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共14篇)
1.枫桥夜泊 篇一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4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2.枫桥夜泊 篇二
毛荣贵先生认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是美学。刘宓庆教授在《翻译美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美学, 则是将翻译美学提到了一个高度。在方梦之先生主编的《译学词典》中, 翻译美学被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源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 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 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 分析, 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该文通过对张继的《枫桥夜泊》两个译本的解读, 试图寻找出怎样在翻译中做到形神兼备。
1 简析《枫桥夜泊》
张继, 唐朝诗人。《枫桥夜泊》是张继途径现今位于今苏州市的梁代的古刹名寺枫桥寺 (周琦) , 相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居于此, 在晚唐才得名寒山寺。此诗描写了深秋夜晚, 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音韵和形式的角度上来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 但三、四句却没有严格对仗, 一、二、四句押韵。这首七绝, 前两句以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等意象开篇, 一动一静, 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思。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远离尘嚣, 给人以空灵旷远的之感。夜行无月, 寂寥愁苦, 而渔火点点, 霜寒侵人;乃夜半之时, 作者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 动静结合, 真可谓寓情于景又寓景于情, 情景交融。意境疏密错落, 勾画出了一幅悠远的夜游图。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 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2 译文赏析
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先生与韦特·宾纳先生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译
译文二:
A Night Mooring Near Maple Bridge
While I watch the moon go down, a crow caws through the frost;
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trees, a fisherman moves with his torch;
And I hear from beyond Suzhou 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
Ringing for me here in my boat the midnight bell.
——韦特·宾纳译
2.1 题目解读
“枫桥夜泊”, 作者仅用四字便交代清了地点、时间、方式及事件。两个译本中, 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组合方式, 都选用“Maple Bridge”作为“枫桥”的译文, 属于典型的直译。就“泊”一词, 许渊冲先生和宾纳先生都选用了mooring一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 “moor”意为“to attach a boat, a ship, etc.to a fixed object or to the land with a rope”, 其次mooring还有“荒野旷野之意”。古时夜晚, 在苏州城外的河边用绳子系住小船以固定, 给读者在潜意识中营造出一种荒凉之感, 因此mooring的选用十分巧妙。最后一个介词的选用, 许渊冲先生选用了“at”一词, 宾纳译本选用的是“near”一词, 依笔者拙见选用“at”更为恰当。最后一句所呈现的是, 作者的船正向寒山寺划去,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而“near”只是表达在周围, 没有方向性, 指向不清。“at”则不同, 其指“有目的的靠近”, 与原文表达的最为贴合。
2.2 音韵解读
语言内的音乐性驱使人们说话、写作时选择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德词语, 以展示语言的音乐美, 独享或与人共享审美愉悦, 这是音韵美的人类认知共性。 (Jackendoff)
译文一押韵, 采用aabb格, “sky”对“lie”, “Hill”对“still”, 尤其是“Hill”和“still”, 每个词的押韵程度高达三个字母。第二句中的“cry”和“crows”以及第四句中的“Bells”和“break”, 采用了头韵法, 很有节奏感。另外, 第二句的“Dimly”和“sadly”, 音节数相同, 后缀也相同, 很有乐感, 传达了“音美”。译文二在押韵上并没有明显特色。
2.3 诗篇解读
在诗篇结构上, 译文一采用“倒装语序”和“状语前置语序”保留了原诗的层次美。更有意境对比的手法描绘诗人所见、所闻和所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全诗情景交融。译文二, 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 对整首诗进行了直译及删减性的再创作, 但细读之下, 作者在全诗的理解上略有偏差, 意美完全丧失。
