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2024-06-21

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精选8篇)

1.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篇一

对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若干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我国要充分借鉴并吸收美德日等国的先进经验,同时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相关法规,并建立起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院;审判模式;技术专家制度 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法院的必要性

首先,能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知识产权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一直以来被视为最复杂、最抽象的部门法之一,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尤其针对技术秘密案件、垄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专利等案件,法官在对案件进行判决时,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还要深入研究学科技术问题。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有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和判决,而且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性质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类,此外法官还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能力长期钻研同一类知识产权的审判工作,在长期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保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其次,能实现审判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实效性。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程序的繁杂是阻碍权利人维权的重要障碍。特别是针对专利侵权诉讼法来说,我国《专利法》曾明确指出,假如要走完所有程序,专利侵权诉讼案件需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也就是民事一审、专利复审委员会无效审、行政一审、行政二审以及民事二审。每个程序所需时间大约为几个月或者更长,所有程序完成,专利侵权案件可能延迟至几年以后才结案。此外,有的地方受地区条件限制,法院主管知识产权的法官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其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对知识产权案件进行严格的数量控制,最终造成有些知识产权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法院,能从职级晋升、人员调配、组织制度等方面改善知识产权审判人员队伍素质,切实提高法官的审判能力和专业素养,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从而切实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有效性,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能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以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于2012年7月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首次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入党的报告中。这说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国家依靠经济推动发展的目标和决心,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要切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就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为科技成果转移创造良好的法律氛围。自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相比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我国仍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能切实提高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效率和专业性,保证审判的公正,切实维护好社会公众、使用者以及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1]。我国知识产权法院设立的相关构想

国际律师协会对“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即法律所赋予的具有独立司法权力的永久性组织,成员为一个以上法官,主要负责知识产权纠纷和案件的审理工作。知识产权法院与一般性法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我国,知识产权法院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理模式和构架特征,独立于普通人民法院。

2.1 知识产权法院在我国设立的基本原则

2.1.1按照知识产权案的件密集程度设立一审法院并设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区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来看,这类案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较大城市。要合理确定知识产权法院的密集程度,就要从知识产权案件多发区的情况确定,在规模和数量上不要求一视同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等大城市可以首先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一审法院,然后以此为中心覆盖周边地区。对于一审法院裁判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诉,请求知识产权上诉法院进行审理(可以选择北京或者某地为知识产权上诉法院所在地)。随着形势的变化,可以在审慎思考的前提下设立更多的知识产权一审法院,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1.2在审级选择上可以以三级终审为最终模式

具体来说,地方上设置的知识产权初审法院的级别相当于中级人民法院,这种模式与海事法院有着相同之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级别与高级人民法院相当,主要受理各地区知识产权上诉案件。之所以这样设立,主要是为了保持与《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当事人假如对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相关裁决表示不满或者异议,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请求,但是必须严格按规定行事。这种审级模式与美国大致相仿。在美国,对联邦法院所审理的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不满的,可以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出诉讼申请,而对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审判结果仍不服的,可以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申请。但是实际情况是,巡回上诉法院已基本解决了知识产权案件,联邦最高法院几乎没有受理过此类案件。这样能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判案制度及标准作出规定,提高审判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还能切实减轻联邦最高法院的工作负担。

2.1.3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要综合审理

知识产权法院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行政、民事以及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辖和综合审理。假如知识产权法院仍沿袭传统的模式,将所有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集中起来,然后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开管辖和审理,那么取得的长效不会太明显;同样,假如只是简单的将原来的弊端进行集中,那么也就难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时,不能有效衔接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主要着眼于被控侵权人是否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刑事案件着眼于是否追究被控侵权人的刑事责任,两者有不同的处理思路,所以最终得到的诉讼结果也不尽相同。就我国而言,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对权利人的救济方面稍显不足,主要精力集中于对被侵权人的惩处;行政机关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以冻结账户、扣押被控侵权物等方式进行案件处理,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被控侵权物最终变卖上交国库,对权利人极为不利。而在行政程序和民事程序的审判方面,例如在商标侵权或者专利等案件中,被告方往往启动商标异议或者专利无效程序,最终导致商标或者专利处于无效状态,所以导致等待相关行政案件终审或者民事案件中止以后在恢复审理的情况屡次发生。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对案件审限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大规模的案件中止审理对审判工作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案件审判效率的下降。在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以后,刑事庭、行政庭、民事庭不再有以前严格的限制和区分,知识产权法院可以根据分工需要设置审判庭,各审判庭之间没有刑事、行政以及民事性质案件的明确分工,每个单独的审判庭既可以审判性质单一的刑事、行政或者民事案件,又可以审判同时具备三种程序的相关案件。尽管知识产权案件进行了综合审理,但是判决书可以单独制作,假如一个案件同时涉及了刑事、行政和民事审理程序,那么判决书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三份[2]。

