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绘本价值

2024-10-20

挖掘绘本价值(共12篇)

1.挖掘绘本价值 篇一

充分感受绘本主题,实现绘本阅读价值 浅谈如何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绘本的情感主题

——以大班绘本阅读活动《独眼猫一世》为例

市一幼

赵芷桦

绘本又称图画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样式,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说:“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

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图画书负载着两种艺术形式的特征:语言和图画,而这两种艺术特征不仅分别在图画书中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在共同表现故事内容的交互作用中,迸发出超越于美术和文学本身的艺术生命力。

图画书阅读能给幼儿带来各类情绪情感的体验,促进社会性发展。松居直先生把图画书比作是“幸福的种子”。他认为:“图画书不是为了折磨幼儿,而是为

了让幼儿快乐而存在的。”看图画书的时候,精巧别致的构图、色彩美丽的画面、极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东西所渲染的各类情绪情感的出现、发展,能让幼儿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去感受和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例如快乐、关心、爱、开心等可以显而易见地在图画书中获得;同时,还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情感,比方说死亡所带来的悲哀和绝望,挫折所带来的挫败和伤心、失落等,这些消极情绪往往很难在现代幼儿身上获得,但是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借助成人的讲述,让幼儿在内心中“真实”地感受了一次。重要的是,幼儿能够移情,能够置换角色去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具有亲社会性的应对行为,而一旦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并付诸实施之后,带给幼儿的是更大的幸福感。下面我就以大班绘本阅读活动《独眼猫一世》为例,谈谈怎样帮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绘本的情感主题。

一、图画书《独眼猫一世》的介绍

韩国郭在九用诗的语言讲述感人的故事,沈美娥利用水彩画色彩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感情的发展。他们的完美结合,就带来了《独眼猫一世》——一本让人觉得有点伤感却又赋予人无限勇气的图画书。最吸引人的是书的封面上那只大大眼睛——一只眼睛。翻开书,书中对主人翁进行了介绍:独眼猫一世是生活在小山村里的一只猫,他叫“一世”,是一只眼睛看世界的意思。我们想这只与众不同的眼睛,可以吸引幼儿去看、去理解、去关心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封面上一世的那只亮晶晶的眼睛,饱含了泪水——伤心、悲哀、绝望、喜悦以及振奋。

一世是一只天生带有缺陷的独眼小猫,他曾经遭到嘲笑和不理解,但是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得到了理解与认可。一世的故事,让幼儿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相信自己;懂得关爱他人和接纳他人。因此,这本图画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阅读、理解和欣赏故事,自信和接纳才是最重要的主题。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绝对完美的,残缺、不完美是正常人都希望回避的东西,而《独眼猫一世》让我们明白残缺和接纳残缺,因为残缺本来就是一种独特的美。而接纳残缺,需要的不止是勇气,更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更是一种人性的超越和洒脱。

正因此,我选择了这本图画书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感受、体验故事主题。

二、《独眼猫一世》阅读活动设计

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的好坏,取决于图画书中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实在感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着从内心能共鸣的语言。而正是这

样的语言,才塑造出了丰富和实在的意象。”正是有了这样的共鸣,我们围绕《独眼猫一世》设计了一个系列的绘本阅读活动。在对《独眼猫一世》的发展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4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认知目标,侧重图画书故事的阅读和欣赏;第二,情感目标,侧重于体验一世的心情,奠定自信和接纳的心理基础;第三,能力目标,侧重于用不同的色彩表现消极和积极情绪情感;第四,行为目标,侧重于自信和接纳行为的养成。4个目标相互影响,自成一体,分别以感受、体验、迁移和升华4个步骤来实现。

