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2024-10-09

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精选6篇)

1.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一

章来

源http://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公司“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工作部署和安排

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本部建设集决策、投资、营销、研发、管理等于一体的“总部经济”。

抓住“xx对接x大河西先导区”的机遇,生产线实行整体搬迁,在锰都规划建设年产6万吨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和年产3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延长产业链,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实现年产矿石1chazidian.comD扩产项目以及矿业公司技改项目,通过建设和完善,都将达到预期,2011年将是项目全面达产达效的一年。特别是金属锰、锰酸锂专用电解二氧化锰、靖西1万吨工程三个项目的投产达效,将更加增强公司竞争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拓展EMD应用领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利因素:一是通胀压力大,主要体现在:物价涨、资金缺、汇率升。物价上涨明显,就矿而言非常紧张。湘潭地区,金属锰产能不大,总体价格受我们控制,但最近1-2年,受金属锰产能扩张的影响,湘西、贵州、重庆等地区矿源紧张,积极向外扩张,到湘潭买矿的越来越多,致使我们受到打压;硫酸也是如此,年初亦有上涨的趋势;同时,物价上涨带动的人员工资、能源煤、电都在相应地看涨。资金缺,去年四季度就开始凸现,新年伊始,我们也已强烈感觉到了国家紧缩银根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收紧流动性资金、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提高贴现率,使得各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幅缩小,也使原本就资金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今年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将大幅增加,并且今年处于加息周期,未来利率仍会上调,各专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贷款利率基本上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了30%,在这样的一个大的金融环境下,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汇率升,从政策环境看,中国出口产品面临更高的贸易壁垒,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汇率波动对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二是行业竞争加剧,产能扩张过快。2012年,全球产能规模38万吨(国内20万吨,国外18万吨),基本上是供求平衡的局面。但在去年同行都相继扩大规模,在2011年都会建成达产,据统计将新增产能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材料价格、人力成本、环保费用等上涨导致产品成本压力大。今年以来,碳酸锰价格涨幅达80%,硫酸涨价成倍,且还有上涨趋势,煤、人力成本、渣的处理费等都成上升趋势,据测算,这些因素共计增加成本达7000多万元,需要我们挖潜增效,内部消耗。四是资源环境型企业约束进一步增强。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和污染排放标准,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发展空间和排放空间将受到打压。

二、2011年公司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11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以绩效优先为原则,确保生产经营安全、稳定、高效、经济运行;准确把控市场,增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管理实行扁平化,注重过程监管和工作结果;做好项目达产达效和资本运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思想领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全面完成2011年生产经营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2011年经济指标如下:电解二氧化锰产量

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计划,确保生产的正常连续运行,特别是在市场供应宽松,价格低廉时,做好材料储备,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加强对物资的保管和调度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物资采购流程、保管领用程序、采购定价程序。生产系统要继续强化生产部指挥调度中心职能,仍然坚持每日生产碰头会和每周例会制度,督促各分厂均衡生产;制定蒸汽调度和削峰填谷用电方案,努力降低电费成本;保证用汽与发电平衡;加大维修项目管理力度,实行项目现场核实制度;进一步抓好生产保障工作,包括水电汽保证、设备设施维修、备品备件准备、工艺流程再优化等,提前周密做好锅炉和生产线的大修准备工作,将大修时间压至最短;进一步完善金属锰线的设施,充分发挥其产能,争创效益;尽全力推进锰渣综合处理工程,优化其生产工艺和作业模式,既要有效降低渣处理成本,又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矿业分公司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要千方百计确保1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计划。去年,随着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导致公司对渣的处理伤痛了脑筋,承受运输成本急剧增加的巨大压力。如何把渣的问题消化好,解决好,降低我们的成本,这是今年的重头戏。项目建成后,我们要把责任落实到环保分厂,把达产达效的责任机制建立起来。目前锰渣产品已经开始打开销路,生产也日趋稳定,但要达到公司低成本运行,锰渣全部处理的要求还有一个过程。2011年继续完善锰渣治理项目,扩充二次压滤能力和改变压榨方式,确保滤渣水分在2chazidian.comD扩建项目根据公司统一部署,靖西湘潭电化10000吨/年EMD扩建项目已全面铺开,土建基本完成,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工程预计于6月投产。今年与永备公司的订单增加,除美国本土之外的两个工厂瑞士、新加坡都在使用靖西公司的产品,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发挥应有的效能,将为提高靖西湘潭电化产品竞争力,实现今年生产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三)、向管理要效益,实行管理扁平化。

1、安全环保管理。市里召开的2011安全工作会议,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非常严格的领导安全问责,安全已成为各单位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着重抓好“3+1”文件和法规的学习贯彻工作,促进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局面。大力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实行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挂钩。特别是矿石采掘、加工方面,安全生产一定要摆在第一位,要继续完善好三个体系,即目标管理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考评奖罚体系;健全完善好二个制度,即隐患排查制度、三班交接班制度;抓好一个关键,即搞好队组的安全管理,安管网络要覆盖到基层,添置必要安检设施,健全完善好安全管理制度。环保管理方面,我们在做好生产线内控制度和考核体系完善的同时,要加大考核力度;同时,要加强与省、市环保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2、健全完善好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管理“扁平化”,注重过程监管,更要注重结果,关注绩效。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部门职责,对原公司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既要因时因事,创新管理,也要确保制度和政策的有效性与连续性。

3、实施和完善好工薪制度,推进绩效管理。科学合理设计绩效考核指标,各生产经营单位将目标快速分解,对机关处室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职能部门要与生产经营挂钩,绩效优先,收入严格与绩效挂钩。

4、抓好经济运行,提高成本节约意识。挖潜增效,做好节支工作,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进一步完善好成本考核体系,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成本和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点制度。纪、监、审工作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保护、惩处并重的方针,做好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监审要继续以例行审计和重点审计为主,做好审核工作;对主、辅材要做好询价调查,对废旧物资处理要履行好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好公司利益;要做好公司重点项目的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好项目责任追究制。2011年,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头戏。公司工会要借公司深化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一个赛风格、赛水平、赛干劲、赛贡献的高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各单位要坚持“绩效优先”的原则,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劳动竞赛工作;要制定详实具体、切实可行的竞赛方案,并层层分解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要加大宣传力度,全员发动,把公司开展劳动竞赛的精神传递到每个职工。共青团、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大局,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的独立开展工作,为实现公司2011年生产经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1年机遇和挑战同在,让我们直面困难,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继续发扬我们电化人吃苦、善战的拼搏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推动湘潭电化这艘EMD航母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文

章来

源http://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2.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二

1 综合治理分区

根据农业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工程现状, 行政区划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等主要因素进行内部分区, 以便提出合理利用, 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和对策。

