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论文

2024-07-13

质量体系论文(共13篇)

1.质量体系论文 篇一

作为一个质量控制人员,对于质量风险应有很强的意识,个人认为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型活动的管理,其主要体现在对风险的预知、检查和处理上。对于风险的预知活动,要求质量管控人员对产品生产或实施之前,先确立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并形成风险计划作为风险检查的依据;对于风险检查活动,要求质量管控人员对产品在实施时做好风险检查,确定计划内的风险是否发生,另外还需识别是否存在新风险;对于风险处理活动,则要求质量管控人员针对检查或识别已发生的风险,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以上3个点其实就是质量风险管理的3个步骤,它们是一个完整体,体现了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型活动,缺乏其一,都不能对产品或服务做到质量风险的完全把控。

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体现在企业制定的制度及程序及执行过程中。不需要单独做计划,这几项包含的计划很多,就是平时制定的各类质量管理计划。

2.质量体系论文 篇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学院党委的战略决策

武器装备的科研管理作为军械工程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质量代表学院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是评价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 学院党委作出决策:依据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构建学院的质量体系。这是学院的一项重大的、决定全局的战略性决策, 涉及学院多个部门和单位, 涉及学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的所有过程, 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质量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ISO 9001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 是世界上最权威和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GB/T19001是我国等同采用ISO 9001标准制定的国家标准。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在等同采用GB/T19001的基础上加上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 遵循现代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和十二项基础。依据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组织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可以为组织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可以显著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大幅提升管理水平。

军械工程学院2005年启动质量体系建设, 2009年通过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认证。质量体系建设的实践, 证实了学院建立质量体系不仅能大力促进科研工作发展, 提升学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质量水平, 而且还能促使学院领导层、学院各机关部门之间、各单位之间、机关与单位之间协调一致, 使学院的整个管理工作更加和谐顺畅。

建立质量体系必须符合学院特点

军械工程学院以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基础, 依据国家、军队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结合学院有关科研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编制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规定了质量管理的程序、方法和过程。充分体现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该做的必须规定, 规定的必须实施, 实施的必须有效, 有效的必须坚持, 坚持的必须控制, 控制的必须记录, 记录的必须分析, 分析的必须改进”。体系文件参照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在教学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了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职责和权限, 使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在质管体系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械工程学院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质量管理, 主要依靠学院领导层、科研部、质量与合同管理办公室和各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质量管理骨干队伍, 通过质量管理骨干队伍来实现质量程序把关和质量环节监控。由于受学院编制体制的限制, 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多数只能由兼职参谋和教员组成, 因此学院在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 本着“来自基层, 服务基层”的思想, 从每个系选拔训练参谋和精通业务、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 经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组成学院质量管理的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在质量与合同管理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 开展学院的内部审核 (内审员) 、产品质量检验 (检验员) 和标准化审查 (标准化审核员) 等工作。作为学院一级质量管理的延伸, 在系一级都成立了由系领导参加的质量管理小组, 系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以学院的质量检验人员为主。另外, 在各项目课题组都设有质量管理员, 专门负责项目课题的质量管理和与上一级质量管理机构进行沟通。这样, 学院的质量管理骨干队伍形成了:学院领导层——管理机关——系——项目课题组四级管理层次, 为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全院范围齐抓共管科研质量的大好局面。

系一级单位是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和执行单位, 也是教员队伍的直接管理者, 同时也承担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因此, 如果不将系一级单位纳入质量体系, 要推行质量管理和实施全员参与是不可能的, 质量体系也不可能有效运行。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系一级单位的组织协调作用。因此学院在建立质量体系之初, 也就是在体系策划过程中, 依据学院开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的实际特点, 构建了学院质量体系的基本框架:学院领导层——管理机关——系——项目课题组为主线的质量管理模式, 并对系一级的职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使之成为学院质量体系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构架下, 加大了质量管理的力度, 充分发挥了系一级的作用, 让他们认真按质量体系文件办事, 在学院质量体系运行过程和认证审核期间, 学院进行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第一阶段现场审核和第二阶段现场审核等活动, 都是以系为基本单位展开的。在各级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也是以系为单位组织各课题组进行整改的, 整改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走以领导层和管理机关为核心, 项目课题组为基础, 系一级为纽带的质量体系模式, 是使学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建立质量体系带给学院的效益

军械工程学院的人员、基础设施、设备和环境都是教学和科研共用, 科研人员既做科学研究, 又从事教学工作;所用的科研、生产场所和实验室既是科研场所, 也是学生的实验、实习场所;部分资源的管理既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 同时也有系一级的管理。学院依据G J B 9 0 0 1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后, 帮助学院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中的定位, 加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完善了科研资源的保障体系;明确了各级领导和质量体系中的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责, 同时也帮助项目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更好地履行其所承担的武器装备科研工作, 并将由此带来的日常行政工作负担降到最低,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术专长。

军械工程学院科研生产主要承担军队武器装备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相关武器装备的生产任务, 其顾客主要为军队。现代武器装备科研中, 因其投资大、系统复杂、研究周期长、涉及人员多, 如果不能严把每个环节的质量关, 就会降低武器装备的可靠性, 增加部队使用的风险性, 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一场战争的成败。因此, 学院建立质量体系, 发挥领导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产品开发, 进行全过程控制, 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不断追求顾客满意, 持续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质量。使得学院的顾客增强了对学院科研产品的信心, 对于交给学院的任务更加放心, 这为学院赢得更多的科研生产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器装备科研过程管理和记录的完整保存, 对于保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持续、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对于保证武器装备的质量和可追溯性尤为重要。在学院建立质量体系之前, 学院的一些项目科研生产过程记录内容不完整, 实验记录既不注明实验人和记录人, 又不注明实验日期, 也没有实验所用设备和仪器的名称、规格、型号, 更没有监视测量设备的定期检定和校准工作, 有的万用表已用了几十年, 甚至没有实验方案和过程设计, 只有一堆数据。还有的项目组科研生产记录残缺不全、字迹模糊、潦草应付, 有的图纸更改特别混乱等, 这为后期的保存和查阅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学院建立质量体系以后, 规范了科研生产过程的记录要求, 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纳入质量体系的科研生产项目都能按照质量体系要求, 完整的保留产品实现的各种记录。

3.质量体系论文 篇三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扩招,导致资金短缺。资金的短缺会影响学校制度的建设,进而导致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特征

全面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者是阿曼德·费根堡姆博士,提出的时间为1961年。他主张在产品质量监管和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都应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管中。并在产品早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管体系,而不是在产品完成的后期展开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全面控制。优质是展开全面控制工作的中心,加强对全员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其二,全面质量。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以全面质量控制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管理的对象转向教学质量,展开对教学质量这一特殊对象的全面质量监控、全员参与监控等相关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一是重视预防性监控和教学质量的事后监控。二是加强全员参与控制。通过组织建立专项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全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中,实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是加强全过程的监控。全过程的监控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两方面,并注重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前期、教学后期的有效衔接。

