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2024-06-21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精选17篇)

1.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一

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孝被公认为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人人应当遵守的全球伦理。孝表现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推进社会安定的一剂良方,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之义。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目前,由于西方文化中“利益”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浸蚀泛滥,从经济现象中的诚信缺失到人情冷漠,从在金钱面前的人格异化到权钱交易,连“孝道”这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在极其卑劣的利益冲突中被许多人所抛弃。不但有的独生子女的老人寂寞凄怜地独守空巢,也有多子女的老人因子女互相推诿孝养责任而衣食无靠、患病无医惨淡捱渡晚年。有的即使衣食无忧也常常因为享受不到儿女的亲情呵护与慰籍而空虚落泪。农村的老人如子女不孝养,晚景就更为凄凉。

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当前,我国孝道意识淡化了。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弘扬孝道文化,使孝道成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从“感动、感激、感恩”做起,倡导公民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各级部门建立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教育的计划或长效机制,并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在整个社会的平台上,一贯性的、经常性地推动“三感”文化。希望把各单位零散宣扬美德的活动,变成深入各个层面、各行各业的社会行为,让全社会对“三感”从知到信,从信变成自觉的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弘扬。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崇文崇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人,用我们的行动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感恩图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2.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二

关键词:孝道文化,和谐乡镇,社会氛围

“孝”乃人伦之根本, 人类最优良的道德品质之一, 被排在“百善”之首。然而, 在经济日益发展、物质生活日趋提高的今天, 一些人却忘记了孝道, 背离了孝道, “孝”的品质在其心里严重缺失, 于是导致家庭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社会的稳定及家庭的和谐受到了影响。如何弘扬孝道文化,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站工作人员, 在此谨发表一点浅见。

一、围绕“孝道”文化,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创设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应真正承担起向人民群众宣传孝道、传播文明的职责, 以此提高公民素质, 净化公民心灵。关于孝道文化的弘扬, 文化站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 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利用乡镇广播、宣传栏、标语等手段, 广泛宣传尊老敬老思想, 树立典型, 加大影响, 促进尊老敬老、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的形成, 让敬老爱老的风气萦绕村落、熏染心灵, 让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二要充分发挥镇文化站、村委会、企业和各种社团的作用,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及乡镇企业职工讲究孝德、践行孝道, 如举办报告会, 让敬老爱老先进典型作事迹报告;成立青年服务志愿者队伍, 深入村组, 走进千家万户, 开展“孝心进万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了解老人晚年生活状况及精神诉求, 并给予温暖的心灵慰藉与真诚的爱心救助。坚持不懈地开展这样的活动, 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使孝道文化逐渐发扬光大。

二、瞄准“孝道”体系, 切实做好建设工作, 实现社会保障

目前,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尤其是在农村, 好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出去打工, 留下体弱多病的老人独守家门。赡养老人责任重大, 老龄工作刻不容缓, 但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却未能与时俱进。为此, 政府部门要瞄准“孝道”体系, 切实做好建设工作, 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各界都要将孝道体系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把养老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乡镇政府不仅在宣传上要投入人力、精力, 更要在财力、物力方面慷慨投资, 全力支持老龄事业, 承担起老人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如我市推行6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 每年中秋、春节两大传统节日给低保老人发放一定物资补助并免费参加体检, 为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助等举措。各村组也积极行动, 努力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如, 我镇一些村组相继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老年关爱之家”等, 积极贯彻落实“五心”服务理念, 促进“自主化养老, 亲情化服务”的良性运作,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及精神需求, 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孝道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让“孝道”文化切实进入家庭并得以弘扬, 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

孝, 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美德, 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种美德应当进入到每个家庭并得以发扬光大, 应该在子女等每一位晚辈的心中开花结果。每一个家庭都要为弘扬孝道文化而努力, 都要借助孝道文化来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子女要在心中强化关爱父母、敬重老人的思想观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赡养老人, 不仅要用财物接济老人, 更要用行动来照顾老人, 跟老人和睦相处, 与之拉家常, 无微不至地体贴老人, 尊重老人意愿, 努力满足老人在精神生活及情感方面的需求, 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娱乐条件等。为树立典型, 激励后进, 各村组还可创造性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总之, 在尽孝方面子女要做到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以自己的温馨行动来诠释家庭美德的内涵和孝道文化的真谛, 进而促进家庭走向和谐, 充满温馨, 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四、站校联手, 传承“孝道”文化, 让孝道文化浸润少年儿童心灵

学校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重要场所, 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孝道”的浸润, 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 把“孝道”融入到品德教育课程之中, 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孝”的意识, 唤起少年儿童的孝心。为此, 文化站可与学校联手, 共同承担起传承“孝道”文化的责任。如岔河镇所辖范围内各中小学都能够利用升国旗或班会、主题队会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 对学生渗透“孝道”教育, 或利用校园墙壁、走廊等空间, 宣传孝道文化, 营造孝文化氛围,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能深入学校, 与镇中心小学校共同确立“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的课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走近“二十四孝故事”, 卓有成效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并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以帮助学生强化意识, 形成习惯。

五、结语

3.弘扬孝道文化一定要下跪? 篇三

这样的新闻每次见诸报端,都会引来巨大争议。在当今社会,跪拜这种仪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目前舆论各执一词。

反方:“跪拜”不可取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都在搞这种磕头、痛哭的感恩教育,其中,跪拜是比较常见的环节。学校希望通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教育,让学生心灵接受洗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与其中的家长,也常常被这种氛围所感动,认为活动教育效果很好。

但是,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效果真的很好吗?许多人不这么认为。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叶开对此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作秀等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他说:“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在我国古代,天、地、君、亲、师皆可拜,而跪拜就意味着以牺牲尊严的方式,去表达对处于等级上位者的尊敬。这是一种体现尊卑与等级观念的极端方式,突出的是受拜者的高高在上,体现的是下跪者的自我矮化。这种方式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被视为文化糟粕。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跪拜礼就已被逐渐取消了。“五四”先贤们曾对跪拜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奋力的摒弃,并大力提倡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现代文明礼仪。没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孩子下跪,真有点“开历史倒车”的意味。

有评论指出,以“弘扬孝道”的名义让学生跪拜,哪怕场面十分感人,终究让人觉得有点变味。在这样一个集体场合,究竟是出于真心的感动,还是源于集体行为的情绪裹挟,值得思考。真正的教育离不开人格教育和心灵教育,学校有责任丰富孩子的人格和心灵,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而不能指望一次行为作秀就达到目的。因此,这样的跪拜方式,传导到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教育意义究竟有多大,恐怕不能过于乐观。

对孩子开展孝道教育,应该诠释孝道的真正内涵,引导孩子在生活的常态中学会孝敬父母长辈,让孝道变成孩子与父母间人伦情感交融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把孝道教育变成一种符号或仪式。如果学校只是对古代陈旧的做法进行简单复制,动辄让孩子下跪,哪怕初衷多么美好,总难免会落入教育模式化与文化传承仪式化的窠臼,不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还是欠缺教育智慧的体现。

正方:能否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亲情危机、道德滑坡的现实语境下,跪拜父母究竟为不为过?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有评论认为,对于父母的付出,现在许多孩子总以为天经地义,感恩意识匮乏,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借助“跪拜父母”这样一个古朴而庄重的形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孝心和感恩之心,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此,为何要挥舞大棒加以斥责呢?

