国卫星协会 (SIA) 的统计数据, 2013年, 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为1952亿美元;而在上述卫星产业收入中, 卫星服务业收入占比61%, 卫星制造业收入占比8%, 发射服务业占比3%, 地面设备制造业占比28%。可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 卫星应用产业面临的市场空间将十分巨大。
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明确了现阶段重点发展的包括卫星及其应用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非常明确地将卫星及应用列为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我国卫星应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此,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持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2) 当前卫星应用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化解
加快实施我国卫星应用开发战略, 是国家信息化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改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运行质量的重要任务。然而, 我国卫星应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不能满足我国信息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如卫星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 像卫星遥感的高光谱和微波成像等高端领域, 以及地面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软件都过度依赖国外;卫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产业化程度低, 等等。
这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所谓机遇, 就是指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刚刚起步, 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卫星应用的一些硬件软件过度依赖国外, 这直接威胁信息安全, 这就形成倒逼机制, 迫使我国的卫星应用技术尽快实现自主创新, 形成基于自主卫星的天地一体化的融合应用。此外, 在卫星地图领域, 中国本土厂商遭遇外国巨头的强大竞争压力, 如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也是国内厂商努力的方向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 卫星应用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卫星事业取得良好发展。但总体而言, 我国民用的卫星数量和西方国家相比明显较少;在卫星应用方面一些关键设备上,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卫星应用产业化程度低;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还存在需要创新探索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 在国家和规划层面上, 我们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做好顶层设计, 统一制定卫星应用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统筹规划卫星及其应用的发展, 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应用机制改革。
其次, 要努力促进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 对于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 要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 积极支持卫星导航运营企业规模化经营。
此外, 在产业及企业层面上, 我们应当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争取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争取在国内外民用市场上取得更多的优势。要通过推广成功应用案例, 分享应用经验, 推动各行各业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 卫星应用产业是高科技、复合型产业, 要大力加强复合型技术与应用人才的培养, 充分奠定卫星应用产业的人才基础。
以上发言, 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 供大家研究参考。
3.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三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农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山区农业县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方式,坚持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路,推动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单纯依靠一产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二、做强特色产业,壮大农民增收支柱
一是狠抓洛牌产业规模扩张。2011年,“洛猪”突破双百万,实现产值7亿元,“洛桑”面积11.6万亩,跻身全省前十位, “洛果(核桃)”发展到45万亩960万株,位居全省第一,“洛烟”面积7.5万亩,产烟叶18.7万担,单产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一,“洛薯”发展到10.7万亩,总产22.7万吨,产值2.2亿元。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财政资金,以奖补方式大力扶持生猪、核桃、蚕桑、烤烟、薯类、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8个,累计达到25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合作社17个。同时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方面落实扶持措施,稳步推进九州缫丝厂、成华公司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财安公司百万头生猪综合深加工、天玉公司核桃深加工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的目标。四是完善金融保险服务。金融支农力度加大,2011年底“三农”贷款余额16.6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0%。截止目前,投资7750万元的古景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已全面建成,被列入全省2012年1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鹿池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全面开始规划实施,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三、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一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1年完成水利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40.8%。建成张坪水库导流洞、临时供水洞等设施。保安、灵口、石门水毁堤防修复工程竣工,修复河堤7.6公里。建成石坡桑坪等78个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万人饮水困难。全县新修农田1.02万亩,改造提高农田2.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各5000亩。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天保工程造林、退耕还林造林、一般社会造林7.7万亩,三大战线绿化1494公里,栽植、扦插杨柳1182万株,花果型庭院建设栽植楸树、银杏121.2万株。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2011年新建沼气池1860口,建成养殖沼气项目和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各10个,全县累计建成沼气池17688口。
四、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推动工业率先发展。坚持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不动摇,以实施工业赶超计划为抓手,着力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次。完善县、镇、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网络,动员县镇干部职工带领农民工外出务工,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11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 万人,创收7.3亿元 。三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按照“三位一体”思路,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36个,实施移民搬迁3026户,其中10个安置点建成,2139户房屋主体建成,搬迁入住439户。实施扶贫重点村续建项目44个,完成投资1400万元,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扶贫龙头企业贷款1.2億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90元。四是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坚持把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施,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完成投资980万元。
五、强化机制保障,激发农村工作合力
一是夯实目标责任。坚持利用年初全县农村工作会等有关会议,与各镇各部门分产业、就重点单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夯实责任。二是坚持抓点示范。对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移民搬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抓点示范”制度,把各级领导的责任落实到包工程、包项目、包企业、包镇村、包农户上,聚集力量,重点突破,示范推动。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强化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考核,对连续两次处于末位的,及时约谈主要领导进行问责,评比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各镇各部门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浅论推动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四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思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民强县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4月,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实施阳光工程两周年座谈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努力
把劳务经济建设成郧西第一大资源型产业。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提高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不断完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努力提高输出劳务的含金量,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以国家实施的“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大对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局、农业推广学校等五大培训基地的整合力度,使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走合作化之路。二是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双师型”、“兼职型”教师,壮大职业培训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师资培训素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不断完善和推广“学校+企业、学校+中介组织+企业”等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实现供需对接,培训、就业对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在提高输出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二是依托劳务基地定向输出。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主动与发达地区大型务工企业签订劳务订单,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动我县劳务人员成建制输出,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稳定性、长期性。三是利用中介有组织地输出。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有实力的劳务中介,引导郧西外出成功人士创办服务组织,发展劳务能人队伍,切实形成“三级联动、上下相通、内外相连”的劳务输出网络。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输出。积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工种的劳务输出、洽谈(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输出。
加大组织建设力度,在提高服务劳务经济力度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广和完善建立流动党组织、工会组织、计生组织等,加强我县务工人员集中地区组织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担负起做好服务,维护权益的职责。不断探索建立困难农民工救助机制和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继续推广“帮工队”、“保育居”、“红白理事会”等成功做法,着实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外出务工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加大依法维权力度,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实现新突破。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为重点,依法实施有组织的劳动维权。不断加强工会组织等维权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郧西县农民工维权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维权队伍。切实畅通维权信息和渠道。组织司法、劳动、公安等部门积极推进在劳务输出基地,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大型企业组建劳动维权组织,建立共同维权协作关系,强化与当地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协调,依靠当地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开展维权工作,切实维护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培育品牌。面向市场,着眼就业,严格培训标准,严把培训质量关,把我县缝纫、电子电工、数控、建筑、汽驾等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优势的培训项目,优先培育成技能娴熟、诚实守信、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郧西劳务品牌。二是加强管理,提升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县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加大技能鉴定力度,加强鉴定管理,严格鉴定标准,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打造郧西技能培训的信用和技能品牌。三是广泛宣传,叫响品牌。充分利用县内外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县具有优势的劳务品牌,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向劳务输出基地,大型企业广泛宣传,着力提高郧西劳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回归经济”发展力度,在提高外出成功人士回乡率上实现新突破。把“回归经济”纳入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强“回归经济”的培植力度。建立健全县乡领导联系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制度,完善优秀创业人才档案,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座谈,定期外出走访慰问,召开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推介发展项目,大力宣传郧西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将资金、技术、信息和观念带回家乡,推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5.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五
