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8篇)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一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英语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和心态,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本文在充分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教学设计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依靠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将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 常常遇到下列情况:
(1)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但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在对话中老外提到“I’d like some black coffee.”,可是我们学生不理解意思,把放了糖的咖啡端给了他,结果引起了误解。(2)一些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总会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如:“那幢大楼有多少房间?你看见阅览室了吗?这些礼物多少钱?”他们会表达为“In the building how many rooms? You can see reading room? These presents how money? ”等等。
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缺乏认识,同时汉语思维习惯与英语思维习惯又不同,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十分薄弱。语言的实质就是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效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时,形式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立足教学设计层次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学习英语的特性,自学的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自己班上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者和点拨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教师一起享受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成果,学会生活,学会用英语交往,学会体味人生。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二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
数学除了是科学的基础和工具外,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里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索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数学在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方面起着核心的作用,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恰恰是不足的. 一位西方数学史家曾说过:“我们讲授数学不只是要教会涉及量的推理,不只是把它作为科学的语言来讲授———虽然这些都很重要———而是让人们知道,如果不从数学在西方思想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方面理解它,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的所有创造和人类世界.”因此有专家讲:“数学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数学可以砥砺心智
数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可以使同学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减少随意性.英国律师至今要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并不是律师工作要多少数学,而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人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 数学教育是培养同学们诚信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数学课上形成的诚信观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 苏联的数学家辛钦说:“数学教学一定会慢慢地培养青年人树立起一系列具有道德色彩的特性,这种特性中包括正直和诚实.”数学家狄尔曼说:“数学能集中、强化人们的注意力,能够给人以发明创造的精细和谨慎的谦虚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学习兴趣是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关键,也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开古今中外科学家或杰出人物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动力,兴趣是成就个人素质、事业的沃土.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 教师要是能利用图形的美妙、绝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严密的论证、巧妙的应用……肯定能使学生们兴趣盎然,长足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双基”,收获素养.
(二)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中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如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集中渗透了函数思想.正比例、反比例概念中揭示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函数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中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需的, 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三)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意识
抽象是数学及一切理论科学的共同特点,科学抽象是理性思维的一种.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 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 培养抽象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不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 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 转化为数学问题.变式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问题的实质不变,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的显露出来.这个不断地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 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 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学习到数学的应用,如生产效率、边际、弹性时, 就不至于觉得过于抽象而无从下手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锻炼数学思维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素养去解决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接触数学知识的时候,在实际的例子中学到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数学符号.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来学习数学,就能够感受到数学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能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然后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又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反馈.
(五)改革当前的数学教育评价
数学教育的评价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管理作用,改革数学教育评价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转变教育评价观念, 既要关注学生普遍的数学学习状况,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包括学生的数学作业、课堂表现、学习反思、综合实践等指标在内的“成长记录袋”,借此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倡导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将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社区成员一起纳入学生评价主体中,促进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的科学化.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数年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发,“核心素养”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对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追求。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什么样的学科素养,值得每一个高中生物教师认真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
核心素养的宏观理解是这样的,所谓核心素养,应时指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形成的具有最基本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性体现。由这样的阐述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因此理解核心素养,可以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进行。同时,核心素养本身又是一个极具引领意义的概念,其可以统领当前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之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当具有这样的三点基本理解:
其一,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意旨。生物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生物学科具有科学素养的意旨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递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概念描述的精确途径,实验设计的科学方法运用,生物学科结论描述的简洁准确等,这些既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以生为本是一个宏观理念,其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落实,在于学科素养的引领。也就是说,当在课堂上关注核心素养并以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时,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我们讲“生态系统”,需要从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变化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来进行,如果忽视了核心素养的引领,那本知识就可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知识,反之就可能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就会充分具有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以生为本。
其三,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面向生命活动的本质。生物学科的特质就在于其是面向生命活动的,其是寻求生命本质的。这种规律的寻求需要核心素养来作为牵引,而在牵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又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理论理解,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思路就会更加明晰。
二、基于核心素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
需要明确的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这样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学生的生命与生物学观;二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三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态度与价值观;四是生物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精神与行动能力。因此,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尽可能地以这四者为核心。
比如说对于生物学科的认识,显然不能完全局限于当前的考试要求去实施教学,因為知识导向的升学评价其实并不能体现生物学的全部本质。笔者以为,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真正从面向生命活动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体活动过程中的生命的特质基础是什么;构成生物的细胞又是怎样完成生殖、发育、终结的;植物以及动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结构,在它们的生命活动中是怎样进行遗传的,为什么又会发生变异;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历史上对生物多样性有过什么样的观点,当下最流行的观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围绕生物本质形成认知。
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与其说是具体的任务完成,不如说是核心素养指引下的知识拓展与能力形成,如果进入这样的状态,那高中生物课堂该是多么的优美!
