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024-07-01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共16篇)(共16篇)

1.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一

浅析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前言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基础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能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科学探索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集体主义观与爱国情怀,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人文德育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从另一角度上说,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于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显示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则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列举了教师合理转变德育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紧扣教材进行德育教学渗透、在物理实验中端正求学态度以及发挥师生间的榜样力量等多方面的德育教学措施,旨在为后续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一、教师合理转变德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知识的教学仅仅是将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清洗讲解,帮助学生从物质形态认识方面物理世界。然而,事实上物理知识中不但蕴含着对真实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更是涵括了丰富的物理人文历史,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善将物理学有就的发展历史与物理学本身所特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充分纳入教学范畴,从而为学生的精神思想教育工作天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改革深入,也预示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教学目标有所转变,相应的,要想为学生更好的实现新课程学习目标,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德育人文物理课堂,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地转变对于物理课程德育渗透教学过于忽视的观念。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角度上说,教师在发挥自身学习引导者的主体作用时,应善于为学生总结物理知识德育经验,将德育充分渗透至物理知识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积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是指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为祖国所收获的成就与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对于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基础抱有坚定拥护的决心,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更是为学生开启了了解我国有就文明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可以积极为学生讲解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于伟大中华民族在物理学发展领域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事实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杠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介绍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历史记载;而在公元前6世纪的《考工记》中更是对于滚动摩擦、浮力、斜面运动、惯性等现象有所明确记录,正是由于前人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思考精神,才得以成就了当前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状态的物理学科。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更多的立足于当下,使得学生能够在十分自然的物理授课环境中接受爱国主义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针对当前我国的能源使用现状使学生时时刻刻铭记我国的能源危机,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格的建立。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投身于新能源的开发探究中,从而赋予学生强烈的使命感。

三、紧扣教材进行德育教学渗透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发展历史无疑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而在当前的历史时代潮流发展中,我国的科技领域不断进步创新,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由此可见,教师则可以在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紧扣教材为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最早记录了磁偏角的现象,而在磁场环境了利用方面,指南针则是我国优秀的历史发明之一,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事实上仅仅需要花费一点课堂时间,就能够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物理自豪感。再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则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在能源创新发展方面所收获的成就,比如太阳能的充分研发与利用、神州宇宙飞船升空对于新能源的利用等。然而,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满足于基本现状,督促学生不断进取,并正式我国当前物理学领域与西方欧洲国家之间的差距。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在物理实验中端正求学态度

作为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试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于端正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锻炼其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同时,作为检验事物物理性意义的唯一标准,教师则更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试验过程,从而在验证物理性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物理试验精神。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许多探究性试验内容,如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物体所承受的浮力大小?液体的压强与那些条件之间存在相应的相关性关系?对于这些课题的研究,教师则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假设,将能够影响物理试验现象以及具体物理变化规律的因素进行一一罗列,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流程,最后再以具体的试验操作进行假设验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具体试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于试验现象的认真观察与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清晰的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过滤的奥妙,体验物理学习过程的魅力。由此可见,试验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已下定的科学探索刻苦精神,更需要学生坚定不移的探究信念。总而言之,将德育渗透至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还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科学求知信念。

五、善于发挥师生间榜样的力量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则是学生分分效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拥有一个正面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优良道德情操的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教师则应该时刻充满教学激情,并且能够不断地充实自身所拥有的物理知识与科学真理的实践探究精神,并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其次,教师还应善于将在学生之间榜样的力量进行充分发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在与学生的学习交流、日常交流过程中应善于发掘学生真善美的一面,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此外,教师看海可以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帮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学习模式中不断取得进步,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班集体核心凝聚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结束语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初中阶段学生思想情感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德育教学观念,将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提升日程。同时,善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并且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同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格。此外,紧扣教材进行德育教学渗透,在物理实验中端正求学态度,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积极发挥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榜样的力量,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提升初中物理德育教学水平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学生适时适地地进行德育教育是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善于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人生道德品质。

