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2024-07-26

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共7篇)(共7篇)

1.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内容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生命活力,是每个教师都在追求的目标。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寻求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关注学生儿童语言引导数学知识趣味性课堂评价有效性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生命活力,是每个教师都在追求的目标。《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寻求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课堂上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多年来的数学教学中,每节课我都能积极反思并且把我的一些想法、感受和同事共同的分享。根据平时的教学积累,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写出来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注学生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们要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测量”一课时,我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我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10厘米处。我问:“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学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没有举手。我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我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得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受到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的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的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上课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二、用儿童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很多词语他们不能充分的理解,需要教师用儿童语言引导他们。只有他们理解了题意,才可能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我在上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中我把新课上完后为了巩固新知识出了这样一道题,“说一说”(1)题谁多?谁少?我说:“同学们兔子多还是猴子多?”学生说兔子多,这还要问,太简单了。我说:“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好,老师再问你们那5大还是3大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5大。“那好现在同学们能不

能在练习本上写出5大于3呢?”同学们听完我的要求后立刻动手写起来,我四周巡视的看了一下问题就出现了,学生知道5大于3但是他们对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还没有真正的掌握,于是我换了种说法:“同学们老师转了一圈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同学不能够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老师现在这么说,哪一个数字大开口就向着哪一个。因为5大于3所以开口就向着5。”同学们听我这么一说赶快的低下头检查自己刚才的判断,这下他们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说原来这样啊。

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屡屡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上看孩子,而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用儿童语言引导他们,让他们勾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毕竟,我所带的学生是农村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差,需要老师把一些语言“翻译”成儿童语言,他们才能理解题意。当他们感受到“成功”时,才能对数学感兴趣。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有可能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再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的成功喜悦,远比教师的讲解更凑效。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

此加深对厘米的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又如我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为三等奖;但奖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创造的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浓的兴趣,“人人都能获得数学。”

四、课堂要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别好奇、好动、好玩,所以我们在上课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一堂课的提问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效果。

在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猜数游戏:一个人写数,其余人猜,在通过提示“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使猜的人所说的数字越来越接近正确的答案,直到把这个数猜出来。我先做一个写数人,做一个示范。然后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写,让其他人猜。不管是写数的小朋友还是猜数的小朋友,都有十二分的积极性,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在这个快乐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会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且也知道了如何找出满足关系的两个数。就在小朋友的欢呼雀跃声中,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深化。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中学习。

四、要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如今的数学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好、真好”等表扬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多,及时是回答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也要夸奖“你真棒”······似乎表扬越多,越能体验新课程的理念,这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评价应从多方位评价,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步;还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并且评价标准要多样,学生的数学基础各有差异,课堂上我们不能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以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学习水平作出针对性的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及知识的深化,使课堂评价成为

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不同的学生每天在数学上都有新的收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2004年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认识新课程》刘仁编著

2.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二

关心学生没有错, 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 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在关心、爱护学生的时候, 有时越是关心得热情, 越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真实的案例。

班级里有位男同学, 人很聪明, 成绩也不错, 在班里总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有一门学科的成绩不是很好, 而我也感觉到他在这门学科上并没有尽全力。所以, 我很着急, 上课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关注他, 提醒他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没想到这样的关心, 却被他认为是老师在和他“过不去”, 故意挑他的刺, 导致他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消极。终于有一天, 他爆发了, 大声地对我说:“老师, 你问什么老是针对我, 和我过不去呢?”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惊呆了, 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我对他的关心和希望竟成了和他‘过不去’、挑他的刺呢?”在深刻的反思后, 我及时地和他进行交流, 诚恳地告诉他, 在老师眼里, 他是好学生, 因为优秀, 老师的期望值就高, 要求也就更严, 正因为欣赏他, 才希望他更好。此外,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还给了他足够的自学和思考的空间。经过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他终于明白了我对他的关心, 更努力地学习了。

