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的小学作文(14篇)
1.日出的小学作文 篇一
今天早晨,我早早得离开了温暖的床,爬上阳台,遥望东方的天际,焦急地等待着日出。
淡青色的天空上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好似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远处还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叫。不一会儿,东方浮起一片鱼肚白,天地也渐渐地亮了起来。忽然,在东方像盖上了一层红色锦缎——那是朝霞,太阳就要出来啦!
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红红的,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悄悄窥视着人间。缓缓地,太阳一点一点地向上升起,慢慢地露出了它整个笑脸。这时,霞光万道,将半边天空染得通红,广阔的大地好似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漆。鸟儿披着一身的红霞,唱着欢快的歌,飞上云天。此刻,寂静的小区好像也醒了过来,人们开始了此起彼伏的晨欢。
过了一会儿,红光悄然隐去,太阳射出万道金光。天变得更蓝了,像是深沉的大海,辽阔而又宁静。云儿也变了,像一个个棉花糖,显得无比的柔和、优美。近处的树木,秀美挺拔,亭亭玉立。小区里,人影点点,笑语阵阵,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
这景色感染了我,也陶醉了我。我仿佛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无限的光辉里。
2.日出的小学作文 篇二
选择拍摄地可把握住几个特点:
海边是拍日出日落的首选之地,其次是高山、湖边;
远离尘嚣的无人区、自然保护区也是最佳之地,这些空气清透的地区,拍出来的效果最好;
拥有特殊地理环境与气候的一些地区,常有很美的日落日出,例如,马来西亚的沙巴被称为风下之乡,台风下常有惊喜景象;澳大利亚的北领地也是气候的原因,云彩变幻多端;
在晴天且有云的天气最容易拍到,仅有晴空万里也是不够,必须有变化多端的云层,在阳光的反射之下,才会有很好的图案。
这里拿出一些我在不同地方拍的日落日出照片,可以作为大家前往摄影的参考地点。
马来西亚沙巴
四川甘孜丹巴
3.观日出的小学作文500字 篇三
早就听说泰山日出最为壮观。为亲眼目睹这一胜景,1994年10月2日零时,我和爸爸妈妈毅然加入了登山大军,星夜赶路,终于在凌晨四时登上了高耸入云的日观峰。
群山,还被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中,只能依稀看见巍峨的山峦和环绕山间的雾气。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裹着棉大衣,在寒风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太阳露面。
五更时分,天色越来越亮,山影也越来越清晰,在天与山相接的.地方飘浮着几朵厚厚的黑云。转眼间,黑云飘浮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亮。突然,红霞一下子收拢了,不再扩展。这时,我非常着急,生怕太阳出不来。正当我失望时,一块较薄的云片后面发出了红色的亮光,云片下面还出现了一个红色的光团。光团越来越亮,我以为那可能就是太阳,便目不转睛地望着光团。突然,听到爸爸叫了一声:“太阳出来了!”我赶紧将视线下移,只见太阳已经从光团下方悄悄地露出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呀,升呀……最后,它终于冲破了厚厚的云层,展现在人们面前。一刹那间,太阳放射出耀眼的亮光。阳光射穿黎明前的薄雾,给大地镀了一道金光,远处,蔚蓝色的大文湖水也开始闪烁碎金子般的点点光亮。霎时,寂静的山谷沸腾起来,鸟儿的鸣叫声,人们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好不壮观。
我赶紧拿起照相机,迎着太阳,按动快门,照下了这精彩的一瞬。
【点评】
本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层次生动、具体地记叙了日出的全过程。小作者从色彩、形状和亮度的变化形态,写出了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动人景色,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绘景中,小作者恰当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把水面上的点点光亮比作“碎金子”,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4.日出小学作文 篇四
今天,我起得很早。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清翠的鸟叫声此起彼伏。
我向东边望去,只见太阳上边的云已经被染得红彤彤了。大约过了十分钟,太阳露出了一点点“脸蛋”,若隐若现,看来是云娃娃在和太阳公公捉迷藏。只见远方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各式各样的汽车变成了“火焰车”,马路上行走的人也成了“火焰人”,被太阳照到的东西都像在着火。忽然,“火”被“扑灭”了,一定又是云娃娃在搞鬼。又过了一会儿,太阳越升越高。太阳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将天边的云一会儿染成金色,一会儿又染得红彤彤的。它把河水照得五彩斑谰,给广阔的大地带来温暖和生机,如此的景色让我陶醉!