这首七绝, 前两句以落月、啼乌、及满天霜等意象开篇。译文一采用了“moonset”作为“月落”的译文, 其泛指月落。译文二, 则直接采用了“moon”一词。“乌啼”两个译本分别使用“cry”“caw”, 既然全诗营造的是忧愁之感, 因而“caw”则略显平淡, 没有烘托出寂寥、清冷及愁苦的气氛。而“cry”一词, 将作者心中愁苦哭出, 点睛之笔。
在第二句的翻译上, 译文一, 使用了“dimly”“sadly lie”, 原诗第二句描写“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感受。译文一的“dimly”是指暗淡和昏暗, 既指渔火光线的昏暗, 又指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孤寂。与“sadly lit”相对应, 一静一动, 译出“愁眠”的心绪, 非常符合许渊冲先生所提倡的“意美”。译文二对这句理解略有偏差, 译者将这句诗理解成了“渔人举着火把走动”, 分析原作, 其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有渔人拿着火把走动。而将整首诗的诗眼“对愁眠”略去不译, 显然, 译者并没有对原作进行深入的分析, 是典型的直译。
三四句是全诗的意境的灵魂和升华, 由浅及深, 由远到近的描绘了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打破午夜的宁静, 回荡在渔舟中游子的心上这一景象, 暗示着负载着菩提禅乐的钟声化解羁绊诗人的烦愁苦恼。
第三句中, “姑苏城”“寒山”需要处理。译文一采用了“city walls”“Cold Hill”。“姑苏”在此特指繁华的城市, 但译者只给出了小写的“city walls”没有任何的注释, 且没有限定词和修饰词, 处理略微不恰当。在译文二中, 译者给出了“Suzhou”一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姑苏”与现今的“苏州”画上等号, 似乎有过以之嫌。其次, “寒山”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 象征着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而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 寒山及寒山诗歌在欧美的流行, “Cold Hill”在欧美文化早已成为专有名词, 象征着“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独立、自由和无拘无束”, 两词在内涵意义上非常契合, 因而许渊冲先生认为“Cold Hill”选用十分恰当。译文二选用了“Cold Mountain”。2003年根据查尔斯·弗雷泽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Cold Mountain”上映, 电影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描绘, 借此描绘大时代下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其与许渊冲笔下的“Cold Hill”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效。“Cold Mountain”在欧美更据“知名度”因而更为恰当。
第四句是整篇诗主旨所在, 许渊冲很好的展现夜半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使人倍感愁思和寂寞, 选用“break”作为“到”翻译, 很有力度, 犹如醍醐灌顶, 译文二则是钟声入耳, 船停在某处, 诗人静坐船中, 悲秋哀叹;失掉了原有的意义。对“客”的理解, “客”应是诗人自己, 也是旅人、游子。两个译本对原文语境的认知较好, “roamer”和“me”体现出了原文意义, 但译文二却缺失了“客”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游子的飘泊之感。
无论是从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还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神似、化境”上分析,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无论从形式、用韵还是传达诗作所要表达的情感上都略胜一筹。相较于译文一, 译文二则逊色很多, 且不说缺乏音韵美, 译者加入了过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使得译作与原作有了较大的偏差。
3 结束语
唐诗的英译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诗歌翻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纵观《枫桥夜泊》及其英译本, 不难发现翻译作为语言和语言之间的转换, 文字和文字之间的“对接”, 不仅要求真实明白无误的语义表达, 更需要其兼具美学的价值。只有把美学和翻译结合的自然准确, 翻译作品才能够拥有和谐之美、音韵之美及理解之美;这也是所谓的最高层次上的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北:树林出版社, 1995.
[2]Bassnett S.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 and London:Rout ledge, 2002.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5]周琦.寒山诗与史[M].黄山:黄山书社, 1994.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7]Bynner W.The Chinese Translation[M].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8.
3.漫读《江南》《枫桥夜泊》 篇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最是江南采莲时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
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
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玉石翡翠般挤满荷塘。是怎样的一种繁茂和旺盛啊!
