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2024-07-05

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精选14篇)

1.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篇一

一、 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3、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作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有了朗读的冲动。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除了要求学生都有要放声朗读之外,教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可谓有创意。

3、进行积累大赛,读完一课后,让学生说说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或片段,看谁积累得又多又好,并能用自己的朗读形式背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朗读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2.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篇二

有人指出, 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就是好读。这有一定道理。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课堂上,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 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读, 并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是关键句段, 要边读边思边议, 以读促悟, 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读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我们只要听听学生读得怎么样, 就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感悟到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了。因此我们要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 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 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 一开始, 师生交流。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 我们一起来看看, 画了什么?可以和同桌交流 (通过投影把七幅恐龙图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一下, 课堂非常热闹, 你一句, 我一句, 大家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恐龙的了解与同桌交流。我在学生间走动, 听到了许多让我都很惊讶的谈话, 有的同学对恐龙的知识比我查到的还多。当时, 我的心里真的感到了万分的惊叹, 学生真不可小看, 他们的课外知识比我的可丰富多了。学生在自由讨论, 自由想象, 自由发言的氛围中, 无拘无束, 非常高兴。接着我顺势插上话题, 有一位大朋友, 他看了这七幅图, 想告诉我们这七幅图的内容, 他就写了一篇文章, 你们想知道吗?学生非常高兴, 课堂上洋溢着活跃的气氛。我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着学生在对恐龙知识的追求下, 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自由地展开朗读, 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

二、读悟结合, 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 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的祖先有“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古训,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瞎弄里摸索, 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阅读时, 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 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 爱作者之爱, 恨作者之恨, 入境又入情, 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 这种情感共鸣, 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 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因此要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必须以理解为基础, 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 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然后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有些文章, 如童话、散文、寓言等, 文中含有很深刻的句子, 它们对理解文章、把握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 年复一年, 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 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 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 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 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一句中的“担子”有着双重含义, 不仅仅是指母亲肩上那100多斤的东西, 还隐含着母亲瘦弱的肩膀上所挑起的生活担子 (操持家务、孝敬爷爷奶奶、下田干活、挣孩子们的生活费用等等) , 母亲是那样的辛劳, 但她只是轻轻一句:“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此时此刻, 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的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更是情感的载体。从朴实的话语中, 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平凡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这些含义在文中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 教师只有挖掘课文, 把文本的情感点化出来, 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与学生一起感受蕴涵在课文中的感情, 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展示在语文课堂中,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体验带来的愉悦, 才能真正入情入境地读好。

三、多样朗读, 有法可依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 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 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更值得一提的是, 多媒体进入课堂后, 可以利用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让学生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

3.朗读指导有效方法简谈 篇三

一、注重朗读训练,明确“读”的目的

学生的朗读能力差,是教师没有做到位。我们可曾反思过,在平常的教学中可曾坚持过朗读训练,可曾以过多的分析、讲解代替了朗读。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让学生正确的读课文,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出读的样子,匆匆收场。在初步理解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从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哨的形式、没有实效的小组合作让位给读。

同时,每次读前一定要有目的和要求,“为什么而读?”使学生读有所指,带着问题去读,才会引发思考,才能以读促讲。通常初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解决生僻的字词问题;而再读才是读通顺,了解所读内容的意思,而后的读才会让学生品词析句,读出感情。

二、激发兴趣,面向全体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所以,有些同学对朗读失去了兴趣,课上不积极参与朗读,课后更是不思读。我认为以下做法很有效果:

1. 多给朗读以情境。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他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才能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介绍时才能吸引外宾。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我在讲《小猴脸红了》这一篇剧本式课文时,先让同学们熟悉课文,读通对话,然后分组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虽然用了两节课,但同学们表达地特别好,热情极高,下课时主动去练习,都不用我去督促,而且还自己准备了头饰。

2. 多给方式以翻新。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会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学生去读。如,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男女生对读、对话朗读、竞赛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形式,增强趣味性。

3. 多给“丑小鸭”以机会。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机会,这样“丑小鸭”才有可能变成“白天鹅”。

4. 多给评价以鼓励。对读得不太好、胆小、怯场等这一类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对于朗读上没有信心的同学,评价一定以肯定为主,注意技巧。一位老师抽一名学生朗读时,他读得不太好,这位老师说本打算给他打90分,但要在某些地方注意一下,将会更好。老师鼓励他再读一次,第二次朗读效果比第一次明显要好很多。

