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共11篇)
1.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湘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湘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另外,还犯了一个教学生涯一来最低级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一行人”的“行”读错音,这充分说明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外出听课的学习机会太少,今后应多向他人学习,补己之短,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二
师: (在黑板上画图:猫、狐狸、猪、狗、鹅) 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
生: (纷纷回答) 这是猫!这是狗!大白鹅!……
师:如果大家从这些图画中, 只是认识了猫, 认识了狗, 那么, 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幼儿园了, 而且还是小班。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 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了, 要透过这些动物的皮毛, 看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想一想, 你能用哪些符合它们性格特点的词语形容这些动物?
生:狐狸很狡猾。
师:你太厉害了, 马上就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本领。你透过了狐狸的这张脸, 看到了狐狸的内心。按照这个思路, 大家再说说猪是什么性格的。
生:很懒惰, 只知道睡觉吃饭。
师:这只狗呢?
生:忠诚。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样看来, 你身边的动物, 就不再是动物了, 而是跟你一样的人, 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见到的猫, 给你的感觉是不是行动迅速、特别机敏呀?再来看看这只大白鹅, 这只白鹅……
生:昂首挺胸, 特别高傲。
师:说得真好, 这样才是真正的观察。可是, 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小动物, 却总是抓不住动物的特点, 只会从头到尾介绍一遍小动物的外貌, 然后来一句“它真是可爱呀!”就写完了。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名家名篇——《白鹅》, 这是丰子恺先生创作于1946年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丰子恺笔下的《白鹅》, 认识一下这只白鹅的特点。
师: (朗读课文) “这白鹅, 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 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 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 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一段, 就点明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下面, 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写它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叫声, 音调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这一段写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鹅的叫声虽然跟鸭子差不多, 不过它有特别的地方。如果你们听过鹅的叫声, 回想一下鹅的叫声, 是不是都像说“啊”的疑问语气一样呀?这段通过对声音的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这只白鹅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个地方用了一种修辞方法, 来写鹅的走路姿态, 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比喻。
师:对, 是比喻。把鹅的步调比作净角出场。比喻本来是把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比作熟悉的东西, 但是这里的净角大家都不怎么了解吧。京剧里, 有五个角色, 生旦净末丑。净是大花脸, 武将, 走起路来特别稳重、威风。在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的那个年代, 闲暇时间, 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观赏京剧,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描写鹅的叫声和步态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对白鹅吃相的刻画, 占了全文的一多半, 这叫“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说明这才是丰子恺先生认为最有趣, 最能突出白鹅的高傲的内容。
师: (继续朗读) “鹅的吃饭, 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真是架子十足!”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作者虽然没有对大白鹅的外貌进行描写, 但是, 这只鹅是不是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呢?丰子恺先生对这只鹅, 一定非常熟悉, 并且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高傲。这才是来自生活的生动的白鹅, 绝不是没有任何真实感受, 空洞地介绍的“可爱”的白鹅。
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课文读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这只白鹅的特点, 还知道了写动物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好像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 但是, 刚才我说大家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 这双透视眼还没有发挥威力呢!如果你真有一双透视眼, 你就会发现,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这只白鹅, 根本就不是白鹅, 它是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高傲的人!
师:能不能说得准确些, 什么样的人像白鹅这样高傲?叫声像厉声呵斥, 走路不给人让路, 吃饭架子十足。
生: (思考后, 纷纷回答) 当官的吧?有钱的!……
师:确实像某些官员。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46年, 正是旧社会, 许多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 他们依仗权势, 飞扬跋扈, 高傲的白鹅不就是贪官污吏的写照吗!这是写动物的文章经常运用的手法——借物喻人。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 还是一位漫画家, 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表现生活。六年级语文书中选用了丰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手指》, 文中刻画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有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他把五根手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 有趣极了, 最后告诉我们,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他还写过散文名篇《口中剿匪记》, 他把自己嘴里生病的牙齿比作一群匪徒, 他说:它们原是我亲生的, 它们替我研磨事物, 送到胃里去营养我的全身, 它们真是我的忠仆。谁料它们居心不良, 渐渐变坏, 歪斜偏侧, 吊儿郎当, 一味对我残害, 使我疼痛, 不能作画, 不能作文, 不得说话, 不得安眠。我忍气吞声, 敢怒而不敢言。丰先生又一次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指斥那些像匪徒一样的贪官污吏。丰子恺先生的这些作品大都收集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 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 有利于你的“X光透视眼”的早日成熟。
师:了解了丰子恺先生和他的作品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既是画家, 又是作家的大艺术家——黄永玉。我读过他的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是“永玉六记”中的一本, 书名叫《罐斋杂记》。 (把书展示给学生) 这也是写动物的, 不过这本书很特别, 每一页是一个动物的画像, 然后旁边只写了一句话。这一本书就像一本白纸一样, 你在书店不会留心这样的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永玉是怎么写动物的。 (翻到一页问学生) 这幅图画上画的是什么?
生:小老鼠。
师:小老鼠旁边的这行字, 是这样写的:“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说, 老鼠是好, 还是坏呀?
生:坏!
师:有个成语, 说的是“老鼠过街……”
生:“人人喊打!”
师:这只人人痛恨, 人人喊打的老鼠, 竟然得意地说:“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知道老鼠代表生活里的什么人, 或者什么事儿吗?
生:小偷!
师:许多小偷都是有组织的, 他们偷了东西交给“大偷”, “大偷”给他们开工资, 他们偷的越多, “大偷”越喜欢他们。所以, 他说:“我偷, 但大偷喜欢我!”
生:我想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妈妈, 就是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
师:太对啦!如果你能想到这些, 那么, 阅读这样的书, 就不会觉得没趣儿了, 这本书在你眼里将会变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来看一篇 (翻到一页问学生) , 这是什么动物?
生:是蚊子。
师:蚊子是这样自述的:“我注定饱吸人血, 或是在巴掌下粉身碎骨。”蚊子是社会上的哪一类人?
生:强盗!“我注定从银行里抢出钞票, 或是在警察的枪口下牺牲。”
师:哈哈, 说得好!但是, 你这个“牺牲”一定是带引号的。牺牲可是褒义词, 不能给这强盗用呀!大家再看看骆驼的自白:“如果这算个美德的话, 那就是对于艰难困苦的漠不关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骆驼的话就是说, 它在沙漠中的行走, 背着沉重的行囊不知疲倦的性格, 是因为它已经不去考虑这些困难了。
师:如果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就更好了。现在有些同学还没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先把困难想遍了, 等想完了这些困难, 他就没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那你说, 还能成功吗?所以, 你们也要学学骆驼的性格。
一只高傲的白鹅与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现在, 大家要变成一种动物, 替动物说话, 也像黄永玉那样, 用一句话就把动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还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我记得曾经有个同学代表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懒惰, 但是我耳朵大有福。”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 既表现了猪的特点, 又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那些不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只想依靠运气生活的人, 他们就像猪一样懒惰。 (板书:猪懒惰)
(学生写话, 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文采与思想。
生:我写的是狐狸。狐狸说:“我狡猾,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师:狐狸想的只是自己能够填饱肚子, 不管使用什么手段。狐狸狡猾的根源是什么呀?
