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2024-07-24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共12篇)(共12篇)

1.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一

怀宁县纺织服装产业加工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第 一 部 分

美裕(安庆)服装有限公司企业经营情况 美裕(安庆)服装有限公司坐落在怀宁县工业园,成立于2007年6月,属港资企业,是香港美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怀宁投资兴建的大型服装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0余亩,现有厂房1.2万平米,其它辅助厂房1.3万平米,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万元,现有职工人数300余人。

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自产的服装、面料坯布以及床上用品,年生产能力100万套、产值5000万元,2010年公司上缴税收150多万元。近年来,公司先后引进多项国内先进的服装加工生产设备,如电脑缝纫机、四线五线拷边机、验布机等,截止目前,公司共有各类机器加工设备400余台,这些设备的引进有效的优化了加工工艺流程、提高了工艺流水的效率,更好的保障了产能以及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的青睐。目前公司产品已远销欧洲、美国市场、正进入俄罗斯等东欧市场,我们的客户有ELAND、LEVIS、SEARS等世界著名时装品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优质的客户资源为美裕的发展赢得了先机。2010年,美裕服装的出口额位居全县所有公司企业出口额的第二位!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公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就目前来讲主要的问题和困难有:第一,招工难。纺织服装行业的用工在全国来讲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大量怀宁本地的纺织服装工人都纷纷

到沿海地区服装企业就业,而如何使这些工人能留在家乡纺织服装企业工作,是我们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二,管理难。美裕公司现有的300多名工人中,每个人的技术程度、文化素养都各不相同,在管理上很难做到让每位员工满意,公司制定的一些制度及规范也难以得到快速、全面的落实。

困难固然存在,但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扩充员工队伍,力争使员工人数达到1200人,销售额达2个亿以上,税收达1000万元。这些目标的取得需要我们继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内涵管理、提高对一线员工的管理水平,我们将吸收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工艺流程,为我们所制定的三年目标甚至未来更长远的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 二 部 分

怀宁县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调查

怀宁是皖西南地区次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开发开放区域之一,县域工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已形成纺织服装、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塑料及包装印刷等优势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怀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共有大小纺织服装企业100家左右,从业人员约3万余人,年产量800万件左右。怀宁的纺织服装行业已初具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涌现了一批如美裕、龙徽、独秀纺织等大型纺织服装生产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产业链齐全、管理完善。全县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联动发展、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2011年4月30日,怀宁县纺织服装商会的正式挂牌成立,更是给全县纺织服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增添了新的力量,商会吸纳了全县5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为行业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座桥梁与纽带,将在信息共享、沟通互联、共谋思路方面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虽然我县纺织服装行业经营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但与先进地区比起来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发展优势,有的甚至是只有10个人左右的家庭式作坊;其次,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没有配套齐全,大部分企业都在面料印染、服装水洗等后处理环节实行外包,有的外包到安庆甚至更远的地区,怀宁本地区或纺织服装企业集中的周边没有一家后处理环节较为优质完善的企业。我想政府应更多的引进在织布、面料印染、服装水洗等后处理环节的产业链企业进来;还有就是本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普遍有的现象是招工难:我们没有像沿海发达地区一样,以优厚的待遇和舒心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并留住本县的在外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工人;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没有一种集体意识、共荣意识,更多的是想着单打独斗,靠自身资源取得飞速发展。然而同行业之间的团队集体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对自身发展更为有利。上述怀宁县纺织服装商会的成立必将对企业协作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怀宁县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额已经占到全县出口额的80%以上,在这些出口的成品中,基本上都是在给国外的品牌做加工代理,没有自己创立的品牌外销。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创建自有品牌的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品牌申请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将全县所有纺织服装企业做一下梳理,然后将有潜力发展自有品牌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创建自有品牌。这点在我们周边桐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怀宁的纺织服装企业中,美裕服装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申报自己的服装品牌。自有品牌建立以后的好处是:不仅能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还能为我们建设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提供大量产品来源,本地的老百姓就能通过批发、集贸市场选购到本地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品牌服装及纺织产品。市场建成后,一些出口剩余的尾货产品也可以拿到批发市场上销售,建议政府可以先就建设纺织服装集贸市场进行可行性调研,同步帮助企业建立自有品牌,两者结合且待时机成熟后,就可建立我们怀宁地区的纺织服装批发和集贸市场。

我们知道,纺织服装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原材料直接来源是棉花,由棉花纺织成布料,然后再加工成服装成品。因此,棉花的种植及产量、质量就为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安庆地区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而怀宁也是产棉大县之一,大量的植棉带动了我县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提升棉花产品质量就成为摆在我们政府和种棉农民面

前的一道现实的课题。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县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我县纺织服装企业、打造出有全国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品牌,自产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建议: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农民的种棉积极性,要给予农民实实在在的财政补贴,提高植棉的机械化程度,及时发布各种值棉信息使农民掌握值棉的进度,组织专家指导植棉农民提高产量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纺织服装产品原材料供应环节得到保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已经拉开,各产业承接转移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落户我们怀宁地区,我们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时不我待!我们的各级政府应马上行动起来,尽快制定并出台可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如《纺织服装产品原材料种植计划》、《全县纺织服装行业振兴规划》等;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督促各级金融机构为发展全县纺织服装行业做出贡献:提供种棉农民贴息贷款、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设备采购中长期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免息贷款政策等等。另外,工商、税务、商务、财政等政府部门要分别从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建设、减免税收、出口退税、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此,我们才能共同把我县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2.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果

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产生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导向”政策的确立,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突飞猛进,由此拉动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困境,并被视为“夕阳产业”。正确评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现状有助于解决这一发展困局。

目前有部分学者利用产业关联方法分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如常利娜、卓小苏以2005年投入产出延迟表为依据,利用纺织产业的感应度系数等产业波及效果系数的计算,对纺织产业的产业影响力进行了定量分析[1];盛龙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发现其影响力和感应度正在减弱,产业高带动能力范围窄[2];张庆辉、蒋燕梅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业1987年到2002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发现该产业2002年的影响力和感应度与20世纪90年代末有所提高,认为纺织服装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赵绪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考察了农业纺织原料和纺织产业的关联效应及其演变规律,认为农业纺织原料对纺织产业的作用趋于弱化[4]等等。但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目前的产业关联分析数据偏早,并且分析的内容也不全面,对我国现阶段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不大。由此笔者试图根据最近的2002年及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①,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5,6]计算分析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分别通过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波及效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讨纺织服装业产业关联发展现状,以期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是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对产业间联系进行定量的分析。下文通过纺织服装业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

