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08-12

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精选15篇)

1.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一

[键入公司名称]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结业论文

汪晓月 2012/11/22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上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会计学专业人才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面广,前景较好。待遇丰厚,初级人员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大学毕业生基本在1000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畅,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因此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职工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企业的大幅度萎缩,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急骤下降。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财经类、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09年会计专业就业率较去年相比幅度下降较大,可见会计就业的紧迫!会计人员工资更是下降至湖底,基本在800元左右,而且竞争大。

之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已渐渐复苏,此时经济会有所增长,各个企业慢慢步入轨道,新的企业会不断涌现,此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会有所舒缓。而会计这个职业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企业的复苏与增长,相信会计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

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7月1日麦可思--腾讯联合发布的2009届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6月10日,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该报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与去年持平,仍为84%.《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目前,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八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对于就业率持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同样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据《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总量的34.2%.其中七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总结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冲击因而成为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问题的解决虽然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从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及的种种情况来看问题的解决还是任重而道远还有大量的上作要做。首先政府要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高校要调整好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有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大学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

2.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二

1 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 中国毕业学生中, 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 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 在国家收紧财政, 支出控制严格, 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 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 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 放眼于未来, 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 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积极进取, 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 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 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 去年全国毕业生中, 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 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 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 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 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 固执己见, 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 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 可见, 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 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 让他们专注于国考, 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 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 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 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 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 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 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 技术先进等, 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 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 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 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 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 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 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 直到实习期结束, 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 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 各类民生建设完善, 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 例如房价, 面对高额的房价 (不仅仅是购房价格, 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 , 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 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 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 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 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 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 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 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 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 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 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 放弃这一招聘要求, 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 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 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 相比大城市的拥挤, 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 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 北上广无一入列, 究其原因, 工作压力过大, 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 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 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 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 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 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 另一方面, 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 一方面, 由于地域原因, 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 办事情多是依靠人, 不是制度, 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对个人发展不利, 另一方面, 由于资源有限, 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 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 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 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 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 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 关键是放不下身段, 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 这种想法应该转变, 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 但是人才也少, 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 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 能吃苦耐劳, 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 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 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 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 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 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 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2 (3) .

[2]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3 (8) .

3.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广西 高等院校 体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67-02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逐步改革,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早已从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模式。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这一大局势的影响,根据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专)等6所院校的体育专业就业率的统计,广西高校体育专业2013—2015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38%、89.56%、88.61%。与其他师范专业初次就业率相比,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还显落后。

一、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特点。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由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浓厚的专业色彩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能在本行业的教学或者机关、事业等内部单位消化;二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欠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拓展空间;三是随着体育科学的进一步综合化,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在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行业里也参与了就业竞争,这就使得体育的相关就业领域的选择更加有限。

众多研究表明,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虽然不如河南、山东等省份那么严峻,但比起往年已大不如以前,近年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显然,体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局势。有研究表明,89.4%的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大都是用签订临时就业协议书的同学数量除以总体毕业生的数量来计算得到的。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大都在80%以上,更有甚至95%以上。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计算就业率的时候把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签订临时就业协议的学生,甚至把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都列入了“就业”行列。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该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2015年该人数超过了700万,分别为727万、749万,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往届的毕业生,这个数据就会更加庞大,就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很少有人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初期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二、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市场经济下的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必须与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进行同时研究,着重考虑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高校、社会及家长和学生关注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一,从今后一段时期看,浓厚的专业色彩和相关行业有限的吸纳毕业生能力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就业危机状况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人才需求微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根本转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寄希望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兴起和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上游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社会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那时的体育经营人才和相关从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预见,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由原来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阶段由原来的每周2节体育课改为每周3节体育课。这也使得目前所有的中小学将面临着体育教师不够的状况,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成了社会紧缺的专业,这给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根据对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农村中小学当中,体育教师满编率仅仅有45.37%,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代课、顶岗、转岗教师在从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想体育教师要不到;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不愿意到村小学工作;县级特岗招聘每年分给体育专业的指标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村小学代课,等等。

第四,根据对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4个城市的16所公办幼儿园的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广西城市公办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所调查的16所公办幼儿园中,仅有3所的体育教师是满编的,有14所的公办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希望引进专职体育教师,有8所公办幼儿园60%左右的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有7所公办幼儿园70%左右的体育教师到岗前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专业教育。并且,这16所公办幼儿园中,男性体育教师仅有6名,所占比例尚未超过5%,这一状况值得思考和注意。

