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概论论文

2024-08-08

财务管理概论论文(精选8篇)

1.财务管理概论论文 篇一

名词解释6*5个单选4*5个简答10*3个论述10*2个

什么是管理?

整合和优化配置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管理这一定义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3.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运用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管理的有效性指管理工作对投入后的产出与企业目标一致性的影响。

管理的效率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余产出的关系的影响。

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是相互联系的,管理只讲有效性不讲效率,或者只讲效率不讲有效性都是应当避免的,良好的管理是应该既是有效的又是高效率的,既能达到企业的目标,又充分的利用企业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既定的有效产出。

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

四种职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某一职能的完成情况会受到其他职能完成情况的影

响。

什么事企业管理

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形式五种

什么是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特征

SWOT分析法

波特的竞争战略

三个管理体系分别代表什么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公司财务

能看懂资产负债表

几种不同的财务分析法

股利分配管理

什么事管理信息系统

MIS

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产品整体概念示意图

常用的价格策略

新产品的定价方法

生产运作流程分析

什么是生产运作流程

产品的定义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什么是质量管理

库存商品结构的确定

结合你所学的采矿工程专业谈谈对学习企业管理的认识

2.财务管理概论论文 篇二

管理易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易学管理观;是一门研究易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关于管理对象之变化现象模拟、变化趋势分析、应变法则揭示、应变谋略咨询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部研究易经管理原理,提出个体人或组织、社会之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的管理哲学。

管理易学是一门以易经新的阐释方法为基础研究人和宇宙世界变化现象、趋势、规律和应变法则、谋略的交叉学科,即管理易学就是以易经为核心,以现代人惯用的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手段,提出易经新释方法,通过推理、演绎、 归纳,以新框架、新体系、新模式对易文、易符、易数、易图等进行系统、规范的演绎、发挥、改造、创新,从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层次构建管理易学体系。

二、建立

1996—2015年,甘肃学人王氏历经二十年科学新说易经, 演绎现代伏羲文化,首次提出“变数论”即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并对易经之数、符、图、表、文进行了新的通释演绎,同时完成了由太极管理原理、阴阳管理原理、五行管理原理、变数筮法原理、现代易经预测原理、现代易经决策原理等构成的易经管理原理体系设计,完成了对该新说的普适性验证,形成了独具原创性的系统的管理易学研究成果,该项成果通过85篇管理易学研究论文全部刊发于国家学术刊物及学术数据检索系统,同时以《现代易经》、《现代易学》、《易经新传》、《金川易传》、《易经成功顾问》、《王氏易学》、《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变数易》、《变数易———甘肃王氏易学研究文稿复印资料全集》、《变数筮法》等13种不同版本在国内外传播交流,这表明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并作为现代易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之一的管理易学即变数易已完成基本构建。

三、关系

管理易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首先,管理易学直接以易经为核心,以易经新释方法为手段,通过严肃的科学态度继承了易经的义理法则精神;其次,管理易学以整个易经系统为对象,通过人文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手段,系统规范的研究未来未知管理对象的变化现象、变化趋势和应变法则、应变谋略,即管理易学是从哲学、文化学、管理学、预测学、谋略学、未来学、成功学等角度对未来变化进程进行全面的理性分析和研究,并概括出管理对象未来变化的现象、趋势、规律;再次,管理易学适度吸收了哲学、文化学、管理学、 信息学、预测学、谋略学、未来学、成功学等现代科学的成果, 对易经中消极的部分进行了改造,即管理易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

四、对象

管理易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辞)、 爻辞的变化现象和变化意义,即按照管理易学的实际需要,应用易经新释方法,划分变化时期和变化阶段,实现变化模拟 , 分析变化趋势,揭示应变法则(管理法则),提出应变谋略(管理谋略),以构建管理易学体系。

五、内容

管理易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管理易学概论研究。主要包括管理易学的概念、建立、 关系、对象、内容、重点、特点、意义、方法、用途等。

2.管理易学方法研究。主要是提出符合管理易学发展需要的易经新释方法,从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方面实现对易经诸卦(爻)即管理对象不同时期(阶段)的全过程、系统化、图文化研究,提出新释理论。

3.管理易学原理研究。主要包括理念、范畴、方法、规律等,通过太极管理原理、阴阳管理原理、五行管理原理研究, 形成易经管理原理即管理易学原理体系。

4.管理易学体系研究。主要指应用管理易学基本理论对易经诸卦(爻)按管理对象不同时期(阶段)从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方面进行简明、规范、理性的阐释,形成内容完整的管理易学体系。

5.管理易学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筮法原理研究、决策原理研究、案例研究等,通过变数筮法原理、现代易经预测原理、 现代易经决策原理、变数经等研究,提出应用管理易学理论进行咨询、决策的程序、方法。

六、重点

(一)方法研究

针对易经阐释及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突破传统的诠释习惯,从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等方面提出由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手段构成的易经阐释方法体系,提出重要的易经“变数”概念,使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消息卦、三十二对错卦、六十四卦等经典易图的量化模拟表示及六十四卦变化模拟简表、六十四卦变化模拟表谱的形成成为可能,从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文字化等方面对易经经文的现代阐释进行开创性研究,增强易经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

(二)原理研究

管理易学原理即易经管理原理主要包括:

1.太极管理原理。将易经之太极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定义太极管理的概念,并对其内涵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太极管理原理,形成太极管理法则体系。

2.阴阳管理原理。将易经之阴阳理论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依据易经阴阳理论,定义阴阳管理概念,分析其内涵特征,提出阴阳管理方法,探索阴阳管理原理的应用问题。

3.五行管理原理。将易经之五行理论与管理进行对接研究,依据易经五行理论,定义五行管理的概念,分析其内涵特征,提出五行管理方法,探索五行管理原理的应用问题。

(三)体系研究

管理易学体系由六十四卦爻的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部分子系统构成。

1.变化模拟系统。变化模拟也叫管理模拟,主要包括分析卦、爻的相对变化能力,并可从变化性质、变化方向、变化结构、变化能力、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环境、变化趋势、变化模式等方面模拟卦、爻的变化规律,破解卦、爻的变化奥义, 使卦爻辞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表化表达,同时,完成对卦爻变化趋势图,变化模拟表、经典易图的数字化表达。

