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社团教学计划

2024-10-25

折纸社团教学计划(精选13篇)

1.折纸社团教学计划 篇一

快乐折纸社团活动总结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首先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其次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发现和培养学;现将本学期的折纸活动总结如下:;

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折;

2、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折纸的乐趣,所以对折纸的;

3、培养了学生们的互助精神;总而言之,在本学期的折纸活动中学

首先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手工折纸富于变化,造型生动活泼可爱,宜于孩子想象和智力的开发。实际证明,折纸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既可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又可促进其手肌肉群的灵活性和大脑的发育。因此,我们开设了对孩子进行纸艺培养兴趣小组课程,希望通过纸艺活动,使孩子们学会简单的折纸方法,并正确掌握折纸的技能技巧,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爱动脑、爱动手、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次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风雅折纸社团,在于培养学生对手工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手工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给爱好手工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折纸是一种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手工创造劳动,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花卉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条理性。

现将本学期的折纸活动总结如下:

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折一些作品,有半数同学不需要老师的指导,看着折纸书来折,还有部分同学能自己进行创作。

2、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折纸的乐趣,所以对折纸的兴趣更浓了。

3、培养了学生们的互助精神。折纸活动时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有利于不会的同学及时问,会的同学有时也主动教不会的,这样久而久之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总而言之,在本学期的折纸活动中学生收获着,快乐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折纸活动也存在着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活动时会不注意卫生,把一些碎纸等东西扔到地上;有的学生在活动前不能把活动所需要的东西准备好;还有的学生做手工比较低粗心,做出来的作品质量不高等等。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更加注重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2.折纸社团教学计划 篇二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激发幼儿折纸的愿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幼儿学习折纸, 首先要让幼儿对折纸活动感兴趣, 从内心自发自愿参与折纸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就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 充分发挥其主体的积极能动性, 愿意学习折纸, 并且努力学好折纸。

为了引起幼儿的折纸兴趣, 我积极创设条件, 充分利用室内环境布置、游戏中的玩具、教学活动中的教具及户外活动中的道具, 利用千姿百态的折纸作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例如:在幼儿活动室环境创设中, 将自由墙全部用折纸作品装饰一新;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充分利用“娃娃家”区角内的杯子、碗、布娃娃的帽子, “水果店”里盛水果的篮子、水果盘等折纸用品;开展户外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练习投掷的折纸飞镖, 等等, 启发、引导幼儿在欣赏、游戏时有意识地发现一张张纸的奇妙用途, 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幼儿对折纸的浓厚兴趣, 激发幼儿对折纸的强烈愿望, 为幼儿愿意学习折纸、努力学好折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促使幼儿掌握基本技能

任何折纸作品均是在掌握折纸的基本技法上创作产生的。在折纸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儿童学习折纸的基本技法, 使幼儿牢固掌握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双三角形折等的基本折叠技能, 再经巧妙组合, 就能完成任何复杂的折纸造型。在折叠的过程中, 老师还要引导幼儿掌握折纸的基本规则, 如要注意对齐、压平, 这样幼儿折出的作品才会平整、规范。

为避免幼儿进行折纸基本技能训练时感到枯燥无味, 降低学习兴趣, 老师应利用多种形式, 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折纸的基本技能。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三角折叠基本形状时, 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变幻出一张兔脸, 吸引幼儿的注意, 幼儿要想折出兔脸, 必须先努力掌握三角折叠基本形状, 这样可使原本枯燥的折纸基本技能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幼儿练习起来兴致十足, 手部肌肉得到充分锻炼, 眼、手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基本技能掌握进步很快。

三、注重启发引导, 探索有效的折纸教学

为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折纸能力, 折出各式各样的纸作品, 在教学方法上, 老师可进行一些有益大胆的尝试。

(一) 打破旧模式, 循序出现分解的范例。

以往的折纸教学, 教师出示范例, 分步讲解演示, 幼儿分步跟学, 这种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 抑制幼儿大脑的思维, 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使幼儿变成模仿老师的机械。为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折纸活动, 老师可将折纸作品分解成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是用三角或四角折叠的基本折法, 后一部分是在此基本折法上折成的作品。分解后的折纸作品, 不同时展示给幼儿, 而是循序出现, 让幼儿在仔细观察每一步折纸方法的基础上, 折出每一个折纸作品。在折的过程中都有其难点, 前一部分属于折纸的基本技能, 幼儿都能容易地掌握, 后一部分为创作演变成品部分, 是折纸的难点。面对折纸难点, 老师不应急于手把手帮助幼儿, 而应让幼儿三三两两地讨论折法, 齐动脑, 共动手, 努力面对困难, 用心去折出作品, 体会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 寓教于乐, 结合分解范例, 用儿歌、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折叠符号说明。

