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2024-07-16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共15篇)

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一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高一年级地理教师 梅 敏

学校安排我带初二和高一地理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一年的教学中,对于初中和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思考了很久,目前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幸好我们学校对于地理教学还比较重视,但是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我们学校高中既有宏志班又有全省班,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很多都是初中介绍的基本知识,但是初中学生又没有重视,这样到了高中就必须再重新把这些知识讲一遍,让学生了解。再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初中学生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初中就要开始给学生们锻炼。平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时事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时,也去了解该事物事件产生和发生的空间位置。这样对于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总而言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而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以及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我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一定会顺利得多。

2.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二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 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2. 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

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3. 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中,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使学生掌握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的量(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溶液及胶体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教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灌输迁移思想。在新课程中隐含着许多动态的、发展的知识学习,需要化学教师去发掘和组织,例如燃烧、分子、氧化还原等基本概念内涵的演变。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的时期,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级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方法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摘要:本文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篇三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高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如何衔接的问题日益受到教学一线老师的重视。

一、初中与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浙江省初中阶段没有开设与高中地理相衔接的地理课程,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零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1. 初高中地理课程不相衔接

现在,浙江省初中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初中学生主要从“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中零星地获取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分布在初中《科学》(华东师大版)中的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星空巡礼)、第二章(昼夜与四季)、第三章(地球)、第四章(变化的地形)和九年级下册的第四章(天气和气候)。

(2)分布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的地理知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从以上初中地理知识分布可以看出,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存在零碎性、间断性、缺失性(如区域地理知识极度贫乏)等不足,这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

2.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社会大环境对新课程的实施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各界往往把升学率(尤其升重点高中)作为衡量一所初中的办学水平,使“应试教育”有生长的土壤。对于与“中考”无关或分值少的课程,普遍持冷漠态度(浙江省的中考,七年级《科学》占12±3分或8±2%,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占4~8分或5%~10%)。

目前初中地理知识教学(如七年级“科学”及“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计划没有落实,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教学设施相对滞后, 教学资源严重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地理教学质量,学生不能牢固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

此外,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差距较大,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探索

如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脱节问题?我们从地理衔接教学内容选取、学习资料编写、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地理衔接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依据

(1)依据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质量进行补充和整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录和吸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高中地理学习也必须运用初中地理知识来建构。

从以上分析可知,初中地理知识存在零碎性、间断性、缺失性等不足,地理知识需要重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不够,需要补充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2)依据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难点来确定重点内容。“地球与地图”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只要求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地球仪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高中地理课程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作任何拓展和深化,就直接进入地球的宇宙环境,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种课程体系的变化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困难。

气候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但目前的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关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的内容简单粗略,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在初中和高一湘教版教材中几乎没有,只介绍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两个内容,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

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有很多难点,如在学习“地球与地图”,如何学会读图、用图等,难度很大;还有对于掌握气候知识,也有很大的难度。

(3)依据高中地理知识结构来编排衔接教学内容体系。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组成,与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是高一必修课程。高一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如下。

必修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II: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修III: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以上分析,在高一年级需要补充以下地理教学内容:

(1)地球和地图:地球形状,地球大小,经线和纬线,地方时,区时,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图的三要素,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大洲和大洋: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的地形和气候。

(3)居民和国家:世界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国家和地区,世界区域划分。

(4)中国的疆域:位置和面积,疆界与邻国,行政区划,四大海域。

(5)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地形的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和内外流域的界线。

(6)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特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7)中国的资源: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

3.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资料的编写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的“地理衔接教学内容”,我们编写了一册初高中地理衔接学习资料《走进高中(地理)》。

该学习资料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1);第二单元(地球和地图2);第三单元(大洲和大洋);第四单元(居民和国家);第五单元(中国的疆域);第六单元(中国的地形);第七单元(中国的气候);第八单元(中国的资源)。

该学习资料的编排体例为,每单元包括[内容提要]、[典型例题]、[习题精选]三部分。 [内容提要]按学习知识易难度,分为A、B组,A组为容易组,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教师适当指导;B组为较难组,教师要加强教学引导。 [典型例题]有1~4题,附有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适当指导。 [习题精选]按习题的易难度分为A组(1~15题)、B组(16~20题),便于学生选择练习。

该学习资料供高一使用,既可以在高一年级上高中地理必修课前集中使用,也可以在高一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分散使用。每单元建议教学(或学习)时间1课时,共8课时。其中的A组为必学内容和必做习题,B组各校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生源、时间)有所选择。

4.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实施方式

(1)培训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教师。对高一地理教师讲清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习初高中衔接学习资料《走进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教学或学习课时的安排、B组内容的选择、衔接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4.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 篇四

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及对策

作者:章禹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处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关键时期,而初高中内容又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因此处理好高一的课堂教学,既关系到新课程的实现又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衔接;对策;