管理特征。高等学校具有自己特有的活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的形式而存在。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保障教学效率和质量;高等学校在制定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时,不能简单地引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而是将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与教学目标、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校信誉度的目的。

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不同。就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而言,产品是他们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教学体系、规章制度等。其教学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对教师展开全面质量管理,还是对学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都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像控制产品质量一样控制师生。师生是有情感的,产品是没有情感的。这是企业展开全面质量管理和学校展开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之处。因此,以人为本是学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尊重师生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从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的难度系数较高。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对象。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他们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给予的影响力难以准确判断。尤其是教学活动与产品生产活动的时间不同,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长远的,因此需要用长远的眼光评价教学活动的影响效果。

最后,教学质量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主要以终端审核把关为主,采用这种方式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会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成效较小。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活动事后控制行为,这种行为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整体而言,不能重复教学过程。尤其是在教学质量评价难度较大情况下,终端审核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不足,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

由此可见,将全面管理理念引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是可行的。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加强对教学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做好教学中间环节与教学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衔接,始终将教学活动处于一种受控状态,进一步避免教学质量问题的发生。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管,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这种建构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统一的标准,监管效果不好。甚至很多学校构建质量监管体系的目的是应付上级检查,流与形式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此作为基础展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系列工作。本文以计算机学院为例。计算机学院大部分是一线教师,专职行政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时,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监管机构缺乏执行力。因此根据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目标与标准、组织与制度、评价与反馈三方面展开讨论。

目标与标准。这部分主要由目标系统和标准系统组成。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是有效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其教学质量的监控目标也是通过管理和监控的方式得以实现。设置目标是学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的首要工作,也是制定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工作还是监管工作,都以目标作为基础,并展开人才定位的设计,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与制度。组织系统由监管和管理两部分组成,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学院的全部工作人员、教学全过程。监管组织在得出监督结果之后,需要组织和成立一线评价机构,对监督结果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进而实现提高学院教学整体质量的目的。监管组织机构和一线评价机构的成员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构成。学院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是确保监管工作有序展开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学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职权和目标,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化。

反馈与评价。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监控体系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调节问题。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信息是评价与反馈系统的主要职能。学院以反馈和评价系统给出的信息作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监管方案,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自身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并将教学活动和管理过程当做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的监管体系,加强教学全过程和教学人员的全面监控,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4.质量体系重点 篇四

《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

(1999年3月颁发第1版、2002年3月颁发第2版、2009年6月颁发第3版)

2、本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

— 本技术规范与ISO 9001:2008相结合,规定了汽车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与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组织的顾客要求的生产件或维修件的制造现场

— 本技术规范也可应用于整个汽车供应链

注:“外部场所”例如设计中心,公司总部和配送中心等应作为支持现场被审核,不能按本技术规范单独被认证。

3、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为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4、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ISO9000:2005)

5、质量(3.1.1):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6、质量特性: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7、要求(3.1.2):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8、过程(3.4.1):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9、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10、效率定义: 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11、设计和开发定义: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

12、偏离许可是产品实现前,对偏离原规定要求的许可。

13、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14、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15、特殊特性

可能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或法规的符合性、配合、功能、性能或其它后续过程的产品特性或制造过程参数。

16、文件要求(七控制:文件、记录、培训、内审、不合格品、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d)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

17、组织应确定特殊特性(见7.3.3d),并且

– 在控制计划中包括所有的特殊特性;

– 与顾客规定的定义和符号相符合;

– 对过程控制文件,包括图样、FMEAs、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用顾客的特殊特性符号或组织的等效符号或说明

加以标识,以包括对特殊特性有影响的那些过程步骤。

18、采购的产品包括所有影响顾客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如分装、排序、挑选、返工和校准服务。

当发生与供方相关的兼并、收购或从属关系时,组织应验证供方质量体系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19、组织应以其供方符合本标准为目标进行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开发,符合ISO9001:2008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

除非顾客另有规定,否则组织的供方应通过经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ISO9001:2008第三方认证。

20、不合格品控制——补充

状态未经标识或可疑产品,应归类为不合格品

21、计划和确定项目阶段主要输入

顾客的呼声

业务计划/营销战略

产品/过程基准数据

产品/过程设想

产品可靠性研究

顾客输入

22、计划和确定项目阶段主要输出:

•设计目标

•可靠性和质量目标

•初始材料清单

•初始过程流程图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的初始清单

•产品保证计划

管理者支持(包括项目时间,资源的策划及支持产能的人员策划)

23、产品设计和开发主要输出:

• 设计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DFMEA);

• 设计验证;

• 设计评审;

• 工程图样(包括数学数据);

• 工程规范;

• 材料规范;

• 图样和规范更改。

• 新设备、工装和设施要求;

• 量具/试验设备要求;

• 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

• 制造样件控制计划;

• 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

• 小组可行性承诺和管理者支持。

24、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主要输出:

• 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

• 包装标准和规范;

• 过程流程图;

• 工厂平面布置图;

特性矩阵图;

• 试生产控制计划;

•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

• 过程指导书;

• 产品/过程质量体系评审;

• 管理者支持。

25、产品和过程确认阶段主要输出:

•包装评价;

•测量系统评价;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生产确认试验;

•生产控制计划;

•有效生产;

•生产件批准;

•质量策划认定和管理者支持。

26、反馈、评定和纠正阶段主要输出:

•减少变差;

•顾客满意;

•交付和服务

5.质量体系的建立 篇五

1.QS文件确定了职责的分配和活动的程序,是企业内部的“法规”。

2.QS文件是企业开展内部培训的依据。

3.QS文件是质量审核的依据。

4.QS文件使质量改进有章可循。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

第一层:质量手册

第二层:程序文件

第三层:第三层文件通常又可分为:

n 管理性第三层文件(如:车间管理办法、仓库管理办法、文件和资料编写导则、产品标识细则等)

n 技术性第三层文件(如: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技术图纸、工序作业指导书、工艺卡、设备操作规程、抽样标准、检验规程等)

注:表格一般归为第三层文件。

三.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

a)符合性----应符合并覆盖所选标准或所选标准条款的要求;

b)可操作性----应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控制要求应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度,而不是越多越严就越好;

c)协调性----文件和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针对编写具体某一文件来说,应紧扣该文件的目的和范围,尽量不要叙述不在该文件范围内的活动,以免产生不一致。

四.编写质量体系文件的文字要求

a)职责分明,语气肯定(避免用“大致上”、“基本上”、“可能”、“也许”之类词语); b)结构清晰,文字简明;

c)格式统一,文风一致。

五.文件的通用内容

a)编号、名称;

b)编制、审核、批准;

c)生效日期;

d)受控状态、受控号;

e)版本号;

f)页码,页数;

g)修订号。

六.质量手册的编制

1.质量手册的结构(参考):

