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2024-10-16

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共10篇)

1.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一

民俗与旅游报告要求

学生应选择一个老师推荐的课题或自选课题,运用《民俗与旅游》课程中了解到的方法进行自主研究分析。要求图片和文字结合,图文并茂,论述你所针对的景区或者民俗整体概况与特色,并在论文最后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也就是说,对一个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后,要用至少200字的评论对你所分析论述的旅游区、景点或者民俗进行评论,尤其是对其怎么发展、对旅游的一些设施和活动提出好的策划与建议。至少3页A4纸,调查内容要求认真调查,可以打印,自己简介和和认知必须手写。

1徐州的民俗与旅游,可以整体总结、分析与策划,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旅游区,像云龙湖、大龙湖、九里山、吕梁山水等,都可以,下边的课题也是这样可以整体,也可以具体。

2你家乡的民俗与旅游,调查自己家乡的旅游与民俗资源,并给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这个主题为本次课程重点推荐主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4江南水乡。广西、宁夏等省民俗与旅游。

6上海世界博览会旅游及世博结束后园区的旅游策划。

7国外的民俗与旅游。

8一些具体城市的旅游现状与建议(日照、连云港等等)。

9青藏高原民俗与旅游。

10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俗与旅游。

11旅游与传播(总结旅游的杂志、电视频道等,并进行评论,给出一些好的策划与建议)。

注意:提交报告时候最好有封面,必须写好民俗与旅游报告的字样,姓名、班级、学号、专业。调查内容可以搜集资料与素材,但要自己整理和总结,不能抄袭。提交时间 第7周周日晚,8周周二周日晚,9周周二、日晚,8、9周周六下午,一南202教室。注意:在本课程结束前提交了报告也要继续上课直到课程结束,最后总成绩要报告成绩结合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为依据)。

2.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二

作者将个案研究全面地融实证性与理论思辨性于一体, 揭示民俗旅游场域中的各种复杂文化事项。本书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背景下民俗旅游村的民俗文化变迁, 说明旅游开发对地方传统的重建意义, 探求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机制以及自我保护的策略和自我发展的途径。[1]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由于时代的发展, 建筑、风俗、服饰等方面有所淡化, 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 不能完全被游客领会的当地民俗文化, 政府或投资商就地觅取合适的特色旅游文化, 构建民俗园, 集中呈现其民俗文化, 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在《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中, 三个特色民族村落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作者也做出详细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旅游大省, 他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桂林山水、龙脊梯田、北海银滩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青山秀水构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境内, 此地九山半水半分田, 不适合农业发展。在壮族历代的刀耕火种之下, 从明朝万历四十年 (1612年) 的廖登仁, 开发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基本成型, [2]几百年的时间, 在蜿蜒的龙脊上开垦了气势恢宏盘旋在山岭上的梯田, 绵延数里, 蔚为壮观堪称一绝, 也正是龙脊梯田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龙脊梯田位置也处于桂林-阳朔山水大的旅游观光圈内, 促进了游客对龙脊梯田的游览。所以带动了龙脊梯田周围三个民俗村的经济, 进而也加快了文化的变迁。

此地处于多山高原地区, 梯田的开发使此地的壮族、瑶族历代以农业为生。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改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业经济也不断地转变成了旅游经济为主。这三个民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以及参与性旅游。

旅游业的开发、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投资都使三个村落经济收入大幅度的提升, 增加了村民的就业, 公路水利等各种设施也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 商品化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 受到了严格保护而得以长存。民族建筑、民族语言、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庆及歌舞等民族文化, 也因为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旅游的开发也必然会给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带来冲击。村民从农业经济转型到旅游经济, 旅游吸引物 (资源) 大量的雷同, 互相抄袭。原来没有的文化, 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编造出神话、舞蹈和传统旅游纪念品, 这都是旅游的开发带来的弊端。本民族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也随之消失。由于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互动以及文化冲击, 使本民族在心理上、行为上有一定的改变, 也不利于民族传统的保持。

我一直在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村落进行旅游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文化变迁, 这样一定会使原来的民族逐渐丧失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是从给村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旅游的开发是很明智的行为。

其实不管旅游是否开发, 民族文化都处在不断地变迁发展之中。旅游开发会导致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变迁, 而变迁并非仅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如果一个民族村落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贫穷, 而旅游业作为发展迅速, 推行有效的第三产业是改变这种情况的最佳手段。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 大都分布于边远山区, 这里的环境、地势、资源远不如中东部地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 还是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村旅游的开发, 旅游资源就是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进行中, 一定要尽可能长远地把特色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 来吸引游客的参观、消费。但是开展民族旅游值得注意的是:第一, 不应该为了迎合游客而编造出来一些虚构的民族故事、神话传说。第二, 不应该制造非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第三, 尽可能多地开发旅游产品, 加大宣传, 促进经济收入。

在对民族旅游村的文化进行保护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 所以对于现在的少数民族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依然是任重道远。

摘要: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 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本文是作者根据阅读《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 从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利弊中分析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否有可行性。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页.

