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2024-10-05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共12篇)

1.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篇一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2.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篇二

关键词:古典园林设计,文人思想,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与文人思想相互影响、渗透,它包含当时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层次和社会哲学内涵的各个层面。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还是从园林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都追求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1]。

1 文人思想对文人园林发展的促进

我国古典园林受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影响,从而产生了园林领域中的奇葩—————文人园林。文人园林起初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唐朝开始一大批文人雅士亲身投入园林设计中,以诗词、山水画等为创作灵魂,促进了园林艺术的深入发展。在此期间由魏晋南北朝发展以来传承发扬的隐逸文人精神寄托均为文人园林风格范畴。明清时期,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发展鼎盛,在此期间不仅建造了大量的皇家园林,封建官员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还建造了大量的宅院,也在此期间诞生了一大批造园名家,并于明末计成所著《园冶》一书[2]。

2 现代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2.1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人们自然需求予以满足

现代园林在城市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的关系,现代园林以城市绿化为城市建设基础。现代园林城市建设可一定程度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绿化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卫生环境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2 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

现代园林建设对城市内部能够强化市民归属感、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强化凝聚力。对城市外部可强化城市感染力、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2.3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园林建设,俨然转变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规范城市绿地全面建设、发展,尽可能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切实提升人们城市美好生活体验。

3 文人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

3.1 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

我国古典文人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深切值得人们去领会。“天人合一”强调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同样是现代园林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开展现代园林设计时,务必对制定方案展开系统性分析,确保其切实符合与自然和谐共存,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园林设计不单单要在园林形式上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体现,更要从科学、理性角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3.2 强调自然的回归

现代人对园林的体验已由对园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体验替代了过去单方面的艺术欣赏,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凸显出舒展大方的自然气息。鉴于此,应当对现代园林设计与文人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把令人怡然自得的自然美好风光再现于人们眼前,取自自然、发展自然,实现对山水、建筑的有效结合,避免过度奢靡、庸俗、琐碎等装扮,营造单纯、自然的美好品味,借助有限的景致设计出无穷尽、多元化的含蓄的审美意境。

3.3 强调意境的创造

我国古代文人在造园期间,将园林与文学进行有机融合,以营造出情景相汇、寓情于景的园林美感境界。园林中各处景物很好地呈现出了人物情感,即便同样存在理性,但理性已融入情感中。现如今,部分园林设计人员全盘引入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造成设计丧失了传统民族特色。鉴于此,应当自我国古人文人思想及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探寻其精华之处,并将其合理运用至现代园林设计中,从而营造出别具华夏魅力的现代园林景观。

4 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园林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历经了历史长河的沉积、发展,已然转变成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风格体系为中国独特的文人思想所赋予,就古典园林中文人思想展开分析,能够积极促进对古典园林意境的全面挖掘,并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文人思想对文人园林发展的促进,清楚认识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强调自然的回归、强调意境的创造等,创造出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气息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吴珊,丁宁.当前景观设计如何继承融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念浅析[J].艺术教育,2010(4)

3.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篇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风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7—02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nlc202309040923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4.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篇四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5.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篇五

[摘要]: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点种;丛植;群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9019-02

一、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二三十种,多的有六七十种。植物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种类,一则可提高其成活率,二则体现地方特色。

按观赏植物学特性分类如下:

1.观花类,花是植物中变化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艳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常绿和半常绿的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杜鹃、栀子、金丝桃、六月雪、瓶兰、含笑等;落叶的有牡丹、芍药、月季、白玉兰、紫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蜡梅、紫荆、绣球、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等。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是园中花台上主要品种;海棠、紫薇姿态花色都美,山上、水滨、庭院都可种植;山茶和桂花常绿且耐荫,茶花色艳花期长,桂花芬芳,种植也多;蜡梅、梅花傲雪开放,是冬季观赏的主要品种。另外,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迎合着“玉兰春富贵”之吉祥意义,更被广泛应用。

2.观果类,这类植物主要作为夏秋观赏用,或作为冬季点缀。常绿的有枇杷、桔子、南天竹、构骨、火棘;落叶的有石榴、花红、柿、无花果、构杞、枣等,其中枇杷、桔子果实金黄,味美,园中常作为专类园布置;南天竹、构骨、火棘红果经冬不衰,是冬季的重要观赏树种。3.观叶类,主要分为秋色叶类、彩色叶类和特色叶类树种。观秋色叶的有枫香、乌桕、银杏、槭等,观彩色叶的有红叶李、山麻杆、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红枫等,观特色叶的有八角金盘、棕榈、丝兰、瓜子黄杨等。其中槭树种类很多,叶色姿态均不尽相同,独植或群植都很适宜。

4.林木、荫木类,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树种,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朴、榉、槐、枫杨、楝、臭椿、合欢、梓、黄连木、皂荚等。其中枫杨生长较快、冠大荫浓,园中应用很多。