--封面

--前言(企业简介,手册介绍)

--目录

1.0------颁布令

2.0------质量方针和目标

3.0------组织机构

3.1--行政组织机构图

3.2--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

3.3--质量职能分配表

4.0------质量体系要求

4.1--管理职责(示例)

1.--目的2.--范围

3.--职责

4.--管理要求

5.--引用程序文件

4.2--质量体系

4.20--统计技术

5.0------质量手册管理细则

6.0------附录

2.质量手册内容概述

n 封面:质量手册封面参考格式见附录A。

n 前言:

ü 企业简介:简要描述企业名称、企业规模、企业历史沿革;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主要产品情况(产品名称、系列型号、);采用的标准、主要销售地区;企业地址、通讯方式等内容。

ü 手册介绍:介绍本质量手册所依据的标准及所引用的标准;手册的适用范围;必要时可说明有关术语、符号、缩略语。

n 颁布令:以简练的文字说明本公司质量手册已按选定的标准编制完毕,并予以批准发布和实施。颁布令必须以公司最高管理者的身份叙述,并予亲笔手签姓名、日期。

n 质量方针和目标(略)

n 组织机构:行政组织机构图、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指以图示方式描绘出本组织内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质量职能分配表指以表格方式明确体现各质量体系要素的主要负责部门、若干相关部门。

n 质量体系要求:根据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对每个质量体系要素实施控制的内容、要求和措施。力求语言简明扼要、精炼准确,必要时可引用相应的程序文件。

n 质量手册管理细则:简要阐明质量手册的编制、审核、批准情况;质量手册修改、换版规则;质量手册管理、控制规则等。

n 附录:质量手册涉及之附录均放于此(如必要时,可附体系文件目录、质量手册修改控制页等),其编号方式为附录A、附录B,以此顺延。

七.程序文件的编制

1.程序文件描述的内容

往往包括5W1H:开展活动的目的(Why)、范围;做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来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How)等。

2.程序文件结构(参考):--封面

--正文部分:

------------1.目的------------2.范围

------------3.职责

------------4.程序内容

------------5.质量记录

------------6.支持性文件

------------7.附录

3.程序文件内容概述

n 封面:程序文件封面格式可参考附录A。

n 正文:程序文件正文参考格式见附录B(也可作为手册正文参考格式)。

n 目的:说明为什么开展该项活动。

n 范围:说明活动涉及的(产品、项目、过程、活动......)范围。

n 职责:说明活动的管理和执行、验证人员的职责。n 程序内容:详细阐述活动开展的内容及要求。

n 质量记录:列出活动用到或产生的记录。

n 支持性文件:列出支持本程序的第三层文件。

n 附录:本程序文件涉及之附录均放于此,其编号方式为附录A、附录B,以此顺延。

八.第三层文件的编制要求

a)应符合“三”、“四”条款要求;

b)应包括第“五”条款所列出的通用内容;

c)正文格式随文件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格式。可行时,可适当参考程序文件格式;

九.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号(示例):

ABC-XX-XX-X

修订状态(仅用于质量记录表格)

分 序 号(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不需分序号)

顺 序 号

企业代号

注:国家有编号标准或有原编号标准的文件(如图纸等)按原有编号方法。

XXX公司文件

编号:QWJ-01

XXX文件(文件名称)

(第 版)

(受控状态章)

受控号:

编 写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

XXX公司第 层文件 文件编号: QWJ-01 版 本 号: 1

XXX 文件 修 订 号: 0

6.质量体系主管职责 篇六

1.贯彻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组织编制本企业的标准化

工作规则、计划。

2.制定或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标准体系。

3.组织实施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4.组织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标准化审查。

6.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7.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搜集国内外标准化信息资料。

8.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

7.质量体系论文 篇七

我国MBA教育迄今为止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1990年,是对美国MBA教育的学习和模仿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1—2001年,是广泛开展MBA教育试点的阶段,我国的MBA教育在这个阶段正式纳入到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第三个阶段是从2002—2010年,是我国MBA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1]。根据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我国开展MBA教育的院校一共有257所,各高校和专业商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MBA教育和管理团队,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了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MBA教育暴露出较多的问题。王世强[2]认为我国MBA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MBA教育质量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出现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新时代学生需求出现脱节;MBA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生源特征与MBA教育初衷想脱节。宋海清[3]认为MBA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选拔有实战经验人才的空间较小,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先进的教育方式。袁丹等[4]分析我国MBA教育暴露出的问题如下:MBA学生对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过多的依赖以往的实践经验,忽视管理理论及实践水平的提高;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教学方法;管理能力较弱。这些问题导致MBA毕业生整体素质达不到企业和人才市场的期望,导致MBA教育的认同程度不高。如何有效的提高MBA教育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等欧美国家开始倡导在高等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上采用全面质量管理。1991—1992年,美国全部实施或者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院校从92所增加到220所。1992—1998年,英国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从6所增加到58所。全面质量管理对推动欧美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和改善学校内部的组织氛围取得了卓越的效果,提升了高等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水平。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组织围绕产品质量,从组织最高领导层到一线员工全体的参与为基础,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统计分析结合起来,建立涵盖产品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让顾客满意,让组织全体成员获益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组织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工作重心,强调组织成员全体参与,形成组织内部质量至上的文化氛围。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体征、4个要素、4个阶段和6个步骤。

(1)全面质量管理的3个特征。全面质量管理的3个核心特征:即全体成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产品调研、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技术方法应用的质量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的4个要素。全面质量管理由组织结构、技术、人员以及有效的领导等要素构成,只有这几个要素全部齐备,全面质量管理才能推动并取得成效,如图1所示。

图1全面质量管理组成要素

(3)全面质量管理的4个阶段。质量控制一般分为4个阶段:计划阶段,即P阶段;执行阶段,即D阶段;检查阶段,即C阶段;处理阶段,即A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4个阶段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发明的,因此也称之为戴明循环,即PDCA循环。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4个阶段大体可分为8个步骤,如图2所示。

(4)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6个步骤。建立稳定、持续、有效的质量体系的前提是设计完整的质量体系建立程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包括:分析质量环;研究具体组织结构;形成文件;全员培训;质量体系审核;质量体系复审。来自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是质量体系实施的关键。领导层必须为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做出表率。此外还必须重视考核与反馈工作,建立保证全员参与与实现质量目标的制度。

3 我国高校MBA教育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我国高校MBA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各高校从MBA培养目标到MBA学生毕业为止的教育全过程制定质量目标,并监控实施。郑贵华等[5]认为MBA教育质量提升实践表明独具特色的MBA教育理念、科学的MBA课程体系、优秀的MBA师资队伍以及质量评价体系是影响MB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久群等[6]通过研究指出转变质量管理模式,有事后管理转向全面质量,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王亚林通过对美国MBA教育模式以及我国MBA教育现状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影响我国MBA教育的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体制因素、客观条件因素等。我国MBA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我国MBA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其次,优化生源质量,对高校招生机制进行重新调整;再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顺应时代发展,促进MBA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通过对MBA教育培养过程以及现有文献的分析,影响我国MBA教育质量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招生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考核反馈。

