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2024-11-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共19篇)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学分》说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学分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完成,占2学分。下列每个项目均占1学分,要求至少完成其中的2个项目:

(1)获得一个中级以上全国计算机软件考试相关证书,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电子商务设计师等。

(2)撰写一篇论文,阐述现阶段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所采用的技术及自身的发展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3)撰写一篇创业计划,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各行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效益等,规划某种可行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创业计划,要求至少5000字。

(4)要求学生到计算机相关公司实践,撰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分析公司的经营特色,提出改进意见等,要求至少5000字。

(5)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如B/S系统、C/S 系统、分布式系统等)的开发并撰写完整的软件文档,要求至少5000字。(6)完成一项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求已结题。

(7)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8)在学校专业素质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或在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

比赛中获奖。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二

我国长期处于工业化时代, 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力中激流勇进, 更好的在城市中立足与发展, 就必须切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那么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建立起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与机制, 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质计算机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的特点

(一) 掌握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二)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 对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等有一定的了解, 能科学恰当的处理好技术活动中涉及经济、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四) 除了基本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外, 还应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

(五) 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意识与能力, 能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 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管理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为提高在同行中的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滞后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 由于学校教学内容滞后, 老师对先进计算机技术了解甚少, 使得学生学习的技术濒临淘汰, 导致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二) 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社会需求

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讲, 计算机科学研究型人才较少, 这就使得大多数本科院校不自觉地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轻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 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上, 多数学校都如出一辙、大体相同, 同时由于许多教材作者缺乏深入的调查与工程背景, 导致学生学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体系下, 在校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 不明确自己未来职业需要准备什么, 使得学生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 建立系统、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知识技术密集的专业, 强化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实验教学体系的重点与难点。在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实验中, 学生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方式、能力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 由于制约学生实验能力的因素紧密联系, 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环环相扣且努力追求实用。同时, 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某一项技术最终的应用效果是什么, 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评价技术的优劣方面。因此在教学实验中, 老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结合单个技术到多个技术的应用转变, 建立系统、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而循序渐进地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 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突出实践环节以培养工程型和技术型高级应用人才的目标。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 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目前最先进、被广发应用的技术和方式, 逐步淘汰过时理论技术与实践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结合软硬件实际需求选取典型的案例, 采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及实践工作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 为学生后期学习与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课程考核方式上, 注重理论与实践,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 课内课外组合教学

除了强化课内课堂教学外, 老师还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中心, 积极开展单片机、嵌入式、ARM等软硬件系统开发活动, 在提高学生软件和算法开发水平的同时,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知识结构,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这充分的体现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先进思想与理念, 十分符合现代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使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高校应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针对目前教学中的问题, 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深化教学改革, 注重课外实践活动教学, 建立系统、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与挑战。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甚。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多, 规模大, 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内涵变化快、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这给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社会需要大量技术硬、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还正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内地学生将来内地读书、就业,面对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断全球化的趋势。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IT世界的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定位,促进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顺利告别落后的教育方式。迎接务实创新的先进教育方式。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没有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注意到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的逻辑结构,没有注意到学科方法论中典型方法与典型实例在内涵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注意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重要意义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时间与空间制约因素的地位,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參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l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或公司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相互同意的教育服务而把自有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往往依托母体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有别于母体高校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特点。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影响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找到一条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结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保持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本专业市场竞争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我国目前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以基本适应国家软件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与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2000(11):91-97.

[2]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ll-18.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四

这个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设计(简称VB)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四、主要专业实验

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

五、感兴趣的问题

1.这专业好学不?

实话是:这专业看兴趣。你学的好不好取决于你对它有多渴望。

高中刚毕业的弟弟妹妹有些误区,我得提醒你们一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像高中。大学里,老师讲老师的,你学你的。逃课玩手机搞对象睡觉撇天抠脚丫子等,没人管你。这节课你没学到,下节课还没学到,然后自己还是那种比较安逸的人,恭喜你,你基本要掉队了。2.如何学好专业课。对学业的规划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得更深。C语言是基础,很重要,如果你不学好C语言,那么什么高级语言你都学不好。C语言与C++语言是两回事。只是名字很像!请先学习专业课《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不要刚开始就拿着一本VC在看,你连面向对象都搞不清楚,看VC没有任何用处。对编程有一定的认识后,就可以学习C++了。3.或许有些可爱的学弟学妹们心想:这专业应该买什么配置的电脑。

从课程需求来讲,本专业对电脑的配置需求很低。现在普遍的电脑配置都可以。

4.这专业有前景么?

