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总结我

2024-07-10

个人工作总结我(共16篇)(共16篇)

1.个人工作总结我 篇一

2010年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转瞬即逝,在镇上工作快三年了,回想刚来报到时的自己,同现在比起来似乎判若两人:一样的是我满怀的激情,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成熟;一样的是平淡琐碎的工作,不一样的是多了几分熟悉;一样的是每天接待的群众,不一样的是认可了我的存在。但是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心未变,那份扎根基层工作的心不移。在镇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下,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个人始终坚持民政工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工作,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工作。现将我一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事求是,找准定位,不断进步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里,汲取了乡镇工作的精华,学习了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与态度,体会了成功与收获的乐趣。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依然坦然和快乐,就是在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岗位,我学会了成长,可以说,它是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我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是我工作能力健全的平台,更是我人生理想清晰化的阵地。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自身素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民政工作的需要,我注重从提高自己政治和业务素质入手,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党关于民生的一系列惠民方针政策。以参加“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为契机,通过镇政府每周 1

一晨会的集中统一学习,书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虚心向工作经验丰富的胡所长请教,借鉴同事们的先进工作经验,增长了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水平,更加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真正的步入了轨道,真正使自己完成了由“同学”成长为“同志”。

其次,加强岗位磨砺,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的基础作用。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领导工作,对镇党委的研究决定,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作为一名民政信息员,按照上级部门建设“数字民政”的要求,对于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到主动积极,尽职尽责。把数据正确录入数字民政系统,同时完成核对工作,按系统要求规范填写信息,真正做到录入与下发文件数据相符。根据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要求,对以户为单位的低保家庭人员进行变更,低保金额的上调变动,低保新老户的增减变化,做到及时更正数据和更新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扎实了基础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领导在第一时间内的信息掌握和查询。一年内共完成录入工作任务:城市低保人员信息2172户6122人,更新低保金6299次;农村低保人员息95户313人,更新低保金380次;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信息72(53+19)条;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信息6条;优抚对象信息174条;60岁以上老龄信息4127条。

每次接到通知我都按要求制作报表,做好收发文件的登记,根据县局检查考核完成民政信息的报送任务。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和刘兴兰到兰炼农场逐户走访,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完成住户的登记统计工作,并为86户268人办理了2011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完成了8040元的工作任务。因来回不方便,加上每天农户白天下地干活家里没人的实际情况,我们就改变工作方法,把时间调整在晚饭后进行,赢得了群众的肯定。

二、正视不足,修整完善,超越自我只有充分认识了自己,找到差距,时刻校正人生航向,才能对自己有所提高,才能端正工作作风。通过对乡镇民政工作的逐步深入了解和认识,我记住了“以人为本”四个字真实内涵:它就是每一季度给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就是在灾害过后给受灾群众送去救灾物资,救助群众于危难之中;就是夏天顶着炎热逐户走访,冬天冒着寒冷传送党的温暖;就是及时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稳定社会秩序。在这样的思想环境里,我也学会了怎样去关心民众,怎样去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民政工作既是政治工作,又是安定民心的工作,把“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思想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对照标准,查找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尽管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但平庸的业绩使我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

1.工作作风有待改进。工作不够深入扎实,有些懒散。工作情绪波动较大,存在急躁思想和畏难情绪,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和责任感。

2.工作标准有待更新。随着对工作的不断熟悉,思想上的惰性也逐渐增加了。工作中进取心不强,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不注重用创新的思维去谋划工作,用更新的举措去推动工作,导致工作按部就班,缺乏特色和亮点。

3.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学习领导的为民服务态度,积极与领导、同事交流,尽心尽力地做一名群众满意的民政干部。无论是对待来服务所办事的单位和人员,还是上访对象和咨询政策的群众,都极力做到热情接待,对其不清楚的问题有耐心的进行说明,对能办的事请抓紧及时办理,不能办的事情也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对需要协助的工作从不推诿,积极主动地配合。

三、寻求突破,提升能力,期待未来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民政的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民政所,只有我们四个人的小团队里,胡所长身体力行,积极带领和督促我们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工作目标,让我们的各项工作始终位于局里的前列,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各种工作难题。对今后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以下计划:

一是努力学习民政业务和数字化信息知识。“数字民政”平台建立之后,面临规范操作的很多问题,这就给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学习始终是不能放松的。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我认为要以自学为主,保证学习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要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性、辩

证思维的能力,着眼岗位需要,盯住职责补课,为民政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数字化民政铺好路。

二是创新求变,自我解压,调整心态。心态决定工作的好坏,所以在工作中要不断自我调适,掌控积极乐观情绪的方向,时刻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在许多 人眼里,政府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地方,其实给予群众方便就是给予自己方便,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自己当成一名求助者,就会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这样毫无声息的流逝,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间意识到时光匆匆。2011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更象征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一年我会加强自律意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倍努力,突破自我,争取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接受组织对我的进一步考验,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魏登艳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2.个人工作总结我 篇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6”: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 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

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拓展思路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也许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 也许是爱书如命的妈妈, 也许是勤俭节约的奶奶, 也许是诲人不倦的老师, 也许是乐于助人的邻居, 也许是酷爱书法的小伙伴, 也许是自强不息的残疾人……选一个印象最深的人来介绍吧!

习作提示

怎样写好这次习作,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呢?

1.抓典型事例, 表述具体。习作时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典型事例。所谓典型, 就是有代表性的东西, 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 生活中平凡小事只要能真切体现人物的特点, 就能打动读者。

2.抓人物特点, 描绘准确。千人千面,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活动等特点, 进行准确地描绘, 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

3.个人品牌 唯我专卖 篇三

这是一个唯品牌独尊的时代,当你代表着一种标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工作状态,那么,不管你的名字是不是与一个知名的产品相关联,你都拥有了一个知名的品牌——你自己!

你必须与众不同今天的职场人生活在一个Brand丛生的世界,必须在林立的Brand中思考、生活、行动和工作。每个职场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那是你获得价值的承诺,是你花费时间阅读信息的价值保证。就这么简单你是个品牌,你要对你的品牌负责,让它知名起来。

成功没有捷径,建立自己品牌的方法也不只一种,《品位》向四位成功的品牌经营者——不仅仅是产品品牌,更是个人职场品牌——征询,了解他们的“名牌”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移情动心

颜微茹TOUS汤尼宝丽中国区总经理

最初接触TOUS,我想:“一只简简单单的熊,也可以有这么大的魅力?”现在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那只熊!

出差到西班牙时,微茹见识了TOUS的魅力。“圣诞节前,在巴塞罗那最大的商场里,要拿号码排队购买仍挤得人山人海的专柜就是TOUS的。”那年,微茹收到的圣诞礼物之中,最喜爱的就是这只“熊”。

“平日聊天也会不经意说起某样产品设计多么独特,质地多么棒,我的朋友都说,‘你真的太喜欢自己的品牌了!’那当然如果不是这么心动,又怎么有信心让别人心动呢?”微茹大笑。

这富有童趣和创意的通感甚至被传递给每位店员,“有一次在南京西路的店面看到店长向顾客推销,她这样说:‘您看的这只小熊是女生哦,看她的眼睫毛多长!’对方一听就笑起来了。”后来呢?对方成为了TOUS的忠实顾客。

《品位》观点

人们总是会被有着相似情绪的人所吸引,学会如何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其他人,当这种传递成功,品牌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

自推自演

吕荣庆英孚市场及业务拓展部副总裁

对品牌有足够的自信,也能够轻松有效地管理,对英孚的特色,我演绎得挺恰当,大家也都接受了!

其实,Michael(吕荣庆英文名)是天生能够以放松态度对待一切的人,不论是“EF教育”这个品牌,还是自己的形象。我们经常在出租车座位后面的小屏幕上看到,那个开心笑着与外籍女教师演绎“绑定式教育方法”的男子,Michael说,这个广告播出的头一个月,自己的手机每天接到N个电话,对方第一句话都是“我看到你做的那个广告了哦”。

他笑着拍一下手掌:“很多好久不联络的朋友,都因为那个广告再次跟我联络上。没想到,只拍了一个下午就完成的广告,效果很不错!”Michael评价得成竹在胸,令我相信,其实他内心一直都确定会有这样好的宣传效果。

《品位》观点

广告是最好的宣传,然而以自己的形象为产品、品牌做代言,更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广而告之”。

借光发光

郑小丹伽蓝国际美容集团董事长助理

大家都用请明星做代言人的方式来宣传,我们找到别人意料之外的人选。还会把这个人选调整到最契合我们品牌的样子。

郑小丹是那种典型的、爽朗的北方女子,她要求高,点子多,为自己公司品牌提出来的宣传点子总让人眼前一亮,她作为“明星买手”的身份更是值得职场人好好琢磨一番。

妩媚的万人迷陈好,在郑小丹手底下变得清新自然;而作为话题女王的范冰冰,则变成了爱心天使。“我们签明星,不但是看中她们的星光,更要她们展示出符合我们产品的独特气质——这种要求独一无二。如果不能做到,就着手把效果修正为我们需要的,要让明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才可以。”

不但要代言明星们美得独特,郑小丹也要求自己成为追求美感的表率,“别人是买个衣柜装衣服,我是买个别墅装衣服。”她喜欢美的东西,从事了美的事业,还在做着美的表率,“明星买手”也丝毫不缺明星气势。“你本来就很美!!”伽蓝旗下自然堂的广告这样说,郑小丹也是这样表现。

