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2024-11-18

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14篇)

1.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一

引用计划者记录

一、教学计划

1、学校、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初按学校的规定按时完成,交教导处备查。

二、备课

2、集体备课,建议每周一次,具体时间以教研组长或学科组长安排为主。每次集体备课,以同年级同学科为主,以一教学单元为单位,落实要有中心议题和主备课人。主备课人要事先写好备课,活动时还要要做好发言记录。集体备课时要人人发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前段教学回顾: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后段教学内容:课时安排、重点难点、统一进度。

(3)教学中的注意点:易错知识点、预防措施。

(4)教学方法:形成每一节课的备课思路和大致内容,然后由各位老师自己组织安排备课。

(5)作业设置:作业布置、重点练习的内容。

(6)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渗透、学生能力的培养。

3、个人备课,(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2)认真分析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3)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如学生已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解决了什么?哪些问题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4)根据课的类型,设计好整堂课的教学基本环节。按照最优化原则,确定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每一环节预定时间。(5)课结束后,及时写出课后小结或教后记。

4、教导处每双周检查教师教案一次,累计得分作为过程管理的依据。单周由教研组长先检查签字。教导处、教研组长查出不合格的教案,要通知教师周六、日进行修改。年青教师必须写详案。鼓励教师配合教案制作或修改实用的课件、教具。

三、上课

5、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是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应杜绝无教案上课及上课随意性大的现象。课堂教学中应提倡以下几点:(1)有复习的环节。(2)课堂上找准重点及训练点,切忌“老牛赶山”。(3)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5)注重造就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生的课前准备,读书、写字姿势,举手回答问题,倾听他人讲话,上课专心听讲等习惯。(5)走下讲台讲课,注意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辅导及学生知识的掌握及反馈情况。(6)每位任课教师必须保证上课前一分钟站于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组织学生进教室上课。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到位并提前从教室电脑中找到备课组的课件,做好上课的准备。(7)严禁教师坐着上课或上课时接、打电话。

四、听课、评课

6、所有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评课不少于15节。

五、课堂作业、家庭作业。

7、班主任给本班学生编制学号,学生作业本要注明学号。教导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作业进行抽查、检查。

8、对教师作业的要求:数学课堂作业要及时,上题率要高;语文每篇讲读课文必须有作业,作文指导课要按时,其他课程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相关类型的作业。鼓励各年级,各任课教师设置针对学生特点的特色性作业,常抓不懈,形成底蕴。如低年级的练字、口算作业等,中高年级的日记或摘抄等。提倡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语改革。

9、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要在作业的设置及内容方面有集体意识,切忌独断独行,各行其事。学生课堂作业要精选精编,批改,讲评到位,做到有发必收,在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10、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流程为:审题--做题--检查--修改。

六、单元过关,后进生辅导

11、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复习意识,把知识在平时抓牢。落实好过“三关”,即教师是把好课堂关,教导处把好单元关,学校把好学期关。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优等生拔尖,差生转化。

12、一单元结束之后,必须进行复习,测试。同学科之间做统一进度、统一试题、统一测试、统一阅卷、统一复试。每单元测试结束,统一填写测试记录表,上交教导处。每位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作出细致的分析,针对优等生及差生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尖子率与及格率达标。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注视参加奥数竞赛的学生的培养。

七、早读、课外活动

14、早读以阅读语文课本及古诗诵读为主。课外活动时间以练字与口算训练为主(周一、二、四、五)每位任课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增强训练的实效性。所有写字、口算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写出训练计划,拿出详尽的辅导措施。

八、实践能力

15、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课堂主渠道为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操作实践、朗读实践、古诗诵读实践(各年级落实教导处规定的数量,今学期重新调整)、角色实践、辩论实践等。全体教师把学习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紧抓不懈,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教导处制定细致的方案,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

2.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二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 对有些远离生活实际的文本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正确解读都有相当的难度, 更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生命体悟。此时, 教师就应该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杖藜扶我过桥东”, 找到了这根顺手的“杖藜”, 我们就能在文本解读和生命构筑的道路上更远地前行, 从而领略到平日常被忽略的或无法观赏到的迷人景致。

一、厚实课堂:跨越现实与历史的时空

因为时代的原因, 学生对很多课文中描写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存在着隔阂, 如人教版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中提及的“七七事变”就已发生在七十年前, 现在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是怎么回事, 对卢沟桥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更无法理解, 是不求甚解, 还是借机拓展?

力倡“和美语文”的特级教师盛新凤所执教的这一经典课例, 为我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厚实我们的课堂教学,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

课前, 盛老师让学生收集“七七事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自己也精心准备了五项课外资料:马可·波罗的话、卢沟桥晓月胜景的配乐朗诵、“七七事变”的录像、纪念馆前的狮子图片和教者四句读后感。

笔者认为这五项资料的引用各有巧妙、缺一不可, 对学生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卢沟晓月”的图片欣赏和配乐朗诵, 创设了美妙祥和的意境,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能让学生体会到和平年代里狮子的无忧无虑, 从内心燃起对雕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狮子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师生对“七七事变”背景资料的交流, 渲染了气氛,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想象战争年代里狮子的饱经沧桑, 激发了他们对奋起反抗的中国人民英雄的赞叹之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这两项课外资源相互映衬, 感情对比强烈, 为文本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学生们的情感犹如一部《命运交响曲》, 时而优雅轻快, 时而高亢激昂, 在现实与历史的时空中来回穿行。

