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2024-09-30

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精选4篇)

1.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篇一

从企业文化看中国的发展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知名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聚集社会上优秀人才与其共同奋斗的。

企业文化看得见吗?

凡企业都有文化,有文化必表露无遗。或先进,或落后;或活跃,或僵滞;或新意盎然,或陈词滥调。犹如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文化也不例外。要办好企业,必须研究文化,而认识文化的定则,正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品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将企业比作人,那么所谓“表露无遗”,说的是一个人的内涵,他的角膜、骨髓、血液、内分泌、神经之类的状况,以及他的气质、追求、习惯、情操、意志、能力等,必定会在这个人的谈吐、处事、活动、反应中如实地体现出来,无法做作,无法掩饰。这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外化,就表现为文化。企业也如此。一个企业的文化层次,照样可以从它的外部表现看得清清楚楚。企业文化如何由表及里?

一般说,人们对一个企业内在的文化涵养,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观察确定的:首先是它的目标定位。那个企业究竟是在从事一番事业,还是只为了捞钱?是在不断提高服务素质中合理地持续赚钱,还是一锤子买卖?在整体上,企业家只有为了事业,才能脚踏实地、眼光远大、摒弃幻想、崇尚诚信,从而也才可能把企业真正办好。反之也是很明显的。

其次是它的跟进措施。定什么制度?用什么人?产权清晰吗?管理科学吗?提倡学习吗?信息畅通吗?变革及时吗?与时俱进吗?

再次是它的员工状况。看叶知树,树干和树根的生命力完全可以从树叶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员工的工作效率怎么样?精神振作吗?抢着做事吗?多快好省吗?乐于服务吗?居安思危吗?说到做到吗?在差错面前敢于承担责任、检讨自己吗?互相配合和谐吗?勇于创新吗?勤于学习吗?能不断自我超越吗?习惯于只按指示做事吗?热衷于拉关系、吃回扣吗?等等。

企业文化有哪三个定则?

“内决定外,由外可知内”,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定则。

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难道不可以对企业适当打扮包装一下?当然可以。一定的打扮包装会促使内在因素的活化,但打扮包装是需要基础的。很自信的成功企业,它的广告只有标识和非常凝练的语言,决不会成天高喊什么“天下第一”。而有的企业,内部斗争激烈,谈不上有什么活力,但在其宣传画册上却是大量喻意团结拼搏之类的文字和图片。有的企业虚弱得连发工资都困难,却仍在鼓吹如何富有。有的企业专门雇人写文章,经常用很美的词句去掩盖其内部的难堪和糟糕。所有这些常见的事实,说明打扮包装有很大的市场。当然企业的难堪要做两种区别:究竟是由于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但终究能克服的暂时困难,还是由于内在的脆弱所带来的难以解决的本质缺陷?究竟是为了暂时遮人耳目,还是为了自欺欺人?如果是后者,只能说那个企业是在下决心为世人制造笑料。办企业的人若不在内部条理上下功夫,而企图通过涂脂抹粉使自己变得神采奕奕,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廉价喝彩,早晚也要露马脚的。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那些贴在门上、写在墙上、印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豪言壮语都是真的。“企业文化不是贴上去的,也是贴不上去的”,这是第二定则。

人皆尽知,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员工的素质。但员工的状况,整体上取决于第一把手。什么人喜欢什么人,完全不符合第一把手要求的员工在企业中一般是呆不下去的。实际上,所谓企业文化,指的就是这企业的第一把手按其目标所推崇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办事路径、环境设计等要素。第一把手的志趣爱好、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对这个企业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中能对企业生活、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想得明白或不阻挠的事,往往能得以贯彻;反之,只要第一把手有所抵触,别人再努力也白搭。很多研究企业文化的人,总是从研究第一把手的为人开始,是很有道理的。这样,问题就可以主要归结为第一把手本身的修炼。

而所谓修炼,首先是指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同行严峻的竞争中,对形势、对环境、对员工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总结。第一把手的进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习,在交换中学、在比较中学、反复地学,以求做到知理、知人、知时、知法、知运。要相信,只要耻于落后,不甘心失败,他们总会接受新事物并因此提高文化素质的。因为他们毕竟希望自己的企业向前进。当然,如果他们固步自封、不思进步、刚愎自用、玩世不恭,企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也就很难避免。企业界大量沉浮之事,最终都可归结为第一把手的文化定位。所以,“企业的文化总是深深打着第一把手的个性烙印”,是为企业文化的第三定则。