《品位》观点

借光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凿壁偷光为的是学习借鉴,能够真的为我独用、互相辉映,以至自己身上都放光,才是最高境界。

唯我标准

宋波上海映巷创意工场策划总监

我没有刻意去经营什么个人品牌,只是一直坚持用自己的一个标准去做事,坚持到我的标准成为被行业所认可的标准,我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做一个创意园区不容易,虽然在国外这种艺术园区是很常见的,但要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觅得一片合适的地方容纳创意产业,在几年前还没有那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最初不过是一个想法,在宋波心里,这想法被慢慢打磨得越来越精确——一如摄影的技巧,没什么妥协的余地,通向完美的道路只有一条。

摄影师的艺术家身份,和创意园区策划总监兼总经理的身份在固有概念里多少有些冲突——商业和艺术的那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宋波自己却说,对他而言,能够称为“矛盾”的,大约就是目前摄影师和管理者这两重身份。前者要应付客户们不切实际的拍摄预期,而后者则要面对和他一样需要大空间进行创作的员工们。“对客户,可以不厌其烦说服对方直到接受你的建议,管理下属却没有这么容易,要让他们明白你的选择、你的标准,真正融入到这个品牌标准。”

品牌对宋波而言,曾是身为摄影师的自己,是那个名为“映像行”的摄影团队,是定西路上的“上海映巷”,也是坚持个人标准的一种职业态度。

《品位》观点

4.个人工作总结我 篇四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认为我还是很注意学习和总结的,从工作第一年起每个学期必写工作总结,平日里有心得也写上几句,可别人看后,总说写得真好,就是理论不够。于是再写总结时,索性把书的理论一抄了事,这样做不时还有论文获奖呢。可有人又说写得不够实在,这下我可百思不得其解了。随手翻看了几本《科研论文导写》、《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等书,使我开了窍,原来没有经过研究写出来的东西是空洞和乏力的,只有把理论融进我的经验之中,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有说服力和令人信服的。

接触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使我如沐春风;新旧教育观念的更替,让我困惑!挣扎!这些迫使我不得不去研究,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把学习的理论融入实践中去,如何去研究现实中我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然而,此时学校却要我担任一年级小班班主任,这对于一个从未当过班主任的数学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在每天繁忙无序的工作中,一个个问题向我袭来,面对几十个娇生惯养的小娃娃和不断出现的难题,我茫然不知所措,天天这么忙,教室里的清洁都干不完,还搞什么学习研究?就在我苦于班级事务缠身,感到懊恼之时,学校办起了科研课题讲座,由柯美荣校长主讲。每周讲座使我了解到更多的教育科研的相关知识和课题研究方法。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研究”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完全有条件进行课题研究,原本对自己的研 1

究能力表示怀疑的我开始跃跃欲试。一次偶然的机会,柯校长下年级组检查工作,和我谈到班级管理的工作问我:“刚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不是很累?”我点头说是。“那么为什么不把你所遇到的问题转变为你所研究的课题呢?不要站在问题的门口嘛,要敢于对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把它研究透了,解决它,走出一条科学育人之路。”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柯校长又拿来《在小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借我阅览,从此我成为了这一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五”科研重点课题组的成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课题”,也是我迈向教育科研的第一步。从此“科研”从高不可攀的位置来到了我的身边,它从神秘的宫殿中走了出来。

品尝

在小班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的系列化”研究中,我和另外几位老师承担的是小班化班级管理机制的研究。在研究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如何和学生的关系好起来”。带着这个问题,我首先拜读了丁榕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手记》和《班主任之友》等刊物,探讨班主任工作的多重角色:学习探索的伙伴、关心疾苦的妈妈、治病救人的大夫、知心相伴的姐姐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在半年后的班主任经验总结中,我收录了一学期来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家长和孩子们撒下的无数个善意的“谎言”,这些“谎言”解开智障孩子父母心中的顾虑,使特殊儿童能不受歧视的随班就读,鼓舞着孩子们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很快的适应校园的学习与生活。这篇经我整理的《谎言》,在班主任经验总结会上进行了交流,获得了教育创新奖。师生关系的研究,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向前迈了一大步,我设计的队会《我是创新小龙人》在区中队会比赛中获叁等奖。在教育科研中品尝到甜头,使我的班级工作能快“半拍”。

喜悦

随着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及现象,使我关注到班级中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从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入手,为儿童创设各种教育情境,从教学的多种设备教具等方面为儿童提供最优化的物质环境,却往往忽视了儿童交往这一重要的精神环境,而这些刚刚入学的独生子女都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小宠儿,他们在个性、情感、智力、习惯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根本不懂如何与伙伴交流,缺乏交往互动意识和手段,恰恰这个年龄段孩子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经常碰到个人力量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渴求与人交流、切磋,交流能激发人的思维和创造,是获得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奇思妙想、创新的火花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班主任老师应该引导儿童在交往的平台中乐于、敢于创新。在这样的思考下,我拟定了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搭建儿童交往的平台〃培养创新品质》,并对儿童交往困难的原因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环境这两个问题作了研究,收集了案例,并从班级环境的创设、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及班级自动化管理四个方面撰写了《发挥小班班级管理优势〃培养学习创新品质》一文。在本科学历提升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得到评审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论文评定优。正是在课题研究指导下,我的数篇论文获奖,并帮助我解决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它让我用科学的方法自觉的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从不同侧面得到了提高与升华。让我感受到研究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回味

在理论指导下,我还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为课题组提供了

3堂研究课《小免请客》、《捆小捧》、《最喜欢的水果》,前2节在区内交流,《最喜欢的水果》还获特教优质课二等奖。课下,课题组成员畅所欲言,就小班学生个性品质及创新品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正是在一次一次研讨中,我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完全凭老经验办事的倾向,在撰写论文时,是否有凭感性经验假设教学策略,形成空洞书面材料的现象。《人民教育》一篇评论员的文章说得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我开始深深思索:我该如何创新?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突破,提出新见解?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与角度,找到突破自我的着力点?我该放弃些什么?选择些什么?坚持些什么?课题研究使我清醒的发现自身思维视角上存在的弊病,同时,他所折射出的富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哲理性的信息,有如推动时光机器的助推器,让我不停地思考,追问,探究。很快我就找到了答案:放弃和摆脱习惯经验与模仿借鉴的依赖;选择和创造对未来教育有现实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坚持教育科研中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它将是我跨越“经验的窠穴”走上“科研之路”的“研究宝典”。

5.个人工作总结我 篇五

5月27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会上我校心理辅导老师xx老师作了《xx》的书面发言,全面介绍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经验,赢得了很高评价。并请我作了前段政教工作经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围绕一个主题打造两个特色调动三方力量开展四项工作》

一、围绕一个主题: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健康成长

“政教”可作以下解读,一是政治教育,即政治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这是第一层次;二是正面教育,即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正确引导学生走上正路,这是第二层次;三是人本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这是第三层次。我认为教育要深化,要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打造两个特色:红色政教,阳光心育

红色代表进步与向上,红色政教就是强调教育的鲜明方向性。把红色政教作为特色来打造,这是学校教育的现实需要,现在的学生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方向,急需加强引导,激励奋发向上,展现青春与活力。

我们坚持抓“五红”打造红色政教

1、升红旗。每周一升红旗开展全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一是领导讲话,点评教育工作;二是美文欣赏,由文学社的优秀社员宣读佳作;三是风采展示,推选班级展示唱班歌风采;四是国旗下的面试,就学生关注的问题设置考题,推选学生即兴答问。

2、唱红歌。红歌指的是积极向上,励志育人的好歌。开展唱红歌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提振学生精神,引导学生向上。我们有学校的每周一歌,班级的唱班歌,全校的校园歌手大赛的活动

3、树红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树立身边的典型。评选和推介每周一星。先后推荐了“学习之星”“助人为乐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

4、开红博。通过网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心灵。学校心语屋开设了博客,有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开了学生的心头结,缓解了学生压力,增强了学生信心。

5、做红事。通过“争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爱心社团”“学雷锋”等活动,营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在做红事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我们扎实搞好心理辅导,打造阳光心育

搞好心理辅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深化,是教育的回归,特别是学校安全的保障。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学生内心,只有搞好了心育工作,才能根本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校动真格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阵地建设上给位子,有专门的心语屋;在待遇上给票子,享受班主任待遇;在人员选择上选才子,从高从优选择。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讲座,接纳了一批学生来心语屋咨询,教育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心地更阳光了。

三、调动三方力量

一是学生参与。有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才有实效。学生通过学生会、学生自治、学生社团等组织与平台参加与学生相关的决策,参加学生管理,效果好。

三是家长参与。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允许部分学生家长到校陪读,全过程参与教育与管理工作。

四、开展了四次大的活动

一是学雷锋活动。

二是感恩教育活动。请张自学教授来校授课,师生家长全参加,效果极佳

三是安全文明教育月活动

6.个人工作总结我 篇六

第一人称叙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非空缺, 唐传奇以及明清笔记小说中已开始尝试用“余”、“予”的口吻叙述。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大多是作为世界的观察者和故事的记录者出现的, 不具备个性面貌, 缺乏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 仅仅是一个叙事工具, 与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说书人没有本质区别。即便是晚清新小说, 政治或社会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也是写见闻录的方式, 如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王濬卿的《冷眼观》等, 以“我”的游历作为框架描写晚清社会各方面的情状。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个“我”, 已经成为没有“自己”的空壳, 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 是清末民初的几部哀情小说。