纪念馆前的狮子和教者四句读后感, 则很好地升华了课文的主旨———中国这头睡狮已经醒来, 正屹立于世界东方, 但历史的耻辱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最匠心独运的是, 盛老师将马可·波罗的话“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作为整堂课的“中轴线”以及语言训练与精神提升的内在融汇点。课内外资料浑然一体, 使得整堂课非常厚实, 一次次的朗读体悟和情境说话, 最终将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向高潮。

短短四十分钟, 因为有了课外资源的积极介入, 再加上盛老师的启迪和引导, 孩子们有话要说、有情要诉, 他们在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 更获得了深刻的历史体验, 受到了良好的人文熏陶, 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一次诗意的精神之旅, 这是盛老师主张“以两极融通之和, 求雅俗共赏之美”教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融通心灵:突破文本与生本的距离

“从文本走向生本”不能空喊口号, 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与文本出现巨大反差时。马朝虎写的《水》发生在北方一个异常缺水的村庄, 作者用快乐的笔调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 用雨水洗“天浴”;炎热时, 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可水乡的孩子, 他们从来都感觉不到缺水的滋味, 对“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呐喊无法形成共鸣。突破不了这一难点, 我们将无法进一步体悟作者“以乐衬苦”的写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使文本教学流于肤浅。

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今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的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 正是我们走近文本的突破口, 它有助于突破文本与生本的距离, 融通学生与作者的心灵。

【案例】

师:同学们, 作者感叹“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一谈。

生:我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 《大江保卫战》告诉我们, 98年夏天这里还发生了特大洪水, 有无数农田被冲毁。水都泛滥成灾了, 怎么可能是最珍贵的东西呢?

生:我们这儿河流一条接着一条, 长荡湖、滆湖、太湖像一面面镜子一样镶嵌在大地上。打开水龙头, 自来水“哗哗”而来, 水太平常了!

师: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幅员辽阔, 是不是处处都像刚才他们说的这样呢?

生: (手拿图片) 不是。今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 连很多大型水库都晒干了。图上这两个小男孩要走十几里路到这泉眼边, 再等上几个小时, 才能取到一桶水呢!在这里, 水真是太珍贵了!

生:我也看到一则新闻, 云南曲靖有个12岁的小女孩叫米桂娥, 为了取水要冒着生命危险穿越1200米的悬崖峭壁, 一个来回要花两个多小时, 比书上写的取水还要困难。

师: (投影图片) 是呀!干旱主要集中于我国北方地区, 南方云贵地区一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黄果树瀑布就以雄伟壮观而闻名天下, 可如今也已干旱成这个样子了, 无数灾民只能背井离乡。

师:看了图片以后, 你对“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缺水是痛苦的, 可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快乐呢?

……

【反思】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江南孩子对北方干旱缺水的状况是缺乏认识的, 据问卷调查, 夏天他们洗澡可以淋浴一二十分钟, 用水量达几十千克;冬天则会放上满满一浴缸水, 舒舒服服地泡上大半天。由于将“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整合引用于课堂教学, 孩子们对文中的“天浴”和“勺浴”, 由开始肤浅地解读为快乐, 到后来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真切地感悟到缺水的苦涩, 这就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以乐衬苦的写法和体悟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 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三、积淀文化: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共舞

文化需要积淀, 知识需要传承, 语文根系着民族之魂。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 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广博的文化浸润和更丰富的知识积淀, 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苏教版《孔子游春》是根据《论语》部分章节改编的一篇文章, 讲述了孔子带领弟子在泗水河边赏景、论水、谈志的故事, 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体现在《论语》中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思想, 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诵读国学经典、触摸文化脉搏、感悟民族之魂, 不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吗?

巫新秋老师对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敬重, 她在“江苏省‘蓝天杯’小学语文会课”之前做了细致的资料研究和整理工作, 课堂上或补充拓展, 或文白对照, 旁征博引, 深入浅出, 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巫老师以朱熹的《春日》导入新课, 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泗水春景同样美不胜收, 诗文对照、赏读美景后, 教者以此问贯穿课堂、激活思辨———朱熹“寻”的仅仅是泗水美景吗?

在“论水”后, 巫老师帮助学生积累了孔子之师老子的名句“上善若水”;在感受了孔子与弟子“浓浓的师生情谊”之后, 课件拓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此外, 老师还补充了孔子开创私学, 以及师生间互敬互爱、弟子为孔子编书与守孝的故事。这样的补充和拓展很有文化意味, 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博爱精神。

教学“谈志”时, 巫老师拓展了与之相对应的《论语·公冶长第五》中的一段文言文, 组织学生采用文白对照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读得声情并茂。巫老师还引导学生从“孔子独让颜回弹琴”之中, 读懂了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主张和“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令人称奇的是, 巫老师以这样的延伸来总结课文:二十世纪末, 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 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 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巫老师的教学为我们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打开了一扇门。学生在学完“论水”、“谈志”之后, 心中豁然开朗:同为思想家、教育家的朱熹“寻”的还有那种高于景以外的“魂”, 那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仁义道德。朱熹如此, 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此,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更需要追寻吗?相信孩子们再读《春日》, 一定会有一种更深的精神顿悟。

四、体悟生命:构建感性与理性的桥梁

“生命”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发生在今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令无数人扼腕叹息。要让小学生深刻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绝非易事。教师要做的就是让文本教学“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 让知识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力量, 让三维目标成为构筑学生精神世界的坚强柱石。

我想, 这就是有识之士将《艾滋病小斗士》等课文编入教材的原因所在。不要说小学生, 就是教师自身, 对艾滋病也是相当陌生的, 或知之甚少, 或谈虎色变。上课前, 笔者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 了解艾滋病和恩科西的基本情况。有了感性认识, 才能理性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案例】

师:恩科西是南非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 他人小斗志大,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读到了他顽强的抗争精神, 也可以结合搜集的课外资料来谈谈?

