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2024-10-12

课文《瀑布》教学设计(12篇)

1.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篇一

一、谈话、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

大瀑布的葬礼

2、谈话、质疑:

同学们,我们平里只听说人们给去世的人举行葬礼,表示对他们的哀悼和怀念,可是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人们却为一条大瀑布举直葬礼,而且是由巴西的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你们对此感到奇怪吧?就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辣,教师梳理归纳:

⑴大瀑布被葬送前是什么样的?被葬送后又是怎样的?

⑵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⑶巴西总统菲格雷物为什么要关自为大瀑布主持葬礼?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训练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动笔划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把划出的语句多读几遍,自读完后,可以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全班读、感悟:

⑴大瀑布被葬前是什么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①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塞特凯达斯瀑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雄伟壮观)

②怎样读才能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壮观的气势表达出来呢?指名说(如:读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等等),请大家抓紧时间练习,待会儿,咱们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③谁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指名读,引导评价是否读出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并简要地说出理由。

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巴西和阿根廷人民的骄傲,如果你是巴西或阿根廷民小姐(或先生),你将怎样骄傲地向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介绍大瀑布呢?请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准备,介绍时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⑤指名介绍、评价、鼓励

⑥“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瀑布的声音很大),这一段中哪个词也是形容声音大的?(震耳欲聋),这句话所说的完全与事实相符吗?(不相符,作者把事实夸大了),教师点出这种写法“夸张”,并指出缩小事实的写法也叫“夸张”,如:这块地有巴掌大。填空练习:桂花开了,_______。教室里非常安静,______。你还能自己说一个夸张句吗?

⑵大瀑布被葬送后又怎样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①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被葬送的大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奄奄一息)

②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大瀑布奄奄一息的形态,把这一段读好,学生练习读。

③有把握读好吗?老师再让你们准备准备,同桌互相听读、指正。

④指名读、评价。

⑤这一段作者把大瀑布当作什么来写了呢?(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指名说)

⑥请你想象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的“面容”是怎样的?指名说,学生说完,教师问:这样的“面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形容枯槁)

⑦请同学再读第8自然段,想象大瀑布的形态,体会作者的写法。

⑧如果你是一们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大瀑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发言后问:“惆怅”的意思是什么呢?(可联系上下文,可。)

⑨过渡,昔日是那样雄伟的大瀑布,如今为什么变得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呢?

⑶引导阅读第七自然段,并概括出大瀑布枯竭的原因,交流、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在瀑布上游建起了水电站;周围工厂无节制用水,浪费水资源,沿河两岸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

⑷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瀑布主持葬礼?

①指名说、评价。

②看到大瀑布由雄伟壮观变得奄奄一息,你们联想到什么呢?你想对人们呼吁什么呢?指名发言。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感悟,重点感受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和奄奄一息的不同景象,通过“情境朗读,导游介绍,填空练习,联想说话”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第四、八自然段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理解词语,体会夸张和拟人的表达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三、美读、积累、拓展

1、请大家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课后调查家乡某一处环境的变化,把变化前后不同景象写下来,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说明: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积累语言,把课内学习课外延伸,树立起“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立足于散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色。以散文阅读“四步法”为重点,贯穿整篇教学设计;以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边阅读边欣赏,进而熟读文章语言、明晰文章结构、归纳文章特色;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有效设置问题, 逐步引导,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迸溅、仙露琼浆、沉淀、伶仃等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借景抒情和“文中集美” 阅读法;

情感目标:知道“生死迷、手足情”的含义,珍惜亲情和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掌握“文中集美”阅读法,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导入

在电视中,经常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泓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 你追赶着我,我追赶着你。前面的瀑布,撞击在岩石上,碎化成朵朵水花;可是,后面的瀑布却依然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此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又怎会让作者宗璞心中顿生焦虑和悲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紫藤萝瀑布》 一探究竟。

(二)展示教学目标,介绍散文阅读“四步法”

散文,一种清澈空灵、潇洒活泼的文学体裁。阅读一篇散文, 可以领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那么,如何鉴赏散文呢?可以从四个步骤入手:

1.感受文章意境

意境是意象汇聚,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主观情感和文章所描绘的景象结合产生的审美境界,这时,客观景物就具备了某种主观的象征意义。如陆蠡《囚绿记》中,一株普普通通的紫藤萝,经过作者手里,妙笔生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生命力、希望、快乐、坚强、向往自由和蓬勃向上的象征。

2.分析文章结构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特点。散文的鉴赏,结构艺术是一个关键,追踪蹑迹、理形摄神,沿着文章线索,看作者是如何用巧妙构思,将丰富感性材料组织起来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无论选材,还是结构、表现手法,都表现明晰的“形散神聚”特点。 它选用材料是零散的。文中细致描绘了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景物, 有训鸽飞声、碧绿天色、花下槐蕊、秋蝉残声、清秋佳枣,它们之间都因为清、静、悲凉的格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3.领悟文章立意

立意,就是作品所确立的文章主旨,它既可以是对事理的昭示, 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立意是散文的灵魂。如《箱子岩》 一文:作者对十五年前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对比描写,目的是通过一正一反的强烈反差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在文化失落和文明断裂的伤感中引发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忧思。

4.品味文章特色

文章风格的定型,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衡量散文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准很多,其中风格独特尤为重要。如鲁迅的辛辣讽刺和严峻批判、冰心的清婉明丽、余秋雨文化底蕴深厚、矛盾的深刻严谨 ……鉴赏时,要抓住风格进行细细品味。

(三)读佳句,感意境

1.介绍“文中集美”阅读法

所谓“文中集美”,是由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提出的散文课美读方法的一种。具体步骤分为:(1) 仔细阅读文章,筛选文中优美语句;(2) 可以打乱优美语句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3) 组合后的文章,能够形成一篇微型美文;(4) 微型美文和原文一样,要能为原有标题所驾驭。因此,“文中集美”阅读法优点是:直观形象展示课文描写顺序,助推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有效明晰文章结构; 缺点是颇费教师的心力,且有失败风险。

2.微型美文展示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微型美文如下: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 /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 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中集美”展现了明晰顺序:从花瀑──花穗──花朵,它是按照从宏观──微观顺序对紫藤萝进行细致刻画的。“文中集美” 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意境:作者描写了壮丽花瀑、分层花穗及饱满花朵,通过细致地描绘,给读者营造一种辉煌灿烂意境。微型文结构:赏花之情(欣喜)──思花之感(欢快)。

(四)读全文,析结构

1.默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时间默读,思考:微型美文结构和全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全文结构

全文结构分为赏花之情──忆花之憾──思花之感。

3.对比提问

微型美文和全文相比,少了忆花之憾。请问:(1)这个“憾” 点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课文中画出具体词汇;(2)面对这辉煌灿烂、 气势宏大的紫藤萝,作者因何而悲?