张红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关键问题和主要任务上花力气、求突破。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近年来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了1958年以来的首次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现连续7年增长6%以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形势,为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使“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一是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四取消、四补贴”、最低收购价、大县奖励等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8.89亿亩、49%和51.5%,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三是支撑力量更加强大。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接近7万亿元,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农业的外部带动力量将会更加强大。四是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方面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十分浓厚。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城镇规模扩张将促使农产品需求刚性持续增长。面对不断加大的供给压力,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等突出问题,需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结构不优、波动脆弱的特征十分明显,消费能力有限。“十二五”时期,需要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过程中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近几年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仍比较落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发达国家把加强农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将农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十二五”时期,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农业竞争,我们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做强做大国内优势农业产业,切实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大问题。
尽管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任务仍然艰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还不完善,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利益取向尚未根本调整。从投资结构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于城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很小且增长缓慢。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比仅为3.1%。从财政支持看,“三农”投入历史欠账太多。而且,资源要素流出农村的趋势还在继续,“三农”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2009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约1.42万亿元,但耕地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尽管粮食实现连续增产,但维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继续保持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5%的13个粮食主产区,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9%,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种粮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07年—2009年水稻、小麦、玉米价格年均上涨7.1%,而总生产成本年均提高11.7%。2009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比例下降到29.1%,粮食生产兼业化、保口粮、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明显。“十二五”时期,粮食问题的核心仍是保供给,需要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统筹协调中实现综合平衡。
尽管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改变。2004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农民收入增幅2个
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在农村内部,农户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甘肃省农民的4.2倍。因此,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尽管农村劳动力还有富余,但职业农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将成为常态。2003年—2009年,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57.7%提高到67.8%。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分别仅占20%、3.4%、0.13%,而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在7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会加剧。特别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严重短缺,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从贸易结构看,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6亿美元,2008年猛增到181.6亿美元。特别是园艺、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频频受阻,而大豆、棉花、食糖等资源性大宗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农业比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外资本通过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制种业研发、布局粮食收购市场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农业产业领域。
尽管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不完整,征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妥善保护。部分地区探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也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扶持政策还难以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相对缓慢。由于法律
地位不明确,我国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始终围绕促进城乡统筹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在保供给、强基础、转方式、拓功能、遏差距、促开放六个方面有所突破。保供给,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要求,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需平衡。强基础,就是着眼于中长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培养造就职业农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拓功能,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能源替代等方面的新兴功能。遏差距,就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开放,就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善要素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完成“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必须重视两大政策取向: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协调城乡、工农关系,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进一步完善税收、补贴、价格与民生政策,着力构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二是注重面上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应在继续完善面上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健全完善区域性
6.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六
肥东县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2名,担负着全县133家县直及二级单位、53个基层卫生院的国库支付管理工作,还承担近百家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按照财政部文件精神,在省财政厅统一部署下,我县从2008年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积极探索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要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牢牢确立起来,形成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于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财经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在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下,财政部门资金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造成部分资金闲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同时,也存在财政收支不透明、地方和部门利益强化等问题,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说,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制度探索,是一种过渡模式,最终将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取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财政部门重点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财政监管。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看,其积极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由于我国当前预算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很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较薄弱,而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在实行部门预算规范化方面尚有差距,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
2、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给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难。比如现行招待费开支标准与实际支付有较大差距,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核算中心把关较为困难,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尺度较难把握,势必造成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的矛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而发生,这就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财
务管理的重点只是费用支出领域,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需要全面完善的内控管理。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造成会计管理职能难以深入,虽然强化了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但弱化了会计管理职能。单位的会计活动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撤销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岗位,等于取消了财政工作的基础,给财政的会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加强解决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又将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流失。
4、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进行统一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不再设会计人员,实行报账员报账制度。所以,各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从我县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情况来看,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报账员在中心报账等候时间较长,核算中心的明细科目分类过粗,以至单位无法了解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核算单位与中心之间造成一些矛盾,特别是核算业务量较大的单位,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5、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依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会计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而会计集中核算后,很多单位取消了会计机构,不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立一名专职或兼职报账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指标的管理、费用支出的报销等,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主要优点
2007年,全省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现场会议在金寨县召开,陈先森厅长强调,各试点县要努力做好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工作。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立的分类账户中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其主要优点在于:
1、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由向预算单位拨款转变为国库直接支付,由单位分散存放变为单一账户集中存放,减少财政沉淀资金,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有效地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格性。
3、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预算科、支出单位、国库支付部门和业务科室四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
机体,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4、有利于加强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恢复单位的会计核算功能,预算单位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为一体,能有效管理本单位财产物资,强化本单位财务管理职能,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5、有利于提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水平和财务管理职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中心工作人员从繁冗的报账、记账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国库支付中心有时间、有精力对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作财务分析,得出对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6、有利于解决会计集中核算的法律依据问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由预算单位自己进行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会计主体明确,会计责任也明确,内部控制机制得到了加强。
7、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的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步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每笔支出都应在相应预算指标控制之下,财政部门可随时掌握项预算的实际支出进度,为制定更加合理的部门预算提供准确资料。
三、结合我县实际,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按照财政部日前发出的《关于中央预算单位2011年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扩大级次和范围,实现我县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健全和完善国库
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银行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深化公务卡改革,扩大结算范围,切实减少公务支出的现金使用;加强用款计划管理,不断提高用款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财政授权支付网上银行试点工作;认真做好预算执行细化管理后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资金的申报核定工作;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往来资金、会计核算和资金安全等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各单位预算执行管理体制和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并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支付资金。
1、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 2008年8月起,我县分类选择了县发改委等12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国库支付试点,截止2011年3月份已对县本级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纳入国库集中管理,下一步争取将全县18家乡镇和2个工业园区纳入,实行“全覆盖”。
2、完善内控和外部监督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每一笔支出都应实行事前审核,核对金额,在保证凭证真实、准确、合理、合法后,才能通知银行付款。同时,国库支付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审计局和财政内部监督部门等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3、在预算单位全面推行使用贷记公务卡。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07]51号)和省
