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8-05

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精选18篇)

1.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这促使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初中语文教育投入较多的关注力度。初中语文是三个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2]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控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探讨,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由学生完成课文的讲解。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组织和解答学生们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四、注重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动了课程教学标准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德育、美育以及人文教育有效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写“自由文”“放胆文”,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作文的写作新意,强化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例如,就传统题材“龟兔赛跑”而言,在以往作文写作的思维定式中,多侧重于“乌龟精神”的赞扬以及“兔子骄傲自大”的批评。但是也有的学生跳出思维定式,认为兔子与乌龟赛跑是基于不公平、不公正角度下开展的活动,是对兔子积极性的压制。这种突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具有创意的观点,为学生作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活动,实现了学生对内心真实想法的抒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

五、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自然而然,终结性评价应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己,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以往终结性评价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评价机制合理了,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比如,在学习到《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传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以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阅读,然后依据学生对文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判定。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评价机制,除了让学生带着文后的问题进行预习之外,还应当结合有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自主预习,并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应当纳入到评价机制当中,使得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合理。[4]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丁浩华.多元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语文天地,2017(35):95-96.[2]叶林鸿.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98.[3]尚军升.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外语文,2015(12):97.[4]蔡方洪.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4):49.

2.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二

一、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

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 自信而积极进取, 实现自强。也许, 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和做法, 而不是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 从而扼杀他们的思想。“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 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去尝试, 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 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主体, 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过程大多是“教师一言堂”, 教师严格地按已规划好的程序控制着教学, 而学生只是小心地跟着走, 非常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个性受到扼制。而一个习惯于依赖教师指令被动学习的学生, 是很难有创新性的。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程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一篇课文, 应该学什么, 怎么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 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 不断改进教学。另外,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 强调独立思考,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多作思考, 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 还要探索“为什么”, 使学生真正得到一种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三、树立信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学生在积极思维、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已突破了思维的惰性, 发展了创新思维, 为提高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语文课堂上, 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应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 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当学生由不敢发言到小心试探而勇敢地站起来, 教师应首先给予肯定, 帮助学生建立敢于发言质疑的信心。也可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如在讲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时, 可故意在板书时书写错误,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 并指出错误,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改正。

四、从扶到放, 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 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思想。若教师为了学生“创新”, 不管不问, 听之任之, 放任自由, 则学生“众鸟乱飞”, “胡思乱想”, 达不到真正的创新, 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如果引导得当, 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如在一个单元教学中, 教师先设好教学计划, 上一二次指导课, 以作示范, 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 走上讲台进行讲课, 而教师则坐在学生座位听课。“小老师”在教学中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 可以与老师磋商。就这样, 教师从“少教”到“不教”, 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 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教学组织形式, 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 以达创新精神的养成。

五.积极评估, 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 并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你有独立见解”“真棒”……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六、充实课外活动, 扩大知识视野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与学校, “零距离”接触社会,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 面对复杂而丰富多采的社会现实,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3.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培养;兴趣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师开始培养

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并在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得到体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带来的乐趣,鼓励学生实现自我创新,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创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灵活变动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突破,推陈出新。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初中生对初中数学的

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动力所在,但是,兴趣同时也是创新的土壤,没有兴趣,哪来的土壤孕育创新的萌芽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与机会实践数学活动,寓教于乐,让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一起进入数学的学习中,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创新学习的气氛。

2.构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过程即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学习新知识,积极互动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情感态度,都是伴随着知识与心理交流传递给学生的,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重要因素。在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是积极抑或消极,首先取决于数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否为正面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的第一任务在于突破初中数学条条框框的限制,营造生机无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沿着无限的生机,展开学习,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并让这成为一种学习趋势,一种学习心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把创新带进数学课堂,把创新的美好希望带给学生,使初中数学课堂成为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花园。

