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感想(共13篇)(共13篇)
1.日本文学史感想 篇一
结课感想
本学期学期了张如意老师教授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对日本文学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日本文学史从主要的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文学,从大和时代到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此时日本文化与文学深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唐朝文化的影响。主要的成就有《万叶集》、《源氏物语》等。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诗歌总集,它的地位堪与中国的《诗经》相似。全书20卷收录4500余首诗歌,通篇使用“万叶假名”记录,内容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男女之间的爱情、自然风物以及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等,都做了生动真实的描述。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典范,日本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作。作者紫式部是平安时代的著名女作家。小说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贵族公子光源氏和他周围女性的悲欢离合以及自身在宫廷的兴衰荣辱的故事,展现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日本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日本近代文学,从明治维新开始到20世纪初。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结束了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军事强国。此时的日本文学主要受到欧洲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先后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以及社会问题小说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并反过来对我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文学,指20世纪初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之间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主要有两派,一是左翼文学,一是艺术派。艺术派早期以新感觉派为代表,主要作家是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后期以新兴艺术俱乐部成员为代表,主要作家是横光利
一、小林秀雄、同舟桥圣一等,标榜艺术至上,反传统,寻求新的形式与手法。左翼文学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为代表,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与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被称为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四个阶段是当代日本文学,指1945年日本战败以来的文学。日本文学,正如其社会文化——左手菊花,右手十字架——静脉里流淌着儒家的仁义,动脉里奔涌着欧洲的人文,又带着日本传统的淡淡的悲伤意味,散发着不同于欧洲和中国文学的魅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但让我更加了解了日本的文学历程,还对日本人的心理和情结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之后的考研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2.日本文学史感想 篇二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日语教育,教学思路
日本文学史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窗口。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如何不断改进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 对推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的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在近30年里, 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日语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 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语教育机构和高校中, 有的没有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开设本课程的院校, 一般会将其安排在高年级, 课时比重也较小。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属于边缘课程。
学生对本课程也存在着错误认识。由于有些院校片面强调日语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认为同这门“副科”相比, 精读课、泛读课等更有助于考取资格证书, 将文学史课程视为选修课来对待。有的同学由于个人文学素养的不足, 缺乏理论分析和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史课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阶段。从而导致因感到枯燥而缺乏学习热情。
2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 表现在教材使用方面。目前日本文学史的教材数量上并不少, 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 内容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古代和近现代, 文学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流派分析和文学鉴赏, 等等。一本系统完善又适合中国学生的日本文学史教材, 思想上要“有助于学生能用历史观点正确认识日本这个社会和人民的过去和现在, 在内容上是健康的, 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茁壮成长。”[1]
其次, 表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的学校使用日籍教师授课, 虽然这确保了语言和知识的准确性, 但在社会背景分析和文学评判方面, 即便是文学专业毕业的日本人, 也易与学生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有的学校使用中国教师授课, 基于本课程的自身特点, 需要教师通晓日本历史及日本文学史, 并且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而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计划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的文学史课程达不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效果, 即“通过文学课教学,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还要开拓学生视野,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 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 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2]
二日本文学史课程的重要作用
1与日本历史脉络的关系
日本文学史是日本历史在文学上的反映。从上代文学、中古文学到近现代文学, 文学与历史, 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论大和、奈良时代的上代文学, 还是昭和、大正时代的现代文学, 日本文学进程与日本历史脉络都是平行发展的。例如, 近代启蒙文学的出现是同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明治维新, 有着紧密关联的。在介绍启蒙文学之前, 要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即明治时期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 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这种背景下, 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念被介绍到了日本, 从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学好日本文学史的基础, 而日本文学史又能进一步巩固历史知识的内容并加深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
2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 以文字为载体又将文字升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对日语学习者来说, 日本文学知识学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在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文字水平的同时, 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日语这门语言。从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例如, 近代写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 二叶亭四迷。日语发音为“ふたばていしめい”这个笔名的由来据考是源自作家儿时经常因顽皮而被父亲训斥:“貴様のようなやくざのものはくたばってしめえ”。意思是“你这样的家伙, 死掉算了”。“くたばって”意思是“倒下来”谐音“二叶亭”。“しめい”则谐音“四迷”, 均为东京方言。而长谷川辰之助之所以对这句话念念不忘, 除了儿时记忆深刻外, 也表达了在创作《浮云》时体味到的内心的痛苦。一个名字, 不仅包含了语言和文字上的结构, 也能连接起学生与文学家的精神纽带, 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他的存在。
三关于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建议
1加大重视程度
首先, 在教学大纲框架内保证学时, 以45分钟1学时计, 不低于32学时为宜。拟按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划分。避免厚此薄彼的同时, 合理分配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由于近现代文学部分内容较多, 涉及的文学大家众多且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可适当增加学时。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日本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 并形成发展脉络便于记忆和理解。另外, 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和科研能力, 通过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吸收汲取新鲜养料, 弥补知识漏洞和经验不足。语言文学研究如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扬帆出航的舵手才能带领船员不畏风雨, 乘风破浪。
2调动学生积极性
授课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日本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和语言结构等相关内容相结合, 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丰富,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松尾芭蕉创立的芭蕉俳谐的文学理念是:闲寂、余情、细、轻。以“人も見ぬ春や鏡の裏の梅”为例, 一句无人识春来, 镜中梅自开。将蕉风的闲适静寂、细腻清新展现地淋漓尽致。而这种俳句风格又是同芭蕉生活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 不论是《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还是《新古今和歌集》中流畅优美的咏叹中的淡淡哀愁, 都可以在芭蕉的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其次是创新与改革, 进入近世以后, 随着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一新阶层的出现, 町人 (庶民) 文学得到发展, 日本诗歌也迎来了一次新的繁荣时期。而也正是此时, 松尾芭蕉将俳谐发展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框架中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中古文学部分涉及到的日本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 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创作理念、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作品结构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具体地分析鉴赏, 可以构建起穿越时空、地域的宏大的社会文化图景。例如, 《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可见好色的玄宗一旦坠入爱河, 便十分专情。而《源氏物语》中的桐壶帝对桐壶更衣也是专宠有加, 致其遭到嫉妒而惨死。这种对纯爱专情的描写均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人们对爱情的憧憬。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其主体性。近代文学大师夏目漱石是近现代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 课前可以按照作家人生经历、文学历程、代表作品、创作特点、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分配任务。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 每组负责一项内容, 查找资料总结概括, 并选定一名同学课上发表。鼓励学生制作PPT, 利用音像材料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式分析, 提出各自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对发表内容进行补充修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文学世界的宏大与美妙, 并在参与中掌握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提升文学素养。
利用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剧、动漫、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微信、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总之, 通过日本文学史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将语言与文学, 文学与文化联系起来, 以更广阔开放的视角认识异文化。从而赋予日本文学史课程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简佩芝.浅谈日本文学课教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8 (3) .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6.
