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转型升级(共8篇)
1.物业转型升级 篇一
激荡前行—浅议物业管理企业转型升级
30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悄然走过,回首改革开放的前沿征地深圳的物业管理,30年物业的发展已经从无到有,从就业人员位数较少到人员迅猛发展。一批批物业领袖企业应运而生。三十年,深圳取得了一个个行业的第一,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深圳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到达1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2万,而且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物业行业的企业家数与从业人员将会持续攀升,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呈现逐渐减少的状况。作为行业从业者应该对过去三十年进行系统的顺利、规范,为今后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的作用。
一、行业升级转型的要求:
1、我国的物业管理发展速度快,但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下,企业盈利能力持续降低,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2007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涉及128个城市和地区的46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仅有39.7%的企业实现利润且利润额较低,而60.3%的企业处于亏损或持平的状态。这些数据反映出多数企业生存状况的困难,盈利能力较其它第三产业的其它行业低,尴尬的境地迫切的需要物业企业寻求新的出路,一边是房地产的平稳发展,对后续管家——物业服务企业需求不但扩大,一边是物企的微利甚至亏损,行业缺乏健康有序发展,粗放型经营比较普遍,行业度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低于其他行业,人员素质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境地急需改变。
2、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还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入物业也就刚刚三十年,在行业刚摸索出头绪的时候,随着我国加入国际一体化,国外的物业个管理企业也对中国p庞大的物业管理市场蛋糕蠢蠢欲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国家改革,城乡一体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呼之而出,一个具有广泛市场潜力的新兴市场悄然进入外资物业企业的战略视野,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的经验和发展历程不就久的优势相比,我国、的大部分物业企业发展实力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与改革升级产业,不少企业还停留在雇几人个扫扫地,找几个保安看看们,招几个维修工修修东西等单一服务层面的营运模式。试想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应对外部物业企业的强有力冲击,因此应加快物业企业的升级与转型。越
早约减少被动的挨打。
3、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 是行业内部提出了转型的要求。以深圳的物业为例,目前按深圳的物业企业家数众多,相当部分的物业企业缺乏有效竞争力,盈利的条件与盈利的模式思路欠缺,缺乏必要地改革创新举措,多数以维持现状为主,思想上认为物业是微利行业,再怎么折腾就这样,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同时物业企业内部面临诸如人才短缺、技能创新少,物无力无资金转型的情况,很多小物业企业本身就是私人的资金避难所,稳定微利就是他们的目标,目前多数公司为业主要提供的仅仅是基本的清洁、绿化、安全,维修等最基本的服务,对业主的服务需求未能有效延伸与外挖掘,要营造对业主文化生活及情感的有效深层次服务需求,有普通的物业服务转向创新型高端物业服务升级转型。
针对我们 的物业发展面临的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作为我们的物业服务企业和相关单位因做出哪些应对的有效防范措施是摆在我们每个物业人面前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解决物业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从如下着手:
(一)、改变制约物业企业盈利的单一型服务运作模式,向综合类型的物业进军 当前的许多物业企业为业主提供的服务单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洁、绿化、消杀、治安消防、维修保养的基础服务,服务提供的广度与升深度都与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相符合,时代在进步,服务的涵盖范围与服务的标准也需做相应调整,当前物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多少的为小学初中文化,大专及本科以上人员在物业企业所占比例十分小,同时由于物业行业较房地产行业相比地位相去较远,待遇普遍较低,加之从业者自卑心十分严重,物业行业需要要依靠劳动密集型来创造价值,科技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在物业行业很少运用并体现,因此需要加大物业企业的科技运用,智能化的系统要逐步的运用到物业管理日常中去,一些节约型、环保型的物业管理举措要大胆运用到小区管理中区去,充分的改变过去的传统使用能源方式,积极试运用诸如:地源热泵、电梯有源回馈器装置,蓄冷空调、合同能源管理,使用冷凝水、梯级用水,使用中水等节能举措,此外由于目前的物业经营覆盖面较少,国外和国内一些先进的服务企业转向综合化经营,像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企业率先在服务项目推行多种综合化服务,提供了信息咨询、房产租售、工程装修咨询、代售车票、预订酒店,代办车辆年审、交通违章办理等多项有偿服务。一些企业利用销售房产等方面对顾客购买心里与深层次需求度的把
握,陆续推出房产营销策划服务,在开源方面:一些物业由于担心业主任委员会对小区非范围内经营存在太多的顾虑,导致失去为企业争取盈利的机会,一些电梯内的广告、周末内小区的商家活动安排,五一、十一、春节等你重大节日知名旅行社的社区推广优惠参团活动都可以在一定的对居民影响降低最小的情况下进行,不要总认为这些是会导致业主不满意物业。其实担心可以不必过头,做好相应的措施,一样不失为一种综合经营方式,其实多种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物价费涨价难,通胀严重,物业经营惨淡出局的尴尬局面。
(二)、物业管理的朝阳产业之说依然存在,说朝阳是因为他的起步时间不很长,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同时也说明其具有相当可以挖掘的市场潜力,市场份额不断的在略显成熟的区域市场已经被大大小小物业企业所占有,依托部分城市转型,城中村改造,城市一体化,物业企业额可以尝试转移托管多类型物业。追随物业发展的内地扩张趋势,竞争加大以及外部的强有力的竞争来临,我们的物业企业应该在各方面加强转型:
第一、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物业转变,改变过去以主人自居的习惯,摆正服务心态,物业管理,管理的是物,服务是人,之所以有谈管理也是为更好的为业主服务。在一些外国的物业企业的冲击时,内部与内部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商讨提升服务品质的细节举措。2008年的制造业阵疼可以带给物业管理行业相应的思考。要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拥有自己的高效能管理模式,能形成自己的规模经济,物业企业要向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看起转移,引入新技术、新投入,采用新管理、新形式,产生新效果,发挥新作用等。第二、要从普通管家保姆向高级保姆转型,定位高品质的生活,提供高端,专业,享受性服务,个性化服务,英美的管家式服务等。从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转型。
(三)、物业行业是一个与相关行业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如何在激烈市场中前行,需要依托成熟的物业服务的基础平台,不断向下游进行延伸,开拓相应的资产管理经营模式,向更高的经营层面迈进,推行商业,写字楼等资产的战略管理,保值增值,不断提高创富能力,提高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力度。开展顾问式的委托服务,针对日益上升的运营成本,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对相关的设备设备进行集中统一的采购,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成本。深圳会展中心即将隆重举行的“2011年首届中国物业暨设施交易博览会”为需要转型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转型平台,依托该展会,物业服务企业与物业的下游支持行业物业专项服务(装饰工程与材料、保安、清洁、家政、园林绿化、管理软件、教育培训、社区体育健身、社区文化)等企业;物业配套设施设备(电梯、智能化、安防、停车设施设备、能源、消防、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照明、通讯、环保等)企业和上游物业营销(房地产、二手房交易、物业租赁、物业资产管理经营等)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物企升级转型。
一个行业的升级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敢先敢试的企业才能成功转型,笔者凭一己绵薄之力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行业的同仁积极思考,为行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有了物业同仁的参与,行业转型之路会越走越顺利!