2.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院技术专家制度

2.2.1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决定了要确立技术专家制度

商标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征,所以要求法官在对知识产权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判断该发明专利是否具有创新性、新颖性以及实用性等要求,还要判定被控侵权人是否构成了侵权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发明创造的种类正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发展,甚至连人类自身都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人体的功能、基因结构等都是现代生物技术专利保护中的一部分。所以,法官在审批知识产权案件时普遍面临这些纯技术性内容的有效判定等问题。法官不可能既全面了解法律知识,又同时掌握十分丰富的技术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建立起技术专家制度,有效解决责任主体由谁承担以及责任人在法院中所处的位置等问题。

2.2.2我国应该选择的知识产权法院技术专家制度

我国在具体的知识产权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需要鉴定部门出具鉴定意见然后才能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重要作用。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民事诉讼法》,它提出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这和日本的专门委员会极为相似,但是我国并没有推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良好运行,专家辅助人更多的是一种“证人化”制度。就我国国情而言,美国模式需要先进的教育水平作为支撑,我国暂时难以借鉴,德国模式又存在协调上的问题,所以,我国要确立知识产权技术专家制度就应该借鉴并吸收日本专门委员会模式的优势,并在此模式的指引下不断完善我国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确保我国技术专家制度的顺利实施[3]。

参考文献

[1]叶同友.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之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2]胡淑珠.试论知识产权法院(法庭)的建立――对我国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J].知识产权,2010,20(4):37-42.[3]倪必勇.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若干设想[J].法制与社会,2008,(33):166.

2.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篇二

1. 概述

近年来, 高职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实践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 因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 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各自为阵, 尚未形成统一规划的管理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套用普通高校的管理运行模式, 与职院特点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因此, 通过分析现状, 加强高职教育进行科学定位。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 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受行政与学术双重制约。高职院校管理与运行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一方面, 条块分割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既有地方的, 又有企业或合办合管, 其主管部门多而杂, 有的属有地方教育部门主管的, 也有的属行业部门主管的, 管理体系与机构多样化, 管理多头, 职责分散, 难以协调与管理。另一方面, 形式及途径多样化问题。目前高职教育学校大多以独立的高职院校为主, 而本科高校下设置的二级学院及其他形式为辅。主要由中专、职业高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改制组建而成。行政管理占主体地位, 而行政人员对学术重视了解不够, 造成发放的经费混乱, 而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所占比例缩小。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一方面, 人事制度有缺陷。人才配置、人事制度等缺乏科学性, 机构设置臃肿, 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人员与教师结构不合理, 尚未形成动态化的激励、评价、监督机制。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 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 管理存在缺陷。条件较差, 实训设施设备、教师技术、规章制度等有待加强, 导致管理混乱。

2.2 运行机制的问题

一是办学特色问题。高职院校缺乏市场化前瞻性眼光, 有的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办学模式, 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够, 所培养的人才需求量不大。二是与企业、行业合作运作机制问题。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合作联动缺乏政策支撑, 加上缺乏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导致双方合作联动机制运行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比较薄弱。三是运行机制问题。与普通高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软件、硬件资源环境仍然处于劣势, 加上待遇不高, 难以留住优秀教师人才。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宏观协调, 减少行政干预

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推进, 过去以行政干预为主的管理体制机制已很难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因此,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设置高职院校管理机构, 化繁为简, 最大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要以培养实用性、职业性人才为主要方向, 对学科与课程继续努力科学重置, 明确行政与教学职能。要正确妥善处理好政府、职院、企业、培训机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政府要从高职教育提供者变为购买着, 从具体办学转变到政策引领和统筹协调方面来, 从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监督与调节上来。通过明确政府职责, 有利于理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关系,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3.2 发挥政府职能, 加大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地方政府在减少对高职院校管理的直接干预的同时, 还必须充分履行教育管理主体责任, 要加大辖区内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力度。作为地方政府, 要把辖区内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安排专项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 并根据发展需要, 逐年提高经费标准。同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 要充分盘活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根本上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3.3 强化内部管理, 打造办学品牌

一是改革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与自身实际相符合, 构建有利于职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 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和水平, 从而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性人才提供坚强的保障。二是改革学术管理。科学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明确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分工、协作、制衡机制, 在做好行政管理的同时, 要实现学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确保学术权的相对独立性, 提高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突出特色品牌。高职院校要坚持特色办学、品牌立校, 将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效益, 以特色求发展, 增强独有专业的独特性, 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下功夫。实施名院名师名生品牌工程, 扩大院校品牌, 提升影响力, 增强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的改革是贯彻国家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只有切实加强政府职能定位, 强化宏观协调, 减少行政干预, 加大支持力度, 改革内部管理, 突出提升, 打造品牌, 才能助推我国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需要进行一系列地改革。文章首先就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了当前基本现状, 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红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2]韩笑波.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J].现代交际, 2012, 09:184.