[3]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4]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3.日本文学史感想 篇三
关键词: 商务日语 日本文学史 课堂教学模式
1.引言
日本文学史是研究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正如我们为了了解现在和未来而学习历史一样,要想知道日本文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很有必要学习日本文学史。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中日经贸往来频繁,很多高校为适应形势发展,纷纷开设商务日语方向,培养商务日语人才。商务、经济等方向课分量加大,传统日本文学课课时量大幅缩减,有的甚至成为选修课,学生精力多放在日语考级和专业方向课上,对日本文学史的学习热情不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革。本文拟对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日本文学史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2.商务日语方向日本文学史教学现状分析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都明确规定对商务日语方向学生在高年级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史课已被彻底边缘化。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商务日语、外贸函电、跨国公司管理等,在某种意义上忽略对日本文学史的学习。
日本文学史教学面临的这种尴尬处境,与我国传统日本文学史教学模式不无关系。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日本文学史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对自己准备的讲义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只顾做笔记,基本没有教学互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的最终恶果就是不但压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此,改革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3.1教师主讲、小组讨论、学生课堂发言的“师生互动”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任务型、实践型教学法在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第一节课宏观讲授某一时期文学思潮及代表作家作品,以简明扼要介绍为主,通过图表等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课堂上将学生按照适当人数编组,每组成员5人左右,课下任务就是搜集相关文学思潮流派背景资料和作家作品详细材料,以备第二次课展示和讨论。第二次课让学生发表资料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就该小组的课堂发表提出建议,做出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讨论的代表性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并从专业系统的文学理论角度传授相关文学理念和批评方法。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传授文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采用“文学比较”的教学模式
日本文学是在多元化文学、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它不仅抹不掉中国文学的烙印,还包含印度、朝鲜、欧美等世界众多文学的影子。明治维新前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典型的“汉学”为主;明治维新后受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是以“洋学”为主。所以讲授古代日本文学史时,必须结合中国古代的各种哲学、文学思想进行讲解,毕竟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日本古代文学。同理,在讲授日本近代文学史时,必须向学生介绍西方主要文艺思潮和流派,并与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运动结合讲解,因为学生对世界历史都有大体的了解。
3.3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互联网的潮流中。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学生不再满足于老师的一支粉笔、教室的一块黑板。各种前卫的教学新名词应运而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正冲击着传统教学的阵地。
就日本文学史这门课来说,其在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上有很多工作可做。最简单的就是制作PPT,无论是老师主讲还是学生分组后讨论都能用到,师生双方通过展示形式多样的PPT文件,使讲解和阐述更加直观,音频和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吸引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建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采用博客等形式,教师将一些先行研究和前沿动态等内容放到博客上,让学生进行补充学习,学生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感想、提出问题等,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讨论和沟通。
4.结语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人学”,对于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对日本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人文素质,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方向日本文学史教学模式急需改革,通过此次改革,希望引起学术界对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名家专题精讲: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唐新艳,赵佳舒.任务型教学法与日本文学史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
4.日本游学感想 篇四
这个寒假我们进行了为期10日的日本游学,收获颇丰。
留日期间,我们与日本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一同进行了为期5天的设计课程,进行了一款未来电子玩具的设计。在这次课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产品设计的过程,经过了自己的反复思考、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对方案的更换改进,最终设计出了小组的产品。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发现了自己和日本同学之间设计能力的差距,同时也坚定了自己更加努力练习以具备更好的设计能力的信心。
在课程之余,我们参观了一些设计相关的场所,其中参观松下设计中心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场馆内展示的未来生活系统使人们可以通过声控来与智能电脑进行交流,来完成家务和进行生活规划。高精度的人体识别系统和投影系统使外出装扮的选择不再是难题。这次参观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和科技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5.日本侵华战争心得感想 篇五
每当谈论起八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和平时代的大学生,我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触。
1931—1945,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无数无辜百姓,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告诉我们战争的惨烈,也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名族,我们团结一心,不惧任何法西斯侵略者的欺凌。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无辜的生命,毒气战,细菌战,南京大屠杀……多少同胞死于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屠刀下,就算如今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早已被公开枪决,但是这又怎能平几十亿中国人的悲愤。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我们不断铭记,根深蒂固,生长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们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不会忘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不会忘记一次次的大屠杀,不会忘记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不会忘记无辜百姓绝望空洞的眼神。
而近年来,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仍旧使我们失望,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企图改变历史。日本对于战争的看法,不但没有愧疚之意,还处处给世人一个错乱的印象,日本所发动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是别人逼使的,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这些让我们已经不是用愤怒所能表达的了,在地球上出现这样一个大和名族,真是人类的一大耻辱。
历史永远不会被掩盖,思想永远不可能被控制,因为血迹不会淡,百姓的冤魂也不会散。同时,这段历史也让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不仅是中国近百年史上第一次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占据东方,日趋强大。
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不会忘记平型关首战告捷,不会忘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不会忘记每一个不畏侵略,用智慧,用勇气,用一颗爱国之心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华儿女。
这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生存,陷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绝境。挽救民族危亡,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以及海外侨胞,都必须以民族大义为重,把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团结起来,结成浩浩荡荡的反侵略大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局,也是检验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中国人,是否忠诚于祖国的唯一标准。
直到今天,我们仿佛还可以听见那一年胜利的号角,依旧振奋人心,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密苏里号军舰上签字投降垂头丧气的日本人,大快人心。历史记得所有的一切,屈辱,暴行,反抗,胜利。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有良知正义感的中国人,每每当我不忍翻开那些老照片,不忍直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的时候,我都不断告诫自己,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不只能只知道最后的胜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胜利的果实,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保存历史留下的证据,给我们的后代展示最真实的历史。我们不耻日本侵略者,我们缅怀先烈,我们尊重历史。
日本的侵华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牢记住的历史。请记住那片灰色的天空,记住那块鲜血然染红的土地,记住那群战斗的人民。
6.交换感想(日本)英文3000字 篇六
It has been 10 months that I came to Japan.In my imagination of Japan which is a country full of cherry blossom.And I hope to see the real Japan’s cherry blossom.When I came HOKKAIDO in April.I was told that cherry blossom in KITAMI would be blooming in May.That time, I was so excited that my dream would come true.Before I come to Japan, actually, I didn’t have any experiences in speaking Japanese.Although, I watched a lot of Japan’s anime.I was so nervous that I have to speak the language which I only listened.On 2017 March 29th we got up at 5:00 a.m.to get the train.And it took us nearly 8 hours to arrive at Beijing.Then we stayed at Beijing airport for about 3 hours because of the delay of the plane.We planed to stay at airport terminal until the flight to KITAMI take off but our teacher didn’t think it’s a good thing for our safety.There is no choice for us.So before we arrived at HANEDA AIPORT, we had booked a room in there.Honestly booking a room in Airport is not a good choice for poor university student.The price of it was closed to 6000JPY.After we got off the plane we were looking for the hotel and couldn’t wait to sleep.We heard that Japanese people is strict to time.We had arrived 2hours late for the hotel.We were wondering if it’s Okay to check-in.We were afraid that would they refused us.If it happened what should we do? There was even not a place for us in this country.We explained the delay of flight in Japanese but the thing didn’t going well.Staffs’ looking was telling us that they didn’t understand what we said.Oh!God!We forgot we can speak English to them.Fortunately ours English seems working.They helped us check-in very quickly and told us the basic about the room in English.We heard that Japan’s service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now seeing this ,I believed it.On2017 March 31th We arrived at MEMANNBETU AIRPORT.At first,Mr Suzuki took a few pictures for us.By the way, we were looking so tired on the pictures.Teacher picked us up and talked with us in Japanese very slowly.“that’s okay,I can receive it.”But when we got to the place where we lived I felt confused.There are 4 things which made me feel confused.First of all, supervisor had spoken a lot of difficult Japanese words to explain the important things about the room.In China our dormitory is built for 5~6 students, we lived together in a little room.That’s means we must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 students.In Japan we do not have to do it, we lived alone.Although I felt a little lonely, but it’s a challenge for me to live by myself.Second, we should do wast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however,China doesn’t have it.In my opinion, doing waste sorting is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cycling of resources.What’s more,In China we usually don not give the receipt for customers particularly, we give it with the goods,and most of Chinese will not check with it.But here in Japan most of people will check the receipt.By the way receipt always writes with KATAKANA which despairing to the beginner of Japanese.If I want to find the price of the goods, I should searching for nearly all of them then compared with receipt it’s hard for me.Last but not least,the price.The price of vegetables and fruit shocked me a lot.In China,the meat is higher than vegetables.In Japan,vegetables is higher than meat.
