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读后感(共9篇)
1.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一
女性就业歧视的法经济学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女性群体受到歧视的一种体现。尤其在最近几年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女性求职更是雪上加霜、形势严峻,很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有性别歧视的遭遇。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均赋予妇女平等的劳动权,但是我国仍然普遍存在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扩招背景下女大学生供过于求
大学生就业市场受供求规律变动的影响,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大学生的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
(二)企业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选择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时,会考虑到预期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情况下,女性承担着大量的家务劳动,她们既要在社会上同男人一样地工作,回到家里又要做繁重的家务,“双重压力”、“角色冲突”困扰着职业女性,她们为参加付酬劳动而不得不增加劳动负荷,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
(三)政策失灵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政策也存在着失灵和负效应的一面。
首先,政策本身存在不完善之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专门法律,相关的法律及规定主要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妇女发展纲要》中集中体现,其中有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条款多为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督和管理,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
其次,政策调控对象的博弈对策可能削弱政策效应。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并产生效果,实际上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调控对象行为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社会公共利益的法经济学分析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 ,有关机关或部门就应该适时地介入 ,通过有关得力的措施进行引导。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及时介入 ,就会导致一种社会的无效率 ,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公共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 ,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私人品恰恰相反 ,是那些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人消费 ,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成本的物品。公共品的提供通常需要政府行为 ,而私人品则可由市场进行有效的分配
“博弈论 ,是有关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对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有关某一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人选择的制约 ,而且反过来又制约他人选择问题研究的理论。
但是 ,在政府介入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中时 ,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在我国 ,利益主体的对应上 ,公共利益被直接对应于国家机关。政府通常扮演着公共利益主要代表者和维护者的积极角色 ,因此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 ,通常把政府的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可是有一种利益被长期忽略了 ,那就是国家机关自身的利益.国家机关除了代表公共利益外 ,还代表自身的利益。代表公共利益是它的法定义务 ,体现了它的“道德人 ”或者“政治人 ”的属性;代表自身利益则体现了它的“经济人 ”属性。当国家机关代表其自身利益的时候 ,它所代表的就不是“公共利益 ”,而是“权力利益 ”。“权力利益 ”既包括国家机关作为一个整体在与民众的矛盾之中体现出的利益 ,也包括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发生矛盾时所表现出的各自的利益 ,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凭借权力为个人牟取利益。在界定“公共利益 ”之前 ,必须划清公共利益和政府利益的界限 ,把“权力利益 ”剔除出去
2.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二
产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国有产权;一类是私人产权;还有一类是集体产权或混合产权。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私人产权和混合产权问题, 只集中讨论中国的国有产权及其保护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性。国有产权是国家代表人民享有、使用和处置财产的法定权利, 实质上是广义上的“人民产权”或“公民产权”。国有产权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产权, 如对土地、矿山、森林、河流等方面的产权;二是是国家对不动产的产权, 包括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三是国家对流动资产的产权, 包括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收入;四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目前, 中国的国有产权保护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二是国有资产浪费问题;三是国有资产被贪污盗窃和被用来以权谋私的问题;四是国有资产分配不当、使用效率不高和管理不善问题。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国企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低估拍卖、低价转让和个人持股等各种方式, 把国有资产转移到少部分人手中;在城市住宅用地出售、矿山与林地承包领域, 国有资产流失也相当严重。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在中国是最司空见惯的现象, 除“三公”的巨大浪费之外, 凡有国有资产的地方大小官吏和公职人员都会毫不犹豫、不计成本地去消费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使用不当、效率不高和管理不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政资金的再分配上, 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的再分配。中国的财政收入是中央拿大头、地方拿小头, 各省市自治区及中央各部门千方百计以各种形式争取中央的财政资金, 而各市县又以同样方式来“刮分”省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由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国家财政资金分配的不合理、不适当问题非常突出, 财政的钱往往不能用在刀刃上, 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和战略性投资往往不能保障, 而一些与中央关系密切或特殊的地区和部门却获得了大量财政拨款和特别优惠政策。有些财政拨款并没有专款专用, 挪用、占用财政资金现象比较普遍。至于贪污、盗窃国有资产和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个人或集团私利的情况已成痼疾, 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上述国有资产产权被侵害的四种情况中, 前三种都是以合法的方式进行的, 不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而且解决起来将面临很大的难度。那么, 该如何充分保护国有产权不受侵害、国有资产不被浪费和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社会经济效益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与对策措施。
一是国家财政预算要保证透明度和民主性。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纳税人的钱, 这些钱怎么花必须要公开透明, 必须要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进行充分的民主讨论和最后批准, 而不能由政府行政部门垄断制定预算的权利;要允许广泛参与、听证、质询, 不能把人大讨论和通过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财政支出一定要科学合理。人大对财政支出要建立严格有效的查询、监督、调查和惩处机制, 不允许以任何形式侵害国有产权。
二是对国有资产的处置 (包括转让、出让、拍 (下转135页) (上接117页) 卖、赠与等) 要公开透明, 建立起独立的、严格的处置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
三是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管理和经营管理等要进行彻底改革, 不能让国有企业变成一种特权企业, 不能让国企员工变成一群特权阶层, 不能让国企合法地、任意地侵害国有产权。
摘要:在中国, 国有产权是经济产权范畴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产权, 它既包括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法定权利, 也包括对流动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改革开放中, 国有产权被侵害已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 也是腐败滋生的主要根源。因此, 探讨如何保护国有产权问题是法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法经济学,国有产权,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时晋, 吴锦宇.试议中国国有控股公司高等薪酬的控制一种法经济的分析[C].2011年 (第九届“)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 2011-06-18.
[2]熊琦.著作权的法经济分析范式——兼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4) .
3.法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篇三
关键词:法经济学发展应用
法经济学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范式,并取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从学科研究的性质来看,法经济学已明确将自己定位为一门“用经济学阐述法律问题”的学科;从研究范围来看,法经济学对法律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搜盖了整个法律领域,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惩罚理论及其实践、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及其实践;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管理实践;以及宪法、海事法、法理学等各个方面,并把自己研究的重点集中到普通法的中心内容—财产、合同和侵权—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法经济学以“个人理性”及相应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作为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以经济学的“效率”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以“成本—收益”及最大化方法作为基本分析工具,来进行法律问题的研究。理查德·A·波斯纳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效率”,即以价值得以最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说,财富最大化就是法律的宗旨。波斯纳认为,所有的法律活动(包括立法、执法、司法、诉讼等)和全部法律制度(私法制度、公法制度、审判制度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①
在中国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与法治建设逐步取得进步的同时,法经济学的侵入对我国法学理论及其法律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近几年来,法经济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以效率作为目标已经开始全方位渗透。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效率,对于法经济学来说,“效率”不仅是其核心概念,同时被假定为一切法律应遵循的最终标准。那么,我国法律应如何改革才能提高效率呢?一方面,要重新配置公权力和私权利资源,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产生效率。例如:行政法涉及领域广,干预力度大,形成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也即供给的行政法远远超过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行政法,多余的部分则产生了资源浪费。而票据法、破产法等这些有利于规范市场的法却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立法的进程完全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效率目标的实现还依耐于对成本的分析。