全县从水利综合治理方面可分为一个旱灌区, 3个水田种植区。

1.1 南部山前倾斜平原旱灌区

包括江桥、平洋、克利、泰来镇、塔子城、和平、胜利、宁姜等8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387.79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70%。该区除嫩江右岸低洼地外靠嫩江水进行旱灌和发展水田外, 其余绝大部分为旱田, 缺少地表水, 抗旱主要靠打井开采地下水, 发展喷灌等节水措施。

1.2 三个水田重点发展区

Ⅰ区是嫩江左岸水田区, 为江北河谷平原和冲积平原, 主要包括汤池、大兴两镇, 以提取江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 主要灌区有四间房、托右灌区 (青岗、苏小亮子、新曙光、翁海等) 、托左灌区 (大来亮子、冰槽子、长滩、佰大街等) 及大兴、东兴等灌区, 水田灌溉面积可达35万亩, 该区地表水丰富, 地下水充沛, 地形平坦, 适宜发展水稻。

Ⅱ区为嫩江右岸低平原水田区, 该区除局部沙岗外, 地形平坦, 土质肥沃, 包括江桥、胜利、平洋、宁姜等靠近嫩江一带地区, 以提江水为主发展灌溉工程, 总控制面积55.34万亩, 其中水田灌溉面积可达25万亩。

Ⅲ区为扇形平原前缘水田区, 该区位于扇形平原潜水溢出带及近南北向的槽型低地, 地势低平, 除引用大绰尔河水灌溉外该区充分开发水量极丰富的地下水, 可发展水田面积40万亩。

1.3 综合分区的治理措施

全县形成旱灾因素很多, 综合分析其主要因素是气象因素, 年降水偏少, 降水蒸发不协调, 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农田基本建设基础差,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有机质低肥力差, 加之人类不正常的生产活动, 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区域性气候, 掠夺式开发更加剧了干旱程度。综合治理主攻方向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首先利用和恢复好已有农业基础设施中的水利工程, 充分发挥水库、抽水站、机电井的规划设计效益, 建设水源井工程2000眼, 大力发展喷灌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进行作物种植比例调整, 因地制宜的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

第二, 充分利用好嫩江地表水资源, 将嫩江左岸河谷平原及低平原水田区、嫩江右岸低平原及扇形平原前缘水田区开发起来, 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之路, 兼顾治涝大力发展水稻。

2 工程措施

2.1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引水工程位于我县中南部, 包括6个乡镇、23个行政村, 幅员面积170万亩, 其中耕地75.2万亩, 总人口11.28万人。工程最大提水流量20m3/s, 年引水量1.084亿m3。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桥水文站上游约6km、嫩江与绰尔河交汇处的杏花山开山口, 最后引水至宏胜水库周围沼泽湿地。工程需建取水枢纽1处、引渠0.163km、输水渠道43.22km、铁路桥1座、公路桥1座、农桥26座、防洪闸1座、节制闸2座。引水工程建成后, 通过提水可给沿线及下游灌区供水, 使效益区的水田灌溉面积由1.74万亩增加到8万亩, 增加旱田灌溉面积22万亩, 为27万亩旱田解决抗旱水源。估算总投资为19 805.71万元, 其中工程部分投资19 358.69万元, 环境影响补偿费及水土保持部分投资447.02万元。

2.2 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

泰来县泵站改造规划以《黑龙江省水利建设统计资料 (2005年) 》及《黑龙江省水田灌区发展规划》计划内的大中型灌区为主, 以年久失修、水毁严重的提水渠首泵站为重点, 优先考虑灌溉效益较大的灌区渠首, 包括四间房灌区渠首提水泵站、托力河灌区渠首提水泵站、东兴灌区渠首提水泵站、宁姜灌区渠首提水泵站及泰来农场灌区渠首提水泵站;四间房灌区排水泵站、西三家子排水泵站、胜利排水泵站、泰来农场灌区排水泵站。泵站更新改造后, 原灌区10.86万亩水田更新改造后产量提高;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后,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2.05万亩, 其中新增灌溉面积新增21.2万亩, 其中水田面积增加10万亩, 新增旱田灌溉面积11.2万亩;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后, 增加排水面积3.2万亩。

2.3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西部旱田节水灌溉工程)

泰来县处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 据建国58年统计, 出现春旱48年, 相当于十年九春旱, 通过国内节水灌溉各种模式的比较, 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以及对作物布局, 投资能力进行分析, 选择确定节水灌溉模式为喷灌。喷灌是用一定的压力将水经过田间的管道和喷头喷向空中, 使水经拔打后散成细小的水珠, 象降雨一样均匀地喷洒在植株和地面上的灌溉方法。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灌溉技术, 其优点, 首先是节约用水, 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 而且灌水比较均匀。一般可节水30%~50%。在透水性强、保水力差的沙质土壤地区, 可节水70%~80%;其次, 喷灌可以改善旱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喷灌每次灌水量较小, 不易破坏土壤的结构, 使作物根系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喷灌可增加空气湿度, 降低气温。另外, 在水温低于气温时, 喷灌还可将水在空气中加温, 从而增加地温。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计划至2015年在全县新打抗旱水源井2 000眼, 在我县10乡镇建灌溉片发展喷灌面积20万亩, 使我县总体旱灌面积达到95万亩, 其中喷灌达到55.9万亩。

新打水源机井工程2 000眼, 配套动力工程2 000处;水泵购置2 000套、动力设备购置2 000套;建设简易井房2 000处。工程估算总投资8 000万元。

摘要:工程性缺水始终制约着泰来县经济发展, 所以有必要对全县的“十二五”水利规划进行分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 对全县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三

在过去的一年里,集团公司党组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继续深化改革,狠抓发展,强化管理,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遗留的影响,使邮政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收入完成1439.7亿元,同比增长31.6%。各专业都超额完成了年初的预算目标,企业运营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2、2010年我省邮政的经营情况如何?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省邮政三大板块认真贯彻落实“实现三大转变,打牢五大基础,提升五大效能”的科学发展总体思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抓转型,融合创新谋发展,围绕重点打基础,以人为本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大板块全年合计实现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创近5年来的新高。其中邮政企业实现收入63.74亿元,完成计划的104.43%,同比增长13.76%;速递物流公司实现收入23.7亿元,完成任务目标的107.6%;邮储银行实现收入24.65亿元,完成计划的104%,同比增长41.75%。

3、“十一五”规划期间我省邮政实现了哪些目标?

在“十一五”规划的五年里,我省邮政在集团公司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折不扣推改革,确保了各项预定目标的实现:

一是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我省邮政连续5年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三大板块总收入顺利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达到13.7%。

二是业务结构逐步优化。函件、速递、金融等三大核心业务发展迅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三大核心业务收入已占业务总收入的70%以上。

三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三大板块收差从亏损到实现盈利2.75亿元,百元资产产出率从2005年的67元增长到2010年的161元,劳动生产率从2005年的11.04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6万元。

四是职工收益逐年改善。2006-2010年邮政企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年均增长达到9.95%。

4、“十一五”规划期间我省邮政取得哪些成绩?