7.日本文学的三大世界观 篇七
日本文学大抵受到日本政治的发展而分成三个时期, 分别为王朝文学 (8世纪至1868年) 、近代文学 (1869~1912) 和现代文学 (1913~) 。日本文学的产生、发展、形成, 及其写作背景,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点仅仅是后一阶段的文学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一时期某个阶段的文学精华。而日本文学受其民族历史发展的局限, 受其地理条件的限制, 受其文字创造较迟的限制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日本文学的世界观既有其纯粹接受外来文学世界观的一面, 又有独立地保存自身固有的所谓纯日本文学世界观的一面, 还有将外来文学世界观“日本化”的一面。
一、本土文学也并非纯粹
日本在四世纪左右, 从中国大陆传来汉字, 到了六世纪汉字的实用性凸现出来。文学作品通过汉字得以记载, 这就是记载文学的开始。而此前是众所周知的口头传承文学, 包括神话、传说、歌谣、祭词等。
712年由太安万侣编集的《古事记》文学性很强, 但根本上还是为统治者统治人民为目的的。720年由舍人亲王编撰的《日本书纪》是仿照中国的史书, 采用的是编年体。它同样是以天皇的君主地位正当化为目的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二部作品。然而, “记纪文学”只是国家最高权力者天皇和贵族的文学, 而不是大众文学。
751年编撰的《怀风藻》是一部汉诗集。当时, 受中国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 加之天智天皇对汉诗文的奖励, 汉诗文知识的普及和汉诗文创作日渐盛行。对汉诗的习得是为官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养。《怀风藻》中大多模仿中国六朝的古体诗, 包含着中国的儒教思想, 特别是大量引用《论语》中的词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学影响之大。
《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产生的作品, 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优秀古典作品。它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营养, 创造了古老、美轮美奂的忧伤浪漫感情世界。又充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物哀与幽玄风格的追求。它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讲到的:“这些作品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 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尤其是《源氏物语》, 从古至今, 是日本小说的顶峰, 即便到了现代, 还没有一部作品及得上它。《源氏物语》问世几百年来, 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 悉心模仿”。
而外来文学世界观在明治维新之前于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主要是指中国大陆经各种途径传过去的多种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汉学世界观。尤其是中世纪 (1192-1603)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 加上战乱不断, 当时的人们体会到世间的无常。佛教的影响便显现出来 (甚至使日本人创立了佛教文学) , 代表作《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学。它主张因果报应的佛家思想。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则主要体现了佛教的无常观。
再就是每一部文学作品里,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它们接受和吸收的孔、孟, 尤其是儒家思想等方面的世界观。上述《日本书纪》记载, 早在五世纪, 《论语》就已经传到日本, 并对后世日本文学的诞生发挥了巨大作用。中世纪的军记文学《平家物语》一方面基于佛教的无常观, 另一方面则包含了儒家的忠孝伦理观。《太平记》认为忠诚是为臣之道, 评价楠木正成“兼智仁勇三德, 死守其道”[1]。
二、三大世界观日渐明朗
1868年以后,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改革, 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欧文化, 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欧文学世界观的冲击。西方文学世界观渗透, 使日本近代文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各种流派, 不同角度地宣扬了外来思想。与此同时, 伴随着教育的普及, 近代文学也就成为大众文学, 进而充实并发展了日本文学的创作。
因此, 日本文学的世界观及作家们的写作背景首当其冲地突出体现了外来思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即中国大陆思想 (古典文学) 和欧美西方思想 (近代文学) ;另一方面是固执地强调自己土著的“根”;再者就是将外来思想“日本化”。
近代日本文学可谓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三大世界观更是体现得明朗翔实。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改革政策, 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局面, 对外开放, 西方文化趁势大量进入, 文学作品也毋庸置疑地受到西洋文学的挑战和冲击。同时, 另一方面又不愿就此而彻底失去自己传统文化的“根”性。于是便努力克服这种矛盾心理, 而采用兼容或同化的手段来对付外来思想, 以日本人特有的洋为己用的精神姿态寻求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派别多样纷呈, 主要有启蒙文学领域中的戏作文学, 翻译文学和政治小说, 疑古典文学领域中的砚友社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反自然主义中的耽美余裕派、白桦派, 新现实主义中的新思潮派、奇迹派、无产阶级文学, 艺术派中的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新心理主义、转向文学, 日本浪漫派等。比较典型的是20世纪初, 受西方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 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 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 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以西洋思想为背景写作, 具有外来世界观的代表作家有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内村镒三,
著有《基督信徒之安慰》、《求安录》、《我如何成为基督信徒》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宫本百合子, 著有《农村》、《贫穷的人们》、《莫斯科印象记》等;还有周游美、法回来后彻底否定日本社会和文化, 耽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永井荷风, 著有《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比腕力》等;以及虽然不能回避西洋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但仍执著地强调自己民族的土著世界观的正宗白鸟, 著有《何处去》、《泥人形》、《牛棚的臭味》等;川端康成著有《伊豆舞女》、《雪国》、《千羽鹤》、《山音》等, 而且在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以说川端康成是很好地结合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 并获得巨大的成功的文学大师。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 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 但是, 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 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 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而将西洋思想“日本化”了的则是森鸥外, 作品有《阿部一族》、《山椒大夫》、《最后一句》;夏目漱石的作品有《吾辈是猫》、《公子哥》、《草枕》、《三四郎》等;小林秀雄的作品有《种种意匠》、《所谓无常》;石川淳的作品有《佳人》, 《山樱》、《普贤》等。
三、移植与融合
纵观日本文学史.可以清楚地看到, 日本历史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受不同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出不同时期不同代表的具有各自世界观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当然。由于民族自尊心的作用, 也就产生了各个时期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而不断强调自身固有的“根”性的文学作品;同时, 还有一些将外来思想融进本民族的生活中, 将之同化的代表性文学作品。
