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

2024-07-12

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9篇)

1.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一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关键词:中国梦、海洋强国梦、大国梦

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阻断了。清末,中国的海军实力却被1894年的甲午大海战毁于一旦,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自此中国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海权现状:中国海洋国土绝对面积数位居世界第四,但海洋面积和海洋资源相对贫乏。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中国对12海里以内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有完全主权。在中国管辖区内,还有6500多座岛屿。但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方面来看,不仅中国海洋国土总面积不算大,人均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更是极端贫乏。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渔业资源、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受到严重侵犯。

中国海防任重道远 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首先必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强化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建设现代渔业经济区。培植特色优势品种,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强力防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

海洋环保切实加强: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环保.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的原则,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使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资源承载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是科技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周祖翼指出“海洋科技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将海洋科技纳入到国家海洋战略,制定相关规划,同时设立国内涉海机构的联盟,整合研究力量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建设的“数字海洋”专项网络与真正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迫切需要在已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功能提升、数据充实、产品丰富、服务拓展等,提升我国海洋信息应用服务能力。应用高新海洋科技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继续推动我国海上科技的创新发展。海洋权益意识强化:实现海洋强国梦,建设海洋强国,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战略,已成为国家高层的战略考虑,海洋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果没有关注海洋意识,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就很难实现可持续,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就不会真正实现。要想真正成为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强化国民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海洋维权立法先行:“捍卫海权,刻不容缓。”如今,国家对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维护海权,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整合统一管理我国海洋事务,扭转海洋管理基本法缺位的局面。用海洋基本法统揽和规范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政策、发展理念;宣示我国对海洋领土主权和权益的主张,明确我国各类海域的划界和法律地位,以及武装力量和执法队伍管理、控制海洋的职责任务。建设“海洋强国”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梦,正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实现海洋强国梦.如同广告中所言一般:中国梦,梦之蓝。蔚蓝无垠的大海在以前我们都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在大海上有过对其他国家的威胁给予真正的回击,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改变,面对大海的召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海军。中国结束了五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历史。“航母下水百年梦,拼死为国显军威”。中国航母从建造到定型、从下水到命名,一直到今天的舰载机试飞聚焦了世人的目光,成功与否关系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才见虹霓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歼-15战机在中国航母上首次完美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令全国为之振奋,让世界为之惊叹,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海洋大国的自信,古有郑和七下西洋,今有海军一方雄狮。

也许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久了,我们可能忘了梦想生长的土壤。然而,百余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有梦,百余年后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其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梦”的诞生。当“中国梦”没有绽放,个人的梦又如何开花?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有了“中国梦”的茁壮,我们才有了做自己梦的自由。千百年来,正是无数先贤先烈把自己的梦融入“中国梦”,正是一代代人执着坚韧地传承“中国梦”,祖国和人民才有今日之荣光。“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构建,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强军梦”支撑“强国梦”。英雄的人民军队一定会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2.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面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物理学家、被誉为“海洋之子”的苏纪兰教授曾表示, 我国在实施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之时, 海洋可持续发展也会面临严峻的问题。目前, 虽然我国极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法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 但是较之陆地生态保护,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显薄弱[2]。

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方面, 我国在近海及邻近海域拥有的生境和物种十分丰富, 促使我国的陆架海成为全球生产力最佳的陆架海之一, 这也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但是,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 在最近几十年, 我国的近海和邻近海域, 发生了海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现象, 这个现象还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及海洋物种的组成。另外, 由于捕捞过度、海水养殖过度、向海洋排污等因素, 我国的海洋经常出现绿藻、赤潮等生态灾害, 并使得渔业生物资源深受影响以致不断减少。值此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头,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二、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3]。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 海洋强国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部分[4]。当前, 中国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既彰显了我国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 又对实现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在推进实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包括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 要求海洋经济发达的同时, 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十分重要。中国进行海洋强国建设, 其主要内容包含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和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 就务必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海洋发展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 既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又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水平, 推进人和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最终实现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终归就是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入反思。中国海洋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是近海和海岸带, 现如今, 我们经济活动、城市建设都愈益临近海岸, 同时, 离岸海洋开发的陆地服务载体等工程建设, 也不断增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涉海企业和沿海产业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陆源排污。因此, 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基础

能否吃到放心的海产、用上干净的海水、享受美丽的海景等都是非常基本的民生问题, 而这些很基本的民生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紧密相联。只有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这个美好的目标, 与此同时, 也只有让人们不断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这样才会让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成为人们自愿、自觉的行动。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为了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国一定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改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有害局面, 构建人与海洋长期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海关系, 让海洋成为人民热爱的真实而温暖的蓝色家园, 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三、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举措

(一)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是人们指导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海洋生态文化及其理念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柱, 会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海洋强国战略之中, 用生态文明理念去指导海洋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将培养海洋生态意识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文化的重心, 将生态文明理念多角度渗透到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中,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所有环节, 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念体现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海洋文化的传统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海洋生态文化, 争取在社会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互相协调的海洋生态文化观。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宣传及其教育工作, 着重建设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涉海科普类教育基地。尽快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提升公民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 形成关心与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气氛, 力争在社会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要大力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两者交融, 推动海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应该改善和加紧保护海洋环境,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建设海洋民生工程, 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6]。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文化产业, 努力推动海洋公共服务业和涉海金融服务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着力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提升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在涉海产业中的占比, 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辐散。