另外一位学生, 情况可以说和他完全相反。有时候, 我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同一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我对他们的关心居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位学生成绩也不错, 上课的表现也很好, 平时遇到疑难问题总是能积极地和同学交流, 及时地向老师请教, 应该说是一位比较“乖”的学生。正是因为他的认真和主动, 使得我对他比较放心, 平时也就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和他交流, 以为这样可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没想到在离高考还有一百天的关键时刻, 他的学习热情突然明显地减弱了, 成绩也下降了很多, 对这样的情况我很着急。为什么他突然失去学习的热情呢?后来调查才知道, 原来是临近高考了, 大家的压力都很大, 而且他觉得我不够关心他, 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通过这两个案例, 我充分地认识到:教师不但要时时、事事关心学生, 而且要学会恰当地关心学生。因为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敏感的, 教师的任何一点亲疏远近, 他们都能感觉到。而且关心学生也要注意节制, 讲究艺术, 不要让自己的关心和热情灼伤学生。真正关心学生, 就要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

一、蹲下身来, 与学生“平视”

教师要蹲下身来, 完全彻底地接纳学生, 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 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能有与老师平等交往的机会。教师怎样与学生的步伐保持一致呢?其一, 进行“转换角色地位”的尝试。教师在教育、教学进程中不妨加入学生交流的行列, 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交谈中加以诱导和感化。这样既有利于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又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其二, 要努力寻求师生自由交往的渠道。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以肯定学生的优点为先、为主, 让学生在激励中显示自我、实现自我;触及缺点、错误, 要让学生多作自我剖析。

二、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教师关心学生,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身心,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而且要学会尊重学生, 能接纳他们奇思妙想, 包括接纳错误, 协助学生了解错在哪, 以及在一种支持的气氛下, 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 只要做最大的努力, 今天一定比昨天好。”在工作中, 我们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曲解学生的想法, 误以为他们还小, 对一些东西的认识不深刻。讲话要注意分寸, 殊不知, 学生的心灵很敏感, 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心, 稍有不慎, 也会出问题。这方面事例报纸也报道过, 由于老师做法不慎, 导致学生出走、自杀等,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 维护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大抵有两层含义:消极含义是不侵犯学生的人格, 即不打骂体罚学生;积极含义是师生成为知心之友、忘年之交, 使学生在信任中奋起, 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其二, 要维护学生的“面子”。学生在家长和老师面前, “面子”观念要稍淡薄一些, 但在同学面前, 哪怕有一星半点有损“面子”的事, 都会在他们心目中产生极大的震撼。所以在帮助、批评、教育学生时, 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 维护学生的“面子”, 让学生能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经验和学习机会, 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

三、用心去“读”学生

“沟通从心开始”, 用心沟通是教学工作艺术的根本, 对学生真情流露、心灵交融, 教育过程就会充满活力。相比较成年人而言, 学生头脑简单, 思想比较外露, 但他们有他们的困惑、压力, 所以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 学会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的心结往往是细微多样的, 老师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这些, 也是常有的事情。如学困生和表现平平的中等生, 他们往往会因为不被老师重视而苦恼, 有时也表现一下自己却苦于老师没有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因而压抑了他们的潜能, 久而久之, 就会使他们的心理朝着消极的一面发展。所以老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 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真诚的心灵交流犹如春风吹拂, 犹如清泉汩汩, 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 构建一种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气氛, 从而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情振奋。

四、关注“特别”的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要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 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课堂中不能让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因此我们每节课要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并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正的尊重:我同样是老师的学生, 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而是一个“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从而使其保持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正确的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回答错误的要耐心、平和地纠正。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 教师要耐心引导, 有点滴成绩及时表扬、肯定。同时, 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 要因人设疑, 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 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 只要努力, 自己也可以啃下难啃的“骨头”,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爱好, 学生就能拥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3.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三

仙女小学 薛大喜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校自2000年以来,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数数学课程进行整合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在学习统计图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的统计图表,并向家长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然后用软盘带来,课堂上互相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自己学着制作统计图表,结果学生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反映出生活中各种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在收集数据制作图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劲。这种练习设计,每个同学操作自己的计算机,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汇贯通的目的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4+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4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

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4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

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身边有很多的这样形状的物体,书本、文具盒等等,开始有的老师把这些东西制作成电教片,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找出特征,结果学生由于看不见物体的背面,常常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后来我们把电子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数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模型,简单易行,效果很好。而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开始我们用的是直观教具模型推导式,将直圆柱切割拼成长方体,学生看到的要么是拼前的圆柱体,要么是拼成后的长方体,由于没有原来的直圆柱相对照,给学生找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后来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而在原来圆柱体的地方留下一个水印,这样便于学生对照,通过比较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高没变,体积没变,底面的大小也没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道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两种不同的演示相比较,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4.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四

