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2024-10-05

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共14篇)

1.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一

精神科护士流失的心理因素调查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流失;心理因素

近年来,精神科护士流失问题较严重。为探讨导致精神科护士流失的原因,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130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入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心态调查,内容包括:身心疲劳、缺乏理解和尊重、事业发展前途、职业满意度、再择业倾向等5项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SP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编调查问卷显示:130名护理人员中,身心疲劳110人(84.6%),缺乏理解和尊重97人(74.6%),事业发展前途不满意84人(64.6%),职业不满意70人(53.8%),有再择业倾向108人(83.0%)。原因分析

3.1 身心疲劳

精神科护理人员终日面对精神病患者,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患者逃跑、自杀、伤人等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由于长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精神科护理人员极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有报导[1]显示:精神科护士焦虑、恐惧、抑郁、强迫、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士。

3.2 缺乏理解和尊重

社会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歧视,常使部分护理人员在婚姻等生活上遭受挫折,甚至认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只是管理精神病患者,帮患者洗澡、剪指甲,不需要什么技术,甚至认为和保姆没什么区别,致使精神科护理人员感到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要求脱离护理工作岗位。

3.3 事业与前途

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且99%的工作内容是大量的生活护理,加之多数精神病专科医院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忽视了护理人员渴望发展提高的心理需求,致使精神科护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前途没有希望”,而脱离护理工作。

3.4 职业满意度

受表面现象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认为护理人员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打针、发药和生活照顾,与疾病的好转关系不大,忽视了护理人员的重要性,制约了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损害了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导致了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满意度的下降,从而造成了护理人员流失的直接后果。对策

4.1 强化护士职业认识和知识技能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心态。

4.2 保障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调整精神状态,满足护士正当要求,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工作压力。

4.3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形式,切实维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尊重其人格和劳动价值,促使护士更加热爱护理专业,做好工作,为护理事业的持续发展奋斗终身。

4.4 满足护理人员心理需求,激发工作热情。由于精神科职业的特殊性,对工作满意度低,已成为护理人员普遍的心理感受。领导应关心、重视、支持护理工作,改善工作条件,合理安排班次,提高劳动报酬,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2]。

参考文献

[1]周维春,朱相华.精神科护士心身健康状况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96 [2]赵国秋,王义强.中学教师与医护人员职业心理紧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57

2.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二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12 月-2013 年12 月收治成人FGIDS患者200 例, 男53 例 (26.5%) , 女147 例 (73.5%) , 年龄21 ~ 80岁, 其中20 ~ 39 岁23 例 (11.5%) , 40 ~ 59 岁86 例 (43.0%) , 60 ~ 80 岁91 例 (45.5%) , 平均 (57.34±13.24) 岁。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56 例 (28.0%) , 中专、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113 例 (56.5%) , 大专、本科以上的31 例 (15.5%) 。

入选标准:① FGIDS罗马Ⅲ诊断标准;②年龄18 ~ 80 岁;③男女不限;④无报警症状, 胃、肠镜、腹部B超或CT检查无异常 ( 慢性胃炎除外) 。

排除标准:①诊断不符合罗马Ⅲ标准;②存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器质性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炎性肠病、胃肠道或妇科手术史、严重的心肺疾病;③最近3 个月服用过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影响胃肠道分泌、运动的药物。

研究方法: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 对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第一部分为患者的一般项目 ( 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症状及时间、所行相关检查及治疗) , 由医师完成;第二部分,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 共90 个项目, 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 个症状因子, 由患者自行独立完成, 并与50 例健康人群SCL-90 量表为对照, 所有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调查均由我科、心身疾病科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完成。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应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 使用 ( ±s) ( 或M±Q) 、频数、率、构成比等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两组样本均数比较使用Z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使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 即F检验) , 两两比较使用SNK法。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FGIDS患病率情况:功能性嗳气2例 (1.0%) , 功能性烧心9 例 (4.5%) , 功能性吞咽困难1 例 (0.50%) , 功能性消化不良77 例 (38.5%) , IBS 41 例 (20.5%) , 功能性腹胀6 例 (3.0%) , 功能性便秘12例 (6.0%) , 功能性腹泻8 例 (4.0%) , 功能性腹痛15 例 (7.5%) , 胃肠共病29 例 (14.5%) 。

FGIDS患者中不同文化程度的SCL-90 量表对比, 见表1。

FGIDS患者中不同年龄、性别的SCL-90 量表对比, 见表2 和3。

FGIDS患者与健康人SCL-90 量表对比, 见表4。

讨论

FGID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 但上海、北京、广州和西安等不同地区学者做的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FGID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 已成为内科和消化内科门诊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过去单一的生物学病因, 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及心理因素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对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的深入, 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罗马Ⅲ共识明确提出基因、环境和精神心理因素共同影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体验 ( 转归) [1]。

王俊萍等应用SCL-90 量表和PAC-QOL对FC患者进行调查, SCL-90 中的抑郁和焦虑与PAC-QOL评分有显著相关性[2]。近期国内的一些研究也提示IBS患者SCL-90 评分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 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国内、外学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精神量表分析, 发现他们存在个性异常, 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4,5,6]。