这日出可真是太美了!
5.日出的小学作文 篇五
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 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 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 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 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组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 进行指导和点拨, 减少训练的盲目性, 提高训练效率。
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培养语感可从朗读入手, 先训练学生进行有声朗读, 在朗读时注意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 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使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中的艺术形象, 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通过朗读, 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记忆力, 提升学生的语言情趣, 促进学生的语感生成。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敏锐感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 都很适合朗读, 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从朗读的方式看,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 可以是语文教师的范读, 也可以是学生的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从朗读的方法看,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 可以是照本朗读, 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 对《春》这样的优美散文, 可让学生先听朗读录音, 再自由读, 然后小组内合作朗读, 最后全班齐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转换, 学生不但培养了语感, 读出了对春的热爱之情, 也学会了对春中景物的描写方法。
二、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
好的作品, 或全篇或局部, 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如:“这潭犹如一面明镜, 清澈透亮, 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 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 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潭水的清和山中景色的优美。“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向上, 向上, 向上, 欲与天公试比高, 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 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在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中, 先生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写净植、挺立的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受。像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 阅读时, 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 也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 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咏, 倘若视而不见, 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 而这种问题在中学生中是很常见的。
自古以来, 许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长久流传, 大都与文字表达的独特魅力不无关系。如《木兰诗》中使用的大量的铺排手法, 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 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 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这段文字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分别在四个市场买了四样东西, 而是它使用了铺排的手法, 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 有力地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 (与上文“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呼应) 。“朝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铺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 加点字的表现力极强, 时间词“朝 (旦) ”“暮”表现了行进速度之快, “不闻”“但闻”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情绪与紧急的军情之间的矛盾。“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 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 使文句顺口, 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 所以极易记诵。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就要让学生注意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
此外, 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以炼字出名的诗句, 其文字表达的鲜明特色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不必多说了。
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 在阅读时作标注, 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 人人畅谈自己的理由。日积月累, 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 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三、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
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固然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但直觉往往是肤浅的, 它只是为深入品读提供良好的开端。它是起点, 而不是终点。要真正进入文章的境界, 还需要有还原能力。还原的敏捷度, 取决于读者的联想、想象产生的速度及丰富程度。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处在高度的活跃状态, 那么他在接受文字刺激时, 就能及时地调动大脑储存的经验, 在脑海里浮现出人物的音容状貌、景物画面和场面, 伴随阅读过程在脑海中随机地演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去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品味这段文字时, 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画面, 鼻子不禁为之一酸, 为父亲无言的爱所感动。
还原的过程, 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 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 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背影》中的一段话, 作一下改写:
我看到父亲黑色的背影, 他先穿过铁道, 再爬那边的月台, 走向卖橘子的地方。
描写去掉了, 文字失去了形象性, 读者只知道父亲为“我”去买橘子, 却不知道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是那么不易, 因此对父爱的体会就没有原来那样的深刻。
学生快速联想与快速想象的心理机制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上述通过将形象的文字改为抽象的文字来比较二者的优劣,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比较中可以凸显文章语言的形象化特点, 增加语言对读者大脑的刺激强度, 激发联想和想象。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文章时, 就要求其能马上复述情节, 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关键是要有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意识。
四、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尚不十分困难, 体会叙述的文字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 则更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 因为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 且不易引起读者注意。“10岁, 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 我却固执地扭转头去, 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 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段文字中, 大多数学生只注意到一个孩子的执拗, 却没有注意到作者那时在心中就为自己订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考取北大。可见, 对文字产生敏感度, 需要多种因素———生活常识、情感积淀、主动质疑……
总之, 阅读活动中的敏锐感问题, 既是阅读习惯的问题, 也是阅读心理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敏锐感, 就是通过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训练其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 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是全面建构学生的阅读心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 [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方法[J].语文学习, 1990 (10) .
