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2024-09-05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精选6篇)

1.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篇一

说起诸葛亮,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有名军师。经过他的努力,蜀国走向了鼎盛时期。他的机智、冷静、超人的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魅力也深扎在我的脑海中。

这组课文中的《草船借箭》就是这样。面对周瑜派出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机智应答。观测好天象,预知三天后江上一定会有大雾,便以迷惑之术让曹操认为敌人来袭,不敢轻易出兵。这也是利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诸葛亮可以利用敌人的弱点来攻击敌人,这也是他屡战屡胜的的原因之一。曹操中计后,叫弓弩手朝江中放箭,正对了诸葛亮的心愿。于是,十万只箭手到擒来,让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显示出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了。

在《火烧赤壁》中,周瑜想到用火攻,但太愁于不知何时会有东风,竟一病不起。诸葛亮观测天象,测出了何时会有东风,加上黄盖和周瑜上演的苦肉计,火烧赤壁一举成功!这次关键胜利的基础就是诸葛亮能巧用天时,从而让这次战斗胜利。假如没有诸葛亮“借”来的东风,或许就没有现在举世闻名的“火烧赤壁”之战了。

到了晚年,诸葛亮因为操劳军中上上下下的事情,还要和魏国对战,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但他没有回乡休养,而是坚持在军营中。为什么?因为主公刘备托他一定要照料好蜀国,为了这个愿望,他甚至献出生命。这就是他的爱国!

这就诸葛亮的魅力诸葛亮的光辉一生,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品质,让后人景仰,探索。

2.关于诸葛亮的作文 篇二

名人推荐。徐庶一句“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 汉得张良矣”让刘备茅塞顿开, 急问:“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 管、乐殆不及此人。”听了徐庶这一番话, 刘备更是如梦初醒, 喜曰:“愿闻此人姓名。”然后具厚币, 准备同关、张前往南阳请孔明。就这样, 虽未与主考官谋面, 诸葛亮已利用舆论的力量, 起到了先发制人的作用。

欲擒放纵。诸葛亮得知刘备即日将来奉谒, 心中暗喜, 但并未急于求成, 而是自导自演了一场“三顾茅庐”的经典历史剧。“三顾茅庐”其实就是二人同台作了一场秀, 最终达成了双赢共利的结局。刘备因“三顾茅庐”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 诸葛亮更是借“三顾茅庐”吊足了刘备的胃口, 使得刘备无奈之下, 留书予诸葛亮曰:“备久慕高名, 两次晋谒, 不遇空回, 惆怅何似!”

注重包装。且说诸葛亮的住地:“山不高而秀雅, 水不深而澄清, 地不广而平坦, 林不大而茂盛, 猿鹤相亲, 松篁交翠”, 让人一看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再看看诸葛亮的中门上书一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在清风明月中读史, 在竹林泉石旁对弈, 日观风云变幻, 夜察星斗转移, 不问名利, 不求闻达, 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的完美形象。另外, 诸葛亮欲见刘备前, 转后堂, 整衣冠出迎。一个身长八尺, 面如冠玉, 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孔明立在刘备面前, 给了刘备“物超所值”的视觉效应。

3.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篇三

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首先,陈寿所说的“治戎为长”,即指诸葛亮善于治军。作为一个军事家,首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治军。如果不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凭什么去南征北战呢?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就陈寿的这几句话就断定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未免太轻率了,太片面了。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再说北伐,这只是诸葛亮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以攻代守。如果说与诸葛亮对峙的司马懿是军事家的话,以实力微弱的蜀汉对抗强大的魏国、以有限的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魏军而进退自若的诸葛亮怎么就不是军事家了呢?难道评定他们二人的军事才能有双重标准?北伐真的无功而返吗?既没有像曹操那样的赤壁大败,也没有像刘备在夷陵全军覆没,更没有损失多少军队、失去多少州郡,怎么算打的是败仗呢?有史可考,司马兵力强于诸葛数倍却不敢攻,唯一一次还被诸葛打的大败,获甲首三千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采取守势也是求稳,不敢冒然进攻,因为他没有把握战胜诸葛亮!司马还有次忍不住冒然出击,结果又一次大败,张颌被连弩射中左膝,伤口感染不治身亡,都是司马斗智斗战术完败了诸葛亮,不过毕竟司马懿也是一位军事家,战术上比不过诸葛亮,但战略上总算没有犯大错误,又重回了老套路——守而不攻。

在北伐中,蜀军步兵为主,魏军则是以骑兵为主,要知道骑兵的速度、战斗力步兵是不能比拟的,诸葛亮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发挥步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反而战斗力更强。为对付骑兵,诸葛亮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如扎马钉,八阵图等,据考诸葛亮还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野战特种部队,他们的致命武器就是:诸葛连弩。这些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弥补了兵力不足,令魏军不敢轻视。

真正的军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胜仗,夺了几座城池,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脱离正确政治思想的军事进行的是杀人游戏,诸葛亮的军事是围绕他的政治主张的,以攻代守、积极防御只是其军事手段的表现形式。

子曰:兵者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利用外交手段联吴抗曹、评定南方、以攻为守等等。