2.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二

一、认真研究物理三维目标之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横坐标X轴, 是一个方向的向前发展;过程与方法是纵坐标Y轴, 是另一个方向的向前发展。纵、横坐标一结合就是在一个面上发展和延伸, 为人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也就是智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高度坐标Z轴, 我们只有站到更高的Z轴上, 才会看得更高更远, 欣赏到更精彩的美景, 因为你是从三维的角度, 全方位的得到了发展, 也就是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曾获得中国终生成就奖的杨振林、袁隆平就是站得最高的中国科学家。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而是怀有一颗对社会、对祖国、对科学、对人民热爱的心, 因此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智商, 而更具有很高的情商。最终才站到了金字塔尖上。

二、德育渗透与节能减排整合

我国经济要长期可持续发展, 就得长期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教学中学到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时可编一些这方面的习题。体现从物理回到社会, 既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又培养了学生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

例1.重庆首座风力发电场将于2009年, 在武隆县弹子山上建成, 年发电能力约0.9亿度。 (1) 一年可为重庆的火力发电站少燃烧多少吨煤? (假如火电站的发电效率为35%, 电煤的热值为3×10 7 J/Kg。) (2) 它与火力发电站比较, 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3.1×104t;风力发电站清洁无污染, 结构简单, 但发电功率受风力影响;火力发电站污染大, 需要大力挖掘地下的煤, 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 结构复杂, 发电效率低, 但电力稳定)

例2.重庆融桥半岛小区, 共有住户20000户, 假如在楼顶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从每年的6月至9月 (计120天) 可提供家用洗燥用热水, 假如每天洗澡人次为70000次, 若采用燃气热水器供热水, 每人次洗澡平均用热水0.2吨, 水温从30℃加热到60℃。 (1) 不考虑热损失, 每年的6月至9月要燃烧多少?天然气。[天然气热值为8×10 7 J/?, 水的比热容c=4.2×103J/ (Kg.℃) ] (2) 天然气价格为1.4元/?, 共能节约多少燃气费? (3) 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对环境保护有什么好处? (答案:2.646×106?;约370万元;太阳能热水器清洁无污染, 不会破坏地质环境, 利于环保)

例3.重庆珊瑚中学共有教室及办公室60间, 平均每间有9盏220V40W的日光灯, 学校采取课间不开灯和上课期间光线好时也不开灯的节能行动, 平均每天大约可少开灯4小时。求: (1) 一年 (计220天) 能为学校节约多少度电? (2) 电价为0.52元/KW.h, 一年可节约资金多少元? (答案:19008Kw.h;9884.2元)

例4.请同学每三人一个小组, 相互讨论以下问题: (1) 主城区内为什么汽车要禁鸣? (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露天堆放、填埋、焚烧、垃圾发电方式, 请谈谈你们对每种方式的看法? (3) 城市里的行道树能起到哪些作用? (4) 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水资源环境? (答案: (1) 减少噪声污染 (2) 露天堆放对空气、水环境会造成破坏 (3) 填埋对地下水水环境会造成破坏, 占用大量土地 (3) 焚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4) 垃圾发电变费为宝, 只要处理好燃烧后产物的净化处理, 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又可节约资源)

三、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而力却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者相互对抗, 二者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正好相反。物体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内因, 是阻碍;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外因, 是动力,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其作用。欧姆定律也如此, 电阻是内因, 电压是外因, 外因电压加在内因电阻上产生的作用效果就是形成电流。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不要片面的只看一个方面。

四、培养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品质

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意志品质相当薄弱, 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动不动就发脾气、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相威胁, 可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如牛顿小时候并非神童, 成绩很不好, 但他是知难而进的人, 他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最终在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发现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三大定律、光的色散等。法拉第从小家境贫寒, 但他少年时代读过许多科学书籍, 后来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 坚信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通过10年艰苦不懈努力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为后来的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可结合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课时、学习物理知识遇到挫折时加以引导和激励, 做事要有耐心, 看准的事情要把它做到底, 你就会有所收获。以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作为楷模, 培养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品质。