(1)培养目标。MBA教育培养目标是MBA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开端,MBA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1959年,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调查项目在全面研究美国社会和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美国工商管理教育的研究报告,阐明了MBA教育的本质和定位。报告指出:MBA教育应以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领导人和职业经理人为目标,MBA教育应该属于职业教育,培养掌握对企业的研究方法,具有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决策和分析的能力的人才[7]。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积极探索MBA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哈佛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斯隆商学院制定了培养各个领域领导者的教育目标。我国各高校也制定了适合学校办学实践的目标。比如,清华大学MBA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未来领导者等等。MBA教育培养目标的缺失是当前高校MBA教育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要想提高高校MBA培养质量,必须从高校办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学科优势,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2)招生机制。MBA教育质量的提升要求高校严格控制考生质量,既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我国MBA教育的招生机制跟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机制并没有较大区别,很多院校采用的是选拔性考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招生模式。目前的招生机制过分看重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对考试实践管理能力的考察。围绕着不同的培养目标,高校必须对招生机制进行调整。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联考成绩的做法,实施申请+面试再通过成绩选择学生的招生机制。高校招生机制应该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包括考生的显性素质,也包括考生的隐形素质和潜质。

(3)课程设置。MBA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关系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科学的课程设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MBA教育的要求。从本质上讲,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MBA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实战观摩、商业案例分析等掌握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具有职业竞争力[8]。MBA教育质量的提升要求高校MBA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突出学校学科优势,开设具有高校特色的课程,设置MBA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在保持MBA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注重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升,为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可以根据学位课的不同设置MBA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实践课程为主,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设置区别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注重对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学习和编写,突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注重责任教育。

(4)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决定MBA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MBA教育的特殊性,要求MBA的任课老师必须在精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才能胜任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对高校的MBA教育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师资力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由来已久。高校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培养本学校的师资力量,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商学院组织的MBA教育培训,积极鼓励校企合作,鼓励本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第二积极寻找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兼职学校的任课老师。

(5)考核反馈。MBA教育考核重点审核各要素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以文件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建立多元化,覆盖全过程的的MBA考核体系,分析总结影响MB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为持续改进MBA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4 高校MBA教育质量体系构建

通过对MBA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MBA教育质量体系包括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高校MBA教育必须做到3个系统的协调行动,每一个系统内部的协调行动,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考核并改进培养质量。

决策与指挥系统主要是负责制定培养目标和招生机制;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主要负责课程设置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主要负责教学质量的考核与反馈,如图3所示。

图3 MBA教育质量体系

4.1 高校MBA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步骤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MBA教育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的步骤[9]包括:

(1)分析高校MBA教育质量环。MBA教育质量环就是指在MBA教育整个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是建立MBA教育质量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制定、招生机制的制定、课程设置、师资投入、考核反馈等5个环节。为实现MBA培养质量的全程目标管理必须明确5个环节的质量职能,确立每个环节在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的质量目标。

(2)设置MBA教育组织结构。在分析质量环的基础上,高校结合自身在办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明确、细化各环节的质量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师资投入以及人员的调配,设置专门负责MBA教育质量的领导小组以及其他工作小组。此步骤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在MBA教育质量中应用程度和实施效果,是建立MBA教育质量体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3)形成MBA教育质量文件。MBA教育质量的各项指标必须形成稳定的文件规范,形成文件体系,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4)师资培训。高校以及院系领导者有力而持久的领导和师资力量的教育及培训决定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成败,在质量体系的建立中是不容忽视的一步。

(5)审核、反馈MBA教育质量体系。严格审核质量体系的目的是检查判断质量体系文件是否有效贯彻执行,是保障MBA质量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工作。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为达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全面贯彻质量管理思想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审核以及反馈审核结果。

4.2 高校MBA教育质量体系

(1)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与上层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高校MBA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顶层体系就是由各级管理层和领导层组成的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高校MBA教育的培养目标、招生机制。为了高效的运行教学决策和指挥系统,该系统应该有行政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行政管理系统由学校和院系负责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组成,学术管理由院校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全面质量观,把MBA教育质量作为MBA教育的核心工作,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MBA教育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探索符合本地化行业特色的教育模式,制定详细的MBA教育目标,严格管理招生机制。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取得大部分参与人员的认可和理解,形成共同信念,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在工作中持续不断的改进教育质量。

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必须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MBA教育提出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并根据指定的目标进行招生机制的改革,严格禁止招生过程中的不公平、不正当现象,不断提升招生质量。

(2)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教学管理和运行系统是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系统。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由学校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任课教师和MBA学生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科学细致的组织教学活动,协调教学活动的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并达到预期质量要求。为了提高MBA教育的培养质量,各高校必须不断审视自身的课程体系并改进和完善。合理设置主干课与选修课,以及二者的课时比例,提供形式多样的兴趣课程满足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需求。高校应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加大案例教学、企业时间等课程的比例。

高校根据培养目标与招生特点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课程设置思路是为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商务环境中,提高学生对战略性与关键性问题的思考能力[10]。在提出课程设置思路的基础上,各高校要根据思路对MBA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考核,建立规范的MBA教育师资选聘标准与程序,保证MBA教育的授课质量。为提高MBA教学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水平,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聘一批具备较强企业管理能力和相当学术水平的企业家担任MBA导师,把企业管理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带到课程学习中,提高MBA学生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提升MBA教学水平与质量。通过对师资力量的考核,定期的组织授课老师参加国内外的MBA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3)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系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质量监控系统,整个MBA教育环节中所有参与人员都要对自身工作和取得的效果以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工作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主要是评估工作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具体包括领导专家评估、教师自评、学生评估、院系自评以及用人单位评估等方面。高校应成立专门的MBA教育质量考核小组,负责对每个环节信息的收集,分析生源指标、就业指标、成绩指标、论文指标等,形成生源质量报告、就业情况报告、论文答辩报告等,并对报告进行分析,评估关键环节并反馈。

5 结论

我国MBA教育自创办至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职业经理人,促进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MBA教育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持续有效的改进MBA培养质量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工作。我国MBA教育需要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合理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来持续有效地改进MBA教育在培养目标、招生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考核反馈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MBA教育的培养质量。

摘要:高校MBA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职业经理人,但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构建规范的MBA教育质量体系是提高高校MBA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影响高校MBA教育质量的5个因素:培养目标、招生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考核反馈,构建包括MBA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MBA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MBA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的高校MBA教育质量体系,促进高校MBA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校,MBA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亚林.我国MBA教育改革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6):15-16.