中间需求率是指该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为其他部门所需求和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为i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生产或服务中作为中间需求的总和,Yi为i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中作为最终需求的总和。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量与总投入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Fj表示j部门的中间投入率,Dj表示j部门生产或服务中的全部折旧费,undefined表示其他产业部门为j部门生产或服务的投入总和。根据式(1)、(2)结合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流量表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源2002和2007投入产出表。

中间需求率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产品有多少作为中间需求为其他产业所需求,而最终需求率=1-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越高,最终需求率就越低,该产业越带有原材料性质,前向关联性越强。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与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中间需求率及最终需求率基本处于0.5位置,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与其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联系基本相当。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要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总投入中的比重,同时产业附加价值率=1-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越高,则该产业的附加价值就越低。而2002年与2007年的中间投入率则在75%以上,2007年更达到79%,相应的附加价值率从2002年的24%下降至2007年的20%,产业附加值率有所降低,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产业附加值尚未提升,所处产业价值链位置并未改变。

1.2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j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i产业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式中,undefined为j部门生产过程中总的直接消耗量,xij为j部门生产时对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量,aij为两者的比值。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i产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之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记为B,它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I为单位矩阵,矩阵(I-A)-1为(I-A)的逆矩阵,为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undefined。根据式(3)、式(4)计算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直接消耗系数aij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其大小表明了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联系的强弱。aij越大,则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从表2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业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为0.434 8;其次为农、林、牧、渔业的0.101 9;第三为化学工业的0.094 2;对其余行业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低。这说明纺织服装业直接依赖自身行业的发展,并且由于所需产业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因此对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这两个产业的直接依赖性较强。而完全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部分,间接消耗体现了表面不相干的产业相互间的全部间接影响。表2中显示纺织服装业对本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为0.790 5;其次为化学工业的0.393;第三位的是农、林、牧、渔业的0.285 9。同时纺织服装业对采矿业、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均超过0.1,比直接消耗系数有明显提升,说明纺织服装对这些行业的间接依赖性有所提高。综合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身产业部门的发展。除此之外,联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产业面较为狭窄。

2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某一产业发展变化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下文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最终依赖度两个方面分析纺织服装业的产业波及效果。

2.1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国民经济各部门由此而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undefined中i行j列项,undefined为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第j列系数之和,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所有产业在逆矩阵中的各列系数的均值,sj为j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又称为产业推动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某一产业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为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undefined的解释同(5)式,undefined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第i行系数之和,ri为i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根据式(5)、(6)计算2007年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当影响力系数sj>1时,表示j部门的影响力超过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说明该部门对利用其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带动作用。表3中显示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08 8>1,并且排在各产业影响力系数的第4位,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纺织服装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就推动国民经济增加1.208 8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而感应度系数则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当其值小于1时,说明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表3中可知,纺织服装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807 0<1,并排在所有部门感应度系数的第10位,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纺织服装业的需求不大,产业的最终需求扩张余地不大,国民经济各产业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就拉动纺织服装业增加0.807 0个单位增加值的总产出。综合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纺织服装业属于带动力强而感应较弱的产业,但只要提供足够的最终需求,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 最终依赖度

最终依赖度是指各产业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计算最终依赖度首先要求出各个产业的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Zil为第i个产业部门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Yil为第i产业部门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undefined、undefined的解释同(5)式。根据式(7)算得各产业的最终依赖度,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Qil为第i个产业部门对第l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Zil的解释同式(7)。根据式(7)、(8)可算得2002年和2007年纺织服装业的最终依赖度如表4所示。

注:数据来源同表1。

最终依赖度是产业生产与最终需求的依赖关系,最终依赖度综合考虑了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对各产业的影响。由表4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依赖度仍占较大比重,2002年和2007年的出口最终依赖度均在0.6以上,数值有所上升,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业更进一步依赖于国际需求。纺织服装业对消费的最终依赖度居于次席,并且数值有所降低,可见纺织服装业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产业关联分析看,纺织服装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较高,但由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分析结果可知,纺织服装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对本部门的需求更是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由此产业的发展局限于自身及其他少数关联产业,产业带动范围狭窄。另外,产业的附加价值率有所下降,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所处产业价值链位置并未改变,尚未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看,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力,行业带动能力较强,而感应度系数则较小,国民经济对纺织服装业的拉动能力较为有限,因此纺织服装业属于带动能力强而与其他产业关联较弱的产业。纺织服装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产业最终需求的保证,但根据最终依赖度的分析结果,我国纺织服装业最终需求的来源依然是出口占主要位置,并且从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对比看,其值还略有提高,说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拉动型特征仍在强化。

3.2 建议

我国纺织服装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渐丧失优势,行业发展面临困境。纺织服装业如何突破“夕阳产业”的困局,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纺织服装业与纺织材料产业的有机融合。由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纺织服装业对农、林、牧、渔业和化学工业的依赖性较强,二者分别为纺织服装业的生产提供了农业纺织材料和化学纺织材料。因此推动纺织材料产业与纺织服装业的有机融合,推进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强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使三个产业在合作共赢中发展壮大。

2)推进纺织服装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发展。从结论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关联产业局限于自身及其他少数产业,由此可知纺织服装业的“夕阳”困境原因在于过于依赖少数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调整应着眼于拓宽产业关联面,寻找与第三产业结合的发展动力,以新结合产业带动纺织服装业。

3)大力开发国内纺织服装需求。从最终依赖度的分析结果看,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依然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国内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纺织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加大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风险。推进国内需求的开发,由此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双轮驱动发展和平稳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利娜,卓小苏.中国纺织产业影响力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z1):33-34.

[2]盛龙.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2,12(3):24-27.

[3]张庆辉,蒋燕梅.纺织服装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纺织导报,2009(7):20-24.