五、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情感、学习物理知识中的情感、进行实验探究时的情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时的情感、关心我国科技取得重大成果时的情感, 真正达到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培养。通过祖国科技成果的不断展现, 如关注神6、神6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 以及后来的工作状态及返回情况。关注三峡电站、三峡船闸的恢弘建造、用凹镜采集奥运火种等。爱祖国、爱科学就显得具体, 赋有真情实感, 时时关心祖国的发展,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学好知识, 将来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决心。

六、破除迷信, 相信科学

3.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

一、利用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从而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讲《老人与海》一文时,我紧紧抓住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殊死搏斗,引领学生感受搏斗的艰苦卓绝。斗争工具越来越少,搏斗越来越惨烈,但老人却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咬牙坚持到最后,他虽然失去了他的大马林鱼,但却捍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在这场与大自然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他虽败犹荣。通过分析这一形象,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不能被困难吓倒,应当战胜自我、勇于挑战,以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的优美诗篇,它们不仅有着出类拔萃的文学色彩,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诗篇充分挖掘,反复诵读,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例如,讲解《沁园春·长沙》时,我紧紧抓住“击、翔、竞”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让学生体会我们的领袖蔑视一切、战胜一切的大无畏情怀。在讲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让学生品读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在讲读《登高》时,让学生品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讲读《离骚》时,让学生感悟屈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料,滋养着他们的思想,

培养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利用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学生展现了丰富的人物长廊。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在对话中细细品味烛之武的语言,从而品味这个人物所特有的智慧;在讲读《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扮演荆轲,展现他临危不惧的勇气,从而体会这个人物所特有的勇气及牺牲精神;在讲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引导学生改编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别里科夫可笑的套子行为和思想,从而体会沙俄专制下压抑的社会气氛。

4.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四

苏艳虹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与时俱进,科教兴国此乃我国当今一项重大举措。时代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更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会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言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以周总理少年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树立起远大宏伟目标。在教授课文《驿路梨花》时,把雷锋精神同生活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把课文中方便旅客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赞美雷锋做好事的局限。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1.利用课文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3、学生作文既是语文文字训练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有一段明确的表述:“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老在《作文论》中也强调:“作文最可贵的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啊,搞胡编乱造、移植他人的作品,不仅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与我们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存在着假、丑、恶,儿童生活其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习作的过程,也是辨事明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例如,我曾经在三八节那天,布置了一篇题为《我为妈妈剪指甲》的作文。结果,几个妈妈在外打工的孩子居然也煞有介事地写了他为妈妈剪指甲的事,我知道情况后,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事情做了当然要写,没做可不能胡诌瞎写,习作时,可以写写没做的理由、心情和想法,但绝不能说谎。第二天,那几个学生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因为写上了他们的内心话,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另外,学生的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有写师生情、骨肉情的;有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有写父母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冶性情的材料,教师在对优秀习作进行赏析交流时,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呢?写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的体味和感悟,只有深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表象中把握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真谛,描绘出生活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向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5.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五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大纲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一番话,指明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内涵。也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比如,为了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提问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课上课下不放松对学困生的帮助,让课堂撒满快乐的阳光。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喜爱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会成为学生成长旅程中的榜样。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钟表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学生看着书上的图例讲述自己是怎样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教学了统计后,布置了一个课外任务:回家统计电视机和空调的台数,并查询父母小时候时家中电视机和空调的拥有情况,与家长讨论两者的差距原因,从而激励学生在新时代优裕的条件下努力学习,为国效力。同时根据数学书中一些图示反映出的思想,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校的数学研究课题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对学生的分工、学生小组的活动,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加以关注、引导,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思考,总结。同时让学生共享一个观念:同学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集体意识、团结能力等。

2、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愉快的周末》这一课就是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身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再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口算竞赛等,这样既让学生学好数学,又从中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多重作用。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学的渗透,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学生的心理。创设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分类”时,设置分花片、分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谦让意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数学训练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即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等,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了及时纠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下次再错,养成周密严谨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数字、运算符号等的书写必须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总之,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工作。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只要每一个为师者心中有爱,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片绿叶都闪光!