老师在为幼儿准备的若干分解范例中画上相应的折叠符号, 并配上简短顺口的儿歌, 幼儿在边折边说儿歌中很容易认识记住折叠符号。如教幼儿折房子的儿歌:“房顶房底中心折, 房子两边向后折, 边对齐齐中间线, 拉出方形变房顶, 两个方形变三角, 那是小屋顶尖尖。”幼儿通过看分解范例、说儿歌的形式, 可理解、记住符号的含义, 同时也折出相应物体。看懂折叠符号, 能为幼儿掌握看图解、发展独立折纸能力奠定基础。

四、恰当地运用评价艺术,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纲要》在对评价幼儿作品指出:“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 使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都有成就感。”单一的评价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

在幼儿眼里, 自己折出的作品都是美丽的。老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 要注重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不要斤斤计较幼儿折纸的结果, 比如:兔子两只耳朵不一样长、帆船底座不平稳等一些细小之处。只要幼儿折叠步骤正确, 折出的作品神似而形不似有什么关系呢?应看到幼儿在动手动脑, 用心去做, 重在评价幼儿的折纸活动过程, 针对个性差异的幼儿完成的作品给予不同肯定, 在肯定中提出希望, 在希望中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在不伤及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 为下一次折出更好的作品铺路垫石,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

五、营造创作的空间, 引导幼儿大胆创新

在幼儿掌握了折纸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部分传统折纸作品的技能后, 老师应发散幼儿的思维, 启发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 大胆创新地去折、去画、去粘贴。例如:在区角活动时, 我在美工区放置了一些纸张、颜料、折纸的半成品作品, 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纸添画, 他们能让折出的小兔子在弯弯的月亮上荡秋千, 折出的花朵在草地上开放、在流水中漂浮……孩子们折呀折, 每次折出的作品都有新奇之处, 在他们的手中, 出现了一幅幅五彩缤纷、妙趣横生的各具特色的折纸作品, 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幼儿折纸简便易行, 变化多样, 是典型的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一张薄薄的纸, 经过折、叠、翻、拉、裁, 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中, 绽开出美丽的花朵, 展现出活泼可爱的动物, 建造出漂亮的房屋……促进了幼儿手、眼、脑并用的活动机能, 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培育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在师幼互动的折纸活动中, 还能培养老师和孩子们的亲切感情, 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的重要途径。

摘要:折纸源于中国, 现已成为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手工活动。幼儿折纸简便易行, 变化多样, 是典型的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老师通过激发幼儿折纸的愿望, 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幼儿牢固掌握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双三角形折等的基本折叠技能, 在此基础上, 发散幼儿的思维, 发挥幼儿想象的空间, 引导幼儿大胆创新地去折、叠、翻、拉, 促进幼儿手、眼、脑并用的活动机能,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成长。

关键词:折纸教学,幼儿,具体做法

参考文献

[1]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0.

3.让“折纸”教学活起来 篇三

幼儿园的折纸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折纸这一手工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幼儿学习折纸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大胆尝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折纸经验,借助各种感官,大胆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交流、互动来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但传统的幼儿园折纸教学中,折纸活动的教育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原因在于幼儿学习折纸的过程全部都是教师折一步,幼儿便机械、被动地模仿着学一步,这种机械的灌输过程,剥夺了幼儿大胆动手尝试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提倡创新教学的今天,这种传统、机械的折纸教学方式显然是应该摒弃的,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相信幼儿,让幼儿独立尝试

折纸活动中的自学感知是必不可缺少的。折纸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最后形成技能,教师的教应以幼儿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幼儿会和不会的临界点为切入点,使幼儿运用旧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对所需学习的新知识技能有整体印象。在一些步骤较简单或重复步骤较多的折纸活动中,如小班最初的三角巾、桌子,中班的杯子、房子,大班的衣服、裤子、帆船等,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诸多个折好的成形作品,幼儿每3~4人共享一个成形作品。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去拆开作品、拆开之后再按原有折痕进行还原,与同伴交流探讨,在拆开—还原—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作品的折法,探索成功后,幼儿取一新纸完成作品,这种折纸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欲望被充分激发,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真正成为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幼儿体验成功快乐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互助中学习折纸