作者:华侨城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刘国清
***
通讯地址:深圳华侨城物业锦绣花园管理服务中心
2.物业转型升级 篇二
据了解, 全国粗钢产量从2008年的4.95亿吨上升到2011年的6.82亿吨;日产粗钢量从136万吨上升到目前的190万吨以上水平。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行业销售利润率从2007年的7.3%下降到去年的2.9%, 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 钢铁业呈全行业亏损态势, 钢铁形势的严峻性前所未有。
唐钢作为历经近七十年的发展改革历程的特大型钢铁企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日益严峻的钢铁形势, 公司新组建的党政领导班子冷静思考, 认真对待, 提出了:我们左右不了市场, 但是我们可以左右我们自身工作的先进理念, 公司上下全体职工团结一致, 坚持奉承:责任大于能力的行为标准, 立志在非常形势下用钢铁般意志打造精品唐钢, 确立了建立最具竞争力钢铁强企的宏伟目标。三年多来, 正是基于公司的正确战略定位及明确的目标, 唐钢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审视自我、确立方向
唐钢就单体企业而言, 已具备规模优势, 在国内大型钢铁集团中居于前列, 2008年就已经具备年产18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拥有资产已达千亿元之上, 年销售收入已达700多亿元, 但要想在国际钢铁市场的大环境中占据稳定的一席之地, 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距和不足,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技术进步还没有真正达到现代一流钢铁企业的要求, 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 大路货、低附加值产品居多, 且创新能力不足, 具有独特优势的差异化产品所占比重较低, 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 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短缺, 市场的竞争能力偏弱。
二是唐钢多年来通过强化对标挖潜增强了成本控制力, 但产品的创效能力偏弱, 企业的增值能力与浦项、宝钢等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具有明显差距。
三是企业过分注重钢铁主业, 忽视上下游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
四是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企业劳效偏低, 企业人工成本偏高, 经营的风险仍存隐忧。
五是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才刚刚起步, 所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还相当艰巨, 与社会协同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公司要想在金融危机中化解困境, 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很有必要在诸多方面大刀阔斧地加以改进, 方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阔步。
二、理念引领、科学举措
1. 树立新理念、确定新占位。
要使企业永远保持良好的经营和持续发展状态, 无论是实施各种创新, 还是改变传统, 首先是解决人的观念问题, 制约观念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人的理念。在传统的理念中, 往往认为“越是在企业经营受阻或困难时期, 企业越要稳健经营、维持现状, 切不可张扬举措、变革创新”。唐钢一班人认真思考, 从理念角度颠覆传统, 提出适应形势、大胆改革的创新思维, 决心视危机为机遇, 响亮提出: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造全新唐钢的全新理念, 为创建“绿色唐钢、效益唐钢、科技唐钢、和谐唐钢”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
2. 打造清洁工厂、提升企业品牌。
唐钢地处唐山市区,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企业规模由解放初期的几万吨发展成为近两千万吨规模的巨型钢铁制造企业, 钢铁生产的特殊性注定了企业在为社会不断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 也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 这种社会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唐钢的肩头。因此,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 唐钢的搬迁问题就成为市政府及民众常提的话题, 加之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更使公司压力倍增, 怎么办?如何行?一时间也成为唐钢一个热议的中心课题。
公司经反复研究后认定:唐钢要在金融困境中重新崛起, 要抓住机遇, 环境治理空前重要, 时不我待, 号召全公司:打一场治理唐钢厂区环境的攻坚战, 彻底告别高排放、高污染, 打造一个高标准的清洁工厂, 真正实现与社会和谐共存。力争在短时间内全面达到公司环境治理的整体目标。自2008年10月开始, 分两期完成了厂区规划治理工程。在一期工程建设中, 首先结合淘汰落后产能, 进行了大力度厂区内部拆迁工作, 建设职工生活服务区。共拆除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腾出空地50万平方米, 并全部用于绿化美化, 使厂区绿化覆盖率由21%一举提高到42%;其次在拆违拆迁旧址规划建设了4个服务区、5个停车场, 总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三, 2009年初开始在公司大院全面实施门禁管理, 彻底改善了厂区秩序, 堵住了物资流失漏洞。
2009年3月, 全厂区的道路及管线改造及厂区的绿化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公司对厂区内主干道进行重新规划, 总计新增及改造道路面积12万平方米;修建厂内第一座跨铁路立交桥, 理顺了现场物流倒运, 提升了运输效率;对主要动力介质干网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对厂区内260公里电缆实施了改迁入地改造;对厂房、管道进行粉刷和装饰美化, 并统一着色;对烧结、炼钢等主要污染源投巨资进行脱硫及除尘改造, 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及COD排放等。历时八个月时间, 唐钢实现了厂区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 管网入地, 料场内置, 物流整洁有序,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等良好状态。十里钢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颠覆了传统钢铁企业“傻大黑粗”, 为唐山市蜕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完成了从生态污点到生态亮点的转变。这不仅使唐钢有了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 也使唐山市领导对唐钢的变化倍加赞赏, 摆脱了政府时常纠结的搬迁问题, 走出了一条城市老钢铁企业的科学发展之路。被中国钢协领导赞誉为全球最清洁钢企, 继而被评为全国环境绿化先进单位。大大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产生了难以估量的衍生效应, 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外部环境的改善, 仅仅是拉开实施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的序幕, 企业适应市场, 驾驭市场的竞争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真谛, 不断提升唐钢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之所在。
3. 狠抓能源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
三年多来, 唐钢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企业为目标, 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 全面构建并系统实施“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开展以煤气、余热余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的技术攻关活动, 力求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发电项目的逐步实施, 唐钢利用煤气及余热、余能资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近40万千瓦, 企业自发电总量可达30多亿度, 比例可达到70%以上, 吨钢发电可达400度, 吨钢创效可达100元左右, 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高炉水渣的综合利用。目前唐钢年产高炉水渣242万吨, 高炉水渣是优质的混凝土掺合料和水泥原料,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配制高耐久性混凝土结构的首选混合材料之一。为进一步提升能源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1) 煤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建造九台全燃煤气热力发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155MW, 年发电量10亿度以上。
(2) 余热、余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共建四台TRT发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达64MW, 年发电量约3亿度。六座焦炉全部采用干法熄焦技术, 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30MW, 年发电量约1亿度。低温余热发电。南区投资1.5亿元。新建两台130t/h煤气锅炉, 一套30MW和一套25MW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一套15MW蒸汽余热汽轮发电机组。实现了南区余热资源的全部综合利用。通过一系列发电项目的逐步实施, 利用煤气及余热、余能资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近40万千瓦, 企业自发电总量达到近30亿度, 比例可达到70%以上, 吨钢发电可达350度, 吨钢创效可达100元以上, 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 高炉水渣综合利用。唐钢年产高炉水渣242万吨。为进一步提高高炉水渣产品的附加值, 进一步加大投资, 相继建设三条60万吨/年的高炉水渣超细粉生产线, 实现了高炉水渣综合利用率100%, 年可创效益5000多万元。
(4) 转炉污泥综合利用。转炉污泥约占钢产量2%, 将其全部用于烧结配料, 综合利用率达100%, 年可创效益8000万元。
(5) 投资3.26亿元, 实施重大水循环项目建设———城市中水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综合利用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法国得利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生产高品质的软化水和除盐水, 满足生产工艺对各种水质的需求。投产后, 唐钢关停了全部深井水, 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工业水源全部采用城市中水, 吨钢耗新水达到3.5t左右, 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
(6) 实施南区烧结机脱硫改造。为了进一步降低SO2排放量, 承担起大型国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投资8000万元对320m2烧结机烟气实施脱硫改造, 此措施实施后, 唐钢年SO2排放量削减了4200吨, COD排放量可削减220吨, 各部位烟尘排放量均达到“十一五”控制标准, 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双三十”减排考核目标。