1.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及情感

感受是幼儿走进图画书的第一步。图画书虽然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组成,但是没有一个幼儿是因为图画书上面的文字来选择阅读某一本图画书的,首先吸引幼儿的,必然是图画。正如李莉安·H·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的一段话:“图画书是通过眼睛来感染幼儿。„„幼儿和图画的关系,在于他们首先是靠图理解故事。儿童对自己读不了的故事,要求画能告诉他们。图画,对幼儿来说是其读书的最初入口,他们的兴趣正是通过画被激活。如果故事在画上表现出来的话,儿童的眼睛就能发现。”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围绕“感受”来进行,并且以幼儿自己的感受为主。

首先,幼儿分组分享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由交换看法、感想。这时幼儿都是初次接触这本书,都带着好奇,带着向往进行阅读,教师给予时间让他们充分去看、去想,比一开始就提出很多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在幼儿分享阅读的过程中,不建议设问。事实上,在图画书的阅读中,幼儿的任何思考,都是围绕图画来进行的,所以只要完整的图画故事阅读下来,一般都不会跑题(这里有个例外,如果是很差的图画书,幼儿是有可能跑题的)。如果一开始就设问,幼儿可能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自己喜欢的书,而是在完成一项任务,阅读的乐趣也无影无踪了。所以,松居直先生也认为:幼儿开始厌恶图画书,就是因为成人无休止的提问。而我们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现,大班幼儿“读图”能力很强,基本上可以对故事主要内容准确理解。

其次,小朋友个别讲述。当幼儿都看得尽兴,说得高兴的时候,教师开始第二步,让幼儿讲讲刚才看过的图画书的内容(不要求完整讲述,建议合上书)。这一步要求时机恰当,把握住幼儿看完书之后,引起一定的心灵的震撼,需要找人诉说的时机,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刚刚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概述出来,幼儿一定是非常乐意把自己理解的东西与小朋友、与自己亲近的老师分享的。这样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又让听和讲的幼儿好好感受一番。自然,在讲述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会侧重于故事情节完整的概述,有的幼儿会讲述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情节,二者各有所长,都可以表现出幼儿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及情绪情感的初步把握。整体上来说,《独眼猫一世》的篇幅比较长,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也不能完全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也可以让小朋友们点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幼儿自己补充完整的故事情节,非常有成就感。

第三,教师完整讲述。通过幼儿的讲述,基本的故事框架已经具备,教师也大致了解幼儿的掌握程度,这时教师可以完整地进行讲述。当然,一般的老师都会先逐幅图讲解然后再完整讲述,在这里我们不建议这样去做,首先是因为我们图画书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感受内容、感受心情,如果先进行逐幅图讲解,整个故事的情感链条就中断了。况且,幼儿在第一个阶段中,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已经把图画中基本的要素都把握了,这时通过老师结合图片的完整讲述,理解整个故事都不是困难的事情,没有必要再把图片逐幅呈现讲解了。另外,图画书除了图画,还有配套的文字,文字是简洁、生动、充满诗意的,这些文字本来就是辅助图片而存在的,是图画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上教师优美动人的声音,无疑是通过语言给幼儿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环境。图、文字、声音,多通道的刺激,引发的是幼儿无边的想象。

第四,引导幼儿感受一世的心情。在完全没有压力地看过、想过、讲过、听过之后,引导幼儿去认识小主人公——独眼猫一世的心情,是理解故事的重要一环。教师把引起矛盾冲突的图片挑出来,重点看一世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心情,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围绕一世的心情变化来设问:“一世的心情怎么样?”“一世会怎么想?”“为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非常重要,让幼儿用多种手段(语言、表情、动作等等)谈心情、谈原因,丰富幼儿表现力的同时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初步意识到:伙伴们的不解与嘲笑导致了一世的悲伤,伙伴们的理解与接纳让一世快乐,为之后的体验活动奠定基础。

第五,初步谈感想。对于一世的心情已经有了感受,对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了认识,接下来就要引导幼儿去谈谈自己对一世的看法。让幼儿逐渐产生初步的道德意识,从而与后面的活动相结合来产生亲社会性行为。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幼儿对于一世的心情体验非常深刻,可以让幼儿尝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世,你会怎么样?”“如果你是狐狸,你会怎么样?”这样,让自信和接纳的主题更加凸显出来。