幼儿进入中、大班,已经具有一定的看图示折纸的技能,在看图折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整体出示图示、幼儿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四步教学法。如,在折纸“啄木鸟”活动中,教师出示完整的折纸步骤,请幼儿观察:“啄木鸟”一共需要几步来完成?仔细观察每步的折纸图示,请讲述出来?有哪一步是你看不懂的?谁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每位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最后问题集中在第4步,借助剪刀剪出尾巴和脚,问题提出了需要解决,“谁能帮助解决?”幼儿的表现欲再次被激发出来,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幼儿纷纷献计献策,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充分表达之后,教师请出“小老师”进行亲自示范,在其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重点给予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和操作,此时活动的难点也轻而易举的落实到位了,最后幼儿投入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也积极的鼓励幼儿进行互助,充分发挥“小老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使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作品,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引导幼儿进行趣味想象,提升幼儿折纸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怎样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在活动的延伸环节大胆创新,给幼儿充分想象、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折纸“风车”活动中,幼儿通过互助学习,纷纷完成了“风车”的折纸过程,在幼儿分享成功的时刻,教师随即出示了由“风车”变化出的帆船、房子:“我的风车会变,只要再折一步或两步,它们就会变出新的作品,要不要试一试?”幼儿再次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借助图示、拆拆成品、交流互助,很快一件件新作品经幼儿的小手变换出来,新的挑战和尝试,让幼儿再次感受到了成功,也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4.校本课程折纸教学计划 篇四

折纸活动是指利用普通的纸张,经过折、剪、画等活动来完成一定物体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折纸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生动形象,易学易做,是儿童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它既能锻炼儿童的手部肌肉,又能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趣味性,是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创造而流传下来的。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而且活动形式符合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一、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2、注意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加强孩子对各种折叠方法和剪、画的使用,培养学生参与折纸活动及用辅助材料表现具体内容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

3、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多让学生观察、讨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学生的进步要以鼓励的正面态度对待,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教学时间:每周二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

第一周:讲解折纸的基本方法

第二周:蝴蝶第十一周:衣服

第三周:知了第十二周:纸鹤

第四周:飞机第十三周:复习纸鹤

第五周:球第十四周:蜘蛛

第六周:青蛙第十五周:复习蜘蛛

第七周:小船第十六周: 牵牛花

5.折纸教学反思 篇五

折纸>教学反思

(一)《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第一课时《折纸》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注重操作的实效性。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提出数学问题后,计算1/2+1/4,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直观操作,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到:分数加减法,分母不相同时,要通过通分,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相加或是相减,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培养转化的思想,学会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按着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在此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目的是什么,进而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后就是把不同的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进而达到解决难题的目的。

3、体现数学的实用性。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应该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在学生做完基础练习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哪里有分数知识,有的学生调查了家里收入的支出情况,有的同学调查了自己的零用钱的消费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相应的计算,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课堂中的时间的限制,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显的有些过于形式化了。

4、不足。由于刚学完最小公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在转化的过程中部份学困生感到吃力,进而课堂练习相对少些,知识巩固的不够扎实。另在数形结合上还要进一步强调,加深理解。

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折纸教学反思

(二)《折纸》这节课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列式、计算、自主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本节课的有关情况作如下反思:

1、在复习引入时,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在复习分数意义的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比较好。接着提出问题:要求两部分折纸一共占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出多个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分类,解答>会计算的,对于不会计算的异分母分数加法直接揭示课题。一般来说,练习题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好,但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应该完全把这种权利还给他们,而且他们提供的相关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讲清楚自己的算理。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并能通过学具,结合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通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自己类推迁移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和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学生选用的算式: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给出的答案有和,通过分析,和都是正确的,因为学了约分,在计算结果是分数时,必须约分到最简分数。但对于处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的初步阶段,应该选用计算结果是最简分数的异分母分数加法,虽然这道算式是学生直接提供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供更好的算式素材。再就是对学生放手的还不够,总害怕学生说出不合理的答案,其实,应该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想法,多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

折纸教学反思

(三)《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笔者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笔者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笔者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三、不足

6.折纸活动教学反思 篇六

一、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差。

1、孩子们对于手工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们的手部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手、眼、脑的动作都很不协调。

2、幼儿日常生活中手工活动方面缺乏锻炼,对于手工方面的一些技巧都不太熟悉,控制能力也不强!