如何在低年级数学 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姓名:柳洁花

作者单位:江西铜鼓排埠中心小学

论文时间:2012年11月2日

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进行德育教育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排埠中心小学

作者:柳洁花

6.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六

星河幼儿园 陈淑华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于奠基间段。

通过幼儿园日常的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每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规则见于平常,习惯成于自然,根据这朴素的法则教师应利用平常而琐碎日常生活对幼儿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质。一个集体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人与人交往时总会摩擦出矛盾的火花,因此吃点心、喝水、上厕所时我提醒幼儿互相谦让,避免因拥挤而造成伤害,善于发现有谦让行为的幼儿并及时肯定,通过经常性地强调,让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做到谦让,形成习惯;玩玩具时,不会去抢夺别人的玩具,愿意互相交换玩或轮流玩,有较好的互相合作精神。自由活动时,幼儿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决,解决不好时再请老师帮助,从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玩具玩好了,自己收拾好,放玩具柜里,要放整齐等。使幼儿更具有爱护物品的意识和整理的行为习惯。能交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规范。午餐时要求做到桌、碗、地“三净”,既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又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学会轻手轻脚,学会关心他人,中大班幼儿要求自己穿脱衣裤,折叠被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发挥各种教育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①主题活动

结合每个主题活动开展品德教育。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技能、情感及品德三方面考虑,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我爱祖国”主题中,从幼儿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中取材,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如让幼儿观看国庆大阅兵录像,感受阅兵式的雄壮、豪迈,萌发爱祖国的情感,当看到那雄壮的方队、神气的动作、尖端的装备、猎猎的红旗,听到那自信自豪的解说、士兵激情的呐喊、飞机战车雷霆一般的哄鸣,幼儿们禁不住直拍手叫好;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学会看地图、地球仪,了解我国一些名胜古迹,感受祖国壮丽河山;通过欣赏各民族代表性歌曲、民族服装、观看民族风情录象,使幼儿从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又如根据本土特色及周围现有利条件带幼儿徒步参观我们桥头的变化,从身边感受家园的可爱,国家蒸蒸日上的局面,回到幼儿园再把看到的说一说、画一画、搭一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家乡对祖国发展情况的认识,又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重要节日,结合各种节日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三八”节的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五一”节的爱劳动教育,“六一”节的好儿童教育,“十一”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如为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重阳”老人节,我组织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去问候。为他们表演精心排练的节目,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爷爷奶奶还给孩子们讲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这种情境交融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游戏活动

游戏在幼儿德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游戏不仅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如角色游戏“娃娃家”、智力游戏“走谜宫”、音乐游戏“我来帮助你”,让幼儿逐步领会合作、公正、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过学习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知行合一,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我们应充分利用游戏活动中的每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游戏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三.教师树立榜样

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在教师身上看到的既是教师也是孩子自己,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慎言慎行。有这样一个例子:本园的骑西小朋友,每次看见老师都会高兴地向老师问好,问早。是个很懂礼貌的孩子,可有段时间他天天哭不愿意来幼儿园,家访时我了解到原来有几次他向老师问好时老师没有反应,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回家就说老师不喜欢我,不欢迎我,我不去幼儿园了。其实教师与其让幼儿先向老师问好,还不如老师主动向幼儿问好,这样会使幼儿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行为,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田,当孩子在获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地关爱别人。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静态的交往方式,注意用表情、目光和体态语言等比较含蓄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及时给予幼儿肯定与表扬。在这样反复正面影响中,幼儿互敬互爱、明理守纪的良好品质也在逐渐形成。