变化模拟系统由64个子系统构成:(1)乾卦变化模拟;……;(64)未济卦变化模拟。

每卦变化模拟子系统 = 该卦所处时期变化模拟 + 该卦之六个阶段变化模拟。

2.变化趋势系统。变化趋势也叫管理趋势,主要是分析卦、爻的变化现象、变化状态、变化环境、变化特征、变化意义等变化趋势。

变化趋势系统由64个子系统构成:(1)乾卦变化趋势;……;(64)未济卦变化趋势。

每卦变化趋势子系统 = 该卦所处时期变化趋势 + 该卦之六个阶段变化趋势。

3.应变法则系统。应变法则也叫管理法则,主要是揭示应 对卦、爻变化趋势的法则即观点、理念、思路、原则、重点等。

应变法则系统由64个子系统构成:(1)乾卦应变法则;……;(64)未济卦应变法则。

每卦应变法则子系统 = 该卦所处时期应变法则 + 该卦之六个阶段应变法则。

4.应变谋略系统。应变谋略也叫管理谋略,主要是提出应 对卦、爻变化趋势的谋略即方法、对策、措施等。

应变谋略系统由64个子系统构成:(1)乾卦应变谋略;……;(64)未济卦应变谋略。

每卦应变谋略子系统 = 该卦所处时期应变谋略 + 该卦之六个阶段应变谋略。

(四)应用研究

1.筮法原理。主要从概念、装卦、解卦、筮例等方面对变数筮法的原理、方法及应用进行概要论述。指以变数论即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为基本原理,通过对易之数、符、图、 表、文进行通释演绎后创制新的筮法。具体而言就是以1、3、 2、4、6、5分别象征某卦六爻的位置、变化能力,以 +、- 分别象征卦、爻的变化方向、相互关系,以此分析事物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变化现象、变化规律。即以周易六十四卦爻与卦爻变数综合而成现代筮法,运用变数论,确定卦爻的变化属性,规定由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构成的卦爻辞,并以变数易的卦爻辞进行断卦。变数筮法要避开周易传统的卦爻辞之综义,开掘、发现、演绎、创制新的卦象、爻象全图。

2.预测原理。定义现代易经预测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明确预测要素、预测程序、预测原则,提出由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现代易经预测方法体系与现代易经预测程序图,实现易经预测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对接研究,为实现易经预测的规范化、理性化、科学化进行有益的尝试。

3.决策原理。提出现代易经决策的概念、特点、分类、任务,明确了决策要素、程序、原则,提出现代易经决策方法体系、决策方案主要内容、现代易经决策程序图及现代易经决策效果评价图等,初步实现易经决策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对接研究,为创新易经文化,提高易经的现代价值并实现易经在决策咨询应用方面的规范化、理性化、科学化奠定重要基础。

4.变数经。主要通过概念、序卦目、变数经卷上、变数经卷 下、应用等对变数经进行概论创制研究。

七、特点

管理易学的特点:(1)系统性.管理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既具有归整性、闭合性、循环性,又具有开放性、交集性、释放性,这个大系统由管理易学概论系统、 易经新释方法系统、易经经文新释系统、易经易图新说系统、 易经易数新说系统、易经术数新法系统、管理易学研究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还可分层。如,易经经文新释系统由六十四卦卦象、卦辞及爻辞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由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四个分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须用系统理论方法进行局部与整体研究。(2)规范性。管理易学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新释方法规范、案例规范、经文新释规范、易图新说规范、易数新说规范、易经术数新法规范、管理易学理论规范。新释方法规范主要体现在用现代人惯用的数字、符号、图形、语言等科学手段和表述方式对易经进行规范阐释;案例规范主要是用各种阐释手段对易经结构系统、易图(表)、卦象、卦辞及爻辞进行规范的模拟分析和阐释演示;易经术数新法规范主要是预测的概念、程序、原则、分类、方法规范;管理易学理论规范主要是太极、阴阳、五行等管理原理的提出要规范,决策的概念、程序、原则、分类、方法和评价等要规范;经文新释规范主要是用易经新释方法对六十四卦卦象、 卦辞及爻辞的现象和意义进行规范阐释;易图易数新说规范主要是对易经的图、数进行规范的演绎、发挥、创新,形成新的易图、易数。(3)交集性。管理易学具有明显的交集性。首先必须坚持易经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法则。其次,充分吸取近现代象数、义理、新术数、数理科学等各派易学大家的优秀成果,再次,利用哲学、文化学、管理学、信息学、谋略学、预测学、未来学、成功学等现代科学理念对易经中的消极观念进行适当改造、补充、提高。(4)综合性。管理易学研究具有综合性。其一,在研究手段上要体现出综合性;其二,在易经的数、 符、图、文等新释方法上要体现出综合性;其三,在经文新释上要体现出综合性。(5)简明性。管理易学研究具有简明性。 其一,研究方法要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规范、标准;其二,易经新释方法、易图新说理论、易数新说理论、易经术数新法、 管理易学理论等要体现出科学、易用的特点;其三,易经的数、符、图、文等新释要体现出简明、易懂、实用的特点。(6)实用性。管理易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一,易经新释方法研究,构建易经经文新释系统,这是弘扬易学精神,复兴中华文化,加速中国管理哲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二,通过易经术数新法和管理易学理论研究,提出易经预测和决策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模式,使易经在管理、预测、咨询、决策、成功、励志等领域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以此,使易经继续为现代社会发挥群经之首,智慧之源、成功宝典的作用。

八、意义

管理易学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探索管理易学理论体系,不断发挥易经的哲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管理价值、预测价值、咨询价值等,以弘扬易学,发展中国哲学,繁荣管理科学,传承中华文明,造福全人类,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其研究价值表现为:

1.抓住易经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从易学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看,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对管理易学构建进行概论性研究,提出易经新释方法、易图易数新说、易经术数新法、管理易学基本理论、管理易学原理,完成对易经经文新的阐释,而这正是管理易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根本问题。

2.提出易经新的阐释原理和方法体系。该方法必须结合 管理易学需要能够确定易经新释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

本手段、基本方法,重点对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四大手段进行规范设计;对易经结构系统,六十四卦次序排列图、卦象、 卦辞及爻辞的现象和意义的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和阐释演示, 并证明该基本原理的系统性、规范性、简化性、合理性、适用性、科学性。

3.整体构建管理易学体系即易经新的数字系统、符号系统、图形系统和语言系统。从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 应变策略等四个层次,完成对卦象、卦辞及爻辞的改造、创新、 发挥,从而全部实现对六十四卦卦象、卦辞及爻辞的现代的、 规范的、系统的原创性改造和完善。这样管理易学的基础和核心就能显得更加强大。

4.全面阐易经的大旨、大义。依据易经新的数、符、图、表、 文阐释方法,通过吸收现代科学理念和中华优秀文化价值,适度对易经中的消极观点进行改造,使易经的大旨、大义在管理易学之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实现同步双重表达。

5.为管理易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模式。通过提出易经术数新法和管理易学理论,依托易经新的经文阐释系统,为易经在预测、咨询、管理、决策、励志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鉴于应用方法简单、易懂、实用,更乐于被现代人所接受、使用,更有利于展开预测咨询, 也要符合现代管理咨询的规范要求,使易经为个人或组织(企业)等提供的预测、咨询、决策、策划服务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模式化要求,从而解决易经在应用方面与现代管理的对接问题。

6.对易经阐释方法进行开创性研究。要突破传统的注解、 表述方式,从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手段、基本方法等方面提出由数字、符号、图表、文字等手段构成的易经新释方法体系,并创建由变化模拟、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大系统组成的管理易学体系。由此可见,管理易学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内容上同步对易经进行系统、规范、集成、简明、实用的改造、补充、发挥、创新、完善。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不仅能够完整的表达卦象、卦辞及爻辞的现象和意义,而且必须抛弃深奥的玄学语言,更加符合现代人学习、传播、应用知识的习惯,使读之、用之、研之不在入坠烟海,扑朔迷离, 神秘莫测,晦涩难懂。因此,管理易学必须对易经阐释方法进行开创性研究,提出当代管理易学研究的新方向。