二、缺乏自信,依赖他人。

原因:个别孩子在折的过程中不敢尝试,总是希望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帮忙。通过这个活动我进行了反思,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孩子对手工活动想做,敢做,会做并做得很好呢?进过思考我想出了几个改进的方法:

1、在选材的时候要注意简易性,难易度符合我班孩子的现有水平。

2、多关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以鼓励为主的方式。

3、可以分别部教学,把每个步骤用照片的形式展示,让孩子能更清楚明了的看到步骤。免去了幼儿反复询问教师对错的时间

7.谈幼儿园折纸教学中的因人施教 篇七

第一类型:灵敏型幼儿

这类幼儿接受能力很强,悟性较高。对于老师当堂所授内容掌握较快,并能马上做出良好的反应。在学习折纸过程中,这样的孩子通常在我讲解示范第一遍折纸步骤后,就能基本上随着我的讲解步骤完成。在我第二次示范时,往往就能将物体折出来,而且动作很迅速,折出的作品也较为平整。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折纸的基本型掌握较好,对一些复杂的结构把握准确,思路比较清晰,所以他们的作业每次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表扬,并给他分配四个任务让他选择,第一个任务是完成原作品后,启迪他们探索创新,鼓励他们把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新的物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把钢琴变成了房子;有的把长裤变成稻草人;有的把桌子变成了小船等。第二个任务是启发他们对作品进行装饰、美化,从而达到让孩子去自由想象、自由创新的目的。第三个任务是去帮助能力差的孩子。既满足这个灵敏的孩子当“小老师”的愿望,又达到了灵敏的孩子自己复习巩固的目的。第四个任务是看教师折好的范例或者图例,再挑战一个新的物体,看能否折好,很多孩子便会跃跃欲试,激起了探索的火花,更有了自学成才、自然习得的乐趣。

第二类型:中间型幼儿

这类的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比接受能力灵敏型的幼儿相对要弱。老师要把学习内容反复、仔细地分析给他们看,讲解给他们听,强化他们的记忆,他们才能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做出良好的反应。这类幼儿在最终掌握学习技能后,表现往往不比灵敏型幼儿差。

在教学过程中,这类幼儿把教师教的折纸内容一次就给折出来,是不太可能的,多数情况是仅仅折了开头一两步就不知道后面该怎么折了。在最初没有掌握这类孩子的特点时,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总希望他们学一遍就能够掌握,而结果是适得其反,他们每次的表现都令我失望:一个个拿着折过几次的纸不知所措,让我感到他们真有点“无药可救”。有一段时间,我干脆放弃了对他们的“厚望”。但是,又不甘心在他们身上失败。于是,我开始尝试将他们单独分组,把折纸过程重新示范、讲解,让他们跟着我一步步学习;在学的过程中,我再进行个别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他们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折法,不仅折纸的速度提高很快,而且折出的作品质量也越来越好。

分组实践使孩子们消除了顾虑,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而我也从中受到了启示:对中间型的孩子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不因为他们一时的反应慢,就放弃对他们的期望。

第三类型:缓慢型幼儿

这类幼儿在各方面的反应都比前两种孩子要迟缓,经常用一种懵懵懂懂的眼神看着你。虽然这些孩子也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都相对差得多。

根据我的观察,这类孩子中有些是受先天遗传影响,造成智力发展缓慢;还有的则属于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客观上延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先天的不足加上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使他们比同龄的孩子在反应上要迟缓,理解能力也不强。

