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2024-07-06

“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精选3篇)

1.“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篇一

巴彦淖尔市交通运输局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二五”

及2011年工作安排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11.8亿元,是“十五”末的1.6倍,是“九五”末的8.3倍。五年来,全市新改建公路里程12365公里,其中,修建黑色路面达5035公里。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96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8公里,一级公路30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1.3%和0.2%。全市公路密度30.5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乡镇、苏木实现通油路。

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全市道路运输生产的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道路运输累计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亿人、旅客周转量 129.6亿人公里、货运量1.8亿吨、货物周转量 460亿吨公里,分别比“十五”增长 35 %、66%、65 %、300 %。目前,全市拥有客车1250辆,客运班线643条,日发班次2238个,营运里程达6.2万公里;有出租车2317辆;货车21043辆。乡(镇、苏木)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嘎查)通班车率达到98 %。水上运输有黄河渡口9处,水上旅游景区9处,渡船13艘,旅游船舶52艘。

“十一五”期间,市交通局先后荣获全区公路交通建设先进集体、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和目标考核实绩突出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还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考核为实绩突出单位。此外,市委、政府还为两位交通局领导荣记二等功。2009年,由自治区主办的全区农牧区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市隆重召开, 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的180名与会代表来我市实地观摩,并听取了我市关于农牧区公路建、管、养、运工作经验介绍。

二、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区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一个中心、推进三个转变、提升三项服务、强化一支队伍”的工作总体思路,深入开展“管理服务年”活动,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三个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广泛动员、多方筹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我们克服资金短缺等重重压力,举全市之力,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是自治区年度责任目标的3倍(厅下达任务9亿元,超额完17.8亿元)。全年开工建设交通项目492个,新改建公路4356公里,完成油路里程954公里。2010年,国家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临哈高速各项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市内建设项目青山镇至乌根高勒、刘召至海流图一级公路、临河黄河大桥、机场公路和客运新站等项目进展顺利;前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共完成通乡、通村公路4143公里,完成投资10.35亿元。在完成计划内通乡三级油路343公里和通达工程551公里的同时,我们还实施了计划外沥青路91项515公里,水泥路3项39公里,砂石路253项2695公里。全市新增通沥青(水泥)路的乡1个,新增通公路建制村(嘎查)210个(厅下达86个,超额完成124个),较好的完成了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达的年度任务。

为保证自治区年度责任目标的顺利完成,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招商引资、银行借贷、受益单位企业捐资以及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多种办法,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了交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全年未发生财务违纪、拖欠农民工工资和阻工、群体性越级上访等问题。

(二)加强管理、规范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养护管理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成立公路建设督查组,对市内建设项目执行工程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重点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开展了公路桥梁技术状况普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市公路桥梁的技术状况,为今后公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加强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对重点公路采取巡回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适当缩短检查周期,加大检查频率,充分发挥市旗两级公路质量试验检测室的作用,对涉及工程安全和耐久性的指标进行重点抽查。全年开展公路质量检查117次,抽查主要技术指标37167点(组),合格率达91.2%,出具抽查意见42份,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656条。目前,我市公路项目交工验收合格率和竣工验收优良率都达到100%,其余项目正在组织验收。

三是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目前,干线公路优良路率完成70.4%(其中国道70.6%、省道70.2%)、农村公路优良路率完成69.4%,分别高于交通厅下达指标0.5和5个百分点。油路 补修、路肩板拦水埂修复、急流槽修复、稀浆封层、绿化补植等养护小修专项工程进展顺利。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公路管理力度,目前,路政案件查处率、破案率、结案率和索赔率分别达到3个100%和94%,超限率控制在了2%以内(比自治区下达的超限率指标低2个百分点),有力巩固了治超工作取得的成果。

(三)强化安全,突出重点,运输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交通运输生产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共完成客运量160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94百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464万吨,货运周转量9724百万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13万人次(主要指旅游湖泊客运)。甘其毛都口岸国际运输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口岸过货量达680万吨、累计出入境人员21万人次、出入境车辆14万辆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06%、88.6%和126%。

二是交通物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巴运临河、前旗、五原物流园区和毅腾国际物流园区、际誉海关物流园区五个物流园区。物流业务已覆盖周边盟市,并开通了呼市、银川、西安、北京等货运专线,传统运输企业正逐步向现代交通物流业转型。