“十一五”规划期间,全省邮政员工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我省邮政取得了五方面的主要成绩:

一是各项业务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邮务类业务是邮政最重要的核心业务的战略定位,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3.3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72亿元,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速递物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业务的发展,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5.1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9.42亿元,年均增收2亿多元,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左右,位居全国邮政速递物流的领先地位,实现了快速增长;邮政金融板块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发展能力,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28.2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8.45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二是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政企分开工作,分别于2006年底和2007年初组建了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和广东省邮政公司;顺利完成了邮政储蓄体制改革,2007年10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和深圳分行;实施了速递省、市、县一体化专业经营,2010年6月29日,广东省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及各地市分公司顺利挂牌成立;完成对外投资清理和主辅分离改革,实现辅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经营。

三是企业常态化创新成绩显著。省公司党组明确提出了“实现三大转变,打牢五大基础、提升五大效能”科学发展总体思路;作出了加快切入文化产业,打造服务民生主渠道的战略部署;先后启动了“两网一体系”核心能力建设、精细化管理等战略;出台了《县域邮政发展指导意见》,有效促进了我省县域邮政的发展;探索建立了板块联动发展机制,推动了联动发展的常态化;“账户管家”、“打开有礼”、“自邮一族”、“网商创业园”、“粤游粤精彩”等一批自主创新品牌逐步树立。

四是企业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建设了广州、深圳、珠海、江门和湛江等5个快件监管中心;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生产场地和办公场地;实施省内二级干线和部分支线三次全网普调,逐步形成了快速网、物流网和普邮网三大运输网络,网运效能稳步提升;营业网、投递网和营销体系等“两网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网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五是和谐企业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坚持以人为本,制定了《广东邮政和谐企业建设指导意见》,出台了《广东邮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意见》,建立了员工思想状况分析报告制度、省市县三级职代会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员重大疾病补充商业保险、困难员工帮扶中心、重病员工互助会等,深入开展了争当排头兵、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建家工作,营造了和谐发展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五年来,广东邮政历年用户满意度均超过90分,保持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省公司被评为广东省“最佳诚信企业”,7个地市局荣获“全国通信行业、全国邮政系统用户满意企业”称号,3个地市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9个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个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4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个单位被评为全国邮政先进集体,14人被评为全国邮政先进个人,涌现出李炳房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全省共建成职工之家136个、职工小家1397个,20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模范职工小家”,53个单位被评为“广东省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模范职工小家”。

5、“十一五”规划期间我省邮政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过去的五年里,全省邮政职工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未来前进道路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五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才能持续增强企业实力,才能稳步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的切身利益。无论是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809案件的影响,我们都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通过加快发展壮大了企业实力,稳定了员工队伍,夯实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走下来,就在于我们坚持贯彻集团公司的总体思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邮政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五年来,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了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不降、管理不松、士气不减、队伍不散;妥善处理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鼓励各级邮政力争多超,超收归己,强身健体,充分调动各级邮政的积极性;妥善处理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加大金融业务的发展力度,持之以恒地发展邮务类业务,着眼长远发展电子商务等战略业务,解决好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始终把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用邮政事业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把维护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是要坚持全网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共举邮政大旗,共享全网资源,共创美好未来”的原则,加强沟通、创新机制,确保了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整合资源、联动发展,确保了邮政全行业利益的最大化,擦亮“大邮政”金字招牌,共建“大邮政”美好家园。

6、当前邮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三是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即将来临,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涨给企业运营带来很大压力。

四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收入分配改革的即将启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邮政企业在发展政府类业务和国企类业务方面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是邮务类板块方面的挑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传送方式,严重分流了函件业务,国际知名数据库公司进军中国,将进一步加剧商函市场的竞争;文化体制改革将重新划分报刊发行市场格局,使邮政报刊发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在电子商务市场中,邮政作为行业后入者,面临着民营和外资企业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品牌的挑战。

二是金融板块方面的挑战。金融政策调整将对金融业务发展造成巨大压力;随着政府对国内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管理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影响邮储资金运作收益水平,加大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中小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使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是速递物流板块方面的挑战。速递市场竞争由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龙头民营快递公司的规模和网络进一步壮大,外资快递企业正在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抢占步伐,一些社会快递公司正在非法侵占邮政的市场。相比之下,邮政速递的公司化运作的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邮政自身发展存在问题带来的挑战: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三大板块资源整合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员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核心能力建设有待增强。

四是服务和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7、当前邮政改革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从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看,尽管面临着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省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创造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广东。这些都为我省邮政开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市场环境看,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邮政商函、账单等与经济关联度密切的业务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体制改革将带来文化出版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我省邮政切入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我国金融和快递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邮政金融和速递物流板块做大做强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中央明确提出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显示了中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力度;广东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广东“新农保”三年基本全覆盖,这为邮政搭建服务民生的主渠道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机遇。

——从邮政内部环境看,“十一五”时期的改革与发展,为我省邮政激发了不竭的发展活力和动力。邮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各板块的发展模式和收入来源逐渐清晰。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现代化的运营制度,各种合法合规的金融经营资质,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舞台和盈利空间,由改革所激发的发展活力正在不断显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核心能力、业务品牌、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制机制、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较为先进的运营网络、较为丰富的业务品牌。这些都是我省邮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8、“十二五”时期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主要发展指标是什么?

2015年集团公司业务收入总规模达3613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

——邮政企业业务收入达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9.5%。

——速递物流公司自营收入471亿元,年均增长18%。

——邮政储蓄银行自营收入达到983亿元,年均增长18%。

——员工收益年均增长水平与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基本同步。

9、“十二五”时期广东省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华南服务业中心、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区域创新中心。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西北跨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全国前列,人才数量和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服务型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三是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更加畅顺,全省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关键领域改革率先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基本健全,继续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面。

10、“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是: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充分整合邮政三大板块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邮政的品牌信誉优势、网络覆盖优势、三流融合优势,不断拓展邮政服务内涵,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民生服务,努力将我省邮政打造成政府认可、老百姓欢迎的服务品质最优、服务范围最广的服务民生主渠道。

11、“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的主要发展指标是什么?

到2015年,三大板块合计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3%。其中:

——邮政企业方面,不断强化邮政企业在三大板块中的主体地位。业务总收入年平均增长8.5%,2015年达到100亿元,其中有效收入年均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增7.4%;在企业承受能力范围内,员工收益随着企业发展同步增长。

——邮储银行方面,努力成为零售业务领先的一流大型现代零售商业银行。省分行“十二五”期间实现平均利润增幅不低于20%、人均劳动生产率翻番;深圳分行“十二五”期间利润年增39%,资产收益率年增12%。

——速递物流方面,速递物流公司要成为行业领先的现代物流公司,作为股份制公司,必须尽快达到股份制公司要求的利润目标,劳动生产率达到22.2万元。

——邮政保险方面,“十二五”期间,我省邮政保险保费规模要进入社会保险公司第一梯队,到2015年全省实现新增保费达到15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成为邮政重要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之一。

12、“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什么?