随着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始,尤其是历史学科课改的力度最大,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高一的教学由于存在着初高中课程的极大差异,如何上好高一课堂教学显的更为重要。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初高中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对策两方面来阐述。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中与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脱节”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高中历史教学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上,甚至在中考的模式上都只是针对一些重大历史知识的介绍和掌握,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一知半解。而我们的高中教材却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编写,这样就使高中教学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历史事件背景的介绍,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无法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2、必修课教学内容过深

高一历史首先就是必修内容的教学,师生们普遍感受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具体说,就是教材时代跨度太大,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一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量无法完成所有教学内容。教材设计存在着新的偏、难、繁的情况,脱离高一学生实际的水平。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了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在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四节“民主政治的扩展”中,教材把 1789 年以来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建立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旧教材里起码要用 3课时来完成。如此一来,便增加了教师驾驭和把握教材的难度,若展开讲吧,教学时间肯定不够;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若不展开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试想,连这一时期法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都不清楚、不理解,谈何对法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得出曲折性艰辛性的认识。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教师们深感课时不足,每次上课总是在赶时间。诚然,在课堂设计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内容适当放开讲,哪些应该点到为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摸索中解决的问题,但毕竟是加深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外自我阅读的兴趣。教材编订者这样做的主观目的是想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的学习能力,但在客观上却适得其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对历史学科产生反感。

3、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

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是历史课程了。因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必须以历史学科为基本依据,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呈现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课程要反映人类发展的基本进程,以使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实、展望未来”。而且人类历史包罗万象、涵盖面广,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历史课程应尽量全面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不但要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民族,还要涉及到外交、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另外,历史的发展必然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样具有时序性特点。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性。事实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却是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空观,不按历史发展的进程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支持,而按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跳跃性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对历史事件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体系,也不利于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无法进一步去揭示历史的本质。

以上这些充分表明了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无形之中就要求作为指引者的教师一定得认识到高一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高一教学中即要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很快的从初中的学习方式转变过来。怎样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二、教师的教学对策

1、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整合衔接,养成预习习惯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要充分的了解本地区的初中教材,做好初高中内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容的衔接: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所以初中教材相对浅简化,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而高中兼有升学与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高中教材以专题教学为主线,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的评价,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于初中较大的知识落差,普遍反映高中历史东西多,知识点之间联系零散,比较难以理解记忆。所以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预习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自己的讲述有时比教师的讲解更有凝聚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同时应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整合,使教材更适应自己学生的习惯和口味(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可以以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线索为核心的整合;也可通过对比中西同时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的整合;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与新中国以来外交发展的整合;以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整合:如中国人民抗争之路;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等等。使历史专题的脉络更清晰、主题更突出。不仅能够更好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同时也能反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融与碰撞。这样教学既跟初中历史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2、紧扣课标,把握核心,进行“换位”思维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得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目标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人民版在课文的标题下面总会有几点课前提示,这正是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角色换位”,多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层次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作为知识的探究者,而不能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光讲“应该如何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从中得到结论和启发。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这一目可以展开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局面,并且加上“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得出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使教师教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些。

3、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提高业务认识;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难重点;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做好集体备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集体备课要有交流性:集体备课应当要求备课组成员都主动发言,不能成为独台戏,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要注意备课内容的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情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集体备课的指导方针下创造性地去编写,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注重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说是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应当鼓励老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并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缩短适应期

要想尽快让学生实现从初中向高中的学习习惯的转变,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关键,要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呢?第一,多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补充直观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加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即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把现实中看得到的现象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让历史变得更有时代感和人情味。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瞬间思维火花。使学生思维火花绽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激动,收获成功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有成功感的学生才能愿意学、乐于学。

5、循序渐进,以人为本、自主探究

我们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某一历史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学生从认识到理解、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切不可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要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生为本,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应该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课程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这样一来,学生需要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初步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身边的课题:你的姓氏的来历、我们的服饰变迁、我家乡的古建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给予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机会。我想学生会不知不觉取得实效的。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实践证明,尽管高中历史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学生历史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注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 张静.高中历史新课程结构中专题体系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苏顺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一历史教学[J].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第2期

5.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五

一、选择题

1.(2014·台湾,第23题3分)若有一等差数列,前九项和为54,且第一项、第四项、七项的和为36,则此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何?()xkb1.com

A.﹣6 B.﹣3 C.3 D.6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知:前九项和为54,得出第五项=54÷9=6项、第七项的和为36,得出第四项=36÷3=12,由此求得公差解决问题.wo m

解:∵前九项和为54,x k b 1.c o m

∴第五项=54÷9=6,∵第一项、第四项、第七项的和为36,∴第四项=36÷3=12,∴公差=第五项﹣第四项=6﹣12=﹣6.

故选:A.

n项和公式的应用.

