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2024-08-28

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精选8篇)

1.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篇一

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的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核心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区域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面、北面、西面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并与华北地区相连接。

特点 影响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①制约着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②可满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地形、土壤

条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东北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②该地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

条件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②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③使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水平;有利于绿色农业、大农业的发展

思维拓展 东北地区、东北经济区域、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区别

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本章所讲的东北地区是指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九五”规划中的七大经济区域之一,其范围除了包括习惯上东北地区的范围之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自然地区之一,其范围较前两者都小,西界相当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南界约为3 200℃积温等值线。

核心终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

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和东部山区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热、水以及土壤条件能够种植水稻。因此,这一地区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但是,在东北的其他地区,随着纬度的升高,积温逐渐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

进种植技术等措施,使水稻种植向北扩展到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类型1 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一部分地区;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个区域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所处的位置,可从绝对位置来看一下它位于纬度多少到多少、经度多少至多少;也可从相对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个半球,海陆状况如何,周围有哪些国家、地区、海洋等。然后可从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这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要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好地理解该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一个区域的人文特征可从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这些特征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变式练习1 读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 ;B地适合发展 。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 ,该基地著名经济作物是 ,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双选)( )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辽东丘陵 辽河平原 林业 种植业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确定甲、乙两区域分别为辽东丘陵、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差异,可判断辽东丘陵适宜发展林业,辽河平原与三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类型2 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是平原区农业发展重点之一,而不是发展方向。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立体开发”是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变式练习2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有关资料表明,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 (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市相当。 (3)大兴安岭 (4)A地――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

解析 第(1)题,气候的大陆性体现在气温年较差和降水量上,大陆性强的气候,气温的年较差会更大,降水量更少。通过图表中数据甲地的气温年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白昼时间长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过读图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纬度高,仅仅从纬度分析乙地的太阳辐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风区,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因此尽管甲地纬度高,但与乙城市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

第(3)题,判定C山脉为大兴安岭,主要依据是:①大兴安岭的东侧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侧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兴安岭的西侧为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东侧为东北平原,海拔较低。

第(4)题,A地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少,适合牧草的生长,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B地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为山区,适合发展林业。

搞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读图完成1~3题。

1.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和水分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条件好

B.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区好

D.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B.冬小麦、玉米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答案 A

解析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由南向北热量在递减,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农作物品种有所不同。春小麦、大豆是位于东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

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土壤类型。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4.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依据是( )

A.地形多种多样

B.气候条件的制约

C.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D.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5.东北地区水稻多种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辽平原

C.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解析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生长季较短,是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松辽平原是玉米集中分布区。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但此处还不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

2.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篇二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是20世纪新的教学理论之一。有效教学的理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方法和策略。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符合以下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理论。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

二、“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教学给予适度的引导,还学生一个自主、和谐、 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这种主动探究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来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实施的一种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课堂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不同于企业的生产效益,这种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益取决于接受者在一定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

三、“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尝试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特征,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点很细,教师需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当堂课的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好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轻松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引导,而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中亚”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中亚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海陆、交通);(2)中亚地形;(3)中亚气候;(4)中亚的河流湖泊;(5)中亚的农牧业;(6)中亚的工业等。根据教学内容配套下面专题练习,以明确本专题教学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读图1,回答问题。

(1)图1中棉花产地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基地,简述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中亚内陆湖———咸海正慢慢缩小,咸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哪部分(东部还是西部)盐度较高,原因有哪些?再试分析缩小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亚尤其是南部平原地区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试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4)中亚东部山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哪里?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中亚东部发展山地畜牧业的原因?

这道题中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本课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的知识点和考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2.有效设问,巩固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设问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的问题能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让学生系统地获得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复习“陆地与海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就2014年轰动全球的“马航失联事件”,结合地理教学知识而设问:马航MH370失联的可能相关区域属于什么气候?为什么搜寻工作屡屡受阻?试从气候、洋流、海底地貌等原因分析?马航失联的可能范围属于什么板块……以区域热点为话题,能提出很多问题。再如,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5月12日发生7.5级地震,教师也可以有效设问地震的相关知识:尼泊尔地震位于什么地震带上?尼泊尔地震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提高地震的自救知识……

教师需要抓住时事热点,提前设置一些巩固知识的有效问题,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同时复习地理知识,使得问题熟悉化,更具时效性,使学生更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3.整合知识,提升能力

一些学生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地理,很大原因是没有重视知识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地理分析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小知识点的积累,否则难以提升应有的地理学习能力。在进行“德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选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能有效地整合章节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需要重视此类综合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图2,回答问题。

(1)该国地势特点如何?判断依据是什么?