4. 实施技术创新, 实现提质增效。
技术创新, 是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从产生到市场化的过程。它包括新产品的生产、研发、生产组织、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唐钢从六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是界定技术创新战略发展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多功能、多学科、开放型的产品、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一体化、具有国际钢铁行业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
二是技术进步发展目标明确。建设成具有国际钢铁行业一流研发能力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包括建设以炼铁、炼钢、热轧、冷轧为主要手段的中间试验基地) 。到十二五末拥有一批国际一流技术, 具备在世界钢铁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和独创技术的创新能力。力争形成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针对重大技改项目及产品结构调整, 开展软课题研究, 为决策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依据, 同时消化技改中关键技术进行再创新。
三是构建唐钢创新体系。从组织系统、规则系统、决策系统和资源系统四方面入手, 建立和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建设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长效紧密合作机制, 重点联合建设几个特色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搭建多学科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相关配套政策;建成运行高效、研发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
四是开展产学研创新。借助河北钢铁集团钢铁研究总院的品牌优势, 唐钢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科技运行体制与激励机制方面, 制订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实施重大课题首席专家负责制和课题承包制, 成立专家委员会, 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评审、成果验收、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力求发挥重要作用;设立唐钢技术管理专家制、唐钢科技进步奖、新产品开发奖、有突出贡献的课题组和科技管理人才评选等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唐钢老区精品板材、优质长型材, 中厚板公司优质船板、锅炉板、管线钢, 不锈钢公司特色产品的品种格局的优势。力求在“十二五”逐步形成唐钢集团:汽车板、石油管线钢、冷轧硅钢、涂镀产品、高强船用钢板、压力容器和锅炉用板、精品线材、热轧型钢等领先技术为核心的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产品集群。高端产品比例逐年提高, 培育10个以上战略品种, 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销售额比重占到70%以上。产品结构将形成中、高端产品互补, 高端产品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争创一批中国名牌、冶金实物质量金杯奖产品等。
五是加强质量监督与控制, 减少计划外产品, 规避质量损失。去年上半年, 市场形势严峻, 在产品经销中, 合同履行由于计划外产品较多而不能到位, 用户对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出异议, 进而影响到市场份额, 为了克服此种现象, 公司下决心从工艺环节加大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从设备保证, 工艺操作, 质量验收, 责任考核等多个环节系统优化, 经过相关部门及主体厂的全力配合, 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计划外产品从原来每月的三万吨左右降低到目前的仅仅三千吨水平, 月度减少经济损失为数百万元。
六是努力开发新产品。2008年以来, 唐钢遵循“面向市场、面向效益、面向一线”的方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研发高效益新产品, 成功开发管线钢、石油套管钢、焊瓶钢、船钢、无取向电工钢等13个新品种。国内独家开发成功Q460级铁塔角钢成功用于国内首条正式输变电工程, 受到电力部门的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 唐钢把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努力拓展产品规格, 增强创效能力作为应对市场困难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1810热轧板卷薄规格生产”、“提高冷轧用钢质量”、“提高硬线钢质量”等工艺技术攻关, 争取获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大力度开发中、高档汽车面板、电工板等高端产品, 力求实现批量稳定生产;全面提升唐钢板材产品市场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冷轧产品为例, 唐钢经过近两年来的不懈努力, 冷轧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2011年唐钢冷轧产品出口欧洲100多万吨, 出口总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六分之一, 不仅提升了唐钢产品的市场美誉度, 也使公司得到了较好的效益回报。
5. 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
唐钢属于典型的传统钢铁企业, 尽管进入新世纪, 由于规模的大幅度扩张, 劳效有所提高, 但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偏低, 人工成本所占产品成本比重偏高, 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桎梏。2008年, 唐钢人均年产钢350吨左右,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较相差两倍以上, 宝钢股份为1000吨/人·年、日照、沙钢、首钢迁钢人均产钢均达到年千吨以上水平;唐钢人工成本达到300元/吨钢以上, 与上述先进企业 (100元左右/吨钢) 比较差距十分明显。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唐钢打破传统思维, 走集约化经营之道, 打破走行政管理“独木桥”的用人机制, 使管理、技术、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并驾齐驱。以创建现代一流科学示范企业为标准, 优化机构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出发点, 充分挖掘人员潜力, 从加强基础管理、搞好系统优化、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 严格核定岗位定编, 努力优化用工配置, 尽可能发挥岗位用工的潜能, 减少外委协力工、劳务用工等, 全力降低人工费用, 提高全员劳动效率。两年来, 公司为了配合公司非钢产业发展, 从各主体厂优化到非钢部门约一万人, 不锈钢、中厚板等三大子公司优化人员一万余人, 全公司钢铁主业职工人数约束到了三万人以下, 人均产钢达到600吨。但与先进企业比仍存在差距。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优化, 争取到十二五末, 钢铁主业人员优化到两万人, 人均产钢达到1000吨以上水平, 人均劳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6. 创新管控模式, 强化财务管理。
2010年, 为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 在全公司提出:创新管理模式, 开创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进一步提高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企业的又一重要举措。财务作为公司主要专业管理系统, 紧跟公司部署, 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至关重要。通过对公司财务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 以经济运行、扁平化管理等创新管理理念为指导, 结合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以来的各项前期工作, 对公司各项财务资源进行了深刻剖析, 经反复论证, 提出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路:“优化资源、集中管控、统一平衡、强化约束、端口前移、精细管理, 构建高效、节约、经济型财务管控体系。”
长期以来, 为了适应公司日益发展的需要, 公司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各种管控手段, 无论在成本管理、费用控制、资金管控、投资控制、对标挖潜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仅成效显著且在业内有一定影响, 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一臂之力。但是,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公司在财务管理诸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资金的集中管控还没有到位, 成本的控制手段还过于传统, 一级管控模式还没有建立, 企业内部ERP系统与财务还没有很好对接,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行还不很成熟, 价格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还没有实现公司各板块的价格统一管理, 公司四大板块的资源整合才刚刚起步等, 由此而导致的资金分散、存货过高、人浮于事、成本费用控制乏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情况, 为进一步优化公司财务管理, 创建了资金管控平台, 建立健全了包括公司四大板块的“资金平衡会制度”、融资担保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工程付款控制制度等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了“公司层级对标管理体系”, 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不断优化的受控过程之中, 生产技术指标不断进步, 成本持续降低;开展实施了“成本利润动态控制体系”, 该体系可熟练的进行数据采集、搭建测算模型、实施系统分析、制定优化方案, 可准确、及时的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公司四大板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全公司及子公司在内的价格管理体系, 设置了专门人员搜集整理市场信息, 建立起价格信息沟通机制。由于以上工作的开展, 公司2011年圆满实现吨钢挖潜增效260元的目标。近两年融资手段优化节约资金成本每年逾亿元之巨。同时由于提高资金管控水平, 从采购、库存、物流等方面优化了节奏、结构、使公司存货周转率达到8次以上, 存货绝对额优化降低达40亿元以上。在同类型钢铁企业中居一流水平。
三、居危思危、居危思进