生1:在南非每天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 其中四分之一活不到两岁, 而恩科西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个“挺”字让我感觉到他的生命力特别顽强!

生2:恩科西报名上学时, 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他勇敢抗争, 才顺利入学, 成为南非第一位在校的艾滋病患者。

生3:恩科西随时可能死去, 却还在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他曾应邀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 呼吁全世界人民关爱艾滋病人, 尤其是妇女和儿童。

生4:恩科西去世后, 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纪念条幅上写着他的一句名言:“爱护每一个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和孤儿!”

……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 恩科西不愧是“艾滋病小斗士”。据联合国最新统计, 南非是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约9个人中就有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今年6月, 举世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就要在南非开赛了。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 你是否会去现场观看比赛, 为什么?

(生畅所欲言。)

【反思】

小学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倾注着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如《微笑着承受一切》、《海伦·凯勒》、《生命的壮歌》等, 教师教学此类课文, 应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建构人生, 让学生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长期的思想浸润和人文熏陶, 这些课文必将犹如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为孩子的未来演奏出一首首或雄壮威武, 或恬静淡雅的生命赞歌。

此次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但却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师生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必须注重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学生认知空白处、模糊处、肤浅处, 整合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借以达到“厚实课堂、融通心灵、积淀文化、体悟生命”等功效, 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顺利转型。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看待:课外学习资源的引用, 要取其精华, 切忌喧宾夺主, 冲淡了文本教学, 使得课堂庞杂无绪、不伦不类。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2]施建平.名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情境设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巫新秋.一堂课的前前后后——我教《孔子游春》.江苏教育研究, 2006 (12) .

3.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三

一、何谓“定性定量”的教学理念

(一)“定性定量”理念的由来

在严谨系统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时,常常要运用“定性定量”这一原则和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一种理念,又可以作为一个具体方法贯穿于科学研究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前提和基础,是认知事物的开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而后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是一个细化、量化和深化的过程。它能够充分细致地认知事物,并反过来促进对事物更加科学而准确的定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失为一套良好高效的方法体系。

(二)“定性定量”理念的运用

在外语教学中也可以巧妙地引用这种理念。在对每一个话题进行教学时都可以先从整体上学习和操练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熟练到一定程度,再以量化的方式讲授此话题的详细用法,使之更加明确、系统、规范。此过程起于听说,止于读写,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如果我们能够在外语教学中引用这一理念和方法,则能使外语教学更加高效规范,这就有利于为学生未来在国际贸易、外交斡旋中使用标准严谨的外语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为量化、细化的东西更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收获了知识,增加了成就感。这与语言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用相吻合。

二、我国的外语教学恰恰适合于引用这种理念

(一)这是由我国的外语学习特点所决定的

学得一门外语不同于习得一门外语。从学习方式上看,学习一门外语可以分为学得和习得。习得一门语言是指像印度等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一种情况,他们既有课外接触英语的条件,又有课堂上规范学习的优势,即学得之前已有习得,并且在学得时又有习得的语境,所以他们对这种第二语言的学习轻车熟路。而学得,则是学习一门完全陌生的外语。像中国大陆等地则需要学习者重新构建一套语法和词汇体系,况且在学得的同时又有已习得的母语的干扰,所以我们对外语的学习障碍重重。很多学生不是因为智商因素而是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了对外语的学习。这就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学。

(二)这是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所决定的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语境中学得的。在中学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外语还要学习其他科目,要想在有限的条件下学好一门外语,则需要一套系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我国外语的教学在总体上有两个极端不可取。

一个极端是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过分夸大语法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教学,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低下,外语读不懂、写不好,尤其是听、说能力更差。另一个极端是受“交际法”的过度影响,过分强调外语的听、说能力而忽视了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泛泛地提高所谓的国民素质,但不利于未来对国际商业、贸易、外交、科研、语言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要忘了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才,不是平庸之辈。这种做法是不理性的,到最后还要从基础开始,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

到底应该怎样做,很简单,两方面结合起来,给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教学应有的地位。不敢谈语法和不愿培养听、说能力都是片面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引用这种定性定量的教学理念恰恰可以解决以上两种极端做法,给我们的全面外语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支持和方法。

三、“定性定量”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及成效

(一)在小的方面的运用

从小的方面,小到一个词汇的教学都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比如在教学advise 和suggest的词汇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反复听说含这些词的句子,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对它们首先有感性认识。但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不给学生定量分析它们的异同,学生很有可能在实际应用中按照推理会出现错句。

(二)在大的方面的运用

从大的方面,大到一种语言现象的教学,也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比如在教学主动表被动这一语言现象时,可先以听说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量化其特点:凡是遇到一个动词或短语用于描述事物的普遍特征、性质的语境,都可用该动词主动形式表被动。这样学生在掌握这个知识点时就感到非常具体了。

笔者在近20年的英语教学中摸索出来的这套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受益匪浅,使他们觉得英语学习起来很容易,因为这套教学理念可使复杂、抽象、模糊的东西简洁化、具体化、明确化。