村上春树不仅是日本的小说家, 而且还是美国文学的翻译家。其经典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是当代青年人所熟知的。
1994年, 大江健三郎成为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受到重视。他被认为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影响。
因此, 可以说, 日本文学的历史, 就是比较文学的历史, 也正是融合了各种外来思想, 才丰富了自身的文学领域, 使各种世界观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打破了单一民族单一世界观单一文学作品的束缚, 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日本思想家、评论家林达夫 (1896-1984) 在《谈谈思想的移植性》一文中这样讲:“一种好的思想, 它不仅不会因为连根拔起来而变得衰弱, 枯萎, 反倒由于移植到了新的地方和环境之中, 获得生机, 茁壮成长。更加根深叶茂。”文学作品的产生脱离不了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乃至世界观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渭渠, 日本文学思潮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3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年11月
[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 比较文学研究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加腾周一, 日本文学序说, 日本筑摩书房出版社, 1988年4月
[5]肖开益高春璐, 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时代文学, 2011年7月
[6]皮埃尔.布律内尔等著, 渡边洋译, 何为比较文学, 白水出版社 (日) , 1986年6月
[7]岛田谨二等著, 比较文学读本, 研究社出版社 (日) , 1976年10月
8.日本文学史感想 篇八
[关键词]原型;置换变形;《史记》;《平家物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1.宿久高,男,汉族,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2.邵艳平,女,汉族,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引言
文学原型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倡的原型心理学的基础上发端的,发展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自从弗莱将原型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之后,美国学者费德莱尔、加拿大学者乔纳森·哈特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原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界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学原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理论的考证辨析、具体的作品批评实践、中国传统文学的原型(意向、结构、母题)的研究等等。
文学原型,随着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会被不断地置换变形。“‘置换’的方式有两种:或者是有意识地改变表达方式,或者重点强调或发挥原型的某一特定意义。影响原型‘置换’的因素也很多: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探讨文学原型的时间上的纵向置换(同质文化背景的置换),还要关注文学原型的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异质文化背景的置换)。“这种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宏观观照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现象,并追寻其深层的‘原型’和‘结构’的视角,也许是原型批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③
虽然已有学者关注到文学原型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空间横向置换,但迄今为止,鲜有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具体到中国两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而言,虽然已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但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因此,本文拟以《史记》和《平家物语》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探讨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背景,乃至集体无意识,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一、“烽火戏诸侯”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学、叙事文学的高峰,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不仅对中国后世历史文学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各国文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表现得格外突出。《平家物语》是军事小说,成书于日本中世纪,描述了日本平安时代末期风云动荡的社会历史。就《史记》对《平家物语》的影响而言,中日两国学者都给予了关注,日本的成果有《〈平家物语〉中〈史记〉的机能——以义仲与赖朝的不和为中心》④、《〈平家物语〉中的〈史记〉——以义仲和项羽的相似性为中心》⑤等,国内的成果有《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⑥、《〈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⑦等。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基本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并未涉及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平家物语》对中国叙事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大篇幅地讲述中国故事,于微妙之处改变原型的所指;二是借用中国典故间接地评论出场人物和事件,于字里行间替换原型的意义。《平家物语》直接以中国题材命名的章节有3节,第2卷第7节《烽火》、同卷第17节《苏武》和第5卷第6节《咸阳宫》。苏武的故事并未记载于《史记》中,因此,本文将着重以《烽火》与《咸阳宫》为例,说明《平家物语》对《史记》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烽火》中,平重盛为训诫部下,讲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平家物语》记载的前半部分,与《史记·周本纪》大体相同,结尾处却发生了微妙变化:“结果都城陷落,幽王终亡。且说那个妃子,变成狐狸逃走了。”⑧《史记》中狐狸化身的妃子是苏妲己,并非“烽火戏诸侯”的主角褒姒。笔者认为,此处应该是《平家物语》将褒姒与妲己混为一谈了,或许因为她们都是红颜误国的代表。
但是,平重盛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或者说《平家物语》引用这个故事的目的),并非怒斥红颜误国,亦非昏君误国,而是告诫属下不要效仿周幽王的部下。换言之,《平家物语》关注的焦点并非为君之道,而是人臣之道。作者随后特意评论道:“‘君虽云不君,臣不可不臣。父虽云不父,子不可不子。为君尽忠,为父尽孝’。”
由此可见,题材虽然选自《史记》,内容也颇为相似,但故事的主旨、引用故事的出发点却有天壤之别。《平家物语》的作者,于细微之处对“红颜误国”乃至“昏君误国”的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变形,将其置换为“君为臣纲”、“臣不可以不臣”。《史记》着眼于为君之道,批评昏君误国,劝诫后世的君王不要重蹈红颜误国的覆辙;《平家物语》则着眼于为臣之道,将批判的矛头对准臣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始终极力主张人臣之道的平重盛自圆其说;另一方面这也是重盛思想——《平家物语》作者思想的体现。进而言之,这正是日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层体现,“顺应社会秩序、服从社会权威就被认为是善,而反抗者则被称为恶。”⑨