加快转变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 主要是实现海洋经济活动方式和各涉海产业发展的绿色化,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涉海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涉海领域节能减排。首先, 依靠各海域和不同地区的涉海产业基础、海洋环境容量、海洋资源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 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根本原则, 产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其次, 在涉海产业培育和升级的过程中, 要表现海洋环保的需求, 务必于海洋经济发展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建构我国沿海区域的绿色产业体系;最后, 目前在海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 涉海领域的节能减排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海洋经济领域发挥更大效力的有力举措。

(三)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部署的具体表现,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我国国家海洋局于2013年2月16日对外界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名单, 其中包括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在内的十二个市、县 (区) 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名单。惠州市和深圳市大鹏新区在2015年12月15日也被评为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们要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加快建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屏障, 主动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模式。我们必须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方式, 科学制定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举措, 在资金方面尽全力做到满足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需求;尽快完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指标体系与考评办法, 科学引导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 强化示范区的规范实施。

(四) 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为了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 我们必须提升海洋综合管控的能力。目前,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保护与改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沿海地区对重点海域的排污总量进行监控, 尽力减少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各类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努力保障全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我们应当加强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努力提升滨海湿地与海岛的植被覆盖率;加大海洋行政监察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种涉海违法违规行为。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 我们要健全与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起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积极使用“绿色核算体系”, 同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域合理使用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立法工作。在开发与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我们要秉承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原则, 维护海洋生态健康,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7]。

四、结语

建设海洋强国, 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8]。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就更加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利益,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加强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够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又会对全球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海洋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摘要: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 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我国的海洋如今出现了海洋资源锐减、海洋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退化等严峻的形势。为了实现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力度, 加强全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从而促进中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裘颖琼.中科院院士苏纪兰:开发海洋不容小视生态环境保护[EB/OL].[2015-12-20].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1815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4]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报, 2013-08-01 (001) .

[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蔡榕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N].中国海洋报, 2013-08-21 (001) .

[6]朱坚真, 闫柳.基于点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 2013, (04) :18-27.

[7]马德毅.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12) :55-56.

3.提高公民海洋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 篇三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海洋教育;海洋经济

公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海洋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足够关注海洋,海洋的发展通常比较迅速,例如历史上的英国、日本。反之,将阻碍国家海权的发展。古代中国拥有光辉的海洋发展历史,先人对于海洋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利用也极其频繁。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于越献舟”的记载,[2]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开始了向海洋进军,拓展海上贸易往来。汉代,中国开辟了通向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用于贸易往来。除此之外,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无论在时间和船只的数量和吨位上都要优于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但是,这次更优于西方航海历史的壮举却成为了近代中国海上探索的终结之旅。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对海洋的刻意忽视使得中国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这一时期带来的恶果持续至今天。现代,我们始终存在着海洋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国发展海权、建设海洋强国的巨大阻碍。

一、影响中国海洋意识发展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影响公民海洋意识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深居内陆,而重视陆地,有的国家屹立海面,而发展海权。相较于其他国家,海陆复合型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況。海陆复合型既可以成就一个国家发展海权和陆权的双重需求,又存在着海洋与陆地相互拉扯,分散资源的可能性。因此这类国家一般都会陷入重海轻陆还是重陆轻海的抉择中,很少有国家能够权衡二者。中国虽为海陆复合型国家,但近代中国,却是刻意选择了回避海洋。中国地大物博,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使中国人很容易通过农耕就得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极易发展农业陆地文明。并且中国幅员辽阔,陆上邻国有十四个,因此国家的主要威胁还是来源于陆地,中国的陆上邻国众多,我们也习惯于将国防力量集中投资在陆地上。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临海国却长期以大陆国家自居的主要原因。

其次,天然的地理障碍对于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造成困难。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海洋大国相比,地缘上不占优势。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美国两侧直面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广阔。而中国却是被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包围。美国面对的是“洋”、中国面对的是“海”,比起中国,美国占有更广阔的海洋,更通畅的水道。并且中国濒临的边缘海域都被邻国的岛链所包围,中国北方地区至太平洋的出海口被日本、朝鲜和韩国所环绕。而南部的南海至东南沿海的广阔海域又被东南亚等国家环绕,地理形势复杂的中国是典型的海洋地理不利国家。在陆地资源能够满足需求时,人们自然会回避海洋这一难题,从而阻碍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

(二)历史形成的伤疤

近代史上,中国在海上吃过很多的亏。自明代起,中国曾经遭受到十余次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明朝中期日本揭开了海上侵华的序幕,当时日本的武士、商船、海盗经常的侵犯我国的沿海地区,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头剿灭倭寇,才使沿海地区基本维持了平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也先后来到我国沿海地区企图以海洋为突破口,占领我国澳门和台湾。明朝初年和中后期,明太祖下“禁海令”希望禁海政策对海防能起到作用,实则“禁海”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恐惧心理,并且“禁海”还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与法、美两国签订的《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以及英国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不平等条款,都加剧了中国人对于海洋和列强的恐惧,海洋也似乎成为了中国人无法触碰的梦魇。而中国人在海上受到的最大打击当属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日本蓄谋已久向中国扩张,发动了至今让中国人深恶痛疾的甲午战争。李鸿章率领的清军溃不成军,甲午海战以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延续以往的海洋观念,对海洋仍没有投入太多关注。也因此中国的海洋产业、军备力量都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公民的海洋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三)缺少海洋意识的培养