4.参考答案

(1)“焦虑和悲痛”;(2)文中线索:1课文练习题二提及此文写于1982年,而文中第8自然段写道“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那么文章写作时间应该发生在“文革”时期。 2文革性质:文革初衷是好的,可是却出现一些让人痛心疾首之事, 不论是非、颠倒黑白,连美丽紫藤萝花也难逃此劫,更何况是人? 3文章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2年。作者在《铁箫人语·哭小弟》 中写道:“那是一段焦急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文革”中深受迫害。写作此文时,她小弟弟,一位娴熟科技、文艺,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贡献血汗,才华横溢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离作者而去。 4总之,作者看见眼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联想到挚爱的小弟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悲惨结局,怎能不触景生情?

(五)读标题,明主题

1.提问:标题中,作者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暗喻,将“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参考答案。紫藤萝繁盛茂密、参差不齐,给人一种流动之感;而瀑布是自上而下流动,这是最大的相似点。

3.教师要求。根据相似性“流动”,请同学们画出含有“流”字或有“流动”含义句子,仔细揣摩紫藤萝特点。

4.画出句子,概括特点。如下: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特点:繁盛、茂密、蓬勃生命力、光线照耀下颜色不一)

2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特点:花给人带来新、力、乐、美的感受,壮美)

3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酒酿, 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特点:生命力顽强)

作者想出了一条绝妙的比喻。他把“紫藤萝”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瀑布”,这里“紫藤萝”也具有象征意义:繁盛、壮美以及能给人心灵抚慰的紫藤萝象征着顺境;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象征着逆境。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主题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六)读深入,品特色

1.介绍名言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 :“昔人论诗 , 有景语情语之别 ,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 景

用“这是一片 _____”的紫藤萝来概括它的盛景。这是一片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气势宏大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流动的紫藤萝……用排比句,从多个角度概括,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的印象, 增添紫藤萝形象性或美感。

3. 情

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赞美,或是焦虑和悲痛, 或是遗憾,或是喜悦。

4.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借景抒情”。需要指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异曲同工,区别只是在于景和情关系的主次不同,如是而已。

(七)作业布置

1.找出对紫藤萝进行生动细致描写的句子,说明采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中好处。

2.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结合感悟和实际,写一篇300字小文章。

摘要:《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优美的紫藤萝,为再现其优美,设计采用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用阅读逐步将学生带进灿烂辉煌的意境之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将散文阅读“四步法”有机融合在朗读之中,以读代讲,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篇三

《紫藤萝瀑布》一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乐观、奋发、进取的,对学生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而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又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这一大问题。

【教学目标】

1.揣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2.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学会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深化对人生的思索。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采用“以读为主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学法上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讲练结合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作者、写作背景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 激趣导入

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发现的眼光去体悟生活,自然界的花鸟鱼虫都可以让你悟出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昙花一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瞬间绽放的美丽,尽管这种美是短暂的。枯木逢春让我们体会到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展示“昙花一现”、“枯木逢春”的图像视频)

那么作者在一树茂盛灿烂的紫藤萝花前,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提示“璞”的读音)

二、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要求:

1.用一段话概说课文大意。

2.用一句话提炼课文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三、驻足凝视 欣赏花容

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眼前紫藤萝花的句子,结合句子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株紫藤萝。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这是一株___________的紫藤萝,你瞧,它们___________(将你找到的符合紫藤萝这一特征的句子融合到一起)。

2.说起国画,按照作画技法来分可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种。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展示工笔画和写意画各一副)你觉得紫藤萝瀑布与哪种画的风格相似?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的运用、多方面描写事物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教给学生写景状物的方法。)

3.小结:仿佛在我眼前,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着我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鼻……我想这样一幅卓绝的“工笔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也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发现是分不开的。

四、回首过往 哀花不幸

1.充满生机的紫藤萝也曾有过不幸的过去,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此时的紫藤萝就像是步入暮年的老人,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紫藤萝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不幸?写紫藤萝的“不幸”又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台交流课前利用网络搜集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教师适当作补充。)

明确:将眼前的紫藤萝和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进行对比,突出眼前紫藤萝的生机盎然,同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与人的不幸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不会风平浪静。

五、开启心灵 体悟哲思

1.面对紫藤萝,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有这样的变化,是紫藤萝给他以安慰吗?请设想一下,紫藤萝花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作者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提示:可结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等句回答。提示是否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而定。)

六、总结课文 课外练笔

4.课文《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专题 篇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 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 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 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 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涸心田;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解说: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而写的。理解这一段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设“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③ 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解说:让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段,让学生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怅惆的情绪。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5.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和赏析 篇五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段)文章从作者赏花写起。首段独句成段,“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她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吸引,这里的独句成段,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然后作者正面细致描写紫藤萝花,描绘非常形象、优美,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层次感强。首先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紫色的大条幅”。其中有整体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局部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九段)作者很自然的从赏花写到忆花。作者在本段中由对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色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出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紫藤萝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6.《瀑布》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7.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敏捷开发,开发模式,瀑布模型,软件工程

1、引言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 高年级学生一般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这一课程。但是根据笔者近五、六年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总结发现, 《软件工程》这一课程在实习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差强人意。笔者曾经对学过本课程的毕业班学生做过一个非正式的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少部分同学在他们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等过程中能主动、自然地应用软件工程中的相应规范, 并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但绝大部分同学实习结束后, 回校毕业答辩时的也都认为"软件工程的理论对于他们的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性作用"。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了近年来在我国软件行业非常热门, 且较容易上手的敏捷开发, 作为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完善, 非常之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与传统开发方法的一一对比来剖析该方法。

2、传统方法学

在现阶段的《软件工程》教学中, 有相当大的篇幅都是用来介绍传统方法学。而传统方法学的特点是比较抽象的, 这个特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能力和数学归纳能力。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招生人数扩大, 学生素质相对来说下降。加上学生对软件工程认识不够, 认为软件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用处不大。传统方法学, 瀑布模型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从本质来讲, 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 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 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其主要特点是:与一般系统工程一致, 易于使用, 不要求特别的技术与工具也能较好地进行软件开发;其缺点是:难于很好地表达和描述用户的需求。