企业之间的角逐,当然表现为经济实力之争。但从长远看,是什么力量造成企业的兴衰并促使彼此经济实力发生转化?回答只有一个:文化。在中国做事,无疑要懂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问题是我们正走向世界范围的角逐,一个中国文化,够吗?有人甚至抱着糟粕当经典,什么“照顾哲学”、“面子政策”、“打点”开路、瞒骗之道„„很是可悲。应该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津津乐道企业文化,实在是因为人类先进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之中,很多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了从不规范的环境中去捞取好处,以“钱化”去取代文化。据媒体报道:九成上市公司老板都不诚实。不少企业家的内心,甚至说不清楚什么叫规范。而在西方企业界,“企业文化”这个词几乎鲜为人知。他们那里当然也常有不规范行为,仍有一个文化定位问题,但普遍意义上的先进文化,在全社会也包括企业界已经渗透得很深很深了。由此,不妨说,今天我们研究“企业文化”正是为了明日淡化乃至消失“企业文化”的提法。因为,它是不言而喻的事。

由海尔文化看企业文化国际化。海尔集团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海尔自创业初期,就高扬企业文化的大旗,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通过树立员工的敬业报国价值观,并将之体现到企业制度中,反映到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应付事变的方式等企业作风中。海尔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现代化、市场全球化和经营规模化,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

海尔文化的成功为我国企业文化走向国际化树立了典范,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将如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缔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的国家一起加入 W TO呢?第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动摇。第二,因地制宜地促进企业文化多元发展。第三,企业家的自我升级。第四,提升“以人为

本”的企业文化竞争力。第五,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文化创新。

从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看企业文化深层变革的必要。在当今知名企业中,员工死亡事件非富士康公司独有,只不过富士康集中了“13连跳”,并曝光于世。对于近年来知名企业经常出现类似问题,不可不唤醒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思考,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其文化思维引导下的行为,文化思维出现问题,便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惑。

中国工业化经济崛起的速度是世间罕见的,文化的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有关。富士康的事件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也包含着社会性问题,许多企业也面对着与富士康同样的危机,因此企业家们务必要头脑清醒起来,认同文化上的危机存在,并且尽早地将文化危机排解,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在企业文化变革中寻求灵魂的净化,寻求企业更加纯真的凝聚力。

对于员工来说,要学会在现实与梦想发生巨大差距时调整心理状态,摆正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来实现心中所愿,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碰到挫折和失败绝不以轻生的方式表达不满和失意。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意志坚强、百折不饶的人才可能成为胜者,逃避的行为只能显示个人的胆怯和懦弱。

对于企业来说,文化管理和制度管理是同等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口号和美丽的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关爱员工就是关心企业本身,追逐利润固然重要,但没有忠诚于企业的员工作为支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竞争中化为泡影。企业文化的落地与否,关系到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强弱。

对于政府来说,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主体的调控职能不是一句空话。企业的和谐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而也是政府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对企业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员工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等的监督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因此,对于一个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来讲,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找到市场,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包括技术、人才、品牌知名度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而要让异国他乡的顾客也认可你的品牌,首先你就必须让他们先认可你的企业和品牌文化,所以把以企业和品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文化推向国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我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企业会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屹立于世界百强企业一中。我还坚信十三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改变命运的这种冲动和欲望,使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将会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

2.从移民潮看中国的发展 篇二

转眼之间,中国换领导了,城管开始打人了,地沟油开始横行无忌了,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开始提高了,无耻的两桶油又开始压榨老百姓了,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加剧了,领导贪污腐败的力度开始隐形加强了,广电总局开始改名了,铁老大终于被撤销了,教育力度基本没看着,西部山区的孩子照样吃不起饭,上不起学,贫困山区的人依旧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咱城里的公仆们依然为了中国的发展喝着几千块钱一瓶的茅台酒,每顿饭依旧成千上万,三公消费只增不减,假冒套牌军车越来越多,拼爹的拼房的开始屡见不鲜。儿子错了爹来灭火,干爹开始做老公的活了,秘书更多时候是在做两个人的活了,政府开始变本加厉的欺负欺骗老百姓了。领导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了,肚子变大了,名表名包开始会藏着掖着了。撒谎骗人及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了。