5.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常用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铺地柏、紫藤、凌霄、葡萄等,其中紫藤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木香花清香秀丽,园中较多运用。

6.竹类,四季常绿、姿态挺秀、不择阴阳,池畔宅旁皆可种植,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与松、梅同喻为“岁寒三友”,在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紫竹、方竹、斑竹、罗汉竹、金镶碧玉竹、箬竹等。其中象竹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角,箬竹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

7.草本及水生植物,草本常用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玉簪、紫萼、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虎耳草等,常植于花台;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三、配植方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师法自然,讲究入画,主要配置方式有孤植、点种、丛植或群植等。

孤植,此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色香姿特点,所选植物一般为姿态优美或有独特个性的植株,常用于桥头、路口、水池转折处,尤其适合小空间的近距离观赏,常作为庭院植物的主题,如拙政园玉兰堂前的玉兰与桂花,网师园射鸭廊前的红叶李,小山丛桂轩侧的槭树等。孤植作为树群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单调,丰富观赏内容,如留园东北部象竹林前的广玉兰,西部枫林前的银杏。

对于稍大的庭院空间,孤植的树难以庇荫整个空间,为此还须以点种的方法在院内点种几株乔木,才能与环境协调。厅堂前的庭院若植树两株,宜一大一小,忌完全对称,如拙政园玉兰堂庭院,共有乔木两株,一大一小,大者为玉兰,是院内主要观赏对象,小者为桂花,起烘托陪衬作用。点种宜疏密有间并保持均衡,忌排成一直线或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此外,还须配置灌木花草,作为点种树的陪衬。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点缀数株乔木依然不能使浓荫匝地,这时就须点种与从植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才能形成枝繁叶茂的气氛。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从差异,因而只要配置适宜,便可自成天然之趣。

群植适用于面积大的空间,如山林等,大面积的群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布置方式也不宜整齐划一,形体重复,而应做到大小、前后、左右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如怡园的梅林等,就是效果较好的实例。

四、具体植物配植详解

与建筑配合成景:建筑周边的绿化多起陪衬作用,选择树种应配合建筑的风格、形式,使其立面效果丰富,构图美观。建筑前面布置花木,宜选色香姿兼备者,并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影响通风与采光;临水的房屋,临池一面多不植灌木丛,大树也以不遮挡视线为宜,以方便欣赏水景;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走廊、过厅或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若隐若现,富于画意。

与山石配合成景:对于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较高的落叶树和较矮的常绿树错综配植,其下再配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花。整个山林从远处看去,莽莽苍苍、青翠欲滴,山林内枝叶相接,浓荫蔽日。对于以石为主的假山,主要针对于湖石假山,为了显示山石峭拔,一般树下少植灌木丛,树木数量和层次亦少,一般选择姿态古朴的个体。与石峰石笋的配植力求自然、入画,以南天竹、迎春、芭蕉、竹子、红枫为多。

与水体配合成景:水池旁的植物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池两岸配置的植物,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池岸路边的花木配植以稀疏为宜,常间植几株乔木或少许灌木,丰富景面的同时又不遮挡视线。水面倒影也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荷花睡莲栽植都应控制其过度扩展,山下、桥下与临水亭榭附近,一般不宜栽植荷花。

五、结束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在植物造景上也是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些对今日园林设计与民族特色园林创作仍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6.日本古典园林及现代园林小品 篇六

本庭园尤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创作风格上一追求自然为主,庭院中诸多构景物均亦有其独到的意义。日本庭园自公元300年产生至今一直或多或少的将本民族揉入其中,如今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庭院文化。日本庭园都有一个主题,即立意,造园师通过立意将园林诸景赋予非凡的意义,以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园林不同时期有着同的表现风格,根据日本的发展历史可将日本园林的发展归为四个主要时期即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近代园林。我最喜欢的枯山水园林和茶庭便诞生在中世园林的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而我最喜欢的两位日本文学大家清少纳言和紫式部则诞生在比南北朝时代早大约500年前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期间还出现了许多其他诸如《竹取物语》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说平安时代是一个文化非常繁盛的时代。而与此间的政治斗争却将日本弄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武士集团争权,导致幕府产生,皇权旁落。日本园林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开始了大和化。同样受战争的影响使日本在不久之后的中世期禅宗广泛传播。也正是这种使人们在乱世之中求得一丝安宁的精神之地的禅宗思想使日本产生了以石组为中心的写意式山水园,枯山水是其中的典例之一。在近世的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茶庭和枯山水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近代的平成时代是日本后现代建筑和造园的时代。日本造园家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园林之中,形成日式的现代园林,深受世界建筑家的好评。

枯山水庭园的产生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日本大约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但禅宗思想真正对造园产生