传统孝道文化中确实有糟粕,譬如以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为代价的孝道,理应坚决摒弃,但跪拜不同,作为一种古朴的礼仪,其蕴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应完全等同于“卑躬屈膝”,也不能完全理解为“侮辱人格”。

古代之礼用于规范行为、约束人心,如今某些学校借助这一礼仪,用于培养孝道,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仪式教育”,其象征意义远大于行为本身。或许,一次磕头对孩子的影响微不足道,但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和“氛围”中,许多孩子都会触景生情,增强孝敬父母的自觉性。

许多人没有经过深入了解,就不加思索地批评学校,不外乎认为“孝道不应在乎形式,而应注重内心”,但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图腾或道德秩序,都要借助某种形式表达实体的内容。跪拜只是孝敬父母的形式之一,如果没有形式,孝的实质性内容又用什么来承载?据媒体报道,该校开展孝道教育,举办“孝道文化节”,“跪拜”仅是其中一项,是众多孝道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学校给学生创造一次“孝亲敬老”的机会,让孩子集体跪拜父母,表达的正是孝道的内涵,这难道有很大错误?

当然,并不是行了跪拜之礼就是孝,不行跪拜之礼就是不孝。广义上说,德育的效果无法用人数、分数进行量化,学校的教育在于制造一种可能,提供一种让学生皆可参与、获得教化、收获感动的情景。在孝道教育中,只有首先树立起“孝”的标杆,才有利于日后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此外还有一点,与其说众人对跪拜仪式提出质疑,不如说人们对当前的教育生态产生一种焦虑。近年来,但凡教育界有一点“风吹草动”,总会牵动社会的神经。对教育进行监督没有错,但也要注意分寸,大肆批评乃至谩骂,都不利于学校的办学,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于该校举办跪拜父母的仪式,笔者觉得不应过分苛责,不必吹毛求疵,而应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允许学校做出一些可行的探索。

思考: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感恩体验,可以让他们在体验中强化道德认知,增强感恩自觉,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把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当作美德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跪拜父母还是给父母洗脚,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个“内容”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的形式,的确不应过分苛责。

同时也要承认,无论是跪拜还是洗脚,这种随手拾起传统风俗“衣钵”的做法,确实暴露出学校在理念、方法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近年来,这种集体跪拜活动并不鲜见。一开展传承孝道活动,就组织子女集体跪拜父母、给父母洗脚;一倡导尊师重教,就组织学生集体跪拜老师。如此一来,难免给人留下一种刻板、模式化的印象。于是每当此类活动出现,“形式主义”“作秀”等批评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不可否认,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与体验中逐渐养成的。孝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的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而孝心的培养,则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当今社会普遍接受的理念,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方式,植入当今时代的孝道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强化实践,才能将传统美德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一言一行。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现实需要的正确做法。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去芜存菁,在现代文明与社会素养中找到准确的启蒙点,而不是盲目地从先人那里拿来照搬。

如何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许多学校其实已经进行了探索。例如:把孝道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从《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传统典籍中汲取孝道精华,培育学生正确的孝道观;抓住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亲子互动,促使学生内心形成孝道自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时、因地制宜举办各种孝道文化教育,邀请专家作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开展与“孝”主题相关的演讲、征文及家务技能比赛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价值取向。这些方式易于让学生和家长接受,也能避免引来社会舆论的批判。

当然,学校还是应该正视批评的声音,认真对照自身的不足。在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时,仔细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劣,不盲目照搬,不轻易复制,创新方式方法,回归教育本质,让孝道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常态,让孝道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继续闪耀光芒。

(责编 欧金昌)

4.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 篇四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孝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国人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宣传古今孝道典型,加强以孝道老爱亲为基础的家风教建设,营造感恩、向善、小我、大爱的文化氛围,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决定在全省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为目标,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道德风尚,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和时代新风,传承中华家庭美德,努力营造孝道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孝道文化进机关活动。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敬老孝老模范”评选活动、“学国学、讲孝道”活动、“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爱心行动,开展孝道歌曲大家唱、孝道人物大家选、孝道讲座大家谈活动,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使机关干部真正成为践行孝道文化新理念、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示范者和带动着。

2、开展孝道文化进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未成年人教育全过程,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孝行的日常养成和教育,以《弟子规》学习活动为载体,坚持常年开展孝道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活动。开展孝道文化“六个一”主题活动,即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使未成年人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崇善、知善、行善、扬善”的道德风尚,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典型为榜样,不断培养崇善向善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3、开展孝道文化进社区活动。围绕公共视觉植入,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居民楼道、文化广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孝道文化阵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孝道名人名言、名篇名句。广开孝道学习路径,开设道德讲堂、乡风评议、孝道主题论坛、孝顺榜等孝亲典型样板,推动孝道文化入脑入心,推广孝亲文化公共活动,结合文明礼节,深化“我们的节日”,重点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各类载体新颖、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实践活动,发挥贤孝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使社区(村)成为弘孝重孝的重要阵地。

4.开展孝道文化进家庭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行孝的主要实践场所、广泛开展“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远离孤独”,引导广大家庭“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每天向父母问个好”等常规行动。组织家庭志愿者为身边的贫困空巢老人、老年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开展结对助困活动,为老人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帮扶解决涉老问题等系列孝文化实践活动。根据全国妇联统一安排,结合我省实际,以群众自荐、互相学习、共同分享为宗旨,以契合家庭需求、群众喜闻乐见、最大限度吸引群众参与为目标,在全省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最美家庭”感人事迹,积极弘扬家庭美德。围绕家庭教育中和谐、孝道、劝善、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开展家训家规征集活动,筛选部分优秀作品在青海文明网进行刊登宣传,在传播、传承中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使之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传家法宝。

三、保障措施

1.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开展“弘扬孝道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主题活动扎实开展。

2.上下联动,打响品牌。要进一步增强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围绕重点特色工作,共同参与、同步推进,形成富有实效和影响的孝道文化品牌。运用社会化的手段和多样化、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力求做到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