以上研究与我们的研究结论吻合, 本研究中的FGIDS患者无论是在总分平均分还是各因子平均分方面, 均较健康对照组高, 其中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提醒我们, 对于那些除了消化道症状外, 还常常主诉“胃肠道外”症状, 如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头痛、头昏、失眠、哮喘、心悸、胸闷等的患者, 要重视其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的躯体症状越多, 患者的心理痛苦、焦虑或抑郁状态及社会功能受损情况也越明显, 躯体症状的数量是社会功能受损的最强预测因素[7]。

我们的研究显示, 文化程度低的FGIDS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维度上的均分高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 且P < 0.05, 这表明文化程度低的FGIDS患者躯体症状明显, 较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等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胃肠道及躯体化症状认识不足, 容易自我放大疾病的危害性;另一方面, 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的社交能力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低, 更容易出现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不和等负性生活事件;再者, 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不能及时接受正规检查与治疗, 容易产生重病联想, 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症状[8]。

目前国内、外大多研究资料显示FGIDS的发病率, 女性高于男性, 我国汤玉蓉等对IBS患者性别与精神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显示女性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高于男性, 且症状程度更严重。另外, 王俊萍等对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调查也显示女性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较男性明显升高。我们的研究显示, FGIDS患者中,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这与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研究资料相吻合, 但两者在SCL-90 量表各维度的得分和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较高的机制可能与女性对内脏疼痛敏感及迷走神经张力高, 体内性激素水平, 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同时, 我们的研究显示, 不同年龄FGIDS患者SCL-90 量表除偏执维度外, 不同年龄组之间在其余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FGIDS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 FGIDS较器质性疾病患者及正常人具有更多的躯体化症状以及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心理状态。因此, 早期识别具有精神心理障碍的FGIDS患者对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 (FGIDS) 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0例FGIDS患者及50例健康人群进行心理卫生评分, 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FGIDS患者无论在总分、平均分, 还是各因子平均分方面均较健康对照组高, 其中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FGIDS患者较器质性疾病患者及正常人具有更多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负性心理状态。早期识别具有精神心理障碍的FGIDS患者对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心理因素,调查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J].Gastro enterology, 2006, 130:1377-1390.

[2]王俊萍, 段丽萍, 叶红军, 等.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评估[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6) :460-463.

[3]王欢.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5) :529.

[4]高彦, 陈绳武, 蓝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6) :1311-1312.

[5]Barry S, Dinan TG.Functional dyspepsia:ar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relevance[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12 (17) :2701-2707.

[6]Talley NJ.A unifying hypothesis for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really multiple diseases or one irritable gut[J].Rev Gastmenterol Disord, 2006, 6 (2) :72-78.

[7]Lydiard R B.Increased prevalence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m in panic disorder: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J].CNS Spectr, 2005, 10:899-908.

3.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讨 篇三

【关键词】精神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4-02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加上社会的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精神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较为重要。有研究证明[1],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1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自卑孤独 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恢复期的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别人会因为自己患有精神病,而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有偏见从而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人因对精神病的不了解存在偏见的认识,对精神病患者指责、躲避或讥笑,使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也同时导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精神病患者常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言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上家属对于其心理问题关心不够,因而有着较强的孤独感。这种自卑孤独感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女性的知识文化、社交范围较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宋艳梅等[2]对50例恢复期女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有86%患者有孤单感,80%患者担心受歧视。可见,自卑孤独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2 敏感多疑 精神病患者往往敏感多疑,羞于别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常会担心被人议论自己,同时担心出院后受别人的歧视,怕家人和朋友还是否还能像往常一样看待和接受自己,已婚的患者还会担心爱人的看法,甚至会怀疑对方出轨,未婚者怕影响以后的婚姻和工作,从而多对身边的人或事多疑,不信任,非常敏感。同时,某些精神病患者本身性格比较偏执,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根据的怀疑自己会被人利用或伤害。[3]

1.3 恐惧绝望 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刚在入院时,对医院环境陌生,生活饮食不习惯,而且对精神病认识不够,否认有病,对一切治疗非常的恐惧排斥,甚至有着被社会及家人遗弃的感觉,从而感觉恐慌,甚至绝望,认为自己患上精神病,无法根治,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毫无前途,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心理。易元平等[4]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率调查发现,因对前途悲观失望而自杀的比率为46.71%,同时,王晓璇[5]也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与其明显的自卑感、抑郁、悲观绝望等有关。所以,应警惕精神病患者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1.4 烦躁冲动 大多精神病患者对家人将自己送到精神病院治疗非常不理解,认为自己没有患病为什么要住院,家人不理解自己,因而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拒绝服药,私自外出,烦躁冲动,甚至攻击自身或他人。部分患者在服药后,随着药量的增加,会发生药物的副反应,加上对疾病治愈丧失信心,家人自己关心不够,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冲动、发脾气,甚至会出现误伤他人的现象。[6]