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下图所示:

3、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软件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以其灵活性, 易操作性得到软件行业的广泛关注。敏捷开发方法是一组开发方法的统称, 主要包括极限编程、Scrum、精益开发和动态系统开发方法 (DS-DM) 、特征驱动开发 (FDD) 等。它的基本原则有迭代式开发、增量交付、互动式开发、持续集成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敏捷开发具有开发精确、高质量、高速度、高投资回报、高效率等优点, 因此敏捷开发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程序员的青睐。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 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 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 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 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 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 并分别完成, 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路线图如下:

3.1 Test-Driven Development, 测试驱动开发。

3.2 Continuous Integration, 持续集成。

3.3 Refactoring, 重构。

3.4 Pair-Programming, 结对编程。

3.5 Stand up, 站立会议。

3.6 Frequent Releases, 小版本发布。

3.7 Minimal Documentation, 较少的文档。

3.8 Collaborative Focus, 以合作为中心, 表现为代码共享。

3.9 Customer Engagement, 现场客户。

3.1 0 Automated Testing, 自动化测试。

3.1 1 Adaptive Planning, 可调整计划。

4、方法学比较

敏捷开发强调改进, 它善于吸收其他方法的优点, 它不是凭空而来的新事物。

4.1 分工:

传统方法学阶段划分分明, 一般来说每个阶段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即分析员做分析, 测试员做测试。如果在分组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 采用传统方法学, 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的不高, 完成前部分的学生, 不会去关注其后续部分, 不利于学习。但是敏捷开发强调简单设计, 团队每个成员都从接触客户到分析设计, 到编码, 全部承担。

4.2 传统方法要求用户需求明确, 只有在正确的需求下才能得到正确的下一步结果。

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的需求往往是变化的。原因有时是顾客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或者顾客和开发者理解上的差异。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软件开发过程需求还会不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而瀑布开发模型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虽然针对瀑布模型的这一不足, 涌现了许多开发模型, 比如螺旋模型和统一过程开发模型。尽管与瀑布模型相比, 这两种模型有了很大改进, 但它们应用起来仍然无法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敏捷拥抱变化, 允许变化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敏捷开发中, 变化与增加新功能是没有矛盾的。

4.3 传统方法是文档驱动的, 每一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文档, 是无法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

在教学中, 对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而言, 撰写文档是枯燥的, 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敏捷开发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是从测试开始, 它是以测试驱动开发的。所以它对文档的要求较低, 这对学生而言, 比较容易保持兴趣。敏捷开发首先对业务需求进行分析, 分解为一个一个的Story, 记录在Story Card上。然后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面, 一个人依照Story,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来编写测试代码, 另一个人看着他并且进行思考, 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提出来进行讨论, 直到达成共识。

4.4 传统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 往往是顾客与开发团队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顾客的参与度不高。

这也往往会是导致最终开发软件与顾客理想软件有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在敏捷开发中, 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开发。在敏捷开发中, 代码是归团队所有而不是哪些模块的代码属于哪些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系统任何一部分的代码然后修改它, 如果有人看到某些代码不爽的话, 那他能够对这部分代码重构而不需要征求代码作者的同意, 很可能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部分代码。这样每个人都能熟悉系统的代码, 即使团队的人员变动, 也没有风险。

4.5 传统方法中集成是在后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集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通常很长时间才会做一次集成, 这时候的集成往往问题众多, 要进行调试的话, 难度很大。一般来说, 人在这个过程中, 容易产生疲劳感。敏捷开发中, 软件集成很频繁, 每一次集成的改变也很少, 即使集成失败也容易定位错误。而且敏捷开发往往是自动化测试的。

4.6 传统方法往往要到最后才能得到可执行的产品, 而敏捷开发很早就可以的到可执行的产品。

当然敏捷开发和面向对象方法也有一定的联系。迭代也是敏捷开发的推动力, 同样迭代和无缝性是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两大特性。掌握迭代, 敏捷的大部分事情往往就迎刃而解了。不论长度, 所有的迭代都有相同的模式, 这也是敏捷开发规律的一部分。在迭代的每次过程中, 我们都要重复做分析、设计、编码等过程, 这个过程和小瀑布又有点类似。

通过上面比较我们看到, 敏捷开发和传统方法相比做了不少改进, 但是它并不是全新的一种方法学, 它是一种综合了各种方法学优点的方法学。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对比其他方法学来学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计中, 由于在这个时间较紧张,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采用敏捷开发的话, 即可节省时间,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 我们在结对的时候, 可以以好带差, 所以说敏捷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完全可以在用实践来体验它的优越性。

5、一些问题

敏捷开发不是万能的, 敏捷开发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 它允许我们对它进行改进。在敏捷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能感觉不到, 但是的确存在。

5.1顾客和开发团队作为两个不同的组织,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工作习惯都是有差异的, 而敏捷开发要求顾客和开发团队一起合作。如何在开发中消除或减少这种差异。

5.2对传统团队中的项目经理来说, 如何从原来的管理模式中转换过来, 这也是个挑战。

5.3由于敏捷开发没有建模、工具及框架, 有部分人就认为敏捷开发不需要这些, 这是一个误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启动项目, 如何建模, 如何将功能特性加入产品。

5.4敏捷基层化和敏捷神圣化。等等以及其他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如何转变。

6、结论

虽然说敏捷开发是一种新方法,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 他是一综合了多种传统开发方法的优点, 整理出来的一套开发组织方法。因此敏捷开发是一个新的思路, 它不一定是所有软件开发的终极选择。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我们遵循敏捷开发最基本的务实精神, 用变化的而不是死板的观点来思考, 我们相信问题肯定可以解决。在理解这种新方法的过程中, 了解其他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适应变化而做出改进。最后, 笔者的建议:鼓励深入并持续去认识敏捷, 了解它背后的思想基础, 并且尝试不同的实践去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海藩, 软件工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5-16

8.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篇八

我首先素读教材,认真阅读课文近10遍以后,我决定将这节课设计成写作型课型,并以诵读、写作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写作题:我向《紫藤萝瀑布》学写抒情散文。