财政厅的有关规定,在公务卡借改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县直预算单位推行使用贷记公务卡,在公务支出活动中先以贷记公务卡透支消费,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归还透支款项。
4、加快电子化建设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建立财、库、税、银横向联网,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同城清算,做到实时清算,其次要建立财、税、库横向联网,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督促软件公司尽快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杜绝一些异常情况的发生,把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新的业务需求和修改意见提交软件公司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适应县级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
5、提高我县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优化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尽管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时,县国库中心按照预算单位的申请向商业银行发出支付指令,由商业银行先行垫款支付,再由国库还款至商业银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垫款,必须等国库款项到达,才把资金转入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而且县人行每日只在上午清算一次,人为造成国库资金拨付不及时。应积极做好与县人行和各商业银行的协调工作,简化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努力提高国库集中支付的效率。
6、积极探索实施保值增值措施,对财政资金实施最优结构控制,取得较大的资金增值收益。参照《合肥市市本级政府性资金存放商业
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政府性资金存款分配与商业银行对我县经济贡献挂钩的新途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在支持我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益。
7、定期清理往来款项,及时回收财政资金。每年对财政已形成的往来资金进行清理,及时核对处理财政往来款项,确保财政资金有效、安全运转。
7.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七
一、湖北县域经济已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县域工业化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县(市、区)之间呈现出比学赶超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4644亿元,比2002年增长72%,增长速度由2002年的7.95%提高到13.85%;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171%和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2年的3992个增加到6295个,工业实现利税由91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653亿元增加到1934亿元;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由1个增加到11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夷陵、枝江等地克难奋进,抓发展的决心,抓项目、干大事的气魄,真抓实干的作风,值得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些年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抓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可以说,经过上一轮的发展,我省县域经济已进入提质增速、加快转型、迈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虽然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包括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开放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还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认真解决。
二、处理好四大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宏伟蓝图,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指明了方向。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高一些,所走的弯路就会少一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会好一些。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速度还不够快、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一方面,如果县域经济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就业压力就难以有效缓解,农民收入就难以稳定提高,县乡财政实力就难以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就难以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地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决心解决存在的问题,主动向省内外的先进县市学习,制定学赶的目标和计划,使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有一个大的进步。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节能、节地、环保的要求,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
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好”与“快”统一起来,“好”是“快”的前提。胡锦涛同志最近强调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避免片面依赖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产业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等错误倾向,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加快发展,在节约能源资源中加快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紧紧抓住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力争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模式的发展新路。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不能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市县,一律实行“两停止两不准”。
2、要正确处理内生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的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向内使劲,又要善借外力。向内使劲,就是要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内生型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指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和内在发展动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与主要依靠外来资源和发展动力的外源发展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所以今后的发展要注重向内使劲。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创业的体制机制,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激活各类民间资本,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内生型发展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必须与外源型发展模式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善借外力,在发展内生型经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县级经济,必须打破行政和区域界限,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牢牢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变潜在优势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优势。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积极主动地承接境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大力引进中心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大企业配套产品的生产。
3、要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枝江市给我们提供了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经验。我们要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工业化、城镇化来解决。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县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县乡财政提供充足的财源。应进一步树立加快工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子,使县域工业按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和分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重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同时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积极发展与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要努力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使之成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要注重引进品牌、培育品牌、形成品牌。
县域工业的发展,特别要注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既是县域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县域工业与中心城市工业的区别与分工。河南的县域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双汇集团就是典型代表。我省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各地一定要把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既促进工业增效,又促进农民增收。要支持和引导城市企业和资本到农村开发农业资源,加大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力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
4、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蛋糕、增强财政实力,才能为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始终把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务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解决群众在上学、看病、就业、社保、住房、行路、饮水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认真听取和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湖北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篇八
【摘 要】[HT6XH]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阐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继续呈高速增长趋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构调整变动处于活跃期, 成为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型的机遇期。
【关键词】[HT6XH]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03-02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概念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它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它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和资源、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了如何发展的又好又快的问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两步历史性跨越,即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小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动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显著增加。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第一,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第二,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第三,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第四,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压力。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整体性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这种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實现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是提高人民收入,突出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投资即内需应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但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却出现了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的情况。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我国消费、投资、出口发展不协调,内外需结构和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不管从中长期趋势看,还是从年度水平看,我国的消费率均明显偏低。国际上大体在80%左右,我国在1952年到2008年的57年中,平均消费率为63%。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更稳定的基础。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一是因为收入增加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二是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了在分配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外,还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需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一是重视“三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关键是转变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产业结构是工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即第二产业带动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三大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因此三大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做大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特别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新材料、现代能源、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二,振兴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第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靠拼原材料消耗和消耗大批廉价劳动力。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发展方式的一种巨大转变与提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还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第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调整和优化国内外需求结构,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机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迫切要求,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第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科技进步,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第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抓好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经济结构是产业的空间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げ慰嘉南:
[1] 赵振华.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11) .
