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2024-1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8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篇一

第一章

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4、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

5、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简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那些新面貌?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第六章

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

2、怎样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 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九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取得了那些成果?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失误?这些错误的性质和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

4、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那些理论贡献? 第十章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试举例说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

3、试举例说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的?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一章

1、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答:⑴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中英签订的《江宁条约》开始,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⑵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⑶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⑷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

答: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反帝爱国运动期间,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同时,腐朽的清政府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治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并和侵略者相勾结,最后义和团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

5、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是什么? 答: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1)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 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会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原因、教训: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生;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认识;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核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进行的一些列“自救”活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 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3、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由于当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还相当狭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十分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是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第三章

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答:“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答: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失败原因(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它的失败说明了:(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中国革命

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答:辛亥革命失败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些列的斗争。第一,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相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第二,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第三,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第四,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

第五,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不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1921年9月,孙中山评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但陈炯明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反对孙中山北伐,遭到孙中山的严辞痛斥。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驻地,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反击。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们为推翻帝制、挽救共和所作的种种努力遭到了失败,但是他们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铭刻人心,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流传。中国社会的种种迹象,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答:辛亥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近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答:(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简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第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但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着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沟通了中国个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客观上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4)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实践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那些新面貌? 答:第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红军反“围剿” 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答: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人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4、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答:(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第六章

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

答:日军对中国的大规模武装侵略和在其占领区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第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开始了疯狂的烧、杀、掠。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南满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公司,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馨竹难书。

2、怎样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日军装备优良国军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以及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会考祖国的怀抱。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实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做亡国奴和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怎样的重大贡献?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队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与了实际支援。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第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第二,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第三,为了支持反人民的内战,国民党政府从多方面加剧对广大人民的疯狂掠夺,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国民党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之外,再无出路。第四,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了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不仅成功地领导了解放区军民在第一条战线的革命斗争,而且成功地领导了国统区人民在第二条战线的革命斗争。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一,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第二,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第三,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第四,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的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人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以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采取了引向社会主义的多种方式,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来规模性增产农产品,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

义条件先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第九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取得了那些成果?

答: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果。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先后在1956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⑵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 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毛泽东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都镇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全忠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他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⑷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失误?这些错误的性质和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答: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⑵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⑶“左”倾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⑷“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些错误的性质和犯错误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犯的严重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是探索中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作为这些错误的主要责任者----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有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尽管毛泽东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就其一生来说,功绩始终是第一位的。首先,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做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⑴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⑶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

善。

4、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那些理论贡献?

答:⑴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进、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综合平衡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⑸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⑺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十章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试举例说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答: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3、试举例说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的?

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近1700美元,分别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面临的中心任务。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

(二)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篇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作为政治理论课, 该课程既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又有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理论性, 无论是单纯的历史教学方法或者单纯的政治理论教学方法, 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想讲好“纲要”课, 就需要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下足工夫。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向学生传输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接受程度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前提,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致命”因素。因此, 增强教学效果,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状况, 了解学生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 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 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要讲好《纲要》课就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补充的新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理论。在教学中, 必须把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 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比如,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 及时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我上课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渴求, 又打牢了广大学生理想信念、军魂知识和献身精神的“三根桩子”。二是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果实,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学生非常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 虽然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获得信息, 但是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本质却看不清楚,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随时关注当前国际国内焦点现象、热点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 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阐释,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达到教学目标。在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节时, 正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 我通过讲述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的及时反应, 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救灾, 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情况, 用身边的事实告诉学生, 这就是社会主义,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和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错, 从而坚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人知识水平, 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 从不同的层面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开展教学。比如, 在讲“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时, 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外, 我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的区别;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今天中国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补充, 廓清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在讲“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 除了讲述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我还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如何评价农民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通过对农民和农民革命的科学分析,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农民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中国农民的重要地位;二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评价的变化, 教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水平,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推陈出新, 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 专题讲解。