3.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篇三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信用基础薄弱、市场不够完善和规范、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方式落后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 票据市场 规范 发展

一、前言

票据市场是指以实质交易为基础的、以自偿性为保证的短期资金交易或融资活动,是货币市场中最基础和交易主体最广泛的组成部分。票据市场上交易的票据主要有三种,即汇票、本票和支票,其中汇票又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改善融资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丰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手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相对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票据融资是最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票据市场相对较高的收益和良好的市场流动性,又使其成为理想的短期投资工具。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以票据为标的物的再贴现政策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满足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的重要手段。从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票据市场能够为社会提供持续丰富的短期融资渠道,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政策扶持方式,支持票据市场发展。

国外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经营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引导专营模式和以口本為代表的强管制模式。它们都有发达的市场经济水平、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体系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等。这为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支持货币政策尤其是票据的再贴现政策充分发挥效应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呈现以下特点:票据多样化,融资性票据与交易性票据并存、再贴现操作方式趋同,再贴现利率多层次、中介机构多元化等。

我国票据市场起步较晚,在本世纪初丌始快速增长,2001年-2008年商业汇票年累计承兑量由1.2万亿元增加到7.1万亿元,年均增长290/e;贴现量由1.4万亿元增加到13.5万亿元,年均增长41%;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由0.5万亿元增加到3.2万亿元,贴现余额由0.3万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2008年,票据融资高达13.4万亿元,2009年初,票据融资更是大幅增长,仅1月和2月,票据融资增加1.11万亿元。票据融资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票据融资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基础没施不断完善,业务创新明显加快。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是票据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中国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企业方面,由于部分企业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导致“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问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使银行在承兑、贴现等业务活动中采取保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且企业在被发现造假之后,受到的处罚也较少,不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生存。在银行方面,有的银行机构受手续费和赚取利差的诱惑办理超过自身能力的银行承兑汇票,一旦到期无款垫付,就借故拖延或无理拒付,造成到期承付率下降,银行承兑汇票无条件到期付款的信用基础受到质疑。即使是银行之间也存在信用差异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的票据都可以被贴现或转贴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2.缺乏全国统一、完善的商业票据市场。首先,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登记、托管、交易平台,票据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票据中心,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

其次,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问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票据交易的操作流程、业务制度白成体系,人为的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从交易品种上看,在西方发达国家,票据市场工具和产品种类繁多,而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业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占95%,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只占不足5%,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银行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交易主体上看,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票据交易,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由于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也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4.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票据制度不健全。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据票据市场稳健发展的条件,我国现有的票据法律制度僵化死板,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我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这表明,融资性票据商业本票,在我国目前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使得长期以来,商业票据只能作为一种支付结算手段和信用工具,其作为融资工具的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从而限制了中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我国没有相应较为详细的操作规定、防范手段和票据责任的规定,导致票据制度被滥用,而且又无人负责。

如虽然规定票据的开出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但没有规定对贸易背景的审查义务,所以导致上述有关贸易背景的规定有名无实;又如对票据质押没有规定相关的办理程序,只靠相关银行规定相应的内部工作制度,但它们的效力如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些规章甚至与票据法本身相互冲突。

5.交易方式落后,票据欺诈风险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票据业务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采用实物交割柜台交易。

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到贴现、转贴现,仍采用手工操作,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很低,票据交易范围有限,交易信息不畅、不集中、不透明,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统一控制票据风险的手段,使票据市场不能摆脱实物票据制约,难以形成统一的登记保管和交易清算体系,为个别商业银行故意压票、退票提供了机会,也为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创造了机会。

6.利率機制僵化。合理有效的票据市场利率机制,有利于票据市场的流通,提高票据的收益性。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同业拆借利率的限制,但票据市场利率仍受中央银行管制。1998年12月,虽将贴现利率改为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加点生成,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贴现利率被管制的性质。

7.缺乏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我国目前尚没有很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即使是现有的信用评级公司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投资者只能自己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评价,风险评价成本的存在阻碍了投资者进入票据市场的步伐。

由于缺乏能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公认的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对票据进行评级,配套的社会信用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规范管理制度尚未出台,企业的信用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参照系,致使商业票据的广泛可按受性大打折扣。

三、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建议

第一,建立票据信用信息系统,强化信用约束,为票据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票据违规行为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借此规范票据行为,维护诚信的社会环境。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票据违规信息统计功能、多渠道的信息查询功能以及灵活的信息输出和报表管理功能等等。建议由人行牵头,金融机构和信誉良好的企业参加,建立金融机构之问的定期通报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定期公布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加大信用环境治理的力度和公开性,确保信用信息的公开、公正和透明。

对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有不良票据行为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合力制裁。同时,对随意延压、无理拒付行为的承兑银行,要进行公丌曝光,并依法给予处罚,直至暂停或取消其承兑资格。

由于目前我同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规模小而松散、业务范围不统一、人员素质不高等缺陷,所以有必要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票据信用评级机构。建议先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组建全国性的票据评级机构,当评测机制走上正轨后,再将原有的依附于银行的票据评级机构脱离银行体系,独立为中立的市场中介机构。

第二,加快跨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设,推进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的形成。为了解决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现有的弊端,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行为,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作出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决策。该系统定位于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等相关的业务处理服务功能,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及商业汇票公丌报价功能的业务处理平台。该系统建成后,将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

