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共11篇)
1.[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一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高一地理备课组
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也不仅是教会学生某种艺术技巧,它的内涵是深刻的、外延是广泛的,它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美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地理学科是一门揭示“人地关系”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的广阔领域使美育的素材无处不在。中学地理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挖掘地理科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孕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又指导人们把握生活、美化生活。着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成分,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地理课中进行美育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必须始终以宣传国情国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更有无比坚实的凝聚力,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会引以为自豪。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进行美育,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①科学美。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也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等。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
②自然美。这个题材范围极广,包括各种自然要素,都有可取之处。如地形山高水低之不同,气候四季轮回之差异。自然美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能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适当进行渗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
③人文美。众多的人文景观如文化遗迹、现代建筑、村舍民居、道路交通,还有各时期、各民族的风俗、服饰、艺术作品等,都能使学生接受艺术的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人文知识又与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应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联系和补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在突出美的同时,也可以强调地理现象中不美的方面,以之作为反衬,突出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资源、种族等差异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灾难等对社会、环境、文明造成的伤害,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反思,强调和谐美对我们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使用抑扬顿挫、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再比如把地理知识有意的与文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诗词、谚语、民谣、成语、散文等,既能创设地理教学的意境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地理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在地形与交通的关系时,就可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地理课堂中还可以有效的使用音乐来感染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唤起不同民族的人的共鸣。收集一些不同地区、国家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乐曲或歌曲,让学生一起来欣赏,放松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还可适当与美术相结合。例如各地的建筑,我们都知道,建筑是一个地方一类环境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结晶,我们完全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建筑的历史与美学特征,使学生既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文化,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影电视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足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 还能够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了解, 有利于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指导他们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教师在活动中结合对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自然的兴趣, 加深对美的感受, 提高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寓美育于言传身教之中要搞好地理美育教学,教师就要全身心投入,教师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自觉的又不知不觉的得到知识的灌溉和美的熏陶,真正对学生的精神起到感染、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
教师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注重自身修养美、风度仪表美,知识面要广博、词汇要丰富、语言要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要真诚的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自豪,这样双方的相互欣赏有利于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美育的培养。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应和谐统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形式来实现,但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不具有感染力,不是美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形式的艺术性,审美性,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效果。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达到完美结合的教学才称得上审美化的教学。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又常常通过采用艺术化、审美化来表现,在教学形式审美化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情动作,运用审美化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色彩、音响、图象等等的能力都制约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不仅使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之间和谐适应,而且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审美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地理学科美育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大量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模型、仪器、电教媒体等多种直观性地理媒介,形象化的语言以及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等活动,让其真切地感受地理事物的声、形、色、运动变化及整体美感,丰富、发展其思维。
这样通过学生的感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减轻认知上的难度,提高认知上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感到亲切,如临其境,从而融入美的教学氛围,真切地去感受美、发现美。
2、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就是指教学既要准确揭示和展现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认知因素;同时又要艺术化、审美化地传递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和情感因素,即作用于学生情感领域的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最终达到求实求真的境界,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弄清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地理学科以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清晰简明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秩序的、逻辑的科学美。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这些科学美,培养起其追求科学美的意识。例如在给学生介绍泰山雄伟、庐山的秀丽美时,还要告诉学生从地理成因上看,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在讲述过程我们应将科学与美育高度地统一起来,既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鉴赏力,又要使他们形成自身健全的审美心理,以达到完整人格的基础训练。
3、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美育总是“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行动的‘催化剂’,使受教育者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这也是美育和科学教育、道德教育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激发受教育者情感的教育都不是美育,而任何富有积极感情色彩的教育,都多少具有了美育的意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积极而饱满的情感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就缺乏情感交流,课堂就不会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教学令人愉悦的美感,不能产生美育的效应,但是仅有教师的情感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产生师生间的共鸣,即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美的特征。所以必须将教师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只有实现了情感的转移的教育才是美的教育,能把教师的喜爱、兴趣、同情、憎恨、幽默等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是美的教育。”