本科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 如果再按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讲授, 多数学生会感到“吃不饱”, 专题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精心选择了一些有一定深度、学生存在模糊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专题, 系统深入地进行专题教学。比如, 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进行专题式教学, 关键是专题的选择。选择的专题不能太偏或太窄, 所涵盖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 精心准备。“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等等, 这些问题我都以专题式教学来实施。

2. 组织课堂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认为, 学生对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更加珍惜, 更容易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带领学生探索真理比向学生灌输真理效果更好, 而组织课堂讨论就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途径。因此,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除一些随堂讨论外, 我还设计了两节讨论课。具体方法是:先设计一个能引起思考的题目,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最后再由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授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时, 先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片断, 学生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面, 让学生对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屈辱事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当局在侵华问题上歪曲历史的行为, 如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目前的态度, 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 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 许多学生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做了详尽的准备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又进行了积极思考, 同时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3. 加强实践性教学。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社会实践性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我院所在地附近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台儿庄会战纪念馆、徐州博物馆、宿北大战纪念馆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讲“国民党政府处在全面的包围中”这一课题时,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参观前, 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 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 确定在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地参访学习, 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及时撰写体会文章, 结合相关知识写出较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 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灵活运用视频资料。

《纲要》课的大部分内容和以前中学的历史内容有所重复,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被认为是他们熟知的历史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开阔学生视野,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电视纪录片, 《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中有关历史的部分, 还有《甲午战争》、《大决战》、《淮海战役》等历史题材影片, 根据《纲要》课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 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比如,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节内容时, 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在讲授“走向辉煌的征程”时, 组织观看了《复兴之路》。学生在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后普遍认为, 那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使自己能够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总之, 各种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丰富教学形式, 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曾讲道:“教书者必先强自己, 育人者必先律自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 教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纲要》是一门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观念传授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课程, 虽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 但又带有历史学科的若干特点, 这就对该门课的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向学生宣传我们党的主流意识, 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因此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 (阶级性) 和政治性。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是客观、全面, 客观、全面即真理。但历史学科的“真理”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学科的真理, 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内容与观点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不讲错误的观点, 不讲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观点, 不讲学术上可以接受但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当然, 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结论要有理有据, 教学中要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而说服力的增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 丝毫不可偏离。

2. 厚积薄发。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纲要》课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第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 吃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第二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修养, 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驾驭历史素材;第三要有广博的史学知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有精准的把握, 运用自如。做到以上几点, 教学就能从容自如, 随时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战斗力。

3. 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征服学生, 二靠人格感染学生, 二者缺一不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一身正气, 言行一致, 教学效果就会倍增;教师言行不一, 自身形象差,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治理论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鲜明, 在学生面前树立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可信赖的正面形象。教学中讲大道理要旗帜鲜明, 讲小道理不可降低境界;不可讲品位不高的内容取媚学生, 等等。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100-03

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以史为据,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 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即:其一,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上不断成熟,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勤工俭学,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篇四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5、“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6、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7、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太平末国运动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但农民阶级浊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2)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给农民战争带不危害.(3)太平天国未能正确认识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缺乏理性认识

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

性. 教训:(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西方国家凌晨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

(3)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深贡时,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4、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内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

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

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3、武昌首义的简单过程是什么?

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但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起义延期。而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约定以枪声为号於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当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於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

时总指挥。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最后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中篇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资本主义列强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更是企图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主义则使得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4、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

中国资产阶级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国民党统治全国后,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他们掌握着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发行法币,内债,进行投机活动等一系列非法的活动,操纵全国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官僚资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民族资产阶级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但是它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重要性。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3、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4、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积极的结果?并说明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1925年5月,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哪三个“左”倾错误?这期间为什么会连续出现这些“左”倾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

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内容?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的内容及其影响是什么?

内容: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影响:(1)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2)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日军装备优良国军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有哪些?