国内也有学者对法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法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实际上是理性选择理论在法律问题上的应用、深化和反思的过程。但是,在理性选择理论被更深人地应用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感到其解释力的下降,缺乏应有的现实性。所以,未来的法经济学必须克服既有分析的缺陷,放弃那些辅助性的、不现实的假设(如完全理性、完备信息、环境不相关等),从内容和形式上对“理性”概念进行进一步精练,从而不再限定行为所迫求目标的内容,同时把理性限定在“一致性”之上,只要求行为手段与所要实现的目标保持一致,这样就构筑起一个开放的、纯粹工具性的“新理性选择理论”。作者认为,在“新理性选择理论”的指引下,法经济学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法经济学发展历史的研究表明,经济学家或法学家对法律与经济关系的异常关注往往出现在制度的急剧变革时期,社会制度环境越不稳定,法律往往就越容易被利用和被关注,法律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也往往容易凸显出来。毫无疑问,法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有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给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勒在谈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曾说过“中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经济学,而是更多的法律”这样的话。道格拉斯·C·诺思也在分析中国的改革进程时指出,中国的改革还有很多路要走:一是需要国有资产民营化;二是建立保护产权的有关规则和法律制度;三是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有效解决合同中出现的各种纠纷,保障社会稳定;四是建立起有效合理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保证在产权方面实行法制。②
从对法经济学的简要回顾,得出基本结论是:法经济学是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学向其他领域的广泛扩展,同时预示了更多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比较、交融的趋势。法经济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使其理论更加普遍化,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法律文化都很特殊的国家要发展市场经济,更需要法经济学这个理论参照系来评估并促进法律规则的效果,使我们的法律规则取得更高的效率。
注释:
①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译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经济领域的软法研究 篇四
此外,尚有不少学者将软法理论“嵌入”各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洞察具体经济领域的软法现象,梳理出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经济、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三领域。
同时,软法研究者自身也注意检讨软法现象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并寻求完善软法的合理路径,最大限度发挥软法的效用。
由此,国内从事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学者,要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力求“竭泽而渔”,盘点国内外软法、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消化,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软法理论的研究状况,以先进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为指导展开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经济领域;软法;经济法
软法概念肇始于国际法,国外研究迅速开展,而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北京大学软法研究中心于12月成立,同年12月15日,罗豪才在《法制日报》发表的《公域之治中的软法》系最早在公共治理背景下研究软法的文献之一。
自此,国内关于软法的研究在质疑、反对甚至抵制声中逐步开展起来。
关于软法的概念,国内学者频繁引用法国学者《欧洲法律杂志》主编弗朗西斯·施尼德(Francis Snyder)的定义:“软法是原则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却具有实际效果的行为规范”[1]198 。
此定义清晰,而国内学者中罗豪才对软法的界说同样被国内学者广泛引用,他认为:“‘软法’是指那些效力结构未必完整、无需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但能够产生社会实效的法律规范”。
[2]49就研究进路而言,一方面,部分学者致力于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软法理论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侧重于运用现有的软法理论成果,从领域、部门、专题软法现象的角度展开研究。
内容涉及技术标准、村规民约、公共政策、裁量基准、自治章程、行政规范性文件等。
这两方面的研究交相辉映,较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问题与主义、规范与实证的结合[3]350。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节社会公共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在社会、经济加快转型期软法现象大量涌现的背景下,经济法学者不应坐视不理或漠然处之,理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经济领域软法现象研究中来,而实际上众多经济法学者也确实关注到了经济管理关系的公共治理,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观察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经济领域软法现象,结合软法基本理论,从经济法角度展开研究,试图把握经济领域软法这一似新实旧的法律现象的规律。
笔者试图通过CNKI、读秀学术搜索平台等搜罗20以来所有研究经济领域软法这一法律现象的论文、文集、硕博士论文,盘点当前国内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状况,梳理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进路,查找研究的亮点及存在不足,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力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
一、经济领域软法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经济领域软法兴起的背景
1.对实际存在的社会法现象的回应。
经济领域软法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存在的众多传统经济法学无法统摄的经济法律现象的回应。
朱国华、倪天伶主张“存在即合理”,他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经济领域软法产生的原因:(1)国际层面。
宣言性文件,如《发展权利宣言》;国际经济惯例,国际商会主持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及《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由跨政府组织形成的非国际条约性质的协议如巴塞尔协议;同时,国际上各种NGO(非政府组织)制定的国际经济标准和规则如国家标准化组织ISO的认证体系;里斯本高峰会议之后,欧盟开始采用开放协调机制(OMC)协调欧洲国家行动。
(2)国内层面。
NGO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其制定规范的权限呈现扩大的趋势,如律师协会。
经济法学者必须对于这种实际存在的社会法现象作出必要的回应[4]295,296。
并率先提出“经济软法”的概念。
程信和也认为,“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规则其实大量存在,它们实际上支配着许多领域的活动。
比如,公共政策、行业规约、公司章程、专业标准、交易习惯、国际宣言等[5]89。
2.公共治理与经济法的契合性。
张永忠撰文讨论了公共治理之道与经济法现象的变迁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和谐社会构建呼唤公共治理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管理模式,而公共治理与经济法具有一致性:历史使命的耦合;本质特性的契合;经济法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制度形式。
因此必须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经济法的本质,而在经济法学界己有初步探索,并形成了“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即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6]291。
由此,他构建了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公共治理解释框架:多中心治道促进经济法主体制度的变迁;认同和互动参与基础上的治理推动经济法治过程的民主化;治理方式、机制的多样呼唤经济法的软硬兼施,而这又体现了公共治理与经济法的共有价值:公平、发展、安全[7]。
程信和也认为,在公共治理主导的的框架下,社会规范的多样性日益显现,经济领域的硬法机制必将走向成熟,软法机制必将脱颖而出,它们分别和共同大显身手[8]。
(二) 经济领域软法的理论基础
为了使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有法治理性的指引,有学者注意从经典著作、经典论述中寻求经济领域软法的理论支撑,以使经济领域软法获取深广的理论语境。
1.社会中间层的出现与公私法融合。
朱国华文中引用了黑格尔与李昌麒的论述,论证了“经济软法”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黑格尔曾对社会结构作过“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划分,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他高度认可同业公会的社会价值,他指出,同业公会“是构成国家的基于市民社会的第二个伦理来源”[9]251。
李昌麒教授指出“市场—社会中间层一政府”三元框架范式,他认为“当我们面对市场失灵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应当再是政府能做什么,而是行业协会可以做什么;我们对市场失灵的思路就不再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两步走的思路,而应当是市场失灵—行业自治—政府干预的三部曲。”[10]157
因此,朱国华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的隔阂实际在缩小,法律的制定权和实施权由国家向社会复归的过程中,“第三条”道路存在且必须存在,这条路由第三部门——行业协会来引领。
同样,“公法私有化”与“私法公有化”互趋运动中也诞生出新的法律关系主体——行业协会等社会中间层。
行业协会行使权力制定各种软法律,如行业标准、公共政策以及自律规范的行为,正是软法最重要的渊源。
2.传统法概念的突破。
软法是不是法?这涉及到传统法概念的突破。
汤道路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跳出对法的理解上的国家意志中心主义和国家司法中心主义,那么软法即可以融入到法的大范畴中去,他引用了法学家博登海默的评价:“即使一个拥有大量立法权力的现代国家,也不可能制定出有关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的法律。
政府法律仍留下了大量的真空领域,而这此领域必须或能够通过行使私性或准私性的立法权力予以填补”,博登海默教授的评价为我们理解软法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辨视角[11]。
程信和认为,西方学者法社会学学派埃利希提出的相对于“国家法”的“活法”(living law),庞德主张的相对于“书本上的法”的“行动中的法”(law in action)理论,虽然潜在着使“法”泛化的倾向,大大超出软法的范畴,但其关注现实生活、主张法应该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思想颇有见地,对理解软法现象不无启迪。
此外,美国大法官霍姆斯的论述“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的“基本的东西最管用”也分别被朱国华、程信和两位学者引用论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担负着协调功能的软法这些“管用”的规则,其真理性正在不断地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谢小弓谈及软法、经济法和自然法在理论界的相似命运,启发理论界探求三者存在的某种契合以及在自然法学说发展与流变过程中找到理论上的立足点[12]。
(三)经济领域软法的特征、渊源和运行
1.经济领域软法的特征。
朱国华结合软法的特征将经济领域软法的特征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形成主体的多元性;形成程序的开放性;载体形态的多样性;规范结构的随意性;效力位阶不明显;机构化或组织化;实施方式的非国家强制性;救济方式的非司法中心主义。
程信和认为,经济领域方面的软法指国家法之外的,与国家法类似具有规范性、公共性、权力(权利)性和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任何规则都必须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要素。
基于其提出的“经济软法”的概念与特征,朱国华还辨析了经济领域软法与硬法、经济法之间的互依到补互转互推的关系。
他认为,当经济领域软法与硬法出现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硬法优位原则,软法不能与硬法以及宪法相抵触。
但他不赞同某些公法学者“硬法为主,软法为辅”的结论。
他认为在软法可以胜任的领域,硬法应当尽量让软法去发挥其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程信和也对比了经济领域软法与硬法的异同,关于两者差异性或特殊性,他认为硬法呈刚性,软法呈柔性,硬法的惩罚功能超过软法,软法的协同功能胜于硬法,这是功能、效力方面的最大区别。
2.经济领域软法的渊源。
朱国华将行业标准、公共政策、自律规范、弹性法条、交易合同、集体合同列为“经济软法”的渊源。
而程信和将其拓展为国家法之外的属于公共政策的正式规范、次国家法的民间社会自治规则、专业标准、交易习惯(前四为国内层面)、超国家法的国际非正式规范(国际层面),将经济领域软法的概念拓展到国际层面。
3.经济领域软法的运行。
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法的运行当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
而经济领域软法之运行方面的研究远远没有展开,但有学者作出了相关的初步思考。
程信和关注了经济领域方面的软法的生成与实施,关于经济领域软法的生成方式有自然生成与机构创制两种,且应当符合两个前提:一是它要符合以宪法为代表的硬法的基本精神。
二是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他还结合自律与他律原理阐明经济领域的软法的实施的机制有三种:民间机制,官方机制,介于民间与官方之间的机制,亦可称为半官方机制。
由于软法的“非司法中心主义”,所以软法的实施依赖“谴责——丢面子”带来的“出局”压力来实施,违反软法的人必须承担“出局”的责任后果。
关于违反软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谭砚认为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行政“软法”,对传统的法律责任模式提出了挑战。
他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各类经济金融行政“软法”的法律责任模式,强调了设定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分析规定的法律责任现状和问题,并对合理设定法律责任提出建议,为经济领域软法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实证的研究角度也提供重要的研究进路的探索[13]。
亦有学者将行业协会典型的“专业不名誉责任或制裁”囊括进了经济法特有的责任种类中,由此提高经济领域软法的约束力[14]65。