6.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篇六

介绍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师们研究的话题之一,原因可能比较多样。高一的新生常普遍出现的成绩退步、英语学习兴趣下降和迷茫无措等的问题应该是最初吸引教师的主要原因。如何更好的帮助新高一的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后的高中英语学习,是这个小课题力图实现的目标,也希望我的初步研究能给同行们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更期待能与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探讨,提升我们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缓解家长对这个问题的忧虑。

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比初高中英语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试题命制和形式来完成,目的是给初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和思考。因为心里因素对学生影响的专业性较强教复杂,本文这里只会少量涉及。一 初高中的一些对比分析 1.教材的变化

我校得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大都使用的是人教新课程版的Go for it!,与高中教材基本能很好衔接。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学生需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并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使用3500个左右常用词汇(陕西高考说明规定陕西英语高考为近3000个),以及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增加了具有丰富表达功能的、常常与汉语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新句型结构,语法上增加了如非谓语动词、从句、虚拟语气、省略、倒装等较难而重要的知识。

单从词汇的角度来看高中英语增加并不多,但实际上对词汇掌握程度的要求却需要学生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初中阶段词汇掌握的要求仅是最常用词汇的最常用含义,而这部分词汇往往含义丰富,搭配也多,高中阶段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进一步深化的程度上继续学习这些词汇的含义与用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会不断积累,更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这部分词汇的熟悉程度,达到大部分词汇的灵活使用,这其中既包含了一般用法更增加了许多特殊的重要用法。新增的、要求掌握的词汇增加的速度也超过初中阶段许多,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较高效的词汇记忆方法。

初中阶段阅读材料的广度大都围绕日常生活为主,高中阶段却涉及了需要丰富背景知识的科技、历史、文化、文学、教育、人生感悟、天文、金融、电脑网络等材料,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较浓,既要求学生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也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世界细致观察。读懂这些文章,仅凭借大纲所要求的词汇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实际需要了解的词汇达到更多才能达到较轻松阅读的程度。生词多了,就要求学生拥有有效猜词的能力;文章更长更多了,就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技巧,否则考试时候的时间会很紧张,这也是很多高中学生一直被困扰的难题。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水平更多的是停留在基础,而升入高中后,高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并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使句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改变实际上很大,部分学生适应缓慢。2.初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多形象直观,考查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知识与能力目标简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练习少量词汇、句型或一个语法点,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操练、巩固和练习。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知识点多,要求全面,课时紧张。因此,课堂容量大,进度快,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很多的时间反复和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教师侧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讲究系统知识的学习、归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高中教师教大量的知识,但更侧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基本上就能达到学习的要求;但高中生若是不能学会自己安排与调整英语学习,没有课外的自主阅读与学习总结习惯,不能自我检测和管理学习,那就很难学好高中英语。

由于初三时学生应考被要求完全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未得到继续发展和培养,并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到了高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直接指导和干预减少很多,其中一部分人总是难以自己来安排计划学习。另外,由于高中教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喜爱英语,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形式化较多,保持高一新生对英语的兴趣,吸引还没有兴趣学生的加入也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3.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英语学习,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和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高中英语教材由于内容多,要求高,这要求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管理和积累。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预习、复习、总结及自我检测和评价等学习方法没有使用,学习不注意追求高效、方法和日常习惯养成,致使他们总是忙乱不堪却收获不如期待。有些学生甚至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等自我消化、补充与自我调整的时间。初中学生使用词典和语法工具书的频率不高,有些甚至没有,而这两样东西是高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理解、接受和采用,成为了新高一新生能否快速适应的关键。4.初高中英语试题范围和形式不同

初中试题立足于课本和有限的教学资料,而且题型简单,只要熟悉课本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而高中试题范围广泛,课本只是基础,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的课外知识。很多学生高中第一次考完试以后都问老师,我们学的怎么在考试中见到的那么少,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以为英语考试前除了词汇和语法内容复习一下就可以,其他不用管,忽略了精读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和其中为讲明的知识的内化掌握。高中英语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绝大多数题目都有着设定的生活背景需要学生去理解、推测和辨认,他们必须能够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下全面调动自己的英语知识、运用对应的英语知识完成答题;表面看去,试题确实是与目前所学内容不直接相关,原因这部分同学还未意识到高中英语考试更多的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整体语言掌握水平。此外,高中英语考试实际上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考查分析、判定和归纳的能力,考查他们阅读的细致程度和速度。而且,为了与高考接轨,在高一月考通常都以高考形式命题,因此,学生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困难,学生很难看到自己的成就,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易受影响。

初中英语学习面临的中考的主要还是处于学业水平考查,具有一定区分度的题目数量少,所以学生普遍的分数会高一些,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分数有时差距很小。高中阶段要面对高考,是激烈的选拔性考试,含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很高区分度的题目,就英语科目而言,有些题目实际上是超过大纲要求的。高考英语的题量很大,对学生信息处理速度、能力与细心程度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高考英语涉及语音知识的考查,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过语音知识,在高中阶段逐步的或集中的补充语音知识不论是对考试,还是对英语学习本身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 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教学方法 1教师应该与学生沟通的

