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重点总结(精选8篇)
1.高中英语重点总结 篇一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高 中 历 史 重 点 知 识 总 结(1)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背景:(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革新.(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被当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单元二 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秦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
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两汉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考不考。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这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
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建立联系。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
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如汉赋,兵马俑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核心,两对矛盾(含义),五方面内容和趋势,六个阶段,两面影响。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含义和趋势: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权力原则-两者相互联系.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五方面内容和趋势: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权弱权;选官制度不断强化;监察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制度不断严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六个阶段:秦建立,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结束.两面影响:前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上风.积极-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定发展;消极-皇权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保守阻碍新生因素。
单元三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1、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单元四 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货币,市场发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
2、中央采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具体参看后表。
(四)、外交-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海陆交通空前发达畅通;交往的国家地区空前广阔,交往的形式和深度空前发展,交往的影响空前深远。具体参看后表。
(五)、文化-辉煌灿烂
这一时期,应用型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辉煌灿烂,艺术多彩多姿。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隋炀帝.功过都相当突出.功显著:促成南北统一;设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修驰道,加强和北方联系;兴修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联系,并派人去台湾;对外开放,和日本,中亚,西亚等交流密切.过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劳役,严刑酷罚导致隋朝灭亡.三、封建社会盛世的出现的原因和认识.原因:根本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具体来说,(1)经过前朝农民起义冲击,农民得到一定生产资料;(2)后继统治者进行政策调整励精图治-①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资料,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等.②政治上革新制度,善于用人,革新吏治,反对腐败等;③民族上,政策开明,相互交流促进民族融合;④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产工具改良,水利兴修等.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开放交流.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认识: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单元五 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年到979年是五代十国,979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79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的对峙时期,1279年到1368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
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
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
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承前一时期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2)马克思精辟地评价了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杠。这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三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3)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我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火药在中国不仅没能轰塌封建专制制度,反而成为娱乐的烟花爆竹,成为宋元时期民族战争的武器。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西方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印刷术对于中国社会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划时代作用,对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单元六 封建国家的衰落和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明清(鸦战前))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
(一)、政治-国家统一空前巩固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统一空前巩固:清朝前期,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国家统一空前强化。
2、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宰相归六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牵制,设特务机关,地方设三司,完善大明律;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二)、经济-赋税定型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完成了封建社会的赋税定型,有利于人身松弛,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人口增长。
2、农工商业超过前代,农业高产作物和商品化提高,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远超前代。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始终难以壮大。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1、明朝管辖东北,西藏,台湾,对瓦剌和鞑靼战争,防御和册封相结合。
2、清朝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对边疆管辖空前加强,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等加强对了西北,西藏,西南,台湾,东北的管辖。
3、清朝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
(四)、外交-开放到锁国和捍卫国家主权
1、由开放到闭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但并未促进中国文明的继续壮大,反而日益衰落;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错过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五)、文化-承古萌新
1、总结性应用性的科技著作,和庞大的古典类书丛书是对古典科技文化的总结。
2、早期启蒙色彩的思想家,反封建的市民文学,西学东渐体现这一时代新的曙光。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注重分权牵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这种分权和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中央:秦中央分三公九卿,汉分内外朝,隋唐将宰相分为三省,下设六部,宋分割禁军,和枢密院牵制,分割宰相三方面;明废除宰相权归六部,兵部和都督府分割兵权.地方:宋朝对地方设通判,转运使,司法牵制分割;明朝对地方设三司分管牵制,清朝设督抚互相牵制.区别: 中国分权都在皇权独裁下是加强专制的工具;西方分权则真正独立,制约平衡,是削弱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保障.一个中心,两对矛盾(皇相,央地),六方面趋势(分割中央加强皇权,分割地方加强中央,完善强化选官,完善加强监察,完善严密法律.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六个发展阶段(秦建,汉巩,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终结.),两方面评价(积极消极-统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领先持续;消极阻碍资芽,暴政,摧残进步思想,不利科技发展.)
三、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结果和成因。
结果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难以突破自然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壮大,蓬勃发展,最终瓦解了封建制度,推动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差异原因:
(1)从经济上东方重农抑商,关卡林立,缺乏市场资金,西方重商主义,推动原始积累。
(2)从政治上西方城市独立,资产阶级壮大起来;东方政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摧残进步因素。
(3)思想上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东方八股文文字狱思想专制,也未能吸收西方科技。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4)从外部说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原始积累,东方闭关锁国错失去机遇。
总结: 东方腐朽顽固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封建制度则比较松动,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起来.四、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
西北地区: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后在天山北路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大臣,管辖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在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和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喇嘛,历代**都须经过中央册封;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管辖;乾隆帝确立**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加强监督.西南云贵等地: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雍正帝大规模在云贵两广地区改土归流
台湾:清朝康熙平定郑氏政权,设台湾府加强管辖.东北: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国家领土.中央: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形式: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反击侵略.五、明清科技和同时期西方科技的差异和成因。
差异:领域不同-东方集中于应用性的农学药学地理等,西方则体现在天文物理等基础理论科学方面;性质相反-前者属于传统旧科技总结守旧,后者则是新自然科学的创新。
成因: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压制进步思想;西方封统治削弱,资产阶级壮大,推动科技进步。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稳固,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缺乏经济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科技发展。此为根本原因。
思想-中国思想专制,文字狱八股文,保守自满,影响科技创新;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条是直接原因。(另,两种文化性质不同。)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禁止西学,错失机遇;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开放,促进科技应用发展。
单元七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
一、阶段特征
19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阶段。这一“开始”反映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政治外交上:国家主权开始丧失,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开放,中央政府半殖民地化特征体现出来;
阶级关系上:由于长期阶级矛盾的积累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而出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共同利益下,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妥协开始走向联合;
意识形态上:虚骄自大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始。
二、19世纪中叶的开放和20世纪晚期的开放在开放的背景,开放的方式内容,开放的影响上有什么不同?