1937年8月,中苏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来华作战。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

同时,美苏法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等反法西斯战士来华,直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什么叫第二条战线?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是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线。

3、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

两个务必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土地改革与人民的广泛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3)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4)学生运动高潮,人民民主运动发展 这些表明,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政府已经陷入了全民包围中。

5、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6、第三条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 民盟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走第三条道路,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民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 国民党或共产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2、“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3、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的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要在一个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什么叫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在中国有哪些表现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其表现形式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先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综合题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3、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

必要性: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

进步性: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4、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注:答题思路,回顾历史,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加以论述,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5、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选择马克思主义 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正确性: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选择共产党 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选择社会主义 必然性: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步性:

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篇五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有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答:(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答: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篇综述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答:总的来讲,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形成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分的来说,(1)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2)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它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基本任务。(3)中国人民在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3、(重要)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1)三种方案是:

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重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

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3、(重要)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

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6.近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篇六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因此称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

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另一方面,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③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殖民地社会。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侵略有功”论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侵略有功”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第二,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带来的进步因素同它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第三,中国只用110多年的时间就从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不是帝国主义的功劳,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统治的结果。

第四,“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其目的是使中国重新成为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4.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第一,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帝国主义支持中国的反动政府,维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延长了中国的内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第二,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制中国的帮凶,它代表着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勾结在一起,残酷地压迫中国人民;封建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剥削的强化使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封建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三,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利益相结合的结果,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又一个严重障碍。近代以来,官僚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实行独裁统治,镇压人民革命;官僚资本同帝国主义、封建剥削制度结合在一起,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掠夺,严重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是由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主题。

②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的。

第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二,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结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目的是改变反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这也是革命胜利后的必然结果。

第三,前一个任务是革命任务,后一个任务始建设任务。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第四,两大历史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前一个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解放生产力。后一个任务就是要直接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第二专题 各种政治派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不能灭亡中国。第二,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探索。第三,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四,对后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起了激励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大势、御敌之策,一方面,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这就是:必须改变反动腐朽的社会制度革;必须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必须有一个先进的、坚决彻底的反侵略领导力量;必须动员和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

3、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冲击了儒家经典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主观上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并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企图在维持封建经济基础和不改变上层建筑的基础上,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求强”、“求富”,这是难以实现的。

5、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起到一定的移风易俗的作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7、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第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9、“告别革命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第一,革命的发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愿。第二,革命所带来的牺牲和破坏是必要的和暂时的,非此不能实现新旧制度的更替。第三,革命并不排斥具有进步意义的改良,但不能用改良来抵制和反对革命。第四,否定革命、实际上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专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怀疑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2)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

(3)中国人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屡遭失败。

2、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推动。

(1)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先进分子的重要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俄国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促进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3)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就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和士兵,来进行革命,并由此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去研究十月革命所遵循的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3、“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大革命失败后全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八七会议:提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要求.

(2)中共六大: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新的革命高潮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3)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阐述了建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4)周恩来对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贡献。

①提出必须首先到农村发动农民暴动。

②说明了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红色政权的理论,奠定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基础。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1.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和阶级 关系的变化,阐明了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解决了党在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解决军事路线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批评了土地革命前期党内“左”倾领导者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问题,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

3.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解决思想路线问题

1937年7-8月,毛泽东写了《矛盾论》和 《实践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不会过时。

(2)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原理可以灵活运用,或从中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成果不能互相替代。

(4)“过时论”的实质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接受其他思想的指导。

五、指导思想“多元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2)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多元化。

(3)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4)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而是会促进这种繁荣。

(5)“多元论”的实质同样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接受其它思想的指导。

第四专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胜利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革命呈现的新面貌:第一,制定反地方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口号。第二,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组织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第三,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第四,中国共产党推动和组织了革命武装的建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第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左”的指导。第二,全党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第三,八七会议后“左”的倾向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第四,在纠正“左”倾错误的时候,没有从思想认识根源上解决问题。