三、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四大矛盾:一是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矛盾;二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三是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四是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解决这四大矛盾,还必须分层进行,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各个击破,方可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必须解决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巨大矛盾。政府应出台各种有利于解决就业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政策,全面、仔细、有效地落实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例如,政府帮助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等),实习表现优秀、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优先与实习基地签署就业协议。

第二,从社会经济层面而言,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为此,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办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调整自身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让体育教育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过去重理论培养、轻实践操作的培养倾向,让体育毕业生真正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建议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定向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期间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人才毕业后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样既能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体育产业缺乏实践人才的棘手问题,达到互利共赢。

第三,从人力市场调配层面而言,应解决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并在充分分析各种有利的国家政策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多等的现状,以及“体育健身”、“体育养生”、“运动治未病”等观点的出现,促使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朝着多样化选择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QQ、微信等建立就业交流群,使每个毕业生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招聘信息,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还可以建立企业、单位、学校等与毕业生直接交流的平台,争取在毕业生就业与人才招聘之间建立更便捷的纽带。

第四,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而言,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是造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的最直接原因。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教育。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建议负责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负责人多组织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与毕业生交流,站在毕业生自身的立场上真正帮助他们。通过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寻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彰显自身的价值才能主动赢得更大价值”的观念。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问题,这将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等综合性问题。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为社会、政府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根据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及毕业生高校体育工作者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龙汉武,周瑞.解读高校全员就业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2]史术光.江西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3]年大琦.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邢素时.齐齐哈尔市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四

实习阶段或者是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假设你希望第一份工作可以学习到对以后有用的经验的时候,那么,请你慎重的去选择你的第一份工作!

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现在为就业而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天下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而奋斗!”多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光不是什么中流砥柱,而是连到场建设的时机都险些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扬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扬弃!用人单位感叹大学生在写字楼做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做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醒目什么?大学生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那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经过多年对经济发展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分析研究,原因主要归结以下几点:

一、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五、大学生自身情况。

1、考证存在盲目性。现在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种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临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雄师”发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响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素质和现实操作的能力。

2、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远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观点,甚至没有目的。

3、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越发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4、职业计划不强。今天的大学生就业看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生长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但许多大学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计划,另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计划,而真正有明确计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5、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不了解,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行业缺少深度熟悉,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洞察力。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一,要转变社会观念。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现在的人事治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观察,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治理技术职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忧自己的身份损失而望而却步。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

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流通。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有待增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职员素质较高,市场规模更大,这样一种情形,使得建设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行招聘会等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晤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

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看法,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术,都要求增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事情。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事情极为单薄。据有关部分对20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足,以“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水平不高,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太少„„

四、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五、个人要调整好心态,提升素质能力。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1、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现代就业流行一个观念“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征象。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大学生可以考虑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4、大学的文凭是一块敲门砖,许多学生把名校文凭看作是金子做的敲门砖,通俗大学文凭就是木头做的敲门砖。但不管金子或者木头,任何文凭都不是万事无忧的掩护伞。找到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怎样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潜能,获得各人的认可,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学生只要有能力,自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若是没有能力,再好的文凭,哪怕是清华北大的金字招牌,也不会获得周围人的尊重。

5、大学生也应该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社会修养素质,造就优秀的团队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增强时代感和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适应力。提高自主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人生很漫长,关键就几步!看你如何把握!没有人是被机会饿死的,只有人被机会撑死,当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5.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五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纳入了以全球为背景的国际发展舞台。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大量需要既具英语应用能力,又有商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一、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情况

众所周知,社会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具有广泛的需求,同时商务英语人才素质的复合性,使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为了了解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我们就潍坊、青岛、济南等地外贸公司做了一些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信息,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特点:1)就业集中于私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2)就业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助理和文员或教师;3)就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能:外贸专业知识,市场营销,公关礼仪,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听说写等技能。

二、我系商务英语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商务英语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社会上对能够使用外语直接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增长。目前,全国大多数有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相关课程,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从就业统计来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有涉外企业与私人企业。在某高专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29%选择公务员、23%选择公司经理,其次是企业家和商人。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在公务员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真正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相当低。在理想职业的背后,毕业生实际情况则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私人企业和学生进入涉外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进入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这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职业需求的变化。当前潍坊及周边地区私人企业、涉外企业不断发展,为大量商务英语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吸引了许多学生。