“正统论观念随中国经史之学传入尚未出现正统争议的日本,一开始就受到扬弃与改造,其中认可改朝换代的因素被完全排除,而汲取并强化了正统论中皇室血缘承袭的内容。为此目的,日本必须(中略)把‘皇天无亲’直接变成‘皇天有亲’,天皇就是天神的嫡系血胤。”既然君主(天皇)是万世一系,那么臣子就必须无条件服从,无论君主所行是对是错。于是,才出现了《平家物语》对“烽火戏诸侯”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二 “荆柯刺秦”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
《咸阳宫》的记载,与《史记·刺客列传》也有差别。《平家物语》将太子丹逃回燕国描述为:秦国与燕国隔着一个楚国,楚国有条大河,太子丹坠河后却如履平地,原来有无数只乌龟排队搭救。这里有两处细节不符:第一,楚国地处南方,不在秦国与燕国之间;第二,乌龟搭救恩人的故事出自《搜神后记》,主人公乃西晋时的毛宝。《平家物语》中还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便是关于华阳夫人的记载:“始皇有后宫三千。其中,华阳夫人,乃弹琴高手。”⑩
nlc202309020303
华阳夫人的名字出现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斥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
这清楚地说明了华阳夫人与秦始皇的关系: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王后,收子楚为养子,子楚的儿子是后来的秦始皇。由此可见,华阳夫人应该是秦始皇的祖母,而不是《平家物语》描述的爱姬。
最关键的不同在《咸阳宫》的结尾。“苍天不宥,白虹贯日不透。秦始皇躲过一劫,燕丹终于灭亡。有人议论道:‘现今的赖朝,最终也是这样吧’。”?这意味着,《平家物语》以荆轲、燕丹等谋反不成的人比拟源赖朝,以逃过危机的秦始皇比拟平家。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源赖朝大获全胜,平家则家破人亡。
笔者认为,这处明显与史实不符的评论,并非《平家物语》作者记载有误,而是有深层的文化原因。《平家物语》之最大特色在于成书过程,伴随着琵琶法师?的弹唱,平家故事流传于整个日本,在此期间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众(包括不同时代的贵族、武士)的共同情感。由此可见,《平家物语》的成书过程,也可以被视作民族心理原型的形成过程,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过程。笔者认为,《平家物语》在日本之所以被称为“国民叙事诗”,被视为是能够反映日本国民思想、备受日本国民追捧的文学作品,原因也正在于此。
以源赖朝举兵为例进行分析。源赖朝举兵之际,正是安德天皇在位时期,赖朝此举实属犯上作乱。平清盛身为安德天皇外祖父,是名正言顺的护驾护国。另外,平治之乱时,源赖朝的父亲源义朝站在叛军一方,兵败被杀。平清盛本想处死作为嫡子的源赖朝以绝后患,但清盛的继母池禅尼?为赖朝求情,平重盛作为池禅尼的使者也帮着求饶,清盛后来动了恻隐之心,将赖朝改判为流放。如此,站在平家立场而言,源赖朝举兵不仅是犯上作乱,也是忘恩负义,自然要落得一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如上所述,《平家物语》成书过程中凝聚了广大民众的情感,民众当然也有平家一方,或者同情平家一方的。《平家物语》的作者也与平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有了批判赖朝举兵的上述言论,以及后文中对源赖朝言行的对比。源赖朝虚伪地借用感激平重盛的幌子,骗取重盛子孙主动前来投降,随后对他们痛下杀手。通过赖朝言语与行动的对比,作者巧妙地对其形象进行了反讽,“胜者为王”的冠冕堂皇,也难掩其忘恩负义、言行不一的性格缺陷。对于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两位异母弟弟——范赖和义经,赖朝也丝毫没有念及手足之情。虽然源赖朝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日本首位幕府将军,但《平家物语》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同情平家、同情义经等日本民众的集体无意识。
综上所述,《平家物语》虽然大篇幅引用了《史记》等中国文学作品,但却对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第一,《平家物语》大多混合了几个名人或几处典故,与中国文学原典在细节方面有诸多差异;第二,为了满足日本民众的共同情感,《平家物语》会刻意改变中国文学原型的主题思想,赋予其新的解释,这种置换变形恰恰反映了日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日本深层文化不同于中国之处。
三 “白鱼入舟”叙事母题的置换变形
《平家物语》的叙事母题,也对中国文学原型进行了置换变形。第1卷第3节《鲈》将平家的荣华富贵说成熊野权现的庇佑,特意引证了《史记·周本纪》中武王伐纣时“白鱼入舟”的故事,用以说明鲈鱼跳入平清盛舟中是吉兆。“白鱼入舟”,发生在周武王兴师讨伐商纣途中,具体记载为:“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这也反映了中国承认“革命”的历史观,“儒学经传在主张忠君、尊王的同时,也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即将改朝换代视为正常的天意。”?
“鲈鱼入舟”,据《平家物语》记载,则是发生在平清盛任安艺国国受时,参拜熊野权现途中:“有一尾很大的鲈鱼跳入清盛公的船中,熊野神社的向导说:‘这是权现的庇佑,请赶快吃了吧。’”白鱼入舟和鲈鱼入舟,虽然都是用鱼之祥瑞,预示主人公将飞黄腾达,但二者依然有明显差异。一方面,白鱼入舟的叙事文学原型,反映的是武王伐纣,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平家物语》将这种改朝换代的集体无意识完全剔除了。
另一方面,白鱼入舟是天降祥瑞,鲈鱼入舟则是熊野权现的庇佑。“‘天’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代表自然法则、天理的原型,是一种精神的‘皇帝’,‘天’是祭祀的最重要的对象,对天的敬畏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礼仪中。(中略)善恶报应的观念背后实际就有对‘天’的作用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史记》中的白鱼入舟,反映了中国人信奉的“天有天理”的文学原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善恶报应的集体无意识。
与此相对,《平家物语》中的鲈鱼入舟,则映射出日本的多神教信仰。《古事记》就记载了伊耶那岐与伊耶那美夫妻神,顺利生出日本国土大八岛和其他六岛与河神、海神、风神等35神。而建速须佐男命大闹高天原,致使天照大神关上了天石屋的门时,八百万众神惩罚了建速须佐之男命。由此可见,“万物有灵论与多神构成日本多神教国家的本质特征。”?正因为日本民众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是多神教信仰,所以,熊野权现等某一个神社的权威就足以令人信服。这才是《平家物语》对《史记》文学原型进行置换变形的原因所在。
四 爱情叙事母题的置换变形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母题,在传入日本文学后,也是被置换变形的一个典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母题进行说明。《平家物语》多次提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但各有不同。第1卷第7节《两代皇后》讲述道:“主上(按:二条天皇)惟好色,时常暗中下诏高力士,在宫外搜求美人。”?将二条天皇比作唐明皇,其手下也被戏称为“高力士”,以藤原多子比拟杨贵妃。同卷第10节《立东宫》,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置于后白河法皇和建春门院身上:“由于和朝廷、清盛均有姻亲,时忠卿被视为权臣。凡封爵授官,全凭时忠卿之意。正同杨贵妃得宠时,杨国忠掌权。”?巧妙地借用杨国忠,讽刺飞扬跋扈的平时忠。第3卷第1节《赦文》再次改变了杨贵妃故事比拟的对象:“比之唐朝杨贵妃,梨花一枝春带雨,芙蓉遇风花失容,郎花因露头愈垂,中宫更显楚楚可怜。”?此处描写的是高仓天皇的中宫平德子。
nlc202309020303
综观上述三个版本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叙事便会发现,《平家物语》置换了其主题倾向,将侧重点放在了杨贵妃的美貌、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之上。虽然其中不乏嘲讽的意味,但讽刺的对象多是平时忠等臣子,而并非天皇,即使二条天皇强娶了已故近卫天皇的皇后藤原多子。这再一次表现出避免正面抨击天皇的倾向,与上文所述天皇万世一系的日本集体无意识不谋而合。
从文学原型理论入手分析,《史记》等中国文学中的文学原型,在《平家物语》等日本文学作品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民族情感和深层文化却迥然有异。这恰恰反映了原型的置换变形表现为相互联系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模式,原型的重现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原型又不断地被置换、变形。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2]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学叢書第6巻中世文学と漢文学Ⅱ[C],1987年。
[3]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1985年。
[4]邱明: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4期。.