[2] 潘盛洲.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南[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1) .
[3] 胡锦涛.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07,(11) .
[4] 杨昕,万美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J].广西社会科学, 2007,(12)
9.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九
内涵强校 特色兴校 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而奋斗
——中共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工作报告
焦解歌
同志们:
(2013年12月16日)
今天,我们召开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学校六年工作回顾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7年5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如今已有六年了。这是不平凡的六年,是全校师生付出艰辛、挥洒汗水的六年,是展示聪明才智、彰显精神风采的六年,是排除万难、稳步前进的六年!
(一)谋大局、抓实事,围绕中心工作构建党建工作格局 建校之初,学校党委与学校行政共谋大局,确立了办学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二是坚持非盈利性办学模式;三是坚持立足海南,结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办与发展特色专业,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四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张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大局与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努力使党的工作与学校工作有效结合。在事关学科实力、师资水
创办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应用型高等院校。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已建成,学校现有九个二级学院,招生资格专业32个,已招生的专业28个。已建设交通运输类、生化与药品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艺术设计传媒类、材料与新能源类和管理类等八大专业群,航海技术、石油化工、数控技术、太阳能等特色专业,形成了专业品牌,填补了海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空白与不足,优化了海南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三)全力支持投资者办学,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党委全力支持投资创办人杨秀英校长倾心办学,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学校建设已初具规模,教学生活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一是校园环境不断优化。学校现有规划教育科研用地1200亩,校舍建设面积16.16万平方米,学校的云龙校区建设正在有序的进行当中。整个校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二是图书馆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中外文图书49.6万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294种,电子图书918.65GB,电子期刊5610种册,完善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读者跨馆文献资源的检索和服务信息网络数字化校园全面覆盖。三是教学实验室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建造了交通部海事局规定的《11规则》最新的航海、轮机360度模拟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完成海运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购臵了系列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物流管理等实验、实践设备,教学科研设备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生均的3倍。办学硬件能够满足30多个专业教育教学、42个技能鉴定工种的社会培训需求和万名师生学习、生活所需。
(四)坚持党管人才方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党委坚持“党管人才”、“专家治学、人才强校”的方针,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校针对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和我校填补海南空白
学校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专业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优秀指导教师奖257人次;教师参加省级质量工程建设,有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级特色专业1个,凸显了学校结合行业、企业项目进行实践教学的优势。
(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领人才质量培养全过程 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重中之重。党委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制定了我校的《中长期质量工程发展规划》,确立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确立“实践主导、能力本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突出应用型、高技能型学生的培养模式。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迎合市场的人才需求。凡是来校任教的教师,必须随同到企业轮岗实习的学生带教,以整体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三是注重“实训”与“考证”的紧密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规定学生必须获得至少一个职业资格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才可毕业。目前,学校建设了116个校内实训室和实践基地,为大部分专业的2013级学生形成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另外,2013年学校还申报并获批一个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通过学校实践教学的培养,我校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100%,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率90.68%,参加2011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在全省18所高校排名第一。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各类竞赛
减、免”五位一体的奖助学机制,充分发挥奖励体制对学风的激励作用。党政负责人经常深入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风教风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提高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水平。党委组织学生通过报告会、讨论会、党团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行为和习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体系过程中,狠抓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组织策划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目标上来。学校以辅导员与学生1:184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超过国家规定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党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心理咨询室,2010至今心理咨询室共接待105名学生来访咨询,学校无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2010年5月,学校团委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党支部”;学校法制教育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普法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
(七)凝心聚力,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党委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注重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为学生营造充分展现自我、突出个性培养的环境,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增强学校发展活力。一是注重对教职工的关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关心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在职业道德教育、职工文体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工会关心教职工福利待遇的改善,为教职工提供宿舍。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加强教职工相互交流,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听取教职工对教学及生
经过这六年的发展,学校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被评为“中国民办特色学院”、“海南省高校后勤系统2008-2010年度先进单位”、“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等,2013年,我校还被海南省民政厅评为“五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
同志们!这六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令人振奋。我谨以学校的名义,向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海口市委市政府、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南昌航天科技集团及南昌理工学院理事长邱小林博士和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长杨秀英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礼!向全校师生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任务仍然艰巨紧迫,困难和问题不少,党的建设、作风建设、校园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术建设等均需进一步加强。党委要高度重视,下决心鼓信心,想法设法直面应对。
二、今后学校发展的前景与任务
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在2013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迎评过程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完善我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在此基础上,在2016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完成本科校区310000平方米的校舍;实现1200亩以上的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完成900亩土地证取证工作;建设达到师本教材150项,出版教材60本,实现横向纵向科研共300项,双师型教师200名,骨干教师120名,特色专业10个,精品课程80个,优秀教学团队15个,实现技术专利申报获批和成果转化145个;实现专职高级职称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37名、高级职称专业专职任课教师186名,实现每个专业类有一名国家级、省级对口专业专家或行业专业委员会成员在我校担任专业带头人;筹建完