2 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①对疾病不了解: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意识,常会有恐惧、排斥心理,加上经一段时间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仍无法自理生活,因此无法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加上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担忧,致使其心理问题突出,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现象。②性格因素:性格与精神病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研究表明[7]性格内向者患精神病概率为93.42%,性格外向者为6.58%,同时有学者[8]认为性格胆小、沉默不爱或很少与人交往,在学习工作中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易患精神病,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易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性格时而情绪低落、抑郁,时而情绪高涨、狂热者,易患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因此,有不良性格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2 家庭 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往往有着较为严重的羞耻感,害怕患者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担心别人会耻笑他们,精神压力较大,而且精神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且有着反复性,另外病人的破坏性行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因而经济负担也较大,加上精神病患者本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家人不理解,因此,造成了患者家属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患者的关心、支持不够,甚至有些家属还有排斥患者的现象,出现把患者送进医院后不管不问的现象,造成患者有着孤独、寂寞、失望等心理问题,而对于已婚的患者,面临离婚、婚姻破裂的问题,肖颖[9]在调查精神病患者的归宿问题发现,精神病患者被家属抛弃占80%。

2.3 社会 社会支持不但与精神疾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也有联系[10]。然而,现实社会中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公众对患者在就业、工作、学习、婚恋、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偏见与歧视,大多数认为患者有危险性和暴力倾向,使其产生自卑、病耻感。[11]

2.4 医护人员 精神病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精神病的护理工作,身心疲惫,还要面对突发事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而且精神病容易复发,很难有成就感,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对患者关心和照顾不够,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对患者还有歧视心理,使患者在医院得不到温暖和关心,出现沮丧、悲观的心理[12]。

3 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3.1 阶段护理 精神病患者在各个阶段的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应针对每个阶段有着针对性的护理。①发病期:刚入院时患者多有恐惧、孤独感,医护人员应该亲切、同情和关心病人,主动与患者接近,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同时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病只是一种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使其安心的配合治疗;另外,随着药物的介入,加上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烦躁、拒绝治疗,甚至自杀的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该高度警惕,细心观察病人的言行,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要经常和病人交流,做到热情、耐心、落落大方,同时要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心理变化,让病人有依赖感和认同感;②缓解期:病人经过一段治疗,已经习惯医院环境,但是由于精神病治疗的长期性,会产生一定的悲观、消极的心理,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解除,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的治疗;③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开始意识到出院后,可能会被家人、亲属、社会瞧不起,甚至会丢掉工作、失去爱人或影响婚姻等,从而有着很强的孤单、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鼓励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甚至可以开办针对性的讲座,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回到社会和家庭中。但不管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做到尊重患者,耐心讲解,随时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让患者感觉到温暖。

3.2 个性化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有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特点,应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性格内向的患者,多有悲伤、绝望的心理问题,应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首先应该多和他们接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然后通过个别交谈、讲座等形式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积极鼓励患者参加多种娱乐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消除消极心理;性格暴躁的患者,可以培养患者参加如书法、绘画,或聆听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曲以镇静、安神、平和心态[13];女性患者由于自身性格和生理因素的原因,多敏感、自卑,而且担心的事情较多,应该多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劝导家人和单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解决后顾之忧;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加上子女不在身边,关心较少,多沉默寡言,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应该多尊重老年患者,并且给予像子女般的关怀,让老年患者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3.3 社会支持护理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14]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和家属普及精神病知识,让大家理解精神病人,同情和尊重他们,摒弃歧视的心理,同时应积极主动的与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帮助患者就业、复业,其次要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将患者每一次的进步都告诉家属,让家属了解通过积极的治疗,精神病是可以治愈和预防复发的,同时让他们多理解、关系患者,让家属意识到给予家人的温暖,能够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由于患者家属因为承受着较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患者的会有抛弃或漠不关心的现象,这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有研究证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是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家庭缓解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由于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悲伤绝望、恐惧冲动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都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因此,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尊重精神病患者,给予精神病患者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尽快的回到社会和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继芳.浅淡精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护理[C].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08:185-186.

[2]宋艳梅,张晓波. 女性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9,16(1):80.

[3]李莉娜.偏执型精神病的心理护理[C].北京: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8:96-97.

[4]易元平,蒋兴碧,李天萍.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39-841.

[5]王晓璇.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1246-1247.

[6]代俊芳.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6-77.

[7]张彦青.对我院 188 例精神病患者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的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61-1463.

[8]傅德明.精神病与性格[J].医药与保健,1996,(12):39.

[9]肖颖.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題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112-113.

[10]刘卫青,潭立文,万凤,等.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69-71.

[11]王永萍,梅月.社会支持综述[J].知识经济,2011,(9):58.

[12]郭雪梅,刘伟,卫步霄.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3):97-98.

[13]郭瑞丽.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C].郑州: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06:238-240.

[1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9-81.

[15]王云仙,田红琴.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0-51.

4.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5.精神病患者PPT 篇五

一、定义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二、现状

中国精神病患者比例高速膨胀。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 到2012年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约占人群的1.3%。随之,由失去控制的精神病人肇事引发的恶性案件近来时有发生。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

三、精神病患者暴力案例1、4月12日,邳州人衡某因“怀疑”邻居沈某等人辱骂他,持斧头砍死砍伤沈某家5人。28岁的衡某患有精神病。

2、2010年9月,武汉市硚口区长丰村一名“武疯子”(具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将路人乱砍20余刀,致人重伤。

总结:对于这样的精神病伤人、扰民事件,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一下子就搜索到近10万条相关消息。其中,2012年11月份以来发生在国内的精神病患者杀死人事件就多达10多起,这个数字还仅仅是上了新闻的,没有上新闻媒体的更是不计其数。据悉,近10年来,全国各精神病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75000例,有杀人行为者占30%。

