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2024-10-14

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精选16篇)

1.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

布局调整的再审视再出发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4 日 4 版

话 题 缘 起 或新建或改扩建,在江苏省徐州市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121个中小学校点不久将以全新的面貌开放,缩短孩子的上学路。今年,名为百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的工程被徐州市摆放到重要位置,将解决近13000名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学生路途远的问题。

在不少地方还在继续撤并小规模学校的情势下,徐州市为什么作如此选择?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徐保卫介绍,数年之前的大规模布局调整压缩了不少农村校点,不少农村孩子深受上学路途远、交通安全等系列问题的困扰,而本地小学新一轮入学高峰近在眼前,无疑令业已存在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越发突出,这促使当地重新考虑学校布局。

最终,徐州市决定因时而变,尽快采取行动。去年底,市政府明确:今后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调整的重心在于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当地重新研究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决定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恢复一批、新布点一批农村中小学,同时改善一批薄弱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强烈需求。

专 家 视 角

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恢复和建设是布局调整的重要内涵 邬 志 辉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来,县域学校数由2001年的464962所减少到2010年的241010所,减幅达48.17%;县域教学点由2001年的113656个减少到2010年的66736个,减少41.28%。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让部分人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学校布局调整等于撤并学校,这样的认识需要纠正并在行动上矫正。

首先,学校布局调整并不等于学校撤并,它有完整内涵。

应该说,学校布局调整针对的是现实中“不合理”的学校布局。那么什么是学校布局呢?学校布局是指在一定的人口聚落范围内,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数量、地点、规模、层次、功能等所作的规划设计以及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配臵安排。它既涉及学校的空间分布,还涉及学校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办多少所学校、办什么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办在什么地方,如何定位学校的功能、如何对办学的要素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配臵与使用等。那么,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原有的布局就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就这些变化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学校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这一过程就是学校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既包括撤销学校、合并学校,还包括恢复学校、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变学校功能(如由学校改为教学点)、改变学制结构(如由小学六年制改变为“学前教育与小学前三年一校制”、“小学后三年与初中一校制”等),更包括因学校空间和结构改变而对教育要素资源所进行的重新配臵。

判断一所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撤并、保留还是恢复的依据,不能只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这一点,还要看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上学远近、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还要看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当前徐州等地恢复和新建农村完小和教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以往片面学校布局调整观的一次纠正,同时也是在“试误—反思”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一次升华。换句话说,不仅“撤并”是布局调整,“恢复”也是布局调整,甚至是更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我们能有勇气恢复和建设农村学校,意味着我们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识的成熟和实践理性化水平的提高,值得赞许。

其次,提高教育质量与方便就近入学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

过去10年,我们之所以快速度、大幅度地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只有集中办学,实现办学的规模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臵、提升办学效率”。正是在这一前提理念下,部分地区认为那些学龄人口有所减少的村小和教学点不是今后的办学方向,所以采取了“不投入、不建设、不发展”的“三不政策”,导致这些学校破败不堪,许多家长由于看不到村小和教学点的发展希望,不得不被迫走上进乡进镇甚至进城的择校道路,而农村家长进城择校陪读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加速撤并这些学校的理由和借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身份命运的最后机会。在农村社会存在许多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当身边的学校被撤并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可以说,就近上学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需要。那么,小规模学校真的就没有办法提高教育质量吗?以陕西省缓德县义合镇党家沟教学点的胡永锋老师为例,由于她的教学素养高、教学态度认真,她所教23名学生(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全榆林市排在前三名。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优秀教师任教,而不在于规模的大小。

再其次,适度恢复和建设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上好学,还有助于降低交通风险、节约教育经费。

过去,地方政府撤并学校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可以节约教育开支。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频发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增加校车引发的经济压力,让人们重新发现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的好处。一方面,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的上学距离,如果控制在2.5—3公里的范围内,学生只要步行上学即可,无需乘车,因而也就永久性地杜绝了校车事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恢复和建设乡村小学而是采用购车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上学需求,可能花费会更大。我们以1万名学生需要乘校车上学为例,按每台校车乘载学生45人计算,那么至少需要220辆校车,按每辆校车40万元计价,则至少需要投入8800万元;司机工资、汽油、维修保养等运行费用每年约1500万元,合计要1亿元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乡村公路符合校车行驶条件为前提的,且这些投入并不是投在了能直接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素上。但是,如果恢复乡村学校,就可以利用原来因撤并而闲臵的校舍,除了恢复乡村学校的基本维修费和新建校的基本建设费外(平均每校50万元—500万元不等),即使按每校500万元计算,三年建设40所学校就基本可以解决就近入学问题,花费也只有2亿元左右,但政府提供的却是就近入学的便利、根除校车风险的烦恼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惠。

由于过去1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过快过度的问题,因此适当恢复和建设一批乡村学校是必要的,但是在“恢复型”布局调整问题上,要加强预测、科学规划,全面考虑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学龄人口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同时要把加强已恢复和没有撤并乡村学校的教育要素资源配臵和内涵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上,仅“恢复”而不“建设”,乡村学校仍然是没有吸引力的。

局 长 声 音

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重心从撤并转到强化建设上来 宝 丽 华

内蒙古通辽市教育局局长

最近,媒体报道了徐州市改建濒临撤并边缘的农村中小学并恢复部分撤并的办学点的做法,我不禁为之叫好。徐州市的做法切实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代表了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新趋势:布局调整的工作重心从撤并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总是阶段性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衡量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指标,并非是撤并中小学的数量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大,而是能否为当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完成“两基”达标的背景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10多年来,布局调整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违背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律,过于强调集中办学,大幅度撤并中小学、教学点,对于学生就近入学、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学校,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办好,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规划学校布局,应重点考虑人口及学龄儿童增减趋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方便就近入学及控制辍学。“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撤并学校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建后撤。就当前实际情况看,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比撤并更为紧迫。如果不加强建设,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更无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通辽市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下发文件对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标准、工作程序做出新的规定;全市民族学校撤并的权限上划市教育局;全市教学点不再撤并,同时进一步改造校舍,优配教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心从撤并学校转移到强化后续建设上,即以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使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还将继续有计划地按照校安工程建设标准改扩建校舍,进一步为广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今年全市规划建设中小学校舍33.8万平方米。在去年新建83所幼儿园,率先实现一镇一所标准公办园基础上,今年再建100所中心行政村标准公办园。“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舍将全部实现安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率先实现标准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布局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状况。深化布局调整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编 辑 连 线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范 先 佐:

这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敬畏

针对布局调整后,偏远农村地区孩子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一些地方或新建或选择恢复被撤并的农村校点,并对已有村小、教学点提升改造,为农村教育“补点”,这在学校布局调整已大规模实施推动10余年的大背景下,是大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仅是撤并校点,而是在于优化校点布局,调整的目的是要保证孩子就近上学的权利和公平接受教育。但一段时间,布局调整更多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偏远农村地区一些成班率不足、校均人数未达标的校点很快便被撤并,这就必然出现在效率目标的追求下对公平的牺牲和对孩子就近上学权利的侵害。尽管撤并校点可以增加偏远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恰恰是,边远地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上学远、上学难而失去或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甚至加大了辍学和失学的风险。因此,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补点”,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敬畏。

