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2024-08-27

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共11篇)

1.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一

浅谈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和谐构建-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以贵州省遵义市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文本及其施行情况为例,从行文规范、实行综合式呈赠办法、增强地方政府出版物向所辖公共图书馆缴送以及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推行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中的角色和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的构建问题.

作 者:熊树华  作者单位:瑾义市图书馆,贵州,遵义,563000 刊 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年,卷(期):2009 “”(9) 分类号:C253 关键词:地方文献   呈缴本制度   地县级公共图书馆  

2.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二

1 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文献影像技术应用的现状

在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 不同特点的古籍文献需要运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古籍文献指的是有效记录历史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不同的资料, 是图书馆收藏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为了保护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不被损坏, 应用文献影像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显得至关重要。在工作实践中, 图书馆在保护古籍文献中做足功夫。以焦作市图书馆为例, 为了保护古籍文献, 我馆对古籍文献的保管条件进行严格限定, 保证古籍存放的恒温性、恒湿性, 保证环境无辐射、无污染等[2]。除了古籍存放的封闭性以外, 现在还对古籍文献的交流与流通做出限制, 用以延长古籍原本的历史寿命。一般情况下, 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传统方法修复、整理、加固、控制古籍文献起到保护文献的作用。传统的修复古籍的方法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有所突破, 但有时仍然无法有效阻止纸质古籍的破损与消亡。新技术日新月异, 图书馆能够通过相应技术将古籍文献的载体进行转换, 从而达到保护与延续文献的目的。采用文献影像技术, 能够达到长期保护古籍文献的目的, 现如今图书馆主要利用以下几种影像技术保护古籍文献[3]。

1.1 采用静电复制复印古籍文献资料

使用静电复制的方法复印古籍文献资料, 需要对复印机温度进行定量控制。温度能够对复印纸张的强度产生影响, 当温度逐渐升高时, 复印纸张中纤维素发生热降解, 纤维素的聚合度有所下降, 甚至产生分解。因此过高温度复制的古籍文献, 纸张强度会严重恶化, 纸张颜色发暗甚至失色, 不能达到复制古籍文献资料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 复制古籍文献所采用的复印机工作时的光源温度高达180℃左右, 并且含有紫外线辐射, 在复制文献过程中, 容易使文献原本被紫外线辐射, 导致损伤[4]。并且在光化反应下, 纸张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纸的强度减弱, 发生脱色, 从而导致纸变黄与变脆, 不利于古籍文献的长时间保存, 减短其文献寿命。因此, 站在保护古籍文献的角度思考, 静电复制的方法不适合保护古籍文献, 许多图书馆已经排除使用这种方式复制古籍[5]。

1.2 利用微缩摄影技术转换文献载体

微缩摄影技术指的是对中华古籍进行固定稿台上的微缩照相, 制成微缩胶片后进行曝光, 之后将微缩影像呈现在银盐感光微缩胶片上, 形成胶卷。在一定的温度控制下将其长久保存, 一般将温度与湿度控制在10℃-12℃、20%-25%之间, 这种方式保存的古籍文献质量较高且不易损坏与变质。在微缩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我国许多图书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将微缩摄影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技术。焦作市图书馆响应国家号召, 于2013年12月前对古籍文献的普及工作进行总结, 并在河南省文化厅《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通知》下达后争取省、市资金支持, 配置微缩设备, 建立文献微缩组织与环节, 对古籍文献进行统计后微缩摄影, 抢救危机古籍文化, 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焦作市图书馆入选古籍521种, 共计3370册。根据破损程度对古籍进行定级。其中, 一级破损有41种;二级破损有67种;三级破损有320种;四级破损有90种;五级破损有3种。古籍中有残本210余种, 约占古籍总藏量的2/5。我们对这些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并微缩摄影, 制成胶卷、档案史料以及科技文献微缩品。应用微缩摄影技术, 增强了我馆的文献古籍保护能力, 提高了图书馆文化的软实力。

1.3 利用电子影像技术保护古籍文献

作为文献影像技术的一种, 电子影像技术在图书馆文献保护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数字影像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文献资料的保护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近些年, 在计算机科学与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中, 光盘系统在焦作市图书馆逐渐应用。电子影像技术对胶卷保存古籍文献的易损性缺陷进行弥补, 方便深度开发微缩文献与影像技术的运用管理工作。我馆现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拍摄, 组织工作人员对文献资料进行数字相机的扫描拍摄, 获得电子影像, 长久保存古籍文献。目前焦作市图书馆虽在这方面古籍保护中有所发展, 但仍遇到一些困难。在我馆古籍摄影保护过程中, 我们遇到过文献鉴定的问题, 版本著录专业难度大, 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知识基础。在建立起的数字文献网络中,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与专业人员知识文化欠缺, 技术改进不够彻底, 容易造成文献信息的丢失与转换失败, 影响古籍文献保存的效果与质量。

2 加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文献影像技术的应用

在接下来的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 将达到原生态保护古籍文化的目标。应不断改进与完善古籍的保护环境, 尽量规避工作中产生的人为损坏, 应逐渐加强对古籍的修复与完善。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中, 国家对藏量大的古籍图书馆进行重点培养, 优先扶植珍贵藏本多的重点单位。焦作市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在古籍修复方面仍处于低级水平, 暂时未设立专业的修复设备。现阶段我馆古籍文献藏书大多源于个人捐赠, 建立书库条件有改善但仍有限, 现存古籍中三级破损占总数的0.8, 纸张发黄、变脆现象普遍。为了延长古籍文献的保护时长, 我们需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文献影像技术, 以加强古籍修复工作。

接下来工作中, 我们应将文献影像技术更多地运用到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 将该工作提到工作日程, 方便更好地对古籍文献进行保存与运用。

2.1 重视文献影像技术在古籍文献保护中的作用

图书馆主要保存印刷制品, 近年来, 现代科技高度发展, 影像文献在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文献影像技术相比印刷技术具有诸多优点, 能够突破纸制品的时空约束, 在丰富藏书类型的同时为古籍保护提供有利途径[6]。应重视文献影像技术在古籍文献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修复技术与数字化保护技术, 将濒临损失的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复制, 减少对古籍原本的磨损与接触, 更好地保管古籍文化, 延长其历史寿命。我们可以对许多珍贵藏本进行影像技术复制, 以影像制品代替古籍藏本, 在不影响信息传播的基础上保护古籍原本。应在现有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古籍文献进行影像复制, 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帮助图书馆建立古籍文献保护网, 有效地保护珍贵古籍资源。焦作市图书馆重视文献影像技术的应用, 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 利用经费配置古籍专用计算机、扫描仪以及打印机等所需设备, 在古籍原本出现的环境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安装防护窗、防盗门, 加强保安, 重视古籍藏书的安全性。