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贯彻落实《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努力实现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诚信型、廉洁型、节约型单位的作风建设目标。学校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做好作风建设的日常监督与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责令整改,增强工作效能,保证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督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基建、财务、招生、采购和国有资产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管理与监督,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收费制度。全面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全校形成风清气正、敬廉崇洁的良好氛围。
6.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重点建立和完善校系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培训制度、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制、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基础性和关键性制度,促进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强化制度落实的过程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
(二)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党委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给任务,搭梯子,压担子,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和培养工作力度。要努力造就一支党悟高、能力强、干
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校特点的工资及津贴分配制度,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维护稳定、营造文明和谐的办学环境
维护稳定、营造文明和谐的办学环境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学校党委要继续高度重视并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有效参与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在安保稳定方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全责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明确分工,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现代安保技术,进一步提高人防、物防、技防和安防的能力,把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加强全员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的力度。要通过建立“师德标兵”评选长效机制,倡导优良的师德师风。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争当“四有”新人。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校护校意识,正确处理和主动增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校企关系、友邻关系以及学校与上级部门的关系,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办学环境,增添凝聚力,调动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全面快速发展。
(五)心系群众,切实做好民生工程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生就业。学校党委要全力支持教学实践改革,使从入学到就业的“六阶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要在“专业课程内容求质量”、“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保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质量”,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有个人特长、有专业技能、能吃苦耐劳、会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让社会、家长、用人单位都满
10.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十
实现安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贵州和安顺调整经济结构、追赶跨越的机遇期。也是安顺旅游业“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关键时期,根据我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我市旅游业必须实现从观光游向休闲渡假游转变,延长游客在安顺的停留时间,让游客在安顺消费,拉动安顺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资源
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集成”产业,但目前安顺市面临着旅游资源丰富与利益主体分散、开发运营机制不活的矛盾。当前旅游的发展,要求对安顺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抱团出击的整体规模,以避免散小、重复的旅游产品恶性竞争造成旅游整体利益流失,避免散小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现象造成的力量涣散对安顺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损害,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以获得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全面提升安顺市旅游的品牌效应。
实行旅游资源大整合 整合景区、机制、市场、党政系统、政策、交通道路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激发内生活力,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营造热点、策划旅游项目凸现焦点、科学规划旅游景区打造亮点、依托客源市场推出卖点,把分散、闲置的旅游 1 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作用,产生最大的开发效益。
旅游资源整合的内容 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整合,旅游产业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整合的旅游环境是安顺旅游资源整合的宏观保障,包括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整合的旅游企业是安顺旅游资源整合的经营主体,包括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整合、从空缺填补走向成熟领域竞争和从联盟借鉴到外向拓展;整合的旅游产品则是安顺旅游资源整合的资源载体,包括空间层次整合、主题线路整合和龙头旅游资源的整合;整合的旅游市场是实现安顺旅游资源整合和形成市场机制的重要场所,在安顺旅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市场细分,针对安顺旅游市场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市场营销,形成强有力的包括形象力、销售力和产品力在内的市场竞争力。
跨区域整合开发 旅游资源类型相同或相似,进行跨县区区域整体开发。将形态互补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旅游形象,加深旅游者对安顺市旅游区域的整体感觉。有机地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实现互补,以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构成更加美好和完善的区域资源,提升旅游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安顺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的数量和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可供游客游览观光的90多处景区景点中,同类产品较多,规模小的较多,除黄果树、龙宫、天龙屯堡等景区外,其他景区发展缓慢。从发展的角度看,唯有对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才能避免散小、重复的旅游产品恶性竞争造成安顺旅游整体利益流失;才能避免散小 2 旅游企业唯利化经营对安顺旅游形象的损害;才能提升安顺旅游的品牌效应,达到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吸引新的资本投入,做强做大安顺旅游产业的目的。
增强资源整合观念 增强全市各级领导资源整合观念,树立团结协作意识。由于安顺市旅游资源分布在全市各区、县,这就要求各级领导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来发展、壮大安顺旅游产业。
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依据当前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彻底改变旅游开发思想滞后的状况,实现系统升级与品牌提升,突出全省龙头旅游区的整体重心,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
立足营造大产品、以大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塑造整体旅游目的地。根据安顺旅游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安顺完全具备打造大旅游、大产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安顺旅游区目前处于品牌提升阶段,当前应立足营造大产品、塑造整体国际旅游目的地——贵州西线旅游大景区和国际观光度假旅游地。
创新管理体制和旅游产业组织结构,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方式,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机制和旅游企业经营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实现旅游业集群式发展;创新旅游营销主体及手段,更新发展观念,推动市场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和旅游产品形式,推动品牌化发展,最终实现以观光为主转向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的旅游产品形式的转型;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安顺旅游国际化发展。安顺旅游业这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没有根本摆脱小散弱粗放发展的格局,主要还是低水平上的量的扩张。加快旅游经济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在调结构、转方式上下功夫,推动“五个转变”,促进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大发展。