2.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二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各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 实现办学规模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 布局调整规划不科学, 撤并农村学校工作不规范

部分县布局调整未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撤并标准和程序, 规划实施带有随意性, 采用划定学校办学规模、制定撤并学校数量目标等办法推进学校撤并工作, 未征求规划撤并学校所在地的群众意见。伴随撤并农村学校的同时, 一些学历高、年轻的教师由基层向乡镇、县城流动, 造成基层年轻骨干教师短缺。部分农村学校及教学点没有专门的音、体、美等专任教师, 出现专任教师教授多门专业问题, 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 县城学校学生急剧增加, 班容量增大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意识的进步, 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成了每个家长的愿望, 适龄农村儿童少年迅速向县城集中, 造成县城中小学出现了超负荷运转。如个别县城所在地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平均班额达到72人以上, 其中最大的班额达到116人。班容量过大, 造成教室过于拥挤, 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以及防灾避险带来不便, 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条件简陋, 管理、服务能力有限

一是生均住宿面积不达标, 住宿挤占其他教室。二是宿舍内水、电、取暖、卫生设施欠缺, 给学生带来不便,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是食堂硬件不达标, 条件简陋, 有的学校的生均食堂面积不足1平方米, 学校没有学生餐厅。四是教职员工中工勤人员所占比例甚微, 造成专职负责管理学生课外集体活动、生活、医疗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 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有限。

(四) 布局调整造成部分学生上学距离增加, 交通安全风险增大,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增加, 出现辍学现象

1、学校撤并造成校均覆盖人口范围的扩大及服务半径的

增加, 造成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增加, 学生上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调查发现, 三年级以下学生大部分需要家长接送, 四年级以上学生大部分骑自行车上学, 客观上增加家长负担, 同时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2、部分寄宿学生上学伙食费用增加。

经布局调整后, 一些农村小学被撤并, 部分被接收进入一些县镇寄宿制学校就读。根据政策规定, 可免缴住宿费。但对于定额的伙食费用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

3、因布局调整出现的“上学远、上学贵”的困难, 引发了学生辍学现象。

调查走访部分辍学学生和家长发现, 其中有家庭经济困难、就学费用负担过重而辍学的, 也有就学距离过远而辍学的。

三、原因分析和建议

(一) 原因分析

1、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简单, 布局调整

规划带有短期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渐近的、逐步调整的系统化工程, 非短期内完成的任务。部分县将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减缩”, 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五年内 (甚至在短期内) 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 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县城与其他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大。

经过布局调整, 部分地区撤并了部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并在县城镇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规模适当、设施相对齐全、师资队伍稳定的初中和小学。

3、当前的教师工资管理体制, 挫伤了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

优秀的老师下基层, 待遇上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实行的绩效工资仍以资历、学历、职称而论, 这样的“大致均衡待遇”, 挫伤了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这种“动人不动编”的管理模式, 使得新进教师无法改变“编外身份”, 影响了年轻老师的教学热情。

(二) 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当地财政的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支出的合理性。

一是出台支持学校建设中的各项收费优惠政策。二是科学制定政府投资教育规划, 继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三是加大教育融资力度,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四是用足用好有限的教育建设资金, 努力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加快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寄宿制学校发展为广

大农民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切实解决了优质教育和均衡教育发展的矛盾。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寄宿的条件, 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

3、采取有力措施, 着力解决义务教育的大班额问题。

在现有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 要对学前适龄儿童、在校毕业生等进行调查摸底, 从学生上学距离、当地的交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 制订出科学的变动的招生政策, 防止农村学生涌向县城镇。

4、根据县内实际情况重新核定编制, 提高农村任教老师的福利待遇,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流动机制鼓励教师下乡。建立有差别的工资福利待遇及评优评先机制, 调动年轻优质教师下基层的积极性。

5、要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

针对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问题, 建议地方政府要把交通安全当成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来抓, 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 使得镇村之间、村际之间道路畅通, 确保学生上学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由地方政府出资, 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 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学校, 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让群众真正支持布局调整工作, 并享受到中央惠民政策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1

3.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三

一、文山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基本情况

文山州于2001年实施了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通过调整,全州中小学布局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和合理利用。2009年,全州普通中学由2001年的148所调整为157所,增加了9所;小学由2001年的2 453所撤并调整为1 674所,调减779所,其中教学点由2001年的2 195个撤并为1 532个,撤并校点663个。总体上来看,调整力度较大,小学资源不断整合,实践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日渐突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部分学校的撤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得以集中,优势学校得以做强做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承载能力逐步提高;经费投入加大,学校教学及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二是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拆点并校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班额过少、师资不足的问题。撤并后,学生集中学习、教师集中教学,教师编制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教师由偏僻的教学点并入规模较大、条件更好的学校,工作积极性也得到调动。三是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对于教学点的学生来说,能够进入较大较好的学校学习,除了能享受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师资条件外,还拓展了与外界的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今年以来,文山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坚持近期、中期按照“三集中”(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原则,远期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两集中”原则,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对学龄人口规模和学校布局的影响,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校舍安全工程规划。

二、主要做法

1?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同城区孩子一样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也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为确保全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协调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为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工作实施过程中,各县、各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工作合力,保证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开展。

2?郾科学规划布局,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做好学校布局规划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首要前提。文山州始终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的规划思路,以县为单位,科学预测20年后人口变化和生源变化趋势,统筹规划,注重效益,分类推进。在制定规划和布点设置上注重处理好4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以条件定发展,同时又努力创造条件,确保布局调整工作的稳步进行。二是处理好目标任务与调整重点的关系。各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当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高速目标,将调整重点放在农村,主要是调整规模小、效益差的学校。三是处理好规模与速度的关系。在结合考虑学龄人口的高峰期、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以及小城镇建设发展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前提条件下,确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速度。四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充分考虑适用、够用、耐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校园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一次规划,分期分批实施。

3?郾多方筹集资金,统筹建设项目,加快校舍建设步伐。要实现中小学布局调整“收缩校点,集中办学”的目标,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加之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全州中小学校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底,全州整体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建设、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边境“国门学校”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专项工程,共投入资金3?郾4亿元,开工建设1 657个单体项目,开工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项目590个,竣工面积14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巩固“普九”成果,顺利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工作打算

虽然文山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制约。二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面和补助比例较低。三是思想认识尚未完全统一。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广开筹资渠道,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为全面完成全州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议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面和补助标准。

(本组稿件由云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提供)

4.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篇四

“足球是全民的事”