2.2 运用先进文献影像技术, 保护图书馆古籍文献

正确看待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在掌握已有技术的同时, 激励工作人员运用先进文献影像技术开展古籍文化的保护工作, 重视技术之间的接轨与结合, 保持技术的先进性。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讨论, 利用先进文献影像技术对微缩影像进行数字转换, 刻盘储存。利用各种先进软件, 做好古籍文献影像的备份工作。

2.3 加强对已有的文献影像制品的定期维护

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都会损害已有的古籍影像制品, 计算机内存中储存的影像资料会随着软硬件的损坏而消失, 记录影像的硬盘会随着时间而无法读取。因此我们应加强保护已有文献影像制品, 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为了加强维护, 促进古籍影像制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焦作市图书馆先后制定了许多古籍保护管理制度。如《焦作市图书馆古籍工作守则》、《焦作市图书馆古籍库房管理制度》、《焦作市图书馆古籍工作程序》以及《焦作市图书馆古籍工作规定》等。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具体保护已有文献影像资料, 包括文献影像制品的存放环境的选择, 房间门窗要求密闭性良好, 房屋室内通风较好, 控制室内温度在22℃ (±2℃) , 相对湿度为55% (±5%) 。防火、防盗设备完好, 具有通风及空调设施。有给、排水设施以及加热用的电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保存微缩胶片时应使其远离有害气体, 密封保存, 净化库房空气, 减少尘埃造成的化学物污染, 避免胶片擦伤造成影像损毁。定期清洁微缩胶片, 保持干净, 提高胶片的可读性。在保管影像制品时, 应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保管, 避免包装物老化造成影像制品受损褪色。定期对文献影像制品进行检查, 防止出现不为人知的制品老化, 延误时机, 损坏珍贵的古籍文献。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古籍文献, 通过辨别气味、眼睛检查发现异常情况, 发现问题时,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2.4 加强对古籍修复人员文献影像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

一名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在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应该具有坚定的工作信心, 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豪感, 在工作中应认真学习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准确明确细化古籍修复的相关原则, 熟练掌握古籍修复技术工艺流程,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虚心请教, 不断积累经验, 丰富自身本领。具备这些素质的古籍修复人员才能在工作中较好地完成任务, 保护珍贵古籍文献不被损坏。

实践中, 我们遇到困难要善于寻找帮助, 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向业界人士提问, 与他们交流, 吸取优秀经验,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对自我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分析改进, 通过经验积累提高技术运用水平, 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人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籍文献知识在工作中也应不断更新, 以适应技术发展, 更好地完成工作。面对古籍文献保护中存在的诸多载体, 如何结合各自的优点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文献影像技术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焦作市图书馆注重古籍普查登记人员的培训工作, 争取有限的国家、省级培训机会, 由参加学习回来的同事组织登记人员学习普查平台理论基础, 实际操作。2010年12月我馆在武陟县举办了“焦作市第一期古籍普查暨古籍知识培训班”, 对六县 (市) 区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2012年“焦作市第二期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共享培训班”请业内专家开展古籍相关知识培训。2014年11月3日-12月12日我馆的一名同志参加了第十七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聘请国内古籍修复、保护技术专家, 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 邀请修复专家现场指导学员进行古籍修复。学员通过培训与学习初步了解古籍修复的相关背景知识, 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现阶段应逐步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培训, 创造条件使每个专业人员都能掌握文献影像技术的运用与微缩技术的应用知识。在自学的基础上走出来, 多与其他同界人士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有条件可以邀请知名古籍文献保护专家进行文献影像技术的课程讲授, 帮助文献修复人员提高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 从理论走向实际, 采取多种方法培训技术人员, 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影像技术的设备操作习惯。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中, 如何将文献影像技术最大限度地投入应用是我们一直以来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献影像技术不仅能够在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抢救文化遗产, 而且能够解决古籍文献的保存时间问题。在工作实践中, 应加强文献影像技术的应用, 提高古籍文献的保护力度, 将古籍文献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曾少文.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文献影像技术的应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 (4) :27-30.

[2]王斌, 贺培凤.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4) :44-48.

[3]汤印华.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古籍修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1) :43-46-61.

[4]周延, 王倩茹.档案、古籍文献保护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机电兵船档案, 2013 (2) :13-16.

[5]杨秀齐.图书馆古籍文献的管理与保护[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4) :237.

3.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 民间文献 数字化 文献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68-03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如何快速地适应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让其成为提高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为大学生及地方提供更好的文献共享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研究的重点。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和地方最重要的知识储备库和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其文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之下,高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民间文献的整合利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提高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标准,加快了各种图书资料的流通速度,为读者获取文献资料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条件,真正提升了高校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和加强信息化管理质量,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视阈下,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强调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服务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民间文献保护与利用水平,就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取得的进步。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相对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基本上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推广的速度与水平相适应。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都及时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是购买使用有关公司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校园网账号,轻松快速地进入管理系统中,进行书目的查询、图书的预约和续借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跟踪与调研同步推进工作有力,为采编部门提高图书供应服务质量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参考。在民间文献保护与利用方面,各高校为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高效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民间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2.民间文献数据库资源比较丰富。民间文献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人物传记、物产资源、名胜古迹等重要内容的文献资源,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依据。而图书馆的民间文献,通常是指图书馆收藏的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相关历史与现实的图书、印刷品、地图、图画、照片和其他资料,所有这些藏书资料适用于历史研究和家谱研究等。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资料的收集、保护与利用,基本都建立了校内民间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库,并通过校内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运行管理和利用;一些技术高、起步早、基础牢、资源足、开发快的高校,更是通过建立或加入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英文期刊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使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传输与利用信息化步入快车道,当这些数据库平台为读者“提供各种专业数字资源的免费试用服务”作为向社会全面正常开放服务后,民间文献资源共享程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当更多的高校参与民间文献资料上传共享后,各数据库平台的民间文献资源将会更加丰富。例如,贺州学院图书馆自1998年就设立了“民间特色资料室”,收藏有贺州特色的文献资料200余种,其中民国时期出版的《贺县志》1套(贺州市唯一的一套)、清代刊印的《贺县志》复印本1套。2007年开始筹建“桂东族群文化陈列馆”,现已收集了一批书籍、刊物、图片和实物,有的制作了录音、录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将民间文献有选择地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部分上网公布,大大地加强了对民间文献的保护,也扩大了读者群,从而使民间文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民间文献保护与利用更加安全有序。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推进,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安全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网站的安全服务功能基本保障,使民間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全面、系统、安全、有序。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安全便捷的通道,与各级地方史志、博物馆等文化部门和研究单位等建立横向与纵向联系,及时掌握民间文献挖掘整理研究的相关信息,及时购入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同时,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数据库建设的要求,编制民间文献电子目录,完成目录下图书资料数字化及部分公共图书资料数字化工作,根据研究方向、整理选题,收集整理、加工相关资源,形成民间文献网络资源新数据,通过网络这个安全便捷的通道,实现民间文献资源共享。例如,以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李晓明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瑶族经书、契约文书、歌本(戏文)、医书、族谱等各种民间文献资料多达上万件(套、本),在确保这些文献安全的前提下,已经组织相关研究者进行整理、研究。图书馆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对这些民间文献资料进行纸本保护和数字化转换处理,为保护与利用民间文献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不足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字化资源重复性建设。当前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缺少相对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种分散的管理系统,使得高校图书馆大部分数据库资源需要各自购买或开发,忽略了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网络共建共享,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发展的态势。这种状况在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初期是有益的,但是当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服务达到一定规模与水平后,由于缺乏系统性、规范化与标准化,不能够进行规范的数字化加工,不能解决数据库之间的互相封闭、不能兼容共享的问题,从而给民间文献保护与利用的信息化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能达到最合理高效地利用。