开放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腐朽落后,闭关锁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世界趋于全球化。
开放方式:战争条约,主权沦丧,被动开放;主动开放,独立自主,引进西方技术经验。
开放影响:沉沦灾难,但也提供机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根本不同:是否坚持独立自主。
三、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析造成其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地主阶级:
①清政府:面对外国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一方面坚持旧的传统,拒绝任何改革。这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他们的这一态度。
②地主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其思想的转变是由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造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的立场决定的。
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推翻清朝统治。其思想的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受到其小农地位的影响。②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其思想的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受到其个人经历的影响。单元八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1901)
一、阶段特征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二、洋务运动的重大历史作用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作用:(1)引进了近代大工业和近代生产方式,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贡献;(2)举办的民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刺激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军工和海防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实力;(4)培育了一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影响深远;(5)大规模引进西学,促进先进思想传播;(6)孕育了维新派和维新思想。(引,抵,刺,防,人,学,孕。)
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探索,在近代化历程中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启了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近代化,当然,由于其阶级局限,未能将近代化推进到改变封建制度层面,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19世纪中叶到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三种近代企业和作用:
外国在华企业:掠夺中国原料,占领中国市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但也传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瓦解了然经济,刺激民资产生,促进无产阶级产生。
洋务派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引进了西方大生产,培养了科技人才,稍许抵制外资侵略,诱导了民族资本产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但具有买办性封建性,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压制民资发展的方面。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最进步经济形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诞生民族资产阶级;为新的政治变革提供经济阶级基础。
四、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承上启下。是继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1)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高等教育开始形成。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2)这一轮“近代化”的结局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表现:(1)经济--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军事和一批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随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沿海出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2)军事-洋务派兴办了三之近代海军,新式军事技术应用。(3)文化-洋务派派遣留学,开设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大量科技著作;维新派则介绍西方政治学说,第一次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开设学堂,办报;京师大学堂。(4)总理衙门是政治近代的开端,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把政治近代化推向深入。
破产。前者是因为不敢触动封建制度,后者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两者共同原因是顽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固派阻挠。
结论: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难以完成近代化任务;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取得民族独立。
单元九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1901-1918)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01-1918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三部分内容。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潮--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同时也说明旧民主革命山穷水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则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侵华的总特点是以华治华,扶植其侵略工具来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扶植的对象经历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频繁更换侵略工具人也说明其统治不再稳定。(2)列强之间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在中国的侵华势力迅速膨胀,逐渐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在一战期间通过21条暂时取得了在华优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在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但客观也有积极意义。(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被历史进步潮流冲垮。(3)北洋军阀各派互相混战争夺,中国进入事实上的半分裂状态。
3、抗战探索大发展:(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场革命有完备的纲领,正规的政党,经过了长期准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普及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统治秩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和袁世凯,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归于失败,说明旧民主革命逐渐走到山穷水尽地步。
4、近代化里程碑:(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政治近代化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础;(3)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的思潮蔚然成风。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
二、辛亥革命是近代化的历程碑
理论: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在近代历史上近代化在经济上主要是工业化,在政治上是民主化,在思想是思想解放。其实质是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化。1949后多用现代化一词,其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路。
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1)政治近代化历程碑: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近代化的突破—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2)经济近代化里程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多种条件,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获得一次显著发展。(3)思想文化上: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思想解放继续深入,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治斗争焦点,表现,结局,认识.(1)焦点: 民主共和和专制独裁的较量,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daili人北洋军阀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2)表现: 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约法;革命派的议会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3)结局: 一方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一方面反动统治秩序也难以稳定.(4)认识: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历史呼唤新的革命曙光.四、民资工业的产生,两次发展及影响.(1)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瓦解自然经济的刺激,洋务运动开办企业的诱导下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两次发展和影响:一.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次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壮大,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二.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加之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次显著发展,这次发展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中共的成立体供了经济阶级基础.五、一战期间历史发展新的曙光: 分析:新的曙光是指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要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外部多方面分析这种转变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史实.参考:(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2)政治上: 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进行了反复斗争,为革命准备继续发展条件;(3)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4)外部:一战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转变指明了新的方向.单元十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1919-1927)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15-192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共四部分内容。其中前三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的思想基础,开端标志,领导和纲领。第四点是新民主革命的第一个高潮。
其一、新文化运动是历史上空前彻底的一次思想解放,沉重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是民主科学思想的一次洗礼,同时也为五四和中共成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基础;
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端的标志,这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彻底的反帝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反封爱国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担当革命领导,为中共的成立直接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其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名了方向,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其四、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发起的——国共合作是革命的前提,新三民主义是合作的基础,党内合作是合作的形式——国民会议运动,五卅罢工,黄埔军校,广东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发展准备了条件——北伐战争是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工农运动和汉口九江租界收回是重大成果——革命的失败源于帝封勾结,老蒋叛变和中共幼稚;教训十分深刻但为独立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准备新起点。
基本阶段特征: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继续以华制华,由扶植北洋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更换daili人;(2)频繁破坏中国革命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从破坏辛亥革命到五四,五卅一直到国民革命。其破坏手段具有类似性。(3)日美在中国争夺十分激烈,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对华独占局面。
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袁世凯独裁卖卖国,倒行逆施,做茧自毙;(2)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彼此间混战不休,政治异常黑暗。
3、抗战探索由旧到新:(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过渡:民资春天是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壮大是阶级基础,新文化和马列主义是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民主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3)国民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新的起点。(4)这一时期,各个阶级的抗争探索形成大联合趋势,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群众斗争,资产阶级的斗争从五四开始到五卅,到国民革命形成大联合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
4、近代化有新的发展:(1)政治主角转:政治近代化的主角开始转向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共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近代化的目标—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革命和近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北洋军阀被基本推翻是这一时期政治近代化的突出成绩。(2)经济转困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显著发展到一战后萧条,经济近代化十分困难;(3)思想大突破: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空前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传播为思想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内容。
二、五四比辛亥革命的超越:
(1)彻底-比辛亥彻底,彻底反帝反封。
(2)先进-主力量,领导,思想都比辛亥先进。
(3)群众-动员的力量和阶层远比辛亥广泛基础。
(4)形式-多种斗争形式,但以和平斗争为主。
(5)性质-前者是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高潮,后者是无产阶级新民主开端,这是根本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超越?主要是五四发生的时候,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十月革命鼓舞等条件下发生的,所以它才在主力,领导,精神,形式,基础等方面全方位超越了辛亥革命。
三、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同:任务反帝反封;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
思想:民主平等进化论VS马列主义。
目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旧民主)VS人民民主共和国(新民主)
基础:新民主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前途:发展资本主义VS发展社会主义。
思考——促进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条件有哪些?
经济春天,阶级壮大,思想解放,政治探索,外部。
四、山东问题由来,激化,斗争和结局。: 由来:19世纪德国强租胶州湾,并将山东划为自己范围,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战中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青岛,并向袁世凯提出21条,事实上取得在山东特权。中国人民对此强烈反对。
激化和斗争:1919年分赃的巴黎和会上,中日同为战胜国,日本要求将其在一战中在亚太地区攫取利益合法化,包括列强承认其在山东特权。此举得到英法支持。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山东特权,被和会拒绝,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签字,山东问题搁置。
结局: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人民继续斗争,加之美国为打击日本在华势力,中国人民收回了日本在山东特权。但中国仍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
五、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政策的联系区别。(1)和旧三民主义: 联系-新三民主义直接继承了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区别—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民权的广泛;在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最大的发展在于明确了反帝的内容.最大不足是反封方面未真正发展.(2)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权力方面--缺乏彻底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反封方面—缺乏彻底的土地纲领;前途方面指向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两者的区别体现了两大阶级阶级立场的原则区别,因此两党的分歧是原则性的,这也为分裂埋下根源.(3)和三大政策: 只有和三大政策联系起来,新三民主义才具有其本意.只有联俄才是真正反帝,联共才民权广泛,扶助农工才保证革命的群众性.脱离了三大政策,国民党就会发生变质,后来国民党左右派的分歧就在于是否坚持三大政策.六、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
(1)早年为维新奔波: 史实,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维新,未果后转向革命.(2)民主革命先行者: 史实,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动摇帝国主义在华秩序,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一次里程碑的巨变
(3)为维护共和斗争: 史实,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先后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基本都归于失败.(4)晚年伟大转变: 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帮助,改组国民党, 提出新三民主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建黄埔军校,促使国民革命运动发起,实现一次伟大转变.七、国民革命比辛亥革命的超越和原因: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1)范畴新-前者是旧民主革命,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2)领导新-前者是资产阶级同盟会,后者是国共和做的统一战线;(3)纲领明-前者是旧三民主义,后者是联系三大政策,明确反帝的新三民主义;(4)武装-前者利用会党新军没有自己武装,后者建立自己革命武装;(5)群众基础广-前者没发动群众,后者实现了各个革命阶级的大联合,革命基础空前广泛;(5)结果-前者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者基本推翻北洋军阀,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权利.原因:主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壮大;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帮助;.客观: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勾结,加深政治黑暗.八、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度,是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反封建主义的使命任重道远。在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三起反封的斗争,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前期新文化运动。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8分)
(1)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在反封方面有什么突出进步?