要实现“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的主要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效益引领意识,大力实施结构优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人才强邮战略,重点拓展保险理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和健康休闲等新兴市场,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培养专业团队和领军人物,更加注重强化基础管理,促进企业由重规模向规模与效益并重转变,扎实推动企业由传统邮政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13、“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工作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工作的主题是实现科学发展,主线是全面推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是贯穿我省邮政整个“十二五”的大战略。我们一定要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在发展中促进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走改革开放之路,走服务民生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融合发展之路。

14、我省邮政转型升级要实现哪几个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广东邮政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从传统邮政服务向现代邮政服务转型。

——从重规模向规模效益并重转型。

——从相对封闭的经营向开放型经营转型。

——从分散管理向全网的集中管理转型。

15、我省邮政转型升级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途径是什么?

我省邮政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质量与效益,着力点是调整、优化邮政经济结构,根本途径是自主创新。

16、“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如何牢固树立效益引领意识?

效益不高是当前我省邮政急需突破的“顽疾”,全体员工要不断强化“提升效益,从我做起”的思想观念,为提升效益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邮政企业方面要不断转变业务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三算”改革,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要强化成本管理精细化,优化成本费用配置,提高成本费用对收入的贡献率;要不断推进流程优化,提升运营效益。

——邮储银行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网点转型、管理转型,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努力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

——速递物流方面要实现从专业以收入为核心到企业以利润前置为核心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要从重规模到规模与效益并重、市场效益为先、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并重转变。

17、“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如何实施结构优化战略?

一是要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长效业务和高效业务收入占比。

二是要不断优化业务结构,邮政企业要重点发展代理金融业,巩固发展函件等品牌业务,聚焦突破电子商务、代理保险、直邮产业链、代收代付等战略业务。邮储银行和速递物流公司要依托自身的核心优势,突出抓好重点业务、高效业务、战略业务的发展。

三是要不断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中高端客户的占比,实现由服务低端客户为主向服务中高端客户为主转变。

四是要继续推进网络结构的优化,不断调整优化网络架构,围绕市场、产品和客户需要,构建个性化、多层次的网络运行体系。

五是要继续推进资产结构的优化。

18、“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如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是要深入推进体制创新。邮政企业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推进邮政代理保险专业化经营体制的建立。邮储银行要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资本金补充长效机制,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速递物流要实现资本运营,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模式,并推动经营机制的彻底转变。

二是要深入推进机制创新,尤其是要推进用人机制、奖励机制、考核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质量安全监督机制、三大板块联动的利益清分机制等机制创新。

三是要加大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流程创新力度,为我省邮政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是要深入推进科技兴邮,强化对高新技术手段的利用,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传统邮政改造升级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化效能。

19、“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如何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一是继续强化“大邮政”理念,充分发挥邮政三流合一的核心优势,在三大板块内部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实现资源互相占用、市场综合开发、品牌统一打造、成果共同分享的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邮银委托代理关系,充分发挥二类支行和代理网点的作用,共同做大做强邮政金融业务。

三是要充分发挥大网资源共享的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邮政企业和速递公司的错位发展模式。

四是要依托自身核心产品,不断拓展开放经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力走向借力,从独享走向共享,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20、“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如何实施人才强邮战略?

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二是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加大人才资本投资力度,加快实现邮政人力资源由数量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变。

四是探索人才资源的社会化运作,为广东邮政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1、“十二五”时期我省邮政要重点拓展哪些新兴市场?

一是大力拓展保险理财市场。尽快实施代理保险专业化管理,不断提升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能力,促进代理保险业务上规模。

二是加速拓展电子商务市场。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传统生活服务消费模式正在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变、以及电子商务行业呈现“超倍速增长”的大趋势,加速推进邮政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是深入拓展文化产业市场。认真贯彻落实《广东邮政加快切入文化产业指导意见》,深入拓展文化产业市场,重点打造邮政传媒品牌,大力提升直邮核心能力。

四是积极拓展健康休闲市场。邮政三大板块要积极发挥贴近民生的优势,主动切入健康休闲市场领域,获取新的增长点。22、2011年我省邮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省邮政“实现三大转变,打牢五大基础,提升五大效能”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入推进开放经营和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发展能力的提升,深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广东邮政“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23、2011年我省邮政的主要业务指标是什么? 2011年,全省邮政要实现业务总收入136.24亿元,同比增长16.52%。其中: ——邮政企业要实现收入70.34亿元,同比增长9.5%。邮务类达到27.12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函件增长10.4%,报刊增长9%,集邮增长6.9%,电子商务增长29.7%;代理速递物流销售收入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6.5%;代理金融达到37.01亿元,同比增长9%。

——速递物流板块要实现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7.14%。

——邮储银行自营要实现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34.32%。

24、我省邮政2011年有哪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加快三大板块业务发展。

二是以提升质量与效益为出发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转型。

三是以提高运行质量为宗旨,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

四是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是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巩固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25、2011年如何加快三大板块业务发展?

一是突出发展邮务类业务。加快发展函件业务,迅速做大做强数据库商函业务,稳步发展账单业务,大力拓展封片卡市场;转型发展报刊发行业务,坚持价值发行、重点发行和效益发行,不断提高报刊发行市场份额;加速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加快建立183网站、短信平台、11185中心、网点、手机、自助终端等“六位一体”的立体销售服务渠道,打造邮政网上营业厅,大力发展“邮付通”预付费业务,进一步扩大“自邮一族”会员规模;健康发展集邮业务,发展好定向邮品、个性化邮票、形象宣传年册等三项增值业务,做好社会热点主题营销策划。创新发展包裹业务,打造“便民包裹”品牌,发展地方特色包裹,拓展公益性包裹和电子商务包裹寄递市场。

二是大力发展速递物流业务。围绕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集中优势资源定点突破,强化核心竞争力。纵深推进“百团大战,攻城固县”发展战略。推动“网商创业园”新一轮发展。加快物流专业营销团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分销配送业务发展。切实抓好代理速递业务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务。邮储银行要快速提升信贷规模,推进公司业务跨越式发展,高效发展个人业务,继续推进网点销售转型。代理金融要加快扩大余额规模,确保完成全年新增计划200亿发展目标。加快发展代理保险业务,确保全年新增保费规模达到80亿,冲刺100亿。

四是深入推进板块融合发展。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联动,着力抓好代理保险、公司业务、“新农保”、文化佳节系列、“缴费一站通”等重大联动营销项目的发展。加强专业日常联动发展,积极探索跨板块、跨专业的日常联动发展。加快发展物流供应链金融。调整代理速递收入考核办法,引导代理速递业务良性发展。

五是强力推进县域邮政发展。强化对县域领军人物配备、强化县域营销体系、完善县域考核评比机制,树立区域发展典型,加强经验交流复制,进一步助推我省县域邮政持续快速发展。26、2011年邮务类业务要实现哪六个方面的转变?