并将我的课题研究确定为: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

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悟,提供的参考题目是:“我向宗璞学抒情散文的写法”。预习是利用课堂时间,读后感也是在晚自习完成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题目,学生竟然也写得细致。他们对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领悟独特,对她的写法分析林林总总有十多条。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研究,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重点对学生做了如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益很大。

首先是悟读分享

我组织班级最强朗读阵容,美读这篇美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受。

在同学们的自由发言中,有的学生说这篇散文美得让人窒息。妙!点评得真妙!我顺势引出别人对宗璞的评价:“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涵养和一个女性知性的秉持,把散文艺术提升到一个独特的境界、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师的作品,感受她作品中的那一份独特魅力。

第二个环节是共探写法

我首先让学生学会状物,与紫藤萝对话,领悟写法。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点?她是如何写紫藤萝的?引导学生慢慢读,慢慢品,有情有味、有着生命美感的藤萝形象就一点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紫藤萝的生命开始牵动着我们师生的魂魄,它在我们面前嚷嚷:我要开花,我要开花。它们在我们眼前蓬勃地绽放;它们像无止尽的瀑布流入了我们的心底。学生在分享和品读的时候,领悟到了不同的写法的妙处。结尾我只是稍作点拨,聪明的学生便立即明朗了起来,欣然地跟着我一起读技法小结。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学生动情地朗读、有理有据地分享,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

【投影展示】

(1)我在 看到了藤萝,“ ”,你看,宗璞写的藤萝, 。

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 。

技法小结:

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想象奇妙的感官调动;匠心独运的比喻拟人、精心锤炼的佳妙词语。

其间我安排了一段文字,就是将课文中写紫藤萝的文字打乱顺序,让学生体会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清晰。这一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比较能力,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链接了宗璞的《丁香结》和《木槿花》的片段,感受宗璞匠心独运的修辞表达。丰富了课堂,还有效地加深了同学们对宗璞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继续领悟写法

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作者宗璞对话,让学生学会抒情散文借物抒情、物我交融的妙处。让同学们明白我们写作也可以像宗璞一样,写花其实是在写人,写物也可以写哲理。可以更好地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链接背景文字材料,学生朗读,悟写法。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但学生必须是主体地位不动摇。)

【投影展示】

(1)宗璞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我在 看到了花的不幸,藤萝花 ;

我在 看到了人的不幸, 。

我学到了抒情要 。

(2)技法小结:直接间接巧妙穿插用;物我交融抒情要真诚。

此环节我主要借助宗璞的个人经历,链接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写抒情散文要巧妙穿插“我”的经历和感受,才能自然地抒情,才能真诚地抒情,才能写出具有独特感悟的生命文字。

第四个环节是分享练笔成果

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电子稿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浏览,感受几位同学对宗璞《紫藤萝瀑布》这篇美文的独特领悟。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大,只要你充分信任,只要你胆敢放手,就会出现像我们班这样的优秀同学,她们有的谈感受,感受自然独特。有的像仿写,却写得妙绝!

课堂的结尾以学生的诵读收束。我重新组合了宗璞的文字,自编小诗,努力押韵,努力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宗璞散文清新明快的风格。朗朗书声,颇有意境。

【投影展示】

好一株盛开的藤萝,她们

花形如瀑、

如大条幅

光彩似迸溅的水花

花朵像帆似舱

花香如梦

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

它们在笑:“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我在开花!”

它们在我们的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

流向人的心底

生命的长河啊,是无止境的

(男)我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女)我也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合)融入到流动不息、万花灿烂的瀑布中去

加快脚步、

永不停息

永不停息、

加快脚步

最后布置的作业还是练笔,这是写作型课型必须具备的训练。我安排的训练内容是:这个春天,我们一直在观察校园,一直在勤奋练笔。请选择你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小草”、“柳树”、“茶花”、“桃花”、“玉兰花”等,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状物抒情散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我让学生好好地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然后学以致用,将课文中学到的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尽情表达对校园花草树木的热爱。让学生对校园充满情意,让校园的植物也充满生命的美感。

9.《瀑布》教学设计 篇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清清的水”,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瀑布》是本单元的开篇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情分析:

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加之二年级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可以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 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感悟语言文字,升华情感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背诵这首诗。

3、体会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中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单元主题,并出示水的不同图片。

2、出示瀑布图片,进行比较,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3、同桌互相检查生字。

2、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齐读。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齐读。

4、指生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想一想瀑布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说一说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

1、第一小节

(1)自读第一小节,想想这一小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从“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了解到瀑布的声音很大。指读。

(3)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抓住“叠”字理解叠叠的浪是什么样子,借助画面加深理解。感悟朗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比较: 哪句更好?为什么?感悟画面,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

(4)播放瀑布录音,想一想,你觉得这声音还像什么?展开交流。

(5)学了第一小节,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齐读第一小节,读中感受瀑布的壮观。

2、第二小节

(1)“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抓住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感情朗读。

齐读。

(2)“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借助图片,理解为什么将瀑布比喻成白银。

引入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抓住“衬”、“丈”字,理解青山从哪些方面衬托了瀑布?

创设情境,朗读诗句。

此时瀑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第三小节

(1)“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抓住“仰望”,释义,了解反义词。

抓住“屏”理解作者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珍珠屏呢?这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感情朗读。

(2)“时时吹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识记“尘”字,引导学生结合字形记字义。

抓住“烟 雾 尘”,交流它们什么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播放视频,启发想象。如果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是怎样的瀑布?个性化体会读。

(3)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三节

四、回归整体,学习写法

1、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的?(从远到近)

2、结合板书,回顾全文。

3、配乐齐读全文。

五、丰富积累,延伸拓展。

课件出示其他有名的瀑布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六、课后搜集,完成作业

1、出示家乡水的图片,感受家乡的美。

10.《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

渭城区道北小学

刘小艳

教材简析:

《黄果树瀑布》是国标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所写的或是大自然的造物神奇,或是瑰丽的人文、艺术宝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中《黄果树瀑布》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介绍的这号称“亚洲第一瀑布”的自然奇观,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生动刻画,感受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非凡,从而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设计要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实践意识和开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积累优美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黄果树瀑布在形态和声音两方面的特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比喻手法的妙用。

3.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声音、形态两方面的特点和研读中感受瀑布的壮美。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 的性情的陶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欣赏歌曲《黄果树瀑布》(课件播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情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引读课题相机板书:《黄果树瀑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此刻,你一定会赞叹道——(相机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好感叹号(赞美)

3.作者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呢?