(2)这三者在反封建方面各自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想潮流在反封建方面各有什么明显不足?
(1)差异:①从方式看: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直接批判封建思想。②从内容上看:维新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将封建制度改造建立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经济上革命派提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而维新派则未触及;③从手段上看维新思想主张自上而下改良,革命派主张自上而下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的思想基础,宣传民主科学,其深度广度大大超过前两者。
(2)突出历史功绩:戊戌变法首次批判封建教条,促进中国人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政治体制上结束了封建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动摇了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是一次空前思想解放,使人民受到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为彻底反帝反封的五四准备了条件。
(3)不足:维新思想不敢和封建思想决裂,不敢触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侧重从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缺乏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单元十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2)被迫进行长征:由于国民党规模空前的“围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被迫进行传略转移。(3)遵义会议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事实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自己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共走向成熟标志,也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4)中共领导抗日:具体史实参考上面表格。
4、近代化十分曲折:(1)经济发展:随着国民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官僚资本排挤,仍然困难重重;(2)政治上:中华大地出现了新型的红色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壮大;(3)思想结合: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诞生的工农割据理论,既是革命理论,也是思想的重要结晶。
二、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三、中共走向成熟的过程:(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
(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四、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结局:大多被日伪和国民党勾结扑灭。
单元十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37-1945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
基本阶段特征:
1日本疯狂侵略:
(1)原因:日本是其军国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30年代的危机也为其侵华提供了客观环境。
(2)计划:初期以国民党为主要对手,以速决战为主要方法,从两个方向进攻企图灭亡中国,结果破产;相持阶段改变侵华方针,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后期负隅顽抗。
(3)罪行: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对沦陷区进行残暴殖民统治,包括扶植傀儡政权,经济搜刮掠夺,思想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等。
2、国民党两面性:
(1)被动抗日:初期组织正面抗战粉碎日寇计划,相持阶段消极避战,导致正面战场迅速恶化,出现豫湘桂溃败。
(2)积极反共:制造反攻高潮,以皖南事变为最,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3)反动统治:政治独裁,***、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结合,实行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
3、中共坚持抗战:
(1)促成和维护统一战线:发表抗日通电--红军接受改编—提出三大政策,击退反共高潮处理皖南事变,维护统一战线—服从抗日大局,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团结各个阶层抗日。
(2)始终坚持抗战: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赢得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展开局部反攻—对日寇最后一战。
(3)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巩固统一战线—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各阶级阶层抗日—大生产运动奠定抗日物质基础—整风运动影响深远为争取抗日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点思想基础。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随着日本侵华搜刮和国民党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趋于萎缩。(2)政治上:中国出现四个政权并存局面,国土沦陷。(3)思想上: 团结抗日共赴国难成为时代主流。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1)提出阶段:九一八后,中共就发表抗日宣言;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建立四个阶级的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促成阶段:华北事变:中共领导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为统一战线奠群众基础;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西安事变发生,中共力主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1937年9月,公布国和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民族统一战线
(1)目标—前对内北洋军阀,后对外日本。
(2)力量—前四个阶级联盟,后所有阶级阶层。更广。
(3)形式—前党内合作,后党外合作;前有政治纲领,后无;前全方位政治军事思想合作,后仅军事合作。
(4)地位—前中共从属,妥协;后独立平等斗争。
(5)结局—前中途破裂,后渡过危机完成任务。
(6)国际—前得到苏联支持,后得到更多支持。
四、两大抗日战场的比较: 区别:(1)位置不同--敌前正面,敌后侧面;(2)方式不同--大规模正规阵地战,小规模非正规游击战;(3)路线力量不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路线;(4)地位不同—抗战初期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辅助地位;抗战中后期敌后战争日益成为抗日主战场。
联系: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主力,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而敌后的开辟减轻正面压力,加速相持阶段到来;相持阶段,正面趋于消极,敌后十分困难,中共坚持抗日担负抗日主任务;1944年后,敌后开展局部反攻。
五、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时的根据地和抗日时期的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主要任务,政治经济思想上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又有何根本相同?
参考:
不同:地理位置: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分布在南方几省的交界处的山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大城市和交通线周围的广大农村。
主要任务:前者是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者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思想:前者在政治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后者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前者在经济上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保留封建制度实行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思想上前者左倾思想,后者则经过整风走向成熟。
不同的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中共改变革命策略;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根本的相同之处: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只是根据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而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3
单元十三 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一、阶段特征:
1、侵华美国为主:
(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
(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
2、国民党反动统治:
(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
(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
3、中共革命胜利:
(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近代化基本中断:
(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3)思想上: 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
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3)结论: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西方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原因和影响.如何理解两党“合则利,分则伤”?
(1)演变: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2)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破坏合作;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3)影响: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第二次赢得了抗战胜利;第一次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第二次分裂使生灵涂炭,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四、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依据,结果.(1)防御阶段:方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依据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展开全面进攻。结果粉碎敌人全面和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内线收复失地;依据是国民党政治孤立军事中原薄弱,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结果是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转折。
(3)决战阶段:方针-统筹安排和敌人进行决战;依据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法,敌人重点防守战略要地,对东北举棋不定;结果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4)胜利阶段: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依据是民主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花招;结果是横扫残敌,国民党政权覆灭,全中国基本解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单元十四 过渡时期(1949-1956)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2)对封建地主经济—土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原因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结果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任,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五反,米棉之战,民主改革);原因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4)对小农和个体,互助合作,帮助发展,促进经济恢复。三、一五经济计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因。
(1)以东北为重点:东北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较好;毗邻苏联便于取得技术设备。
(2)重工业为中心: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要尽快经济自主;受苏联传统建设的影响。
(3)交通突出国防:祖国统一未完成;帝国主义封锁破坏;新生政权需要巩固,促进边疆联系。
四、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群众反帝推动,民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有所发展。
(3)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5)改造:1953-1956,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五、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内外环境有何相似之处?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结果如何?
