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精选15篇)
1.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一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1.把5只兔放进2个笼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放进几只兔?为什么?
2.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黄球和蓝球各5个。
(1)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两种同色的,最少要摸多少个球?
(2)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3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多少个球?
3.五(1)班有30名学生是2月份出生的,至少有几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为什么?
4.在38个小朋友中,至少有几个小朋友的属相是相同的?为什么?
5.一个盒子里装有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手套若干只,已知手套的颜色有灰、白、黑三种。问最少要取出多少只手套才能保证有三幅手套是同色的?
6.有100个学生参加美术小组,其中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有12岁。问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是否一定有两个学生肯定是同年同月出生的?
2.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二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3.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三
二、“明辨是非”我会判。(8分)
三、“择优录取”我会选。(12分)
把它改写成数值的比例尺是( )。
A. B. C.
3.骑车的速度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有一种手表零件长4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A. 25∶1 B. 1∶25 C. 1∶100
四、“神机妙算”我会算。(12分)
五、“动手操作”我会画。(15分)
六、 “解决问题”我真行。(每题6分,共36分)
解析:图①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不能直接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巧妙解答:
解法1:我们可以“借”一个与图①同样的图形,把两个“不规则”的形体变为“规则”的长方体(如图②),这样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这块不规则形体的2倍。先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再除以2就是图①的体积。即:16€?0€祝?2+8)€?=1600(立方厘米)。
解法2:把图①中的形体分成两个部分,如图3 ,下面是一个高8厘米的长方体,上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把上面这个不规则形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即将右上角剪下高为(12-8)€?=2(厘米)的部分,再把剪下的部分拼到原图的左上角,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为8+2=10厘米的新长方体,所以原图的体积是:16€?0€?0=1600(立方厘米)。
解法3:把图①前面的梯形看成是底面,原来的宽当作高,那么原图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即:(8+12)€?6€?€?0=1600(立方厘米)。
4.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四
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一课时:“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当堂测评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决那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1、“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 等方法的学则根据学社的实际情况。
3、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5.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1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的加减法。
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操作及交流的过程,从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表格等
活动准备:
课前把家里一周的花钱记录下来,并完成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各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问: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和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么算的?
二、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
生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
_________家一周开支情况统计图
(__月__日――___月__日)
生在画图过程中,师巡视辅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展示、交流。
1、展示:指名把生所画统计图展示,讲解,组织生评价。
2、交流:针对“看看各家一周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组织交流。
3、估算:据统计图预算本月自己家的开支情况。交流后说说具体的估算方法。
4、建议。
师: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勤俭节约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指名生口答想法,引导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活动总结。
有什么感想?想说些什么?
五、课外作业
1、把自己估计的本月开支告诉爸爸妈妈。并针对如何节约开支的问题向爸爸妈妈提出自己的好建议。
6.浅谈“数学广角”教学策略 篇六
一、有效导入, 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数学课堂更要做注意导入的有效性, 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课堂的导入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导入方式。比如, 在进行“植树问题”教学的时候, 我用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双手, 五指并拢不要留有缝隙, 然后努力张开, 看谁的手指张开的宽度最大。”学生都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要求他们做这个动作, 马上就来了兴趣。然后我适时地将问题引到“间隔”上来, 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恰当要求, 把握目标
目标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只有订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才能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来完成所设定的目标。如果数学教学失去了目标的引导, 等于是失去了方向, 自然就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 出现教学失误。教学参考书中对“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说明并制定了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事例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思维和已知的数学知识来分析解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排列组合”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买彩票的实际生活入手。买彩票是学生都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 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彩票迷。因此教师给学生出示几个数字3、2、6、8、7。然后透漏给学生一个信息:中奖的号码就是从这5 个数字当中选出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请学生猜猜这个两位数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 学生开始猜测23、62、78、82……这时教师可以再给学生一些线索, 比如十位上的数是7。那么会有多少种组合呢?最后出示一个结果。然后让学生想想这5 个数字能够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数学广角”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 激发自己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 培养应用意识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作为一个推动者和引导者, 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个数学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反复地思考, 不断地验证, 不断地积累, 最后使问题变得清晰明朗, 从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应用数学思想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间隔, 这样给后面的植树问题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然后让学生将事先带来的牙签和棉签摆在桌上, 按照一个棉签、两个牙签的规律进行摆放, 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并观察这些牙签和棉签之间的关系。接着提问:第一个棉签和第五个棉签之间有多少个牙签呢?学生通过数数知道了答案, 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到第9 个棉签呢?20 个棉签呢?由于桌子上已经摆不下那么多棉签、牙签了, 学生便开始动手在纸上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