九、用途

管理易学使易经成为一部充满着中国古代哲学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管理价值的哲学书、文化书、行为书、道德书、管理书、信息书、预测书、咨询书、策划书、谋略书、未来书、成功书、励志书、宝典书,即管理易学使易经成为揭示易经变化奥义,讲授商贾百工修炼智慧的励志经典———中国人自己的成功学全书。管理易学可供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文史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经济专业的师生参考研用,也可供社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参用,也可供从事传统文化咨询服务、现代管理咨询策划等相关产业的人士使用,也可作为培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士、职业经理的教本。

摘要:构建管理易学是现代易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从概念、建立、关系、对象、内容、重点、特点、意义、用途等方面对管理易学进行概论性研究。

3.财务管理概论论文 篇三

我国各大企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屹立于世界经济市场竞争的颠峰,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要做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全面透彻的认识人力资源的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理解为现代的人事管理,它是指组织有效利用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使用先进科技和方法,落实相关的计划、组织,以实现目标的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1)工业模式即以劳动关系协调为主,以资历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模式(2)投资模式即重点在于培训和开发的一种模式(3)参与模式即更多的采用民主、参与的方式(4)高度灵活模式即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适应多变环境的一些新的管理模式。综上所述,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采取变通的手法,综合运用各种模式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1)挖掘人力资源所管理人员潜力和能力(2)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3)保证员工价值评价(4)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总的来说就是既要保证客观环境因素的良好又要以员工为核心,充分实现员工价值。

4、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1)人力资源规划

(2)职位分析

(3)招聘录用

(4)绩效管理

(5)薪酬管理

(6)培训与开发

(7)员工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一个平台,其他各项职能的实施基本上都要以此为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作用

1、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来说主体在于人的智慧、创造力等在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自然资源不能直接形成财富,必须通过人们本身的脑力和体力将其转化为各种财富,进而让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得以体现。而且,人力资源使用量与社会财富量是成正比的。因此,没有人力资源的自然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2、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对价值的贡献力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据数据统计,人力资源的贡献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中来。在我国,《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前景将取决于能否成功的调用和有效使用一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拥有各种资源,但人力资源是第一位,是首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存在和有效利用能够充分激活其他物化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调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财富。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是指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一)外部环境:

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局面的稳定性,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凡是政局混乱或者战乱不断的国家企业的状况都非常糟糕。因此,政治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

2、经济因素,在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从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做出相应的规划。

3、法律因素: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因此,一个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正确进行商业活动,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同时,企业也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文化因素: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企业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但是,每一个企业都拥有适合自己的文化氛围,在此之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套企业文化使其能够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

(二)内部环境:

1、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方面。而企业发展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得以正确运行的一个基本保证。

2、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岗位的优化配置,而企业组织结构正是企业内部部门和岗位设置的各种不同组合方式,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3、企业的生命周期: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由初期的简单灵活发展到正规化阶段的综合系统。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成为世界强国。因为众多的人口便是人力资源,逐步地会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便是具备了强国之潜质。但是,这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迎来的一项最大考验。兴国就要振兴经济,振兴经济就要使国内企业腾飞。国内企业腾飞的举措在于: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促進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学生处)

4.物业管理概论 篇四

一、物 业

(一)含义: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各类建筑 物及其附属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

1.四大组成建筑物设施设备场地

2.与房地产的区别

物业:单项、狭小、微观、部分

房地产:综合、庞大、宏观、整体

(二)性质:

1.自然属性

(1)系统性:物业运行基本要求;(2)有限性:土地资源稀缺有限

(3)多样性:物业建筑各具特色(4)长期性:使用寿命相对长久

2.社会属性

(1)权属性:所有权、使用权(2)商品性:全程市场行为

(3)效用性:生产生活资料;;能够保值增;适宜资本运营; 方便抵押赠遗。

二、物业管理

(一)含义:物业管理企业依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物业及其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 服务活动。(P4表1、1)

1.特点: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性、综合性

2.类型:(1)按服务内容分:咨询服务、全面管理;(2)按服务方式分:自主管理、委托管理

(二)宗旨、作用:优化环境,保值增值,增加效益。

(三)理论基础:区分所有权(P8)

1概念

数人区分同一建筑物时,对各自的专有部分享有单独所有权,并对该建筑物及其附属物的共用部分(另有约定的除外)按一定比例享有共有所有权;同时,基于区分所有人之间的团体关系而拥有成员权。

区分所有权=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成员权

专有所有权是基础,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是依附,三者不可分割,同时存在、转移或消失。

2意义

(1)专有权:所有者独享、排他、处分、收益;(2)共有权:按比例分享、使用,不可独占;

(3)成员权:共同管理、维护、被约束;(4)区分所有权,为物业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产生、发展:

1、时间:18世纪60年代

2、地点:英国、伯明翰

3、产生:出租屋小业主、规范统一管理

4、发展:美国、协会;中国、深圳

三、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与企业

(一)市场定义:

1.市场:

进行商品买卖、交换的地方。即在一定时间、地点进行商品买卖、交换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市场的种类、职能与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物业管理市场:

出售或购买以物业为对象的管理服务这种无形劳动的场所和由此而引起的交换关系的总和。(P28)

(二)特征:

1、不同的市场,交换的商品也不相同。

2、物业管理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服务”而非实物。业主需要服务,企业提供智力和劳力,因而这种服务就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故可以交换、购买。

(三)属性:

(1)服务非所有权性(2)生产与消费同步(3)服务具有差异性

(4)综合性、关联性(5)需求具有伸缩性

(四)竞争:

1、规模竞争----做大做强(基础)

2、质量竞争----规范标准(核心)

3、价格竞争----实力比拼(手段)

(五)物业管理企业:

1、含义

(1)概念:依法成立,具备专门资质且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依据物业服务合同从事物业管理相关活动的经济实体。

(2)特征:独立的企业法人;出售服务的企业;具公共管理性质

2、分类

(1)按公司与客户关系分:委托管理型:自用委托、代理出租

自主经营型:自用自管、自有出租

(2)按公司运行模式分:管理型;顾问型;综合型;派驻型;其他型

(3)按投资主体分:全民、集体、民营、外资、其他

(4)按股东出资形式分(P42):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

3、企业权利(P42)

4、企业义务(P43)

5、企业组建

(1)工商注册登记;名称预审;公司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公司章程;公司人员;

(2)建立步骤(P47—49 略)(3)机构设置(略)

6、企业资质

(1)含义-----界定、查验、衡量企业具备或拥有的资金、人员、项目规模、服务能力等方面状况的标准。是体现企业实力、规模的标志。(2)从业人员资格条件(P52---54)(3)物业企业资质条件