(1)相似:内-反动势力的破坏;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
(2)措施差异: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妥协《告各友邦书》,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新中国横扫一切残余反革命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3)结果:中华民国的果实很快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新中国得到巩固,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4)原因和认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未能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认识:在近代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单元十五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1976)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到1976 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年至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
(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大会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参考书本110-111和120页的具体史实(必须背诵。)
(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中途而废。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扩大化修改主矛结论,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如?),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
(3)外交上——从困难到突破:①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美敌对,中苏破裂,外交处于困难局面,但和第三世界关系有所发展;②70年代突破:中美缓和建交,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
: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但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二、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2)探索中的失误: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
(3)原因:成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失误--缺乏经验,主观主义,脱离实际,错误分析主要矛盾,盲目追求高速度。
(4)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健全民主法制
三、曲折探索集中体现在两大问题上.总体分三个阶段。
两大问题:(1)其一是政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要矛盾;其二是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2)正确:八大对于此的认识是正确的;(3)错误:反右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扩大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主观改变了主要矛盾结论,制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此后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在经济领域的盲干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个阶段:初期好,中间差,后期较好。单元十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1978年--)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1976年以来的历史。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包含以下6点内容:①伟大的历史转折是 建设的前提;②改革开放是建设的实践和途径;③在建设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④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⑤民族工作坚持三大原则和一项根本制度;⑥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历经曲折。
(1)经济上——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①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并向三化方向发展;城市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方位开放格局。②理论—形成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此理论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建设结合的结晶,历经一个曲折的形成发展过程(参考重难解析部分);③成就辉煌:农业全面振兴,工业世界级项目,科教文卫生活全面提高。(131页。)
(2)政治上——特征是拨乱反正到四项原则:①伟大的历史转折:真理标准讨论是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标志,平反冤假错案和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深入;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针对错误言论小平提出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江*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完善了小平理论。
(3)外交上——全面发展和战略和成就:①外交政策有了变化:参考教材151页(必备);②外交局面全面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4)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①经济上:社会主义主义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套路;②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结束了文革,实现了拨乱反正,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民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作重心的几次转移。
思路: 弄清几次转移,叙述时候要有转移的背景,转移的对策,转移的结果.第一次:1927年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人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 1949年,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胜利在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工作的中心.解决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顺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第四次: 1978年,结束文革,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三、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步调整。
思路: 要弄清四步调整是什么,叙述的时候要包含调整时间和背景,调整内容实质,调整的结果影响.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第一步: 1950-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这次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的做法;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步: 53-56年合作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对粮食需要;将小农土地所有转化为公有制;结果引导农民走向上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发展,但过快过粗.第三步: 58年的人民公社化,左倾发展,片面认为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实质是提高公有化规模和程度,特点是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第四步: 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决定施行改革开放,内容是统分结合改变经营方式;结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使了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四、建国以来对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思路: 只要触动了生产关系(包含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的)都是,要 弄清调整的原因,调整内容和后果.要分清时期.(1).建国初: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工矿企业的民主和生产改革.(原因是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意义略.)(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三大改造.(原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略)(3).改革开放以来: 改变所有制和管理体制.(原因是拨乱反正,实施改革开放,意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五、革命和建设要防止右,但主要是警惕左。对左右错误的纠正。
右: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大革命失败;1957年整风中一些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导致政治**.左: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左倾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1957年反右扩大化;随后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庐山会议反右倾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十年文革,左倾泛滥,拉大和发达国家差距,造成全局性的挫折.总结: 左的次数多,时间长,危害大.纠正: 八七会议纠右;遵义会议纠左;七千人大会纠左;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防资产阶级自由化.六、台湾问题的由来.(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多次派人到流求;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荷兰殖民者窃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降郑后在台湾设府,1885年设省.(2)近代以来台湾屡遭列强侵略:荷兰,英法,美国,台湾都曾侵略台湾,尤其是甲午战争日本割占台湾达半个世纪之久.(3)二战后的历次国际会议,特别是开罗会议均承台湾包括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一部分.(4)解放战争后,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顽抗,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台海分裂至今.(5)中共主张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台湾问题,受到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欢迎,海峡交流日益密切.(6)由于大国阻挠和岛内台独势力发展,台湾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单元十七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14C—18C)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工场手工业的世界,时间从14世纪到18世纪末。又可以分为14-16世纪和17-18世纪两个阶段。14-16世纪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兴起的表现主要包括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政治上的尼德兰革命。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英法美三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欧洲诸国的封建改革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殖民争夺英国称霸,北美和拉美独立具有双重性质,同时期的亚洲逐渐落伍。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封建社会趋于衰落:
1、资本主义经济-工场手工业和重商主义
(1)14世纪前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出现;(2)从生产力上看,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早期的殖民活动,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3)从生产关系看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代,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殖民掠夺等。这一时期,欧洲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以推动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2)英法美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基本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大革命扫荡了法国封建秩序,震撼了整个欧洲,北美资产阶级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双重性质。(3)欧洲大陆诸国进行了封建改革,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整体看,封建主义仍然处于上风。
3、资本主义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第一次思想解放,以人文主义为反封建和神学的思想武器,传播了资产阶级观念;(2)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3)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促进了革命的爆发,影响到全世界。
(二)、殖民活动——早期原始积累阶段,手段野蛮:
1、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地区: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后来居上,特别是英国成为殖民霸主。被殖民的地区主要美洲,印度,非洲沿岸。
2、殖民目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原始积累,方式比较野蛮,主要包括种族灭绝,贩卖奴隶,掠夺资源等。而英国的殖民方式相对具有开发的意义。
3、殖民争夺:经过激烈争夺,英国先后挫败西班牙(1588年击败无敌舰队),荷兰(17世纪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法国(18世纪中叶的七年战争),成为世界头号海上强国,殖民霸主。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4、殖民后果:对当地人民深重灾难,对于欧洲来说,则获得了大量财富,增加了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兴旺和发展。
(三)、民族解放——北美拉美独立双重性质:
1、北美独立战争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影响十分深远;
2、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西葡300多年的殖民枷锁,成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四)、国际关系——从殖民争夺到拿破仑战争: 1、16-18世纪,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争夺殖民霸权,其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其胜利的原因归因于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先进;
2、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大陆霸权的争夺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交织了封建势力和革命势力的较量,最终建立了大国均衡下的维也纳体系。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五)、全球化——世界走向一体化
1、新航路开辟导致发生了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欧洲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启形成紧密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2、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鼓励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3、殖民活动是这一时期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和形式。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1)从革命背景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成熟;(2)从革命过程看,具有相当曲折性;(3)从革命结果看,只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史实分析:(1)背景--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时期,领导者除了大资产阶级,还包括新贵族,自由派贵族等,革命思想还有一定宗教性.(2)过程--革命势力和反动力量经过反复较量,过程较为曲折,英法美三次革命都是如此.(3)结果--革命确立的不是完整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包括立宪,共和制,内阁制等,其后才从政党,选举等多方面加以完善.结论: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只完成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任务,完善资本主义要到工业革命以后.三、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主要学说和继承发展关系?影响? 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
继承发展关系:(1)社会契约论:①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来自契约,君权不是神授而是人民授予的.但人民不可违反契约,君主权力无限;②洛克发展了契约论,认为契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财产;③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撕毁契约,人民有权推翻他建立新的契约.(2)三权分立学说: ①洛克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属于国王.②孟德斯鸠将三权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立法权属于人民,司法独立,行政权属于君主;指出三者之间“制约和平衡”,相互独立,互相监督.(3)人民主权论:卢梭提倡人民主权论,认为人民有权修改和废除契约,任何人不能违反公共意志.(4)天赋人权思想为启蒙思想家共有,认为人生来有生命,自由,反抗压迫的权力.影响: 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为确立资本主义社会做了理论准备.四、一分为二评价拿破仑.(一分为二,史论结合)
(1)积极: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史实:①对内巩固革命秩序--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法兰西银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法典确立了法律规范;重视科教。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②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捍卫了革命果实,防止了波旁王朝复辟;传播了革命思想,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是资产阶级的军事家。
(2)消极:独裁者,野心家。
史实:①建立帝制独裁,违背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②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许多国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家主权,掠夺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反抗,玩火自焚。
五、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成因。