生:自私!
师: (板书:狐狸自私) 是啊,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那么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生:“别看我不起眼, 碰到我, 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这是电水母说的话。电水母有毒, 人被蜇到之后, 会有生命危险的。
师:那你说说, 你写的这个电水母, 能说明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生: (思考) 厉害吧?
师:是不是也可以说“真人不露相”呀? (板书:真人不露相) 有些人外表很普通, 你以为他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 遇到了事情, 他一鸣惊人。
生:公鸡说:“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
师:写出了公鸡的特点, 但是, 你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生:含义是公鸡嗓门特别大。
师:哦, 这是公鸡的特点, 不是含义。我觉得你的这句话写得很深刻, 同学们, 谁能替他想一想隐藏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公鸡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醒来了, 这像生活中的什么人, 什么事呀?
生:像特别会讲道理的人, 才说了一句话, 大家就明白了。
师: (点头) 说得好!我是一名教师, 我听了公鸡的这句话, 想到了我自己。好老师就应该像公鸡一样, 不必说太多的话, 如果只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讲明白, 就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那这个老师就是“超人”了。可惜的是,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都是母鸡, 整堂课“咯咯哒”地叫个不停, 学生的收获却很少。 (板书:公鸡聪明)
生:老黄牛说:“失去了田地, 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牛就是用来耕田的, 如果没有田地, 主人养它就没用了, 它就要被宰了。
师:这头老黄牛知道, 自己必须辛勤耕耘, 才有幸福生活。 (板书:牛勤劳) 如果联系到我们人的身上, 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只有辛勤地工作, 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师:好, 你们替动物说的这些话, 写进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都毫不逊色, 你们已经要变成思想家了。下面请大家从黑板上这五个动物里, 任选一个, 让它与那只高傲的白鹅相遇, 编一则寓言故事, 把你的思想表达得更生动一些吧!
(学生写寓言, 教师巡视, 2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我的寓言题目叫《自高自大的鹅》:有一只鹅, 看见公鸡每天早晨站在木桩上鸣叫, 便嫉妒起来:“难道只有他能够叫醒人们吗?我也能!”第二天, 天还没亮, 鹅就跳上高高的木桩, 抢在公鸡的前面, “啊啊”地叫了起来。鹅刚叫第一声, 就吵醒了主人。鹅看见主人出来了, 叫得更欢了, 可是主人却气呼呼地揍了他一顿。看来, 做人不要自高自大,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你去做。
师:在符合两个动物特点的前提下, 你写出了自大者的下场, 真是生动而又深刻。如果你经常这样思考, 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寓言家呀! (继续朗读讲评, 略) 今天, 我们从丰子恺的作品, 《白鹅》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丰子恺把大白鹅写得趣味盎然, 十分生动。从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 我们找到了思考的快乐, 原来小动物们有这么多话要表达。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真正在观察生活上下一番功夫, 那么你也一定会妙笔生花。一篇好的文章, 与你的勤于观察、积极思考是分不开的。最后, 希望同学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体会到观察的乐趣, 做一个拥有“X光透视眼”的人。下课!
备课笔记
我的偶像是公鸡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诞生了成语“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 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化。讲授《白鹅》这篇课文的时候, 一个学生为公鸡创作了一句名言:“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我立刻就联想到我的课堂, 我的追求……原来, 我的偶像是公鸡。
我喜欢看黑白电影, 因为我不用担心五色令我目盲;我喜欢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因为我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天籁之声的弦外之音;我喜欢观赏丰子恺的漫画, 因为我透过画面上的寥寥几笔, 领悟了丰先生非凡的眼力。一句话, 我喜欢简约。
我最羡慕两手空空, 自信满满走上讲台的老师, 他们只要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就够了, 课文早就装在他们的心中了, 甚至连一个标点都没有漏掉。然而, 这需要多年的修炼。一个人, 依赖的现代化工具越多, 自身的能力就丧失得越多。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简约, 使自身的能力增强, 讲课时, 不用电脑, 不用投影仪, 不用录音机, 不用挂图, 只用我的这张嘴, 我手中的一支粉笔。需要看图, 我来画;需要朗诵, 我来读。渐渐的, 简约成了我的特色,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挂图都长在了我的身上, 它们已经化作了我的教学能力。
如果我能像公鸡一样, 站在讲台上, 只叫一声, 就把懵懂中的同学们唤醒, 我想, 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手指头一动, 只用一招, 就能取胜。可惜, 目前我还达不到公鸡的境界, 我还要在实践中修炼。
3.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各式各样的桥,但你们见过搭石吗?这是一种极简易的桥,却又有其不凡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搭石》。
[板书课题:搭石]
二、作者简介
刘章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郭小川、刘章双双获此殊荣。
三、初步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
2、出示词语:
谴责懒惰俗语伏下猛涨平衡平稳 挽裤间隔人影绰绰协调有序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多音字。
4、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明白了什么是搭石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 明确:用石头搭成的桥。
5、作者又是如何写搭石的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先介绍什么是搭石,后写摆搭石的人,人们走搭石,最后指出搭石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6、根据作者如何写搭石试着梳理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摆搭石的老人。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人们走搭石,反映人们心灵的美好。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点睛之笔,搭石联结故乡的小路,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感受美。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使我们感受到美的句子。再想一想那是幅怎样的美丽画面。并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1、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后,说一说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句来回答)
明确: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1)“挽”是什么意思?
明确:向上卷(衣服)。
(2)引读: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
(3)一次又一次“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不便、麻烦、辛苦。
(4)在体会到不便、辛苦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的变化,再来读读句子,明白什么是搭石。
3、学生汇报,师相继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学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教师点明:即老人。
(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指名读,同桌互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吧!教师: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教师总结:助人。[板书:助人]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这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美?
4、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动作是怎样的?
明确:没有;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自由发言)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教师: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你紧跟上去;你抬起脚来,他紧跟上去;我们抬起脚来,你们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
②这一切没有人指挥,但分明有什么在指挥着他们,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和谐]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这个画面,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美?