(4)物业企业管理权限(5)物业企业资质申评(6)物业企业经营范围

四、业主及其自治组织

(一)业主:

1、概念:

物业的所有者,主人。(1)物业所有权人,(2)空置物业所有者(3)完成购买登记且 已入住者。

2、权利:

(1)提案权;(2)投票权;(3)选举权;(4)监督权;(5)知情权

3、义务:

(1)遵守规则;(2)执行决定;(3)服从管理;(4)自觉交费。

(二)业主大会:

1、概念:

2、职责:

(1)制定、修改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2)选举、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监督其工作。

(3)选聘、解聘物业管理企业。

(4)决定维修资金的使用、续筹等。

(5)制定、修改相关管理规定。

3、成立:

首次业主大会召开即成立。(召开时机:交付使用的面积达到50%)

4、投票权(P60)

(1)首次大会:按套数、建筑面积决定。(2)常规会议:按业主大会章程决定。

5、议事规则

(1)一般决定:与会业主所持投票权1/2以上。(2)重要决定: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

(三)业主委员会:

1、概念:经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物业所有人代表组成,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2、产生: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连选连任,成立30天内备案。

3、换届:任期届满前两月,召开换届会议。(委员变更,由业委会或20%以上业主提议)

4、职责:(P62)

5、委员要求:(P62)

6、指导监管:(P63)

五、物业管理的内容和环节

(一)基本内容:

1、综合服务--主营业务(执行合同);

2、经营管理--其他业务(拓展服务);

3、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协作配合)

(二)主要环节:

1、前期阶段--前期介入;

2、启动阶段--前期管理;

3、常规阶段--日常服务。

(三)性质特点:

1、事务性;

2、关联性;

3、时效性;

4、系统性;

5、拓展性。

六、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

(一)概念:物业管理权交易的主要方式。

1、物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所有权---产权人、业主;管理权---物业企业

2、满足双方需求,符合双方利益。

3、有助于业主自治、自律。

4、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5、有助于项目创优达标。

(二)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

2、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3、前期介入,越早越好。

(三)条件:

1、招标方成熟。

2、投标方成熟。

3、规则完善。

4、信息畅通。

(四)招标方式与程序

1、方式:(1)公开招标(2)邀请招标(3)协议招标

2、程序: 共13项工作(P15-P19略)

(五)投标程序与方法与招标对应开展,是对招标工作的响应。

1、定人编写标书。

2、科学合理报价。

3、认真准备答辩。

4、关注业主、对手。

(结合招标、投标实例讲解)

(六)合同的签订

1、概念:明确所有者与管理者权利、义务的协议。

2、特点:(1)有偿合同。(2)产品特殊。(3)双方互信。(4)承诺慎重。

3、分类:(1)前期物业服务合同。(2)常规物业服务合同。

4、区别:(1)主体不同。(2)期限不同。

5.管理概论 篇五

摘要: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执政党的形象,使旗帜,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使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灵魂,是一种经济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持续高速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21世纪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作用;塑造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企业已经成长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队世界金融风暴,组织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当中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情势下,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利、最长效的支持。组织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构造组织文化,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的作用

一个组织,有很多因素可以促成成功,有些因素带有偶然和幸运的色彩,有些因素只能是短期因素而不能持久。但无论是如何成功的,组织都会面临一个无法摆脱的问题:如何保持并持续成功?如何在外部快速变化和内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维系企业健康持续的生命?面对同样的课题,不同的组织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战略重组、经营转型、组织变革、领导更换、人力资源开发、流程再造、质量管理„„但是,当我们进行变革的时候,总是感到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我们,影响我们的变革效率。这就是组织中的但却是件事的组织力量——组织文化。正如文化管理学者奎因所说“流程再造、TQM、所见编制在很多组织中失败的原因是组织仍保留这原来的文化,只是改变了技术或者程序,而没有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和文化方面做根本性的改变”。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有两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是组织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有人将其称为组织的“灵魂立法”。组织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各种类型,组织文化具体到公司、企业又称为公司文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为广大员工服务的,要把员工 1

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为实现企业总任务服务。企业要做人的工作,必须发挥企业精神、理念、管理、作风、形象、品牌等方面的力量,从而用企业文化培养竞争力,以企业文化推动生产、经营发展。

组织文化不仅造就了独特的组织,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个体。“能够使一个组织与众不同的是组织的文化氛围以及用一系列的制度和行动来强化的价值观。”比如说,尽管华为和中兴都是通信领域的知名组织,中兴在人们眼中是以稳健见长,在业内人们提到华为就会想起狼性文化。正如张维迎所说,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长期形成的一套理念、一套办法,这些东西是对手偷不走、拆不开、员工跳槽都带不走的东西哦。然而这些东西却区分组织与组织,也区分了组织的员工。

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并且规定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明确组织的行动目标、确立组织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因为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组织通过制度文化、伦理道德规范约束组织全体员工的言行,使组织领导和员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组织通过广大员工认可的价值观而获得的一种控制功能来达到组织文化的自我控制;组织文化将组织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具体通过目标凝聚、价值凝聚理想凝聚来实现。

组织文化对组织员工的思想、心里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组织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组织的组织文化分为、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起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是组织成员产生心里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看一个案例:

1975年,在美国的汽车修理间中,在人们还无法购买到一台个人计算机的年代,一项新的爱好正在被发掘出来,这就是微型计算机。这时的微型计算机看上去与组装的金属盒子差不多,能够执行简单的计算和运行几个简单的游戏。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敏锐地洞察到将电脑这种少数专业爱好者中的“玩具”转变为更具普及型的计算工具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他们合伙创建了微软公司,开发了微软最初的产品微软BASIC——一种软件语言程序,出售给第一种“个人计算机”MITS Altair 8800,从而使得PC的功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成为有用和触手可及的。

比尔和保罗提出的早期梦想是“让每张办工作和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电脑”,但雇员只有3人,当年收入16000美元。1986年,微软在NASDAQ上市,上市后的经营利润年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到1995年,微软年收入已达61亿美元,拥有大约200多种产品,月17800名雇员。微软控制了PC软件市场中最重要的部分——操作系统的80%——85%。这些软件在操作系统上运行,使用户能在计算机上执行特定的任务。没有哪一个与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业和用户不受到微软及其产品的影响。

1999年时微软创造辉煌的顶峰,它的净收益近80亿美元,增长率达到73%,2000年净收益更是达到94亿美元的新高。但进入的二十一世纪,微软神话逐步回落。不过,微软仍然是一家强大的公司,2002年它仍然创造了近80亿美元的净收益,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雇员,为227向产品和服务提供支持,在74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由于它在桌面型电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它390亿美元的先进储备,他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在软件市场占主导地位,从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到Internet服务与游戏软件,活跃于每一个人们所能联想到的软件领域。