再说,诸葛亮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极为辉煌的成就。与他有关的军事著作查有可考,并受到后来历代诸多军事大家的推崇,影响深远。如果说诸葛亮是我国一流的军事战略家,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日后历史的发展,果然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兑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仅此一事,诸葛亮即足以当之无愧地名列我国古代军事战略家之榜首。

诸葛亮之治军,亦不亚孙吴,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这里无须再说。至于司马懿在写的朋友的信中谈的诸葛亮什么志大才疏,不能随机应变等,要看当时司马说这话的时间点和动机。出征之前朋友来信表示关心,司马回信安慰一番,为提高自己的信心,必然会贬低一下诸葛亮,让朋友放心,也很正常。正如现在我们身在外地,哪怕是穷困的饭都吃不上,写信回家给父母时也会说,我很好,不用担心之类的话,这两者是一个道理。

要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是再写十万字也说不完,这里我不想说太多了,也无需多说!只愿朋友们不要为史书上的一句话就下结论,也不要受某些专家、学者论调的影响,要综合全面看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4.怎么去写关于诸葛亮的评价 篇四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

这下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

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

5.关于诸葛亮历史随笔 篇五

说到底,“诸葛亮情结”是那些好以谋略骄人傲物的高手共有的心结。可是他们自诩归自诩,自居归自居,总还得时人和后人乐意承认才行。否则,掉价落入低仿的赝品之列,只会令识货者嗤之以鼻。

“诸葛亮情结”最严重的“患者”非左宗棠莫属。他有一副对联广为流传,那就是“文章西汉两司马,经世南阳一卧龙”,貌似夸赞司马相如、司马迁和诸葛亮,骨子里却满是洋洋得意的自况。牛皮不是吹的,他执掌戎机三十年,东成西就,罕逢败绩。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率领湘军克服岳州,左宗棠参赞军事有功,却谢绝朝廷的褒奖,这是为何?他在致刘蓉的书信中谈到自己的抱负,口气大得惊人:“……唯(总)督、(巡)抚握一省之权,殊可展布,此又非一蹴而能得者。以蓝顶尊武侯而夺其纶巾,以花翎尊武侯而褫其羽扇,既不当武侯之意,而令此武侯为世讪笑,进退均无所可。……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左一个“武侯”,右一个“武侯”,他自居不疑。说白了,他不愿接受知府的职务,是嫌弃官职小,不足以施展他经天纬地的才干;要当官,就得当总督、巡抚那样的封疆大吏。信中,他自比为武乡侯诸葛亮,倒是有几分类似。孔明高卧南阳,羽扇纶巾,纵论天下大势,不就是要钓一条“鲸鱼”吗?

尚未发迹时,左宗棠自比诸葛亮,难免遭人哂笑;一旦得势,马屁精就争先恐后,投其所好。他担任陕甘总督时,甘肃学政吴大澂召集士子,采风赋诗,命题为杜甫现成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他掀髯大笑。

左宗棠的诸葛亮情结根深蒂固,既有一门心思逢迎拍马的,也有明里捧场、暗里拆台的。某日,左宗棠与藩司林寿图聊天,说起智者料事如神,他自诩能明见万里之外。林寿图适时地给他一个甜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公大乐,两撇浓眉立刻飞扬。随后,左宗棠又谈到古往今来自比为孔明的人很多,林寿图给他的却是一个苦头:“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颠倒一字,讥诮的“馅仁”破皮而出。“诸”字不仅有“多”的意思,而且与“猪”字谐音。林寿图玩弄文字游戏,话中有刺,绵里藏针,左公顿时气得脸色涨红,既难受,又难堪,却不宜发作。

与其说诸葛亮是神算子,还不如说他是苦长工,给先帝刘备打工多年,他不嫌活儿累,又继续给那位智商不在服务区的阿斗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我们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乃是小说家罗贯中渲染夸张的成分为多,失街亭不算大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元气大伤,则是铁的事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就是说,诸葛亮的长处是治国,短板是用兵。

6.《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篇六

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

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可谓“鞠躬尽瘁”。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正当周瑜攻打南郡、孙权战合肥时,孔明巧设计谋,乘势夺了荆州,袭取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方有安身之地。然后计议夺取了西川,得了汉中,建立蜀汉政权,拟定治国条例。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一旦辅佐刘备,便竭尽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没有他的忠心效力,志决身歼,也就没有了刘备的半壁江山。

其次体现在其通晓天文,擅长谋略上。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他精通经史、天文历数,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更厉害的是,他竞能夺天地造化之功,有神鬼不测之术。正如他自己所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在辅助刘备与曹操、孙权争霸之际,常以理智的决策托诸星宿象纬的启示,使他显得玄秘高超。他常利用术数,“以金木相犯日”,以观察云气星象指授攻守方略,结果大捷。《三国演义》中有些故事将其聪明才智、高瞻远虑加以神化,奢言他有未卜先知的神智异能。

三.廉洁自律、德法共济

诸葛亮一生为政廉洁自律,德法共济,堪为群臣表率。他在《自表后主》中自言“今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亮是多么的清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

同时他还教育自己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为官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从不偏私,臣下无不心服。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张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

诸葛亮的德法共济则主要体现在他的法治思想上。他认识到治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主张“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

上一篇: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下一篇:第二章护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