3.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创造问题情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欲望推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在家玩耍时,不小心将家中的瓷砖地板弄坏了,瓷砖从中间的对角线开裂,成了两片,若要更换一片新的完全相同的瓷砖,是否必须两片都带去比对呢?能否只带一片瓷砖呢?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生活情境,想必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这样就能瞬间将学生带入生活与学习情境中,激发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学生对这一实际的问题,感同身受,兴趣浓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让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便能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就由实际生活将学生带入了新课程。这样的一堂数学课学习,中学生不仅高效率地学到了数学书本上的新知识,还能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积极运用多媒体等媒介的优势,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师要富有创造性地就地取材,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素材;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提高现代科技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条件允许的地区,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地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科技技术可表现出常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难解决的動态数学问题及数学规律,能一针见血地突破疑难点,突出重点,直击学生的内心,更加直观。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初中数学教师本身做起,给学生树立好榜样,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初中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在平时教学生活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将学生吸引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时期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赵晓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学周刊,2014(11).

4.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養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目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因而学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能力;措施

随着国内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是新课改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在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源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首先,学生创新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之一,思想品德教学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更强调教学科学性、思想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不应单纯着眼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内化,更应注重相关知识的提取运用及学生的有效渗透、实践;其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创新的思维意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从而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全面认知事物的本职,并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悉心研读教材文本,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还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提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策略探究

2.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动力,自主求知,积极探索,进而产生创新的萌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而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前,先用漫画导入课堂,漫画内容的选择最好是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引入教学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者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的课堂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旨在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2.2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自觉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问题的提出还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扩展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爱好、个性特点和差异,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篇课文内容时,教師可以向学生提出消费权益的种类有哪些等问题,同时让学生进行举例。这样能够有效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能让学生以真实生活情境的角度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更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同时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3合理开展户外活动。中学教学科目中,除了体育教学,基本上都以室内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如果能合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学生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于一些能够进行户外活动的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初中阶段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人终身受益,思想品德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探究、创新、反思与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能充分展现个人风采,从而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甦.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学模式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02).

5.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五

何自然先生曾提出过语用能力的概念,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把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及交流中的能力。通过分析何自然先生的解释我们可以将语用能力理解为:在所处语种环境下,以他人言语立场上去理解话语中的内涵,对说话的人产生理解,从而进一步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教学中把一种语言经过思考转换为合乎当前语言逻辑的过程,而从根本上来讲,这个过程就是对语用能力的运用和体现的诠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会学习到一些新的词语短句,但并不表示学生语用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提高。

1.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弱

目前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其实从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熟悉,而有的地方则是在学生幼儿园时就使其逐渐接触英语,当学生到初中阶段看似英语学习经历已经很久了,但很多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没有太大的提升,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产生迷茫与抵触。尤其是在英语阅读阶段,短文中出现的陌生的语法、词汇、单词的单复数形式、各种俚语,都直接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不明所以,不知该从何处切入,进而影响了整篇课文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第10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中,在英语的学习中,would like to 表达的不再是“喜欢”的意思了,而是want to “想要”的意思,所以一定要理解英语的短语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不能等同于每个单词的简单意思翻译。又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ection A 的3b 小短文里的句子“The only problem was that there was nothing much to do in the evening but read.”单词“but”其中一个意思是“但是”,但在文章中表示的是“除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歧义,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阅读,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降低。所以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不仅限于单词本身单一的意思,而是应该通过阅读,理解每个单词在不同语境表达的不同意思,从而在词汇上提升语用能力。

1.2 学生阅读语篇内容单调乏味

把特殊的内容与意义结构相互融合的语言表达形式被称之为语篇,语篇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大致分为表达性、相互性与诗学性三种。其中表达性指的就是直接表述的例如:日记、笔记等,而相互性从字面理解来讲就是受众得双边性,例如:公告、使用说明书、通知等等,诗学性简而言之就是故事、话剧、歌剧、诗篇等等。从目前来看,学生所使用的阅读语篇大都是陈词滥调的学术性的文章,也就是说,学生阅读使用的多为运用大量专业术语、条理清晰、思维逻辑严谨规范的阅读文章,即使是经过一些简单的语言加工但依旧属于正式语体的文章。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文章的刻板乏味,再加上使用的文章内容多为书面形式,语篇形式单调,因此学生根本无法从中得到成长的空间,无法提升语言能力。