(1)从量的扩张为主向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举转变。没有质量和效益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处理好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切实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资源效率和综合效益上来,通过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齐抓转变。当前,旅游消费模式正在向回归自然、享受人生、休闲度假发生变化,崇尚个性化的自驾游、自助游、家庭游等旅游方式日渐兴起,部分游客由传统旅游向邮轮游艇、探险运动、康体保健等高端旅游转化。游客的构成更加趋向多样化,商务、会展旅游增长很快。要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发挥安顺生态、气候和山水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创新发展专项旅游,全力拓展商务会展旅游,进一步提升安顺旅游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3)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转变。国内旅游是安顺的基础市场,也是最大的主打市场。要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把广大居 4 民的旅游消费意愿充分激发出来。尽管入境旅游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呈现敏感性强、制约性大的情况,但安顺入境旅游具有后发优势,并且尚未充分发挥,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入境旅游。
(4)从小散景区旅游为主向集群式大景区旅游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路径。安顺旅游景区在规模化方面一直处于小散的状况,如不加以改变,将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大发展。从安顺的区位与资源特色来看,完全有条件打造若干集群式大景区,以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要求。
(5)从注重资源开发向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共赢转变。开发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开发,要始终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积极主动的保护,在科学开发基础上的合理保护,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坚持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努力把安顺旅游业培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按照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环境承载力,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旅游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旅游功能区。
重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节庆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以适应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多种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发展环境的思路 大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景区可达性和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和旅游公路建设,将各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完成各旅游区旅游环线公路的建设。
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城镇是游客的集散地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中心,一个特色突出、设施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旅游城镇,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把构建旅游城镇体系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路网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功能完善的旅游城市,抓好一批屯堡文化旅游乡镇和村寨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准,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使更多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7)改革创新是安顺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市,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旅游业,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旅游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 安顺市制定实施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屯堡旅游、乡村旅游等一批规划,有力地促进了安顺旅游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现有规划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尤其是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应当抓紧对全市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修编,重点对旅游业布局、旅游产业集聚、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作出新的规划,并研究制定一系 列政策措施。按照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和完善各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并为旅游业发展预留空间。各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要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加强资源整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
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以人为本,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必须大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旅游便捷工程,抓住当前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重点解决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以及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景区旅游公路和自驾游热线上的旅游交通标识问题。推进旅游环境优化工程,按照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市政、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服务质量。实施旅游惠民工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行景区优惠套票、旅游商业护照、公交“一卡通”购票,推进无障碍旅游。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放宽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推进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穿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打造旅游集群景区和旅游休闲板块,推动产业融合集聚发展。推进经营主体的整合,以资本为纽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推进旅游管理资源的整合,支持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合力推进旅游发展。拓展网络,以品牌建设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加强网上旅游市场建设,构建旅游营销体系。集聚人才,形成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机制,大力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保障安全,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重要时段的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强化现场管理,进一步树立文明安全的旅游形象。
11.引智促吉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十一
《国际人才交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吉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请您谈一谈引进国外智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金振吉: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吉林省引智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引智结构不断优化,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引智工作在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国家外专局实施的振兴东北工程在吉林已初见成效。
《国际人才交流》:吉林是农业大省,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吉林引智工作的亮点,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成果。
金振吉:吉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服务农业是我省引智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我们围绕强农富农、建设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引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围绕粮食增产增收实施了一批重点引智项目。我省近年连续聘请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几十名专家前来进行咨询、指导和科研攻关,并成功地引进了国外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实现了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使玉米产量逐年上升,现在亩产达到1164公斤,累计增产超过200万吨,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省农科院水稻所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引进日本、韩国水稻品种培育出的“吉林超级稻”通过国家“948”项目验收,亩产达到752公斤,年推广达400多万亩,增产水稻400多万吨,农民增加收入约7.2亿元。
二是积极开展农业引智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根据国家外专局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选择116个村4811个农户实施了“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经过一年努力,首批选定的超级水稻、玉米、大豆、燕麦等9个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了省农科院“优质超高产水稻生产技术”、延边农科院“优质马铃薯产业化”、白城农科院“燕麦引进与繁育”等5个国家级的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和延边农科院的“自然养猪技术”等12个省级农业引智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全省农业引智示范推广体系,为加快农业引智成果的辐射、推广,服务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引智成果产业化。多年重点支持的燕麦项目已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十一五”产业化重大项目。由外商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成的燕麦加工企业——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已开工投产,开发出了燕麦纤维素片、燕麦即食粥、燕麦饼干、燕麦啤酒、燕麦饮料等十余种燕麦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燕麦产业链条。大成集团通过引智引进国外先进的玉米加工技术近30项,实现了从加工淀粉、蛋白粉、纤维饲料等粗加工产品,到生产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再到生产化工醇等化工产品的3次跨越。此外,马铃薯脱毒种薯、蓝莓等项目的产业化也在稳步推进。