比尔·盖茨所创立的微软至今仍然保持着无论你是在编码还是在做服务都始终有着向上的情绪以及强烈的兴趣。现在的微软与当初创立时没有什么不同,微软的产品更加服务于大众,这和微软公司的当初所创立的强烈的用户体验是密切相关。为什么全世界有这么多的人喜欢用微软的软件,因为他简单,因为他符合我们的正常逻辑。这些都源于微软的企业文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推动微软在世界上屹立于不倒的地位。

3塑造企业文化

先来看看海尔的例子: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是1984年引进德国利博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冰箱厂,此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中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震撼了工厂的员工,也震撼了供不应求的冰箱生产行业,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攀登高峰的旅程: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1年12月,青岛电冰箱厂、青岛空调器厂、青岛冰柜厂共同组建成了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带领集团进入第二阶段的冲锋陷阵。

从1992年到1996年的五年间,海尔集团通过上市募集自检、将海尔文化于OEC管理体系一直到被兼并企业中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运作,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到61.6亿元,海尔商标在19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1999年,海尔开始新的征程: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家化的海尔,以“先难后易”为原则,坚持以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为导向,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在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在到那个地销售产品;然后再进行当地融资、当地融市、和当地文化相融合,最终目的是做本土化的海尔,参与国际化竞争。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公司销量统

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只在商中排名第五;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海尔已经成长为国际化的海尔。

近20年来,海尔保持了约80%的年增长率,2003年全球营业额达到806亿元,员工3万多人。目前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2004年初,海尔称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品牌(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

一)。

伴随海尔的快速增长,海尔在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的创新与共享也引起了世界管理界地关注与高度评价,目前海尔已有十多个案例分别被收进哈佛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的MBA案例库,成为全球商学院的通用教材。海尔保持持续增长的奥秘在哪里呢?是缘于她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经济、技术、思想、文化、行为的综合体,而企业文化是支配企业生产、经营、质量保证体系、社会行为等一系列活动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等实践活动中创造并培养出来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精神财富。它由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构成,其中,理念文化占主导地位。理念文化是企业逐渐培养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综合体,应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的活动之中。企业文化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制约、调动、推进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发展。其中企业领导者的精神、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利益共同体,恰恰是企业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

企业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思想境界、行为准则,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工作标准和事业追求。它既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素质、信念和行为的反映,又是企业领导者对本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之道和企业发展的理念。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代表,是企业的决策者,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这种特殊地位同样决定了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海尔公司的成功体现了这一点,正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张瑞敏的大胆改革,对于质量差的冰箱砸毁的第一斧,才造就了今天海尔集团的质量第一的品牌。而海尔公司的斧子的故事在业内形成了一段佳话,因为这不光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也是对企业的负责,面对这样的企业,消费者完全可以相信,认同。

要想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思想变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识,就需要经过企业全体与员工认同的过程,这个认同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的必有之路。只有全体与员工认同了,才能有行动上的自觉,才能真正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说海尔公司,当张瑞敏拿着斧子劈向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时,给企业的职工带来不光是震撼,更是一种对于企业的质量的认同。张瑞敏通过这种方式,让质量这一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内心,得到了员工的认同,这也是海尔成功的原因。

企业利益体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在企业利益共同的目标中,每一个员工都是利益共同体,都有各自的目标如何使这些目标都朝着企业整体大目标汇总,形成合力,是企业领导者始终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良好企业利益机制,协调好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企业、员工的利益形成一体,紧密相连,构成上下一心,荣辱与共,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奋斗的优秀团队。

领导者的精神、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利益共同体,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给予高度重视,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论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困难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滑坡;兴盛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许多企业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墙,实力弱者可振兴;企业文化弱,实力强的企业可变衰;企业文化强,实力强企业更胜;企业文化弱,实力弱的企业必倒。企业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者,一定要学会用企业文化新理念领航,必须自觉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塑造企业文化既有领导者的责任又有下属的义务,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给这个企业的文化带来色彩,才能使这个企业得到增效,盈利。

参考文献

[1]施祖留,奚洁人.组织文化案例[M].人民出版社,2009.20—22.

[2]刘国权.管理·思想·文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1—42.

[3]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50—62.

[4]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70—82.

[5]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公司文化[M].三联书店,1989.35—42.

[6]石伟主编.组织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12.

[7]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6—28.

6.管理学概论 篇六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二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莹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合理额集权与分权、跳板原则、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它是由五个职能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梅奥及霍桑实验 结论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他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P35)

6、赫斯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是指薪金、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职业安全、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是指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个人的晋升机会、工作中的成长和责任感

7、权变管理理论:是卢桑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权变就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管理工作复杂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性,不存在固定的模式。

8、企业文化

1)含义:是指一个组织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组织女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指南。2)特征:

A.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重视人地价值,依靠人、关心人、使用人,发展人; B.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斗的文化心理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化为成员的主体文化,转化为自觉行动; C.企业文化的任务是增强凝聚力。

8、企业文化的要素构成

1)表层文化:厂容厂貌、厂歌厂旗、产品形象、职工风貌; 2)里层文化:规章制度、组织结构

3)核心文化: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9、学习型组织

1)含义: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建立起来的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分享网络型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2)特征:见P38 3)要达成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必须有一下五项修炼的扎实基础:

A.自我超越 B.改善心智模式 C.建立共同的愿景 D.团队思考

E.系统的互动关系

10、虚拟经营

1、系统的原理

1)含义:系统是指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全局性 3)系统的内容:整体性原理、开放原理、匹配原理

2、效益原理:指的是整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产出

3、人本原理

1)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本,即以人中心的管理,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和企业的重要资源,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

2)人本管理由低到高范围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文化管理

3)人本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

A.以人为本中心的价值观

B.员工参加管理的自觉意识形成制度化、法制化 C.是人性完善发展的管理宗旨 D.服务顾客的企业宗旨

4、责任原理

1)含义:是指在起iyede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2)基本观点:

A.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B.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制定具体完成的任务 C.责、权、利、能一致 D.奖罚分明、公正及时

5、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格局上级制定的目标,分别制定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横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2)特点:

A.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方式—目标的是闲着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上级与下级一起共同确定目标。B.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管理”取代“压制性管理” C.协调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促使权利下放 D.注意成果(2)网络计划法:就是运用网络图的形式来编制计划的一种方法。

E.正确的绩效评估

1)权威型领导方式:以权力服人

2)民主型领导方式:决策中下属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决策,进行双向沟通

3)放任决策型领导方式:领导高度授权,让下属相对独立地处理问题,完成任务

4、管理方格图

5、管理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课题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或对象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6、协调:就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的各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及过程进行调整与改善,排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冲突,使组织获得协调一致、有序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

7、激励的实质: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行为规律,利用能够激励激发、引导、强化、修正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各种组织力量和方法艺术,对人地行为施加影响的领导过程。

8、激励内容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人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主要观点是:人地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B.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向上发展,人们始终处于追求满足需求的状态中;

C.需求是产生人的一切行为的最深层的原因

D.主导需求是激励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较高的未满足的需求成为主导需求也被称为优势需求,它是驱动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2)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薪金、工作跳江、生活条件、职业安全、人际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个人的晋升机会、工作中成长和责任感)