今天,我们就借作者的语言文字,与黄果树瀑布游览,去聆听黄果树瀑布对我们深情地呼唤,去观赏黄果树瀑布给我们激情的震撼,去感悟黄果树瀑布的无限生机。那就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交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刚进入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3.作者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着,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三、聆听瀑布,訇然作响。

1.过渡(出示叶圣陶《瀑布》第一部分)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叶老的诗是写在远处听瀑布,那瀑布的声音像松涛阵阵,如浪吻沙滩,这声音是轻柔的声音,是醉人的呢喃。

2.默读课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响的句子,用心在字里行间聆听它的声响。板书:聆听

(生默读)

3.你听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声音渐近渐响 ——盖过人喧马嘶

——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

(随着学生回答,课件相机显示句子)

A、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1)谈感受。

——“从远处飘来”是怎样一种声音?

给人以轻柔、灵动的感觉,那飘过来的声音要细细听才清楚,令前往游玩的人惊喜,快要看到瀑布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引读——刚„„树梢。

——渐近渐响,那“像潮水般”又是怎样的声音?

人喧马嘶的声音大吗?现在这潮水般涌过来的瀑布声都盖过了人喧马嘶,够大的声音。文中连用两个比喻,把瀑布比作(微风拂过树梢)和(潮水涌来),从中让我们体会到这瀑布声越来越响,这响声——由远及近。

(2)指导朗读。

远听轻柔似微风拂来,近听喧嚣像潮水涌过,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太美妙了!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美妙声音读出来吗?先练练。指名读。

——你为什么这么读? 齐读。

B、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响声大吗?何处看出来?是啊,一架织布机在耳畔织个不停那声音已是挺热闹的了,何况此刻有——

——水声成了„„(生说)——又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好热闹。女同学齐读。

C、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从一个“泻”字中,你看到了这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瀑布很高,80多米宽,70多米高。水从上往下流得很急,伴着震耳欲聋的水声。)

7.小结:是啊!光听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磅礴气势。看来——(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四、观赏瀑布,雄伟壮观。

1.黄果树瀑布气吞山河的声响震撼人心,令人沉醉。它的形态究竟又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课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句子,会联想的人,应该会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生自由读)板书:观赏

2.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看到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说)——宽幅白练 ——悬挂在岩壁上 „„

3.过渡(出示叶圣陶《瀑布》第二部分)

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A、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又一个“泻”字,这瀑布是怎样泻下来的?

此刻的瀑布成了什么?多么巧妙的比喻,多么生动的形态。壮观哪,30多米宽的瀑布,我们教室最西面到最东面,仅十多米,黄果树瀑布要比这宽三倍!夏季河水暴涨,宽度会有80多米。比庐山瀑布宽多了。而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的全景都展现在了眼前,多么令人欣喜!

(2)齐读

(3)你觉得哪个词最传神?是啊,一个“泻”字把黄果树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得十分到位,真是佩服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出示练习] ①壶口瀑布从高处()下来,声如雷鸣,动人心魄。②泉水咕嘟咕嘟往外()。③一辆汽车疾驶而过,()了我一身泥水。④丝丝春雨()落在草地上。

B、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1)“银雨洒金街”是怎样一种奇景?百闻不如一见,就让我们倾听着音乐,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亲眼目睹黄果树瀑布灵动的模样。(播放一幅“群瀑图”伴音乐)最后出示叶圣陶《瀑布》第三部分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现在,谁能不看书,用自己脑海中积累的词句来描述一下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从7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直泻而下,雾珠升腾白米之高,古人曾写对联称赞它:(课件显示)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板书:雄伟壮观]

5.这境界如梦如幻,多美啊!这么美的境界怎能少了音乐呢?听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读好三、四自然段。[齐读]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五、感悟瀑布,无限生机。

1.过渡:到了这著名的瀑布前,不让这银雨去淋一番是遗憾,赶紧,顺着石阶往下走,来到黄果树瀑布泻落的谷地边,好好享受一番吧!读读5—7小节,从作者的感受中寻求自己的感受。找到喜欢的语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呆会儿与同学交流。板书:感悟

2.现在是我们交流感受的时间了,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谁先来说?师相机引导。预设:

——与瀑布隔得很近,仿佛——尽情享受“银雨”扑面的滋味,好舒服!

我们无法前往享受一番,那就想想夏天体育课后,你撩过不少冷水来洗脸,这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每个细胞都灌满活力的你有怎样的感受?

想象自己端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壮观的瀑布直泻而下,瀑声盈耳,惊心动魄,山回谷应。我们人仿佛置身在圆形的、立体的音乐池中。

——四周的瀑布声好比奏鸣的乐声,自然、美妙,扣人心弦,思绪也自然地飘飞着,身子仿佛就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激动、为之兴奋、灌注了无穷的活力。——原本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的人,现在在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人的胸襟开阔了,人与景合而为一,人瀑相融,人仿佛也成了瀑布中的一分子。

——瀑布的壮美、生机的无限,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陶冶,所以人们向往自然,谁都愿意去山水间走一走,看一看,汲取大自然的力量。

3.(反复引读)我们之所以久久„„衣衫,是因为聆听„„。/// 聆听„„生机,所以我们久久„„。好深刻的感受呀!作者早已陶醉于黄果树瀑布中。

理解:板书:“訇然作响”“挟”(可结合动作)[板书:无限生机]

4.小结:看瀑布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真是气势磅礴,憾天动地呀,看来(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六、赞美瀑布,鬼斧神工。

1.(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引读:离开潭边,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这样一位伟大的侠客,他见过的美景千千万万,可是在黄果树瀑布前,他“凝神——谛听(生接读)”,他“完全——沉醉(生接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方法就叫“衬托”。

2.此时此刻的我们——跟随作者去黄果树风景区欣赏了一番,我们也真的被眼前的瀑布陶醉了,此时此刻,你观赏了黄果树瀑布后,想怎样赞美黄果树瀑布?

3.作者又是怎么赞美的?(出示第一节文字)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赞叹——(齐读)板书: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赞叹——(齐读)

4.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地间悬挂着的歌,她从岩壁上飞泻而下,直扑山谷,她用动人的歌喉谱写了天地间的雄壮的乐章„„我们欣赏瀑布!我们赞美瀑布!