有,你的生活离不开计算机,不用多说,家里的机顶盒,电冰箱等等; 计算机领域十分宽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退皆可。“进”可做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管理人员,“退”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日常维护工作。

5.专升本的考试科目

数学,英语,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五

来源: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

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由于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涉及到较多方面的知识,是各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有一些还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例,既涉及到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涉及到了商务、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例的选材上,在考虑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由单一知识的实例逐渐转向复合的实例,由简单的实例逐渐转向实用的实例,由浅入深,使之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实例为主线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以合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成长的次序传授给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

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的学习导向的作用。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更为密切,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篇六

一、什么样的一门学科——研究计算机理论,应用和发展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怎样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任务(如气象预测,核爆模拟,生化反应模拟等),怎样使得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如语音识别,人像识别,虚拟现实,机器人),怎样用计算机加速人们的信息交流,改进信息交流方式(如网络技术),这些都是计算机科技人员孜孜以求的内容。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要求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数学和英语是学好计算机学科的两门重要基础课。

二、授课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数字电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等。主要基础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物理,英语等。专业课程主要授课形式是课堂讲授和上机练习(或课后实习)相结合,一般都有课程实习工程或实验任务。比如,操作系统课程可能要求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作为课程实习工程。一般来讲,实习工程(或实验)的成绩和笔试成绩在最后课程成绩中占的比重相当。

基础课程:电路原理、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概论等。

专业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号处理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系统分析与控制等。

三、毕业后干什么——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都将是国内最有前景的专业之一

目前,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因此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相对而言,大学毕业时最需要这个专业的有几类工作:

技术支持人员工程师教师科研人员

软件开发工程师

信息技术咨询专家

软件工程管理人员

企业信息技术顾问

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管理人员

硬件开发设计人员

IT人员

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

计算机技术支持人员

学校老师

四、什么样的人相对不适合?

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七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是当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这一形势下,相关机构与单位对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与技术创新。

当前,计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受限于学科体制、教学计划,致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在教学中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教材与课程设置没有实现教学中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

教学中,一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在实际中,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些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协调和处理好这个关系,甚至在培养过程中两者都出现了缺失现象,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换而言之,高校学生毕业后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并不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正是因为人才的不足,也导致社会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与工作的需求。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算法理论为基础,专业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算法知识与研究能力。因此,在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的是对学生学术造诣与研究潜力的培养。

2.1 学校专业定位调整不及时

近年来,虽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却没有实现与时俱进,始终停留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和水平。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严重脱离市场需求,这也成为导致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2 落后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的发展速度快,从而其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在这一现状中,中国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及时有效地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2.3 教学中对实习实践环节的不重视

高校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此观念的影响之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的实习活动,并不重视且没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导致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离,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4 学校师资建设不完善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多数高校中,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教师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型为主,而且长期以来他们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对于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极少参加,甚至也很少参加相关的技术实践操作活动。在课堂中,他们向学生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学校师资建设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落后。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改进的重要举措

3.1 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创新改变

在高校教学中,一切活动的开展以教学观念为基础,并且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引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一种接受性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特别是以职业化为主的高校,教学中如果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那么与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观念中,对学生的实践与实习并不重视,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不强。基于此,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适宜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就需要从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3.2 传统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应当实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创新教学体系的应用,可从学生素质能力所欠缺的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沟通、分析能力。

关于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学校可根据社会分工对其进行细化设置,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划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灵活的选择课程。对教学课程的设置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规划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最终脱颖而出。

3.3 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习基地

在课堂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程度再高,若不能及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强化与巩固,那么也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优先选择人才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中,深入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且与实践的结合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市场未来发展动向,不断开阔眼界,提前做好从学生到步入岗位的角色转换。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3.4 学校重视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而且在项目设计、开发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由此,高校要重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教授课程能够深入的把握知识要点,并且讲解过程中能与应用实例结合,将问题分析的更透彻、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应用也得到普及,但是当前多数毕业在应用能力、开发与设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此,文章从多个方面对这一现状问题详细分析,并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保证和实现高效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电脑迷,2014(3).

[2]张智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才智,2014(32).

[3]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朱严.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9).

[5]付宏才,随中华.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八

【摘要】通过对我院与联想集团售后服务工程师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共享、工学交替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并提炼了面向IT服务领域校企合作的规律,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对建立我市中高职乃至全省中高职IT售后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提高IT领域从业人才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对其它领域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旨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联想订单培养)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联想 专业 订单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8-01

我院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相互结合、灵活创新,寻找出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挖掘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并把这些规律广泛的宣传和应用,让更多的院校受益,快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通过订单培养,我们让企业招到了更多的“毕业即上手”的合格员工,现将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分享如下:

一、哈尔滨市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由我院牵头成立,我院为理事长单位,本专业成员为该集团秘书长。目前已有13家中高职学校、包括联想集团在内的8家企业、3家行业协会加入到集团。陆续还在吸纳更多的职业院校、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形成更大的规模。集团的各成员单位之间在设备、师资、技术人员、实训基地、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这对专业提供了极大帮助,也是专业改革实践的重要保障。