韦迪认为,万达集团与足协的合作是开了一个好头,同时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够进入,他说:“越多人的支持发展越迅猛,中国足球绝不仅仅是中国足协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比如校园足球的开始,离开了教育部的支持,我们就很难做起来。有了企业的支持,我们才能做更多的事情,特别是青少年这个领域,我们一方面,要依托各省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来推动校园足球。同时我们也要依靠职业俱乐部抓好他们的职业青训体系。还有一股力量就是社会力量。”

资金方面,万达在未来三年提供了五亿,但韦迪认为这笔钱远远不够,他说:“足球的事情是全民的事情,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够通过足球体验到足球的快乐,这种面对胜利、面对失败、面对困难等等,它成为第一运动确实有它的魅力,当然不可能大家都参与。当然,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给大家建场地,能够在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当中,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足球场,能够让孩子们踢球,让社会人踢,这个资金需求量是巨大的。”

三年计划从娃娃抓起

王健林认为万达的角色是赞助者,韦迪解释了双方的协调问题,他说:“双方合作的问题就是相互信任,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合作的计划和合作方沟通,得到合作方理解的话,不存在你所说的担心,因为只有达到合作的双方或者多方共赢,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工作局面。”

5.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十x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学校布点,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实现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基本概况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xx所,其中普通高中x所,完全中学x所,职教中心x所,特教学校x所,初中xx所,x年一贯制学校x所,小学xx所。县(镇)xx所,乡(村)xx所。现有初中生xxxx人,小学生xxxxx人。县(镇)xxxxx人,乡村xxxx人。xx个乡(镇)教学点共有x所,x—xx名学生x所,xx—xx名学生x所。全县现有初中教师xxxx人,小学教师xxxx人,县镇xxxx人,乡(村)xxx人。

三、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标

布局调整工作按照“科学布点、精简数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进行。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校网点布局的实情,共规划调整x所教学点,将现有x所小学教学点按家长需求在xxxx年x月xx日前正式实施撤并。做到布局合理,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x县x乡民主小学教学点(现有学生x人,教师x人),在xxxx年x月将原有学生xx人和教师xx人按家长需求撤并到x县x乡中心校。

五、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县长担任组长,县教育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布局调整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局长担任,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级落实责任,协调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各项问题。

(二)加强调查研究。各成员单位要严格遵循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深入基层,调查论证,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布局调整的各项工作。

(三)扎实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资源。要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配备好相关的生活设施设备,做好各教学点建设工作,确保农村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撤并学校土地、建筑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并对撤并学校作为幼儿园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用地提出具体意见。

(四)加强政策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义、政策和有关要求,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促进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开展。

6.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六

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汇报

省审计厅: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边沿结合部,东邻浙江省一开化县,北界安徽省休宁县,南接德兴市,西连景德镇市,西南与乐平市毗连,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54公里,县域呈椭圆形,总面积2947.5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田少,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偏僻山区,东北部层峦迭嶂,以鄣公山最高,海拔1629.8米,旧有“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说;西南部丘陵绵亘,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米。

婺源现辖1个街道办、1个工业园区、10个镇、6个乡、171个行政村、1802个自然村。2011年底,全县有120695户、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镇所在地28763人、乡所在地6439人、其他农村23510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13.29‰,人口密度123人/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收入6098元。

婺源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历代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素有“书乡”之称。古时,读书之风颇盛,兴办的书院、义学、社学和馆塾较多,“十家之村,不废诵读”。至2011年,全县共有学校42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1所、初中16所、一贯制5所、小学315所、幼儿园8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有69617人,其中高中6407人、初中13108人、小学34472人、幼儿园13019人、特殊教育55人、中等职业2556人;教职工3619人,其中高中608人、初中934人、小学1489人、幼儿园489人、特殊教育6人、中等职业93人。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情况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

2006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66所,初中2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10所、乡政府所在地9所、其他农村初中3所)、小学341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2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51所、教学点274所)。在校学生35422人(其中小学21863人、初中13579人),寄宿生15346人(其中小学5175人、初中10171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03人、初中1080人),生师比13.7(其中小学14.5、初中12.6),平均班额32人(其中小学26人、初中53人),校均覆盖人口数934人(其中小学1002人、初中13671人),生均占地面积26.2平方米(其中小学21.2平方米、初中34.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7平方米(其中小学7.6平方米、初中10.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632.75万元(其中小学262万元、初中371万元)。

2011年婺源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337所,初中22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1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6所、其他农村初中6所)、小学315所(其中县政府所在地4所、镇政府所在地9所、乡政府所在地5所、其他农村小学43所、教学点254所)。在校学生47580人(其中小学34472人、初中13108人),寄宿生22793人(其中小学11650人、初中11143人),专任教师2583人(其中小学1598人、初中985人),生师比18.4(其中小学21.6、初中13.3),平均班额39人(其中小学36人、初中49人),校均覆盖人口数1075人(其中小学1150人、初中16464人),生均占地面积21.9平方米(其中小学15.4平方米、初中39.1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其中小学5.6平方米、初中14.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328.49万元(其中小学648.31万元、初中680.18万元)。

2006年以来因布局调整而撤并学校35所,其中初中5所、小学30所,学生数增加12138人、师生比增加4.7、校舍建筑面积增加73795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1828.5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增加695.74万元。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及调整情况

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2001年2月婺源县制定了《关于婺源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1年撤并85所、2002年撤并42所、2004年撤并41所、2005年撤并16所、2006年撤并6所、2007年撤并5所、2008年撤并9所、2009年撤并15所。

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从2001年开始婺源县实际撤并情况:2001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4所,2002年撤并小学42所,2003年增加小学13所,2004年撤并小学41所,2005年撤并小学16所,2006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4所,2007年撤并初中2所、小学3所,2008年撤并初中1所、小学8所,2009年撤并小学15所,2010年和2011年没有撤并学校。

4、教育经费总体情况

2006年财政收入1856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0635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84%,财政支出39521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772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7425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4.1%,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8.79%,国内生产总值278653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77%。

2011年财政收入51100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16218万元,经常性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2%,财政支出118362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1305.2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4586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同期增长60.37%,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77%,国内生产总值56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5.57%。

二、布局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适应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情况

婺源县2001年有23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33330人、其中县城41022人,城镇化率18%,人口出生率0.012‰;2011年有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62200人、其中县城91889人,城镇化率39.42%,人口出生率0.013‰。从数据来看,乡镇撤并30.4%,行政村撤并14.5%,人口增长8.7%,县城人口增长123.99%,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

2、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扩大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显示,通过布局调整撤销了一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并将规模小的村完小高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大幅度上升,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改善布局点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学设备。近年来,我县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相结合,节约了大量补修费用,集中资金建设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校舍,增加了大量教学实验设备与文体设施,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年以来,生均校舍面积由5.4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价值由437.73万元增加到1328.49万元,教学用计算机由369台增加到2041台。