基于我国票据市场的现实状况,建议在上海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短期目标为: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为平台,实现商业汇票签发、托管、查询、鉴证、交易、结算等业务功能的电子化处理,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商业汇票市场。长期目标应当是:建成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为支撑,丰富的票据产品为内容,具备有效实现社会短期资金合理配置,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发现和生成短期资金价格等多种功能,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没。

第三,丰富交易品种,扩大市场主体。一是大力推广商业承兑汇票,改变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一枝独秀的局面,鼓励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融资。

二是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商业票据业务新品种,如开展票据贴现买方付息、企业贴现回购、商业汇票保证、贷款协议回购等业务。

三是有序发展融资性票据,分阶段逐步放开,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培育和拓展规范、高效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四是放宽市场准人,允许私营企业和民问票据进入市场,积极扶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丌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第四,逐步完善利率机制。根据目前实际,建议逐步放宽利率浮动范围,推进差别利率,增加利率弹性,在票据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放开票据转让利率、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管制,以市场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由供需双方自主人市、自动议价、自愿成交。

4.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 篇四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 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模仿Ball and 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10%现象是指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使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及格线要求的10%。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环境有关,即;中国证监会起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方可申请配股。有学者发现,这一制度出台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朝10%的区间集中,且略大于10%的比率显著高于往年。10%现象的提出,不仅对实践具有较好解释力,也可用以预测上市公司的未来行为:那些距离配股及格线不远的上市公司;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10%;以达到配股的目的`。该研究的政策性意义也很明显中国证监会接受了学者有关10%的研究成果,逐步降低配股的门槛要求(如最低6%);甚至基本取消这一要求(增发新股)。

10%现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理论与方法背后的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目标就是对现象提出合理、有效的解释,而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又与相应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如果不关注现象背后的制度与制度环境,解释就难以做到充分、有效。就笔者对已有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观察,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制度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验证有效市场假设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因为,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研究必须以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为理论前提。否则,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上,即使发现会计盈余与股价报酬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也不能就据此认为会计盈余数据被市场有效利用了。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现象表明,单纯从方法上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忽视相应的制度环境,其结论将是令人怀疑、甚至是误导的。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包括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资本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来自国有资本;资本市场规模与容量有限,交易方式单一;资本没有其他盈利渠道,无路可退;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机构投资者;它们在资本市场上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或承担极小的法律责任;这更助长其非理性行为或操纵市场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或者,不讨论上述特殊的制度环境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可能影响;而直接采用诸如事项法、随机游走、公开信息等公式来检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其结论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一些案例可为上述猜测提供部分支持,比如, 5月 19日所出现的‘5.19”行情;记安科技初的股价过百元游戏;初中科创业事件;红光实业、郑州百文等虚假上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有多大,是否足以损害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尚缺乏有效的研究。另外,在近乎于零的法律责任下;一些上市公司配合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包括不乏利用虚假的会计盈利消息。这种会计盈利信息与超额市场回报之间的关联性,究竟是“功能锁定”,还是‘沛场有效”,仍需要严谨、科学的研究。

关于资本结构问题从MM定理产生之日起,资本结构的研究就一直是热点话题之一;并形成了多个理论假说;如信号传递、融资优序等等。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成熟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融资方式;有效的市场监督与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必须谨慎地选择融资方式。但是我国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能自由选择融资方式;且融资制度的成本与不确定性都很高。这样,资本结构的选择本身失去其信号传递的功能,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金融机构,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代理问题,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能力不强;除少数上市公司效益好、内源融资能力强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效益相对较差;缺乏内源融资的能力。未来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应当充分关注这种制度背景的差异,提出真正属于我国制度环境的资本结构理论。

关于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作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契约成本”理论,激发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就是在代理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很多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中,都能发现代理理论的痕迹。在我国,代理成本显然也是适用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将显著是不同于美国。比如,基于契约成本理论所形成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的“政治成本”假设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动机降低利润。在我国;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得到各种政策扶持,前一段政府主导性的企业合并和”500强”情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假设,将是不确当的。又如,西方的代理理论主要关注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都有一个同名的、国有控股母公司,这样,在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现象,讨论诸如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就必需要关注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 6 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 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5.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篇五

教育司赴江苏调查组

近二三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向结构、层次改革的深化,以及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的需要,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地位不断提高。农业战线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这是中央领导同志所反复强调的。

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湖南农业后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农民群众渴望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而农业科技服务同这种需求有大矛盾时,指出:“必须上下结合,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尽快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农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量急需的初、中级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之后的几年,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每年都有重要的讲话和指示,特别是1997年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切实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里指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当然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在内。可见农业(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之重要。

江苏省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进行农村全面教育体系改革的试点,取得丰富的经验。为了及时了解农村、农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指导教育司的工作,我们在江苏省进行了为期12天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江苏农业经济和农业(村)教育的若干新动向

1.农业的干部教育、农广校教育、绿证培训及农业职业高中受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地方舍得向这些教育投入

以淮阴市洪泽县为例,1997年县委决定借助农干校、农广校、农函大及与高校联办的中专班3年内使所有的村书记和干部均达中专水平,其中50%要达到大专水平。经过调查了解,这个县之所以对农业干部教育如此重视,主要是:(1)基层班子建设的需要;(2)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乡镇企业)的需要;(3)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淡水养殖业对人才的需要;