这些孩子需要的是长期细致耐心地引导,以逐步开发他们的智力。然而作为教师,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几个这样的孩子,而是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势必形成一种矛盾。作为教师,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既要从大局出发,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考虑到这类孩子的反应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逐渐跟上全班幼儿的步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几个办法。一、拆开再学折的方法,即取一范例打开,恢复原形,让幼儿看看、拆拆、想想、试一试按原样折好。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次尝试,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点点滴滴的成功,再根据这个折好的物品再练习折一遍,效果往往很好。二、以强带弱法,即伙伴互助,请能力强的孩子,手把手教这些困难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品,从而给孩子增强了自信心,有自己再独立完成的愿望。三、循序渐进法,这就要求教师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即先让这类孩子在区域活动里学折同一系列的较简单的物品折法,从基本型开始入手,让其掌握折纸规律,如学习折手枪、郁金香,应先学习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如学习折大象、盒子,就要学会折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如学折鱼、啄木鸟、山鸡等作品,就要先学习单菱形的折法等。并让其反复练习巩固,掌握规律,然后再指导他继续学折这个物品,直到学会为止,从而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和其他伙伴一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这些孩子下一次创作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8.《折纸动物》教学设计 篇八

1、情感目标:体验制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2、认知目标:尝试用纸进行折纸、绘画小鱼,感受纸的多变性,进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技能目标:会用轮廓线表现小鱼的结构。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尝试用纸进行折纸、并用轮廓线表现小鱼的结构。

2、活动难点:幼儿在纸张折叠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活动准备:

课件PPT,纸张、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为了战胜大怪物要变

成一条大鱼。)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动物变身的过程,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小鱼变大鱼的过程。

3、教师示范小鱼变大鱼的步骤

教师示范折纸过程。

教师在折好的纸上画小鱼。

教师展开折纸画小鱼。

活动过程对画好内容进行涂色。

4、教师再次折纸向幼儿展示小鱼变身过程

5、教师分发纸张请幼儿自己动手试着折一折、画一画。

6、教师再次折纸向幼儿展示小鱼变身过程

7、教师分发纸张请幼儿自己动手试着折一折、画一画。

8、教师再次折纸向幼儿展示小鱼变身过程。

三、结束部分

9.折纸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何定坤

一、教学内容

教材66至67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这样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一分钟完成PPT上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指名订正。

2、复习

师: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些练习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类型的计算?

生:同分母加减法。

师:你们还记得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PPT同时出示计算法则)

3、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PPT出示例题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例题,思考该如何列式?

生:

师:这样的分数加法跟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分母不同。

师:像这样坟墓不同的分数,我们叫做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2、操作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好的学具(2张大小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看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

A、同桌讨论

师: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方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B、全班反馈

师:谁来分享你的方法?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另外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然后我将第一张纸再对折,原来的纸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原来表示的二分之一,现在就表示四分之二了。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二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再任意指名回答2-3个学生)

C、PPT回顾推理过程

师:老师也进行了操作,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跟你们的一样吗?

3、计算方法研究

(1)加法计算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操作,谁能尝试说说我们该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不同,要先通分,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然后再加减。

(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跟格式)

师:为什么要通分?

生: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师:通分的时候,用谁做公分母呢?

生: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虽然我们通分时也可以用两个分母的其他公倍数做公分母,但是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会使计算最简便。

(2)减法计算

师:同样是这样的已知条件,你们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呢?

生: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呢?

生:

师:这样的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快速完成在课本66页。

(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计算过程)

师:谁来分享你的计算过程?

生:将二分之一通分成四分之二,再减去四分之一就等于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过程)

4、阶段总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补充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计算结果,它们是什么样的分数?

生:最简分数。

师:如果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该怎么办?

生: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那同学们认为在做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运算符号、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进行通分、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PPT出示67页练一练第一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2、PPT出示填空(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填空)

先在草稿本上完成,再在全班反馈时同桌相互订正。

3、课本66页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再作为模板全班集体订正。

(四)方法总结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做的这么多的练习,完整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PPT出示计算方法填空)

师:请全班一起将这个方法补充完整。

(学生齐读方法并填空)

(五)拓展

PPT 出示改错练习(不同类型的不准确计算)

师:老师发现有这样一些作业,同学们来帮助帮助老师,该怎么教他们改正呢?

