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精选10篇)
1.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 篇一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重耳便下令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2.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 篇二
师:喜欢音乐吗?通过预习, 你知道这首著名的《月光曲》吗?
生:我知道, 这是贝多芬的名曲。
师:看来课文的资料袋带给大家不少的信息, 大家的预习工作也做得很出色。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发现了么, 这段话中有个词语提示我们, 文中的故事未必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真实经历。
生: (读文) 是“传说”这个词语。
师:“传说”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传说故事真实吗?
生:传说就是故事, 就是一个传一个。我觉得有的是真实的。
师:传说故事虽然不一定确有其事, 但它能在民间流传就说明有生命力。我们读传说故事, 关键在于了解故事大意, 认识故事中的人与事, 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与义。
【评析:本环节教学重点抓住“传说”这一关键词, 让孩子初步认识传说这种文本的基本特点, 结合孩子的预习, 为接下来的学习充分预热。】
二、速读, 知晓文章大意与情节
1. 概括大意。
师:作家写故事就是为了传播, 我们学故事, 最起码要能说给别人听。请大家速读全文,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为转述做准备。
生: (速读后) 课文讲了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 夜晚在小路散步时发现了皮鞋匠兄妹俩。妹妹是个盲姑娘, 但是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被盲姑娘感动, 为她演奏了一首曲子, 后来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曲子, 也就是《月光曲》。演奏之后, 贝多芬快速回到旅店把它记录下来。
师:很不错!你的发言概括了文章大意, 这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具备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请同桌之间自由练说。
2. 把握情节。
师:作家创作故事, 需要构思情节。情节, 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请再次速读全文, 看看文章作者都写了哪些情节。
生: (相互补充发言) 贝多芬到小镇演出;贝多芬发现皮鞋匠兄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想象;贝多芬飞奔回客栈创作《月光曲》。
师:弄清情节发展就理清了课文脉络, 这些情节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整个故事。现在请大家想想:课文写的是传说, 而传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情节, 各种的巧合使传说故事曲折动人, 引人入胜。在本文作者设计的情节中, 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值得琢磨的“巧合”呢?
生1:贝多芬在小镇散步, 路过茅屋就是最明显的巧合。
生2:贫穷的盲姑娘热爱音乐, 特别热爱贝多芬的曲子也是巧合, 正好贝多芬路过时她在弹奏, 真巧。
生3:我觉得盲姑娘的双目失明也是为了情节发展而精心安排的。我听说双目失明, 听觉就更发达, 想象力也与众不同, 所以下文才会出现大段想象。
师:你好像没有看清楚, 下文写的是皮鞋匠的想象。
生3:兄妹长期在一起, 心灵有感应。 (众笑)
师:大家说得很有意思。记住, 传说故事中的巧合对于情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也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做个逆向思考:假如没有这些巧合, 故事将怎样发展呢?
生1:他不去散步也就不会发现盲姑娘, 也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生2:发现了盲姑娘, 如果她不是那么热爱音乐, 也就不会有演奏, 有创作。
……
师:总之, 少了这些巧合, 故事就无法推进, 或者说就吸引不了读者。记住, 好情节源于精心构思。我想今后大家动笔写作前会更加慎思考, 谋布局。
【评析: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感受到精心设计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从而让其自觉注重习作表达前的构思和酝酿, 达到读写结合的有机统一。】
三、精读, 品味人物的形象和内涵
1. 品味传奇式的人物———贝多芬。
师:我们先来看看传奇人物贝多芬。读读文章中关于他的描写, 说说你眼中的传奇人物贝多芬。
生1:我从“著名”“各地”这两个词中感受到贝多芬是音乐大师。否则怎么会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乐曲, 怎么会到全国各地演出呢?
生2:我觉得贝多芬很善良。他主动为盲姑娘演奏。要知道, 他的演出是要收取门票的, 而且很贵。但是他同情盲姑娘, 也被她热爱音乐打动, 这就说明音乐家很善良。
生3:贝多芬演奏技巧很高, 而且创作水平也很高。这就是传奇所在。
2. 品味立体丰满的人物———兄妹俩。
师:按常理说, 《月光曲》的创作者贝多芬应该是本文的主人公, 但是文章中关于他的描写却显得比较简略。相对而言, 对兄妹俩的描写却很详尽, 有职业、家境、外貌、语言, 甚至还有大段的想象, 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请自由品读相关描写, 说说你对兄妹俩的印象。
生1:我体会到他们的家境贫寒。例如文中“一个男的说颐‘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 还有“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 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 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脸很清秀, 可是眼睛瞎了”。这些句子都能给人这样的感受。好像一个词语说的那样, 雪上加霜, 穷而且还残疾了, 很可怜。
生2:我认识了一个热爱音乐的盲姑娘。从文中“一个姑娘说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一曲完了, 她激动地说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对音乐的热爱, 她不可能这样刻苦练习, 也不可能那样理解音乐, 更不可能光凭听觉就能感知对方是贝多芬。
师:看来你也是懂音乐、爱音乐的孩子, 这就是共鸣, 你和盲姑娘有共鸣。
生3:我从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中感觉到这是善良的兄妹俩。
师:的确如此。请看这组对话———
出示:一个男的说:“是啊, 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 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 随便说。
师:联系上下文找一找, 盲姑娘“随便说说”的是哪句话?是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盲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 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 那有多好啊!”这显然不是随便说的。从“那该多好啊”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 这是她的心里话, 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既然如此, 这“随便说说”说明的是什么呢?