1.3 部分英语教师水平不足

一部分教师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自身缺乏深厚语言功底的同时导致学生也缺乏汉英文化修养和语言功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量有限,又要迎合应试的需要,导致很多阅读无法深入开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很多英语教师只能简单地对课文进行概述。而在阅读的教学中,英语教师都在阅读的教学中产生误区,阅读理解,理解的不单单是课文,更应该是课文背后延伸的语种所处环境、人文文化风格等等。笔者亲身体会来讲对于英语阅读,单纯的讲解单词、语法、句型等等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只有从多方面去使学生了解一篇阅读短文的环境背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

2.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根本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从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迟迟无法提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是目前的首要问题。下面将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

2.1 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能力

教师若想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除了对学生在单词、语法、句式中的语用知识进行详尽的剖析讲解外,更要加深学生对短语、句型句式的理解。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应将短文中涉及的各种句式句型,各种单词短语进行讲解,其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接着将以上这些带入短文中,从短文的角度来讲解在文中的用法,加深学生对这些的理解与印象,并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深刻、回顾、理解、整理,以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第10单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对于be supposed to 这个句型,根据展示不同国家的首次见面和用餐的风俗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的理解。

2.2 多角度拓展阅读资源

教师在学校的教授任务中,应对学生的心理、性格进行详尽的掌握,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捏合制作出一份合理科学的教案,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语篇内容。教材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提升的唯一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去接触阅读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当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应多参考学生的日常接触,尽量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短文,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入手,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水平。除此之外,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手;或鼓励学生在网络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阅读角度选择文章进行阅读从而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的越多能力与水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引路者的身份出现,适时地出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与误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另外在教授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鼓励学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去网路搜寻资料来解决所设置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习,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促进学生的口语交流,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九单元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定语从句掌握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Read and practice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对话练习。英语教师: Now,please open your book and read the dialogue,you can talk about your own ideas or about your favorite music and dance.学生A:I like...学生B:Why?...学生A:What do you like? 学生B:I like...又如,人教版九年级第八单元It must belong to Carla.的Section B 的2b 课文,Stonehenge―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要想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可以将巨石阵的历史,建造的原因,建造的时间,地点,建造者,通过一个个问题设置,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感兴趣地通过阅读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了解巨石阵的知识。通过一篇文章,既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也了解了文化。

2.3 教师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引路者,通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分析问题来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去强化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英语教学。应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充电”,丰富自身的阅读能力于眼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教师间应增强业务探讨、增强合作交流、交流教学经验、分析教学利弊,从而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自身知识,丰富自身眼界,在阅读中可以为学生讲解文章语种背后的故事,例如文章中出现的俚语所使用的环境,这样会使得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对英语的使用产生浓厚的新奇感。同时对短文中的单词短语产生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与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用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语用语言意识和社交语用意识。培养学生英语的语用意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语用上出现的失误,教师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方面一,分组练习,设计不同的语境。以人教版九年级上Unit 11 Sad movies make me cry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用这个短句造句,表述生活中的例子。方案①,可陈述一个事实,就是悲伤的电影让我伤心;方案②可表达一个请求,看一场电影;方案③可提出一个建议,如今天看了电影,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的语境。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句子表达相同的交际能力,例如将I 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work;You should not be late next time.等句子进行转化,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没有规定的关系,从而降低学生运用语言的失误。

方面二,给予学生观看视频,并布置题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英语录像或电影,要求学生看完视频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例如:题目一是学生看完视频后,要求学生回忆并观察视频中美国本土英语语者在什么情况下是表达感谢的。感谢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谁进行感谢,感谢的原因又是什么,感谢双方的地位、熟悉程度由分别是什么?题目二,设计英语练习题,分别有A、B、C、D四个不同的选项,要求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根据视频内容选出题目中的正确选项。通过观看视频和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建立科学性的阅读教育理念,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并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落实这种教育理念,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语用能力,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其次,在材料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情境,不断丰富学生使用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用能力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断提升与学生对英语使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难的问题。