2.特色馆藏数据库资源不足。高校图书馆在一些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中,基本上都是以收集本地区文献资料为主,而且共享程度不高。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制,大多数民间文献资源都停留在目录的检索或是资源的查询和各高校内部使用的阶段,一般不对外开放,这样就不能对民间文献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挖掘和共享,也就不能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真正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数据库,从而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民间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使特色馆藏数据库存在信息资源量的不足和共享信息资源量的不足两大问题。

3.资源信息化建设安全性不足。我们在探讨民间文献保护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安全性。信息化建设的步骤越来越快,使得各高校都加大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高校图书馆文献保护的信息建设的硬件环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显然没有跟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没有形成规划和管理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文献保护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4.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人才短缺。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民间文献信息化管理与利用,应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但是,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缺乏图书馆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许多工作人员为非图书馆管理专业,造成高校图书馆出现人员队伍冗余,却没有太多可用之人的状况。当民间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被作为各高校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工作时,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为了适应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图书馆人员队伍需要引入真正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充实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使之适应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保护信息化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途径

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保护信息化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状况,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保护信息化管理与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以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着重点,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民间文献保护及其开发共享利用程度。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民间文献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與开发利用水平,首先应注重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这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性设施,其包含的内容最为广泛,不仅包含信息安全、知识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涉及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种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方式。正因其综合性,所以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具有复杂性。为此,我们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外包的形式,通过真正专业的队伍,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队伍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也是可行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充足的经验,在运用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信息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方面,甚至会产生系统难以安全运行的情况,反而会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相反,如果能够采用外包的形式来开发和设计系统,所设计的系统可行性更高,也会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在运用过程中对系统进行维护时,也更加便利,进而促进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不过,这种形式可能会带来相对高昂的经费,如果个别的高校图书馆缺乏充足的开发经费,可以考虑与同类高校一道购进数字化信息系统。特别是对于那些数据资源比较少的高校图书馆来讲,与信息化数据库资源较大的高校图书馆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进行高校民间文献保护信息化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合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信息的安全,特别是那些关乎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应用软件,要尽可能防止因操作失误导致系统出现崩溃,应将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在稳定、可靠的环境之内运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真正投入使用之前,反复试验和测试,将软件的容错性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以系统安全确保整个系统服务器运行的正常、安全和高效。

(二)注重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信息化管理硬件环境的正常运行。要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因为基础设施是整个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工程,是保证软件系统高效运行的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缺乏的状况,将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设施、网络设备以及信息资源采购等摆在首位,并将信息化建设运用到管理实际中,从信息的提供、连接、加工、检索以及分析等方方面面,都提升高效性。要避免盲目建设和过度建设,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可以将广域网和核心网速率提升起来,同时提高出口宽带的数量,以此为手段,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设施。

(三)构建高效的民间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信息平台。构建高效的民间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信息平台,有利于保护信息的及时发布和获取。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内外网,内网仅仅是针对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人员开放,外网则针对外部用户开放。两个网络相互结合,共同合作,形成信息交流的统一整体。为了构建文献保护的信息平台,需要增加网络宽带,以快速传送影像、图片等信息资料。为了保证信息资料传输的准确性,要及时进行系统数据的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于图书馆的创新成果、制度规章、改革措施、业务活动以及重要性的政务等信息,更是要时时关注,时时更新,及时发布,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民间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数据信息化处理水平。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人才、选送委培、专业轮班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民间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一要依靠专业科研人员的不断深入挖掘整理,二要依靠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信息处理,三要通过网络提高资源共享程度。这都需要以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为前提。

(五)加强高校图书馆珍稀民间文献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图书馆民间文献保护工作而言,珍稀民间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其特殊性,特别是那些查阅文件、占有文件、翻译文件等珍稀文件,其保护工作更加具有难度。尤其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各种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可以说拓宽了文献资源查阅利用的途径,也方便了读者利用。在这个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珍稀民间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1.加大民间珍稀文献资源的收集力度。民间文献内容非常多,因此要大量收集民间文献,并且明确收藏的重点,加大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并展现出民间的特点。同时,应该深入到社会中去进行调查,拓展收集的渠道与方法,不单对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类形式文献加以收集,同时还要对一些几乎要失传的实物文献进行收集。

2.加大对珍稀文献的二次编目力度。文献目录的编撰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有些高校不太重视二次文献的编制工作,使得大量的民间文献湮没于馆藏之中。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到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对珍稀文件进行高效的二次编目工作,特别是对珍稀民间文献的目录编撰工作。

3.加大民间文献数据库建设。高校图书馆要与校内外相关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合作,开展数字化珍稀民间文献的汇编整理工作。要高效利用民间的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共同合作建立民间文献研究资源数据库。并且,要采用数字化保护与传输技术等多种手段,有效保存和扩大民间文献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有效地为读者服务,为民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

總之,高校图书馆致力于民间文献资源的建设是提升民间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彰显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尝试,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远程访问、资源共享成了现实,高校图书馆应尽快结成特色联盟,分工负责,整合各高校图书馆的力量,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占电群.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J].科技广场,2011(6)

[2]杨毅.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7)

[3]李元平.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4]曹雪君.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7)

[5]曹安斌,韩爱萍,蔺艺红.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13(3)

[6]张美花.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

[7]万国瑞,石丹,孙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与读者服务工作[J].航海教育研究,2011(9)

[8]杨遵民.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8)

[9]单甜甜.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湘粤桂边区民间文献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15YJC870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项目“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保护与传承研究”(12YJA880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 捷(1965— ),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文献资料与服务管理。

4.图书馆与地方文献 篇四

当前在图书馆界似乎有一种倾向,比较多的注意到高科技的设置与发展的问题。各馆都在比赛哪个馆电子阅览室有多少,上网程度如何,数字转换进程如何和宽带网的设置等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常规工作,如对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似乎谈得少了一些。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把天平稍微倾斜一点,谈谈图书馆与地方文献的问题。