二、突破原有面授的学生上课形式。学生以“并行往复”学习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安排岗位的模拟训练,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月综合考评中选出优胜小组,给予物质激励。根据具体课程适度增加了课程中拓展活动和即兴游戏的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积极认真,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较好,班级学习风气自然就好了,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获得收获。

三、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每堂课的学习情况,在课后都会加一项任务,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當节课的自我总结,既关注了学生的上课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总结来调节教学方法与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起到了课下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更利于改革课程更好的开展与实施。

四、我们在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嵌入了岗位职业角色课程及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

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职业化素质养成等课程开发方面累计开发课件1300页,服务规范和服务案例课程的教学案例150个,企业录制视频资料300分钟,培养出既有良好服务心态、又精通技术规范、并了解企业文化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实现了由技术型人才培养向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对技术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联想“心态、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的渗透,学生责任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再通过来自联想服务体系平台经理及工程师围绕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学,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积极认真,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较好,班级学习风气就好。连续两年在全国认证通过率都达到100%,使学生批量成才,形成了强调工程师业务规范和职业素养的渗透式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深化与联想集团的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先后到联想集团参加培训,学习企业的文化管理方法;联想(惠普)内部员工到我专业兼职授课,学生在企校的双重环境下成长,充分发挥了订单式培养的优势。学生依托就业企业有了针对性的教学,保证了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很多学生已经在各自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六、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惠普金牌服务站引入到我专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和“厂中校”。服务站面向大学城各个高校对外营业,同时为校内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品牌售后工程师岗位的实习机会。同时结合联想校内服务中心的运营,形成了校内老师在服务站工作,企业优秀工程师校内授课、实训的良性局面。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九

户口所在: 山东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2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61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计算机软件:,电子/电器/半导体/仪器仪表:

工作年限: 0 职 称: 高级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上海,江苏

工作经历

北京渥瑞达公司 起止年月:-07 ~ 2010-09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湖南文理学院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任国灿 汪宋良 邵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3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研究,提出高职教育应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融,完善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基地建设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作者简介]任国灿(1963-),男,浙江上虞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汪宋良(1983-),男,浙江象山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邵华(1979-),男,浙江建德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0-0157-02

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以新理念、新思路为引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中要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学校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为例,进行说明。

一、构筑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立足宁波,辐射浙江”的办学方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本位,开展校企合作,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构建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另外,要努力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途径及平台,建立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体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主导思想。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

要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保障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保障,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把实践教学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积极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开放式办学;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学校的硬件(如实习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和软件(如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条件建设必须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管理和监控保障,建立一支管理能力强、教育水平高的管理队伍,对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将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对实践教学体系新思路的探索

(一)推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改革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中。项目教学主要在专业课中实施,通过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把工作任务转换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在课堂内完成,课外进行自主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实验实训项目主要在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实施,它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和项目教学使学生把握各类实验所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

1.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既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项目训练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托,要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设计实验项目,调整实验教学的课程标准,适当削减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2.设置必做和选做实验、训练项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例如,可以为智能测控技术课安排温度与湿度的测控、可燃气体与烟雾的测控、可见光与声音的测控、红外与超声波的测控、压力与磁性物位的测控等五个必做的教学项目及五个选做项目,让学生根据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申请选做,以实现因材施教。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4.强化以应用为目的开放实验、实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实训室,鼓励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做实验、做项目训练、搞小设计、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等。

(二)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的转变、体制的改变、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学校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系包括基本

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技能四个方面。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企业教学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方面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开展项目训练、岗前训练、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活动,以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体来讲,基本技能练习是实践的初级阶段,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理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工作中所具备的能力;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承担基于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综合应用实践和毕业实践;职业技能指具有从事某一工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另外,学校可以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初就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申请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具备了电工、计算机操作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工种的高、中、初级工鉴定资格。双证书制度有利于缩短毕业生上岗工作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校内实验实训平台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基地应建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EDA、单片机、电子产品的设计等实验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必须有企业、行业的专家参与,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并要结合专业的发展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实训条件,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二)校内实习的平台

校内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综合训练,是校内综合性实践的教学环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必须具有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为加强校内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不断总结经验,蓄积力量,在争取学校投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外来资金,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努力把实践教学基地建成教学实践园、科学实验园和高新技术示范园。

(三)校外实习的平台

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4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与慈溪中发灯饰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兰尔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方圆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迈思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企业的氛围熏陶,让学生了解专