3、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情况

2001年以来,退学人数大幅下降,由177人到2011年无辍学;升学率由84.56%提高到90.02%;小学语文及格率由93.45%提高到98.49%;初中语文及格率由46.91%提高到68.67%;初中数学及格率由48.71%提高到66.51%;初中英语及格率由47.22%提高到65.09%。布局调整之前,许多学校规模小,教师少,学生上课和师生宿舍都在危房中,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学生们享受不到现代化教育,硬件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点即使安装了电教设备也限于老师的技术和教学观念而无法应用于教育教学,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有上过英语、信息技术课,有的甚至音乐、美术课也没上过。布局调整后,学校用节省的资金添置计算机和教学用品设施,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设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全县学校按规模大小不同相应配置了图书室、阅览室、光盘播放设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学校还引入宽带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能紧跟时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师资水平和教职员工待遇提高情况

从2001年到2011年师资水平有了大的提高,专任教师本科毕业由136人增加到828人、专科毕业由942人增加到1072人、高中毕业及以下由1658人下降到685人;专任教师中学高级由22 人增加到273人、中教一级由204人增加到373人、中教二级及以下由580人下降到286人、小学高级由由365人增加到868人、小学一级及以下由1219人下降到535人;未评职称人数由346人下降到248人;教职员工的年平均工资由8680元增加到44655元,同时教师的“四保一金”(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也全面落实到位。

三、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县镇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及办学情况

2006年以后婺源县县城学校布局调整启动“四建三并二迁一收购”工程,优化城区学校布局。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城区学校占地面积小,运动场地紧,就学压力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异地建设天佑中学,征地新建詹天佑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县幼儿园,扩地扩建职业学校,同时收购民办实验学校为国有,更名紫阳三小。规划天佑中学建成后,将婺源中学及城郊的武口中学,潋溪中学三校整合搬迁到原天佑中学,紫阳一小相应迁入婺源中学老校址。这样,不仅城区学校从高中到幼儿园在校容上完成了升级换代,而且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007年,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天佑中学交付使用,同年,婺源中学等三校(婺源中学、武口中学、潋溪中学)如期整合并顺利搬迁;2008年,经县委、县政府反复与创办方商榷,投资600万元成功收购民办实验学校,更名为紫阳三小;2009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做开发商的工作,投资1500万元,将已拍卖出让的婺源中学老校址重新收购划转用于紫阳一小搬迁;2010年,投资850万元的县幼儿园喜迁新园,投资1000万元的职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并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2600万元的詹天佑小学也于2010年正式开学。

2、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管理滞后情况

布局调整实施后,教学资源投向县城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忽视投向学生较少的农村边远教学点,造成教学点建设和管理滞后。一是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是民师转编的,教学水平也不高,学校又无办公室、无教师住房,年轻人不愿去边远教学点任教,造成教学点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素质教育难实施。二是多数教学点校舍是七八十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且多数是危房,安全隐患大。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实现,从2001年到2011年计算机只增加7台、没有一个达标实验室。

3、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不足,管理不到位情况

布局调整后,为确保学生安全,各小学不得不要求路途较远的四年级以上学生住校。但是从抽查的学校来看,生均住宿面积不足2m2的学校占60%,其中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还是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改造而成,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稍有不慎,易酿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许多学校在校用餐的学生人数少,不具备开办食堂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老百姓家中搭伙蒸饭,或学生合伙请厨师蒸饭,不管冬夏都吃从家中带来的冷菜,冬天菜冷难下咽,夏天菜易变质影响学生健康。学校开办了食堂的,也有80%的学校生均食堂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有的甚至在露天用餐。由于年龄尚小,许多学生在校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得不安排专职生活老师进行照料,一方面增加了开支,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师资更加不足。

4、学生交通及安全情况

2001-2002年随着布局调整的深入和税费改革的开始,婺源县清退936名代课教师,撤并了127所学校(含教学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一些偏远山区的学生遇上了上学远、上学难的新问题。由于我县的特点是“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没有公路,走的是小山道,过的是小木桥,许多山区学生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不得不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学校上学,一些学生疲于往返上下学途中奔波,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辍学。

5、停办学校校舍及其他资产管理和处置情况

虽然依据婺源县委办、政府办转发《婺源县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婺源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婺办字[2005]15号)精神,历年来各级政府、行政村及村小组划拨、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以及社会捐赠等各渠道形成的政府办学校所拥有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由学校占有和使用,但是由于学校撤并、危房停用等因素而闲置的校舍有28081.1平方米,学校拥有的学农基地(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面积达6706.73亩。已撤并教学点的闲置资产部分被村组用于办公、有些被安置村民居住、有些被村组或居民占用存放杂物,学校长期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利导致资产流失,严重的已被村组出售。学农基地多数无证或无协议,产权不明,大多数空置、荒芜或被占用,有些退耕还林无人管理无收益,存在学校资产管理无政策依据、资产管理难度大、流失严重等问题。

6、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情况 2004年以来上级下达的布局调整专项资金有106万元,其中2004年40万元、2006年46万元、2007年20万元,重点改造了清华中心小学、许村中心小学、朗湖小学、詹天佑小学、婺源中学、江湾中学等学校的校舍。

7、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情况

布局调整以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到邻近的完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由于路程远只能住校或在外租住,有的家长见孩子年龄太小选择了“陪读”,初步统计全县约有300名学生是家长陪读的,在外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的吃住,从走访调查的22名家长陪读的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来看,人均年增加家庭费用达6000元。孩子原来在近处上学时,吃住在家里,父母比较放心,不仅可以节省开销,早晚还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现在孩子住校,孩子的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长还得放下农活照顾孩子,使农村家庭负担加重。

8、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编制情况

2002年代课教师清退后,人事编制部门只按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各乡镇教师总数,小学师生比为1:23.5,初中师生比为1:19.7,而大多数小学教学点学生数都只有10人左右,不够1个教师编制,导致到各乡镇具体教学点出现缺编少人现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农村中小学出现了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许多乡镇因师资不足,不得不挤用学校公用经费或其他方式聘请代课教师,造成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全县仍有代课教师236人,其中学校聘用202人、村民聘用22人、村小组聘用3人、村委会聘用1人、村校共同负担2人。

四、建议

1、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四年级以上学生全部撤并到中心小学的乡镇很少,有的乡镇因为办学条件、师资等原因,无法将布局调整实施到位;而有的乡镇其中心小学教学楼能容纳全乡(镇)四年级以上学生,群众也支持学生进行布局调整,可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而无法实施。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具备布局调整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的乡镇能将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建议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村村通公路”工程早日实现。学校主动邀请班车到学校或政府统一安排校车定时、定点接送学生,遇学校临时改变作息时间应及时通知家长,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黑车、无营运资格车辆,不超载乘车;遇雨雪天气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放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并通知家长到学校接学生放学或安排教师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往返途中安全。