我对图书馆工作一直持两手抓的理念,即一手抓高科技的发展,一手抓常规工作的进步。当前人们的舆论和措施,多着重在发展技术设备和加强技术中,而对一般常规工作则不太注重,往往造成经费分配的失衡,藏书建设和用户服务等基础工作渐渐落入不被重视的地步。甚至像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等基本建设工作也很少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处于一种冷落的状态。所以我想借这次会议的机会谈一些悖乎时尚的意见,为被冷落的文献部、文献研究室呼吁一下,并提醒某些主持者不要过分沉迷于“见(计算)机忘(文)本”。

首先,我觉得应该对现在面临的时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面临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这一经济形态,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就为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所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一次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新概念,并界定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那就是说人类积累和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来源于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的核心是人才加技术。它们进行组合后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就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这种知识资源的特点有三:一是它是可共享的,二是重复使用而不损耗,三是易于传递以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随时伴随着陷阱。机遇就是:(1)图书馆已经或即将成为知识流通与传递的重要部门,它将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作用;(2)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提高,它将承担更重要的职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知识的管理者;(3)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受到政府、社会与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4)图书馆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性结构,它可以有机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

但是,与机遇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挑战,那就是:(1)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需求和企望,它不仅要为读者进行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开发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知识信息传递和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知识经济时代更面临着如何体现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样一种挑战,要走向全球化就要加速培养人才,提高信息质量,势必要求图书馆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卓越的决策判断力,有相当高的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的业务技能,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设备和管理手段筛选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向读者进行高效高速的全方位的传送服务。所以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3)图书馆也必须迅速转变自己,加快现代化进程,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发展,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中心和网络中转站。而图书馆员则当然地要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工程师。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测,现在的图书馆势必将在于21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发生全面性的巨变。新一代的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图书馆之类,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它前进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有随之而来的知识陷阱。陷阱这个词大家都不愿听,但它确是历史发展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以知识为标志的新时代里,知识正如农业时代之手工工具,工业时代之机械工具。知识在未来将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辉地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光辉都伴随有阴影,“知识经济”也将伴随着“知识陷阱”―――那就是(1)电脑化陷阱,(2)商品化陷阱,(3)权力化陷阱。

在知识经济这一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可能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倾全力于图书馆的高科技的发展和建设,而忽略或漠视了常规工作,特别是文本文献工作。我们万不可以片面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来对待新时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不要出现“见(计算)机忘(文)本”的现象。我看到不少馆因为片面追求高科技建设,耗用了绝大部分经费,而使文本入藏出现大量短缺,使图书馆文本收藏的功能逐渐萎缩。为了满足高科技建设的经费需要而大大削减购存文本的经费,因此很多期刊短缺了,很多重要的书籍采购量不足,甚至有人还认为只需几间电子阅览室就能很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不可避免地落入“知识经济”的“电脑化陷阱”之中。

我们对于文本应有充足的认识,因为:(1)信息的产生大部分需要有文本根据;(2)数字化不可能涵盖所有文本;(3)全书上网有一定难度,一般经过筛选的网上信息,有筛选者的主观成分,往往会有遗漏;(4)文本的保存时间比较长。由此数端,所以我认为既要随着时代前进而向创建和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方向走,也不能偏废文本文献的不断储存和利用,既要开拓创新,又要传承文明。文献的储存不可能无所不收,而应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收藏的重点,如各地区的图书馆就应着重地方文献的`储存与利用。

“文献“的概念在中国起源很早,一般认为始见于《论语・八佾》,至于文献的具体定义和所涵盖的内容既有自汉以来的不同解释,又有今人的研究和诠释。地方文献应是文献中的很大组成部分。近几年,有不少文章着重阐释了地方文献的有关问题。据说,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的是1941年杜定友先生于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杜先生提出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办馆方针,并规定地方文献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方面。这一设想很好,但失之于泛,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所以应该从文献内容来界定地方文献的概念。地方文献是不同于其它文献的一种特色文献,它充分体现着地域的特色,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人文活动等内容的文献,不论其时间的上下限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载体,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是地方图书馆典藏加工和利用的对象。这些地方文献对本地区的各方面工作都有着参考咨询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更应以其独有的特色参与各方面的共享。

从网上浏览中可以搜索到无数有关地方文献的信息,真令人兴奋不已。地方文献这一领域竟然已进入更多方面的视野之内,随手拈取数例以见一斑。如广西桂林图书馆对建国前文献设特藏部,专事地方文献的收藏;对建国后的地方文献的收集,则列为藏书建设的重点,多方搜集,已具相当规模。吉林长春图书馆藏有日伪时期有关东北和满蒙的地方文献达3000多种,其中东三省的孤本资料即有600种。一些县地级市公共馆也多注意及此,如浙江上虞市图书馆规定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分古籍地方文献、现代地方文献和虞籍人士著述等。温州市还将其一个分馆改为地方文献部,湖北十堰市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向市民大力征集地方文献,取得一定效果。一些高等院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专设海南地方文献部和文献资料中心,专门收集和珍藏琼岛的地方文献。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专设民族地方文献部,收藏已达7万余册。另外,有些省市馆如浙江省馆、甘肃省馆、湖南省馆、天津市馆和首都馆等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开大学图书馆还挂靠有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的地方文献研究室,承担收集与研究工作。最近完成了天津旧志十二种的整理点校工作,并正式出版,充实了天津地方文献的武库。

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特举出一些地方文献资源,以作示例

1、地方志与地方史

地方志是一方之史,是专门性的地情书,既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又受到现实社会的重视,数量较大。地方图书馆有一定的入藏基础。据我所知浙江图书馆收的浙江地方志有1600余种。据一种不完全统计,当前新旧志约共有15000余种,成为地方文献之大宗。旧志中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经济、自然现象、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资料,如上海是否设立过市舶司的问题,日本学者藤田丰八郎根据《宋会要》和《宋史》,认为宋未设市舶司,这两种书是可征信的史书,但他们都是宋宁宗前的史料,不包括宋的全部。后来谭其骧先生在弘治《上海县志》中发现附载了宋度宗时的市舶司官员监镇董楷的《古修堂记》和《受福事记》二文,内容涉及到管理市舶司的事,从而肯定宋度宗咸淳年间有市舶司,纠正了宋无市舶司的说法。其它如查找二流人物的生平,防备自然灾害,推动农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等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新编方志虽与旧志有重大变革,但仍保持了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如径山藏旧说明万历十七年初刻于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二十年时,方在余杭续刻,新志考订万历七年创意,刊刻时就在余杭。这种文本文献按知识管理学的说法,属于静态的显性知识。

2、宗族谱

宗谱是与方志有同样悠久历史的一种地方文献,数量也大致相当,约在15000余种。除去夸耀与虚构的内容外,确有不少可资参考之处。如名门大族的家族史,地方的开辟发展,为人物的研究提供祖先和子孙的资料最详细,在《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证实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原属汉军旗,后改归满洲正白旗。宗谱的内容比较丰富,除一般有关家庭的世系、家训、祠墓、传记外,还有专题部分(如杂记和文献),储存着较多的地方文献。家谱对人口研究尤有价值。通过家谱,可以了解到本家庭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原因,家庭的兴衰过程,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寿命等。