2.2008年我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概况

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共计104人,从各组各地的调研结果看,我系学生绝大部分因表现优秀,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用;其中部分毕业生升本或考取了公务员。我们发现08届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外贸、商务、管理、教学、文秘等工作,说明我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口径越来越宽泛,同时这也顺应了日新月异的社会潮流。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系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单位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商务英语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考虑到现实社会的需求情况。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觉得无所适从,比较迷茫,从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少部分学生通过讲座或座谈会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多希望能举办更多讲座或开设相关课程,以得到更加详细的指导。再者就是在现如今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毕业生缺乏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思考和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情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何立足社会

1.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高职教育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三年制高职教育要学习和掌握包罗万象的英语知识与面面俱到的商务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都十分重要。语言与商务两个元素的学习融为一体,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在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当中,商务专业内容是主线,英语是媒介,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学习与语言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该原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技能与实践课”四大板块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的生源结构与市场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课程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突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

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多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2.毕业生对自己合理定位

学校缺乏实质性的社会活动的锻炼,从某种程度讲是把应试教育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全都交给了企业,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利润,激励方式以价值创造为前提。于是在职业介入期间,许多应届生不是正确的考虑如何转变思维和生活方式,为职业化道路奠定基础,而是相互攀比收入水平,并将其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出现了价值去想严重偏差。

应届毕业生由于初次接触社会,并不是很清楚究竟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考虑到毕业生的这种心态,在确定岗位前,提供为其岗位轮换的机会。毕业生有了“改变工作谈判”的动机,可以加速企业与其的磨合。同时工作中适当分派些具有挑战性的独立工作,让其在工作中成长,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培训”机制,增强了毕业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3.加强与企业和校友的联系

今后我们将更加强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联系,对于进一步摸清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我们的专业目标和计划,明确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挖掘校友资源,利用校友的特殊关系,实现为系部建设与发展服务。目前,系里应确定一个专门机构负责联系校友,特别是优秀校友。在生源、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主动加强校友联系,利用校友资源,如编印优秀校友资料、征集优秀校友寄语,请优秀校友作报告,整合校友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校友关系开拓挖掘就业市场等。

商务英语专业

6.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篇六

姓名:张莹专业:工程管理学号:2011415131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 1

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

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由于各方面的转变,再加上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因此,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2。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但这种现象却对我们的社会、国家有着正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社会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大城市职位提供能力有限,大学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生数量众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难以实现自身原有的抱负。

二、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太高,房价上涨过快,即使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也不堪重负。最近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对于那些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良好,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在大城市智力过剩的同时中小城市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五、在中小城市物价较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是十分大,竞争相对小,等等。综合以上原因,最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现象。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影响。对国家而言:

一、它直接缓解了大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为大城市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能够接纳的待业人员有限,势必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果过多的人没有工作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员失业,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它给经济正在急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急需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人才分布均衡

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清华大学首场2010年毕业生招聘会20日举办。来自重庆地区的近50余家重点单位携1200余个招聘岗位,另有141个博士后岗位以及133 个实习生岗位到清华引才。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京外就业已经成为清华学子的就业选择新趋势。2009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40%选择京外就业。一滴水见太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现象对当地引进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帮助。

三、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偏见,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人们过去是“唯大城市是从”,看不上中小城市。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崇拜,任其发展,对国家安定势必有不良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避免过于残酷的竞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二、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正如一份数据显示: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这是在有巨大的“蚁族”(待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中多么难得的就业率。

就如今的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大学生的就业也随之变化,虽然一时解决不,但不管是各种转变还是回流形现象都会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DB/OL]

7.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七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原因, 只有具体而实际的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才能据此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1.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生是参与社会就业竞争的主体, 就业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不满足或者不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 或者学生对企业的岗位不接受, 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定位偏差。这是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锻炼,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信, 顶着本科毕业生的光环, 无形中抬高了自己的层次, 不愿从基层做起, 不愿从事辛苦的职业,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造成眼高手低的错位现象, 甚少考虑自身的条件局限和不足, 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 忽略了横向区别和差距。 (2) 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最为突出的矛盾, 表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低, 业务能力差, 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岗位要求, 不能达成人才的供需一致, 从而造成就业失败, 直接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率。 (3)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满足企业的整体需要。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 不仅考虑专业能力, 也考察对方的综合素养, 在满足对方专业要求的基础上, 一个综合素养高的应聘者成功择业的机会更大, 作为应聘者, 只有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都满足要求才能胜任岗位。当前, 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不重视, 表现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人文修养低, 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能力浅薄, 专业外的常识积累量少, 表现出综合素养低下。