[5]邱岭:《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6]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7]津田左右吉.:文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国国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年。
[8]司马迁著.朱学勤编.史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9]乔治忠: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之“正统论”观念的异同[J],求是学刊,2005年第2。
[10]陈秀武:记纪神话中的日本政治意识初探[J],日本学刊,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全华民]
1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③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5-26.
④山下宏明.『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の機能――義仲と頼朝の不和をめぐって[A],和漢比較文学叢書第6巻中世文学と漢文学Ⅱ[C],1987:151-164.
⑤田部井栄子.『平家物語』における『史記』――義仲と項羽の類似性をめぐって[J],群馬県立女子大学国文学研究,1985(5):63-66.
⑥邱明.论《史记》对日本军记文学之影响——以『太平记』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41-44.
⑦邱岭.《史记·项羽本纪》与《太平记》中的楚汉故事[J],外国文学研究,1994(1):29-35.
⑧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154.下同。
⑨津田左右吉.文に現はれたる我が国国民思想の研究[A]家永三郎.歴史家のみた日本文化[C],東京:雄山閣,1987:74.
⑩梶原正昭、山下宏明校注.平家物語 上[M].東京:岩波書店,1999:286.
9.书单:日本文学 篇九
《海边的卡夫卡》村上春树上海译文出版社
《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美)商务印书馆
《枕草子》亲少纳言河北教育出版社
《蛤蟆的油》黑泽明南海出版公司
《近松门左卫门选集》近松门左卫门上海书店出版社 《源氏物语》紫式部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四季》张燕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是猫》夏目簌石译林出版社
《斜阳》太宰治重庆出版社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约翰.W.道尔(美)三联书店
《美利坚物语》永井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
《读书人》大江健三郎作家出版社
《日本物哀》王向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敦煌》井上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两分铜币》江户川乱步新星出版社
《夏目簌石小说选》夏目簌石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本古典俳句选》松尾芭蕉人民文学出版社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张承志中国友谊出版社
10.中国民间文学课感想 篇十
院系:
学号:
姓名:
上学期,听同学讲起关于这门选修课,说是挺不错的。于是我选了这门课作为这学期的选修课。觉得受益匪浅。
当天空划过了飞机,风刮了起来,雨洒了下来,我们都能调出相应的童谣,巷头呼,巷尾应......现如今,这些活动仅余少许,例如各家各户祭自家的祖先、家神;而这些童谣也不复听到。
民间文学不仅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人们欢乐愉悦;它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寓教于乐。在世代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它积淀了深厚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出其中的道德评价。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个孝子在父母死后哭出了血泪,感动了城隍爷,使他免于地狱的煎熬。至今,城隍 庙里还立着他的雕像,作为对孝子的表彰。但是,如今由于学校教育的普遍推行,民间文学的教化功能日益被其他各种手段所取代。记得曾经在无意中浏览过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博客,她在上面记录了用当地的传说(好像是海盐地区)作为教材授课的经过。她对自己的试验颇为自信,但是在选择材料上不免小心翼翼,甚至对其中 的某些细节进行了删改。由此又涉及到社会观念的问题。民间文学之中体现的道德价值体系,千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上符合了传统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但是在中西文化撞击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形态,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文学所体现的那一套,有些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观念,例如因果循环,等级尊 卑,封建迷信等。但它们是支撑价值系统的关键。所以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学尽管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承担社会教化功能上,已经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地想,也许很多很多年后,在民间文学的课堂上,老师会为民间文学划分发展阶段......记得在网上,有人说过,网上的流行语言也能成为民间文学。对此,我不置可否。社会现实常会挑战既定的文字上的定义,坚持还是改变都需要事物发展的火候。但我通篇所说的民间文学,都是指向传统的,我在之前所说 的,已经萎缩了的乡土民间文学。对于时下反映新内容的,新形式的“民间文学”,我还没有认识。
尽管传统民间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在萎缩,但是人们对它思想文化内涵的多形式多方面的挖掘,还是让它焕发出异样的光芒。民间文学的未来会很好。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作业
院系:
姓名:
学号:
传说
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年4月16日
万福山,人们习惯称谓“望夫山”。为何有这样的习惯称谓,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记录人:陈龙,男,21岁,祖籍甘肃省静宁县,汉族,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讲述人:陈勇,男,22岁,祖籍陕西省咸阳市,汉族
讲述环境:面对面讲述,2011年4月16日
故事开始:
相传,齐宣王时期,兵荒马乱,外族来侵,为保国土安全,拒外族长城之外,齐王下诏征集天下民夫修筑长城。圣旨下到官府,官府怎敢怠慢,立即差人四处抓捕壮丁,他们不管什么情况,不管什么家庭,城镇上的男劳力也好,深山老林之中的男子汉也罢,都不例外,统统都在征集范围之内。
话说万福山脚下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由于家贫如洗直到四十多岁儿子好歹才娶上媳妇。幸好天遂人愿,第二年便添了个大胖小子,人们送名王小。
王小五岁那年,为了一家人下一顿的饭食,娘不顾体弱多病,不听别人劝阻,依然决然爬到山上挖取野菜,她正要挖取一棵挂在山腰的肥大野菜时,不慎滚下山来一命不归。王小娘走后的日子可想而知,王小爹既当爹又当娘,寒来暑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就连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这样度日如年的日子熬了十几年,熬的儿子总算长大。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王小爹心中自然喜悦无比。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王小十八岁那年,爹爹求亲告友,给儿子说上了媳妇。媳妇名字叫田妮,是门户相对的临村的一家女子。说起田妮可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女子,因为她不但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心地善良。
事也凑巧,婚后三天的数上正巧官府抓丁修筑长城,王小自然难以逃脱一劫。王老爹知道儿子抓丁,茶饭不思卧床不起,本来病体在身的他不久便带着再也不能见到自己儿子最后一面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黑暗世界。