邮务类业务是中国邮政的品牌业务,要以切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打造具有邮政特色的传媒渠道为核心,着力提高邮务类产品的使用价值,努力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从短期项目拉动向嵌入制造业产业链、实现常态化发展转变。

二是由封闭经营向开放经营转变。

三是由专业分散经营向专业互动、板块联动经营转变。

四是由人情关系营销向策划创意驱动转变。

五是由单纯依靠传统网点渠道接入向主要依靠领军人物及专业营销团队拓展市场转变。

27、2011年如何深入推进体制机制转型?

一是建立健全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经营考核责任制,加大对有效收入、应收账款周转率、库存周转率、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指标的考核力度。

二是进一步优化调整考核激励办法,调整新增效益工资及业务发展奖的分配办法;修订市局及省直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分配办法。

三是根据集团公司部署,深化邮储银行体制改革。

四是加快代理保险专业化经营推进工作,搭建省-市-县三级代理保险专业化管理架构。28、2011年如何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

一是在损益核算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流程优化工作。

二是强化财务管理。强化成本经营;推进资产经营工作;创新预算管理;深入推进损益核算工作;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规范市局超收空间的使用;加大业财联动力度。

三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用工管控力度,严格控制增员。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员工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现员工薪酬全省集中发放。大力推进全员教育培训工作。

四是强化基础管理。分步推进邮政业务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七个子体系建设;做好第26届世界大运会邮政服务安保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29、2011年从哪些方面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是提升网路运行效能。加强速递物流专网运输平台建设;加强普邮网与速递专网的互用互补;建立全省网运KPI评价体系,促进网运效能提升。

二是加强营业网建设。加快建设金融服务类邮政营业厅;加快建设邮务类业务专业特色的综合营业厅;积极探索社会渠道建设,扩张邮政服务渠道。

三是加强投递网建设。建立投递流程优化机制;建立业务发展和投递能力投入配比机制;建立邮务类业务全环节质量管理机制;健全投递环节的清分结算机制;建立投递员晋升机制。

四是加快代收代付平台建设。加快“邮政便民服务站”的试点建设;整合“三流合一”资源优势,打造点多面广、安全便利、开放兼容的多功能服务平台;拓展新的民生服务领域,树立邮政服务民生的品牌形象。

五是大力推进营销体系建设。加快理财和保险经理队伍建设;专职理财经理力争达到1200人;专职保险经理必须突破600人;加强BIU团队建设;打造50人的函件领军团队;加强营销团队建设;推行员工行为业绩档案管理。

六是强化科技与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30、2011年如何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巩固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一是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二是进一步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加强局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五是关注企业内部民生。建立企业年金,提升员工福利待遇;继续深化职工小家建设。

六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七是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八是加大新闻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四

(四):

七、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综合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国际化城市地位。

23.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董家口港建成以铁矿石为主的大型散杂货交易平台,建设以石油交割库为主的大型能源中心,建成以中石化液化天然气(lng)为主导的现代清洁能源基地,打造国家能源与大宗散货交易中心。争取国家批准董家口口岸对外开放。完善胶州湾港区功能,前湾港建成大型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港,推进老港区国际客运旅游中心建设,努力建成符合现代国际邮轮城要求的核心功能区。推进保税港区体制机制及监管模式创新,先行先试国内重大改革试点,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港口跨区域合作,深化与沿黄流域各口岸全面合作。集聚发展航运经济、航运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要素,提升口岸服务功能。

24.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加强设施建设,全力拓展国际航线,特别是直飞欧美航线和面向日韩的中转航线,提升现有机场配套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标准,全力推进新机场规划和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飞机维修改装、通用航空制造、空港物流、航空培训、空港商务商业等航空产业,努力打造航空城,全面提升青岛空港运营效率和国际影响力。

25.构建便捷陆域综合交通网。全面推进现代公路网络建设,完成青龙高速公路工程。全面建成主城区快速路网,合理调整城市路网快、主、次、支的结构关系,打通市区所有未贯通道路,全面改造升级市区超期服役道路。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一期建成通车,地铁二期完成轨道铺设,地铁三期力争开工建设。争取实施青岛-平度-莱州铁路建设。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推动城市公共停车场体系建设。建成青岛铁路北客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连铁路,完成胶新铁路改造,积极做好青太高速铁路济青段前期工作,提升青岛铁路运输枢纽地位。

26.统筹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功能完善、国内领先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体系,构建起市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市政公用”综合保障格局。统一调配水源,优化供水结构,构筑供应充足、调配高效的大供水体系。完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系统,实现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国内领先,构筑厂网协调、泄洪通畅的大排水体系。加快供热企业整合,加快热源和配套管网建设,大幅提高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完善城市大供热体系。加快天然气气源建设和高压管网建设,构筑管输天然气为主、供应充足稳定的大供气体系。以实现市区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和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为目标,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置体系,加快环卫监管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构筑适应城市需求的大环卫体系。高标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防洪、防震、防空等设施建设。27.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青岛是我国北方国际通信光缆唯一登陆站的优势,抓住“两化融合”实验区及“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两个国家级信息化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城市。进一步整合各类基础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推广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等信息化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28.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加强综合管理,构建城市管理新格局。强化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健全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变青岛城市道路的拥堵状况。

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青岛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9.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水网体系等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使用,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建立节约用地标准,加强节约用地监管和考核。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30.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心城区生产要素向外围城镇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学确定各区市工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化县域产业布局,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引导大项目和老城区搬迁企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聚,配套引进发展关

联企业。完善县域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与新型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业。加快完善县域科技、金融、人才等支撑保障体系,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推进平度、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3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优先

发展小城镇对外交通,打通小城镇至周边主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干线的联系,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的城乡水网体系,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统筹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健全供电网络,优化供电结构,镇、村基本实现电气化。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大中型沼气设施。推动宽带互联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2.统筹城乡环境改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河道综合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重点中心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村镇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环卫管理模式向农村延伸,村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坚持多措并举,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

3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加快推进农村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薄弱幼儿园改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加快推进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34.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各项配套改革,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统筹协调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措施落实,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九、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内开放合作,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5.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和谋划青岛发展,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经济贸易、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创新对外宣传,提高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办会办赛国际化程度,提升青岛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争创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加强地方外事工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联系,大力引进国际会议组织,打造国际会议城市。加快建设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营造国际化的语言环境,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

36.加快外贸外资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外资率先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施目标市场质量、安全、环保、技术等标准,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出口龙头型企业。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深入实施定向招商,更加注重引进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发挥好国内外500强带动效应。

37.拓展国内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建立多层次、高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泛黄海中日韩次区域间的“功能性合作”。主动参与和服务山东半岛一体化发展,加强对接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开发。

38.完善经济功能区发展模式。拓展各类经济功能区作用,完善配套条件,发挥聚集和示范效应,成为高水平吸引投资、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完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多区港联动”运行模式。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建设董家口保税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保税港区功能配套区,加强区港联动,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园区发展。