[3]尹晓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J].焦作大学学报, 2005 (2) .
[4]陈登元.浅谈新课标下语感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3) .
6.日出小学作文 篇六
过了半个小时,东边天空渐渐出现了鱼肚白的颜色,天也稍微亮了一点,又过了十几分钟,太阳探出了一个小脑袋,像害羞的小姑娘,正在悄悄地看着我。人们也越来越多了,都期待地望着东边的天空,盼望看到美丽的日出。
渐渐的,太阳露出它那红艳艳的脸庞,天空也变成了淡红色,云也变得淡红淡红的,人们都在欢呼着说:“看呐!太阳升起来了,快录下来,发朋友圈啊!”
不一会儿,太阳渐渐露出了全身,金灿灿的,就像一个大火球。人们更激动了,欢呼更热烈了,都纷纷拍照,合影留念,别提多兴奋了。
终于,太阳升到空中,金黄色的光芒,真耀眼!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天更蓝,云更白,小花更红了,小草更绿了,一片欢笑声,在海边洋溢着。
7.草原上的日出小学生作文 篇七
如果去过草原,那一定要去看日出,没看过草原日出,就没有真正地到过大草原。
草原的清晨特别冷,炎炎夏日,最低温度也在5°,草原的日出特别早,一般是凌晨三点多点就开始了。我想是因为内蒙古是高原,比平原地区海拔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离太阳近,阳光一定是先照到了草原,然后才照到我们这里。
我们乘着大巴,在黑暗中颠簸前进,终于来到了日出最佳观赏点――喇嘛山。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迎着一股股寒风向山上慢慢爬上去,我冷得打了好几个哆嗦,不过还是咬着牙,“吭哧吭哧”坚持向山顶爬去,看看不高的一座小山,我们也爬了好久,踏在草地上,露水湿润了我们的鞋子、裤脚。我们爬到了山顶上,向下望去,黑蒙蒙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看不清下面的景色。
8.日出的小学作文 篇八
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矛盾性格
凡是看过曹禺先生《日出》一剧的人,大概都会对陈白露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曹禺先生曾有言:“《日出》里没有绝对的主要动作,也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1],但是他又承认陈白露“在戏中具有贯穿作用”。[1]作为线索人物,陈白露无疑是《日出》结构的中心。同时,在《日出》的潜在主题———个人在现实中的矛盾处境和内心挣扎这一层面上,陈白露又是当之无愧的意义的中心。本文旨在对陈白露这个中心人物作一番分析。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日出》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一种“完成型”的性格。这意味着在他们出场前,其性格与形象就已经基本确定并且难以发生改变,这是其情节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潘月亭的老谋深算、顾八奶奶的庸俗空虚、胡四的油头粉面、乔治张的崇洋媚外、黄省三的懦弱可怜……正是这些“完成型”人物的人像展览,才将“日出”前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深刻地表现出来。陈白露自然也是如此,但她的“完成型”性格又比《日出》中其他人物更为复杂。曹禺先生说:“她在矛盾的夹缝里讨生活,在极度的矛盾中无法自拔。她追求着她的理想的生活,这就是她生命的支撑。”[3]“造成她悲剧的一生……是罪恶的生活环境,再就是她自己。”[3]陈白露渴望着激情四溢、潇洒自由的生活,又保持着不合时宜的清高、自尊和善良的本性,正是这样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悲剧的命运。而这一点,又是因为她矛盾的身份和处境造成的。
如果要对《日出》中的人物作一个大致的归类的话,我们当然会根据“损不足以补有余”的主题将人物大致划分为“不足”与“有余”两种。而陈白露既算不上“有余”,又难称“不足”。有人肯定会说,在《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身处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她享受着潘月亭们给她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但这也是她“牺牲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她和下层妓女翠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应该算做“不足”。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若说陈白露是“不足”,她并没有遭到谁的压迫,乔治张曾向她求婚,潘月亭也任她取笑,甚至可以说惟命是从,顾八奶奶更把她当作体己人,连胡四和王福生也对她敬畏三分,在关键时刻她还有能力帮助小东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自主的,并没有谁强迫她。但若说她是“有余”,她没有用不名誉的手段去“掠夺”别人,更何况她的地位和个人财产也不允许。