学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教师总结:“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①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明确:“姿态柔美”的意思。
②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学生大胆地描述)
③想象画面,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齐读)
教师总结: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响起)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及它的作用,欣赏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美景,下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这篇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明确:谦让美[板书:谦让]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
(2)你会怎样有感情地去朗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然后齐读。
教师明确: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作者的家乡随处可见,看来在那里“谦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看不见的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过渡:想想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本来就应该)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4)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想一想,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课文指老人走搭石时,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从中可体会到一种村风、民风、道德的美。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6)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7)想象,训练表达。
①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②写话交流。
③升华感情,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过渡:山里的人敬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任人走,任人踏”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明确: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这不仅是搭石所拥有的品质,还是乡亲们美好的品质。(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4)反复朗读结尾段,提升情感。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仔细品读,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三、课堂小结
在农村山野溪流中,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一次次理所当然的搭石,是那么平常,但作者却没有粗心放过,反而用笔写出这么一篇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美的事物。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美。请大家记住美在身边,只要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得无与伦比。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搭石》这篇课文结构清晰,重点描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同时反映出家乡人的助人、和谐、谦让、敬老等美好品质。执教了这节课后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我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知和琐碎的追问。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主思考问题。
4.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板书设计】
21.搭石
协调有序
}美
5.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
3.品味有关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等品质。
4.了解寓意,明白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能联系情景发表意见。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师:老师带来几幅图,你看着图,想起了哪个故事,就大声说出来。
看图片说故事题目(逐幅出示):亡羊补牢、叶公好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师:看来这些故事留给你们的印象很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和其他故事有什么不同吗?
生1:有讽刺意味 生2: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 生3:能学到很多东西、、、、、、师: 所以有人说:“寓言是魔袋子,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
东西来。”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纪昌学射》,看看今天这个魔袋里装的是什么。
2.揭题板书“纪昌学射”,指名试读。
“昌”字写时下面的日写得要大一些。齐读课题
二、感知大意,设疑读文看题猜意。
师: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内容的浓缩。想想这个寓言会讲什么?
生: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
既然是寓言,我们还要懂得它的寓意。这些疑问我们不仅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相信
你还能得到有益的启示。下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纪昌怎么学习射箭的? 生自由读文
自读后词语检测:妻子
梭子
虱子
眨一眨
开弓
放箭 生做“开弓
放箭”动作
课文主要在写纪昌练开弓放箭吗?写什么?
生 交流读文明理
师:设疑:课题是“学射”,照理文章应该主要写开弓放箭,然而却用整整两大段写纪
昌练眼力,为什么呢?我们仔细学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找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想想,这两段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1:说内容(语言较为繁琐,也许是为给足够的时间思考故未能理解)
生2:飞卫的要求
纪昌学的过程
最后写纪昌学的结果
师:虽然要求不同,过程不同,结果不同。但是都是相似的情节,用相同的结构来写的。(1)明要求。
师:请同学找出飞卫教的要求是什么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师:第一次的要求是什么?
生答:略
师:总结为不能眨眼睛
第二次呢?文中有一组对比的词语:生找极小很大,就是把小东西看大。
明白了师傅的意思谁再来读?指名读。
都是飞卫对纪昌的要求,但是──要求有所不同,目标在提高。(2)悟勤奋,晓结果
师:纪昌听了飞卫的话怎么做的?
a)生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出示: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再指一名读。
师:纪昌按严格要求进行练习。两次都是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你能理解到什么?
生1: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生2: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
生3:他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师:创设情境: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出示梭子图。这是梭子图片。请同学拿笔试验一下:一人拿笔摇晃一人盯不眨眼,看谁能坚持住。指名到前面演练。谈感受。生1:头晕 生2:眼花缭乱
生3:好像很多支笔在晃,看不清目标。、、、、、、师:同学们说说看,他为什么注视梭子而不是别的? 生1:射鸟的时候鸟在动 生2:练习的难度加大、、、、、、师:纪昌练眼力累吗?
作为纪昌的妻子,他看纪昌每天只注视着梭子不耕田种地梭子,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纪昌说。
妻子可能对丈夫劝阻,可能很支持丈夫,她怎么说?
生1:学射箭练眼力那么辛苦,你就休息一下吧!生2:你就别练箭了,该把眼睛累坏了!
生3:等你练好了箭射到猎物拿到集市上换钱。(全场笑声)、、、、、、师相机回答:家里的事辛苦你了,不努力练习,我怎么能成为一名射箭能手呢?
大丈夫应该胸怀大志,干一番大事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射箭能手!有你的关心,我就放心了。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让你失望!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射箭能手!、、、、、、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老师知道了-----创设情境引读,出示: 不管妻子怎么劝,纪昌都是---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妻子每天鼓励纪昌--------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妻子天天织布,纪昌天天---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B)师引读:2年以后,出示------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师:你怎么理解想到到家? 生1:练得很好了 生2:别人没法比
生3:本领练得好练得高练得强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及至。师:好到什么程度? 生:针刺眼皮都不眨一下眼,师:多让人感到惊奇呀,再指名读。
c)师:纪昌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练成了不眨眼,但是飞卫觉得还不够。听了飞卫师傅的第二次要求后,引读,出示: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出示图片,这是纪昌看虱子的画面。有资料记载这项要求他又练了三年。
看细线盯虱子枯燥无味,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谈何容易。这样坚持了三年,------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三个365天,一千多个日子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
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纪昌看虱子的本领也练得相当到家了,出示:——那只比芝麻还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虱子多大?比划比划。车轮呢?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更加让人惊奇呀!谁再读?读出惊奇。
生争先恐后地读,师指一名座位较偏的同学,他的朗读竟然让人发出唏嘘的赞叹!
师:从人们惊叹的声音中就知道你读出了把虱子看成车轮的惊奇。3 古文拓展。
师:看虱子是这样,那么看稍大一点的东西呢?原文中这样写道:(指读教师读)
出示: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注释:十多天过去了,虱子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这只虱子竟有车轮那么大。稍大一点的东西,就像一座座小山那么大。)
师:两年的时间练不眨眼,三年的时间看虱子,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眼力,你看到了怎样的纪昌? 生1:不怕苦不怕累 生2:勤学苦练,师: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纪昌? 生3:坚持不懈
生4:坚持不懈 生5:坚持不懈
师:有没有其他的词语可以表达的? 生6: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毅力可见一斑。生7:有耐心的纪昌、、、、、、师:所以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炉火纯青)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二三段,把你的理解融到你的朗读中,小组比赛读。
生入情入境地读文
师:老师从你们的读中听出了你们的理解。两组同学朗读水平旗鼓相当难分胜负。
谁能看着提示把第一次连眼力的要求,学的过程和结果复述出来?出示: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 纪昌回家之
后,就
开
始
练
习
起
来
。------------------------。2年以后,-----。
回家后把第二次练眼力的要求过程结果复述给父母听。
三、说成就,谈收获
1.说一说。
师:勤奋练习眼力达到要求之后,飞卫又练开弓放箭。最后
成了-----出示: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资料记载,后来纪昌用竹篾做弓,蚕丝当弦,绣花针是箭,看准虱子射过去,发现针穿透了虱子的身体,绑虱子的头发丝儿却一点儿没有断。这就是流传的“纪昌贯虱”的故事。可见其射箭本领之高强
学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学射和练眼力的联系?