5.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孝道教育 篇五

简况

公司自2008年初开展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创建和谐企业”的目标,组织企业员工去石家庄、青岛、郑州、丹东等地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多次聘请中华传统文化专家来公司召开传统文化教育报告会,并邀请员工家属、经销商、附近几家企业参加,到会人员无不感动。一些员工家庭矛盾被化解了,员工与员工之间也更加团结友好,同时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正如邯郸晚报对公司开展学习传统文化活动的评价“企业得效益,员工顺心意”。会后几家企业领导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次发扬传统,净化心灵的好会。

6.弘扬孝道文化(重阳节倡议书) 篇六

弘扬帝舜孝道文明 打造“四有”文化强乡

倡 议 书

“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五星乡作为瑕丘遗址所在地,帝舜孝行天下的发祥地,多年以来,传承着舜帝孝道文明,发扬了敬老爱老文明之风,并涌现出诸多孝道楷模人物。为扩大教育覆盖面,让“孝道”文明在我乡每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在市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基层宣传文化“四有”(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有钱干)建设的今天,我们特向全乡广大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传承优良传统,弘扬孝德之风。中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持家之宝、治国之道。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远古五帝之一。其家世极为贫寒,生母早逝,父亲糊涂,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继母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下。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选定舜作为他的继承人,任部落联盟首领。舜登天子位后,仍非常孝敬长辈,并封弟弟为诸侯,由此舜被誉为二十四孝之首,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孝德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遗

忘。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亦知跪乳之情,弘扬孝道文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面对孝道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孝德文化的断层危机,我们呼吁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德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以孝德行天下。

第二,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重大贡献,理应受到社会的敬重和年轻人的关爱。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有悖于孝德的现象: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太住村头;儿子压水孙抽水,老头老太得抬水;儿子烧煤孙烧气,老头老太柴火棍;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诸如此类问题还在个别村个别人身上偶有发生。希望那些不敬不孝儿孙、儿媳孙媳们要多予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孝敬父母、关爱老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吧!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句问候,字字句句显孝心。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爱我们身边的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相信我们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付出,世界便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美好。

第三,围绕孝道文化,开展主题活动。我们五星乡的瑕丘是帝舜早年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他以孝行天下而著称。并且每年正月十八都有数万人云涌那里赶庙会,有历史性的万人吃流水席。我们要借助这里的人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弘扬帝舜的孝道文化为依托,在五星创办全乡乃至全县性的“孝道节”活动,以此为标志,正式拉开“敬

老爱老”文明新风活动序幕。通过这个“孝道”,带动宣传文化“四有”工作大提升,进而把五星乡打造成为“孝道文化之乡”。

具体到活动载体内容,我们倡议:以举办“孝道节”为总抓手,牵一发动全身。借助九九老人节开展“孝道楷模”初评活动,政府颁发证书,乡、村组织文艺队送证上门。通过遴选,对年终总评出来的“孝道楷模”在帝舜庙会上再次进行隆重表彰,对评选出的工作后进村、不孝之子作为反面典型进行通报。同时围绕“孝道”组织书画展、先进人物事迹展,自编自演“孝道”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尤其编排出舜帝孝行情景剧及取材于真人真事的文艺节目,对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还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

广大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把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宣传文化“四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日程,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敬老爱老的文明新风在我们五星乡发扬光大。同时,在此号召大家:我们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向父母向长辈献一份孝心,以对长辈们的尊敬之心、感恩之情,争当敬老爱老的实践者、孝道文化的传播者。

广大朋友门,让我们一起携手传承孝道美德吧!

中共五星乡委员会

五星乡人民政府

7.弘扬儒家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篇七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

1.春秋末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主张以爱人之心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二人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强调民心的作用, 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秦朝时, 重视法家思想, 实行“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进入低潮。

4.西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 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 建立起新儒学。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思想, 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与采纳,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5.魏晋时期, 儒学因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而被边缘化。

6.隋唐时期, 儒学呈现复兴的态势。

7.两宋时期,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道等宗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五子”当中“二程”的思想,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认为人的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为统治阶级服务。

8.明清时期, 创立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规定考试的内容仅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出题, 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与主张, 从而使儒学地位空前提高。

9.明朝中期, 王阳明继承南宋陆九渊等的思想主张, 形成陆王心学, 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 理学实现了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 儒学发展达到了极端。

1 0.明末清初, 李贽等反封建思想家抨击孔子及儒家经典,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否认儒家经典为“万世之至论”。

1 1.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 将其与西方的基督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 创立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1 2.1 9世纪末维新变法时期, 康有为为变法减少阻力写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 3.民国初年, 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产生, 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彻底否定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1 4.新中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尤其是十年“文革”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1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儒家思想重现生机,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 说明儒家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春秋末期儒学产生之日起, 儒学就一直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战国时期, 时代变迁,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帮助其掌握政权、巩固政权, 而此时期儒学提倡的“仁”、“德”等思想因不能满足其政治需要而受到冷落。

秦灭六国, 天下一统, 废分封, 行郡县, 统治者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打击儒生, 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

西汉武帝时期, 国力发展, 封建制度日趋稳定, 法家的暴政已不利于稳定天下。董仲舒及时完成了儒学官方化的过程, 满足了汉武帝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 封建统治达到顶峰, 但盛极必衰的征兆也已显现, 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 儒学不断地吸收、发展、产生理学及其分支———心学, 并从认识论、伦理观等方面发展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早期民主思想在儒学内部产生, 以李贽为代表的早期民主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 使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特色。

近代以来,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灭亡, 儒家思想受到致命打击,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 儒家思想被彻底推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进入21世纪, 国家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日益凸显出来, 古老的儒家思想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为新时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流文化, 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尊师重教、乐观向上等思想仍对社会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东西, 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我们对待儒家思想要辩证分析、客观对待, 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 也不要陶醉于历史, 被历史所束缚。要取其精华为现实服务, 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总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具有哲学与政治相结合、思想与文化共存的特点。进入21世纪, 要使之更具时代特色, 为时代发展服务,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武器,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来源, 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精髓。它的产生、发展、演变与完善的历程与时代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

8.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八

摘 要: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为崇高的革命信念而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创新精神,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加强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精神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可靠的精神资源,对推动革命老区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革命老区;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20-02

长征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虽然产生于70多年前的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背景下,但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强大的鼓舞力和感召力。即使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主题与长征时期所处的革命战争年代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主题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伟大长征精神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带有永恒精神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仍然并必然不会过时,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尤其对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而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长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首要原因就是要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动摇,坚信追求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崇高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成功。对革命老区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必须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伟大旗帜,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已。