三、用情范读,感染学生

4.小学生朗读指导 篇四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学生把书读起来了,琅琅书声已回响在美丽的校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指导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影响了读书活动的实效性。阅读课上应该重视朗读,真正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朗读指导的要求、过程、形式和功效诸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以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应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悉心体察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导”:“导”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情感的熏陶;“导”想象力的发挥,预感能力的培养;“导”心灵的沟通,喜怒哀乐情弦的共振。

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正达到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朗读主题式教材编写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积累的相关要求,确定主题式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及内容。2.朗读诵读积累目标定位的研究。

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诵读积累的具体目标。3.诵读积累方法指导的研究。4.诵读积累的策略研究。5.诵读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出诵读策略的基础上,建构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之处:

1.主题式诵读的构想。本课题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教育的优良传统,主题式地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吸纳国学经典的精髓,开发切合学校实际并相机融入学校阅读特色文化的校本课程,打破了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

2.尊重学生主体。本课题的名称与研究内容鲜明地立足在学生诵读方法的习得和国学积淀上,指向明确,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国学经典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系统性、操作性强。课改以来,本课题是由主题目标、内容、教材、学习、教学、学习者、教学者、媒体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的组织系统,各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同时本课题观点新颖,表述简约,目标简明,操作简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课堂实践,通过反思、验证、探索出更有效的成果,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手段及途径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 “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

(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朗朗诵读声

2、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做好读书笔记。

(2)为了确保诵读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实验组长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检查督促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检查了解诵读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实验组成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3、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开列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

①天天背一首古诗: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②每周抄一首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每月下旬同年级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可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期末进行总展示。并为设计一张评价一张表,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以次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5、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的愿望,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拟定通过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组首先组织该组成员积极搜集相关资料,认证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具体的实验计划,然后通过调研、交流访谈、互动研讨、积极实验等活动,不断深入实践、反思、总结,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从而探索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成立课题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阶段(2014年7月—2015年7月)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激起学生朗读兴趣;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拓展活动,通过开展朗读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

5.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篇五

1、指导朗读感悟第一段:

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一段的结构相同,老师可以着重指导理解感悟第一段,第二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演演。

⑴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重点帮助理解: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让学生体会到小鸭缺乏自信,想要妈妈陪它去游泳。因为小鸭不知道妈妈是否愿意陪自己去,因此读小鸭的话要用商量的口气。

⑵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同桌分角色互读。

⑶教师启发想象:小鸭刚下水时心里怎么想?开始游泳遇到什么困难?它学会游泳后心情怎样?它会怎么说?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教学时,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各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或说、或读、或演。

3、朗读、背诵:

⑴本文主要是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符合不同角色的语气。

小鸭、小鹰的话要读出恳求、商量的语气;鸭妈妈没带小鸭去游泳,鹰妈妈没带小鹰去飞翔,不是不爱它们的孩子,不关心它们的孩子,而是了解到周围的环境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危险,于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所以读妈妈说的话时,要强调自己去,并指导读出亲切、和蔼、鼓励的语气。

⑵在朗读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6.浅谈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与评价 篇六

向能春(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朗读的要求就是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这里说到的四种形式,即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和朗读比赛。学生朗读的好与差、正确与否,通过评价使学生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总的要求。评价的方式可采取来时评、学生评、老师和学生互评。在评价的全过程中,老师自始至终听取学生评价情况,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的评价思维更开阔,评价的语言更丰富,评价更富有灵性。

关键词:朗读 指导 评价

小学语文课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语文教育专家汪广仁说:“文章乃是有情物,朗读吟诵方知宗。”不管是课程改革前,还是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对小学生的朗读仍然有这个要求,否则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意义。

一、朗读

一篇课文让学生第一次接触、第一次朗读,首先应该读正确,这是初读课文时最起码要求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句子不重复。通过初读感知文章,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脑、心、眼、口统一,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读每一篇课文时能字字圆滑、句句明亮、前后连贯。有了这个基础,再要求学生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加强训练,就能把课文读得顺口流利。通过细读,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节奏韵味。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语气、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

二、朗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形式较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体朗读。这种调动全员的朗读形式,能让每位学生参与进去,做到人人都张口泛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音调一致、读得上口、书声朗朗,但要防止随心所欲混着读过去的现象出现。