[2]王世强.经济新常态下MBA教育如何创新[J].企业研究,2016(7):62-63.

[3]宋海清.关于MBA教育模式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5(8):23.

[4]袁丹,雷宏振.我国MBA教育培养的融合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82.

[5]郑贵华,李娇萍.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11):57-58.

[6]高久群,余全红,汪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高教论坛,2015(9):112-113.

[7]戴敏敏.华侨大学MBA教育项目营销战略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8.

[8]薛永基,张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MBA培养中的应用思考与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46-48.

[9]MBA智库百科.全面质量管理[EB/OL].[2016-8-6].http://wiki.mbalib.com/.

8.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 教学质量 监控 评价

“教学质量”,也即教育水平,衡量的标准一般会从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上体现出来。高质量的教学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目标。具体来说,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宏观意义上,高校规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质量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其二,从微观意义上,具体规定受培养者的质量要求,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

本文中的高校质量之保障是广义的意思,从主体角度来说,其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指政府、社会等校外为主体而确保教学质量并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内部质量保障指主体是高校自己的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外部保障只是外在动力,而内部保障才是确保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探索以高校为主体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更具有本质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缺乏,监控不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取向于大众化,而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已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在制度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没有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专业部门和人员。这会导致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出现诸多问题,不仅使日常的教学活动无章可循,也会导致教学行为随意性较大,后期也不能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在教学监控中,首先,从监控内容上看,高校更偏重于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监督,而忽视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其次,从监控对象上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则监控程度不够。最后,高校一般只考查学生对课内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没有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考核的相关标准。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本校的定位,即要结合所有资源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校的办学类别和教学规模,从而找到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有所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些高校盲目跟风,追求教学的大规模、高层次和多学科,而没有正视本校的实际情形,使得办学宗旨与目标和现实相差甚远;其二,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没有充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科学、不合理,也没有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

(三)教学基础设施较薄弱,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

有的高校忽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有的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将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的训练上,而在一些专业性不强却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的课程上有所忽视,这种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质量体系之运行策略

(一)完善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之构建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运用“系统科学工程”理论,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从三方面入手:教学的管理体系,教学的信息体系,教学的督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保证工作,须在教务处设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管理分支机构,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工作日常事务,有关条例的制定,教学评价的组织,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并向领导反馈有关信息等。

(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南。首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应具有一定前瞻性、系统性和灵活性,从而使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其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一方面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够与教学进度和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来能为社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其二,要在保证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三)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是属于教务处的下属组织,其行驶权限的有限性不可能督促其他平行部门配合并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所以,可以在学校高层上建立一个由校长直接领导、高于一般职能部门并专门从事全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职能机构。如果纯粹是事务性工作,那么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则没有根本作用,而它应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组织机构,所以在选拔教学评价专业人员上应充实到教学评价机构上来。在队伍建设上,同时建立两支教学质量评价队伍,一支是专家组织,专家则可以是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另一支则是“生评教”组织,由各院系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委员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问卷、网络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评议,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教学,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安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淄博师专学报,2013(4).

[2]陈宇晖,熊新山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0).

[3]孙彦彬.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概述与评价[J].华章,2014(7).

[4]宋志坚.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

9.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篇九

一、评审目的为了确保我公司质量体系的持续适用和有效,检查质量体系是否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要求提供质量保证,根据质量体系内审结果、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用性进行正式评价,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二、评审依据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用性及完成情况

2、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质量体系是否应进行修改

4、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范5、服务质量及服务状况

6、上次管理评审的执行情况

7、其他需要评审的内容。

(1)分析、汇总不符合项,查找不符合项产生原因,充分认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对检测工作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2)确认整改措施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3)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价和验证。

三、评审结论

1、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

本中心各项质量活动均严格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对全部19个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检验工作能够做到“科学、公正、准确、高效”。通过建立本中心质量体系,纠正了一些中心检测工作中的不规范和不合理的过程及内容,同时也调整和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款、文字,使本中心质量体系文件更加适应检验工作需要,使本中心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进,质量体系各要素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体系运行正常、有效。

2、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为了提高公司检测工作质量,保证检测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规范化的运行,公司对各个检验工作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公司任命各室主任为本室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能够按照程序,按照计划,对所监督项目进行实际的监督检查,分别对人员、环境、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收样及样品处理、原始记录、报告质量、控制执行情况、服务质量;新开展检验项目、新上岗人员的检测操作过程;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处理过程的监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监督员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有效纠正,对未构成不符合项的问题由责任人现场纠正,避免发生潜在的不符合。

3、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本我公司分别于8月、11月组织开展了两次内部审核。审核范围覆盖了所有部门和要素,并对今年颁布的第四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有效贯彻实施及其适用性进行了检查。针对两次内部审核出现的不符合项,及时召开了会议,分析原因,明确了整改措施,组织相关部门按照整改方案认真负责的进行了整改。全部不符合项经整改、验证效果有效。上述程序的运行体现了我中心质量活动不符合的纠正、预防、改进运行情况,同时充分验证了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适应性、持续性及充分性。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性的。

4、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检测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公司制定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年初修订、规范了C 层作业指导书、仪器规程、规章制度、方法等文件,D层各类表格等,将质量管理各个环节更加细化,将预防措施更加具体化。

无论是在内部审核、外部评审还是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针对不符合项质量部门均填写《不符合项目及纠正措施跟踪单》,各责任部门均能正确对待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按要求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认真负责的进行了整改。不符合项经整改、验证效果有效。当发现不符合工作或潜在不符合时及时进行处理及改进,使管理体系运行不断完善。

5、由外部机构进行评审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审核评价中心评审组,对我中心进行了计量认证复查+扩项评审的现场考核。对照《评审准则》评审组认为我中心存在的不足有10项(基本符合项),即:补充完整CMA标识管理办法;未提供实验间和内部比对管理程序;外保温系统抗冲击原始记录无检验过程描述;水泥流动度测定仪、砌墙砖振动台安装不符合要求;60吨万能材料试验机无安全防护网;安全网试验区无警示标识; 超声波作业指导书未按现行标准进行更新;未提供GB/T9914.3-2013标准确认记录;未提供分析天平期间核查记录;网格布、防水卷材样品库不符合要求。针对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项,我公司及时完成整改,并在规定期限内将《整改报告》及时上报评审组复核。在计量认证证书有效期内取回新的证书,确保了我中心检测活动的正常流程。

在此次的整个评审过程中,我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满足评审要求,针对评审组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及时纠正、预防、整改工作,充分验证了管理体系、方针、目标的适应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6、比对与验证实验情况 一是内部进行比对。根据年初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完成了实验室内部比对4次,二是外部比对试验。今年年初,我公司拟开展新的检测项目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对此专门开展了试验间的比对,检测数据基本接近。通过分析,反映出我公司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均可满足标准要求,能确保检测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

