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18篇)
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浅探
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一些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1教学情境的主要特征
1.1 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这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平时关注国内国际大事、关注学生平时的生活,这样,才能创设基于生活的情境。
1.2 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1.3 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即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恰当的提问,引入思想品德主题思考。
1.4 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1.5 溶入情感。情感性对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在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蕴含情感的故事,需要教师表露正面的真情实感。
2创设情境的策略
2.1 创设故事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2.2 创设视听情境。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创设问题情境。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在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加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有所收获。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一些精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做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2.4 优设评价情境。优设评价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求知欲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意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的过程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尤其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或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更要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他们,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教师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二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创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适合教育和学习的情感氛围,这种情境方便教学,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 情境。
1.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形象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感悟中自然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创新在我身边》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个价值一千亿的名字》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袁隆平的事迹,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 进而产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语言创设虚拟情境。
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口头表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的讲述中,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为形象的故事、情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诗歌和名人名言引入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恰当导入诗歌的朗诵或者名人名言的阐述,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对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 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诵诗歌《地球母亲》,让学生在教师的动情吟诵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产生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3.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
创新和进步的前提是勇于质疑,对问题的思考和疑惑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思维和意识,增加看问题的理论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组织合作探究创设交流情境。
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产生初步的观点和看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互动中, 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在辩论与协助中逐步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向往和追求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意志品质。例如,在《感悟青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青春是什么?然后小组讨论:青春的幸福有哪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体验了青春,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时光,对未来会做出更多的期望和努力。
5.契合思想品德目标创设生活情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枯燥灌输大道理, 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实际用处,因而产生对课堂的反感和应付情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个性,因此, 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参与社会的体验统一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产生正确的体验,实现心理的共鸣,更好地接受教材观点。例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 你在平时经历中,是否发现自己周围有对人不守信用、对事情不负责任的现象?你怎么评价呢?你是否有过这类行为?你做过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体验到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蕴含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注 意事项
1.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情。
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如果情境脱离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设想和任务,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无趣, 丧失注意力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情境内容必须与自己学生的实际知识与经验相适应,预设问题最好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在努力中获得结论。
2.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情境不能为了热闹和新鲜而设置,必须符合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的道理、知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构建高效课堂。
3.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层次性。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比较叛逆, 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逐步拉开差距,教师要改变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设计情境问题时应该具有层次性,思维从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得到进步,让每个梯度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三
【关键词】情境创设 觉悟提高 思想品德 情境
思想品德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因为其在中考中的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十分浓厚,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进行学习,这是我们每个初中政治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通过对思想品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自觉地提高学习觉悟,就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使他们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巧设情境,诱发参与
1.教学“图”要活用。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主图和辅图,生活中也有大量可辅助的图片,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看图,注意恰当运用角色替换法让学生入情入境,与图中人物一起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体验、去升华。比如我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珍爱生命》一课时,巧妙生动地让学生进入了书中“万类霜天竞自由”、“干涸的世界”、“生活的渴望”等情境中,让学生去身临其境的思索,做到“实感实说”。同时,利用若干幅“关于非典”、“关于交通事故”等挂图,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做到了认识深刻,情感饱满。之后,再鼓舞学生合作构想并创作关于“生命”的图片并交流、认识。自然效果理想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下达到了明理、激情、导行的作用。学生收获的也是上乘奶酪。