三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逐步加快。按照“一市三区”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与我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一方面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停靠站点;另一方面以临河为试点,研究出租车管理模式、发展方式和投放数量,适时适量稳妥发展出租车,目前宣传动员和问卷调查阶段已经结束,适时将召开出租车发展听证会。同时,我们组 织专门力量对客运班车、城市公交、出租车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构建运行高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切实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运输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规范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程序。在全市道路运输企业、客运站、汽车维修企业、驾培机构以及教练员中全面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建立健全了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了客运市场秩序整顿、维修业户类别核定、整治“大吨小标”和压事故、保安全集中行动等专项治理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积极开展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五是交通安全生产运行平稳。充分发挥行业监管职能,通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建立目标考核体系、举办安全岗位执法培训、设立有偿举报电话和联合执法等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托交通指挥中心的监控平台,进一步提高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行业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杯”有奖征文比赛、安全生产知识竟赛以及GPS应用与管理研讨会等活动。目前,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生产较大及以上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培训、完善制度,系统依法行政和职教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全面加强交通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深入推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继续巩固和保持我市“公路基本无三乱”的成果。开展了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年、交通行政 处罚案卷评查、行政处罚自由栽量权示范单位评比以及“管理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职业教育和交通科技方面,一是组织系统各类适应性、资格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班38期,培训人员达2800人次,圆满完成了交通厅委托开展的收费人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同时依托市交通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先后举办了党务干部、交通信息化建设、纪检监察干部等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交通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新版门户网站在全区率先改版并启动运行,到目前累计访问人数已突破99.8万人次,多项评价指标处于全区交通系统前列。同时系统内网运行顺畅,办公自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是全市交通行业专用电话号码96155交通运输服务热线开通运行,热线24小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交通咨询、投诉举报等服务。四是自主研发了公路建设管理平台,极大的促进公路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五是积极在公路建设和养护领域推广新技术,今年在110国道临磴线路面修复等多项改造工程中引进应用了冷再生施工技术,收到较好效果。

(五)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系统党建、精神文明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局党委及时动员部署,明确活动目标,创新活动载体,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党徽闪耀、亮明身份”活动,在养护生产和执法单位开展“共产党员示范路、示范车和示范岗”评比表彰活动,在客运站和服务窗口开展“雷 锋班”、微笑服务竞赛等活动,号召系统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努力做到“五个好”和“五带头”。近期我们将召开系统创先争优现场观摩推进会,以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启动交通系统“党员素质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教育优势,对全体党员进行轮训。

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交通运输厅 “十二公开”的规定,制定了《市交通局招标投标内部监督实施方案》、《市交通局交通基础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纪检监察监督办法》、《市交通局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等规定,开展了“交通局长微服私访”、“交通系统效能建设年”和“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转包分包、资金拨付、设计变更、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行和完善廉政合同制、监理信用信息管理制、质量责任公示制和合理低价中标法。

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系统窗口单位中广泛开展以“规范行为、文明服务、奉献社会”为主题的“交通运输文明杯”规范服务竞赛活动,活动将评选出文明出租车、客车、旅游船舶,文明道班、客运站、收费站和文明执法窗口单位、执法标兵以及公路养护文明服务标兵等11项荣誉称号,服务竞赛活动的开展,将极大的提升交通行业文明形象,提高交通行业各个层面的服务水平。此外,举行了“创先争优”第五届交通职工公路越野赛;开展了“重质量、守信誉”万人签名、“迎五

一、话发展”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座谈会、“机关效能建设年”和“博爱一日捐”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群众性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营造了交通行业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此外,建立了系统68人组成的新闻、记者宣传队伍,系统内部刊物《交通运输动态》已经刊印280期,共发表稿件2700多篇。

2010年,我局被市委、政府命名为“全市文明行业”,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市交通指挥中心被国家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荣誉称号,巴运五原宾馆新创建成市级文明单位,临河运管所等12个单位被重新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单位和文明示范窗口称号。目前,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有7名同志被授予国家、自治区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同时,系统综治、信访、扶贫和交通战备等工作也按照上级要求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十二五”工作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以促进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心,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融入呼包鄂金三角,打造沿河经济带,形成“东承、西接、南通、北开”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要求,以构建“六横三纵十三出口”公路运输枢纽体系为依托,以加快与蒙古国及晋陕甘宁等周边省市地区的出口通道、资源通道、旅游通道和市府到旗县的快速通道、乡镇村联网通道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的协调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所有出口通道(包括口岸)、以及市府到旗县区所在地一级公路贯通,乡镇(苏木)三级公路联网,100%的行政村通油路,国边防公路全部黑色化。形成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体系。

(二)公路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00亿元,公路建设里程 9015公里,其中油路 8646公里,包括高速公路108公里、一级公路600公里、二级以下及通村(嘎查)油路 7938公里。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规划达到2001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6公里、一级公路630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1.8%和 3.2%。公路密度31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公路交通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如下:

1、临河至哈密高速公路新建工程:我市境内108公里,其中:临河至青山镇段建设规模49公里一次建成高速,青山镇至敖伦布拉格段59公里建成高速一幅,估算投资30.6亿元。东升庙和陕坝镇连接线29.3公里,一级公路标准,估算投资4.6亿元。

2、省道212海流图至刘召一级公路工程:全长100.2公里,项目总投资8.7亿元。

3、沿黄一级公路工程:全长278公里,其中20公里为一级全幅,258公里为一级一幅,总投资19.18亿元。

4、临河黄河公路特大桥及引道新建工程:全长14.125公里,其中:临河黄河公路特大桥桥长4187.2米,跨包兰铁路和总干渠大桥桥长647.45米,引道长9.938公里,二级公路标准,投资概算5.6亿元。

5、省道213赛乌素至巴格毛都口岸二级公路工程:全长122公里,总投资2.1亿元,6、乌梁素海航运工程:按国家V级航道标准进行建设。航道长32公里,建设码头5座,估算投资1.3亿元。

7、朝阳至金泉工业园区一级公路工程:全长118公里,投资估算21.8亿元。

8、金泉工业园区至乌根高勒一级公路工程:全长112公里,投资估算20.5亿元。

9、临河至甘其毛都口岸一级公路工程:建设规模196公里,投资估算29.6亿元。

10、海流图至甘其毛都口岸一级公路工程:全长131公里,估算投资20.9亿元。

11、巴彦淖尔市天吉泰机场专用公路工程:机场专用公路项目主线长5.5公里,连接线长0.21公里,总投资9250万元。12、110国道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全长279公里,估算投资41.85亿元。

13、农村牧区油路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农村牧区油路 7816 公里,估算投资62.5 亿元。

(三)道路运输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公交优先和方便快捷出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短途客运公交化、中途客运直达化、长途客运网络化和出租客运规范化建设进程,力争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旅客零距离换乘。同时要积极推进货运市场向组织化、现代化发展,引导货运企业由承运人向第三方物流经营转变,建成一批以巴运物流园区为龙头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具有强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

到“十二五”末,全市100%的乡(镇、苏木)建成等级客运站,100%的行政村(嘎查)通班车,客货运输网络更加 趋于完善,公路运输年完成全社会客运量将达到 2750 万人、旅客周转量 257000亿人公里、货运量5800 亿吨、货物周转量 2460000亿吨公里。

四、2011年工作初步安排

2011年全市力争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争取完成一级公路2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1000公里。积极推进临哈高速、临河至甘其毛都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加快实施青山镇至乌根高勒、刘召至乌梁素太、临河绕城、沿黄一级公路和金川大桥、客运站等建设工程;确保完成机场公路和的农村牧区公路等建设目标。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安排部署,全面完成公路养护、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交通战备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篇二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十一五”及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篇三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措施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总结过去,筹划未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围绕努力打造“工业晋熙”、“活力晋熙”、“和谐晋熙”、“窗口晋熙”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按同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完成财政收入4792万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年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结构中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蔬菜、茶业、蚕桑种植;肉鸡、生猪养殖,全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9615亩,规模以上生猪、肉鸡、牛养殖大户280户,优质茶园500亩,园桑2300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日益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体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彰现新活力。全镇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3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0余人。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尾声,全镇已完成9家老企业改制工作,处置变观企业资产3680万元,安置职工747人,交纳养老保险金1483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总额比量增大,社会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方新未艾,将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46:28:26调整为30.7:30.9:38.4,各产业内部比例关系逐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茶业、蚕桑、油茶、蔬菜等种植,走多经发展道路模式,稳步推进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继续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 护农民切身利益。组织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风险抵抗能力,切实减少农民损失。工业经济开始转型,企业改制工作全面进行,通过资产的处置,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盘活资产,促进企业轻装上阵,逐步向公司制迈进。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园区效益日益彰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餐饮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区建设步伐加快。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城建设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下,扎实苦干,锐意探索,完成征地4000多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晋湖路、高坦南路、龙山路、天华路等县县城主干道及五星级宾馆、110指挥中心、邮政物流中心、县计生服务站大楼、检察院大楼、民政福利院、廉租房工程、长河二桥、四面尖道路、五千年文博园、新城中学、污水处理厂、花亭湖水库除险加固、花亭湖纯净水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协调工作。为县城建设的发展储备了用地,同时也妥善化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全镇在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移民、科技、卫生文化等项目128个,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电改全面完成,汪洋、石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 6000余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全面通过验收,受益人口达10000余人。阳冲、观音、晋阳三个村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有力地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镇卫生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条件。招商引资项目成果喜人,十一期间,全镇共引进招商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实施了凯达钼业、刘羊采石厂、海豪、众立实业、五千年文博园、双语学校、五星级宾馆、瑞狮建材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凯迪生物质发电、花亭湖纯净水、农博园项目,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为核心的招商区域,积极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做好教育债务化解工作,编制完成全镇2009-2018年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启动镇内两所中学并校选址工作,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极大提高,药品市场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在连续几年中名列前茅。“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以创建“平安晋熙”为抓手,城乡综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安形势喜人。加强双拥和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镇低保累计保障11万人次,发放低保等民生福利资金1200 余万元。对解决低收入和特定人群起到了积极的支援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团工作顺利开展。团委、工会、妇联、武装、残联、老年人、地质灾害、安全生产工作等工作都有新成绩。