二是分组朗读。分组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里参加朗读,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是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形式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能把孩子那种童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课堂更加活跃、更有生气。同时,使孩子能得到较好的语感锻炼,让孩子在这种场合提高朗读能力,尽情表现自我。

四是朗读比赛。朗读比赛对孩子的激励大、影响力强,孩子能把最佳状态包括心态、形台表现出来,以最好的语调、语气、感情朗读。孩子在此时的表现是十分努力、十分积极向上的,大有非我莫属之势。

三、朗读评价

《语文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时候,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该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也就是说,课堂上的朗读,要评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语音是否正确、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否处理得当,能否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觉良好的状态。依这些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最终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个总的要求。

评价的方式,可采取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和学生互评。

老师评。在一堂课中,老师评贯穿朗读过程的始终。但最主要的评价表现在老师的评价语言要有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功能,给学生一个提醒、督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开口朗读,不受拘束。例如。学生朗读《要下雨了》一课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小朋友读得很好,没丢字,没添字,也没有读错字,而且声音比较洪亮,读得真好,真棒!”又如,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学生将“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的“低”字读成 “di”第四声,老师评价说:“他在读‘燕子、燕子’时读得清晰带有很深厚的感情色彩,表象了他对燕子的十分喜爱,但是有一点应注意的,飞得那么低的‘低’字不能读成‘di’,以后要注意,总的还是读得好,比以前大有进步,大家鼓掌!”

学生评。学生的评价要作为朗读评价的主体。例如,一个学生朗读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有的学生评价:“他读得清楚,读得洪亮。”也有的学生评价:“把小壁虎借尾巴的信心读出来了。”还有的学生评价:“‘爬呀爬’这个词读得很慢,说明小壁虎爬了很远,没有力气了。”更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读小鱼姐姐的话和燕子阿姨的话是一样的,阿姨比姐姐大,不应该这样。”这些评价太富有灵气,充满了内心感受,表现了童心的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评价语言,真令人兴奋。

师生互评。即师生一起参与评价的方式。它与师评、生评的方式是紧密相关的,也是有差别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朗读情况、师生交替互动、情感交融的讨论评价。师生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是在学生评的基础上,师生互动进行的评价。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本文进行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巡回指导,也可以作为倾听参与学生活动,做好组织调控工作。要注意对学习小组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最后做出小结。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朗读水平和评价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其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朗读环境,要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朗读、有所收获,能通过评价能进一步增强对语音、语调、语气、感情的把握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声形并茂的语言再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指导上好一节朗读课,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这种形式成为学生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更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真地去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升华作文。

参考文献:

7.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 篇七

一、明确朗读目标, 精心设计朗读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 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 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 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未雨绸缪、 全盘考虑, 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 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 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 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 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 如, 在指导朗读《 山沟里的孩子》 时, 既要有教师范读, 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 既要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 也要有课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 既要有整篇文章的朗读, 也要有其中个别句子的朗读。

二、注重朗读感悟, 深入文本朗读

感悟有多深, 朗读就有多真。教师不应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 没有品词析句、 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就要求他们读出感情。 若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 急于展示预设的精彩, 结果往往索然无味, 也不能深入体味感情。“ 感悟”即“ 静思默想”、“ 潜心会文”。 教师要给学生感悟的扶梯, 让学生默默读书、细细品味、静静思索, 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与作者心灵碰撞。 这样, 才能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 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 并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才能入境悟情。

三、创设朗读情境, 激发朗读情感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 更需要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撇开情感的支撑与奠基, 朗读充其量只是摹音拟声、装腔作势。 笔者认为, 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读, 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 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 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 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 当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 深入文本, 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 与作者心脉相通时, 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味与表达的一体。

四、再造朗读想象, 使朗读声象和文本意象和谐统一

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以他人的描述、 说明、 图示为想象发生发展的前提, 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新的形象。 再造想象是在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以往经验, 借助形象思维创造出新的形象, 它是学生认知图式发生变化的起步。文思可以冲破时空, 想象可以翱翔万里。 只有根据文本开展最大化想象的朗读, 才有可能用声象再现文本意象, 通过听觉反馈不断调整声气, 使朗读声象和文本意象更加和谐统一。