2.教学“形”要创新。形,指的是教学方法、方式。创新,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形式。这样,教起来生动活泼,学起来主动有趣。比如,我在教授思想品德另外一课《品味生活》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生活的绚丽多彩、五彩缤纷、丰富有趣,就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效果甚佳。(1)组织学生郊游。学生真如出笼鸟、脱笼鸟,他们或追蝶或采花或唱歌或拔河……学生亲近了自然,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这生动的一幕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丰富了其情感,完善了其品格。(2)组织唱歌接力赛。通过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选取一些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3)讲故事活动。在课堂上,有时候为了营造学习气氛,我们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带有生活气息以及反映乡土观念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4)每人做一件好事活动。这些方式都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当然,教学时应灵活设置,绝不能千课万节一个面孔,要力争每45分钟都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感觉,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激活课堂,提高觉悟
1.教学语言要灵活。语言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基本工具,“最好的教师是最会运用语言的人”。因此,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愉悦中收获知识与情感,一定要使教学语言灵活起来,针对不同篇目或规范或口语化或幽默或含蓄或富有启发性或运用修辞。同时,还应巧妙借助体态语言,传达各种信息。
2.要广泛联系生活实际。会生活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成为高尚的人、有觉悟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畅谈生活感想,让课堂“热闹”起来,让学生敢想、敢说、敢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思想认识。比如教授“黄赌毒与邪教”一节时,学生就联系身边一些吸烟、赌博、迷恋网吧、浏览黄色网站等情况来批评,谈的非常好,认识非常深刻,并从中受到了启发,吸取了教训。
3.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恰恰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让他们保持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竞争的欲望,使45分钟的课堂变成精彩的舞台,学生不但提高了“演技”还提高了“演艺”。在教授《身边的诱惑》一节时的提问层次:你最喜爱的是什么?在不该做时没有能够禁住诱惑,结果怎样?如果是黄色书刊、毒品、邪教等诱惑应怎样对待?记得方志敏、文天祥的感人故事吗?有什么想法?通过这样在课堂上的层层设疑进一步地进行步步启发,效果相当明显,学生认识非常深刻。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即兴提问,既可以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为新知识、新思想的储备起到催化作用。
4.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四
【教材简析】
本框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力求结合各班实际而有所突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易产生孤独、渴望结识新同学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班级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对融入优秀集体的内在需要及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通过师生语言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共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班集体,尝试让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并尽可能预知在创建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班集体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与新同学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感知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创建班集体及优秀班集体成立的要素。
【教学资源】vcd《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故确定此框为重点。【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则佛教传说。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歌曲和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为导课作准备。
2.归纳学生的发言,引入事例,导入新课。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捆成团,歌词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独木桥难行走,众人捧柴火焰高。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个人融入集体中,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你添一把友谊“柴”,我烧一把关心“火”,集体才会更温暖。
通过教师概括,引出课题:创建新集体(板书)。
二、活动贯穿,体验感悟
自己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性格。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迷人的色彩。活动一:我心目中的班集体
1.感同身受,明理知行。
教师先组织学生介绍他们在小学时经历过的或是看到过的优秀班集体,并说出他们期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集体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在组织学生发言后,请学生完成教材第七页的第一个问题,再请同学把填写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归纳出优秀集体有何特点。
2.互动交流,合作共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经小组讨论后,选出小组公认的奋斗目标。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说明确定奋斗目标的依据,最后,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确定新集体的奋斗目标。
活动二: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师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身上有何优点,并打算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做贡 3.友情互递。
教师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的情境中总结出:集体的成功,确实凝结着许多个人的心血,为了我们心中的班集体,让我们各尽所能,发挥所长。
4.连接热点,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入八强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大屏幕展示出中国老女排的一则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郎平的话对创建班集体有何启示。请学生讲述自己参加团体比赛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材料:一次亚运会上,中国女排的主攻手郎平连连扣球,使对方手忙脚乱,败下阵去。郎平下场后,人们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取得胜利的不是我,而是全体队员,如果没有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教师归纳发言,得出创建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团结协助,互助前行。(板书)
三、应用发展,归纳小结 活动三:全班联名绘诗篇 教师将本班名单发给每个学生,请大家将全班同学的姓名的最后一个字联成一首诗。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创建班集件创造了人文条件。
最后请同学对今天这节课小结。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总结能力。
5.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创造欲望
在教学的情境中,认知和情意的行为与启发创造潜能有着重大的关系。事实上,情意的行为与认知的行为是不可分的,一个和谐和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是创造的前提。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创造环境,我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知识多,因而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具体的事件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减员”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激发学生兴趣,并注意参加活动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2.教师态度要温和、宽容,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在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别说创造,就连接受知识的信息也有困难,相反,教师的态度温和,行为宽容,就算学生回答错问题,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实践证明,中小学生的创造动机的引发,主要来自于好奇心、表现欲等,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学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更容易使学生激发好奇心,产生创造的欲望。
3.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喜欢另辟鼷径。对此,教师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求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传统方法,鼓励他们去怀疑,去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异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
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病在于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靠死记硬背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极少创造性,常常是一些程序的盲目重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育家提醒我们:学习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务之急。