去年以来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萎缩, 对国内尤其是钢铁业影响不言而喻, 钢铁全行业的持续数月的亏损给钢铁企业敲响了警钟, 唐钢也不例外, 企业内部成本压力剧增, 资金极度紧张, 经营效益状况数年来属于最低谷水平, 河北钢铁集团审时度势, 及时提出深入开展“居危思危、居危思进”大讨论活动, 在集团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唐钢自然在这次活动中应继续承当排头兵作用。公司为了强化这次活动, 从进一步更新理念、统一思想入手, 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了两项重要举措。一是继续优化公司自去年以来开展的转变生产组织模式活动, 就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力, 在降本增效上再做努力;二是全力加强技术质量管理, 提升产品创效能力。视危机为机遇,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 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 走出一条砥砺进取、敢为人先的阳光之路。
1. 转变生产组织模式, 实现系统优化和经济运行。
借鉴韩国浦项公司创造钢铁产品高价值、低成本的成功经验, 把建立更加适应市场、更加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作为应对市场危机的重要举措, 不断提高系统优化和经济运行水平, 彻底颠覆长期以来不惜高成本追求高产量和先进指标的生产组织模式, 不遗余力地提升成本控制力。公司坚持从提升理念着手, 在公司范围内对物资采购、配料结构、冶炼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 今年六月底, 公司实现了本部吨钢降低400元、子公司吨钢降低300元的挖潜增效目标。全公司铁前平均成本吨钢降到2617元, 中厚板公司吨钢成本仅为2560元。一举打破民营企业领衔低成本优势的格局, 从而使公司上下提振了信心, 为公司适应市场、战胜困境奠定了基础。
2. 加强技术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创效能力。
公司自去年开展强化技术质量管理以来, 在控制计划外产品、减少质量异议上成果卓著, 同时在“通用产品精品化和高端产品品牌化”的精品战略目标实施上发力, 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因此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继续深化技术质量管理, 建立全过程质量跟踪和控制, 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优化和改善品种结构, 开发生产出更加适销对路、高附加值产品, 增强产品创效能力等各项工作就尤为重要。公司提出, 要以这次提升公司创效能力为契机, 借助瑞士德高公司专家优势, 发挥唐钢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核心作用, 与德高全方位进行技术攻关合作, 并制定了历时一年半时间的战略合作规划, 定指标、定任务、分阶段, 充分营造以技术团队为主要力量的产品创效机制。目前这项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在公司全面展开, 只要公司能够在明确的目标面前, 措施得力, 常抓不懈, 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3.转型升级谱华章 篇三
2012年6月28日,第七本广电蓝皮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在北京隆重发布。蓝皮书权威展现2011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全景,忠实记录发展轨迹,准确把握改革脉搏。本刊记者就广电领域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热点问题专访了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广电蓝皮书主编庞井君博士。
问:借此机会,首先祝贺为业内外、国内外广泛关注的2012年广电蓝皮书隆重发布。作为一直从事广电政策研究的专家,您认为目前国际国内广播影视发展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从2011年全年广播影视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全球广播影视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2011年,广播市场恢复增长态势,全球广播广告收入同比增长9.7%。中东和非洲地区增幅最大,增长率高达22.4%;第二是拉美地区,增长18%;第三是亚太地区,增长10.6%。北美和欧洲增幅较小,分别增长6.8%和1.2%。电视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优势,全球电视广告收入比2010年增长10.1%。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增幅为15.4%;中东和非洲次之,增幅15.3%;拉美第三,增幅10.5%;北美增长了4.2%;欧洲增长了1.5%。全球电影票房收入326亿美元,比2010年上涨3%。北美地区票房略有下降,但仍是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地区,票房收入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同时,我们注意到北美票房排名前25位的影片清一色全是美国制造,好莱坞依旧占据着强势地位。值得高兴的是,从票房收入来看,中国已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北美、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电影市场。
说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广播影视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我分三点来谈。首先,发达国家传统广电媒体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与新媒体传播平台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全球传播格局。例如,BBC、CNN等均组建了连接各媒体平台的中心枢纽机构,将传统线性、单向的业务流程再造为海量信息源,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成、多媒体传播,打通了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通道。
其次,从受众的角度看,由于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互融互通,视听内容实现无缝对接,移动观看、跨平台观看成为视听消费重要形态,极大满足了受众对于视听内容的碎片化消费需求。像美国众多好莱坞电影公司与康卡斯特等网络运营商和技术提供商联合推出的“数字娱乐内容生态系统”,就能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不同平台连续接收的视听服务。国内CNTV、优酷、乐视、爱奇艺等也纷纷推出适用于不同移动终端的客户端。同时,受众收视习惯的这种变化,也使得受众从简略、非人格化、被动的受众,向主体性、个性化、主动的受众转型。这势必引发受众调查由传统的小样本调查向海量样本、全息测量转变。如阿比壮公司(Arbitron Company)研发并投入使用便携式人员视听测量仪;尼尔森推出随时随地媒介测量计划。国内一些新兴的调查机构也开始将视野扩展到数字全媒体,以期提供更为完整和真实的视听内容调查数据。
第三,我以全球电视市场的格局变化为例来具体分析当前出现的变革。新兴的音视频业务改变用户视听消费习惯,有线电视用户加速流向卫星电视、IPTV、视频网站,用户退订有线电视,转而订阅其他更符合其需要的新兴音视频服务,全球有线电视用户流失趋势明显。美国有线运营商康卡斯特、时代华纳有线自2011年8月以来,分别流失用户23.8万和13万。中国有线电视用户增长速度近年来开始放缓,而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的用户数量大幅增加。当然,全球电视业也有亮点,3D电视频道及3D电视节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成为国外增加付费电视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的新途径。截至2011年8月,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主体共开办3D频道、3D视频点播和3D节目服务57个。欧洲开办3D频道和3D节目服务31个,为全球第一;2012年元旦我国也开播了首个3D试验频道。
问:2011年,各级广电媒体坚持以宣传为中心,强化导向立台、新闻立台,通过改革创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在报道中把握主动权、掌握话语权。请您说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创新取得的重要成绩。
答:用“重要”和“显著”这样的字眼来总结2011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创新取得的成绩,毫不为过。全国各级广电部门和广播电视媒体把握正确政治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高品位的审美导向,开展并加强了宣传管理创新。在新闻宣传中,顺应融合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格局以及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借力新媒体,形成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新媒体交互传播格局,实现全面、立体、互动的宣传效果。
作为2011年新闻宣传创新的重大举措,“走转改”见到了实效。全国各级广电媒体积极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新闻,推出了一批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或专栏,产生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深受社会喜爱的新闻报道,增强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广受社会各方面好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蹲点日记》《劳动者》《第一手调查》《我在基层当干部》等系列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广播网、中国广播报等多媒体联动组织开展的“情牵大乌蒙”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北京电视台在多档新闻栏目中推出的《我在基层》专栏,等等。
对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紧扣主线并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特色明显,效果突出。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和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央和地方媒体推出了《展望“十二五”》《解码“十二五”》《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等专栏、系列报道,還有大量网络版文字、音视频等多媒体节目和网络互动活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活动,陕西、湖南等中共党史上重要事件发生地的12家省级电台,联合推出了《红色信念》大型活动。为配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各级电台电视台用新闻、专题、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等多种节目样态,全面回顾了自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工作,全国广电媒体也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相继推出大批道德建设专门电视栏目,北京卫视《好人故事》、河北卫视《真心英雄》、重庆卫视《重庆好人》,等等,宣传报道的贴近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问:视听新媒体深刻影响了传播媒介的变革,正在成长为媒介生态中的重要一极,成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您认为当前视听新媒体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2011年,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和深化,影响力稳步上升。
其一,内容制作集成丰富,内容形态多样。视听新媒体内容制作集成的投入力度加大,以内容优势提升用户黏着度。比如,中国网络电视台日均制作视频时长达500小时,另有50万小时的历史库存节目资源,可以提供139个频道直播和1472个栏目点播。2011年,商业视听新媒体投入大量资本购买影视剧内容版权,通过内容自制战略向产业链上游环节渗透,开发用户上传视频内容的商业价值,打造内容资源竞争优势。