此外,两位硕士研究生杨立春、曾明在不同时间分别撰写毕业论文研究经济领域的软法,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杨立春自经济法与软法的契合关系入手,放眼国内外,结合具体例证,针对经济法的划分进行软法的逐个嵌入,分析了软法对经济法的作用,最终得出“经济法应该软硬兼施,集合二者的共同点实现经济法的目标”的结论[15]。
曾明基于对传统法概念的检讨及法视野的拓新,分析了经济法视域中软法规范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存在原因,辩证地阐述了其正负效应,并针对性提出改善措施,其中特别提及软法规范的可司法化问题[16]。
硕士研究生邓小梅梳理了经济领域软法的表现形式以及软、硬法之间的关系,针对经济领域软法运行的障碍存在的经济领域软法机制(制定机制、制裁机制、监督机制)及运行环境(硬法的引导辅助、社会组织作用、政府支持)存在的`障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7]之后,就读博士研究生的她就软法的运行提出了新的观点:软法的运行具有协同性,软法的运行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由民间与官方合作实施,硬法与软法协同运行[18]。
二、若干具体经济领域的软法研究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软法理论“嵌入”各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洞察具体经济领域的软法现象,梳理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国际经济、宏观调控、市场规制三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
(一)国际经济领域
正因为软法肇始于国际法,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研究也数国际经济方面的软法研究最为厚实。
徐崇利的研究相对深入,他连续撰文从不同角度论述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现象。
关于“跨国经济法”范式,他认为基于“全球治理理论”,非国家行为体成为了另类跨国经济法律渊源(跨国经济领域软法)的立法主体,治理的法律手段应软硬兼施,而此种现象无法归类入传统的国际法与国内法范畴,因此,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的存在为“跨国经济法”范式的引入注入了一种独立的理由[19]。
关于跨国经济立法模式,徐崇利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的创制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而以“各国共同同意”为基础的传统立法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供给。
为缓解这种供需之间的张力,应以“全球治理”理论为基础,在“国际公法”仍居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将部分国际经济立法权让渡给有关政府间组织、政府下属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跨国商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由它们来制订相应的国际经济“软法”,藉此将形成一种“跨国经济立法’的新模式[20]。
关于跨政府组织网络的国际经济立法活动,徐崇利认为,近现代,在各国国内,随着经济事务的日益复杂多变,中央立法机关己无力包揽所有的经济立法工作。
于是,各国便普遍以授权立法的方式,将非基础性的经济立法事务交由行政部门完成。
同样,在跨国层面,随着全球经济问题的不断增加,仅仅由各国外交代表等通过传统的正规途径共同缔结国际经济条约,已越来越呈独力难举之势。
鉴于此,在全球治理理念的主导下,各国政府下属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开始不断地组成跨政府组织网络(transgovern
mental networks),开展辅助性的国际经济立法活动,其所制定的虽为“软法”却有“硬效果”,构成一种值得关注的特殊国际经济法律渊源[21]。
王海峰在文中阐释了国际经济领域软法产生的缘由——软法所具有的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不可比拟的优势;辨析了国际经济领域软法与国际软法在制定主体、制定方式、规制领域、实施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罗列出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的表现形式:现代商人法、跨政府组织网络制定的国际经济领域软法、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标准或规则。
作者还特别地梳理了国际软实力与国际经济领域软法创设之间的关系,即各国软实力的博弈主导了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的形成。
作者还结合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与“缺位”,倡导中国必须全方位构筑和提升软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的创设过程发挥积极作用。
其关于中国国际软实力与国际经济领域软法创设之间的关系研究颇有价值[22]。
此外,有学者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消费者软法保护及食品安全的软法规制展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前者如,陆寰放眼国际,以软法在欧盟消费者保护领域中的作用为背景,结合消费者保护问题重新定义软法的概念,分析了软法之于供应商、消费者的益处及存在问题:供应商的适用范围有限,消费者无法真正参与,缺乏公信力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软法所处的困境,认为软法自身的缺陷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来弥补
对此,作者主张从自身完善、外部干预、传统法律的引导和调控三个方面来应对,并主张应当借鉴欧盟消费者保护的软法规范结合我国自身情况来提高我国的消费者保护的水平[23]449457。
在此基础上,杜志华、陆寰撰文以法律运行的各个阶段为线索,分别介绍和分析了欧盟消费者保护领域中软法的制定、执行、适用和监督环节不同于传统法律规范的特点,指出应从完善软法规范和加强外部力量干预两方面入手来提高软法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作用[24]。
关于食品安全的国际法律规制软法研究,韩永红关注了食品安全的国际法律规制中的软法现象。
他认为,在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国际软法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法与国际政治需求之间的内在矛盾。
从国际软法的概念入手,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的软法主要表现为跨政府治理网络中的国际软法和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软法。
这些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具有实际效力的国际软法在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发挥着独特的补充和辅助功能,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作者呼吁作为民族国家,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软法的认别、研究和利用。
对于食品安全相关国际组织发布的软法,我国应将其作为完善国内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国内食品标准体系的重要参考,同时致力于提升对食品安全相关国际组织的参与能力,争取将我国的要求和主张“写进国际软法”。
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参考与借鉴[25]。
(二)宏观调控领域
1.宏观经济领域。
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宏观调控领域,应当直面软法,重视其重要功能,并试图从宏观上构建相关的经济治理模式。
曾明、陈乃新从宏观调控的一般理论出发,首先通过对规划的规范性、普适性、程序性等法的表现形式,认定规划的软法属性,再通过对规划的调整对象细化、整体增量利益的维护、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一相契合的角度,论证规划的经济法属性。
并把软法硬法化作为规划法治化的重要保障[26]150156。
官欣荣力图跳出思维定势,围绕优化“泛珠”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对泛珠区域软法问题加以探讨,在分析了软法调整具有三大优越性(泛珠“软法”的构建有利于节约法治成本,使其效益最大化;“软法”的构建具有高度的民主协商性,更能促进泛珠资本市场分工、合作;区域软法构建。
对于正式地方立法(硬法)而言,具有重要创新性、试验性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泛珠”区域软法的一些设想(确立一个泛珠区域软法构建的指导理念:消除不当的行政干预;建立泛珠区域内的软法实施机构:成立泛珠立法协调委员会、组织专设职能部门负责协调泛珠资本市场的发展;注重健全区域内资本市场各个领域的自律性软法规制)[27]。
王晓杰、蓝光喜认为在管理行政向给付行政时代转变过程中,公共治理主要是软法之治,软法是实现善治的主要手段,软法治理则是给付行政时代主要的治理模式。
作者通过对浙江发展个私经济的经验透视得出软法是硬法的先导的结论,而“浙江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政府以行政软法治理民营经济,其软法治理的特点为:双向共生、开放协商的生成机制;崇尚引导激励自律;开放协商协调机制下的软约束力[28]。
2.金融领域。
张燕、杜国宏、吴正刚认为,社会中间层中的行业协会的治理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软法”之治,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管理运行就是软法机制的运行,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体现为其规章与章程的作用,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运动,在运动中体现软法的价值。
软法的内容即主要在于调整民间金融共同体成员内部的各种关系。
农村民间金融”软法“之治纵向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微观(金融市场主体)、中观(行业协会)、宏观层(国家政策)进行分析。
作者也谈及了软法的归宿,即国家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吸收民间规则与习惯、行业协会的规章和公共政策的优点来制定出规范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等软法规范,等时机一旦成熟,被国家立法机关采纳从而上升为硬法[29]。
在此基础上,张燕、庞标丹又阐述了农村民间借贷与软法的契合,将软法的规范与引导作为农村民间借贷的理性回归,提出了软法规范与引导的设想[30]。
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与金融风险的应对,彭清燕认为通货膨胀治理对策的基本属性,完全可定位于软法,他分析了通货膨胀治理对策中软法的补充、回应、制约功能,主张软硬并举,构建一种更为合理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法治治理结构[31]。
邹越、黄诗霖强调一种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国家与社会组织协同监管。
要加强软硬法之间、软法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地,作者提出加大半官方机构制定和实施的软法的数量。
关于软法约束力方面,主要靠“谴责——丢面子”带来的“出局”压力来实施,违反软法的人必须承担“出局”的责任后果,从此角度来看,软法并不软,当然,作者也指出,面对没有竞争的行业来说,此种约束力相当小[32]。
(三)市场规制领域
1.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汤道路通过探究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社会文化根源发现,其本质上是一种企业道德伦理责任,硬法只能有限度地强制推进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更适合软法机制推进,因为CSR的这种道德伦理性本质特征与软法机制的“非国家权力中心主义,非司法中心主义,强调多元、参与、合作、理性与激励”的特征具有本质上的内在契合性。
作者主张的政府一企业合作机制是CSR软法与硬法体系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对于国家权力保障、推进和控制CSR的正确进程意义重大。
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承认并重视软法机制,立足国内法治与文化的本土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规范化的、组织化的CSR软法机制,是推进国内企业CSR状况、并在CSR国际领域实现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基本途径[33]。
2.限制性竞争方面。
杜紫立自《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其中的限折条款(第六章22、23条)所引起的广泛争议入手。
作者运用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详细分析《图书公平交易规则》认为《图书公平交易规则》作为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尽管具有目的正当性,但在实施手段和方式上却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因此,对于行业自律规范这一软法现象,可以“一转变,三结合”着手规范行业自律规范,即实现行业协会职能的转变,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管理;行业自律规范事前审查与事后查处制度相结合、公私救济相结合、硬法与软法相结合(即前述软法硬法整合理论(theory of hybridity))[34]。
3.食品安全方面。
任端平等学者提出了“强法”与“软法”并重构建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一重大命题[35],文中,他们认为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强调以制裁为特征的“强法”,忽视以强调纲领、政策和原则为特征的“软法”。
食品安全管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制中包括针对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设定的,以“纲领方针政策”为主要特征而不直接体现罚则的“软法”,“软法”具有事先性、综合预防性的特点,制定和完善“软法”也已成为现代食品安全法制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月28日通过,自206月1日起施行,中国构建以食品安全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其中软法的制定与适用不可忽视。
田飞龙由“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疑难入手,将沟通软法理论与规制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介绍“强化政府模式”,但由于该模式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作者回归规范立场,基于软法立场提出“均衡规制”概念,将其作为合作性规制的理想目标,并尝试给出该框架对于食品安全标准规制问题的合理化方案。
[36]303326
三、经济领域软法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由于对于软法特别是对于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还嫌不足,因此,国内学者对于软法的质疑甚至诟病一直未曾停止,有些人习惯上将“国家制定法中的一切执法不力的弱法”确定为软法,比如,赵宏伟文中所讨论的“软法”恰是统计造假所造成的统计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防止“软法”成为“豆腐法”[37];亦有学者提出,就像欧洲议会所担心的那样,软法可能会危及到至关重要的民主透明原则和法治社会对可预测性的要求,最终会危害法[38]。