四、家园互动,提高德育效果

要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心中扎根,不仅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目前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很多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家长多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园学习情况,而对孩子自私、霸道、任性等问题行为却无动于衷,有时还进行错误引导:“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你打赢了,真厉害”,这些错误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因此,只有主动取得家长配合,与其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优良的品德和习惯。工作中我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如电话、面谈、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及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同时又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张贴我园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幼儿十要十不要守则》,介绍在德育方面有成效的家长经验之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让家长明确幼儿德育的重要性,端正自身的教育观点,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结论:

7.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七

一、教师必须保持良好形象, 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除了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敏捷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外, 还应具备正确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尤其应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学生总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头, 从而产生肯定性的感情, 潜移默化中获得积极性的源泉。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并不断摒弃邪欲杂念, 控制逆反心理, 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师必须始终关爱学生,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是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从关爱学生出发, 培养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学生的需要, 是他们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他们的言行、心理过程和个性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顽皮学生, 要做到不歧视、不放弃。德育工作必须着重教育他们立志向学, 勤学苦练, 完成学业。学知识、长才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树立信心体现在相信自己的决心一定能够实现, 对搞好学习具有坚定的信念, 并形成理想, 使信心更为充足和牢固。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实际, 阐明学好数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形势, 畅谈理想, 要教育学生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三、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德育素材

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 要经常深入班级, 了解学生。然后,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确定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汇处和切入点。中学数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数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杨辉三角、祖暅原理, 特别要提的是研究勾股定理的《九章算术》, 它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近、现代数学史上, 我国的数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景润、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等等。通过向学生讲述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的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诱发民族自豪感, 树立为振兴中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确定目标, 树立榜样, 勤奋学习, 勇于拼搏, 攀登科学的高峰, 为祖国的未来建设作出贡献。

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既要明确目标, 突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联系实际,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努力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 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 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 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例如, 关于初中学生早恋的教育问题, 劝阻、禁止往往难以奏效, 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 而利用有关数学知识进行教育显得有理有据, 事半功倍。这里, 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被上升为主观道德判断, 解决了初中生情感上的难题。可见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 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 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五、教学中拟定德育渗透计划, 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要善于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做到不失时机, 水到渠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思想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教学措施要体现德育内容, 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 注重实效。另外, 要搞好德育渗透, 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交流经验, 提高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教师讲课时, 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努力使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 一笑一颦, 一个设问或提示, 都拉紧学生的视线,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课堂上转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而且要加强思想教育。只有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 才能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得到特长发展、全面发展。

六、利用教学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比如说开展一些数学网络课、活动课等等。例如, 在讲到基本初等函数时, 我就带着学生去网络信息中心, 让学生跟着我一起用几何画板画图, 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亲身去感受高科技在数学方面的应用, 结束时要求同学们清理材料, 规范关机断电。从那次活动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 开阔了眼界,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自然地激起学生要好学上进, 建设社会的信心;同时, 也在无形中督促他们平时要勤奋学习, 多下苦功。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 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在21世纪的教育中不可或缺, 也是真正落实“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就书本内容而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应该在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 还要育人。我们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也才能培养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才能充分发挥初中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摘要:德育渗透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 必须保证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到位。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德育渗透的能力。要善于用积极饱满的情感去感染、激励学生, 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中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有待矫正,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有待激发。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不等同于差生。

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帮助他们解决前进“动力”的问题,解决他们全面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满足的层面。

而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担当又排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列,这是由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掌握一种语言其实就是掌握一种意识形态”。脱离德育的语文教学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和无魂之躯,毫无生机和活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一、在比较分析文章主旨时渗入德育教育