影响是在日本室町时代初期。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庭园的形态逐渐抽象画,构

园要素也逐渐减少,造园师只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营造丰富的现实。

二、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也同样受禅宗的影响,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泼墨山水风格。室町时代,成为绘画主流的山水画构图特征和表现手法逐渐融入到庭园之中。

三、政治经济的影响

当时的政治者由于政治上的失利和经济上的窘迫,不能够像从前那样将大型的山

水引入到庭园之中,因此积极支持造园师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营造自然的风景,同

时也希望藉此向人们传递禅宗思想。

构成枯山水的主要元素有白砂,苔藓,型木和山石组合。根据其构成元素的不同枯山水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每一类的变现风格均十分独特,但都离不开禅宗的静、寂,虚无的思想。

一、石庭

纯粹采用一种元素的庭园形式,多以石或砂为材料,用以表现枯流、枯泷及砂滩。

二、苔庭

运用青苔使庭园表现出古老、枯寂;同时也与白砂形成对比,表现生命。

三、型木(型篱)式枯山水

四、书画式枯山水

7.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 篇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意境

1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植物之美

1.1 植物造景的深刻寓意

从整体来看,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山水诗歌、山水画、古代人民生活习性以及其哲学思想。在植物造景工作的安排上, 非常注重植物的“品格”, 即植物的生存特性等, 在植物发挥出来的表象上比较注重其韵味、香气以及颜色, 在植物发挥出来的意境上则比较注重其深远、内涵和蓄意。例如苏州大观园式的拙政园中, 枫杨苍古、绿柳如烟, 或者苏州园林中狮子林的古柏, 长期“绿意浓郁、身姿高古”, 不倒不卧, 寓意深远。在中国的私家古典园林中, 竹子也被广泛运用, 因其有“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凌云出也虚心”的品格, 被世人看作是“有气节的君子”, 另外还有秋菊、兰芝、荷花等, 这些充满品格寓意的植物被人们赋予一种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标签, 将其寄托于自然环境中[2]。

1.2 植物造景中的四季之美

当然古典园林并不是一味可以的去注重对某个固定的植物进行造景利用的, 还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对园林进行改观和其它含义的装点, 故有“春山谭毅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镜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种应季的说法。例如在扬州园林中, 有季节变化的时序景观之地, 春季梅花绽放, 竹子翠绿, 则有布满笋的石墩与之相伴;夏季有槐树、广玉兰花开叶茂, 于是有太湖石与之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夏景;秋天枫树林林, 黄色石头则顺势出现, 与秋天交相辉映;到了冬天, 则是腊梅和南天竹, 雪石恰到好处的出现。植物与山水与建筑交相辉映, 使园林景观具有整体性的同时, 还使其更加的生动, 突出了环境的特色。总体来说, 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 扮演者“外衣”的角色, 使得园林特色更加突出, 引领观景者走进园林的深处, 体会其深刻的意境, 在对植物独具一格的结构安排下, 发挥着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神奇作用。

2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山水之美

2.1 山石景观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山石, 可以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可以说“堆山叠石”是我国传统造景艺术中“重头戏”, 山石给予了古典园林深厚的内在含义。

在植物、山石和建筑三大造景要素中, 山石可以说是最具自然品格的一项, 在所有的自然风景中, 山的灵气、石的“风趣” (如各色怪石) 为之添加的活力不胜枚举。例如赋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的黄山, 以其怪石而出名, 黄山的怪石富有风趣, 奇形怪状的石头具有形似神似的特征, 石头的名字也被赋以宗教之意, 具有浓厚的仙家色彩, 这种形式为黄山的整体意境增添了更加丰厚的内容, 例如“关公挡曹”、“武松打虎”等各种寓教于游的石名, 会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和哲学思想启迪。

2.2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如同中国园林中的血液, 它有着流动性、灵活性的特殊魅力。说一处景观的活力, 其本质一般就是指其理水, 水体景观, 可以使整个园林变得生动, 园林造景领域更有“无水则难以成园”之说,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水体景观同样的趋于自然, 其主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声音灵动悦耳且清脆、色彩自然且斑斓、形态优美且多姿。这些特色在园林造景中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将大自然的优美与崇高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水体景观展现出来的特色和发挥的作用, 可以通过古人丰富的山水诗歌作品中来体会, 例如“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3]等诗句。在大型皇家园林中, 多是直接利用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或者泉池之水, 另外也有借助于地下水形成的池沼水。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建筑之美

3.1 建筑造景中的构造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要素中的建筑为纯人工建筑, 建筑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建筑甚至算的上是园林中的主体, 建筑的构造与风格, 与园林景观水乳相容、密不可分, 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廊亭舫以及轩、桥体等, 这些元素在建筑群体中色彩分明、各具特色, 并且各有其寓意, 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建筑, 造景特色及其显著, 例如飞檐的灵动、翘角的轻巧、古典的朱栏, 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元素与叠山理水相互辉映, 映衬着鲜花丛木, 和谐相处, 形成了古典园林造景特点中的优雅特色。