1.减少机械记忆。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机械记忆的时间少了,创新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一栏的总共4条6项要求中,有4项要求了解,有1项要求“认识”,只有1项是要求“知道”的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除了《标准》规定要求“知道”的知识需要牢固记忆外,其他知识是属于灵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老师千万不可强找知识点和概念,以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品德熏染、行为规范、“文化陶冶”的正确轨道。 2.巧设疑、多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们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时,我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讨论方式进行授课:两个主体是什么?两个“多种”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实行两种制度?这些体现了前言中的哪条规律?这样学生自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时间一长,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提供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式,时间长了也会使学生感觉腻烦,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看风景心理”是一样的。任何风景,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蓝天海滩。因此,为教之计是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案例诊断、话题聊天、模拟法庭、观点辩论、情景表演、分组编题、知识竞赛、小老师讲课、挑战主持人、课堂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问难答疑、专题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三、赏识学生的创造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创造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成果的教学氛围。实行鼓励政策,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说的真好!掌声表扬!”“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聪明!”一句赏识的话,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有无穷的力量。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听到老师、同学的赞许声、鼓励声,就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实现的体验,便会以更大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更加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六
2010春汉语言文学(本)张 智 1053001203011
写作提纲:
引论: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论: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充溢着生气和活力,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特点,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必然。所以说,语文与情境教学有不解之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情境教学,结合语文课本身特点,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
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到了八年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进入九年级则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根据实际进行了“走近名人”“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于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教读《爱莲说》,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拿出画有莲花的挂图,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的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引进音乐,则会取得
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却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备课已基本取代书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
一、初
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选择《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等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 的语言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说的:“话说有一个职员在上班的时候出去理发了,这下领导可不高兴了,他可是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头发可是在上班时长的啊,所以我利用上班时间理啊,没问题啊 ’。这领导说了:那‘你下班后就没长头发吗? ’职员一脸无辜地说:‘是啊,所以我没把头发都理了啊„„’领导这下真是气得没话说了。”引得同学们哈哈火笑,我一本正经地又说 :“这个职员啊,就在我们班上,不过他没出去理发,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先是一愣,转而会心一笑,那位同学也很自觉地收起了指甲钳。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七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最近发展区,有效性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每节课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 学生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怎样让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 是教师必须倾注心血反反复复研究的问题。”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 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得, 首先要从导入开始抓住学生,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而这一情感将成为学生课堂听讲继续下去的关键。其实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就感兴趣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1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因而, 可将情境创设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供良好的铺垫,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一、设疑导思, 创设问题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因而,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将教学中的疑难知识隐含于情境之中, 通过问题设置, 创设冲突环境, 启迪学生思考。在讲解“承诺是金”内容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你很富有, 有七件行囊:金钱、荣誉、机敏、健康、诚信、美貌、才学, 但你却搭上了一只危险的船, 遇上了风浪, 要想生存, 只能留下一件行囊。
问:你将首先舍弃哪件行囊呢?排出你舍弃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会选择多种答案, 选择每一种答案都有自己的理由, 可以看到人生之舟, 不堪重负, 有弃有取, 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 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 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 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了诚信, 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 镜中花, 如过眼云烟, 终会随风而逝。因此,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 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自然引入到我们学习的内容上来。
二、借多媒体, 创设真实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借助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讲解“心忧天下向往和平”时, 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 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tell me why”, 孩子充满稚嫩童真的声音, 硝烟弥漫的战场, 美好家园顷刻成为废墟, 尸横遍野, 无助的哭泣……瞬间将战争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时, 可播放有关“沙尘暴”的视频, 狂风呼啸、黑云翻滚、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一瞬间, 树木被刮断或是连根拔起, 房屋倒塌, 交通瘫痪……这些自然灾害让人不寒而栗, 学生被这恶劣的画面震惊了, 通过这样的画面, 学生会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会自觉地接受课本内容, 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 能带给学生多重感官的冲击, 将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 会因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而不乏味。同时也会产生对所学内容初步感悟而继续探究下去的可能性和动力。
三、角色扮演, 创设体验情境
教学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是围绕理解与沟通展开的创造性体验。体验是个体全身心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在情境创设中, 可以突破文本限制, 因势利导, 采取各种体验方式, 让学生“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在思想交流体验中不断巩固, 实现情感升华。
在讲解“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合作的价值, 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聋哑人, 一组扮演盲人, 两组进行相互搭档, 同时完成一些平时看似简单的任务。在活动中, “聋哑人”和“盲人”搭档, 相互配合, 相互鼓励, 最终完成任务。通过体验,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友谊的珍贵, 感悟合作的价值。收获颇多, 感慨颇深。
在讲解“了解我们的老师”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师, 了解老师的工作, 可以事先安排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 安排一天的时间, 做老师应该做的事。那么, 接下来, 可以对扮演老师的学生进行采访: (1) 老师做了些什么?怎么做? (2) 从老师所做的工作中我们知道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3)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 展示真实的教师工作,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师, 为下面内容理解我们的老师、尊敬我们的老师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赋予思想品德学科新的内涵, 我们应努力将思想品德课堂转化为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自我提高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动脑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去,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到充分感知, 深刻理解, 融会贯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 情境创设还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等因素在动态与变化中创设直观、富有探索意味的教学情境, 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方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紧扣心弦的情境中开始新的知识学习, 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魏滨.巧搭教学情感支架探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 (05) .