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通过明确要求,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告诉学生要准备什么样的本子,如作业本、错题本、笔记本和词汇及作文积累本。告诉他们上英语课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笔记,课上有问题要及时提出,上课不只是听懂还要当堂记忆吸收,提高课堂效率。要给他们规定好每天听、朗读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要求,当然时间上要实际,不能长,否则学生难以实现。告诉他们不要总在有大段的时间是才想着去做这些事情,一定要充分利用课间、饭前、睡觉前等零碎空闲完成这些事情。告诉他们想要写好作文要注意平时积累,要有随遇随记好词汇好句子的习惯。要求他们练习考试完要把典型的、易错的题记在专门的本子上,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告诉他们要有合适英语词典和语法工具书(建议直接使用中级学习者的),词典最好是双语的,纸质优先,常翻查词典查词是学好高中英语的必由之路。还要要求学生不能丢了听英语,良好的口音和英语学习本身都少不了这个语言的最基本形式。我省高考不考听力,很多学生就会忽视,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情况中也让很多老师略去了听力教学。不听英语,学生不但失去学好的英语的一条重要途径,更丢掉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和许多乐趣。要让学生坚持听课本录音,听英文歌曲,看原声英文电影,要在教室中一起唱英文歌曲,体味英语语言的另一份魅力,更好的促进英语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要辛苦两个月,多抓落实,好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对于那些已经有了自己的、有效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应一边调整适应老师的要求,一边也要继续探索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尊重和发展,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2.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

首先是语音。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进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英音基础普遍较差,班级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独立借助国际音标读准单词,那么这些学生不但学书本单词有问题,对于查词典学到的新词汇也无法全面掌握。我曾在开学一个月内,陆续用早读其他一些小块时间把国际音标、重音、音节和语音弱化及同化等基础语音知识,通过结合对比汉语拼音,给所带班级进行了补充,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支持。在之后的新单词学习过程中,又不断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一个学期后都基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基本能够做到读对大部分音标。语音知识的学习,也对学生记忆词汇,掌握词汇拼读记忆方法产生了良好作用。

接下来就是词汇的教学。词汇掌握量基本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新课程中的词汇学习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注重表达的灵活性和恰当性,重视语篇的支持,重视文化的影响。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词汇学习方法。沿袭那种教师罗列例句、学生抄写笔记的传统方法,一节课充其量也只能学5-6个单词或短语。若按这种传统方法,那就很难达到高中这样大的词汇量的教学要求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单词都不是在一节课里完全掌握的,对任何一个单词的认识、理解、记忆和运用都要经过几个阶段:初次的了解、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解、不同感官的感受、与各种技能结合的运用、多次的回忆、不断地校正、经常地提取等若干“工序”,才能成为长久的记忆。这不但需要完整的程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企图让自己在一节课里或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永远地记住所有的单词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对于多义词来说,一个语境只赋予单词一个确切的意义,对于多义词的理解是通过该词在不同语境里以不同的意义出现,多次从不同的角度激活对这个词的记忆,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以后而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一次性的对各种意义的罗列而能解决。

高一英语课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单词密度较大,重现率较低。高一上学期学生用书包括两个模块,每个模块介绍的课程标准单词约为170多个,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约为40条,实际上教材的词汇还增加了一些。为了解决词汇量大所带来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按拼读规则拼读单词,结合构词法知识来判断和记忆单词,最后通过练习来掌握和巩固词的用法。以模块二的第二单元为例,单元词汇教学从如下几步进行:

(1)指导学生预习,独立拼读单词,初步掌握词的读音、结构和意思。(2)听磁带,模仿、纠正发音。

(3)利用构词法知识,进行词汇拓展。如: slave → slavery(n.)奴隶制;奴隶 advertise → advertisement(n.)广告 fool → foolish(adj.)→ foolishly(adv.)

(4)用简易的英语解释生词的意思。对于重点单词,要求学生查词典,以便准确地理解词义。

(5)做填空练习,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使用中掌握这些新的词汇。词汇教学还应做到精泛并举,既要教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词语,并掌握其用法;还要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词语以增强语感;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语的能力,使其能利用上下文或借助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开放式地扩大词汇量。

高一的学生自觉性不是很强,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意识,有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单词,背诵词组,句型,并且通过听写、默写等办法来检查、督促。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词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增加词汇重现率和学生对词汇的吸收量。

我们也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示范常使用词典和对词汇的加工方法,如同义、反义联系对比,词汇词性变化拓展,学习组合分解词根词缀,词汇图形化(跳过汉语媒介),归类,英语释义,借助读音另类辅助记忆,利用或熟悉或充满趣味的例句记忆等,也应根据元认知知识科学计划词汇的复习时间,可以规定他们在一个小时,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八天,第五十六天的七次重复方法来更有效记忆单词。