1.2 学校方面的原因

这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者, 学校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体现在学生的培养理念, 培养方式和定位方面的失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鲜明。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满足社会哪些方面的需要, 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定位, 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首先应该撇清的办学理念, 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没有就其学校的本身势力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进行深思, 从而没有清晰的学生培养方向, 造成学生的社会需要不鲜明, 培养不具有针对性。 (2) 专业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过程中, 没有及时的、敏锐的洞悉社会需求的变化, 仍然一成不变的按照以往的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从而使得大量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新需要, 从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3) 学校对毕业生的宣传不到位。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 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毕业生的宣传和展示做得不够, 没有让企业了解毕业生的能力, 优势, 风采等, 不能对毕业生产生良好的感觉和印象, 从而毕业生在择业时, 企业对毕业生一无所知, 在竞争中毫无优势。

2 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措施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率低和社会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 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一矛盾, 从而排除毕业生就业方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障碍。

(1)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应充分的分析社会需要,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的对专业进行设置, 使得毕业生能在专业上紧扣社会需求, 以便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使毕业生能顺利择业, 同时, 在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开设中, 尽量保证课程教学和社会需要的密切结合, 学以致用的开展课程教学。此外, 为了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 应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 保证教学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同步。 (2) 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不仅有专业技能要求, 也有综合素养方面的整体要求, 所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活动、讲座、兴趣课程等, 逐渐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人文修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素质, 综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魅力。 (3) 大力开展企业实训。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 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不脱节, 应大力推行学生实训, 以企业的岗位标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和强化, 以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 使得毕业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同步, 从而顺利就业。 (4) 毕业生的择业心里辅导。对毕业进行择业的心理辅导是内心增加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对社会岗位的认识, 从而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后续的择业过程中, 对自身进行合适的, 良好的定位, 避免出现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的现象而错失就业机会。因此, 排除心理矛盾, 自我剖析, 对后续择业有直接的帮助。 (5) 鼓励考研, 并提供学习条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满足继续深造的需要, 鼓励参加研究生考试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通过研究生考试, 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所以,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 为其提供学习场所和相关配套, 提供一定的帮助和资讯, 形成一套完整的考研管理办法。

3 结语

经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分析, 分析了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并根据这些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些办法, 能有效的避免和解决当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稳步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燕林, 林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 .

[2]周成虎, 洛继明.就业导向型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探讨[J].成功:教育版, 2010 (2) .

8.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八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情况下,全国总体就业形势是劳动力供给量达到最高峰,就业是买方市场。据各方面专家分析:目前中国面临四大就业压力:一是中国农村待转移的劳动力在1.3—1.5亿之间;二是,中国城镇的失业人口和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冗员加起来在3000万以上;三是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种种隐性失业,因此,中国实际的待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四是未来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新增劳动力将以年均1.32%的速度迅速增长。另外,近几年内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这对高职毕业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怎样看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分析,一是社会、市场选择人才或用人的标准定位;二是学校、教育机构要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从昔日的“天之骄子”下跌为“大众一员”,因此大学生必须平和、从容地积极就业。只有充分意识到以上三方面原因,才能从理性出发,冷静思考,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二、改革高职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

(一)以经济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建立起科学的培养模式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整着企业产品的生产,而人才市场也自然逃不脱这个法则,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必然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专业教育、知识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知识面窄,还不能适应高度竞争状态下的用人标准,要提高毕业生的“可就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要随着人才市场的转变而转变,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

1.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讲求区域化、特色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其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以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为依据,去确定应该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理论上达到“必须”、“够用”,在技术、技能上熟练、精通。注重“职业”与“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和符合性水准,关注人才市场供求趋势,通过预测能力,增强市场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在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引导受教育者理性选择专业方向。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需多扩大,需少缩小,重点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扩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压长线,扩短线,控制长线的发展。

2、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职院校毕业生既需要从事各类职业都必备的能力,也需要从事某职业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共性能力与个性能力。对于共性能力部分,针对不同的能力,将相关课程组成模块,并保持各模块相对稳定,重点建设,使模块中各门课程不断优化。对个性能力部分,针对这些能力组成的课程模块相对灵活,随专业设置而变化,形成活动式模块,以适应专业更新。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和能力模块课程。加强专业基础,构建宽厚的基础平台和开辟多种途径,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拓宽空间。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宽口径,实行宽窄并举原则,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3、产学研训相结合,构建全新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训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培育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它能让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能使学生通过足够的“实战”训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可就业性。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形成“课堂设在实训场,能力培养在现场”的办学理念,将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施教个性化、体系规范化、装备现代化、手段信息化。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校的交叉渗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形成“专业实践——专业认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理论深化学习——实践操作提高”的环节的大实践教学观。

(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可就业性”