[2]缪晓萍.创设情境, 先声夺人:浅谈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艺术[J].考试周刊, 2010 (27) .
[3]于漪.让青春闪发光辉[J].人民教育, 2014 (09) .
[4]王玲满, 章绍麟.思想品德试题情境创设的手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4 (04) .
8.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八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建立师生之间、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好情感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合理的教学情境呢?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入手。
一、创设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讲故事来给学生教授知识。洛克曾经说过:将每名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是老师的成功之处。有趣的故事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判断力。因此,教师要将故事引入教学,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直面挫折”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讲述居里夫人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幼年的居里夫人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一边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赚取生活费与学习费用,一边努力学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她坚持钻研放射性问题,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就能明白,在遇到挫折时不能逃避,要以顽强的毅力来面对,争取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情境具有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新问题、学习新内容、获得新感受。对此,教师可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要有计划地搜集相关资料,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考、轻松学习。
例如,在教学“怎样做一名有正义感的人”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如何与坏人斗智斗勇”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
此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不可盲目创设;②所创设的情境要适度,不可过于热闹,以免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③所创设的情境要有意义,不可为了取悦学生而创设。
9.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九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师的传统教育方法,使学生往往感到思想品德课很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创新精神。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教师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提供的声、像信息结合在一起并把视听等信息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声像并用,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为之兴奋,以致产生浓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 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可以提高课堂实效。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化静为动,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
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时代性,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合,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几个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青少年学生品德修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10.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
一、创设导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能够在上课一开始就刺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享受学习”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自己上学第一天的情景吗?上小学的第一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高兴的,兴奋的。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背着新书包,看到老师和同学一切都是新奇的,每一个拿笔写字的同学都是兴奋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你们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感受呢?”这种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儿时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充分畅谈自己的感受,并且所设情境又贴近学生生活,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并找出这些话题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共通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来认知、体会、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感悟青春”一课时,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一想到青春,你能想到那些有关青春的词?并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青春的感知,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感受青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
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中学,在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爱玩,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有趣,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全面放松,完全投入。比如,在学习思想品德课中“新学校,新同学”时,怎样让同学之间互相熟悉起来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串名字游戏。游戏方法是以四个人为一小组,互相认识,记住对方的名字,然后叫一个组的成员进行自我介绍,介绍的时候可以说:我是性格开朗的小明。第二个接着说我是性格开朗的小明后面的活泼可爱的小芳,第三个可以说我是性格开朗的小明后面活泼可爱的小芳左边的小辉等等,依次下去,要将前面所有同学的名字复述一遍,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很快就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认识了许多新同学。
四、创设故事情境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枯燥乏味来说,把故事融于思想品德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在学习“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新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完善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如果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肯定引不起学生多大兴趣,如果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故事情境,请一位普通话音质好的同学讲这个故事:“森林里举行”大比赛,一只老虎走上舞台,动物们高喊“大”,大象上场表演,动物们也高呼“大”,这时,台下的一只青蛙不服气了,难道我不大吗?嗖的一声跳上舞台,拼命地鼓起肚皮,说:“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笑声,青蛙继续鼓肚皮,随着“嘭”的一声,青蛙的肚皮破了,可怜的青蛙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随着故事的结束,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觉得这只青蛙可怜吗?为什么?在学生评价故事内容的同时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渗透,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还有许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克服传统观念、传统思想,认真备课,结合学科内容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丰富、更有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蓉。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D]。新课程:教研,(08)。
[2]张光剑。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J]。快乐阅读,2011(15)。
11.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最近发展区;有效性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每节课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生命的质量,学生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怎样让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是教师必须倾注心血反反复复研究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得,首先要从导入开始抓住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而这一情感将成为学生课堂听讲继续下去的关键。其实让学生能够在课前就感兴趣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①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因而,可将情境创设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供良好的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②
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中的疑难知识隐含于情境之中,通过问题设置,创设冲突环境,启迪学生思考。在讲解“承诺是金”内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你很富有,有七件行囊:金钱、荣誉、机敏、健康、诚信、美貌、才学,但你却搭上了一只危险的船,遇上了风浪,要想生存,只能留下一件行囊。
问:你将首先舍弃哪件行囊呢?排出你舍弃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会选择多种答案,选择每一种答案都有自己的理由,可以看到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因此,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很自然引入到我们学习的内容上来。