第三个要做的就是学习句子了。高中阶段要学习掌握的英语语言信息量增大,汉语和英语表达在语序、结构上差异很大,英语单词有不同词性的使用,有时态、单三,这些给学习英语带来很大的困难。高一阶段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句群的操练和句子结构的学习积累,为将来的快速阅读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遇到重点的词、词组、句式,让学生反复操练。学生学习中一定要有常记句子的习惯。

最后一个就是阅读,也是英语学习进入中级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手段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而我们没有充分的英语口语环境,大量的文字输入就成为我们的主要手段。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两方面:精读与泛读。无论哪种,其内容对学生要适当,生词不能过多,但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我们先来谈谈精读。精读主要是指学生对课本Reading的学习,精读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词汇、短语、结构、语法知识,掌握能为学生所运用的语言,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的技能。阅读技能主要包括:抓住要点,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涵,用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欣赏浅易的文学作品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略读(skimming),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每一段的段首句或结尾句,以了解文章的大意。查读(scanning)是快速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带着问题去快速浏览,根据特定的单词或其他信息,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和具体的事实。细读(careful reading),要求学生能理解文章到词、句、段及语篇(如文章结构,作者写作风格,作者用词特点等)。我们应对刚新高一学生有计划地介绍和训练这些阅读技能、策略,并指导他们去运用。精读课文要反复听反复读,一篇文章的真正为学生内化吸收,往往需要几十遍的重复。精读学好了,学生就有了实在的基础,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有了运用语言的资料库。

很多学生反映英语词汇忘得太快,很多文章总是读不懂,英语练习要花很长时间,考试时间总是紧张等问题,我觉得解决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泛读。泛读开阔学生的眼界,复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词汇新表达,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学到新知识,更提升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熟悉亲切程度,整体提高语感水平。泛读的对中级英语学习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不可少的。所以要要求学生养成课外日常泛读的习惯,大量阅读知识水平较为接近的英文读物,日积月累,逐渐地学生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慢慢地适应和达到直至超过高中的要求。泛读过程中字典的使用,生词和句子摘抄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直到。泛读的要靠学生自觉,也需要教师的监督、检查和督促。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中,英语学习非常受学生兴趣、情感、偏好、性格等的影响。不论是学生是学习主动型、依赖型、问题型、懒惰型,沟通谈话、少批评多鼓励多明确要求和督促都是比较有效的改善学习状况的手段。由于受文章和本人学术知识有限,这里再这些方面就不再探讨,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不吝指正,希望能在教学方面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参考文献:

刘道义《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彭志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7.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七

高初中衔接要把握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在这里,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体会。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 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一)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 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 在授该章内容时, 应注意加以补充, 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二) 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 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 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 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 高三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 晶体结构, 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 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

但温度改变, 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 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 在高—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3、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 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 (1) 反应原理; (2) 反应装置; (3) 除杂装置; (4) 性质实验; (5) 收集方法; (6) 注意事项; (7) 尾气处理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 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 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 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 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 进入高中时, 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 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 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 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教学工作, 教师应:

(一) 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 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 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 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 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三)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 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 讲授《硫一硫酸》时, 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 讲《物质结构》时, 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 作业规范, 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 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 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 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 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 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 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 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8.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八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初高中物理衔接班教学计划 篇九

高中物理难,是很多学生对物理高中物理的评价。而且很多被逼进文科的学生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是因为学不会物理、物理成绩太差。

一、初高中物理的的对比。

1、教材方面

初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几大部分,但它是初中物理的延续和深化,知识的要求要比初中高的多。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几何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各部分知识之间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

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也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台阶”加高了。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的要求较低,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做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粗浅认识,解决不了问题。

二、衔接班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在进入高中前就有思想准备,纵然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也会坦然地面对困难,不会轻言退缩。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它性的,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而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来更新认知结构。

2、初高中物理由于多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生来说,宜于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掌握新概念,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打牢基础。但很多学校,为了迎合高考,尤其是某些“名校“,为了能多考入清华北大等几个学生,只照顾那些尖子生,高一开课,进度就很快。反而更大的提高了初高中的台阶,使不少学生没有起跑就摔了跟斗。衔接班、先修班正好弥补了某些学校的这一弊病。使参加先修班的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的过度,赢在起跑线上。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透彻理解、牢固记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十六字方法,为三年的高中物理的学习做好有力的铺垫。

三、教学进度

必修一

绪论掀开物理的面纱—---重点: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的理解。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掌握。

第三章相互作用------重点:三种性质的力的掌握,初步受力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力与平衡-------重点:力的平衡的应用。

第五章力与运动-----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Qq:1057589232

10.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求 篇十

陈 琳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泛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是造成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教材的原因

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只有七十多课时,使得数学课时吃紧,因而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

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16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

2、学法原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还有: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没有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使之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另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性格、意志品质的优劣、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如何,都会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的对策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