3、建议政府在制定教师编制时充分考虑山区特点与学校实际,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一是对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执行统一的1:23.5的师生比配备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让所有学校都有较为充裕的师资(其中学生数在20人收下的学校最少应有1个教师编制名额,有1—3年级的不足编的学校有2个教师编制名额),使每个教学点都有教师,每位农村教师的工作不会超负荷;二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原编制基础上增加生活教师的编制配备,确保每所寄宿制学校都有1名以上专职生活教师;三是建立偏远山区教师补助基金,解决山区教师的生活补助问题,让他们扎根山区,安心从教,保障教学点的师资水平;四是从2001年到201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变化看,30岁以下由894人下降到529人,而51岁以上由402人增加到605人,可以看出近些年教师队伍老化严重,年轻的教师补充不足,原民办教师转编的全部处于51岁以上年龄段,大多数又都分布在教学点。

7.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七

城镇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重点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 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

河南省要求市、县财政调整支出结构, 重点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倾斜。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 撤并学校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要“物随生走”。农村可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经费管理方面, 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生均公用经费等做到“钱随生走”, 减轻流入学校的经费压力。

8.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八

一、玉溪经济社会、教育基本情况

2008年底,玉溪市总人口为213.9万人,完成生产总值596.1亿元;财政总收入23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

据2008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45所,其中,大学2所、中专3所、成人中专8所、普高22所、职高9所、初中99所、小学617所、幼儿园18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19 801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7%;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7%;在职教职员工26 532人;全市校舍面积372万平方米;全市教育系统固定资产26.3亿元。

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1.加大力度,逐步减少“一师一校”。针对农村山区学校布点过多、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低等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发展模式,实施集中办学”的整体思路,积极推进“教学点向村完小集中,村完小向中心校集中”的两级办学发展模式改革,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科学布局、集中办学、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采取“减校增效,撤小强大”的措施,加大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使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小学学校数由1995年的702所减少到2008年的617所;小学教学点由1995年的1 356个减少到2008年的124个,校均规模由284人提高到323人。收缩校点、调整布局的做法为全省提供了借鉴经验。

2.逐步调整初中布局。“普九”期间,为了解决就近入学的问题,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初级中学。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特别是山区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部分乡镇适龄人口较少,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较低的问题逐步显现,加之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书读”逐步转向了“读好书”。玉溪市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调整初中布局,跨区域整合资源,提升初中办学水平,推进初中均衡发展”的思路:一是对距离较近且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进行合并;二是把质量和效益较差的初级中学并入优质初中。2000年至今,初级中学已由109所减少到99所,校均规模由878人提高到928人,办学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3.整合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加之后的上学需求,市政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采取新建、扩建、搬迁重建等措施,切实解决了部分县(区)中心城区九年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大班额”现象。2000年以来,投资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投资100万元,新建占地l3亩、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600人的通海县秀山二小;投资250万元,扩建占地30亩、规模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400人的易门县龙泉二小;投资1 123万元,整体搬迁新建占地面积33亩、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 800人的峨山县双江中学等。启动实施了红塔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工程,目前玉溪一小与东风小学实现了合并办学;玉溪工业学校、财贸学校、技工学校完成三校合一,玉溪卫校与市商干校、财贸学校老校区整合为一,玉溪二职中与一职中、红塔区进修学校整合为一;聂耳小学、红塔区三幼与部分学校的整合正在有序推进中。按照《玉溪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实施方案》,通过优化整合,红塔区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可容纳学生数增加5 000人,中职校可容纳学生数增加10 000人。

通过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做到了“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教育机会的均等公平,有利于控辍保学工作,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重组优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编制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按照《校安工程规划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云校安发〔2009〕1号)的精神,玉溪市根据从1998年开始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至今的实际情况,深化对校安工程布局调整、规划的认识,以“两集中”为重点,坚持“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有利于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规模效益。遵循“六项原则”,即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依据生源地定布局的原则,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集中建校的原则,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到“七个结合”,即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形成校安工程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与建设寄宿制学校相结合。按照这个总体要求,积极组织教育、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调研,科学制定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规划,严格执行县(区)初规、市级初审的程序,层层审核把关。校安工程规划按照《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要求的“三图”、“四表”统一进行装订成册。根据校安工程规划,全市长期保留中小学校613所,中期保留79所,短期保留87所,当前计划撤并34所。

9.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九

发展目标和布局结构调整方案

景村镇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以此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随着洛南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形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洛南县教育厅提出四项目标任务: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500人左右。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

或学生规模达不到3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为确保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任务完成,洛南县将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各级教育部门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

10.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十

二、教育管理创新做法及取得成绩

1、本校的《走进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上、中、下)顺利出版,下学期正式开课;

2、和平中心学校“3127”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并全面推广;

3、中学成功召开初三学生誓师大会,给初三学生颁发邀请函,开展了“校长室做客”活动;

4、各校了成立音乐、美术、书法兴趣小组;

5、和平中学办学理念形成:以“和平中学”的“和”字为价值核心,提炼打造“和中”精神,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即和衷共济,创优异成绩;和谐发展,办特色学校。

11.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十一

一、实行学生“寄宿制”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园区小学分布点过多过散,办学效益低,学生生源不足,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从而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提出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构想。撤并村组把原来靠近学校,就近读书的固有模式打破。仅中心小学就先后撤并了永华、夹堆、套稍、徐李、东坝等学校。最远的学生达八公里,大部分在3~4公里之间,每天接送给许多家庭带来不便。许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人照看孩子。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做好义务教育的同时,能够尽快解决孩子的食宿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另外农村寄宿制更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和谐社会的关怀精神,它在让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方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关怀的港湾。加之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硬件投入的增加为小学生“寄宿制”带来必要的保证。

二、强调以校为家,实行住宿管理

由于学生年龄小,在生活方面给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的同时,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所调查的寄宿生中,58.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会告诉朋友……15.5%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最后是告诉父母。寄宿制学校采封闭式管理,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等;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那些比较孤僻和内向的小孩,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回到家后自然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造成可怕的亲情危机。所以,老师要细心的呵护他们,耐心的聆听他们的心声,从心底去关心他们,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充当好老师父母的角色。

三、强化学校后勤服务,是“寄宿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制度建设是规范后勤管理十分重要的建设。制度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告诉人们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它能够使职工的行为符合发展需要的轨道。如在学校后勤管理上坚持校园“巡视制”、后勤服务“回访制”,后勤人员常深入实际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热情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坚持每周到年级走走,主动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主动了解老师的心声,听取老师的意见,做到上传下达,不流于形式。

2.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人是最活跃、最重要,也是增量系数最不可估量的资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后勤管理急需的是既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又熟悉教育规律和师生需求的人才。

首先后勤管理要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制。把全员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实行全员培训是人力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部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

其次,努力培养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后勤从事的虽然是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和为学校教学、师生生活、校园环境等服务性工作,却一直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后勤工作服务的是广大师生,保障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它关系的是师生的情绪,保障的是学校的稳定。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取得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理解支持的必要条件。

3.不断强化后勤服务措施。学校后勤由其特殊性,在食堂设备与环境卫生、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与监督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人人有责,事事有人负责。