(2)B是什么河?其航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方面?

(3)该国北部地形虽为平原,但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4)E是被称为德国“硅谷”的什么城市?德国微电子产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5)A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C区为该国的钢铁工业区,该国的钢铁工业逐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甚至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其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要把自然地理知识同人文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运用综合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素养。

四、小结

3.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方法总结 篇三

利用经纬线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定位方法。

根据经纬度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区域位置,常用的规律是: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利用这些经纬线对题目中的设定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我们可以选取下表中的10条经纬线判读,应熟悉的内容有: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主要海域及主要国家。

了解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学生还可以选取下表中的8条经纬线进行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

二、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可采取与周围地理事物相比较(方向、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辅助点:1.四至点:最西端(73°E) 最东端(135°E) 最南端(4°N) 最北端(53°N) 2.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的经纬度。如知道北京(40°N,116°E)的位置,如果题中提到某地(45°N,125°E),可根据其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判断其在东北平原。

三、利用轮廓定位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结合地图册将大陆轮廓、洲界、国界、省界等描一遍并熟记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踢足球;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等。熟记下列陆地海岸线(海峡、运河、海湾)和岛屿海岸线(岛屿、群岛)的轮廓特点,也非常重要。

1.重要海峡(13个):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

2.重要半岛(16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雷州半岛、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南极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3.重要海湾(6个):几内亚湾、波斯湾、孟加拉湾、亚丁湾、比斯开湾、墨西哥湾

4.重要岛屿(12个):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大不列颠岛、冰岛、爱尔兰岛、格陵兰岛、纽芬兰岛、新西兰岛、火地岛、塔斯马尼亚岛

5.重要群岛(10个):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加纳利群岛、亚速尔群岛、极地群岛、西印度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

四、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等地理现象或事物定位

掌握下表中的河流、湖泊、交通线的形状和山脉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五、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

六、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根据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七、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区域范围大小;利用图中河流、山脉、等高线、沙漠、城市等图例、注记辅助判断定位。

八、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题干或问题中的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辅助判断定位。

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定位的训练时,应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头脑中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在复习时,要讲究方法:1.做好复习计划,不要急于求成。2.注意系统性。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去进行,通常的做法是方向从西向东,从北到南,从整体—局部—整体观察;内容上从自然到人文,侧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矿产、城市等方面观察,做到全面、周密、不遗漏、不重复。3.多比较。熟记特殊点、线,把不同的点、线、面进行对比,找出异同。4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

4.高中地理中亚知识点 篇四

1、之最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世界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亚最大的平原:图兰平原;

中亚最大的丘陵:哈萨克丘陵;中亚最大的城市:塔什干;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卡拉库姆沙漠

2、数字归纳

四个“一”:一条运河——卡拉库姆运河,一条重要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一大宗教——伊斯兰教;一大位置特点——深居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

四个“二”:两条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大陆桥”;两条重要的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两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两种主要植被带——草原、荒漠。

四个“三”:与我国相邻的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三种主要农牧产品——小麦、棉花、畜产品(细毛羊和羔皮羊);以家畜产吕为原料的三类工业部门——棉毛纺织、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以矿产为原料的三类发达工业部门——采矿、冶金、军事工业。

一个“四”:四类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二个“五”:5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5种重要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 二、记忆歌诀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湖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中亚的记忆歌诀

中亚距海位置远,冬冷夏热降水难,植被草原和荒漠,卡库沙漠居西南。

东和东南地势高,天山米尔边境间,北、西丘陵和平原,最大哈丘与图兰。

河湖多数为内流,锡尔阿姆水量减,里海最大世著称,咸海变化危机现。

土库棉田产量增,功在卡库运河建,额尔齐斯外流河,流经三国向北穿。

产棉基地次中美,“白金之国”美名传,民族多信伊斯兰,最大城市塔什干。

注:卡库指卡拉库姆;米尔指帕米尔高原。

地理备考技巧有哪些

1、多练选择,熟能生巧高考地理中的选择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点。尤其是这两年以来,地理选择题往往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难度,经常会出现开头错,步步错的不堪局面。做好地理选择题,除了回归原理,以图带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题海中总结规律。要准确发现自己在若干环节方面的具体问题,分类训练,各个击破。

2、回归原理——地理,讲得就是一个“理”字地理的学科基础是建立在一系列最基本、最原始的地理原理上的。地理地理,顾名思义,讲得就是一个“理”字。回归原理,指的就是重新接触、温习、理解、深化地理学科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3、以图带题、以题带知识——无图不成题地理学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图立意,包括概念图、示意图、地形(貌)图、三维图、行政区划图、等值线图等等。图里面有着无比丰富的各种信息。一点一划,一折一弯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洞天。以图带题,再以题带知识,是一种非常高效、便捷的学(复)习方法,也是夺取高考地理新胜利的不二法门。