4.英语教学领域中的音乐引用分析 篇四

摘要:将音乐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加以利用和探索。

关键字:英语教学;音乐;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就是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讲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习题操练等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接触了互联网并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想要的资源。所以倘若教师还是使用原始的教学方法,只会令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一部分英语知识,一些英美歌手演唱的歌曲还能帮助学生听到更加纯正的英语发音。此外,对音乐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还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从而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然而,这一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上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听英文歌曲,从而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音乐的欣赏上,忽略了英语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将音乐加入英语课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灵活多变地使用这一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短期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远期目标,切实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一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必然性,并对这一教学策略再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 音乐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音乐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由英语教学和音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内容虽然是语言这种深奥的变幻莫测的知识,但是却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多样的策略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而音乐,作为一种集合了韵律和节奏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甚至是精神上的升华。所以音乐成为了很多人工作学习之余的娱乐方式。那么,如果能将音乐的娱乐性和英语教学的知识性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学生最期待的教学,这也就成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将英文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倘若学生中有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话,教师完全可以借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所以,音乐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因为英语教学需要音乐的娱乐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音乐的引入又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限定和指导。

二音乐在英语教学活动运用现状

音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播放音乐,而是要将音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来帮助学生放松紧张的学习状态,并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英语教学。所以将两者结合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把握好教学进度,适当地引入音乐来丰富教学活动,拉近师生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具体说来,教师在这以教学

策略的引用上主要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不能恰当掌握音乐播放时间

虽然将音乐加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教学策略运用的越频繁越好。相反地,如果欣赏音乐的活动在课堂上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的时间过久,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如果一旦分散注意力的时间过久,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效率将会有严重的影响。所以,音乐播放的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一般以三到五分钟为宜。而且有很多课堂上播放的音乐是要供学生学习的,这样的乐曲时间就要更短一些。但是,这样的音乐通常只会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

2.对音乐的选择不够谨慎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的区别体现在各个方面,这样的差异在音乐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引入带有明显的西方国家特色的音乐来播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并未对其播放的乐曲进行筛选。有些教师甚至将本国歌手演唱的英文歌曲引入了课堂,这样的引入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因为学生接触到的并不是最具西方国家特色的音乐作品,而且国内歌手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也是有待考证的一个问题之一。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想引入音乐,就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此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性也是教师筛选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则。

3.对于音乐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

随着多媒体在学校的逐渐普及,这种便捷的信息展示工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可和运用。所以,对于引入音乐的教学活动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但是又很多教师在课件制作的时候播放音乐的界面还仅仅是单一的看上去十分单调的动画,这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的,也就不利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体会和把握。

三 在英语教学中展现音乐魅力的策略

鉴于英语教师在将音乐引入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一些更为有效的策略来发挥音乐的魅力,展示英语的风采。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展示音乐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音乐的展示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定音乐功底的教师可以亲身演唱,为学生做示范。而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则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将这样的音乐拷贝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回去学习。

2.举办一些竞赛活动

学生对于竞赛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因为这样的活动往往能使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下学习英文歌曲的人物,请学生回去自己学习,然后再单独找时间进行比赛。这样,取得成绩得到奖励的同学的参与班级活动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四 总结

将音乐引入英语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必然。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还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它的魅力还有待广大英语教师去探索去发现

参考文献

[1]方伟,浅谈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78

5.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五

1、相对引用,复制公式时地址跟着发生变化,如:

C1单元格有公式:=A1+B1

当将公式复制到C2单元格时变为:=A2+B2

当将公式复制到D1单元格时变为:=B1+C1

2、绝对引用,复制公式时地址不会跟着发生变化,如:

C1单元格有公式:=$A$1+$B$1

当将公式复制到C2单元格时仍为:=$A$1+$B$1

当将公式复制到D1单元格时仍为:=$A$1+$B$1

3、混合引用,复制公式时地址的部分内容跟着发生变化,如:

C1单元格有公式:=$A1+B$1

当将公式复制到C2单元格时变为:=$A2+B$1

当将公式复制到D1单元格时变为:=$A1+C$1

还不懂的看图

随着公式的位置变化,所引用单元格位置也是在变化的是相对引用;而随着公式位置的变化所引用单元格位置不变化的就是绝对引用,

下面讲一下“C4”、“$C4”、“C$4”和“$C$4”之间的区别。

在一个工作表中,在C4、C5中的数据分别是60、50。如果在D4单元格中输入“=C4”,那么将D4向下拖动到D5时,D5中的内容就变成了50,里面的公式是“=C5”,将D4向右拖动到E4,E4中的内容是60,里面的公式变成了“=D4”。

现在在D4单元格中输入“=$C4”,将D4向右拖动到E4,E4中的公式还是“=$C4”,而向下拖动到D5时,D5中的公式就成了“=$C5”。

如果在D4单元格中输入“=C$4”,那么将D4向右拖动到E4时,E4中的公式变为“=D$4”,而将D4向下拖动到D5时,D5中的公式还是“=C$4”。

如果在D4单元格中输入“=$C$4”,那么不论你将D4向哪个方向拖动,自动填充的公式都是“=$C$4”。 原来谁前面带上了“$”号,在进行拖动时谁就不变。如果都带上了“$”,在拖动时两个位置都不能变。

6.教学过程设计小组讨论记录表. 篇六

讨论主题:问题化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形式:小组讨论

讨论时间: 2012.11.26 地点:网络

出席成员:曹亚娟 郭海军 曹潇

目标:

通过讨论,能够简单表述、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阐述自己在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时的想法。

议题:

教学过程的作用有哪些?