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直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又如: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空间等角定理”时,可先复习近平面几何中的“等角定理”,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都要结合初中已学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交流。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 {a,b,c} ∪{c,d}= {a,b,c,d},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以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因为努力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在有些学生,特别是平时显得比较聪明的学生看来,计算是否准确只是个细心问题。其实,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高中数学起步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下学习。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此文1999年7月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自学辅导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于1999年9月获

11.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十一

一、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态度不端正。在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化学已经没有计入总分。以至于在有些初级中学都没有给化学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态度,所以学生对化学学科重视的程度就不够。学生认为化学成绩不是影响中考的主要因素,把化学归为次科或者是偏科。被动学习,通常学生认为化学知识只要记起来就可以了,所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只听不问、只记不想的做法,养成了学习化学的许多不良的习惯。

2、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化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比如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化学式的意义、酸碱盐的反应等。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够体会。而初中毕竟才一个学年,要学习这么多抽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3、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差。虽然教材改革增加了许多的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条件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的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对待实验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心态,对高中的实验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衔接过程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刚进入高一的第一节化学课的重点不是复习,而是强调高中学习以及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改变已有的学习态度。当然这种“提醒”不只是一节课的事情,而是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化学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自发地学习化学。

2、复习理论知识。

虽然在高一必修一的教材中有穿插复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比较零散,不容易形成体系,对学生复习初三基础知识造成困惑。所以个人认为准备利用一定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的基础知识,具体如下:

(1)复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意义(大约2节)。

(2)复习原子的构成,从原子核的构成到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从核外电子到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和化合价的判断、化合价的规律、顺口溜等(2节)。

(3)复习1-18号元素的符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书写化学式,并通过物质的构成来判断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1节)。

(4)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方法以及表示的宏观和微观意义,复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节)。

(5)复习O2、H2、CO2等物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实验基础(2节)。

(6)复习酸碱盐的性质(3节)。

(7)小测及评讲(4节)。

有针对性地从微观结构开始复习化学用语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对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那就是高中化学有要求而初中课本不作掌握要求的内容。比如:氧化物的类别、酸、碱、盐的概念,同素异形体等等知识应该再做适当的补充说明。要做到这些,建议高中教师应该去通读初中化学的课本和大纲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3、适当调整高一必修一教材的教学顺序。

(1)将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知识放在第一单元之前来学习。

(2)把第一单元里的《物质的量》移到第二单元《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学习。

(3)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之前应该复习初中的实验基础。

操作,有条件应当准备一两次基本操作的学生实验。

调整以后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就变成了:原子结构→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量的关系→配置溶液。

这样调整的好处在与衔接了初中知识,并且把“物质的量”这个难点往后推移,减轻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就开始出现“畏难”的情况。所以做适当的调整,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善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开始会以“看热闹”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实验,那我们就在实验教学的开始以“魔术”(一些课后兴趣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件事、一句话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爱”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基础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机械模仿,而高中的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这需要学生从原来“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向“理解型”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高一起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复习巩固”。在教学上更多地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使学生慢慢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且使其然”的境界。

12.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十二

一做好课程导入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在进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 要根据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巧妙的课程导入, 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 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集合”知识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集合, 同时集合的概念也较为抽象, 若是教师枯燥的讲解教材,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可为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学校体育老师到运动商店购买体育器材, 第一次购买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 第二次购买了羽毛球和跳绳, 老师一共买了几种体育器材。答案是四种, 再向学生提问, 为什么不是三加二等于五种呢?此时提出集合的概念, 并进行集合交集的运算, {A, B, C}∪{C, D}={A, B, C, D}, 将例子中的数字换成具有普遍性的字母, 用集合的形式将运算呈现出来。然后对集合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 告诉同学们, 集合是在19世纪由德国的著名数学家康拓所创立的, 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其他数学研究的基础, 我们要扎实地掌握集合知识, 以便用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 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对集合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

二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 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要想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就要注重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 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究, 拓展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主动探寻数学规律,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教学情境, 做好课程的导入。提出以下问题:对方程3x+2=0求解;画出其函数图像;对不等式3x+2>0求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其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函数和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找出不等式的解集。总结出利用图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然后将其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相联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何求得x2-x-6>0的解集。选择班上成绩中等的学生进行黑板演示, 将自己的求解过程展现给大家。该学生的解法如下:方程x2-x-6=0的解集为{x|x=-2或x=3}不等式x2-x-6>0的解集为{x|x<-2或x>3}。然后让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 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 该生求得的解集为{x|-2

在教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时, 图像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在初中数学中, 学生没有接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 但在高考中涉及的分数相当多, 学好二次函数的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三角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 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 主动地去探寻问题的结果,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不等式和函数间的关系, 对初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十分有必要的, 数学知识较为枯燥、单调, 学生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中, 才能积极踊跃的发言。