6.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六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江苏 溧阳 ●赵小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仁们共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不断创新,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去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且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会问马王堆出土的干尸为何能保存数千年?古代工匠如何能修建出如此神奇豪华的阿房宫?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否则,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可以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或课后观看CCTV-7“科学探索”栏目,满足学生对历史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创新欲望往往是短期的,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何使这种欲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恒久的创新品质,继而形成一种创新人格,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进一步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梁启超曾评价二十四史时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梁启超对统治阶级编写正史的否定态度,认为历史很少涉及人民光辉事迹的记载,甚至抹杀了人民推动历史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显然,在历史教学中,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区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教学论文 )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有人称这种思维为可悲思维或“僵尸思维”。

例如在讲到清朝末年“林则徐禁烟运动”时,课本上提到英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教师可提问:林则徐如果不禁烟是否会使中国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林则徐禁烟仅仅是一个导火线,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其图谋中国的野心早有,只不过不敢如此堂而皇之。只要中国有人公然反抗就会使英国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和理由。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提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兴致盎然。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把虚拟的情节和历史的真实相结合,譬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碧血剑》的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倚天屠龙记》中波斯明教流传中土、《神雕侠侣》中的印度医僧来华……读了这些小说,我们感受到这种“真假、有无”的奇妙之后,不妨带学生走出小说,探索一下小说背后的历史与真实。从网上历史论坛中,我下载了一篇文章:《真实的郭靖与蒙古大军西征》。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历史上蒙古大军西征的记载:欧洲人画笔下的蒙古大军西征景象,花刺子模激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军亲征。历史上的郭靖与成吉思汗无关。然后指导学生探究思考:小说中的历史与史实到底有多少相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类的文艺作品?学生通过以上的训练,探究历史、比较分析历史、正确地看待与历史有关的文艺作品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以上是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一些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7.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七

一、创新能力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对知识的要求是活化, 对学生的要求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这些素质即使不用在科学研究,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此外, 初中生物是一门理科类的学科, 许多内容比较抽象, 因此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精力学习。 倘若学生不去探索、创新, 仅仅是依靠灌输式学习, 那么往往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都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被动, 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 我们必须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包办”学生的学习, 但是,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 只是随口布置预习任务, 并没有指明预习目标, 这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首先, 我们应当布置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前预习任务其次, 应当做好备课工作, 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 我们在讲解《生物的特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首先, 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对该章节进行预习, 明确预习目标, 例如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预习的时候应当掌握哪些生物的特征, 并且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特征的图片, 然后在课堂中用PPT进行展示。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生物的特点, 提高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知能力。

2.赋予学生一定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主人。

以往学习中,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 没有太多的自主性, 也没有太多与教师及同学互动的机会, 这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是一种煎熬, 也是一种天性的遏制。 因此,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发言后给出点评, 穿插学习内容。

课堂毕竟是学习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性发言, 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教师应能够把握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既能够积极发言又不能扰乱课堂秩序, 更要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 这样的课堂便十分成功。

(二) 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面提到, 学生应该拥有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创造教学环境, 让学生更高效地思考, 这样对他们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近距离地感受环境所传达的内容, 这种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得当, 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身边常见的生物的图片, 甚至可以找一些跟生物有关的动画, 让学生进入我们创造的教学环境中。 此外,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秀, 模仿我们周边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让其他学生猜猜是哪种生物。 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 教师完善自身, 感染学生。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 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重点应当是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造,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同时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能使学生愿意并且乐意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放开自我, 因为只有这样, 这个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地利用, 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情境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意境。 同时, 教师应努力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 有意识地和学生做朋友, 得到学生的信任, 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 努力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科学这门学科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努力好学的学生。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传统教学法,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并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教师在尝试新的教育方法的时候, 不能完全将其抛弃, 应该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对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信任, 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逐步改变、适应, 最后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信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摘要: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轻视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对科学创新日益重视, 这就要求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本文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严永伟, 张家如.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初中生物探究性问题串设计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2) .