陈白露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身份和处境之中。虽然她的身份是个交际花,但她与一般的交际花又很不同。在她身上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最终造成了她的悲剧。曹禺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是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时而感伤厌世……”[3]“一般的交际花知道怎样弄钱、存钱,保护自己,根本不会像她那样挥霍。像她为了小东西对待黑三那样的举动,一般的交际花也是不会干的。她在悲观和矛盾中活着。”[6]我们知道,陈白露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在堕落风尘前,她还是社交的明星。这一切条件都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在第一幕前的舞台提示中就提及陈白露“很骄傲,她生怕旁人刺痛她的自尊心”。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她要尊严,又很骄傲。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的。”“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对待潘月亭、乔治张这一行人,陈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际花那样曲意奉承、唯唯诺诺,反而时刻维护着她的自尊,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陈白露表现得十分任性,只是为了救小东西才第一次谢谢潘月亭、第一次夸他是个好人。乔治张醉酒后来到陈白露的卧室,她就质问乔治张:“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所以,陈白露和那些喜欢她的男性之间,与其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如说是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为恰当。当她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被与自己有着类似命运的小东西唤醒,要与方达生去搭救她时,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当面把他俩称为“疯子”。因为这样的行为是顾八奶奶这群人所无法理解的。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陈白露和方达生“这一男一女,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1]却走错了房间———身处在一群丧失了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行尸走肉中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做交际花一定不是陈白露的主动选择,她有她的迫不得已。除了家道颓败的原因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理由。让我们再回到剧本中来,分析一下舞台提示中对陈白露的大段介绍。这一段话,几乎能够概括陈白露一生的命运。而其中的一句话值得注意:“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儿时代所幻梦的爱情。”肯定了陈白露在少女时代曾经幻想过幸福而浪漫的爱情,就像许多“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样“羡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这里暗示着陈白露曾经追求过爱情和理想,但是并没有成功。这一点在第四幕中得到了确证,当方达生再次劝诫陈白露结婚,并远离这种奢侈荒淫的生活时,陈白露终于向他坦白了自己与前夫的婚姻。这段婚姻是陈白露的自主选择,是她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的对象和生活方式。按照常人的理解这应该是幸福的结合,也理应有完美的结局。然而陈白露却评价其“平淡无聊,并且想起来很可笑”。这位与方达生多少有点像的前夫“思想起来很聪明,做起事就很糊涂。让他一个人说话他最可爱,多一个人谈天他简直别扭得叫人头痛。他是个最忠心的朋友,可是个最不体贴的情人”。他天真而乐观的性格曾吸引陈白露和他结了婚,去了乡下,生了小孩。