5.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总结 篇五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专题二:气候: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

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纬度高,热量小;

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 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专题三:地形:

一、东亚:

1、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陆冰川;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

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烈底ㄒ祷 ?/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

一、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6.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篇六

1. 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的描述为: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 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教材课程。

2.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中的地位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中指出:高二年级安排选修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模块外, 要加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 它是文科教学的基础内容, 课时由各学校自己决定。

3. 在文综能力测试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新课程文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的第六部分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二、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

根据上述对区域地理重要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变化, 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化。

1. 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和载体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中没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按照这一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版本, 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 学习的区域数量也有所不同的现象。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和“国家”只是“案例”, 是学习的载体, 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 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2.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程理念给区域地理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 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这样, 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 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途径

1. 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 发展学习迁移能力

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 每一种地理要素, 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比如, 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 (1) 太阳辐射; (2) 大气环流; (3) 地面状况; (4) 人类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 首先要求教师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2. 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 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 “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 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 (1) 运用地图和资料, 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 运用归纳的方法, 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 (4) 运用比较的方法, 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3. 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 我们一直在探究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路。我认为, 明确区域地理的地位和区域地理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的前提, 有效关键是区域地理教学要有模式, 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简化结构。

我的实践过程是从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建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模仿和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创新着手,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提高区域地理学习效果。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 即可节省时间, 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维品质。例如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的构建过程:第一步学习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第二步从位置探讨气候 (气压带风带) ;第三步从海陆位置探讨地形 (板块学说) ;第四步从气候和地形探讨河湖 (水文和水系特征) 。其实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出发思考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 这既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 也是教学的基本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框架是教师必须的事。

7.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篇七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盲点;策略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深度和广度的提高具有更高的要求。区域地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综合性思维能力比较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对地理事实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利用学到的地理原理,对地理过程和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进行有效的探究。区域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区域地理知识的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其实施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

高中区域地理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是自然地理,主要就是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二部分就是人文地理,主要讲的就是地理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学习区域地理和学习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知识的每一个因素都具有区域化的特点,使其更加具体和详细。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部分,主要探讨的就是自然条件构成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还包括地理区域的矿产等自然资源。针对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主要就是探讨的就是人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结果。总之主要是从自然区域地理和人文区域地理两个方面来实现教学。

二、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

(一)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有机整合了区域地理和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备针对性。教师可以在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好导学案,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给予一定的要求,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需要学习的区域部分,使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经过学习和练习,引导学生建立区域地理学习的流程,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区域地理学习具有枯燥感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条件就是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地理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区域性,学生可以对身边的区域进行感知,但是针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学生就会更加陌生,也无法产生感官影响。教师如果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性,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将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解决,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等,让学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定位难

学生最头疼的学习部分是定位,如果没有形成方法和技巧,无法获得深刻的记忆。针对区域空间的定位,具有一些方法:可以利用形状轮廓的特点,进行直觉方面的推测,在记忆的过程中,将轮廓赋予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结合经纬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可以利用地理事物,进行有效的辅助,从而更准确的判断。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地理事物位置进行记忆。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于重要的国家和地域以及地理事物的记忆。

(四)很难理解教学难点

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犯错,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学生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透彻的了解,只是一种结论式的记忆,如果稍微更换一些细节问题,学生就很难进行回答。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取问题式的教学。利用一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让学生可以推理自身的学习策略,给予有效性的评价,使学生可以进行预测和判断。教师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难点知识,采取有效的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预设。

(五)区域联系性不够熟练

区域地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学习一个地区,随后再学习另一个地区。但是经常出现多个区域共同出现的情况,对于学生具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经常进行总结,选择一定的区域,进行有效的拓展,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对比,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区域的独特性进行掌握,与此同时,需要将不同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对比,明确区域的基本特点,以基本特点的掌握为基础,利用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有效的解释,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针对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盲点的策略

(一)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教师可以利用连续性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出来,提出的问题,需要有效的串联整体的教学内容,做到环环相扣。问题的切入,可以从基本点出发,推出相关的问题。利用丰富的资料和精心的设问,形成辅助作用,让学生针对地理事实,形成感知和理解,最后得出结论。区域地理具有丰富的内容,以此其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多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增长其学习能力。