8.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定势  观念障碍  言传身教  激励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46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最具有竞争力,是创新型的人才。哪一种人才可以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最多的价值,是创新型人才。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我们每一名教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初中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方便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数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能力的最佳科学学科之一,数学也是培养人独立自主学习的最佳学科之一。而且,初中时期,学生们身心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最旺盛的时期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1.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典范;2.帮助学生们突破观念障碍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3.帮助学生们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4.采取激励原则,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这四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典范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是十分重大的。在学生的初中时期,学生们对教师的权威地位的尊重以及学生们和教师长时间接触的感情基础都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党我们教师想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能力的时候,就必须首先自身在创新性教学方面做出示范。比如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在讲解一些数学题目时,就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解法和思路,给学生们做出具体的示范,帮助我们的学生在一种创新性思维包围的良好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教师们在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典范的话,即使不要求学生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学生们也会耳濡目染。但是如果教师一味要求学生们的同时自己在教学上却是千篇一律地教学、不求创新的话,即使对学生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们也未必能情愿的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帮助学生们培养创新能力。

二、帮助学生们突破观念障碍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中国的学生之所以普遍在创新方面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都是乖孩子,从小就适应了教师讲授、自己不加思考全盘接受的学习模式。而学生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分尊重教师的权威地位,传统的观念障碍导致的。所以,我们在注重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时,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们改变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古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的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是的,这就是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数学的精神,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他们应该尊重教师,但是更重要的是尊重真理。教师也是常人,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显然远远高于学生,但是教师也是会有失误犯错的时候,这个时候学生们要有勇于质疑教师的勇气和智慧。学生们勇于质疑教师的开始就是学生们自觉思考的开始,就是学生们逐渐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初中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学生们打破传统观念障碍的话,就能帮助学生们将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帮助学生们打破传统观念的障碍是教师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不断摸索和研究。

三、帮助学生们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作思维定势。它指的是人们对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物做出常规的判断。思维定势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学生们的学习,但是也在一定范围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尤其不利于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解题上的创新。比如在面对一道数学题目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解题,而要让学生思考新的解题思路。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能急于求成。当学生们有解题思路时,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开展必要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想法。一个学生有一个思想,10个学生就可能碰撞出100种想法。学生们之间的合作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的时候甚至超过教师的讲解。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们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尽可能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四、采取激励原则,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

采取激励原则,是初中数学教师帮助学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可以说是给学生们最好的奖励。教师的鼓励在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上的影响力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适时采取激励原则。不论学生在创新时最终有无成果,教师都要给学生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实践证明,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们在进行创新的尝试时,能更加大胆、效果也更好。但是如果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教师的鼓励的话,就会更加迷茫,逐渐消磨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肯定学生们的进步和突破,给予学生们最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在教师的支持下,也能在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建立持久创新的意志力。

9.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九

刘启伟

(湖南省祁东县步云桥镇中学)

创新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新课标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提高了语文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适合学生思考和发展的问题,用一些问题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积累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创新能力。本文根据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语文教学课堂的环境对语文课堂的授课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点也是繁琐复杂,在长此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对课堂产生一定的厌倦感。比如,很多学生每当到了语文课就走神或者睡觉,亦或者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过于严谨,感受不到课堂的快乐,只是一味地单调学习。这样的情形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教师除了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跟学生聊聊天;或者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些笑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课后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做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状况,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辅导和给予帮助,对学生多用亲切的话语,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尊重课堂,从而做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创新丰富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这门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丰富其教学手段,而不应该只将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讲中。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记笔记,很少运用其他方式去进行授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尽量让学生多想、多思考、多表达,在这些表达中,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和想法,从而达到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再者,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多媒体给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辅助学习,从而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学习成绩以及性格特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每个小组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最快最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键得到了相互的交换和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迸发和创新。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迸发思维的火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可以依靠教学方法和课堂气氛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之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无限的思维不局限在有限的教学内容内。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提问,如,如果你是皇帝发现了事实会怎么做呢?等等之类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完善,与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0.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抛势必趋于紧张、沉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也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时常面带微笑的善待每一位学生,若是如此,学生上课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自然就能勇于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好自己的体态语言。诸如在课堂上可通过眼神,借助手势,适当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发言精彩、朗读生动、回答正确、见解独到时,可真诚的对他微笑、点头、竖拇指,间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还可以鼓掌以示激励。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教学论文 )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依据学生的好问心理特点,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尤其是学生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不但要给予适时的赞扬、肯定,还要及时地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去认知、观察、思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好奇是初中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好奇特点,让学生在抒说好奇、探究好奇、解决好奇中创新。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和体验。探究过程实际就是创新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造,还包括人们自身有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11.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富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好奇心和创造欲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譬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再配着乐曲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动态美。随后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针对“阳光千万缕”,我提示大家思考“什么叫千万缕;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学生开始思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随即又趁机进一步引导:“既然千万缕阳光能照射到草地上,那怎能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学会了抓住语句,从“什么”、“为什么”等思维角度去质疑的方法,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对待答错或“插嘴”的学生,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学习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源”。