但婚后不久,“新鲜的渐渐不新鲜了,两个人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但是都还忍着”。再后来,“两个人互相觉得是个累赘,懒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直到孩子死了,陈白露与前夫唯一联系在一起的“绳子”也断了,前夫就追寻着他的希望而去,至今下落不明。这就是陈白露期待并追求着的爱情。陈白露的这段婚姻生活使她认识到,爱情和生活终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再纯真的爱情、再相爱的夫妻同样可以被生活磨平了激情,正是陈白露所说的:“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而婚姻中的“两个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到水里,向下沉,……沉……沉,……”。
正是这段话透露出陈白露的真正心声:爱情曾使她绝望。她之所以不愿和方达生离开,是因为她明白即使自己与方达生结了婚也无法摆脱生活中的“平淡、无聊、厌烦”,无法获得理想的生活。同前夫的决裂,使她对人生增加了空虚感,减却了热情。“陈白露的爱情幻想是永远不得实现的,也不会找到她心目中的‘情人’”。[8]因为她拒绝的不是爱情,不是自由,而是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样一个拒绝做普通人的平凡女人,她怎能不对生活感到绝望?过去她有良好的家世,能够让她在社交界崭露头角,享受与生俱来的一切———美貌、才华、金钱。而今家道颓落,她又凭什么再受人瞩目?美貌和才华只能成为她赚钱的凭借。所以曹禺先生会在舞台提示中说,她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并“不时地露出倦怠和厌恶”。她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乐毕竟总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会放开人的。”这是一种悲观和厌世的情调,暗示着陈白露看透了人生。所以在方达生要娶她时,她会略带酸辛地说:“爱情?(停顿,掸掸烟灰,悠长地)什么是爱情?(手一挥,一口烟袅袅地把这两个字吹得无影无踪)你是个小孩子!我不跟你谈了。”陈白露奢谈爱情,她明白方达生给不了她理想的生活,更接受不了方达生的感化和信念,并预见到他们的结合必定会同样将以分离结束。
更进一步地说,方达生与陈白露在性格和信念上本不是一路人。在第一幕中,我们知道方达生为人正直、传统。他在乡下住久了,很不适应热闹的地方,更看不惯陈白露身边这群人。虽然他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为挽回小东西的苦难命运付出过努力,他还去过宝和下处找小东西,结果却被黑三轻易地骗了过去,末了还得给黑三赏钱。可见像方达生这样忠厚、老实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是难与各种艰险狡诈的人物们周旋的,我们也很容易想象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处境了。在第四幕中,方达生居然还建议陈白露嫁给打夯的工人。方达生正是陈白露所说的“书呆子”和“乡下人”,他无力改变现实的境况,也根本不了解陈白露。而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她年轻、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是社交场上的好手。她又怎么可能和方达生这样老实、古板而困窘的人安心相处呢?
从小的经历,使陈白露习惯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活得潇洒而自由。她接受不了平淡普通的生活方式和处境。她追求过浪漫的爱情,结果真实的平淡生活让她感受到的却是苦闷与单调。她不甘于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希冀着一丝激情和快乐,所以她必定还是要投入到上流社会中享受激情而快活的生活。但她又是个有道德、知善恶的人,瞧不起上流社会中的丑恶。陈白露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清醒、自尊和认真的态度在腐朽肮脏的上流社会中寻欢作乐、玩世不恭,在一群自己看不起的人中间保持着不合时宜的清高与自负。她表面上的左右逢源、“顶红、顶红”,却掩盖不住内心无比的孤傲和寂寞。而她的梦想“等待,等待着有一天幸运会来叩她的门,她能意外地得一笔财富,使她能独立地生活着”终究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那样的社会从根本上断绝了个人靠正当手段获得财富和地位的可能,更何况是那样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梦想。潘月亭这样老奸巨猾的人尚且都破产了,她又凭什么等待呢?社会阻止了她个人奋斗和个性解放的可能性,生活中没有合适她的位置。陈白露无法阻遏这种“向下沉”的人生。