70余年后的今天,和长征时期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有根本的不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困难之处是在革命老区而不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如何实现革命老区的和谐发展,为革命老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今后我党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原因,革命老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老区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老区和谐发展所面临困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老区和谐社会建设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的现成经验,老区和谐社会发展还必须要根据老区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和安排。但不管老区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多大,跟当年红军长征当中面临的困难相比是不可同日可语的,当年的长征同样主要由老区人民构成的红军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精神支柱,今天的老区人民仍然需要构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最需要就是要在具备坚定的信念基础上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的精神境界,坚信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追求老区的和谐发展这一崇高的正义事业必将最终得以成功,老区的全体人民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把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铸造成老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老区全体人民在当年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的历史氛围感召下,有着不畏险阻、艰苦奋斗、力争上游、团结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红军长征的成功是追求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崇高正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今天老区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旧是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这样才能使老区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朝气蓬勃地促进老区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总结老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探索老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实现路径,最终真正把握老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律。

长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奉行开拓创新精神,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革命老区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必须要在新的时代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弘扬创新精神,努力开创老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长征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当中没有先例,同样,今年创建革命老区和谐社会也没有先例,没有老区建设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老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可以照搬。这和当年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同样是全新的事业,因此要求老区人民必须跟当年探索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一样,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老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只要看准了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尝试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和偏差,最终探索出适合于老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道路来。比如老区大多交通不便,不具备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因此就不能简单采用东部地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物流运输相关产业,而且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较东部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也不能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国际大都会等口号来凝聚力量和招商引资,因为东部地区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优势。老区要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来思考发展道路方向,开创老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新局面。这里仅提出一点来说明老区的发展优势。老区大多山川秀美、风景名胜众多,具备发展现代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而且有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众多纪念地和标志物,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先烈的业绩及精神内涵。比如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自然风景优美,又保留了很多革命先烈的纪念物,体现出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内涵与现代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各革命老区因地制宜去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可能的捷径。保护好、利用好这些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遗产,既为大力创建先进文化,为构建革命老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精神资源、营造适宜的心理基础及社会氛围,又能为革命老区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并且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只要处理得当,是不会破坏老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真正实现老区物质、环境和精神的多丰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老区必须在新历史条件下去挖掘革命先烈的革命理想、革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不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搞成简单的道德说教,这就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来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把老区的革命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真正深入人心,起到其他爱国主义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把红色旅游打造成为众多革命老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为老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足够的力量,提供长久的支持。另外,很多老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是老区的宝贵财富,需要有序合理开发,不能一哄而上,走粗放式发展道路,这样除了产生短期效益外,只会与构建老区和谐社会这一大目标背道而驰。关于老区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长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红军具备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始终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因而能在党中央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指导下,把革命的理想信念和英雄主义精神转化为坚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对今天的老区来说,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显得尤为珍贵,是创建老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是从革命老区中走出来的,应该说今天的老区人民也是红军战士的后代,那么老区人民必须继承这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和品德,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老区人民的根本团结是老区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建设老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尤其需要一个精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保证。这里的团结主要是老区的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老区要发展,离不开老区各级党和政府机关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老区人民的鼎力支持和参与。必须要依靠各级领导团结人民来开创这一宏伟事业,这样才能真正把老区和谐社会构建成功。而要团结人民就必然要求党和政府机关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始终与老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级领导和干部在严守党纪和国法的基础上,还要顾全老区创建和谐社会这一大局,要绝不能在职务和待遇上向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看齐,而在工作和自身建设上又向西部地区发展情况看齐,老区党和政府机关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把构建老区和谐社会这一理想信念真正转变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实现与老区人民的紧密团结和互相关爱,才能激发出老区人民改变自身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明天的活力和动力来,只有实现了老区从上到下紧密团结,才能心无旁骛地搞好老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也只有实现了紧密团结,才能实现老区社会的真正和谐和人民的互相关爱。

在实现了老区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和互相关爱的同时,老区党和政府机关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绝不能把创建老区和谐社会的希望仅仅寄托知识分子、社会名流、富贾豪绅等社会精英人士身上,绝对不能在创建老区和谐社会中忽视群众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把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摆在第一位。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与社会精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一些革命老区显得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为紧张,特别是有那么一批老区的党政机关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搞特殊化;一些老区的社会精英利用自身的名望和财富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公然要和群众划清界限,搞精英化。这些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及精英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鉴于此,老区的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各级人大、政协当中社会名流、富贾豪绅必须要永远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严治已,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精英与大众的关系,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支持和拥护党和社会精英对大众的领导。

9.弘扬传统美德 建设和谐社会 篇九

今天,我们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不能诉诸武力,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态度,以说服感化的方法,去达到新的团结。

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孟子说过,“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温良宽厚、谦虚有礼,别人怎么能对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逊?即使一时不理解,甚至出现误会,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极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够希望别人会无私、宽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相敬互助、亲密和谐的气氛,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这正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伪装的温良恭俭让也许能够维持一时,但不能长远;只有彻底的无私和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爱,才能使它表现出来、坚持下去,并永远保存。当然,温良恭俭让不代表懦弱畏惧,恰恰相反,它所表现的是我们自身的强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严与自信:正因为坚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够镇定从容、雍容大度地面对一切,以温良恭俭让的高姿态来对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竞争对手;不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计较局部的得失,胜不骄,败不馁,处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不停顿地发展进取。

10.和谐社会孝道先行 篇十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是过去历史的总结,又是现实实践的先导。涵盖了古今一切有关“孝”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以及各类文艺作品在内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的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的“和谐”思想紧密相连。经历代思想家的倡导、统治者的推行和广大群众的实践,“孝”成为我国古今社会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样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延用到今天,就是全民推崇的“和谐”理念。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和延续。

在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的今天,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传统的“和谐”理念上升到时代的高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和满足,意义深远。

从伦理的角度讲,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到处充满着仁爱、洋溢着温情的内外协调、上下一致的美好状态。按照《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逻辑关系,我国古代关于和谐的提法大致包括自身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归结为一点,即个人“和谐”意识的锻炼。个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理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遵守社会规则、践行公共意志,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践行道德修养的起点——孝道做起。

“百善孝为先,家和国昌盛。”“孝”是家庭和睦的关键,家庭和睦又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构建和维护具有支柱性的作用。

孝文化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石

根据文字可考的史料,“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就字体结构来看,“孝”即是“子尊老”。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家庭单位的形成,作为人类社会属性的孝意识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原始低级的纯粹的血亲和谐。西周时期,“孝”形成为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自西周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大量关于“孝”的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头文学,如《诗经》、《礼记》、《论语》、《孟子》、《孝经》等古代经典,《孝子图》、《孝友传》、《孝女传》、《二十四孝》等专门记述孝子事迹的典籍,以及汉代颁布的《孝廉法》和各朝代关于孝的法律条文。至此,孝伦理渐成系统,逐渐形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伦理模式,成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稳定器。