7.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七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由于初次接触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不太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亦有着一些困惑与问题:
1、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抽屉原理原属奥数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在具体的课堂中如何适度把握教学要求。我虽然在课前已经钻研了教参,也已经上完了课,但这个还是我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2、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建立起解决“抽屉原理”问题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通过翻阅奥赛书籍和在网上查询,终于弄清了原委。上课有了把握和信心。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与生活有关的小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从简单问题着手发现一般规律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为寻找规律可从简单情况入手分析,直到找到规律,再加以运用。本节课就是从较小的数据变化中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
三、加强说理帮助学生弄清所以然
本节课从始至终我都要学生说理,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重在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最不利”的情况。我觉得让学生弄清原因,比直接知道结果更重要。
8.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八
授课教师
******学校
***
第二课时 穿衣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2页的例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维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组合方法。教学难点:能有序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吗?你知道吗,今天要召开羊羊运动会了,喜羊羊也要穿的漂漂亮亮去参见羊羊运动会了,可是她看着衣柜发呆了,不知道该穿什么好。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帮帮喜羊羊吧。
二、探索新知 1.有顺序的搭配。
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让学生在小组内猜想可以搭配的穿法。学生利用实物进行搭配。(1)学生演示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录。
(3)比较得出只有先选定是按照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后,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引导学生画一画,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服装,再连线。
师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出示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早餐?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算式。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第2题。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评议并订正,指名说说如何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
穿衣
只有按照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才能不
重复、不遗漏。
9.对“数学广角”教学的冷静思考 篇九
一、“数学广角”各册内容的编排与意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探索用给定的数字卡片可以摆多少个两位数的活动, 猜一猜小朋友手里分别拿着什么书、什么花的游戏。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上衣裤子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用给定的数字卡片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足球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球。
这两册的内容蕴涵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用画图表示语文和数学小组的人数以及重复的人数, 体现了集合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开始学习数学, 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还安排了等量代换例子, 如一个西瓜几千克?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体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它也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如:烙饼时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按怎样的顺序卸货使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等, 都渗透了简单的运筹思想。在这里, 只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佳的方案,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 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佳方案。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植树问题。让学生初步会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教材117页例1渗透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遇到问题合理猜测——举例验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构建数学模型。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认识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编学号等简单的数字编码的知识。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事例, 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不仅能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 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 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抽屉原理”, 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形式表示出来的。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 体现了数学证明, 这也让学生初步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教学不必过于追求“说理”的严密性, 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
二、“数学广角”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内容都是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直观形式, 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所以, 数学广角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 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1) 不是直接地“告诉”。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贪图省事、方便, 把方法直接地讲解给学生听, 让学生不经过思考、探索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的答案,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一知半解的,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 有的教师教学“找次品”时, 就直接告诉学生“先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 而且要尽可能地平均分。3个称一次, 9个称2次, 27个称3次……”。这种避开活动过程“从繁就简”的做法, 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 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