[4]赵绪福.农业纺织原料与纺织产业的关联及其发展分析[J].四川纺织科技,2003(4):10-15.

[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05-308.

3.国家专题调研新疆纺织产业发展 篇三

邹勇一行在阿克苏地区调研时,就地区棉纺企业发展、吸纳就业、棉花价格补贴、水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减免增值税、储备运输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了阿克苏巨鹰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永翔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地区棉纺企业的发展情况。

阿克苏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区和优质棉基地,出产的棉花品质优良、可纺性能好,是棉纺工业生产的上等原料,特别是长绒棉,更是国内首屈一指生产中高档棉纺织产品的上佳原料。目前,阿克苏地区地方棉花年产量在1000万担以上,全地区总产达到1500万担以上,占全国的1/9,新疆的1/3。地区发改委将围绕纺织支柱产业建设,加强产业规划与研究,积极向国家、自治区反映地区纺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纺织工业城和棉纺服装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马杰)

4.加快纺织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一、发展现

2003年,××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把握国内纺织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及时确立把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几年来,纺织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体上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五年内先后引进了天顺纺织、恒昌纺织、金源纺织、三邦实业、宏丰制衣、宝源彩纺等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12家,占地面积1100多亩,总投资达15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大。全县已形成75万锭纺纱规模,占全省纺纱规模的1/3,年织布可达800万米,年产针织服装可达630万件(套),初步形成了“纺纱纺线→织布→制衣”的纺织产业链。企业95%的设备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县被省经贸委授予“江西省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今年8月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三是经济效益好。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纺织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平均达产达标率接近80%。上半年,园区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13.2%,占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7%;实现税收3200万元,同比增长111.3%,占园区税收的27%。

四是就业人数多。目前,纺织企业直接吸纳了6500多名劳动力就业,占园区就业总人数的23%。以天顺纺织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供销一体模式,发展农村家庭纺织100多户,引进织机近600台,每年可帮助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全民创业。

××县纺织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纺织产业以纺纱为主,织布、服装加工占的比重较小,不到总产值的15%。纺织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企业只进行来料加工。此种经营模式不仅利润率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科技含量不够高。现有纺织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核心技术大多是从外部引入或者与外部联合开发。企业产品主要为化纤纱、纯棉纱,加工模式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所占比重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在该县纺织行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三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纺织基地化纤产能仅12万吨,与外地产业基地相比,差距明显。比如浙江萧山区汇集的纺织企业达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0家,2007年的化纤产能达404.7万吨。

二、发展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纺织产业发展正在逐渐好转,再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内国际的需求潜力是最长远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13亿人口的纺织服装品消费绝大部分靠国内的纺织产业来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纺织服装品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内需市场也存在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特殊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每年增长80—100万吨。这些意味着纺织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有空间和潜力。从国外来看,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国际纺织行业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较强竞争优势,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份额。

2、国家对纺织工业的重视是最直接的机遇。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纺织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将会对对纺织工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3、现有纺织产业的布局调整是最有利的机遇。目前,全国已形成广东西樵、浙江萧山、福建长乐等有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110多

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五省的纺织产业集群就占总数的90%以上。受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鼓励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江西在承接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有着突出的优势,如毗邻东南沿海省份的区域位置、诸多的优惠政策及较低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对全省四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纺织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最现实的机遇。××纺织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园区平台、交通区位、产业聚集、生产成本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平台方面,纺织工业园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规划中的××纺织印染集控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的环评审批;交通方面,××距离省会南昌仅50公里,距港口城市九江168公里,南昌与邻近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并可实现铁海联运,交通十分便利,已经开工建设的昌奉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杭南长铁路、九长铁路将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产业聚集方面,集中了以金源为龙头的纺纱企业4家,以三邦为龙头的纺线企业2家,以及宏丰制衣等针织服装加工企业4家,纺织产业已初具规模。依托现有的聚集效应,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生产成本方面,纺织企业对用电和用工的要求较高,用电、用工成本分别在生产成本中占40%和20%左右的比重,××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而且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为全省最低,对纺织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此外,××有较为充足、稳定、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思考对策

1、着力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按照“做大中间,做深两头”的思路,壮大纺纱生产规模,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要着力引进原料生产企业,下游产业要着力引进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企业。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抓好原料、织造、印染三大基础项目,原料项目重点发展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生产项目,力争引进年产20—30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满足××纺织原材料需求;织造项目以配套本地原材料产品为主,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提升织造能力和水平,重点生产高、中档服装面料;印染项目尽快启动纺织印染集控区的建设,抓好印染、水洗、整理企业的合理布局,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狠抓产业招商。抓住国内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内纺织产业原料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行业的百强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步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三是搞好政府引导。立足长远发展,注重培植纺织器材生产、物流仓储外包、印染污水处理等关联配套产业,并引导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根据××纺织产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配套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有针对性地鼓励本地私营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发展,做到“及早规划、政府引导、逐步形成、滚动发展”。

2、大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资金,鼓励较大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棉纺织行业重点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印染后整理重点加强针对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研究;化纤行业重点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注重开发引进竹碳纤维、原竹纤维等新型纺织材料。二是加强纺织人才培养引进。积极争取建立纺织技术学校,设立纺织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根据企业需求,抓好纺织一线生产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制订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地纺织行业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等各类人才到××就业发展。三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坚持培育地方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并举,提高品牌贡献率。大力鼓励支持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同时着力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或促进本地企业与外地知名企业的合作。

5.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五

研讨会暨企业调研活动

由共青团普宁市委、普宁国际服装城、广州大学城普宁学子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情系家乡,振兴普宁--2012年寒假普宁青年大学生服装产业研讨会暨企业调研活动”将于2012年2月8号-2月9号在普宁举行,为期两天。