一.“我”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禽海石》。小说的故事情节殊无多少新意, 但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是晚清长篇白话小说中最早并始终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作品。它以“我”为叙述者, 书写“我”对已故爱人顾纫芬的回忆, 叙述人“我”与主人公“我”合二为一。这种新的叙事角度很快为评论家所注意。《禽海石》结尾标明“耐记”云:“男女爱情如此, 可谓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妙在作者笔墨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诚说部中所仅见。”钟骏文评《禽海石》:“是书皆病中自述幼年情事, 缠绵悱恻, 曲折淋漓, 事事从身历处写来, 语语从心坎中写出, 一对可怜虫活现纸上。”评论者无疑是相当敏感的, 他们把握住了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质, 即“作者笔墨自始至终一气呵成”、“事事从身历处写来, 语语从心坎中写出”。

小说《禽海石》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 更便于直接倾吐缠绵悱恻的自我情感, 所谓“将韧芬待我的无限深情, 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从而“与天下有情人共读之”, 甚望中国以后“重定婚制, 许人自由, 免得那枉死城中添了百千万亿的愁魂冤魄, 那就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这种叙事角度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 使读者与作者感同身受, 从而认同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因此, 第一人称叙事对于《禽海石》而言绝不只是布局上的意义, 更直接指向批判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追求自由结婚乃至人之自由的叙述目的。“我”成为“情”的化身, 这种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人”的标准和规范的突破, 与尊重个人自由自主的现代观念相吻合。

如果说《禽海石》还带有“功利”色彩, 作者的面貌隐而不现, 并偶尔出现“看官”等逸出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 那么广受研究者关注的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则更加纯粹和自我。《断鸿零雁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俗名三郎, 已受完三戒出家为僧。“我”下山化缘偶遇儿时的乳母, 并得知自己真实的身世。“我”在筹措路费卖花途中, 又遇到幼年时定亲的未婚妻雪梅, 并受其资助赴东洋寻找亲生母亲。“我”来到逗子驿樱山村, 得以依绕慈母膝下享天伦之乐。母亲定下“我”与表姐静子的婚事, “我”亦深爱静子慧秀孤标。但“我”终因自己三戒俱足之僧的身份, 选择了逃走, 悄然回到中国。《断鸿零雁记》不仅因其涉及僧俗恋爱的题材而被认为惊世骇俗之作, 更是在个人化的叙事方式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断鸿零雁记》较为完整地实现了叙述人“我”与主人公“我”的合二为一, 更进一步拓展为著述者、叙述人和主人公的三位一体。众多研究者已经指出, 《断鸿零雁记》实为一部自叙传小说, 三郎即作者自况, 三郎的性格、身世、遭遇都与作者极为相似。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 本身就是一个“异数”。他亦僧亦俗, 极富浪漫气质和文学才情。他是父亲与其妾河合仙之妹的私生子, 他与日本艺妓百助交往甚密。当然, 尽管《断鸿零雁记》是自叙传式的小说, 仍表现出小说的虚构和创造, 不能将曼殊与三郎、百助与静子完全对应。笔者在此较为看重的是, 苏曼殊不殚于在小说中表现自己的人生遭际、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 这比僧俗恋爱题材更为石破天惊。

中国古代小说作者往往十分注意撇清自己与叙述人、主人公的关系。如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写进了小说, 但为了防止读者把自己和叙述者等同起来, 便在第一回明确告诉读者此书为“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后来又说是空空道人把石头上所记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 问世传奇”。追溯这一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传统儒家文化克制个人、个性而形成封闭、内向的集体无意识。

苏曼殊被公认为晚清时期具有自我和个性意识觉醒之人。他在小说《断鸿零雁记》中将自己的故事、遭际和盘托出, 尽情倾吐自己的情感、情绪, 实在是把他自己的全生命写在里面的。他的另外一部小说《绛纱记》同样如此。《绛纱记》讲述“余”与五姑、梦珠与秋云的不幸恋情, 也投射了苏曼殊自身经历的影子。读者不再被设定为受教育者, 而是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读者所关注的, 也正是“我”的性格、个性。这无疑是觉醒的“个人”在晚清时期发出的似弱实强的呼声, 甚至可以说“曼殊上人思想高洁, 所为小说, 描写人生真处, 足为新文学之始基乎” (1) 。

第一人称叙事的变格——日记体、书信体小说, 也进入“新小说家”的视野, 并产生了创作成果。1901年邱炜萲评《茶花女》说:“末附茶花女临殁扶病日记数页。时与亚猛判别久矣, 凄恻之情, 不忍久读。” (2) 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读者对这部译作的主要反应是“但见马克之花魂, 亚猛之泪渍”, 邱炜萲所指出的《茶花女》中插入日记的文心笔意并无多少人关注。直到1913年徐枕亚创作《玉梨魂》, 日记才真正进入中国小说的布局。小说第二十九章引录筠倩临终日记十则, 显然是学习《茶花女》的笔法。有意思的是, 徐枕亚似乎并不满足于区区十则日记, 两年之后通篇以日记体改写《玉梨魂》, 从而有了中国第一部长篇日记体小说《雪鸿泪史》。另外, 无论是《玉梨魂》还是《雪鸿泪史》, 都穿插引录了大量书信。中国小说与日记、书信的结合, 竟然都肇始于徐枕亚的小说创作。这位历来被列入鸳鸯蝴蝶派而颇受微词的小说家, 对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实在功不可没。

陈平原认为, “新小说家”容易忽略日记体、书信体小说的心理化与个性化特点, 只是模仿其表面的文体特征。笔者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徐天啸为《雪鸿泪史》作序时特别指出:“《玉梨魂》为振亚之作, 而《泪史》则为梦霞之自道。振亚之作, 为设身处地;而梦霞之自道, 则为现身说法。”“设身处地”与“现身说法”, 道出了两部小说叙事方式的主要差别。既然《雪鸿泪史》采用“梦霞之自道”的方式, 就绝不仅仅是靠日记实现“哀感顽艳”的抒情效果, 更应该看作是作者追求真实性、主观性和抒情性的可贵尝试。徐枕亚在《雪鸿泪史·自序》中则明确表达:“余著是书, 意别有在, 脑筋中实并未有‘小说’二字, 深愿阅者勿以小说眼光误余之书。使以小说视此书, 则余仅为无聊可怜、随波逐流之小说家, 则余能不掷笔长吁、椎心痛苦!昔有苦吟者之诗曰:‘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余愿即借此二十字以题余书, 并质阅者。” (3) 作者不愿读者以小说的方式阅读《雪鸿泪史》, 强调真情难抒、渴求知音, 不正是对小说心理化与个性化的寻求吗?作家与人物合二为一, 借书信、日记书写自己的感情, 靠真实、深邃的内心世界感动读者, 从而更好地体现作家的个性、自我。

《玉梨魂》《雪鸿泪史》开创了日记体、书信体这种极富个人色彩的小说文体。紧随其后, 周瘦鹃的《花开花落》和《珠珠日记》, 包天笑的《飞来之日记》和《冥鸿》, 李涵秋的《雪莲日记》, 吴绮缘的《冷红日记》等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接踵问世。民初的这批日记体、书信体小说可能还处在描述见闻、叙述故事和表现内心、描绘情绪的中间阶段, 但它们至少标志着新型的日记体、书信体小说开始在中国小说界扎下根来, 预示着“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到来和新型小说文体的成熟。

二.“我”的内心世界的出场

客观地讲, 中国古代小说中也不乏出色的人物心理描写。但由于个人感情受到的抑制以及第三者客观讲述的间离作用, 小说实际上难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具体、细致的开掘。当小说以“我”来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 就是小说由外部的情节描写开始转向内部的心理描写, 情绪和心理等细节、内倾的描写开始占主体地位, 即“我”的内心世界的出场。

在以“我”为叙述者的小说中, 心理描写不再是单一的、一段一段的, 而是在整个行文过程中, 随时随地自我剖白。

以《断鸿零雁记》为例, 作者苏曼殊是以写诗的方式来写小说, 作品中的“余”常常无限感慨。余在三戒俱足之日, 不禁感叹“计余居此, 忽忽三旬, 今日可下山面吾师;后此扫叶焚香, 送我流年, 亦复何憾!如是思维, 不觉堕泪”;余在乡间忽逢乳母, 听说了生母之事, 则“满胸愁绪, 波谲云诡;顾既审吾生母消息, 不愿多询往事, 更无暇自悲身世”;余得到雪梅的书信后, “是时心头辘辘, 不能为定行止;竟不审上穷碧落, 下极黄泉, 舍吾雪梅而外, 尚有何物”;余得见母亲、姨等亲人后, 思量“余自脱俗至今, 所遇师傅, 乳媪母子, 及罗弼牧师家庭, 均殷殷垂爱, 无异骨肉。则举我前此之飘零辛苦, 尽足偿矣。第念及雪梅孤苦无告, 中心又难自恝耳。然余为僧及雪梅事, 都秘而不宣, 防余母闻之伤心也”;余见静子翩若惊鸿至己身之前, 遂“不敢回眸正视, 唯心绪飘然, 如风吹落叶, 不知何所止”;余答应母亲与静子订婚后, 又“云愁海思, 袭余而来。当余今日, 慨然许彼姝于吾母之时, 明知此言一发, 后此有无穷忧患;正如此海潮之声, 续续而至, 无有尽时。然思若不尔者, 又将何以慰此老母?事至于此, 今但焉置吾身?只好权顺老母之意, 容日婉言劝慰余母, 或可收回成命”, 等等。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心理活动, 不一而足, 不胜枚举。小说主人公“余”的心路历程,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逐渐显露在读者面前。笔者同意陈平原的见解:“《断鸿零雁记》正是郁达夫自叙传式小说的先驱。只要不从三角恋爱、而是从‘方外之人亦有难言之恫’的角度来解读, 不难发现其感情的脉络。这绝不只是一个哀艳的故事, 而是一个在东西文化、俗圣生活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心灵的自白。” (4)