为什么要设计教学情境、教学任务?

你设计的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讨论实录:(自己参与的讨论和主要意见)

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中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因此,我认为学习教育技术对我们来说,特别是

对去学校教书的人很有意义。

2、首先 要把好问题教学的设置关 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 思考的转折点 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 唯其如此 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备课中要占主导地位。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主动探索知识 为课堂提供基础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准备材料。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 同

时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文本特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 形成具有针对文本特点的思维方法。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 决不意味着搞“放羊式”教学 而是要求教师自己备课中感受学情的疑点 及学生自主探索中出现的疑问 重点加以筛选归类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案、学案 应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加以修正。课堂教学问题的筛选 要充分利用合作讨论的形式。要从小组讨论中个人的“我怎么看”通过互动讨论变为“我们怎么看”统一组员的认识 为教师备课解题提供基础材料。新课堂教学设计再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不分析学情 依照教参式教案 面面俱到 做永不放心的讲解。总之 在新课堂教学中 问题教学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 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 构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 扎实培养学生 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教学经验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能迅速、准确和完整的感知事物,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且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知识积累的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的感知迟缓,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长远的观点看,观察能力的强弱将关系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过去的中专、中师升学,受目前升学压力的影响,特别是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分数论,以学校升入重点中学的指标论成败的压力,使我们较多的化学老师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在升学考试中难以考查的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却时有忽视。于是,在黑板上“做”实验,在老师的嘴巴里“看”现象,单纯地让学生背实验操作,背化学现象的情况,可以说屡见不鲜。这样势必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而削弱其学习后劲,不利于他们今后学业的进一步提高。

自我评价:

1.我对本次讨论活动的态度(10分)2.我对本次讨论目标的达成度(10分)3.我对本次讨论活动的参与度(10分)4.我对本小组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10分)5.我对本次讨论的任务完成情况(10分)

7.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七

一、畅想虚拟生活, 激发语言的创造力

随着网络生活的日益精彩, 其中发生的故事也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内容, 相对而言, 现在的学生离网络更近, 网络生活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世界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精选内容, 成为他们写作的素材。

现在不少学生开通了QQ号, 迷上了QQ动漫游戏, 因为有特别的兴趣爱好,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加以引导, 这种游戏也能成为他们作文写作的题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利用班级阅读时间交流自己的动漫日记, 叙述自己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比如在一篇动漫日记中, 一个学生这样来写故事的开篇:

哈哈—哈哈, 让大家久等了, 我创造的小说非常有趣, 那就是“西瓜大王” (台下掌声雷动) 哈哈—哈哈, 低调低调, 哥一向很低调的哦, 哦, 别忘了正事, 那就是我的小说:“低调的华丽”……

这样开放式的虚拟故事, 学生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 语言表达更为惊人, 从而更令人遐想无限, 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们在语言上的创造潜力。

二、展示个性风采, 搭建心灵的乐园

展示个性风采是学生习作走向精彩的原动力,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文本子, 给它起个自己喜欢的网语名字, 还可以在封面上或者每一页上画上喜欢的图片, 写上自己喜欢的座右铭或是个性签名, 将其打造成专属自己的心灵空间, 每天都可以在这上面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 自己的所思所想。同学们只要打开这个小本子, 就会有一种回家的味道, 因为这是同学们亲自搭建的心灵乐园。在这样的乐园里, 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写作、涂鸦, 不再认为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 而是在倾诉自己的心声, 真情实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倾注笔端。班级有一个学生在其中一页画上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童年游戏, 并以《我最喜欢的童年游戏》为题写下了一篇充满童趣的作文,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先在地上画上一个大圈子, 然后跟他们说:“来, 一人抓一把玻璃珠子放在这里。”决战开始了, 一开始我就使出我的绝招———“黄金拇指”。这一招可真是惊天动地泣鬼神啊, 只见玻璃珠子像出膛的子弹旋风似的齐射了出去, 只这一下, 圈子里的玻璃珠子就被我打飞了大半, 看到我的绝技,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不知不觉, 二十个回合过去了, 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学生在网语的使用中不仅获取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还增强了对学习生活的真切体验, 笔下的文字就会自然真实地流淌, 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三、实现内在需求, 享受言语的“秘妙”

学生们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也可以体裁不限、内容不限、长短也不限。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选取感兴趣的话题, 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 实现“我写我所思, 我写我所言”的内心需求。翻开同学们的生活习作本, 真是精彩纷呈, 趣味横生, 有写心情的, 有写风景的, 有写人物的, 有写课外阅读的, 还有尝试着写写诗歌、童话故事、小说之类的……读了他们的习作, 你能感受到他们那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的生活画面。习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实现了孩子们的内在需求, 让他们尝到了自由写作的快乐, 他们开始把这种习作当做放松的手段, 当成一种极大的兴趣爱好, 并从中体验成功、感受满足的乐趣, 由此焕发出更多的言语智慧。班级里一个喜欢写诗歌的小女孩写下了《一千年以后》这首诗歌, 其中的一段也引用了当下流行的“高富帅”和“白富美”这两个火热的网语。

一千年以后,

我的转世会是谁?

是高富帅,

或是白富美,

还是一个,

比我更倔强的女孩?