业对口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供销、人财物情况及其治理运作的主要程序,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企业可以让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开发项目,为其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的联合指导,还可无偿或低偿提供教学设备及实训材料等。实习过程中还应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毕业综合实践题目和指导教师。此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习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培养其职业能力,使其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和治理的过程中,实现产、教、学结合,既丰富了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起教学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变化,合理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聘请多名企业领导和专家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时对专业、课程及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与改革进行指导;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下厂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工作;建立企业调查制度,了解专业建设需求,确立专业建设方案;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教学改革;与用人单位建立人才需求网络,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把学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建设技术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使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投入更具方向性,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四)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整体建设思路

1.以校内实习工厂为依托构筑真实的生产实习环境。例如,可以对PCB板制绘制—PCB板制作—元器件的安装—元器件的焊接—产品的调试—产品的检测—产品包装的全加工过程进行实训。

2.构建模拟仿真系统环境。建立仿真实训基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仿真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应用计算机进行EDA和Multsim7软件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仿真,以校内实习工厂为平台建立工业生产实习基地,模拟生产控制全过程。

3.构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各技能练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特色专业在高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特色专业的科学建设能够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满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的突出双重要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作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失去专业特色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案与计划目标都太过程序化、模版化。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会使学生对大多数区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握,好像什么都清楚,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积极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促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依旧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需满足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据较大部分内容的是一些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与难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能力具有较强锻炼的教学比重相应缩小,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有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但在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虽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但依旧存在着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特色”的科学定位

对“特色专业”中的“特色”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积极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联系,找寻到正确的专业建设方向,促使自身特色得到突出,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特色专业发展中创造出无限可能。

高校对于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应与社会中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对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建设,将行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帮助加快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脚步。

2.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其为学生创建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构及方式,是从根本上制定了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能力。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便是改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实现特色专业的良好发展。应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積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计算机竞赛项目,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等。

2.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积极实施对青年骨干以及优秀人员的培养计划,对专业学科骨干在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奖励,为青年骨干与优秀人才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交流环境,帮助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学校还应定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进行进修学习并对其余教师进行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以此显著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一些优惠政策与待遇,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并给予优良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稳健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汲取他人的优良经验,自主地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瑞,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制造业自动化,2010(10):154-157.

[2]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08):101-103.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二

近些年来, 我国教育部门开设了一门新型的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它的开设与计算科学与应用软件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它更甚于此类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融入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等等学科的知识, 同时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各大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了, 这样就必须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新的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

在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们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时候,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掌握信息与管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 从而让学生在在接受系统的教学培训之后, 对于生产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解决, 对于相关的软件能够进行一定的设计开发, 并且具有相应的整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加强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要树立“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既要加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 还要使学生们精通专业技能, 最后对于学生们素质的培养也要进行加强, 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三优学生。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的就是学生们的数学基础知识, 要对他们的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强化, 使其能够进行数学模型分析和进行数学建模;其次需要加强的就是学生们对软件项目开发和对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们在软件开发与应用方面以及对数据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最后学校还应该对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加强, 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 就应该进行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对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和健康教育;最后还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素质拓展和创新教育的平台, 让学生们在学完课程之后能够进行一些素质方面的拓展活动, 从而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3改革教学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的优秀, 那么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学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以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实际岗位需求为着眼点, 去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等进行加强。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实验, 还必须要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实践。从而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更加更高效的实用性人才。

(1) 建立本专业学生科协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尽可能的去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了将学生们集中在一起,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和时间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以建立一个科协基地。

(2)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在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转变封闭式办学的观念, 学校要根据该专业的特点与附近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即将毕业的学生送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训, 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工作项目, 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毕业论文的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是否到达学校的要求, 还是训练学生研究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相应的实际工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结束语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论报告 篇十三

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历史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以磅礴之势迅猛发展。如今计算机技术也被运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计算机也不再神秘,由于计算机硬、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人员,其实这对于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我们因此丧失了一个优势,但是面对挑战我们更应该迎难而上,在这个特殊时期挑战也意味这机遇,因此在现阶段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切实提高自己,我相信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一定有我们的用武之地。我希望在四年之后我能成为一个把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的设计、工作规划或运行决策的人才。成为一个有关的设计、规划工作的工程型人才。

我希望在四年之后可以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能够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去设计、实现各种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系统,并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系统文档;能够把有效的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的原理应用到各种具体的信息处理系统中;能够把人机交互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软件系统中,具有包括用户界面、网络页面和多媒体系统在内的各种应用实践能力;在一个具体的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维护过程中,具有对该系统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识别与评估能力。如今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应该在在校期间高度重视一下方面。首先我会重视在课程学习和