其二,流媒体手机电视业务发展加快,云媒体电视新业务集中亮相。传统媒体加快布局手机电视,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6家机构获准运营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手机电视新业务纷纷上线。手机电视加快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用户迅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45.7%和22.5%。云计算技术加快向传统电视渗透,“云电视”开始集中亮相,为电视媒体加速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新路径。
其三,视听新媒体展现出多种业务形态整合发展的强劲势头。2011年,由深圳广电集团与地方广电共同建设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开播,实现了跨媒体、跨区域的联合运营,为传统媒体联合发展网络电视做出了新的探索。乐视网与多家互联网服务商达成合作,开创互联互通的联营模式;百度与华数传媒在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深度合作。新媒体市场的竞合已成行业大势。运营机构与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合作,实现内容“一键分享”,视听新媒体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明显。
问: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竞争上。要想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是当务之急。您认为我国广播影视的国际传播能力该如何提升?
答:要想尽快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我认为可以从广播电视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广播影视“走出去”途径创新上作努力。
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46种语言节目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中央电视台有中、英、西、法、阿、俄和纪录频道海外版6个语种、7个频道向海外播出,在156个国家和地区整频道落地的用户数达1.82亿。国际在线语种达61种,成为全球语种数量最多的网络媒体平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建成10个海外镜像站点,同步在线发布6个国际频道。广播电视信号基本覆盖全球,海外落地实现规模化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重点媒体着力建设成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
“走出去”途径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继续推动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用重点企业积极带动和引领,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11年,59家2009~2010年度广播影视类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出口总额达1.35亿美元。国有企业继续保持出口领头羊的地位,民营企业出口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北京四达、江通动画、山猫卡通、俏佳人、浙江华策和华谊兄弟等一批产品与服务出口骨干企业。共有55部影片销往2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20.46亿元人民币。其二,加大广播影视国际推广力度,将广播影视国际节展活动作为重要的宣传、营销和推广平台。在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295部次影片参加了境外82个电影节,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电视方面,各影视机构先后参加了美国、法国等10余个海外影视节展,开辟外销业务的新蓝海。参加国际影视节展活动对于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
问:随着新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与媒介融合的深度发展,广播影视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数字化传播环境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您认为,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答:主要来看,广播影视面临的挑战有四个。第一个挑战来自于新兴媒体跨媒体、跨体制推行战略合作。这种互联互通的联营模式,大量提供内容服务和集成服务,令传统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服务优势受到挑战。第二个挑战来自于视听新媒体新业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造成监管难度加大,亟需进一步规制和指导。第三个挑战是影视内容原创能力不够强,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型迫在眉睫。第四個挑战是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实力较弱、规模偏小、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国际竞争中尚处于弱势地位。就2011年全年的收入来作比较,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收入近2895亿元人民币,仅为美国新闻集团、时代华纳两家收入之和的72%,单个传媒机构比较结果显然会更悬殊,与发达国家相比广播影视产业的差距非常明显。
问:我国广播影视已经迈入融合与创新的新阶段,您能否对广播影视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向作几个基本判断?
答:第一,广电媒体将更加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环境,构建融合性的舆论引导格局。一方面,广电媒体发挥新闻资源优势,引导网络热点舆论,利用网络扩大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加快,宣传覆盖面扩大,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传播覆盖能力,积极发展高清电视、3D电视、视频点播、可视交互等新应用、新服务,进一步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第二,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机制,朝“看得到听得到、看得起听得起、看得好听得好、看得懂听得懂”的目标迈进。当前,我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接下来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群众、地方政府部门、网络公司三方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为农村家庭提供免费接收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应急广播、综合信息收看和移动固话等多方面的服务,下一步还将实现无线上网,做到听广播、看电视、打电话、上网“四合一”。大力实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程,改变电影放映呈现的“两头大、中间小”格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工程建设提速,将在两三年内初步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实现应急广播在国内重要城市、重点地区的覆盖。
第三,以提高节目品质和鼓励原创为核心,加快内容产业发展。加强题材规划管理,通过影视剧备案公示制度和发行许可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影视剧创作生产管理。2012年年初施行的禁止宫斗戏、穿越剧在黄金时段播出以及立项申请阶段性限制政策,社会反响良好,应借鉴和扩大这一政策应用。施行精品战略,全面提升影视作品的发展质量,由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转变。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方式,探索以前期创意为重点进行产业化扶持,资助和扶持原创性强的内容创作、生产、推广和传播。加大中小成本电影扶持力度,探索发行放映新模式。利用“三网融合”历史性契机,支持传统广电媒体机构整合资源,生产适合视听新媒体传播的影视内容,合作打造全国性海量媒资存储、集成、分发和交易平台,扩大广电竞争优势。
第四,从收视(听)率数据调查体系和播出机构内部综合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和广电机构要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收视(听)调查模式转型的契机,争取主动。一是在全国网络整合以及国家网络公司的组建过程中,可将收视调查纳入其业务范围,在机顶盒升级、数据回传、数据存储计算终端等各环节建设中都充分考虑收视调查的需要。二是引导建立并积极推广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遵循现代视听发展规律,大力推动视听新媒体发展。在规范民营视听新媒体机构发展的同时,应从体制改革入手,大力加强国有视听新媒体的发展,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平台。鼓励广电机构加快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步伐,鼓励传统媒体联合发展新媒体,鼓励各网络广播电视台跨区域、跨层级、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促进其加快发展成为视听新媒体领域的领军者。重视智能电视终端发展在终端融合竞争的新形势,赢得新的发展优势。
4.转型升级,助推发展 篇四
当前,我县“转型升级、助推发展”主体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要动员和组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作风、效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围绕如何使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思考,结合运管所的工作实际,谈谈个人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运管部门在加强运政管理建设中要“转型升级”
1、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法的提高
没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基层运管部门的同志,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担负着繁重的运政执法工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许多方面都成为表率和榜样。但是从“转型升级、助推发展”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着提高的必要。这主要是工作方法的提高,面对不同的工作实际,需要勇于创新。
以我分管的出租车管理工作为例,出租车投诉受理制度、打击非法营运车辆执法流程、处理结果回告制度、处理文书管理制度、运政执法稽查制度,行政审批统一受理、限
时办结工作机制等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有着其具体和特定的规则和要求,要做好出租车管理工作,不但要有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热情,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工作要求。我们既要做立场坚定、思想觉悟水平高运政执法工作者,还要做运政工作的行家里手。这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运政执法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运政执法工作的内容是既定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对工作理念进行优化和转型升级,是与加强运政执法能力的目标和要求一致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仅能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建设服务型运政部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二、运管部门履行职能要“助推发展”