3.扎坝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篇三

关键词:民俗旅游;扎坝;走婚;开发与保护

一、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一)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扎坝走婚

扎坝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地处高原,地势险要因而交通比较落后。受外来文化干扰较少。因而一直保留着 原有的“男女不结婚”的习俗。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了,和泸沽湖走婚不同的是扎坝男子走婚时必须爬房子。扎坝的男子在17岁左右便可以恋爱,就是当地人说的找呷益(即恋人)。那里的男子从小就开始训练爬房子的技巧,找到中意的女子,如果女子愿意和他建立走婚关系,他就可以就爬女家的房子,夜晚到女呷益家走婚过夜,第二天早上回到自己母亲家里。走婚是秘密的,如果男子第一次走婚是从大门而入,男子就会受到女子及其家人的鄙视,如果他攀爬的技术不够好没能爬上女子的房间,也只能望房兴叹,不能与意中人走婚。对于扎坝男子而言,呷益一生中基本上是固定的,然而也有一个男人同时有多个呷益。这种夜聚朝离的走婚,只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带一点政治背景和财富的利害关系,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束缚,超然物外。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建立走婚关系的,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不允许走婚。

(二)语言民俗

扎坝人虽然属于藏族,但是扎坝的语言不同于康巴藏语和安多藏语。以前许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到那里去研究,并著书立说。对扎坝语的来源,他们各有不同的观点。

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扎坝土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和发音上研究,离奇发现扎坝土语与古代的西夏语非常相似,1882年,英国学者巴卡尔提出了扎坝话属西夏语系的假说[3]。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系龚群虎教授对扎坝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却认为扎坝语是藏缅语系中比较古老的古藏语的一种[4]。

(三)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扎——扎坝臭猪肉

“陈猪肉”是扎坝人钟爱的美食,它和臭豆腐的出名方式差不多。都是由于其味道怪异味道香美而出名,人们习惯称之为臭猪肉。他的制作过程是等猪长大后,用绳索把猪勒死,在其胸开一个小口将猪的心血脉弄断,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内脏中,再把内脏从小口中取出,并填上五谷缝合,后用灶灰和红色土堵住猪的七窍,打足气,埋在麦糠中十几天吸干猪肉的水份,最后取出整只豬将其挂在厨房的房梁上自然烟薰而成。猪肉悬挂的年限及多少也成为当地衡量贫富的象征。

二、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现状分析

(一)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扎坝地区目前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扎坝民居以及走婚民俗、扎坝的地区臭猪肉等美食等为主。扎坝地区客源市场开发现状在国内,形成了以成都、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客源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的开发,要以成都为中心,配合它的名品旅游资源,借用、分流它的部分客源,把这一区域开发为一级客源市场。临近各省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二级客源市场进行开发。

扎坝地区国际客源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可作为道孚县扎坝地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对来扎坝地区旅游的国外游客进行统计,可知东南亚以及欧美诸国是扎坝地区的二级客源市场。扎坝地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要遵循稳住一级客源市场,积极开发二级客源市场的原则。

三、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響以及对扎坝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旅游开发对扎坝民俗文化的影响

1.民俗旅游开发为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大帮助。现在以寓教于乐为目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文化同时增长一些知识为目的,扎坝当地为就会满足旅游者的这些需求,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更深的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5]。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到扎坝的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扎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外来文化内袭。旅游活动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坝地区民俗文化也将受到外地旅游者带来的其他文化和不同观念的冲击,使扎坝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当地的民俗文化也许将被同化,对外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6]。目前扎坝已经有不少家庭不再走婚,而是和外面的人一样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长此以往这种独特的走婚民俗也许会像古代的东女国一样消失。

3.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环境受到冲击。扎坝地区的文化环境最明显的特征是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别有一方天地的文化特色;扎坝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会造成当地物价升高,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从而恶化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的环境。

4.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扎坝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淳朴性。在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扎坝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例如扎坝的臭猪肉现在变成一种当地随便可以买到的商品,然而在以前这是当地扎坝人接待来客的最高礼仪。只要给钱好像什么都能买到一样。这种观念也将会影响当地老百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来热情淳朴的居民也许会为了钱而变得惟利是图。

(二)对于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1.开发民俗旅游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 。在一味地追求效益的时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各种开发,从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因此对于扎坝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尽量保证其原滋原味不要过度渲染,例如对扎坝走婚民俗政府不要过度开发更不要带游客去参观走婚过程之类的,不要影响扎坝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坚持适度原则[7]。

nlc202309081352

2.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扎坝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又是民族地区因而安全问题成为游客关心的首要问题,为此,扎坝政府要加强对扎坝相关景区的治安管理既保障游客的安全又合理维护当地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尽量保证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旅游的过度影响。

3.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的特色,避免雷同化。这在一个项目的开发十分重要的。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使两地竞争增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双方冲突的发生或者对两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期发展。扎坝的民俗旅游开发尽量不要与邻近的八美,九龙甚至是阿坝州的一些景区相同,同时道孚县扎坝走婚民俗开发要与泸沽湖的走婚民俗开发区别开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8]。

4.大量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資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对当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人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重要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措施。

5.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管齐下同时开发的方式,并且注重创新。在国家的旅游开发的政策之下,扎坝地方政府应该多管齐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开发,如建立扎坝民俗保护区、开发扎坝民俗博物馆以及举办与当地民俗相关的节日和比赛等并结合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实际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结论: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它是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不是化石,一但失去就不是弥补的问题[9]。用研究保护的理念进行开发,做到开发就是为了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与保护民俗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遗留下的文化,我们庆幸赶得上可以体验。泸沽湖走婚和扎坝走婚都是我国目前少见的母系氏族文化现象,我们在对其好奇对其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的保护,利用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对扎坝民俗的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会因保护与传承扎坝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与欣慰,因為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更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J].旅游科学,1999(2).