方达生也好,其他人也罢,都无法挽救她走出命运的旋涡和绝望。“她是个真正的厌世者,用自己的毁灭来证明自己是彻底地厌世”。[3]所以她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日出》中的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曹禺先生这样评价他笔下的陈白露:“认真、热情、年轻、冲动,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却使她在一时解不开人生的纽结时,向死亡的道路上撞过去。如果她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在生活里‘混’过一阵的话,她是不会自杀的。”[1]若是陈白露甘于做一个普通的“竹筠”,或是她甘于在丰裕中迷醉的话,她都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她不行,她始终还太年轻,对自己的梦想太认真、太执着,也太冲动。因此,在希望的彻底破灭后,她说:“我发现我救不了小东西,正如我救不了我自己。”她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生命,告别了不能实现的梦想。
参考文献
[1][2][7][9][11][12]曹禺.日出.跋.选自《曹禺论创作》, 分别第41、42、34、34-35、158、44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3][4][5][10]曹禺.自己费力找到真理——1981年2月17日在北京人艺《日出》剧组的谈话.选自《曹禺论创作》, 分别来自第55、55、54、147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6]曹禺.曹禺同志谈创作.选自《曹禺论创作》, 第158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9.日出小学生作文 篇九
渐渐地,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远处的山峰仿佛刷上了一层奶油,分外光亮。过了一会儿,天空仿佛开了一朵金黄色的花,旁边的云朵也被染成了金色,好似一块块金元宝,好像一根根光柱。
太阳仿佛背着一个重包裹,慢慢地往上爬,逐渐变成了红色,像一块红烧肉。红色渲染着方圆万里的云,像一幅水墨画,似一片美丽的丝绸。
红色慢慢变成了紫色,那紫色的朝霞织着绵延的锦缎。
朝霞的形状也变化多端,一会儿像温顺的小绵羊吃草,一会儿像凶猛的老虎在觅食;一会儿又像调皮的小猫正抓着一个毛线团在打滚;一会儿又像野性的骏马在疾驰……
太阳渐渐露出了它灿烂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云朵就是它轻盈的白纱,装扮着天空与大地,分外美丽。白鸟都唱起了婉转的歌,大公鸡也亮开了它的歌喉,小狗也唱和了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人们又陷入了忙碌之中。
10.按时看日出的人小学作文500字 篇十
这时候的天空总是一望无际的浅蓝。过了很久,太阳还没出来。每当这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猜想:是不是太阳还在山背后梳妆打扮?一转眼,东边的`山头上,太阳已经在喷发着它那迷人的“火焰”了!渐渐地,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这红霞慢慢扩大它的范围,加重它的颜色,直到铺满了天空,铺好了太阳走向天空的“路”。我知道,迷人的太阳就要“走”出大山了!我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东边那座山的山头。
果然,过了一会儿,太阳就露出了一小半脸,它那红扑扑的小脸蛋儿红倒是红,却没发光。这个可爱的小太阳像是被绑上了铅块似的,一步一步,十分艰难地慢慢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云霄,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刹那间,这个小可爱忽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射得人眼睛睁也睁不开。此时的太阳总是十分美丽。就连它身边美丽的云朵也学着它,换上了时髦的酒红色礼服。
有时,太阳一出来,就走进了又大又厚的乌云堆里,此时,太阳就会在云堆里竭力释放自己的光芒,给乌云镶了一道金边,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日出奇景!
11.挑一种方式看日出 篇十一
山里的风很大, 夜也很黑, 却仍有不少和我们一样来看日出的游人早早地赶到这里。山脚下那家小商店的灯光划亮了漆黑的夜, 就着灯光, 我们看到几位身穿军大衣的乡民正在忙着向游客们出租棉衣和手电。附近有数名精壮的担夫, 两两一组地抬着用藤椅扎成的轿子, 不失时机地向我们招揽生意:“坐哦, 280元送到山顶⋯⋯”有一对衣着时尚的小情侣, 穿上租来的军大衣, 嘻嘻哈哈地交钱坐了上去。两顶竹轿从我们面前一晃一晃地擦身而过。真是一种舒适的诱惑!