五、因声求气朗读, 传递作品神韵

有了领悟文本所获得的内在体验和再造想象, 便会触景生情而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实际上是指为了寻求表达感情信息的 “ 声气”, 是获得传递作品神韵的动力。 无论朗读还是说话, “ 气”既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物质, 也是可以感悟的一种精神。 没有“ 气”就没有朗读的原动力, 没有“ 因声求气”的朗读, 就无法进入感情状态, 也就不能传递感情信息。 所以, “ 因声求气” 的朗读表达会在读者发出第一个音时定好语篇的基调。 不同“ 声气”可以形成不同的超常韵律, 由此会传递出相应的感情信息。 可见, “ 声气”是获得传递神韵的动力。

六、积累生活经验, 充实朗读声气

8.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关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形成,仍然不会“说话”“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坚决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指导到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我在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先让学生看长江决堤的录像,那种惊心动魄的画面震撼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紧张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视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未读课文,就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待学生真正读课文时,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长江决堤时的情况危急,以及战士们抗洪抢险的英勇顽强。于是朗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战士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二、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语句,把握特别形象的个别词语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有些词语特别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体会,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些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傲慢气盛、气急败坏的恶性。学生一旦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整个句子便会读得有声有色。

三、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感受,学生一旦抓到了这些韵律点,便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一段话句式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这段话整齐匀称中又有参差之感,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阅读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再让学生在仿照课文句式列举水的其他特征,学生就能体会孔子的用意是希望学生做水一样的真君子。可谓由此及彼,自然迁移。

9.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主题活动 篇九

一、研究背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但在本班日常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朗读的兴趣,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不能沉静的品读和感悟文章,导致课堂上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为此我确立本课题,旨在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探索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真正把读落到实处,使学生乐读、愿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讨过程

主持人:《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读了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我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鹿校长:这节课上的顺。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这里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有意作了铺垫。

王校长:这节课上得实。“摇花乐”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指导学生朗读,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利用课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那飘香的桂花雨,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从而感受“我”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

李主任:要上得活。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

马老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试教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是显得操之过急,就是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反而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我的乐”。要想自由地驾御自己的课堂,教师的确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的应变能力!

三、得出结论

1、把朗读的标准交给学生

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把朗读的这些标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标准进行朗读练习。

2、把读书的时间让给学生。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用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①、消除顾点,让学生敢读。

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 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 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②、内外结合,让学生乐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课后要布置适当的课外阅读的任务,定期举行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朗读竞赛,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红领巾广播站去播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会读”到“乐读”。(课前五分钟朗读训练)

4、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5、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6、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7、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指导

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在低年级形成的朗读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我们可以在范读或领读的基础上,直接给予停顿、重音、节奏等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要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需要技巧,这种技巧的知道是一种渗透。”

一、朗读课文要注意语速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朗读课文要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

三、朗读课文要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出悲伤、同情、愤恨的语气,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四、朗读课文要注意重读或轻读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但是,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四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篇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朗读经验使我们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感情,在读中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远比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说教要好得多!

然而对于我们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朗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老师的指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其中朗读习惯包括:

1、正确的坐姿:身直、头正、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拿起,呈45度角。正确的朗读姿势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畅达。

朗读教学应严格要求:

1、读前,让学生摆好姿势;

2、读时,教师加以督促;

3、读后,及时评价,持之以恒,良好的朗读习惯才能形成。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为教师就是要尽职尽责,要在知识和学习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他们朗读的动机,把学生现有的兴趣引入朗读训练之中,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变无趣为有趣,这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年级的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加强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朗读方式。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老师必须对每篇课文都加强指导,让学生对朗读发生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开始老师先范读,在反复听读中掌握生字的读音,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讲究方法地去读,在朗读中,对添字、掉字、重复、断句及音调语气等错误及时纠正。最后变化花样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领读、同桌轮换读、男女生转换读、分角色读、朗读比赛、一人读大家评等方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朗读情趣,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朗读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的培养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景,图画展现的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讲讲:是故事演讲。自己读过的故事,或者是课文中读到的故事,或是根据教材特点,例如:《梅兰芳学艺》、《丁一小写字》、《九色鹿》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可以运用故事演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不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唱唱:是歌曲演唱,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唱歌表演形式,创设音乐情境,借助音乐旋律,诱发学生兴趣。例如:指导朗读《请星星》一课时,可以边让学生跟《请星星》的录音歌曲唱,还可以边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幽静的星空,学生的表演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划着月亮船,在布满繁星的夜空中自由的行驶,感受到晴朗夜空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演演:是围绕课文内容而进行表演。例如:《小花猫找汗》一课,可以让学生戴上小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不光能让学生读好课文中的对话,体会小花猫勇于实践,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举手表演。