如在教学“异面直线”内容时, 课本中对于其定义的描述是: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我们将其称为异面直线, 那么我们如何将其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呢, 课堂上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演示, 使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具体的了解。接着向学生们提出问题, 如何才能确保两条直线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呢?异面直线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 教师也要对其进行鼓舞和激励, 让其他同学指出其错误, 并让该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同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思考运用延长线的知识是否能够进行证明。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有关概念有了形象的了解,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此外, 还要注重不同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实现初高中数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总之, 要想进一步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数学的学习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展开了讨论,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3.初高中衔接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篇十三

2009-02-13 10:51:04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0 文字大小:【大】【中】【小】 简介: 校教字[2009]02号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做好初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解决目前初高中衔接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尽快使初中毕业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成就学子一生精彩,共谋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校教字[2009]0

2号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做好初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解决目前初高中衔接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尽快使初中毕业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成就学子一生精彩,共谋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初高中衔接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继续和深入,初中教育为高中教育奠定基础,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高中学校做好衔接工作责无旁贷。

(二)、目的性原则:按照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需要双方共同走出“交通警察式”的分段管理模式,探讨走“接力赛跑式”的流畅衔接管理模式。

(三)、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依靠教师加强宣传与交流,发扬民主,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意见民主决策,谋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共同发展策略。

第三条:初高中衔接教育工作思路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对口联系一个乡镇中学,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合作共识,宣传相关政策,为学生及家长服务,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条:初高中教育教学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活动步骤

元月:深入初中学校,一是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寻求合作与共识;二是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基本现状,进行优秀生源摸底。四月:招生政策宣传与服务;优秀生源跟踪培养、谈话、家访。

五月:教务室负责,组织优秀生源进行保送生能力测试。

六月:根据调研与测试情况,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学生终身发展因素,编写衔接教学教程;组织优秀生源夏令营活动,进行奥赛辅导、“科技与人文”专题讲

座、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活动培训。七、八月:由培训中心组织,进行新生高中阶段学前培训。主要内容: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教育,高中学习方法、习惯专题指导,生活、心理方面的辅导。

九月:深入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形成衔接教育研究成果。

十二月:教务室牵头,进行衔接教育工作评价及表彰。

第五条:初高中衔接教育工作职责

学校校长全面布署,统筹协调衔接工作,对衔接工作明确相关要求,提出指导性意见;教研组长为衔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展示学校办学成就,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及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教学研究,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行政干部积极参与衔接

研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第六条:初高中衔接教育工作的评价

学校从招生政策的调研与宣传、教育教学研究情况,招生生源数据分析构建初高中衔接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各教研组开展衔接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14.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篇十四

一、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第一, 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化学的心理准备不足。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一新生是在一个极度放松的暑假后, 极度兴奋地进入新环境中, 学习精力自然比过去降了一个大台阶。

第二, 学习方法不合理。高一新生学习化学大都还停留在初中学习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印象中, 学习方法还是以记忆为主, 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

第三, 知识储备不够。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于溶液溶解度计算等, 由于初中课程对这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大大降低, 学生只了解大概, 没有把知识归纳、升华。

第四, 实验能力不足。初中各校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学校只是为了中考实验考试, 应付性地上了几节实验课, 导致高一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极不平均, 且总体水平较低。

2.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 部分教师拘泥于旧教材的教学思维。部分教教师会被旧教材的知识结构束缚, 主观上认为旧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合理, 从而使他们跟不上我国新课改的步伐,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知识讲解, 而轻师生交流、互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业、解惑”,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传道”的巨大作用。古语言:“信其师, 行其道。”这也是一些教师在给新生授课时虽然讲解很到位, 但效果却很是一般的原因。

第三, 教师过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自觉性。部分教师了解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很多省市的中考既是学生的升学考试, 也是学业水平测试, 所以中考化学试卷的难度不高, 具有全而不深的特点。单单从分数是不能看出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

第四, 轻视实验教学对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对学生实验要求不规范, 不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习惯了用识记的方法背实验, 导致学生不仅实验能力没有提高, 而且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大为下降。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做到师生关系无缝衔接

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 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可以安排化学展望对话、我是未来化学家、我心中的优秀化学老师等专题讨论课, 让师生敞开心扉, 直率表达出自己心底的愿望、要求。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使教师更能准确、客观、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提供帮助, 尽快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做到初高中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无缝衔接

与初中化学相比, 高中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 高中课堂呈现出容量大、进度快、分析性强等特点。教师应认真比较初高中化学知识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寻找初中重点知识, 并联系高中化学知识结构, 给学生做一个集知识回顾、链接、展望于一体的专题讲座。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 比如积极主动预习, 带着问题去听课, 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各种线索,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 构建知识体系;建立错题集, 总结解题技巧;等等。

3.做到初高中教学方法无缝衔接

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巧设台阶、多设台阶、层层递进、逐步推进、由慢变快地推进教学。利用旧知识, 挖掘新知识, 这样既能使以前初中化学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重拾信心, 也能使一些优秀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全面、更严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教师可以把初中的氧化反应概念与其进行对比, 让学生领悟到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升华。