“可就业性”是社会对个人的选择性,也是人对社会的实用性。“可就业性”来源于其知识的重组,才能的重构,价值的重塑,而这一切的整合正决定了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生存性,显现出一个人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1.思想素质。一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是人才的基础。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二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責任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三是与人合作的精神。现代社会不但需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还需要人们发挥协作精神。

2.知识素质。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根基,是知识更新的原动力。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深就是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深度,不仅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要求,同时要兼顾其他相关知识领域,专博相济,以博促精。三是有其它知识技能。高职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可就业性”就要有多种技能。精一门,专二门,学三门,满怀信心迎接社会的挑战。

3.能力素质。一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能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二是提高人际关系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能力与竞争能力、决策能力。

(三)高职院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9.全国201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 篇九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青年就业问题严峻。今年1月联合国发布报告称,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预计增长率为2.4%。欧、美等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复苏缓慢、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低增长高失业等诸多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呈现出口下滑、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口将突破2亿,青年失业率将高达12.6%。青年失业问题在中东、北非、欧美等地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势必也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其次,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三重压力。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我国GDP增速由2009年的8.7%下降到2012年的7.8%,今年又下调为7.5%,GDP的下调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2009年增加了近1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

第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这些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0.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非今日始。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就业还是创业?成为摆在众多应届毕业大学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据国内某权威人才网站数据显示,与相比,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由71.2%升至75.6%。这一动向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理性,“在准备创业的行业里先探探路”也成为不少人的想法。

厚积薄发攒资本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的岗位,创业对我来说有点远,人们总是看到创业成功者光鲜的一面,却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所以,我还是先就业攒些实力再说。”前几天,在我市举行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今年即将毕业的张鹏飞对记者道出自己的想法。的确,张鹏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众多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心态。

近日,国内一家权威人才网站发起“20应届毕业生求职力”的调研,本次问卷对象为全国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区、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最终回收有效样本89170个。

从数据得知,参与调查的2016届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较20的71.2%上升了4.4个百分点。同时,今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去年的6.3%降至3.1%。“这一现象说明包括我省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更趋理性,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鉴于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原因,许多人会选择在准备创业的领域先潜心学本事,待时机成熟再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专家认为。

新一线城市吃香

“今年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关注度颇高,打破了以往人们思想中“人往高处走”就要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发展的观念。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最强,希望到传统的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占29.0%,而38.3%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到成都、天津、厦门等新一线城市就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生活节奏较慢,宜居环境更佳,所以,新一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们就业的新宠。”相关人力招聘专家这样说。

11.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一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2012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杜玉波做出如上表示。杜玉波告诉与会60位来自国内外的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学者和500余位来自各省市大学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相关人员,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杜玉波表示,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全面发展,中国政府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推动高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中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迈出了新步伐,从一对多的网络教育到一对一的深度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育到素质拓展,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12.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篇十二

而从总体来看, 原来文科的用人大户事业单位纷纷改制, 精简机构。即使对文秘、管理等岗位的需求, 也大多要求有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就业相对较难的专业分布于历史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

一、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严峻, 毕业生总人数每年都在直线增长, 在市场上毕业生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根据调查, 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文科专业成为“热门”。我国是人口大国, 高校扩招以来, “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文科专业, 而社会对文科毕业生却总体需求不足。

第二, 文科毕业生专业优势不明显。从学科性质来看, 理工科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物质产品生产和硬体性服务,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是显性的;而文科人才主要是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在应对金融危机中, 国家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 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用人单位更看重有实践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眼前利益的理工科毕业生, 因此, 社会对于理工类人才需求比较旺盛, 而对文科类毕业生的需求则呈现出萎缩的现象。甚至, 有些文科类工作岗位技术性并不强, 上手也快, 一些理工科学生反而开始“入侵”部分本属于文科毕业生的“领地”, 而理工类岗位相对技术性强、不易上手, 文科生很少有机会进入。

第三, 文科毕业生择业心态和择业观有待端正。传统观念中, 文科毕业生大都要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而这些单位逢进必考, 需求量小, 专业优势无法凸显。

第四, 文科生缺乏实践技能, “死读书”现象仍有存在。学校的对文科生的教育, 大多注重理论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积淀, 而少了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维并未发生很大改变, 不少文科生仍停留在“死读书”阶段, 缺乏必要的实践、实验, 思维水平、动手能力相对理工科学生反而较弱。一个人, 没有一技之长, 则很难再短时间内创造较高的价值, 自然也不会有很好的报酬。

二、外语专业就业状况较其他文科专业好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我国和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使得英语、日语等专业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遇, 英语、日语等外语专业的就业形势却明显较好。