四、精神病患者伤人的原因:

1、个人 :精神疾病患者常有各种妄想,而且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因此会做出伤人动作和行为。精神病患者的症状重最常见的是被害妄想,常觉得家人或者身边人正在迫害他,还有的人表现为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如总怀疑自己的妻子不忠,异性望他一眼就认为对方是钟情于他等。患者常常主观认定他妄想的情形是千真万确的,并因此做出一系列的异常行为,如先杀掉他认定的迫害者等。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有病,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妄想告知别人,也不会主动去求医,因此存在着潜在的极大的危险。有时候与人吵架、或者喝酒之后可能成为悲剧事件的诱因。

2、家属:能力有限,监管难到位

我国现有重性精神病人1600万,只有约20%的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大多散落在社会上的重性精神病人随时有可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由于精神病人没有自制力,我国法律规定,精神病人的家属要承担监护责任。但是对于精神病医理知识的缺乏使得监护人难以真正实现对精神病人的监管,一旦病情发作,监护人只可能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例如9月12日,广西昭平县精神病患者黎某病情发作,由于他平常发作时都在村子里疯狂地追赶他人、伤人,搞得整个村子鸡犬不宁。当日,黎某竟然被自己父亲伙同族中亲戚“家法处置”,在被打晕生死不明的情况下被埋了。此事一直到10月18日,公安机关才得到群众举报,并将涉案人员抓获归案。

3、社会:重视不够,疏于责任义务

现实生活中,像于黎某这样的悲剧并非偶然,这些家属选择用极端方式结束了他们无力承担的重负,甚至甘愿付出自由的代价。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以及重性精神病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伤害,仅仅依靠精神病人亲属的监护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精神病人所在的村组或社区又是否能对其负担一些监护责任呢?精神病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与社会脱节,要想让精神病人真正地回归社会,减少他对社会的危害,必须要让他适应社会生活。我们国家的精神

卫生法到现在还没有颁布,但作为政府职责,还是应该管好辖区内的精神病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医疗,保证他们的安全,这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的建议

1、精神病患者家属应该正视精神病,不要为此感到羞耻

调查发现,有接近7成的精神病人家庭认为,被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是羞耻的。观念上的尴尬,也让日前大多数的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2、社会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精神病,使患者得到普遍的关注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对于他们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甚至于大多数人一遇到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求助。与之相反,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没有重视,我们遇到问题一般总是先想到找家人或朋友倾诉,但是他们没有专门的心理知识,无法正确地去排解心理障碍。当心理治疗在国外已是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心理治疗培训机构。更重要的差距在于整个社会的精神卫生意识:国外看心理医生很正常,中国却很少有人会这样做。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精神病人就是个傻子,疯子,甚至对他们感到害怕,因为精神病的人的言行举止是异常的,很难预料他们做出怎么样的事,提到精神病院是多么的反感,甚至取笑。我们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因为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人,而不是“天外来客”。

3、政府加快相关立法推行社区监管

6.精神病患者出走应急预案 篇六

1、了解病史,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便走失后查找。

2、加强入院指导,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工作人员及病友,使患者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减少 或消除陌生感和不适应感。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向其讲解住院的必要性。

3、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心理压力,及时发现走失先兆,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

4、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巡视患者的活动情况,并适当限制其活动范围。

5、对有严重走失企图的患者,重点交班,禁止外出,其活动范围应在工作人员的视野之内。一般走失企图患者,外出活动或做检查时应有专人看护。

6、杜绝一切可以造成患者走失的条件,经常检修病区的门窗,每日检查危险物品,工作人员保管好自己钥匙,进出病房时注意防护,以防成为患者走失的途径和工具。

7、一旦确认患者已离开病房,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通知门卫(医院门卫、宿舍门卫),门卫应立即行动通知保卫科,对可疑人员进行拦阻,同时立即报告病区主任和护士长,组织病区人员就近寻找。

(2)确认患者走失,应在1小时之内向医务科、护理部汇报,同时通知患者家属与工作单位。医务科或护理部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并进一步调配力量,协调车辆,到车站、交通要道及附近村镇进行寻找。(3)24小时内仍未找到,应向公安部门汇报备案,以便协助查找。同时及时借助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寻人启示,依靠社会力量进行更广范围的寻找。

7.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七

关键词:特点分析,对策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 是团圆的节日, 年年均有许多精神病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过节, 期间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 病情不稳, 本文就9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2007年春节期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 共92人, 年龄 (27~65) 岁, 均为男性患者。首次住院11例, 2次以上住院81例;已婚32例, 未婚60例;文化程度:文盲2例, 小学30例, 初中41例, 高中以上19例;职业:干部6例, 工人19例, 农民2例, 退伍军人65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67例, 躁狂症9例, 抑郁症2例,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3例, 脑器质性精神病1例。

1.2 方法

自制一般调查表, 内容包括姓名, 年龄, 职业,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心理特征包括:焦虑不安, 孤独失落, 抑郁, 敌对易怒, 对每一位住院患者进行面谈并调查相关资料, 对所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制定相应护理对策。

2 结果

2.1 主要心理特征 (表1)