(二)结合区域差异,理解区域的概念

区域指的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地理空间,学生可以从区域的差异为出发点,对于区域的概念进行初步的理解。从区域差异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区域的概念。针对自然地理的环境差异,我国主要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这些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以气候为基础,东部季风区主要就是季风气候,雨热都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夏季,属于高温多雨,而冬季是比较干燥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干燥,降水很少,温差比较大,大风天气比较多。青藏地区属于高原气候,气温比较低。利用简单的区域差异方面的对比,学生在感性方面就可以对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解,区域内部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区域当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明确区域的概念,结合区域存在的差异,让学生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类型进行讨论,主要就是说明经常出现的天气和温差,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学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研究区域地理,就是在具体的区域范围当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和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协调的解决。不仅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地理的名词和地理的分布,对区域地理的现状进行了解,主要就是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可以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区域地理的实际教学内容,可以将人地关系深入的揭示,使地理的应用可以具备更加广阔的领域。可以针对区域条件的发展方向,构建教学内容结构的模式。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学习,需要有效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等,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加强探究,明确探究的实际方向。例如:在学习西气东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内容为基础,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可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可以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看哪些知识可以在这个案例当中进行应用,将地理各个要素当中的关系进行综合的处理,在案例当中,将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也可以掌握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示范性的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结束语

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特征就是地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区域地理更能将这两个特点进行体现,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就是知识的落实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再利用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翻阅地图册,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在地图中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运用,使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之处,这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爱琼.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盲点探索——以粤版初中教材与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2.02:46-50

[2]王向东,张立峰.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区域选择的比较与内容编制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5:71-75

[3]王向东,袁孝亭.国际视野下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题选择与目标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2.01:60-64

[4]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实做研究——以必修(2)“人口与城市”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5.11:25-28

[5]李元平,要瑞娥.关注生活 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 促进和谐——2010-2012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命题思路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16-19

8.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篇八

摘要:对于区域地理而言,属于一门地理学科的分支,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其具有涉及范围广、综合性思维强等特点;然而,从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结果来看,仍然有一大部分学生欠缺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层面上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欠缺;高中学生;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5-01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关键考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高中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能够准确定位、辨析特征、理解共性与个性等。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对其实现有效解决也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对于高中区域地理而言,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地理,包括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二是人文地理,涉及到一个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对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原因进行分析,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

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缺乏有效衔接,这是导致高中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首要原因。一方面,初中和高中地理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前者要求的初步了解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而后者则要求认识区域差异,明确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大多死记硬背,而高中生则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总结和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时的限制性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受到有限教学课时的影响。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能够将其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去分析研究地理过程、成因和规律等,通常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然而,地理学科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为了赶进程,教师会加快速度,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无法实现准确的区域认定,这是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要想弥补之一缺陷,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地图空间结构,使得学生明确空间位置之间的联系。地图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被看作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能够将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地理事物在空间层面上的分布和联系。例如,在对《日本》一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从大到小的分别构建出亚洲、东亚、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分布图,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提取其中的任意地区。

(二)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以提纲设计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这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另一策略。对于区域地理环境而言,其是由若干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且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教师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这些零散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借助提纲使得学生将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连结在一起。例如,在對《日本》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如下图所示的提纲,使得学生真正的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并且明确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

(三)实现准确区域定位,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规模的低于系统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且在地球表面上都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与区位属性,因此,区域地理知识欠缺在高中学生的解决,还应该使得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学生不仅要对不同国家和区域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明确区域特征和差异;而且还要进行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以了解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兼顾区域地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将我国新疆、西亚以及南美安第斯山南端东坡等几个实际上的干旱地区的气候进行比较。

(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多元教学方案

在信息技术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其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完善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例如,在对非洲板块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视频,使得学生以此为着手点理解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合地理事物联系,进行知识滚动复习

区域地理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仅凭在课堂上的摄取,学生会很快将其遗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滚动复习,这也是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图,让学生在其中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填绘各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在大洋中绘制洋流分布图等,在同一张图上综合了大气环流、气候类型、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个立体式的结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知识滚动复习的过程中,还应穿插进系统地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其具有内容复杂、空间概念强等特点,一直都是高中生地理学习中的难点。区域地理知识欠缺是当下高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导致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其原因来看,一是因为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中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二是受到学科课时有限性的影响。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问题,还需要在构建地图空间结构、设计知识网络提纲、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完善多元教学以及进行滚动复习等环节加以努力。

参考文献:

[1]齐彤. 音乐地理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区域地理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2:181-182.

[2]徐玉群.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236+233.

[3]胡继中. 借鉴思维导图异课同构,促进单元模块高效教学——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1:105-108+121.

上一篇:隐形的翅膀电影观后感下一篇:“十一五”时期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