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其次我一定会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加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最后我会高度重视基础,加强抽象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发展快,知识更新快,新方法、新知识、新器件和新软件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不断跟踪学科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在在校期间学好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虽然我们以后从事的是技术部门,但是相互沟通能力在我们计算机职业也非常重要。因为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必须能和不同专业的人员一起有效的进行工作。因此我们还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相互沟通能力。而且相互沟通能力不仅仅指能和别人进行口语交流,而且能有效地也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都能有效的进行口头表达,能理解他人表述的内容。因此我在在校期间也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和别人交流,以提高自己与别人的相互沟通能力。我们专业的毕业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因为现在的计算机项目,无论是硬件项目还是软件项目,一般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而是需要多人组成的项目组完成。所以在在校期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我会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于英语的学习我也应该重视起来。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为了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在四年我一定会努力学好英语,最后顺利通过六级考试。这对于我的今后发展非常重要。

但是仅仅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这还不够,因为这样做我国将一直跟在别的国家屁股后面,如此我们永远都只能做世界大国,而不能成为世界强国,所以创新意识对于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在校期间我会加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便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培养创新意识要从自身做起。创新来源于身边,因此要创新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留神身边的事物。我会遇事积极思考,发现创新的元素。希望如果有机会可以参加关于计算机的各种大赛,为自己挣得荣誉为学校争光。

在大学我们缺少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而这对于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便会非常容易沉迷与网络游戏,使得大学四年虚度。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在学校会有许多活动等待我们的参与,无论是学校还是各个学院组织的活动我都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华东理工大学有着充分的学习资源等待我们的利用,比如图书馆,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有人说大学其实是一个有围墙的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们拥有最优越的条件,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时就再也不会有保护了,因此在大学四年我一定要积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会踊跃参加“创新能力大赛”等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创新能力,而且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这四年我要努力应用好我们华东理工大学这个平台,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用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日后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校中最庞大的专业之一。而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化社会将在本世纪逐步过渡到以信息价值的生产力为中心的“全球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人类提供新的思维、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新的发展手段和新的就业机会。在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能更快、更有效的转变为物质财富。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互联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发展不在仅仅取决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多寡以及资本存量是否雄厚,而是越来越取决于其对科学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加工、传播以及迅速应用的能力。

在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先导作用,大力普及及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改造,因而,通过对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也起着替代作用,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如今的时代,环境保护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信息技术的替代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其他任何技术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还起着优化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大力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管理、优化其相互间的配置、优化其运行的有序度和效率。信息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增值作用,即指增加财富,扩大供给,提高产品与劳务的附加值,使过去的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对国民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的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将会保持这种迅猛的速度继续发展。作为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为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题报告 篇十四

系别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本课题研究意义:

病例是病人就诊治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的,实际的统一的进行记录。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科学的总结,对自己病情的发展程度进行阶段性的记录。近些年,随着医疗机构多年来医治的病人不断的增加,手动记载病人的病例越来越不方便,病例资料积攒越来越多,对空间的占用越来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弊端和缺陷显现的越来明显起来。

医疗机构病例的记录和管理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而传统的选题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疗机构进行挂号,就诊等一系列医疗流程的同时,要对病人相应流程的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传统的记录流程繁琐复杂,该过程时间长,速度缓慢,因此影响了医疗人员的治疗效率。

2.病例的存放,是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病例记录的材质是纸张,由于多年的积累,病例资料会越来越多,需要长期的干燥环境,避免纸张发霉变质。而且由于纸张的积累,会占用越来越多的空间。而且由于纸笔记录,记录笔迹很容易由于时间过长,缓慢变质,继而字迹愈来愈不清晰,导致记录被损毁,造成记录无法使用,从而要采取安全措施。

3病例记录的查找,由于病例记录是用纸张进行记录,索引模式不清晰,查找使用起来会耽过长的时间,而且查找极为不便,由于病例的使用,会造成材质的损坏甚至损毁无法使用,

针对上述产生的诸多问题,设计并开发一个病例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该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中医诊所的病例管理系统,改系统不仅实现了病例的快速记录和管理,增加了病人和医疗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病例的快速索引和查找使用,提高了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

2.研究内容:

1.了解该系统现在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

2.对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3.系统结构

(1) 对就诊者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2) 对挂号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3) 对就诊者每次所开的处方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4) 对就诊者每次就诊时的确诊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5) 对就诊者住院、出院、转院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6) 对就诊者动手术的手术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7) 对就诊者的检查结果记录进行统一管理功能;

(8) 对就诊者病历进行查询的功能。

4.将系统进行实现与运作

5.结果实际需求进行实践和分析

6.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进一步的完善和分析出现的问题

3.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

本系统采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及环境如下:

操作系统: WINDOWS

编程工具: PowerBuilder9.0

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

开发用机器的硬件配置:

Pentium Ⅳ 1.50GHz、256MB内存、20GB硬盘等。

本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都是在主窗口w_zhujiemian及在其下打开的众多窗口中完成的。将主窗口的WindowType属性设立为mdi型,以便在其下以特定方式打开其他窗口。

主界面设计中主要是主菜单m_zhujiemian的设计,该菜单结构及代码如下:

1.医务人员: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ywry,w_zhujiemian,8,original!)