三、优化教学过程,开拓学生视野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教学过程,除巩固基础知识外,应侧重创造力的培养。应注意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触发联想,形成新认识。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双基教学和训练,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在教学《小姗迪》一文,利用“空白”填补的方法,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想象小姗迪被马车轧坏身子以后,在血泊中寻找硬币的情景。

小姗迪的伤情如何?他是怎样拖着受伤的身子回来的?以及假设小珊迪如果不退还那13个便士,他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等……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想象,使学生感受到了饱受饥寒的小姗迪的美好品质,明白了做人就要像小姗迪那样诚实、善良。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各展所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因素相比,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在人的创新能力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既然非智力因素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有责任予以激发、培养和保护,使之形成和发展,对后进生尤其如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意设计诸如悬念式导语、故事式导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举办各种展览竞赛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次,加强和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但毅力的培养决不是单靠一节课或一段时间的突击就能完成的,必须长期地、反复地、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

再次,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信心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学中需要培养一种民主化的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教师就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加强。

12.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二

一、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创新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如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 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 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 那么就不能敞开胸怀, 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会极大地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 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 也谈不上创新,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从而封闭自己。 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 就要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 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 认为是消极为主, 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 从而落后挨打。 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 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此外, 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 让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 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 但他们更担心被学生看做是出风头, 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 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 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 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要获得力量, 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 ”此话讲的是:要创新发展,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 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基础知识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其他重要历史现象的知识, 即史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 其中史实性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 它包括背景 (原因、条件) 、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内容) 、评价 (性质、意义、影响、作用、经验或教训等) 。 夯实了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才有构建创新大厦的可能,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 缺乏这些基础知识, 创新就好比“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即使学生的创新火花被激发出来, 其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准的创新, 且止步不前。

三、多种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的历史时, 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看后心潮起伏, 学习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 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 其次,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 发表见解, 这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如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的问题, 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掌握了它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 所以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很有必要。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 运用历史史实发表意见, 展开讨论,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理解。 此外, 教师还可以围绕有关教学内容, 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辩论。 如哥伦布远航、殖民主义后果、美国的西进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等, 争议不必有什么结果, 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 教师列出不同观点, 扼要举出各种观点的论据, 提出论证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就是很好的总结。 在上述的讨论中, 教师会发现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闪烁不同的火花, 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研究的结果, 都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 科学史上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 比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是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后而得出的结论。 尽管我们现在都知道“日心说”并不科学, 但在当时来讲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猛烈地震撼科学界和思想界, 动摇封建神学的基础。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 一些历史问题往往没有定论,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评判每一个历史事件。

13.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还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阶段,对于物理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当然,教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物理方面得到更加有效的进步。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雨.浅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05期.[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

14.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1-01

创新思维能力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说思维能力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与思维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1.以人为本,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观念。明确教师不过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促进者、意见的交换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和存在价值,尊重学生思想和见解,情感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等。创设平等、民主、融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对教师观点质疑。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进而形成探索创新心理愿望和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的性格。

2.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为目的,指导、设计和评价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2.1调动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十性”,其中,“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说是创新思维能力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的要点。挖掘学生自主思考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2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叶圣陶曾说:“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加重对重点性、层次性、深度性的串讲分析,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3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近年来,“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名家全力追求学术创新,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强调雅俗共赏。教师应该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追求常讲常新;在同一个论点上,追求讲出个性,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创新的兴趣。