一、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增长的社会需求, 不断学习是当前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起码要求, 教师更应如此。目前, 市场上有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软件层出不穷, 每一种软件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和技巧, 我们要收集、购买必要的软件。当然, 也不能指望软件公司推出“拿来就能上课”的软件, 也不能依靠其他教师的现成软件, 因为教案是根据教学目标、教科书及学生情况由教师写的, 每人一个样, 一次一样, 教学软件也是同样道理。所以, 教师应利用方便操作的工作台, 收集不同素材, 加上自己的教学思想, 自己制作或与周围同事合作制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本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 其针对性更强, 更适应教学, 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并且通过这些软件的制作和应用, 教师不但能更深刻地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也能更进一步地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当然, 教师不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很难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软件。所以, 我们在呼吁推出优秀教育软件的同时, 也要在广大教师中普及计算机知识, 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个性

多媒体技术,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加大了师生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每位教师都应本着“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的理念, 充分利用资源库大量地捕捉信息, 制作和修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精美课件,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减少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 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的思想,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情感是人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 欢迎、满意、愉快的情感有助于认识的发展, 而随着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加深, 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升华, 并对这种事物的认识便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中陶冶儿童的情感, 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心境, 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使冷静的理智与坚强的意志相联系、产生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巨大动力。多媒体技术在具有智力功能的同时具有审美功能, 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客观的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 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 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新罗克 (M.Cwittrock) 在他的关于学习过程研究的“生成学生模式”中曾提出:学习过程不从感觉经验开始, 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选择性注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中激活与维护学习心理状态, 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上, 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系统,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也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原来死板的知识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 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 变得形象具体, 生动活泼, 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有利于深化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识, 发展思维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既巩固了新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 还反馈了信息, 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人机互动的平台

多媒体技术处理文字信息及人机交互的作用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幻灯、电视等单向电教媒体相比, 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 字体多样, 动画效果, 色彩丰富, 效果奇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 调出信息等。

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 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会学习, 提高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 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摘要: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 以促进教学的发展的几点体会。

5.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五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困生

人是有差异的, 就好像人的五个手指一样, 所以作为教师, 要正确看待和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困生其实只是暂时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学困生有个正确的认识, 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善待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

二、多与学困生交流

如果把“学困生”比喻成迟开的花朵, 那么教师只能用“爱”来浇灌这样的花朵。一个和学生经常沟通、交流的教师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多数学困生不愿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时候和教师当面交流也很少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我和学困生交流方式通常是:书信、纸条、短信、QQ, 交流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几个学生加了我的QQ, 成了我的QQ好友, 在QQ上, 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好友, 而不是老师。我们进行了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 使我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也使他们更加信任我, 更愿意和我交流。孔子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 而开始喜欢这个教师所教授的科目, 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

三、给学困生表扬和鼓励

学困生和普通学生一样, 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奖励。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请学困生来回答, 回答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甚至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 比如:课堂上他们听课更加投入了, 举手次数多了, 作业写得更端正了, 准确率提高了, 课后喜欢和同学交流了, 喜欢和父母谈论学校和班级的事情了……每一次小小进步和提高, 教师都要让学困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和期盼。其实在这种表扬和激励中, 学生期盼最多的不是奖品, 而是一种被关爱和重视的感觉, 和教师也就更亲近了。

四、让学困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平时在和学困生闲聊的时候, 问他们今后的打算, 问他们毕业之后去哪, 他们大多数都回答“不知道”、“还没想过”、“无所谓”等。他们大多缺乏自信。跟他们说理想、未来, 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很多都会说:老师, 我不行;老师, 我没想过等。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个一个地给他们一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指导他们一件一件地完成。比如在课堂上的小目标就是自主学习、认真听讲,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 课后作业字写得端正, 课间的小目标就是文明休息……目标既要小, 又要有可操作性, 慢慢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循序渐进, 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后,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五、多给学困生适度的宽容