行程安排如下:8号上午,9点半开始由国际服装城工作人员指引,参观调研国际服装城,期间有一个小时的自由参观时间,中午由国际服装城为我们提供免费工作午餐;8号下午,2点半在服装城会议中心集合,听取服装城负责人、专家介绍服装城以及普宁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并召开一个2个小时的专家面对面研讨会,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家;9号上午,9点钟在国际服装城集中,由服装城免费派专车接送我们去各个服装生产企业进行参观调研,中午时候返回国际服装城享用服装城为我们提供的免费工作午餐;9号下午2点半集合,由国际服装城免费派专车接送我们继续到其他服装企业进行参观调研。总共会参观6-9家企业。调研结束后,服装城会送大家一些纪念品,5点钟准时返回服装城,调研活动结束。本次调研活动受到团市委和服装城方面的高度重视,两天行程将由普宁电视台全程报导,8号下午的研讨会将会做成普宁电视台“社会之窗”栏目。

本次调研活动受到团市委和国际服装城的高度重视,将会把活动的相关视频和资料登到各大报刊和网站。所以,本次参与调研的成员必须对服装产业方面非常有兴趣,而且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调研活动当中,通过这两天的调研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而不是过过场。国际服装城包总经理将亲自为我们讲解普宁服装产业的现状以及教授我们一些电子商务营销的经验。机会难得,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不要错过。如果本次活动做出服装城满意的成绩出来,服装城方面表示将会持续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

本次调研队伍确定为60人,共组成6支队伍,每支队伍10人,设置队长和副队长各1名。每位成员自备调研需要用到的各项调研用品。联合会方面补贴每位成员20元。名额分配如下:承办本次活动的高校(含之前参与组织策划的负责人)广大10名、广外12名、广工10名;本次主办方广州大学城普宁学子联合会其他高校中大4名、广中医4名、广药4名、华工4名;活动策划方“潮汕青年大学生发展促进工程”4名;协办本次活动的高校暨大2名、深大2名、广金2名、仲恺2名。各大高校在2月2号之前确定好名单并选出队长。2月4号所有成员在普宁国际服装城召开见面会,交代相关事宜。2月7号由调研活动负责人、各调研队队长一起到国际服装城与其负责人见面,并确定调研当天最终安排。

请各大高校负责人在2月2号之前把本校报名名单、联系方式、专业发送到邮箱532113930@qq.com。并附上自己所在的学校名。谢谢!

6.毛纺织服装产业问题及对策 篇六

具体建议如下:

2.1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

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

其次,优化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

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

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

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 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

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 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

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发布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

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

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

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发布等给予必要支持。

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

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

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

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 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

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 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

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11.

[5]郭伟,叶子兰.西安市纺织城地区国有纺织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三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年会论文集,,5.

7.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七

长三角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2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表现

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而其中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又占了很大部分。

纺织服装产业地理分布集中的地区,均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工,这可以由各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区位商系数LQ表现出来。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是区分地域分工格局的指标之一,可以指示以区域分工角度衡量的某个产业或产品区域专业化的程度。区位商有两种计算方式,可称为绝对和相对区位商,其公式分别如下:

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

式中,qAi代表A地区第i个产业部门的产值,qA代表A地区总的产业产值,qi代表第i个产业部门总产值,q代表全国所有产业总产值。绝对区位商衡量的是某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因此可衡量专业化水平。

该指标越高,说明该i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聚集程度越高:两区域间所有产业部门的相对区位商则用来衡量两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两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就i产业部门的比例而言)差异越大。一般说来,LQ>1,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省,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时,表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省相当。LQ<1,说明该地区A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省,需要从区域外引进该行业或者输入A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这一方法提供了集群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的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区域集群的联系,但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如石油垄断性行业,就业人数很多,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而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果用就业份额来衡量该地区是否存在产业集群不是特别的精确,所以采用产业地区的产值来衡量长三角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情况,为了方便获取数据,就以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2.1 浙江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浙江省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5927.77/40832.1)/

2.2 江苏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2江苏省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江苏省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6506.9/65425.19)/

2.3 上海市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表3上海市纺织服装绝对区位商系数

数据来源:2008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

根据以上查找的数据得出:

上海市的绝对区位商=LAi=(qAi/qA)/(qi/q)=(818.37/23428.36)/

2.4 浙江省与江苏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5927.77/40832.1)/

2.5 上海市与浙江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818.37/23428.36)/(5927.7

2.6 上海市与江苏省纺织服装相对区位商系数

相对区位商=LAB=(qAi/qA)/(qBi/qB)=(818.37/23428.36)/

2.71995-2007年长三角大类纺织业的集中度指数

表4 1995-2007年长三角大类纺织业的集中度指数

3 总结

第一,通过对这三个地区的绝对区位商的计算得出:浙江省和江苏省的绝对区位商指标分别为3.299、2.256,LQ>1,表明纺织服装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LQ值明显较大,说明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该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聚集程度很高。而上海的绝对区位商指标LQ<1,但经过调查,因为纺织服装行业在上海不属于六大重点发展的行业,所以在规模上相对较小。

第二,通过对这三个地区的相对区位商的计算得出:浙江省与江苏省、上海市与浙江省、上海市与江苏省的纺织服装产业相对区位商系数分别为0.145968、0.240615、0.035122,说明两两区域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较高。

第三,通过引用表格4里的数据表明虽然纺织业在长三角地区整体呈现集聚上升趋势,但具体来讲,上海的纺织行业相对规模整体上处于下降阶段,呈现与江苏、浙江不同的发展态势而江苏和浙江在化纤材料方面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2007年两省产量已占全国的四分之三;长三角纱产品13年来的平均集聚度为0.270,与2007年的集中度0.281相比相差不大,说明近年未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长三角布产品的集中度指数很不稳定,其13年来的平均为0.302,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浙江、江苏省除了在00-05年产量比例经常出现上下跳动现象外,近年来浙江省的产量与全国相比明显处于上升趋势,即纺织业布产品的集聚现象主要出现在浙江。所以从更具体的分类来分析,纺织业的同构程度也不大。从上可以知道,一方面纺织业同构程度较高,除了化纤是因为区域集聚外,其它都是因为浙江与江苏两省在布、纱产品之间存在较明显分工。所以从总体上看,江浙沪地区在纺织品上既存在同构现象又存在一定的分工,因此,以后对这个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作为整体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European Communities.DG Enterprise,EuropeanTrend Chart on Innovation[R].Thematic Report Cluster Policies,Brussels,2003.