1、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营运
以打击各类扰乱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稽查行动,特别是联合交警部门,组织开展了规模较大的专项打击非法营运活动,共查处“黑出租”xxx辆次,查处“黑客运”xx辆次,查处非法营运货运车辆xxx辆次,纠正违章经营行为xxx起,有力
打击了非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保障了我县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全年共受理举报、投诉、咨询共xxx起,处理及回复率达100%,未发生违规执法行为和公路“三乱”问题。我所把运政稽查工作作为促进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改善政府形象、检验执法能力的重要切入点,采取坚决措施,组织声势浩大的打击非法营运行动,使我县道路运输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营运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运政执法形象
今年,我所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道路运输管理中心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解决广大干部职工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和便民服务工作,制定了我所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公交公司签订了内容详实、责任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保证我县公共交通事业安全有序的进行。为此我所举办运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学习制度,培训内容有国家法律法规、道路运输管理法规规章、执法文书的使用和填写、执法行为、执法用语、执法着装、职业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等,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涵养等。;同时我所坚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加大对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继续实行行政
审批统一受理、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
5.未来十年应该是物业管理产业升级 篇五
标签: 物
业管理
杂谈 转载 分类: 物业论坛
从1981年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在深圳诞生以来,物业管理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近30年来,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壮大崛起,从备受置疑到行业地位的确立,物业行业逐步发展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行业。
如果说过去的近30年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十年应该是物业管理产业升级、行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发展、理性成长新时代。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社会资产保值增值
物业管理,这是个越来越为人们熟悉的行业。身处都市生活中的人们,或是居住在商品房小区当中,或是走进写字楼忙碌地工作,都离不开物业服务人员为我们提供的服务:保洁、保安、设备维修„„
不仅如此,一些我们熟悉的大型公共建筑,从水立方、鸟巢到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也都离不开物业服务企业的维护和管理。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中,物业企业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底物业服务企业在管面积达125.46亿平方米,较2004年增长了335%。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长柴勇告诉记者,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它越来越像城市的“大管家”,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资产保值增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物业管理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它让城市环境更优美,让城市生活更舒适。比如,杭州、武汉等城市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基本实现了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准物业管理的全覆盖;广东于2006年率先在东莞的村镇实施物业管理,近几年深圳市政府在全市推进“村改居”小区的物业管理,成都市政府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引入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有一些城市正在试行将整个街道的市容、秩序、环卫、绿化、清洁等承包给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管理。
物业管理的全面推进,不仅改善了人居和工作环境,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通过对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使得既有物业处于良好的使用和运行状态,带来了房屋的保值和增值,在为业主创造资产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目前,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及协助政府开展安全防范职能的发挥,在减少刑事发案率,防止可能{1}发生的火灾、燃气泄漏等恶性事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职业队伍逐步形成近年来,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大量出台并实施,物业管理法治化进程逐步加快。法律层面上,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发的《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行政法规层面上,有“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行政规章层面上,有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印发的《物业服务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建设部、财政部印发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建设部修改发布的《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和《业主大会和业主
委员会指导规则》。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时,北京、天津、重庆、广东、山东、陕西、深圳、成都等地制发和修订了物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大量物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以上立法工作的开展,不仅提升了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而且大大加快了物业管理法制化进程。
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让物业消费环境得到了改善。《物权法》等一系列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进一步厘清了物业管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社会认同度的提升,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之间的争议在物业管理矛盾纠纷中的比重有所降低。
伴随着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一批在各自经营领域中拥有丰富经验和品牌特色的优秀物业服务企业,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重诚信的优秀物业管理经理人,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优秀的物业管理经理人已经成为推动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柴勇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行业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为行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领域愈加宽广
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物业行业的持续发展,物业管理已经覆盖到不动产管理的所有领域:从商品房到保障性住房;从住宅物业到办公物业;从工业物业到商业物业;从文化休闲物业到公共交通物业;从医疗机构到教育院校;从古建寺庙到城市街道;从奥运场馆到世博展馆;从小型配套到大型公建;从单门独院到大型社区;从单一类型物业到综合性建筑等多种多样的物业类型。与此同时,近两年,物业管理还呈现由城市向村镇延伸的态势。物业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们了解到,2007年以来,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号召下,各地物业管理协会和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物业服务规范化标准》的制定,“物业服务规范化”活动的发起,“物业服务优质示范窗口”的评选等提升业主满意度工作的全方位展开,物业服务企业愈加重视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和规范服务,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和稳定。
与此同时,众多企业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过精细管理,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结合,预防性和应急性服务并重,既推动了物业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又促进了和谐物业管理局面的有序形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物业管理的社会认知度和业主满意度。
柴勇告诉记者,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顺应形{1}势的变化,更新经营理念,依托庞大的客户资源,在做好物业管理基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比如,针对业主的不同需求提供诸如特约服务、代办服务、房屋租售代理,针对开发商的需求提供项目前期顾问与营销策划等多样化服务。不仅大大丰富了物业服务的内容,受到各方欢迎,而且提升了企业的创富能力,为物业管理行业的产业升级进行了初步探索。来源:蜂巢物业管理网
世{1}博会为物业行业