送走自己的公爹,田妮更加孤苦伶仃,白天泪水相伴,夜晚孤独相随。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伸手不见四指的夜晚,田妮突然梦见日盼夜盼的丈夫王小:忽然处在朦胧之中的王小转眼清晰起来,在那蜿蜒起伏的群山之中,王小正躬身搬运石料,修筑那罪恶的长城。苦命的丈夫佝偻瘦小,不成人样,田妮惊呼,梦醒过来。梦醒过后的田妮回想刚才的梦境,更加难过起来:“唉!这是什么世道?本指望与丈夫共度饥寒艰难之日,白头偕老,怎奈,新婚分离,相隔万里。我要丈夫回家,我要照顾自己的丈夫,我要与丈夫同甘共苦,我要感动上苍”。想到这里,田妮毅然决定每天都要带饭食爬到屋对面的山上朝丈夫被押走的方向翘首远望,祈求丈夫早点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吃到自家的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妮一直念叨:“天天盼夜夜盼,盼望夫君快回还,寄语风云北飞雁,给我夫君把信传。”就这样田妮成年累月的站在项峰,长此以往,竟化为一块貌似用期盼的姿态等待未来的“巨石”。所带疙瘩汤,随风倒地也化为形状奇异的大小之石。至此望夫石所在的这座山当地民群尊为望夫山。
望夫山即是对这一痴情的女子的纪念,也是一个凄惨壮丽的符号。可见,习惯有习惯的说法,习惯的称谓一定有它的背景和思想基础。
“望夫”,离我们远去,望夫山已经变成今天的万福山。她峰峦叠嶂,山势陡峭,溪流纵横,林木葱翠。她庙宇恢弘,佛像雕塑形态逼真,石洞天然无数,钟乳、怪石嶙峋......万福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已经成为善男善女求神拜佛数得着的好地方。万福山正逢升平盛世,定会给人们带来了万福,这也正是大家正本清源叫响万福山的愿望和期盼。
11.“细腻和真实让日本文学走红” 篇十一
岳远坤,1981年出生于山东济宁,现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从2005年年底开始从事日本文学翻译。代表译作有《起风了》《德川家康》《苍狼》等。
“还要摄像啊,那我会紧张”,当《环球人物》记者告诉岳远坤,摄影记者来只拍照不摄像时,他方才神态释然。这位在国内日语翻译界声名鹊起的年轻译者,依然保留着学生的淳朴与羞涩。
4年前,刚满30岁的岳远坤因出色翻译了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鸿篇巨制《德川家康》,获得日本第十八届野间文艺翻译奖,这是在2002年旅居日本的学者陈薇获奖后,中国人第二次获得该荣誉。野间文艺翻译奖设立于1989年,颁发给将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的最优秀译者。
从“文青”到译者
其实学日语,并非岳远坤的初衷。中学时,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文青”,喜欢写东西。“本来第一志愿报的都是中文”,可后来被调剂到日语专业,“当时很苦恼”。好在,他很快就适应了这个专业,大学里依旧积极发表文章,醉心创作。
而开始接触日文翻译,是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在论坛上、网站上看到出版社招聘译者,我问编辑能不能试一下。他们让我试译了《德川家康》19卷、20卷,觉得译得不错,陆陆续续又给了3卷。翻译1卷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正在写硕士论文,边写论文边翻译,大概翻了一年。”
翻译中,也会遇到波折。“比如说日本城的名字、城里的结构,都非常难。因为日本有的东西中国没有,没办法对接。正好当时我去日本留学,就到一些城堡参观,对翻译很有帮助。”野间奖的评委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译文流畅,“仿佛在读中国的历史小说,不像是翻译的作品”。
2007年,岳远坤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应聘去了天津商业大学,做了两年助教。后来觉得天津文化环境、学术研究环境不如北京,毅然辞职回来读博。
他喜欢读书,喜欢校园那种安宁的氛围,直到现在还在北大做博士后研究。
浑身戴满金链子不叫雅
遍观岳远坤最早的翻译作品,《德川家康》《坂本龙马》等书多为历史通俗小说。现在他更倾向翻译纯文学作品,“一是当代比较有名的纯文学作家,二是古典的作家”,因为“能跟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
在岳远坤看来,翻译中最难的是修辞。“每种语言都有特殊的修辞。如果直译,读者不懂在形容什么。如果把修辞省掉,翻译的意义又缺失了。这个意义是要把国外的文化及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引进来。”
他举例说,日语说一个人很忙,会说忙得想借一只猫爪,汉语则说忙得团团转或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如果按中文的语境翻译,“猫爪”丢失了,又多了源语中没有的“热锅”“蚂蚁”。所以,在行文允许的情况下,译者不妨发挥一下戏谑精神,直接翻译成“忙得想借只猫爪来干活”。
而同时,作为一名好的译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创作欲望克制到最低限度”,岳远坤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虽然翻译本身就是再创作,而且每个做翻译的人都有创作的欲望,但尽量能不加就不加。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许钧说过,‘翻译不出来时,加译是承认自己无能的表现’。实在没办法译不出来时,才加减些东西。”
翻译家林少华曾把译者分为3种:工匠型翻译、学者型翻译、才子型翻译。岳远坤说自己不想做工匠型翻译,但更不愿做才子型,因为如果把自己当成才子,就“免不了有文艺腔、文艺病”。
“我越来越信服周作人的‘直译法’观点,他说‘信、达’足以,‘雅’是不必要的。通常雅就是雕琢辞藻。很多人认为翻译要有文艺气息,把语言雕琢得很华丽,‘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到后来发现‘天凉好个秋’就把所有心情都表达出来了。女孩戴个项链很漂亮,但如果浑身戴满金链子就不叫雅了。”
虽然正在一步步走向翻译的新高点,但岳远坤始终难掩对这个行业的忧心。
2014年,《麦田里的守望者》翻译者孙仲旭因为抑郁而自杀。有人发现,他曾在2013年写过一篇《怎样剥削译者》的文章,对文学翻译者报酬过低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也曾把文学翻译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引入人们的视野。
岳远坤以自己现在所教的北大笔译班为例,“10个学生里超过半数都是同传专业调剂过来的,同传挣钱多,笔译稿酬太低了……现在翻译价格是千字60元,一本书10万字的话,也就6000元。而且我10年前翻译《德川家康》时,就是千字60元,房价都翻了好几番了,译酬竟然没变过。”
文学要回归本质才能走出去
前不久,岳远坤和著名日文译者林少华、竺家荣等6人合译了村上春树的新作《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他负责翻译《山鲁佐德》一篇,“讲述了一个男人生活在远离大陆的孤岛上,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有位女人来找他”。他认为小说中的现象和日本社会当下年轻人心理趋向自闭很相像,“不婚比例和离婚率越来越高,整个社会都蔓延着一种孤独感。”村上春树的小说因为真实,而有种睁大眼睛直面世界的力量。
这些年,以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日本作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与追捧。岳远坤认为,这得益于日本文学的两个重要特点:细腻和真实。“日本作家不论男女,都注重对日常的讲述,叙事平淡却又能打动人心。”
岳远坤认为,近代以来,日本文学的翻译对中国作家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高潮,80年代后是一个高潮。优秀的翻译作品能为本国文学带来新鲜的血液,促使本国文学走向成熟。”
相比日本作品在国内的大热,鲜有中国文学作品在日本取得如此成绩。岳远坤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随着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常说中国文学要走出去,那么文学中的传统元素和国家印迹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回归文学的本质,写‘人’而非其他。语言有差别,民族迥异,但‘人性’没有不同。这是决定一国文学能否走出本国的关键。而这里面附带的中国文化、中国现实、民族印迹等必然随之传播,让外国人更了解现在的中国。”
12.日本文学中的庭园建筑文化 篇十二
要了解庭园的文化必须知道何为“庭园”。最初人们在住宅的周围种植蔬菜, 在原始的果树上采摘果实作为食粮。随着四季的变化, 蔬菜果实的种植也就体现出不同季节的特征。而蔬菜果树的种植往往离不开水源、土壤等必要条件, 水、土、木、石等天然的因素不可或缺地成为了庭园的一部分, 呈现着四季的自然之美。从生活到艺术, 庭园就这样把实用性和观赏性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它就像艺术中的舞蹈和音乐, 不仅体现了自然的淡雅也不乏动静相宜。例如以水的“延、聚、曲、弯、深、浅、满、涸”的各种形态和树木的四季变化等来表现自然的张力。庭园发展不仅在宫殿的实用性和配置上有所延伸, 设计者也在其观赏性、艺术性方面下足工夫。现存最早的《作庭记》一书中作者就多次提到建庭需要高度的品味、情趣以及文化的底蕴。可以说庭园是一种范围非常广泛的综合性艺术。
二、日本传统的庭园类型及特点