[2]梁钊韬、张寿祺.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J].1998(5).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

[4]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6]王明煊.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彦霞、孙美.吉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视角,2005(4).

4.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篇四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作者:田斐 彭永胜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之源,武陵山的腹地,总面积为9563 km2.它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其气候湿润,四季宜人,享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等美誉.张家界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旅游者,2006年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79亿元,与2005 年同期相比分别增15%和23%.然而长期以来,公众只知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秀美,却不知除了奇山秀水,张家界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张家界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悠久、丰厚的民俗资源,结合自然资源不断创新、开发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对促进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其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张家界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1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

1.1.1 承传性和独特性 每一种民俗都是历史遗传的结果,有一种自然的承传性.张家界现有土家族人口99.7万人,是全国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土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独立语言,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锦(西兰卡普)、社巴节、三月三、六月

六、黑神会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土家族这种原汁原味、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的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能饱揽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又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异趣.1.1.2 地域性和民族性 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张家界民俗的重要特征.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张家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 多个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0%.这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绚丽多彩的风情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婚嫁丧葬习俗、信仰习俗、岁日节令、歌舞曲艺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其中,以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龙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傩愿戏、花灯,以及大庸阳戏等最具代表性,这些民俗旅游资源正是一座价值无限的宝藏.1.1.3 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张家界的土家族、白族等传统民俗文化,源自生活,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征决定了这种民俗文化能够极大的吸引观光旅游者的兴趣,进而调动旅游者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自娱自乐,增添旅游文化氛围,丰富旅游活动内容.1.2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而民俗是2 个特色最为突出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产品是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可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张家界市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潜在价值.(1)依托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绝美风光,通过恰当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张家界民俗文化,让山水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使游客进入张家界市境,随处可见土家吊脚楼、苗寨、石磨水碾、笕槽筒车、小桥清溪,让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双胜并美.(2)张家界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实际效果已经表明张家界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诱人的魅力.如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均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赞誉.2006 年“天门山旅游文化周”活动的举办,使张家界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展示.(3)张家界拥有肥沃的民俗资源土壤,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失传的文化在此得以完好保存,例如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传统傩面的制作、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苗族猴儿鼓、土家薅草锣鼓、茅古斯舞、八宝铜铃舞等.这些民间艺术精品的挖掘和开发给张家界秀丽的山水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为自然的山水增添了神奇的韵味,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还未认识到民俗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长远的眼光,就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占一席之地.其次是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有的已经消失,如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古建筑、雕刻等,有的正在消失,如土家族语言、服饰等,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果不加大保护和专业的整理收藏将面临着消失.第三,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滞后.导致出现了把汉语方言当作土家族语言、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当作是土家族文化、把“社巴”等土家族词语阐释错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之,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对民俗旅游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再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恰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张家界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在山水风景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提高旅游品位,深度开发民俗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民俗属性,通过民俗资源与旅游的嫁接、融合,促进张家界旅游的发展、腾飞.3.1 深度挖掘民俗资源,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首先,对张家界民俗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指定专人,编撰出版《张家界民俗资源汇编》,以利于规范和保存张家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释义,促进对各民族民俗的深入了解.其次,对现存的或濒临失传的民俗资源即时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如对许多没有文字流传,仅凭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土家族文化古籍或事物、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抢救,整理成书出版或利用摄像等方式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电子文档、音像资料.第三,加强对民俗资源的研究,以便使有益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时,既要尽量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又要认识到迷信落后的一面,但决不能人为地因为其具有迷信活动而轻率的否定它.如梯玛活动,既有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又有法术治病的迷信内容,我们就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其积极的一面.3.2 合理规划和布局,突出民俗旅游特色创品牌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有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多层次、多角度去打造出独具魅力和个性鲜明的民俗旅游品牌,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的青睐.首先,可有选择性的恢复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举办盛大的节日庆典.如将土家族的社巴节、四月八、六月

六、女儿会等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特殊日子定为张家界市的庆典日,结合火塘文化、民族歌舞文化,采取跳摆手舞、对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节日庆典活动,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营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氛围.其次在城区和景区有策略地修复古建筑及民族特色建筑.如以张家界市城区老南门口为中心,在澧水两岸修建土家吊脚楼为主的仿古一条街和土家民族旅馆.对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和张家界公园的朝天观等古建筑进行修复重建,让庙观和名山相互辉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茅岗土司城、桑植土司城、慈利九溪卫城等古城遗址结合千年古镇苦竹寨修复经验进行重建,让游客入住土家吊脚楼,参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以增加旅游文化项目.促使张家界市建为独具民族文化风格的旅游胜地.第三,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家界地处湘西北,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物产资源,这些物产都是世界珍稀品种,具有垄断性.如张家界具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森林资源,同时又有许多民间传统工艺匠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秀华山馆就是张家界民族工艺品展中的一朵奇葩,又如土家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 ,苗族腊染、刺绣等系列产品,都是特色旅游产品,在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可使其成为张家界旅游创汇中另一个经济增长点.3.3 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成功的品牌对众多旅游者有较强吸引力,给其留下美好的印象,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让张家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强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宣传有张家界特色的民俗文化,不仅让旅游行业重视民俗文化的开发,而且让市民共同关注,积极参与,营造出广大旅游者“乐不思蜀”的民俗旅游氛围.具体措施除了通过编制各种光碟、画册的宣传材料,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宣传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总之,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与张家界绝美的山水风景相得益彰,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一定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蓝万炼,庄大昌.论湖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师,2001,(5):91-92.[2]向延振.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2,(2):86-88.[3]李应军.湖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2):70-72.[4]刘建平,阎友兵.湖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ZC88)