3.2 建筑造景中的文化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建筑造景要素, 有着浓厚的文化韵味, 例如那些隐藏于山水中的亭台楼阁, 形象夸张的雕梁画栋, 以及神秘典雅的飞檐彩壁。通过散发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来引导人们渐入佳境, 使园林恰到好处的移步换景。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要素中, 最注重的是回归自然, 这不仅只一种格式上的特点, 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要领, 即“顺其自然、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 黄柳.从造园三要素看中国古典园林[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8)

8.江南古典园林的地面铺装设计艺术 篇八

在园林诸多景象观赏中,引导是一个很决定性的因素,而园路正是景象引导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园路起到组织园林空间、引导浏览、交通联系,散步休息以及观赏园林风景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园路的规划设计是园林空间界面的一个重要方面。明代的计成就说过“路径寻常,阶除脱俗”的话,意思就是说,路径虽属平凡之工,阶庭却要脱尘俗之气。

根据杨鸿勋先生的研究,江南古典园林的园路形态有这样五种:①基本形态一甬路型;②简化形态一步石(路面铺装不连续);③扩散形态一庭院、场地;④与建筑结合的形态一游廊、穿堂、过厅;⑤遇山的转化形态——盘道、磴道、隧函、谷涧、飞梁;⑥遇水的转化形态

堤、步石、桥梁。不同的园路体现了不同的空间使用特性,而所谓的地面铺装设计正是建立在这五种园路形态之上的。漫步行走在古典园林中,我们不难发现园路铺装的图案形式与曲廊粉墙之漏窗、亭台楼阁之门窗、栏杆的图案形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就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古代造园者是遵循统一的造园意图来选择铺装形式的,使之服从于不同景象环境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效果,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文情趣。斑斓文秀的平面图案和掩映错落的立体景象交融,构成了古典园林完美和谐的视觉审美整体形象。

1、古典园林地面铺装的材料以及图案设计

古典园林中的地面铺装材料大都采用很朴素的砖、碎石,另外也用瓦片、瓷片、彩色鹅卵石等构成各式图案,其图形、色彩则信手拈来、变幻无穷,用平淡无奇、随手可得之物,构成种种佳境,愉悦视觉、陶冶性情,全赖设计者创意巧思,善用材料而已。分析古典铺装材料、结构方式及图案做法,大致以砖或瓦为骨架,以碎石填心,不加灰浆而成。根据图案内容需要,填心碎石问可作深浅色变化,或镶嵌其它材料作点缀。铺装图案内容就我们常见的来看,主要有几何图形、花草植物图形、吉祥图案、博古、文字图形以及各类动物等。

另外,亦可用一种材料铺装出不同的图案形态,如用砖仄砌,就可以形成“方胜”、“叠胜”、“步步胜”、“人字式”、“席纹饰”、“间方式”、“斗纹式”等图形;用乱青板石可以拼出不掏一格的“冰裂地”等。这些材料简单、施工方便、结构活泼、形式多样的铺装做法,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是随处可见,争奇斗艳、趣味横生。

铺装的材料从实用的功能看,首先可以起到保护地面的作用,尤其在雨雪天不至于泥泞路滑,便于交通行走,而起风的时候又可防止尘土飞扬,污染环境;从视觉审美的角度看,这些普通的材料所构成的平面纹饰与立体的景象交融,构成了优美精雅的空间意匠。如苏州网师园殿春移庭院的几何形图形铺装,采用瓦片为骨架,砾石、碎石填心组成的暖灰色调的地、冷灰色调的海棠图形,织锦般的精致华贵与朴实典雅的建筑、粉墙漏窗以及枝叶繁茂的花木、皱瘦漏透的湖石成就了一个精美和谐的庭院空间,使人赞叹不已。

2、地面铺装精而适宜的原则

明代后期计成著的《园冶》中,关于“铺地”,例举了很多设计与铺作方式。如“乱石路”、“鬻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在这些分类中还有许多式样,成为后人铺装设计的范式。阅读这些范式,我们大致可以体会出,古人铺装设计大多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园路形态、景象环境来采用相应的形式。计成说:“大凡砌地铺街,小异花园住宅。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概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凳子铺成蜀锦;层楼出步,就花梢琢拟秦台。锦线瓦条,台全石版,吟花席地,醉月铺氇。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潮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嗣,冰裂纷纭。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花环窄路偏宜石,堂迥空庭须用砖。各式方圆,随宜铺砌,磨归瓦作,杂用钩儿。”归根结底就是要变着法儿铺装出一些雅致的文化品味来。这就形成了古典园林铺装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有法而无法,寓随意干法度之中。关键之法在于精而适宜,在于“路径寻常,阶除脱俗”的气息营造。你看,花间吟诗,则地堪当席;月下饮酒,则石似铺埴,而绕梅花磨酾,好像梅花在纷纭的冰裂间开放,这是何等风雅满怀的浪漫景象。这样的实例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则俯拾即是。