塘水清澈可鉴,那些调皮的小鱼儿,尾鳍轻摇,你的心中早已是涟漪四起。目光追随着小鱼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恍惚间,如在梦中。
你听,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一群采莲的姑娘翩然而至。她们素衣罗裙,低眉含笑,婉转的姿态,如荷叶间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这些采莲的女子,任纤纤细指在荷叶间翻飞,粉粉的脸蛋如荷花盛开。在她们的船头,刚刚采下的莲蓬已经像小山一样堆起。
你听,有清凉的歌声响起。原来,快乐的不只是鱼,还有这些采莲的姑娘!原来,这首诗所表现的便是这份劳动生活的快乐。
这样的一份自然、纯粹和美好,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和向往?还好,我们可以以歌记之,以舞载之。
“乐府”便是这样一种很特殊的官署,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汉乐府”当然是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为什么这样一首简单,甚至有些稚拙的诗歌能流传至今,并令每一个传唱它的人欢喜不已?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朴素明朗,犹如天籁。它是人类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并且,它的单纯、稚拙是不容模仿的。
原来——简单,最美!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霜满天泊枫桥
如果要我画一幅以《枫桥夜泊》为主题的画,我一定会把画面的背景确定为深蓝色。那像海一样深蓝色的忧郁,是这幅画弥散开来的无法抑止的气息。
远处:秋夜无言,残月似钩;秋霜如雪,寒气逼人;老树静立,寺宇若现。近处:江畔枫树,隐隐绰绰;渔舟灯火,闪闪烁烁;客船夜泊,清冷寂寞。此情此景,令人深感孤寂与落寞。而栖鸦的夜啼、古寺的钟声,使羁旅之情更加不堪。
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据《全唐诗》中记载,大约30篇左右。而让他声名远扬的便是这首《枫桥夜泊》。
诗的首句,只七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即诗人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诗人看到的是: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分落山,这就交代了夜泊的时间。诗人听到的是:夜间乌鸦的啼叫。乌鸦夜间一般是不叫的,一定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是来了一条客船,也许是月亮落下时光线明暗发生的变化,惊动了这几只乌鸦。诗人感受到的是:寒霜满天,凉气浸骨。三种不同的感受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景象。我们不难推测,这是在深秋,或者初冬,一个上弦月的子夜。
诗的第二句,“江枫”和“渔火”都是“暖色”,而第一句中的“霜天”和“残月”都是“冷色”。这样的一种冷暖交织,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孤寂、惆怅之情。
梁代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描述就是这种情景。寒山寺建成于梁代,据说有一个叫寒山子的和尚在这个寺庙做过主持,故称“寒山寺”。自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之后,寒山寺就更加有名了。
那千古的钟声,旷远、悠长,每一下都敲打在诗人的心上,也敲打在我的心上。
4.枫桥夜泊古诗朗诵 篇四
[朗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门西七里地方,原名为“封桥”,后因张继这首诗改“封”为“枫”,故沿用为“枫桥”。
②“月落”二句的意思是说:月亮落下去了,乌鸦还在啼叫,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江畔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默对着愁绪满怀的睡眠人。
③“姑苏”二句的意思是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姑苏城:今苏州市。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的枫桥镇。夜半钟声:寺院里半夜有敲钟的定规。
[译文]
月亮沉落了,秋霜弥漫高天,一片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渔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悠悠传到我的小船。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死于今江西南昌市。他写有不少旅游诗。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赏析]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5.《枫桥夜泊》 篇五
执教人: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6.枫桥夜泊教案 篇六
1.学习在驳论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方法。
2.体会反问句式在驳论文中批驳敌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7.枫桥夜泊 篇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诗词之邦, “以诗入乐”的艺术歌曲形式在中国古代早有雏形。《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周代官府收集的3000多首诗歌基础上, 整理、选编的包含305首歌辞的精选歌辞集。据《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 可知这些经典诗作均可用琴、瑟伴奏来歌唱, 因此, 这些以古代文人经典诗词“入乐”的《诗经》便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早期形式。