生1:只有下功夫练眼力,才能学会射箭。生2: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师:可见练眼力是学会射箭的第一步。
2.谈一谈。
师:是的,练眼力是射箭的基础。这正是飞卫对纪昌所说的。
出示: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齐读)
师:原来练基本功如此重要,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
纪昌学射取得成功,除了有自己的汗水之外,还离不开谁? 生:飞卫
师:百步穿杨的故事讲的就是飞卫,它不仅自己是射箭能手,还把纪昌也教成了射箭能手。他高明在哪? 生:疑惑状,似乎未理解“高明”一词
师谈话引出(严格,知道要先练眼力,每次要求不一样。)师:看来好老师的指导会事半功倍有助于成功。
3.悟一悟
师: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这节课你从寓言《纪昌学射》这只魔袋里取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略
师: 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飞卫”。(依次出示:刘翔与孙海平图片;邰丽华与张继刚图片;陈中和与女排图片。)四
积累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带来了无声的好老师,出示: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成功来自于恒心、毅力,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让这三位好老师常伴你左右吧.因为他会引导你走向成功之路!请同学课下搜集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 《纪昌学射》教后反思
《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
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者的恒心毅力、名师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6.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六
师: (板书:天堂) 请同学们说一说, “天堂”是什么意思?
生:人死了之后去的地方。
师:说得没错, 但是, “天堂”还有另外的含义。
生:美好的地方!
师:对呀, 美好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天堂。天堂就在我们身边, 对有些同学来说, 书桌就是他的天堂。因为那里面藏着他的漫画书、零食……上课时, 趁老师不注意, 偷偷翻看几眼书, 再吃上几口小食品, 暗自在心里感叹一句:生活真美好! (学生笑)
师: (板书:是的天堂。) 什么地方是谁的天堂, 现在, 请你把横线补充完整。
生:动物园是动物的天堂。
师:同学们觉得动物待在笼子里, 它们有快乐吗? (生答:不快乐) 既然没有快乐, 就不能说那是它们的天堂。动物们的天堂应该是——— (生:大自然) 对!大自然才是动物的天堂, 因为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生: (纷纷回答) 大海是鱼儿的天堂。天空是小鸟的天堂。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的天堂……
师:看来, 同学们已经理解“天堂”的含义了。鱼儿只有在大海里才能得到自由, 所以, 这位同学没说鱼缸是鱼儿的天堂。 (板书:是的天堂, 因为。) 下面增加一下难度, 什么地方是谁的天堂, 这回你要说说理由。
生: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的天堂, 因为那里可以让它更好地生长。
师:只有“营养全面”,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说得很对。还有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大自然是动物们的天堂, 因为它们在那里可以得到自由。
生:天空是小鸟的天堂, 因为它们可以在那里自由翱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你们说的天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能想到是什么吗?
生:自由!
师:不错,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天堂。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天堂, 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精彩的散文《鸟的天堂》。
走进天堂, 那是个隐藏自由的地方
(朗读课文后,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觉得挺没意思的。不过,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 我上小学的时候, 就学过这篇课文。于是, 我又读了好几遍。结果, 我越读越兴奋, 我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每一处景物描写, 都渗透着自由的气息。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 哪些句子表现了自由。
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有许多鸟在这棵树做巢, 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你找的这个地方很对, 你是怎么看出自由的?
生: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它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生活, 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 这该多么自由啊!
师: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它们当然是自由的, 你说得真好!
生:“我们把手一拍, 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 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师:这段的描写非常精彩, 你来讲讲吧。
生:这棵大树上非常热闹, 所以我觉得鸟儿一定很自由。
师:只是因为热闹, 就体现得出自由吗?是不是可以用另一句话代替呢。为什么树上很热闹?
生:因为鸟的种类很多, 飞翔, 鸣叫, 扑翅膀, 干什么的都有。
师:没有人刻意去安排它们, 谁都可以来, 谁都可以走。在动物园里, 都是把同一种鸟放在一个大笼子里, 它们没有自由。
生:老师, 这段话也说明没有人打鸟。
师:哦?为什么呢?
生:如果有猎人打鸟, 这些小鸟一定对人类发出的声音非常敏感, 听到声音后, 肯定会躲起来, 又怎么会都飞出来, 甚至在枝头上叫呢?
师:你说得太好了, 就像钻进小鸟心里一样, 它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闪光之处,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式, 连续地用到了两个“到处都是”, 四个“什么样的”, 三个“有的”。“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这样的句式, 是不是让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呢?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 也应该用到这种样式复杂的句式, 让文章的句子丰富多彩。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 被我们的掌声一吓, 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 那歌声真好听。
师:这个地方找得对, 而且你注意加重读了“兴奋”二字, 画眉鸟不是恐惧地叫喊, 而是很兴奋。它的歌声是悦耳的, 十分好听, 确实可以体现出画眉鸟的自由。
生:“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这句话说明大树是自由的, 它爱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 不像城市里的树, 总有园丁来修剪。
师:你说得太对了, 所以城市里的树木都是一个“发型”的。
生:还有一个地方体现了自由。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师:这句找得非常好, 尤其“枝上又生根”这句, 最能体现出大树的自由。除了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关于树的自由, 关于鸟的自由, 还有很多地方体现出自由, 比如文章也写到了人的自由, 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第二自然段就是写人的自由, “在河边大树下, 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 拿起竹竿一拨, 船缓缓地动了, 向河中心移去。”那些小船没人看管, 随时可以乘坐, 也不用买票。
师:这种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这种状态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这个地方可真是世外——— (生答: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 人间仙境, 多么美好呀!在那个地方, 人与人的关系很好, 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 不分你我。我再来给同学们补充一句, 你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河面很宽, 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句话描写了河水的状态, 体现了河水的自由, 你感觉得到吗? (学生思考) 那你想一想, 水面为什么没有波纹呢?
生:因为没有风吹!