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是富有感情和具有感情调动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对祖国充满无限的爱,对世界美好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才能描述祖国锦绣河山,深爱之情,溢于言表;评说种种环境灾难,切肤之痛,令人动容;讴歌祖国建设成就,满怀欢欣,豪情于胸;纵论天下大事,慷慨激昂,催人奋进。配上教师的姿态、手势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更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无疑,激发情感受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给人的感染、激励和唤醒,才是最强烈的,才能真正体现出美育的特色。
4、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在地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项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真正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地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审美主体即是地理学习者,由于主观条件如审美能力、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征等的限制,并不是地理学中的一切审美客体都能与学生发生审美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字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
比如,初中地理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是: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四季变化。到了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有了昼夜交替,有了地方时,有了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的公转,才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才有了四季。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地向中学生渗透地理中更高级形式的美,那么,就如同地理教学论中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一样,违背了科学美育中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力求将所有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生硬、沉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转化为生动、活跃的地理审美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教育,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2.[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二
一、地理美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核心保障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地理美育与地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形象化、愉悦化的地理教学可避免抽象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增进学生对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以及全球意识等德育内容的理解及教育层次提升,促进言行一致。同时,美的鉴赏会激发学生探究美的动机以及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有利于中学生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发展。地理美育是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然而,现实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不足,许多教师注重地理自然美的熏陶,忽视地理其他美育渗透,学生对地理学科内隐地理美和美的标准含糊不清,且美育形式多为讲解说教,影响地理美育有效性。因此,探究地理美育内涵、特色及有效实施意义重大。
二、丰富的美育素材构建地理美育特色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蕴含丰富的美育素材,造就了该学科美育类型的多样化和特色性。
1.地理的自然美,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
地理自然景观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地表奇迹,以不同表现方式给人带来视觉盛宴。就美的风格而言,地理景观让人惊叹于泰山的雄壮之美、青城山的幽深之美……就美的内容而言,地理之美,异彩纷呈,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神奇各异的地貌;从热带葱郁森林到寒带冰原,从广袤田野到无垠草原沙漠,不同季节色彩纷呈,体现自然景观的色彩美;瀑布飞流、滚滚江河,体现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节奏美。这些形象化、直观性的自然美易通过实地观察或影视、图片等间接感受,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
2.地理的创造美,彰显人类智慧的魅力
美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理社会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种种活动,表现为工农城市交通等生产及生活上的各个方面,教材中的人文部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注重联系学生熟知或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现象,尽可能使中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美就在身边。
地理创造美不仅表现在上述物质层面上,还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各地语言文字、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构成地域文化差异,这些文化还体现在古今中外民居建筑风格上,带有独特的民俗信仰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创造的物质和文化之美,使人学会包容,相互理解。
3.地理的科学美,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美求“真”,美求“是”。美应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创造美须尊重规律,否则美不长久。地理观察发现获得的美是地理现象、景观等外显的感性美,而地理科学美是透过层层的地理表象,经过抽象思维加工而得。这些呈现地理科学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是解释地表地理事物和现象结构的有序性、海陆分布的平衡性、各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性和协调性,以及地理过程演替的阶段稳定性的科学理论,体现着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种种地理理性的科学美的基础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和谐发展观等观念,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三、中学地理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核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想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易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指导学生明晰美的概念和本质,明确判断美的标准,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核心。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运用直观影像、图片等呈现手段呈现地理信息,能把学生看得见或没看过的地理外显的自然美和人类创造美展示给学生,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当今人地关系恶化、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直观影像、图片等呈现地球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肆意破坏的现象,将这些破坏现象和原始自然美联系起来,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明辨美的标准,规避自己不美的行为举止。在此基础上展开培养学生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的活动,更好地实现美育目标。
2.以多变地理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
地理文化美和科学美隐含在地理知识中,接受式教学难以让中学生体会和领悟地理科学之真正魅力,这种有缺陷的地理美育渗透方式会阻碍中学生对地理科学美和隐性创造美的欣赏和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这要求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启发、引导、探究和体验式教学,以多变地理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注重地理方法的优化组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情景,把地理课堂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通过生动的审美学习活动,使地理教学过程转化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资源观、环境观等教育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或采用辩论、模拟、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
3.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
在地理美育的渗透过程中,既要注意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且意义重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离不开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中包含美育素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观,认识、发现和创造地理美的地理学科审美能力,还有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审美元素的审美化地理教学能力。