在以“我”为叙述者的小说中, 心理描写不再仅仅被用来丰富情节, 而是开始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 以对主人公心理的摹写、情感的抒发带动全篇。

苏曼殊的小说《断鸿零雁记》中, 当母亲为“余”与静子订婚、“余”亦对静子产生感情之时, “余”想到自己的处境遂有一番内心独白:

余谛念彼姝, 抗心高远, 固是大善知识;然以眼波决之, 则又儿女情长, 殊堪畏怖。使吾身此时为幽燕老将, 固亦不能提钢刀慧剑, 驱此婴婴宛宛者于漠北。吾前此归家, 为吾慈母;奚事一逢彼妹, 遽加余以尔许缠绵婉恋, 累余虱身于情网之中, 负己负人, 无有是处耶?嗟乎, 系于情者, 难平尤怨, 历古皆然。吾今胡能没溺家庭之恋, 以闲愁自戕哉?佛言:“佛子离佛教千里, 当念佛戒。”吾今而后, 当以持戒为基础, 其庶几乎。余轮转思维, 忽觉断惑证真, 删除艳思, 喜慰无极;决心归觅师傅, 冀重重忏悔耳。第念此事绝不可以秉白母氏, 母氏知之, 万不成行矣。

这一番内心独白, 把“余”的挣扎与痛苦, 清楚地展现出来。这种矛盾搅得“余”寝食难安, 无奈之余, 选择了逃避。于是, “余”清早留书出门, 借口到板桥之下拾螺蛤匆匆出走。

小说《禽海石》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得格外突出。当“我”在院子里偶逢意中人纫芬之后, 产生了重重叠叠的一连串想法:

我仍旧回到自己卧房, 叫王升点上洋灯, 独自一人坐在灯下, 细想日间遇见纫芬的情形并纫芬母亲问我的那些说话。想我那纫芬今天与我在此地重逢, 不知他心上怎样的欣喜, 要不是他母亲与他的姊姊都在一块儿, 不便和我畅叙离衷, 我早已和他在假山脚下, 把以前彼此渴想的说话尽肚子说出来了。又想纫芬的母亲初次见我的面, 就问我多少年纪, 读什么书, 定是他想把纫芬许配于我, 不然, 又何必问得这般详细?我想:我父亲是个部曹, 纫芬的父亲是个翰林, 门户要算相当, 况且又是同乡, 又是同年, 就是两家结个一门亲, 未为不可。想到此间, 我心上便顿然快活起来。过后又想:纫芬的年纪现在已比从前大两岁了, 他的父母与他的姊姊又住在一屋, 屋子里耳目众多, 他既然不能天天出来上学堂, 我怎好天天到他屋子里去和他亲热?纵然他母亲有意要我做他家的女婿, 但他是女家, 不便先行启齿, 我又不便将这些说话对我父亲说。就是我想个方法, 叫他人把这意思去打动我的父亲, 还不知我父亲央媒去和他说合在于何年月日。我既然不能常常与他见面, 又等不得父亲央人去做媒, 似这般室迩人远, 岂不要活活的把我闷死了?我想到这里, 我心上又顿然焦躁起来。

停了一停, 我又想:现在要我父亲去央人说合的话, 所谓“远水救不着近火”, 我此时且要想个与纫芬天天亲热的方法要紧。于是, 又想来想去想了半天。忽然, 绝处逢生, 被我想出两个妙法来了。一是我对我父亲说明, 只说那三间书房地方雅静, 要在那里设个书案, 以便晚上在那里用功。纫芬是最爱看花踏月的人, 只要是月夕花晨, 他必然到院子里来, 我就可以请他到书房中坐坐。一是杭州的风俗, 男女本不甚避忌。他住在我的后院, 我何妨天天进去和他聚首?只要我嘴甜会说话, 会奉承, 在他家仆婢头上常时花上些小钱, 那里有拒绝我进去的理?我想到此间, 我心上又不觉顿然快活起来。继而我又想到:我这两个方法虽然是好, 万一我父亲不许我摆设书案, 我将如何?万一顾年伯治家严肃, 不许我时常到他屋子里去鬼混, 我又将如何?我想到这里, 我心上又不觉顿然焦躁起来。

这番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和纫芬之后的交往幽会和感情发展, 都源于这一晚上辗转反侧的细想、想、又想。

在“我”为叙述者的小说中, 人物形象也因为心境、情绪的抒写而饱含情感内蕴, 显示出灵动和个性。

《断鸿零雁记》中“余”想起自己的身世, 悲从中来, 不觉堕泪, 叹曰:“人皆谓我无母, 我岂真无母耶?否否。余自养父见背, 虽茕茕一身;然常于风动树梢, 零雨连绵, 百静之中, 隐约微闻慈母唤我之声。顾声从何来, 余心且不自明, 恒结凝想耳。”继又叹曰:“吾母生我, 胡弗使我一见?亦知儿身世飘零, 至于斯极耶?”这段内心独白不但引出了小说“寻母”的事件, 也展示出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这种性格持续发展, 以至于在日本寻见母亲之后, “甫推屏, 即见吾母斑发垂垂, 据塌而坐, 以面迎余微笑。余心知慈母此笑, 较之恸哭尤为酸辛万倍。余即趋前俯伏吾母膝下, 口不能言, 惟泪如潮涌, 遽湿棉墩。”接下来, 母亲让“余”娶表姐静子, “余”和静子互相爱慕, 但“余”作为佛门弟子必须抛弃七情六欲, “兹出家与合婚二事, 直相背而驰。余既证法身, 固弗娶者, 虽依慈母, 不亦可乎”。婉转细腻的心理描写, 逐渐将主人公“余”进退失据、优柔寡断的性格展露无遗。

《禽海石》中的主人公“我”则是迥然不同的一种形象。“我”与纫芬再次重逢后, 一整晚都在想着如何设法与纫芬能够天天见面。“我”如愿到了后院书房读书, 却两天没有见到纫芬, 不免心上诧异:“莫非是纫芬病了?否则, 顾年伯的家规严, 不许他轻易见客。不然, 他和我的交情是异常浃洽, 好一似管夫人所说, 重新捻作两个泥人儿似的。他明知我坐在中堂和他母亲说话, 哪有不出来见我的理?”“我”分明是一个情窦初开、性格急躁的少年形象。当“我”终于见到纫芬, 并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暗示之后, 慢慢地想:“纫芬所说的他姨母的贪小、爱酒, 与他姊子性气高傲、不能早起的脾气, 乃是两个题目。我有了这两个题目, 我就可以做文章了。”“我”处处随机应变, 为了爱情使出各种小诡计, 果然得以和纫芬共证同心、耳鬓厮磨。“我”除了“情”字以外别无人生大事, “我”对爱情的炽烈、忠贞, 这些都构成了“我”不同于流俗的个性面貌。

在这些小说中, 主观感受性的心理内容大大强于客观描述性的叙事内容, 给小说笼罩上一层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有力地推动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出场, 开始创造中国小说史上真实、丰满、个性的“我”的形象。

注释

1 钱玄同:《致陈独秀信》, 陈平原、夏晓虹编:《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二卷)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4页。

2 邱炜萲:《茶花女遗事》, 陈平原、夏晓虹编:《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45页。

3 徐枕亚:《雪鸿泪史·自序》,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小说集六》, 上海书店1991年版, 第598页。

7.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篇七

第一次选择

我是福建省漳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大学时代的我,一心只想做个好医生,所以1998年大专毕业后我选择继续读三年“专升本”。由于家中生意上的变故,本科期间我连学费和住宿费都交不起,所幸当时有辅导员帮助,费用可以暂欠。为了生计,这三年我边上学,边打工,做过家教,做过DM单派发员,最难忘的是我还几次充当了学校制药厂的“小白鼠”,让别人一天从我胳膊上抽10次血……

毕业前一年,同学介绍我到一家部队医院上班,听说能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300块钱,我激动得一夜未眠。在这家医院,我学到很多专业技术知识,记得那天第一次独自上夜班,凌晨来了一个满头鲜血的病人,我给他缝了10针,不过是用一直颤抖的双手完成的……临近毕业,医院来了一位患骨肉瘤(骨痛)的小女孩,因为家境贫寒,无力负担治疗费,医院几次催他们离院。我痛恨医院的无情,也一直鼓励她,经常给她讲一些名人成功的故事。我听说即使在美国,经济状况不错的骨肉瘤患者也很难活过5年,她的离去,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医生的无奈与无能。