师:水面上的波纹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 而不是它自己产生的, 所以, 这静静的, 没有一点波浪的河水, 才是最自由的。在这充满自由的鸟的天堂, 连树叶都异常的明亮,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这句话的意境很美。你们想一想, 叶子不是灯泡, 怎么会那么明亮呢?那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 没有一点灰尘。请大家接着读下去:“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把这两句话分行写出来, 就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这叶子绿得多美, 多有特点呀。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出这样富有诗意的句子, 增添文章的色彩。
融入天堂, 那是个人人向往的地方
师:巴金先生的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 “鸟的天堂”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只有一棵大榕树的岛屿就在我们国家的广东省。现在, 那棵大树更壮观了, 它独木成林, 占地面积有好几千平米, 而且这个岛已经被修建成全国最大的赏鸟乐园, 公园门口就镌刻着这篇散文。在学过了这篇课文, 你们想不想到鸟的天堂看一看呀? (生答:想) 想不想居住在那里? (生答:想) 好, 那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请你们回想一下, 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 (纷纷回答, 老师板书) 树、鸟、水、枝、叶、根、船、竿……
师:现在请你从这几个事物中选择一种, 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百字左右, 就是把你自己想象成这种事物。生长在这样一个人间天堂, 你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写的时候, 要先抄原文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比如你抄描写画眉的那句话, 你首先要知道作者想表现这只画眉的什么心情。
生:小鸟很高兴。
师:确实是这样的。围绕高兴, 你就可以这样写:“啪啪”掌声又响起来了, 一定是人们在呼唤我, 让我唱一支动听的歌, 我激动地飞了出去。突然, 我想到自己还没有化妆呢。于是, 我又飞了回来, 打扮了好久, 才羞羞涩涩地拉开家门。可是, 一想到我刚才的莽撞, 我就有点难为情。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 我看见了眼前这翠绿的树叶, 有办法了!我用树叶当大幕, 树枝做舞台, 站在绿色的大幕后倾情歌唱……你看, 文章写到这里, 是不是已经让这只小鸟在纸上活了起来呢?下面, 同学们也开动脑筋, 让你笔下的事物充满生机。
(学生写段, 老师巡视指导, 15分钟后, 请学生朗读)
生:我根据“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的这个片段, 我就是船桨:“有几个人坐在船上, 拉着我的手。我知道, 他们希望和我交朋友、做游戏。他们一边拉着我向前走, 一边自由地歌唱。我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我的歌声越来越大, 终于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他们都被这悦耳的声音迷住了, 静静地聆听着。我和他们仿佛在一瞬间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我唱得更响亮了。等我帮助他们划到对岸, 我才停止了歌唱。我对他们大声呼喊:到鸟的天堂去吧, 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是谁吗? (生答:小鸟) 这位同学写得太好了, 尽管船桨这个事物并不好写, 但你写的这段话真像一首歌一样动人, 这正与“那声音就像一只乐曲”相吻合。
师:下面, 我们就要用刚才提到的那个复杂的句式来写一句话, (老师板书: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因为那里。) 把你想到的原因用两个“到处都是”, 四个“什么样的”, 三个“有的”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生: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因为那里到处都是茂盛的叶子, 到处都是浓密的枝干。大的, 小的, 粗的, 细的, 有的树叶躺在枝干上休息, 有的树叶在微风中跳舞, 有的树叶挤在一起, 正谈着悄悄话。不计其数的鸟儿飞来了, 站在枝头歌唱。
师:经过特殊句式的加工, 把树叶的各种姿态都写了出来, 这棵大树是不是已经生长在你的眼前了呀?你们瞧, 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 对你的文章来说, 帮助多么大。写景的文章一般都有一个特点, 这就是借景抒情。最后, 我想问问同学们, 巴金先生在《鸟的天堂》中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师:这样说有些笼统, 好像用来总结哪篇写景的文章都行。
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师:这样说才更准确。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自由, 因而我们要给予他人自由。同学们更要保护大自然, 爱护动物, 让它们也拥有自由。不要忘记我们这堂课讲的内容, 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用精彩的句式去装饰你的文章, 让你真实的情感融入到周围的景色, 我相信你很快也会拥有一个天堂, 这就是你的作文宝库。
备课笔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7.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篇七
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点拨学法)
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
2、交流。相机点拨并板书:
摆走
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
△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
(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
(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5)、师抓住“无论……只要……一定……再在……直到”引读。
△语段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它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人们正在干什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
A、从字面上理解。
B、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
(3)、这句话中你们还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
(4)小结。
五、学习写字。
1.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哪个字你要提醒同学的?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生字词抄写2遍。
2.朗读课文。
3.抄写喜欢的句子。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课文叙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人性之美。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
作为学习这一课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要透过课文质朴的语言发现美,感受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人性美,进而受到感染、熏陶,是在设计本课预案时需要突破的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预案的设计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美?”这一中心话题,让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充分朗读,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在教学语段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语句走进人物内心,体会看不见的心灵之美。教学语段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在头脑中建构乡亲们走搭石的场景,体会如诗如歌的画面之美。
整个设计重视朗读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享受发现平凡之美的审美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8.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八
开课场景:铃声响后,在教室里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静息了。七八个位子还空着,主人下课玩,跑得太远。铃声响完了,才陆陆续续地跑进来。我阴沉着脸批评了这些孩子。课堂也就这么严肃地开始了。孩子们这样进课堂有些影响我上课的心情。
第一课时:因为课前没有布置预习,就在课堂上做得预习,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至少让孩子们读通顺课文,然后检查信息反馈,接下来重点赏读3、4、5段,默读,勾画,简单批注)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拾穗》。打开书,课文开篇很美,请孩子们把开头一句读一读,读好。
生读(没有稻子飘香的美)
师:女孩子再读,读出香味弥散——慢慢、优雅的散开那样的感觉。女生读(感觉好些)师:全班再读。生读。
师:面向马老师,已经积累下来的孩子背给老师听。
生 大部分能背(教学意图: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平淡,还是积累的东西太少。意在课堂让孩子轻松地做些积累。)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拾穗》,并重点练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端起书来,再把二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感受观图写实与联想的巧妙结合。生 在我的指令下较认真地读。
师:现在我们重点要读好三、四段,一二组的孩子读3段,三四组的读4段,各自练习两分钟。
生 都还是练习得很认真(2分钟后)
师:请展示大家的朗读, 作者写得好,我们也应该读得好。请大家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思考你们读的那部分内容写得好的地方。
师 做无关痛痒的点评(这种团队读书,不点评,很不利于激发孩子参与的激qing。现在的孩子个们个人意识特强,团队意识不够。怎样做精当又直指孩子内心的点评迅速激发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我还在学习中,思考中。)
--1--
师:请代表团队,汇报你的赏读发现。
课堂情景:开始举手的人不多,过了一会,举手的人有些增加。(我在这个现象的观察中思考,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过程细腻地展开。)一生发言:三段中,我觉得妇女的动作写得好。(并读了相关语段)
一生发言:这段中,我觉得“紧紧”这个词用得很好。要是我们写肯定只写:她攥着麦穗。(多么有用的发现!)
师:是啊,感谢你智慧的读书。全班孩子齐读这句话,说说你从“紧紧地”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她对这一根根稻穗的珍惜。
生:我读出了他对全家人的爱。她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给家人带去粮食的机会。师:对,是爱,一种很朴素又很伟大的情感。是的,她“紧紧地”攥住的是机会,她双眼搜寻的也是—— 生:机会
那是让全家人活下去的—— 生:机会
(这个“紧紧地”一词的妙用与深刻,是我在课前阅读,研究文本时同样的发现,有了我自己的发现,走在孩子前面的发现,才有了我这里的深刻引领。自己阅读文本多么重要啊!)
生:我发现4段中,那个女孩的舞蹈动作写得很准确。很细致。师:是,我们一起读一读,来感受这种细腻的表达。生 懒洋洋的读
师:暂停,这个女孩年龄还小,人生的路刚刚开始,她还没有你们读的这么沉重呢。生 笑
师:(满含精神的)来,孩子们再读。生 这次感觉好些
师:我们再做一个配合,我来读这段中冒号前面的前半局,你们读冒号后的后半句。体会这后半句是怎样把这个“舞蹈”写具体的。(这就是写作指导)生 配合读。
师:请在后半句做上旁批,写出它的作用。边批注边告诉自己,以后你也会这样把一个词,一句话写具体。
师:请孩子们看大屏。(大屏反映缓慢老是不显像。我的反映比电脑快点,迅速告诉学
--2--
生)其实我大屏上的那句话就是文中下面一段话。请迅速默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来?