四、针对小学生实行“寄宿制”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实行估计素质,是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新生事物。我通过调查了解对学生“寄宿制”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硬件投入。虽然学校竭尽全力解决住宿生的住宿与吃饭问题,但由于布局调整力度大,学校除了满足学生教学用房外,尚缺少财力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和食堂数量,学校容纳不下给更多的学生,出现了部分学生寄宿校外农家。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安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投入,同时提高容纳能力。

注意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办学。农村小学寄宿制是个新生事物,学校要有一定的适应和摸索过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食宿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一些后勤保障还跟不上。

12.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十二

一、调查对象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意见、态度和民意趋向

1. 关于总体布局是否合理问题

对“你认为目前我县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这一问题, 回答“合理”与“总体合理”的占到54.8%, “局部合理, 总体不合理”的占25%, 认为“不合理”的仅占1%。

对“你认为你所在乡镇中小学怎样调整才能最合理”这一问题, 有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小村办初小, 高小学生在中心学校上寄宿制小学”, 56.2%的选择了“在小学附设幼儿园”, 43.8%的选择了“初中办在中心乡镇”, 34.1%的选择了“高中办在县城”, 25.3%的选择了“设立中心学校”, 16.3%的选择了“撤销村教学点”。

这些回答说明群众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理解和支持的, 认为全县中小学布局总体是合理的, 多数群众对撤销教学点, 小村办初小, 中心学校办成寄宿制, 保留乡镇初中, 高中办在县城, 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抱有较大期望。

2. 关于布局调整的重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原则和前提问题

对“你认为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要解决的重点”这一问题, 52.9%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村教学点, 44.7%的认为是学前教育, 37%的认为是高中 (含职高) , 15.4%的认为是初中, 13%的认为是中心小学。

对“本次中小学结构调整应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 有57.2%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教学条件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不适应问题”, 49.5%的认为是“教学条件简陋与基本教学保障不适应的问题”, 29.5%的认为是“校舍闲置, 师资富余与生源不足的问题”, 14.4%的认为是“校舍和师资力量不足与生源爆满的问题”。

对“布局调整要坚持的根本原则和前提”这一问题, 认为应坚持“均衡发展, 群众满意”的占53.4%, 认为“合理布局, 适度集中”的占43.8%, 认为“先建设后调整, 坚持标准化”,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就近建校, 方便群众”三项的都在31.7%至38.5%之间。

以上数据反映出被调查对象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一些原则立场: (1) 在各个层面上需要调整的首先是名存实亡的教学点; (2) 需要加强的首先是农村幼教事业和高中 (含职业高中) 教育; (3) 调整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条件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不适应的科学发展问题; (4) 调整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 均衡发展, 群众满意。

3. 关于寄宿制与家长负担问题

对“你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寄宿制持何种意见”这一问题, 69.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应该推广, 但学校要具备必要的条件”, 30.8%的选择了“应该”, 14.4%的选择了“不必推广, 学校应重点做好教学工作”, 5.3%的选择了“不应该”。

对“推行寄宿制后, 你对孩子上学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 57.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和其他家长一样, 让孩子寄宿”, 28.4%的选择了“孩子太小, 不能寄宿, 我会按时接送”, 另有5.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孩子太小, 离不开父母照顾, 念不成书就不念了”。

这一部分的问题比较具体, 民意也很集中:高小以上学生可以寄宿, 但学校必须具备寄宿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 国家、社会、家长各方面的负担要合理,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农民负担, 或者造成学生辍学。

4. 对新建学校向县城和中心乡镇集中的建校思路的意见

对“你对‘新建高中向县城集中, 初中向县城或者中心乡镇集中, 小学向乡镇集中, 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新思路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 51.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不要搞一刀切”, 50.5%的认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应该这样”, 17.3%的认为“与建设新农村大政方针相矛盾, 应调整思路”, 3.8%的持“无所谓”态度。

群众对新办学校适度向条件优越﹑人文氛围浓厚的中心城镇集中是理解的, 但又反对搞任何形式的“一刀切”和瞎折腾。

二、由于出发点和利益不同, 不同调查对象所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

1. 不同职业所持观点不相同

在学校总体布局结构是否合理部分, 对问卷提出的“你认为目前我县中小学布局合理吗?”的问题, 有100%的农民和71.4%的学生认为“合理”或“总体合理”, 而教师和其他干部仅有11%和15.2%的认为“合理”;有41.1%的教师和28.2%的其他干部认为“局部合理, 总体不合理”, 而认同这一观点的农民和学生却为0和16.1%。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学生和农民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上学方便与不增加新的负担, 教师和其他干部重点想的是办好高质量教育。

在结构调整的重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原则和前提部分, 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所关注的焦点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 对“你认为我县中小学要解决的重点在哪个环节”问题上, 分别有54.8%、60.7%、41.3%的教师、学生、其他干部认为是“教学点和村学”, 而农民认同这一观点的仅有5.4%。因为农民主要怕“一刀切”, 不顾他们实际困难, 撤销村学教学点, 孩子上学不方便而不愿认同。

2. 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的群众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不同的期待

在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的乡镇的群众, 对建办寄宿制学校、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扩大高中教育规模、保留乡镇初中等问题上意见较一致。在经济条件差和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的群众, 则反映出并不富裕的农村干部群众对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提高效益的矛盾心理, 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期待依然是方便和不增加负担。而在即将与县城融为一体的乡镇的群众, 调查对象对政府调整中小学布局表现出较大热情, 他们把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农村幼儿教育和高 (职) 中教育规模的扩大上。

三、结论

1. 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要让干部群众明白目前“橄榄球”式的中小学结构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比重大, 处在两头的农村幼儿教育和高 (职) 中比重小) 、倒金字塔式的生源结构 (小学生源减少, 高中、初中生源还处在高峰期) , 这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 要使每个干部群众都明白,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是遵循按规律办学的必由之路,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愿望的客观要求。

2. 顺应民意, 确保重点, 使全县中小学教育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质的飞跃

从调整工作一开始就要防止简单重组、一撤了事的做法, 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不流失;要确保高 (职) 中教育规模再扩大, 学校再增加;要全力以赴加强幼儿教育, 在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 要将教育投资适度向寄宿制学校和高 (职) 中倾斜, 努力改善师生的食宿和教学条件;要向初步具备现代化教育条件的学校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 把这些学校做优做强, 吸引优质生源。

3. 大力提倡, 积极引导, 创造条件, 稳步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幼儿园建设是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 也是工作中绕不开的难点。寄宿制首先是建好能够让学生寄宿的学校, 以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条件、优质的教学吸引学生和家长, 让家长放心、满意地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否则, 不仅寄宿制推行不开, 还可能会造成学生辍学。不论寄宿制学校, 还是农村幼儿园, 都需考虑炊事员、保育员﹑保安员﹑校医等辅助岗位编制和保障问题。政府应该大力提倡, 积极引导, 创造条件, 稳步推进, 平稳发展。