2001年毕业后,我没有去医院开始第一份工作,而是去了厦门一家国营火药房当营业员,一个月800元钱。很多同事都笑我,父母也很不理解,他们认为我应该选择一个崇高的职业,应该去大医院上班。

三进三出

初来乍到

在这家国营大药房,我从擦玻璃和擦货架开始做起,每天抄一些药品数据回家背,有时候边走边背,一个月后,我闭着眼睛就能说出100多种药品的品名、价格、功效和禁忌症。我逐渐体会到中国医药零售业发展的滞后,也开始学习国外医药零售的运作模式,并向店经理提议,希望将一些当时的先进理念加以修改和应用,比如,实行会员制,为顾客提供免费测血糖、量血压等增值服务,当时这位经理觉得有些天方夜谭。

但有一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开架式销售”。在2001年,这家药房不仅是厦门首家,也是福建省第一家实行开架式销售的大药房。不到7个月,我就被提升为总店经理,本以为可以大干一场,没想到此后这家国营大药房就开始改制,新总经理上任,我被提升为连锁部经理。但是新任总经理对零售并不太懂,在重要岗位上唯亲是任,不久整个公司就人心惶惶。

2002年2月我辞掉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来到广东中山,因为不会讲粤语,那里的公司不要我。于是我又向海南省进军,去一些大的连锁公司应聘店长,都被一一谢绝,在海口市的4个月里,我面试的单位至少有100家,多数以失败告终。

知遇之恩

当生计无法保障时,我回到福州市,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家的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醒目的招聘广告,标题写着“福建省首家大型仓储式医药零售大卖场即将隆重开幕”。我兴奋不已,连忙寄了求职信,不到一周他们就通知我去面试。

这家公司是香港开办的,也就是后来的“惠好医药”,说实话,我从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医药超市,“惠好”的高层们也没有太大把握开这样的大店,他们曾经在上海开过大卖场,经营“惠好”的基本理念将全部照搬大卖场,但对于商品陈列,他们就没经验了。作为首任店长,这样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我当时也不懂依据关联症状、顾客心理进行陈列,只是参照药品分类原则和按功能性陈列。

经过3个多月筹备,2002年11月,这家1500平方米的福建省首家最大型敞开式药店终于开业了,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我第一次体会到“卖药也能这么夸张”,此后每天的业绩都在20万以上,一个月后平均也有15万。2003年我被派到福建闽北地区筹备“惠好”的第一个分公司,总部设在福建南平市,我担任地区总经理,这里的第一家店面同样是1500平方米,开业的成功让我有了“第二次创业”的感觉。

艰难选择

2003年底,有朋友多次邀请我回厦门筹办厦门好又惠医药商场,当时听说这家店是美信医药国际连锁全球最大的店(1400平方米)。我很喜欢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何况又能接受美信深圳总部的系统培训,思虑再三,我不得不作出一个痛苦的选择——离开“惠好”这家培养我的公司,开始接受美信深圳总部的全程培训。回到厦门后我吸取“惠好医药”和“美信”的先进经验,结合厦门地区特点,编写了几万字的《营运手册》,为好又惠医药商场在厦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这家店也成为当时厦门医药行业争相学习的“模范店”。

然而,我担任商场营运总监还不到一年,这里的股东开始发生矛盾。2004年11月,多位股东彻底分裂,很多承诺自然也无法兑现,12月我正式辞职。

步入职业经理人

反思过去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总结医药零售业发展的一些规律,并报读在职MBA。我发现,一个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要克服浮躁,保持成熟的职业心态,较好地把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结合起来;其二,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努力达到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的要求;其三,是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把教育培训和职业经验恰如其分地发挥在职业过程中。

从2005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医药零售的路应该怎么走,中国医药零售究竟路在何方?

尝试与困惑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加盟了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HN大药房,不久就被派驻河南公司任营运总监。为了首次尝试应用与其他省公司不同的考核方案,我多次与部门经理沟通,也几次深入门店与员工和店长交流,尝试用KPI指标来考核激励门店与部门。对于门店,我设计了几个重点指标:营业额、毛利额、经营费用和库存周转天数等,由于这些指标都是跟门店课长和店长商定的,所以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执行,不到3个月河南公司整体毛利比去年同期增长10%。

2005年10月,HN大药房全国管理机构来了位新总裁,他是台湾某大学MBA讲师,曾经是中国“好又多”的创办人之一。当年12月我有幸成为他的助手,在他的指导下我深刻体会到企业标准化和职业化的重要性。2006年2月,我把他的一些运作思路带到广东公司作试点,实践证明这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HN大药房在业内被认为是创造“神话”的企业,曾经连续两年荣膺全同销售量冠军。但这样的企业

同样遭遇了发展的困惑——2005年在全国开的十几家大卖场多数以“亏本”告终,甚至还关了儿家门店。但公司决策者认为:2005年放慢发展步伐,并通过各项整合可以使整个集团有一个质的飞跃。尽管整个集团毛利率的确有所提升,可是截至2006年5月,绝大多数门店的业绩还是在下降,尤其是客单数在迅速下滑,高管离职率也有升无降。

其实,2006年初我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案,或许可以改善HN大药房的发展瓶颈(2006年11月我将这些理念在厦门作初步试点时就取得了一些成就)。事实上,经过4年的快速发展,整个医药零售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整体战略也该随之改变。企业这时可以考虑整合健康相关行业和中医学院的一些成果,尝试新项目的开发——向弘扬和发展中医中药文化精粹的方向发展,集中打造以食疗、营养、体检和中医康复为一体的大型健康广场。也许我在集团内还比较“位卑”,一切努力皆是徒劳,HN大药房复杂化的流程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作风都让我压抑得无法透气。

回家

就在此时,重组后的厦门美信好又惠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的老板多次联系我,希望我回去施展身手,共同做大。我终于离开HN大药房,回到了家乡,这时久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不见了。2006年5月底,我被任命为厦门美信好又惠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和厦门美好医药有限公司(物流公司)总经理,接管后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并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我从全国各地招聘部门经理,开始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部门经理和店长没有一个是股东或我的亲戚。

2006年是公司“大整合”的一年,我们整合了美信医药国际连锁、HN大药房、海王星辰和福建“惠好”等4家优秀企业的成果,结合好又惠3年的营运经验以及厦门地区的特点,总结出我们企业特有的管理体系和营运手册。截至2006年12月,好又惠的所有门店全面盈利,年毛利额比上年增长58%,经营费用下降48%。2007年4月有4家门店开始装修,预计到12月将在厦门再开10家,其中一家将是福建省规模最大(2000平方米),预计零售额也将是厦门第一。

我希望在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医药零售企业走出困惑。我们目前正在计划成立厦门美好医药企业(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定位于帮助医药零售企业进行诊断、管理和资源整合,同时也准备成立店长、职业经理人培训学校,希望能为中国医药零售业培养出一些实用型人才。

回首职涯

看完我的经历,很多同行会有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觉得药店职业经理人并不好做,专业人才市场处于混沌之中,缺乏最基本的流动性、规范性和诚信保障;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药店职业经理人,是否也存在眼高手低、意气用事和过高的心理预期?很多人也会问我,在短短5年的从业时间里是怎样从一个不懂零售的人做到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呢?

首先,中国医药零售业犹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更像个接受能力强又容易冲动的少年。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职业经理人的日子能好过吗?要么忍气吞声,听天由命,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成功;要么继续寻找新的东家——职业经理人离开了东家就像断了奶的孩子,但有时新东家未必会比老东家好到哪里。

其次,中国医药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来源于政策开放与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而这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多数出身“草根”或是“半路出家”,他们骨子里最信任的人并非职业经理人。只有变换角色,低调处世,把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相结合,也许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在美信好又惠任总经理,刚开始老板同样也会监督我,但是当我改变浮躁的心态,处处为公司考虑的时候,就是老板开始放手让我充分发挥的时候。

2001年到2006年,从营业员到总经理,从厦门到河南,从国营小公司到大型医药连锁企业,5年中,每到一家公司我带去的都是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我从不喜欢做与人雷同的事情,所以每到一处我都努力地学习、工作,把这家公司最好的东西迅速吸收然后应用和创新。当没有发展空间的时候,我会换一家更好的公司上班,做更高级别的职务,这是我30岁前的职业规划。这些年,我浮躁过、失败过、痛苦过,但所幸我还很年轻。每次遇到挫折,我都会总结得与失;每做错一件事情,我就会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详细总结,提醒自己不能重复犯错。

8.我敬佩一个人作文 篇八

20xx年是我家永远难忘的一年。妈妈得了重病,从此改变了我家的生活。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妈妈生命危在旦夕。爸爸每日奔波于医院、单位和家之间。家里的一些负担都落在爸爸一个人肩上,再加上我那时刚上一年级,家里各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家里就像翻了天。为了尽量不打乱正常的生活,爸爸一人掰成三瓣使,就连周末都是忙忙碌碌的。

记得那是一个被白雪覆盖的星期天,上午爸爸在家做好热气腾腾的午饭,送到30公里外的医院,没等喘口气的功夫又赶到姥姥家接我,送我去什刹海体校练乒乓球(因为妈妈的最高指示“别因为我的病影响孩子”)。回来的路上,爸爸怕我打完球走那么远的路累,就背着我。途经什刹海的溜冰场,我看到那些孩子们在冰上玩的真开心。爸爸是个细心的人,他背着我忙学起大马跑,还不时地发出两声大马的嘶鸣,逗我开心。街上的人向他投来怪异的目光,他也不理会。他说:“大澄澄,等妈妈病好了,咱一家三口一块来滑冰啊!”“嗯!”我答应着,雪地上留下了“大马”的脚印。