2.就诊者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 (w_jzz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3.挂号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gh,w_zhujiemian,8,original!)

4.处方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cf_xcg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5.确诊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hyjc_qz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6.住院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hyjc_zy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7.手术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ss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8.检查结果记录: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hyjc_jcjg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9.病历查询:Clicked事件程序代码

opensheet(w_hyjc_blcx_cx,w_zhujiemian,8,original!)

设计方法

1.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本系统的研究意义。可以上网搜索或者是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该系统要如何做,及要做哪些东西。

3.设计出大体上的功能模块,画出模块图。

4.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细化,将每一步都想清楚。制定出每一步的做法和注意的地方。

5.对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调试,通过调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从而达到完善系统的目的。

6.最后,整理各阶段的设计记录文档,写成论文稿。

研究的整体方案:

1)应用程序背景和需求分析

2)组建开发组

3)数据库设计

4)编写应用程序

5)测试和优化应用程序

6)发布数据库和应用程序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确定创建数据库的目的

确定数据库中需要的表

确定表中需要的字段

确定主键

确定表之间的关系

输入数据和创建其他数据库的对象

工作进度的安排:

1)应用程序背景和需求分析:熟悉论文课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熟悉编程语言,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及外文文献翻译。

完成时间:11月

2)数据库设计:继续熟悉编程语言,查找资料,研究资料,确定数据库结构和数据结构,建立数据库,做好编程准备。

完成时间:2月中旬--2月底。

3)编写应用程序:着手编程,初调程序,建立程序的大致结构、整体框架。

完成时间:2011年3月初--4月初。

4)测试和优化应用程序:设计与撰写论文,完善设计,进行测试。

完成时间:2011年4月初--4月中旬。

5)发布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根据指导老师的建议,继续完善程序,将完成的程序上交,并将毕业论文完成初稿上交。

完成时间:2011年4月中旬--4月底。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五

青海大学是国家 “211” 大学, 多年来按学校 “立足高原,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宗旨, 坚持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在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方面仍面临着前述问题。本文对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为在高原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总规划

在学校 “立足高原,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下,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确定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思路,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四大平台课程体系为基础,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其中, 公共基础、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本着 “必需、够用” 的原则设置, 在专业方向课程与实践设置中, 突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两个主干方向, 以理论结合实践, 强化综合性大实验和实习,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体现了 “两个构建”, 一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应用型环境专业本科人才目标的要求, 精细设计, 整合实验课程, 以够用、管用、会用为原则, 精简课程门数, 突出核心课程, 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构建了全新的平台+ 模块实验课程体系, 即在保留原有的课程实验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模块的综合性大实验如 《环境监测与污染处理综合性大实验》 《环境生态与毒理学综合性大实验》等, 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目标; 二是突破传统安排, 创立全新的 “5 + 1 + 1 + 1”模式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 即前5 个学期在校内以理论学习为主, 第6 学期在校外进行生产实习、顶岗跟班等实际训练, 第7 学期则在校内安排综合性大实验, 第8 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强化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搭建了 “两个改革”

如在 《环境监测》 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 “剖析教学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突出自身教授特点、挖掘课程内容” “集体备课”“教案内容修改整理”及 “科研与教学结合”等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和设计, 同时掌握了课堂教学效果, 活跃了气氛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环境监测》课件制作中结合例证、图片、视频链接等, 紧密结合西宁市环境状况, 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西宁市水体、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 在 《普通生态学》 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时从课件内容、影音资料、拓展知识、精品课链接、生态热点、生态趣闻六个方面进行建设,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 完善每章节授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并配合讲授、提问、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录像、布置作业等活动来改善教学手段, 达到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取得明显效果。

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 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属于 “保姆式” 教学方式, 学生对教师依赖程度高, 缺乏独立性, 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训练不足。新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开放式和自主式结合的方式, 即在实验课开始之前, 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预习实验内容, 一起探讨实验中的有关事项, 教师只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自行进行操作, 教师再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错误, 最后再完整地重新操作整个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四、结语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是教育为青海 “生态立省”及 “青海湖”“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也是标本兼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建设、调整和改革, 基本构筑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逐步趋于完善。

摘要:结合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 对环境科学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 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以搭建“两个构建”“两个改革”和强化“两个结合”为核心内容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易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吕华.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化工, 2013, 40 (22) :152.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六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18-02