十、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坚,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坚,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9.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创新政府组织体系,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重心下移。继续深化集中配置审批职能改革,深入推进联合办理,强化对行政审批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监管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权力的规范透明运行,建成使用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审批、监督、服务信息化平台,健全电子监察体系。优化各类行政权力的运行流程,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推进各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40.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收缩国有资本分布跨度和企业层级,加快推动非主业及低效占用国有资本退出。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监督、财务监管、产权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加快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进程。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整合形成一批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强、资产收益高的产业和资本经营企业。

4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理顺公用领域产品价格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做大做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业,积极发展各类产权和技术交易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保障食品药品等安全为重点,创新市场监管模式,规范市场秩序。

4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财源建设体系,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深化县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各级政府财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深化非税收入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用好地方税政管理责权。

43.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权益。扩权强镇,提升重点镇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使农村社区成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载体。

4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的确权登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创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十一、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城市

“两型社会”和生态建设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5.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既有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交通节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强重点用能、排污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提高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46.坚持环保优先。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深化全市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建设,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淘汰黄标车,从严控制外地黄标车进入主城区。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47.全面推进生态青岛建设。加快实施“十绿”工程,加大绿化投资力度,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河流、道路、山头绿化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广立体绿化,完成各类绿地保护和改造升级,大幅提升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实施保护和治理工程,加强对太平山、浮山等市区山头的综合整治,打造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山地生态控制区,提高自然本色和生态功能。崂山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沿海基干林带、沿河防护林带、沿路高标准通道林带、农田林网、库区涵养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进海岛、海洋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48.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增长,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低碳经济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鼓励低碳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应用,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环境友好工业园区,高水平推动国家级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静脉产业企业和再制造企业。着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引导市民树立绿色低碳观念,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十二、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青岛”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青岛”,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必然要求。统筹文化发展布局,以改革创新引领文化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49.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和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军警民共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做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的各项工作。

50.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档案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区市文化中心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三贴近”要求,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提高发展实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城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5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进文化与历史、经济、海洋、科技、旅游相融合,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影视传媒、演艺、新闻出版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外围层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海洋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品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推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调整文化消费结构,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5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建设“文化环保”城市。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台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组建青岛演艺集团,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制,兴办各类非企业文化机构,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组建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扶持有条件的文化公司上市。

53.建设体育强市。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建设体育强市。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强化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大力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发展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生产及销售等产业,完善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配套服务,发展帆船、航海等海上运动及产业,打造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

十三、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54.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重点,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机会公平。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55.办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突出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公办幼儿园比重;基本实现七区间、五市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鼓励驻青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支持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建设,完成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构建人人皆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56.提升现代医疗卫生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和财政投入,全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区域医疗卫生规划,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区域性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实施卫生强基工程,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本形成城市“一刻钟健康服务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公益性导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发挥红十字会的作用。

57.显著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实行对劳动者免费服务。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58.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和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完善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向城乡特殊困难人群倾斜。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59.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改善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完善保障性住房建筹制度,加强财政性经费的持续投入,探索灵活多样的筹集住房方式。完善配建机制,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确保配建比例不降低。严格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单位的资格准入,提升住房综合品质。稳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区城中村改造任务。

6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健全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发展新兴行业及惠及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加强网络和舆情引导,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61.建立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规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始终从群众利益出发开展工作,完善并落实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和重要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加强信访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将群众工作贯穿于执法、司法和化解矛盾的全过程,提升化解社会矛盾水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62.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深化平安青岛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防恐反恐建设和反邪教斗争,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维护政治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群众安全感,提高社会安全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源头监控和市场监管,保障居民食品药品安全,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自然灾害、交通消防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应急管理,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应急”工作格局。

63.统筹人口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千方百计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推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坚持男女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统筹解决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问题。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源统筹协调机制,重视人口载负较重区域的新资源建设。

十四、凝聚全市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64.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党员干部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建立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形成风正、气顺、心齐的浓厚氛围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6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创建“岛城先锋”党建品牌为载体,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6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下力气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严明政治纪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6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听证制度。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法制环境。强化行政、司法和法律监督,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群众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

5.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五

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根据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关于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客观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把教学工作做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质量,为“十二五”教学建设与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1.教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数字化媒体教室已达74间,使2/3以上课程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新建20500平方米、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中心,可供2700多学生同时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集教学、训练、群体活动为一体的体育馆项目投入使用;新建图书馆,目前藏书超83万余册,生均达到113册;各系部都设了资料室。

2.教学建设开始起步。在教学建设中,学院开展了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和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其中院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特色专业2个;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门;双语教学课程10门,并从重点建设课程中培育院精品课程。“十一五”期间,共出版教材43部,其中获省高教学会以上奖励 6 部;学院启动了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团队建设项目。

3.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入进行,获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三个专业进行试点并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合作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学生自主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并开始实施,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学成果开始显现。截止2009年,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获省高教学会以上级别奖励的科研项目有5项,教材6部;省内公开发表论文21篇,其中获省高教学会奖3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学院在2009—2010学年度全院学生网上对开设的263门课程评议,满意度达到90%以上。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获得教学优质奖;多名学生在全国和地方组织的学科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大赛中获奖,其中2006级学生张辛获全国BEC标准级大赛第一名,并奖励到英国剑桥大 学留学一周;2009年我院有两名学生参加全国新概念英语大赛,其中信息科学系学生赵安获得全国总决赛大学组第二名;2010年4月艺术系教师指导学生原创动漫作品获第三届全国动漫游戏产学研合作讲坛“最佳提名奖”(进入前7名);数名教师获得全国和省、地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基本建设仍需加强

随着在校学生规模扩大,新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增加,从学院未来发展竞争的需要来看,目前学院专业教室、实验、实训场所仍然紧张、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外语类专业课程、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学班额偏大,缺少小班(15-20人)教室。经管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等的实验、实训场所规模及设施功能尚难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数字化多媒体教室与数字化网络教学功能建设需进一步提高。2.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步树立

传统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多未完全突破;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不牢固;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不够突出。

3.教学建设的一些项目水平仍需提高

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尚未突破;

双语课教学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出版教材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不多; 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论文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尚无显著成果; 4.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处于探索、研究、试点阶段; 课程体系的改革有进展,但创新尚无明显的突破;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应进一步深入;

以能力培养为主,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尚需提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应进一步规范;考试、考查制度应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

(三).改革和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市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我们走向世界的同时,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跨国公司、集团,特 别是国外有实力的高等学校通过招收和互换留学生,合作办学,专业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形式进入我国高教领域。他们的国际化视角、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促进中国高校的改革,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房门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

2.国内生存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巨大,促使了国内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000多所,其中仅独立学院就达300多所,特别是独立学院存在着专业雷同,特色不鲜明,在招生、师资队伍、教学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普通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都面领着生存的巨大压力。3.学校自身动力不足

主要是对教育形式的正确认识不够,缺乏紧迫感;学习不够,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慢;学校经济基础不雄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缓慢;学校历史不长,处在成长过程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逐步形成中;学校的激励机制尚不够健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不够大。