7、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和往年相比,混凝土的送样量明显减少;其他检验项目工作量与上相比基本相同。

8、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

随机抽查报告165份,对检测报告的规范性、涵盖的信息、原始记录的溯源、盖章签发、合格率、存档等各环节进行了抽查。检测报告数据无误、结论正确、检测结果出错率未超过1%。验证了我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满足了公司质量目标。

9、改进的建议

(1)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服务意识,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2)加大公司整体人员水平仍然是比较突出重要的工作。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进行《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宣贯,加强对检测人员技术文件、基础知识的学习。

(3)加大考核力度。将年初岗前考核、年末考核与奖金挂钩,结合中间核查,重点监督存在问题人员。

(4)针对检测工作量大,人员配置、分工应更加合理、明确。

10、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

在中心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全年工作基本满足要求,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基本上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标准要求,体系文件符合检测工作过程的控制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检测工作质量稳定,质量管理体系保持了平稳运行、持续改进的势头,基本上满足了公司内环境变化的需求。

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检验工作需要和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公司本共安排检验人员参加试验检测员岗位取新证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其他人员参加质量监督员、内审员取证培训等共二十余人次。

10.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报告 篇十

一、人员变动与培训方面

1、本公司于4月初计划导入GB/T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后,本公司管理者代表因管理需求于4月中旬委派到第三方培训机构学习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内审员证书。

2、今年加大了培训力度,不仅对新进员工进行了培训,对销售业务员和技术支持人员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培训。

二、体系或产品证书取得情况

本公司于今年4月成功的导入GB/T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并按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已开始对产品先各阶段进行严格管控;使得公司在对产品品和公司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并取得以下证书:

2011年8月取得NQA发的《ISO13485质量体系证书》

三、体系运行情况(内审与管审)

1、内部审查与管理评审及第三方审核情况

依据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公司于6月18日对自4月导入GB/T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以来的第一次内部审核并于6月27日进行管理评审,本次审核及管审主要问题如下:

使其实际运作与YY/T0287:2003标准存在的差距,但通过本次内部审核有助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改进.2、公司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3、纠正措施

四、不良事件控制情况:

11.质量体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合同评审;策划;输入;控制与协调

Project design proces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iles to run

Sun Ya-jie

(Hydro and Power Design Institute of Xinjiang Urumqi Xinjiang 830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do the side to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o work. Quality documentation in the project so as to achieve the formation during oper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ile integrity, timeliness and control procedures.

【Key words】Contract review;Planning;Enter;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项目负责人负责所承担项目质量体系的运行,各专业负责人做好本专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工作。设计管理部和专业室主任分别负责检查和指导项目及专业的质量体系运行工作。项目不分大小,均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未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设计文件不得出院。重点考核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质量文件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文件的完整性、时效性及控制程序。

1.合同评审与签订

1.1 合同等级的划分:(1)设计合同收费20万元以下(含20万元)的合同为小型项目合同。(2)设计合同收费2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含300万元)的合同为中型项目合同。(3)设计合同收费300万元以上的合同为大型项目合同。

1.2 合同的评审范围:(1)每项合同签约前均应进行合同评审;(2)合同的范围:与顾客之间以任何方式传递的、双方同意的要求,如:委托书、合同、标书、上级指示或文件、口头定单等;(3)对无书面方式接到的订单应采取措施形成书面文件,并得到顾客的确认。

1.3 合同评审内容:(1)顾客的要求是否明确并形成文件;(2)合同中如有和投标不一致的要求是否都已得到解决;(3)合同内容及顾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4)技术能力和按期交付能力能否满足合同要求以及履行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必须确定。

1.4 合同评审的方式:(1)大、中型合同采用会议方式评审;(2)小型合同采用不同级别人员审批方式确认。

1.5 评审记录: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合同评审,均应记录,由设计管理部填写、保存。(1)会议评审结论;(2)合同修改内容;降低履行合同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1.6 合同签订:合同一般采用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监制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标准文本。小合同也可以采用与顾客商定的合同格式,合同由设计管理部负责签订并填写设计咨询项目合同评审表。

2. 设计/咨询的策划

2.1 设计管理部根据合同的要求:与院领导协商确定设计/咨询项目负责人,并向项目负责人下达“设计/咨询任务通知书”。项目负责人与相关专业室主任研究合同内容和要求,对设计/咨询进行策划,具体落实设计/咨询任务,并编制相应的“设计/咨询计划书”。

2.2 设计/咨询计划书的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咨询的阶段划分;(2)设计/咨询的进度计划;(3)设计/咨询人员和资源的配备;(4)设计/咨询评审的方式与时间;(5)设计/咨询的其它验证方式与时间;(6)设计/咨询确认的方式与时间。

2.3 设计/咨询计划书:由项目负责人编写、上报设计管理部。经设计管理部审核后,交业务副院长签署审批意见。设计工作即可全面展开。

2.4 随设计/咨询进展及情况的变化:当项目技术指标、进度、项目负责人变更、经费等发生变化时,由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设计管理部审核,业务副院长批准,及时调整设计/咨询计划。编制的设计计划书应满足合同要求,进度计划和人力资源安排切实可行。

3. 设计/咨询的输入

3.1 设计/咨询的输入是设计的依据,也是评审、验证和确认设计/咨询输出的依据。

3.2 设计/咨询输入的内容:(1)产品有关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2)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的要求;(3)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要求;(4)类似工程项目的经验或改进信息;(5)设计/咨询所必需的设计基础资料;(6)质量和进度计划的主要控制点。

3.3 在分阶段设计/咨询中,上一阶段的评审、输出和验证可作为下一阶段的设计/咨询的输入。

3.4 设计/咨询输入控制层次按照设计阶段的划分,设计/咨询输入控制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3.5 对设计/咨询的输入的适宜性应进行评审。所有的必要信息要正确清楚。对不完整的、含糊的或相互矛盾的要求,必须与提出要求者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取得一致并记录归档。

3.6 工程项目组负责对设计/咨询输入实施跟踪及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与项目负责人研究解决。

3.7 项目负责人组织将上述设计/咨询输入的内容进行整理,并组织对设计/咨询输入的各项要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填写“设计/咨询输入控制单”并发至各相关专业设计室。

3.8 各专业负责人应会同专业室主任根据“设计/咨询计划书”、“设计/咨询输入控制单”和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编制本专业设计指导书。专业设计指导书应进行内部评审。专业设计指导书是本专业每个子项的详细设计输入,明确设计依据、设计标准和具体要求,统一本专业设计技术措施。明确设计、审核、审定人员,同时按设计计划要求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安排。

4. 接口控制与协调

(1)本院与顾客的技术接口,应有书面规定并由双方责任人签署。内部技术接口必须填写“专业间资料交接单”,提交时间符合设计计划的要求。该资料应准确、全面、可靠、及时并符合有关规程与规范,满足接受资料专业的设计要求,并且图文清晰,文字说明正确。由于接口资料错误而造成的设计返工,由提供资料专业负责。