(3)行为改造和激励理论:也称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重复率或人的行为趋向取决于人们对于过往行为结果价值的主观认识,行为结果有利时会重复出现,行为结果不利时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8、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三类: 1)物质利益奖励(奖酬激励、关心照顾、处罚)

2)社会心理激励(目标激励、教育激励、批评与表扬、感情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

3)工作激励(工作适应、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完整性、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扩大化、工作的丰富化)

3)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是指工作进行之后,管理人员将之宇控制标准相比较,检查有无偏差并分析原因,及时拟定纠正措施,指导现在和未来。

3、控制的原理

1)控制关键点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成效。

2)例外性原理: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情况上,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3)适度性原理:是指控制范围、程度要适度。要避免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要注意控制成本。

4)反映计划要求原理: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越是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越是能有效地为管理者的需要服务。

7.财务管理概论论文 篇七

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在生源类型、学生特点、师资结构和办学资源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近年来,人们逐渐明确了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类型定位。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较强的特点较为突出,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既要不抹杀学生成才的热情,又要不盲目地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实现培养过程与目标的一致。

具体到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特点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企业管理是由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和一般性的管理活动综合而成。因此,“企业管理”本身必然包括企业的运营实践、管理实践及其实践过程中规律性、理论性的不断总结。该门课中包容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专业课的知识,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构成了经济管理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基础课,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增强适应能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平台。

《企业管理概论》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构建关于企业管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并初步形成具备企业管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在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3.1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该课程在笔者的学校开设对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学期是大二学年的第一个学期。

笔者所探索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即大二学年阶段学生应广泛了解各个行业,培养学习兴趣和职业目标,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那么针对这一时期的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恰到好处,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辅助型活动和主要活动为根据,将企业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与之对应。作为任课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把现代的管理理论与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该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商业实战中某一行业的发展概况,全面灵活地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及实务,了解当今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趋势,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通过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

3.2 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根据大二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能力水平,该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资料搜集、文献调查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团队作业项目,并贯穿本课程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环节。

3.2.1 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组织过程主要有5个环节。

①分组分工

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协调,全班同学按照行业兴趣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3~7人,确定组长,合理分工。

②确定目标行业

要求各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本小组所要调查研究的目标行业,并及时上报给指导老师。选定行业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或者已掌握的相关信息而定。

供选择的行业大类可细分为——连锁行业、传媒行业、管理咨询、广告公关、食品饮料、家电行业、美容化妆、服装饰品、家纺家居、教育培训、珠宝行业、汽车行业、建材家装行业、通讯行业、零售行业、医疗行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旅游业、IT数码行业等,几乎涵盖了工商业中的所有行业,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③搜集相关信息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中包括了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内容,每一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果不界定了解行业运营的视角,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该实践方法以战略管理章节知识为基础,以各行业的战略经营环境为研究视角,明确了各小组需搜集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了解宏观环境中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人文、技术等方面,能够影响该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信息(尤其是新变化)。

第二,消费者分析

了解该行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的分布情况,初步进行消费者分析及消费者需求特征的分析。

第三,行业环境分析

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出发,即潜在竞争者、现有竞争者、替代者、供应者和购买者五种力量,分析概括该行业内部目前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掌握该行业目前总体发展概况及国内外发展趋势等前沿信息。

第四,个案分析

选择一个该行业内代表性的成功企业,介绍该企业的经营发展概况,了解企业运营的实战情形。

第五,通过对以上信息的认识和理解,简要谈谈个人对本行业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

④形成调查报告

各小组将搜集的相关信息汇总,分析整理,以调查报告的文本作业形式(至多10页)上交指导老师。经过老师的阅评之后,方可最终定稿。

⑤汇报评比

各小组推选一名队员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行业调查结果,需要制作PPT课件,相互交流学习,并由学生代表对各组的汇报进行评比打分。每组汇报10分钟,并接受听众同学们至少2个问题的提问,解答情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

各小组评分考核标准设有提纲全面性,内容针对性,汇报熟练度,解答准确度和报告专业性等五个方面,切实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

3.2.2 组织要求

①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切实深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

②小组作业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员分工明确,组长着重做好组员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③各组长为组员在此次活动中表现打分,作为本课程成绩的重要参考项。

4实践教学方法成效

上述实践教学方的突出特点是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培养指导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新颖化。在推行过程中,积极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具体实施环节,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赞许,也得到了学校督导和其他老师的肯定,取得了一举多得的实效。

4.1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上述实践教学方法以行业调查为载体,使学生通过相关调查活动,对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境,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归纳整理,并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社会,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管理常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相应地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文中的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的基础之上,改变了传统的将学生视为被动学习者的教学观念,真正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是基于兴趣爱好选择研究目标行业。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引起个体专注于某一对象的内在倾向。可以说,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最初动力[1]。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进行行业调查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初根据个人所了解的相关社会知识,激发深入了解某个行业的强烈兴趣;行业确定之后,学生需要结合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初步进行一些研究创新活动,这一阶段中,学生把参与实践的兴趣逐步转化为学习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

其次是基于求知欲调查研究目标行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强烈、持久的求知欲是基础。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地从课本、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自主获得知识,是一种“探究式”学习。该实践教学方法注重过程,重在通过参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对本专业保持一种高度的求知欲,提高自学能力,深入学习掌握某一专业技能,增强在就业环节中的竞争力。

4.2 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培养指导作用,才能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有目的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学生盲目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质,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全面把握,找准关键点,并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易于学生接受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督促教师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去引导、组织、激励和管理学生,控制实践教学环节,驾驭全过程。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通过学生的调查资料,教师自身也更接近了企业运营的真实情景,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都具有推动作用。

4.3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工具性操作课程较少,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综合性,以训练学生的心智技能,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2]。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熟悉现代管理方法,了解企业管理实务和生产流程,了解本专业生产、科研的新进展和动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正是紧紧围绕上述能力设计的。

学生在实践技能锻炼过程中,经历了组成调研小组、选择调研对象、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交流分析成果等一系列过程,综合训练了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在撰写调查报告的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学掌握了具体的电脑演示文稿制作方法,而且初步接触到了科研创新的方法,了解和掌握了科研创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初步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实践证明,面向大二学生设计行业调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受学生欢迎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作用,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指引了一个专业学习的正确方法;同时,由于对各个行业的了解,督促学生尽早思考个人的发展,做好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常晓明等.自主实践与培养指导相结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8.民国书法概论 篇八

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中国摆脱了千年帝制的缠绕,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书法本身的发展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立即发生剧变。事实上,世纪初的近三十年中,封建帝制的阴影始终存在于书法创作之中。保守、怀旧的理念仍然主宰着书法按旧有的轨道缓慢地发展着,沿袭旧习,使得求新变得有些迟钝,创新显得无力,整个书坛呈现出缺乏生机的局面。