自先秦时起, 琴、瑟就是重要的伴奏乐器,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相和歌、隋唐时代的清商乐, 琴均是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尚书·益稷》记载:“博拊琴瑟以咏。”和《论语·阳货》记载:“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均描述了古人以琴、瑟伴奏歌唱的艺术形式——“弦歌”, 又称“琴歌”。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创作的《古怨》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黄莺吟》二曲。其它优秀的琴歌传世之作还有很多, 如《秋风词》、《关山月》、《凤求凰》、《阳关三叠》、《渔歌》和《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琴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琴歌”即抚琴而歌, 琴声呈现的清、静、淡、远的古朴音乐韵致, 与诗词韵文等吟唱声腔的相互融合, 充分展现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性”古琴音乐特质及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特有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是狭义“中国艺术歌曲”范畴的经典作品, 是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产物, 其特点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语言特点及审美情趣。中国特定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各门艺术均以追求崇尚意境为风尚。“诗乐结合的艺术歌曲形式, 乐为了达到诗所呈现的意境, 而运用‘乐’的发展方式促使意境在音符中生成, 与诗共同完成其深蕴的“画境”, 因此, 除中国语言形式特点及民族化音乐的运用等特点外, ‘诗’、‘乐’、‘画’意境相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本质特点”。[1]而作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极致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以表达、追求“意境”为目标终极。
古代诗词的原曲谱早已失传, 而在昆曲中保留了一部分, 如《广寒游》:“烟淡淡兮轻云, 香霭霭兮桂阴, 喜长宵兮孤冷, 抱玉琴兮自温。”便是昆曲中典型的琴歌原型。因此, 在当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声乐演唱教学中, 为了做到更准确、全面地诠释作品, 除需注重《中国艺术歌曲中意境蕴涵的分析与诠释》 (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中谈到的“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几点要求”外, 还可以广泛借鉴“琴歌”的演唱, 来充分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展现的意境美。
三、如何借鉴“琴歌”演唱方法诠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今虞琴社的创始者查阜西先生曾提出过琴歌演唱的八字简诀:‘凝神、净气、正字、全腔’, 主张借鉴昆曲的行腔特点演唱琴歌。因此运用昆曲‘中州韵’的咬字方法吟唱中国古代琴歌, 为今人演唱‘琴歌’和‘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提供了可考依据”。[2]琴歌的吟唱要求嗓音运用以接近“语言腔调”的真声为主, “声腔”必须与古琴的“吟”、“猱”、“绰”、“注”表现的艺术之韵相融。通过借鉴琴歌适当运用“反切”的介于昆曲与民歌间的演唱方法, 回归到诗歌最初较为本真的情感表现方式。接下来以《枫桥夜泊》为例阐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借鉴琴歌的演唱。
《枫桥夜泊》是作曲家黎英海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所作诗词为歌词谱曲的优秀艺术歌曲。诗词描绘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舟至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那优美、迷人的秋夜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心怀旅愁的游子, 触景生情,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意境美, 写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第一、借鉴琴歌“一咏三叹”的“吟诵”唱法表现诗的“淡雅简约”韵味及“虚实相生”意境美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琴歌”歌词均是诗词。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 音韵和谐、平仄 (声调) 规则。琴歌吟诵时通过加强诗句平仄关系的对比和声调抑扬变化, 形成独特韵味的吟唱音乐美感。“吟诵唱法”是中华民族特殊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 因琴歌中旋律多为一字对一音, 韵腔较少, 吟诵性特点十分突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同样是在吟诵诗歌语言基础上形成, 要求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像演唱琴歌一样, 力求以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强化乐曲的音乐美, 通过语言声调与旋律美的完美契合, 刻画诗作蕴含的“淡雅简约”韵味及“虚实相生”之意境美。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演唱时应适当地运用“吟诵”唱法诠释作品。诗中“天”、“眠”、“船”押“平声韵”, 且一韵到底。严格遵循古体诗七言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 从第一句仄起平收, 第二句平起平收, 第三句平起仄收, 第四句仄起平收的多种变化平仄关系看, 如按其平仄关系进行吟诵, 抑扬顿挫的音乐起伏感瞬间产生, 通过诗词“声调”的起伏变化更能充分表达诗的意境。该诗前幅画面描绘密度较大, 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从前两句“仄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平平”的几乎完全交叉对应的平仄关系, 可清晰看出作者描绘景色动静结合的动势。“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了夜半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的很早, 所以半夜时分便已沉落下去, 整个天空仅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栖身”或许因月光前后光影的变化, 被惊得发出几声鸣叫, 为这片寂静的夜带来一丝声响, 静中有动的刻画给人以无尽遐想, 使人不禁沉浸于“月落夜深”、“繁霜暗凝”的美景中了。“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朦胧夜色中江边“枫树”的模糊轮廓, 几处星星点点的“渔火”在昏暗迷蒙的氛围中, 显得分外引人注目。“对愁眠”中“对”字包含“伴”之意, 从含蓄的“对”字, 似乎可以感受到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间一种无言的默契。诗的后幅只道明一种景象——夜半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与“仄仄平平仄仄平”, 完全交错对应的平仄关系又生动展示了诗中远近结合、虚实对应的景物错落美。全诗对景物动静结合、明暗对比、虚实对应的描绘, 通过吟诵时平仄关系、抑扬顿挫声调的对比, 将秋意情浓时诗人的那份旅愁情思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二、借鉴琴歌演唱时“乡谈折字”、“谱外透韵”的方法获得诗词音韵意境美。