四是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白城农科院任长忠通过赴加拿大培训和开展中加燕麦合作研究,在燕麦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技术创新,被农业部任命为“948”燕麦项目和“十一五”主要农产品产业化重点项目燕麦课题组的首席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赴波兰培训的吉林农大李亚东被推选为农业部“948”蓝莓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张三元通过赴日培训,培育出“吉林超级稻”品种;延边农科院姜成模通过赴俄培训,成为国内知名的马铃薯专家。
《国际人才交流》:燕麦是吉林最重要的引智成果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有关燕麦产业的发展情况。
金振吉:从1998年开始,我省连续聘请加拿大燕麦专家布罗斯博士来我省指导燕麦种植和品种选育,经过十多年的连续聘请专家和出国培训,我省燕麦产业从无到有,在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仔细盘点,燕麦引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4个效应。一是促进了燕麦科研的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选育出10个燕麦新品种,制定出相关生产标准4个,开展的燕麦复种“一粮两草”以及一年两季双熟的创新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北纬45度地区暨研究领域的空白,将我国一年两熟线向北推进了近1000公里。二是通过燕麦引智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吉林省白城燕麦产业已经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08年已累计推广种植燕麦30万亩,生产燕麦5万吨,并填补了我省没有燕麦种植、研究和产业的空白。由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香港金福企业集团合资成立的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燕麦营养早餐、燕麦即食米、燕麦纤维素片、燕麦饼干等系列产品,自2004年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好评。另外,白城燕麦白酒、燕麦啤酒等产品也成为生产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目前,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建立的“燕麦品种引进—燕麦品种繁育—优质原料基地—科企联合加工—形成主导产品—构建主导产业”的示范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燕麦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建设进程,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燕麦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个学科带头人。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我省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燕麦育种专家布罗斯(Burrows)博士,通过他的传、帮、带,布罗斯博士培养了一个得意门生——任长忠研究员,名师带出了高徒。目前,任长忠研究员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公认的燕麦专家,是一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燕麦学科带头人。四是燕麦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吉林的国内国际影响。通过燕麦项目的实施,我们建立了国家燕麦引进与示范推广基地。国家质检总局把该基地列为国家级燕麦标准化示范区。“白城燕麦”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目前我省西部地区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也是目前我国第一个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燕麦产品。下一步我们要在延伸燕麦的产业链条上下工夫,变品种优势为产品优势,做大做强燕麦产业。
《国际人才交流》: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全省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
金振吉:国家外专局实施振兴东北工程以来,我省通过聘请国外专家和选派技术及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直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越式提高,推动和促进了吉林经济的发展。如一汽集团解放公司为提升管理水平,聘请日本专家引进丰田生产方式,在现场整顿、工位分割、标准作业、消除浪费等方面完成了2539项改进,年节约经费达3848万元。长客股份公司通过引进国外智力,掌握了世界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打造出了200公里/小时和300公里/小时两个高速动车组品牌,仅用5年时间走完了国外需要10年才能走完的历程。2005年吉林省外专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对俄引智示范基地——中俄科技园,吉林省外专局重点资助的首批入园项目3个,通过中俄专家的共同攻关,均取得重大成果。“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生产技术”项目解决了锥度光纤控制等11个技术难题;“稀土塑料制品着色剂”项目完成了稀土二元、多元硫化物合成及性能测试;“激光掩膜加工技术”完成样机制造,实现了批量生产。到目前为止,中俄科技园已实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培育、孵化的项目20余项。
《国际人才交流》:振兴东北,吉林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请您谈一谈新形势下,吉林的引智工作有哪些新机遇?您对引智工作有哪些希望?
金振吉: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人才流动的契机,加大聘请外国专家和出国(境)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聘请专家和出国培训的效益,开辟我省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新格局。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做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引智工作,继续保持与周边国家的良好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具体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为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服务。通过对实施中部黑土地保护和西部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研发和推广、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病虫草鼠害预防、生态保障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引智,为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国外智力支持,并以此带动我省特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每年筛选2项优秀的农业出国培训成果加以推广。
其次是实施5个重点引智项目,促进重点领域技术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本着突出重点、体现支撑、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原则,重点抓好省农科院玉米所和辽源市农科院的“专用玉米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引进与材料创新”项目,省农科院、延边农科院、通化市农科院的“水稻高产、优质、广适型新资源与品种引育利用”项目,长春一汽丰越公司的“长春一汽丰越公司扩建”项目,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项目和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的“碳五分离工业化技术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强对12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和5个省级示范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全面做好国家重点项目、软件项目、东欧及独联体项目执行、跟踪、调研、指导和总结;抓好国外专家组织来省考察的接待工作;提早谋划2010年项目组织、征集工作。
三是为“双十双百”工程服务。培养和引进100名在原始创新方面有重大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有重大发明,在创办企业方面有重大作用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要紧密围绕汽车、精细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大做文章。出国培训要采取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培训交流等多种措施,使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针对一汽集团、长客集团、吉化集团研发、管理、生产、应用等环节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结合项目单位需求,抓好中长期技术合作培训项目,抓好大中型国有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项目。
12.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篇十二
一、解放思想, 拓发展新思路
新一轮思想解放, 重在出新、贵在出新, 新就新在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与灵魂。经过多年和多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狠抓, 东海县的经济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东海县“工业立县、城镇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的战略计划已经真正起步。然而, 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区域差距、经济与社会矛盾凸现;同时, 随着中央惠民政策的不断加大, 以征用土地、界畔纠纷为主的矛盾不断积聚, 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 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安定。