3.[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三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指点和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因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以精心设计的提问来贯穿全文,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顺利地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首先、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时,可以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就三幅漫画所蕴涵的寓意进行思考:小鸟为什么悲哀?小草的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哀求?飞来的山峰指得是什么?面临这些后果人类应该怎么办?通过漫画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生态破坏的危机意识,并引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简单问题可以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回答,并进行补充修正,鼓励学生,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介绍气温和太阳辐射关系时,可提供“我国夏季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等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我国夏季最低气温分布在哪里?”、“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哪里?”、“两者有何关联?为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该问题系列有明显的层次性,能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并较易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
其次、问题可以激发创新的意识、探究的欲望。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索思维;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紧张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上游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为什么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呢?”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黄赤交角”是一重点和难点,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一个23°26′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上移动,这时进一步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假如黄赤交角为40°或0°,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易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再如,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再次、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并且经常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再如: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后,要求学生在下面两幅变式图中画出气压带和风带,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见下图)。
最后、问题可以整合课本知识、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把知识问题化时,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由限制条件到开放性,层层递进,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在介绍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一节图4-1-7时,可以将该图设计成如下问题来组织教学:①该图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②铁路、公路、水路这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距与运费之间有何异同点?③在距离OA之间、AB之间、AB以外等三种情况下,应选择何种运输方式?为什么?④交通运输方式还应考虑哪些因素?教者如果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读图回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并且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地图的阅读方法,再者加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真可谓一箭多雕!在介绍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时,不妨可以进行如下设问:①读图4-1-8,图中展示了哪些交通运输方式?还有哪些未展示出来?为什么?这体现了现代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②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的不断提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③阅读P88《知识窗》,体现了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哪种发展趋势?如果这样设计的话,不但将课本零散的知识点,予以了很好的整合,而且也便于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四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杨玉华
511500 [内容摘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文从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和地理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两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案例教学
选编
实施
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广泛收集地理素材、精心选编案例
案例为“虚”,地理原理为“实”,案例素材本身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立足新课标,从多渠道广泛收集、选编新案例,力求做到“因人选案”“因材选案”、“因地选案”和“因时选案”。
选编地理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地理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要求首先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1、展示案例,指导学生阅读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案例的展现应力求引起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的自我经验。通过阅读,学生将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这为下一步的讨论、交流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与案例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匹配,并且要注意层层递进,难度也要适中,要控制数量。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强调价值性,要强调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形成方法和原理。
第二,要具有开发学生认知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的价值。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它的匹配。设计的问题与案例提供的情景、提供的内容、所展示的隐含的信息要匹配,不然的话可能走到岔路上去。
第三,题目还需要有思维性,不是很直接的,一看就能得到的,也不能太难。有了思维性,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能开发他的潜力。就是说,问题要有思维,最好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多种情况,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答案,甚至是不确定的,答案可以有多样性,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当中。
第四,要有层次性。因为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还是差异比较大的,所以在同一个案例教学当中,可能有不同层次的问题都要呈现出来。这样的话,让每一类学生都有成功思维的快乐。案例分析总体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以案论理,切忌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具体而言,要坚持“三结合”和“三有”的原则——结合案例内容、结合所提问题、结合有关理论以及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3、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经过前面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这时,教师要安排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并组织学生评议。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4、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从阅读案例的能力、分析案例的能力、合作参与意识、思维拓展情况、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自我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一般来说,案例的拓展教学是在学完了典型案例之后进行。比如我们学习了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我们就可以把它扩展到中亚的里海地区荒漠化的问题,还有西非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防治问题;比如我们学习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标题当中是列出珠三角,我们可能把它扩展到长三角的学习。案例的拓展,就是要学生能够利用在第一个案例中学到的原理,去解决另一个新的类似问题,也就是说,学以致用。
当然,由于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已经体验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老师在进行拓展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前后的重复,尽量采用新颖的、有变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案例学习的热情,保持探究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相信案例教学在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会越来越成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放光彩。
作者简介:杨玉华,1980年出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11年。通信地址: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邮编:511500 电话:*** 电子邮箱:nkzxyyh@163.com
杨老师:
您好!