(我赶紧把大屏幕调了出来)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天拾穗,天黑了绝不会来。
师:看看大屏,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
一生:我从前几个段已经读出了,这些人很穷,他们虽然穷,但是很守规则。不会在夜里去捡拾麦穗。
师:是的,这群弯着腰拾穗的人虽然很穷,但是他们的人格形象却是直立的。(在读这幅画面的时候,我从这群穷人身上读书了一种动人的美来,也许是源于作者米勒对土地,对土地上这群儿女的爱,于是源于情感的艺术再现就这样富于表现力。我是很想把这群穷人身上蕴含的精神美传达给孩子的,聪明的孩子自己能从画面,从文字中读出来。真好!)
师:接着读,看你能从后半段中读出什么来?
(后半段原文)监工的明白,丢在地理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师再引导:本来监工的形象是让人觉得憎恶的,(生不断点头)这里的监工呢?
一生:我觉得比较人性的。(我不想孩子们把人做简单的好于坏的区分。)
师:对,无论是拾穗的人,监工他们都展示着人性里美好的东西,爱、善、自觉自律的人格。
端起书来,女孩子读倒数二段,男孩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们所读的段落主要写什么?
生读 男孩子读得差一点(这是天生的,男孩语言感觉差一些)生答,师总结板书: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师:(带领学生按板书总结)文章结构就这样 先写——生:图画内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再——生:简介米勒 评价图画。
请按这样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生汇报
师:文章开篇写得美,结尾也别具韵味。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是)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3--
说一说你在欣赏这幅画和读这片课文的时候,有那些感受可联想。生
1、我感受到这些人真爱自己的家人。生
2、我感受到这些穷人生活得很坚强。生3.我觉得米勒对这些人有深深的同情。
生4:米勒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所以他了解这些人,能画出这样好的画来。(在此,也许有的老师可能会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在比较中让学生学会珍惜。我认为这样不抵达、触及孩子的内心情感去实施教育,没有多少意义。干脆不做。)
师:来,读一读马老师旁批下的感受。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生 读两次。献给这群拾穗坚强地的人。生:读得更好些了。师:再读一读老师摘录的米勒做这幅画的意义。
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
(这段话,对孩子来说显然很深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懂就不让他们与这些陌生的语言面貌见面。试想:我们如果每天只教学话的婴儿听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那他们肯定永远只会说爸爸妈妈。我们要把孩子要拓展孩子的语言视野,还要努力让他进入到这个视野里去。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便是我为此作出的努力。)
下面看着图和这段文字,听马老师提问,选用这段话中的词语做完整的回答。师: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生:(愣了一会)开阔的土地。(师提醒说完整。)师: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有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生:静穆的画面。
师:是的,这是一个宁静、庄严的画面,这是敬爱生命、敬爱这片神圣土地的庄严。在这片宁静的土地,这群人活得很——生:(选出图画下的词语作答)沉重。师:但是也很――生:充实。
师:我们能听到他们——生:深沉宁静的呼吸。师: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生:朴实顽强的生命
(一段很生僻的文字,就这样在我们的看图、读文、问答对话中巧妙地读懂,同时进一步读懂了这幅饱含深情的图画。)
师:孩子们,我们再读这段话,把它献给这群弯腰拾穗的人,献给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4--
也献给这幅画的作者米勒。生读 这次读得很有感情了。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读这首古诗。(让西方艺术与国学经典做一个跨越时空的链接)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我们可以把锄禾换成拾穗哈。生笑。
师:看,老师还为这幅图配上了这样一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歌配在图画上,这里打不出来,很遗憾)
(孩子们读着,笑嘻嘻的,肯定觉得这样的搭配很新奇。)
师:孩子们读的很高兴哈。我希望再带着你们读懂写在这张苍白的纸上写着的这样一句话。(出示下面这张PPT)
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自己读了起来:苛政猛于虎。(把“苛”读成“可”。)
师:孩子们,老师要为你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说故事,马上来了精神,都很专心。)孔子游学,有一天走到泰山侧,听到一个妇女凄惨的哭声,派子路去打探,看到一个戴孝的妇女,站在坟钱,悲痛欲绝。子路问之,妇女告诉子路:我的舅舅死于老虎,我的丈夫死于老虎,我的儿子也死于老虎。子路问:为啥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女说:苛政猛于虎!
孩子们,这虎不是动物界的虎,是一个国家,一个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它沉重得,残酷得超越了老虎。孩子们,再读这句话。生读 这次有了严肃感。
师:这,就是人类政治走过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呢?2006年,中国完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农税。当温家宝在一个大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这个公告的时候,会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5--
生:掌声响起。师:下课。
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积累下这句话。
9.试论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篇九
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方法,无论是哪个课程,只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那么都能有所收获。由于传统教育中强调知识的灌输,所以,多数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是太看重,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变当前小学生阅读情况不佳的现状,老师应该对阅读引起重视,平时的阅读课上,要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他们去阅读,去欣赏,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收获真正的知识。
例如,像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对《小英雄雨来》进行阅读学习时,老师不妨先帮学生讲述一些像“王二小”“地道战”等表现我国人民面对侵略者时,英勇顽抗的小故事,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就是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来进行戏剧排练,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当然,形式并不一定非要拘泥,内容也最好不要死板,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整个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进行点评,顺便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契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对所阅读的内容加深理解,帮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二、接触课外读物,拓宽学生阅读内容
小学生在语文课程上,所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这个问题,一直是影响小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方面,老师要加强建设,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老师不妨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同时,在学习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阅读内容的创设中来,可以自发的组成小组,将自己在课外的阅读读物添加进语文课堂中,对于表现积极的学生,老师要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老师不妨仿造语文教材上的指导,在班级后面建设一个“阅读书馆”,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书馆”的建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结合。例如一些学生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大侦探杜威》《冒险小虎队》之类的悬疑故事,那么可以成立个侦探故事小组;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偏爱《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繁星春水》之类的儿童文学,那么可以成立一个儿童文学小组……总之,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阅读内容,老师都应该允许它们出现在课堂上。然后,各小组成员可以从自己家中,将平时在书店购买的这一类书籍,放置在课堂后面的“阅读书馆”中,老师可以用统计册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归类。当然,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借阅制度,方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三、阅读实训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当前,我国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一直是穿插在教学课程来进行的。例如在课前对文章进行朗读的教学形式,这样,使得阅读这个内容,一直有一种语文学习“附属品”的感觉。所以,想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老师必须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观,让学生因为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阅读,体会阅读的好处。为了督促学生阅读习性的养成,老师不妨以教室中的“阅读书馆”中的图书为基础,对学生合理布置阅读任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蝙蝠和雷达》这篇语文课文后,老师不妨利用网络资源,或者是“阅读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幻方面的读物,像《银河战舰》《三体》之类的,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思维来进行阅读想象,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想。老师还可以为每本课外读物设计一个“打榜”功能,对“阅读书馆”里的课外读物进行排名,鼓励每个同学都做一个阅读笔记,根据阅读笔记中的推荐,对每本书的阅读效果进行统计。这样不仅便于其他学生阅读,还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结,这样,更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在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抱有正确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理解并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那么,相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有所建树。
摘要:小学四年级,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既要摆脱以前学习中的懵懂无知,还要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规划能力。这两点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涵养和精神领域的学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通过语文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本文通过对小学四年级的一些语文阅读教育说法进行细致的讲解,希望能给我们的语文老师,起到一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俊珂.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2012.