4. 在制订方案和指导工作时, 要充分考虑群众意见, 遵循以下原则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均衡发展, 群众满意, 先建后撤, 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 防止顾此失彼;坚持现代化办学理念与基本县情相结合, 反对脱离实际的乱攀比;坚持主动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理念, 克服完任务的被动交差思想。

13.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十三

来源:黄政办发〔2011〕27号

【摘要】

《方案》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实施步骤:

●2011年,主要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设计,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黄冈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黄州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2012-2013年,全面实施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2014-2015年,重点加强市区学校的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正文: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方案的通知

黄政办发〔2011〕27号

黄州区人民政府,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方案

为了做好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调整黄冈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议案》的办理工作,实现市区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理顺体制、科学规划、改革创新,推进市区教育事业优先、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提升市区龙头地位,改善市区人居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整体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区学校布局合理化、规模适度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三、基本原则

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市区一体,整体联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财政为主,多元投入。

四、工作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务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专家团队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并完成市区学校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市区群众、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布局调整规划进行评审,向社会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权威性。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市区学校办学体制,探索市区学校统筹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按照“规范简洁,科学高效”的原则,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完成市直、黄州区、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教育合力。同时,理顺启黄中学和黄冈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制。

(三)优化学校布局。在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重点是实施老城区学校“改造、扩建、撤并、迁建”工程,加大对黄州中学、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考棚街小学、区实验小学和区实验二小等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布局,解决老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交通拥堵问题,初步实现市区教

育均衡发展。

(四)做好新城预控。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优先考虑各类教育教学机构设施布点,做好新城区特别是城东新区学校远期预控和建设工作,加强教育用地预留控制,使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布点科学合理。启动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备和建设工程,使新建学校起步快、起点高、环境优。

(五)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改造力度,切实做好扩建学校的周边土地控制征用工作,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六)合理定额定编。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核定市区现有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解决学校规模超负荷和班额严重超标等问题;按政策规定和学校运行要求重新核定市区学校教师编制,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实现市区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五、实施步骤

(一)2011年,主要完成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设计,启动市、区学校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

1、完成并颁布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

2、完成启黄中学、黄冈外校办学体制改革;

3、启动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4、完成黄州城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5、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6、启动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7、启动老城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8、根据城东新区规划,做好城东新区教育用地预留规划;

9、启动并部分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2012-2013年,全面实施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完成市区部分学校的整合工作。

1、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2、完成市区D级危房改造工作;

3、完成老城区部分学校的整合;

4、加大迁建学校的建设力度;

5、基本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启动城东新区新建学校的筹建工作;

7、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三)2014-2015年,重点加强市区学校的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实现市区学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1、完成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

2、完成市区学校“改、扩、并、迁”工程;

3、基本完成城东新区新建学校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附后。

(二)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并优先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和资金。四是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置换管理,将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并在土地置换、安置补偿、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五是争取社会资金参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

(三)及时督办验收。市政府加大对议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办力度,加强对议案办理的过程管理,定期向市人大报告议案的办理情况。制定议案项目验收办法,组织力量对议案项目进行验收,做到完成一个,及时验收一个。项目验收按照自下而上、分级管理的原则,由项目建设(承办)单位逐级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议案实施期届满后,市政府将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并邀请市人大及部分人大代表,对议案办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名单及成员单位职责

组长:刘雪荣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王静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梅香雪市政府副市长

黄祥国市政府副市长

成员:方成市政府副秘书长

方光明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新佳市政府副秘书长

余友斌黄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吴佑元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万亚平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

王万福市编办主任

潘咏华市发改委主任

王建学市教育局局长

宋兰萍市财政局局长

姚涛市地税局局长

骆效崇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孙楚强市人社局局长

黄强胤市住建委主任

喻长友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王永忠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叶俊甫市审计局局长

张际伟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刘劲松市城投公司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黄冈市教育局,王建学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以标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黄州区人民政府:按照市区一体、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实施布局调整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做好辖区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有关工作。

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市区一体、统筹发展的要求,认真实施布局调整规划,负责做好辖区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有关工作。

监察局:负责监督学校撤并、校产转移、资产处置、项目建设经费使用行为,查处学校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编办: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合理核定落实市区学校教师编制。

发展改革委:负责将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先市区调整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审批。

教育局:负责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方案的拟订、实施等日常工作,协调市区有关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财政局: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做好相关经费测算、补助和调剂工作,为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地税局:加大市区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做到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

公安局:负责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过程中社会治安和稳定工作。

人社局:建立完善教师补充、流动机制,配合做好布局调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

住建委:加强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建设管理,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费优惠政策。

国土资源局:做好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用地的规划、预留控制和划拨工作,优先保证教育用地。

人口计生委:负责对市区分年龄学龄人口作出科学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相关信息资料。

审计局:负责布局调整学校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审计工作。

城乡规划局:将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整体规划,做好布点选址、建设规划、协调用地等工作。

14.南村中学布局调整汇报 篇十四

泽州县南村镇中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泽州县南村镇迎宾路,是一所镇办八轨制初级中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2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教代会、学生会和六个教研组。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1494人,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拥有省级教学能手5人,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1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3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县级教学能手9人。

二、经费使用情况

2006年以来,我校接受上级补助经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276000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添加基础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理化器材、体卫器材等3009753.94元。学校陆续建成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医疗室、微机室、体育器材室、理化实验室、电教室等,兴建了300米跑道的运动场、446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800平方米的食堂餐厅、500平方米的师生停车棚,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各个教研组、处室配备了计算机,建成了局域网,开通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学生在校管理

我校担负着全镇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服务半径约7.2千米,服务人口35000余人,属于学校服务范围内的学生基本能够保证全员入学,并严格控制流失率。现有在校生1494人,住校生458人。学校严格按国家规定开足开全课程,加上地方和校本课程七、八、九年级分别开设12、13、12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们竭尽全力为学生服务,改善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在伙食费(每人每月135元)较低的情况下,尽最大能力改善伙食,制定了食谱。另外,根据国家政策从6月1日开始,为学生增加了营养餐,每周“三奶两蛋”,确保学生吃的饱,吃的好。

强化安全管理:我们制定了各项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和预案,同时层层签定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加强了对学校空闲时间段的管理,利用升国旗、班会、安全纪律教育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坚持门卫值班制,保证时时有人在,事事有人问,并做好来人登记;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全面性的安全大排查,由总务处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坚持每天领导带队值班,分为四个值班组,轮流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

四、学校收费情况

学校严格落实“一费制”政策,严禁任何老师以任何名目向学生征订资料、收取费用,严格按照市、县教育局和物 价局的要求,收费项目在校园内公布,印发“收费卡”,学生人手一份,接受家长监督。

五、办学特色及成效

我们本着“巩固、提高、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学校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应用,实施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光盘,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互动式教学,推出了“三三七问学大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注重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学校文化凸显“绿色、环保、人文、安全”的建设理念,在环境治理、德育养成、学风培养、安全防治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先进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绿色学校”、“中小学校园资源库建设二等奖” ;市“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养成教育示范校”、县“素质教育名校”等荣誉。