教育业需要外语人才, “全民学外语”是中国的特色, 师范类英语专业已经成为热门, 当前英语教育的年龄不断往前移, 许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实行双语教育, 从我们现有的师资来看, 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 随着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教育产业, 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不断扩大。我校英语师范方向的学生基本都能在层次相对较高的中学找到工作, 还有许多选择到一些中专、大专类院校教书。

旅游业需要外语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以苏州为例, 江南水乡特色与园林文化早就已经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人,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需要众多的翻译人才向外宾介绍解说, 英语人才做导游, 恰逢其时。

出版业需要外语人才, 作为教育的必需品, 外语教材、辅导书籍大量出版。外语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甚至有的地方报社也增加了英文版面, 《苏州日报》每周都有专版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等。文化事业的繁荣也促使了大量外国畅销书的引入, 同时随着我国人民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更倾向于阅读外语原版书籍, 因而出版社、报刊杂志社的外语编辑、记者需求量也日渐增多。

外贸业需要外语人才, 除了传统的国有外贸公司外, 近年来还涌现出大量的民营外贸企业, 都做得风生水起, 在苏州, 外企更是数不胜数。还有许多生产型公司争相拓展海外市场, 为此也设立了对外部门, 外语人才自然畅销不衰。随着近几年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 外事部门需要外语人才, 几乎每个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都设有外事办、一些单位还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了招商引资, 许多地方都争相建设经济开发区, 大量外资落户开发区, 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外语专业仍会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就业前景。

当然, 四年专业训练虽使外语专业学生外语水平技高一筹, 但很多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外语。现在, 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工具,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如地应用。为此, 除师范方向外, 我校英语专业还设有国际商务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应用翻译三个方向, 培养具有从事翻译 (口译、笔译) 、国际交流、商务管理、工程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夯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 这样在择业时适应性才会增强, 才能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建议与对策

作为文科大学生, 考研、考公务员固然好, 但不应成为每个同学的必然追求目标。基层、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求, 尽管目前基础条件还不够完善, 但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学校和文科专业学生须共同努力, 才能在挑战中找到机遇, 才能实现顺利就业。

首先, 高校要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 夯实文科生专业基础, 努力做到学而精, 学而广。鼓励文科生考取多种能力资格证书, 例如口笔译证书, 商务英语证书, 报关员证书等。我校每年都有一大批英语专业学生辅修旅游专业课程, 学校还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旅游英语》、《高级口译》、《园林欣赏与翻译》等课程, 鼓励学生在择业时向旅游业发展。

第二, 文科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偏爱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根据文科专业人员的从业特点, 我们建议学生根据兴趣, 可以辅修一些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相关课程。比如有关金融、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第三, 文科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到基层去锻炼, 到中小企业去求职。高校开展文科毕业生跟踪调查、客观认识文科生当前就业形势, 了解其现实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促进就业。

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 对于文科类的专业来说, 在社会各行业中都有用武之地。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来确定方向, 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经济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 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 以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在择业时注意选择适合自已发展的行业工作, 做到有的放矢, 在提高一次就业率的同时, 也减少再次就业带来的不良后果。从小事做起, 把远大理想落实到现实的努力之中, 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本职工作, 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摘要: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了解包括英语、日语、汉语、新闻、历史、社会工作等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改革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高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文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科,毕业生,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李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建议》, 2009.4。

13.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三

智联招聘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今年就业形势尚可接受。上述报告显示,就业心态乐观一方面因今年高校毕业生还尚 未真正踏入社会,没有真切感受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因为90后大多出生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年代,生存压力相对较小。

西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孙田田对就业持乐观态度,她接受XX网采访时表示,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爱好再加上自身努力一定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多份招聘网站报告也指出,对于90后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低于5000元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就是薪资问题。对于首份工作的薪资,孙田田期望是每月5000元左右,不过梳理一些机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很多毕业生的期望薪资都低于这个数字。

如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58同城调研数据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低于4000元。赶集网称,有过半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3000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多份招聘网站的报告显示,在20高校毕业生中,有不少大学生降低了求职薪资预期。58同城招聘负责人刘侃对XX网表示,这 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高校毕业生主动“降低身价”,先实现就业,后续再做职业规划的可能性。

对于首份工作待遇低于预期的情况,孙田田表示没关系,更看重的是通过努力后,企业发展空间如何。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童超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调研发现,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期望值和现实之间落差较大,这一方面反映出今年的就业形势中,企业提供的工作与大学生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得到企业雇主的普遍认可。”