2.2 心理特点分析

2.2.1 焦虑不安

病友的相继出院, 患者出现心烦, 焦虑, 坐立不安, 来回走动, 注意力不集中, 一直盼望家属探视。

2.2.2 孤独失落

长期住院的患者, 由于单调封闭式的住院生活使患者处于一种与社会隔离的环境中, 有的患者家属极少探视, 使患者感到被冷落, 遗弃。

2.2.3 抑郁

常出现在首次住院患者, 由于陌生环境, 与亲属的分离, 加上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的改变, 让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

2.2.4敌对易怒

此期间患者情绪大多不稳, 易激惹, 常因一点小事与病友发生争执, 甚至发生暴力行为。

3 护理对策

3.1 与家属取得联系, 配合医院管理好患者, 节前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了解其家庭情况, 及早了解家属是否接患者回家过节, 对于确定不能回家过节的患者, 请家属配合, 给予其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常探视患者, 与医院共同安抚患者, 减轻孤独失落感, 从而平稳焦虑情绪, 安心住院治疗。

3.2 了解病情, 防藏药

由于精神病患者对服药一般持消极态度, 尤其是在春节期间, 情绪的波动, 易造成病情的不稳定, 出现拒药, 留药, 藏药等行为, 认真讲解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作用, 取得患者的配合, 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时的心理状态, 对重点患者做到重点检查, 必要时给予研碎, 以达到防藏药, 控制病情的目的。

3.3 防自杀, 防外越

其他患者的相继出院, 住院患者难免出现消极观念及外越行为, 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 关心其痛苦, 主动接触掌握其心理活动, 及早发现意外先兆,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避免让患者单独活动, 严格执行护理巡视制度。

3.4 组织娱乐活动, 丰富节时生活

适当的娱乐和文体活动, 可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减少住院所带来的约束感, 孤独感, 苦闷感和思家情绪, 促使患者安心治疗[1]。春节期间电视节目丰富, 组织患者观看,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如歌咏比赛等, 安排好患者一天的生活, 尽量减少患者单独活动, 减轻思家情绪。

参考文献

8.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八

目前,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现对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谈谈我们在护理临床实践中的体会与心得。采取以安慰、支持、劝解、疏导和环境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方法,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10~2008.3,我院共收治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男性58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康复效果明显,近期治愈率24.6%,远期治愈率71.2%。

2 心理特征

2.1 自尊心理由于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受其自尊心的驱使,往往不承认自己是精神病患者,来到特殊的医院后都希望医护人员对其格外的关心及爱护,希望自己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不受歧视,和“正常人”一样接受治疗

2.2 害怕孤独寂寞的心理病人入院后,由于半封闭式的管理,自由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感觉生活在这狭窄的空间,所想所做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引起生理上、思想上的病变促使体质衰弱、精神不振、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往往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异,形成诸如性格孤僻,少言寡语、感情脆弱,焦躁不安,易怒多虑等不良心境。

2.3 疑虑猜疑心理有些老年患者,患病后变得非常敏感,常有怀疑和疑虑心理。怀疑护士发给他的药是否错了。对医生护士所介绍的病情总猜疑是否讲真话、听到别人低声私语觉得这是在谈论自己,怀疑医护人员在谈自己的病情是否加重。这样心事重重、自寻烦恼既影响药物治疗、心理上也产生压力。

2.4 执拗抗拒心理遇到执拗抗拒的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对自己病情丧失了治疗信心或对外界某些事物的要求不仅无反应,反而表现出抗拒行为。

2.5 怀旧思亲心理大多数老年病人都有怀旧思亲的心理,由于思想上的束缚、心理上的空虚,对外界接触的新鲜事物也随着有限的活动空间而减少。常常想起儿童、青年时期所发生的美好故事或对以前所做的每件或大或小的事。甚至望着窗外飘零的枯叶,也陷入深深的记忆中。来到这特殊的环境,与亲友的见面机会也受到限制,亲友隔几天未来或说好再来而未来时,病人则表现为坐卧不安、烦闷孤独,最明显的则是天天去门口张望或向护士询问。

2.6 依赖心理老年性精神病人一般在思想上、体力上、行为上有退行性和懒惰性变化。同时,产生强烈的依赖别人的心理,特别需要别人的安慰、同情和理解。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 各期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首先以诚恳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来对待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真诚地向其自我介绍再详细、认真地告之病人,病房的大体设置情况及住院的规章制度,将病人送到病房,向同室的患者作介绍,使其认识到我们很重视他。总之,护理人员要以仪表端庄、热情待人的态度,使患者有种亲切,温暖,与欣慰之感,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赖。为接受医护人员的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主动和病人谈心患者希望在得到他人的关怀照料下得到超出常态所需要的安慰与同情,以幽默的语言或朋友身份谈其心,交其心做到相互明心。使其感到人生路上充满快乐和爱心,以消除患者紧张、孤独、恐惧、寂寞的复杂心理与戒备心理。

3.3 摸清患者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病情表现,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①积极乐观地对待病人,开导病人,如对病情解释。鼓励病人参加集体生活及简单的劳动操作和文娱活动,使其心身受到磨炼。②与患者谈话时尽量避免谈论其它病人的不良预知,治疗效果欠佳的语言,以免给患者留下不良影响及精神受到刺激。③指导病人正确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马克思有句中肯之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病楚。”由此可见,是否有和谐、爽朗的心情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3.4 针对执拗、抗拒的原因作出相应护理:①坚信无病拒服药的患者,应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劝说疏导。帮助病人驱散烦恼和忧思。②猜疑食物中有毒的患者可邀请病人自己参加配膳和分发食品工作,并让其任意挑选一份,以消除其执拗,疑虑的心理。③对不思饮食或拒食者,应劝导和鼓励进食,可少量多餐,提供富有营养,平时喜欢的食物。