六、存在困难和建议

1、学校总控室建设缺口较大,设备配置不全。

2、学校网站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维护,相关教师有待接受更专业的培训。

15.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篇十五

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早胜镇地处宁县南部,东与良平乡接壤,南接中村乡,西与焦村乡隔沟相望,北与春荣乡以川为界,全镇总面积106.37 K㎡,共辖17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490人,其中农业人口40379人。

教育布局结构受建设初期“一村一校”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教学点多、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浪费、整体水平不高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相当一部分完全小学在校学生将陆续降至四五十名,按照现行学校经费体制及教师编制标准,这些学校一是经费短缺,二是师资紧张。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使农村小学生同样能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根据早胜镇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整体调整学校的布局结构,利用五年的时间过度、完善、巩固,在全镇集中办2所寄宿制完全小学,2所中心点小学,5所教学点;1所中心幼儿园,6所中心行政村幼儿园。

具体计划是:

一、2010年撤并:

⑴撤并屯庄小学五、六年级(五年级9人,六年级12人,总计21人)并入清华小学,保留四年制教学点;

⑵撤并刘家小学一、二年级(一年级5人,二年级4人,总计9人)并入李家小学;

⑶撤并胡家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7人,四年级7人,总计14人)并入李家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⑷撤并沟圈教学点一、二年级(一年级3人,二年级5人,总计8人)并入院子小学;

⑸撤并谭腊教学点三、四年级(三年级9人、四年级7人,总计16人)并入遇村小学,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

全镇保留六年制小学14所,教学点5所。

二、2012年:

建办早胜寄宿制小学,覆盖北街、南街、遇村、谭腊4个

行政村,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

⑴并入早胜小学学生857人:其中一年级103人、二年级

139人、三年级175人、四年级145人、五年级146人、六年级149人。

⑵并入南街小学学生166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

5人、三年级30人、四年级25人、五年级27人、六年级34人。

(3)并入遇村小学3-6年级学生77人:其中三年级23人、四年级18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23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9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20人。(谭腊教学点1.2年级10人并入遇村教学点)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1所,六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5所。

三、2013年:

建办清华寄宿制小学,覆盖清华村、郭铺村、院子村、樊

村、来远村、西头村、六个行政村;学生数达到677人。

⑴并入清华小学学生143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级20

人、三年级15人、四年级21人、五年级31人、六年级35人;

⑵并入郭铺小学学生122人:其中一年级19人、二年级1

2人、三年级20人、四年级24人、五年级20人、六年级27人;

⑶并入院子小学学生130人:其中一年级22人、二年级3

3人、三年级23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14人、六年级19人;

⑷并入樊村小学3-6年级学生95人:其中三年级36人、四

年级2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20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6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20人。(刘畔教学点1.2年级12人并入樊村教学点)

(5)并入来远小学学生117人:其中一年级21人、二年

级23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11人、五年级18人、六年级19人。

⑹并入西头小学3-6年级学生70人:其中三年级16人、四

年级13人、五年级17人、六年级24人。保留1、2年级教学点35人,其中一年级13人、二年级22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所,六年制小学5所,教学点6所。

四、2014年:

建办南北中心点小学,覆盖南北、尚家、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达319人。

(1)并入李家小学3-6年级学生132人:其中三年级32人、四年级36人、五年级37人、六年级27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7人,其中一年级14人,二年级23人。(胡家教学点11人并入李家教学点)

(2)并入南北小学103人:其中一年级15人、二年级18人、三年级17人,四年级29人、五年级13人、六年级11人。

(3)并入尚家小学3-6年级学生84人:其中三年级27人;四年级20人、五年级19人、六年级18人。保留一、二年级教学点,学生数35人,其中一年级16人、二年级19人。

建办大庄中心点小学,覆盖大庄、屯庄、寺底三个行政村,学生数335人。

(1)并入寺底小学144人。其中一年级28人二年级23人、三年级26人;四年级22人、五年级30人、六年级15人.(2)并入大庄小学145人。其中一年级25人、二年级20人、三年级28人;四年级28人、五年级22人、六年级22人。(葡萄沟教学点9人并入大庄小学)

(3)并入屯庄小学教学点学生46人。一年级15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9人、四年级9人。

全镇保留寄宿制小学2个,中心行政村小学2所,教学点5所。

四、2015年建办:

1.早胜中心幼儿园,学生数达240人,覆盖南街村、北街村。

2.建办李家幼儿园:学生数达140人,覆盖李家村、曹家村。

3.建办南北幼儿园:学生数130人,覆盖尚家村、南北村、寺底村。

4.建办大庄幼儿园:学生数120人,覆盖大庄村、屯庄村。

5.建办清华幼儿园:学生数150人,覆盖清华村、郭铺村。

6.建办院子幼儿园:学生数达120人,覆盖院子村、樊村。

7.建办西头幼儿园:学生数达150人,覆盖来远村、西头村、遇村。

16.同德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简介 篇十六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办学现状调研报告最近,笔者调查了肥西县铭传乡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该学区的学校布局调整促进了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重组,撤并学校与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相结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改善了办学条件。布局调整使有限的师资相对集中,缓解了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师资不足、学科不配套、课程难以开齐等一系列矛盾,也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推动了学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是部分学生身心负担加重,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情况铭传乡南分路学区1996年实现“两基”达标,有小学16所,在校生2502人。随着农村计生成果日渐显现、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工子女随迁人数增多,学区内适龄儿童逐年减少,至2001年秋季,小学在校生下降到1800人,到2010年,小学生不足1000人。出现不到5人的小班、不足30人的小学校。调整学校布局,通过并校使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集中,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南分路学区小学布局调整从2002年开始,经历了两个阶段,共撤并小学11所。第一阶段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首次实施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期间,于2002年、2003年结合校舍危房改造,撤并了5所村小。第二阶段是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了乡镇中心校,政府实施校安工程期间,于2006年至2010年间,再撤并6所村小。保留的众兴、南分路、潜山、共和、井王5所小学分布于学区的东、中、西三片,且位于街道(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点,人口相对集中,生源比较稳定。

二、布局调整后面临的新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身心负担加重。学校布局调整改变了几十年的“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乡”的办学格局,大多数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时的便捷、经济、安全的优越条件随之改变。南分路学区学校布局调整后小学的服务半径均值大约为6—7华里。大多数学生上下学路程增加1倍以上,约36 %学生上学路途超过5华里,上下学存在耗时长,乘车难,家长护送难等问题。

1、耗时长。学生上学路途远,每天在路上消耗时间长,消耗的体能多,影响学生的精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体质弱,步行上学十分困难。据调查,5华里以上的孩子每天上下学在途中步行约需2小时,冬季需要起早贪黑,影响孩子睡眠,遇到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更增加了上学的困难,少数学生因此厌学、弃学。表一:南分路学区小学生上学里程统计表

上一篇:某厂消防设计文件下一篇:背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