3、私人档案

国外图书馆多为当地政府保存地方上的官方档案,成为地方文献的一种库存。中国的体制是图档分流,是两大系统,档案有档案馆保存。但散落的私人档案却尚未引起重视。浙江馆收藏的钱塘江大桥的工程设计书,就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对维修一桥和兴建二桥、三桥都是重要参考资料,这应属于茅以升先生的私人档案。他如杭州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所经营的庆余堂药店的档案、天津的瑞蚨祥、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宓大昌烟店等老字号的商业资料也都值得收集。

4、石刻碑文

在名山古刹立石建碑是中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些碑刻上的文字是地方文献的重要资源,过去久为人所注意。如山西是我国文物大省,到处都有石刻,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编著《山右石刻丛编》保存了重要的地方文献,为学者研究所用。沁水县曾汇集石刻文字160余通,有不少反映地区社会生活的文献资料。河南省为了研究该省地震文字记载的准确性,特在全省范围内搜求碑刻文字相印证,终于完成了一部比较系统而可靠的河南地震集,为预测地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5、隐性知识

这是过去很少涉及并往往被忽略的重要地方文献资源,我国有句成语说“入境问俗”就是为寻求地方文献的隐性知识。近年,美国李华伟博士在研究知识管理课题时才明确提出隐性知识这一概念,以与有文字落在载体上的显性知识相区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文献中“献”的部分,也就是地方上贤哲们头脑中尚未变成以文字落于载体的知识。国外有些图书馆对所属社区可以提供隐性知识的贤哲们都很熟悉和关注,遇到各式各样问题无法为读者解决时往往就向这些贤哲们进行咨询。我们的图书馆应该开发这一领域,为这些人建立人才档案,以备随时咨询。

除了上述几例外,地方文献还有图册、簿录和旧照片等等,数量极多,而且大多是有收藏保存价值而一时尚难数字化的,稍有忽略,一纵即逝,终成遗憾。杜定友先生把地方文献视作地方图书馆的第一要务确是卓见,至今仍具有其生命力的。我之所以如此强调图书馆与地方文献的关系,甚至达到呼吁的地步,主要是希望不要以一种矛盾掩盖了另一种矛盾。我的思路是,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哪一种级别的图书馆都必须在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加速图书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进程。建立不同内容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以满足资源共享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忽略作为图书馆大宗入藏资料的地方文献,要用同样的力量对之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极为完整而全面地为社会现实、经济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5.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五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Document storage requirements for archive and library material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1/12/30 【实施日期】2012/5/1 【修订日期】2011/12/30 【中国标准分类号】A14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8978,GB 16297,GB/T 16571,GB/T 18883,GB/T 24423,GB 50011,GB 50016,GB 50019,GB 50034,GB 50098,GB 50108,GB 50140,GB 50176,GB 50223,GB 50225,GB 50348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和档案馆纸质文献库的基本特征及文献的保存、保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的纸质文献。

6.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篇六

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把本县和其它地区出版涉及到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保管和传递利用的工作。地方文献工作是县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对地方文献工作,有的县馆还没那么重视起来,有的县馆正在筹备起步,有的县馆开展后遇到一些问题。为此,对县图书馆如何做好地方文献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安排专人负责地方文献工作。

县图书馆可根据本馆人员情况,安排一、二名对地方文献工作有基础的同志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二、协调全县的地方文献工作。

目前县里有档案馆、科技馆、馆志办等地方文献收集单位。由于没有协调和分工,相互独立,相互封锁,形成收藏严重的重复和个别文献漏藏的畸形现象。我认为,县地方文献收藏分工应注意:县档案馆业务范围内的地方文献由县档案馆收藏,县科技馆业务范围内的地方文献由县科技馆收藏,县史志办业务范围内的地方文献由县史志办收藏,其它全部由县图书馆负责收藏。必要的,各收藏单位可向县图书馆提供复制件。

三、制定地方文献采编条例。

为保证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县馆要制定地方文献采编条例及细则。条例应包括的内容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收集形式和办法、复本数量、登录制度、著录格式、类目设置、分类级次、目录组织、书目编制等项目。

四、进行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

这是县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县馆通过对全县各单位的普查走访,掌握本县有哪些地方文献源,从而建立地方文献资源档案,对全县地方文献的类型、数量及收集办法有一个总体了解。

五、采用多种形式收集地方文献。

运用采购、征集、呈缴、交换、复印、抄录等形式保存地方文献。

六、设立地方文献保存的专室或专架。

地方文献是县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藏文献。因此,县图书馆要把本县地方文献做为本馆的收藏保存重点。条件较好的县馆,地方文献应设专室保存;条件较差的县馆,起码应设地方文献专架。在设室过程中要充分估计本县地方文献资源发展情况,给专室、专架留出充裕的余地。

七、正确处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我认为,县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的关系,扭转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的现象。把收集正式出版物和收集非正式出版物等同看待。

2、历史地方文献和当代地方文献的关系。扭转重历史地方文献,轻当代地方文献的现象,以尽全收集当代地方文献为主,但也要尽其可能收集历代地方文献。

3、本县出版的地方文献和外地出版的地方文献的.关系。扭转重本县出版的地方文献,轻外地出版的有关地方文献的现象。要扩大视野,不搞“排外”

4、本县地方文献和本地区、本省市地方文献的关系。扭转重本县地方文献的现象。树立系统地方文献观念,从宏观地方文献角度出发,以收藏本县地方文献为重点,并适当收藏本地区、本省市的地方文献。

5、收集文献和整理加工文献的关系。扭转重收集、轻整理加工的现象。既要尽全收集本县地方文献,又要对地方文献进行科学管理。

6、收集保存地方文献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关系。扭转重收集保存、轻开发利用的现象。收集保存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利用。二者存在辩证关系:不收集、保存,也就无所谓开发、利用;但是,不开发、利用,收集、保存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7.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篇七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四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地方文献的流通量不断增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我馆近几年的工作来看,地方文献为读者服务工作有三个变化:一是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由少数党政干部转为大都是学术研究工作者;二是利用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由少数地方志、地方报纸扩大到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专著、地方期刊等等;三是利用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学术研究的增多了。除本市外,有不少是外地来馆利用地方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并接待了国外的专家、学者。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我们对近两年经常来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进行了调查。在七十二个读者(单位)的来信或口头访问中,有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者(单位)25人(个),讲师(中学教师)26人,教授、副教授以上8人,专业作者4人,自学成才的青年文史爱好者7人,干部2人。他们利用我馆所藏无锡地方文献进行史志编纂和学术研究工作,已获得了大量成果。如无锡市地方志办公室、无锡市党史办公室、无锡市教育局编志办公室、无锡市郊区编志办公室、无锡市纺织工业局编志办公室、戚墅堰电厂编志办公室、江阴县党史办公室等单位近年来都分别整理、编辑或出版了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的资料。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是我馆挂钩服务单位之一,该会下属工商经济组、综合组、地方史组的成员,大都是我馆的基本读者。他们还派专人常驻我馆查阅地方文献。近两年来为他们提供的许多专题资料,有的已编辑出版。