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本报记者亢舒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1},上海物业管理行业直接承担起全区和主要场馆物业服务保障任务,参与其中的的物业管理企业超过20家,服务人员总数达1.3万人,占园区服务总人数的18.57%。他们主要负责为世博会提供设施设备维护、秩序维护、出入口管理、客服和VIP贵宾接待、参观导览,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园区安保、清洁和绿化养护等服务工作。
据行业内人士的粗略估算,整个世博园区约50%的服务工作依靠物业管理和服务来支撑。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蔡兴发说:“世博会是对传统物业管理服务的挑战,也将是对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一次更新和再造。”
物业服务添彩世博会
奋战在世博服务一线的物业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无微不至的工作,成为世博会安全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
上实物业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世博会世博轴管理处经理巢爱莲告诉记者,世博轴的管理有很多难点,而他们将难点做成了“亮点”。上实物业的管理人员在设计施工阶段就介入其中以熟悉情况,因此,在进入正常运行之后,基于对设计施工的了解,物业人员努力把设备运行的能耗降到最低。
“正是利用一些小细节,小办法,让我们的服务开展的越来越顺畅。”巢爱莲说。而为了让物业服务人员更好应对游客的提问,上实物业的员工每天都会更新《问题汇总》,尽最大的努力做到“问不倒”。
高标准、圆满地完成世博园区物业服务,中标企业单枪匹马上阵就不如多家物业企业联合起来,为此,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倡议成立了集合中标企业人才、技术、管理、资讯、品牌优势的上海世博园区物业服务联盟。上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们喜欢用“全物业,大管家”来描述对世博会物业管理的感受。对于物业行业传统的“四保”,保安、保洁、保绿、保修,世博会的物业服务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范围。
上海世博会C片区部部长助理张林辉对于物业企业的服务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上海的物业企业参与世博会程度如此之深,以及覆盖面如此之广。这一深一广,说出了世博物业服务的难度之所在。
在世博会这个“大舞台”的锤炼下,物业企业也开始涉足从前没有接触的领域,上实物业公司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商品房小区项目,只有25%的商业管理项目。而在世博轴范围内,共有71个商业项目,餐饮商店就有23家。
“世博会让我们接触了很多商业项目,为日后企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巢爱莲说。上海东湖物业公司负责世博村的物业管理,总经理李凤也告诉记者,如此长时间大规模地接触国外游客,对于东湖物业公司的员工来说还是第一次,世博会给他们提供了积累涉外管理经验的好机会。
机遇和挑战共存
在世博会的影响下,一大批新型的服务业如会展、节能、环境保护、物流、咨询策划等企业出现迅猛发展势头,市场日趋规范。
用蔡兴发的话说,与物业相关的传统服务市场更是出现“裂变”现象。参与世博园区服务保障的除了一批物业服务企业外,大量专业清洁、绿化、安保、电梯、设施维护企业出现在世博园区内。
“可以预测,随着这些专业市场的日趋成熟,必将对物业服务行业生存基础造成挑战。”蔡兴发说。
与此同时,世博会也给广大物业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蔡兴发说,参与世博物业服务的1{1}.3万人中,聚合了大量行业精英。这种人才向行业快速集聚的现象对物业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作用将会很明显,也为物业管理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创造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同时,如此大型的会展服务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中尚无先例,参与世博服务的企业积累摸索出了一大批新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案例、预案,规范、标准以及流程程序,这些都将是
行业新的宝贵财富,为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添加了筹码。
6.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篇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市抓转型、促发展学习讨论会精神,坚定执行校委关于探明全校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径,强力推动全校转型升级步伐的决策,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建宁小学在新的起点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根据校教育局《开展“抓转型、促发展,争当港城崛起跨越排头兵”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市抓转型、促发展学习讨论会精神,准确把握我校教育事业在转型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切实找准发展路径,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在新的起点上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全面完成我校“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争当排头兵。
二、主要目标与内容
开展此次大讨论活动,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理清发展思路为重点,以破解发展难题为抓手,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处理好“三种关系”,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积极推动“五个转型升级”。
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依据现状常规推动与围绕目标跨越发展的关系,关键是抬高发展起点。二是处理好寻求又好又快发展与强化基础支撑的关系,关键是把发展基础打牢。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三是处理好争取上级支持与依靠自身努力的关系,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切实增强内生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学校的事情办好。
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担当意识。广大教师尤其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意识,倡导敢于担当的作风,要有胸怀,有气度,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在转型升级上多挑担子、多担责任,真抓真转、敢抓敢转。二是学习意识。要加强学习,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打开转型升级局面,取得实效。三是创新意识。转型升级要把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管理创新等一整套创新付诸于实际行动,把创新的要求贯穿到学校的全过程。四是务实意识。要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意识,把转型升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说了干,定了办,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积极推动“五个转型升级”。一是推动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二是推动人才建设转型升级,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师德唯先的师资队伍。三是推动价值取向转型升级,改变对教育的功利价值的过渡追求,转向对人的价值追求。四是推动培养模式转型升级,转变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转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五是推动教师发展方向转型升级,由以前单纯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教师的专业境界和专业能力提升。
三、方法步骤
此次大讨论从12月初开始,到12月底告一段落,分三个阶段进行。主要方法是:坚持在学习与交流中开展大讨论,坚持在“走出去”与其他地校、其他人员的比较中开展大讨论,坚持在触及问题中开展大讨论,坚持在广泛征求意见中开展大讨论,坚持在深入实践中开展大讨论。具体步骤是:
(一)全员发动,深入学习阶段(12月1日-12月8日)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重点深入学习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市委李书记在全市学习讨论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最前沿的转型升级理论,认真学习区委尹书记在全校“抓转型、促发展,争当港城崛起跨越排头兵”的大讨论活动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增强教师对开展“抓转型、促发展,争当港城崛起跨越排头兵”大讨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大讨论活动的主要任务和方式。要通过举办研讨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入。
(二)分析检查,广泛讨论阶段(12月9日-12月25日)。对照转型升级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学习讨论,认真查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围绕如何转型升级,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学习思考,对如何转型升级研究不深不透,缺乏前瞻性,满足于一知半解,分不清重点,理不清主次,谋划不了全局。二是围绕实现争先进位,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作作风松懈,标准不高,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三是围绕打破墨守成规思维,进一步开拓创新。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谋划工作突破不了思维定势,不善于打破一些框框调调;办事按老套路,惟书惟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领导没说的不敢办,文件没规定的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试。四是围绕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增强工作闯劲。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感到束手无策,工作中求稳怕乱,畏首畏尾,畏难不前,怕出乱子,怕担责任;缺乏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勇气,缺少开拓奋进、顽强拼搏的锐气,缺乏敢做敢为、勇于担当的精神。五是围绕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执行力。这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对查摆出的问题要逐一剖析原因,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办法。