特点:彻底性,激烈,世界性。
原因:(1)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矛盾激化;(3)启蒙思想做了充分动员;(4)人民群众主动参加,推动革命发展;(5)革命引起欧洲范围内封建势力的反扑,两种力量的反复较量使革命超出了预期目标;(6)拿破仑战争把革命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4
单元十八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C初—19C70S)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蒸汽时代的世界,时间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真正战胜封建主义,在全球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阶段。从经济上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政治上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在世界主要大国内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思想上自由主义兴盛起来;工人运动开始独立并走向成熟;列强的殖民扩张发生了变化,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洲掀起了旧式的革命风暴;全球化有了重大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初步。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资本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
(1)生产力: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发生,向欧美扩展,极大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使资产阶级统治了世界;(2)生产关系:一种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即自由主义兴盛起来;(3)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开始显露其弊端;(4)世界市场: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继续扩展,在世界主要大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体系。(1)19世纪20-30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摧毁了封建的维也纳体系;(2)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亚的主要大国以不同形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的国家体系确立。
3、资本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兴盛起来:
自由主义是理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经济的自由放任,政治的个人平等,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等。这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完善。
(二)、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兴起并走向成熟:
1、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人运动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是19世纪30-40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包括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因为这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些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了本阶级独立的政治口号。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是多方面,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第一国际是第一个国际性工人运动的联合组织,1864年成立于伦敦,推进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有组织,有领导,有理论的国际联合阶段。
4、巴黎公社是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工人运动的顶峰,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由于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而失败。
(三)、殖民活动——商品输出阶段,初步形成殖民体系:
1、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地区:英法美俄等,英国殖民霸主巩固。被殖民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人口稠密的亚洲。
2、殖民目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方式是廉价商品和武装入侵并用。
3、殖民争夺:英国为首,法国追随,美国参与,英国居于首位。
4、殖民后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冲击了旧体制和旧思想;促成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四)、民族解放——亚洲风暴旧式性质:
1、北美独立战争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影响十分深远;
2、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西葡300多年的殖民枷锁,成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五)、国际关系——殖民争夺和大陆霸权: 1、19世纪,列强在殖民争夺中发生了多次争夺,其中以英法和俄国为争夺黑海地区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局部性国际战争。2、19世纪,俄,法,德三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大陆的优势从拿破仑帝国转移到沙皇俄国,再到法兰西第二帝国,再到统一后的德意志。其中对于大陆霸权的制约起到关键作用的是英国。英国先帮俄国等打击法国,后帮法国打击俄国,后中立坐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这是其维护世界霸权,维持大陆均势政策决定的。
(六)、全球化——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世界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是推动,殖民扩张是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形式—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殖民体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初步形成。
3、影响—促进资国发展,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影响双重,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推动了世界进步。
二、概述19世纪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特点。
情况:(1)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进行,工人阶级掀起自发的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比较盲目;(2)19世纪30-40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已经觉醒,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发起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运动,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引;(3)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4)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推动国际工运进入新阶段;(5)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一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由于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而失败;(6)19世纪晚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出现第二国际,工人运动向宽广方向发展。同时,在俄国诞生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特点:暴力性;政治性;自发性。斗争质量不断提高。
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成因,影响。
途径:革命类-英法美;民解类-北美拉美;改革类—俄日;统一类-德意;民解类-北美拉美。总体分为自下而上的革命民解(早期英法美)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统一类(后发德意日俄)。
成因: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因素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不同;思想条件不同。
影响:自下而上类革命较为彻底,基本形成了民主政体;自上而下的方式则基本由原统治集团发起,保留较多旧制度,往往形成专制政体,如德日俄。
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殖民体系。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大国确立,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体系;列强对外加强扩张,初步形成了殖民体系;在工业革命影响和殖民扩张推动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也随之初步形成;这一切,标志了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即形成了资本主义的 世界体系。单元十九(电气)垄断时代的资本主义(1871--1918)
一、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了电气时代的世界,时间从1870年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也即走向资本主义的成熟阶段的历史。从经济上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过渡到电气化重工业阶段,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政治上垄断资产阶级掌控了国家政权,主要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工人运动向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列宁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发生了变化,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洲掀起了新式的革命风暴即亚洲觉醒;全球化有了重大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正式确立。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
1、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
(1)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在四大行业,具备新的特点,影响更加猛烈;(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局部调整-垄断组织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3)不平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期的美德等国迅速超越了老牌的英法。
2、资本主义政治—帝国主义阶段到来:
(1)垄断资产阶级掌控了国家政权,对内完善上层建筑,对外疯狂扩张,各列强纷纷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和国情的不同,六大帝国主义呈现不同的政治特征-英法美完善了民主政体,而德日俄等国具备较强的军事封建性。
(二)、工人运动——工人运动总体和平发展局部突破:
1、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工人运动向和平宽广方向发展。
2、理论发展—工人运动的理论出现分化,一方面出现修正主义泛滥,另一方面俄国形成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3、组织发展—各国工人政党纷纷成立,第二国际成立,但大多受修正主义控制,唯有俄国诞生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
4、实践发展—十月革命成功和苏联的成立,既是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纪元,也是人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殖民活动——资本输出阶段,正式形成殖民体系:
1、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地区:六大帝国主义。全球。
2、殖民目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投资场所的意义更加凸现,方式是廉价商品,资本输出和瓜分全球。
3、殖民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殖民争夺的集中表现。
4、殖民后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冲击了旧体制和旧思想;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正式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加剧了列强矛盾,引起了世界规模的战争。
(四)、民族解放——亚洲觉醒新式性质:
亚洲觉醒是在列强殖民加剧情况下,在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具备新的领导,新的纲领,新的性质,新的目标。
(五)、国际关系——霸权争夺和世界大战:
1、原因:殖民争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殖民矛盾外化为霸权争夺,体现为英德,法德,俄奥三对矛盾。分化组合为两大统治集团。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全球性的战争,给帝国主义沉重打击,十月革命和苏联的诞生是这次大战最大的后果。战后出现了革命高潮。帝国主义建立了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六)、全球化——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世界全球化,帝国主义加强殖民扩张是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形式—资本主义国家体系更加严密,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更加紧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随之最终形成。
3、影响—促进资国发展,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影响双重,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推动了世界进步。蕴藏深刻矛盾,争夺异常激烈。
二、19世纪不同时期德法矛盾都十分尖锐,在早期,中期和晚期法国和德国矛盾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早期:(1)表现-德意志参加反法同盟和拿破仑作战;(2)原因-欧洲封建势力要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侵略了德意志的民族独立;(3)影响-动摇了德意志地区的封建秩序,也促进了德意志的民族觉醒。
中期:(1)表现-普法战争;(2)原因-法国阻挠德意志统一,维护大陆霸权;(3)影响-德国统一改变了欧洲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晚期:(1)表现-成为帝国主义核心矛盾;(2)原因-法国要夺回霸主报仇雪恨,德国要扩大霸权;(3)影响-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加速了大战爆发。单元二十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1918-1939)
一、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了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爆发。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一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了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社会主义,成绩大,问题深;帝国主义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重新瓜分了世界,实现了20年代的短暂稳定,经济大危机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大分化,法西斯疯狂扩张,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战后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殖民体系有所动摇;国际关系角度是从大战到更到的大战的过程。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从调整,稳定到危机,分化和战争:
1、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恢复到大危机
(1)生产力:战后各国经济普遍恢复,但潜伏深刻矛盾,2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2)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法西斯阵营:
(1)以美为首包括英法等国坚持了民主制度;(2)德日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参看重难解析部分。)
(二)、社会主义运动——一国革命和建设开辟新时代:
1、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现代史的开端;
2、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是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36年新宪法是标志,成绩很大,问题很深。
4、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三)、殖民活动——从重新瓜分到法西斯扩张:
1、列强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瓜分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英法日获得了原德国殖民地,美国打破了日本对亚太的独霸局面。2、30年代以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尔比亚,中国的扩张形成了大战源地。
(四)、民族解放——从高涨到和反法西斯结合:
一战后,亚非掀起了新的民族解放高潮,性质多样,方式多种。
(五)、国际关系——从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华体系是对战后世界的重新瓜分,蕴含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之间的深刻矛盾,这些矛盾,特别是德法,德英,美日是大战的根源。2、20年代调整:20年代的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复活了德国实力。3、30年代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法西斯扩张,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当时世界主要政治势力,特别是西方大国奉行的绥靖政策姑息养奸,未能制止大战的爆发。
(六)、全球化——世界体系在冲击中深化
1、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在帝国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2、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帝国主义国家分化严重。
3、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也在冲击这一体系。
二、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的显著差异。
民主革命:苏联是城市工人暴动的二月革命;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社会主义革命:苏联是暴力的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没收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是在掌握政权情况下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和赎买.两者都对农业实行集体化,苏联用强制和行政手段,中国循序渐进,自愿互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形成斯大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林体制,积重难返,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三、从参加巴黎和会各大国的意图来看,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和表现?其中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与一战前相比有何变化?原因?