2.体验:体验作品角色内心世界

体验的手段有很多:图画、录像、表演、绘画、参观等等,可以更加深入探究人物内心世界。我们经过比较之后,选定“故事表演”作为体验的方法。

第一,剧本创作。这是该体验方式的准备工作,但其任务艰巨,并且直接与活动的成败相关。在根据图画书进行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两点,首先,将文学语言口语化、儿童化。图画书本身的语言是诗意的,文学意味非常浓厚,用语书面化、句式较长,修饰语较多,并不便于幼儿表演。所以,将文学语言口语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就是将转述的语言和画面暗含的非文字语言,一部分转化为旁白,推动故事发展和解释故事内容,另一部分直接转化为对话用语,增强故事可表演性和可视性。

第二,排练和表演。剧本创作好之后,可以几个教师一起表演,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表演,要求对于角色的语言、表情拿捏非常准确、到位,有助于幼儿更深层体验不同角色的情绪情感;要求情节推进顺畅,过渡自然,有利于幼儿连贯理解故事。当然,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弄成华丽的演出,只要有头饰和初步的场景布置就可以表演。

第三,谈话。幼儿谈对故事的感受、对表演的看法和建议,重点谈一世心情的变换及如何表现。这次谈话应该是比较深刻的,由于表演更加直观、形象,是图画书静态图片文字的再加工,能引起幼儿更多感官的参与,能吸引幼儿与故事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让幼儿尽情的去说,要仔细引导幼儿去观摩并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外在的表现、语言等,为后面的角色扮演奠定基础。

第四,角色扮演活动。幼儿有天生的表演欲望。很多时候,我们通过语言引导他们去体验,去置换身份角色去想象,这样的做法还不如让幼儿幼儿“真正”当一次故事中的主人翁,体验一定会更加深刻。由于《独眼猫一世》的情节比较曲折,故事比较长,角色比较多,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并充分体验,建议分组并让教师协助幼儿完成表演。为了启发幼儿更准确把握角色的特点,更深刻体验一世和其他小动物的感受,可以让幼儿自选角色进行表演并互评,然后互换角色进行表演。

3.迁移:用艺术手段表现自己情感

经验的迁移是图画书阅读价值的一个延伸。《独眼猫一世》在色彩的处理上多采用黄色和青灰色做底,并且随着一世心情的变换采用不同的颜色,很好地渲染了主人翁的情感转化。这种艺术表现的手段是值得借鉴的。因此,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情绪情感,实现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消极情绪宣泄的一种手段。

首先,“看”心情。欣赏《独眼猫一世》的画面色彩,并在对故事内容——情感线索复习的基础之上的,“看”一世不同心情的时候画面色彩有什么区别。当然,幼儿可能还不能充分理解水彩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价值,但是,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个特征在《独眼猫一世》中是非常直观的。让幼儿将色彩特点与心情对号入座,为后面的创作过程奠定基础。

其次,画心情。尝试用颜色表现心情,可以表现《独眼猫一世》中各个角色的心情,也可以表现自己的心情。幼儿既可以用颜色表现作品中不同角色的心情,也可以去画自己或者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心情,比方说失败的心情、被表扬的心情、过节日的心情,妈妈生气的心情等等,选择颜色,自由地去创作(人、物、色块、线条都可以)。尽量让幼儿表现的内容多样化一些。

第三,说心情。让幼儿将自己画的心情说出来,结合心情和颜色之间的关系来谈,这个时候的交谈可以丰富幼儿的艺术术语,也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心情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4.升华:关爱和接纳他人行动