学生作为习作的主体,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习作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时, 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引领学生在习作的秘林中自由徜徉、漫步, 发现“美丽的景点”, 就停下脚步去勾勾、画画、写写, 将“美景”用手中的笔进行记录、积累……天长日久, 学生的言语智慧自然生根。

8.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八

一、激发兴趣,提升生活感悟

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民生问题的焦点。笔者所在的晋安区处于福州市城乡接合部,外来工子女占在校学生数的近60%,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职业感到自卑。此外,晋安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当地儿童父母漂洋在外,孩子缺失了爱,心里产生了对父母的不解与责怪。

结合不同的需求,我们在两所生源完全不同的学校上了两节风格迥异,效果都极佳的《品德与社会》情感课《家人的爱》。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城乡边际学校上这课时,我们在备课中以儿童“理解”需求为中心,深入孩子生活,设计了四个活动主题,亮点在第三个活动——“爱的理解释我心”。通过对孩子心里话的分析,家长远洋在线亲子互动,引导孩子学会通过交流,体谅、理解父母的爱。通过课堂的四项活动,儿童爱的“理解”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懂得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爱”家人。在外来工子弟学校上这课时,我们紧扣“感动、感悟、感恩”的主线,通过大量调查、搜集、采访的资料,引导孩子了解家长的艰辛生活、良苦用心,感悟家人的爱。这种结合时事教育需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提升生活感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二、开阔视野,丰富课程资源

时事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008年,教学五年级下册《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就在导课时巧妙地将当时的时事热点——上海世博会引进课堂,在孩子们感受高科技、高技术、高水平的赏心悦目的世博会展馆中,开启了本课的教学,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欣赏中国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在学生初步感受书画艺术的韵味中自然导入课程。2012年,教学四年级下册《小世界大窗口》时,教师在导课中也利用电视视频的小窗口,让学生在“神九”发射的倒计时瞬间激起学习兴趣,唤起民族自豪感,引入新课。2013年,教学五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民主》里,“十八大”的民主选举场景为学生打开了民主选举知识的话题。结合时事资源的生动切入,为孩子们开启了解国情、认识世界、汲取知识的窗口。

三、训练技能,补充教育缺失

时事资源是品德教材内容滞后的有效补充。2010年,各地伤害小学生事件时有发生,全社会尤其是校园一次次陷入巨大恐慌中。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在教学五年级《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我们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辖区派出所民警配合,以“现场模拟—点评—自救指导”为活动主线,及时教给学生自救办法,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辖区派出所警官通过其专业的知识,现场模拟情景及点评,提升学生自救能力,取得极好的教育成效。

四、促进感悟,引领价值取向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注重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各种利益冲突不断的社会中,不要带着“墨镜”看世界,引导学生发现社会向上、向善的积极面,从而达到对其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影响。

时政内容虽远离学生的生活,但却是每个作为中国公民的学生所必须了解和把握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应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引入最新最重要的时政内容,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了解时政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五、提供论据,增强说服能力

时事资源还可以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论据,让学生在鲜活的时事新闻中有更深刻的感受、感知、感悟,这种直面的教育,说服力不言而喻。

泉州师院附小邱晓鹰老师在《马路修到家门口》教学中,为让孩子们感受到交通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松溪高速贯通新闻、雅安地震救援、“神十”成功发射等时事资源,证明了交通发展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厦门育才小学王双莲老师在《珍爱生命?摇遵守规则》教学里,更是引用了厦门当时刚发生的公交纵火事件,让孩子们在血淋淋的事件前,感受到带危险品上车的危害。这些时事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重要的说服作用。

时事资源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恰当引用,既能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有效地渗透教育新内容,紧抓教育契机,及时介入,指导解决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也能激发孩子们关注时事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融入社会,开阔视野,敏捷思维,提高对事物的评价、剖析、解读能力。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性的释解(客观性)。时事资源要进品社课堂,首先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个人对其所筛选的时事信息要了解,要把握好,对其根源的理解更要全面、客观。教师不能有偏激的思维,不能在教学中带太多的个人情感,愤世嫉俗,不能立场不定,不能在教学中被孩子的思维左右。

2.时事的筛选(适切性)。时事资源进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对时事内容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时事资源的搜集要注意“广度”与“深度”。筛选的适切性就是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取的时事资源要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要切合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摒弃过难或过易的内容。时事资源的引用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丰富全面的信息,既要有正面信息的引导,也要有负面信息的警示。

3.介入的方式(操作性)。时事资源的展示,体现“快”“活”的特点。“快”,就是指尽量快地将最新的内容反映出来;“活”,就是指展示方式的灵活性。时事资源介入的方式,可以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围绕一个时事教育内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整课设计,通过教学解决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介入还可以是单纯的激发兴趣,丰富课程资源的导入。介入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中某个有针对性教育的活动环节。介入的方式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归纳。

9.文献引用的规则 篇九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 陈绍业, 王凤翥.图书馆目录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 [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 [D].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R].北京: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 [J].中国史研究,1998,(3): 167–173.[6] 金显贺, 王昌长, 王忠东, 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3(4): 62–67.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 [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 [C].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471.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 1998–12–25(10).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S].[9]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 [P].中国专利: 881056073, 1989–07–26.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http: //, 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作者可从下列A、B、C、D、E中选用一种标识码来揭示文章的性质: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成果报告(科学技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科技);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的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D---一般性通讯、报导、专访等;

E---文件、资料、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注:英文的文献标识码应与中文对应。另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O——学术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10.论文引用格式 篇十

毕业季就要到来了,大学毕业可不轻松,毕业论文可是一大难题啊,从初稿到定稿,有时候还要重复修改,为了修改次数减少,一起来看看论文的格式吧。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引用格式,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 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报告 R 标准 S 专利 P 文献类型标识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