(4)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需要。尽管这个县经济状况还是“吃饭财政”,但是县里仍然每年拿出相当数量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据了解,1997年6月在海安召开省职教工作会议后,江苏省教委对职教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职教,省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主管部门和地方均按100%和50%匹配。江苏省的绿证教育虽然仍在试点阶段,但调查组所考察的洪泽县、常熟市和昆山市,县里对绿证培训均极其重视。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县、乡两级干部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人多地少(人均只有六至八分地)耕地资源十分珍贵,因此只能发包给有技术、能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绿证持有者来种。”受训对象主要是种养大户和村干部,严格按照绿证要求进行集中和分散培训。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培养“永久牌”农村人才,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

2.江苏(尤其苏南)农业现代化对村干部、种养大户以及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要求大大提高

江苏省已提前完成“农村扫盲”和“普九”两大任务,并提出在本世纪末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要达到70%。目前农业劳力的平均受教育数全省为7.4年,苏南早已达到7.8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干部、种养大户和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以地处苏中地区南部的海安县为例。该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可由以下5 个指标清楚地得到反映:(1)产棉乡基本实现“双膜化”;(2)小麦(半)精量播种率达70%;(3)麦、稻、棉全部实行“无草害工程”;(4)粮棉油综合种子统供率88%;(5)小麦、玉米和水稻亩产水平分别达300、400和550公斤。该县农业系统近年来下大力气培训农技人员。目前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人员269人中,60%的已有大专以上学历。苏南的苏州地区,种植大户一般承包150至200亩田,由于单产水平不同,年纯收入在7000元至7万元不等。总的看虽均比在乡镇企业收入高而稳定,但差异亦很大。因此种植大户均特别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县、乡也有明确的要求,只有有技术、受过绿证培训的农民才有资格当承包种田大户。

3.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的概况,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997年8月,在连云港农业产业化会议后,全省筹建100个大型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团,其中30个由省政府直接抓。包括现已具相当规模的连云港如意集团,徐州维维集团,徐州大地集团,镇江龙山集团等。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外资合作项目近年迅速增加,全省现已达800 家,协议利用外资8亿美元。其中大量的是农副产品加工、出口,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总的趋势看,由于原料基地的优势,目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人均耕地相对多的苏北地区优于苏中,苏中又优于苏南。加上苏南地区由于多年来的乡企(“苏南模式”)同农业无甚关系,因而目前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面临重重困难。大体上,江苏的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海安为例,该县养禽业久已闻名全国,即在1982年前后已有“百万雄鸡下江南”之举,现年出栏肉鸡已达4000万只,是当年的20多倍。尽管已经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农民收入方面),但是从良种、饲料、屠宰加工、流通、技术服务方面,至今仍处于“遍地开花”局面,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集团。又如高邮市的双黄咸鸭蛋全国闻名,又有高邮湖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至今亦未形成“成气候”的养鸭产业集团。正如省农业厅在调查盐城、南通市的报告中所说,“农业产业化尚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刚刚迈出建原料基地的第一步,对如何向开拓市场、促进流通以及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更深层次的发展,还缺乏整体思考。”另一个动向是由于1997年江苏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放慢,各地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里要求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民人均收入1997年分别增加500、400和300元,但实际仅实现增200元左右,特别对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以上的苏南地区,面临乡镇企业不景气,更急需在农业产业化上寻找出路。海安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提出,到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新增部分40%以上要来自农业产业化。反映出地方对农业产业化的企盼。

4.江苏省农村职业教育“1122工程”对农业中专的严重挑战及其提供的机遇

所谓“1122工程”,就是到2000年江苏省要建设100 所重点职业中学,其标准是每所职中要有1万平方米的建筑,2000名在校生,年办学经费达到200万元。在这100所重点职业中学和现有的一批职中当中,相当数量的有农业教育。

江苏省的农业中专在经历了1983年单独招生、1993年扩大招生规模和调整结构,以及1997年改革分配制度,培养人才适应多规模三个重大转折,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硬件”建设方面普通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省农业厅这种部门直接领导的体制日益显露出缺乏地区(方)行为推进和市场行为推进的缺陷。加上农业中专尚未同教委系统领导的农村教育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以致目前遇到来自农村职业中学的严重挑战。这次调查中我们十分震惊地发现,江苏省农业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发展势头,“硬件”条件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所考察的3所列为国家级重点农业职业中学的学校当中,海安农业工程职教中心有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1500多名在校生,拥有140 台微机的两个计算机实验室,有设备良好的钳、焊、车工和电器实验室。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价值已达500万元,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又如海安双楼职高,除已有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外,正在投资400万元建实习大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常熟市农副职教中心的实验楼内,物理、生化实验室,微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电工电子数控机床模拟、财会模拟、制图等实习室俱全,还投入巨资建立了花卉盆景暖棚,蔬菜无土栽培大棚,特种养殖大棚,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特别是农业职高的实习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设置、招生方式的灵活性令人注目。如海安要求农业工程职中的实习场内,建有按养鸡大户(5000只)、养猪大户(50头基础母猪)、种田大户(50亩)和蔬菜大户规模设计相应的集约化鸡场、猪场、小农场和大棚,甚至还建有“中等富裕程度”农户的示范设计建筑,这就有利于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村镇建设培养直接对口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用于食物的开支比例必然降低。江苏省有关部门提出,今后农民开支中的恩格尔系数要下降到40%(降低20个百分点),而用于教育的支出要上升到占20%(1993年苏南农村尚仅7.3%)。这就为农民向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江苏中等职业(包括农职)教育势头强劲,主要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96年江苏省人均国民产值已达1020美元,苏南已达到3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数1 倍多)以及经济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层次提高所致。原计划全省到本世纪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60%(1991年为39%),但1996年实际已突破61.5%(其中象张家港市已达89%)。在“高中阶段”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只占41%,多数是职业教育毕业生(59%)。