追究中国公民海洋意识薄弱的主观原因,要反思的就是我们对于海洋意识的培养,海洋文化的宣传以及海洋立法的缺失。目前,中国沿海面积占陆地只有14%,但东部沿海地区却承载着中国近64%的经济总量。但是除这些沿海地区外,非沿海地区的人民对海洋的接触和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公民甚至大学生海洋知识和意识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造成这一现状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系的漏洞,中国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以数学、语文、外语为主干课程。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主要贯穿于地理学科中,但在中国的高考体系中,地理只进入文科生的考试范畴,长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忽视。而进入大学生阶段,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研究学习态度,除了学习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大学生对海洋几乎一无所知。[3]并且,中国的海洋类院校很少,以中国海洋大学为首,地区性的包括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等,并且这些院校也是集中分布在沿海东部地区,除了增加地区优势外,对其他内陆地区影响不大。

中国的海洋立法也很不完善,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于海洋为所欲为,毫不重视,也是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海洋邻国,都在完善本国的海洋立法,例如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声张海洋主权并维护其海域安全。澳大利亚作为海洋大国更是对海洋的方方面面都有完整而又详细的海洋立法,例如,《澳大利亚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保护法》、《海洋和水下土地法》等等不计其数的法律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但是中国却没有一套可以称之为完整的海洋法。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倾倒、船只漏油的污染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和对责任人的追究,海洋资源的过渡开采,海洋和岛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公民一直没有把海洋当做我们生存的家园,自然无法树立“爱家”的意识。

二、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途径

(一)重视海洋教育,渗透海洋文化

教育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根本手段,是改变人们对于海洋认识的最彻底的方法。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相关国家的海洋教育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并且,结合我国海洋发展形势,中国仍需要开发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教育方案。

首先,中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于学生海洋教育的政策导向。要着重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渗透海洋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中小学生必读读物中增加海洋类科普书籍。高等教育中,要逐渐提升海洋类大学的地位,细化涉海学科分类,加大投入海洋科学的研究力度。在其他的综合院校中也要适当加设涉海课程,培养更多的海洋人才。

其次,要扩大社会媒体对于海洋文化的宣传。例如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可以增开海洋频道,为公众知晓中国海洋建设的壮举提供途径。在网络上开通海洋知识主页,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海洋信息,介绍我国海洋概况,普及海洋知识。此外,政府也应为公民及时掌握中国的海洋发展现状提供便利,官方媒体、网络、报刊、杂志都应该加设海洋专栏以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

最后,以海洋立法为依托,合理运用惩罚教育。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各种法律的产生使相应的管理范畴受到关注,使人们在发生行为之前对“是否合法”有所顾忌。并且法律孕育的奖惩措施也有助于约束行为,提高守法意识,故而海洋立法和司法的强制性对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外贸易

提高海洋意识的方式更主要在于人民对于海洋的实际利用以及海洋带来利益的强大吸引力。这就要求中国更多的投入海洋贸易,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惠及人民,这将是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濟收益将是提高人民对于海洋关注度的最快捷手段。中国虽然是沿海国家,但是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利用率低下。至今仍保持以渔业为主的粗放型用海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利益小,又会对海洋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根据国家海洋局2014年3月统计的《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但是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2013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仅3513万人。[4]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的目标,中国海洋经济贸易现状亟待改善。

首先,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粗放型用海模式。根据三次产业的定义,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洋盐业、滨海砂矿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5]中国目前的用海现状中传统渔业的比重偏大,渔民劳动力投入较大,而收益微薄,并伴有对海洋生态的严重破坏。对此中国应积极的向美国学习,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油气资源产业应扩大其在陆地的应用范围,使海洋能源资源更多运用于内陆地区,而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沿海省份和地区应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内陆游客和外国游客。据统计,在美国旅游业是全美最大的就业部门,而滨海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占到美国旅游业的85%。[6]中国可借鉴美国的产业模式,使沿海地区成为主要的经济和旅游目的地,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海洋自然会受到重视。并且中国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调节传统渔业低效、不可持续的弊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外贸易。海洋交通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的优越性,从经济角度来看,海运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运输方式,从战略角度讲,海运也是一个国家建设海权的重要环节。据中国海洋信息网发布的《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显示海洋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结构调整期。2013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运市场总体需求放缓。[7]21世纪,中国的国际航运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的海运力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对造船业和港口有更高的要求,国家在船舶工业上和新型港口建设上应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满足我国海外贸易的需要。海运的发展还对我国海上军事能力产生要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远东地区,距离世界其他大陆都必经较远的海上距离,因此为保障我国在海外贸易中的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有军事自卫能力,若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人民一旦在海洋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海洋的重视度也会越来越强,这将成为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最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自17世纪开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为海洋霸主的地位而展开激烈的争夺。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几百年来,西方世界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但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却一直没有作为。陆地是由海洋连接的,而海洋却是片片相通,在陆上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人类的未来必定在海洋。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都在提醒中国人必须要重视海洋,海洋意识的提高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具有直接影响。新兴崛起的中国决不可能脱离海洋而强盛,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将是中国发展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天涯论坛.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EB/OL]. (2008-10-04)[2015-09-0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1a25ab0202675e8e?sort=t.