文章主旨是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是文本所彰显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要厘清,是教学的起码要求。许多传统母题如爱国思乡之情、励志劝学之情、宽容友善之情等等,中职学生皆有接触并认同,但也可能因为“熟视过多”而“无动于衷”,正能量的传递因此而大打折扣,实为可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适时总结,善于归纳,充分吃透教材的编撰意图,将“经典”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例如可以将《我的母亲》《合欢树》《卖白菜》《父亲的手提箱》等四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父爱母爱的付出和伟大、亲情的感染和力量就能再次被放大,学生的心灵震撼因此就会来得更真切。又如将《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的文人情怀、《致橡树》和《雨巷》的感情世界、《边城》和《哦,香雪》的至真至性等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结果出人意料,学生的兴趣不仅被充分调动,理解力和认同感也随之激增。

二、在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中渗入德育教育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大语文”观念必须设法植入学生脑海中,如何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感悟,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自觉接受美好思想的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值得探究。《卖白菜》课后,笔者将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发言稿全文印发给学生,并找同学在讲台上声情并茂的模仿朗读;《士兵突击》之后近距离去感受电视剧中“许三多”浑身散发的阳刚之气;《洛阳诗韵》之后笔者将家人在龙门石窟拍的“卢舍那”大佛的合影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能编入高中课本的语文篇章皆是名家名作,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大多蕴含着崇高的思想和积极美好的情感。所以提倡学生多读书,并举一反三,通过反复阅读来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感、人生哲理以及社会责任感。当然,生活实践中的“大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的。比如,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错别字、关注春晚小品、电视上的广告,增强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水平。让学生采访“校园之星”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一些热点事件。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体验成功的艰辛和欢乐,产生强烈的上进心。

或者自制元旦、圣诞贺卡,写上温馨祝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友情。摘录一些唐诗宋词、妙语警语,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组织一些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课本剧如《雷雨》《窦娥冤》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合作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体验充实与成功的喜悦。

三、在塑造自身形象的同时渗入德育教育

1.教师提升自身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中外大师们异口同声的教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去从事这一份职业。如今,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不会像过去那样对教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了。因此德育首先就要从教师做起,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多鼓励,少责备

“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表扬多激励而不是相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期待意识和学习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总是尽可能地保护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而对成绩中等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课余时间则和学生在一起玩耍、谈心,包括开导那些因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处分的学生。

3.注意个人形象

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不急不躁,始终给人和蔼可亲印象,尽力用风趣和机智的语言打造自己的正面形象和亲和力。有人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四、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精细深耕,找准德育渗入的切口,恰到好处的予以引导。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前导语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生动新颖的导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正式的课文教学创设积极求知的氛围。因此,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是良好的激励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的教学中,将“灰太狼”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狼被设计成这个样子?狼真的很可恶吗?如果自然界没有了狼会怎么样?这样的导语可对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正确引领和强化作用。

2.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

3.在词句讲解中渗透语文教学

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重视能体现学生内心情感的作文

在周记批改中渗透周记中学生最能表达真实的想法,喜怒哀乐,毫无遮掩,其实作文与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不管是周记、日记还是平时作文,凡学生流露的思想困惑和情感走向都应该因势利导,耐心并精心批阅,必要时叫到跟前,当面指导,化解疑虑。

9.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九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六、利用语文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10.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

崔丽华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作用。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育德是语文教学之根本。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提炼,实现传授知识和育德的完美统一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 1 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老舍先生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还有杜甫、李白、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这样的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五、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六、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前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七、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

八、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将德育渗透其中,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体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 3 想道德情操,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

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本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他自身所具备的进步思想以及高尚而崇高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健康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对其中的有关思想内容的指导做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明白,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有变化的内容必须有变化的形式,不能够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内容的本身。文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是一个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因而如果想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具有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作文时,做到互相评价,那么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相互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如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 4 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11.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71-01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实施德育教学成为了必然。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师生情感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现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时,我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位同学说,我的理想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因为这位同学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了功课,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从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铁故事,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都震撼了,此时,大家齐声朗读“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半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为实现理想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理解了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