首先,“孝”能提升个人修养,以实现“自身和谐”。《易经·坤卦·文言》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所谓自身和谐,实质上就是要求个人素养修炼到一定水平,能做到“上不欺天,下不害物,内心平和中正,自立立他,自觉觉他”,达到“君子”的境界。作为“君子”,“仁”、“义”、“礼”、“智”、“诚”、“信”、“忠”、“恕”等都是必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孝”的外化,“孝”是实现这些素养的根本。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百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意思即是说,“孝”是个人德行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很好地践行社会的规范。在儒家那里,孝被放到个人修养的首要地位,正如孟子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资格,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所以,孝行、孝义和孝道的培养,对于个人修养和成长至关重要。只有首先学会如何行孝,才会知道该如何做人,才能实现“自身和谐”。

其次,“孝”能维持家庭和睦,以实现“家庭和谐”。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上。以“善事父母”为基本含义的“孝”,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孝”的内涵又不仅限于此。对于家庭伦理的“孝”,孔子认为除了要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从精神上敬爱他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具体的孝德行为,孔子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孝敬是全方位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思想与行动的融合。在以家庭、家族群体为本位的中国古代,父与子、兄与弟、长与幼、夫与妇等家庭关系,以“孝”为纽带形成了和谐对应的上下、尊卑的人伦关系,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

再次,“孝”能促进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睦幸福,构成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孝文化倡导的“侍亲睦邻”,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在《论语》中讲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把“孝”的范围从爱父母延伸扩大到爱人、爱众,以至忠君、爱国。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孝道观,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推广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可见,推己及人、由家及世,“孝”可以促进团结和睦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为人伦和谐提供了依据。孝文化在我国古代是“人治”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孔子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他认为,持之以恒地强化孝道,可以弱化人们的犯罪意识,约束人们的违法行为,维持社会的和平安定。以上所有这些这无疑都是对“孝”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作用的肯定。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受这种传统孝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中华民族养成了温顺、礼让、仁慈、谦逊、博爱、和衷共济和爱好和平的性格,在其伦理规范的生活中,人们乐于自身的孝德义行、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安宁祥和,反对尔虞我诈、战争连年、动荡不安,渴望社会和谐。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 间良好社会关系的维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孝文化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文化血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其中绵延最长、包容最广、内涵最深、最具渗透力和融通力的文化系统,它的内容包括了仁、义、礼、信、诚、敬、恭、俭、让、慈、爱、宽、和等诸多美德范畴;它的行为涉及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扶危济贫、文明礼貌、爱国爱民、积极向上等诸种善行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具有极强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激励作用,长期以来,它是塑造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的重要源泉。

在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大幅度的调整和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中尊老爱幼、和谐友善等文化理念和思想资源精华,发挥孝文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将孝道中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扩展到社会,使之形成一种科学的、美好的道德理念,即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心和事业上的责任感,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风气,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弘扬孝文化精华可以陶冶人性,增强个人的道德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次,弘扬孝文化精华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孝亲意识,强化赡养观念,促进家庭和谐;再次,弘扬孝文化精华可以提升全国人民的基本道德素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最后,弘扬孝文化精华,由家及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孝道文化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渊源,因而,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个人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是孝意识和孝行为的意义所在。今天,若人人都能保持“孝”这个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把孝的传统发扬光大,人人都怀有爱人之心,则必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和”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就会祥和安定,趋于和谐。

对孝与不孝的现实思考

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约占20%。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据陕西省老龄办对7个市、13个区县50例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典型案例的分析,他杀的13起,占26%;自杀的37起,占74%。在他杀者中,儿子杀害父母、孙子杀害爷爷、儿媳杀害公婆的占92%。在自杀者中,因赡养纠纷、生活窘困而自杀的占40%,因久病不愈、缺少应有照料而自杀的占38%。因受子女冷落、悲观绝望而自杀的占27%,因再婚受阻、精神受挫而自杀的占8%。读罢这组数据,不能不让人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前景堪忧。为家庭、子女奔波劳碌一辈子最后却落个无人赡养,甚或被子女谋杀的境地,在沿袭了几千年“父慈子孝”孝道观的传统孝文化大国,却出现了如此高比率的老年人自杀现象,这无疑是挡在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孝道是伦理,更是常理。事亲行孝乃为人子女之责任和义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现在因不孝而引起的养老问题非常不容乐观,给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诸多困难。众所周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称,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可见,中国养老问题形势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十分严峻。孝顺父母之心,理应始终如一。然而,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懂得孝敬,等死后却大办丧事,大肆铺张,更有一些有权有势者甚至肆无忌惮地圈地筑坟,修筑“豪华坟墓”,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是完全违背中国传统孝道宗旨的做法,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歪曲和亵渎。从以上列举的数字和现象来看,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端正孝道观念、树立行孝意识、弘扬孝文化都是非常必要的。

孝是培养和实践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措施之一,当代社会呼唤孝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弘扬孝文化精华,不仅仅是改良现今仍然存在的不孝父母、嫌弃老人的不良社会风气,更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入发掘孝文化内涵,发展孝文化表现形式,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1.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一