3、认识传统铺装设计的意义

认识传统、回味传统主要是为了现实的存在,这是不可回避和否认的。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公共广场、公园、道路景观,越来越成为现代化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而现代住宅小区、庭院别墅的大量建设也推动景观设计的发展。就现代景观道路的铺装材料来说,除了传统材料外,又出现了防腐木、玻璃,人造石材、彩色广场砖等。而现代的铺装设计更讲究材质之美,尽量发挥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美,如花岗石的粗犷、鹅卵石的圆润、青石板的大方等不同材料的美感。在图形设计上也更注重视觉心理产生的感受,如与视线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而那些横向通过视线的直线则会增强空间的开阔感。表现纹样的方法也比传统有了进步,块料拼花、镶嵌、划成线痕,滚花、用刷子刷、做成凹线等。然而,我们时常感觉到虽然已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还不尽如人意,即使是对传统铺装的模仿,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却往往得到造型呆板,制作粗糙的结果,缺少文化气息,人文情调。

9.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 篇九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一、古典园林概况

(一)、发展史

(商)→(西周)囿→(汉代)帝王的离宫、苑囿→(魏晋南北朝)追求自然情趣的私家园林→(唐)发展迅猛,长安附近建别墅,官署建园,唐中叶东都洛阳造园→(五代、宋)首都汴梁、陪都洛阳造园,江南筑山叠石之风很盛→(元明)江南园林发达,遏制→(明中叶)新的生机

园林设计主导思想:诗情画意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崇自然野致的风格,唐宋官僚和文人画家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描绘的意境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形成了这种主导思想。

(二)、分类

北方 皇家 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 园林——苏州园林、汾阳别墅

岭南 园林——广州越秀公园

(三)古典园林欣赏(录象)请学生讲园林构造:

由木构架结构的厅堂、轩馆、楼阁、亭台、桥廊与山石、湖池、花木组合成景,再配以匾额楹联等书法、诗句,形成了一个供游人直接玩赏且意蕴无穷的景观。

二、古典园林特点

(一)、顺应自然的布局

布局采用曲折多变的手法,和谐地顺着山径、水标或林间安设景点,不人为强求,形成中国园林的特点。“曲”造成景物的深层感,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二)、雅朴恬淡的品格

园林建筑:宁静、简洁、清新

古典殿堂建筑:富丽、作“雕梁画栋”的粉饰

清代戏曲家李渔强调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三)、空透灵巧的面貌

1、园林以景观为目的,建筑除了点缀自然环境,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

2、有诗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园林建筑以大窗户代替墙壁,或连门窗也不要,全部敞开,显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

(四)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还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于一体,组成交响乐般的艺术世界。

10.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篇十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色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无论是端庄雍容的皂家苑囿,还是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抑或古色古香的名山寺观,古代的造园家们都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那些精美的牌匾对联、亭台楼榭、曲院回廊、假山叠石与荷池画舫等,无不精心设臵,巧妙安排,将大自然的万千美景和审美意蕴浓缩其中,构成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化境。

一 园名、对联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中国绘画一样,都注重把命名、题咏与景物的安排结合在一起。作为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园名和景名,不仅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题和深化意境的作用,使园林生出许多情趣,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而且园名本身也状物写景、抒怀言志,或富含深奥哲理,或充满诗情画意,或含蓄蕴藉,或画龙点睛,使人在吟赏玩味之余,启迪智慧,增添游兴,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其实,园名最初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便于人们称呼而已,所以常以地名或人名代替。如西晋的石祟在河南金谷涧的别墅叫金谷园,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是这样命名的。也有用园主人的姓氏、官职来命名的,如董氏东园、沈尚书园等,与此相对的则是以义命名,如宋代司马光在洛阳筑园,取名“独乐”,有独善其身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后来的命名,或出自典籍,或出自文人诗赋,或取汉字的谐音,都是为了表达园主人对前代名士的仰慕、归隐林下的志向等,突出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同时引领游人的审美体验,去领悟感性风景所蕴藏的深厚内涵。如江苏吴江同里镇的退思园,本是清朝末年兵备道任兰生遭弹劾罢官还乡后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退而思过之意。