[2]Daniel Birke,G.M.Peter Swann.Network effects and the choice of mobile phone operator[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16,(1-2):65-84.

[3]GereffiG.The organization of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A].In Gereffi G,Korzeniewicz M(eds).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M].Westport:Praeger,1994.95-122.

[4]Jerry Paytas,Robert Gradeck and Lena Andrews.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R].Paper prepa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stration,U.S.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4.

[5]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雷如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2).

[7]鹿朋.纺织服装业升级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李二玲,李小建.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创建、培育与升级[J]中州学刊,2008(2).

[9]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1(3).

[10]马晓国.风险投资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新疆金融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篇八

据了解,2014年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6亿元,较上年增长76%。引进内地企业项目48个,新增就业4万人。今年计划投资达到276亿元,新增6.7万人就业,第一季度已实现新增就业1.1万人。截至2015年4月末,全区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余额59.9亿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黄卫说,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是中央关于做好新疆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经过各方努力,全区金融业在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区小微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和“短平快”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黄卫要求,各金融机构一定要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措并举,多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从银行实施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保险业服务保障功能、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补充及担保作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和“短平快”项目发展。

会上,15家金融机构分别与16家纺织服装企业及“短平快”项目企业签署了融资协议,签约金额达到46亿元。

9.服装产业老总元旦致辞 篇九

今天,是2013年的第一天,我谨代表所有xx人,向勤劳和智慧的员工们、向信任xx的客户们、向关心和支持我们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新春的祝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坚信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在向xx人走来!

2012年,是艰苦创业的一年,是努力拼搏的一年,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年。在这一年,xx人积极整合资源,组建以七大产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集团——xx实业,可以说是形势之需、发展之要、振兴之计、长远之策。

经过六年多的运作和员工们的不懈努力,目前我们的高端服装事业蒸蒸日上。开业至今,xx人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二零一二,xx人好事不断,喜事连连。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2013年的巨大挑战,xx人各个一如既往,激情满怀。“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xx人必将所向披靡,满载而归。2012年的xx实业惊喜无数,2013年的xx实业必将无数惊喜。未来的高端服装行业属于xx,未来的各大高端产业也都会出现xx人的身影,xx人必将在中国开拓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成功创业之路!

众所周知,xx实业是由服装、金融、生物药业、高新科技、重工业、机械、文化教育七大产业组成的大型集团性企业。

旗下高端服装产业是采用最高端的山羊绒原料和皮草原料做成的奢侈品制品,品牌为家喻户晓的世界知名品牌中国xx羊绒xx和xx水貂皮草Canny Hanoverian。xx实业始于高端服装产业,未来也将视高端服装产业为基石逐步发展壮大。中国xx羊绒和xx水貂皮草为贵宾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山羊绒制品和水貂皮制品。xx羊绒和xx水貂皮草已经走完了创业初期进入成熟的管理期阶段。我们相信,日后的百年xx和xx将会照亮世界的星空,逐渐影响一代人、几代人,只因为xx和xx凝聚了太多太多xx人赤诚的热心和大好的年华。

旗下金融业xx央行是为响应时代号召,发展国民经济,支援贫弱,鼓励经济递增、再升而诞生的民营金融信用组织机构;旗下生物药业和高端重工业依托北旗品牌这一知名品牌。生物医药和高端设备制造业都包含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xx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来势必为国家的强盛奉献出更多的力量;旗下xx品牌涉足高新科技领域和文化教育业,主旨为科学审视传统,重新规整新人类思路。高新科技和文化教育业决定了祖国的未来,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科技,祖国的前途才能更加光明;只有拥有最优质的教育,祖国的花朵才能更加绽放。xx人敢于承担其企业责任,将企业命运同国家的大发展、大战略连结在一起,勇挑重担,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xx实业成立于2012年10月15日,xx实业的前身是中国xx羊绒。xx羊绒成立六年多来,从一个羊绒分梳集散户,到长白山一个小镇的门市,之后依托这个小小的门市xx人走进西安、走进北京、走进上海、走进全国各个角落。我们用切实行动诠释着xx实业的企业信条。

我们的信条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索自身发展的问题。我们六年多来的经验显示,当客户的需要被满足,xx的成功也就会如期而至。xx的店面遍布全国各大城市,xx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高净值人群。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质量上乘的成衣制品而更多的是一种奢华的体验,那种只有xx客户才可以享受的尊贵感是xx一路走来的根基。公司的未来会更加注重服务尊贵的贵宾客户,将xx的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10.七匹狼服装产业认知 篇十

中国服装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进步,使中国服装产业继续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本钱比我国更低,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我国。

服装产业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服装的加工与生产;二是服装的营销。因此生产和营销将直接决定行业的兴衰。我国服装产业进世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技术挑战、人才挑战、企业竞争力挑战、行业综合竞争力挑战。因此,全面进步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服装行业应对进世最重要的对策。

七匹狼专注于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用心雕琢。从商品企划的源头,七匹狼充分融入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发想,进行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开发设计,七匹狼整合法国、日本、香港等前沿知名设计师多年累及的技术和经验,保证始终向消费者提供最新的高品质时尚服装产品;在生产工艺方面,七匹狼完善先进科学的ERP生产管理系统,为七匹狼构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服装企业生产体系,同时深入与国际先进生产企业合作,七匹狼根据工厂自身的核心技术,甄选最具顶级品质的生产线,确保品质管理融入每一个步骤,为每一道工艺精心把关。

七匹狼国际设计师系列广告,画面唯美、创意新颖、艺术感强,由国际著名钢琴师的演奏贯穿全片,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琴声,富有线条美感的设计动作,七匹狼将丹尼尔等国际著名设计师设计服装的过程巧妙地融入了优美的演奏中,在观众享受七匹狼艺术的过程中诞生了艺术作品,观时赏心悦目,观后回味无穷,音乐和七匹狼服装设计两大艺术在广告片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欣赏大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七匹狼服装产品的高端品质和时尚品味。

七匹狼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设计师系列广告的创作,和七匹狼服装产品的创作是相通的,七匹狼从美好的生活方式发想,七匹狼旨在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品味生活,而艺术是具有美感的,七匹狼在艺术的融入中让人们去体验产品、享受美的过程,这也是七匹狼倡导的积极、良好的价值观的体现。