学困生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表现非常好, 作业都很及时就交上来, 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和纪律上也经常有反复。所以要给学困生适度的宽容, 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学生会觉得教师还没那么不近人情。比如, 在思品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 有的学困生不自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时候, 有的学困生会讨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在做课题练习的时候, 有的学困生会贪图省力, 直接抄同桌的答案。这个时候, 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还不如一个眼神, 一个轻轻抚摸。当然, 这种宽容不是纵容, 它区别于那些心慈面软, 疏于管理, 它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严格, 因人而异, 因事而别, 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 是非不糊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这种宽容也是一种信任和激励。

六、合理分组, 三好带一好

小组合作学习是思品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则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洋思模式”中的“兵教兵”效果不亚于“官教兵”。一定要把学困生安排在学习习惯好、学习兴趣浓的小组, 除了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特别关爱以外, 更要让优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让优秀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技巧给学困生启迪。

6.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六

一、“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1. 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积极性低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 严密性, 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学习产生了困难, 对学数学不感兴趣, 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就不肯动脑积极思考, 漫不经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 若无其事.

2.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自控力差

“ 学困生” 一般来说比较贪玩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 自控能力差. 这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如上课身在教室心在外, 课堂上交头接耳, 左顾右盼, 做一些小动作, 根本没有注意到老师在讲些什么. 这样, 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掌握, 明天的学习任务又没有完成, 久而久之, 问题越积越多, 最终形成了知识断层. 而数学是有前后联系、系统的学习, 不进则退.

3. 学习刻苦, 效果较差

还有较少一部分学生, 学习也很用功, 也能注意听讲, 但总是成绩不好.这部分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 别人一听就懂的问题, 他却总是搞不明白.久而久之, 缺乏学习信心, 造成落后.

4. 师生情感不够融洽

学习差的学生往往不受老师们的欢迎, 主要是受考试, 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认为这部分学生拖班级后腿, 导致老师上课不让他们发言, 放任自流.而无所事事的“学困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弄出些小动作来.这时, 老师如果再加以训斥, 甚至施以拳脚, 往往发生与“学困生”言语、动作等的冲突.于是,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认为老师看不起他, 就算你的课上得再生动具体, 他也不去听.

为此, 结合自身对于“学困生”的认识, 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 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谈一点粗浅意见.

一、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 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 经受不住刺激, 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 不歧视, 不讽刺, 不打击, 不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 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 平等的尊重,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 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师提出问题时, 随之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 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学困生”, “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 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 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教学效果最佳.

二、改进教法, 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 学困生” 认识前提差、 思维能力差, 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 教法上要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 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尽量降低学习坡度, 分散难点, 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 还要加强变式训练,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 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 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 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 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 比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 再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凑成一平角, 从而发现定理. 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要优先提问, 优先辅导, 优先检查评价. 评价时, 特别应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 及时予以鼓励, 耐心激励“学困生”上进, 增强学会的信心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 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从这些学生常见又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他们没有想到或解答不了的问题, 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一般说来, “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更缺乏学习的信心, 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 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介绍张海迪顽强学习的事迹, 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等,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激发他们为祖国建设、为自己努力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降低要求, 减轻作业负担, 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对于数学作业, 应以课本为主, 不搞偏题、怪题, 不搞题海战术. 题量要适中, 可以结合学生能力, 拉开档次, 不搞一刀切.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 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 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 引导学生抓住解题规律, 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提高质量, 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 如几何题目繁多, 就其类型来讲不过证明直线的垂直和平行、证明角的相等和不等、证明线段的相等和不等, 等等. 而每类证明题都是有其内部规律的.

7.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心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篇七

一、情感关怀, 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 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 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 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添他们的勇气, 树立他们的自信。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 要充分予以关注, 分析和了解其原因, 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 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 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 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 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 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 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 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教学活动中。

二、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对差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 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 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自习, 差生要到我面前来朗读背诵昨天学过的句型课文, 每单元后的checkpoint我帮助他们归纳重点难点及有用的词语, 一单元结束及时检查及时反馈, 叮嘱差生千万不要把太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

外语是一门语言, 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 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 差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我抓住家长一般都关心孩子学习这一特点, 利用家长会及家长来访常和他们联系, 争取他们的合作, 督促孩子做作业, 听磁带, 背书, 默写生词等。这对差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文明村创建规划下一篇:学生会工作总结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