(2) 不可拔高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 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 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教师认为“越深入挖掘教材思维训练的层次就越高”, 正由于这个误导, 许多“数学广角”课堂就上成了“奥数训练课”。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搭配问题”中, 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并加以比较。这样, 将“组合”和“排列”的概念提炼出来, 这是不可取的。
(3) 不可只面向优等生。
由于数学广角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数学课, 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参与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 不可过于追求生活原型。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过度追求生活化会导致“数学味”淡化, 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三、“数学广角”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数学广角的内容很丰富, 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数学广角”与应用题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应用题虽然也注重联系实际, 但主要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呈现的大多是答案唯一的问题, 往往缺乏开放性;传统的应用题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主要是解答书本上的问题;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的解题过程很大程度上成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方法—运用解题的模式进行解答”的过程。而“数学广角”教学强调体验和抽象的过程, 呈现的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和记忆, 而是需要积极思考, 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想、抽象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的同时, 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广角”与奥数的关系
尽管“数学广角”中有许多内容原本是奥数的内容, 如“抽屉原理”“找次品”“找规律”等, 但数学广角和奥数又是不同的。奥数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 是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的拔高教育;而“数学广角”面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是大众教育。奥数难度偏大, 数学广角难度偏小。奥数注重的是思维训练, 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进行题型套路教学;而“数学广角”注重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经历、体验、感受中,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开发智力, 提高数学素养。
3.“数学广角”与数学思考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样, “数学广角”教学也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当然, 这四个目标的分量不会是一样的, 显然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思维含量较高。因此, 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特别是对于数学思考应达到怎样的层次, 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准确的判断, 既不能过低, 也不能过高。
4.“数学广角”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10.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
学
广
角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一109页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
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
△+□=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
(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11.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01页例1,完成做一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让学生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
掌握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教具学具:
写有1、3、5、0的4张卡片,每个学生一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之前,咱们来玩个猜年龄的游戏吧。我先来猜猜你们的年龄吧。(教师随机猜三个)猜对了吗? 生:猜对了。
师:你们能猜出老师的年龄吗? 生1:32岁。生2: 35岁。(学生任意猜)师:老师为什么能猜出你的年龄,而大家猜不出老师的年龄呢? 生: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不是10岁,就是11岁,老师容易猜对。师: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我的年龄是由3、7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师:我的年龄是多大?为什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1:是37岁。
生2:不可能是73岁,73岁是老年人。师:真了不起!
二、探究方法,找到规律
师:大家好!欢迎你们进入数学星球,开启今天的数字之旅。让我们随着小精灵进入数字乐园吧,请小朋友先到数字乐园做个摆数字游戏,好吗?
(1)两个数的排列。
师:数字乐园里来了两个数字“
1、3”。(教室粘卡片)它们带来一个问题:把1和3排在一起,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呢?
学生操作,汇报:摆出两个不同的数,是13和31。(教师板书)(2)四个数的排列。
师:如果用1、3、5、0,最多能组出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师:我想,两个数摆出了两个两位数,4个数一定能摆出4个两位数吧?(学生猜)
师:还是让我们来摆一摆吧!那就让我们同桌合作一下,一个人摆,一个人记,好吗?比比哪个小组摆的最多,摆得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先请你们自己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开始吧。(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哪几个两位数?(学生汇报记录的结果,教师板书结果)(3)合作探究排列的方法。
师:为什么有的摆得数多,而有的却摆得少呢?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吗?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生:每次拿其中的两个数字,先摆出一个数,然后用调换的方法得出另一个新数。得到9个数。
师:这种方法真方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生:交换法。
生:先固定一个数字在十位,把1放在前面,后面摆3,组成13;5放在后面,组成15;0放在后面,组10;然后再把3放在十位,个位摆0,组成30;再把1放在后面组成31,还可以把5放在后面组成35,同理组成50、51、53。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所以一共摆9个数。师:这种方法更棒。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排头法。
生:固定一个数字在个位,然后摆十位,也能得出9个新数——排尾法。(4)巩固排列的方法。
师:这3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恩,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是啊!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的数就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5)延伸巩固
师:用0、2、4、6可以排出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赶快试一试吧!师小结:只有做到了有序搭配,不重复和不遗漏,才能又快又准确的找出所有结果。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刚才3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玩了摆数字游戏,也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他们开心极了,想握手表示自己愉快的心情。这时数学小精灵又为我们出了一道题:如果3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呢?