我院是一所新兴的民办学院,不但面临众多独立院校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公办高校不对称的强大竞争。但在广大人才市场的需求面前,各高校的机遇又是平等的。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坚持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目标,发扬我院国际化开放方式办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上下功夫,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打造师资队伍特色、教学特色、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我们就一定能在高校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建设为保障,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加教学建设投入,加大建设与改革力度,建设具有恒星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富有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实 3 力,为学院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展思路

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突出重点。

教学建设要以三个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提高质量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突出特色,以提高核心竞争实力为主; 教育教学观念要实现四个转变: 从传统人才观向现代创新人才观转变; 从传统教育质量观向现代多元质量关转变;

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具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向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建设与改革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在2011年—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以继续完善和加强教学基本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在特色专业、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教学综合实力有所提升。

第二阶段:在2016年—2020年的五年间,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学建设与改革水平,建成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培育出一批教学名师队伍和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形成教学的一定优势和特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教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处于先进行列,达到省内普通高校中上水平。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继续加强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基本设施形成一定规模,教学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指标,能够满足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国内外教育相连接,以培养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为主的具有恒星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课程的分类建设,推进双语课程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1.“十二五”期间,学院加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系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建设,努力使全院60%的课程达到良好以上的标准。重点建设20—40门院级重点课程,其中25—30门达到校级优秀课标准。

2.推进双语课程教学,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双语教学课程达到15门左右,其中50%的双语课程达到良好的标准。

3.精品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在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遴选出10门左右的院级精品课程,努力争取1-2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实现省级精品课零的突破。

4.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为主,10—15门网络课程的立项建设。引进国际、国内网络课程 5门。

(四).加强教材建设,强调编写出版和引进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强、质量高的教材和辅导教材。

1.“十二五”期间,编写出版较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其中自主编写出版具有学院特色院内使用的教材和辅助教材20--30部;院校之间合作出版的教材 14部,争取有11部教材纳入国家规划教材。

2.“十二五”期间争取正式出版大学英语多媒体教材,争取编写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系列教材和辅助教材。

3.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教材;鼓励、支持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编写满足语言类专业和涉外专业需要的双语课程教材和辅助教材。“十二五”期间,争取在经管类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共编写出3—5门双语课程教材。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达到规模适当、功能较健全、效益较高的指标 1.校内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院实践教学中心为主

重点加强建设外语、商学、信息与艺术、“蓓蕾”、“SIFE”五大实践教学区和学生自主学习区的软硬件建设,充分满足校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

在“十二五”期间,扩大专业实践教学区的规模,进一步完善教学功能,建设1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外语、计算机应用两个实践教学区建设规模、功能和效益名列省内独立学院前茅,进入全省普通高校先进行列。努力争取达到省级示范中心标准;建设1个院级示范实验室;到2020年争取建设院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院级示范实验室10个,其中3个达到省级标准。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设施条件好,具有一定指导能力,数量规模有保障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长期、稳定、实践效果显著,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起重要做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至少要建立2—3个标准较高、具有一定规模,效果较显著、长期共建关系密切的校外实践基地。

“十二五”期间,外语类和其他涉外类专业,特别是中外合作专业,努力争取在语言所在国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实现国外实习基地的突破。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突破 1.在“十二五”期间,培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院级教学名师10人,其中1—2人达到省级教学名师标准。

2.“十二五”期间,建设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七).大力提升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1.进一步提升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校际间可比项目中,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高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的合格率。

在“十二五”期间,在校际可比项目中的通过率和合格率,要居全省民办高校的前列,争取我院英语教学水平进入全省优秀行列。

2.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及全省学科竞赛活动,继续保持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等大赛中的领先地位,继续保持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汉语言文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全省竞赛中的优势地位,争取其他学科专业有新的突破。

3.巩固和发挥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注重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及应用能力水平的认证,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社会的满意程度。

(八).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建设改革

1.进一步实现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评审、检查、成果评定、实践推广的管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2.教学研究项目在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还应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使教学研究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院级教学研究课题 33 项、获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 8 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争取到2020年达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标准1--2项。

五、重点任务

(一).继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

1.加速4#教学楼工程建设,争取在2011年新生报到前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扩大教学用房面积,满足外语类课程实现小班(15—20)教学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解决因教室紧张等因素造成的排课不合理、教师连续集中上课、学生忙闲不均及部分课程只能利用周六、周日上课的现象。

2.抓紧以实践教学中心为主的后续建设工程,扩建外语实践教学区;建设俄语、日语、计算机软件工程等新增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进一步完善以外语、商学、信息与艺术、“蓓蕾”、“SIFE”等实践教学区和学生自主学习区为主的软硬件建设,实现规模适当、功能较健全、效益较高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保持规模、实现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的标准 1.“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的规模达到500人,生师比为18:1,专业课教师中三种类型专任教师的比例争取为6:2:2,即:专职教师约300人,外籍教师100人,外聘教师100人。

2.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保持研究生以上学历、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均达到30%以上的同时,注意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注重引进有深刻专业背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专业视野开阔、较强指导能力的高级人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配备1—2人。3.继续加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在“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至少培养1—2名校级教学名师,每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争取培养1名校级名师。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考核,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6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实现每专业、每类公共基础必修课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为龙头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并在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授课时数;逐渐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与科研、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涉外专业要形成“课程互设、师资互聘、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为特征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特色。在试点基础上,各专业都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个性化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推进“三种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首先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 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和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7 中,制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应用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以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为基础,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为依托,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为导向,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为平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创新、创业、就业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五).推进学分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研究探索弹性学制。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实行的不完全学分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符合我院实际和特色的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渐扩大选修课范围、完善主辅修制、贯彻落实“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研究探索弹性学制模式,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在条件成熟的专业试行分阶段(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的弹性学制。

(六).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在教学手段上熟练掌握应用数字化多媒体设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自主研发的质量较高、教学效果显著的数字多媒体课件。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将重点课、精品课纳入网络课程建设。

(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对我院外语类、汉语言文学类、经济与管理类、计算机应用类、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大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和社会职业资格和专业岗位能力水平认证的考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大学英语能力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合格率有较大提高。争取在全国、全省学科能力竞赛中有新突破。

(八).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继续推进考试多种形式(笔试、口试、大作业、小论文、实验操作、网上考试等)、多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别(院内组织考试、校际间考试、社会公共考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院组织专项考评、校外评定等)等方面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技能、对认识问题、8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考核,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九).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1.进一步加强院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的建设,充实经管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督导成员,增强教学质量监督的针对性;“十二五”期间,争取增加3名以上所缺学科专业的督导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系教学质量监控督导组,配备1—2名兼职督导教师,以系为主配合院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工作形成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督导体系。