5.交流写作方法:这篇课文写得——(精彩),那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的效果呢,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写作特色:移步换景、巧用比喻、用词准确)

七、自主作业: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阅读、感悟叶圣陶的《瀑布》;

3.小练笔:苏州园林是苏州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请你学习本文的写法介绍一处苏州园林。

板书设计:

聆听

訇然作响

17.黄果树瀑布

观赏

雄伟壮观

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感悟

11.谈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篇十一

一、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从叶老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

1精读“主体”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简言之,补充精读课文“主体”的不足。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然而,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的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地区、民族独具特色,衣食住行各不相同。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反映的是“节日风俗”,我们知道除了北京的节日风俗,还有其他地区的节日风俗;除了“节日风俗”,还有其他的民风民俗。故除了《北京的春节》外,教材中还编写了略读课文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映维吾尔人豪气、豁达、乐观的《和田的维吾尔》。这样,在文化、民居、人物等方面进行补充,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民风民俗”。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精读“准备”的“应用”

“应用”主要指应用精读中学得的阅读方法和获取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在阅读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作为全文结构,其写作特点是表达顺序清楚明白。二是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其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三是文章有较多的场景描写,有较强的画面感,其写作特点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以上三个写作特点应在精读课文中习得,在后面三篇略读课文中加以应用,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下面我们以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习作表达”为例进行探讨:一是依据单元导语。本单元的导语第二自然段指出:“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它提示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明确了读写训练点。由此,我们在单元导语中可以看出,本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二是依据精读课文。为了达到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依据课文的特点及课后思考题,可将教学目标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及详写、略写的好处。”由此,后面三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可定为:“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篇课文的表达特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现列表如下:

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依据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就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性质而言,精读课文侧重于“学会”,略读课文侧重于“会学”。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参中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在以上思想的引导下,略读课文大体上可作如下设计:

1“提示”引路,简化课堂结构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和田的维吾尔》前的连接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以上连接语中,“还有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在主题内容上进行过渡,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饶有兴趣的风俗呢?接着提示:“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在文章的内容方面再次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概括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可以交流读后的体会,也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这样情感上铺垫,能力上迁移,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连接语,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既能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抓住关键,精读课文重点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如《藏戏》一文,一是要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课文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结构安排的:先是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详细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继承和发展。二是可抓住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教学。其一,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如:“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急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课文中的这段话,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话,对感悟后面藏戏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可以作为重点句子加以处理。其二,体现表达形式的重点句子。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除了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特别是略读课文,此项任务显得更为重要。表达的顺序、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等都可以作为重点句子来教学。如:文中“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本句话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全文布局谋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结藏戏的三大特点,接着用“还是”转折,介绍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因为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教学时,在理解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抓住重点词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提高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3课外拓展,增大课堂容量

12.课文《瀑布》教学设计 篇十二

1.1 工程概况

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水库正常蓄水位850.0m,总库容53亿m3,电站装机容量3 600 MW。枢纽建筑物包括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岸边溢洪道、泄洪洞、地下厂房系统等。

水电站地下厂房采用“首部式”布置,洞室群位于挡水坝下游、库水位以下约190 m的左岸山体内,采用三大洞室平行布置方式,以主厂房、主变室和尾水闸门室为骨架,形成“上下分层、前后分列、纵横交错”的地下洞室群,主厂房纵轴线方位N42°E。附属洞室还包括母线洞、进厂交通洞、排风竖井及平洞、厂房排水廊道等,见图1。

发电系统三大洞室尺寸:主副厂房长294.10 m、宽30.70 m、高度70.175 m;主变室位于主厂房下游,长249.10 m、宽18.3 m、高25.975 m;尾闸室位于主变室下游,长206.50 m、宽17.40 m、高56.35 m。厂房与主变室之间岩柱厚41.95 m,主变室与尾闸室之间岩柱厚32.7 m。

1.2 厂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2.1 工程地质条件

地下厂房洞室群位于挡水坝下游左凸岸花岗岩山体中,距河边约400 m,上覆岩体厚度220~360 m。岩性为单一中粗粒花岗岩体,其中有少量辉绿岩脉分布,岩性坚硬,强度高,无大的地质构造,完整性较好。厂区内无大的断层,仅有小断层、挤压破碎带和辉绿岩脉破碎带。岩体多较完整,以次块状—块状结构为主,围岩属Ⅱ、Ⅲ类为主。

1.2.2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厂房洞室距水库岸坡最小距离120 m。由于左岸为河流凸岸,地形坡度较陡,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因此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赋存于左岸岩体中,多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影响带及裂隙密集带,接受大气降水下渗和地下水侧向补给,向大渡河排泄。洞室开挖后一般均较干燥,厂区地下水不丰,仅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左岸厂区岩体主要是澄江期花岗岩侵入体,渗透系数为3.5×10-5cm/s。虽然厂区岩体大部分完整,渗透性较弱,但裂隙发育的岩体和断层带渗透性较强。水库正常蓄水位850.0 m,下游一台机运行水位667.6 m。

2 地下厂房洞室群防渗排水设计

2.1 设计目的及原则

地下厂房采用“首部式”布置,位置紧靠水库,渗径较短,并存在裂隙发育的岩体和渗透性较强的断层带,为减少渗透量,降低洞室围岩的外水压力,避免或减少渗漏水对洞室围岩稳定性及厂内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不利影响,合理疏排围岩地下水,应对厂区地下洞室群进行防渗排水系统设计。针对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布置特点,防渗排水设计与挡水坝岸坡段防渗帷幕相结合,并采用“先防后排,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立体设计”原则。

厂区防渗排水系统平面布置见图1,典型剖面见图2。

2.2 洞室群上游侧防渗帷幕设计

地下厂房洞室群防渗帷幕作为阻水防线布置在厂房洞室群的上游侧,距厂房中心线63.67 m。防渗帷幕在平面上与厂房纵轴线平行,并向左侧(山体内侧)延伸超过厂房端头17.17 m,右侧(河岸侧)与挡水坝防渗帷幕连接,构成左岸防渗线。防渗帷幕渗透系数按3.0×10-5cm/s控制。

考虑灌浆钻孔施工能力和防渗效果,防渗帷幕分3层:第1、2层防渗帷幕顶高程约为856.0 m(坝顶高程)、796.0m,帷幕方向与铅直方向夹角5°;第3层防渗帷幕为铅直方向,顶高程约731.0 m,帷幕底深入压力钢管底部。各层帷幕顶、底搭接约4 m长。