一、引言

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许多国家渐渐的提高了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对高等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教育部多次强调兵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很密切的学科,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于独立院校来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从实践教學观念转变、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群、以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观念转变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以“本科职教”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为配合学院办学宗旨,要全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为此提出一套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目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实验课程贯穿于理论课程中,作为理论课程的验证;(2)将主要课程的实验单列为实验课,加强实验教学的地位;(3)保留一部分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开始,通过高级实验内容的提炼、优化与重整,开设一些更侧重于设计型、综合型、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实践课程。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沿用母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三本院校学生的需求差距较远,大部分实验课程都沿用第一、二种模式进行开设,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几乎没有。通过最近一两年的教学改革,教师首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敢于去创新,不断对这两种模式培养方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成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要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问题”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操作为中心。教学模式更侧重于通过实验教学辅助知识传授,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负责引导作用。

三、新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本科开设课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育: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育和专业选修课程教育。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群。在此接触上,针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复合型要求,制订了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骨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

专业基础课程阶段,以“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为主,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集合构成程序设计基础实践课程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算法设计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同专业学科竞赛,让学生对自己能力进行检验。

专业必修课程阶段,以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为例,帮助学生学习专业核心理论,并以软件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应用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该阶段主要形成了以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应用技术、操作系统为主的实践课程群。

专业选修课程阶段,主要引入软件行业前进技术,培养学生以软件工具具体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该阶段主要教授学生高级程序设计,以社会需求为核心,构建了以网页设计、J2EE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PHP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为主的多分支实践课程群。同时,辅助专业实训锻炼学生高级程序设计能力。

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明确了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实现了各课程知识点的关联与互动,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制度符合我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加大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建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群能够顺利实施,我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加强资金投入,以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方案,建立各类专门实验室;健全实验教学、设备、人员以及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准备完善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建立有效机制,突出做好资源共享,争取实验室能够全体开放,建立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多元环境,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五、结束语

本文根据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拟构建符合本校培养目标,并达到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创建,培养会解决实践工程应用问题,能有科学创新精神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未来希望能够创建更加完善的开放式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整合本院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符合本院实情软件实训基地,并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秀友,王浩,孙刚.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年03期

[2]刘洪婧;朱艳辉;侯俐;计算机实践教学多元化环境建设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年03期

[3]朱文球,李长云,满君丰.“三段四层”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2(1):168-169

[4]王志兵,李长云,邓晓军,等.计算机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158-159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人简历 篇十七

NAME

八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31岁(1979年6月17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

E-mail: 照片

最近工作 [ 2 年1个月]

公 司:上海xx软件有限公司

行 业:网络游戏

职 位:程序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校:北京邮电大学

自我评价

具备多年的服务器端开发经验,精通多线程开发、服务器程序和数据库的调优,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的存储过程的开发和调优,信奉测试先行的开发理念,有过开发稳定高效的计费服务器的经验,掌握LUA脚本语言,开发过怪物的人工智能模块,深入了解盛大成熟的SGDP服务器引擎架构。

求职 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网络游戏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15000-19999/月

目标职能:项目主管,项目经理

工作经验

200X /9--至今:上海xx软件有限公司(150-500人)[ 2 年1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xx世界》项目组 程序主管

在开发著名格斗游戏的网游版本《xx世界》的过程,负责服务器端核心模块开发和管理工作,使用脚本语言LUA开发了怪物的AI模块。该游戏将于2010年7月内测。

200X /1--200X /11:网络xx游戏有限公司(150-500人)[ 1 年10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营运支持部 项目经理

负责网络游戏后台分布式服务器集群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该服务器群包括通讯服务器,登录服务器,计费服务器,中央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

200X /10--200X /9: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 [1年 11个月]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软件开发部门 项目主管

负责设计开发了公司的软交换运营平台的计费系统和网管系统。并且负责了外包项目SOFTPHONE的维护和开发工作

项目经验

200X /9--至今:xx世界

软件环境: Windows

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5

项目描述: xx的2.5D MMORPG网游版本

责任描述: 负责服务器端重要模块的开发以及开发管理工作。

200X /10--200X /9:软交换运营平台的计费系统和网管系统

软件环境: windows

硬件环境: 服务器

开发工具: delphi,visual studio 2003,sql server 2000,vc

项目描述: 负责设计开发了公司的软交换运营平台的计费系统和网管系统。并且负责了外包项目SOFTPHONE的维护和开发工作。

责任描述: 系统架构的构建、关键模块的编写,部门管理。

教育经历

199X /9--200X /7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听说(一般)

读写(熟练)

英语 等级 英语 四级

证书

200X /3 PMP证书

200X /2 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

200X /8 MCSE 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200X /5 MCP 微软专家认证