七匹狼在2008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业绩,营业总收入增幅达88.56%;营业利润增长61.32%;实现净利润增长59.81%。对七匹狼业绩呈现的强劲增长势头,有分析认为,七匹狼公司在强化品牌及渠道建设、深化产品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绩,特别是销售网络升级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使公司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销售业绩相应增长。

七匹狼在本次两项重要排名中再获桂冠。显示出公司良好的基本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记者了解到,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跟踪排名保持第一,一方面表明市场对七匹狼细分产品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产品创新的市场生命力。据介绍,发展至今,七匹狼在产品研发上狠下功夫,相继推出双面茄克,捍冬风衣、三防裤、防皱西服等科技含量极高的服饰产品,获得市场的青睐。七匹狼茄克衫之所有能够连续九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和其对科技、环保与创新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七匹狼对经典文化与前沿生活的追求,不断赋予静态的产品动态的精神追求,七匹狼为科技创新型产品勾勒出形神韵的立体轮廓,引领时代,更超越时代。

2009年,面对经济危机,众多国际品牌也将中国市场看作是一个重振品牌的机会所在,在与国际品牌的较量中,国内企业正在逐渐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越来越引人瞩目的活力。而在这样可谓“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面对着整体市场的压力以及更加激烈的品牌竞争,七匹狼以出色的业绩和无可撼动的品牌地位与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规划交相辉映,七匹狼为中国服饰品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大会选举产生了福建省青年商会第六届理事会,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当选省青年商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并发表致辞。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表示,在重大的政策机遇期,省青年商会将不断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七匹狼并为青年企业家的创业提供更大的帮助。

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进一步指出,在国家建设海西的政策指引下,省青年商会必将担负起搭建合作平台,增强海西青年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共谋海西城市建设的神圣使命。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号召省青年商会的全体理事,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努力把青年商会建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企业家的纽带、青年企业家学习交流的园地、宣传会员企业的窗口、帮助会员企业做大做强的阵地。

七匹狼对品质追求,七匹狼创新开发出更多功能产品。杜邦Teflon布料防护科技处理的加入,带来防水、防污和防油的效果;七匹狼双面茄克两面的色彩、材质、厚薄均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穿着感觉;七匹狼抗紫外线面料采用纳米技术,使布料纤维产生紫外线隔离膜,增加屏蔽紫外线辐射功能;七匹狼环保纱相较于使用新的原料,减轻资源浪费;七匹狼记忆丝功能茄克,和西装一样“不变形”,轻抚服装表面即如熨烫般平整„„

从七匹狼的服装设计来讲,一定要给七匹狼注入一些内在的东西,要赋予七匹狼神韵,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做服装,人们穿七匹狼的衣服是因为七匹狼是有思想的,而不是纯粹抄过就行了。即使是抄也是用七匹狼自己的思想在抄,也有七匹狼自己的创作思考、对生活理解的表达形式在里面,这就是七匹狼现在一直在做的,或者是说七匹狼一直坚持要往这方面发展,而且稍微要比别人领先一步的东西。

2008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利好政策。有4万亿旨在拉动内需的投资,有释放市场货币供应量、稳定股市的金融政策,有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产业惠民政策,还有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税收政策等等。逆境中的政策组合拳,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与责任。

这是一场持久的国际金融博弈。博弈之中,产业经济的兴衰与图强成为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大型企业开始收缩战线,甚至企业裁员一度成为热门词汇。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的变革开始转入体制与机制,从组织上、管理上、文化上苦练内功,为应对逆境和迎接下一个经济周期储备动能。

作为国内服装行业的领军企业,七匹狼从锻造企业文化入手,同步引入管理系统,并全面升级。“变革”成为七匹狼今明两年的发展关键词。用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的话来说,企业文化的全面更新与出台昭示着公司应对国内国际新形势的态度。他提出,经过2009年对新的企业文化的贯彻与落实,到2010年,七匹狼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高度的提出是基于周少雄对企业现状的客观认知和力主变革的紧迫感。

近日,七匹狼企业文化在经历整整八个月的修订后,终以《企业宪法》的形式面世,并对原有的企业文化作出多处增补与修订。

——新的企业宪法首次提炼出七匹狼的企业使命:用时尚传承经典,让品牌激励人生。周少雄认为,这其中蕴含着更多对社会使命的描述和表达。只有这样一个描述和表达,才能够凝聚大家更深层的共识。这个使命,应该说蕴含着七匹狼管理团队的用心。预示着七匹狼将跨入集体智慧、集体发展、集体领导的新时代。

——七匹狼的企业精神凝练为“挑战人生,永不回头”、“相信自己,相信伙伴”。狼的图腾形象与七匹狼精神紧密联系,图腾精神就是在头脑中激励自己的一个图像。这不只是七匹狼企业内部的一个精神表现,也是企业文化连接品牌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点。七匹狼的品牌文化也是从狼文化发展而来,与服装产业特色进行结合而产生。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合二为一,同时在七匹狼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产业特色,思考如何参与社会、如何建设企业、如何打造精品经营团队。

——七匹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由“诚信、求实、敬业、奉献”变为“诚信、责任、专业、创新”,使得外延更加丰富。“责任”精准描述出七匹狼人在新时期应该具备的特质;“专业”完全超越了敬业的状态,成为适应新发展的行为标准的评判;“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要求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根来自经典文化,也来自于时尚流行元素。

企业文化变革先行,同步推进管理系统的升级。这将是七匹狼2009年全年的关键动作。七匹狼领导集体对此满怀期待,也为2010年以后企业新高度的达成充满信心。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前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认为:“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十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曾说过:“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韦尔奇还认为,管理的关键并非找出更好地控制员工的方法,而是营造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美国前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本杰明·罗森在评价韦尔奇时表示,正是由于韦尔奇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了成功的改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才使得通用电气成为企业界的奇迹。

此外,ibm、本田、松下、苹果、intel等跨国公司各自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无不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堪称典范。

变革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当市场趋于成熟,顾客在变、技术在变、环境在变,一切都在变,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预见变化、驾驭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享受变化。