3.5 适当组织文娱活动,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适当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如下象棋、打乒乓球、定时播放电视、听音乐等其他可行的活动,以调节生活,陶冶情趣,来丰富其内心生活,开扩其思想活跃。有规律、有秩序地安排家属和病人见面,避免今多昨少隔三差五等情况,以免患者产生胡思乱想。

3.6 争取建立亲人般的护患关系在不影响基本的药物治疗和一些正常的文娱活动外,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其与医护人员彼此建立一种依赖感、信任感、安全感。这样,有利于配合治疗。要鼓励病人多劳动、勤思考、多增加锻炼机会,并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和提高其独立活动能力,加速身体生理功能的恢复。

4 体会

通过对75例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我们体会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其护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据老年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耐心、认真、全面、深入的心理护理。只有用最佳、最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才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Katzman R, Kanas C.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 disease, Neuroscience Nnw, 1998,1:2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90

[3] 沈文娟 关奇志.老年痴呆病人照料者的健康教育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13(6):39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4-439

[5] 黄津芳 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4

9.心理精神疾病的诱因 篇九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10.精神病患者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篇十

为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工作,疫情期间针对道路封锁、交通限行等情况,阜阳三院686项目办关爱患者,携手抗疫,送药下乡来到颍上,共计29种药品385盒(瓶),我们颍上项目办协助他们及时把药品发放到患者手中;并指导各乡镇项目管理人员对目前在管的危险性三级及以上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和(或)家属相关情况,加强家属对于疾病复发、服药管理、药物副反应处理以及疫情防控等知识宣教。针对部分患者因限行而出现停药的情况,项目办安排由各乡镇精防工作人员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登记,由海豚脑康医院组织配药,无偿把药物配送到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再分村配送,最后由包保医生发放到患者家中,减少了因人员流动和聚集而引起的交叉感染,也降低了患者因停药而病情反复的风险。其间共无偿提供药物230人次,减免药费三万余元。疫情期间截止2月25日,颍上海豚脑康医院共收治公安和政府送诊患者79人(三无病人两人),大大降低了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风险,为疫情期间社会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颍上县卫健委和颍上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办公室领导下,颍上海豚脑康医院于4月14日至4月28日对江口镇等30家乡镇和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工作。共走访30个乡镇、301个自然村和居委会,(因此次筛查、诊断我们对五类患者进行排查:

1、病情不稳定患者

2、危险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

3、未按规定服药患者

4、既往有伤人毁物行为

5、家庭弱监护或者家属不配和的患者,因有少部分村室无此类患者,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718人(在外务工和在县外住院就医的患者未参与筛查),其中风险级别三级患者504人、四级患者53人、五级患者34人,期间收治解锁一名患者(患者系疫情期间由外地民政救助机关遣返,家人为防止出现意外关锁于家中,项目办在下乡筛查过程发现后,在颍上海豚脑康医院协助下予以解锁),并对4000余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科基础知识宣教,免费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份。

今年9月份,在县政法委及县卫健委共同领导和部署下,申请市三院专家组和颍上海豚脑康专科医院共同对我县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评估工作。市三院专家组一行7人分两组,海豚脑康医院一行4人一组共三组对我县三十个乡镇深入到每个村卫生室开展为期近11日精细筛查及评估,我们学校抽调多人及项目办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工作,组织实施,合理安排,精心保障,每到一个乡镇卫生室立即开展人员的组织,场地的安排,积极开展在管患者及疑似新增患者及监护人的健康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各乡镇综治办、派出所及卫生院及村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共宣传科普4407人次,筛查严重精神病患者3719人,其中三级以上严重精神障碍病患者245人。根据相关要求,把三级以上患者报送县政法委、公安局及乡镇派出所、综治办,便于及时监管,以防发生意外事件,同时对所有患者及时纳入网络管理、按要求规范随访,有力的提高了患者的管理率,通过监管及按期随访,督导服药,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减轻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圆满完成今年筛查工作。

除了筛查工作,今年以来我校已经对重性精神病项目开展四次季度督查工作,截止到11月底,我县在册患者7124人,在管患者6720人,检出率5.49‰,管理率93.53%,规范管理率89.5%,服药率92.41%。规律服药率83.11%,面访率92.31%.精神分裂症治疗率93.36%.精神分裂症规律服药率84.81%.体检率83.91%。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基层精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5月10日,特邀请市三院严重精神病项目办专业人员对我县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专题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为重性精神病的治疗技术工作流程、精神疾病基本知识、管理服务规范的新要求、随访要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培训的人员由全县各乡镇卫生院、慎城社区服务中心分管项目的`院长(主任)及专、兼职项目负责人共100多人,颍上县卫健委项目负责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人员参加培训学习。通过专家精准到位、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易懂的讲解,使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和鼓舞,同时提高了专业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做好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加强多部门协作,严重精神障碍管理项目办公室在县政法委的共同协调下与民政、残联、公安及时互通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优势,切实将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救治、服务、管控等工作落实到位。新增3级及以上精神病患者245人,三院住院流转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8人,颍上海豚脑康医院、颍上九合精神科住院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183人,原三级及以上患者今年未参加筛查评估患者1040人,共1476人及时与县政法委、公安部门交换信息。