画画: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例如;学习《太阳的颜色》一课,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太阳的颜色画下来,不但使学生巩固理解课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朗读要做到循序渐进

训练朗读,要逐步提高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一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出现拖腔拖调(拉调)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经常提醒学生词语连读。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开始教学生朗读时,会把一些较长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然后划上停顿线,例如:《小画眉》一课指导朗读时,就应该这样做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自己的动作比不上猴子灵活,力气不及大象大,翅膀又不像老鹰那样强壮。,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很吃力,虽然能够读通,但是拖得很厉害。于是我就给它划了一下,变成我觉得/自己的动作/比不上/猴子灵活,力气/不及/大象大,翅膀又不像/老鹰那样强壮。学生一下子就能把句子读通并且读的很好了。此外,在朗读时,注意根据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住停顿时间的长短对于改善学生拖腔拖调现象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小学生朗读指导点滴等 篇十一

第一,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学生每拿到一篇新课文,老师就要善于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读。读流利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学生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接下来用小声朗读的方式扫平障碍、纠正错误,让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扫清“拦路虎”,边读边思考,弄清课文写了什么,大致是怎样写的。然后教师可用设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使教师心中有数,为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披文入情

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情”是文章的命脉和灵魂,教师的引导是学生与教材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要引导学生沉浸课文的意境之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这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典型的语言信息进行探究性地阅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

第三,细嚼慢咽

指导学生精读推敲课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代替作者表达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推敲课文,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品味文章的意境及“弦外之音”。

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们喜欢读,主动读,在读中获得成功感,与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在课堂上,老师就能听到孩子们穿越心灵的“吟唱”。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pdf

余丽云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而对本节内容进行剖析

12.做好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篇十二

一、巧用“向师”, 仿中有我

朗读起步教学面对的是毫无朗读经验的儿童, 在其接触正规的语文教学的起初, 如果教师能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让其感受到汉语的节奏和韵律美, 产生向往与崇敬之情, 培养语感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范读很容易会出现一个问题, 就是教师只管读, 学生只管模仿, 一味单纯地模仿, 会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薛法根老师在范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一段文字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 (示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小红马看见了, 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 (插话) “喷着响鼻”, 你见过吗?

生:我见过, 马会发出这种声音。 (学生模仿马打响鼻, 众大笑) 马在看不起别人, 或者认为别的动物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响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师 (赞叹他) :老师都没有看到过的。

师 (继续往下读) :你的脚掌又大又厚。 (插话, 自言自语地) 看看我小红马的脚掌, 轻快灵巧, 跑起来“得得得”, 多好听! (继续读) 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 (插话) 两层眼毛好看吗? (继续读) 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多难看呀! (插话) 你们背上有个肉疙瘩, 会怎么样?

生:羞死人了!

师:这么一想, 再这么一读, 你是不是好像看到小红马和小骆驼了?你会像老师那样读吗?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 读得绘声绘色)

在这里, 薛老师在提出要求以前巧妙地把范读与插话结合起来, 学生跟着老师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经过感受后的朗读, 语言就不光是从口里说出来的, 还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因此, 老师不光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字以及诵读功底, 还要让自己的示范莫使学生迷失自我才行, 让学生仿得“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二、心灵共鸣, 创造形象

1. 移情于文

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 他们把周围的事物视同自己一样, 老师可以利用这种儿童特有的体物方法, 将学生引入课文朗读, 体验文中角色的情绪、思想及活动, 从而在朗读中产生相应的情绪化反应。比如教学《沉香救母》时, 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沉香, 站在烈日或寒风中有何感受。

生:“寒冬腊月”, 北风刺骨, 冻得人浑身发抖, “盛夏酷暑”, 骄阳似火, 衣衫湿透了, 还在习武练功, 太不容易了。

生:“寒冬腊月”, 我们在操场上跑一会步, 我都能听到自己牙齿打架的声音, 可沉香整个冬天都在坚持着, 他真勇敢!