您的稿件《 浅谈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已通过初审,可以发表。
需交费用:550元。
预排期次:2012年第12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刊 邮局汇款
收款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财务部
收款人:
曲江
邮编:
710062
5.浅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论文 篇五
要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生活的感性认识与课本的理性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教材、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如在教学《中国交通》时,可采取学生辩论的方式,针对要想富先修路和不应该毁林修路这两个观点,让学生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明白了是非,又激活了整个教学课堂,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
定位课堂,应该通过引入生活事件,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空间,使地理教学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
二、课堂活动“生活化”―――增强地理课的吸引力
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带进课堂来讨论、思考,我们更要让学生把地理课上形成的认知、情感,带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体验,形成这样一个双向轮回的过程,这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是极其有益的。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在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地理名词是学生不曾听过的,缺乏感性的认识。课堂上老师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语言是那么僵硬、难懂。所以老师在教学时,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具体可感,如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要多多采用一些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中生活化的语言不但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能把专业的词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涵义,再经过必要的语言内化,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专业表述了。如在讲大气的温室效应时,可以用这样一句话作总结“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又如通过“<”可帮助学生掌握六个风带。学生能形象记忆,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地理教学指明目标
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把学生关心的事和身边的事引入课堂,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等问题。枯燥的理论知识一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情境,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现出来,使学生从中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如教学“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时,可让学生以投资商的身份进行假设:如要在某处开一家服饰店,应如何选址?为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更好的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
五、回归生活,实现升华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
地理老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兴趣,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也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活力。课堂教学唯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地理课教学的实效,学生才能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学得自然真实、亲切主动,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6.[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六
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法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势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比喻成两个手劲差不多的同学掰腕子,手势将保持不变,以此说明锋面较长时间停留在某地区,从而影响该地区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讲我国占世界首位的八种矿产资源时,学生记起来往往丢三落四,采用谐音让学生记忆,并形象地描述为,我的心太烦,烦得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谐音为:吾(钨)心(锌)太(钛)烦(钒),目(钼)泣(锡)稀(稀土)涕(锑)。学生就能很快掌握这八种矿产资源。有的内容,编成顺口溜,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
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
在讲第二章气旋、反气旋,气团和锋面活动时,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的谚语和天气预报及当地的天气变化,叫学生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三、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
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以下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一万亿倍,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之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十亿个以上。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地球对我们人类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星球。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也并非唯一人类居住的星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进军,不久,人类可望移居月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划分六步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生存的又一故乡。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欲望。
在讲第五章生态平衡时,引用三类事实资料,一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数量变化引起生
态平衡失调的实例,如棉花、蚜虫、蜻蜓与瓢虫的关系;第二类是在一定限度内,建立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实例,如澳大利亚引进专食牛粪的屎克螂,把压在草原上的牛粪推进土洞,使草原重新茂盛,促进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第三类列举国内外破坏生态平衡而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事实资料,如日本水俣湾出现猫集体自杀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追问其原因,是由于猫吃了被污染的鱼导致神经错乱,人吃了被污染的鱼,精神受损伤,行动失控,以至死亡。这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本身,可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7.[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七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宝山中学 王学军
内容摘要: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给21世纪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地理教学 教师 学生
作者简介:
王学军,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任教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旗宝山中学,中教一级职称,长期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为辅助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软件,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就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计算机多媒体的屏幕显示内容动感强,相对其它媒体更富吸引力和渗透力。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力图使画面内容生动,即要尽可能地用一些动画、音乐,将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这些动画和音乐中,使学生爱听、爱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的总论部分,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将遥远的地理事物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时,课件展示如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茫茫宇宙中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地球的旋转,地轴及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的出现,太阳在中心位置放射出光芒,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现等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到感兴趣的画面上,此时出现了字幕:“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___现象。”