习老大上台了,不知道能给中国的百姓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效益,我们还有很多同胞吃不上饭,买不起几万块钱一平米的房子,房价越来越高了,人民负担更重了。我们总是在憧憬着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娶个漂亮贤惠的妻子,抑或嫁个帅气善解人意的老公,有着和善心灵好的公公婆婆,然后生个乖乖地,白白的,胖胖的,健健康康的小宝宝,然后两个人一起照顾他,亲眼看着他慢慢长大成人。等到我们老了,膝下子孙环绕,伴着自己的他,漫步在夕阳下,看着余晖,牵着手,靠着肩,和她一起慢慢变老,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生啊!

在我们的一辈子,一定会有很多人经过并留下足迹,回忆有好也有坏。这都将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珍藏的人生电影。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老师还在想着教书育人,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所以很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漂洋过海,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技力量,充实自己的大脑,随时准备学成回国,报效国家,所以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我们祖国科技界的先行者都有出国留洋的经历,我们曾经在世界上成为东方雄狮,屹立几十年而不倒。那时的老师,应该很少有收红包的,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武装自己的学生,弟子扬眉吐气了,对于师傅来说则是莫大的荣誉。开发学生思维,鼓励自主创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学生同舟共济,那时候的考试真才实学,每个人都有一种报效国家的心愿和为祖国赴汤蹈火的雄心壮志!当年的天安门事变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到现在,中国如果发生了内讧,咱们京师的学子还会那么义愤填膺,组织起来到广场为国请愿呢?我想应该不会。当年中国人的那股正义劲都去哪了啊?

最近看了不少国外老师上课的视频,着实感觉中美教育的差异化在加大,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朋友,你可以反对我的学说,我要尊重你的意见和见解,大家是在不同的地平线上共同成长,大家可以开玩笑,意见相悖求同存异,开发学生大脑思维,常常为了一个想法而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礼让,但是下课后,大家依然是朋友,是好哥们。咱们中国的老师说一就是一,学生就是学习的机器,机械化的消化老师教给的东西,不反驳,没有自己的思想,老师灌多少学生就喝多少,然后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再原装不动的搬到试卷上,用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然后考个大学,毕业之后找个好点的机关单位,过着喝茶看报吃饭下班的日子,就这样了却余生,有的却也进不了机关,做个小小的业务员,整天风餐露宿的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卑贱生活,有时候挨了老板的批,回家之后再数落一下老板的祖宗十八代,甚至连无辜的后代也一起鄙视一遍,放放自己的努力,以此平衡,过年过年勒紧腰包给领导送钱送礼,现在送钱的少了,而是改送高档烟酒和古玩,再加上各种restaurant的购物卡,有钱的送个爱马仕,或者LV,82年的拉菲基本绝迹。送礼以博得老板青睐,以此上位,再慢慢往上爬,有钱有关系却没实力的靠着溜须拍马的上去了,从社会底层的穷苦老百姓,空有真才实学,却因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而得不到公共资源的平均分配,这是当代社会的悲哀。当上层社会在花天酒地的时候,底层的小屁民在为了生计而奔波,有时甚至为了几块钱的差距而与人动手,在生存迫在眉睫的时候,尊严也就值不了几个钱了,最后被逼到卖肾卖器官来还债,他们不是不想过得好,他们需要生存,最起码的条件就是,活着!去他妈的民主,我要活着!生活在底层的人,在被中国的城管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开始想着出国捞金,均等的事业发展机会,和谐的竞争环境,凭真才实学的竞争从而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举个例子,当大部分的中国人刚刚想着往外走的时候,一部分的温州人已经在国外大放异彩,(看过《温州一家人》的肯定有感觉)事业蓬勃发展,世界上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机会的人,第一批搞个体户的,第一批搞房地产的,第一批搞网商的,第一批搞直销的,全发家了。中国人需要竞争来使自己变得更强,但是我们无法接受无耻的恶意竞争。就像钓鱼岛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绝不容许小日本的侵占掠夺,大国的尊严比生存更重要!(话题好像扯远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有钱的人开始到国外定居,把儿子送到国外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正能量。独立的思想,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的事业机会,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民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污言秽语层出不穷,难道中国人的素质真要让国际社会耻笑吗?那些随口就骂,就打的中国人,本事是不会感到丢人的。为什么现在碰瓷的那么多,肇事逃逸,那些车轮下曾经碾压过自己同胞的司机,你们还有点人性吗?当周喜军驾车逃跑发现车内有一二月小童的时候,不知道你的良知去哪了,抑或说是被狗吃了,那个孩子还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还没有体验过爸爸妈妈的爱,还没有好好的呼吸过空气,你他妈下得去手!随之而来的,一切的惩罚都是苍白无力的,毕竟孩子最后还是走了,中国的良知啊,去哪了?