意图: 削弱战败国和瓜分殖民地;反对苏联;划分势力范围.矛盾:帝国主义和广大殖民地矛盾;帝国主义和苏联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主要是德国和法英矛盾;战胜国之间因为分赃不均的矛盾,主要包括英美,英法,美日,法意间的矛盾.帝国主义间主矛:由英德矛盾变英美矛盾.原因:根本是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不平衡,德国战败,英国势力下降,但仍要维护其霸权,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企图全面挑战英国的霸权.四、29-33年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面对危机主要资国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有哪两种?其特征分别是?造成方式差异的原因?各自的影响?(1)大危机:①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扩大和消费不足;股票投机引发危机.②特点-席卷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程度深;③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法西斯抬头;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2)方式, 特征和原因: ①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放式,特征是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缓和危机;原因是美英法等国有较雄厚经济实力,民主传统浓厚,能够干预缓和危机.②法西斯专政方式,特征是建立独裁,扩军备战转嫁危机;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积累不足,专制残余较多,军国思想浓厚,企图冲破凡华
(3)影响:前者缓和危机,巩固资制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后者疯狂扩张,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五、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对比:
(1)原因相似:从经济上都是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积累不足,同时受危机打击严重;在政治上未经过彻底资产阶级革命,保留较多残余,缺乏健全民主制度;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支持;思想上军国思想浓厚;对外都要冲破凡-华体系束缚.(2)方式差异:德国以纳粹党为核心,通过欺骗宣传扩大影响,以合法选举方式上台;日本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暗杀,政变扩大势力上台.(3)活动雷同:对内独裁,国民经济军事化 ,思想严密控制,对外则都疯狂扩张,成为大战的策源地.两者都对其他民族实行屠杀政策.六、绥靖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产生恶果.教训.含义:绥靖政策是30年代大国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的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同时祸水东引的一种外交政策。
原因:为保护既得利益;自身危机,力量软弱;祸水东引到苏联;法西斯的欺骗宣传;试图延缓大战。
表现:①国联李顿调查团针对伪满洲国的态度;②国联和英法美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未禁运石油和封闭运河;③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纵容了德意气焰;④1939慕尼黑阴谋是顶点。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 恶果:纵容了法西斯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实力,加速了二战爆发;牺牲了小国利益;自己遭到进攻,自食其果。
教训:对法西斯扩张,一定要防患未然,加强国际团结。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2.高中英语重点总结 篇二
一、定语从句定义
英语句子主要由主、谓、宾、定、状、补等构成。其中定语指的是:用来限定或者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句子构成成分;从句指的是:由多个简单句,构成的复杂句,用来修饰句子的成分;定语从句指的是:一个简单句跟在一名词或代词后(先行词)进行修饰限定,在主句中充当定语成分。利用定语从句的形式可以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平衡,避免整体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同时定语从句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句子的具体结构和意思表达,更能够有效提高句子整体的表达水平,是在英语学习较为中常见的句型。
二、定语从句学习的重点措施
1. 明确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之间的区分。
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发现,要想学好定语从句,需要清晰的划分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是定语从句的学习基础与掌握重点,这两者之间的有些部分区分具有一定难度,两者是构成定语从句的主要成分,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是位于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为在定语从句中,二者充当着不同的句子成分。
作为充当名词或代词等先行词的替换词,关系代词主要有“who,whom,that,as”等,通常以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形式存在。关系代词充当宾语时,定语从句中介词的位置应当提前,但从句中句式构成的规律不能省略。在以往的学习中,关系代词的相关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由于关系代词具有特殊性,其在从句中所担任的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若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是作为宾语出现,那么可以将其省略。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关系副词时需要注意,其与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不同,定语从句中的关系副词,在充当状语成分时,主要是替换先行词,包括方位、时间、原因等,主要有“here,when,why”等词汇。在对于关系副词进行考察的定语从句中,在关系副词之前是否应当存在介词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举例说明,将“I got on a train.”和“There were already too many people on it.”将以上两个句子,改写成定语从句,其句子构成如下:“I got on a train where there were already too many people.”,但是若句子为“I got on a train on___there were already too many people.”,此时在转化句型时,在横线上则不能填写“where”,应该填写“which”。
2. 明确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就理论上讲,定语从句主要划分为两种,包括限制性定语从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学习的初期,同学们总习惯将逗号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志,然而并不尽然。首先,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确多用逗号标志;其次,限制性定语从句能够使用“that”,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能够使用“that”。最后,从根本上进行区别,其中限制性定语从句,属于从句在句子中充当句成分,属于句子中的一部分,若将其从句子中剔除,那么主句的表达就会失去完整性,意义不通顺。其中非限制性定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对主句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用来解释句子,但是不充当主句成分,若将其在句子中剔除,则不会影响到主句所表达的意思,能够保持句子的完整性。譬如:“This is the book which Peter gave to me last Tuesday.”属于常见的限制性定语从句,“Our new friend,who was a American Japanese,was an excellent dancer.”中的“who was a American Japanese”不做主句的成分,即使省略句子依旧通顺,属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需要我们多加练习,避免出现混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定语从句是高中语法的重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考点,需要进行重点学习。为了保证对定语从句的全面认识,应当先从简单的句式开始学习,摒弃题海战术,通过上述学习策略不断提升自身学习修养,并通过思考意识的建立,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当然,要想在英语上取得进步,短期内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不断坚持,提升最终的学习效果。
摘要:英语是影响高中生成绩的重要学科,而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之一在于语法与句型的熟练应用。学好语法对于英语的熟练掌握至关重要。定语从句作为整个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其进行灵活应用与熟练掌握,有助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提升,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学习经验,总结了介英语定语从句的概念,并对其学习的重点措施进行了探究分析,以期对高中英语定语从句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定语从句,重点措施
参考文献
[1]汤春晓,许家金.中国高中生英语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研究:定量定性综合研究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1).