5.江苏省一些基层农技站和乡镇企业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令人忧虑的现状

由于各种(不仅是农业)高层次人才通向农村的道路尚未完全打通,造成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甚至苏南,仍有不少乡企缺乏人才。据统计,全省乡镇企业已拥有670万职工,产值已占到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二。然而乡企职工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仍只有2.6%,高中毕业的也只有19%。当前,教育部门正在通过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办大学、县(市)办分校,调动省、地两个积极性的方式予以解决。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技推广系统乡镇“三站”(或五站)的定员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三定”后“三站”省给编制平均每个乡是6.5人,但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增人不增事业费,减人不减事业费”的政策,导致不少地方拒收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在“三站”中55岁以上人员已占到五分之一,实际到位的编制也仅2.5人。以淮安县为例,1996年分配到县农口31 个大学毕业生,到1997年只有8人落实了工作,其余的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费。据了解,江苏省财政厅计划今年起采取大中专毕业生下基层(农村)带事业费额度的措施,可望改善这方面的状况。

6.人才对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作用几例

位于连云港市的如意集团,是以出口创汇导向和以蔬菜及其加工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1996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拥有生产基地25万亩,带动着邻近6省的20万农户。这个集团很重视人才的作用,全公司正式职工400人中大中专毕业生占70%。集团总经理本人是南京农大88届毕业生。集团常年同南京农大、原江苏农学院合作办培训班、培训基地,每年为此要付出400万元经费。如意集团还充分发挥基层(县、乡)农技站的作用,不仅使其起到技术推广作用,而且作为同农民签订二级供需合同的组成者(集团再向推广站签合同),从而确保向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确保了原料资源。作为该集团的核心部门的贸易部,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在90年代初创业阶段,全部15人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从外经、外贸、外语到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如张家港市中外合资产销乳品的梁丰集团,带动着该市2000头奶牛的饲养户,产品销售大城市及出口。这个集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开创之初出巨资从上海引进4 个科技及营销方面的高级人才(每人花25万元),目前分别担任技术副厂长及销售副厂长等要职。该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认为,象苏南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只能是高档次、高附加值、优质化的农产品,特别是外向型的。而要发展这类产业,关键是要有高层次的人才。

二、对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1.面临农业(村)职业高中强有力的竞争,农业中专如何在前几年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在更加扩大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寻找自己发展的新动力和长久性源泉?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经济活动按区域(“块”)、而不是按行业(“条”)来组织。作为“条条”管辖的农业中专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但对于这一点,一些学校的反应还不够敏感。以苏州农校为例,这所由省农林厅领导的全国重点农业中专具有百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在专业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却相当薄弱,今后必定要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已对全

省农业(村)经济发展制定了到2010年的中期规划。明确提出“一大(规模)三高(科技含量、新技术覆盖率、市场占有份额)”,以及“苏北奔小康,苏中、苏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农业中专要着力研究所在区域农业(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努力投入进去,高质量地为之服务,才有可能在同农村职业学校的平等竞争中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以苏北为例,可抓住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新增长的5个关键点,在参与、支持和指导中低产田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走乡镇企业(不同于“苏南模式”的)新路子、发展农产品流通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扩大农业(村)教育的层面,即不但要培养专业人才,还要支持所在区域培养“三证”农民(有“普九”毕业、职业技能及创业能力3个证书)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面向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基地,扩大农业中专的功能(增加成人和继续教育内容)以及在文化方面服务于农村社区。

2.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宏伟规划时把人才的作用和人才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前面已经提到,在江苏这样人多地少,具有外向型和上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的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决不能主要搞“大路货”,与其它地区产业趋同。而要做到“一大三高”,最根本的条件是人才。但就我们这次调查中所见,不少地方领导部门对此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一些地方尽管制定了宏伟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但对如何寻找突破口却心中无数。原因之一是没有考虑发展新兴产业的带头人或企业家到哪里去找,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问题。以海安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为例,全文近万字,提出要建立7个主导及支柱产业的设想,但对于人才培养却只字未提,只是提了一下培训。再如盐城地区(市)的农业产业化规划,也未给人才培养以充分重视,仅在6 项配套措施中提及要“加强科技开发”。

3.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我们农业大学本科、研究生及大专能否适应这方面的需求?