朋友问我:“从这里到山顶, 有4800个石阶。你能走动吗?如果不行, 也坐轿上山吧?”我说:“能, 走吧。”
朋友笑笑, 打开手电筒, 拉着我的手, 向山上走去。
两对轿子在后面紧跟着我们, 担夫们时不时地向朋友吹着“耳边风”, 说前面的山路如何艰险, 夜, 又是多么黑暗, 甚至还主动向我们压价:“200元, 行了吧⋯⋯180, 坐哦?”朋友不吭声, 拉着我的手只管往前走。时不时, 有山风吹过, 携着夜的寒气, 让我们不由自主住地裹紧了风衣, 但这一切, 都没有动摇我们亲自登上山顶的决心。担夫们有些失望地折身向后面的游人走去。
深山里的景色, 隐在漆黑的夜色中, 除了手电筒照亮的路, 四周什么也看不清。这样也好, 我们只一门心思地往上攀登好了, 峰顶的日出, 是心中唯一的诱惑。
踩着石阶, 蹬着滑石, 我们大步流星地往上走。走着走着, 身上开始冒汗, 想想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省下了租棉衣和坐轿子的钱, 不由莞尔。
上到青云梯的时候, 我们和前面那两对坐轿上山的小情侣又擦身而过, 之前健步如飞的担夫, 此时也放慢了脚步, 边走边急促地喘着气。我也同样, 只感到腿像灌了铅似的, 每迈一步, 都异常艰难。越往上走, 阶台越陡, 我们只好走一段, 就坐在台阶上恢复一下体力, 然后手脚并用地继续攀爬⋯⋯
五点五十二分, 我和朋友终于站在这座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上。此时, 东方已出现了彤红的霞光。眼前的天空, 仿佛是一组组灯影, 时有佛光奇景, 千变万幻, 时有骏马奔腾、天狗飞跃⋯⋯那些红云, 在东方慢慢地升高, 渐渐地, 佛光奇景、骏马天狗都隐入天际。接着, 一个火球, 从红云后面升起,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周围的山野风景也越来越清晰, 色彩越来越鲜亮⋯⋯
转身看到, 那对坐轿上山的小情侣正满脸兴奋地用手机拍摄日出的景致。山上的风比下面还猛, 他们把棉大衣的扣子全部扣紧了, 而攀登中流的汗水, 早已浸透了我风衣的后背, 我不觉得冷, 相反, 这风吹在身上让我感到格外舒爽。
12.泰山观日出小学生作文 篇十二
早就听说泰山日出的胜景,有人说它壮美,有人说它亮丽。我早就梦寐以求地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不,明天清晨,我们便去观看日出。
清晨,爸爸把我喊醒。四点五十分,我们准时来到泰山观日台上。台上人山人海 ,黑压压的人群大都像我一样,睡意未消。爸爸把我带到一个人少的石头上,坐定后,放眼望去,仿佛身处云朵之上,居在仙境之中。
天空还未全亮,月亮垂挂在夜幕中。星星隐隐约约已经看不清了。这时,一道光芒射过,天空亮了起来。正前方的天空中,一片云朵渐渐发亮。不知哪儿飘来了一片云雾,让人觉得恍惚,天暗了下来。突然,一阵风刮过,视野又清晰了下来。就这样来来回回过了十分钟。地平线上一道发光的红线出现。人们呼喊起来,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红线不断地变粗。不一会儿,又像一叶倒着的小舟。太阳公公仿佛使了全身力气,终于露出了半张笑脸。此时的太阳红得似火,但又不刺眼。我忽然觉得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半圆的太阳公公还在不断扩大。不一会儿,太阳公公便露出了全部面容。红彤彤的,像一个大苹果,又仿佛金灿灿的的大火球。朝阳洒在生机勃勃的大地上。
13.日出小学作文 篇十三
“叮叮当当”伴随着铃铛声,我和妈妈坐在摇篮似的骆驼上,随着一路的颠簸,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高高的沙丘上,这里是最好的观景台,从上往下看,一切似乎变得那么渺小。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和妈妈静静地等待着。
慢慢地,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淡淡地红线。人群顿时沸腾起来,大家喊着:“日出来了,日出来了。”一眨眼的功夫,刚刚还是一条红线,这会儿中间出现了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周围散发着无数淡淡的金光。慢慢地,她调皮地露出了半个小脑袋,这害羞的孩子似乎在和我们做捉迷藏的游戏呢!终于,她忍不住要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突然跟一个跳高运动员似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全跳出了地平线。一个圆圆的大金球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把东方的天空照的如此金碧辉煌,大家欢呼跃雀!