当然,软法研究者自身也注意检讨软法现象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并寻求完善软法的合理途径,最大限度发挥软法的效用。
程信和在前述两篇文章中都表达了对经济领域软法效应的疑虑,提示了软法现象有可能存在若干先天不足,如:针对某些软法规范性不够,某些软法约束力不强的现象,软法会不会泛化,软法有没有负面影响,软法如何靠得住?对此,他主张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完善软法规范,另一方面则要借助硬法支持软法规范。
他还引入了西方学者的硬法、软法整合理论(theory of hybridity),超越两者的人为划分,试图把硬法、软法相结合,实现实质的公平正义。
具体来说,除前述陆寰在讨论欧洲消费者保护提及软法的不足及应对之外,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软法的不足。
刘会春认为,在GATT/WTO体制下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简称RTAs)审查制度中,作为审查制度的核心,工作组和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CRTA)在审查过程中所遵循的“协商一致原则”使审查制度烙上了软法的印迹,软法效应严重,致使对RTAs的审查依然举步维艰,效力低下,可能造成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态势严重失控,为此,作者主张从加强CRTA的职能、寻求软法与硬法之间的平衡两方面入手提高审查效力[39]。
刘宇分析了WTO规则中的“软法”缺陷,认为其较大的灵活性及不高的法律强制力使之在WTO这一“刚性”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并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为此,就需要对WTO规则的“软法”缺陷加以弥补,将松散的承诺上升为有约束力的和强制性的承诺,中国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40]。
四、结语与研究展望 从现有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已有程信和、朱国华、徐崇利等30余名学者关注到经济领域软法现象,或总或分,从国外到国内,兼及宏观调控及市场规制等领域,撰写论文,表达学术观点,引领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向广度、纵深发展。
学者们大都认为,经济领域软法现象远早于经济领域软法这一概念的出现,社会法现象的复杂多样、公共治理的兴起呼唤经济领域软法之治;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之间的互动、社会中间层的出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法概念的突破、“法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生命”等为经济领域软法的证立打下理论基础;经济领域软法的出现会突破传统法的概念。
经济领域软法相对于经济硬法、经济法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经济领域软法具有广泛的渊源;其生成实施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但不等于没有约束力,其具有自制独特的法律责任追究体制。
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从相对微观的视角对某些社会经济领域的软法现象加以观照,具体包括:国际经济领域软法,规划、区域经济、民营经济、农村民间金融,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限制性竞争等方面。
经济领域软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具有硬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不可避免的不足,学者主要从完善经济领域软法自身、寻求硬法的保护、促进向硬法的转化(当然这不是必由之路,因为软法也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入手解决,一般认为,实现硬法与软法的结合(theory of hybridity),实现软硬兼施、刚柔并济的混合法机制,已成为调整当今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必由之路。
然而,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只能说刚刚起步,就研究方法而言,更多的是做软法+经济法的理论拼凑,鲜有明确的理论进路及理论范式;实证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进而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就研究内容而言,经济领域软法的概念还需厘清,经济领域软法的特征、渊源还需廓清,特别地,关于经济领域软法的生成与实施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
就研究热点而言,财政软法、消费者权益软法保障、食品安全软法保障等方面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
因此,国内学者若从事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研究,要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所谓硬法内外),同时力求“竭泽而渔”,盘点国内外软法、经济领域软法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消化,同时认真国内外经济法理论的研究,以先进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为指导,展开研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增强中国问题意识,加深经济领域软法理论与实证研究
当前国内经济领域软法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纷繁复杂的经济领域软法现象,存在着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如何遵循类型化的方法在经济领域软法这一现象中提炼、抽取社会经济现象的内核,并遵循认识真理的思维的辩证方法——“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上升为经济领域软法理论,其研究问题可以为:
经济领域软法是不是法?经济领域软法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中,在“法”或“经济法”的大家庭(“属”)中,其“种差”是什么?是经济领域软法还是经济法领域的软法软法之治抑或经济领域软法规范?经济领域软法与经济硬法的关系如何?经济领域软法如何完善?等等。
当然,研究者首先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比如经济领域软法的合理存在与运行机制是否与一些经济法学者探讨的经济法本身具有的不确性与非程序性相关联?[4142]其他诸如经济领域软法的渊源、分类、功能、效力和约束力等都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这样的理论才能够最终指导经济领域软法实践。
为使理论研究对实践更有指导性,研究者恐怕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问题意识。
中国问题有其特色,中国的经济领域软法理论也只能是中国的,其面对的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的特殊情况,中国特有的文化沉淀、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状况等都会对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产生影响。
以此为背景,才会构建起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的经济领域软法理论。
其二,加强实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43]2541。
而实证分析就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别急于断定“应该怎么样”,首先研究“是什么”同样可贵[44]457506。
(二) 力求“两个结合”
1.经济领域软法的实体与程序研究相结合。
朱国华建议进一步加强经济领域软法现象的类型化分析。
确立适当的分类标准,将经济领域软法的现象进行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剖析各个类型经济领域软法的个性,在个性的基础上深化对于共性的认识。
同时加强经济领域软法的程序,这涉及到经济领域软法的效力与约束力以及人们对经济领域软法接受与否的大问题。
2.国内与国际经济领域软法研究相结合。
国外关于软法的研究较早,因此关注国外软法的发展特别经济领域软法的实践与理论对于中国的经济领域软法的发展大有禆益。
具体来说:可以将国内外经济领域软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去粗存精,将国外的先进理论放到中国的语境中加以验证,寻找适合中国的规律性,上文提到的陆寰关于欧洲消费者保护的新工具——软法的初步探讨当属此列。
参考文献:
[1] Francics Snyder.Soft Law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C]//Steve Martined,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Essays in Honour of Emile Noel,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2] 罗豪才.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
[4] 朱国华,倪天伶.经济软法论纲[C]//北京市法学会编.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5] 程信和.软法真谛论纲——主要以经济领域为视角[C]//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7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 肖江平.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7] 张永忠.和谐社会视域下经济法的公共治理之道——我国经济法治现象变迁的理论解释[J].学术研究,(10):4549.
[8] 程信和.硬法、软法与经济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7(4):219226.
[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 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 汤道路.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推进机制探析[J].学海,2007(5):137140.
[12] 谢小弓.从经济法与若干法理学说的关系论经济法的法理基础[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751.
[13] 谭砚.经济金融领域行政“软法”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6):8083.
[14] 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5] 杨立春.软法兴起下的经济法之治[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16] 曾明.经济法视域中的软法规范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 邓小梅.经济领域的软法之治[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1):6373.
[18] 邓小梅 .经济领域中的软法规律性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6108.
[19] 徐崇利.走出误区的“第三条道”:“跨国经济法”范式[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4):319.
[20] 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济立法模式[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2):7988.
[21] 徐崇利.跨政府组织网络与国际经济领域软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6(4):413424.
[22] 王海峰.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中的“软法”现象[J].国际贸易,2007(5):6165.
[23] 陆寰.欧洲消费者保护的新工具——软法初探[C]//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律研究会.年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008:449457.
[24] 杜志华,陆寰.欧盟消费者保护的新工具——软法[J].法学评论,2010(4):5966.
[25] 韩永红.论食品安全国际法律规制中的软法[J].河北法学,2010(8):145151.
[26] 曾明,陈乃新.论规划的软法属性及其硬法化[C]//吴志攀.经济法学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7] 官欣荣.“泛珠”区域软法构建论纲——以优化“泛珠”资本市场生态为中心[J].法治论坛,2010(1):1625.
[28] 王晓杰,蓝光喜.民营经济领域软法治理模式研究——“浙江经验”的法治内核[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9396.
[29] 张燕,杜国宏,吴正刚.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思考——以“软法”之治为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8):87-91.
[30] 张燕,庞标丹.软法视角下农村民间借贷法律机制的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3842.
[31] 彭清燕.通货膨胀背景下软法探究[J].现代商业,2011(3):280281.
[32] 邹越,黄诗霖.硬法与软法在应对金融风险中的协同作用[J].大众商务,2009(6):190191.
[33] 汤道路.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推进机制探析[J].学海,2007(5):137140.
[34] 杜紫立.行业自律规范限制竞争性分析及完善——以图书公平交易规则为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2):3038.
[35] 任端平,潘思轶,薛世军,等.论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食品科学,2006(5):270275.
[36] 田飞龙.现代行政规制的合作性问题[C]//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7] 赵宏伟.统计法是“软法”吗[N].山西发展导报,0627(5).
[38] 罗豪才,毕洪海.通过软法的治理[J].法学家,2006(1):8.
[39] 刘会春.区域贸易协定审查机制的软法属性论析[J].理论月刊,2011(3):137140.
[40] 刘宇.试析WTO规则中的“软法”缺陷——以涉及欠发达国家的规则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5255.
[41] 岳彩申,杨青贵.论经济法不确定性的成因与功能——解释法律规范性的新视角[J].法学评论,2010(2):3745.
[42] 焦海涛.经济法的非程序性及其效率价值[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6):5662.