[2]任玲.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36).
3.解析高中英语五大重点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听力 口语 阅读 写作 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57
近两年,社会上出现了取消高考英语的政策,或将其转为社会高考,这一狂潮的掀起给很多不爱学英语的学生提供了不好好学英语的借口。然而21世纪的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英语是我国向着国际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工具,也是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桥梁。因此,高中英语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被师生重视。
一、听力是交流的基础
纵观近几年英语的高考,除了有一年高考取消了听力,之后听力又重新回到了试卷。据笔者了解,高中英语听力是很多学生的难处,学生不仅听力能力低,而且不知道该如何去提高,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听力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现在的高中对于听力训练都是利用早读时间来集体训练,每位同学在听力方面的教材都是一样的。
由于高中封闭式的管理,学生练习听力的渠道也只有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所以对于听力的提高,就可以从教师教学方式方面来进行改变。众所周知,听力的练习离不开听的环境,所以教师可将中文为主的英语课堂改为以英文为主的课堂。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师教学都是在课堂用中文给学生讲解,只有到必须用英文的时候或者是读英文短文的时候才用英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没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口语用英文跟同学讲,因为听力部分的材料一般也是日常口语,根据所听的对话内容选择答案,这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帮助学生,让学生不仅可以在早读时间听专门的听力材料,日常的英语课堂也可以训练听力。毕竟在一分压千人的高考中,听力的分数是占有决定性作用的。
二、改正发音,多说多练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用英语跟别人交流,而不仅仅是为了答一份卷子。但经调查,中国人在说英语方面往往是不够自信,总觉得说出的英文发音不够纯正,所以也不愿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敢去尝试。这种心理最终就导致在面对外国人的时候,词不达意,话在心口难开。
高中学生在发音方面个体差异并不大,基本上都处于中等水平,但有一个问题是,高中英语的教学围绕高考,并不会考虑到英语的社会意义,所以,造成学生在理论方面有很高的水平,但在实践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高中英语课堂不会经常让学生阅读英语短文,所以教师偶尔的让学生起来朗读短文,就会发现学生不会断句,而且读的很蹩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平常练的少了,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即可。
前文提到过,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建议教师在课堂采用英语教学,那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尽量也用英语。因为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在讲英语时都是中国式英语,用汉语思维去说,这项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并没有很大的不利影响,高中阶段采取英语授课已经是创新做法了。为了使英语为主的课堂变的有趣,为了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张弛有度的去讲。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讲课,同时可经常开展小组英语讨论,小组之间进行口语练习,有利于避免部分学生紧张害怕的情绪。
学生的口语虽然在高考中不是考查项目,但是口语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口语,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力能力,同时也贯彻了现在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高素质发展。
三、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取分关键
在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分值占了总分的三分之一,足以看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英语的每一部分都是彼此相关联的,口语能力同时也能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经常朗读的学生,会经过时间的累积,培养出语感,而语感是一种无法用理论解释的,是每个人的特殊化感觉,这种感觉会帮助学生在很多题型中都获得高分。
阅读理解,顾名思义,先读,再理解。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阅读理解题型是很多学生的分水岭,有些同学在做阅读理解时得心应手,往往都只是错一两道题;而有些同学却在阅读理解上丢很多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英语中,得阅读者得天下。那学生应该如何去提高阅读水平呢?
首先,在拿到一篇短文的时候,要有快速浏览并在浏览完之后,对文章内容有大体把握的能力。阅读理解考查的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篇文章,并理解这篇文章,时间一般要求两分钟左右。我的建议是,学生在拿到一篇短文的时候,先不要去看题目,那样只会浪费时间。静下心来把文章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词汇直接跳过,看完之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五分把握,再根据题目,将对文章理解的掌握度提高到六分。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阅读质量。一篇文章要快速阅读就需要学生在平常多训练,多去阅读一些英语读物,来训练对英语文章的感觉,以此提高阅读能力。
四、写作与翻译能力
高中学生在理论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能力,不管是语法还是词汇,在做题时这些都是基础,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写作,那真的是一件难事了,高中英语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法错误。写作也是高考的一大难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英语素养。有些同学在写作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高的,同时他的英语成绩也不会差,因为能将日常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作文中的学生都是具备一定英文素养的。
看一篇作文,大体就能看出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些同学的作文通篇都是简单句,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整篇读下来,会觉得很无味,一篇文章也没有连接词去连接句子,每个句子都像是简单罗列上的,会使得整篇文章没有聚拢性,很零散。所以,在写作方面,学生要使自己的作文具备一些文学素养,就需要在平时多背一些范文或者是优美的句子,在考场作文中,几句有内涵的句子便可给作文增加亮点,使整篇作文提高一个层次。
翻译这一项对高中生并没有具体很高的要求,只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能用中文将其翻译出来,有个大概就差不多。
4.高中语文知识重点总结 篇四
accusesb.ofsth.控告某人犯某事(罪),指责某人做某事
cheatsb.fosth.骗取某人某物
curesb.ofsth.治好某人的病,改掉某人的坏习惯
informsb.ofsth.通知某人某情况(事)
remindsb.ofsth.使某人想起某情况(事)
ridsb.ofsth.使某人摆脱某物
robsb.ofsth.抢劫某人的某东西
5.自考“英语二”重点句型总结 篇五
1. 强调句 It was lightening that caused the forest fire last year.正是闪电引起了去年的那场火灾。
2. 虚拟语气 We hurried back to school lest/ for fear that it (should) rain. 我们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生怕天会下雨。
3. 比较级the more…the more The more time a person spends on his work, the less time he has to play. 一个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花在玩耍上的时间就越少。
4. This subject is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everybody has previously expected. 这门课程比每个人以前预料的还要难得多。
5. more than…/rather than… A political figure‘s success depends more on external factors than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一个政治人物的成功与其取决于他个人的特点,不如说取决于外部因素。
6. 让步状语 Whether you believe him or not, you have to make the decision. 无论你是否相信他,你都必须做出决定。
7. no matter what/ who/when/how…, No matter how hard he tried, he couldn‘t persuade his friends to give up the adventure.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不能说服他的朋友们放弃冒险。
8. despite/in spite of …, He decided to carry out the plan in spite of the protest from his parents. 他决定不顾父母的反对执行他的计划。
9. 结果状语 I broke my glasses so that I couldn‘t see clearly what happened. 我打破了眼镜,以至于看不清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10. The density of the star has become so great that it may explode at some time. 这颗恒星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会在某一时刻爆炸。
11.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As we expected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 As is well known众所周知, the project was finished successfully on time. 项目成功地提前完成。
12. 形式主语 It‘s no doubt that correct decisions made today will have a good effect on future. 毫无疑问,今天做出的正确决策将对未来有很好的影响。
13. 形式宾语 Many people find it important to keep a good living habit. 很多人认为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14. 宾语补足语 The new electronic techniques make possible the effect that has never been created before. 新的电子技术使得一种从未有过的.音响效果成为可能。
15. 倒装句 Not until recently did we realize that langua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直到最近我们才意识到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
16. 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you hesitate to offer your opinion as it is.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应毫不犹豫地说出你真实的想法。
17. 比较状语such … as … Such people as you described can hardly succeed in nowadays. 像你描述的那种人在当今社会很难取得成功。
18. 原因状语be different/ similar … in that…Robots are different from automatic machines in that they can be reprogrammed to do another job. 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被重新编程完成其它的任务。
19. 宾语从句people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as to… 人们对于是否应该用动物做实验持不同的态度。people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as to whether animals should be used in experiments.