除以标题似的园名体现造园家的主观情趣和统领全园的创作风格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局部景点的命名则往往是景随名出。比如徜徉于苏州留园,在“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在“闻木樨香轩”闻桂花飘香(桂花别名木樨),在“清风池馆”沐浴明月清风,在“壕濮亭”观鸟兽禽鱼……移步之间,一个个景点便随名而出。名称和周围景色浑然一体,将游客带入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之中。这些和谐、有序的安排,大大增添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和局部景点的命名,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发游人的形象思维,从而由物境进入审美的境界。高度凝练、概括而又深邃的园林命名,总是以其丰富隽永的美学蕴含,引领游客进入造园家所极力表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击领略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获得美的享受。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大量地应用于园林之中。这些对联既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又起着烘托园景主题的作用,给以综合审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文化风景线。而且对联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常常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这对游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济南大明湖的北岸,铁公祠西圆门两侧镶嵌着一副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由清代诗人刘凤诰吟咏,大书法家铁保书写,被人刻在条石上的。济南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花,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副对联正是它风景的最好写照,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二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镇江的焦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山半 腰有座“别峰庵”,小巧玲珑,四周绿树翠竹掩映,环境特别幽静。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郑氏手书的一副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郑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少”,正是镇江焦山这类文人园林的突出特点。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联.虽仅片言只语,却意蕴隽永,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对联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的抒发情怀,令人神往;有的切合主题,启人心智,所以成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一个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 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叉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跟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园林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而真实的景物。这些景物由建筑、山石、水体、花木构成,是有形、有限、有比例的,是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由景所产生的人的想象空间,却是无形、无限,无比例的。园林意境的产生,同样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的参与。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的审美对象,无论造园家如何精心设计、布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刺激游客的“心”,促使其生情、生意。唯有心物契合,情景合一,园林的意境方能酝酿生成。游人或抚绕孤松,或驻足花丛,或信步闲庭,或揽风亭 台……通过身临其境的领悟,在有限的园林实景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无限意蕴,使整个身心完全陶醉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意境之中。

园林景物对游人情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人的眼、耳,鼻三个感官。作用于眼睛的主要是园林的景点,这些景点的构成要素是建筑、山石、水体、花木等。园林艺术的魅力,一方面在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在于观赏者的想象再创造。

作用于耳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园林以声音为特点的景点上。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借声音现象传达个人的情感意绪,从而给自然声音现象赋予动人心弦的情感美特征:秋雨梧桐就是人间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的典型;残荷雨声代表着一种忆旧怀亲的伤感愁绪;雨打芭蕉则表达一种轻愁、一种无奈的思念之情。意境的化出,更将声音之美引向了一个特殊高妙的境界。

作用于鼻的信息,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游览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能看到美丽韵景色,还能闻到醉人的芳香:春天有扑鼻的桃李芬芳,夏日有袭人的荷花清香,秋季有浓郁的丹桂飘香,冬天有浮动的腊梅晴香。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一山一石都耐人寻味,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一块小石,便有山壑气象;一勺清水,便有江海气象;一草一木,便有森林气象,一座建筑小品,实际上代表了造园家的人格理想。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臵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叉一村”的境界。因此园林的布局设景,总是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仿佛臵身于变幻的仙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幽深、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意境之美。臵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无穷魅力。

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之美

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的诸多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龙游般的云墙,好像在跌宕起伏中蠕动;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在飘动的白云的映衬下,就连顽石也好像在“动”;即使是晴空万里,也照样富有动感,因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山叠石的审美标准之一就是“皱”,它指山石的表面有凹凸的褶皱,外形起伏不定,既有明暗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 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昵?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就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无一不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讲究多个方位的变化。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术的设臵,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高低错落的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视角多变,美不胜收。

中国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假如人们在竹下、花间流连,或“万竹引清风”,或“秋风动桂枝”,在这里,风也成了园林动景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之所以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活动离不开时间的流动,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离不开晨昏昼夜的时辰变化,也离不开阴晴雨雪的气象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才使人们对园林的欣赏有了更深的动态美感。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最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比如用花表现季节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用树表现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用山石表现的,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臵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南京的四季郊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春赏桃花、夏观池荷、秋看红叶、冬品腊梅,都是别具风格的赏心乐事。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所谓静观,就是游人停留在某个景点上观赏,并细细品味周围景物的意趣,所欣赏的是园林的静态美。所谓动观,则是游人在行进中赏景,景点随着人的移动而连续不断地变化,所欣赏的是园林的动态美。欣赏小型园林往往以静观为主;大园因为有较长的游览路线,所以多以动观为主,但二者又是交互结合在一起的。适合静观的位臵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既可以在岸边细数池中游鱼,也可以在亭中迎风待月,更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动态美,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点设计主次分明,景色多变,因此造园家往往为此设计出一条最佳的游览路线,在行进中把各种最佳的动态观赏点和供人休息、宴客、活动、居住的建筑物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游览路线通常是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或临水景,或依山麓,有的还设臵了曲折的长廊,让游人免受日 晒雨淋之苦。曲折的游廊、起伏的台阶、蜿蜒的石径,都是动观的好地方。游人或登高远眺,或洞底探幽,园林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节奏和韵律的动态之美。中国传统艺术最忌直露,所以园林艺术也以含蓄深邃、曲折多变闻名于世。一座好的园林,绝不会让游人一下就看到全园最精华的部分,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或“欲扬先抑”。例如北京的颐和园,从东宫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整齐对称的宫殿、廊院、围墙。当人们通过一 段曲折、封闭的行程而略有倦意时,绕过仁寿殿便来到昆明湖边,当广阔的湖面和美丽的西山出现在面前时,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平添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美感。