(先独立完成在草稿纸上,再指名订正)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刚才改得非常好,你们在计算中可别犯这样的错误。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该怎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

(PPT再次呈现计算方法,学生齐读)

(七)课堂作业

PPT出示课堂作业(课本67页第三题)

师:请同学们牢记这个方法,按照方法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折纸】教学反思

何定坤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中,我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在每个学生利用正方形纸片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探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巩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给了学生比较长的时间独立操作和思考,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是课堂主体

10.孔雀折纸教学设计1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

3、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独立完成孔雀的折法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分次新授。

1)先对折一次,再分次折7下

2)对折完以后如图所示

3)另外一边和第一步一样

4)将图3对折

5)如图所示将前端往上折,再将前端往下折四分之一,如图箭头所示

6)将其往两侧拉开,如图7

11.浅谈折纸与数学教学 篇十一

共 4 页

浅谈折纸与数学教学

200234

上海市中原中学

折纸与数学相结合的开始大约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中期,处于文化鼎盛时期的阿拉伯人独立发展了折纸艺术,他们将欧洲几何学原理运用到折纸中,并且利用折纸来研究几何学。从19世纪开始,折纸在西方成为了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工具,解决在折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数学之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折纸作为一种人们熟悉的娱乐活动,已被一些教师运用到了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上学期,我也在学校尝试开了一门拓展性课程——《折纸数理学》,初步体验了折纸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一学期来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问题,对折纸教学的现状有思考,对折纸教学的未来也有憧憬。

一. 纸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教师和高校教授陆续发表过文章,对折纸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探讨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的陆新生老师于曾对0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班的学生开设的《数学教育科研方法》一课中介绍了折纸与中学数学相关的一系列课题。同时,他也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里开设《折纸数理学》,以原版日本折纸书为教材,积极推广折纸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折纸或是作为一种专门的选修课,或是作为教学(大多是几何教学)的辅助工具有着除娱乐之外的教育功能,但它的某些教学应用价值和使用手段尚未被广大师生所认知、认可。同时,其自身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阻力,所有的应用和教学活动也都只是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折纸应用于数学教学按其应用形式,一般有: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课堂上应用折纸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演示几何形态、提供课后学生思考的操作题[1]、出现在试题中的探索、开放题。

1.折纸活动中丰富的数学探索

上海市青浦教育进修学院的宋伟倩、孙志远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黄荣金老师以“如何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本质” [2]作为研究的主题在课堂上讨论了“用纸片折几何图形”的课题。问题是让学生思考能否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用直角三角形以及任意三角形纸片折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重叠部分只能有两层纸)。学生们通过折纸活动和小组交流发现了很多不同的折法,然后各自分别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纸过程,并说明理由。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的刘绍周老师曾尝试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几何体的制作,然后在上课时展示其制作的过程[3]。材料是一张16K纸,要求是将它折叠或剪下后拼成三棱锥,并且不能废料。后来分别有五位同学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巧妙做法。

我国山西省中考题中的一道探究型考题就以一张矩形的纸进行折叠,给出操作过程,在第(1)题中让学生确认并证明其中的数学现象,并且在第(2)题中提出对任意矩形这种折法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请学生探索[4]。

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课堂外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由于折纸的内容在考题中的出现,使一些学生对折纸教学重视了起来。

第 2 页

共 4 页

2.折纸在数学教学中的困境

尽管折纸活动进入课堂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折纸的数学教学功能依然没有被广大师生所认知,折纸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依然不普及。

归纳起来,大致有:

1.教学课时紧,而折纸与教材内容相关不大,比较费时间;

2.师资缺乏,广大师生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无人认可,不被推广;

3.不利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思想,高年级同学又觉得对问题研究太复杂;时代性不强,展示能力不如计算机好。

二. 折纸的教学优势

折纸不仅可以作为几何教学的辅助工具,即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空间图形,而且还是一种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知识点的载体。折纸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许多几何的概念,诸如正方形、矩形、直角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形状;对角线、中点、垂直平分线等几何名称;全等、勾股定理等几何法则;内接、面积及其他一些几何代数的概念,就给学生提供了弥补思维过程中断缺的部分,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

我们现行的教学方式难以给学生创造出动手实验、直觉判断、合情推理这样的认知过程,也不能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结论的机会。而相比之下,折纸的应用能有助于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力所能及的探索中,它能提供学生仔细观察,广泛联想,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的机会,因此它是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品质的有效材料。在折纸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其研究趣味浓、探索性强,学生能通过观察、尝试、猜测、转移、类推、特殊化等途径去认识到其中的数学原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树立一种形成正确的答案或解题方案可能不止一个的数学观。

其次,折纸符合《新课标》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表现的内容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其中再次提出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还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就是遵循了这一基本出发点,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开发、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