民初有一批活跃于书坛的清末遗老群书家,这些以忠君食禄为宗旨信条的旧式士大夫文人,出于对旧皇朝的怀念,习惯于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在政治上,他们对民国大都抱着抵触的态度,对已失去的皇权颇为留恋;在书法艺术上,则集中表现为抱残守阙,渴望复古,在沿袭“崇尚北碑”的旧习中,固步不前。而与此同时,在市民阶层中,津津以求的功名富贵心态并未被冲刷殆尽,对封建遗老书家的作品,大多抱有一种玩赏、留恋甚至崇拜羡慕的心理。由此,便使清末遗老书家的封建价值观有着延续的希望和存在的土壤。

世纪初三十年间,经济繁荣,艺术作品商品化,特别是在上海这个经济比较繁荣的商埠,曾汇集了不少鬻书为生的前清遗老书家。然而,由于这些遗老书家在艺术创作中恪守祖训,思维陷入了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泯灭了书法的艺术性,不能给书坛注入任何生机。

在走入庸俗化之路的封建遗老书家中,李瑞清、曾熙为此中代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清道人,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书法精于大篆和北碑,晚年在上海鬻书为生,其书法各体均能,以《郑文公碑》为最得意。写摩崖书风时笔画故意颤抖,作锯齿形以求石刻剥蚀痕迹,曾风靡一时,但有造作单调之味,是为不足。

曾熙(1861—1930)字子缉,号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曾主张石鼓书院,亦为光绪进士。书宗《张黑女墓志》,自称“南宗”,虽主要研习北碑,但沈曾植称其“沟通南北,融会方圆”,即他在风格上持灵活汲收态度。

李瑞清、曾熙在艺术上的追求较近于康有为,他们都以魏碑和六朝墓志为书法正宗,又加之他们皆在一地以鬻书为职,因此可归为一种类型。李瑞清、曾熙可说是守成者,是仅以清代碑学传统为尚的守成者。另有一些书家,从笼统意义上说可归入此类,如光绪进士赵尧生(1867—1948)、善写隶书的伊立勋(1856—1941)等。

在这个集群中,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陈宝琛(1848—1935)曾为宣统皇帝太傅,书宗黄庭坚;张謇(1853—1926)光绪甲午状元,翰林院编修,书宗颜真卿、欧阳询;章梫(1861—1949)光绪甲辰翰林,书学孙过庭;沈卫(1862—1948)官甘肃主考,陕西学政,书尚颜真卿;罗振玉(1866—1940)为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一代大家;孙儆(1866—1952)举人,以卜辞风格驰誉书坛;刘春霖(1872—?)为光绪甲辰状元,书尚馆阁之风;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书尚苏东坡等等,都各有书风。

从中我们能感到,从良莠参差到以习惯而固定的偏狭视角的确立,北魏优化基因不断地遭到消耗与淘汰,“尚碑”派在清末民初处于一个江河日下的危境。

作为清末民初“尚碑”书风的主要实践者,则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世纪初书坛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书法理论典籍。在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里引起书坛广泛重视。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尊魏卑唐”的思想倾向,倡导宗法六朝碑刻,认为北魏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进而归纳了唐以前书法有“密、茂、舒、厚、和、涩、曲、纵”等优点;唐以后的书法则流于“疏、凋、迫、薄、争、滑、直、敛”等缺点。《广艺舟双楫》的发表,迎合了当时魏碑大兴的时风,“尊魏卑唐”的主张直接影响至民国初期书坛的书学观念及创作。

深入到民初书法的艺术哲学观立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淡与稳健。绘画、戏剧、文学都在积极反思自身,希望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立场,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注释。同时,书法却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反思的必要性,书法创作过程只不过是如何准确表达“字”这个对象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创作主体(书法家)在过程中作为创作主动力的重要性和它自身作为创作对象内容之一的价值。首先,在创作中,我们发现尚古——以古法为标准进行去取的观念。书法家的自我理解并不重要,标准只能来自古法和传统,这构成尚古主义很重要的观念理由;其次,在整理书法家们对创作进行阐述的资料时,我们发现“法”始终是最受关注的中心议题,从执笔到用锋,应有尽有,而更深的规律与法则,及书法独有的认识论探讨,却几乎无人问津,书法创作基本上就成了对“法”的形象阐释,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

由此,民初的书坛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杰出的典型,一位是沈寐叟,一位是吴昌硕。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字子培,号乙庵。清末官至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虽然在遗老的形象中窥探出一丝的保守色彩,但书法上,沈寐叟以北碑传统为基点走一条碑帖相参的道路,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他的方笔斩截锐而不峭,厚而不滞,有着极强的驾驭功底。他以方笔的顿挫带动行草书的连贯意识,既有章草的结体,又有空间开张的横向宕开,更有方线条棱角,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显得自然流畅。作为遗老,沈寐叟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具有开拓性,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吴昌硕(缶庐)(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丞尉,后寓上海,是一位深孚时望的一代书画大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足以使他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书法以篆书见长,尤精石鼓文,用笔结体皆朴茂雄健、古拙,气度恢宏厚劲。他是位致力于全体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的大家。在绘画上他是一代大家,在篆刻上是领袖群伦,他的艺术涉及面很宽,以文人式的综合资养来出以书法,使得在书法中特别得心应手,气象万千。因此,沈寐叟以方胜,吴缶庐以圆胜;沈寐叟意在生辣,吴缶庐旨在醇厚,两位大家标志着民初书坛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沈、吴之外,康有为也是一位大家。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晚号天游化人、游存老人。他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变法”,这与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如出一辙。尽管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宣扬的是“尊魏卑唐”的观念,但求“变”则是他的恒常性格,正基于这一点,也使他从那些僵死、机械、刻板的习魏者中突现出来,康氏的摩崖书有开张之趣,不过论总体成就,似稍嫌弱。

沈寐叟(包括康有为)是立足于清代北魏风系统内部的崛起者。他们思想是上承北魏传统——上承以阮元、包世臣等人为标志的清代书法大统,而吴昌硕的尚篆隶,与清代学术传统如金石考据学等一致,这使他不能逸出清代传统之外,但他那种追求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追摹上古,却使他获得了更高的立足点,成为民初书坛上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与北碑派书法在风格上相对应的另一批认识同处一个层次上,但风格截然相反的书家集群——回归唐法派,不占主流地位。

谭延闿(1879—1930)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这是很少见的。他善擘窠榜书,从钱沣、何绍基、翁同龢上溯颜真卿,尤得力于《大字麻姑仙坛记》。在当时可谓学颜第一人,其弟谭泽闿也步趋颜体,有极高的造诣。

谭氏兄弟虽不脱颜氏窠臼,但与前辈相比,更显苍劲雄浑。因此,在尊奉颜体楷书中,他们洵称代表作家。其后继之的有赵石(古泥)(1874—1933)、商衍鎏(1874—1958)、高时丰(1876—1960)、冯君木(1872—1931)等。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对一些具有历史影响的书家或流派技艺的承续和发展上,却不容忽视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来自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正悄悄地发生着,而观念支配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转型,源自于思想上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

二十世纪在考古界有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三大发现:

1.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甲骨文字。甲骨文的问世,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反响,人们从藏品价值、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研究;