1. 孝文化概述

“孝”字可追溯于3000多年前, 于甲骨卜辞中显现。从甲骨文字角度出发, “孝”字上部为一个手拄拐杖、弯腰弓背的老人, 下部为一个扶持老人的孩子。在《尔雅释训》、《孝经》、《说文解字》、《开宗明义章》等中均对“孝”字作了详细解释, 即奉养并顺从父母。从本质上来讲, “孝”属于对人的道德要求, 对亲子关系伦理具有一定规范作用, 属于古代社会中的宗法道德关键。孙中山认为, 孝可高至爱国, 即为对国家的“忠孝”, 人人做到“忠孝”, 国家即可强盛。基于孝文化影响下, 为“祖国”这个专有名字注入了骨肉之情, 其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母亲。当祖国这位大家共同的“母亲”遭遇危难时, 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 为民族尽孝。中国共产党指出, 真正的孝子要对民族尽责。由此可见, 孝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孕育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属于民族兴旺的精神粮食, 可亦为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关键基础。从本质上来讲, 中华名族四五千年文化的支柱精神文化即为孝文化, 自封建社会孕育而出的孝文化, 同时具有封建社会的糟粕性。例如古人认为没有传宗接代即为不孝。由此可见, 针对孝文化传承而言, 必须要进行批判与鉴别, 取其精华, 剔其糟粕, 坚持与时俱进, 赋予孝文化新的科学内涵, 从而彰显中华名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弘扬孝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公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实践角度,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属于一项伟大工程, 必须要凝聚社会各条战线的人的力量, 对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进行协调, 促使绝大多数人达到和谐共处、友爱安定目的。考虑到人们生活条件不同, 同时在文化素养与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其利益取向不同。而社会各阶层、群体间具有明显矛盾, 家庭、长幼、青年人与老年人间也具有一定矛盾, 现阶段如何解决这类矛盾,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大力弘扬孝文化, 促使人们明确其功能与科学内涵, 可协调并化解各种矛盾, 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其思想道德水平, 保证社会与家庭和谐。具体而言, 弘扬孝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大力弘扬孝文化,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睦家庭作为以血缘与婚姻关系为纽带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属于社会单位之一。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家与国联系密切, 当家庭处于和睦状态时, 才能为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促使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家庭而言, 父母历尽艰辛地养育子女, 花费了无数心血, 对子女献出了最真诚的爱。而子女必须要感恩父母。在教育事业中, 教师必须要强化青少年感恩教育, 弘扬孝文化, 其属于做人所掌握的基本品德。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 必须要强化学生感恩教育, 大力推崇孝文化, 倡导在家庭中子女要孝顺父母, 强调“兄友弟恭”, 邻里和睦相处, 促使家庭和谐、社会关系融洽,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现其全面发展。

2.2 弘扬孝文化, 有助于巩固社会关系

除调节家庭关系、保证家庭和睦外, 就威胁社会稳定因素必须要制定应对策略。以中职学生教育为例。社会属于一个大染缸, 由于中职学生尚未完全成熟, 喜欢幻想与刺激, 同时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 于学习期间, 心理波动大, 再加上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 基于复杂社会环境刺激下, 极其容易诱发不良事故, 比如殴打父母、离家出走、报复老师等。基于此种形势下, 必须要积极弘扬孝文化, 予以中职学生精神慰藉, 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 明确自身对父母及老师应尽的责任, 坚持身体力行, 完善代际关系, 从而保证校园和谐与家庭和睦,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3 弘扬孝文化, 有助于增强人们自身的品德修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明礼貌水平日渐提升。但基于市场经济环境刺激下, 若未重视教育引导, 极其容易出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特别是针对在校学生而言,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 长期处在父母溺爱下, 天真率真, 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 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负面心理, 导致责任感与同情心缺乏, 不理解孝悌之义, 不懂关心他人。长此以往, 这种风气势必会威胁社会和谐与发展。基于此种状况下, 大力弘扬孝文化, 可改善不良现象。基于孝道精神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道德规范, 对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束缚与规范作用, 是家庭与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础, 具有情感归依说服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要大力弘扬孝文化, 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凝聚其力量, 自家至国, 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责任感, 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2.

[2]宋朴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统一—以中华孝文化为例[J].管理观察, 2013 (25) :172-174.

[3]张孟晗.论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4 (03) :96096.

[4]计志宏.试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建设的原则及途径[J].孝感学院学报, 2012 (02) :12-15.

12.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二

添加于:2007年9月12日

王琼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近三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在这悠久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孝”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军旗帜。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鼻祖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孟子,都把“孝”融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延续之中,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把“百善孝为先”一代一代地承传到当今时代。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在文化战线曾经铺天盖地地批判过“孔孟之道”,旗帜鲜明地反对过“三纲五常”,尽管如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孝道”没有在人们的心中泯灭。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从古至今人们提倡“孝道”无非是要实现那个“人人君子、家家孝悌、上下亲睦、民富国安”的理想社会。这也正是我们提倡的树立“孝道”新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所在。

提倡“孝道”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细胞组成的,一个家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家庭的和谐主要表现在每一个家庭是否讲究“孝道”。何为“孝道”?广义上讲,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它与我们单纯所讲的“孝”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我们没有把“孝”和“道”放在一起去研究。这也是我们对“孝道”没有真正理解的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孝道”就是千里万里风雨兼程往家赶给老人“送终”;每天恭恭敬敬地守在老人身边端茶递水;给老人买好衣服穿;给老人弄好吃的享受„„这只是“孝”的狭义的行为所在。表现在其他方面的是,对家庭温暖,对社会冷漠;对家人亲和,对世人疏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去做,对与己无关的事概不关心。其实“孝道”还有许多的表现形式,诸如:做一个诚实的人,让老人放心;搞好邻里关系使家人舒心;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让老人宽心,教育好子女,让老人省心;夫妻恩爱,让老人静心„„关心国家大事,处理好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邻里关系等等,总而言之,我们做人既要讲“孝”又要讲“道”,“孝道”才能融为道德的范畴,才能挖掘出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

13.弘扬孝道作文 篇十三

“百善孝为先”在大善之中“孝”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古人对于孝敬长辈的重视。从古至今,孝敬父母的例子多不胜数:介子推为母而死,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

可是如今上封建思想的推翻,思想的.进步,却使许多人忘了这条我们人人都应弘扬的。社会上出现了“啃老族”使老人在晚年非但不能余生,肩上的负担更是加重了不少,这是使人们唾弃的行为,可是那些人却不为所动,觉得拿父母的钱是理所应当的。有人由一个孝子蜕化成逆子;有人为省钱使老人变劳力;有人为分房分田,打老人,骂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错了啊!田地、房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嘛呢?到头来,反而一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过,又赚得了几把泪?也没有人再来你。

在这个社会上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在一些慈善家眼里,捐钱只不过是一种体现家财的方式,这些人做到的不过是在经济上掏出荷包里的一小部分给予这些老人却没来的及或者根本没有想过里安抚老人们的灵魂。这已经是让人们沉默的社会现象。而孔子也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14.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四

1 船政文化精神的内涵

船政文化博大精深,它开辟了近代中国科技教育、装备制造、海军训练的先河。兴办西学,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专业设置涉及造船、练兵、开矿、治水、制造枪炮等。学习西方创办现代化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的各类优秀人才,如海军骨干、造船精英、外交名家、翻译天才以及思想家。就其精神内容而言,船政文化表现得尤为丰富而出色,这就是船政精英们向近代中国社会奉献的珍贵精神产品,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西方社会科学先进理论、社会改革思想、中西方文化交流成果、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抗敌御侮与海防建设的方略、外交策略思想等。这些连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勤勉态度和严谨作风,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优良传统。

1.1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的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涌现了大批的中华优秀儿女,如邓世昌、詹天佑、林祥谦等,或御敌捐躯,或科技强国,或为民族解放献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贯穿于船政的方方面面。船政之所以在今天仍备受社会关注,在于其爱国精神和壮举依然令人热血澎湃。