[2]应届毕业网. 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EB/OL]. (2014-04-26) [2015-08-15].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shuoshi/417605.html.

[3]国家海洋局. 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 2013-03-20) [2015-09-19].

http://www.cme.gov.cn/hyjj/gb/2013/1.htm.

[4]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5): 20.

[5]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1): 27.

[6]中国海洋信息网.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EB/OL]. (2014-06-06)[2015-09-19]. http://www.cme.gov.cn/lt/20140723/8.html.

[7]张文木.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8.

作者简介

4.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四

1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状况

“海洋教育”一词在国外文献中使用“MarineEducation”居多,少数出现“SeaEducation”,之前是指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限于少数人的教育范畴,后来海洋教育的范畴扩展到了不止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包括了全民海洋素质的培养上。海洋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体育教育兼顾体育教育与海洋教育2者的特征,具有学科交叉性特点。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海洋体育”进行查询,结果显示,直至,没有一篇与海洋体育相关的论文。至,浙江海洋学院黄永良提出,海洋类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应突出海洋特色,展示海洋体育文化的内涵。浙江海洋学院张同宽建议,对涉海类高校学生实施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特色课程,提出该项目应具有校本土化特征。大连海洋大学王乐提出结合农科院校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改革,将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当中,把游泳作为涉水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黄永良从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成果入手,提出促进高校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战略对策。,厦门大学李腾飞等就高校开设海洋类体育实践课程,建议高校应开设海洋类体育实践课程。,夏琼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探讨了水上运动发展的策略。

笔者认为,海洋体育研究方向较为零散,海洋体育的概念、内涵还在不断探索阶段,关于高校如何开设海洋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文献较少,无法对我国约60所涉海高校的特色体育教学与涉海人才培养起到指导作用。在中央提出兴海强国战略的今天,高校海洋体育的研究己经严重滞后,亟待发展。

2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期,发展我国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观点开始提出,但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1)从高校体育教育角度来看,涉海类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一一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国内部分涉海高校仅选择1?2门水上项目作为一种技能普及,远不能达到全面培养高层次涉海人员的要求与标准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2)海洋体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具有危险性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国内高校现阶段在教学条件、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海洋体育缺乏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及经验。

3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研究综述得知,高校海洋体育研宄极其缺乏,本文从体育教学视角出发,深入了解现阶段体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并对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期望为高校涉海专业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切实的研究方向。

4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4.1高校海洋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在涉海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必须突出海洋的特点。由于海洋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适应性,因此在兼顾海洋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同时,应该考虑提前让学生进行一些专业化、特色化的体育相关的专业性训练和练习,让学生提前预知以后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境况。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开辟一条新创新之路,让体育紧紧围绕海洋这个主题,使体育教学更加合学校专业的需要。此外,海洋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应当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又要结合本校、本地E、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体现“海洋体育”的传统及特色的同时,构建海洋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2教学目标

4.2.1通过海洋体育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海洋、面向海洋、重视海洋”的海洋意识,树立“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进取性”的海洋价值观,学生立志从事于海洋事业的远大理想,为社会培养海洋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4.2.2通过海洋体育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身体体能,同时,使涉海专业学生熟悉海洋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海洋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综合提高涉海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

4.3高校海洋体育课程内容设计4.3.1海洋体育的项目分类体育界与学术界对海洋体育有不同的定义,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明晓在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开幕的当天对海洋体育有了明确的解释。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滩运动、海上运动、海岛运动和海空运动4大类。笔者认为,应在鲍明晓提出的海洋体育4大类的基础上,新增加海底运动一类(包括潜水、海底探险等)。海洋体育大体上包括海空运动、海上运动、海底运动、海滩运动、海岛运动等5大类。笔者围绕以上5个部分对海洋体育的项目进行了归纳与分类。表1中共包括海、陆、空等3个空间、5大类e的几十项运动项目。项目的选择源于部分体育传统及新兴体育项目,并以“船员4小证”(海上救生、艇筏操纵、船舶消防、船舶急救)的考试内容为参考,对海洋体育项目进行了初步的归类。

4.3.2高校海洋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从前期调研数据中了解到,涉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多是面向基层工作W位或在船上,或在海洋局等地方工作,针对涉海学生职业的特点,本研宄将海洋体育课程分为3个模块,对海洋体育课程的内容、分目标及任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4.4课程实施方法与实施步骤

海洋体育虽然是体育的组成部分,但海洋体育概念的提出,项目的开发都是在近几年提出的,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海洋体育课程的项目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开设海洋体育课程不仅要依托{校现有的体育的教学条件、教学场地以及师资配备,也要靠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相互间的配合。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解决教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可供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等问题,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体育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因此,可以把总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显性课程(第一课堂,体育必修课)和隐性课程(第二课堂,以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形式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授课。目前,高校本科体育课普遍安排的是2学年,4学期的体育课程,笔者建议,可以在第一课堂安排基本身体素质的课程内容,在第二课堂以俱乐部的形式安排专项体育技能,而非智力因素可综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进行训练,而研究生一般没有体育课的教学安排,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考虑到涉海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大学4个年级的体育课程安排上,在延续以往二年制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一年级可以基础体育课程的游泳、田径、球类、校园定向等体育项目为主要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第二课堂则可安排较为简单和基础性的皮划艇、绳结、浮潜等专项体育技能训练作为补充。第二学年的体育课程可以将部分体育项目与专项体育技能中的海洋拓展训练相结合。三年级则可完全采用俱乐部的课程形式对涉海各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区别性训练,甚至可在学生有出海任务前安排集中性的练习。