(三)整改提高,形成发展思路阶段(2011年12月26日-12月31日)。各学校要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明确重点,落实责任,认真进行整改,力求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并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深入谋划2012年的工作,形成明年的工作思路,上报局党委。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成立全校“抓转型、促发展”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校党支部书记王保国为组长,副书记吕恒莱为副组长,文萍、陈春、陈莹琛、朱清、滕步红、李明朵、惠永丽、张善喜、孟祥斌、贺剑为组员。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并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设计活动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大讨论活动。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建宁小学校园网”开设“抓转型、促发展”大讨论活动专栏、专题,把好舆论导向,及时发布学校的活动信息。学校要利用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阵地,做好大讨论的宣传推广,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大讨论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对开展大讨论活动中的进展情况,要及时向局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信息,加大宣传力度。
(三)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学校要正确处理开展大讨论活动与做好教育教学及其他工作的关系,要紧密联系实际,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对查摆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要注意做到学习讨论和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把转型升级的理念落实到推动各项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认真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上来,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具体安排
(一)12月5日-12月8日 1.制定活动方案 2.成立大讨论领导小组 3.制定活动方案
(二)12月9日-12月25日
1.组织学习省、市、区党代会文件、市委李书记讲话。2.教师围绕争先进位进行分组讨论。3.组织教师演讲比赛 4.营造氛围,加强宣传报道
(三)12月26日-12月31日
7.电商促企业转型升级 篇七
电商改变物流模式
主持人(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恽绵):每次三中全会,我国的经济领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物流领域也不例外。各位对物流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卫光:目前,世界和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010年以前中国是世界工厂,有很多出口型企业,随着整个国家经济模式、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需市场。
在内需市场,典型代表是电子商务,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性、革命性的模式,极大地推动整个物流业,尤其是快递行业的发展。普洛斯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电子商务方面,并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地延伸,从最初的15个城市,发展到了现在33个城市,目前拥有1000万平方米的可以出租的仓库。预计今后两三年仓储设施建设的速度会更快。
在电商推动下,普洛斯最关注的是运输和快递这两个行业。同时由于中国经济模式转变、消费能力提升、老龄化进程加快,医药和食品冷链物流也是普洛斯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李永和:京东商城赶上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和线下零售都在变化,以前线上线下水火不相容,现在逐渐进入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现在很多电商的促销方式是O2O,就是线上和线下互动。京东商城采用O2O技术,升级改造传统的24小时便利店,一天的销售额基本上等于20个便利店的销售额,并且增加了便利店可经营商品的SKU。
随着零售端的变化,线上线下企业的交融和多渠道推进,物流企业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天网和地网的融合。不管定单在哪,落地之后伴随着整个运营链条,包括干线、物流节点、配送等,用快速响应的机制,来满足零售单的需求。
此外,随着电商的发展,S O L O M O模式逐渐出现,S O就是社区化、社交化,LO是售后本地化,MO是移动化,即本地生活圈的发展。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徐水波: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但是,去年电商快递市场仅有1000亿,而中国整个物流费用接近10万亿。公路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7 0%左右。因此,公路物流的成本最能关系到我国物流业占GDP的比例。
目前,公路物流每年以11%~13%的速度增长,作为与金融一样的基础产业,物流业的本质是为制造业和商贸服务。物流的重点是如何解决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就是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国物流集约化水平差,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能力很弱,造成了物流成本畸高。
从公路领域来看,有四个方面的趋势,即一个整合,三个融合。物流行业必须整合,特别是公路,目前95%以上的物流是专线在承接,但这些专线企业一没品牌,二没网络,三没信息化,四没标准化。如果公路运输不解决这些问题,整个物流成本无法下降。今后市场会推动专线物流企业的整合。三个融合是物流与商贸业和制造业融合;供应链的三流融合,即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融合。
我国物流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地盘,第二个阶段是开发新产品,这也是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所处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搭建良好的商业模式。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应该是有什么而给客户什么,应该是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来解决。我认为,平台加供应链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重要方向。
李洪国: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是物联网+供应链。由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做出优化和重构,这种重构带来更大的价值创造,可以更节省成本,也可以有更好的客户体验。
推动行业变革
主持人:目前来看,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是转型升级,面临这个趋势,各位目前在做什么?
卫光: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是把上游和下游资源整合起来。这种整合包括与普洛斯同样做仓储的企业,也包括上游企业,给社区一个回报。也就是说普洛斯走到哪里,要使当地的城市功能或者是工业区的功能有所提升。
同时,要给交通物流企业一个家,普洛斯不再仅仅提供仓库出租,而是把物流园区作为一个服务中心,由此延伸普洛斯的各项业务。
最近由于物流业比较受关注,物流设施提供业也水涨船高。有人质疑物流市场能否容纳这么多的仓库设施。打一个比方,无论房地产开发商建造多少房子,酒店一定是需要的,因为它是一个公共平台。普洛斯一如既往地坚持信念,在整个物流业发展的时候,坚定不移地做物流设施的平台。
李永和:京东商城致力于整个供应链建设。运输配送环节是生产型服务业,我们把不同的商品组成一个包裹,这是客户所需要的。在整个物流运营上面,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大家都知道京东是自建物流,但是京东不管仓储还是配送,都有大量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随着行业模式进一步的细化,各个合作伙伴在生态圈里能实现自己的需求。实际上这个方面,京东与整个社会生态圈是抱着很大的期望。
徐水波:我们现在努力实现天网加地网如何汇集在一起,就是做第四方平台+供应链。
李洪国:具体地说一下我们在煤炭行业的尝试。泰德煤网在前几年供应链渠道的基础上,近几年增加了沿海、沿江的配送能力,这是在传统物流领域的尝试。2010年我们设立了东煤交易中心,东煤交易在互联网加供应链的形式上迈的步伐更大。而随着中国神华电子商务的上线,整个煤炭行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加供应链的时代。
8.坚守、升级、拓展、转型 篇八
坚守——脚踏实地
坚守的本钱是专业出版社借以安身立命的基本产品。2005年以来,法律出版社把最能体现本领域专业优势、具有稳定效益贡献、具有较长生命周期和升级潜质的产品称之为“基本产品”。做足基本产品,成为法律出版各领域的基本共识,在“基本产品”的感召下,法律出版产品的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升级——发展愿景
什么是产品升级?升级产品的特征是什么?应当理性认知。以法律出版领域而言,主要集中在应用实务(含大众应用)领域和教育领域(含考试)的产品;升级产品的基础属于基本产品;升级产品立意直接、清晰而精准,有真实的市场需求,与读者(用户)需求契合度更高;升级产品内含的有效元素更多,使用效益更高,目标满足更好;升级产品应当更加细分,满足不同需要;升级产品具有技术引领性和内容前瞻性;升级产品的起点既在本领域、本分社,还要以同类竞争者和社会为参照系;升级产品要获得市场的最终检验。
学术领域也要在把握真实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回溯历史,激活存量,提炼、提纯存量产品中的优质项目和普通产品中的优质元素;注重宏观整体性规划,创立若干主导性基本产品系列,要在增量新产品中,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品质。
拓展——做强优于做大
拓展是一条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荆棘之路。专业出版社也都在不同程度尝试拓展。法律出版社提出的“大法学、大社科”(部分法外产品)的思路,有十分成功的实例,也有投入甚多、产出平平的实例。拓展的成功与否,受队伍影响,也受渠道和营销影响。未来的拓展,法律出版社要更加关注选题和作者的影响力,坚持严格的会议论证制度,坚持品牌影响力的实际效益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实行优化结构、年度资源(书号和资金)投入总量控制。
转型——持续发展
转型不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两个阶段的分离,转型是要加快信息技术运用,加快数字出版进程,实现传统编辑、传统产品与数字出版业务、数字产品同一过程的高度融合和高度协同。在传统板块和数字板块,运用产品数据库,碎片化处理工具,知识互联方法,生成整合新产品,同步出版具有功能更强,细分程度更高的传统产品和数字产品,专业产品和大众产品;法律出版领域要加快探索在线问题提交和解决方案订制;探索建立两种出版协同的运营和营利模式。转型要选择功能强大的相关装备、技术,要对传统出版的流程、机构、管理实行再造。
【物业转型升级】推荐阅读:
物业公司转型升级方案08-24
企业创新转型升级06-23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10-08
企业转型升级人才10-21
转型升级企业管理06-08
企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11-01
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案例10-26
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06-26
以产业转型促城区转型08-12
宣传转型发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