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炉中煤》教学设计(精选2篇)
1.中学课文《炉中煤》教学设计 篇一
炉中煤阅读答案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啊,
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诗歌中有哪两个比喻?
2.诗歌第一节中“殷勤”、“思量”的含义是什么?
3.诗歌第二节描写“炉中煤”什么样的外观?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黑奴”?
4.“炉中煤的“前身、过去、今朝各是怎样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5.写出全诗的韵脚。
6.“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2.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3.煤,是长期埋在地下的。以煤自比,首先就表达了对旧社会长期埋没人才的不满。煤,一旦被点燃,就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用燃烧着的“炉中煤”自比,又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而且这炉中煤,既表热爱,又表献身,身负二任,贴切合理。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于意象别开生面的选择,堪称别具匠心。
4.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5.郎、量、样;郎、莽、肠;郎、梁、光;郎、乡、样。
6.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2.中学课文《炉中煤》教学设计 篇二
一、把握特点, 评析结合
一篇课文的知识容量是很大的。为了避免面面俱到, 把握每篇课文的特点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把领会课文的特点, 当作备课的中心环节。因为只有把握了课文特点, 讲课时才能突出重点。学生学了一篇课文, 才不会感到茫然。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的特点, 设计一两个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 可以着重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通过学生的讨论, 再配之老师的评析, 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既扣住了教学重点, 又启发了学生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析课文时, 我们可以采用列举不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讨论, 进而达到领会正确答案的目的。这种做法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菜园小记》这篇课文时, 笔者提出:“有人认为该文作者把劳动美化了, 不符合实际, 你的看法如何?”问题一提出,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经过讨论, 同学们理会了作者写作意图, 并且认识到劳动尽管艰苦, 但其中乐趣无穷, 因为劳动的成果是丰盛的, 在那个年代这些劳动成果是十分珍贵的。
二、目的明确, 有条有理
语文课难有系统性, 但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程式”, 能加强系统性。笔者把课堂教学授课过程大致分为“定向—自习—评析—总结”四个环节。新课开始, 向学生交代学习本篇课文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步,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自习, 或朗读、或思考、或圈点、或作业, 接着根据抽查情况作一些评析。这是一个读、讲、议、练的过程, 是整堂课的主体。最后总结一堂课的要点, 一般由老师概括, 有时也可让学生总结。
课堂教学的结构固然不该呆板, 但大致的程式是必要的。尤其是开头交代目的和最后的总结, 能够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强化记忆, 形成系统。
三、改进教法, 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必须做到如下两点:一是打破“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 将现代教学技术引进课堂。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能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欲望。二是重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示。语文课属于人文科学, 实践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采访成功人士, 让他们感受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语文素养。还可以通过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排演,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 不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
四、教活教实, 内外结合
课堂有“程式”, 并不等于教学过程千篇一律。为了避免重复和单调, 有时须将教学过程的顺序调整变换。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把语文课“教活”, 笔者认为教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顺序灵活变换;二是知识传授方式、方法的不呆板。通过解题, 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但有时讲析完了课文再回过头来看课题, 会给人一种顿然意悟之感, 从而领略作者的精妙构思。新词生字多的课文首先扫除阅读障碍也是必要的, 但大多数文章应首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再正音, 掌握词义, 这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否则, 往往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感。因为对一个已掌握了三五千多字的初中学生来说, 看文章, 第一想知道的是内容, 其次才是精当的词汇、准确的读音、易错的笔画等等。
“语文程度的提高, 得力于课外。”尽管这话不完全正确, 但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课外知识, 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移至课外, 实在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我们不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本外的东西是“打野岔”、“讲废话”。如果这种“废话”学生都喜欢听, 并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呢?一位语文教育家教学札记里的一段话, 也许会给人一些启示:
“课本上的是面包, 课本外的是饮料。如果一个人单吃面包, 会觉得口干乏味;如果再喝一些饮料, 便会觉得满口生津, 很有滋味。上课也是这样, 如果在讲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课外知识, 就会使课上得活泼生动, 同学们既喜欢听也容易接受。”
【中学课文《炉中煤》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06-19
桃花源记中学课文原文09-26
略读课文教学设计08-22
课文《瀑布》教学设计10-12
课文《雪儿》教学反思08-08
自读课文教学08-08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08-12
《江雪》课文教学反思09-07
课文《水》教案设计09-10
小学略读课文教学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