二、借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借助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讲解“心忧天下 向往和平”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tell me why”,孩子充满稚嫩童真的声音,硝烟弥漫的战场,美好家园顷刻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无助的哭泣……瞬间将战争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时,可播放有关“沙尘暴”的视频,狂风呼啸、黑云翻滚、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瞬间,树木被刮断或是连根拔起,房屋倒塌,交通瘫痪……这些自然灾害让人不寒而栗,学生被这恶劣的画面震惊了,通过这样的画面,学生会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会自觉地接受课本内容,并且进一步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能带给学生多重感官的冲击,将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会因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而不乏味。同时也会产生对所学内容初步感悟而继续探究下去的可能性和动力。
三、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
教学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是围绕理解与沟通展开的创造性体验。体验是个体全身心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在情境创设中,可以突破文本限制,因势利导,采取各种体验方式,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思想交流体验中不断巩固,实现情感升华。
在讲解“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合作的价值,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聋哑人,一组扮演盲人,两组进行相互搭档,同时完成一些平时看似简单的任务。在活动中,“聋哑人”和“盲人”搭档,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最终完成任务。通过体验,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友谊的珍贵,感悟合作的价值。收获颇多,感慨颇深。
在讲解“了解我们的老师”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老师,了解老师的工作,可以事先安排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安排一天的时间,做老师应该做的事。那么,接下来,可以对扮演老师的学生进行采访:(1)老师做了些什么?怎么做?(2)从老师所做的工作中我们知道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哪些?(3)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展示真实的教师工作,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师,为下面内容理解我们的老师、尊敬我们的老师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赋予思想品德学科新的内涵,我们应努力将思想品德课堂转化为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究、自我提高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动脑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的思维空间中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到充分感知,深刻理解,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情境创设还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结合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等因素在动态与变化中创设直观、富有探索意味的教学情境,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紧扣心弦的情境中开始新的知识学习,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魏滨.巧搭教学情感支架探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5).
[2]缪晓萍.创设情境,先声夺人:浅谈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艺术[J].考试周刊,2010(27).
[3]于漪.让青春闪发光辉[J].人民教育,2014(09).
[4]王玲满,章绍麟.思想品德试题情境创设的手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4).
[5]张宏宇.向情境教学更深处挺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
12.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与学术 (或科学) 研究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情境应遵循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创设情境应为教学内容服务, 任何情景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设置的情境要触动学生情感, 道理融入其中, 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特点, 我们对创设情境与探究学习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一、充分运用教材设计的情景, 让学生心动
人类有求解的秉性, 总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获取更得的自由。因此,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案例、材料、图片、漫画、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情境。这些情景的设置, 或查阅、或思考、或议论、或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究、质疑。教学中, 教师要很好地加以利用。如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珍爱生命”内容时, 学生通过教材设置的计算活动:自己生命已用去多少天, 还剩下多少天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无比宝贵的认识,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种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而获取的知识, 理解深刻, 触动心灵, 记忆牢固, 掌握扎实, 较容易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从心灵深处感到有味、有趣、兴致勃勃。从而彻底解决了学生答卷是课本的观点, 而言行是自己的思想观点的“两张皮”现象, 有力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积极开展小组讨论、竞赛、辩论, 让学生参与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 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通过不断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或利用书目栏目的提示, 激发学生相互讨论、大胆辩论, 进入竞争角色。如:八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内容, 可以展开“竞争与合作, 谁更重要”的竞辩赛, 通过答辩, 学生分工合作, 积极投入, 加深了对“生活既要合作又离不开竞争, 二者相互渗透, 都很重要”的理解。这种创设小组讨论、辩论等情境,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在于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 在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投入。这种参与即使学生的全员参与, 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是行为上的直接参与, 更是情感、心灵、思维的参与。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 增强集体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表达、与人合作等能力。
三、突出校本教材,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
学校教育教学不应关起门来只教课本, 应同社会相联系, 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校本教材就是社会、学生最大的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加以利用。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法律等教育的课程, 而现实社会的种种信息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往往比课堂直接, 效果更明显。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重视让学生搜集或教师补充与我们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并将信息同课本内容相衔接、联系,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国巨变”内容时, 可让学生开展农村家庭调查活动, 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展开比较, 切实感受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从他们消费、居住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体会、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这样, 一则丰富、活化教科书内容, 二则增强教育教学说服力,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免疫力”, 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搜集信息, 对于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学会学习等都有重要意义。
四、渗透社会热点、时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时代性强, 联系社会现实紧密。把正在发生的国内外新闻热点、时点引入课堂,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性, 又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社会热点、时点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大, 能够克服教材的枯燥性和滞后性。
五、重视学生自我展示, 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编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展示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使学生在展示中获得自我教育, 在展示中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 强化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丰富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了思想品德课人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1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三
摘要:情景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正为同行们津津乐道,情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本文探讨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景教学;故事