三、写作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四、积极评价学生,促进德育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1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把握关键词句, 体会道德情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给予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小学语文教材,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挖掘词句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使语文教材德育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 肖邦在去世前所说的“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表明了肖邦由于受到压迫和欺凌而无奈离开自己的祖国, 但是在死后仍然希望回到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师在这时应该运用这句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如, 在《钱学森》一文中, 钱学森曾说过“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 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充分表明了钱学森热切的爱国之情, 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 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德育思维

写作是语文教学和文字训练的重要基础, 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写作训练,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习《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美景进行观察后, 写一遍关于家乡的景色的文章, 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河”, 而有些学生写了“家乡的塔”, 学生通过观察家乡景物, 感悟事物给予人们带来的欢乐, 并将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

三、阅读语文作品, 领悟德育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 很多作品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因此阅读语文作品是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渗透路径和方式。学生充分阅读语文教学作品, 能够对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 并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 使得学生的德育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 在《落花生》一文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不炫耀的高尚品德, 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以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印象, 使学生对德育形象、德育品格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又如, 在《白杨》这篇课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 以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那种挺直、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启迪学生要学习白杨树精神, 为国家发展、家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使学生能够承担起这项伟大的历史使命, 并形成与之相同的道德行为。

四、强化写字教学, 渗透德育思想

汉字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不仅具有严谨的结构、优美的形体, 同时在审美上还具有独特的乐趣。所以, 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汉字教学中, 结合汉字具有的形体、结构及笔画等特点, 渗透德育思想, 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发展汉字存在的特点, 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过程中, 了解汉字与德育思想的契合之处, 并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 汉字“人”, 虽然由简单的两个笔画形成, 但是要写出形体优美的“人”字却不容易, 同时可看出其结构是相互依靠和支撑的, 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字两个笔画必须相互合作, 相互支撑, 才能站立, 就像同学之间一样, 要懂得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五、运用古诗教学, 进行德育教育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显著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情”方面的教育。“情”主要包括亲情和友情。其中亲情是人类伦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必须启发学生去感悟和体会亲人的关怀和爱护, 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德育行为, 同时也给予亲人更多的关爱。例如, 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手足之情的感悟, 而从《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中, 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友情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手段, 也是日常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主体思想, 让学生了解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例如:《山中送别》这首诗中写道:“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其二, “爱”方面的教育。“爱”主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对大自然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感到赞叹, 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若水资源受到破坏了, 这种美丽的景观还能持续吗?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而在对生命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草》中“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让学生体会到小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学习小草精神, 并呼吁学生要爱护草地, 不要随意践踏草地, 做一个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的好学生。

13.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三

城西中心小学:余佩银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根本的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让独特的数学美感有机地进行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

一、挖掘教材渗透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我不断的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针你能干什么事”等教学,让学生体验1分钟虽然短暂,但能干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学会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的学习,才能做时间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同时也教育学生一定要利用每一分钟时间学习、活动和休息,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受到了惜时、守时的思想教育。又如在课本第85面“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并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前的升旗仪式、出示升、降旗的时间,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到我国升旗仪式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

二、创设情景 启发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认识前后”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创设寒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回学校读书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排队买票上车的情境,让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这样的教学不仅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而且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兴趣加深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教师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小朋友们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妙着。在这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的满足与发展。教师随时随地尊重并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课件演示:广场上有的同学在买风车,有的同学在猜谜语,有的同学在买气球,还有的同学在套圈。教师问:“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下多少个?”学生通过观察数出还剩下6个。教师继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一个“十几减9”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观察从不同角度对“十几减9”的实际意义作出了解释。有的学生说:“我投了14个圈,套中9个,还剩下几个没套中?”有的学生则提出:“ 有16条谜语,猜中了9条,还有几条没猜中?”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十几减9”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而让小学生初步受到爱学习,爱生活,愿意认真学习的教育。