(2)为了确保设计项目各专业的设计图纸互相衔接,协调一致,避免错、漏、碰、缺等现象,实行各专业的设计图纸会签制度。设计图纸会签工作在多专业设计图纸审核之前进行,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做好图纸会签工作。设计图纸会签时,各专业设计人应主动介绍与其它专业相关的情况。对会签时发现的问题,应填写“专业会签记录表”,及时进行修改,修改结果需经相关专业验证。

(3)当设计/咨询工作涉及到同级人员之间的协作时,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和协调。在设计人员的确定与分工中予以体现,在设计/咨询过程中,允许进行必要的接口协调与调整。

endprint

(4)设计/咨询工作涉及院其他部门时,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设计管理部组织和协调。当设计/咨询工作涉及到与院外部的协作时,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设计管理部组织和协调。必要时,由业务副院长协调工作。在接口协调时,要根据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来明确接口关系。各项协调的结果必须形成文件,做好有案可查,且真实、准确、传递及时。对传递的重要资料、信息等要进行评审,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

5. 编制设计文件及成品输出控制

项目负责人根据设计合同、“设计/咨询计划书”等安排各专业设计任务,各专业根据“设计/咨询输入控制单”和“专业设计指导书”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设计/咨询文件并完成专业间的有关委托和配合,设计/咨询方案应根据计划书的要求进行评审,设计/咨询内容和深度应达到行业规定的要求。设计/咨询文件在交付文印前,应按规定逐级评审(校对、审核、审定及设计评审和验证)并进行质量评定。设计/咨询评审中应做好记录,审查后,根据审查意见对设计/咨询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各专业输出文件在交付项目负责人之前应对照设计输入要求等认真进行校审。设计/咨询和开发的输出的种类和形式包括:设计/咨询项目说明书、概算书、设备表、材料表、图纸、采购要求等。

6. 设计评审

设计的评审可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当阶段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必须进行设计评审。对于施工图阶段,当设计要求与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变化不大时,可以不进行设计评审。设计/咨询评审通常采用会议形式进行。设计/咨询评审由工程项目负责人组织。设计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室负责人和设计管理部参加会议,必要时应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顾客代表参加。设计/咨询评审内容及结论应予纪录、整理、由工程项目负责人保存。

7. 设计验证

设计/咨询验证是验证设计/咨询的阶段输出是否满足阶段输入的所有要求。项目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设计人员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设计的验证。验证人员编制“设计/咨询验证报告”,由专业负责人审批。项目负责人及时组织有关人员,针对“设计/咨询验证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对设计/咨询进行修改。

8. 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是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来表明产品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通常是对最终产品/成果进行确认,也可分阶段进行确认。项目负责人针对设计确认中提出的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整改,填写“设计确认报告”书面报告设计管理部。对已经完成设计确认的产品,顾客又提出另外要求时,项目负责人可以组织更改,以符合新的使用要求。

9. 设计更改的控制

设计修改采用修改图或“修改设计通知单”,修改图应编制设计修改计划并按设计评审、验证等相关设计控制程序实施,有关责任人签署后发出。工程项目负责人对设计文件的任何更改均要进行评审,以确保这些更改是否影响已经批准的设计验证结果。

10. 设计服务

工程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设计文件的交底、施工现场服务、工程验收及回访工作,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了解和掌握业主对我院设计工作及服务工作的评价,以便在以后工作中改进,提高我院的外部形象。

11. 文件存档

设计/咨询工程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负责将所有设计/咨询文件及相关记录整理后按《档案管理办法》归档,填写“文件移交清单”。

12.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教学质量”, 也即教育水平, 衡量的标准一般会从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上体现出来。高质量的教学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目标。具体来说, 分两个层次:其一, 从宏观意义上, 高校规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质量要求, 是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其二, 从微观意义上, 具体规定受培养者的质量要求, 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

本文中的高校质量之保障是广义的意思, 从主体角度来说, 其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指政府、社会等校外为主体而确保教学质量并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内部质量保障指主体是高校自己的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外部保障只是外在动力, 而内部保障才是确保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 探索以高校为主体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更具有本质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 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缺乏, 监控不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取向于大众化, 而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已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在制度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 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也没有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专业部门和人员。这会导致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出现诸多问题, 不仅使日常的教学活动无章可循, 也会导致教学行为随意性较大, 后期也不能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在教学监控中, 首先, 从监控内容上看, 高校更偏重于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监督, 而忽视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其次, 从监控对象上看,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 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则监控程度不够。最后, 高校一般只考查学生对课内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没有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考核的相关标准。

(二)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本校的定位, 即要结合所有资源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此基础上, 明确本校的办学类别和教学规模, 从而找到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 现阶段, 很多高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有些高校盲目跟风, 追求教学的大规模、高层次和多学科, 而没有正视本校的实际情形, 使得办学宗旨与目标和现实相差甚远;其二,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没有充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科学、不合理, 也没有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

(三) 教学基础设施较薄弱, 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

有的高校忽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 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也有的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 将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的训练上, 而在一些专业性不强却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的课程上有所忽视, 这种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质量体系之运行策略

(一) 完善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之构建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可以运用“系统科学工程”理论, 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从三方面入手:教学的管理体系, 教学的信息体系, 教学的督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保证工作, 须在教务处设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管理分支机构, 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工作日常事务, 有关条例的制定, 教学评价的组织, 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 并向领导反馈有关信息等。

(二)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据,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南。首先,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应具有一定前瞻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从而使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其次,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够与教学进度和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来能为社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其二, 要在保证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 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也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三) 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是属于教务处的下属组织, 其行驶权限的有限性不可能督促其他平行部门配合并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所以, 可以在学校高层上建立一个由校长直接领导、高于一般职能部门并专门从事全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职能机构。如果纯粹是事务性工作, 那么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则没有根本作用, 而它应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组织机构, 所以在选拔教学评价专业人员上应充实到教学评价机构上来。在队伍建设上, 同时建立两支教学质量评价队伍, 一支是专家组织, 专家则可以是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另一支则是“生评教”组织, 由各院系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委员组成, 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问卷、网络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评议, 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

教学质量 (保障) 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教学,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安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淄博师专学报, 2013 (4) .

[2]陈宇晖, 熊新山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10) .

[3]孙彦彬.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概述与评价[J].华章, 2014 (7) .