11.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十一

顺势而为打造服务新平台

纺织服装业虽然已成为虞山镇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制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欠缺等因素,发展压力不容小觑。

同时,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发达地区“退二进三”正成为发展的趋势,而随着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原有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适应“退二进三”区域经济集约发展的要求。

为更好地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良性发展,虞山镇积极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及条件,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强化服务配套,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昆承湖开发建设,我镇的莫城区域已具备了连接‘城区、园区、景区’的独特地理优势。”虞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按照“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的原则,在呼应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莫城莫干路和睦路区域内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培育常熟纺织服装专项服务产业集聚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此外,通过引进培育纺织服装相关的研发设计、品牌营运等企业,不断致力于将虞山镇打造成常熟乃至江苏省和全国纺织服装的“营销中心、设计中心、时尚中心”。

因地制宜挖掘区域新优势

据介绍,常熟纺织服装专项服务产业集聚区位于常熟市区南部,虞山镇莫城管理区行政范围内,规划区东接昆承湖旅游度假区,北临常熟服装城,西望虞山尚湖风景区,南依莫城集镇区,规划用地规模约1.8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在规划区内主要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为主,公共设施用地偏少,而工业用地占50%以上,较为明显的呈现工业区用地开发状态,在未来城市拓展的过程中,已不适应“退二进三”的城市发展需求。

虞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该规划区内产业以服装类加工及贸易产业为主,该产业的企业占总数的90%左右,目前,该区内已出现若干家以服装设计为特色的企业,服装的设计、研发产业呈现发展的萌芽状态,形成一定的集聚特色。

另外,规划区内的建筑主要以民居、厂房为主,部分厂房为大空间建筑,今后再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极大。而在环境资源方面,可以莫门塘、斜桥塘为主要水系特色,形成一定的水乡风貌,同时,接邻虞山尚湖、昆承湖景区,外围环境资源特色明显,便于后期形成极佳的区域环境特色。

特色鲜明满足产业新需求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体现为总部经济集聚、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打造现代服务业。”虞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总部经济是现有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延续与升级,强调企业总部的集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配套。科研创新则是引导区内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智力资源引进,形成以设计、研发为特色的创意集聚区,推动区域产业向整体服装纺织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成为引领常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在开发中,采用城市更新的开发模式,避免大拆大建,借鉴上海、北京等都市创意产业区的开发思路,采用保留改建、保留整合、拆建、新建四类开发模式,在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建筑改造、功能置换、完善配套、环境优化、适度增建等措施,满足总部经济、研发创意等资金密集、人才密集企业的使用需求。而在功能优化方面,则突出滨水空间的公共特性,整合配套服务资源,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功能定位,突出配套服务特色。

另外,在水系梳理的同时,进行区域环境优化,特别是对绿化植被的调整,重要空间的场地塑造,形成绿树成荫、碧水环绕的水乡环境特色。要充分挖掘江南丝织文化底蕴,展现现代纺织服装文化,做到产业展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进而塑造人文、产业文化特色。

创新管理塑造转型新典范

整体区域的发展,需要政府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引进投资管理公司,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通过一、二级开发,显著提高并加快集聚区产业升级的时间和成效。”虞山镇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据了解,规划区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成立的集聚区运营管理公司管理,主要负责集聚区日常招商、运营管理及面向区内企业的各种金融配套工具、物流平台的创新,以确保集聚区各项工作按照产业发展详规推进。同时在分工投入上,城市道路、公共绿化、社区配套服务等以政府投入为主,而地块内的改造,则以开发管理公司为主。

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纺织服装创意研发平台、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平台、多维一体营销平台等的建立,在把莫城1.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培育成为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纺织服装专项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同时,大大提升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借助投资公司在人才智库、资本运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把集聚区逐步打造成市级、省级、国家级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典范,最终实现集聚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共赢。

12.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篇十二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 依靠特殊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748家, 工业总产值 (现行价) 5125.17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9%, 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439.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0%。

但自2003年以来,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受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 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 各省纺织服装工业产能得到释放, 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 广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却发展缓慢, 无论在产业的规模、利润率, 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不及上述省份。2008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全国前五大纺织服装出口省市中, 只有广东出口下降, 全年累计降幅达到18.7%, 拖累全国增长4.6个百分点, 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出口分别增长18.7%、15.3%和12.7%。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一)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1. 基础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已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产业链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聚集度高、各类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产业。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这条黄金走廊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堪称中国规模最庞大, 技术最先进, 配套最完善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如深圳 (女装) 、虎门 (时装) 、中山 (休闲装) 、南海 (内衣) 、佛山 (童装) 、潮州 (晚礼服) 等。其生产的产量、品牌的影响和出口的比重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2. 技术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龙头, 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多个地市利用政策环境、地理位置及资金等优势, 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 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各种各样的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跨国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运作模式也相继驻足广东, 使广东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形成了规模和实力。世界许多品牌服装都有在广东生产, 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 诸如Polo、Dior、Tommy等。

3. 地域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 占据地缘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和香港从合作走向融合, 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CEPA的实施, 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 金融、物流、通讯、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内地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 客观上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将内地制造业优势和香港的服务业优势有机结合, 实现产品从降低成本的低水平经营到品质提升的品牌经营, 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 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附加值, 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劣势

1. 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贸易属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早期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 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 依靠特殊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经验, 依靠加工贸易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中, 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和终端商, 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整个价值链中仅占10%。

虽然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使广东纺织服装的名牌数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像安莉芳、曼妮芬、富绅、康妮雅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省级名牌, 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匮乏。多数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实利, 不愿意投资设备、创新产品, 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 缺乏危机感。

2. 企业规模小, 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虽然总规模较大, 但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 缺少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 仅有的几个还是外资企业。不像江浙、山东等地的纺织企业, 很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 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优势。如东莞大朗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 规模以上企业仅105家;中山沙溪镇纺织服装企业1400多家, 规模以上企业仅83家。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主营收入100强企业中, 江苏25个、浙江23个、山东25个、广东只有7个。