开展海洋体育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门课程的自身调整及课程之间的整合,特别是增加第二课堂的学分及学时比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拓海洋特色体育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需求。4.5教学评价

4.5.I教学评价制订原则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起到正确评价教学结果的作用,也可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育评价的正向功能。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市场运作艰难,将会沦落为一般的赛事。

2.1结合兰州市实际,准确定位兰州市马拉松赛事

兰州市马拉松赛事突出优势与亮点并进行深度挖掘,把马拉松赛事办成特色更加鲜明的景观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突出层次与内容的不断提升,把马拉松办成国际知名的品牌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将突出运动与发展的互动互促,把本届马拉松赛事办成以人为本的开放赛事;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将突出组织与协调的精细管理,把马拉松赛事办成品质一流的完美赛事。

2.2多管齐下,巧妙招商

兰州市马拉松赛事在市场运作上,注重赛事的包装策划,在电视转播、宣传招商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有益探索。赛事的招商取了“政府倡导、市场化运作”的办赛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办赛资金,此次赛事吸引了兰州市银行、乔丹体育等大、中型企业参与。通过合作共赢让这些企业与赛事本身得到中央电视体育频道的长时间报道,也为赛事的持续举办、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为地方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机遇,为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2.3兰州市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品牌效应彰显

最早从20开始举行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被评为“最佳马拉松”和“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金牌赛事”,并升级为国家积分赛。赛事的综合作用超越了体育本身,推动了城市发展。

首先,知名度和城市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独特的风景成为中央电视台几个马拉松现场报道之一。透过独特窗口,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一个漂亮的、超乎想象的兰州市,展示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城市发展和群众的精神彻底改变了群众对兰州市的印象和理解。加快“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充分了解兰州”的进展。其次,黄河文化和城市的魅力得到展示。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特有的文化功能、黄河文化的完美融合,通过体育的激情,让运动员和观众感受“兰州魅力”。此外,对兰州市的社会关注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兰州市国际马拉松赛事以其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引起了广泛的赞誉,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互联网用户持续关注,覆盖国内新闻网站和站几乎所有的媒体,“兰州市马拉松”“兰州”市成为热门的词汇,这一史无前例的兰州宣传和赞誉是前所未有的。

5结语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再生性开发现实资源,同时也包括初始性苑⑶痹谧试础N挖掘资源,充分释放潜力,满足旅游者贴近大自然、步入原始地带、回归原始的体育旅游需求=>兰州市有目的地针对人文社会资源、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并且借国际马拉松赛事这一平台,承载着兰州人民“让世界了解兰州、让兰州走向世界”的愿望,通过各大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不仅给兰州市和甘肃省人民带来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更给兰州市带来一个让世人瞩目并产生认同感的机会,给兰州市带来更大的希望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胜林,王东良,李小唐.兰州亚高原国际马拉松比赛条件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

[2]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11).

5.科技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五

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东亚病夫”发展到繁荣昌盛的强国,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各种高科技的事物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支付宝、无人售货机、无人超市、高清摄像头、机器人等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便利快捷。

我是一名业余计算机爱好者,成长过程中渐渐地发现计算机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了人么的生活中去。市面上的无人售货机就是通过人脸识别支付和物体识别。这个程序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反复测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个微小的差错,就有可能导致产品出问题,无法进行人脸或物体识别,机器就会乱扣费,造成他人的经济损失。渐渐地一些支付软件,解锁功能也都开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快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昂首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习主席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并充分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伟大的爱国奋斗精神贯穿始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广大知识分子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世界有目共睹。我们的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跻身世界前列,量子卫星、北斗系统、天宫空间站都处于世界地位,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在新时代,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不忘初心跟党走、科技报国为人民的价值追求,就要大力弘扬科学报国传统。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党组深入挖掘老一辈科学家对党忠诚、爱国奉献的感人精神,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实用管用的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践载体。

聚焦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筑牢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为国奋斗的根本动力。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无不诠释着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初心。对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而言,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就要筑牢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利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党员科技骨干回忆入党故事、重温入党志愿书、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以庄严仪式和感人事迹触及灵魂,激励科研人员不忘入党初心、强化党员意识,主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6.关于学习强国心得体会的优秀 篇六

二、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担当。“学习强国”平台让我更加了解英雄、发扬担当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如,在平台上学习各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袁隆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黄旭华为研究核潜艇三十年不回家、张富清作为革命前辈转业后又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正是他们的担当与负责、牺牲与奉献,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他们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绽放干出不平凡的光芒。英雄事迹时刻在提醒着我在行使科技局局长公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岗位责任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三、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强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不仅仅有中央的决策部署安排解读,也可以学到工作相关的科技创新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因为很多文章都是同行业或同地区的政府单位人员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对于自身从事的科技工作更具有借鉴意义。我带领支部干部党员通过评论、分享、交流经验,促使大家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四,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文化。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文章和视频,我利用业余、碎片时间进行有层次、有条理地系统学习。通过自身主动学习,加深文化底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行动为中华文化发展尽己所能。