四、加强宣传

11.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十一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4-03

精神疾病是以行为、心理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还不明确,目前认为精神因素是引起精神疾病及其复发的重要原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等,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我院精神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5月-2014年1月期间精神科患者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7岁。精神分裂症14例,抑郁症12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7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6例,其他6例。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2例,中学15例,大学及以上18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

1.3 结果

45例精神科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精神障碍均得到消除,病情均得到缓解。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不信任,对医护人员开展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不配合,要顺利地开展医护工作,就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成功的前提。护理过程中,态度要真诚、行为举止要大方得体、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温和,根据患者的年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耐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要经常对患者使用鼓励性和赞扬性的言语,打开患者的心结,抒发自身感受,放松心情,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主动配合治疗并对重返社会充满信心。

2.2 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

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易受刺激、情绪易波动,入院后比其它疾病患者更需要归属感。因此,要保证病房通风透气良好,出现异味要及时祛除,可在病房墙壁上粘贴温馨的壁画、在病房里放置盆花、增加活动场所等,让患者感觉到安全、舒适、温暖,增强患者的归属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

由于精神科患者大多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常表现出精神活动的异常,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心理变化很大,情绪随之出现大幅度波动。面对患者的这些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关怀和理解,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护理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学心理学基础和扎实的护理经验,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的紧张、恐惧等情绪,稳定患者的情绪。

2.4 宣传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够认清自己的病情,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可通过板报、宣传片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病的诱发因素、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和预防复发等相关知识,并在耐心讲解之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和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

2.5 给患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许多病人感觉病房生活单调枯燥,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了消除患者的寂寞感和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患者精神上的苦恼。可每天引导患者到操场、花园活动,并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其下棋、打牌、唱歌、看电视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另外,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合作精神,提升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

2.6 组织社会支持力量

孤独感和失落感是住院病人常有的情绪,精神科患者也不例外。为了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可以组织患者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和领导等来医院进行看望,给予病人安慰和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使患者与周围人群保持正常的交往,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患者的孤独和失落。通过这样组织社会支持力量,可以缓解或淡化患者的心理应激,使患者心情愉悦,促进病情的好转。

3 小结

多数精神病患者存在心理缺陷,因此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地配合治疗;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稳定患者的情绪;宣传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消除患者精神上的苦恼;组织社会支持力量,减少患者的孤独和失落。这些心理护理方法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霞. 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78.

[2] 吕路线. 精神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1.

[3] 李秀梅,王勇. 88例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心理情绪分析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 183-184.

[4] 向辉,马淑香. 精神科护理风险及管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 55-57.

12.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十二

关键词:男性,杀人致死,康复期,护理

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住院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精神症状得以控制, 部分患者自知力恢复,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对23例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疗区现住院的23例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CCMD-3[1], 经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均为无责任能力, 经一段临床治疗, 患者病情明显缓解, 对疾病有了部分认识。住院时年龄:19岁以下者1例、20~29岁7例、30~39岁9例、40~49岁6例。职业:工人3例、农民9例、干部1例、学生2例、无职业8例。文化程度:高中3例、初中10例、小学7例、文盲3例。居住分布:城镇6例、农村17例。婚姻状况:未婚10例、已婚13例。杀害对象:父母10例、邻居7例、妻子4例、子女1例、陌生人1例。

1.2 方法:

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进行调查,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1.2.1 常见心理问题:

(1) 想出院:10例 (占43.5%) 。由于患者在发病时, 因病态支配而杀人致死,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恐惧, 因而往往不能被家庭和社会所接受, 由于不能解决出院问题, 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怒、责怪家人或工作人员, 产生消极悲观念头, 甚至企图自杀[2]。 (2) 自责5例 (21.7%) :由于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所杀害的对象大多都是父母、妻儿和周围邻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使他们恢复了部分的认知水平和自知力而产生后悔、自责的现象, 因而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厌世的心理[3]。 (3) 服药问题3例 (13%)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认识不足, 有的认为精神病“得上没好”, 所以不肯服药, 有的认为自己病已好, 不必再继续服药, 因而留药、藏药。 (4) 担心经济负担过重2例 (8.7%) :因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 最长达30年, 因为杀人, 家里通常因索赔被杀害人家属钱物而仅能支付患者伙食费及购买简单的日用品, 有些还是当地民政局出钱治病, 所以生活拮据, 故产生自卑心理、抑郁情绪[4]。 (5) 担心社会偏见2例 (8.7%)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 由于杀过人, 所以被家人和社会歧视, 无形中使精神病患者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 有的患者会产生敌视, 甚至报复心理, 有些则形成自卑心理。 (6) 监护人问题1例 (4%)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 需要有人关心、照顾其生活, 督促服药, 而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杀害的都是父母妻儿, 所以监护人无法落实, 而不得不留院疗养, 从而产生被遗弃心理。