中国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活力,智慧和潜力,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更多人参与到这个环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领导们都配有特供,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在忍受苦难,切实解决这些困难是任务,也是责任和使命。科技发展再快,中国的国际地位再高,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解决不了,同样证明不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需要自强,自立,自控。

3.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篇三

[摘要]制度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起着关键作用的。内在制度既发挥着制度的一般作用,是外在制度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有着不同于外在制度的形成与演化路径。诚信是内在制度的重要部分,诚信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与新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制度的问题。由于内在制度形成时间较短,外在制度不完善和惩罚制度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我国目前诚信缺失严重。要从社会改革、注重文化传统等方面,改善诚信状况。

[关键词]内在制度;演化;诚信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5-2674(2009)07-0049-04

从国企改革,股票市场,商业银行改革,到教育改革和足球市场,诚信问题几乎成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无处不在的制约因素。本文把诚信作为社会内在制度的一部分,通过考察内在制度的作用及演化,更好地理解诚信问题,并提出解决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内在制度的作用与演化

制度对一个国家或文明的重要性是人们一致公认的。休谟在《人性论》中就曾经指出,至少有三项制度对人类进步和文明社会来讲是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产权,通过自愿的契约性协议自由转让产权,信守诺言[1]。制度的功能首先在于有效协调和信任[2]。作为由人制定的规则,制度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2],它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而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着合作的成本[2]。其次,制度能够保护个人自主领域,使其免受外部的不恰当干预,而这种自主对一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制度能够防止和化解冲突,至少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和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第四,制度能够抑制权势和保障人们选择的自由[2]。最后,知识的不足是人类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的不足可以靠恰当的制度安排来缓解[2]。

内在制度作为制度的一种,它必然发挥着以上制度的基本功能。而与外在制度相比,内在制度又有着自己的特点:1.包含着大量经过精炼和检验的先人智慧;2.通常有能力根据实践和被认可的情况进一步地演化,也就是具有适应变化的先天优势;3.能被灵活地用于可少量变化的环境[2];4.如果信任依赖于明晰的、相互的契约,而这种契约又必须依赖协商与监督,那么与之相比,建立可信赖的内化规则也是节省成本的[2]。

对于内在制度的重要性,古往今来的哲人学者早已有所认识,虽然他们使用的概念可能不同,论述的角度有所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他们都认识到了内在制度在构建社会交往、协调自我中心的个人和实现社会整合上的重要作用。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礼”,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的内涵是非常接近内在制度的。孔子强调了“礼”在创造和谐而可预见的人类行为,并使许多人能靠有限的资源在有限的区域内共同生活方面的重要性。西方的不成文制度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这部专著中突出了习惯的重要性。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这些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都十分强调内在制度的重要性,指出一个社会的制度框架必须以演化的内在制度为基础,它们是有意识制定的、立法通过的规则,以及由政治过程决定制度整个架构的基础。

内在制度要实现其作用,也就是说制度的有效运行,是需要条件的。内在制度要发挥作用,其前提是要有相应的惩罚。“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2]。没有惩罚,就不会有人遵守制度。对违反制度的惩罚,外在制度依靠的是强制性的法制手段,而内在制度依靠的则是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违反内在制度虽然不会自动引发强制性的惩罚,但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会非正式地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违规者会落下不好的名声或发现自己被社会排斥,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遭到谴责或放逐。