学生移情于沉香, 把自己个人生活经验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角色中, 让自我与沉香共鸣, 朗读时物我两忘, 分不清是自己还是沉香。

2. 勾勒画面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可以恰当地运用音乐、图画或者多媒体演示作为支撑想象的材料, 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从而在朗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性, 体会言语之美, 提升语感。例如教学《识字5》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 , 我想把学生引入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在读到“狮子”一词时, 我设问:在无边的大草原上, 狮子能让你想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狮子张开血盆大口, 撕咬自己的猎物。

生:狮子用闪电般的速度冲向羚羊。

一番想象之后, 话中有画, 学生的朗读灵活又奇趣无比。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爱幻想、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天性, 找准契机, 创设语境, 让心灵与自然共鸣, 让其亲身体会到朗读的快乐和美好, 从而激发他们对朗读以及对言语探索的兴趣。

三、指导评读, 交流反思

评读也是朗读训练的一个有效手段, 要求学生能够静心听他人朗读, 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点评。这是积极地、自觉主动地参与, 在点评他人的过程中, 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 也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意识, 促进自我反思, 自我提升。在指导学生进行评议朗读时, 应讲究方法, 有层次, 有步骤。

第一步应关注读的正确、流畅与否。思想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这可作为读书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步再来评情感的处理, 可以引导学生从语音语调的恰当性、停顿起伏的合理性来评, 还可以用自己的朗读与他人进行对照评议。

例如在评读《这儿真好》中“一年, 两年, 小树苗长大了, 漫山遍野, 绿叶成阴。”这个句子时, 小朋友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议。一个学生读完后, 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他读得正确流利, 但“一年, 两年”中间有个逗号隔开, 他没有停顿一下。

生:小树苗是慢慢长大的, 我觉得“一年, 两年”要读慢一些。

生:“一年, 两年”中, 小熊肯定种了很多很多的树, 所以我也觉得要读得慢些。

学生在争议中细细地品, 慢慢地读, 体会着小熊的辛苦, 自然把这句话的味儿读到骨子里去了。

13.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篇十三

课题名称 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课题负责人(职称职务)王广文(中小学一级)计划完成时间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通讯地址及电话尚庄小学(***)

一、研究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这一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题。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理论意义:

高年级朗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重视并切实加强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注重高年级朗读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⑵实际意义: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来说落后于同类型的小学,尤其是与镇市内同类型学校相比有天生的不足,学生素质偏差。面对现状,农村学生的朗读水平现状却太不尽人意,学生唱读、拖音读、停顿读、错读等现象都存在,还受方言、家长不重视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高年级朗读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第一,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或者虽然重视,但是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发展;第二,课堂教学容量大,不少教师担心朗读训练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第三,课外布置的朗读训练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高年级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高年级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有关朗读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如何指导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采用相对的对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调查学生阅读课上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

2、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拟订出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方案。

(1)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3)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3、实施朗读技巧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并用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研究,及时修改方案得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推广。

(1)针对不同学段确定各学段朗读训练达到的目标。

(2)实施朗读训练方案。

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读字、读词、读句、读段”的方法指导朗读,在准确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坚持朗读训练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②、恰当运用语音技巧。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缓急和停顿要准确、合理,语气语调要恰当。

③、注重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反复进行训练。

④、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引领学生创新朗读评价机制。

(3)调查训练效果,与即定目标形成对比,及时修正训练内容和措施方法。

(4)形成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观察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在实践研究中有效指导农村学生朗读的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农村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问卷,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做好课题结题工 作。

七、研究资料准备情况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人文环境:我校展开了有效地推普活动,学校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3、经费的充足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目前我校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人,主持人王广文,本科学历,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他五名教师都是素质较高且责任心较强的小学教师,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得心应手,对实验研究的课后反思能力较强,具备完成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广文:总指挥,协调各成员事宜,制定活动的制度,方案,措施。做最后的总结工作并总结推广课题的成功经验。

陈现虎:负责收集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孔令磊、周燕:负责收集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 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14.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 篇十四

师:那么,“当我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我心底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译文没有写,全藏在这段文字里了。注意,这段里也有个“藏”。想想,如果说前面小鸭遇到的猎狗的藏,那是躲避世俗世界的厄运,那么在这个天鹅的世界里,小鸭为什么藏,藏的究竟是什么呢?联系这段语言,把小鸭藏着的心里话用这个句式说给我们听听。

生:当我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我难为情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就是白天鹅,我还觉得我是丑小鸭。