7.海洋强国的心得体会 篇七

1 海洋强国的内涵和发展模式

目前,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海洋强国是指有能力利用海洋获得比较多的国家利益, 从而成为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家。[1]获得海洋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 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走向海洋离不开战争, 建设海洋强国都是为了控制海洋, 这是共性, 可以称为战争模式。其中, 建设强大海军是实现这种模式的核心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出现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因此, 有可能吸取历史经验, 避开大国崛起的战争模式, 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把以海军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发展起来, 走和平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海洋强国的主要标志有: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资源得到科学、持续地开发利用, 海洋经济发达, 产值占GDP的10%以上;海防力量强大, 能有效维护国家权益;海洋大国地位明显, 在国际海洋事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2 海洋科技的战略地位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每前进一步, 都是由海洋科技的发展带动的。从海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一批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发展都是直接由高新技术的进步而驱动的。从世界范围看, 一个国家海洋实力是强是弱, 关键在于其海洋科技水平是高还是低。[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将成为21世纪竞争的焦点。海洋领域内的竞争,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技术, 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 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规划”等, 把发展海洋科技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来对待。

2004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新海洋政策报告《21世纪海洋蓝图》, 报告提出200多项建议, 为21世纪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布什政府很快对这些建议作出反应, 发布行政命令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之后, 又于2007年发布了《规划美国今后十年海洋科学事业: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 对美国今后十年的海洋科学事业进行了规划。

海洋是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 保护并利用海洋就是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2000年,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 (NERC) 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 (USTB) 提出今后5-10年海洋科技发展战略, 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科技计划。

从1968年开始, 日本先后推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规划都是以推进海洋高科技发展为目的, 确保日本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增强日本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创造高附加值的经济利润, 提高经济效益。

1996年韩国海洋水产部成立以后, 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海洋科技。 2004年, 韩国制定“海洋科学技术 (MT) 开发计划”, 重点在于确定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的综合开发方向, 并力图创造新的海洋价值。该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 韩国的海洋科技水平将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030年前后则完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除了制定规划、计划以外, 海洋科技竞争还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在竞争的同时, 增强区域集团化, 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到海外设立研究机构, 以此获得他国技术;三是强化科技管理, 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四是增加研究开发经费;五是激烈争夺人才。

3 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态势

海洋科技正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沿海国家都给以高度重视。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等不断创新, 并与陆上空间技术密切融合、有机集成, 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 在海洋经济、海洋安全和海洋持续利用中发挥越来越强的整体性技术支撑作用。[4]

3.1 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单项功能技术准确、实时、连续, 多项功能技术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海洋监测技术不同仪器、手段上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快速整合, 使单项功能技术向长期、自动、实时、连续方向发展, 多项功能技术平台向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海洋卫星遥感是海洋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全球约有30余颗与海洋有关的卫星在轨运行。2002年和2007年, 中国也先后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 后续的海洋卫星也列入了近期的发射计划, 包括HY-2以及可以为海洋服务的资料系列、环境系列等卫星。

海洋浮标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实施的ARGO计划、ORION计划和ESONET计划中的海洋浮标使用广泛。中国与ARGO连接工作的浮标90个, 其中有2个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水下自航观测平台 (包括AUV和Glider) 取得迅猛进展, 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12个国家在研发, 超过66种AUV在运行。在目前的国外大型海洋观测计划和军事应用中已逐步成为重要的观测平台。以SeaSoar为代表的船载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则继续在大洋调查和区域性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也已初步完成系统研制。

水声技术是海洋探测重要手段, 发达海洋国家的声学测流、声层析、多波束测深、地层剖面、旁侧声纳、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都已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中国在此方面有很大差距。到2006年, 中国也突破了各类声纳的关键技术, 并完成了种类声纳的工程样机的研制, 性能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

3.2 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已逐步形成走航探测、深潜探测、航天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多技术系统融合集成体系。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2004年完成研制设计, “十一五”期间将进行海上试验及应用。深海运载技术, 目前国外采用仿生技术等解决外形低阻问题, 研发了新型材料。同时高精度定位技术和水下目标跟踪技术、海上惯性导航技术等是目前世界海洋界致力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海底探测高精度运动稳定平台技术、非线性差频探测与信号处理技术、高分辨率海底侧扫系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高灵敏度传感器技术、原位参数测量和采样技术、远距离水声通讯技术等是深海勘查开发技术重要研发课题和方向。

3.3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 海洋油气开发国家在新油田开发, 老油田延长生产周期等方面不断发展新的勘探、钻井和集输技术, 作业范围不断延伸。中国正在进行高温高压钻井、数控成像测井、水下多相流油井自动开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3.4 天然气水合物已成为新能源的研发热点

美国2000年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计划, 2002年开始与日本、加拿大联手在MALLIK地区进行开采试验。印度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研发计划。挪威、墨西哥、韩国等也有调研。中国研发工作也有较好进展。2006年自主研制的深水浅孔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器研发成功, 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在南海北部成功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3.5 海洋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 应用基因、细胞和酶工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 探索有利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养殖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 天然产物利用,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一些技术领域已有产业化趋势。转基因鱼研究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首次成功试验以来, 各国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起了领跑作用。美国、日本等在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 化学结构修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天然产物开发总体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海洋有机物生物降解机理、方法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进展。海洋生物材料研发不断进步。