内在制度的产生方式和演化过程有别于外在制度。有利于内在制度运转的条件不会是人为设计成功的,而只能象哈耶克所指出的那样,在自然演化过程中自然生成[3]。

内在制度的演化“是一种分散化的试错过程”,“这一调整过程要由许多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来引导。在肯定人类知识中必然存在局限的前提下,这种调整过程可被称之为是理性的”[2]。内在制度的演化途径是“创新和变异、接受和抵制(选择)、使接受者达到一些临界多数从而使它们被接受为具有规范力量的共同体准则。”“对内在制度的认可通常是非正式的,因为它们不会被硬性地强制执行(软制度)。最终,内在制度为进一步的尝试和演化性变革提供了空间。有些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会违反一种既有的惯例和习俗。他们接受了受惩处的风险。因为他们觉得,破坏规则仍然是有利的。如果后来证明他们错了,他们将重新服从规则;如果他们做对了,其他人迟早也会看到这种好处,并模仿这种新行为。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争相仿效这一行为,就会在共同体内形成一个临界多数,从而……逐渐地……新的内在制度演化出来。[2]”

当然,这一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活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的竞争就有利于内在制度的形成与遵守,商业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社会重要的内在制度,其形成与遵守与市场的成熟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博弈论已经给出了经济学上的证明。重复博弈的结果会导致人们遵守并内化商业行为中的诚信等道德品质(重复博弈)[4]。与此相反,尽管政府对经济的适当干预与管理是必要的,但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并导致内在制度的扭曲与不遵守。

二、作为内在制度的诚信

根据以上对内在制度的简要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诚信问题。从制度的高度,充分认识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作用

休谟在《人性论》中给出的决定人类进步和文明社会发展的三项制度之一是“信守诺言”,对应的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诚信。诚信作为某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是影响人们行为并为社会或共同体所遵守的内在制度,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有着重大的作用。

就目前中国而言,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稳定的秩序,需要相互信任的制度框架的保证。诚信作为制度框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部分,是一个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取得进步的前提与保证。诚信的缺失会导致人们之间信赖与信任的缺失,因而会极大地提高合作的成本,而合作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诚信缺失,则合作的基础动摇,导致社会交易成本剧增,许多交易无法进行,改革要引进的许多措施、制度等也就无法建立。

外在制度的缺少以及伴随的后果,是人们易于观察到的,但内在制度往往是隐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然而,内在制度的作用往往更具基础性,而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得异常明显与重要,严重制约着外在制度的创新。当前中国的诚信问题就是如此。改革就是创新,而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许多方案难以实行的重要原因,也是诚信缺失造成的。诚信缺失对制度创新的制约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发展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巨大的不同,对制度创新的制约作用呈现正相关关系,有时会对制度创新的能否成功起着主要作用。当诚信缺失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在某些领域上升成为制度创新的首要制约因素。

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诚信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内在制度的建立需要时间。中国人或者说中国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与追求是古而有之的,诚信也是维系中国文明延续的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滕文公》讲:“人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5]。“信”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观念之一。然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几十年的革命,特别是十年文革,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为主的内在制度,而人为输入的新的道德观念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在制度;改革开放虽然也已30多年,但就形成内在制度而言,时间还是短暂,何况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冲击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制度在西方是经过几百年才建立起来的。中国处于破而未立的阶段,内在制度的缺乏不可避免。

二是外在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执行保障的不完善。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相互制约在这里表现得极为充分,其中政府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干预过多,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寻租行为,扭曲了内在制度自发演化的进程。市场的作用本来会导致人们遵守诚信的行为规则,但政府的干预改变了博弈的条件,使人们的不诚信行为获利,因而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盛行。

三是惩罚的缺失。如前所述,没有惩罚措施的制度是无法实行的制度,惩罚是制度的前提与保证。诚信可以理解为对制度的遵守,中国相当普遍的诚信缺失,意味着人们对诚信这一内在制度的违反是普遍性的,而原因则是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新加坡人遵守制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违反者的重罚实现的,这种惩罚首先是体现在外在制度上,但人们对外在制度的遵守会培养人们遵守制度的习惯,并养成遵守内在制度的习惯。

诚信是内在制度,违反诚信的惩罚首先为非正式性,对诚信这种内在制度的惩罚往往表现为社会责难,人们不再与你交易等,既依靠人们的相互评价,交往,也依靠内疚等自我谴责。但在中国由于普遍不讲诚信,因而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极为弱小,很多情况下则根本缺少这种惩罚。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商业活动中如果不诚信,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社会风气不好,人们对不诚信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则意味着对不诚信的惩罚大大减弱,从而引发诚信缺失的普遍存在。