伴着新课标实施的东风,情景教学这棵大树再次迸发了勃勃生机,为教育界所津津乐道。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我在教学中也积极学习和应用情景教学法,受益颇多。情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但我对用讲故事创设情景情有独钟。我觉得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关注最广大学生的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表述是: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而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强调要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相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讲故事来进行情景教学既能体现课程性质,又能很好的执行教学建议。
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思品课给多数学生的印象是沉闷、无趣的。情景教学法则是通过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从而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讨论升华,感受到人类社会和人生历程的博大深邃和无穷乐趣,从而实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开发潜能、生成新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克服了传统思品教学空洞、乏味的说教。但是在情景教学中哪种创设情景的方式能被最广大的学生乐于接受又能理解?我认为是讲故事。其原因除了故事具有的魅力外,还有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学习的特点。所以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能寓教于乐,吸引最广大的学生;也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将本身枯燥、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实效。
1、寓教于乐,轻松落实“三维”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1 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方面,故事教学法是最理想的方法。教师精选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以事说理,以情动人。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习得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故事教学中学生结合故事背景,分析故事的起因、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等,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故事,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愉快的收获了知识。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中外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轶事等方面的素材。学生对于枯燥的知识缺乏兴趣,但对听故事却兴趣高涨,所以我便针对所学内容搜集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去领会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更生动,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如在教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过于依赖别人,懒惰的危害性,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耶稣带着 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后来他们来到一片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将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不去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认 识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在应用讲故事情景教学法的过程中我按照“引入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以创设情境完成明理达标,以激情晓理为主线,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在运作过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不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我爱我家》这一课时,为了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之爱崇高无私时,我给他们讲了《疯娘》的故事:一个神智不清,行为举止荒诞怪异的疯子,当她作了娘后,虽然一样还是疯,可是在爱自己的孩子方面,她一点也不疯。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同学欺负时,她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把人家扔进池塘里;儿子上高中时她每天走几十里山路给孩子送饭,风雨无阻;她爬到断崖边的桃树上给孩子摘桃子,只因孩子随意的说了句这桃子好吃,并最终因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有点甚至留下了泪水。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成功的为教学内容的讲述创设了情景。故事讲完后,我不失时机的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行了讨论。然后请一些同学谈了他(她)的感想。因为故事的深深感动学生讨论很积极,2 也很认真,感想谈的很真挚,课堂效果非常好,效率也很高。
由此可见选好一则故事,不但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故事气氛的感染,而且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三、资源丰富,可操作性强。
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的魅力还体现为:资源丰富,可操作性强。故事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教师只需事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好恰当的故事,当然教师也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讲故事的技巧。所以讲故事在思想品德情景教学中易于操作。
故事的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其题材可以来自文学,也可以来自历史及传说,还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另外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也为思想品德课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还有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虚构或创作故事来辅助教学。可以说故事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作为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故事,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富有魅力!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收视率一直这么高,纪连海、易中天、袁腾辉等老师受到人们的热捧,皆因会讲故事。正因为受到了他们的启发我才开始积极探索把讲故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而且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坚信故事情景教学一定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四
研究报告
会理县甸沙关学校中学数学课题组
(课题组长:周祚才,课题成员:郭 云、康义良、周 勇、汪君鸿)
摘要:用好现行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研究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教学行为,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达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上获得相应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设计 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既能激发学生进行解决的动力,而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特点之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而“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本课题的研究便是因此而始。
一、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实践研究”概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动因
(1)、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困扰,长期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数学教学被看作是知识的转移,教师很少依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设身处地地去创设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情境。取而代之的是老师主动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承受。因此,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有没有效率?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否被成功调动?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力是否形成?这些都是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
(2)、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冲突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尽管在编排、体例的题材选取等方面都较以往的教科书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问题设计枯燥乏味、拓展延伸难觅踪迹的现象,致使教师教的很苦,学生学的很累。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天天记、月月背,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结果是学习效率低下、效果极差,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3)、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
我校虽然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但大部分教师目前都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口头上大谈课改,实际上仍以当一名“教书匠”为已任。一进课堂就说过不完,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结果是老师“挥汗如雨”,学生“高分低能”,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4)、积极应对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断革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作为课改实验学校,每位教师都担负着改革的具体任务。我们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决定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运用情境创设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努力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