1.2 重视科教,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兴建船政之前,左宗棠就考虑如何培养人才,适应需要,建议设立“艺局”。沈葆桢高瞻远瞩地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前途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培养。建厂之初就创办“求是堂艺局”,不久改称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后学堂,后又增设绘事院、艺圃。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的造船、航海、文化、天文、航空、铁路、机械等培养大批科技人才。

1.3 对外开放,崇尚科学的精神

船政开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河。雇请法国人到福州马尾共商建厂造船大计,以洋为师,发展中国造船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他们建立学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同时对外派遣留学生,从而造就出中国近代史上众多杰出英才。严复、邓世昌等先贤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4 锐意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船政创业者坚持改革创新,义无反顾,坚定自信,催人奋进。以新知识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到西方留学。注重实践,背离传统科举制度之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使船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绩效。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福建船政虽然只存在40多年,却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的近代工业基地;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系归纳和顶层设计的形式,将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的评判标准、个人的言行守则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因素与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具体化,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弘扬船政文化的爱国改革、民族富强、锐意创新的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

2 船政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蕴含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优秀价值,又借鉴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具有人民性、崇高性、时代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其本质反映了人们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

船政文化隐含的爱国自强科学的精神就是致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涵养着建设国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操守;重视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途径与手段;是修身报国、服务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与本领;而“创新”就是在追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境界。船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一致的。

3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思路

首先,弘扬船政自强不息开放自主和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力求塑造有着自强奋发的进取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无私奉献性的精神。回首当年,船政人在国难当头,深刻认识到只有开放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通过自身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能达到国家的强大而免予危难。弘扬船政爱国精神,践行爱国爱乡、富强民主的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生动真实的历史面前受到洗礼和教育,增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牢固树立爱国、民主、富强,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价值信念。“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国家必受外敌的欺凌,只有国家的富强才有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弘扬船政务实的创新精神,培育国民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当时,船政主张扎实地进行革新创业的精神闻名于世,既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的许多突破,还出现了如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革新先驱者,推动着近代化的进程。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喜人成就,对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巨大作用感同身受。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体和外在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制度来保障。要以强大的魄力、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制度的藩篱,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各项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尚美好、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度的实践的途径转化为民众内在的道德品性和外在的行动自觉。

最后,弘扬船政以人才为本的精神,抓教育重人才的培养。历史上的船政学堂之所以有着持久的影响力,与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直接相关,新时期人们最关注的就是人才,要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践行平等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文化民生是实现平等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归宿之一。推动文化教育民生必须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创作生产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神食粮。要加快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构建发达的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弘扬船政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认知认同到内化为灵魂,再到外化为行为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极引导,民众主体力量的广泛参与,平台载体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才能有效地提升民众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增强民众对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外界展示一个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的文明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弘扬孝道倡议书 篇十五

您好!

让我们一起将这则短信转发给您所在的所有群,或者朋友圈,掀起一场《万人春节孝亲大行动》。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孝亲方案:

一:认真聆听父母的唠叨。

二:找父母的好处!

三:给敬爱的父母磕头洗脸洗脚!

最后建议大家千万记得一件事:就是不能跟父母讲道理,永远都是他们对了,假如父母跟我们讲谁谁不好,我们就附和着说那个人的不好,这叫顺心法,其实父母就是想让我们评评理而已。

就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要怀着无比感恩的心给我们的父母磕三个头,一叩首:感恩父母生育养育之恩,二叩首:感恩父母多年的包容与牵挂,三叩首:立志这辈子要把父母祖先的优点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且做父母祖先最骄傲的后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做好自己,做出榜样,影响别人!

16.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六

——向梁启超先生学习如何传承好家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渝能建安公司的土建工程师杜斌,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公司参加本次的“传承好家风”宣讲会活动。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一生家国梦、几代赤子心——向梁启超学先生习如何传承好家风》。

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大力宣传家庭建设,不仅央视专门推出了系列片《中华好家风》,中宣部组织开展了《最美家庭讲好家训》万场巡讲活动,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传承好家训,树立好家风的热潮。

要把切实弘扬优良家风,就离不开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重要指示精神,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三个注重”放在了建设家庭文明的重要位置,上升到了“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注重的高度。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急速提升的同时,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与时俱进的传承好家风家训,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在“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的情况下搞好家庭建设,就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某一种具体做法,比如古有孟母三迁传为佳话,但今天你要是讲话的模仿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就算你搬到清华大学旁边,没有北京户口你一样上不了清华呀!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也要变化。我是80后,从小生长在厂区大院里,童年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掏鸟中度过的,那时候老爸叮咛我时常说,“你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我总不能给你栓根绳子吧!”老爸这话现在看就有点落伍了,不是说不要注意安全,而是现在真的很多妈妈给孩子栓着绳子上街,生怕离自己远了出什么危险,那还能像过去那么放养啊。养育孩子的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建设家庭的具体方法当然也要跟着变化,我们不能机械的套用孟母的具体做法,而是要学习孟母三迁那种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的精神。

下面,我就以“三个注重”为主干,“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有益于家庭建设为标准,结合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来阐述我对目前要如何传承好家风的一点理解。

一:注重家庭

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的人,对每个儿女,都倾注了“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的爱,类似:“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 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样的表白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包容的爱。这种爱不仅惠及九个子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在写给二人的信中按捺不住他的喜悦之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他一生写家信超过百万字。梁启超事情很多,著作、讲学、办杂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信都是午夜之后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闲时的快乐和享受。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关心并不仅仅体现在书信上,子女们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他也尽量亲力亲为,竭力为孩子考虑周到。因梁思成和林徽因赴欧洲旅行结婚,梁启超不仅给予了5000元的资助,还在充分考虑他们各自事业的情况下,十分细致地安排了路线,“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头一件我反对由西伯利亚回来,你们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太不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替我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如此精细而周密的安排,作为一个繁忙的社会活动家和大学问家是很少见 的。梁启超的对家庭的珍视于此可见一斑。

二:注重家教

在教育子女的方面,梁启超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个性、才情自有其特色,而不只是父母的再现,采取引导子女而不是改造子女的教育方式,一直潜心为子女提供发挥自我、展示才华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尤其是受良好教育的条件。

梁启超一生育有九个子女,其中的三位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其余六位有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图书馆学家以及爱国军人,都在不同领域有相应的贡献,所跨领域之广实在罕见,也说明了梁启超家教的成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条件,鼓励他们实现心中所想的同时,梁启超并没有把教育的重担完全甩给学校的教师。