[2]陈红.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湖北教育,2006(12).
10.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 篇十
一、音乐情景体验导入
(播放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生自发随音乐节奏拍掌)师:听过这首歌没有? 生:没有。
师:这首歌呀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芬芳,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板书: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长句子和生字一定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另外,读的时候还要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开始吧!生:(刚开始时不由自主地齐读)师:可以自己读自己的,好吗? 生:(随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师:对,对,对,就这样。师:(巡视中,关注学生读书的情况)师:孩子们,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师: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说一个词。生:快活。师:这是你的感受。生:美好。
师:我们俩想到一块儿去了。生:诗情画意。师:多美啊!生:(还想继续发表意见)师:别着急,待会儿一定有机会表达你的感受。
师:其实啊,作者在课文里面也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哪个自然段? 生:(很快找到)师:找到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师播放课件)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作者认为它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咱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看屏幕再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板书:风景独特迷人)师: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那好吧,让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先来到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下,去感受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三、品读语言,感受美景 ★走进“瓜藤攀檐图”
(CAI:显示课文第1自然段的文字)师:谁是我们班的朗读小明星啊? 生:×××
师:来吧,请你读读这一段。生:(读课文)师:读得非常不错!不过有一个字咱们得注意它的读音:听听,“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强调为四声)南瓜,或种丝瓜”,这样吧,我们把这一句话一块儿念念。
生:(齐读)师:作者说呀,在这儿,有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到底哪些景物构成了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我们读读下面的句子。
(CAI:“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生:(齐读)师:我们再把速度加快点,再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哪些景物? 生:有瓜。师:你看见了瓜。生:还有藤和叶。
师:你注意到了还有藤和叶。师:到底这些瓜呀、藤呀、叶呀是什么样的呀?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
(CAI:“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生:(齐读)师:为什么说这些瓜呀、藤呀、叶呀构成的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师:你说说。
生:因为我们城里没有那样的装饰。师:哪样的装饰? 生: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师:你们看呐!(CAI:瓜架图)师:那颜色多么丰富!师:你再看看那数量。谁来说说? 生:它们比较多,非常多。师:抬头一看,满瓜架都是。师:还看到什么了? 生:叶子很密。
师:你看那绿叶下面,那瓜的种类有什么呀? 生:有南瓜、丝瓜。
师:还有很多是我们叫不出名来的瓜。种类可真多呀。师:再瞧瞧那些瓜长的样子。
生:这些瓜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师:有大,有小……
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扁。
师:这颜色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真是太可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师:刚才啊,我们是联系上文感受到了瓜架的独特迷人。下面我们再联系下文,来感受一下吧。
(CAI:“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生:(齐读课件所显示的文字)师:你们不由自主地自己联系下文感受了。谁来谈谈? 生:我觉得它们虽然不威武,但是却很可爱。师:谁威武? 生:石狮子。师:还有呢? 生:两根大旗杆。
师:想想这威武的大旗杆放在乡下人家的屋前,你觉得怎么样? 生:虽然乡下人家的那些瓜藤是很朴素的,但是总比高楼大厦门前蹲着的石狮子,竖着的大旗杆可爱。
师:可是我们这大旗杆、石狮子也有它的可爱呀。今天就搬到乡下人家屋前,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不协调。
师:是呀,比咱们那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逊色多了。师:这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瓜架让我们感觉这是一道怎样的装饰呀? 生:别有风趣。
师:正因为有了这别有风趣的装饰,我们才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这样吧,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自主选择美景图,交流感受
师:来,深深吸口气,我们继续乡间之旅,乡下美景还多着呢!这样吧,我们自由地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这是老师给大家的建议。
(CAI:阅读2—6自然段,建议:
一、默读,想想你看见了哪几处乡村风景?
二、自由轻声读,想想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把能表现这一处风景独特、迷人的语句勾画下来,准备交流自己的体会)师:(读阅读建议)明白了吗?开始吧。生:(按要求自读、勾画)师:谁先来说说?你的眼睛告诉我你特别想先来说。来吧!生:我喜欢第2段的最后一句。(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打断你一下好不好?你刚才读的是你勾画的语句对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 生:我最喜欢的是那笋刚刚长出来的风景。师:为什么你就喜欢这一处啊? 生:因为那里有个“探”字,它写出了春笋快速地生长着。师:刚才杨老师发现有好几个同学都挺喜欢“春笋”这一处的。(CAI: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师:而且这个小女孩一来就带着咱们看到了这个‘探’字,你从这个字看出了什么? 生:这些竹笋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新奇。师:你怎么觉得他们很新奇?它像什么啊? 生:它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富有好奇心。师:多有好奇心的笋娃娃啊!师:只有一个啊? 生:还有从这个“探”字理解出它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在捉迷藏。
师:这么一个淘气的笋娃娃,这么一个有好奇心的笋娃娃,你真的只看到一个啊? 生:不,有很多个。
师:从哪儿看出有很多?你看书上哪个词让我们感觉到? 生:成群。
师:这么多淘气、有好奇心的笋娃娃,一下子蹦到咱们面前啦。咱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师:咱们再读读这句话。看!咱们笋娃娃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出来的越来越多了。多淘气,多有生机,多么有好奇心啊!生:(齐读)师:这都是别处看不到的,只有在乡下才能见到的美景啊!师:你还喜欢哪一处风景? 生:我还喜欢“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对不起,打扰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 生:我最喜欢雄鸡耸着尾巴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师: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我们听听好吗? 生:“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还有没有喜欢这一处风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不好? 生:(齐读)师:你为什么就喜欢这一处风景? 生:因为我觉得耸着尾巴的雄鸡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保护着母鸡还有小鸡、花儿、竹子。
师: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多负责任啊!它保护的是母鸡、小鸡,这是一位多么有爱心的鸡爸爸啊!师:除了鸡爸爸,鸡妈妈呢? 生:我觉得鸡妈妈很负责任,带着小鸡去觅食。
师:多有耐心的鸡妈妈啊!而我们的小鸡们又是多么好学啊!幸福的一家子!让我们再来读读你们刚才读的这个句子。
生:(齐读)师:其实,城里啊,我们偶尔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可是,为什么作者说它是乡下独有的呢?注意,老师这儿要变一个句子了。
(CAI:鸡,乡下人家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照例、总、肯定”等词语被删除)师:这儿删除了三个词,我们不读这三个词,然后把这一段话再念一念,比较一下,和删除前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齐读)师:你比较出来了吗? 生:我比较出来了。师: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将“照例、总、肯定”全部去掉的话,就说明乡下只有几家几户有鸡,其他的都不养鸡了。师:还有人想说。
生:还有就是如果把“肯定”删掉的话,就是说你从这个乡下人家的房前屋后走过,有些时候就不一定能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了。
师:对呀,就跟咱们城里人家差不多了。(面对一个学生)你是不是能随时看见这么幸福的一家子? 生:不能。
师:那你们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啊? 生:(齐答)不能。
师:所以啊,只有是咱们乡下人家才能随时看到这样的风景呢!这,就是乡下人家独有的美景。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你还喜欢哪一处美景啊? 生:我喜欢门前的几株花。因为它们很朴素,但总比石狮子绚丽一点。
师:颜色绚丽,生机勃勃,你喜欢那鲜花盛开的美景!师:还有吗? 生:我喜欢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城里天边的红霞就没有很多,因为城里天空都被污染了。
师:你刚才说的这些陪伴我们的美景,其实就是因为你喜欢的是那温馨的院落晚餐。
师:你还喜欢哪一处美景? 生:我喜欢的是秋天纺织娘居住在人们屋前的瓜架下,月明人静的夜里,他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你是纺织娘的知己,被她的歌声深深吸引了。师:其实啊,咱们乡间的美景还多着呢!(CAI:配合乐曲《走在乡间小路上》出现图片:金灿灿的菜花、绿油油的麦田、流淌的小河、竞相开放的桃花梨花、扑鼻的花香、温情的小院、别有风情的瓜架、悠闲的鸡群……)(生欣赏歌曲、图片:发出赞叹声)师:乡间的美景真是让人看也看不够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这样的赞美:
(CAI:“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回归整体,归纳升华
师:不知不觉,我们今天的乡间之旅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打开你的本子,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练笔后交流)师:你说说。
生:乡村生活非常自然,非常清静,作者向往、热爱乡村生活。师:这是你独有的感受。
生:乡下人家自然亲切,优美宁静,我也开始向往乡村生活了。师:你是想说你赞美它,是因为你已经深深爱上这里了。生:如果我能住在这朴素而美丽的乡下,天天看那看也看不够的美景,站在屋外一边欣赏天边的红霞,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晚饭,该多好呀!师:你的愿望也是杨老师的愿望。相信也是大家的愿望。师:谁还愿意说说? 生:乡下的景色真美呀!它永远都在我的脑海里!我永远都不会把这美丽、令人喜爱的乡下人家忘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和家人一起,多去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走走吧。
11.《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 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本板块正是据此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搭石》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刘章的一篇散文。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赞扬了家乡人互相谦让有秩序的淳朴民风。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完成练习。教师采用“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寻找“美”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体会字里行间的人性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重点语句的课件。