在谈到农业院校应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时,苏南地区某镇长提出,他们当前最需要5种人才:(1)农业公司和乡镇企业的经理、总经理人才,要经营、管理两方面都行的决策者,他称之为农村的“第三代领导人”;(2)能驾驭市场的营销人才;(3)有实践本事的管理人才,可担任农业产(企)业的中层骨干;(4)掌握熟练技能的技术人员,对新产品、新品种开发的适应性强;(5)能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如海安县中洋集团为了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河豚)并加工(提河豚毒素),一次就要进60名中专毕业生;镇江龙山集团鉴于中专生不够需要,自己出钱同省外的院校联办培养中专。农产品加工人才缺乏,是各地的普遍反映,主要原因是外系统(如轻工)培养的人才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专业结构不合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方式、规格不大符合要求。扬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的负责人再三对调查组强调,农科大、中专生要想适应产业化的要求,必须是培养模式复合型、所学专业综合化、实践教学大比重;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创业精神的培养。张家港市的农业领导对近年来可供发展农业产业的新颖的重大农业成果及掌握成果的发明人均很少,表示极大的失望,认为这是本地农业产业化难以真正大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各地的反映,调查组认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需要7类人才:掌握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的人才; 善于对科研成果(包括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人才;能灵敏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的人才;善于资金和金融运作人才;懂得作经济(包括股份制)的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产业化相关方面的人才。显然,目前的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

4.在教委系统握有“农村教育统筹”及“教育附加”两项充裕经费资源情况下,农业教育行政部门(农业系统厅、局)如何在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中站稳脚根和牢牢把握主动权?

省(市、区)农业厅所属的农业中专历来是主要为技术推广系统输送专业人才的。前些

6.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若干思考 篇六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的时期,国家财政活动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举足轻重。国家的财政活动应以引导经济体制顺利转型,促进经济良好发展为目标,逐步的做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到现在为止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已发生重大的适应性改革基本上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政府干预而建立的,是政策性的转变,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活动,以及对经济有巨大影响的财政支出结构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与症结有待优化与改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职能越位,主要是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喜爱本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

(1)经济建设非所占比重超过市场经济国家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在竞争性领

域的过度介入,违背了公共财政的原则。2000-2002年财政拨付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856.4亿元、991.56亿元和968.38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5.45%、5.25%和

4.39%。有些企业本应有市场挖潜改造资金,流动资金等由公共财政负担,造成了财政支出的“越位”。

(2)各种价格补贴仍然存在。2000-2002年分别为1042.28亿元、74151亿元、654.10

亿元,分别占同期财政支出的6.56%、3.92%和2.92%。

(3)各项事业费庞杂。一些学会、协会由于种种原因也排了资金,这种状况不仅使本来

就短缺的财政资金更加紧张,使财政工作更为波动,而且导致财政对国家应以保证的支出难以实施更加有效的保证。

第二、财政职能的缺位与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扭曲,在重要的产业如农业、第三产业的财政支出明显不足。首先在农业

方面,虽然近几年国家十分重视对“三农”的投资,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支出达4381亿元增长23%。但许多地方政府单纯为了政绩和经济增长,一再重工业而轻农业。同时支农手段单调,投资结构不合理这是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同样的状况也发生在第三产业,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依然低于40%,落后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国家约为15-20个百分点。为了谋求政绩地方经济支出费用偏重于高耗能、低技术、低门槛的产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

7.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七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教育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基础性、先导性实力所在。在教育软实力中,高校文化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主体性、主导性实力所在。“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因此,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又是增强教育实力和创新高校优势的重要措施;既是高校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基石,又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既是促进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增强软实力、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高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稳定性、持续性、继承性,是办好高校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是高校发展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最核心的竞争力。高校文化从形态上来讲,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高校文化在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方向性原则。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杂音”,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高校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自己的言行,知耻而明辱。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弘扬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整体性原则。高校要从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科学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由于历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在文化建设上应有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就没有内涵,就失去了与众不同的美。高校文化建设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打上自身的烙印,反映学校群体成员的共同信念和行为方式。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完善和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文化的形成非朝夕之功,因此每所大学都孕育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形式,高校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高校文化的独特个性,往往代表着高校的品牌价值”。

发展性原则。高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高校文化应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吸取先进的文化精华,内化、生成学校特定的文化内容,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高校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 着力加强以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为重点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文环境文化的感染力

要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强化全校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严肃地使用学校形象标识的意识。要建设人文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既要和当地的城市建筑风格相协调,又要保持校园内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在校园建设与总体规划上,既要突出“现代、人文、开放、生态”的特点,又要折射高校特质和学校历史传统,培养师生的爱校情怀。

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积极开展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等文化设施和校内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各种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建设校史陈列馆,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鼓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成为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的教育基地。要注重宣传文化和教育载体建设,重视学校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体的管理与建设。

2. 着力加强以程序科学、管理规范为要求的制度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制度文化的规范力