1983年,我们配合市公安局为上海轻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尤巽照寻找南宋词人尤袤的墓址,在《尤氏宗谱》第十六卷找到了“尤亵庐墓处图”。根据这一线索进一步在无锡西孔山梅园茶果场找到了尤褒墓址。后经市博物馆调查考证,已将该墓初步修复。原市第二十中学教师章振华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编著了《太平军在无锡》己由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1929-1932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无锡缫丝工业》、《1911-1949无锡的土地关系》等论文,均在1983年江苏省现代史学论文选集发表。南京大学讲师严学熙, 1985年就读于该校历史系时就曾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北伐战争前后无锡工农运动调查报告》。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有关无锡近代经济史、工农运动史等二十多篇论文。在他的指导下,博士进修生美国夏明法女士完成了《近代无锡蚕丝业》博士论文。华东师大副教授陈旭麓曾带领研究生来我馆查阅有关薛福成的资料,由学生费成康撰写《薛福成》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经常来馆查阅地方文献资料的还有青年作者、青年文史爱好者、农科所技术员等,他们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题,利用文献资料,撰写了历史题材小说和多种学术论文,取得了显著成果。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是当前需要加以研究的新课题。根据我馆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地方文献宜集中保管和利用。

地方文献不同于一般图书,它有时间上的延续性、类型的多样性等特征,如果按出版时间和出版物类型分别由各部门收藏,不便于读者利用,也不利于熟悉馆藏。从目前一般中等公共图书馆的情况来看,地方文献宜集中划归古籍组(或称历史资料组、古籍资料组)保管较妥。根据具体情况,地方文献收藏较多又较集中的图书馆,可设专库保管,同时设立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室,以便为读者集中提供专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在保管方面,应与古籍一样,做好“防潮、防霉、防蛀、防火”工作。尤其对建国前的地方报刊,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少数珍本,孤本和流通量较大的资料,要进行复制或缩微,利用复印本提供流通使用,使原本妥为保存。有的要编印书目索引或提要等检索工具,供读者利用以节省查阅时间。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购要有一个长期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利用地方文献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仅满足于现有馆藏,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采集。在各省、市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地方文献是采集的`重点,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忙于新书采购,忽略了地方文献的搜集。这项工作需要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部门的配合,因为他们了解读者需要并熟悉馆藏。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长期计划,否则将会造成馆藏地方文献不完整、不系统、残缺不全的现象,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谈不上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图书馆的问题。对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购工作,可采取以下做法:(1)报告当地政府批转征集地方文献的计划,以引起基层和有关单位的重视。报告中特别要规定所在地区编印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出版物,有向市图书馆送交“呈缴本”的任务。(2)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配合征集采购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提供地方文献出版动态、社会上私人保存地方文献出版物的情况,读者需要而缺藏的资料以及有关研究本地区地方史学术活动动态等等。(3)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如私人捐赠地方文献资料的奖金、借用兄弟馆(或私人)地方文献资料的复印或抄写费用等。(4)通过本地区各级地方志编辑单位进行征集。

三、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揭示馆藏地方文献。

利用书目索引、举办地方史讲座、地方文献展览等形式都是宣传、揭示馆藏的有效方法。举办地方史讲座是对青年进行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极好形式。

四、建立基本读者队伍,收集服务效益。

组织地方文献基本读者队伍,可以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主动提供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全国范围和本省和本市有关本地地方史学术研究动态,以便及时配合为来馆进行研究的读者做好服务工作。服务效益的收集,应与建立咨询档案相结合。对于基本读者应给予各种方便,如通过馆际互借,通信代查资料,代为复印、照相、抄写等等。

五、注意培养熟悉地方文献工作的干部。

为了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除了要熟悉馆藏和在实际工作通过向读者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应该学习历史、古代汉语、古籍版本和有关工具书等方面的知识,如能在图书馆学基础课中增设地方文献基础知识则更好。

8.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 篇八

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反映,而地方文献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将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利用将是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及范围

征集、利用地方文献的首要问题是应该明确什么是地方文献,范围如何界定?目前,地方文献的科学概念及其范畴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明确、清晰的认识,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征集过程中,也都是按着各自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或诠释进行征集,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致使众多的图书馆只注意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方志、史料、专业志书等公开及半公开的图书、报刊出版物等“正规”核心文献,而忽略了与本地区历史、发展相关的非常规性文献,如非正规的出版物,本地区各类综合资料简介,文学作品,科研论文,声、像资料等。有的不加选择,凡是能收集的文字材料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征集,甚至连地方党、政、军机关发的文件,领导讲话,报告等等政府系列公文也收入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将图书馆变成了地方的第二档案馆,因此,地方文献的定义和范围一定要有个界定,界定到图书馆专指的地方文献,而不是泛泛的地方文献。是除党政机关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绍、记述、蕴含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声、像等载体都可作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予以征集,具体范围可归纳为:(1)各类、各级报刊报导本地区的文字,图片;(2)公开、未公开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涉及本地区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如有关经济发展、资源物产及历史遗迹等等;(3)本地区的各类史料、志书,如党史资料、文史资料、水文资料、县志、乡志、各专业志、部门志等;(4)有关本地民族民俗,宗教的研究记述;(5)以本地区为素材的文学作品、传说、故事等。

二、地方文献的作用及利用

征集、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挖掘,可以为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决策和科研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文献资料服务,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1.地方文献是传统教育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地方文献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地方史资料,内容复杂,种类繁多,更多的是独家所有。如宗谱,乡土气息浓厚,是一个家族、一个区域民族发展的沿革,许多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对曾出现在社会各历史时期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创造出业绩的杰出人物,都有详细记载。另如神话传说中就记述了本地区民族生活传统的来源、信仰、图腾的依据等,因此,可以说地方文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2.地方文献为地方政权决策提供依据。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特点。如地方志书在编撰过程中,对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认真核实,科学筛选分类、全面系统进行记述,保证了材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地方文献是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历史,体察地方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制定政策、规章的依据。

3.地方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地方地理历史研究、民间民族民俗研究、土特物产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如关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文化、民族图腾、信仰的重要资料。很多传说、神话已成为民族传统的史料,也是目前旅游业开发的原始资料。

必须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它不但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将转化为民族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之一。其重要任务是:(1)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和历史文献。(2)为各行业的专业研究、史志编撰,提供系统的文献资料。(3)地方文献是活生生的乡土教材,能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4)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是对未来负责,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物质财富。地方文献也是特色图书馆的标志之一,所谓特色,必须是有别于它馆的东西、地方文献作用发挥的好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认可程度的标志。