3.6 部署海上监视系统, 防范来自海上恐怖袭击

美国自“911”后加强了海上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整合开发了海洋运输系统作业全程跟踪的实时智能信息技术系统。澳大利亚在其海岸增设了海岸监测系统。日本2006年建立了水中安全监视系统。中国2006年研制成功一套水下反恐监控系统, 并应用于奥运会安保。

4 我国海洋领域需引起重视的若干科技战略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但是, 面临世界上海洋的激烈竞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海洋科技实力上的差距没有缩小。目前, 我国海洋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对我国海洋科技领域中一些战略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1 海洋环境信息不能满足国家安全的保障需求

及时准确地掌握和预测海洋环境信息, 可确保海上军事活动的安全, 充分发挥装备性能, 甚至利用环境信息可出奇制胜。[5]因此健全的海洋环境信息和保障能力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现代化的海洋战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亟待早日建设, 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缺乏长期、连续和实时的海洋环境观测资料; (2) 缺乏完善的军民海洋基础数据共享机制; (3) “寓军于民、军民共建”的海洋环境和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的保证, 缺少长期的业务化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 (4) 缺少深海科技设备的试验条件, 影响深海大洋科学研究的深 入, 不利于国家安全对海洋战场环境信息提取的要求; (5) 海洋环境信息观测和数据传输等方面关键技术设备, 目前存在着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4.2 近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就整体而言, 我国沿海的环境质量尚属良好, 但近岸海域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4.3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支撑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 我国海洋渔业提供的产品已占全国动物性食物供给量的1/5。但是应对渔业的增产增收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近海捕捞渔船数量过大, 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 近海富营养化现象危及海洋生物资源繁衍、生存; (3) 海水养殖良种匮乏、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4) 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技术落后; (5) 基础性、公益性渔业调查研究与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4.4 没有足够重视海洋在灾害性气候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我国在灾害性气候预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海洋在灾害气候预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气界和海洋界缺乏有效的联合; (2) 迄今我国尚无系统的、长期的海-气相互作用科学研究计划; (3) 亟待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络, 提供时空连续海气资料; (4) 亟待建设和改善海洋气候预测系统。

4.5 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面临严峻挑战

从长远发展看, 我国海洋油气勘查开发必须面对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黄海、东海和南海南部深水区蕴藏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由于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 影响了我国的勘探开发; (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正走向海外, 关键问题是应加强国内的政策协调和规划布局, 避免自我竞争, 积极推动合作勘探开发; (3) 我国在深水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有很大差距, 亟待加强深水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吸收和研究创新。

4.6 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缺乏长远规划

深海资源的研究和勘查开发是一项不亚于航天事业的, 需要大量采用高新技术的探索性工作, 具有高难度、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目前已发现并具有 (或潜在) 商业开采价值的海底战略性资源主要有: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热液硫化物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基因等资源。我国在深海战略资源研究、勘探开发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 (1) 我国目前拟圈定的富钴结壳重点调查区, 面临着被划入日本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的200海里之外大陆架申请范围内的威胁; (2) 我国对于热液硫化物和深海基因资源开发研究的实力不强; (3) 对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和分布只有初步了解; (4) 缺少大洋装备的试验基地, 影响深海资源研究和开发技术的发展。

4.7 维护海洋权益的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在周边海域的权益斗争中, 我国继续面临着部分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渔业和油气等资源被掠夺、海域划界争议悬而未决等问题。除了政治、法律的主张和依据之外, 我们尚缺乏以充分海洋科技基础资料作为权利主张的依据。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 我国无论是海洋自然科学领域, 还是与之相关联的国际海洋法律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海洋科技成果的支撑, 我国对国际海域上新出现的或潜在的战略性利益尚无足够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这些领域中利益得失的准确分析评估和科学决策, 不利于在国际政治外交斗争中最大化地维护我国的权益。

4.8 现有海洋观测能力严重制约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海洋观测能力相适应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海洋观测, 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开发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科学发展,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海洋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海洋观测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法规政策和日常的管理机 构, “寓军于民, 军民共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2) 国家有关涉海部门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海洋观测资源和观测数据不能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3) 海洋观测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海洋观测能力和基础条件十分薄弱, 海洋观测技术落后, 主要仪器设备依赖进口; (4) 现有观测大多局限于近海, 深海大洋观测极少, 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5 推进科技兴海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建议

21世纪前后, 美国和英国等海洋强国及日本、印度等周边国家, 都普遍调整其海洋政策和科技政策, 以新的海洋综合管理理念来研究、认识、利用和保护海洋, 强调要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对政府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综合分析我国海洋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科技和教育是牵引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驾马车。纵观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 科教兴则国家兴, 科教强则国家强。提高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因此, 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必须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2) 加强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努力实现资源、数据、信息共享。我国海洋工作起步较晚, 各方面科技力量分属不同部门, 投入经费受部门的要求不同, 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受海洋基础性调查的限制, 很难提出大的科学问题, 难于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因此, 对于常规性的海洋调查与观测能力建设, 可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统筹起来, 并逐步实现观测数据、样品、信息等的共享。在此基础上, 国家有关部委可针对科学问题有计划地实施专题和强化调查与观测, 逐步提升我国对海洋的基本调查与观测能力。