(2)、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强调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在重新建构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将事实性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3)、美国科学家针对科学教育总结出“Hands on”教学思想和学习方法论,其基本价值是: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展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
3、课题的界定
(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里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
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2)、“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学生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3)、“数学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利用学生熟悉的解决模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实质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不断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做到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课改新教材。同时,通过适合我校学生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
(2)、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观察力,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求知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积极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带动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三个转变:由乐于奉献到追求效益的转变,由职业谋生到事业发展的转变,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
(4)、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不断总结与反思,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2、课题研究的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用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境、创设适合班级学生的新的问题情境、置换不合适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境。具体化为六个方面:
(1)、研究《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育科研方法》、《国际教育新理念》及与数学相关的教育报刊、教学案例。
(2)、研究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同时参考苏教版、华师大版,寻找契合本校教师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
(3)、研究数学教材中重点、难点章节的问题情境创设思路,深度分析及反思成功案例、失败或问题案例。
(4)、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练习的设计、实施。
(5)、研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6)、研究如何通过问题情景铺设促进农村学生思维发展,探寻农村学生数学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用两年零两个月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申请筹备阶段(09年11月至10年5月)
2009年12月,组建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组负责人填写《小专题研究项目申报表》并上报。
第二阶段:行动实验阶段(10年6月至11年6月)
课题组成员针对各自的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上研究课、公开课。适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校内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成果形成阶段(11年7月至11年12月)
课题组成员把一年来研究的各种记录、随笔、反思、论文、专题文章、教学案例、图片、影音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形成研究文章,编撰成集。
2、课题的研究方法
(1)、09年12月-10年5月,阅读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报刊。(2)、10年6月-11年6月,开展行动研究实验
①课堂观察:实验教师带着明确目的,在置换教材的问题情境下,凭借自身的感官,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取新的问题情境对学生主体学习数学所产生的作用资料。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设计,在假设实验与模式实验获得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与定向调查,把握主体性资料并进行定量分析,形成一定的价值成果。③课堂实验:根据研究目的,鼓励课堂实验对同一内容创设多种适合班级学生的不同问题情境,获取对主体作用不同的各种资料。④行动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通过设计---行动---考察---反思的过程实施,促使实验教师随时收集素材,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措施,改变实施方法。⑤文献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州内外的研究成果,及使借鉴到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⑥搞好对学生数学阶段学习效果的前测与后测工作,分析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实践研究的有效作用。
(3)、11年7月-11年12月,相关教学活动记录与反思文字。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研究性学习理解现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同时阅读了解《教育科研方法》及与
数学相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目前,组研人员通过阅读学习,完成个人学习笔记近三千字,个人心得体会十余份。
2、研究教材,积极实验。课前,组研人员都能做到认真领会教材,相互摆谈和分析教材中提供的问题及其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体会和适时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问题情景,较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自行动研究实验开始至今,组研人员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已撰写制作完成了教案近五十篇、课件二十余件。
3、课题组人员从开始行动研究实验以来,开展了五次针对初中数学重、难点章节的问题情境创设思路的研究活动,对教材中适合本校学生的成功案例进行了积极认真的反思,整理了个人体会,撰写了个人论文十余篇(其中已在中学数学教育刊物上发表的有三篇)。
4、实施了三次课堂研究实验教学活动,课后组员集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研究。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课本中编写的问题情境时,存在着介绍情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二是运用课本中编写的问题情境时,死板硬套,存在着不加选择、不加改进的情况。同时,也总结得出了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一要充分把握教材知识要求,便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二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三要简单明了,让学生愉快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四要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文辞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表述数学情境的各种方式。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问题情境徐徐加以展现,融问题于情境中,于情境中想问题。既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教与学都感受到了课堂活动的愉悦。
6、充分考虑到了农村学生的实际,切实使用他们熟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来铺设、创造问题情境,紧紧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不断令其主动地动手、动脑,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操作、尝试,真切地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7、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普遍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习惯,成绩有较大的提高。2011届九年级二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凉山州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两个名次、优生率上升五个名次、平均分上升四个名次。2012届八年级一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会理县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四个名次、优生率上升四个名次、平均分上升三个名次。2013届七年级二班学生参加二○一一年会理县统考,数学单科成绩全县排名:及格率上升两个名次、优生率上升六个名次、平均分上升三个名次。
综上之述,我们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
1、看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良好的转变,不再是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机器,而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总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2、看教师。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课改新教材。同时,通过适合我校学生的问题情境设计,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实现三个转变:由乐于奉献到追求效益的转变,由职业谋生到事业发展的转变,由“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转变。
3、看学校。一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极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编辑论文集,有了用于指导本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一手材料,也为广大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带动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个人能力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会理县甸沙关学校 执笔人:周祚才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附:
研究中主要参考的文献资料: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汪秉彝 吕传汉主编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鸿羽 白铭欣 主编
15.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五