200X /3 大学英语四级

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篇十八

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职责感,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动手潜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应用和管理工作,有良好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实用型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网络和硬件领域的知识,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开发应用和关键技术,基本素质特征是能将不同的技术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专业特色是能立足贵州及西部地区,面向经济与管理领域和行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的创新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应到达以下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抱负和职责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负重致远、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表达潜力、数学应用潜力、计算机应用潜力、经济法律思维潜力及实践与创新潜力。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潜力: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对计算机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和概念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设计与开发潜力:掌握设计与开发中小型软件项目产品的常用开发方法、技术和工具,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解决个人和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应用软件方面的问题;计算机系统应用潜力: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配置、集成、部署、管理、安全、维护和扩展的方法和技术,并能按用户的要求运用和实施;计算机新技术应用潜力:深刻理解计算机的新兴技术,并能适当地引入到用户的解决方案中。

四、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实行4学年的基本学制;按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按教学计划和有关规定,提前学完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贴合毕业条件者,允许提前毕业(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

在规定学制内,修满各教学环节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设计)到达要求,方可毕业。贴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计算机科学基础潜力: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建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设计与开发潜力:软件工程、中小型网站设计与Web开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计算机系统应用潜力: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IT项目管理等课程;计算机新技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组件与中间件技术、网格技术等课程。

本专业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环节13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课外素质6学分。课程教学环节中,公共基础课41学分,学科基础课8学分,潜力提升及综合素质课16学分(其中潜力提升课8学分,任选课8学分),学科共同课38学分,专业课36学分。。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学时23%,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学时不低于30%。课程教学总学时为2413学时,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23%。实验实践教学学时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不低于35学分。

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十九

(一)我国实施“大工程教育”的背景

1996年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中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标志着“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上下共识。

(二)“大工程教育”的内涵

“大工程教育”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工程教育界”回归工程“的直接产物。其含义是将人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到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过程,从而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和工程实践的人才。

(三)大工程教育的性质

大工程观是人类关于工程活动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理念。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点日渐突出,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需要树立“大工程观”。高等本科工程教育性质就是培养从事工程师工作的人才的专业教育。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近几年,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了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建立了“大工程观”指导下的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引领的EDC-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简述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 n)、实现(Im plem ent)和运作(Operate),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适合本专业的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E、D、C分别代表道德(Ethic)、踏实(Dependable)、专注(Concentrate),即在进行CDIO工程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的品质培养。

2.2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2.1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受到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设计与实际开发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研发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2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具有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性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领域;能进行算法分析、设计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文化修养。

2.2.3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标准体系要求,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五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了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3 EDC-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3.1 课程体系改革

(1)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课程体系承前启后,避免了课程模块教学的独立性和脱节性。

(2)实行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用理论提升实践,让实践能力在理论中得到升华。

(3)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

(1)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板块中:《离散数学》与“信息与计算机理论”板块紧密结合,《计算方法》、《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与编程类课程相辅相成。

(2)“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与理论”板块设计了计算机导论与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建模语言UML、编译原理、信息科学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原理与应用、密码学等课程。

(3)“信息与计算机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板块体现了应用数学、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此板块设计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软件设计及数据库应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用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任选“软件测试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4)增加了实践课程时间。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多接触工程实际,在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两周课程设计课,毕业实习由两个月增加到四个月。

(5)调整了素质拓展课程。在素质拓展类课程中我们增加了专业工程人才需要的“工程技术导论”、“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

(6)不断更新课程和课程内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更新快,我们注意使用新教材,经常深入企业,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增加部分课程。

2.3.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实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步进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给学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

(2)采用“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1)该模式适用于基础理论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性环节教学。对于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侧重于软件效果演示、系统分解和局部实现。

(2)从第二到第四学期,安排最后两周作为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实行全封闭式课程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课题不同,并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和设计。

(3)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三门课程。通过实现不同架构的编程来讲解语言和数据库开发技术。

(4)在开发工具的选择上,选择java或.net两个主流平台作为教学工具,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或Oracle。

(3)将“编程语言教学”融合到“软件项目的架构开发教学”之中

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基础”三门课程。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进行了问题解决、任务驱动、分步课程设计、综合性课程设计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2.3.3 以“大工程观”理念指导毕业设计过程

一是合理布置设计任务,保证各个题目的相对完整和独立;二是要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一个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因此,设计任务我们坚持一定要安排合理,尽可能地保证各个题目的相对完整和独立,尤其是软件工程开发的设计题目。

2.3.4 EDC品质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Ethic)修养、踏实(Dependable)的工作作风、专注(Concentrate)的科学精神。

2.4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2.4.1 取得的成效

09年,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性研究与实践》1项;10年,被学校评为特色建设专业;1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2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7月,被邀请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大会经验报告;2011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来我校交流学习。

2.4.2 存在的不足

(1)有软件工程开发背景的教师少。(2)合适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艰难。(3)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两层皮”问题。(4)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尽科学、合理。

上一篇:助理职位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怎样搞好办公室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