另外,用折纸的方法来探索数学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折纸就其本身而言,取材方便,只需要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纸,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而且,它的操作过程简明易懂,一般的同学都能接受,不论是学习能力好的或是欠缺的同学都能参与进行。它是一种大众的教学而非英才教育,这与当前倡导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想学的数学”是一致的。

所以,折纸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能力;能有效阐述数学原理;解决论证难以解决的问题等优势。

三. 折纸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第 3 页

共 4 页

1.折纸自身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提升

i.对纸张的进一步开发

在折纸的教学过程中,折痕线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痕迹,为了更好地呈现折纸中的数学原理,建议可以用有网格的折纸,这样折痕线的位置就方便考察,有些操作也就能更方便,更精确一些。比如,在讨论“决定一次折返片形状的顶点分布图” [5]的操作时,为了观察点的位置分布,找出规律,学生将纸张进行反复折叠形成网格来探究,这样要花去不少课堂内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纸张的褶皱。如果换成带有网格的纸张,就可以减少画网格的时间,也使折叠出来的折痕效果更清晰,便于观察。

所以如能研制出专门的数学教学专用折纸纸张,能有网格来表示坐标,有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折叠后的区域等特殊性质,那么不仅是解决了上述调研中引发的问题,也是促使折纸教学进一步专门化的一种方法。

ii.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许多数学内容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复杂、难以精确画出的几何图形已无须教师费时在黑板上画出。所以在折纸课上,我们可以保留让学生折纸操作,但是在教师示范展示时可以结合同步计算机几何画板或Flash动画的演示,这样既能使每一步操作留下先后顺序的痕迹,又能使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观察到放大了的清晰画面,起到了单一教学法所不能起到的效果。

iii.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

日本和我国同属东亚文化系统,他们的数学教材颇具东亚文化传统,十分重视课题学习,力求实现使学生参与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的目标。在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中,如让学生测量A4、B4纸的长和宽,再将其对折得到A5、B5纸,依次类推,从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长宽之比为定值、各图形间的相似关系等性质[6]。新高等学校数学课程的教材《数学基础》中的一章“数学和人类的活动”中,用“芳贺第一定理”来展现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很自然、流畅地将折纸引入数学教材中,进入数学课堂。所以,在折纸教材选择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当然还要符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分各年级的适应程度,对内容做相应的增减和调整。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内容和课时进度,以不同难易程度的折纸教学与之相适应,在适当的章节中推荐教师使用,同时配以练习,留给学生在课外思考。这样就能解决折纸内容与教材无关这一矛盾了。

另外,在开设选修课之前,可以先举办一个讲座或是进行适当的宣传,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折纸课真正的内容。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接触折纸课之前并不了解这门课程的真正内容,而选修课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凭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如果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该课程而在将来选修的过程中十分勉强甚至后悔,则就违背了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了。

iv.教学力量的加强

针对师资的缺乏,教学力量薄弱这一问题,就应该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做起。当然这要靠专家对新手的宣传和培训。最好我们能先确立前面提到的专门教学材料和课程设置,提倡一部分人先用起来,各个学校进行交流,以点带面。国外有折纸协会,我们也可以成立自己专门的折纸协会,从事收集案例,交流经验,翻译国际上优秀教材从而转换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开展教师的培训等工作,以次来普及、提高我国的折纸教学,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

第 4 页

共 4 页

2.外界教学氛围的支持

目前教学的气氛和观念是在以往应试教育这种时代下所形成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气氛使得教师不舍得占用较长教学时间去研究与考试不太相关的、教材上不曾出现过的、从前的教学经验中不曾涉及到的新内容。学生当然也不愿意把本来就很宝贵的时间用到这一类新事物中去,虽有兴趣,但也只能望之兴叹。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折纸中的数学,仅在折纸的具体操作时是有趣的,在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时是兴奋的,但在确认数学原理时的计算或是证明是复杂的、枯燥无味的,因此而远离了折纸教学。当然,我们不否认数学的计算或证明是以简洁为最佳,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去追求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结论和方法都应该是轻松简单的,这不是我们在数学探索的道路上应有的科学观和应具备的品质。

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部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材,并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二期课改”的新精神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在学校里开设多种选修课,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在抓升学率的同时,更保证了学生的学能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折纸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但是改革是需要时间的,新事物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其优势时,才会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希望广大师生能大胆尝试,给予这类新的好的教学法以支持和响应,使它们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四. 结束语