诚信的激励机制与惩罚可看作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社会应当设法为诚信行为提供某种激励,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在制度所应提供的。“没有认识到其官员的激励与其目标不相一致的机构,在长期中必然会崩溃[6]。宾默尔认为,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提到的这一点,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从内在制度的形成与演化看诚信问题的解决之道

探讨内在制度的形成方式与演化道路,有助于对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诚信作为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应当是个人在与社会其他人的长期博弈中形成的,是个人在现时的制度安排下,自觉不自觉地经过成本一效益分析后的结果。诚信往往被人看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似乎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宗教教育等就可以解决。笔者不以为然。一个人诚信与否有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应当不会是,至少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修养的问题,而是现时制度(规则与惯例)下诚信能否为个人带来最大利益的问题。如果利益大于成本,则人们会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下养成或表现为诚信。利益小于成本,就不会表现为诚信。这一点为前文提到的博弈论所证明。

对当前社会诚信问题的整体看法,也与这一点有关。人们对好的事物的感受往往容易习惯,而对不好的东西可能更敏感。尽管人们认为现在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较为普遍,诚信缺失,人心不古,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社会内在制度的实际状况,我们会发现,现实状况比我们认为的要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文革中造成的内在制度的废墟之上(就适应经济发展,适应改革开放,适应全球化,适应市场经济而言),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制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对私有财产的认可,对自由的尊重(尽管还不完善),对自我负责的认可(下岗不再只是找政府),对信誉的重视(信誉是诚信的一个侧面,对品牌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对信誉的追求,也就是对诚信的追求)。现在问题最多的,往往是改革最滞后的领域,诚信问题也是如此。政治领域的改革最落后,所以问题最严重。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是最不彻底,甚至很多改革是以改革的名义,实际上走的是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因而教育领域的诚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各个领域的排行榜,从最好到最差,与这些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惊人地一致。同样是金融市场,浙江、福建等地的私人金融市场异常活跃,也异常成功。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支撑了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它们并没有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出现的呆帐、坏账过高,亏损、企业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而最难的贷款企业的诚信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诚信问题作为内在制度的解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与国情。内在制度既然是演化的结果,其必然有自己的演化路径,这一路径就是某一国家或社会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自然演化不会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就是具体的国情。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众多国家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外在制度是如此,内在制度更是如此。

这说明,解决诚信问题’,包括内在制度的建立,一不能靠传统的道德说教,二不能走计划经济、政府管制的老路,三是没有现成的、可以随手拿来的东西。其可行的方式,只能是以人的理性为出发点,沿着市场经济为代表的自发演化的道路,逐渐而行。当然,任何完全脱离开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而全部采用外来文化与道德等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价值系统来重塑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很难成功的,百年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儒家传统作为一整套信仰和价值系统发挥着“正人心、齐风俗”的作用。尽管这一价值系统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的需要,但诚信作为一种内在制度只有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成功。这一过程不会以人的或者说长官意志为出发点而任意地缩短。也就是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同时,我们也要象哈耶克一再强调的那样,相信人的自主能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制度(包括诚信)的形成创造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如此之快,从逻辑上讲,也必然伴随着制度(既包括外在制度也包括内在制度)的创新,这一点使我们有理由对诚信问题的解决抱有信心。

宾默尔告诉我们:“主宰我们道德行为的实际准则远没有道德哲学家们从我们的文化神话中所抽象出来的东西那样美妙,但同时却更为复杂。人们所说的实践准则,我们称之为习惯、风俗或传统。这些准则既非绝对,亦非永恒。它们极大地为来自于社会和经济以及生物的进化力量而成型。”[6]正在崛起的中国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以及13亿智慧的人民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中,一定会生长出适应其自身发展的诚信、道德与内在制度。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4]张雏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5]日知,中西古典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 篇四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蒙古大汗国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蒙古大汗国的人是谁呢?据历史记载,此人就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铁木真,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世为蒙古部落酋长。在蒙古语中,成吉思汗是“海洋”或“强大”的意思。

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连续兼并了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落,统一蒙古诸郡。12,他被推为大汗,并建立了全蒙古第一个政权――蒙古汗国。他制定新的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12和12,两次向金大举进功,直到黄河北岸,占领中都(今北京)。12,首次西征,攻灭花刺子模,在喀勒喀河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攻取今中亚细亚,直至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建立了横跨亚欧两洲的蒙古大汗国。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南下攻打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上一篇:诚信考试通讯稿下一篇:关于组织开展好网上投票推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