[43] 胡元聪.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基础[C]//经济法论坛.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5.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篇五
一.论文基本信息
题目:《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刊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期数:2005年第12期
作者:徐善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二.文章基本内容简介
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 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 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 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三.文章各部分主要观点和思想
全文分三部分论述。
(1)阐述了作者关于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的基本观点,即: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和活力所在, 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需要重大的文化繁荣与创新来引导;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将是科学文化的不断创新、广泛传播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2)作者阐述了国民素质问题的意义及我国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这部分又分三小节阐述。第一,国民素质是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 中国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关联到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些基本指标, 已成为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牵制因素, 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其中关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扬弃也要有继承, 要在扬弃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样的话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官方场合, 讲了几十年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我们还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和研究。传统文化又不可能支撑起中国现代文明的大厦。因此, 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不断发展国家新时期的先进文化, 特别要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传播与弘扬就成为必须坚持的方向了。第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作者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状出发对涉及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国民素质提高的相关学术问题讲一些个人意见。第一,对待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上, 应当多注重一些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我们一定要知己知彼, 不仅能够扬己所长, 更要善于学习补己之短, 这样才能构建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第二,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伴而行。要明确科学文化传播、普及与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要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标准, 也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不断丰富科学普及的内容, 强化相应的途径和手段, 特别是组织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文化传播、普及工作, 探索多元化的科学传播模式。第三,要正确地认识科学, 要正确地使用科技。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 但是我们如果不去理智地利用它, 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这样的警告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停止。
四.文章结构分析
这三部分结构明晰,逻辑关系紧密。首先提出科学文虎素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意义;在提出我国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和国民素质的落后现状及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最后就我国落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具体的个人意见。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方式,用数据从事实说话,直截了当,由现象及本质,由本质求对策,行文流畅,意义重大。
五.启发与感悟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要积极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努力。首先,我们要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大好时光,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另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如果只注重本专业,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现阶段,随着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不
6.谱法知识读后感 篇六
如某位同学,在商店里一不小心的买了变质、发霉的食品,大多同学都满不在乎,一笑而过,顶多在心里暗骂售货员几声罢了!都认为小事一桩,何必大动干戈,其实我们应该拿起那把“枪”与那些不法行为做斗争。要求得到应有赔偿,这样一来既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惩罚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奸诈商人。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放学时去小卖部买零食,当她准备想把零食撕开时,我问她:“你买零食的钱从哪来的?”她吞吞吐吐地说“我的零花钱。”“确定吗?”我问。她把头埋得低低的,惭愧地说“我瞒着爸爸妈妈,从柜子的盘子里拿的。”我严肃的对她说,这就是你的不对,没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就拿钱,这叫“偷”,现在是“小偷”以后长大成“大偷”。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要凭自己的劳动换来果实。她听了我的话她说“我要向爸爸妈妈承认错误,争当四好少年。”还有一次,在外婆家里,我看见外婆拿着垃圾准备往窗户外面扔。我看见这一行为,我连忙劝住外婆:“外婆,你不能把垃圾往窗户外面扔,你这一扔可能会砸到人,或者砸到动物”都没有好处,砸到人可能会犯罪。外婆说“你真懂事”。外婆连忙走到地下把垃圾往垃圾桶扔。法律其实就是国家制定的规则,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包括我们小学生。如果我们不懂法,自己做了违法的事都不知道,并很有可能带来恶劣的后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律也是保护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武器,当别人欺负我们时,法律会帮我们主持公道。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7.住房限购令的法经济学分析 篇七
关键词:住房限购令,成本,收益
一、限购令的成本
(一) 政府成本 (可认为是公共成本, 与政府收益中的政府分开)
1. 执法成本。
要想保证限购令的实施, 政府必然进行监管, 具体来说, 执法成本体现对个人及家庭信息监管的成本, 调查相关信息的成本等。
2. 违法成本。
违法成本体现为:“限购令”本身所存在的违法性问题, 《物权法》第十条规定,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这条规定的意思是, 不动产的“登记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要由法律、行政法规作出规定, 不能由“政策”规定。一些地方的限购令作出的“对违反规定购房的, 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明显违反《物权法》的物权登记制度。
3. 规避限购引发纠纷的成本。
规避限购引发纠纷的成本体现为:一方面, 从限购令的内容可以看出, 限购令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很多家庭为了规避限购令而假离婚, 很多拟结婚的情侣推迟婚期, 这些都是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 从法律上也有规避限购令的可能性。买房人只要不去办理产权手续, 就可以不受限制。而对许多“炒”房者而言, 只签房屋买卖合同不办证更方便炒房, 只需到开发商处更名即可, 还能节省过户税费。但是规避毕竟是规避, 不按照正当的程序, 都有发生纠纷的可能性。
4. 住房问题恶化的成本。
限购令企图降低房价, 解决民生问题。但是限购令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相反却带来住房问题的恶化, 具体体现为:
首先, 限购令并没有起到降低一线城市房价的作用。从表面上看, 房价高是炒房团投资房地产抬高房价的结果, 限购令作用在于它排除了一部分刚性需求, 但是不能抑制投资性需求。投资者可以选择去不同的城市进行投资。只要投资性需求存在, 房价就很难下降。从根本上看, 房价高是受现有的土地转让制度, 货币政策等很多根本性问题影响的。而根本性问题不解决, 房价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
其次, 限购令是对一线城市房价再次上涨起到推动作用。从社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只有供不应求才要限购, 供不应求自然就是奇货可居, 价格自然要上涨。限购的结果就是房子成为短缺的产品了, 手中想出货的客户都不急着出手, 进而造成进一步的供不应求。而限购令是有一定期限的, 一旦限购令解除, 会有更多的资本流向房地产领域, 进一步提高房价。
再次, 限购令促使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由于限购令对投资者在一些一线城市购买房屋的限制, 炒房团会搜寻到下一个不受限制投机的目标。这些目标就是二三线城市的住房。原本没有房价压力的二三线城市, 也会产生房价上涨的现象, 引起新的社会问题。珠三角的房子的火热, 就是最好的说明。
最后, 限购令促使房屋租金上涨。由于限购令的出台, 有购买意愿的人心存房价下降的美好愿望, 房价越有下跌的可能, 人们就越愿意持观望的态势。因此, 买房的人少了, 租房的人变多了。根据供需与价格的关系, 房屋的租金就上涨了。调查显示, 一些一线城市的房屋租金涨了10%到20%, 很多买不起房的人, 现在租房也成了问题。
(二) 个人的成本
个人成本包括规避限购令的成本与自我满足受限的成本。前者包括假离婚, 缓婚等措施而带来的成本, 后者包括因交易受限, 资源不能优化配置而带来的时间成本, 机会成本等。
(三) 房地产商的成本
限购令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一定时间段交易量减少, 因此, 房地产商的成本主要体现为因交易暂缓而产生的机会成本 (例如因资金问题错过的再投资机会等) 。
二、限购令的收益
(一) 政府收益
首先, 新国五条中的“一定时间是多久”, 并没有限制。这个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房地产商为了自己的利益, 会尽量采取措施使这个“一定时间”符合自己的期待, 而这些措施最后便体现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的利益。
其次, 限购令只针对住宅地产市场, 对办公楼等商业地产影响不大, 因此在住宅地产被限制的情况下, 大量资金涌入商业地产市场, 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用地价格的升高。土地转让金的增加, 政府势必会增加财政收入, 部分利益相关者还会增加隐性收益。
(二) 房地产商的收益
一方面, 从普通商品房角度看, 通过上述分析, 限购令只是暂缓交易, 使更多人持观望态度, 但是房价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甚至还有上涨可能, 并且现在住房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 因此, 在普通商品房方面, 房地产商是利益获得者。另一方面, 从高端住宅角度看。房地产的保值作用是投资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现今严峻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在这一情况下, 既然只能购买一套, 那些仍然愿意投资房产的资金, 必然会倾向于选择高总价的物业, 尤其是高端公寓和别墅。所以, 限购令后, 上海少数豪宅却逆势而行。除了高总价之外, 投资者还会关注楼盘的稀缺性, 只有具有稀缺性豪宅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率。
(三) 个人收益
如前分析, 限购令会带来房价, 租金上涨, 会使部分投资者与出租人产生收益。但是, 相对整个社会而言, 这种收益还是很少的。
三、限购令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8.法经济学读后感 篇八
摘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法律并未规定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标准,导致实践中适用该条款难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
关键词:竞业限制条款;补偿;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3-01
为了使审判裁决有个基本标准,部分地区、地方法规或裁判机关制定了有关意见主要有两类:
一、不论离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否约定,一律照确定经济补偿下限执行。如:
(一)深圳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9修正)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补偿费,按月计算不得少于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约定补偿费少于上述标准或者没有约定补偿费的,补偿费按照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计算。
(二)江苏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应当同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其中,年经濟补偿额不得低于该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前十二个月从该用人单位获得的报酬总额的三分之一。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二、离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有约定从约定,没有约定则按下限确定。
(一)珠海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珠海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与员工约定竞业限制的,在竞业限制期间应当按照竞业限制协议中的约定向该员工支补偿费;没有约定的,年补偿费不得低于该员工离职前一年从该企业获得的年报酬的二分之一。
(二)北京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第39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但未就补偿费的给付或具体给付标准进行约定,不应据此认定竞业限制条款无效,双方可以通过协商予以补救,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可按照双方劳动关系终止前最后一个年度劳动者工资的20%—60%支付补偿费。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支付补偿费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三)上海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沪高法[2009]73号)第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仅约定劳动者应当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但未约定是否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或者虽约定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但未明确约定具体支付标准的,基于当事人就竞业限制有一致的意思表示,可以认为竞业限制条款对双方仍有约束力。补偿金数额不明的,双方可以继续就补偿金的标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此前正常工资的20-50%支付。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限制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作为全国法院适用的司法解释则规定了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六条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一般认为竞业限制设计的核心利益是保护企业秘密,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其主要以劳动者的不作为义务和企业支付相应补偿义务为特点。然而现实中,劳动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下,劳动者权益普遍保护不完善,在企业招聘时就可能以保密义务为前提,劳动者为了工作机会很难拒绝或获得相应谈判机会。虽然根据市场法则,这是双方自原,但具体条款的设计往往违背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另外,当工作一定年限后,劳动者毕竟有后悔权和辞职权,劳动法初衷也是给予劳动者最大的自由选择权。现实中,企业往往不约定补偿金,相反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规定了高额的违约金,限制了员工的离职自由,构成了劳动合同中的霸王条款。虽然如文章开头所列,各个地方、法规基于“好意”或者可操作性而制定了通用标准来规定经济补偿下限,然而此种标准真的有利于劳动者吗?