晚上,爸爸还是重复地做饭,照顾我们吃饭,收拾好后,爸爸开始给妈妈读书,我也在一旁听。因为妈妈平时最爱看书,可病重时书都拿不起来。温暖的灯光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时我们不能过正常家庭的生活,但我们却倍感幸福。

9.我敬佩一个人作文 篇九

李阿姨每天辛苦的工作,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但是,李阿姨仍然没有停歇,给我们创造最美的环境,春天,李阿姨扫着被太阳射化的雪水,夏天扫出了人们随地乱扔的垃圾,秋天扫着枯黄的树叶,冬天扫着厚厚的积雪。李阿姨春夏秋冬都在忙碌着,一年四季都不停歇。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到处都是臭哄哄的,人们随地乱扔的碎纸、包装纸、西瓜片堆成了“小山”,当时,正当人们在绿色树阴下乘凉时,李阿姨来了,只见她手拿扫把,认真的扫着,一会儿,一片地方扫完了,不一会儿,又一片地方扫完了……李阿姨的汗水洒满了整个上衣。当第一抹晚霞,缓缓驶过时,李阿姨也终于扫完了,她吃力的推着三轮车,这时的三轮车像是装着千斤重的垃圾,推都推不动,李阿姨推啊推,推啊推,步伐也蹒跚,好不容易才把垃圾车推到垃圾站。

当秋天让果树、粮食成熟时,也让树叶落地了,那时正是李阿姨忙碌的时候,李阿姨每天都弯腰清扫树叶,扫完这一片扫那片,但是秋风好像真要和李阿姨作对似的,她扫完哪里,秋风就把树叶吹在哪里……那些枯黄的树叶,为人们铺上了金色小路,铺上了地毯,风一吹,树叶跑了,风笑了笑,走了,李阿姨看了看,像是对风表示感谢,继续清扫着落叶。

10.我最爱的一个人 篇十

你最爱谁?

从小到大,我不记得她对我的好,只记得萦绕耳畔的唠叨。

“今天冷,带把伞。”“早饭在桌上,豆浆旁边有红糖,放一勺,别放多了。”“多喝水。”“中饭在书包里,别忘记吃了。”

对于以上的话,我都会冷漠的说一声:“哦,知道了。”却转身忘记。

下午回家时,窗外下起了暴雨。无奈的撇了撇嘴,拿出手机,点开短信。

“过来接我。”

马上,她就回了,“好。”

看到她的短信,才将手机放进了抽屉。

夏天的雨像极了我的心情——烦躁。

在教室外站了好一会儿,看不见汽车的灯光,只有雨幕。

裤子中拿出手机,“喂,你怎么还不过来?”

“在路上了,马上就到了。再等一会儿。”手机里传来汽车的“嘟嘟”声。

马上就到了,哄小孩啊。

将背上的背包背好,看着眼前的雨幕,犹豫了一下,还是冲了过去。因为这样,我才没有看见,在我离开后的一分钟,一辆红色的汽车从远处疾驰而来。车上跑下了一个人,在不停寻找着什么。

回到家时,头上都是雨珠,湿漉漉的,真难受。

我回到了房间,正想洗澡时,门外传来了她的声音,“你怎么回来的?有没有被雨淋湿呀?你为什么不等一会啊?……”

“不关你的事。”我打断了她的话,冷漠的说道。

她什么话也没有说,过了一会儿,门外传来了渐渐轻了的脚步声。

在躺上床的时候,迷迷糊糊间,听到了轻轻的脚步声。

第二天打开门时。“嘭”,好像是什么东西被撞到了的声音。

低头一看,是一瓶药。

过了几个月后,她被公司派到日本去了。

还是暴雨,习惯性的发了个短信,等了半天却没有回应。

哦,她去日本了。

下课了,不知为什么,想听听她的声音。

“滴滴滴”声之后,她出声了,“喂……”

听到她的声音后,我却紧张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按下了“挂断”。

看着屏幕上显示着“通话已挂断”,才长叹了一口气。

心里却有一种自己也说不出的烦躁。

一个月后,她回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她:记忆中乌黑的头发中间有着几丝白;记忆中白嫩的脸蛋有了几丝皱纹;记忆中柔软的手却感受到了老茧……

眼睛里看着她有些模糊了起来。

我最爱她——我的母亲。

浙江省乐清市国际外国语学校七(8)班

指导教师:黄 忠

11.我敬佩一个人作文 篇十一

她学习很好,也乐于助人,她每一次考试,总能考到前五名,她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每到上课,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会有她举手、发言的声影,每到下课时,她总会迫不及待的跑出去玩。

李朵儿写的作文非常好,有一次下课,她出去玩,我就在座位上收拾东西,我一不小心,就把她的作文本弄到地上了,我准备去捡起来,在那一刻,看到她的作文,深深的被吸引住了,里面的词语句子,用的都非常恰当,读起来很有趣,也很吸引读者。

她写的字很好看,方方正正的,像书里写的一样。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有些快,我没有听清,就望到她的语文书上,字写的非常好看,记得笔记也密密的。

她的记忆力很强,每当背课文时,她总会很快的记下来背过,我们每次背课文时都会找她一起背,既可以锻炼我们的记忆力,也可以玩的很开心呢!

李朵儿的舞跳得很好,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有她上台表演舞蹈的影子,她像天鹅一样跳着高雅的舞蹈,她还在去年甘肃电视台上了春晚。

她跆拳道打的也很好,在省级打过比赛,还获过奖,跆拳道分各种不同颜色的等级,最初是白带,最高是黑带,她已经离黑带不远了。

她是我们班的班长,把我们的班级管理的很好,老师不在的时候,她把我们班管理的井井有条,很多调皮的人被她管的心服口服。

12.我敬佩一个人作文 篇十二

有一次,一节英语课上,老师说不能来上课了,同学们万分惊喜,高兴的乱成了一锅沸腾的粥,班里的同学有的和左右的桌友说话;有的在和后面的同学玩赛尔号;有的大呼小叫;有的干脆站起来和另一组的同学说话;有的

这时赵琛琳不高兴的大声说:“别说话了!”

教室里安静了许多,但是,依旧有几个同学在小声说话,赵琛琳生气的大步走到讲台上,高声说到:“那个“蝇子”在飞呀!”

台下立刻鸦雀无声,只有陈博在小声的给我说话,他说:“哎,刘子瑄,赵琛琳真是这个料。”我当然没理他,因为赵琛琳已经在黑板上写下了“批评:”两个大字。

陈博当然逃不掉赵琛琳的眼睛,被写在了“光荣榜”上面了,他吓的立刻不和我说话了。

13.结婚?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篇十三

当结婚成为梦想

2006年2月,为了解决前男友劈腿带来的伤痛,我来到了厦门。林慧和方小蕾是我的同事。那时我们住同一间宿舍,闲聊时,她们俩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这个处处是鲜花的城市里完成结婚的梦想。正是她们这个具体而俗气的梦想,很快把我从伤痛中解救了出来。

离梦想最近的是林慧,她当时有一个男友,但对方仗着单位不错,又按揭着一套婚房,稍不如意就威胁说要延缓娶她的日程,林慧常被给吓得花容失色。对林慧这个男友,我很不以为然,原因很简单,我送给林慧的一条棕色的佐丹奴长裤,竟穿在了他身上,他的伟岸程度可见一斑,他居然还时时唠叨林慧不会打扮,食量过大。后来那男的提出分手,林慧哭得稀里哗啦,粘了我们一身的鼻涕和泪水。我原谅她的无知,跨入情场,只和一个能穿女人尺寸的男人恋爱过,眼界能高到哪去。我和小蕾不人道的安慰方式让林慧止住了泪水。

林慧的挫败让我们一夜之间忽然变得理性与团结,我们意识到必须大步跨过那些阻碍我们幸福的男人,去和生命中真正的另一半相遇。当然,这可能需要时间与运气,毕竟要分辨青蛙与王子,并不是一吻就能搞定的。

三朵壁花寂寞地开

参加单身俱乐部是小蕾的提议,俱乐部其实也就是一个婚姻介绍所,每周末给会员办主题派对。那时候,我们正奋斗在各个交友网里,不断更新日志和修得近乎完美的相片。我们三个的主页点击率一直不错,要求和我们联谊的网友也不少,但每一次约见的人都让我们有点悲从中来,多数是让我们打个照面,就想拔腿跑开的男人。因此,小蕾的提议让我们豁然开朗,从网上转战网下,各自花了400元报名,正式相亲约会。

第一次参加单身俱乐部的派对时,我们翻出了各自最漂亮的行头轮番试穿,把一间小卧室变成了喧闹的演出后台。最后我穿了小蕾的裙子,林慧挽了我的手提包,小蕾则戴了林慧的珍珠耳钉。

尽管我们用力地打扮过,但当晚的效果并不好。我被邀请跳了一次慢舞,却因为舞步频频出错,而狼狈地中途退场。有人托工作人员递名片过来给林慧,我们看到一个将近50岁的男人在向我们挥手,吓得立即低下头猛喝茶。