2.3 洞室群外围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设计包括排水廊道和排水帷幕设计。根据工程枢纽布置,结合工程类比,排水廊道和排水帷幕共设4层,分别位于主厂房上游侧不同高程、距离处,见图2。

(1)第1层排水廊道与防渗帷幕灌浆廊道共用,距主厂房中心线63.67 m,廊道断面尺寸3.0 m×4.0 m(宽×高),底高程为733.54~731.67 m,底板纵坡0.5%。在廊道顶拱下游侧钻设向上的Φ76 mm排水孔,倾向下游,与铅直方向夹角15°,孔距4.0 m,孔顶高程775.0 m,深40 m。廊道渗水与坝肩岩体渗水统一汇入坝体渗漏集水井,抽出洞外。

(2)第2层排水廊道距主厂房中心线51.39 m,布设于洞室群上游侧、左侧(山体内侧),断面尺寸2.0 m×2.5 m(宽×高),底高程695.7~693.33 m,位于主厂房顶拱拱座高程附近。在廊道顶拱下游侧钻设向上的Φ76 mm排水孔,倾向下游,与铅直方向夹角15°,孔距4.0 m,孔顶高程732.3 m,深35 m。洞室底板纵坡0.4%,渗水排入尾水闸门室。

此外,该层排水廊道底板上游段距左侧(靠山内侧)端墙约60 m处设14 m长平坡洞段,其下游墙角布设4孔斜向Φ76 mm连通排水孔与下层2#排水廊道相通,孔距4.0 m。

(3)第3层排水廊道距主厂房中心线35.0 m,布设于洞室群上游侧、左侧(山体内侧),左侧包裹至安装间下游侧24.1 m,右侧包裹至主厂房上游墙位置,断面尺寸2.0 m×2.5 m(宽×高),底高程为677.9~676.8 m,位于发电机层高程附近,洞室底板纵坡0.4%。在廊道顶拱下游侧钻设向上的Φ76 mm排水孔,倾向下游,与铅直向夹角15°,孔距4.0 m,孔顶高程714.3 m,深35 m。

在与上层排水廊道上游侧平坡洞段相应段,设14 m长平坡洞段,在廊道中央布设8孔铅直向Φ76 mm连通排水孔与下层排水廊道相通,孔距4.0 m;在该层排水廊道右侧端部附近,设4孔铅直向Φ76 mm连通排水孔与下层排水廊道相通,孔距3.75 m。本层排水廊道渗水全部由连通排水孔排入下层排水廊道。

(4)第4层排水廊道距主厂房中心线35.0 m,左侧从安装间端墙向山内水平延伸15 m,右侧从副厂房端墙向山外侧水平延伸15 m,断面尺寸2.0 m×2.5 m(宽×高),底高程为649.0~647.9 m,位于操作廊道层高程附近,洞室底板纵坡0.4%。在廊道底板下游侧墙角处钻设铅直向下的Φ76mm排水孔,孔距4.0 m,深20 m。主厂房内操作廊道层汇集的渗水、设备冷却水等通过连接廊道排入第4层排水廊道。第4层排水廊道汇集了主机间设备部分冷却水、围岩中的大部分渗水,并通过连接廊道汇入主机间端部的渗漏集水井,再由水泵设备抽排入尾水。

2.4 三大洞室排水设计

根据工程类比,对三大洞室:主副厂房洞室、主变室、尾水闸门室,拟定排水措施如下。

主厂房顶拱、边墙布置Φ48 mm@4 m×4 m、L=7 m排水孔,主变室顶拱、边墙布置Φ48mm@4 m×4 m、L=6 m排水孔,尾水闸门室顶拱和高程681.50 m以上边墙设Φ48mm@4 m×4 m、L=7 m排水孔,高程681.50 m(尾水平台高程附近)以下边墙设Φ48 mm@4 m×4 m、L=5 m排水孔。

排水孔内水汇入排水沟,主副厂房及主变室的渗漏水排入厂内渗漏集水井,由水泵设备抽排至尾闸室,尾闸室渗漏水则直接排入尾闸室内,经无压尾水洞排入河道。

为降低厂内的湿度,在厂房、主变室四壁设置防潮隔墙,并与顶棚形成封闭的防潮体系。

3 洞室群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

按照拟定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分析并复核岩体初始三维渗流场分布和施工期及运行期的渗流场分布规律;根据施工和运行期渗流场产生的渗流荷载,分别对施工开挖和运行期的围岩稳定进行分析。

3.1 计算资料

(1)由于地下洞室群上部地形坡度较陡,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因此地下水埋藏较深。施工期只考虑洞室开挖的影响,不考虑排水廊道和防渗帷幕的影响,地下洞室群处原始地下水位为825~819 m。

(2)正常运行期分析考虑了洞室开挖影响和排水廊道、防渗帷幕的作用,除山体的地下水外,还包括水库蓄水影响:上游按正常蓄水位850 m计算,下游按1台机运行水位667.6 m考虑。

(3)三维渗流场计算时考虑了主厂房上游1条主要断层f23,断层走向和倾角为N70°E/NW∠85°,断层厚度1.5m。根据岩体分类,各类岩体均按均质岩体渗流计算。

3.2 计算模型

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坐标:x轴为N132°E,与厂房纵轴线垂直,指向下游为正;y轴为N42°E,与厂房纵轴线重合,指向左端墙为正;z轴与大地坐标重合;坐标原点位于厂房纵轴线与6#机组中心线的交点。沿x、y、z轴3个方向的计算范围分别为1 229.0、84.9、678.1 m:沿x轴方向计算范围从厂房上游-402.0 m到下游827.0 m,沿y轴方向计算范围从-9.4 m到75.4 m,沿z轴方向计算范围从高程307.6 m到985.7 m。

3.3 计算工况

分析计算包括以下9种计算工况。

(1)计算工况1:计算地下洞室开挖前的初始渗流场;

(2)计算工况2~8:计算施工期第1到第7期开挖情况下渗流场变化;

(3)计算工况9:计算运行期水库蓄水后的渗流变化情况。

3.4 计算成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依据进行三维渗流有限元计算,计算成果显示如下。