生:3次,4次,6次。
师:哦!有的说3次,有的说4次,有的说6次,到底是几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演一演。4人一组,一人负责组织,其余3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学生活动)
师:你们组握了几次?能上来演一演吗?(多叫几组上台表演)小结: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人一共要握3次。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摆数与顺序有关,2张卡片换一下位置就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握手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握手的还是这两个人。
得出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简单的排列与组合”。(师板书课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搭配中的排列问题,搭配里可藏着大学问呢!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101页做一做第二题和104页第二题。
板书: 简单的排列
有序排列,不重不漏(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等)
教学反思:
12.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二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 必须脚踏实地, 毫不苟且, 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 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 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 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 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 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 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 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 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 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 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 (下) 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 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 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 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情趣盎然, 学生喜闻乐见, 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 有较强的画面感, 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 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 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 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 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准确用词, 生动表达,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 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 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 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 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 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写法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 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 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 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 有一段流畅的文字, 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 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 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 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 除了能歌善舞, 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读读下面这篇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 “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 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 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 能力上迁移,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既能事半功倍, 提高阅读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抓住关键, 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 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 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 更集中。因此, 我们需要反复斟酌, 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 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 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 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 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 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 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 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 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 特别是略读课文, 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 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 接着用“还是”转折, 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 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提高效率,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 课外拓展, 增大课堂容量
13.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三
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
张新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教学难点:
排列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具准备:
课件、衣服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知识《搭配》,板书:搭配
搭配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和用到,不信请看张雅淇一天的生活吧。
二、探索新知
1.六一节快到了,张雅淇同学为演出准备了一些衣服。(出示图片)(1)说说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
(2)早晨起来,如果她要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你会建议她怎样穿?
(3)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大家拿出学具小衣样想办法摆一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一会儿来展示给大家,不仅自己要明白,也要简洁,让大家一目了然。(学生在纸上记录)(教师收集愿意展示的单子)
3.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是怎么想的?怎样记录的? 4.观察比较 优化记录方式
(1)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想法,一种是从上衣出发,另一种是从裤子出发考虑。大家还发现了哪几种记录的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用媒体演示不同的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画图表示、也可以编号连线、文字说明、算式等不同形式来记录。
(2)小结: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师: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板书(有顺序地思考 不重复不遗漏)
(3)会用算式列吗?
5.小结:刚才有同学用画图划线的方法,也有同学用数字或字母表示东西再连线,还有同学用算式的方法表示,同学们表示搭配的方法可真多呀!
6.张雅淇的妈妈为支持女儿演出,又为她买了一件漂亮的上衣,增加一件上衣会怎么样?
二、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一做第2题 2.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组成的两位数)(学生回答完后点击课件——演示组合的方法1)3.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4题。4.拓展提高
张雅淇的爸爸有一些领带和衬衣,一共有12种不同的穿法,猜一猜爸爸可能会有几件衬衣和几条领带?
三、回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参加了数学广角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哪些地方可用到搭配中的学问?
3.总结: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四、板书设计:
搭配
14.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4~135页例
1、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情境
(一): 幼儿园阿姨买来两瓶口香糖,准备给两位在一次活动中获奖的小朋友做奖品。可是被阿姨那淘气的儿子偷吃了其中一瓶中的3片。阿姨只好又去商店买来一瓶,一不小心放在了原来两瓶一块。阿姨想请你们帮忙,找出被吃了3片的那瓶。你们有哪些方法呢?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认真倾听并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你选择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
3、出示天平,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合理推断,筛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用天平称的方法。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5、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种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者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
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二): 有5包糖果,其中有1包不合格(质量稍轻一些).至少称几次
能保证找出这包糖果?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小组讨论要求:(1)、首先一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做法,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听的不是很明白,等他说完以后再提出质疑,如果你和他意见相同
就不必重复发言.如果意见不同就可以再说出自己的想法.(2)、当组员说的过程中小组长要
认真做好记录,把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草稿纸上.2、组长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要
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结合板书。平5(1
不平2()
5(1)2次
3、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包不合格的糖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像
老师一样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思考。好,下面这个问题就更难了!但是我相信你们
一定也能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三):现在有9瓶泡泡水,其中1瓶被换成了纯净水(质量稍重一些).如果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瓶纯净水?
1、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草稿纸上。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结合板书。
平
平(2、23次
9(、2、2、12()
不平2()
平3(1、1、1)
9(3)
不平3(、1)
2次 2次
平
9(1)不平4(2()
9(、1)4次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分法,看看每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各分成了几份?每份是
多少?至少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纯净水?从而得出最优方案:把9瓶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纯净水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4、提出问题:是否在其它的找次品问题中,选择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
次品而且所需次数最少呢?