招聘行业人士支招先就业再择业

童超表示,受限于职业技能等因素,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建议今年大学生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先就业再择业。

刘侃接受采访时说道,大学毕业生就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业选择合适岗位,切勿眼高手低。在薪资方面,刘侃提醒,对于毕业生,除了薪资,更要关注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培养计划。

刘侃还提醒毕业生,在认清就业环境,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之上,把握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多维度扶持政策,将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另外,大学生创业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以创新创业促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职位:互联网和金融等行业吸纳毕业生多

在岗位的选择上,刘侃分析称,今年人才市场,除行政、后勤类门槛较低的职位外,其他诸如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一线技术岗位,与企业的招聘需求更贴合,也因此成为“最难就业季”最好就业的专业。

赶集网的报告显示,白领职位中行政类职位最受毕业生欢迎,求职者占比为8.5%;而蓝领职位中,技工/工人求职者占比最高,比例达5.06%。

14.上海市毕业生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篇十四

由于上海全市群策群力,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好于预期。

签约率超过50%同比略低1%部分名校就业率超过90%

◆签约人数超过50%

包括报到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定向委培人数、国家地方项目人数五种

◆就业人数70%

除了签约人数外,还包括签订合同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

截至6月20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已实现了今年年初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的工作目标,由于全市群策群力,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好于预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昨天在出席中欧校友论坛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部分名校就业率超去年

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表示,20上海共有毕业生15.8万人,比20增加了9000人,增幅为6%,年初根据市教委的调查,部分上海的财经、金融类、外语外贸类高校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下减幅度超过30%。后来上海举全市之力,出台了多项措施,截至6月20日,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已经实现了今年年初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像上海这样的城市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的工作目标。

下阶段将继续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因为还有30%的学生目前没有工作岗位。

据市教委学生处田磊介绍,上海目前就业率约为70%,与去年基本持平,签约率超过50%,比去年同期略低约一个百分点,根据教育部的口径,签约人数包括报到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定向委培人数、国家地方项目人数五种;就业人数除了签约人数外,还包括签订合同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

此外,上海一些知名的综合类高校的就业率比较高,市教委表示,包括交大、复旦、同济等综合类的名校,就业率都比较好,有的甚至超过去年。

另据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发布的最新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上海交大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比2008届有明显提高,截至6月26日,2009届研究生就业率达95.32%,2009届本科生就业率达92.78%。

上海高校中就业受影响较大的是一些专业类的本科高校,如外语外贸类、财经金融类等。

85%以上大学生9月就业

另据介绍,虽然今年的总体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高端的就业岗位下降,低端的就业岗位上升,导致今年的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也略有降低,不过市教委并没有公布具体的.薪酬数额,并表示,就业情况是一个动态的统计过程,目前各类签约、升学的统计仍处于实时变动中,一般到9月份,85%以上的大学生均会落实就业岗位。

另据介绍,去年年底本市有近2000名大学生到劳动部门登记了失业,市教委预计今年这一数字有可能还会上升,此外,上海也在积极跟踪未就业大学生的情况,会尽多方努力,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中欧校友已提供上千职位解大学生就业燃眉之急,在昨天同时举行的“中欧校友情系当代大学毕业生”企业职位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1202个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今年下半年,中欧校友会还将再提供700个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明年就业形势可能更难

今年上海设立了3万名大学生的见习计划,一年的见习期结束后,会不会对毕业市场造成新一轮的冲击,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表示,上海市教育部门对明年的就业预期并不乐观,甚至做好了明年的就业形势比今年更为严峻的准备。

15.宁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五

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生源质量下降, 就业困难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 每年以50万~80万的总量增加, 2013年约有760万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

多年的高校扩招, 除“量”以外, 在“质”方面对高职生生源的影响更大。大学扩招导致高职生源锐减, 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 只好大幅度降低招生标准。自大学扩招以来, 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生源质量自然难以保障。生源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终端“产品”质量下降的连锁效应, 而学校终端“产品”质量的下降, 是导致高职生就业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主要因素。

(二) 金融风暴导致就业岗位锐减, 供需结构严重失衡

持续的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低迷, 很多企业市场不好, 发展速度持续放缓, 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截至2012年9月底的数据统计显示, 2012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2011年同期的80%左右。

长期以来, 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末端, 以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形式为主, 劳动力市场上消化“白领”的岗位极其有限, 劳动力数量相对过剩的局面一直没能得到改观。多年的大学扩招, 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过剩, 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比例、供求结构严重失衡。