“我国古代诗歌词赋与音乐原本是不分家的, 即使诗歌词赋自身内在的音乐特征被揭示之后, 它们与音乐的关系仍然不能分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说:‘诗为乐心, 声为乐体, 乐体在声, 乐心在诗。’这就是说诗是音乐的核心, 声音是歌的媒体, 音乐的外壳在声音里, 而音乐的本质却在诗里”。[3]琴歌旋律的形成与诗歌语言吟诵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 琴家查阜西先生在传授琴歌演唱时提倡运用“乡谈折字”法。
中国古寺词艺术歌曲同琴歌一样, 其吟诵均受方言特点影响。中国语言本身特点包含旋律因素, 每个字的音高走向规律、高低升降声调, 即通常所说的“四声”。“乡谈”即方言, “折字”即传达字音的腔格和字调的音势, 也是语言音高规律的变化现象, 又称“韵”。“乡谈折字”指把琴歌中每一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演唱时要求以“乡谈折字”为口诀, 根据本地方言在谱音基础上作上下二度或三度的“折字”, 唱出方音韵母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变化, 唱出谱外之音, 即“谱外透韵”, 唯此才能准确做到诗歌语言美和音乐旋律美更完美的结合。
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可以充分借鉴琴歌演唱中“乡谈折字”的语言处理方式。《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是唐朝时期天宝年间襄州 (今湖北襄阳) 人, 襄阳方言以襄樊话为代表, 属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因此, 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西南次方言”的声调、音韵特点。此地方言声调分“中升调 (阴平) 、高降调 (阳平) 、高平调 (上声) 、低降声调 (去声) ”四种, 与普通话的音韵相差较大。方言突出的声韵特点如“无zh、ch、sh, 凡zh、ch、sh, 均读作z、c、s如知 (zhi) 读作zi, 吃 (chi) 读作ci, 师 (shi) 读作si等”。[4]基于此方言语音特点, 在演唱《枫桥夜泊》时尽量把带有明显方言特点的字运用方音读法进行发音, 如“城”、“钟声”、“船”等。整首诗虽不能完全按照当时的语音特点复原先人的吟唱, 至少可以将从古至今尚保留在“语言文化血液”中代表地方方言中最突出的字音特色表现出来, 真正做到回归歌曲的方言、本真特色, 也是声乐教学中准确诠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获得艺术意境必不可少的语言处理手段。
第三、借鉴“琴歌”演唱的人声“琴韵化”和琴声“声腔化”的协调统一, 诠释“诗”、“乐”和谐意境美。
艺术歌曲诠释中, 伴奏占重要地位。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艺术歌曲演唱均以钢琴伴奏为特点。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中, 应结合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灵活安排。古诗词艺术歌曲最好能像琴歌一样采用古琴乐器进行伴奏, “声腔”与“线腔”艺术同轨, 一个用嗓, 一个用弦, 古琴音乐的“带腔性”、“仿人声”特点决定了其是配合人声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呈现意境效果的最佳伴奏乐器。受儒、道、佛思想及艺术审美观的深刻影响, 琴歌以清微淡远风格见长, 多为疏而韵长之作, 要求演唱者通过“琴韵化”人声和“声腔化”琴声协调统一, 共同表现作品传达的恬淡清逸、清微淡远的“诗乐”和谐意境美, 这些同样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表演的共同终极追求。
如果教学中不得不使用钢琴伴奏就需特别注意音乐之意境刻画与诗之意境刻画的统一。《枫桥夜泊》乐曲开始, 左手弹奏羽调式主音构成的纯五度音程模仿钟声, 三次由弱到强的钟声给人以由远及近的动态感, 把听众带进幽远、静谧的氛围中, 并且这一模仿钟声的音乐动机贯穿乐曲始终。第三小节后两拍小倚音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静夜鸟鸣的动态美, 而这两种音型的出现均由左手弹奏来贯穿于乐曲始终, 并在歌声延长音上奏出, 来衬托刻画诗的悠长意蕴。第七小节右手颤音形象地描绘出漫天霜花, 雾蒙蒙的空旷感。第十一、十九小节的颤音也同样给人以透明、浓郁的音响色彩, 渐强的波动走向表现了寒夜的漫长及钟声传来的动态美。全曲高潮部分, 作者采用和声加厚手法与旋律声部同步奏出高音, 强化了诗词表现的重要内容。旋律部分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两个八分音符连用, 四分音符及32分附点音符构成旋律中的主要音型, 连线的连续使用是此曲最显著特点, 造成切分及长附点效果, 充分传递了诗中静谧、空旷的景色, 悠长的寒夜及诗人发出的绵绵无尽愁思。音乐着重从和声, 调式色彩的变化刻画诗之意境, 最后以“诗眼”——寒夜钟声, 由强渐弱与诗的开头呼应, 让听者的遐思随钟声飘荡。
此曲诠释过程中, 要求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默契配合。人声进入时, 歌者应弱音开始, 运用剔透、丰富的泛音音色表现诗乐所表达的空旷、朦胧、静谧的漫天霜花的景象。伴奏模仿钟声及江面泛起小小涟漪的弹奏在音色上应有古朴、悠远之感。第二句情景交融, 寄景生情, 表现出游子无尽的思愁, 演唱者应运用比上一句稍暗的音色处理, 表现作者无奈的心绪, 并在“愁”字对应的音符作一特殊表情处理以强调这一情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要唱出历史厚重感。最后一句点明诗眼也是全曲高潮, 语气感加强, 接下来的音乐反复如同钟声的回响, 应运用渐弱的力度处理表现钟声逐渐渐远的动态意境美。
摘要:中华民族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 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以表现、追求“意境”为终极目标。声乐教学中, 通过借鉴琴歌“一咏三叹”的“吟诵”唱法, “乡谈折字”、“谱外透韵”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人声“琴韵化”和琴声“声腔化”协调统一的诠释诗之意境的艺术手法, 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教学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表现效果。