3.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4.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就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努力营造师生、生生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而应该允许其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15.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篇十五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内容落后, 与科技发展脱节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更新速度都特别快。但是计算机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即便是教材进行了更新, 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考试侧重点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也很少将更新的教材内容加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 计算机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不断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 但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目前的计算机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可以说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是学校衡量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唯一标准。重分数、轻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 学生只求死记硬背、做题背题来获得好成绩, 以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到现实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条件等的影响, 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上机操作为辅, 教师往往把计算机实践课程上成了计算机理论课程, 对于计算机这种对学生动手能力高的课程来说, 缺乏实践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创新机会, 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创新方法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 创新成果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本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 转变角色,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 新型的教学模式倡导全面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计算机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应改变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积累, 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加强互动和交流,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 因材施教, 基础与能力并行, 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综合课程,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应在保证基础全面性的前提下, 大力倡导能力优势性、兴趣引导性。在对计算机基础培养中,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在授课时有所偏重, 使学生具备一技之长。比如对于一些偏爱设计的同学, 在教学上应侧重Photoshop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 制订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多动手, 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设创新情境,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鼓励学生主动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教学中, 单纯的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抽象费解、索然无味, 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大胆思考, 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比如, 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 绘图、做实验, 或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 通过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举一反三, 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 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往往跃跃欲试, 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兴趣小组中,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所学, 懂得遇事多思考, 体会自己动手动脑的好处,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 应该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 磨练学生的耐挫能力。

三、总结

初中计算机课是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计算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曾建兵.试论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J].信息与电脑, 2011 (09) .

[2]樊玲玲.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消费电子, 2012 (08) .

16.刍议创新素质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创新精神 启迪 开放实验 创设情境

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五大特性,化学变化的千姿百态较其他课程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这五大方面的培养,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地努力实现。

一、教学中穿插介绍化学史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体现科学家“发现”的过程,给学生今后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参考思维模型。我依据现行化学教材介绍几位科学家的著名发现或著名实验作为蓝本,参考化学史文献,简化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例;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先介绍门捷列夫在杜博莱纳“三元素组”和纽兰兹“八音律”的基础上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再讨论元素周期律。讲苯的结构时,介绍凯库勒如何冥思苦想不得其解,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而顿悟,得出苯的环状结构式等。通过化学史料和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采用边讲边实验,诱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作为化学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我根据教材、学生和实验内容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新课的开始,这主要作为新课的设疑导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思维情境的作用。例,讲钠的性质,通过让学生做钠与水反应实验,引人人胜的奇妙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刺激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a.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且熔成小球?b.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c.水溶液为何变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为什么很活泼?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怎样制备钠?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决定——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诱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二)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求异解难的能力,特别是当实验出现异常时,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例《铁的化合物》一节,学生用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得到的沉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沉淀,为什么呢?我立即引导学生讨论原因,有的学生经思考就分析出这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迅速被氧化的结果,我进一步引导讨论,怎样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度减慢,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了许多改进实验的方法,师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法,并加以比较分析,最后选用在硫酸亚铁液里滴加几滴苯,将滴管伸人液面以下滴加氢氧化钠制得氢氧化亚铁沉淀。经过实验探索,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得到充分挖掘。(三)将边讲边实验安排在课尾,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巩固,我将课堂所学内容综合起来,以学生设计实验的方式作为本课的小结,使学生的变通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开放实验,联系实际,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首先应有计划地完成教学内容所需做的实验,同时开放实验室,有组织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手操作.总结成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和独创能力。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能促进教学,因此,应首先有计划、按步骤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同时要开放实验室。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单从某些演示实验中获取,那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动手动脑的机会,教师也只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还需要学生去搜集,去整理,真理总是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斗争中得以升华。学生走进实验室.就意味着开动脑筋,敢于同课本上的“真理”较真,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在“创”字上见功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死板教条.化学科学就不会发展。学生在实验中,大胆设计,改进实验方法、步骤,对出现的异常现象,不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课本上的数据,要理性地分析差异的原因。这样才能在求异中得到启迪,也许第二个居里夫人、门捷列夫就从此诞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生产、生活、卫生、国防等方面化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使学生对生产实际有一个整体认识。学生参观学习的过程,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同时,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充满了信心。参观学习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调整工艺流程,改进操作方法,使化学理论有力地指导生产,用生产知识完善丰富化学理论。