5.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五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自然风情独特,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尤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较高。据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962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13 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6处。还有大量的馆藏和民间收藏文物、档案文献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

一、结合旅游业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进一步保护好一个地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民俗文化至关重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尽可能不让民俗文化停留在书本中,把内蒙古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对构建民族文化大区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及其不同部族和氏族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多彩,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此外,历代之重要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及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其中,内蒙古西部是鄂尔多斯、乌拉特、和硕特以及土尔扈特等蒙古族部族较聚集区域。

这些部族各具独特的部族民俗文化,在其活态文化中至今尚保留着蒙古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生产、生活、娱乐文化习俗均具独特风采。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地区蒙古族以半农半牧生产方式为主,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则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而不同部族间其餐饮、婚俗、歌舞、游戏和体育活动等在细节上则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都各具特色。

尤其是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中,至今还较完整地传承和保留着蒙古族祭祀文化之传统,乌拉特文化中始终传承和保留着蒙古族传统手工艺,而和硕特和土尔扈特蒙古人至今则基本保留着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祭驼等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旅游区其最主要的支撑点,应该是以活生生的土着居民活态民俗文化资源为背景。只有在对活态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才有可能保障民俗文化旅游区的生存与其可持续发展。

有一些人将民俗文化与迷信活动混为一谈,简单地将民俗文化现象看作落后于时代的封建习俗,还有则将民俗文化当作仅是表演性项目,以纯粹商业化的旅游产品来看待,这些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不加以保护,有可能趋于淡化,甚至渐渐消失,必须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这些极具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

否则,既不利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又不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有其社会价值,也是一种文化交流。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一方面可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还能开发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并且还能促进其优秀的文化内涵更快更好地得以发扬光大。民俗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项目,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市场价值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着重打造具有文化氛围浓郁之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城乡旅游集散中心,依托民族历史文化和蒙古部族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着力突显地域多元文化特色;重点突出西夏历史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与古驿站文化遗产、宗教寺庙文化遗产及蒙古族和硕特并土尔扈特部历史文化资源特点而开发。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项目。

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大力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全面提升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

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开发具有国际市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优势

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豪爽热情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尤其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令游客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内蒙古的旅游开发中,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内蒙古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是巨大的,有很多优秀的项目为游客所称道。

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是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和鄂伦春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以及节庆与民间演艺。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和察哈尔民俗等地域文化。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

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四、开发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前景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

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自治区主体民族蒙古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文化内涵深厚。此外还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的文化及其他各族(如汉、满、回、鲜等)文化与地域文化,都很有特色。不仅如此,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现代城镇、工业文化及新农村牧区文化资源均具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将内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推向更高一层。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民俗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以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旅游发展来传承、发扬民俗文化的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总之,不仅要客观认识内蒙古独具民族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基础,更要在开发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市场开发和民俗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开发具有世界品牌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结合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 ,(01) .

6.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现代市场营销学强调企业必须以 作为市场经营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

A企业经营 B 消费者需求 C市场分析 D竞争者分析 2..1986年,科特勒提出了市场营销的新概念,即:

A.大市场营销 B.关系市场营销 C.服务市场营销 D.市场营销组合

3.某公司准备组织优秀职工外出活动,在疗养、游览风景名胜或考察民俗三方面进行考虑,这三者对旅游企业来说,属于:()

A愿望竞争者 B一般竞争者 C 产品形式竞争者 D品牌竞争者 4.按照旅游消费者购买或使用某种旅游产品的时机、使用者的情况及所追求的利益不同来细分市场为:

A.心理细分 B.地理细分 C.人口细分 D.行为细分

5.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某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该企业外部有众多的机会,又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那么该旅游企业宜采用 战略。

A由稳定型向发展型 B发展型 C紧缩型 D多种经 6.波士顿咨询集团对企业战略业务单位分析时使用的工具是:

A.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 B.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 C.相对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 D.多因素投资组合矩阵 7.高价格、低促销的决策称为:

A.快速掠夺 B.缓慢掠夺 C.快速渗透 D.缓慢渗透

8.旅游促销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旅游营销者和旅游产品潜在购买者之间的()

A交换 B交流 C沟通 D反馈

9.旅游企业在进行各种旅游产品的生产时,对旅游生产设备——饭店、宾馆、交通、旅游景点、娱乐、旅游购物等方面的一致性,称为()A产品组合深度 B产品组合广度 C产品项目 D产品组合的相关性 10.在旅游饭店的经营中,聘用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或采用联号经营、特许经营等,是 策略的体现。

A品牌的标记策略 B品牌的质量策略 C 品牌扩展策略 D品牌发展策略 11.民航机场、火车站或汽车站增加为旅客服务的商店、旅社、餐馆及金融机构等,属于多角化经营战略中的()

A技术关系多角化 B市场关系多角化 C复合关系多角化 D产品关系多角化

12.娃哈哈的“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主要是针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而定位的,其定位角度是:

A特色 B利益 C竞争 D心理情感

13.利用现有产品,争取在现有市场上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策略,称为:()

A市场渗透 B产品开发 C市场开发 D多角化经营 14.下列属于旅游产品分销渠道发展趋势的有:()A“短化”和“宽化” B“短化”和“长化”