为了激发游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揭开层层面纱一探究竟的冲动,中国的造园家们常常利用“障景”营造景观效果,以增强游人的动态审美趣味。这种障景造园手法,起着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大观园用假山做为屏障,目的是避免游人一入园便对整个园景一览无余,而采用障景的艺术 手法,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这种手法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有些园林在某一景区的入口处.还直接挂上“通幽”、“幽径”的匾额,以唤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意识。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人的视线,使人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从而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此外如北京恭王府花园的土山,苏卅拙政园入口内的黄石假山,上海龙华公园入口正面的黄石大假山,苏州寒山寺门前的影壁,北京北海的九龙壁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障景手法,目的都在于引起游人的动态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11.浅谈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对比;传承发展

园林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化的体现,其基本设计思想则是通过园林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本文通过最基础的设计原则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园林艺术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造园的发展,以利于更客观地促进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

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园林建筑艺术空间,一种以人对人欣赏形式的自然美育园林建筑技术与艺术人工美的特殊方式,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回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它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园林文化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建筑文化观念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使得建筑文化向着更高级、更纯粹的审美文化境界发展。

中国古代造园将对美的追求摆在首位,这也是古代造园的最大特点,它是诗人、画家另类的艺术创作,是诗与画的意境通过物质表达的再现,其对于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对诗画意境的追求如出一辙。根据对园林史记载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园林的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式都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的风格以及表现样式的形成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3000余年的历史演化才逐步完善,从最初的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精华,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壮大。

西方园林

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巴比伦这四个国家为西方古代造园史主要发展时期。其中,实用性是该时期造园设计的首要考虑原则,只有极少数的建造目的是以享乐观赏为主。逻辑性、尺度感是西方古代造园设计原则的基本特征,在当时,设计师大多采用一目了然、具有规律几何对称图形的建造形式。

西方园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多个时期。由于教会多为中世纪欧洲的最高统治力量,受教会禁欲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造园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只是照搬了之前造园设计师的经验。就造园发展史而言,主要有前期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修道院庭园和后期主要分布在英法的城堡庭园,当时造园的目的仍以使用方面为主要设计初衷,我们可以看做建筑物在室外实现的功能方面的延续,仍以没有任何设计进步的简单规则的表现形式来设计园林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有着极为自由的创作环境与创作条件成为西方造园史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造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之后的巴洛克设计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其设计风格摒弃了和谐安培的思想观念,与人文主义的明快均衡之美截然相反,巴洛克风格为了揭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其以漩涡和动态的S形、曲线形或波浪形在造园上表现平面布局,位于罗马东南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君主专制政体鼎盛的条件下产生了法国古典主义,唯理论是其设计理论基础。认为美好的事物应当是简单明了合乎比例的,在造园中感性的多样化应让位于理性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并直接的表现于法国古典规则式园林设计之中。

从美国的造园及其浪漫主义思想、社会纲领到拉维莱特公园和解构主义来看,西方园林艺术设计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仍是巨大的。而从造园自身發展来看,它一直是在代表理性、现实的设计原则与感性、浪漫的设计原则,这两者在造园创作的矛盾对立冲突中发展起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造园的风景式建造风格蕴含着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园林的引入只能说是对这一过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理论的完备性、多样性更强,更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但我们必须看到,规则式园林并不能作为整个西方造园的唯一代表,其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代表。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比较

西方园林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是以当时埃及、希腊、罗马等规则式园林为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列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等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为其代表性作品。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便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大型皇家园林或是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都是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性作品。

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来分析理论、指导实践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为园林设计的建造形状,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使得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

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有所不同。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广博,对于造园起了诸多指导作用。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便宜的风度与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以自然山水风光为建园的参照模板,但不应搬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园林设计者的主观感受,取其精华。