在那天的派对上,我们就像阿雅歌里唱的壁花小姐,坐在角落里,喝着15元一杯的菊花茶,略带失落地看着周围畅快聊天的男男女女。情场到处是对手,必须要为赢得胜利而努力,就像找到一份好工作之前,我们需要积累与磨练。

三朵壁花,总能开出点模样来。

壁花变桃花

我们无一例外地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看到一个单独溜狗或吃饭的男人,就会忍不住推论:他适合我吗々如果不,他适合林慧吗,还是小蕾々有时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男人,免不了要接受我们三个的审视,我们也渐渐知道了各自的口味。林慧想要的是一个眼镜男,长相斯文,能忍受她的慢动作;小蕾的目标则完全以她的大学师兄为蓝本;我最简单,我要一个肯把工资卡交给我的男人。

在单身俱乐部混了3个月,也1禺有能看上的男人,但又总在猝不及防间被旁边窜出来的“狐狸”拐走了:我们鄙视男人的肤浅,又不得不屈服于一个结论,和那些长相漂亮的“狐狸”拼身材与长相,我们完全没优势。我们应该以内涵取胜。林慧眼光扫过我的胸部,哧地笑出声来:“难道要去隆胸?”小蕾双手紧护胸前,哭丧着脸说:“那得多少钱才够啊。”

这两小妮子想哪去了呢?内涵,当然指的是知性、书卷、气质啊。不过我挺喜欢她们这种无厘头式的风趣,它使生活变得更有趣。不管做任何大胆的设想,都可能找到支持者,这正是我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的原因。我们是三个近似结婚狂的臆想者,下了班,最大的乐趣就是一波一波地讨论着和哪个男人有结婚的可能。

一天,小蕾竟然拿出一摞名片,得意地说:“我们在自己家里举办活动,岂不是更有机会。”不愧是做销售的。我们三个挤在一块,从那堆名片里挑出了五个看起来不错的,又拉拔了几个朋友凑数,把相亲派对直接开在家里。

我得承认,在通往婚姻这条路上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我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策划各种见面会。结果,林慧顺利地找到了男朋友。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理想,从不倦怠,虽然有时动机近乎幼稚。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拿到了驾照和心理咨询师资格,小营升了职。我们变得自信,桃花,一朵朵地绽放了。

小蕾和她的大师兄

小蕾突然提出要搬走时,我们都有点发蒙。经过逼问,才知道她遇到了曾经暗恋过的大学师兄,师兄说想找个拼车的人节省点费用,于是她毅然决定要搬到他的附近。被爱情蒙住眼的小蕾压根没想过,她要搬去的地方。租金是现在的两倍,而她的薪水付完房租后只能让她下半月吃方便面,喝开水了。

我们第一次出现分歧,林慧不肯让小蕾独自离开,这几年来,小蕾连一顿饭都没做过。但小蕾却执意要和师兄有所发展。最后商量的结果是,我们一块搬去,不仅可以减轻小蕾租房的负担,而且有两个帮手在,搞定师兄就容易了。这样做不是为了让小蕾感动,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模式,只要是事关对方的幸福,我们就不会袖手旁观。

我们选在了大师兄附近的一栋楼住,为小营和他制造“偶然”的相遇。之后,每天早晨当我们远远地看着小蕾坐上大师兄的车时,就会相视一笑,她很快就能找到幸福的归宿了。

每谈起这段往事时,小蕾总是在大师兄面前咯咯地笑着掩饰她的得意,我们特别愿意看着小蕾在一个男人面前如此鲜活,此时,她那曾让她烦恼的小胎记,早已不成问题。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21楼的邂逅

这时候,我身边也出现了一个男人,他住我们楼上。每次在电梯碰到他时,我总会发现自己心跳不止。我喜欢他手里提着的环保袋,里面清一色的青菜瓜果,我对家居式的男人抱有好感。我的小心思一经透露,我的信件就常常被错投到他的信箱,于是他只得频繁地下楼找我,林慧和小蕾则总是热情地挽留他吃饭。他每次都会带着他的狗儿子,一个把自己的小狗打理得清清爽爽的男人,一定爱家。林慧和方小蕾稚气的想法也打动了我。

事后,我才知道,原来她俩偷偷地为我报名参加小鱼网上同楼有缘的活动,21楼的他正是她们为我锁定的对象,那些投错的信件也全是她们的功劳。我照单全收,他值得,而我也值得。

3朵壁花终于都找到了幸福。小蕾的嫁期临近,我们笑着说要让她从这里出嫁。我们的家人都在外地,硬打硬拼地一路走下来,我们知道彼此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在想什么。

这份友情,已经长成一棵可以依赖的大树,枝繁叶茂。

生命不息,友情不止

2008年12月2日,小蕾住进医院生孩子。接到她的电话,我和林慧赶了过来。小蕾胎盘前置大出血,需要剖腹产,而他们预备的手术费有些紧张。大师兄因为公司遇到经济危机,已经被裁员了,小营知道他不好意思向我们借钱,便悄悄打了电话给我们。我给她存了8000块,林慧又买了许多急用的婴儿用品送到她家。

我和林慧等在产房门前,和大师兄一样坐立不安。当我们在焦灼不安中迎来小生命,看着小蕾平安地被推出来时,不由得喜极而泣。

14.我敬佩一个人作文 篇十四

在寒冷的早晨,天蒙蒙亮时,我正躲在被窝里做我的美梦,突然被一阵“沙沙沙……”的声音唤醒,我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把窗帘拉开,一束刺眼的光射了进来,哦,原来那声音是城市美容师的代表曲。他们每看到有垃圾就弯下腰,把垃圾扫进簸箕,他们这些城市的美容师默默无闻地帮我们营造了一个干净又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的中午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烧得大地都想被火烧过的铁板一样,小草,小花耷拉下来了,小狗伸出了它的舌头,树叶也变卷了,蝉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知了知了”。这是的我正躲在空调房里,一出来就热得不得了,难怪奶奶说我是温室里的小花呢!而此时此刻,城市美容师人人坚守岗位,脸上的汗水一滴一滴的从脸上一直流到了地上,把衣衫都浸湿了,他们正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找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他们也毫无怨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爸爸妈妈都下班了,正坐在饭桌上吃着津津有味的美味佳肴,不辞辛劳的城市美容师正在大街上扫地呢,我早早地吃好晚饭三部曲了,当我们准备上床睡觉时,城市美容师收拾东西,也必背了,消失在我的目光里…….

15.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篇十五

课外时光中,我喜爱阅读,只要拿起书本,就手不释卷了。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让我学到了课堂之外的科学知识、历史故事、还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多么重要;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告诉我,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它面积最大。从数不胜数的课外书籍阅读中我明白了,仅有掌握好基础只是,才能掌握自我的末来。

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男孩子一样,我也由衷的喜爱运动,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单车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运动能强身健体,给我一个强壮的体魄。这么多的运动项目中最喜欢的就是羽毛球了,它是一项很“绅士”的运动,没有足球篮球那样激烈的冲撞,不伤友情哦。它还是一项讲究耐力的运动,需要较好的体能。我在享受这项运动的同时,还认识了许多羽毛球高手,使我的朋友越来越多。

学习作业中,我可是一个蜗牛了,妈妈评价是出了名的“慢动作”——做事情太磨蹭。因些,我常常把握不住时间。一次妈妈外出办事,要我自我一个人在家完成作业,然后才能够玩。然而,我却一心只想着玩去了。妈妈一出门,我立刻欢呼:“最终能够玩了!”于是,我把做作业的事情抛在脑后,和朋友们快活去了。欢乐时光就像“白驹过隙”,一下子就到了妈妈要回家的时间,我才慌忙投入学习,结果作业只完成了一点点。那天晚上我很晚才写完作业。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改正这个坏习惯,才能正确地把握好时间,不然没有时间休息和阅读。

16.“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篇十六

有一留学海外的朋友,前不久写信来,说起苦想家乡种种,最是北京的胡同儿牵肠。胡同儿?不就是那被青色斑驳的墙垣瓦脊、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和片片槐荫所夹着的巷子么。不过,我理解朋友的心情,我们好赖也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了。而且我知道,对这地方,风土的感情,所依之深,深而不可言传,恐怕是在与家乡拉开了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之后,更能得着铭刻的。老舍在离了北京后曾写道: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想北平》)

在上一辈文人里,郁达夫根本算不上北京人。可是他描画北京的秋,也像是一首诗,可以永远地寄在乡亲们心头:

……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蓝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槐树)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倘若朋友能读到这些话,该会重温一番“老北京”的梦吧。北京固然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但往昔总还似残梦一般悠长,或者就成为一种记忆的背景、感情的纽带,或深或浅、或明或晦,总不会不伴了你到天涯去。再放大些,“寻根”的想法,“皈依”的心理,以至于带有传统色彩的人格、经历,也因此而产生出来。通常的说法,称为“民族感情”、“爱国主义”等等。在这方面,可纪念的,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林夫妇并不是政治家、思想家,严格说也不是文学家,虽然林徽因“业余”曾发表过不少诗以及很少的小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主要同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有关,也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体形环境”有关,还有,同培养人才有关。梁思成是清华建筑系的创立者,任系主任多年,还曾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既首选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林徽因也一直任建筑系教授。夫妇俩均故去多年了。梁思成于大动乱(一九七二)时逝世,林徽因中年即多病,久而不支,先于一九五五年故去。