3. 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广东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但是这些产业集群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多存在着盲目性、粗放性。产业集群基本上在各行政区域框架上发展, 如牛仔布产业就有开平、新塘、均安、大涌等, 集群间的配套不强, 没有突出的档次和特色;集群内企业众多, 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产品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品档次低, 大路货多, “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 精加工产品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 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集群内缺乏人才、技术的支撑, 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政策不配套。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只要扎堆就是集群, 为了达到所谓的集群效应, 人为地将企业“赶”往某某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 破坏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调节作用, 使得产业集群没有建立成为一个由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部门共同构成的体系。

(三)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机遇分析

1. 政策的扶持和导向

2008年底, 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 (2008-2020) 》 (以下简称《纲要》) , 并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 这是珠三角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纲要》对提升改造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 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升产品质量, 增强整体竞争力。”

刚刚出台的广东“十二五”规划将“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广东”确定为未来5年的发展核心。“规划”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并计划建设东莞、汕头、梅州、揭阳、潮州等服装产业升级示范区。

2.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仍将继续,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方兴未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 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 在吸收新技术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有条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而在亚洲,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正式运作。广东凭借“地缘”和“人缘”等特殊关系, 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1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31.5亿美元, 同比去年上升15.5%, 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例超过四成。广东与东盟的合作, 有利于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 从而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争取宝贵的时间。

(四)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威胁

1.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金融危机爆发后,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加上欧债危机的蔓延, 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 许多国家为了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 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此外, 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 如:欧盟的REACH法规、禁用偶氮染料、纺织品生态标签标准、通报/召回制度等。这些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不仅增加了中国企业出口的成本和风险, 更降低了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度。与此同时, 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 出口竞争力迅速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东企业的订单流失。

2.人民币升值影响广东纺织服装的出口

自2005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已钉住美元多年之久的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 由升值前的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升至目前的l美元兑换6.3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期来看, 促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逐渐平衡, 缩小贸易顺差,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但从短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必然会进一步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 尤其是对利润微薄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业, 更是致命的打击。商务部和工信部曾做过一项关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简单加工贸易压力的测试, 结果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 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 而当前简单加工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仅仅在3%—5%。

3.劳动力成本上升, 人力资源优势丧失

一直以来, 广东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特别是以贴牌加工为主的纺织服装业, 在出口竞争中具有优势。最近几年, 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 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逐渐改善, 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使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孔雀东南飞”, 民工大潮尽向开放前沿广东流动;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长三角与珠三角开始平分劳动大军;再到近几年来, 劳动力向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回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项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 拥有庞大人力资源的中部六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为长升, “V”型反转的态势已经形成, 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抢夺劳动力资源大战随处上演。劳动力的短缺, 加上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 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4.企业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印染行业是纺织行业的用水和排污大户。目前, 印染行业中不少企业仍在沿用许多高耗能的传统工艺, 其工艺流程长, 能耗高, 排污严重, 以致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 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 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 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 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 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耗的58.7%。印染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 早已被列入纺织业重点淘汰名单。虽然近年来广东省各地区及染整产业集群加大了对印染污染的治理力度, 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印染污水排放标准, 许多企业加大了中水回用和废水循环使用的力度, 使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但总体来讲, 染整企业集中的地区污染严重, 主要存在部分染整企业领导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排污总量增加、排放难以达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良、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三、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对策

(一)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要想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一般可以遵循从OEM向ODM、OBM方式的产业升级路径, 逐步改变OEM的加工贸易方式, 向自主设计和创建自有品牌的方向发展, 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品牌的建设远非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从现实情况看, 单个的中小企业, 因自身资源有限, 在品牌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 独自创建品牌并实施国际品牌化战略的条件与能力还远远不够。但如果汇集众多企业, 即产业集群整体力量, 创造性、高起点实施区域品牌战略, 则是一项能加快缩短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 迅速提升产业品牌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广东早在2005年就正式启动创建区域品牌试点工作, 出台了《关于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目前“西樵面料”、“均安牛仔”、“张槎针织”、“佛山童服”“大朗毛衫”等产业集群已分别申请注册集体商标。

(二) 调整经营战略, 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世界经济将迎来“亚洲时代”, 中国经济将迎来“内需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 我国已经超过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未来居民收入的继续增长, 纺织服装消费也将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将会成为我国纺织服装消费的重点市场。“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纺织服装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

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潜力同样也催化了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以来, 美国品牌CK、Coach, 法国的Cartier、Louis Vuitton、Ramosport、瑞典的H&M、意大利Gucci、范思哲Versace、英国老牌Burberry等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开设旗舰店。如此众多的国际品牌将其大店开设在中国, 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国力在进一步增强, 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与消费能力让“世界看中国”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另一方面也说明, 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 自己不主动占领, 别人就会当仁不让。

(三) 坚持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贡献率

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给我们的借鉴是:传统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 通过持续的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给“夕阳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要想从“贴牌大省”变为“品牌大省”, 将“广东制造”上升为“广东创造”, 必须善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将传统纺织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 识别关键技术, 谋求技术突破,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 增加利润空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具体提出了“十二五”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实施工程, 即“50+110”工程: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 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相信该项目的实施将会有效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 加强粤港合作, 加大对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随着201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广东和香港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根据协议, 粤港双方高等学校可以探索合作办学, 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扩大互招学生规模, 联合培养本科或以上高层次人才;支持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与香港有关组织、企业和机构合作, 建立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 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配置, 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因此, 广东相关高校要抓住粤港合作的良好机遇, 一方面引进香港纺织服装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制, 为本区域输送高端研发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借助香港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通过合作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开办各种在职的技术管理培训, 为纺织服装产业从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学习环境,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 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 走时尚创意之路

意大利的时尚产业能在世界独领风骚, 长期保持产业的竞争优势, 其重要的经验就是将制造业与时尚品牌的结合, 将装备业与时尚品牌的结合, 将面料材质作为时尚的关键部分。广东具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 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应借鉴意大利的经验, 以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为龙头, 发展服装业总部经济和时尚创意产业。充分利用两市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 构建完善的服装研发、资讯、金融、中介、展览、传媒、物流等产业支持体系,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时尚服装和品牌服装, 成为辐射全国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时尚中心。

上一篇:电梯维保公司表扬信下一篇:应届生应聘银行职员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