关键词:枫桥夜泊,乡谈折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注释
1[1]张雪丽.中国艺术歌曲中意境蕴涵的分析与诠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736.
2[2]张雪丽.“韵”通、“歌”融——古琴、昆曲艺术之“写意”手笔.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5:127.
3[3]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178.
8.枫桥夜泊 篇八
本诗围绕主题,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次教学老师紧紧抓住“钟声”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与钟声有关的诗句,最后导出了本诗,引题可谓新颖。
接着光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让学生感悟此时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喜爱谁来陪伴。老师紧紧围绕“眠”让学生感悟张继的无奈,进而把握古诗的基调,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感受到只有钟声是张继的唯一伴侣,光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尾具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张力,让学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彻悟。总之把张继的愁表现的一览无余,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凤艳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朗读和写话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去感
悟诗情,张凤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用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声,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方法的复习指导,来加强古诗的自学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上。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別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接着一个小练笔,把学生从忧愁的境地拉了出来,也奠定了此时诗人对董大的勉励,从而使文章的诗风一扫以前的忧伤,变得乐观自信,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一个小游戏,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不同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落实本节课的内容。张凤艳老师的讲课日趋成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将会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包钢二十
9.夜泊枫桥 篇九
细水长流,青山翠绿,人才辈出之地,名落孙山似乎了成了他历史册页上骄傲的空白。他也是这样坚信,所以怀揣着年轻的梦想,展开了一段壮途羁旅。
在宁静的夜晚,那皎洁的明月缓缓垂下天幕,正在这时,乌鸦传来几声啼叫,在这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悠扬,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不寒而栗。满天的霜雪如细小的蚊虫飘落下来,落在我身上,头上,腿上。落到地上的霜雪,好似一条柔软,洁白无瑕的地毯。我在这样寂静的夜晚,心中不免泛起了一丝酸楚,一种酸酸的感觉,又一次逐渐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感觉顿时有种想嚎啕大哭的感觉。
为了平复我此时哀伤的心情,我尝试着转移注意力,于是我把目光移到江边火红的枫树上,那一望无际的江水,还有若有若无的渔火,时不时的在江上闪现,看到如此景色,我便感到异常悲痛,看着枫树和渔火,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怀念,我渴望在梦乡中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于是我便在客船中忧愁而眠,进入了梦乡。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中,钟声传到了客船里,那悠扬,长远的钟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在这清冷,万籁俱寂的夜。似在向我诉说着:“这钟声,使人愁上更愁。家中老母亲正在日复一日的期盼你回家。"这种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忧愁而眠的梦中人。
这钟声顿时让我回忆起了我的家乡,可我现在正在远方漂泊。即使是思念故乡,家人,也只能望着孤独的风景来寄托我的思乡情。若钟声能传递我的思乡情,那该多好呢。不能返乡,如果能重新把家乡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在注视一遍,抚摸一下,那该有多快乐!就是一遍我也足矣了,只有重反家乡我才能抛弃这无尽的愁思……
10.《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篇十
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
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也想读。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四字,女生读后三字。
(男女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插图,自由读诗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自学自读,同桌交流)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师: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师:你在用心灵思考,你有诗人的潜质。谁再来说?