四、抓住机会引导教育

在我们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活动中也蕴含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我们教师除了从数学教材上挖掘德育教材外,还必须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我一直认为: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的学习心态,这一点比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结合数学教学实际,通过各种课堂组织形式和语言激励,适当而自然地把竞争意识、团体意识以及数学趣味性等的因素融合在里面。例如:在“复习进位加法“教学的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有17朵红花,老师又奖给他5朵,他现在有多少朵红花?”有的同学马上就叫起来:“老师我比他还多呢,我原先就有17朵,今天老师又给我8朵。你猜我有多少朵?”我马上说:“那你很不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原先有10朵,今天得了朵3,总共才13朵。”“那你得再表现好些,马上赶上他们!”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已经形成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得心理定势,并由此产生需要别

人的关注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老师的一句表扬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只要抓住这种心理特征采取符合而且有利于这种心理需求的积极方法,就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

14.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四

一、文道统一, 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 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 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 个别是隐蔽的。它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 与学科知识相辅相成。语文学科也一样, 没有哪种思想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 离开语言而得到表达。它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 同样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找准切入点, 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不要说一段话、一篇文章, 往往一个词、一句话都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 体会汉语言的优美, 丰富多姿, 了解汉语的源远流长和深邃,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例如, 我在教学一年级《我爱北京天安门》一课时, 就抓住了动词:跑、登、抱、看、唱、爱, 让学生体验这些动作, 从而体会“我”登上天安门时的喜悦心情, 以及对天安门的爱, 使学生在教师的潜在引导下受到思想感化。在识字教学中, 我通过对象形字的形成过程的介绍, 很轻易地使这些一年级的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了汉字的形成过程, 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和智慧。如果脱离了这样具体的语言环境, 要使一年级的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 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师的以身作则;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慈爱、严之有度;来源于教师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一个不守时的教师身后很可能跟着一群拖拖拉拉的学生, 一个说话不算话的教师会发现他的学生可能经常撒谎。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处事的方法等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 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 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 采用了新颖的教法和手段, 这样不仅学生学得愉快, 效果好, 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崇高感, 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发生积极的作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 各种思想感情的渗透光靠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些好思想、好道德。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在这些研究、合作的过程中, 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 促进学生的合作、人际交往等各种能力的提高。道德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并不断得到强化的。如在合作识字过程中, 部分后进生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在这个互相帮助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 进而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认读竞赛中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以及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进一步合作的兴趣。

四、利用语文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办手抄报、收集简报等语文课外活动和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如课本剧表演、扮演、体验角色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验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 通过它来学习和感悟道德, 内化道德认识, 培养情感, 引发行为, 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手段。

15.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五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汉语具有明白、精确、富有灵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像力,它的创造能力也非常强,数量有限的汉字却组成了无穷的词汇,而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更是魅力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教育。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尔,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讲课文时,可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配上与课文相适应的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接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总之,语文是集语言、思想为一体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各种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1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六

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教师通过课堂这个阵地,向学生“传道授业”。其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讲授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平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通过联想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地方闪烁火花,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中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一年级语文上册14课《自己去吧》,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小鸭与鸭妈妈的对话,小鹰与鹰妈妈的对话读一读,问学生鸭妈妈和鹰妈妈是不是不喜欢它的孩子呀?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呀?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能够理解两位妈妈的良苦用心,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再如20课《小熊住山洞》熊爸爸要造一间木头房子,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熊一家还在山洞里住着呢?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的呢?小动物们为什么给小熊一家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使他们明白小熊为什么不舍得爸爸砍树造新房了。理解小熊一家宁可自己住得艰苦,始终舍不得砍树造房子的护林之心,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二、通过朗读渗透德育。

读能悟情、悟理。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二年级语文上15课《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小柳树与小枣树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特点,感悟小枣树说的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到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教育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

【郭凤鸣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游凤鸣湖作文400字07-30

凤鸣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材料10-14

上一篇:议论文举例论证的特点下一篇:百日誓师大会的发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