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中的以学为本(2篇)
1.生本教育中的以学为本 篇一
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时间的统筹安排。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刚开始,我就教学生作“日”学习计划和“科”学习计划,要求目标不可“过高”或“过低”,要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要科学安排,文理交替、脑体交错、早晚侧重记忆内容,内容相近的学科不做集中安排等,并注意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操作。
2.“以学为中心”听听声音课堂实录 篇二
一、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1.用同样的力度敲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其中一个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
二、教学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声音”活动。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了解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科学词汇:音叉、音调、振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让学生学会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并能对声音的
高低、强弱给听到得声音进行分类。科学方法:观察比较、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核心价值观:世界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
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行分类。
课件、大小不同的音叉、长短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音叉(大小各六组)敲击不同音叉和铁钉时,一定要认真倾听。
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倾听周围的声音→听音叉的声音→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让学生做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说说你猜的根据是什么?——揭露课题《听听声音》
游戏规则是: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请另一组同学猜他是谁?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
二、倾听周围的声音(以学为中心,听听声音)
(一)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倾听老师课件中的声音(摩托车启动声、门铃声、公鸡叫声、飞机飞过的声音、小鸟叫声、鹅的叫声、风声、雨声、雷声海啸声等),让学生说出听到哪些声音?是由哪些物体发出来的?
(三)把听到的声音分类: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的?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
(四)在自然界、在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一)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二)实验:敲打音叉听声音,并记录你所听到的声音。
1.用同样的力度敲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其中一个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尝试用高、低、强、弱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类、描述和记录。(实验中学生们听辨声音的高低,主动探究原因)
(三)应用并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铁钉进行上面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铁钉的实验可以在音叉的基础上进行。)
小结: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四、拓展
“猜猜我在哪里”,游戏规则: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在哪里”,请另一组同学猜出他的位置?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
小结:通过这个小游戏让我们知道了,声音不仅有高、低、强、弱的不同,还有方向。
延伸:声音还有什么秘密?我们将继续探究它。
板书:
1、听听声音 倾听声音
感受声音:自然界的声音 乐音
人制造的声音
噪音
声音的特点:高、低、强、弱
弹性作业:
1、收集声音的资料
【生本教育中的以学为本】推荐阅读:
生本教育中的双赢11-06
生本教育月心得07-23
生本教育读后有感11-28
生本教育优秀论文08-08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0-19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11-01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9-20
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体会12-07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12-16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