2.二十世纪初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流沙坠简”。以后时有出土,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汉简的出土,为书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着重从社会学价值和古文字价值展开;

3.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中发现大批自曹魏至北宋的经卷文书,学术界在关注的同时,主要从文献学价值对之进行研究。

甲骨文、汉简和敦煌写经三大考古的最初发现,并没有真正引起书法界的重视,研究者中很少有人以艺术视之,更少反馈到书法创作中去。但随着时替风移,这些新的文字书写资料给书法创作以新的刺激,书家们逐步从审美意识上去理解甲骨文那独特的文字造型和契刻线条、汉简中生动洒脱的字态以及经卷中所富有的悠闲精致的意韵。三大考古发现作为潜在的参照系统,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成为新生代书家赖以开拓的新起点。因此说,民初书法总体上说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很少对外采取开放与接纳态度,只在书法发展的内部寻求承北碑或承唐碑的嬗递对应,开启了融碑入帖的转换之门。

民国中后期的书法创作是由“尚碑”向“尚帖”转换的时期,这种转换,是书法本体自律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帝制的瓦解以及遗老书家的相继去世;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新一代书家的日益崛起。这些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新一代的书家,在“旧”的生命向终点迈进的过程中,即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潜生暗长,当他们逐渐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之时,一种完全不同于清末的“民国书风”便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民国中期,社会仍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连年战争所带来的人心恐慌,不可能指望在艺术发展中形成一个具有集中意义上的中坚力量,新生的书家在困惑和迷茫中各自探索,而继承古风则亦成为一种时尚。

三十年代初的书法构成是颇有深意的,吴昌硕于1927年谢世后,他的影响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由于王震、王个簃、李苦禅、诸乐山等人的传承,也由于他在绘画、篆刻方面成就的横向影响,仍站在书法艺术风格史的前端,这种权威书风的控制力由于年代的渐远逐渐成为古法的简单因袭,只是一种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年代初的书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转换作用,即告别了吴昌硕时代后,书法界迎来了双峰对峙的新格局。

1932年,标准草书社在于右任(1879—1964)的倡导下成立于上海,倡导普及标准草书。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陕西三原人。他以北碑的方笔入草,可说是于右任对书法创新最有价值的举措。我们不能断言当时于右任习草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但至少客观效果是将端庄方整的碑版同圆润流动的草书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把碑与帖结合了起来,这是自清至民国初期以来未有过的。虽然之前沈曾植也曾尝试以魏体入行草,但于右任较之则更具意义,有利于将草书创作引入更宽广的天地,将碑骨帖魂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方向,并成为碑帖结合派的代表人物。

在经历了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等书家的改革实践,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思路广泛传播的影响下,新生代的书家开始意识到,继续步踵封建遗老书家“尚碑抑帖”的极端做法,再沿袭陈规是没有出路的。沈尹默的出现无疑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也标志着碑帖易帜时代的到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斋名秋明书屋,浙江湖州人。他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成为一个领衔人物,在于他走出了一条崇尚晋唐帖学之路,促成沈氏书风最终确立,除他在书法实践上长期探索外,也源于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观。

沈尹默掀起了一场真正“回归二王”的书法运动,在追溯“二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秀颖雅致的书风。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撒向书坛,撒向社会。1937年,开始撰写论书诗;1943年,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问世;及以后的《谈书法》、《书法漫谈》、《论书法》、《学书丛话》、《二王法书管窥》等。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沈尹默还通过展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书法艺术观。1933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在沈尹默崇尚晋唐、力追“二王”的实践和理论影响下,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极大地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心仪帖学的人物,如乔大壮、汪东、章士钊、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白蕉、曾履川等人,初步形成了沈尹默流派的雏形。它的影响伸延至解放以后,成为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支成员稳定、流派特征明显、宗旨明确的创作集群。

于右任的崇北碑代表了西北风貌,沈尹默的尚晋唐标志着江南风流。但是,民国中后期的书坛是一个构成十分丰富的领域,游移于他们两系之外的书家仍不可胜数,可划出另两类书家群:一类,带有浓郁学者风的书法,以马一浮(1883—1967)、张宗祥(1882—1965)、余绍宋(1882—1949)、马叙伦(1885—1970)、容庚(1894—1983)等为代表,风格强调内劲与含蓄蕴藉,形式感不强却很自如,较偏于沈尹默的江南趣味;另一类,是带有浓郁的画家风格的书法,以黄宾虹(1864—1955)、丰子恺(1898—1975)、钱瘦铁(1897—1968)、潘天寿(1889—1971)、来楚生(1903—1975)、张大千(1899—1983)、呂凤子(1885—1959)、吴湖帆(1894—1968)等等,他们作书较强调形式美,气度较开放,挥洒自如,强调抒发性灵,表情达意。

除上述两个书家群之外,还有一些成就突出的人物不可不提:

叶恭绰(1881—1965),字誉虎,号遐翁,从苏东坡得益最深,大气磅礴,点画精审,是当时异军独起者,颇具大家风范。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出身清皇族,作为从柳公权入手,上溯二王,有晋人雅韵,骨格尤为清健,是北京当时声誉极高的文化名人,与郑涌先等共为北京书坛的台柱人物。

王福厂(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秀,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创隶书新格,去蚕头燕尾之态,以古穆为尚,后人称为熔篆隶为炉,与赵时棡(1874—1945)等同为海上书林中较工稳一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当时新闻出版界也涌现一批擅书名手:如黄葆戊(1879—1968)的古隶,王钝根(1888—?)的行书,唐驼(1871—1938)的招牌字等,使我们看到在主流形态意识之中还有一种风格的多元化。

综观这一时期的书法,我们大致可在于右任的北碑派与沈尹默的南帖派,以及学者书与画家(艺术家)书这两个对比关系中找到最基本的力量对比格局。但与民初沈曾植、吴昌硕二人作比较,可明显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1、沈曾植与吴昌硕对比在民国中后期,从风格对比转向了流派宗旨的对比;2、在民初的遗老书家群,是特定时代更迭留下的产物,到中后期,伴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作为其依附的书家群也自然消亡,但此中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合”的趋势:即遗老书家群与学者、文人画家式书家群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时的嬗递关系,到中后期,这种新、旧文化对比变成了新文化形态自身的对比。

民国中后期书坛,在建立流派意识上也是卓越有成效的。于右任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方法上的典范,即以结社与组织群体方法主动推出自己的宗旨,已成为未来书法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而沈尹默无意中促成了一个流派的形成,这是一种自然聚成的形态。他们两位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界埋藏日久的群体意识正在苏醒。

同时,书坛社团活动方式的全面风行,具有开放性,给书坛带来莫大的好处:首先,是它为流派的兴起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它很容易在文化界或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声势,容易形成全面影响;再次,它为展览会这种现代活动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社团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的组织走向多元构成。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的成立,即标志着社团活动已从一般的文人阶层走向各个更具体的专门阶层。在大学中出现这样的组织,对书法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与历史含义是不可估量的。

上一篇: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五册教案(已经整理)下一篇: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