梁、林二位留下的文字不多,典型的学者遗篇。读它们却觉得,虽然属学者的眼光手笔,处在枯燥的建筑概念、公式、图表之中,却与不会说话的对象保持有心灵的交流,诚如所谓不仅用科学家的头脑,而且用中国人的心来对待。比如他们在合作的《平郊建筑杂录》中写道,观摩建筑能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家,但经过大匠之手艺,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锐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

这样的意见,表面看,是讲怎样欣赏古建筑,进一层,早就涉及了一种结构中“积淀”的历史文化意味、审美意味。寻常的看法,或以为那不过是一堆堆这样那样的“封建糟粕”,或以为是早已死去的古董。在“厚今薄古”的跃进时代,这样的意见也只好不当一回事。但梁思成大概不曾改变对历史文化尊重、同情、理解的态度,因为面对一笔遗产,在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比较分析之前,还能有什么更合适的态度呢?自然,在不同的趣味后面总流动着或朴素或造做的感情。梁思成看北京的“城”:“城墙加上城楼,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林徽因也写到北海:“在二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中,尤其是在布局谨严、街道引直,建筑物主要左右对称的北京城中,会有像北海这样一处海阔天空、风景如画的环境,据在城市的心脏地带,实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惊喜。”建筑家的眼睛也是心灵的窗口。

大地上散落着被风剥雨蚀的古建筑,第一次遇上了有现代眼光和同情心的斟察者、探秘者,也作为技术史、文明史的材料被整理,尽管仍然可能被战火吞掉,被“革命”革掉,被“建设”除掉。

一九二八年梁思成夫妇在美攻读建筑与美术后返国任教。尔后直到抗战爆发的一段时间,他们除了教学,主要从事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当时北方土地上犹是战乱未息,交通不便,工作、生活的条件都在难以想见的“糟糕”里。几个书生“孤掌而鸣”,诸事烦难,却不弃恒心及难被世人理解的志趣,尽其心力,寻访古迹,做一种别人不屑干、不愿干、不能干的事情。倒也没谁差使他们,他们满可以呆在客厅里品茗闲谈,感叹着:“‘保存古物’,在许多人听去当是一句迂腐的废话。‘这年头!这年头!’每个时代都有些人在没奈何时,喊着这句话出出气。”

后来,收在《梁思成文集》一、二集中的调查报告,反映了他们当时所做的“有限性工作”的意义,也反映了对古典庄严,智慧的一份同情理解,孤寂者的苦乐。

一九三七年,梁思成、林徽因等四人深入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极具价值保存仍好的唐代木构建筑。后来在追记中写道:“到五台县城后,我们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我们骑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八五年我乘汽车去佛光寺时还能感到山路的陡险——笔者)……近山婉婉在眼前,远处则山峦环护,形式甚是壮伟。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也是“不看不知道”,长途苦旅后的收获,亦非个中痴人所难以理会。这种考查,他们在冀东、冀中、京郊、山西等地开展了多次,兵荒马乱,举步维艰,不能有安心观摩的条件。要乘火车,然而车很糟,“加之以‘战时’情形之下,其糟更不可言。沿途接触的都是些武装同志,全车上买票的只有我们,其余都是用免票‘因公’乘车的健儿们。”(《正定调查记略》)要住,但“打听住宿的客店,却都是苍蝇爬满,窗外喂牲口的去处。好容易找到一家泉州旅馆,还勉强可住,那算是宝坻的‘北京饭店’。泉州旅馆坐落在南大街,宝坻城最主要的街上。南大街每日最主要的商品是咸鱼……每日一出了旅馆大门便入‘咸鱼之肆’,我们在那里住了五天。”(《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当然,更艰苦还在工作本身:(佛光寺正殿)“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像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没有奖金,更没有奖章以及“知识分子事迹报告团”什么的,“左右萧条,寂寞自如”。自如,无非意味着“做该做的事”,也就是卑之无甚高论的责任感。除了做得不够,无他遗憾;除了得到学术发现,也无更大的慰藉:一旦在遗建中发现精美奇特的构造,每每又高兴到发狂,疲乏顿然消失。

从整个建筑学或古文化研究来看,梁氏夫妇的努力只能是有限的、小规模的工作。社会也不大帮助他们,不过连老子也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话,其实并不宜把大小、新旧、急缓作为判断学术工作价值的唯一标准。人们也该承认,既然祖先留下了创造的形式,既然它们负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成为后世的旅游资源),研究它们,便不能不从获取第一手的实证材料入手,以之为基础。寺庙、佛像、栏干、牌楼、塔、桥,民居、店面,既是建筑形体也是人文景观的主要因素,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觉得有用没用,打算肯定还是否定,恐怕都需要先了解,认识它们的结构、材料、背景,鉴别、辨证、比较,然后是阐释。如果没有这一不惮繁琐、吃力的过程,开辟初始的古建档案,大概梁思成后来便无法到美国去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林徽因也无法在那篇成为专业基本读本的《清代营造则例·绪论》中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结构方法。他们的影响会长久存在。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冲突时时以各种形式泛起。而对传统建筑文化尚未有充分认识之前、许多文物建筑便已荡然或被破坏。“反封建”、“模仿欧美”,“厚今薄古”、“深挖洞”以至于“文化革命”,每一次浪潮,都或多或少株连到古代建筑文物。能为古建筑说话的人,如梁思成,不是很多。如北京的城墙,梁思成曾力主保存,提出过辟建环城花园的建议。大概是说了也白说,到城墙彻底拆除,城砖被挪去修防空洞、市民小厨房时,梁思成更是失去了说话的权利。我还记得,一九六八年到六九年,城墙大规模拆除之际,西直门城楼拆到半截,露出一座元大都的小城,跑去看,虽然是外行,仍觉得很有意思,可惜照了张相,还是毁平了。不知道当时梁先生是否知道,有何感想。毁了的便永远毁去了,只能说是“学费”而已,由此想到梁先生“宁肯保存”的主张,不能不感慨于孤寂者的远虑。四十二年前,他说过:“北平市之整个建筑部署,无论由都市计划,历史,或艺术的观点上看,都是世界上罕见的瑰宝,这早经一般人承认。至于北平全城的体形秩序的概念与创造——所谓形制气魄——在在都是艺术的大手笔,也灿烂而具体的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除非否认艺术,否认历史,或否认北平文物在艺术上历史上的价值,则它们必须得到我们的爱护与保存是无可疑问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由早期“建筑意”概念的提出,发展到“体形环境”——大建筑秩序观,梁思成坚持着偏于保守的非简单激进的态度,确立优先考虑“体”,以及与“体”协调的“用”。他警告说:“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楼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摹仿或摹仿不到家的欧美系统建筑,庞杂凌乱的大量渗透到我们的许多城市中来,劈头拦腰破坏了我们的建筑情调,渐渐麻痹了我们对于环境的敏感,使我们习惯于不调和的体形或习惯于看着优美的建筑物被摒斥到委曲求全的夹缝中,而感到无可奈何。”(《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不幸而言中。八十年代的北京虽然尽可能地维持古城风貌,也不能不承受“不破不立”产生的无可挽回的后果,而且在城市功能膨胀中在“体”与“用”的矛盾中处于尴尬,处于生态失衡中了。晚生者不知道白塔寺、隆福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走到朝阳门,崇文门、西直门……竟没有门,“东四”,“西单”何以为名,说到××大厦,××饭店却如数家珍……长城既然是骄傲,城墙,为什么不能手下留情?梁思成在解放初期提出过一个较合理的方案,即保存旧城,在京西五棵松一带建新城,它南起丰台,北至圆明园福海,形成一条新的南北中轴线,与老北京的旧中轴线比翼双飞,长安街一路兼挑二者,一头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一头是古老中国的建筑博物馆。梁思成的设想,不用说,早已被否定了,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梁思成毕竟坚持过作为学者的独立意识,不入云亦云的性格。他是被时代所挫败的。这往事的意义,如马寅初关于人口的主张,在于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了深刻教训。

梁思成、林徽因都是名门之后(一个是梁启超长子,一个是曾任民国司法总长的林长民之女),并有通家之好。林徽因而且多才多艺。二人结婚前,林曾随父赴欧洲,与诗人徐志摩结交。回国后逢泰戈尔来华,林徽因与徐志摩陪同翻译,时人记云:“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吴《天坛史话》)徐志摩后娶陆小曼,一九三二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事发后,梁思成赶至现场参与处理后事,还捡回飞机残骸一块,由林徽因挂在居室中作纪念。据说林手中存有徐志摩的部分手稿(可能是情书、日记),陆小曼拟编徐氏全集,而林始终不肯出示,相信这也是人之常情。林与梁一道留学美国时,已决定了共同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他们的后半生虽不免历历坎坷,想做的还远远做不到,毕竟还依愿而行了,像许多历经沧桑的中国知识分子,把心总系在祖国的命运上。而这种联系终究体现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上,譬如把研究建筑作为“第二生命”,然而它们远不是轰轰烈烈的。林徽因三十年代写过一些沉吟的小诗,其中有一首《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舟驶出了江河——/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一九九○年八月北京小街

上一篇:各大公司面试问题实例下一篇:大学篮球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