三、接下来将利用博弈论的有关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当法律没有规定竞业限制和相应经济补偿的条款看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博弈。
①甲企业在和员工签署劳动合同时,假设劳动者素质一般,具有大量的可替代者者,此时员工通常不会要求补偿金,或极少,若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则补偿金Q可能比较高,相反违约金是企业肯定想要的。
此时员工的培训总费用为T;
员工对他在甲企业工资待遇的评价为Ca;
员工创造的总价值为R;
违约金约定为W;
员工对乙企业开出的工作条件的评价为Cb;
员工对违约金W的分担程度为β,乙企业对违约金的分担程度为(1-β),[0<β<1];
员工若离职加入乙企业
员工所获为:Cb-Ca-W*β;
甲企业所获为:-T-α*R+W-Z+Y;(α为替代员工效率损失;Z为乙企业加入所获商业秘密给甲企业带来利润损失;Y为甲企业通过诉讼所能获得的赔偿,-T为重新培养员工的花费);
员工若离职但不违约加入另一行业企业
则可认为员工新获得为:Cx+Q,其中(Cx>=Ca,Cx为其新的工资评价水平。)
企业所获为:-T-α*R-Q;假如企业失去的过大可能就给员工以提高工资待遇的谈判机会。
当法律明确规定下限时,对员工来说:
①其遵守竞业限制则可以获得:Q~+Ca,Q~为法律规定下限补偿金,通常企业在明确法律规定后,只会选择最少的补偿金。法律的规定给予了企业以优势谈判地位。
②若员工不遵守则其获得为:Cb-Ca-w*β。则可以看出此条文也没有实现保护商业秘密的价值。
假设一名想跳槽的员工别无所长,下限的规定减损了其谈判地位,工作条件的不好导致工资评价的降低,另外又不得不领用此工资以维持生活标准。员工还可能面对的是被辞退且有竞业限制的规定。
四、法律条文如何赋予劳动者以对等的谈判地位设计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9.写好读后感“四字法” 篇九
写好读后感“四字法”
潜江市周矶办事处初级中学
任桂华
训练目标:
1、学习用“引、议、联、结”四字法写读后感。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有所获的习惯。
3、学会从书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问题。训练重点:
1、学习用“引、议、联、结”四字法写读后感。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读后感(观点)。训练难点: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并学习联系实际谈观点。课前准备: 写日记:读《出师表》有感。课时建议:1——2课时 训练过程:
一、活动导入:
分发短文《拐弯处的回头》,读完此文后,你有何感想?
拐弯处的回头
陈果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翘起打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向他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都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的时候,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爸都是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时,就在他侧身拐弯的一刹那,他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处。
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学生互谈感想),师指名班上交流,针对具体情况引导。如何有条理有重点地来谈自己的感受想呢?
二、例文导学
1、什么是读后感?
读文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观后感与此类同。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2、怎么写读后感?
(一)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如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微型知识讲座:提炼感点角度:
(1)感其中心(2)感其情节(3)感其人物的思想品质(4)感其闪光的语言。(5)感其写法。
示例:分发文本材料,请分析五例分别侧重于哪方面来谈感想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一个青年在战争时代的成长。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十三岁时就参加了战争,一路走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在革命的反复锤炼下,最终他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并成为一名领袖。
保尔.柯察金的成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肯定,也让我深深地钦佩。我也想要成为他那样的有先进思想、不轻易退缩的人。
《钢铁的意志》
(2)《元帅和士兵》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国年轻的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失败而归;在为他们洗尘的宴会上,贺龙同志举起酒杯说道:“来,为失败干杯!”失败看来是坏事,其实孕育着胜利;失败是为了成功而付出的代价,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拿来乒乓球运动员来说,他们参加第36届世乒赛之前,经受住了第35届比赛失败的严峻考验,不悲观,不气馁,而是冷静头脑,总结教训,寻找不足,振奋斗志,将失败当做进取的动力,终于在第36届世乒赛上力挫各国强手,捧回了比赛的全部冠军奖杯,开创了世乒赛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
《有感于“为失败干杯”》(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青少年时期的事情,青少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作“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断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有些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有感
(4)当机灵古怪的男生贾里,善良可爱的女生贾梅还在我的脑子里打转,《会跳舞的向日葵》向我展示了香草纯净的心灵。我深信:只要童心在,爱和欢乐就一定在!
秦文君阿姨用那温婉柔和的笔触,把自己关于爱的回忆和信念悄悄藏在书里,希望在她唯美的故事中能融化现实中的尖利粗糙对孩子的伤害。她把这本书“献给有过童年和正在享受童年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因为岁月的奇迹在他们中间闪耀”。她希望无论是经风见雨的大人还是不知风雨的孩子们都能和她的小主人公一样,相信有爱的童心就有快乐,盼望所有爱和欢乐都可以重来。
《有童心就有快乐》
——走进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
(5)“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啊!也正是这一个个所谓的幸与不幸为人生乐章奏出了高低起伏的乐章成为了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景致。每个人都应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有乐观的态度在经历过种种不幸之后仍能笑迎世界将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一种宝贵的尝试那样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
读《紫藤萝瀑布》有感
三、要点点拨:
如何让心中模糊的感受具体化,也就是如何把感点写深刻写实在写具体呢?。以上读后感有的文章我们了解,有的陌生,熟悉的文章读者读了会产生共鸣,陌生的文章读后感无论你写多好都需要的什么基础上才能让读者与你有同感呢?(了解文章内容)
1、写好读后感有章可循,活用“四字诀”是关键
微型知识讲座:读后感“四字诀” :引、议、联、结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即由读产生相同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2、示例分析:
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
①《拐弯处的回头》读过之后,心里颇有一番感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代表着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其表现含蓄而深沉。
②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弟受伤了,在被同学护送回家途中遇到了父亲,他满以为会得到同情与怜爱。不料父亲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就走了。弟弟觉得父亲一点都不关心他。正如同学所言,父亲却在拐弯处回头看了一眼弟弟。弟弟从中感受到了父爱。
③这篇仅仅四百多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巧的结构,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这里充满着作者的深情。这种儿女和父亲之间的感情真实、深切、诚恳,很容易在同样为人儿女的我们心中产生共鸣。
④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父亲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所以很少有人同父亲直接的亲昵和交流情感。甚至有人会害怕父亲,逃避父亲,疏远父亲。我对此就深有感触。我经常同父亲争执,不理不睬,闹矛盾,发脾气。我发现父亲总是严厉得不近情理。可是有一年冬天,那个冬天很冷很冷,我对母亲说,我想买一套帽子和围巾。几天后,父亲回家,带回了我最喜欢的那套帽子和围巾,而那套帽子和围巾在商场的标价分明是266元。一贯节俭的父亲怎么舍得?我很纳闷,就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因为你要啊!”瞬间,我落下泪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父爱而流泪。然而以后父亲又变回了那个不近情理的他。可是没关系,我已领会了这种深沉的父爱,并且能够完完全全地接纳它了。看了《拐弯处的回头》这篇文章,我更感触了,原来这种特殊的爱掩藏在每个做父亲的心中,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那动作却可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或许,当大家受到这种无言的父爱时,心里就会有说不邮的甜。
⑤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被打动了。同时,也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
请同学们再读这篇文章,找出文中引、议、联、结部分,谈谈读后感写作启示。师引导分析范文:第①段,紧扣文章中心总写读文感受;第②、③段引述文章主要内容,再次结合文章中心及语言进行分析、评价。第④段联系生活中父爱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并再次回应引文谈感受。是相似联想。第⑤段总结内心的感动,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父爱。
当然,有时读后感联系实际可谈的多些,有的能联系实际谈的少些,也可就文章来谈文章,从中提炼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由文章人、事看到本质,领悟道理。《特别关注》中每期由憨佗写的的卷首语都属于这种,如《组织也要守规矩》(2009第5期)
3、如何取题目。从以上几篇例文中你获得哪些命题方法?
(1)直接命题:读《xx》有感(2)提炼感点为正题,读《xx》有感为副题。
四、实战演练
《出师表》这篇文章给同学们的感想有很多,能谈谈吗?