由于中西方文化根源、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理性逻辑是西方人所擅长思维方式,习惯用分析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影响了人们对审美的习惯和观念的认识。西方因理性美观念的支配使造园遵循了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西方园林以表现主次分明、突显核心的规则性使人感到清晰的秩序感,显示出一种规则性和必然性,各部分关系明确,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中国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则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人更偏向于感性。中国园林设计讲究道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规律性可言。中西相比,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中西方在造园艺术上所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基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审美态度不同。形式美是西方造园所追求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就从数的角度提出黄金率并来探求和谐;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中国造园重视意境美的表现形式,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能否触动人的感情是衡量景好坏与否的标准,其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无论是中国或西方,一个好的园林,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重点不同,西方园林多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未来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有着令人感叹的动人魅力与诗情造诣。时代的发展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式园林中带有纯粹古典形式的园林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一些民族文化思想传承等精华却保留了下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所追求的,中国园林对空间的利用等问题颇为重视,现代意义上具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的空间意象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园林的营造过程中。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对于美的追求亦越来越强烈,园林设计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世界各地文化的融合使園林艺术设计思潮和风格也在发生不断的发展变化,在园林景观的运用中,从建筑风格雕塑、地面石砖铺设、植物植被配景、喷泉以及有水景的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的视觉冲击。在园林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不仅具有感性的艺术眼光,更要具备科学理性的观察方法,通过研究自然与环境,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园林建设。中国园林发展要有开阔的眼界以及对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才能更好的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展现出最出色的民族文化,才能立足本土积极探索创造出富有地域景观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版.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 篇十二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说文》中对“园”的解释是:“园, 所以树果也”, 可见“园”字是源于农耕。在我国古代, 农业中的园艺栽培与供人游赏的园林性质并未严格区分, 二者通称为“园”。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畋猎从生存手段转变为带有游乐性质的活动。根据文献记载, 我国最初的造园活动始于商周, 该时期称之为“囿”, 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 放养禽兽, 供帝王畋猎之用。如周代文王的灵囿, 方圆3 500 m, 内有灵台、灵沼, 供人畋猎或游玩。可以说, 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苑囿, 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 亭桥、花木等景观要素都已具备, 自然山水园开始萌芽。秦始皇建上林苑, 引渭水作长池, 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这个时期开始, 人们开始追求园林的可居可游, 追求贴近自然、超凡脱俗的修身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当时社会的长期动荡, 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 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激发人们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 使对自然美的欣赏从自发、自为阶段跨入自觉阶段, 孕育出独具中国和东方特色的山水审美意识和自然审美观。这些思想对造园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园林从此真正成为崇尚自然, 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艺术。

唐宋时期的造园艺术达到成熟阶段, 造园活动空前高涨, 许多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造园工作, 将诗词书画的意境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使园林在表现自然的同时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当时出现的许多山水画理论著作, 对造园艺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 园林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 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 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 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大多属于明清两代, 这些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水平。

由此可见, 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他们对自然、人及两者关系的思考与认知, 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中高度重视人和自然亲和交融的思想基础, 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2 儒、道、佛思想及其美学内涵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 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 儒、道、佛三家既各自独立, 同时又相融互补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 历时1600年左右。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思想三足鼎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家思想以“仁”作为人性的基石, 为儒家道德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出发点, 既具有道德的内涵, 也具有审美的内涵。它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并且深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儒学中的美, 不但常常与善相联, 而且有时还把善与美合二为一,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看来, 只有寓善于美、美善统一, 才能创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东方美的哲学核心。

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为宗, 主张无为, 认为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 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核心,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老庄看来, 大自然之所以美, 并不在于它的形成, 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道家发展出以崇尚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道”,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 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我国, 随时间的推移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 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根基。在诸多宗派之中, 禅宗是汉化最深, 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宗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 主张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把握和理解一切。这种完全依靠直觉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更加追求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和自由度,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

3 儒、道、佛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 文人士大夫作为园林创作的主体, 受儒、道、佛三家影响, 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 并奉之为处世立命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又用清心寡欲、恬静淡泊等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品格磨炼的终极目标。因此,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也无疑被打上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烙印, 并表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景观的表现手法。

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 以乐为熏陶, 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孔子以山水比拟人格, 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 这一儒家的自然山水美学观, 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方式。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喜爱自然山水, 在园林中堆山开池, 不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而且还带有智者仁者的道德色彩, 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艺术物化在园林之中。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以自然为宗, 强调无为。它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 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 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 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老庄返璞归真、任其自然、虚静恬淡的意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标准, 举凡造园的立意构思, 理景的规划布局, 均体现出一种飘逸、浪漫的风格,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避难所。

佛教追求“禅隐”的志趣将审美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 并使之得以深化, 逐步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当中。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从而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将自然美升华到意境美, 正如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所说“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对意境的追求,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有限的庭院空间, 既反映了自然原貌, 又注入了造园者的主观感受。“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造园手法的综合运用, 为中国古典园林平添几分超凡脱俗之清越。

4 结语

园林艺术包含有物质建构与精神建构的双重内容, 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内, 合理的利用和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经过加工提炼,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儒、道、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各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 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 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者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不仅使中国古典园林最终形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独特风格, 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5]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6]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7][清]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

上一篇:高考励志演讲稿下一篇:锅炉考试题库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