不断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规章体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专家治教为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效能督察制度以及各种协调例会制度等一系列领导与管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作中的教育、监督、评价、奖罚等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依法、民主、科学领导与管理水平。

不断拓宽民主渠道,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提高民主办学水平。加强教代会和工会建设,坚持校务、院务公开制度,公开事关师生员工民主权利、切身利益。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专家教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管理,特别是在教学和学术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支持他们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3. 着力加强以开拓创新、文明和谐为要求的行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高校教育行为文化的竞争力

进一步创新办学、教学与学生管理的行为模式,狠抓教育特色建设,增强教育教学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丰富和扩大办学特色,特别是以教学改革和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以及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增强广大教师的工作自觉性。注重教师的仪表、服饰等外部形象文化,要着装得体、语言文明、举止稳重、姿态端庄。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文化,大力宣传和表彰潜心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营造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和谐校园文化的渗透力。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调整学校文化活动布局,重点抓好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要办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等大型学生文体活动,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时事论坛和各类学术报告会,努力营造主题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

4. 着力加强以求真务实、开放包容为要求的精神文化建设,切实增强精神文化的凝聚力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思路和办学方略,增强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思路的指导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不仅是一个学校重要的办学标志,而且是重要的办学动力。这种动力规范着、指导着办学行为。要传承优良的校风,践行学校的校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

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和形象状态的最直接表现。教风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要在高校中大力弘扬以“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不怕奉献”创业精神的基础上,引导高校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以创新学习、终身学习为目标,引领教风与学风建设,培育爱学、勤学、精学、终身学习之风。特别要引导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创新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摘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杂音”,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软实力。高校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方面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高硕.提升高校软实力的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0).

8.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篇八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视,不断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在该背景下,公路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公路被投入建设和使用中,有效的环节了我国较大的交通压力,同时还有效的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公路经济管理的现状

1.缺乏经济管理

由于施工单位领导和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够强烈,导致公路经济的管理工作无法落实,他们认为只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施工项目,就无后顾之忧,但是项目资金的使用是需要按照严格的制度和工程预算进行划拨的,无论项目经费出现超支或者节省情况,都和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没有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导致管理工作的疏忽。

2.公路预算和投资计划无法同步开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资金的筹集渠道十分多,导致增补项目虽得到传达,预算也得到批复,但是资金却无法到位,导致工程延期,费用增加。另外,有些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公路建设周期,实际了“三边工程”,即同时开展施工任务、项目设计以及预算编制工作。施工单位无法对公路整体工程的投资进行掌控,预算工作受到阻碍,只能将竣工决算作为预算,经费的使用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不仅对公路经济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还降低了工程费用的监督力度。

3.工程成本无法得到核算

按照相关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对独立的工程作出运算,并认真核算其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施工单位并没有按照要求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导致核算资料失真,工程预算和工程进度的实际情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出现了不合理的费用分摊,甚至有些施工单位乱列工程成本,导致开支范围不断增大,严重违反了财经法律。

二、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交通管理部門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输市场,逐渐向规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需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一部分,建立交通运输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保障人们的出行需要

在公路的经济管理中需要体现其捍卫性,要高度维护人们的出行利益。公路具备公益性、网络性等属性,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适度超前性。这些都是公路的自然属性,与其管理模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3.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我国公路资产在国有资产的理论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国家出资建设的公路,拥有公路的所有权,第二,从国外引进投资时,在相关合同中要保留公路的所有权。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我国,无论公路的投资者是谁,无论使用哪种管理模式,其所有权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所以,我国政府要对公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保证公路在实施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发挥其良好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公路经济管理工作

1.加强预算成本及实际成本的管理

公路的预算成本是施工单位对工程进度进行统计;办理结算款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包括工程的铲平价格,科学的编制预算成本对公路经济的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对公路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有效的对公路项目进行监管。

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材料出、入库严格的进行控制,对于消耗量大的材料,杜绝乱领,防止施工材料的浪费;施工企业在选材和采购机械设备时,应该严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考虑怎样节约成本,凡事应该以质量和安全为重。在采购前,应该仔细的做一份采购方案,杜绝超额采购,因为公路工程的实施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一定要选好材料,以免误工。在选材方面,应该选有质保的厂家,还有能够循环使用的材料,从源头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当工程材料进入到施工场地时,企业应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看管,对每天材料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变质、老化的材料,需要认真的检查,及时作出修理。不随便乱丢乱放,杜绝自私滥用的现象。

2.完善定期盘点制度

对工程资金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账、卡相符。财务人员需要深入现场,对资产的情况、存放地点、运行情况进行准确的了解;生产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的处理、卡片等级等知识。实施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定期核对账目,绘制资产盘点表,对违规调拨,有帐无物、多重入账等违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制,在盘点统计后,要进行账务核实,分类列出清单,清单内容包括物品的数量、单价等,针对数量多且分散的物品,需要按照物品名称进行统计,统计数据要准确,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彭春莉:浅谈我国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2]袁长伟 吴群琪:基于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评价研究[J].公路,2009(10).

[3]景 丽:高速公路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上一篇:兽医实验室的职能下一篇:拍卖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