本文仅在学习了部分相关书籍,根据笔者的一些亲身体验及心得写成,希望不仅能给目前的教改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新式教学法,也能给类似折纸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形成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的数学观;提高数学教学的其他方法,应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实例以作借鉴。

对于折纸教学应用建议的可行性,以及怎样将建议较好地实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希望有志于数学教学工作、热忠于折纸教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来关心、探索、发展我国的折纸教学事业。

参考文献

12.折纸小猫头中班美术教学设计 篇十二

2、学习看图示折纸,并添画眼睛、嘴巴、胡须等。

3、能仔细观察,喜欢参加折纸活动。

【活动重点】掌握双三角的基本折法。

【活动难点】学习看图示进行折纸。

【活动准备】图示、正方形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主题墙,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看我们的主题墙,上面是什么呀?(11只猫做苦工的地图)

地图上缺少了什么呀?(旅行的小猫)

我们今天就来折小猫,折好后带着它们再次旅行,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图示,在学折双三角的基础上学折小猫。

1、幼儿看图示尝试折纸,教师观察。

师:老师带来了小猫的图示,小朋友们试着看图示折一折。能完成多少是多少哦。

巩固复习对角折的方法,折出双三角。(将正方形纸对角折,一个角和对面的角对齐,要边对边、角对角折,对好之后用手轻轻地将折痕抹平,再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后折,拉开并压折两角,双三角完成。)

2、共同讨论遇到的困难,探索小猫头的折法。

师:小朋友们在折时有没有遇到困难啊?哪一步不会?

教师详细解决小朋友遇到的困难。

双三角折成后的步骤:接着再两角向前、两角向后想三角形垂直线对齐;开口朝上,将正方形两条边向前,两条边向后折去,最后将折好的吹鼓起来,小猫头就完成了。

3、小朋友们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

教师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4、添画。

师:小猫头折好了,大家看看上面还缺些什么?

教师用勾线笔为小猫头画上眼睛、鼻子、嘴巴、胡须等。

三、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师:现在我们一起送小猫们去旅行吧!

13.《折纸船》教学实录(文本) 篇十三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在集体活动的情景设定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唱过程了解台湾的小知识,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望台

湾的回归并愿意与台湾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

教学重点:用领唱,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知道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渴望台湾的回归并愿意与台湾小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科尔文手势小乐曲练习。师:1的小手在哪里? 生:1的小手在这里。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教师用不断变换的节奏以及速度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对发声做出要求。)师弹生唱:123之歌。

二、导入

师:孩子们,在我国大陆东南方向的海面上有一座美丽的台湾岛,岛上小朋友非常想到我们这里来玩,现在让我们一起折一只可爱的小纸船去迎接他们,大家说好不好?

(展示PPT课件,聆听音乐《向台湾小朋友问个好》)

师:大家看,他们已经在等待我们的小船了,同学们快折出小船,接他们回家吧!

生:(在背景视频中开始折纸船)

三、学习歌曲

1,学生在初听乐曲的时候,手拿小纸船,跟随乐曲律动。2,教师范唱,边唱边折纸船。教师的参与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1)根据节奏念歌词。(2)带入歌词演唱。

3、整体学唱歌曲:

由老师带领学习第一段,学会后,跟琴自主学习第二段。4,情感培养

(1),通过视频,更加激发学生演唱歌曲的真情实感。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手里的小纸船,它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出发了,而台湾的小朋友们也等不及要来找你们玩了,你们想不想立刻就出发去接他们来玩啊?(想)那就让我们把你们非常想见到台湾向朋友的感情唱出来吧!(要求学生真挚的感情演唱)。大屏幕播放歌曲,学生合唱。

(2),全班合作小合唱,弥补发声不足,照顾部分学生独唱的胆怯心理,更容易抒发歌曲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唱的真好,现在我们选一个代表,让他带领我们同学们一起给台湾小朋友送上祝福吧。

(选出领唱的同学,在座位上,同样面对大屏幕进行演唱)

四、展示表演及评价

1,分小组演唱,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齐唱的方式,手捧小纸船,激情演唱。老师用DV等录影设备记录学生演唱的情景.2,小组上台表演,教师用DV记录学生的现场演唱,课后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更加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生生互评。

五、小结

上一篇:护理缺陷安全管理下一篇:小班实物归类教案——我把玩具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