生1:说明她家太穷。
生2: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3: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 这就是盲姑娘的善良流露, 我们可不能轻易错过。请大家自由地将课文1耀6自然段读一读, 好好体会!
3. 归纳总结。
师:人物就是故事的魂。作家在描写人物时都能抓住关键人物着力刻画。当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具备人性的时候, 人物就“活”起来了, 活在文字中, 活在读者的心里。所以, 大家在习作时, 不要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木头人, 一动不动;不要成为稻草人, 没有心, 不会想;不要成为聋哑人, 不会说, 不能听, 要让人物活生生地存在, 嬉笑怒骂, 手舞足蹈, 个性生动鲜明。
【解析:本环节教学旨在让孩子通过品味文字, 感受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下的工夫。这样的教学能给孩子留存印象, 引导其在习作中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赏读, 感悟艺术的美妙和意韵
师:课题是《月光曲》, 可是让人感到有些异样的是全文好像没有一句描写《月光曲》是什么样的, 怎样的节奏, 怎样的旋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有啊, 在第9自然段。
师: (幻灯展示第9自然段) 可是这段分明写的是皮鞋匠想象中的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没写《月光曲》呀!
生:这些景象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想象出来的, 写的是想象的画面, 实际上和《月光曲》的曲调是一致的。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就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是吗?
生:是的。
师: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独特感染力。请结合文章内容试着说说《月光曲》的曲调怎么样, 节奏又是如何的?
生1:我从“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遍了银光”的描写中感觉到《月光曲》开始的时候曲调是平缓的, 因为这时想象中的画面给人恬静的感受。
生2:随后曲调有变化。对应的句子是“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这里暗示曲调在变高。
生3:从“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看出, 曲调越来越高, 很激烈。
师: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 请你继续展开联想, 《月光曲》的曲调接下来会怎样的变化?将你的想象转化为可以看得见的画面, 也尝试着写一两句意境幽远的话。
生1:再过一会儿, 浪花渐渐小了, 轻轻舔着海岸。
师:“舔着”这个词用得真好, 让人感觉到轻柔。
生2:没想到这一波浪刚歇下, 更大, 更急, 更高的巨浪又一次涌来, 海面变得暴怒了。
师:很好, 暴怒的海面, 也许此时的《月光曲》是紧迫的节奏吧。
生3:这首曲子叫《月光曲》, 我认为意境中最好都要出现月。所以我写的句子是“月光渐渐暗淡下去, 海面逐渐恢复平静。”
……
师:让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理解, 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一边读一边想象。
【评析:此环节教学以第9自然段为重点, 着力训练孩子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其审美欣赏的能力。】
五、回归, 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焊接点
师:就这样, 贝多芬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佳话, 也留下了经典名曲《月光奏鸣曲》。你觉得这个传说故事可信吗?