(1)在地下洞室开挖前,岩体渗流场的渗流等势线分布较均匀,等势线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岩体渗流的等水头分布均匀,从上到下逐渐加大,初始渗流场主要受地下水影响。在主厂房上游受断层f23影响,该区域渗流加大。

(2)在各期开挖中,地下洞室起到了一定的排水作用,随着地下洞室开挖的加大,排水效果增加,到第7期即洞室开挖完毕,主厂房和尾闸室处的渗流等势线的值分别由819 m和815 m降为720 m和694 m。各期开挖进程中,渗流等势线相应降低。

(3)洞室开挖完毕,水库蓄水后,由于上游水位提高,靠近帷幕上游的渗流等势线的值提高较大。由于防渗帷幕和排水帷幕发挥功用,厂房前端的排水廊道及排水孔幕的消减水头的作用明显,在防渗帷幕和排水幕的联合作用下,厂区上游来水得到了有效控制,自由面下降明显,主厂房和尾闸室处的渗流等势线的值分别降为660 m和677 m,与原始地下水状况和施工开挖期末渗流场状况对比明显,说明防渗排水系统作用较好。

(4)比较施工期和运行期等水头线分布,施工期等水头线在洞周有10~20 m作用水头,运行期洞周作用水头基本为0,但在上游防渗帷幕处作用水头较大,从80 m到150 m,对洞室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渗流场受防渗帷幕和排水廊道布置影响较大,要注意运行期渗控措施的工作状态,尤其是排水帷幕,要确保各排水孔的排水畅通性。

3.5 厂区渗水量

地下厂房洞室开挖后,岩面基本干燥、仅局部出现少量渗水的实际情况,说明地下水不丰富。根据三维渗流有限元法计算成果,考虑防渗和排水帷幕的作用,水库蓄水后,库水对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渗流量影响较小。综合分析取地下厂房区域岩体的设计总渗流量为350 m3/h,并据此作为渗漏集水井抽排水泵选型的依据之一。

在选取厂房渗漏排水设备时,综合考虑地下厂房洞室的岩体渗流量和厂内机组管路的漏水量,以及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在布置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用适当的水泵机型,并留有必要的排水安全储备,以保证地下厂房的运行安全。

3.6 岩体渗流场对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稳定影响的分析

根据施工期和运行期渗流场的渗流荷载,对初始状态、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并进行对比。

(1)不考虑渗流作用和考虑渗流影响的洞周围岩破坏区分布特征基本相同。考虑渗流后,岩体的应力扰动和破坏区有所增加,但增加量很小。

(2)考虑施工期渗流作用后,围岩破坏区、洞周应力、锚杆应力、喷层应力、断层滑动系数、单元点安全系数都有所变化,但变化量值较小,洞周的位移变形稍大。主厂房顶拱最大位移为0.60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5.66 cm和5.30 cm;主变室顶拱最大位移为0.17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1.78 cm和2.68 cm;尾闸室顶拱最大位移为0.10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4.03 cm和3.24 cm;主厂房最大应力为-27.7 MPa,主变室最大应力为-35.2 MPa,尾闸室最大应力为-26.2 MPa,说明渗流对洞室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

(3)运行期考虑了防渗和排水等措施,渗流对洞室围岩稳定影响相对较小。主厂房顶拱最大位移为0.65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5.55 cm和5.19 cm;主变室顶拱最大位移为0.21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1.78 cm和2.58 cm;尾闸室顶拱最大位移为0.05 cm,上下游边墙最大位移分别为3.95 cm和3.15 cm;主厂房最大应力为-27.6 MPa,主变室最大应力为-33.6 MPa,尾闸室最大应力为-26.1 MPa。运行期地下水虽然比施工期有较大增加,但由于采取了排水帷幕和防渗帷幕等措施,运行期渗流对洞室的稳定破坏影响很小。但防渗帷幕和排水廊道失效对洞室围岩稳定将有较大影响,做好各项防渗和排水措施对确保运行期洞室的围岩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看来,渗流对洞室围岩稳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在保证防渗帷幕的施工质量和排水帷幕正常运用下,运行期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稳定是安全的。

4 运行期监测分析

4.1 渗流资料分析

瀑布沟水库于2009年11月下闸蓄水,2010年10月蓄水达到正常蓄水位850 m,2011年8月水库水位消落至833 m左右。

根据瀑布沟地下厂房在蓄水前至今的渗水流量观测分析成果来看,第2层排水廊道渗水量与蓄水前相比基本呈现增加现象,其渗水主要由主变室对应部位顶部排水孔、副厂房及6#机组对应部位上游侧裂隙渗漏水、顶部排水孔渗漏水汇集而成,但渗水量小于0.5 L/s;第4层排水廊道蓄水前期稳定在4 L/s,随着1#~6#机组的发电运行及二期蓄水水位的逐渐下降,渗水量有小幅减小;2011年7月,根据目测判断,3#排水廊道渗流量约在20 L/s。

4.2 洞室群稳定性监测资料分析

根据对监测数据的整理与理论设计值比较分析,引水发电系统各部位物理量变化正常,符合一般规律。由于洞室群防渗排水措施发挥作用,库区水位升降变化对地下厂房洞室群位移、应力等监测指标影响不大。

5 结语

根据瀑布沟地下厂房洞室群防渗排水设计,结合蓄水以来渗流资料分析,有如下特点:

(1)由于洞室群防渗排水系统发挥功用,围岩渗流量在蓄水前后呈现一定幅度变化,并随着水位涨落有相应增加或减小,变化幅度满足设计控制范围。

(2)第4层排水廊道汇集了较多岩体渗漏水,这是因为第2层排水廊道部分渗水、第3层排水廊道全部渗水通过上下层连通排水孔汇入3#排水廊道,同时操作廊道层部分生产用水、主副厂房洞部分渗水也通过连接廊道汇入3#排水廊道,表明排水系统起到了较好作用。

(3)第4层排水廊道渗流量换算约为72 m3/h,渗漏井水泵设备满足使用要求,并有安全裕度。

就瀑布沟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防渗排水措施的运行管理,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为保证排水系统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发挥其正常作用,需对排水设施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对排水管网设施的操作要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

(2)作好水情、雨情观测工作,及时预报;按要求作好洞室群渗流测量工作,并及时分析水情、雨情、渗流量相关分析工作。

(3)作好地下厂房洞室群监测工作,及时分析围岩稳定性状况。

上一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导学案下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