学生的兴趣立刻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鼠标一点,马上出现一卡通人物有节奏的送入正确答案„„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动画、结合有趣的图像和绝妙的声音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教给了学生地理知识,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地球之“动感”,因此给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光凭教师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有些难点借助一般教学手段依然无济于事,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人们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直观——抽象——实践)入手,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上述“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中演示完“地球自转”后,马上演示“地球公转”,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画面上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动,太阳在中心位置源源不断放射出光芒并以平行光束照射至地球表面,故公转时可观察到公转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一周为一年并留下轨迹为椭圆形;当地球依次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春分(3/21前后)、夏至(6/22前后)、秋分(9/23前后)、冬至(12/22前后)]时,画面出现闪烁,此时鼠标一点,锁定画面,出现字幕,停留片刻,教师讲解,之后地球继续运行至下一个特殊位置直至公转一周。教师利用这生动的画面,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着手解决难点问题。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耗费太多口舌,都非常清楚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又如模拟演示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的发生、泥石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经纬网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而这些课件的制作和获取都离不开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地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在学习我国气候特征时,需了解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讲清楚的。若利用课件,通过动画效果,把季风的形成,运动路径,移动方向,影响的范围,按顺序播放出来,关键时段闪烁出现,直至到达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可观察、可观赏的形象画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 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能给学生展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提供便于探究的环境,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多媒体课件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三者在计算机上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内
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大容量,为学生感知事物提供了更宽阔的思维领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见,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我国“西北地区”时,要理解其“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把本区的地表景观中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新月形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一展现出来,再利用动画、配上少数民族曲调,把地面植被按由东向西顺序,先后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以致造成生产生活不方便、经济水平提高不快的画面。然后出现一卡通人物,苦着脸问: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发言后,教师归纳讲解:点击鼠标,出现夏季风运动路径,含有水汽的云团哭丧着脸到达不了西北,引发学生思考:Why?再点出“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观察分布规律,得出:由东向西,降水量由400mm→200mm→50mm以下,故为半干旱、干旱地区。结合当前形势,提出问题:我国要开发大西部,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合理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当然,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在碰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创造性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
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目标中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要求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我国的旅游资源”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西安的兵马俑,桂林山水,黄山“四绝”的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怪石、云海、温泉,井冈山等革命纪念地,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傣族的泼水节等)„„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上:×××到此一游!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愤怒、指责、痛恨的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授之以渔”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资料:
1、《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2、潘信国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3
3、苗逢春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8.[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八
摘 要:“愉快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本文从教师巧妙运用“愉快教学法”实行地理学科的教学,即从引发学习兴趣到激发学习兴趣,再到增强学习兴趣三个层次逐点阐释,其终极目标是让广大学生改变厌学、不学的不良学习情绪,提高认识,从而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改变他们从厌学、不学到会学、爱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 愉快学习激发兴趣 课堂设计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被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是“副科”。虽然这两年已经列入中考,但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甚至不动不学。其实,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尽管如此,地理学科还是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八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注重地理课的“愉快教学法”是改变地理教学现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此,我对如何实施“愉快教学法”,谈点个人粗浅的做法。
一、巧设课堂气氛,引发学习兴趣。
(一)巧设情境,创设愉悦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师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所在。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唱着这旋律优美、歌词动人的乐曲,较自然地引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情感,轻易地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二)察言观色,创设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心理动向,有意识地培育并引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消除种种不良的因素。例如,有一次我去上课(前一节课上的是体育课,学生练习跳绳),上课铃已经响了,有俩学生还在玩绳,班长叫起立时,他俩还舍不得把绳
子收起来。我站在讲台上静观其变。随即,班里鸦雀无声,我柔和地看了看他俩,并没有开口训斥,他俩便立即收起绳子,红着脸,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我并没说什么便开始上课,课堂上这俩学生听课比以往都认真,似乎在感恩老师对他们的宽容。课后回想,我认为主要是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又没有当众教训,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从而保护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相反地,如果当时我借此机会,把两位学生大批特批一通,即便他们不反驳,心理也很委屈,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以这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去听课学习,效果能好吗?