3.进一步提高三级评教工作质量,对三级评教的形式、内容、可操作性进行认真的总结,使三级评教能够更客观、更准确的反映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加强领导及时更新成员,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为各级领导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4.建立和完善评估质量标准。要建立课程、毕业论文、试卷、实验实习等专项评估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要逐步建立评教、评学、评管的三类评估体系。

(十).启动国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1.启动国外实习基地项目,努力争取“十二五” 期间,在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专业和涉外专业语言的所在国,有选择地建立国外实习基地。“十二五”时期,首先选择在日本、俄罗斯试点。

2.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争取现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福德郡大学(原鲁顿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学院合作的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实现与国外院校所在国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的目标。

六、保障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保障措施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保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

(1)明确院、系(部)的管理职能,管理中心下移,在院长统一领导下、教学副院长直接负责,实行院系分级管理负责制。形成规划科学可行、管理规范、监督机制灵活有效、教学质量提高、规模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管理体制。

(2)明确教务处在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系、部负责本部门的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设和监督管理职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负责学院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使教务处成为学院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参谋部、指挥部。

9(3)实行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负责制,确定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落实责任制。对经专家审定、学院批准立项的,其所在部门,要根据建设与改革规划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保证建设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按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2.深入开展高教形势和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

(1)通过对高等教育形势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认清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严重挑战和发展机遇,认识到优胜劣汰竞争规律,进一步明确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良好师德和严谨务实的教风,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院教学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2)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学习和讨论,突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现代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现代多元质量观念、现代具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建设具有观念新、中外视野宽、基础厚、教学手段先进、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鲜明我院特色的教师队伍。努力打造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和品牌特色课程;建设一批以专业为中心的优秀教学团队。增加学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各项改革规划目标。

(3)通过学习和讨论,在全院进一步明确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劳动的浓厚氛围。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3.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重点选聘高学历、高职称、可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或专业背景深厚、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

(2)进一步实施学院《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合作办学院校有利条件,采取在岗培训和脱产进修相结合,重点培养中青年双语教师,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3)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引进外语课程和涉外专业课程的外籍教师,保证引进外籍教师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4.加强管理,对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价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院级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课程评估标准;院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技能等奖项的评选标准和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评选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要建立和完善院、系(部)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 10 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奖惩、课程考试考核、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制度。

(3)严格按教学建设的评估标准和评选标准,加强教学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建设项目成绩显著的部门和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对建设项目因主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应给予告诫。

5.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各项建设项目经费的落实。

为完成“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各项任务的完成,学院要在保障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软件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保障师资培训、教研科研费用的支出。

(二).实现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在校生规模,专业发展规模适度

(1)学院在“十一五”时期,在校生规格已达到7600余人,“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校生本科稳定在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为80人,增长比例平均1%多一点,按我院“十一五”年招生计划和实际报到率,实现8000人的在校规划是适度的,是可行的。

(2)学院现有专业12个,专业方向29个,“十二五”规划专业总数为3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专业3-4个是切实可行的。

(3)适度的学生规模和专业规模,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供前提条件。

2.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有保障

(1)在“十一五”期间,教学基础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院图书馆工程、体育馆工程和实践教学中心楼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3#教学楼工程也将于2010年10月正是投入使用,各主要项目指标达到或超过生均指标。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新专业教学需要。

(2)学院70多间数字化、多媒体教室的进一步完善,为全院教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以学院先进的、多功能、高档次、适应多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3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多模块、多层次、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现有教师队伍数量较充足,结构有特色,质量有保证

(1)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一五”时期的2009年,师生比已达16.4:1,优于18:1的国家标准,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任教师分别达到64%和50.1%,均超过30%的国家标准。

11(2)“十一五”期间,常年聘请英、俄、日、韩等外籍教师担任外语及涉外专业课程,每学年平均25-30人,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受到学生欢迎。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学院拟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外籍教师数量,达到专业任课教师的20%,承担40%左右的教学任务,使专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有充分的业务培训及从事教改科研的精力,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重点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相结合,有利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3)近几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院教师教学质量,特别是中青年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据2009年学生网上评教评课结果,满意度保持在85%到90%以上,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为“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4.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基本建设深入开展

(1)“十一五”期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已在三个专业进行试点,其他专业也积极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学院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利打造特色专业,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的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学院又启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向深入。

(2)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先期批准立项一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并积极培育精品课程。教学建设中打牢基础,增强实力,突出特色上下功夫,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3)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教学名师建设项目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力度,按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积极建设一批以教学名师为龙头的、具有我院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使教师队伍在适度规模基础上,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这些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的启动和试点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5.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1)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建立了完善了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相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

(2)“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师德教风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工作质量、12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等十个教学管理方面的文件,构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学院的教学与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使教学与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院教学活动在长期良好、稳定有序的条件下顺利进行。(3)“十一五”期间学院建立了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评估、三级评教、教师评学、教学成果评选、教学优质奖、外籍教师评选及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教学问题工作反馈等制度。大力表彰奖励先进教师;教育、批评、处理违规违纪教师。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供了制度保证。

6.学院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传统为特色建设奠定基础

我院建院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发扬改革创新传统,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加大与国外合作办学力度,在合办专业的基础上,引进国际考试项目,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引进借鉴国内外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内容及先进教学理念等优质教育资源。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上已初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并被列入高教强省“1115”工程的民办高校。这一优良传统和这些特色的培育和形成必将为我院教学有优势和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建设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坚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学院理事会全力支持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教职工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就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学院第二步发展战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的目标。

附表:

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群及拟建设新专业发展规划表

6.重庆市水利局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目标 篇六

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制定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以“五个重庆”建设贯穿城市化进程的主轴, 使之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牵引力, 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

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贸易、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枢纽性功能建设, 致力于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 成为要素聚散中心和消费中心。建成西部地区的会展中心, 充分发挥出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两江新区形成国际化的软硬环境, 积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成为创新区和增长点, 使重庆成为西部开放的“窗口”。

要以人为本, 打造宜居环境, 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重庆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我们绝不能“解决了温饱, 失去了环保;实现了小康, 失去了健康”。未来5年, 要按照“十年种出百年树”的进度, 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实现城乡面貌大改善、城市品质大提升。还要继续巩固和抓好“打黑除恶”、交巡警警务机制、中小学塑胶跑道建设、“生命工程”等工作, 让市民感到更加安全, 生活得更加健康, 更有幸福感和质量、品位。

而要做到这一点, 绝不比实现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 D P达到8000美元等量化指标来得容易。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 生动形象地提出如何分辨是否发达国家的办法:“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 足足下它三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 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 交通虽慢却不堵塞, 街道虽滑却不积水”, 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而“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 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 积水盈尺, 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 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因为, “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 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 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所以, 重庆要真正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非得“哈下腰苦干”, 明确具体目标。比如, 薄书记就提出一个具体目标, 让重庆成为主城“不塞车”的城市。他语重心长地说:城市如果能做到不塞车, 就很伟大。因此, 要让重庆这个国家中心城市名副其实, 我们就要按照既定的目标, 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 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

上一篇:幼儿妇女节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大化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