三、地方文献征集的原则方法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涉及面广,历史久远,分散,是一项地方文库建设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现代图书馆人的努力,因此,现在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地方文献征集、筛选、收藏,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完整系统原则。对多卷册、丛书和连续出版物等文献,一定要收集全,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学科的系统性。

2.厚古宽今原则。对时代久远的文献,能见到的就要收集;对当代文献,不可多加限制,文献较少的类目更要放宽,文献较多的要严格筛选,保持文献的真实性和地方特色。

3.宁繁勿简的原则。对无法判断其文献价值的,宁可收下,待数年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其有新的认识,有新的发现。

4.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有些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内容虽与本地无关的`文献也要征集,其著述对未来研究作者有着重要价值。5.有主有次的原则。对本地区文献要注意种类齐全,对周边地区关连本地的地方文献也应予以酌情收集。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在馆内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征集机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征集,尽可能全面地做好征集工作。

1.馆内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工作人员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对目前掌握的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地方文献做到优先采集收齐;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区曾经出版或未出版或会议交流的文献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征集;同时,摸清本馆地方文献家底,避免盲目重复征集。

2.建立文献征集信息员网络,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进行文献征集。文献征集单靠图书馆内的几个人,政府发几个文件是很难将文献收集工作做好的,要在本地的综合部门、各部门资料室、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文献征集信息员队伍,依靠他们工作的便利收集各自的文献,这样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较全面、系统地征集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3.依靠行政手段,建立“呈缴”制度。尽管有学者对“呈缴”制提出许多异议,就目前我国行政制度现状,“呈缴”制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被动地等、靠、要的“呈缴”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在方式上对“呈缴”制度灵活运用,那就是主动上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方出版物出版量呈上升趋势,绝大多数又不通过书店或邮局发行,图书馆虽近在咫尺,但也无法订购到。因此,一是当地政府要发布文件,确定各部门要将出版物或非出版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呈缴图书馆,这为地方文献的征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保证文献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开辟地方文献陈列室,为各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的地方资料,从而提高各部门、各专业人员呈缴文献的积极性,达到征集目的。

4.加强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地方文献的征集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部门,一个图书馆所能完成的,一是要加强周边馆际之间的联合,另一个是与本地及周边图书馆业务关系较近的部门进行横向联合,使地方文献这一宝贵资源能共同征集,共同享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地方文献征集利在千秋,发挥地方文献作用功在当代。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在地方文献征集上要只争朝夕,把历史责任和现实义务结合起来,建立自己馆的地方文献库,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9.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在图书馆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的方法。

2、了解阅读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欢迎同学们来到图书馆!现场介绍:(一)介绍借还处

1、借还处的设备。

2、借还处的作用。(二)介绍学生阅览室

1、介绍学生阅览室的书刊、设备、物品

2、提出学生阅览的简要要求

静 轻 认真 摘记 文明礼貌(三)介绍师生书库

1、介绍图书的中图法分类 《中图法》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

五个基本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综合性图书;

二十二基本大类: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学;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

2、图书的排架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采用的是分类排架法。

图书在书架上的排列顺序应以每一个书架为单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成S形旋转,周而复始,永远不变。

期刊排架:均按期刊分类排架,同种期刊出版年代排列。

声像资料排架:可按载体的不同,再按教材内容的有关章节顺序排出,最好利用专柜收藏。

图书馆的排架完全依靠每本书的标签识别。(四)介绍阅览区(五)借书:

①安静有序进入图书室; ②进入藏书库取书;

③扫描借书证,扫描图书登记借阅; ④安静有序离开借还处。(六)还书

①出示图书,扫描图书归还登记;

②将归还登记后的图书交给执勤图书管理员;

10.图书馆文献保护制度 篇十

2 学科、主题结构

强调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元结构的突出地位,并非漠视其学科结构的存在,亦不意味着对其学科结构不予揭示与标识,而是强调元结构与学科结构具有主从关系。套用文献学的术语,元结构在建库(含文献库与机读数据库)和资源统计、分析、评价时应属于第一级的标准,学科结构应属于第二级及其以下的标准。

考虑到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综合性特征较为显著,在具体揭示和标识其学科结构时,首先设置“综合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类是必要的。其中“综合性”既包括综合性学科,亦包括综合性文献类型。

严格意义上,本文所谓元结构也是一种主题结构。只是这种主题结构在民族地区图书馆整个文献资源体系(含数据库体系)中居于较高的、相对独立的层次,故宜纳入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分类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中曾以《中图法》的《中国地区表》为依据单独列出各“地区性研究”类,笔者认为正是体现了对这一特点的正确把握。

3 文献类型与载体、语种与文种、获得方式结构

3.1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结构

比较而言,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涉及到的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应该是最多样的。在具体规划与建设中,应参照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执行。在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的这类专藏建设中,要致力于形成较为齐全的文献类型与载体结构。

3.2 文种语种结构

原则上,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文种结构可概分为汉文字语言、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外国文字语言(含世界辅助语言文字)三大系列。一般情况下,此三大系列中的后两类文种语种可参照国家标准《中国语种代码》(GB4881-85)和《世界语种代码》(GB4880-85)执行,而汉语言文字一般则不用标示。

鉴于目前国家标准中尚无关于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如突厥语、鲜卑语、回鹘语、契丹语、女真语、西夏语、土火罗语等)专用的代码体系,建议采用《中图法》(四版)中H大类的“H211少数民族古语言”各类暂代,亦可据以自编代码表暂用。

3.3 获得方式结构

任何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获得方式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付款购进方式。而在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中,多样性获得方式结构则有其独立存在和准确标识的必要,它既是分析评价民族地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特色和水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专项文献购置费科学分配的依据及专题数据库有偿使用的定价依据。

这里试列出常见的获得方式结构要素并给出相应的代码标识:

FZ fz 复制 SZ sz 受赠

GR gr 购入 ZB zb 自编

JH jh 交换 ZJ zj 征集

JS js 接收

4 等级结构

关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等级结构(俗称藏书等级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热烈讨论,比较流行的等级结构划分是肖自力于1981年提出的“五级藏书结构”,即:甲级――完整的藏书;乙级――研究水平;丙级――大学水平;丁级――基础水平;戊级――最低水平。在笔者看来,肖先生关于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等级结构划分的`精髓在于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目标做等级式分解与界定,至于在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或针对某一具体的文献集合,采用哪几级等级结构指标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因馆而异、因文献集合的实际而异的。

着眼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尤其是省一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的目标与任务,结合现有馆藏建设的实际,笔者认为区分出四个等级是适宜的:

甲级――特藏级。这里的“特藏”可以界定为具有珍稀的资料价值或版本、形制、文种价值的民族类、地方性文献。通俗地讲即善本或准善本、文物或准文物。

笔者之所以没有将“完备级”列入第一级,乃是因为“特藏”性文献很难用“完备性”指标来衡量,评价它的标准是珍稀性(文物性、善本性)及独家收藏性。从文献收集的角度看,它们大多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类,而一旦获得,其价值却又是独特而巨大的。对具有文化遗产保存功能的大中型公共图书馆而言,这一类文献收集、保存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誉之为“镇馆之宝”。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类馆藏可能更适宜采用国际通行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方法与手段去开发和利用。