C“窄化”和“短化”D“窄化”和“长化”

15.旅游业、体育运动消费品、图书出版业、文化娱乐业为争夺消费者的竞争,称为:()

A愿望竞争者 B一般竞争者 C产品形式竞争者 D品牌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旅游服务营销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服务营销,具体说,在传统市场服务营销的4P策略上,还需加上()

A人员 B场地 C环境 D程序 E流程 2.旅游关系营销的基本特征有:()

A双向交流 B协同合作 C互惠互利 D反馈机制 E启迪创新 3.旅游企业发展新业务的方法有:()A.前向一体化 B.密集增长 C 多角化增长 D 一体化增长 E产品开发

4.按照不同的广告目标,可将广告分为()A通知广告 B劝说广告 C提醒广告 D商议广告 E赞助广告

5.渠道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目标不一致 B职权划分不清 C知觉差异 D责权不明 E管理混乱 6.良好的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应具有以下特征:()

A连续性 B辐射性 C 配套性 D效益性 E适应性 7.下列定价方法属于需求导向定价的有:()

A习惯定价法 B理解价值定价法 C价格倒推法 D价格需求弹性定价法 E率先定价法

8.旅游企业使用快速渗透策略常出于以下原因:()

A市场规模较大 B旅游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C旅游产品因规模生产而使成本大大降低 D存在潜在竞争的威胁 E旅游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 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载体包括三类,即()

A人员 B渠道 C宣传口号和形象定位 D象征物 E特殊事件

10.大市场营销是在4Ps的基础上,加上了:()A品牌 B政治力量 C公共关系 D价格 E渠道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共10分,每小题1分)

1.旅游营销渠道的长度是指不同层次的营销渠道中利用同类旅游中间商数目的多少。()

2.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对企业来说都是“可控因素”。()

3.选择目标市场,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状况而定,如果企业的资源雄厚,可以考虑实行集中市场营销。()

4.成功可能性高的市场机会,对企业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市场机会。()5.租金500美元一天的豪华套房改标价为495美元较符合消费者心理。()6.顾客的满意度是顾客所感受到的一件产品的效能与其期望值进行比较而产生的。()

7.旅游企业微观环境主要指旅游企业本身及其各职能部门。()8.对于实力雄厚,管理能力强,拥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资源条件的企业,一般可采取差别市场营销策略。()

9.需求差别定价法又称为价格歧视,通常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所以,旅游企业最好慎用。()

10.现在旅游企业越来越重视直接分销渠道,旅游中间商的作用越来越小。()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何谓市场利基者?作为市场利基者的旅游企业可以采取哪些营销策略?(10分)

2.你打算向岛上新建的旅游度假村建议提供特别的折扣以便出租所有客房并使媒体和旅游业对其开业的良好业绩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是以制定一般水准的房价并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在开业之际实现客房全部租出?说明你的理由。(10分)

五、分析及论述题:(共30分)

1.试运用SWOT分析模型分对承德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你认为承德旅游业发展应采取哪些对策?

2.论述旅游新产品开发对旅游企业及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谈谈你对承德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看法,你有何好的营销建议?

六、案例分析:(15分)

万豪礼赏奖励计划引领风骚二十年

今年,全球酒店业首屈一指的“万豪礼赏奖励计划”迎来了它第二十个年头。万豪国际集团有一项吸引常客的策略,这就是在奖励旅客忠诚度方面屡屡推陈出新、开业界风气之先的“万豪礼赏奖励计划”。时至今日,“万豪礼赏奖励计划”已经度过了20栽春秋,其会员数目多达2000万人,是全球领先的旅客奖励计划之一。

日前,万豪集团区域市场营业总监黎宇光向记者讲述了“万豪礼赏奖励计划”引领风骚20栽的成功历程,并且披露了该计划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黎说,万豪在营销方面十分注重促进顾客的忠诚度。在现今电子通信泛滥的情况下,消费者平均每天会收到700条不同的产品宣传信息,一种产品或服务要长期捕捉消费者的目光及令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并不容易,因此企业要想出类拔萃,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巩固忠诚客户的关系,同时设法留住新客户,以及令一些以前丢失的顾客回心转意,而最重要的是强化本身的品牌形象。

万豪国际集团认为,要把顾客忠诚度营销工作作好不单是要识别那些最佳顾客,同时也要培育优秀员工,以便吸引并留住这些顾客,员工都希望在那些能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公司中工作,保留现有客户并从中发掘新的业务机会,其成探案本远比开发全新客户关系为低,赢利水平也更高,顾客忠诚度营销是于潜在忠诚客户群心目中为某种产品建立一个高价值的形象,以及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同时,通过多种举措鼓励顾客消费及换取奖励礼品。

万豪集团早在20多年前便开始尝试一些小规模的顾客忠诚度营销举措,当时个别万豪酒店的经理会给予其长期客户一些奖励,随着其酒店网络阵容不断壮大,万豪认为有必要推行一个统一化,更高层次及更具规模的常客奖励计划。

在1983年,万豪推出一个名为Marriott’s Honored Guest Awards 的常客 奖励计划,当时这计划是专门为万豪酒店及万豪度假酒店的客户而设,它深受市场欢迎,会员数量不断飙升,同时获得多项行业奖状。在1997年,万豪把Marriott’s Honored Guest Awards易名为“Marriott Rewards”(万豪礼赏奖励计划),从此在万豪集团其他品牌酒店住宿的客人也可以享受常客奖励优惠。万豪礼赏奖励计划是全球首个涵盖多个品牌的常客奖励计划,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