一、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提高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一花一世界”,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环境培养出不同个性。因此创建开放式教学环境能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1. 不同角色扮演
《品德与社会》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形式体现出来。如《56个民族是一家》中,学生通过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 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所有经验和智慧,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时合理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特点: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尤其实施教育时要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安排整理活动。教学活动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活动过程中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在活动过程中分析是方法的问题,还是环节的问题。希望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教给学生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二、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首先,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教育。现在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很好,学习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片的。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因素。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停留在说教显然是不行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如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教育学生“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等。
其次,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如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举行“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方面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好其他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百花齐放的效应。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标。我们应该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形成品德,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六
一、讲述故事,使学生入情入境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蕴涵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则有利于学生“听中喻理”。
1.以讲述故事作为学生入情入境的导线。学生入情入境了,再晓之以理。例如,我在教学《抗日小英雄》一课时,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亲切的声调把学生引入了情境,使学生的心中不由自主地树立起了一位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的英雄形象,接着我让学生围绕 “抗日小英雄王璞为什么能这样为祖国献身”展开发言,最后我以强烈的感情对中心加以总结,同时对学生提出深切的希望。这样以情激情,以情动人,既让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又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了教育。
2.以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边讲故事边议论,在讲义中使学生入情知理,受到教育。
3.以故事来深化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科学创造奇迹》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二十一世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特点。接着向学生提出了新时代主人要做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然后向学生讲述了古人司马光“破缸救人”“曹冲称象”的故事,向学生讲述了小发明家五年级学生方黎发明“多用升降篮球架”,已有好几家工厂投产,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扬的事迹。最后号召大家都做这样胸怀大志、勇于创造的人,其效果是人人深受鼓舞,个个跃跃欲试。
二、借助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将音乐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会创设良好的情境,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
例如,在教学《礼貌待人》一课前,我先请学生跟随伴奏带齐唱歌曲《礼貌歌》,唱后,问学生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接着我因势利导,传授教学内容。
三、组织活动使学生入情入境
道德情感是小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纽带,共产主义道德只有以激动人心的形象展现出来,才易于激发儿童的情感,易于使学生接受,进而受到教育。因此,当向学生进行某一思品内容的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精心设计的趣味性、形象性、实践性的活动来进行。例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洗手帕、钉扣子等技能竞赛。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使学生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班内举行了《我爱爸爸妈妈》的演讲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分别讲述了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关心自己的,讲述父母怎样辛苦,自己应当爱父母。当时,教室内异常肃静,演讲的学生和听会的学生均热泪盈眶,最后我向全体学生提出号召:
1.悄悄地观察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
2.访问大哥哥、大姐姐和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尊敬父母的。
3.悄悄地为父母做件事,做件使父母最高兴的事。
四、榜样分析,使学生入情入境
伟人、英雄、模范形象的针对性,典型性,生动性,易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道德形象甚至会使人毕生难忘,并可能成为学生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各种榜样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不挑吃穿》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周恩来爷爷的一件白衬衣》的故事。当我讲到,周爷爷的这件白衬衣穿了很多年,已经破旧了,但他舍不得丢弃,换一换领子、袖口仍然爱不释手,并且穿着它视察全国各地、接待外宾……学生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尤其是当我讲到这件白衬衣仅仅是周爷爷生前带补丁的衣服之一,他老人家还有很多衣服都打上了补丁时,学生都很受感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像周爷爷那样生活简朴、再也不挑吃穿了。在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时,我给学生们讲述了雷锋叔叔的故事。其中雷锋给战友的父亲寄钱和把节约下来的钱支援灾区等事迹,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们行动的榜样和动力。当学生得知邻班的一位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家内失火后,都踊跃地为他捐钱捐物。
五、抓住时机使学生入情入境
抓住最佳教育时机,给予学生良好情境。例如,国庆节前讲《我爱祖国》,教师节前讲《师生情深》,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可爱的班集体》。
六、利用电教,使学生入情入境
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课中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以情入理,情理交融。
听广播、录音、看影碟、幻灯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尽力多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展示出灿烂夺目的五星红旗,同时播放“我爱五星红旗”的配乐诗,把学生引入到幸福欢乐的情境中。接着我讲述了国旗的构成和象征意义以及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道理,焕发了学生爱国旗的感情。最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影碟《升旗仪式》,学唱“国旗国旗空中飘,五颗星,金光照,一颗大来四颗小,小星围着大星笑”的儿歌,跳《五星红旗我爱你》的舞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思想受到陶冶,达到了知之深、爱之切的目的。
1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为此浅谈教学反思点滴体会。
1、坚持学习。
作为思品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
18.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十八
【内容摘要】
【关键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教师的教学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应注重导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及新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 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
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天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在学习习近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
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情境可以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合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5、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数学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则可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10-15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10-0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工作总结07-1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工作总结12-2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09-17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毕业论文07-21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策划研究计划10-18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