1.2.2 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以上问题分析, 本次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分别如下: (1) 取得患者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理解、接纳的态度与患者接触, 不要激怒患者, 更不能训斥、打骂患者, 以免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敌意, 要经常密切观察患者的举止和言行, 及时和患者交流, 预测患者的心理、生活需要, 视患者如亲人, 使他们体会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 及时组织患者学习精神卫生常识, 调整患者急于出院心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科学论断向患者讲述一些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 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 可以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 有助于患者康复。 (3) 避免或减少刺激, 使患者情绪保持平稳:患者因为杀害父母、妻儿和邻居而产生自责和悲观厌世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用文雅的举止, 稳定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告诉他们杀人行为是病态的反应,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用真情实感帮助卸掉思想包袱, 使他们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安心养病, 服从治疗。 (4) 始终贯彻支持性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思想动态, 防止消极情绪而产生各种意外。多与患者接触、交谈, 倾听患者的陈述, 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 维护患者的利益, 满足患者合理化要求, 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取得信任, 使之有安全感。从而如实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教育患者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事件, 适应并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与不良舆论, 消除顾虑和自卑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强的意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鼓励患者参与院内组织的各种工娱疗活动:有计划的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 克服焦虑、抑郁或恐惧等异常情绪, 使得思维、情感和行为活动逐渐趋于正常状态, 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 防止或延缓精神衰退, 激励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早日回归社会。 (6) 鼓励患者按计划服药:进行用药知识教育, 教会患者认识用药的重要性, 并掌握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患者服药时, 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 认真检查, 防止患者藏药, 影响治疗或积累顿服自杀, 最大限度的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7) 作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5]:帮助患者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 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抵抗能力, 消除担心病情反复的恐惧心理, 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与社会有关部门和患者家属联系, 沟通病情, 紧密配合, 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心理与思维失去控制, 往往表现出很多异常的行为,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耐心与患者沟通, 通过讲道理, 分析病情等方式给予患者自信, 在生活中不断帮助患者开导心理的失落与不平衡, 给予康复指导, 减少患者各方面心理压力, 增加治愈率[6,7]。

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后, 遗留下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 造成其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能力上的缺失。由于对康复期患者采取了良好的护理措施, 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整体护理的开展, 尽最大的可能, 使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或最大限度减轻缺损程度, 适应社会环境, 参与集体生活, 尽可能恢复自理能力, 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重建正常心态。通过对男性杀人致死精神病患者缓解期的护理有效的防止了病情复发, 患者危害社会的现象发生。

总之,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治疗过程, 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的共同合作, 尽可能给予患者良好的环境, 更主要的是在心理方面给予指导帮助, 做好各方面心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Chen YF.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 :towards inte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J].Psychopathology, 2002, 35 (2-3) :171-175.

[2]林晓方, 陆爱红, 周凤芹.住院男精神病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状态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9) :1397-1398.

[3]周秀洁.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317-318.

[4]孙阳.精神病患者杀人后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4) :254.

[5]梁晓会.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管理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 2013, 34 (13) :2602-2603.

[6]余在逻.社区115例精神病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8) :273-274.

13.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为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和《安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为确保我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试行)》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等相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目标目标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乡的、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11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 以上。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袁捷

副组长:吴章荣

成员:黎琴唐春

(二)、领导小组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成员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范围

(一)范围:全乡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康复医院)和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上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

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8、技术指导:接受市、县级专业技术指导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技术指导。

城西乡卫生院

14.精神病患者心理调查表 篇十四

工作2011总结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作为十一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一,是我们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又有相当难度,对此,我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年初把它列入今年重点工作之一,首先成立领导组,制定《重性精神病患者项目管理制度》和不断完善工作流程,通过一年来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较规范管理,已收到初步成效,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真正重视,制定计划,重在落实

国家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已把它纳入九项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之一,因此中心首先召开项目动员大会,将制订的《2011年重性精神疾病项目管理制度》等文件交由大家学习和讨论,达成共识;同时成立了由院长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具体负责落实,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工作流程科学化,任务职责明确化,实行团队包干制。

我乡重性精神病患者分布在各个村,居住分散,给我们

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登记和管理,所以我们召开村医会,要求他们结合以前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并与居委会联系,逐户摸底,同时各村医注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

造册并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是我院今年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明确任务,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完成项目目标所规定的任务。目前对辖区10名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三、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结合慢性病管理和送温暖活动,营造关心重性精神病患者,关爱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氛围。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重性精神病患者则是更容易受歧视的群体,我们要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康复意识。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让大家了解和掌握精神病康复知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帮助精神病人。在农村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使残疾人真正康复,必须是躯体、精神、贫困等三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每年不仅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体检,照项目方案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筛查、病情评估和定期随访,我院每季度组织开展自查1次,每年进行1次项目总结,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安太乡卫生院公卫组2011年12月20日

安太乡卫生院精神病患者

康复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吴日江(院长)

副组长:杨求全(副院长)

成员:韦仕军(公卫科科长)

唐梦勋(院办主任)

门航波(党小组组长)

蒋甲兴(医院门诊、住院部主任)

苏景芳(医院妇产科主任)

韦卓蕾(医院儿保科主任)

梁淑娟(公卫人员)

韦喜娟(临床医生)

吴汉菊(临床医生)

上一篇:道口审批程序和人员培训下一篇:人员晋升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