其他示范---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五、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 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11.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十一

【关键词】引用意识 作文 初中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80-0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对于初中生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引用在其作文中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旨在发掘初中生的引用意识在应用时的具体问题,尝试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两种意识的具体措施,探究意识培养的意义所在。

一、引用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就初中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文字功底,能够做到语言通顺,运用较为娴熟的修辞手法来辅助各类文体的表达。此外,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积累激增期。以这样的现实情况作为出发点,在这一阶段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适当的追求可读性与美感。对于初中生的作文来说,适时引用无疑是操作起来最容易也是收效最显著的方式之一。

(一)主题的生发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联诗、一句名家的话足以引出话题作文的中心,能够最快切中所要阐述的话题。这一点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细心观察,在语言艺术感上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素材的生发点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基础,所以由引用名家已有的观点来引出作文主题,进而选定素材也不失为一种提升的方式。应对此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言、诗词等方面材料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二、引用意识在初中生习作实际操作中的意义与现状

在实际习作中,引用出现的比率不算低,但初中生对引用的应用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实习中通过批改他们的习作以及调查问卷发现,90%的学生会选择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引用。而实际上,引用的位置不同作用也相对应的有所差别:

(一)引人注目

在一篇文章最为显著的位置,将诗文名言巧妙地简化为标题,本身就可一窥学生的习作功底,且在标题处应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同时更吸引人注意。

(二)直揭主题

题记的位置是特殊的,位于题目与第一段之间的题记,这样短短一句若是用一句精妙的话点出主题,比正文更先抓人眼球,奠定文章基调。

(三)高位起点

开头是一篇文章中最先引起读者共鸣、吸引其继续读下去的位置,所以在这一段进行引用,最易提升文章格调,决定了切入主题的高度。

(四)充当论据

在正文的叙事或议论中,学生常有无话可说的情况,而正文中的引用正是恰到好处的避免这一现象,能够增添诗意的同时,也可从诗文名句中引出事例及论点,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充实文章的作用。

(五)升华主题

结尾即是点睛之笔。结尾是一篇习作的升华,以引用的形式来照应开头与升华主题能够使结尾给人以厚积薄发的感觉。

引用在初中生的习作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现状,即对原有语境的不了解以致乱用、错用。在笔者的调查问卷里有这样一道题: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注:文中场景是围观斩首的场景。出自鲁迅的《药》。

体会文意,写一个小片段(100字以内),引用文中画线句子。

问卷标注了是围观斩首场景,只有13/50问卷将画线句子应用到正确的场景中形容人物。在大部分问卷里,学生没有理解句中围观者的冷漠与麻木,接近80%都用此句形容在比赛、节目中兴致勃勃观看的人。不了解原句的情景就进行盲目的引用,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来讲是一道硬伤,明显反映出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三、引用意识的培养和完善途径

对于名家的观点及美文,引用意识应该更多对应的是名家的观点,直接引用名家的美文就容易误入抄袭的情况中去,同时也影响学生自我语言风格的塑造。所以教学导向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诗词美文的质与量;教学导向的难点在于,如何疏导并避免学生对言论的盲目引用,使学生能够自主精准的应用。

(一)针对有效性的效率与效益方面: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教师应该确保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1]在作文教学中,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前提。在引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切实可行的针对引用的教学活动。“‘多读多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写作策略,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实,这是一个整体倾向上的‘数学策略的失误”[2]。引用教学尤其需要针对个人的目标,而不是模糊的全体性均等的目标,针对诗词美文的质与量的积累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调控。这样进行教学活动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引用意识的加强,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针对有效性的效果与效益方面:外部评估与自我评估

“评估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中两个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估)和给学生评分以反映其学习所达到的程度(总结性评估)”[3]。学生最易进入的误区就是“盲目引用”,来自教师的外部评估是一种积极而必要的向导。同时,学生也需要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在表达实践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笔者所提到的自我评估,即对习作中引用是否恰当的判断,便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上升性培养。这是在进一步开发学生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1)整体性;(2)直接性;(3)自觉性(4)非逻辑性的特征,而非逻辑性的缺陷则刚好由来自教师的外部逻辑性评估弥补。外部评估在前期是一种导向,而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最终要依靠其缜密理性的自我评估,并通过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交替进行不断修正及完善。

总体来说,引用意识在初中生的作文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在现实语文习作的教学中,这种意识的培养与教学有效性是当前亟须提升的一项。在引用意识的培养与完善中,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阅读课开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培养,提升引用意识培养的教学有效性,以积累、鉴赏、内化为基础,逐步训练学生的重新整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

[2]郭家海.试论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学问题”[J].中学语文.2014(31):46

[3]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

作者简介:

12.教学资源引用记录表 篇十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而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仍有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为提高考试成绩, 采取“满堂灌”“课内不够课外补”“题海战术”等传统的做法。有许多教师对高效课堂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在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上, 虽然师生讨论比较热烈, 但未必能经得起教学检测。

“学引用清”教学的提出, 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 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学引用清”教学的基本含义

学:学生依据“独立自学”进行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的重、难点。

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引导探究”中及时、高效引导, 丰富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用:学生运用各阶段所学知识和技能练习“学以致用”, 实现提升。

清:学生通过“当堂清学”, 检测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力求当堂内容当堂清, 不把学习任务向课前或课后延伸。