万豪国际集团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表示:万豪礼赏奖励计划能为顾客提供最佳价值的奖励,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我们是根据顾客的意见来设计这个计划的。万豪礼赏奖励计划有四大特色:简单易明——计划的奖励机制十分简明;配合需要——为客户提供他们希望得到的礼品;容易得奖——或奖方法容易,奖品具备相当价值;重视客户——令客户觉得他们是万豪的贵宾。

目前万豪礼赏奖励计划拥有2000万名会员,其会员在住宿酒店时平均有49%的比率是选择万豪酒店,在加入成为计划后,客户选择在万豪酒店住宿的机会是未成为会员前的2倍。对万豪国际集团而盐,约有4成的客房业务是来自会员。

在2003年,万豪礼赏奖励计划在SkyGuide Go 杂志举办的第一届“最佳旅游大奖评选”中被其读者推选为最佳常客奖励计划。该杂志由美国运通出版社发行,该杂志在4200多位商务旅客中进行该项调查。此外,万豪礼赏奖励计划连续六年被《Business Traveler》杂志评为“世界最佳酒店奖励计划”。

目前,万豪礼赏奖励计划和60多家伙伴合作,总共提供了250多项奖励,包括免费酒店住宿,餐饮优惠,主题公公园入场券及游船旅游等。会员可以在网上兑换礼品,指定酒店住宿和预定免费酒店住宿奖励。

问题:

谈谈万豪礼赏奖励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5 BAADB 6—10 ABCDC 11—15 BCAAA

二、多选题

1.ACE 2.ABCD 3.BCD 4.ABC 5.ABDE 6.ABCDE 7.ABC 8.ABCD 9.CDE 10.BC

三、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6.对 7.错 8.对 9.错 10.错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何谓市场利基者?作为市场利基者的旅游企业可以采取哪些营销策略?(10分)

市场利基者是指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些细小部分,不与主要的企业竞争,只是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的企业。

主要营销策略有:最终用户专业化、垂直层面专业化、特定顾客专业化、地理区域专业化、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质量和价格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分销渠道专业化等等。

2.你打算向岛上新建的旅游度假村建议提供特别的折扣以便出租所有客房并使媒体和旅游业对其开业的良好业绩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是以制定一般水准的房价并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和广告宣传在开业之际实现客房全部租出?说明你的理由。(10分)

应该选择提供特别折扣。因为这家企业希望开业之际要达到客房出租率较高的效果,而特别折扣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顾客现场购买的热情,强调的是现在买,马上买,这也是营业推广这种促销工具的特点。而广告更注重长期效果。

五、1.主要论述承德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所蕴含的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据以提出承德市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2.旅游新产品开发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动力,旅游商品优势旅游购物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游客的人均消费额,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承德市旅游市场旅游商品种类少,品种不够丰富,特色不鲜明,大多是不变携带,如包装简单的初级农副产品,工艺品等。因此承德应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在特色、深加工、易携带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7.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七

一、我国民俗体育的特点与分类

1、民族体育集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

民族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 它的活动内容涵盖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这些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中进行。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特点。

2、民族体育古朴粗犷, 独具特色, 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因为民族体育产生于生活, 来自民间。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传承并逐步发展, 它反映了生活, 锻炼了身体, 得到了保留。

3、民族体育简便易学, 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

场地就在田间地头, 房前屋后, 随手拿起农具或生活用具即可加入到活动行列中。可见其简便易学易于开展。

从活动内容与形式来划分。以歌舞伴乐为形式的称之为娱乐类;以对抗竞争为形式的则称为竞技类。

1、娱乐类:包括土家的摆手舞、板凳龙;苗族的跳芦笙;壮族的舞龙舞狮;黎族的跳竹竿等。

2、竞技类。有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骑射箭;回族的武术;傣族的划龙舟;侗族的抢花炮;朝鲜的秋千;僳僳族的射弩;高山族的竿球;土家族的跷旱船、拔腰带等。

二、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荆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 东连武汉, 西接三峡, 南跨长江, 北临汉水, 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是川湘鄂经济纽带, 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 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荆州又称江陵, 为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地势平坦, 气候温和, 河流纵横交错, 湖泊星罗棋布,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条, 长江流经本区453公里。荆州现存的历史文化古迹, 旅游景点有荆州古城墙、荆州三观、荆州二寺、荆州博物馆、楚纪南故城、八岭山古墓群、三国遗迹、历史名胜、古城新葩等等。

2、荆州市民俗体育概况

荆州自古便是民俗文化名城, 有着荆楚文化发源地之称。改革开放之后, 在荆州, 民俗类体育类项目发展越来庞大。赛龙舟, 玩龙灯, 舞龙舞狮, 划采莲船, 骑马射箭, 走竹竿, 等民俗体育项目在荆州深受群众欢迎。

三、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探讨

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具有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开发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只有突破当前的窘境, 民俗体育旅游才会良性、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市场导向, 用丰富旅游资源, 民俗体育特色来吸引消费者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 是构成旅游者观赏旅游对象的吸引物。所以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要以民俗体育特色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民俗体育项目的特色不动摇, 积极对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新的开发和定位, 这是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