14.日出的小学作文 篇十四
语言交际以语篇的形式出现,语篇是一个相对独立、具有整体意义的言语交际单位。衔接之所以能使一段话成为篇章,在于衔接通过语法和词汇等手段,把结构上彼此毫无联系的句子黏着在一起。目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海上的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名篇。张培基在英译过程中,既使译文语言自然流畅,并保持原文的风格。本文以《海上的日出》中英文本为语料,探讨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如何在汉英译语篇中实现的。
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连贯的产生以语篇实体为单位,以语篇中的信息为线索,激活接受者大脑里所储存的背景知识和信息,借助接受者的认知推理,理解语篇的过程。语篇连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得以实现。Halliday(2001)认为语篇连贯需要语篇衔接和语域一致。Richard(2005)认为连贯是“连接语篇中话语的意义或文本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胡壮麟等(2005)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思考。
三、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
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有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衔接有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本文将通过张培基对《海上的日出》英译版本在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分别进行分析。
1.语法衔接。
(1)照应。
例1: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译文:It kept rising laboriously bit by bit as if weighted down with a heavy burden on its back until,after breaking through the rosy clouds,it completely emerged from the sea aglow with a lovely red.
语篇分析论述中一般把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另外,照应词项还可称为外照应或内照应。例1中的第一个it是一种内照应的下(后)照应,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太阳。为避免冗余,作者没有使用单词sun。在汉语中,主题元素一旦被引入,在下文中通常会省略,即“零形回指”。例1中可以看出,汉语原文并没有使用代词回指,这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但在英语译文中,却在两处用了回指代词its和it。
(2)省略。
例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译文:As expected,the sun soon appeared revealing half of its face,which was very red but not bright.
省略指的是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省略的类型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汉译英中值得关注的省略现象,是汉语的零位主语的问题。例2中,原文并没有在“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之前再次出现“太阳的脸”,但是在译文之中,译者使用从句,并用which代替了“太阳的脸”,这使得在英语译文中仍保留了原文当中的精简。
(3)连接。
例3: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译文:Then,before I knew it,the dark red orb began to shine blazingly,dazzling my eyes until they stung and all of a sudden lighting up the surrounding clouds.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在例3中,原文中几个小分句都围绕着“深红的圆东西”这个中心点,因此在翻译时,把它作为主语,再运用两个并列的现在分词短语把语意融合在一起,英语译文中,译者选择了添加连接词then和and,使译文的逻辑性更加清楚规范。
2.词汇衔接。
(1)上下义。
例4: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译文:But its radiance managed to show through the dark clouds to edge them with golden lace.Then,after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tight encirclement,it came into full view and even dyed the dark clouds purple or scarlet.
上义词的含义是概括的,下义词的含义是具体的。一个上义词包括若干个共同下义词。在例4中,译者连续使用表示颜色的四个共同下义词,真实地反映了原文中日出时天空中由黑色到金色再到红色的过程。
四、结语
散文的“神”是通过一定的“形”反映出来的,散文的神韵蕴含在文章的语法、语义等各个层面。本文通过语法和词汇衔接分析了散文的衔接与连贯。广大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好语篇衔接关系,从而为读者提供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
摘要:语篇功能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组织信息的方式并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语篇的连贯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得以实现。本文通过比较巴金散文名著《海上的日出》的汉英版本,探讨汉英语言在衔接与连贯上的差异,提出在进行散文英译时应注意的方法。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连贯,翻译
参考文献
【日出的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日出的作文300字06-23
日出的写景作文700字08-21
看日出的三年级作文07-29
观日出写景作文10-20
写景作文:观日出11-26
日出作文800字11-27
初中作文日出150字08-10
看日出作文400字08-31
描写日出作文600字09-11
黄山日出优秀作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