中国式庭园对日本的庭园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绘画以及文学方面的意义最为重大。建庭师中聚集着同时代最为有名和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将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融入建筑之中, 根据时代文化的不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自然山水庭园;平安时代萌芽时期的日本式庭园;具有禅宗思想的镰仓时代的寺庙庭园;受茶道文化影响的安土陶时代的茶庭露地。可以说日本式的庭园是从平安时代开始的。而古典文学的代表作《源氏物语》正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文化。
三、日本文学中的庭园
(一) 庭园中的“池”——人与自然的融合
池是在庭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南侧建有池, 水就会被引入南池。其中建岛称之为“中岛”。水上建有桥连接中岛和池岸。《荣华物语》中曾有藤原通赖的高阳院, “寝宫的东西南北皆有池。池成不规则的四方形, 池中有岛, 闲来时常垂钓”的记载。岛上不仅种有树木和青苔, 中岛也常被作为垂钓之用。在建造中人活动范围的宽窄适度就自然颇有讲究。此外, 作为庭园中游鱼飞鸟的栖息地, 自然与建筑的巧妙融合也是庭园文化的特点之一。在《源氏物语》的《朝颜》卷和《蝴蝶》卷中, 也曾有池水结冰后嬉戏玩耍和春夏之交池中泛舟的场面描写。
(二) 庭园中的“山石”——静态层次的构筑
自然中的山石也有它独特的风情。日本古代的建庭师在庭园建筑中也融合这种元素。山石多设计在中岛上, 与花草树木相得益彰。根据四季的变化显露出不同风味的自然美。例如樱花盛开或红叶时节, 有了山石与樱花、红叶的遥相呼应便增加些许层次感。《更级日记》中曾有“火树红花远无边, 深山玉石情更幽”的记载。《源氏物语》的《蝴蝶》卷也对山鼻景石的情趣加以描述。“山石”的风趣也就成为庭园建筑文化中特有的一道风景。
(三) 庭园中的“景观瀑布”——动态层次的构筑
若说“池”和“山石”勾画出了静态风景的不同层次, 那么景观瀑布的存在则为庭园风景带来了勃勃生机。京都的地势多为较缓的坡地, 利用地势合理地截流水源的话, 很容易形成天然的景观瀑布。建庭师常常会在水流的中游用石头垒起一定高度的石墙, 这样无需人工去雕饰的景观瀑布就形成了。《源氏物语》中的《少女》卷也有“溪水迂回盘旋, 时而急时而缓, 水声愈加急促而后落下”的描写。
(四) 寝殿造庭园
说到平安时代, 不得不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庭院建筑要数寝殿造庭园了。它是伴随贵族的寝殿造建筑发展起来的, 故以此得名。其建筑风格大都左右对称, 坐南朝北, 所以庭园都修建在南侧。庭园中的南池也是因此得名。庭园的整体布局为中心建有水池, 池中有中岛有拱桥项链, 中岛上建有凉亭便于垂钓和抒发音乐等雅兴时使用。南侧的寝殿前铺有白砂设有广庭, 便于举行各种活动。
四、结语
13.英美文学课 马克吐温感想 篇十三
Something about Mark Twain’s The Story of the Bad Little Boy As an English major , I enjoy more opportunities to get to know the diverse culture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English literature.Among the splendid works of both English writers and American writers , Mark Twain from the USA appeals to me most.It was in a flea market organized by the graduates that I happened to get this The Selected Short Stories of Mark Twain.This book consists of 24 beautiful short stories of this great author ,including the well-known 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and the 1000000 Bank-note.There is no doubt that all those stories are marvelous ,however the story t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another one ,The Story of a Bad Little Boy.From its name we can know that it is a story about a bad and naughty boy and the boy is called Jim ,just like other boys’ name in the Sunday book, but this Jim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ones.Here are some his stories: Jim has a rough mother;Jim once stole his mother’s jam but denied it and get severely whipped by his mother instead of confessing the mistakes ,begging for forgiveness and being blessed by mother’s tears’ pride and thankfulness;Jim climbed up in Framer Acorn’s apple trees to steal apples as many as he could and chowed down all of them without breaking his legs when coming down the trees and being torn by the guard dog;Jim stole the teacher’s penknife and make a traditionally moral boy get thrashed instead of himself;Jim even went boating on Sunday but didn’t get drowned and at last Jim grew up and became a hooligan but lived a very wealthy life.I really enjoyed the story while reading it because I think probably it reminded me of my childhood life in my hometown when I was still living in the pictureque countryside.What Jim had done was partly I once did , which appeared really familiar and memorable to me.Secondly, the writing style of this short story is quite humorous and the language is neat and simple.Yes, it’s how Mark Twain wrote and told a story.However, it is far from enough just to be humorous.His witty and wisdom words have made the world relax and reconsider the realistic American society.Why Jim varies from other children is because he is bright ,rebelled , and of course naughty.Jim behavior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religious rules make him so fresh and expressive to the readers.As far as I an concerned , Jim acts as a sharp irony to the religion and the rigescent homily.Mark Twain points out that how absurd the idea is that bad things happened to those who did them.Mark Twain uses many rhetorical devices in his article to narrate the story, such as the irony , hyperbole, parallelism , helping the readings easily picture the contrast between what Jim does and what others do.Thus we can clearly feel the narrator’s acid-tongued cynic tone.All above is my thoughts about the Story of a Bad Little Boy by Mark Twain,a memorable writer who made the world laugh but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bitterness of the life.董博
英语102 100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