2、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旅游市场, 实施精品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 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民俗旅游资源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分布广泛的特点。虽然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很有优势, 但由于地区的相对封闭性, 许多旅游资源还不为人知, 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所以, 还必须完善体育旅游宣传手段, 运用电视、广告、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宣传形式, 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提高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同时, 在借鉴国内外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区域。以民俗体育旅游为主线, 充分运用民俗体育旅游的多样性, 把多种旅游形式紧密结合, 体现出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多元化的特色。

3、传承经典, 不断发展, 深人挖掘, 勇于创新

当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旅游产业形象生动的向我国民众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当代旅游的新鲜模式和现代科技装备后, 我国的旅游业几乎在一夜之间超速发展起来。中国旅游文化立即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市场。然而旅游产业的发展过分超前冒进带来的是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了。民俗体育项目作为旅游产品, 因其开发度低、创新度低等原因一直未被国家大力发展。所以, 民俗体育旅游要想发展, 就必须在保持民俗风格的基础上, 逐步向现代人的文化娱乐、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 这样民俗体育旅游才会有新的活力。而创新的关键就是通过细分市场, 开发出游人喜闻乐见、参与性高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 而民俗体育旅游的兴起, 不仅是民俗体育文化的觉醒, 也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体现, 更是弘扬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需要。

旅游在于发展, 民俗在于演进, 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体育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旅游应用于体育, 它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体育旅游。

摘要:荆州市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有很好的地域优势和发展前景,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荆州市民俗体育和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探讨荆州民俗体育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对进行和参加民俗体育旅游的基本情况, 以及影响制约他们进行的某些因素, 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俗体育

参考文献

[1]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杨吉春、周珂:《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8.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民族区旅游是当下旅游集群的高热区,在民族聚居区,游客不仅能亲临其境感受同一国度内的“异域风情”,而且能更多的观赏到当地聚居民族的生活习俗。但短暂的旅程只能给游客带来某一时段和特定空间的感官感受,而如何让游客对旅游区产生记忆犹新的印象,旅游工艺品这一旅游附属消费品便应运而生。

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它是在原有工艺品的基础上开发和创新出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工艺品特别是民族工艺品,又是旅游文化艺术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将民风浓郁的民族聚居区旅游工艺品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本文就以新疆哈萨克族旅游工艺品为切入点进行简单论述。

一 发掘民族文化,丰富旅游工艺品设计内涵

民俗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一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俗主要特色集中在音乐、舞蹈上,以及众所周知的哈萨克毡房建筑和狩猎活动。其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相当丰富,分为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因演奏方式不同,乐器形制各异;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等各种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以体现,如《擀毡舞》就是按民间艺人擀毡工序,把打毛、铺毛、洒水、捆绳、拴绳、晒毡等整个擀毡过程用舞蹈体现出来的1;狩猎是哈萨克族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狩猎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如《鹰舞》对鹰的刻画非常真实感人,舞蹈把鹰在空中翱翔、在暴风雨中搏击、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

旅游工艺品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在融合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内容后,旅游工艺品事实上是旅游市场中文化力量的角逐。设计师用心发掘、精心嫁接,将当地富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融入设计中,并通过设计制作过程考究用材和工艺,赋予产品特定的时代精神。因此,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掘就需要设计师深入民间挖掘民间传统元素和地域景点特色,以此来丰富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在品牌意识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赋予旅游工艺品传统特色,开发能够被现代人所欣赏和喜爱的现代旅游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要体现本地文化,需要深挖地方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

二 注重创意设计,提高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

民族地域文化赋予了旅游工艺品的地方特色,提升了旅游工艺品文化内涵。文化内容的体现并非旅游工艺品表达的唯一要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技艺技法,将旅游工艺品设计成为一件集艺术与文化并存、视觉享受与情感体验共通的艺术品。主要表现在:

装饰手法的运用:大自然提供的材料是形态各异、 多姿多彩的,设计师巧妙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形态的自然特性进行模拟、夸张、变形的形态设计,追求的是借形立意,不拘陈规,同时求的是神气、韵味,使作品达到一种含蓄与流畅、精致与惬意共舞的境界。如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主要道具“冬不拉”,新疆旅游工艺品中不乏对真实“冬不拉”造型精细的刻画,制作出各种尺寸不一的观赏品,小的甚至只有3-5cm大,打造出指尖上的旅游工艺品。

视觉趣味的表达: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设计已经不再是“为了纪念”而作,更多的是向游客传达一种美感和实用性,摆脱了以往摆设功用的唯一性,使购买者在完成商品的本质属性同时获得更多的实用价值。正如傣族布艺包风靡的云南地区,新疆哈萨克族刺绣因独特简单的造型与色彩艳丽的线条,已经成为内地游客居室中帘饰的一部分。

图形语言的凝练: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要有较强的纪念性,也应当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审美欣赏习惯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旅游纪念品是针对某一旅游区或某一旅游景点、旅游项目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纪念品的开发自然在形象上、 文化内涵上应具有所要纪念的旅游区旅游景点、旅游项目的特征。如新疆旅游工艺品手鼓,绘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舞蹈图案,为求画面简洁明了,常常绘有舞蹈人群中的主要舞者,通常为两人,并通过生动的笔触和艳丽的色彩来丰富画面,背景留白不作任何点缀处理。