13.质量体系工作的感受 篇十三

ISO9000 的评审人员在对某公司进行评审时发现:这家公司的制度非常完善,工作程序也完全符合ISO9000年版标准的要求,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表单记录的填写非常完整。这家公司因此获得了ISO体系的认证。半年后进行追踪时发现,报表记录依然填写得非常完整,符合程度相当高.又过了半年,当评审小组再次来到这 家工厂进行考察时,公司老板却要求将评审稍微延期,因为他们要完成的数据报表实在太多,还没有填完。在后来的交谈过程中,老板抱怨报表太多,认为实施 ISO体系没有什么真正的实际意义。在没有实施ISO之前,公司的流程非常顺畅,每天吃完早饭就在工厂里面到处走走,凭着多年的经验就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问 题;自从实施ISO后,他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由于要填写大量的报表,公司的管理人员从原来的5人增加到了15人。老板每天起床后,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忙 忙地签报表,到工厂里转一圈,发现工厂里的人也都在忙着写报表。由于整天都忙于制作报表,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ISO9000 一方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方面却遭受到绵绵不绝地谩骂声,有时候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企业实施ISO9000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证书?还是规范基础管理?还是先是证书,再希望规范管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目的,ISO9000只是一种基本工具,工具使用的好坏,全在于企业本身,与ISO9000实在没有多大关系。其实ISO好不好?抛开谈论条条款款。ISO是什么?质量管理体系。那么什么样的质量管理好呢?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好。关键是合理。在美国车靠右行驶,就是合理,到了英国,车靠左行使,合理。我们能不能说车靠哪一便算是合理呢?不一定。美国有美国的合理,日本由日本的合理,中国又有中国的合理。为什么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外推行的那么好,而到了中国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有些西方的东西并不适合中国:这样你才了解,你跟美国人打交道是一套,跟中国人打交道是一套。你跟美国人讨价还价,全世界的人都在讨价还价,不仅仅是中国人讨价还价。那是错误的观念,全世界都在讨价还价,Bargain.你跟美国人讨价还价,他拿计算机出来算,如果他告诉你这样我不够成本,我不能卖给你,他的结论就是“我不卖给你”。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你跟他讨价还价,他拿计算机算了半天,嘴巴上讲“这样我不行,这样我不够成本,我没有办法卖给你。”把计算机一收,结论是什么?“卖给你算了”。中国人不是口是心非,他有另外一套思维方法。这套方法,你没有搞清楚你没有办法跟中国人打交道。一个美国小姐,她100块美金买个东西回来,你问她多少钱买的?她马上告诉你“100块美金买的,100 dollars”,这是美国人。中国人你看,我们这里小姐、女士很多,你花800块人民币去买个东西回来,你这样问“你多少钱买的?”你会说800块钱买的吗?不会的。你只有一个答案:“你猜猜看”。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中国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国人如果观点和领导不一致,做法与美国人和日本人是不一样的,美国人会怎么样,我们经常看美国的一些电影,美国人争论时,两个人各说各的,看谁说得快,突然一下,都不说话了,一个人 说,SORRY,争论结束,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还没有取得共识,继续说,想尽办法说,而日本人如果观念不一致,日本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观点说出来,中国人呢?中国人观点不一致,不吭气,然后把领导活活气死,日本领导和美国领导都是累死的,而中国呢?是把领导气死。据个例子:有一笑话,说某航空公司,规范服务用语,航空小姐在送餐时问一顾客“请问您要鸡肉面还是牛肉饭?”,顾客答“牛肉饭”,答曰“对不起,牛肉饭没有了”。顾客十分不悦,要了一分鸡肉 面;接着,航空小姐问下一位顾客“请问您要鸡肉面还是牛肉饭”? 顾客“牛肉饭”,答曰“对不起,牛肉饭没有了”,此顾客大怒“没有了你刮适裁础贝鹪弧罢馐俏颐荌SO9000的要你说我们的空中小姐,气不气人,你说她智商高不高,每天在天上,肯定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要气领导。为什么要起领导呢?因为她不服气?为什么不服气?因为她讨厌那么多规章制度,条条款款,你让我按规章,好,我就按规章,看看会怎么样。因此说,实施ISO在美国容易,在欧洲容易,在中国就比较难。美国人头脑很简单的,都是按规章办事,只要有了法律,规定,我按规章按法律办就行了,错了是法律规章的事,因此,在西方有恶法胜于无法。中国人会不会接受这一观点,我们在座的各位会不会接受这一观点。西方人会说,这个法律虽然不好,总比没有法律要好。中国人呢?不好,不好就要改嘛。中国人更厉害的是只做规章制度没有制定的,一旦你制定了,他就再做新的规章制度所没有制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西方人研究管理,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成了权变理论,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权变到了中国可谓如鱼得水。同样一句话,在中国10个人解释就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不能迟到,中国人马上会解释,当然不能迟到,只不过我有特殊原因,权变理论嘛,不能迟到是一般情况,不适合于特殊情况。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找理由的人,可谓理由专家。最后实在找不到理由,哎呀,不好意思,我忘记了。不好意思,在中国也应该是使用的最多的词语之一 了。只要中国人不服,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事实上我们知道,ISO9000:2000版是相当灵活的,我们也已经讲过从94版的20个要素变为现在的8 项原则。然而为什么会搞出那么多事,老板会忙得不可开交呢?道理很简单,不是老板忙得不可开交,而是气得不可开交,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空中小姐的例子,员工并没有真正接受ISO,因此会找出各种方法来气你,你说我不对,我按规章办事,条款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做,你该怎么办。规章制度永远都不可能所处所有情况的,例如空中小姐那例,我们可以写新的要求:如果没有牛肉饭,那就只问顾客要不要鸡肉饭。那下一次配餐中心配出排骨饭来,空中小姐会怎么问?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会脑筋急转弯了,你看赵本山,每次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是用脑筋急转弯来娱乐大家。我们现在就规章制度试举一例。也可以算作谜语: 1,乌龟的**股 规定 2,乌龟倒立 上面有规定 3,乌龟翻跟头 一个规定又一个规定 4,大乌龟背上背着小乌龟 上面又有新规定.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的规章制度会不会让人接受,我们再试举一例,中国人不看规章制度。如果你问一人,规章制度重不重要,他一定会说,规章制度当然很重要。那你为什么不看呢?那还用看,我一想就明白了,合理就是合法。如果你告诉他,合理不一定合法,他会反问,合理不一定合法吗?如果合理却不合规章制度,那么 表示这个规章制度根本不合理,那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你还让我遵守吗?更厉害的是,他会告诉你,规章制度每天在变,看的规章制度也是过时的规章制度,过时的规章制度当然不需要看了。为什么过时?因为不合理。过时了也就不符合现在的制度?既不合理有不合法,看它又有何用。任何东西到中国来都会变,ISO也不例外,中国的文化最有包容性,佛教在国外跟其它较大的不可开交,到了中国变了,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融洽的很好,许多和尚和道士关系很好,例如:金庸的书中就 经常写到少林的和尚与武当的道士关系甚佳。ISO9000作为西方传来之物,到中国一定会变得,到底会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变得合理就行

上一篇:黄石市绿色创建工作管理办法下一篇:销售价格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