2.搜集作者刘章的资料,准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
学生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说)
4.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介绍作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借助导读,明确方法
1.过渡:这一课与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课前导读(出示课前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这段话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小结:这个导读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我们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二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告诉我们怎样去快速读文。
2.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3.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生交流:2分钟、3分钟、4分钟等,时间长短不一。)
(1)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A.我就是按照导读去读的,一直读下去,没停。比如“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了。
B.我也是这样,一直读下去。我读到第3自然段开头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得特别生硬,但我没有回读。我一直往下读,读着读着,对这句话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领会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读,暂时放下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导读的功能,使学生明白怎样去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读文的能力。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汛间谴惰衡协绰
(1)检测学生对多音字“间”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准“间隙、间隔、中间、时间”等词。
(2)学生齐读会认字,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考一考会认字的读音。
2.理解词语。
(1)出示: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很快。——哪个字让你有溪水涨得很快的感觉?(猛)
(2)出示:
汛期间隔联结平衡懒惰平稳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联结”的意思?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3)出示:清波漾漾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①指名读。
②说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正音,把句子读得正确、通顺。
句子一: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内容基本上是根据预学案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反馈性了解。对三个长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读通、读顺只是第一层次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边说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理清文章结构。尤其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标题式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五、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东西。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那什么是搭石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介绍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指名读句子。
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出“二尺左右的间隔”中的“间隔”就是“距离”的意思。
(3)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了: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涨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雨水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脱鞋挽裤)可通过表演来理解“麻烦”。
收工要——(生: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脱鞋挽裤)
这样不停地脱鞋挽裤,真是——麻烦!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挽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4)感受人们的用心。
是啊,同学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答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5)小结:每年,人们都要自觉、用心地摆搭石。我们从摆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为下节课体会搭石默默无闻的美和人们的心灵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挽、惰、衡、隔)
2.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重点指导“惰、衡”,强调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认真观察部件位置,写紧凑。“惰”右下“月”的撇变为竖。“衡”中部下边的“大”的捺要变为点。
4.评价书写:先小组互评,再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注意对写字质量的评价和反馈。
七、小结本课,引出话题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心灵。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能延伸学习兴趣,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学生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景美)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发现美。
(一)指导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并与学习伙伴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两个板块的学习。
1.预设板块一: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美感。
(2)理解“协调有序”。
①引导学生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②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临其境。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走好?好,从这儿开始。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生:轻快的音乐)。
可边表演边朗读或展开想象来理解。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
(5)小结:对!动作这样默契,这样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板书:和谐美)体会得多好哇!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美呢?
(6)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A.“绰”有两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a.宽绰。b.(体态)柔美。]
B.词语“绰绰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7)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①过渡: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指名朗读)
②全班配乐朗读。
2.预设板块二:
(1)出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质疑: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B.指导朗读。是啊!正是这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读出来吗?
③体会淳朴民风,丰满人物形象。
A.老人这样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行色匆匆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民风,代代相传哪!
B.小结:从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我们还从哪儿感受到了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呢?(板书:奉献美)
(2)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指名朗读。
②引导学生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④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⑤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生交流)
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⑥理解“理所当然”。这里的人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①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还是一种美(板书:谦让美、敬老美)。家乡的人们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②生写话,稍后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在品读课文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三、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1.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联结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导学: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俯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4.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好人好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
四、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的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没有熟视无睹,而是从心中流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还因为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方面的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录身边的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并不深奥难懂,但其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围绕“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展开交流和讨论。因为课文中蕴含的美是有层次的,一是看得见的具体的风景美,二是看不见的家乡人的心灵美。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海中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三、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搭石》评课稿08-04
小学四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总结06-19
四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07-25
四年级语文下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7-1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9-13
2022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10-02
四年级上册语文《触摸春天》教学方案10-13
四年级上册 猫——教学实录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