(三) 企业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

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条件下, 企业大量发布招聘信息, 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 企业也认为一些急需的人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 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然而当全球经济不景气时, 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 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 招聘时会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二、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职生源锐减, 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只好大幅度降低招生标准, 从而导致生源的质量下降。进入学校后, 很多高职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 专业基础知识比较缺乏。同时, 他们个性鲜明、性格外向, 大多数比较活跃。较高中而言, 大学里相对宽松的管理体制为他们个性的施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但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却相对欠缺。另外,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大都比较短, 无论从教学管理到师资配备, 还是从软件到硬件, 都有待提高。而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是供学生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 实验设施较为薄弱, 这与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工作在一线的实干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因此, 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 求职期望值过高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 功利倾向明显。高职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构建的关键时期, 随着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的加强, 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自我倾向、功利色彩突出, 注重功效和实惠, 在注重发挥自己才干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追求高收入, 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等。尽管高职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但是高职学生在择业时, 往往把报酬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首要标准, 对薪水要求比较高, 看重工作地点, 考虑工作舒适度, 同时也关注职业的稳定性。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在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条件下, 求职者的这种期望往往会被用人单位看成眼高手低, 这大大增加了高职生求职的难度。

(三) 受不良就业心理困扰

1. 急躁心理。

急躁心理反映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 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工作性质的情况下, 就匆匆签约, 一旦发现问题, 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就业的学生, 心里更加急躁。在求职择业中的这种急躁心理, 常使人心理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屡遭挫折之后, 甚至产生了恐惧感, 一提就业就感到紧张。

2. 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 有的从小养尊处优, 对父母产生了依赖, 毕业时自己不急着找工作, 整天想着如何靠父母的关系找个职位;有的外出找工作总爱拉同学相伴, 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 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些无主见的毕业生, 在父母的眼中, 可能还是长不大的孩子, 可是对于社会而言, 他们都已经是大人, 应该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3. 自卑心理。

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总是看不起自己, 缺乏自信心和勇气, 不敢面对竞争。在就业屡遭挫折之后, 一些高职毕业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由于受挫折而产生自卑感, 这是一种消极的就业心态。

4. 攀比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 一些高职毕业生争强好胜, 虚荣心较强, 形成了一种攀比的心态, 认为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 荣誉比你多, “官职”比你大, 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 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 往往忽视自身的特点, 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 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而是盲目攀比, 不屑到基层工作, 总想找到一份超越他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 迟迟不能签约。

(四) 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处理不当

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 这历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职生应当正确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就业是目的, 择业也是目的, 二者都是保证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理想的职业岗位需要在实践中去寻找、用感情去培育。然而, 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未能妥善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 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 人才质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做好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项工作,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根本, 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时, 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并利用校友等有效资源,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工作, 在课程上适当安排实训, 不定时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适应工作岗位, 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基础, 又能适应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高质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此外, 高职院校还应通过举办各种技能竞赛, 发挥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竞赛和活动,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综合能力。

(二) 合理定位, 树立到基层、民营企业去的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和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一线, 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岗位。当前, 企业里需要大量真正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级“银领”“灰领”和“蓝领”人才。因此, 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愁找不到理想的岗位, 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大有作为。民营企业是当前经济主体中最活跃的部分, 数量增长很快, 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 高职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准确定位, 脚踏实地, 积极到民营企业去发挥聪明才智。

(三) 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1. 加强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就业教育工作。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求职的技巧以及就业后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同时, 有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 诸如成立就业促进协会等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请毕业生回校作报告讲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和体会, 增强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

2. 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针对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上好心理健康课,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3. 办好心理咨询室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及时为那些有就业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为他们提供帮助。近年, 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为解除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开通的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咨询平台成了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良师益友。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高职生积极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 二者同样重要, 不可偏废。

(四) 立足当前,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当前, 对于身处严峻就业环境中的高职学生来说, 应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现代社会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 人力资源也同样要流动。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 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要“先生存、再发展”“骑驴找马”, 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近年, 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一部分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稳定的就业单位, 而是毕业后将户口迁回生源地, 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 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因此, 高职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流动观念, 并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同时, 高职毕业生也要认识到流动是为了提升和进步, 绝对不能理解为“漂流”。

参考文献

[1]苗丽芬, 陈国梁, 李凯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芹.从当前高职就业形势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J].中国新技术产品, 2008, (12) .

[3]陈国梁.探讨深度融合的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8) .

[4]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

[5]侯丽萍, 张慧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6]袁海燕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思考[J].大学生就业, 2007, (14) .

上一篇:幼儿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集团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