生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师:好词好句不断从你的心里流出来。谁再来说说?
生3:第一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悟,齐读诗歌!
(生齐读)
师: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候,本该是干什么的时候?
生:睡觉。
师: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有睡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未眠。
师: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有点愁,再读。
(生齐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诗人为什么愁呢?
生1:他赶考落榜。
生2:亲人离去。
生3:有烦心的事。
11.枫桥夜泊作文 篇十一
经过不长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白马涧风景区。门口人头攒动,走进大门,绿荫环绕,青山绿水,鲜花争奇斗艳,一派绮丽的春景。很快,我们开始了小组活动。
我们先上了山。一条小径朝山的深处延伸,我们顺着往前走。山里空气清新,清脆的鸟叫声环绕在耳旁,置身于山中,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春天的甜美,如此美好。
在山里转了几转,出了山,来到了一片种满植物的草地上,阳光肆意地喷洒着,美景险些让人迷醉。我们在草坪上坐下,拿出午餐,在明媚的春光下饕餮。在白马涧印象最深刻的事还是两次“探险”,一次是玩低空蹦极,虽说很低,但是从来没有玩过蹦极的我被同学们好好地折磨了一番;第二次是溪流探险,光站在外面就能听到里面的尖叫声,让人不寒而栗,壮着胆子乘了一次,到头来还是捂着眼睛什么也没看见,和同学一起大声唱《Baby》熬过了。总而言之,白马涧是个既有趣又还原了自然风情的优秀景区,让我们彻底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美丽。
下午,我们来到枫桥夜泊景区。这里与白马涧截然相反,如同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画:古色古香的街道,如梦幻般唯美的古桥“枫桥”与潺潺流水相互呼应,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水乡就是如此。乘上游船,水波摇曳,抬头看着那些重叠的光影,听着细腻的水声,仿佛回到了那个没有工业化没有污染没有被破坏的和谐年代。在船上,我第一次明白“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的真正含义:“江枫”并不是江边的枫树,而是指两座桥,其中一座便是“枫桥”,这才有了《枫桥夜泊》这个名字。回到岸上,我们开始串珠子,又做起了陶艺:一个紫砂壶。当那块陶土在你手中变成精美的茶壶时,心中的喜悦自然难以言语。
12.《枫桥夜泊》改写作文 篇十二
原创:张继。 再创:武播。 月落乌啼霜满天:西沉了,我开的汽艇停靠在岸边,我走出舱外只见树杈上有两只傻乌鸦在鸣叫,给人一种害怕的感觉。
我生气了,从脚上拿下一只臭鞋它们扔去,不料我技术有限,没有仍中臭乌鸦反而把哪一只鞋也挂在了树上,我只好光着脚回船.江枫渔火对愁眠:我静静的躺在船上,看着窗外的渔火和江边的枫树,我心里想着:我的一只鞋被挂在了数枝上,另一只鞋的鞋底被磨破了,我以后该怎么办呢?怎么也睡不着觉,只好又出去散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有一座寒山寺,最近寺庙里来了个疯和尚,半夜里也不知道犯什么神经,总是敲钟,弄的我好害怕。
13.枫桥夜泊作文 篇十三
晨兴之际,鸡鸣渐起,伴着蒙蒙亮的天光,我开始了一天的苦读。小院里,无暇清理的杂草葳蕤繁盛;书房中,翻阅数遍的典籍早已卷起了边;门房紧闭,谢绝见客多时,连大门也长出了青苔。这样苦读,只为一扫落榜之耻,静待金榜题名那一日。