主要表现:第一次是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到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第二,国民党军队努力作战,抗击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第三,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也进行了多次作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第四,在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攻作战。

4、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第一,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领导。第二,建立了全民族的反侵略统一战线。第三,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第四,争取了广泛的国际援助。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战起了指导作用;第二,中国共产党倡导统一战线,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和不怕牺牲的模范行为,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先锋。

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第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国统区的严重危机。第三,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日益发展。第四,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不断胜利。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

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作用:第一,主张爱国、和平、民主,反对卖国、内战、独裁。第二,同中国共产党一起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第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争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建国后,各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第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第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影响:第一,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中国革命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一起。第三,中国革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取得了最后胜利。

10、如何理解这一时期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第一种是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种是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种是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一,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第三,中国反动统治者不能容忍任何民主改革。

因此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见过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第一,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方案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中国反动统治者不能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12、“多党制”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

第一,我国不具备实行“多党制”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第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

致性,需要共产党代表人民来执政。第三,我国的政治制度包含着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必实行“多党制”。第四,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第五,共产党能够不断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当好执政党。

第五专题 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扬眉吐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凝聚和调集全国的力量,以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这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3、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结构也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必将向具有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过渡。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也推动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三、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要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不能成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这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我国的工业化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我国的工业化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尽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向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走向社会主义。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工业化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具有非常大的落后性,不能支撑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土地改革完成后,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形成了走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4、当时国际国内的历史环境,也使我国必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主

义过渡。在国内,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这些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提供了内部的历史条件。在国际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援助与支持,也推动着中国必须走向社会主义阵营。

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这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五“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1、中国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支配的地位。

2、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必然逐步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所带来的经济落后,要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弥补,而不需要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弥补。

4、改革开放不是补资本主义课,而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补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

六、改革开放“倒退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与历史成果,如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恰恰是改革开放中依然必须坚持的。

2、改革开放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主导;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兴起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补充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形式,必须处于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和主导之下,不会也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和主导地位。

3、改革开放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而是为了弥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存在的缺点与偏差,以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二者都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六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历史成就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在实际上为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参教材2008版第209-210页)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我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是整个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全局性失误,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2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农业年均增长3.4%,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

第二,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以后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见教材2008版第227-227页)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成为探索中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其次,毛泽东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了正确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具体地有:

第一,关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首次提出由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仍然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第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第五,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

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见教材2008版,第230-232页)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也是他同林彪、江青等人的根本区别所在。就毛泽东的一生来说,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见教材2008版,第223页)

第七专题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见教材2008版第234页)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第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风险和考验中不断前进。

第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总结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基本经验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进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进一步稳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篇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是近现代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并进而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开设《纲要》课, 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 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讲授《纲要》课, 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在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 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 发挥了重大作用。放眼世界, 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 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

其次, 讲授《纲要》课, 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 是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历史。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催人泪下, 也催人奋进。通过对历史上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事迹的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冶自己的情操, 还可以澄清某些“戏说”造成的对历史的误解。

再次, 讲授《纲要》课, 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 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鸦片战争以后, 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 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 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没有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 这些探索和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才有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青年学生只有懂得中国的过去, 理解中国的现实, 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满怀信心地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鲜明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单纯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 应该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 使他们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 他们对于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 《纲要》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

首先, 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 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编写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材, 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及图片资料,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实现历史的穿越, 进入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国人遭受的屈辱和苦难,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提高教学实效。

其次,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是教学中用以辅助讲授的一种好方法。课程考试固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 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在, 对于其效果如何, 还需要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中做进一步的检验, 在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再次, 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史类学科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能够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我国幅员广大, 各地都有较独特的革命历史、风土人情。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 安排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 如被八国联军焚烧的圆明园、冉庄地道、烈士陵园、西柏坡等历史遗迹,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此促进学生的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加深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对我们走过的曲折道路的理解。