(3) 发挥科教单位学科和智力优势, 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体系。海洋科教单位有着相当厚实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但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根本原因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不健全。长期以来,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 建议以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 体现要素互补优势, 优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上、中、下游三阶段的权益配置, 突出高校技术源头的作用和企业的规模化能力, 真正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带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4) 加强我国运用海洋技术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还要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型国家”, 通过了《知识产权与通讯综合改革法案》和以专利制度改革为目标的《21世纪战略计划》, 建立了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 并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强行推广其美国价值标准;日本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出台了《知识产权基本法》。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支持、帮助和引导其本国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和水平。将专利与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捆绑在一起, 排挤国外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就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竞争而言, 我国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还很缺乏, 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因此, 建议在海洋领域加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 以此推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5) 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家海洋观测10年计划。加强国家对海洋观测的顶层设计, 尽快制订中国海洋科学观测10年计划。在整合、统一调配和安排部署国内现有资源基础上, 适当加大投入, 加强海洋观测系统建设, 并建立海洋科技数据和资源共享等制度, 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6) 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 以整体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着手建立大洋装备试验基地, 推动大洋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3]王诗成.蓝色的挑战—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171-186.

[4]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专题研究组.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R].2006:231-258.

8.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篇八

海洋经济因素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若非有强大的经济因素作为内在动力,谋求通过海洋发展追求国家强大,则最终不能持久。英国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

形成符合国情的独特海洋发展模式对推进国家海洋发展意义重大。英国在藉海洋迈向世界的过程中,形成海军—殖民地—海外贸易模式。三个要素彼此支持,相互协调,形成独特的海洋发展模式。俄罗斯随着《2020年前俄联邦海洋学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陆续出台,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海洋发展新模式。即以提升海洋综合实力为目标的海洋大国观、以开发北极地区为重点的海洋资源观、以及以海军力量为支撑的海洋安全观。

制定海洋法律塑造海洋秩序对推进国家利益具有巨大帮助。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今天美国,虽然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言必称维护“海上航行自由”与所谓“规则为基础的体系”,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即要维护对美最为有利的国际海洋秩序。

领导人的决心和意志对引导国家海洋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俄罗斯是一个典型。为了摆脱俄国落后局面,彼得一世确定了夺取出海口、向西方学习的国家发展之路,创建正规海军,并依靠这支力量迅速达到争夺出海口的战略目标。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还向欧洲派出200多人考察团,并在其所征服的波罗的海芬兰湾的一片沼泽地兴建圣彼得堡新都。德意志帝国也是如此。帝国建立后,老成持重的宰相俾斯麦在海洋问题上保持克制态度,拒绝谋求殖民地,以免刺激其他海洋强国。威廉二世接任后,迅速改变俾斯麦的政策主张,把夺取海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作为德国走向世界强国地位的象征,从而把德国推上争霸海洋的血腥道路。

海洋发展若以制海强权为目的将致国家前途于危途。在19世纪帝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德国海洋发展一开始就以海军扩张为核心,试图在武力后盾的支持下通过政治讹诈方式为其海洋发展排除阻力,结果,海洋事业因为军国主义扭曲而无法持久发展。当代印度的海洋发展观也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独立后,印度始终追求地区强国和世界大国地位,控制印度洋则是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这种海洋观若控制不好,亦会致海洋发展于窘迫境地。

海洋大国发展对我海洋强国的启示

对陆海复合型国家来说,海权与陆权必须彼此支持、相得益彰。受国际战略格局和我国传统思维和战略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重视对疆域国土的经略,不太重视甚至忽视海洋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后,我国在海陆两个方向与相关国家的利益攸关度在加强。要继续深化我周边陆疆的经略,加大对海洋事务的战略投入,通过以陆促海、以海辅陆,实现陆海一体、陆安海稳。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海洋观,形成海洋发展的独特模式。中国在迈向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立体多面的海洋价值观、面向世界的海洋大国观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海洋观,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目标。

参与制定国际海洋规则,争取海洋事务话语权,塑造更加有利的海洋环境。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涉及海洋的国际规则,几乎都是西方海洋大国提出的。我国在提出海洋强国理念、实现海洋和平崛起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海洋软实力的提升,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参加国际海洋事务,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规则的制定。

海洋竞争具有巨大的透支性,要坚决避免旨在争霸的恶性海洋竞争。在当今世界,印度海洋观带有某种权力政治色彩。这种基于大国权力政治逻辑的海洋观,如果不加控制,极有可能导致印度海洋事业出现偏差,致国家发展于歧途。在走向世界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要汲取历史上西方大国海洋发展的血的教训,彻底摒弃西方海洋大国的强权逻辑,坚决走一条符合我国和平发展战略、体现和谐海洋理念、利益共融、合作共赢的海洋发展道路,为全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9.人才强国心得体会 篇九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坚定的必然选择。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事业的大发展。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更加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又一次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了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等,实施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专项活动”、“博士服务团”等人才培养计划。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更加灵活,人才流动更为合理有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强国,任重道远。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把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报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新趋势,精心选题,潜心钻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改革教育体制,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真正做到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要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形成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用好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磁场,使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用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舞台,减少后顾之忧;要重视激励;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健全人才资源管理体制。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形成能够极大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要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广大知识界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上一篇:端午节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作文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600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