生1:我觉得是可信的。因为《月光曲》是真实存在的, 也是贝多芬创作的。
生2:作为大音乐家贝多芬他能到各地旅行演出, 也有可能会到这个小镇, 这就有可能见到热爱音乐的盲姑娘, 就有可能有这样的传奇经历发生。
生3:贝多芬曾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所以如果他见了盲姑娘, 他是会为盲姑娘演奏的。
……
师:这个故事的确是个传说, 之所以能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就在于贝多芬有一颗伟大的心, 《月光曲》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而作者有着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所以, 我们宁肯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
3.清明节吃寒食的传说及由来 篇三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4.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 篇四
作品介绍
《寒食寄京师诸弟》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8卷。
原文
寒食寄京师诸弟
作者: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释
①寒食、禁火: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②杜陵:汉宣帝陵墓,在长安东南,为应物故乡。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88_48寒食寄京師諸弟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5.清明节寒食故事作文 篇五
听说寒食节是当时晋国公子重耳,曾经流亡国外。一天,重耳饿的昏了过去,他身边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的肉割了给重耳吃。几年后,重耳当上晋国的国君,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于是,晋文公给了他一个大官,他却拒绝。重耳一气之下用火烧死了介子推,可是重耳很后悔。于是定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那天妈妈来带我做青团。我一脸期待看着妈妈做准备工作,先把菠菜放在开水里煮上十分钟,然后把煮烂的菠菜压出汁,汁水放在米粉里,雪白的面粉和青色的菠菜汁混合,瞬间变成青色的面粉了。面团越揉越糯,越揉越粘,慢慢地一个青色的面团就新鲜出炉了。这时,用手揉成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均匀的小面团。
我忍不住开始插手了,抓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妈妈的样子揉圆、压扁,包上馅、再搓圆,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我却来来回回好几次,终于包了一个完美的青团。包好的青团在放锅里蒸,大约十几分钟的时间,伴着蒸气青团发出阵阵香气,馋得我口水直流。又十几分钟过去了,青团出锅了,咬上一口,又香又甜。
6.桥的传说故事_神话故事 篇六
出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过门这天,娶亲的队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拦住了。原来前面刚刚修建一座桥,正等着县里大老爷来“踩桥”,只有等他过去之后,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称“押礼先生”的)去办了几次交涉,石匠师傅十分为难,怕把罗兰娇一行人放过去吃罪不起。罗兰娇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说活了,他们也会去担点风险的,让我来封赠他们几句”。于罗兰娇是打开轿帘,对“路都管”说:“请转告石匠师傅,我罗兰娇来封赠他们几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听说罗兰娇是个大美人。美丽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没有见过。今天机会好,正可以见识见识她,于是便答应了。罗兰娇下了轿,一步登上桥,封赠道;“新人踩新桥,新桥万年牢。月儿浮水底,长虹贯河腰。身托泰山过,石桥胜铁桥”。石匠师傅听了,一个个眼睛笑得像个豌豆角儿,连忙请罗兰娇过去了。后来,老百姓口中有句口头禅:“姑娘回娘家,踩不烂的铁板桥”。听说就是罗兰娇那封赠话的后头两句变过来的。
7.牛的传说故事 篇七
那个时候,地上的人很少,地又很肥,地面上根本没有杂草,耕作很省力。粮食五谷种下去,生得很好,一年几熟,季季都有好收成,家家户户粮食堆成山,无论怎样咽也咽不了。东西多了就不值钱,大家人都尽量糟踏,连粪土都不如,甚至做成大饭团,拿到高山上滚落下来嬉,弄得满山满沟都是白生生的饭呀,米呀,糍呀、粿的,鸟雀山兽也咽不去,霉烂起来臭气薰天。
天上的玉皇大帝闻着臭气,就派神仙下界来查访,土地神如实报告了情形,回奏玉帝后,众神仙都认为凡间人太安乐了,要弄些事给人去做,免得清闲无聊专门糟踏粮食。也不晓得哪一位神仙想出来,把百草的种子撒到田里去,让百草和五谷争地盘,争肥料,减少产量,逼使凡间人去翻地,耙草,忙劳作,免得糟踏粮食。
这个主意得到玉帝的批准。他召集大小星官,要选派一只气力大、肯出力的星官下凡撒草种。牛麻星官那时最揽事,一心想立个大功好升职位,赶忙出班启奏:“我力大,背上大量种子无(没有)耽搁;我四只脚,一日行千里速度快;我头上有角,无人敢阻挡,我……”
8.大姓的传说故事 篇八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9.春节的传说小故事 篇九
春节传说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10.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 篇十
一天在山上放牛,一头牛忽然吃草,不喝水,定定的站着不动,得了草结食病,牛肚子胀鼓鼓的,急坏了彝汉俩兄弟。他们急中生智,自己想办法找来草药砸成糊状,喂牛冶病。不一会儿,牛拉了一泡稀屎,甩了甩尾巴又吃起草来,兄弟俩高兴得搂着对方的脖子,激动的在地上直打滚。被一位老人看见,以为在打架,问明原因,老人说:“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牛生病好了,值得高兴庆贺一番。你俩比比谁的力气大?”兄弟俩说要定个输赢。不然摔一天也不知道哪个力气大。老人说,好,那就以背脊落地为输。三跤两胜为赢。于是他们就摔起跤来比了一次又一次,乐得他们合不拢嘴。
过了些时日,汉族哥哥家兵祸平息了,他回了家,以后,撒尼兄弟去了一趟汉族哥哥家,他们以摔跤庆贺相逢,汉族哥哥又来到撒尼兄弟家,撒尼兄弟用荞粑粑蘸蜂蜜招待他,这样,并请全村人来看他兄弟俩摔跤。
这样,摔跤便成了撒尼人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解析】推荐阅读:
湖北的传说故事10-24
长城的故事和传说07-26
大年除夕的故事传说09-10
春节的来历传说故事09-24
传说中的英雄故事07-12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06-18
圣诞树的民间传说故事07-04
九寨沟的神话传说故事08-25
中秋节的简短传说小故事09-19
童话故事作文100字:月光公主的传说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