4.做到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无缝衔接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对初、高中冷凝管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认识从初中到高中实验仪器的结构复杂化、科学化的改变, 体会对比初、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的外形美、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了解初、高中实验操作与生活操作的联系。

15.浅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英语 衔接

正所谓万事起头难,头起得不好,后面的工作就难做,就有煮夹生饭的感觉;头起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得多。如何让高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这是高一教师必须考虑也必须做好的重要一环。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体验和做法:

一、高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进入高中后,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出现的问题有:1、基础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开学初的一段时间,经过了一个暑假后,很多单词学生忘了。2、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体现在不愿大声朗读,对新单词和词汇存在排斥心理,课前不能积极预习,课堂上不能主动参与,课下不会运用所学知识。3、由于初中阶段的阅读题材量小、难度较低,许多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方法。逐词逐句阅读,过分回视上文,甚至用铅笔点着单词阅读等不良习惯大有人在,这就很难达到高中英语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4、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这对于以适应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容量小、节奏慢、重复练习、反复强调)的高一学生而言,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失去方向感,容易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二、做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衔接

1、从心理上为学生做好准备。

初中生升到高中,都有一种兴奋的心情,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看较长的课文(多达三、四十个生词的文章)时不免会流露出畏难的情绪。所以,我在开学之初就给学生讲清楚;高中英语确实比初中英语要难,生词多,课文长,语法难,听、说、读、写要求都高一些,从初中英语到高中英语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只要大家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密切配合,就一定能爬上这个台阶,攀上新的高峰。我还给学生举出我前几届中的一些学生经努力,后成功的例子;有好多学生在进高中时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但高考成绩都比较好,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还经常给学生讲:初中时,150分的试卷,大部分学生都考130分以上,但到高中后,尤其在高一、高二阶段,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候就考90或100余分,这是正常现象,并不是说自己的英语水平差了、退步了,因为高中的英语较灵活了,难度、题型都直接与高考相结合。经过这样的动员,大家的畏难情绪减少了,信心大为增强,也不会时常心感困惑。

2、英语知识方面的衔接。

在高一第一学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摸底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初中英语掌握的程度,看是否有该会未会、该记未记的东西,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填平补齐”的教学工作。在考查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48个音素和读音规则掌握得不好,语音、语调有待改进,词汇也遗忘了许多,语法仍比较模糊,口语、听力还不能适应高中的教学要求,所以进行复习和补缺是势在必行的。

1)集中补语音。首先突出抓音素和读音规则的复习。因为只有掌握好发音和读音规则,才有可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所以我一般都给学生过一遍音素和读音规则。补语音一般集中在开学后的前几周进行。

2)分散补语法。在高中的课本中,初中学过的语法基本不再作为新语法项目来讲。而初中的有些语法,其深度又不够;再加上学生并未完全掌握,所以要在高一把初中的语法分散在各课中来讲。一般采用倒序的方法复习语法,即从初三的语法开始复习。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由于学生对这些语法还有印象;二是这些语法现象难度大一些,早复习有好处。当然,倒序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大体倒序而已。例如,在讲定语从句时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名词、形容词作定语的用法,再复习短语(如介词短语)和不定式作定语的用法。然后再引伸到句子作定语――定语从句的用法。

3)按顺序巩固单词。初中的单词量虽然不算太大,但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经过一个暑假之后,学生们已经忘掉好些单词了,所以我在授新课的同时还让学生用初中课本或词汇手册,按1—6册的顺序复习和巩固单词。先让学生各人自己记,一册一册往下记,每记一遍都给记不住的词做个记号,以便下次再记,如此反反复复直到记住为止。在记忆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分组相互比赛、组内个人相互比赛,看谁记得快,记得多。也可以由教师中打印出各册中容易记错的词,让学生进行英汉互译。总之,记单词要有气氛,要在学生当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在学习高中课文的生词时,时时处处联系初中所学单词,教会学生归纳所学的词,巩固和增加词汇量。

3、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升到高一后,在英语学习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而能否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则是能否成功地进行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所以在高中阶段一定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等都会出现。如不及时引导,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授课时要讲究趣味性,做到生动活泼。

4、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尽量让高一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英语教学。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掌握老师所教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记忆的技巧;教会学生运用思维方法等等。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升入高中后,一切都感到新鲜,又较易接受老师的意见,这就有利于对他们重新塑造。

朗读的习惯。外语不光是文字,它首先是语言。语言是要讲要读的。而我们学外语又缺少环境,所以朗读是很必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同学们练口语,又可以帮助记忆。因此每天早读时都要求同学们能开口读,养成朗读的习惯。

预习的习惯。预习对于理解新内容和对于师生在课堂上的默契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新课前都進行预习。预习主要是记忆单词、浏览课文和了解要学的语法,适当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练习和做练习。一般情况,我布置的预习作业都较简单,直接课文中找得到的事实题,并且要求直接在课文中划出即可。

上一篇:后悔700字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乡镇信访维稳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