三、基于核心素养反思高中生物教学
在研究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时候,笔者发现高中生物教师的日常教学又多了一个反思的视角。通常情况下,反思生物教学的视角就是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又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样的反思不可避免地将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成长引入了一个相对狭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核心素养带来的启发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传统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基于教材上的概念形成的,那是一个网络结构,却不一定是学生认知当中的真正有效的结构,相反如果以学科素养来引导,那就可以形成以进化思想、系统论为核心,以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为枝干的认知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包括原有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能够将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最先进的理论,其应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引领性作用,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知识的构建与教师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东杰. 高中生物学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生物学教学,2016,41(7).
[2] 蒋桂林. 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 中学生物学,2015,31(10):9-10.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越来越重视, 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要求越来越高, 小学英语教学对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 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然而我国很多英语教学主要是以传统教学为主, 通过课堂的传授直接将重点、难点进行学习, 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于英语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挖掘学习英语的良好方式, 进一步提升学习英语的观念,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本文主要是从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出发,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六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七
新《课标》中提倡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 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思维品质, 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思想观念等。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认为, :“语文素养, 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 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 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 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首先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针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年期与少年初期的学生, 他们有着及其丰富想象力和学习欲望, 因此作为初级阶段语文教学, 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从教学过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对整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有个质的提高, 也从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对学生的一个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
其次进一步摆脱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长期影响, 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教学方式, 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有着期明显的短期效果, 但是从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 应试即是在教育中偏离社会整体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
语文素养的提出, 是从新从现代社会对学生未来素质的要求出发, 强调学科整合, 文理结合, 在多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践运用。
三、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质
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不是一蹴而成的, 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 我所能做的, 就是还给孩子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天地,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互动群体, 使孩子们在开放开心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首先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素养, 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三分钟说话”训练。这种训练,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学生无论说的如何老师都应要给予表扬, 这样从心理上克服了语文课堂的紧张情绪。
例如, 课前教师让学生做口语练习。训练初始阶段, 教师可把说话训练的题目告诉学生, 让他们进行准备。刚开始练习时, 字数不限,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第一次说话时学生一般很紧张, 口头表达会有欠缺, 但只要说话训练内容丰富多样, 能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是有话可说的, 也乐意参与活动。接下来, 教师把说话训练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 感悟到的东西会更深刻, 学习起来也更能联系实际。学生口语表达水平提高了, 谈内容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写作打下基础。实践表明这种训练在极大的挖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者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强调在语文实践相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 我们坚持以考察学生的听说读写尤其是阅读和作文能力为主, 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 经历一系列语言实践, 达成基本阅读方法的掌握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 从而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靠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深入钻研, 大胆改革, 才能达此目的。笔者就是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 阐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并为今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文素养提出了自己观点。
关键词:语文,语文素养,兴趣
参考文献
[1]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3) .[1]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3) .
[2]余高松:《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语感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2]余高松:《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语感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3]殷寄明:《“六书”的语源学透视》[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2) .[3]殷寄明:《“六书”的语源学透视》[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2) .
8.浅谈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精神;初中
新课程改革开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比数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对学生的一生起着更深远的影响。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的数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为其他学科学习所提供的数学辅助能力的一种聚合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到:
一、提高文化底蕴。培养人文素养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历史,出现过众多卓越的数学家、数学巨著,发生过一些或喜或悲的故事,还有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和精彩纷呈的图案……这些都可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欣赏数学美,了解数学家们为了数学的发展,为了追求真理,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的精神,不断增厚他们的文化积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初中阶段涉及的黄金分割点广泛运用,对称美,古今中外名人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无理数的发现引发的数学危机等等。
二、重视实践探索。培养科学精神
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培养“书呆子”,而忽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他们科学、合理地探究真知的意识的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大多数人都学过数学,但有关平方差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方差公式等等,长大后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当这些东西都遗忘了,留下来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积累提高的综合能力、数学的核心素养即科学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折纸中的数学、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物体的高度等等,数学教师都应该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好好利用起来,不能因为不考,而把它们束之高阁。
三、加强推理论证。培养思维能力
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了没用,生活中基本上用不到繁琐的证明,复杂的计算。但却没有看到,恰恰是这些东西,不仅为研究其他学科提供了基础,为理性的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隐藏在背后的方法和工具。演算推理,举反例、反证法、分析法与综合法等等,生活中没有它们的影子吗?用不到吗?所以数学学习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思维能力又是初中生所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人都有依赖性,初中生也是如此,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独立思考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妨在概念的教学、阅读理解题等上面做点研究。
2.鼓励学生深度思维
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方程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等的渗透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良机。
3.鼓励学生批判思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他们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必备的素养。
4.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程式化、模式化,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的练习题,导致學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很多初中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学过三角形的全等以后,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所有数学问题都可以用三角形全等去解决,根本原因就是前面所述。而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打破这种定势,鼓励学生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来解决角和线段相等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避免出现类似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注重方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等,这样才不至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遭到淘汰。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教师只有时刻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心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07-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7-05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07-21
学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心得10-13
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几点实践和思考09-07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初探论文07-0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10-09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07-25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