师启发:谈人物,诸葛亮的知恩图报、忠心耿耿、淡泊名利;谈中心,对后主提出建议,为出师免除后顾之忧;谈思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谈责任,“当奖率三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察纳雅言”;还可联系刘禅人品及社会背景对诸葛亮的忠诚之举提出异议等等。选准感点后,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实际或自身经历进行联想。
再看自已写的读《出师表》有感,看有哪些方面没写到,在此基础上扩充、改写或重写。
五、拓展阅读
(一)组织也要守规矩
憨佗
梁山好汉朱仝于梁山晁盖、宋江两代领导人有恩。书中写朱仝武艺高强,除中过没羽箭张清的飞石外,每战必胜。朱仝武艺高强,为人却谨慎的很。晁盖劫了生辰纲,得宋江报信欲逃,县尉带朱仝、雷横去捉晁盖。到了庄前,朱仝道:“这里又两条路,晁盖又好生了得,我与雷横分兵去捉拿。”
怕晁盖误打误撞,朱仝还喊了一声:“保正休走,朱仝在此等你多时。”晁盖等拼杀过来,朱仝虚闪一闪,放开一条路,让晁盖走了。
放走晁盖,朱仝又追将过去,见后面没人,方才说道:“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门等你出来放你。你不可投别处去,只梁山泊可以安身。”
救人救到底,朱仝为朋友够义气。就是对鲁莽的雷横,朱仝也是义不顾身,全力相救。
那雷横失手打死了县太爷的相好白秀英,被拘在大牢里,朱仝央人上下通关节还是救不了弟兄,只好在押解途中悄然放了雷横。雷横不忍连累朱仝。朱仝道:“兄弟,你不知。知县怪你打死了他的婊子,把这文案做死了,解到州里,必然要你偿命。我放了你,我须不该死罪,我还有家私尽可赔偿。你顾万里前程去。”
朱仝放了雷横,果然获罪。被断杖二十,刺配沧州。因朱仝待人和气,又是个美髯公,沧州知府便令朱仝管带小衙内。
这时梁山出了昏招。原来雷横被朱仝放走,无奈上了梁山,晁盖、宋江等感念朱仝的好处,想赚朱仝上山。于是吴用使计,杀了小衙内,逼迫朱仝欲做罪囚而不得,只好上了梁山。
此后,梁山诱使卢俊义上山,也是使毒计令俊义兄家破财空,饱受牢狱之苦后无奈入伙。
有趣的是,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这是为何?
在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的团队里,人人都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个集团、一个组织里的所有的人,都会为自身的安全本能地抱团取暖,共同认定一个死理: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任意侵害任何一个个体的利益。只要为了集体的利益,什么烂招都可以使。
这就是组织的权力无边界,这就是最后当梁山被一个更大的集体——官家收拾时,一个个好汉再也不讲情义的原因。
这就是梁山成不了气候的原因。
摘自《特别关注》2009年第5期卷首语
点评:
这篇文章重点概述了朱仝义不顾身,全力相救晁盖、雷横,有恩梁山却被梁山好汉使用毒计被逼上梁山的情节,又一笔交待梁山使毒计诱使卢俊义上山之事,从这两个性质相同的事件得出结论: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可见“义”只是个人的处事原则,而不是集体的处事原则。由此展开论述:见倒数第三段。说明了在一个集体里,如果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人人都缺乏安全感,因为集体中成员认为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必然导致组织的权力无边界,当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就会违背道义,伤害个人。最后得出结论:见最后两段。这篇读后感借《水浒》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从反面论述了一个团体明确规则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读下面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读了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的主要感受是什么?(只要童心在,爱和欢乐就一定在!)
(2)香草的爸爸妈妈哪些方面最令作者感动?(他们在香草觉得很伤心,决定不去上学的时候,没有打骂,而是允许她犯傻,宽容她任性甚至反抗,耐心地为香草撑起一把幸福的爱伞,让她学会了付出与接纳、思考与创造。)
(3)倒数第三段是作者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与作者的感点有联系吗?它说明了什么?(在物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孩子们活动的空间变窄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束缚他们自由的天性,家长的期望让孩子们过早地背负起大人们应承担的负担,童心被压制,快乐又何在?)
有童心就有快乐
——走进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 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 金昕悦
当机灵古怪的男生贾里,善良可爱的女生贾梅还在我的脑子里打转,《会跳舞的向日葵》又向我展示了香草纯净的心灵。我深信:只要童心在,爱和欢乐就一定在!
秦文君阿姨用那温婉柔和的笔触,把自己关于爱的回忆和信念悄悄藏在书里,希望在她唯美的故事中能融化现实中的尖利粗糙对孩子的伤害。她把这本书“献给有过童年和正在享受童年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因为岁月的奇迹在他们中间闪耀”。她希望无论是经风见雨的大人还是不知风雨的孩子们都能和她的小主人公一样,相信有爱的童心就有快乐,盼望所有爱和欢乐都可以重来。
《会跳舞的向日葵》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姑娘香草和她的好朋友们的故事:香草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天,她在花园里唱歌,看到向日葵随风摇摆,好像在跳舞,她便向人说了。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相信向日葵会跳舞。这样的一件小事,让香草觉得很伤心,以为大家把她看作是说谎的孩子,于是决定不去上学了。香草的爸爸和香草约定,再去学校三天,用糖果让香草回避其他孩子的尴尬问题。三天过去了,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香草在学校里遇到了“颜色老师”,她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写作文,还教会大家去欣赏身边的美。温柔、美丽、和善、宽容的张校长,边接电话边在纸条上写下“学会与人相处是幸福成功的最重要的功课”来教育香草。香草越来越喜欢学校,明白了好多事情。
香草的生活中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平平淡淡的小事,平平凡凡的人物。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香草的爸爸妈妈,他们在香草觉得很伤心,决定不去上学的时候,没有打骂,而是允许她犯傻,宽容她任性甚至反抗,耐心地为香草撑起一把幸福的爱伞,让她学会了付出与接纳、思考与创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香草快乐地回到了学校。我想,要是换了其他“严厉”的家长,肯定会坏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童年,被宠爱,被理解,自由快乐地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并不快乐。我们有手机,有电脑,却没有香草的小花园可以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和拥抱大自然;我们有宽敞的学习环境,有精美的学习用品,却没有香草那样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有成堆成堆的作业,老师一直催促我们前进,前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更是希望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绩优秀,他们未了的心愿却要让孩子用稚嫩的肩去挑,全然不知道孩子孤单疲倦的心多么希望有一双温柔的手为他拂去忧伤。
秦文君通过她的书借用孩子的口对大人们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一个美好的童年是我们未来最好的财富,最美好的回忆。爱应当像过日子一样绵长、悠远,点点滴滴渗透在心里。已经为生活所累的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保持着一颗童心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童心,就能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点郁闷,多一些欢笑。
《会跳舞的向日葵》是一本好书,可以使孩子、家长、老师从中受益,从而卸下我们心中厚厚的盔甲,让我们在爱的怀抱里、新的思维中,自由快乐地成长。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学案)
写好读后感“四字法”
潜江市周矶办事处初级中学
任桂华
训练目标:
1、学习用“引、议、联、结”四字法写读后感。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有所获的习惯。
3、学会从书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问题。训练重点:
1、学习用“引、议、联、结”四字法写读后感。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读后感(观点)。训练难点: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并学习联系实际谈观点。课前准备: 写日记:读《出师表》有感。课时建议:1——2课时 训练过程:
一、活动导入:
分发短文《拐弯处的回头》,读完此文后,你有何感想?
拐弯处的回头
陈果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翘起打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向他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几句,便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都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的时候,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爸都是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时,就在他侧身拐弯的一刹那,他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处。
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学生互谈感想),师指名班上交流,针对具体情况引导。如何有条理有重点地来谈自己的感受想呢?
二、例文导学
1、什么是读后感?
2、怎么写读后感?
(一)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如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微型知识讲座:提炼感点角度:
(1)感其中心(2)感其情节(3)感其人物的思想品质(4)感其闪光的语言。(5)感其写法。
示例:分发文本材料,请分析五例分别侧重于哪方面来谈感想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一个青年在战争时代的成长。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十三岁时就参加了战争,一路走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在革命的反复锤炼下,最终他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并成为一名领袖。
保尔.柯察金的成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肯定,也让我深深地钦佩。我也想要成为他那样的有先进思想、不轻易退缩的人。
《钢铁的意志》
(2)《元帅和士兵》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国年轻的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失败而归;在为他们洗尘的宴会上,贺龙同志举起酒杯说道:“来,为失败干杯!”失败看来是坏事,其实孕育着胜利;失败是为了成功而付出的代价,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拿来乒乓球运动员来说,他们参加第36届世乒赛之前,经受住了第35届比赛失败的严峻考验,不悲观,不气馁,而是冷静头脑,总结教训,寻找不足,振奋斗志,将失败当做进取的动力,终于在第36届世乒赛上力挫各国强手,捧回了比赛的全部冠军奖杯,开创了世乒赛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
《有感于“为失败干杯”》
(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青少年时期的事情,青少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作“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断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有些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有感
(4)当机灵古怪的男生贾里,善良可爱的女生贾梅还在我的脑子里打转,《会跳舞的向日葵》向我展示了香草纯净的心灵。我深信:只要童心在,爱和欢乐就一定在!