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解放思想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就要坚持“知行合一”, 在工作实践中, 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做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重, 经济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并重, 加快区域性自主增长与争取政策环境并重, 坚持民主法治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重, 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瓶颈, 努力形成以发展树形象、以发展聚人心、以发展促和谐的生动局面, 闯出一条符合东海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解放思想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谈继承, 不是对过去的简单照搬和机械重复, 而是要去粗取精;谈创新, 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 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 而是以过去为基础、以现实为起点, 大胆探索、推陈出新, 既有县委政府的考核项目、任务, 又有东海创新的新内容。
三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雨果曾经说过:“脚步达不到的地方, 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 思维可以达到”。解放思想不是口号也不是空话, 而是有明确的目的, 那就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处理好“舍”与“得”、“快”与“慢”的关系, 更加注重发展的社会成本、资源环境代价。目标明则思路清。县委、县政府提出“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目标。明确东海当前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才能明确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和手段。
四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事业发展无止境, 解放思想就无止境。思想停滞, 人就会落伍, 事业就会停步。解放思想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 而是一个常议常新的永恒话题, 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更不能头脑发热, 凭三分钟热度去做, 导致“雷声大、雨点小”, 虎头蛇尾、风过云散。
五要处理好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温家宝总理指出:“解放思想需要勇气、胆识和献身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勇于解放思想, 又要敢于打破陈规, 不畏惧失败。解放思想要有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声音, 决不能照抄照搬, 必须结合实际。只有这样, 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才能真正焕发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朝气和活力。
目前, 在解放思想中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上海提出“不背过去成绩的包袱, 跳出上海看上海, 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大局意识”;天津提出“创新才能发展, 守旧没有出路, 不进则退, 小进也退”;山西提出“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发展的空间”;广东提出“不能在总量第一的金字招牌上松懈, 要向对手学习, 向追兵学习……以虚心加竞争的心态学习这些先进思想观念”。这些典型事例, 昭示着我们东海不能躺在工业立县的光环下睡大觉, 单凭老成绩、老经验、老作风、老习惯来想问题办事情。观念新, 铜变金;观念旧, 铁生锈。要树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
二、把握重点, 促经济再上台阶
思想解放了, 接下来任务就是实施突破发展。如何突破发展?结合东海的具体实际, 就是要因势利导, 借势腾飞, 以快步捷登的速度、先人一步的胆略和敢创第一的勇气,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体目标, 继续实施“工业立县、城镇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 立足经济社会的基础和潜在发展能力, 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发展环境, 增强城市功能,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着力构建三大产业板块, 全力塑造五个形象。具体来说有三大重点环节:
重点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握“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要求, 加快结构调整,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把扩大有效投入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继续保持投入平稳较快增长, 有质量的速度不能降, 有效益的投资不能降, 有市场的项目不能丢。更加注重优化投入结构, 引导民资外资积极投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 切实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二要把加快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着力完善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 突出硅产业新产品研发, 加快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扎实推进硅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和机械汽配业四大主导产业高端化,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继续突出培大育强, 用足用好扶持工业经济政策和专项资金, 重点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服务业集聚区上层次、上规模。三要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要集聚调整, 控制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及项目建设。四要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进一步明确县城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区域, 着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开发区、牛山镇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
重点二:着力完善区域功能, 统筹三块产业发展。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强化发展规划引导作用, 编制制造业四大板块、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 不断提升产业板块建设水平。一要依托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 全力打造硅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机械汽配业、新型建材业“四大百亿板块”。重点发展硅产业, 不断拓宽硅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领域, 实现产业全面升级, 形成全国最大的高端硅材料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建立优质粮油、高效果蔬、肉制品、淀粉粉丝、木板材、农作物秸秆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环保型木材板等产品, 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等下游产业发展。力争2-3年内产值突破百亿元。机械制造业、建材加工业产值年内实现翻番, 使“四大百亿板块”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5%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二要打造生态高效规模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板块。重点扶持一批潜力大、辐射面广、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 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 实行订单生产, 促成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 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按照建设“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的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建立优质粮油、高效果蔬、肉制品、淀粉粉丝、木板材等五大系列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三要打造以温泉为龙头、“水、石、井、湖”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板块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现代物流、房地产、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行业, 增强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 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 加快建设一批大的物流企业, 继续引进一批国际性的物流集团。重点加强温泉度假区建设, 整合“水石井湖”优势资源, 构建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强势旅游区点, 打响东海休闲度假游、水晶购物游、地质科普游、农业生态游特色品牌,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综合贡献率。房地产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房地产物业管理, 注重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
重点三:着力突出生态特色, 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 科学与发展息息相关。把握“着眼全局、协调推进”基本方法, 推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区未来的空间发展方向是“南进东移、北拓西控、中部提升”。以县城内部原有道路网格局为基础, 将主要道路和城市周边道路联系起来, 形成外围“一环”和内部“七横九纵”道路骨架。在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上, 要做足做活“水”字, 充分发挥东海依湖傍水优势, 借水造景, 依河兴业, 突出滨水园林特色美景。重点要加快西双湖开发, 推进城市建设迈入“西双湖时代”。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市民广场、商业中心要规划建设一批水晶标志性建筑, 同时要加强水晶文化研究, 加大水晶文化的宣传, 使水晶文化渗透到城市内涵中。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 突出生态理念, 打造符有园林城市特色的东海新形象, 做到沿湖布绿、依水造绿、傍路栽绿、腾地建绿、拆墙透绿, 做足绿色文章。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 以规划为引导,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夯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基础】推荐阅读: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1-18
着力实施“三个温岭”战略 推动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1-05
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12-08
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01-08
学校两基工作汇报材料夯实基础求发展10-06
夯实基础谋发展(*镇2004年工作综述)11-19
工程夯实专业基础06-22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01-02
如何夯实村级党建基础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