此外, 将历史事件和现实热点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对于中日关系问题的思考, 尤其是目前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所引起的外交关系上的紧张,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去理性的表达爱国感情。使学生认识到既要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又要保持必要的理智;既要牢记日本侵华历史, 提高警惕, 联合亚洲各国人民, 坚决反对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又要放下历史包袱, 面向未来, 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采用其他教学方式, 如讨论、演讲、写小论文等。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有机地结合, 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 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总之,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变了理论的说教形式, 增强了理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性与历史性于一身的特点, 按照教学规律的特点, 结合课程教学特点, 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摘要:在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不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而是高校学生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 本文从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7 (5) .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6 (8) .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人民出版社, 1998.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篇八

关键词:红色经典;教学;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为了确保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目的,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纲要》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有很多,其中对于红色经典的利用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当今学界对于红色经典的认知概念不一,从广义上而言,它时限上至1921年,下至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小说、电影、诗词、戏曲、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所反映的内容则大体一致,即主要是革命历史题材。可以说,红色经典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红色经典与《纲要》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这正是我们将红色经典应用于《纲要》教学的基础。

由于红色经典是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而《纲要》教学是严谨的课堂教授活动,这就决定了不能将红色经典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要将红色经典巧妙地应用于《纲要》的课程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红色经典

《纲要》课程课时短,而涉及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红色经典包含艺术成果丰硕,形式多样,教师要具体结合课程安排,选择恰当的内容和形式。红色经典要恰如其分的服务于课程教学,既要达到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又不能过分展示,以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纲要》课程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经典。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内容时,为大学生展示《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优秀影片,使大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机智顽强地同日本侵略者做斗争的艰苦历程。解放战争时期,可以选择电影《解放战争三部曲——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开国大典》等优秀作品,使大学生不仅了解解放战争的大致历史进程,更使其认知胜利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小说《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精神饱满地建设自己家园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则唱出了跨入新时代以来,人们对党的领导的坚决拥护和热情歌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运用红色经典的不同艺术形式,加强教学效果

红色经典包含艺术形式多样,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各异,达到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红色经典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展示电影、音乐等影像资料,也可以将小说、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纲要》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内容时,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展示电影片段,使其有一个影像的初步认识;同时,还可以穿插演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慷慨激昂的旋律极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并且还可以为大学生介绍反映抗日题材的小说,如《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等,介绍小说的大致内容和其中的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对抗战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最后,还可以朗诵反映那个时代的著名诗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诗词朗朗上口的韵律和明快高旷的意境,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受到了一场艺术的洗礼。多样的艺术形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纲要》的教学内容,也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知识性。

三、注重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将红色经典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单纯的展示红色经典,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有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的红色经典作为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再是空发引论的简单说教,而是有所依托的思想引导,即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观赏红色经典之前,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观赏之后,要悉心组织大学生围绕特定的选题进行讨论,使大学生的认识在感性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层次认知的目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问题和引导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注意引导大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綜合分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保证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科技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具体到《纲要》教学过程中,即通过剖析红色经典,介绍红色经典的创作由来、艺术风格和特点等方面问题,以进一步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

比如在介绍大合唱《保卫黄河》时,首先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为了民族解放,他纵笔谱写歌曲,于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当时广为传颂的一首歌曲。随后并介绍艺术风格:全曲采用的体裁是进行曲形式,音调短促跳动,节奏铿锵有力,使歌曲情感充满了力量,全曲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恢宏场景。

以上四方面是将红色经典运用于《纲要》教学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当然,在《纲要》教学过程中,红色经典只是辅助性质的。由于时间所限,在课堂上所展示的红色经典常常只能是片段,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片段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艺术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推荐给大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供其课余时间观赏。这样以来,既能收利用红色经典之利,又能避免本末倒置之弊,最终达到教学内容革命的政治内容与红色经典完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