二、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艺术,搞“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兴趣学科,那么,就要求教师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会学。
引用歌谣谚语教学。歌谣、谚语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容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
巧用古诗词教学。利用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能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例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的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既给人美的享受,又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地理漫画教学。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森林资源的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也带走吧!”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出现了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的可悲结局。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爱学。
海乘船到美国去的孕妇,在太平洋上生下双胞胎,按出生日期计算,先出生的姐姐反倒是妹妹,怎么回事?这些都是学生极感兴趣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好方法。
(二)借助科学性材料。
科学可以破除迷信、盲崇,直达真理。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天文、地理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我国季风气候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及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营成功的典故;讲中东气候时给学生提及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3月爆发,美国是等不及联合国批准就对伊宣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想赶在中东炎热的天气来临前攻下伊拉克;在讲首都北京时,让学生说出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间(2008年8月8日),然后告诉他们确定8月8日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气,预计那几天北京的天气有利于运动员的发挥。把这些科学材料里包含的地理科学知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豁然于心、恍然大悟,这样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借助时事性材料。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而现行教材的更新换代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为了使教学常教常新,我平时很注重从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收集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并且分门别类装好,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内容。如,在讲我国的邻国时,给学生分析1990年前夕苏联解体的情况,之后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5个。而这两年的教材里,我国的陆上邻国减为14个,原因是我国西南部小国锡金已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与教材紧密相关,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学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求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样,地理课不再是乏味的、枯燥的学科,学生学起来一定会趣味盎然。通过努力,地理教学一定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参考书目:
1.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中学地理教法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
2.中国地理学会,《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第6、7、9、12、期,2005——2007年全年刊,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9.[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九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近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现象。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将地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以实践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用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
地理实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拟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或者相关器材,把真实的地理现象的过程还原到课堂之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地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地理实验的启发性较强,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扩展科学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地理规律以及原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地理实验教学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完善修改实验方案。教师需要对每个环节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具体阐述地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集体备课,就地取材。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备课。而在实验的备课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节课程的重难点,以便确定实验的主题。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所选择的实验方案更加全面,有利于教师的地理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实验项目器材的选择上,要坚持简单、安全、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科组的地理教师可以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们通过研讨可以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讨论发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知识点使用实验教学并不能提高效率,其中地转偏向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就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们经过讨论,将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作为实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们对实验器材进行讨论,目前现有的教具有地球仪,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如选择办公室常见的红墨水。
(二)明确主体,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的总体设计。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需要满足目的明确、科学组织和现象明显的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紧紧围绕所选择的主题,确定实验的类型;其次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脉络,以启发引导学生为目的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参与到质疑、验证等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选择的主题,首先确定本次实验的类型为操作性课堂实验。开展的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朝上放置,教师使用红墨水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上滴下一滴红墨水,然后请学生观察墨水流动的状况。紧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采取同样的方式滴下红墨水,然后再观察墨水的痕迹。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南极点朝上,自东向西旋转地球仪以后出现的现象。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出实验结论。
(三)实施实验,完善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设计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的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状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于重点知识,随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在整个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达到的效果等各方面做综合评估,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看到我手上的地球仪,假如我现在滴一滴水在上面,大家觉得水会往哪里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在每一步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讨论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地球偏向力的知识引入到现实问题中。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地球偏向力的规律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一下: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大家觉得河流哪一块侵蚀最厉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实验串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认真分析了整个实验课堂,发现实验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墨水痕迹不明显,观察略有困难等。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三、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学校应该完善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日常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应用较少。一方面,地理教师接触到的专业地理实验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理实验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学校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校可以建立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对地理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整个实验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乐趣。
(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验突发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有学生说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转速太快或者墨水滴的太少,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实验。
总之,将地理实验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1):55―56.
10.美育和德育在中学音乐中的作用 篇十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美育不仅是人读书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要让美育伴随人的一生,音乐中的美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一、理解歌曲感情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就可使感情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感受旋律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也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三、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除了在音乐教学中重视美育的渗透之外,教师还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义勇军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保卫黄河》等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四、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部分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的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德育要注意一个“巧”字,切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所谓“巧”即巧妙取材,巧妙结合学生于教材实际,让德育教育在似有似无中进行,使其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德育教育。
11.[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 篇十一
摘要:学校地理教育具有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国际观念、深化全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有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地理教育