20. 并列句 …not only…but also… Sports can not only benefit our body, but also contribute immensely to mental health. 运动不仅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而且还极大地有助于精神健康。
6.小学二年级英语重点句型总结 篇六
(一)喜欢和不喜欢句型:(module 1-2)
(1)A:What do you like?(你喜欢什么)
B:I like jigsaws.(我喜欢拼图)
A: What does he/she like?(他/她喜欢什么?)
B:He/She likes bikes.(他/她喜欢自行车)
(2)A:Do you like dolls?(你喜欢娃娃吗?)
B:Yes,I do./No,I don‘t.(是的,我喜欢/不,我不喜欢)
(3)I don’t like this party.(我不喜欢这个聚会)
He/She dosen‘t like these shoes.(他/她不喜欢这双鞋)
(二)have句型:(module 3)
(1)We have English in the morning.(早上我们有英语课)
(2)Do you have Maths in the afternoon?(下午你有数学课吗?)
Yes,I do./ No,I don’t.(是的,我有。/不,我没有)
(三)时间句型:(module 4-5)
(1)A:What‘s the time now?(现在几点了?)
B:It’s 2 o‘clock.(两点了)
It’s half past 7.(7点半了)
(2)A:Is it 5 o‘clock?(是5点吗?)
B:Yes,it is./ No,it isn’t.(3)I get up at 7 o‘clock in the morning.(我早上7点起床)
I have breakfast at half past 7 in the morning.(我早上7点半吃早饭)
(四)有关周末活动的句型:(module 6-7)
(1)A: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周末你做什么?)
B:I watch TV.(我看电视)
(2)A:Do you play football at the weekend?(你周末踢足球吗?)
B:Yes,I do./ No,I don’t.(3)A:Where do you play football?(你在哪踢足球?)
B:I play at the park.(我在公园踢)
(五)交通方式句型:(module 8)
(1)A:How do you go to school?(你怎么去学校?)
B:I go to school by bus.(我乘公共汽车去上学)
I walk to school.(我步行去学校)
(2)A:How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你爸爸怎么去上班?)
B:He goes to work by bike.(他骑自行车去上班)
(3)A:Does Tom go to school by car?(Tom 乘小汽车去上学吗?)
B:Yes,he does./ No,he doesn‘t.(六)有关四季的句型:(module 9)
(1)It’s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2)It‘s warm/ hot/ cool/ cold.(3)We wear jackets.(七)有关新年的句型:(module 10)
Happy new year.(新年快乐)
Happy Christmas.(圣诞快乐)
7.高中英语重点总结 篇七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反思,取向,重点,对策
教育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新理念不断深入,促使英语教师由传统经验型朝着反思型方向发展,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对高中英语教学反思取向和重点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学反思概念
教学反思一般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行为、决策及结果等方面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教师能够通过反思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教学反思的取向和重点明显、且突出,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反思积极性,不断完善教学活动,还能够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实际情况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本质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反思能力并不高,由此,加强对教师反思取向和重点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确定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的取向和重点
1.反思取向方面。针对高中教师反思的取向,需要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
(1)教学内容要结合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等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出发点,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将英语基础知识传授作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2)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英语学习过程中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反思重点。教学反思重点主要集中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1)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多个小目标,并选择合理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良好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2)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反思,完善教学各个环节,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促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
(3)巩固强化,巩固强化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三、高中英语教学反思取向和重点具体实施对策
1.营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由于英语不同于母语,缺乏语言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技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具体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方案,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例如:在学习“bodylanguage”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布置针对性任务,如“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in people communicate?”等,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成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丰富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知识面。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并注意采纳学生的建议,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主动学习习惯。例如:教师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还可以利用讲座、口语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教学,为学生交流提供机会。可以以“Playing online games is a waste of time?”作为主题,辩论赛形式能够促使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收集资料,丰富自身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好胜心,从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英语口语训练。
3.建立一对一制度,强化教师能力。为了促使反思教学发挥积极作用,可以积极建立并推广“一对一制”,选择专业能力各方面较强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引导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进行经验交流从不同角度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学校管理者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等,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学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强化教师反思能力,还能够推动高中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
8.七年级英语重点知识回顾 篇八
“Could you lend me your dictionary?” “Of course.” “你能借给我你的字典吗?” “当然。”
2. one不仅可用作基数词表“一”之意,也能用作代词替代前面所提可数名词中的“一个”或代指“任何人”。如:
One and two is three. 一加二等于三。
I don’t have pens. Please give one to me. 我没有钢笔,请给我一支。
One must love one’s country. 任何人都必须爱国。
3. You’re welcome.用来回答对方的感谢,相当于That’s OK./That’s all right./Not at all.。如: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e welcome.”
4. 当名词前有定冠词、指示代词或物主代词修饰时,all 习惯上放在这些限定词之前。如:
all my books我所有的书
5. the other 通常表示两者(部分)中的“另外那个(些)”,而 other 多用来泛指“另一些”。试比较:
The twins are English. One is Lucy, the other is Lily.
这对双胞胎是英国人,一个叫露西,另一个叫莉莉。
I have many friends. Some are teachers, others are policemen.
我有很多朋友,一些是教师,另一些是警察。
6. socks, shoes, trousers, glasses(眼镜)等表示两部分构成的整体东西的名词习惯上用复数形式,如果表示数量指“一双(副)”,应用a pair of 短语修饰。如:
a pair of socks一双短袜 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镜
A pair of shoes is under the bed. 床下有一双鞋。
7. 当询问“某人(物)怎么啦”时,常用句型“What’s wrong with…?”,这里的疑问词 what 不可受汉语的影响误用 how。如:
“What’s wrong with your kite?” “It’s broken.” “你的风筝怎么啦?” “它坏了。”
8. worry作及物动词用时其后习惯上只接人作宾语,意为“使……担心”;worry 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其后能接人或物作宾语,但必须用介词 about,意为“担心……”。如:
The recent changes in the Earth’s climate are beginning to worry scientists.
近来地球的变化使科学家开始担优。
Don’t worry about my lessons. 别担心我的功课。
9. tea, milk, bread, water, meat, rice 等物质名词均为不可数名词,此类名词无复数形式,其前不可用不定冠词、基数词、指示代词等直接修饰,若要表示它们的数量,其前必须加“计量名词+of”短语。如:
a bottle of orange 一瓶桔汁 two cups of tea 两杯茶
10. something to eat(drink)意为“吃(喝)的东西”,to eat(drink)为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不定代词 something。如:
【高中英语重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重点短语总结09-03
高中英语重点句型09-14
高中重点英语句子背诵10-17
高中英语必修一重点句子07-07
高中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重点09-02
外研版高中英语选修6重点短语09-07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六年级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07-20
北京版六年级英语上册重点总结06-10
2022年自考英语(二)重点句型总结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