师:是啊,尽管已经是天鹅,可你依然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卑微的。生:当我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我会将自己的头埋藏在心底。因为我知道,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生:当丑小鸭成为一只白天鹅的时候,一点也不骄傲,那是——谦虚。师:你看,你们多么了不起,把这段的其中一句话,化用,变成了自己的理解送到这个句式中,真好啊。

师:你看,他细细阅读这段话,在这段话中发现了小鸭藏着的一颗谦虚的心,把自己放得很低的心。真好,读出了语言里藏着的味道。还有吗?接着读,看看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当我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生当年迫害和讥笑我的那些人的气,而是宽容它们。(教师也赞美学生联系该段内容,感悟出内涵。)

生:当我成为一只天鹅的时候,我难为情,不好意思,我很善良,是说我的心依然如丑小鸭时候,拥有一颗平常的心。

师:谢谢你们的“发现”。到此在天鹅的世界里,小鸭“藏”的究竟是什么? 生:它藏的是曾经遭受过的苦难而后的幸福。

生:藏的是宽容,是一颗谦虚的心。他依然觉得自己跟当年的丑小鸭一样,是渺小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师:看来,他的藏,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姿态。原来,这个“藏”,是小鸭从世俗的世界跨入天鹅世界的“藏”。此时幸福的小鸭,藏在心中的是他

成功后也谦虚,幸福中依然觉得自己渺小,卑微。“谦虚、卑微”合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生:大概叫“谦卑”吧。(掌声,并板书“谦卑”。)师:说说你怎么就“创造”了“谦卑”这个词呢?

生:把“谦虚”的“谦”和“卑微”的“卑”合起来,就是“谦卑”。师:当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谦虚和卑微的两个意思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对“谦卑”有着更深层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此刻,请你用上这“幸福”和“谦卑”两个词,再给幸福的小鸭诗意地题词吧。生:既然上半句是“苦难中追求梦想”,我想这句应该是“幸福中拥有谦卑”。师:小鸭可是心怀“谦卑”的。这个“拥有”可以变成——

生:“怀有”。(也让学生把这句话填完整——“幸福中心怀谦卑”。)师:你们在这句话里品味出这么深的内涵,祝贺你们!那么,安徒生是这样直接表白吗?看小鸭多么谦虚,多么善良,多么谦卑吗? 生:不是的,他把丑小鸭的内心藏在文字里,不是外露出来。师:是啊,不是张扬表白,而是含在心里,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表达? 生:“含蓄”。(有个学生悄悄说出。教师板书“含蓄”,并给掌声。)抓住关键词语以点带面指导学生朗读——窦桂梅老师的《丑小鸭》

师:细心的你在这三个片断中一定会听出来,鸭子欺负它都有一个动作“啄”,课文里也有“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生答略)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原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啄”表现了鸭妈妈对丑小鸭的疼爱。师:是怎样的“啄”? 生: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好啊,把你的感受放到课文中去读读这段话。(生温柔地读课文)如何导读,先导后读,读就有了感情的基调,感情朗读不是老师强加的技巧训练,而是在感悟基础上的情感体现。师:鸭子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 生:是狠狠地“啄”。生:是讨厌地“啄”。

生:是无情地“啄”。

师:把你的感觉再送到文章中去读,你会发现你读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生有感情读)师:看似同一个词,是简单重复,但是内涵却是丰富的,这就是语言的内涵。窦老师让学生把动词“啄”字置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童话的味道来。这样的训练和引导在第二课时后半部分还有一次精彩的演绎,窦老师引导学生分辨两处“藏”有何不同,“小鸭在天鹅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藏呢,它究竟藏的是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学会了从简单中看出深刻。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课。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边听边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自己以往的空洞说教,贫乏的激励语言,此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窦桂梅老师以读为主,以读带思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刻在脑海里。读出语言诗的味道。同时我也惊叹于窦桂梅老师备课的深入,一节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她引入了有关安徒生的其他童话,让学生了解安徒生的一生。内容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也曾教过本课,却没能像窦桂梅老师一样,把文章的思想上升到如此的程度,多好的童话即是人生啊!相信学生一定会从今天的课堂受益匪浅。

窦老师富于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是有声语言,加之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喝着传神的目光,把课堂引向一个另一个高潮。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读出一个个鲜活的“丑小鸭”,孩子们从老师自然流露出来的赞赏的语言,和欣赏的目光中,建立起自信,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乐于思考,乐于展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人力资源局工作总结下一篇:心态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