四、创没问题情境,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制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源泉。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题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心地组织教材,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境,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科学地渗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要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发现新问题,使其在不断地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创新能力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

17.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七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了解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素养的主渠道。但教师除了传授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序言课是学生初学化学的入门课,重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利用其对新异的敏感,对真知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加强实验设计,追求实验过程的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设计和探索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如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提出多种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适当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

实验一: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均匀地放出气泡,速率适中。

实验二: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很快产生气泡,反应瞬间完成,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实验三: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刚开始很快产生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了,气泡不再产生,反应停止。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探究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态,上课积极性增加,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大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根据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这时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于是我改进:取两支试管,各取10ml的蒸馏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与水作用变红色,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加热,结果发现红色石蕊又恢复紫色,原来的紫色仍为紫色,说明了碳酸的不稳定性。改进后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正确掌握,还能为今后学习酸的性质作一铺垫,这不是一劳永逸吗?

三、注重实践,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课本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大约一周),不能课堂演示,老师事先做好,可能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于是,我们就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效果很理想。又如在学习碳酸盐的性质后,可让学生用醋来除去烧水壶中的污垢;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度等实验。

2.设计贴近生活的小实验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后,给学生布置设计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让学生参考课本原电池装置,用锌片和铜片作电极,铜丝、小灯泡等连成电路,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写好实验报告,并记录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家庭小实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密切联系实际

在学习化学时,许多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冬天冰雪覆盖时可在道路上撒盐,遇到火灾时的自救方法,防止菜刀生锈的措施,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进入枯老井先做灯火实验,小孩放鞭炮时不能在下水井盖上放置等,让学生化学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并问问父母或邻居,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一样?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习题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

18.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十八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关键词:创新 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创新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所以,创新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走创新之路,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但是又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中所得的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做出探讨。

一、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身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的优点,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在这一方面积极发扬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且,引导他们以后向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也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性格以及其他具有个性和特征的学生的不同,为他们尽力设计适合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当然,面对具有相同个性的学生,老师也要引导他们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努力为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学生而奋斗。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霸占”了整个的课堂,学生被“置之不理”。正确高效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足够和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老师结合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与学生进行双向地互动,开展教学。这样有利于达到目的,顺应任务型教学。“民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在知识上与情感上交流,更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二、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问题没有大小之分,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且要肯定学生提出的??题,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所发现的问题,给予他一定的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老师们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老师们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尴尬的情况,有的学生想问但是碍于面子不敢提问,害怕同学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思想上对学生做工作,首先要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且对他们的问题给予解释,其次,要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心理负担,使他们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达尔文曾讲过,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用不同的思维进行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方法,这种模式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创新永远是不落后的。

三、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

集中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对于学习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在细节上要集中注意力,能够专注地抓住知识要点并会理解记忆,这样的思维就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专研所学内容,而且还会对知识学会系统性的整合,但是,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容易造成定性思维,学生不会灵活变通,只会使用老的办法解决问题,对于知识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难以提出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不利于创新之路的发展。发散思维是人脑工作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全局思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只有在集中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之后,才会有可能产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进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出来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它就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而想尽其他很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它能用很多渠道去靠近目标,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曹冲称象的典故,就是没有将思维固定在“死胡同”里面,而是换了一种方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二者需要统一协调,在遇到问题上,调用二者的结合体,达到最优目标。

四、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语文学科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一个过程,学生实验的环节,可以亲自体验课本上所认识到的,体验课堂上所讲过的,用心去体会,零距离感受。而且,老师们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针对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和地方,让学生合作分组探讨,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谈论以及思考中,发散了思维,调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针对自己之前讲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反思,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针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小组商讨,最后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反思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以后的终身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创新之路是一个艰苦而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又是不能放弃的。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学生配合自己并且要知道他们最大地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工委团委书记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三基工作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