科举考试来临了。
走进考场,我仔仔细细地思索试题,不久后便开始一笔一画地作答。这张纸上的每一个字我都认真思考,纸上的每一个句子,我都反复考虑。最后,终于将文章写完了。考试结束,身上的衣裳早已被紧张的汗水打湿。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数天,放榜这日,天突然晴了。我跟着人们一起围着那榜。这时,不知怎么的我竟然有点不敢去看那张榜,担心会不会没有我的名字。几经犹豫,我走当榜下,天道酬勤,这次应该能中的。从第一名开始,我细细地搜索着,第二三名不是我,再往下看,前十名没有……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反复看了几遍之后,满怀期待的我突然明白了,我又落榜了。
回忆不断翻涌,久久不能挥去。想和别人聊聊天吧,整天沉迷在这痛苦的回忆中,多难受啊。向他人望去,有的正呼呼大睡,正发出细微的鼾声;有的正垂着头,一言不发,不知在思索些什么;有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想必是科举考试上榜了;有的眼含着泪水,或许是和我一样落榜了。
“铛——铛——铛——”一阵钟声打破了夜半的宁静。故乡似乎就在不远处了,终于可以看到几年没见的父母了……不对!我几次科举都没中,还有什么脸见父母?我……什么时候,我才能考中?什么时候,我才能成功?这些东西,现在的我都做不到了……不!现在的我,一定会努力的,完成这些困难!
船边传来一圈圈涟漪,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我,下船了。
14.枫桥夜泊作文 篇十四
几天前,他信心满满可又带着些许紧张地走进考场。他心想着三年的努力全看今朝了,于是他不断地给自己打着气,坚定地坐在了位置上等待着考试的开始,一见到考题,他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大半,嘴角微微向上一扬,心里自言自语的说:“这不是早就准备过的题目么?”于是他奋笔疾书,洋洋洒洒地写了近千字的文章,然而内心自始至终的小紧张,并没有给他带来些许幸运,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毫无征兆滴落在卷面上,一个好好的字随之化了开来,一下子让他手足无措起来,可是考试接近尾声,他也无力回天了,只能硬着头皮把试卷交了上去。
“咚咚咚……”朝廷放榜了,一队官员气势磅礴地走在大街上,将红榜贴在了街头最显眼的地方,人潮迅速向红榜涌去,而张继却徘徊在街边,落榜的恐惧将他隔绝在人潮之外,可内心的好奇和不甘心,却又让他骨气勇气拨开人潮挤了进去,怀里揣着各种的不安,他将红榜从第一到最后整整看了十来遍,却始终没有看到“张继”二字,他揉了揉眼睛又再看了一遍,还是没有。他瞬间感到浑身的力气一下子被抽空了,好像连流泪的力气也没有了,失魂落魄地逃离了人群。
又想起之前几年的寒窗苦读,想起了那一个个在朗朗读书声中度过的夜晚,还有进京赶考前父母期盼的眼神,还有那一声声叮嘱“儿啊!你是全村人的希望啊!”,现在一切都白费了,心中更是五味成杂,无奈与不甘席卷而来,但他对自己说,只有再等四年,这样才能再有机会中举了,我还要再努力……!
“当……当……当……”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把他从思索中拉了回来,他还是久久无法入眠,看到了邻近的船上有开心庆祝的,有呼呼大睡的,还有像他这样落榜无法入眠的人。
想到明天,船就可以到家乡了,但是又有什么颜面来面对父母呢?布满血丝的双眼,再次无奈地落下了伤感的泪!
【枫桥夜泊】推荐阅读:
枫桥夜泊备课教案07-31
枫桥夜泊张继唐诗赏析09-01
大班语言活动枫桥夜泊教案11-15
古诗绝句《枫桥夜泊》译文及赏析10-21
荆溪夜泊,荆溪夜泊李九龄,荆溪夜泊的意思,荆溪夜泊赏析11-07
陆游《夜泊水村》09-24
枫桥经验调研12-12
学习枫桥经验体会09-08
“枫桥经验”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