总的说来,十一五时期,是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多,惠农政策全的五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实现“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战五年。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稳中求进,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㈠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家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将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口号,充分分析安徽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拥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廉价的矿产资源、旅游资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要发展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无缝对接。

我镇位于天柱山、花亭湖精品旅游路线上,居武汉、合肥、南昌中心点位置,是皖、鄂、赣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输纽中心。

“十一五”以来,我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抓经济、优环境、促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县城的整体规模和档次提升,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这为我镇“十二五”期间的抢占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镇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先进地区、周边发达镇区相比,我镇在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财政贡献率不高。

三是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必须立足镇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㈠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五大战略”、“三区建设”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加速镇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提速、增效、崛起”。

㈡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经、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环境生态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众立实业、今科生物、海豪服饰为龙头,大力发展生产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五千年文博园、五星级宾馆为示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晋熙工业集聚区建设投入,形成与县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2.17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快工业企业引进力度,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强势招商引资工作。以县经济园区和镇工业集聚区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晋熙。

㈢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上,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加大投入,造福民生,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人才等建设,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上,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和谐晋熙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主要指标是:

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平均增长13%;镇财政收入达到9600万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0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四、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㈠突出“三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新城区重点做好四大区工作,一以龙山路、天华路为主的拆迁安置工作(东展),重点建设好县经济开发区和镇工业集聚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工业发展基地;二是以高坦路、建设路为主的拆迁安置(续建片),重点建设好朴初大道、莲花公园、晋湖公园、长河三桥、高湖外湖、滨河大道等项目,将新老城连成一片;三是以农博园、五星级宾馆为主的拆迁安置(南拓片),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建设南路、高坦南路延伸工程,围绕生态县城,在光明水库基础上规划实施好城市公园;四是以建设北路、高坦路为主的北扩拆迁安置,重点做好105国道改线索程,实施好纯净水和新城中学新建项目,规划好物流区,着重发展商业。力争到2015年新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为县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创造良好 生存、发展空间。老城区为我县古镇,重点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古镇资源,着力形成古镇旅游观光及农产品集散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古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景区环境,加大对梅河、九龙、花亭湖等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整合开发建设力度,探索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住宅一体化项目,加快环库东路及蘑菇岛大桥、五千年文博园、农博园工程进度,规划好湿地公园,建设好花亭湖五星级宾馆项目,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创建全国最美旅游乡镇。利用县经济发展园区为发展平台,强势招商引资,发挥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全镇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和产业对接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区内转移的类型和特点,深入分析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完善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范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倒闭企业闲置资产,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占地的处置力度,挖掘新的财税增长源,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供源源动力。

㈡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大力打造我镇特色优势农业板块。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茶业、蚕桑、油茶、瓜蒌和蔬菜等产业。利用环库优美山水自然环境,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形成高科技和观光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2000亩。立足梅河、程岭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传统茶叶、蚕桑改造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各500亩,形成一村一品。以福润、海润为产业龙头,加快养鸡、养猪产业发展,培育扶持20家规模养殖,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培育、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形成富有特色的以生猪、肉鸡、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科技运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注重以水利、交通、移民、能源、扶贫等扶持项目为抓手,夯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为主,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14个村村部、文化中心、卫生室、培训中心为一体农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科学规划,加强土地整治和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面貌,树立农村新形象。

㈢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承接转移突破。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通过县经济园区推动,积极筹建镇工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末,基本上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和“五横五纵”的园区干道网络局,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引导同行业企业主相关配套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积极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推行领导招商,重点抓好工业和旅游招商,突出抓好小分队招商,深入推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围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做好项目配套工程和源料林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争取引进2个超亿元的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入园。综合做好引资、民资和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激励、扶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力度,优化环境,落实奖惩,建立机制,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紧抓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资本流动的新特点,认真把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对接,实现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所突破。超前谋划与武汉经济发展圈的对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修通经济发展快捷通道,融入武汉经济发展圈,力争谋求多向发展。

上一篇:2010事业编制考试试题下一篇:我们去爬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