乙级――完备级。这一级可以界定为“努力收集某专题领域的所有知识记录,不管其内容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以收集齐全为准”。肖自力先生曾明确指出,“一个地区馆对本地和有关本地的出版物的收藏应达到这个水平”。就本文的讨论而言,则可以补充为: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本地区、本地区各民族(含历史上曾在该地区存在过的民族)的各类文献的收藏应达到这个水平。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任务归根结底有二:一是尽可能完备地收集和保存该地区、该地区各民族的文献遗产;二是对该地区的“地区性研究”(含民族研究、宗教与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文献保障。从逻辑上讲,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整体或某一个专题领域达到乙级(完备级),它在资源建设的任务上当然也就全部涵盖了两大目标。通俗地讲,“全”必然涵盖了“精”与“专”。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实际上,完备级目标是极难实现的。 就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而言,完备级目标也只能针对某一专题(如某一时间段的地方版文献)或某一专题的易获得文种、载体、类型的文献来确定。

丙级――研究级。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在整体上或某些局部上尚达不到“完备级”时,可以确定“研究级”的建设目标。这里的“研究级”可以界定为:能够为一定的专题性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保障。

“研究级”是一个相对模糊的级次概念。怎样才算是达到了“研究级”收藏水平,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标准书目核查、核心书目核查、引文分析、用户评议等方法进行综合、加权式评定。若设定总分为10分,可以认为达到8分以上为“研究级”,6―8分为“准研究级”。

丁级―――专藏级。针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建设的目标、任务,在“研究级”以下,再详分若干级次实无必要,可笼统地概称为专藏级。一般说,凡同时具备(1)确立了专门的发展计划、(2)设立了专门的文献库和相关机构、(3)专题性收藏已具雏形三项条件者即认为进入了“专藏级”水平。

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建设而言,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都应以“专藏”的形式出现。因此,这里所谓的“专藏级”亦可以理解为是针对这类文献集合的初级状态或初级阶段的级次称谓。

5 几点补充或说明

5.1 根据本文的分析,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性文献在整体上是一个多维、立体式的结构。当然,绝大多数多维、立体式结构在思维抽象中都可以简化为三维立体式结构。本文讨论的如上结构亦可以理解为这样的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元结构维(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宗教性民族地方文献),另一个维度是等级结构维,再一个维度则是学科、主题、文献类型与载体、文种与语种(语种主要针对语言型、声像型文献)、获得方式维度。

5.2 本文前述结构形态,可以称为“主流结构”,它们在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这一特定文献资源集合体中居于主导地位,最具理论分析的代表性和结构分析的样本性。这里绝无排斥其它一些非主流性结构形态之意。事实上,诸如一、二、三次文献的划分,专题数据库方面划分出题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也可以视为等级性结构;时代(时间)结构、品种复本结构、文献购置费分配结构等亦可与学科、主题、文献类型与载体等列入同一维度。它们在某些更为具体、专门的结构分析时,显然也都会各有各的用处。

5.3 本文的分析亦可理解为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内部结构的“分面式”分析。至于这种分面分析后的结构要素整合而形成实用性的结构框架,笔者拟俟认识较为成熟时再另文讨论。

11.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十一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文献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要文献,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出版物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文献资料往往存在着分散和复杂的特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都给收集工作带来困难。收集地方文献要想有成效,关键在于找到科学的方法。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下述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1.更新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

多年来,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存有偏见,忽视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认为这只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小分支,好坏不影响大局。为扭转这种偏见,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象征。没有文化的土地注定是贫穷的,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很好地征集、挖掘利用,则是图书馆工作的失职。

2.增强社会各界的地方文献意识

县级图书馆长期以来书生气太足,公关意识淡薄,忽视向社会宣传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认为图书馆是清闲部门,工作不过是借借还还,这种观念在小城市(县城)更甚。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必须善于与其他部门多交流,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意义。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你不去推销的话,谁会真正了解和欣赏你呢?作为商品生产者,要善于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别人,而作为文化产品的收集和生产者的图书馆人也要学会吆喝,不能一味矜持地等待。“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加大向社会宣传的力度,普及图书馆意识和地方文献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征集地方文献才会受到重视,支持和理解。使各单位和社会人士认识到:地方文献的出版是我县科技、文化发展的标志,收藏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的任务,利用地方文献为全县人民服务是图书馆的义务。送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千秋的文化积累。这样,才会使地方文献有一条顺畅的征集渠道。

3.强化收集手段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沿革,经济特点、自然环境、文化状况等情况的记录,对领导人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县图书馆要通过工作汇报等形式,千方百计地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并以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凡编撰地方出版物、地方著述、地方史志及名人著作等,必须交付图书馆收藏存档。这样,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就有法规保证,收集的成效就会十分明显。

4. 签订责任制

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制定目标,明确责任,除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这项工作外,还要把任务分解到全馆人员身上,一般像县图书馆每人每年收集十多个品种即可。年终进行征集工作评议,并记人个人工作绩效。

5.借鉴市场运行方式征集地方文献

对向图书馆捐藏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图书馆应采用“无奖金的奖励制度”,即图书馆应代表广大读者对他们支持文化积累工作致谢,并赠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也可向他们提供借查阅馆藏所有文献资料的优惠条件,由此可见,地方文献的征集,在无偿情况下适当运用类似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由守株待兔式稀少的捕获率变为读者主动涓滴无遗的馈赠,调动了送交地方文献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近年来无偿获得文献著述逾千件,为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铺垫了基础。

6.举办地方文献展览

地方文献征集到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即可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以下益处:

6. 1通过展览,社会各部门、各阶层对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予以重新估价,并对地方文献工作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忱。许多人主动提供地方文献和线索,使过去那种索要方式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也密切了与党政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

6.2通过展览,扩大了征集范围,增加了征集品种和数量,提高了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3通过展览,提高了人民的素质,用家乡的历史与人和事,教育家乡的人民。前来参观的人无不被生动、形象、具体的地方文献所吸引、所感染,激励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6.4通过展览,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为获得信息、情报,引进资金项目,开放家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展览期间,应邀远道赶来参加展览会的国内外知名人士,这些在各行各业都有重大建树的学者、专家,对发展我县图书馆事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合理的建议,主张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多与外界沟通,为当地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6.5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大有作为。通过展览,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领导的赞赏,图书馆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过去那种无所作为的思想得到根本的改变,使图书馆人认识到图书馆工作很有意义,图书馆事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尔君. 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和方法. 图书馆杂志,(4)

2.胡朝德. 金华市的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998(4)

3.褚树青. 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3)

上一篇:**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下一篇:供销社与银行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