三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

展示[学习目标]: (1) 能说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方法和地球内、外部圈层名称与特点; (2) 能够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判断地震波类型和地球的不连续界面。 (一名学生朗读。时间:1分钟)

展示[独立自学1]:阅读教材第21页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说出: (1)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主要来自对什么的研究? (2) 什么是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3) 纵波与横波有何异同点? (巡视观学, 与学生个别交流) (学生快速阅读, 找准答案并在教材中划出关键词句。时间:2分钟)

点拨, 评价。解释地震波 (纵波、横波) 。

出示图表。

提出[引导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 哪种地震波先到达地面?位于震中的人晃动感觉是怎样的?对建筑物破坏力较大的是哪种地震波? (学生思考、回答。时间:5分钟)

展示[独立自学2]:阅读教材21~22页第2、3、4自然段和仔细观察图1.25、图1.26, 请同学们试阐述: (1) 图1.25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推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 地球内部由里到外划分为哪几层?各有什么特点? (4) 岩石圈是否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它的分布与构成? (学生快速阅读, 找准答案并在教材中划出关键词句。时间:4分钟)

点拨, 评价。

展示教材中的图1.25:解释纵波与横波在两个不连续界面产生的变化及三大内部圈层。

提出[引导探究2]: (1) 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 (2) 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 结合提供的材料试阐述软流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略) 。

出示表格: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时间:10~14分钟)

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讨论、回答、做题。时间:3分钟)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的地震波是______波,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 该地界面为______, 深度约______ () 。

A、古登堡5千米B、莫霍17千米

C、古登堡33千米D、莫霍5千米

3. 该地最可能是 () 。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

C、亚马孙平原D、大洋洋盆

展示[独立自学3]:阅读教材第22页“地球的外部圈层”部分和图1.27, 请同学们描述: (1) 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有什么特点? (3) 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哪一层?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遭到破坏, 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时间:2分钟)

点拨, 评价。

出示表格: (学生讨论、回答。时间:4~6分钟)

进行[课学小结]:通过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两个3、两个2、两个1”, 即:3大内部和外部圈层;2种地震波和2个不连续面;1个既不属于内部圈层也不属于外部圈层的岩石圈和1个既不是完全固态也不完全是液态的软流层。又了解到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给我们的启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 合理利用、改造自然, 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为人类造福。 (学生记录。时间:1分钟)

进行[当堂清学]:共6个选择题, 1个综合题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6分钟后当堂批改组长清学稿、指导。 (学生做题, 组长批改, 清学稿。时间:10分钟)

四教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学引用清”教学, 个人认为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经验。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更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五结束语

13.引用公文标题 篇十三

在公文中经常要引用已发的其他公文的标题,但如何引用,看似问题不大,短短一个标题,照抄过来就是了,其实不然。笔者从事公文校核多年,因工作需要经常看中央文件,感到中央文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公文标题全名称的引用

公文标题全名称引用比较简单,只需把公文标题全部文字用书名号引起,是联合行文的,在联合行文的机关间加上顿号即可。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发„1997‟13号)下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01-2007)‣380 页,以下简称•选编‣)。在实际工作中,有人不注意书名号应摆在什么位置,在引用时随意把书名号摆在发文机关后,如写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发„1997‟13号)下发以来……”以为照原文标题一字不漏抄过来就不会错,却不知书名号不是可以随便移位的,这样摆是不恰当的。那么,哪种情况下书名号应当移位以及怎样移呢例如“2000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发„2000‟25号)……”(•选编‣218 页),中间加了“发出”二字。也就是说,若把发文机关摆在书名号之前,须把书名号置于印发、转发、发出、制定、颁布(的、了)等词之后。

二、公文主题的引用

在引用公文标题时,有时只需要引用原公文标题中的主题作为标题,这主要用于以通知的形式发出的条例、规定、决定、意见、规划、纲要、方案等文种。如“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选编‣334 页),引用时就省略了制发文种“通知”。

三、省略发文机关的引用

这种情况主要指条例、重大的决定和重要的规定、规划等公文。在贯彻落实某项工作时,引用某文件主要针对的是公文主题,而不是其发文机关,发文机关就可省略。例如中发„2008‟4号“涉注意的细节需用公文标题引及干部人事任免事项,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印发这个条例文件的全名是•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通知‣(•选编‣243页)。

四、双书名号套单书名号的引用

在公文处理中,经常会出现双书名号套单书名号的情况。引用这类公文时要注意,要么是文件标题全名称引用,例如“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厅字„2000‟61号)……(”•选编‣311 页);要么把双书名号摆在发文机关及印发、转发等词之后,并去掉单书名号,也就是书名号只引公文主题,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

还有一种情况,公文标题已经既用了双书名号又用了单书名号,其他公文中要引用时,也应把发文机关以及印发、转发等放在双书名号之前。如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我市随之制定了贯彻办法,标题是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若其他文件再引用该文标题,应照此样不变,或者将发文机关变成简称。

14.高考作文引用名言 篇十四

——易卜生

●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

●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尔基

●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高尔基

●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

●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 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

——牛顿

●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

●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梭

●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

●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罗曼?罗兰

●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卓别林

●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

●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

●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高尔基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雨果

● 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迷糊不清的。

——爱因斯坦

●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达尔文

●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

——牛顿

●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爱迪生

●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 我认为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子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

——卢瑟福

●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 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爱迪生

●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法朗士

●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 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罗曼?罗兰

●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巴斯德

●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

上一篇:国庆促销方案下一篇:全国两会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