客观寓意的传达:部分旅游工艺品上哈萨克族民俗活动阿肯弹唱记录了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重要生活方式,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蕴。歌词和曲调水乳交融,飞翔在广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的写照,和从生到死“唱着来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设计师在打造优秀民族旅游工艺品时,不仅是着眼于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更需要有对消费者心理的理解,通过材料、 形制、色彩、技术等必要方式运用融入到地域、社会、文化、时代等因素中进行创作。

三 加强多元融合,提倡文化旅游

民族旅游工艺品不仅具有象征和符号意义,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制造或使用该工艺品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认同。一般来说,族群认同会随着空间结构、历史性联系和政策过程以及文化塑造过程的变化而变化。2哈萨克族这个有着浓厚民族风情的民族,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其实是该民族在其动态发展的文化中认识自己所依存的生态资源并赋予民族特色的人工技艺的过程。因此,作为象征、符号的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背后蕴涵着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认同。

哈萨克族民俗与旅游工艺品的融合是设计的魅力之源,有利于旅游工艺品的提质增效,并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突出旅游工艺品民族与地域的审美文化特点,哈萨克族旅游工艺品已经成为当下民族旅游工艺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8.(P353)

9.民俗旅游作文 篇九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风俗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为老年人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过了农历腊八节后,新年就快到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人人脸上都满面春风的.,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这是个团圆的夜晚,一家人无论是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大家边看春节晚会,边聊天可幸福了。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儿便可以拿着烟花在院子里或街上尽情地玩耍,而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我们把这叫做守岁。到了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天空中便会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这五彩缤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直到很晚,我们才慢慢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你就会听到“新年快乐,红包拿来!“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大年初一,这天才是真正的春节。而“新年快乐”这句话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语言。早晨起来,我就跟着爸爸去各处的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俗称“拜年”。有的亲戚还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长辈给小辈的,俗称”压岁钱“。对我来说,在新年里收红包才是最快乐的事。

10.旅游与民俗期末论文 篇十

————以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

田 绍

[文章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本文以甘南冶力关洮州民俗博物馆为例,试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 资源深度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此次社会实践,对洮州民俗文化深入考察,使我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一.洮州民俗文化及其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江南古洮州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系统

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洮州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是汉、藏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而据史料记载,洮岷的汉族大多来自南方,其祖先大都于明代初年迁自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洪武二年到十二年,明朝中央政府在甘肃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和其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而远征甘肃的部队大部分是明将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今天生活在临潭县洮州卫城一带的金姓,就是当年和沐英等人平定这一带的大将金朝兴的后裔。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江南遗风与西北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最突出表现是,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着装已随汉俗,但到“新娘”出嫁或是隆重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江南水乡的人家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一般梳妆打扮。天池冶海湖畔山头修有一常爷庙,供有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塑像,当地群众视若保护神,信奉有加,所以也将冶海湖称为“常爷池”。可见明代江南移民的说法绝非谣传。

(二)丰富多样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洮州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前景极其广阔。近年来,洮州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民间工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岷县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广泛运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较为有名的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 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答;④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二.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资源现状分析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它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成分,也有消极、低俗的成分。为此,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又要有选择地使用,吸取精华,使之符合旅游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洮州文化的核心是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古洮州江南遗文化相揉构成的多元文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文化展馆的呈现方式必然是最佳选择。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6月26日在临潭县冶力关镇黄崖山肋巴佛纪念馆隆重开馆,正式向游客开放。洮州民俗博物馆是冶力关景区内重要的人文景观,集中浓缩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古洮州的服饰文化、甘南农牧民起义,冶力关的风光摄影、根雕、书画等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珍异物品比比皆是:闪亮的僧人铜帽,发黑的弓箭,藏式猎枪,熠熠发光的豹头皮子弹袋,散发着热气的牛皮热靴;江南唯美的服饰模型,水乡糅扇,农耕的牛车,旧时妇女用的纺织机。可谓了解古洮州民俗文化独有的窗口。该博物馆馆前广场还是全国最大最逼真的十里睡佛最佳观景台,可以一览冶力关镇区四周景色,如莲花山、画屏山、笑口常开、白石山,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是临潭县近年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实施对象之一,针对其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双战略,首先应该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具体的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有四项基本原则:(一)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是计算旅游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二)社会效益原则。主要是指开发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通过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人们的直观认识,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理解,提高民俗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保护第一原则。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保护第一”应该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必须秉持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四)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富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打出去,以此吸引游客。同时,将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地发展,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当前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步伐。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其余部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体现得不够鲜明。民俗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旅游,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资源。四是旅游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地现有的旅游硬件设施往往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常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多数分布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习俗。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地情调”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是:一,地域性: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差异;二,神秘性:每一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一定的变迁,但核心和母体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成为其中一员,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四,文化性: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首先,民俗文化要原生态,突出个性,即从美学、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把民俗文化中的“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旅游者融入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品牌。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求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开展民俗旅游当作宣传自己、发扬传统的手段。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基本是将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民间传统遗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在亚欧美各国非常受重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旅游在民俗旅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在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罗伯特〃伍德指出,由于民俗和文化在南亚旅游中地位日益重要,需要重新构建当地文化和当地发展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亨德森指出,民俗和旅游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史密斯认为,民俗可以包装成为商品,成为旅游的一个独特产品市场。李一平以加拿大遗产公园内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更有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国外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在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业寄予很大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另外,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亟待开发。

三.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一,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对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进行模型再造。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一般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就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而言,还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市场效益,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上一篇:孝敬少年主要事迹材料下一篇:2022政法干警面试技巧提高:计划组织协调类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