首先,他以身作则,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子女做出表率,时刻把曾国藩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谨记在心,并把他归纳为“无所为”来告诫子女们切莫事事都“有所为”,从内心杜绝那种“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的庸俗功利主义。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因为一旦门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同时,当梁启超发现子女的国学根底不够时,一方面亲自指导他们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又在家中开设了国学训练班。据其外孙女吴荔明回忆:“为了提高、充实孩子们的国学、史学基本知识,请了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先生来做家庭教师,在家里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室就设在老房子——原来梁启超所用的楼下的饮冰室书斋里。”

梁启超的对子女的教育,不仅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知识,而且由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枝干,可谓是全方面、无死角,为子女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其中,人生理念是家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传输科学的人生理念也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充足的条件是物质的,那么,人生理念则属精神的,二者缺一不可。虽然父母不能强迫子女接受甚至必须按照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去生活,但毕竟父母有多年的生活积累,不乏经验乃至教训,将这些人生的感悟去告诉子女,影响子女,自然是子女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活理念决定人生的态度。

作为思想理论家的梁启超,总是从哲理的高度把人生的一些基本理念,抓住有利时机,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少走弯路。梁启超所谈的人生理念涉及做人、心性修养、如何面对社会和面对自己等许多方面,而且感悟深刻,不仅对其子女有用,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精神财富。将这些论述大体概括起来,精华的东西是:做人应该尽兴、理智、随缘。

所谓尽兴,就是将兴趣和能力发挥到极致。梁启超视兴趣为幸福 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他时常教诲儿女们对生活、对事业要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并且要对感兴趣的事尽自己所能去钻研。用现在的标准来说,梁启超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成为做自己喜欢的事的T字形人才。

所谓理智,就是用理性约束感性。他认为生活固然需要理性,但太理性了,生活就枯燥无味了。所以,在梁启超的家书中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也同时渗透着理智。他教育其子女任何时候都要头脑清醒,用自己的智慧去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即使是感情的事,也还是要有理性。

所谓随缘,就是对得失顺其自然。人生总是要经历不可回避的挫折和失败,能从容面对,那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梁启超深知这方面的重要性,他一再用自己的感受和体认去谆谆教导儿女们。梁启超的基本思路是:遇到失败或挫折首先要平静地接受,任其自然;其次要看作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妥善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克服困难中更上一层楼。

这样苦口婆心、情理相融的劝慰,活现出梁启超慈祥而负责任的家长的可人风貌。客观来说,梁启超归纳的这些人生理念,确实是非常实际而精深的至理名言。但是,对于思想家来说,常常是知易行难。客观地讲,就是梁启超本人,都未必能做得到,但这些精深的人生理念,却一直埋藏在子女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

在梁启超先生循循善诱的教导下,九个子女,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他们不仅沿袭了父亲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而且保

持了“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其中在国外留学的,学成之后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四女儿梁思宁更是加入了新四军,真可谓“一生家国梦 几代赤子心”。

综上所述,梁启超先生对家庭、家教、家风的注重,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时期内,梁启超先生仍旧坚持中西合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包容并蓄,其家风的开明,超过了很多现代家庭,在强调传承家风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当今社会,有很强的的借鉴性,梁启超以自身为榜样,以身作则的同时,没有因为公务而怠惰于家教,反而身体力行的教育子女,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学校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以上,我从“三个注重”的角度阐释了我在学习梁启超的家庭建设中的一些小感悟,我的人生阅历尚浅,对“三个注重”精神和梁启超先生的治家经验学习的还很不到位,在此抛砖引玉,如果有说的不妥之处,还希望在场的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在之后指出了,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17.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篇十七

一、弘扬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联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24个字精练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述。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1年来, 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升华, 雷锋精神可概括为:忠于人民忠于党, 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锐意进取, 自强不息的创业创新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爱岗敬业的钉子精神;听党的话, 服从组织, 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其中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爱祖国、爱人民是雷锋精神的核心, 忠于人民忠于党、爱岗敬业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本质, 自强不息是雷锋精神的动力。

3. 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通, 紧密相联。一是雷锋精神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三个倡导”的概括, 是对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准概括。例如, 雷锋对待工作, 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有一种“挤”和“钻”的钉子精神。这种“挤”和“钻”的“钉子”精神, 正是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二是雷锋精神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培育的结晶。三是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国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华;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意义和作用上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因此, 我们要弘扬雷锋精神,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理解, 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院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应该从弘扬雷锋精神开始。

二、高职学生弘扬雷锋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1. 要按照“一个理想信念、四种精神”去践行

弘扬雷锋精神, 应该要按照“一个理想信念、四种精神”去践行, 即要大力弘扬雷锋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弘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创新精神, 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补好精神上的“钙”。

2. 要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去践行

雷锋家乡学雷锋。一要进一步加强雷锋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高职学生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相契合, 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行。二要积极通过学院组织的活动、教育媒体传播等途径, 扩大对雷锋事迹和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 在学生中形成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要搭建形式丰富的学雷锋活动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学教平台, 科学设计和创新学院学习雷锋活动和道德模范宣教载体,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 形成争当活雷锋的校园新风尚, 成为雷锋式当代大学生。

3. 要担当“实践雷锋的实践, 追求雷锋的追求”的历史责任去践行

引导高职学生, 要担当起“实践雷锋的实践, 追求雷锋的追求”的历史责任, 身体力行, 时刻秉承雷锋态度, 高扬雷锋品质, 践行雷锋精神。将对雷锋精神的学、教、行体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养成“认真学知识、扎实练技能”的学习作风, 端正“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学习态度, 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抵制“四风”, 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品格。更要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培树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培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服务观念,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4. 要按照“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重要要求去践行

按照党的十八大“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精神要求, 我院一是在学院所属社区建立了“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 积极开展“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在学院成立了“雷锋精神学教社团”, 学生自己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活动。并按省、市、学院学雷锋活动要求和与立德树人、诚信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与永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品质活力城市结合起来,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雷锋精神大家谈”“寻找身边的雷锋”“文明劝导志愿行动”等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坚持院内与院外相结合, 院内活动以教育为主, 院外活动以实践为主, 科学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 “身边活雷锋、最美永职人”评选及宣讲活动, “与信仰对话”主题团日活动, 深入农村小学开展“七彩梦、中国梦”关爱留守儿童, 到敬老院开展扶助孤老感恩义演、义诊活动, 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等有影响力、思想感化力效果好的活动为学雷锋常态化活动, 搭建好弘扬雷锋精神的载体和平台, 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让潇湘大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活雷锋”, 让青年学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理解弘扬雷锋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科学设计和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学教活动, 加强高职学生的“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积极培育高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关键词: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4-38.

[2]史兆光, 哈光磊.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3, 12 (3) :76-79.

上一篇:大学新生杯篮球赛策划下一篇:全面实现班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