秦文君阿姨用那温婉柔和的笔触,把自己关于爱的回忆和信念悄悄藏在书里,希望在她唯美的故事中能融化现实中的尖利粗糙对孩子的伤害。她把这本书“献给有过童年和正在享受童年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因为岁月的奇迹在他们中间闪耀”。她希望无论是经风见雨的大人还是不知风雨的孩子们都能和她的小主人公一样,相信有爱的童心就有快乐,盼望所有爱和欢乐都可以重来。
《有童心就有快乐》
——走进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
(5)“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啊!也正是这一个个所谓的幸与不幸为人生乐章奏出了高低起伏的乐章成为了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景致。每个人都应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有乐观的态度在经历过种种不幸之后仍能笑迎世界将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一种宝贵的尝试那样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
读《紫藤萝瀑布》有感
三、要点点拨:
如何让心中模糊的感受具体化,也就是如何把感点写深刻写实在写具体呢?。以上读后感有的文章我们了解,有的陌生,熟悉的文章读者读了会产生共鸣,陌生的文章读后感无论你写多好都需要的什么基础上才能让读者与你有同感呢?(了解文章内容)
1、写好读后感有章可循,活用“四字诀”是关键
微型知识讲座:读后感“四字诀” :引、议、联、结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2、示例分析:
读《拐弯处的回头》有感
①《拐弯处的回头》读过之后,心里颇有一番感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代表着父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其表现含蓄而深沉。
②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弟受伤了,在被同学护送回家途中遇到了父亲,他满以为会得到同情与怜爱。不料父亲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就走了。弟弟觉得父亲一点都不关心他。正如同学所言,父亲却在拐弯处回头看了一眼弟弟。弟弟从中感受到了父爱。
③这篇仅仅四百多字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巧的结构,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这里充满着作者的深情。这种儿女和父亲之间的感情真实、深切、诚恳,很容易在同样为人儿女的我们心中产生共鸣。
④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父亲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所以很少有人同父亲直接的亲昵和交流情感。甚至有人会害怕父亲,逃避父亲,疏远父亲。我对此就深有感触。我经常同父亲争执,不理不睬,闹矛盾,发脾气。我发现父亲总是严厉得不近情理。可是有一年冬天,那个冬天很冷很冷,我对母亲说,我想买一套帽子和围巾。几天后,父亲回家,带回了我最喜欢的那套帽子和围巾,而那套帽子和围巾在商场的标价分明是266元。一贯节俭的父亲怎么舍得?我很纳闷,就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因为你要啊!”瞬间,我落下泪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父爱而流泪。然而以后父亲又变回了那个不近情理的他。可是没关系,我已领会了这种深沉的父爱,并且能够完完全全地接纳它了。看了《拐弯处的回头》这篇文章,我更感触了,原来这种特殊的爱掩藏在每个做父亲的心中,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那动作却可以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或许,当大家受到这种无言的父爱时,心里就会有说不邮的甜。
⑤读完这篇文章,我真的被打动了。同时,也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到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
请同学们再读这篇文章,找出文中引、议、联、结部分,谈谈读后感写作启示。师引导分析范文。
当然,有时读后感联系实际可谈的多些,有的能联系实际谈的少些,也可就文章来谈文章,从中提炼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由文章人、事看到本质,领悟道理。《特别关注》中每期由憨佗写的的卷首语都属于这种,如《组织也要守规矩》(2009第5期)
3、如何取题目。从以上几篇例文中你获得哪些命题方法?
四、实战演练
《出师表》这篇文章给同学们的感想有很多,能谈谈吗? 师启发,讨论。
再看自已写的读《出师表》有感,看有哪些方面没写到,在此基础上扩充、改写或重写。
五、拓展阅读
(一)组织也要守规矩
憨佗
梁山好汉朱仝于梁山晁盖、宋江两代领导人有恩。书中写朱仝武艺高强,除中过没羽箭张清的飞石外,每战必胜。
朱仝武艺高强,为人却谨慎的很。晁盖劫了生辰纲,得宋江报信欲逃,县尉带朱仝、雷横去捉晁盖。到了庄前,朱仝道:“这里又两条路,晁盖又好生了得,我与雷横分兵去捉拿。”
怕晁盖误打误撞,朱仝还喊了一声:“保正休走,朱仝在此等你多时。”晁盖等拼杀过来,朱仝虚闪一闪,放开一条路,让晁盖走了。
放走晁盖,朱仝又追将过去,见后面没人,方才说道:“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门等你出来放你。你不可投别处去,只梁山泊可以安身。”
救人救到底,朱仝为朋友够义气。就是对鲁莽的雷横,朱仝也是义不顾身,全力相救。
那雷横失手打死了县太爷的相好白秀英,被拘在大牢里,朱仝央人上下通关节还是救不了弟兄,只好在押解途中悄然放了雷横。雷横不忍连累朱仝。朱仝道:“兄弟,你不知。知县怪你打死了他的婊子,把这文案做死了,解到州里,必然要你偿命。我放了你,我须不该死罪,我还有家私尽可赔偿。你顾万里前程去。”
朱仝放了雷横,果然获罪。被断杖二十,刺配沧州。因朱仝待人和气,又是个美髯公,沧州知府便令朱仝管带小衙内。
这时梁山出了昏招。原来雷横被朱仝放走,无奈上了梁山,晁盖、宋江等感念朱仝的好处,想赚朱仝上山。于是吴用使计,杀了小衙内,逼迫朱仝欲做罪囚而不得,只好上了梁山。
此后,梁山诱使卢俊义上山,也是使毒计令俊义兄家破财空,饱受牢狱之苦后无奈入伙。
有趣的是,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这是为何?
在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的团队里,人人都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个集团、一个组织里的所有的人,都会为自身的安全本能地抱团取暖,共同认定一个死理: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任意侵害任何一个个体的利益。只要为了集体的利益,什么烂招都可以使。
这就是组织的权力无边界,这就是最后当梁山被一个更大的集体——官家收拾时,一个个好汉再也不讲情义的原因。
这就是梁山成不了气候的原因。
摘自《特别关注》2009年第5期卷首语
点评:
这篇文章重点概述了朱仝义不顾身,全力相救晁盖、雷横,有恩梁山却被梁山好汉使用毒计被逼上梁山的情节,又一笔交待梁山使毒计诱使卢俊义上山之事,从这两个性质相同的事件得出结论:梁山一伙个个以义气为重,为了拉人入伙就以组织的名义使出不义的手段,迫害兄弟,逼兄弟就范。可见“义”只是个人的处事原则,而不是集体的处事原则。由此展开论述:见倒数第三段。说明了在一个集体里,如果规则不明或规则不被严格遵守,人人都缺乏安全感,因为集体中成员认为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必然导致组织的权力无边界,当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就会违背道义,伤害个人。最后得出结论:见最后两段。这篇读后感借《水浒》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从反面论述了一个团体明确规则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读下面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读了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的主要感受是什么?(2)香草的爸爸妈妈哪些方面最令作者感动?
(3)倒数第三段是作者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与作者的感点有联系吗?它说明了什么?
有童心就有快乐
——走进秦文君的《会跳舞的向日葵》 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 金昕悦
当机灵古怪的男生贾里,善良可爱的女生贾梅还在我的脑子里打转,《会跳舞的向日葵》又向我展示了香草纯净的心灵。我深信:只要童心在,爱和欢乐就一定在!
秦文君阿姨用那温婉柔和的笔触,把自己关于爱的回忆和信念悄悄藏在书里,希望在她唯美的故事中能融化现实中的尖利粗糙对孩子的伤害。她把这本书“献给有过童年和正在享受童年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因为岁月的奇迹在他们中间闪耀”。她希望无论是经风见雨的大人还是不知风雨的孩子们都能和她的小主人公一样,相信有爱的童心就有快乐,盼望所有爱和欢乐都可以重来。
《会跳舞的向日葵》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姑娘香草和她的好朋友们的故事:香草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天,她在花园里唱歌,看到向日葵随风摇摆,好像在跳舞,她便向人说了。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相信向日葵会跳舞。这样的一件小事,让香草觉得很伤心,以为大家把她看作是说谎的孩子,于是决定不去上学了。香草的爸爸和香草约定,再去学校三天,用糖果让香草回避其他孩子的尴尬问题。三天过去了,三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香草在学校里遇到了“颜色老师”,她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写作文,还教会大家去欣赏身边的美。温柔、美丽、和善、宽容的张校长,边接电话边在纸条上写下“学会与人相处是幸福成功的最重要的功课”来教育香草。香草越来越喜欢学校,明白了好多事情。
香草的生活中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平平淡淡的小事,平平凡凡的人物。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香草的爸爸妈妈,他们在香草觉得很伤心,决定不去上学的时候,没有打骂,而是允许她犯傻,宽容她任性甚至反抗,耐心地为香草撑起一把幸福的爱伞,让她学会了付出与接纳、思考与创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香草快乐地回到了学校。我想,要是换了其他“严厉”的家长,肯定会坏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童年,被宠爱,被理解,自由快乐地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并不快乐。我们有手机,有电脑,却没有香草的小花园可以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和拥抱大自然;我们有宽敞的学习环境,有精美的学习用品,却没有香草那样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有成堆成堆的作业,老师一直催促我们前进,前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更是希望我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成绩优秀,他们未了的心愿却要让孩子用稚嫩的肩去挑,全然不知道孩子孤单疲倦的心多么希望有一双温柔的手为他拂去忧伤。
秦文君通过她的书借用孩子的口对大人们说: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一个美好的童年是我们未来最好的财富,最美好的回忆。爱应当像过日子一样绵长、悠远,点点滴滴渗透在心里。已经为生活所累的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保持着一颗童心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童心,就能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点郁闷,多一些欢笑。
【法经济学读后感】推荐阅读:
王二经济学故事读后感10-02
新经济品牌战略读后感范文11-11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1-05
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10-20
经济学论文06-24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08-03
微观经济学教案06-18
国民经济学笔记06-25
制度经济学有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