(1)学生猜测。
(2)验证。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四):12只乒乓球中有一只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把次品找到?
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交流结果,师结合板书。
12(4、4、4)3次12(3、3、3、3)3次
12(6、6)3次12(5、5、2)3次
12(2、2、8)4次12(3、3、6.)3次
12(1、1、1、1、1、1、1、1、1、1、1、1)6次
(3)观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比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
证找出次品?
(4)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
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有15盒饼干,其中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
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你是怎么做的?
四、课堂总结,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谈谈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你又产生了那些疑问?
(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分才是最优方案呢? 这个问题留
待你们自己先去分析,再和你们自己的老师去共同探讨。)
3次
板书设计:
找次品
平
5(1
不平2()
5(1)2次
平
平(2、23次
9(、2、2、12()
不平2()
平3(1、1、1)
9(3)2次
不平3(、1)
平
9(1)3次
不平4(2()
9(、1)4次
12(4、4、4)3次12(3、3、3、3)3次
12(6、6)3次12(5、5、2)3次
12(2、2、8)4次12(3、3、6.)3次
12(1、1、1、1、1、1、1、1、1、1、1、1)6次 2次
15.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篇十五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性彰显品德课堂的活力
本课教学中谈到的是经济话题, 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多交集, 对经济生活关注也不多。为此, 教学一开始, 我想到学生对饮食比较感兴趣, 便以视频“身边的进口食品”入手, 引导学生随着镜头来到超市的世界食品区, 伴着清新的音乐, 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都情不自禁地聊起了自己吃过的进口食品, 一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然后,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开展的生活调查, 学生不仅说了调查的物品, 还交流了选择这些外国商品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外国商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 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机为线索, 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到华为手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断加深学生对互通有无的认识。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性焕发品德课堂的魅力
“走进新闻直播间”、“真假猜猜猜”、“知识大抢答”这是品德课堂中的三大活动, 或创设情境, 或提出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与老师互动, 与同学互动, 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探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领悟世界各国在互通有无中共同发展。新闻播报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并在播报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是说, 活动中学生看新闻、听新闻, 自己播新闻、老师播新闻, 随着播报新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了世界, 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课程结束时, 我开展了“知识大抢答”的活动, 将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名称、过程及作用三方面进行渗透, 活动的形式充满竞争的意味, 而内容上既有书本的, 也有补充的, 既有较远的, 又有较近的, 弥补了教材中部分素材信息不新的不足。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性展现品德课堂的个性
(一) 用好教材资源
我对教科书上的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在原始性的资源基础上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并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确定了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将《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外来词》、《世界贸易组织》等教材资源变成教学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二) 用好信息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中国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困境、我国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互通有无的发展史, 等等。面对众多的信息, 40分钟的课堂该如何取舍显得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我紧扣目标, 围绕重点和难点筛选资源, 如:在“真假猜猜猜”揭晓答案之前, 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一张漫画、一个数据, 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辨, 使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我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 走“中国创造”之路, 由此领悟到自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 进行资源的转化, 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用图文或录像的方式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为动。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性凸显品德课堂的深度
在现在的社会中,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的层面, 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 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设计了“真假猜猜猜”的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答案不是我简单地告知, 而是出示相关资料:中国工厂生产苹果手机, 中国只获得了极少的利润。就此,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所获的利润这么低?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 学生在猜测真假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碰撞, 由“真”到或“真”或“假”, 再到“假”的统一认识, 自主的思辨让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不断得到深化。在随后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时, 在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时, 学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倍感欣慰, 同时也在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 内心深处更是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一教学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步步深华, 凸显出品德课堂的深度。
本课教学时突出了品德课堂的“四性”, 将生活资源、课程资源等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 在思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收获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份精彩。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 要收获精彩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去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品德课堂, 需要教师把握品德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就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课例《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来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四性”进行探讨。
【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公开课教案09-19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07-24
六年级数学下册测试08-23
六年级下册数学补习10-21
六年级数学书下册答案08-1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27
全册六年级下册数学09-13
六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06-18
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