学校 功能 作用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它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纽带,对基础教育作出贡献。因此,地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地理科学的形成而诞生和发展。到了现代,已经逐步形成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它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的教育功能
1.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地理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学校地理教育具有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加强国情、省情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分科制的教育体系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也使学生既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乡土地理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2.加强国际观念、深化全球意识。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都注意把本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形成“地球村”的观念。与此同时,也认识到诸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来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目前中国与1廿界的联系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础教育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地理教育是开阔青年学生眼界的有效工具。虽然,青年学生也可通过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了解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然而他们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因此,基础地理教育能够教给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3.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如果大部分人,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冲淡,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基础教育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从人地关系看,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这不仅使人地关系协调论成为了地理教育的主导思想,而且为地理教育的改革注入了生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目前在我们国家,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而地理学科教育是进行环境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使人类文明进入选择性发展的新阶段。而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育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状况和它对人类的影响,更关注人――地系统中,人们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办法,以及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有意识的强化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诱发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要求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分析家庭购买无氟冰箱;旅途中不把快餐盒等垃圾随手丢出车窗外: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节约利用纸张等每个人自身行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4.地理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出有素质的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发生在生活中的智力、体力、和社会道德各方面。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地理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培养,还有助于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上向来把“知天文,晓地理”作为博学多才的象征,直到今天,地理教育的内容仍然包括天文学和整个地球科学体系。学生通过地理课堂教学的学习,可以获得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多方面的知识。地理教育也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现代职业几乎都需要程度不等的地理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教育在培养人们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能。作为社会的一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可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可以有机地确立生产内容;知道绿色消费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环境、应该对公共环境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对策;在商品市场的竟争中,通晓商业行情、需求、文化信息、区域的交往与联系以及对市场的预测;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并作出决策;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可以使个人、社区环境都受益等方面,地理知识都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当遇到上述问题并作出决定时,所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其中一些是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教学获得的。这些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被称为“个人地理”。学校地理教育就是要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地理”,使他们在担任各种生活角色时更有能力。二、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一方面可以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地理教育通过特定的思维、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使一部分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学校教育中,以下目标可通过地理学习来完成:
1.思维能力。
(1)理解能力,即领会信息的含义并表达出来的能力;
(2)分析能力,即把材料分解成若干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的能力;
(3)应用能力,即在新情况下使用所学东西的能力;
(4)综合能力,即把部分结合成整体的能力;
(5)评价和决策的能力,即判断有关问题的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佳选择的能力。
2.知识。
(1)理解地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思维构架下审视国内和国际事件,理解空间关系;
(2)了解地表的主要自然系统(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以及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农业、聚落、运输、工业、商业、人口),以便对一个地方有清晰的认识。其中牵涉自然条件对人文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地方的文化观点、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
(4)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
(5)对乡土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认识全球相互依存的挑战和机遇;
3.技能(实践技能)。
(1)观察:是收集事物的有关外貌、位置、分布、联系、运动和变化等信息的手段,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记录数据:包括绘制地图、素描图、曲线图和其它图表,记录访谈内容,记录仪器测量结果,收集样本和标本等;
(3)报告: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各种媒介(曲线图、模型、胶片、照片、录像带和幻灯片等)展示材料,并用书面和口述形式作出清晰准确的解释;
(4)解决问题:包括综述、判断和决策。
4.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能。在开发学生智能中,地理教育的功能主要有:①每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式,都是由各种地理事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层层剖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进行综合的能力。②地理教学重视对区域整体的分析研究,重视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对比分析等能力的培养。③地理教学重视野外观察、考察、气象观测、参观工业生产流程等实践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以及地理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④地理教学重视地图的运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填绘各种地图,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认识能力,绘图、读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5.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教育在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亦有其独特的作用。
地理教育能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地理事象的认识、了解,发掘地理景观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引起美感,进而构建美的心灵,达到美育的功能。学校地理教材中那些山体的雄伟美,峡谷的幽深、山川的秀丽、山石的奇特美等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凇,绚丽斑驳的鸟兽鱼虫,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海市蜃楼,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地理景观中一些相对运动的景象也呈现出动态美的特征。例如,奔腾的江河,潮汐的涨落,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火山的喷发,云雾的变化等,运动着的地理事物,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
(2)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关心;
(3)欣赏自然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
(4)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一生物圈;
(5)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6)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三、坚定信心,切实加强学校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由于它处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能够成为各个学科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对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地理智能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美育观念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故学校地理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放眼世界,人类的生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们都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正如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认可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段深刻的话语对全世界地理教师和地理科学工作者都是一种非凡的鼓舞。那么,当今社会媒体越来越多,学生获得的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广泛和复杂,其中有多少是通过学校地理教育获得的,已很难区分清楚。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进各种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做法,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而且面对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面对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地理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高等院校地理教育应拓宽专业设置,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中学地理教育要转变观念,变升学目标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教育,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教育,变重教为教与学并重,变单一目标为多层次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地理论文]浅谈地理美育的作用实施】推荐阅读: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1-24
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06-24
中学地理教学的艺术风格07-10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1-06
浅谈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杨玉华)09-28
中学地理教师招聘考试08-21
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01-16
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