《独眼猫一世》的阅读价值非常充分,值得挖掘。例如,如何面对他人的讽刺?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面对他人的缺陷?,这些内容已经是人性较高层次的,是绘本内涵的一个升华,也是幼儿人格的升华。这次活动安排的活动时间比较长,不可能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完成,教师要注意组织,保持核心思想不变。

首先,体验活动。在第二个体验步骤中,我们是通过移情来体验独眼猫一世的不幸的。为了让幼儿理解更多的不幸,加深体验,我们试着让幼儿亲身体验各类残疾人的不便:蒙上眼睛,绑上胳膊、绑上腿,让幼儿在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的状态下传递信息,充分体验各类残疾幼儿的残疾人的种种不便与不幸。从生活的不便入手,真正体验残疾人的心情,萌发同情、关爱、接纳残疾人的愿望。

其次,谈话活动。幼儿已经亲身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在谈话活动中要引导幼儿说出来有哪些不便,对这些不便有什么想法;并且要谈谈自己想要如何关心爱护残疾人。从谈话中看看幼儿是不是真正萌发了关爱和接纳的感情。

第三,做关爱行动计划书。关爱接纳行动不是一时兴起的,要让幼儿真正行动起来,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和当地福利院(或者特殊教育机构,下同)进行沟通,请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教师介绍福利院的具体情况;然后让幼儿结合介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谈谈关爱行动;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关爱行动计划书。

第四,参观活动。参观福利院并与部分幼儿互动。按照幼儿制定的关爱行动计划书进行操作,让幼儿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激发幼儿实现关爱行动的热情。这里一定要注意事先与幼儿沟通好,把可能有的一些情况和幼儿说明,避免出现意外。幼儿有天生的纯真和善良,我们一边激发他们,一边也要保护他们。

第五,谈话活动。回到幼儿园,谈谈关爱、接纳行动的感想,进一步巩固前期的成果;并且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事情,比方说:不要对小朋友嘲笑,给遇到困难的小朋友予帮助,认识自己的特长、树立自信等等。

通过以上4个步骤的设计,充分实现了图画书《独眼猫一世》在幼儿语言、情感、想象力以及亲社会性行为的养成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其实,优秀的图画书是非常多的,各种艺术手段相融,只要处理得当,都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图画书,有更多的机会与幼儿一起阅读图画书,那么就让我们用图画书把幼儿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吧。

2.挖掘绘本价值 篇二

关键词:情景阅读,绘本教育元素,多元挖掘维度

绘本之于我们, 超越语言、跨越文化, 如同一扇瑰丽神秘的大门等待着孩子们开启。门的尽头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 它用最直白的方式低吟浅唱, 枕河人家的静水流淌、村落农户的悠然自得、山野林寺的幽远宁静, 在张弛有度的故事节奏中娓娓道来的真、善、美, 在视觉冲击中勾勒出人性的本真。其实, 最撩拨我们心弦的那一行文字、那一个形象就是绘本怒放在外的自由的“小灵魂”, 而我们如何能在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的绘本教育元素中, 取精华去糟粕, 做一名绘本自由的“灵魂捕手”呢?

情景阅读的实施给予我们对绘本教育元素挖掘施展的舞台, 因为绘本中, 可以凭借图画读懂故事的脉络或者理解图画中提供的知识与信息, 而绘本中的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 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创作, 内涵远比文字本身的平铺直叙来得更丰富、更精彩、更发人深省, 能带给孩子阅读的幸福感, 更能带给孩子视觉和心灵震撼, 对孩子文学素养、审美、感知、人格健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以视觉空间智能为引, 彰显绘本美术教育元素维度

绘本是一种图文结合, 尤其强调用图画讲故事的书。拿到一本绘本,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丰富多样的图画, 而生动诙谐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调动起孩子看下去、听下去、读下去的欲望。绘本本身可能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思想主题, 深刻且睿智, 需要读者用独特的视角细细琢磨;也可能直白地平叙了一个浅显的道理, 唯美且隽永, 需要读者用发现的眼光沉浸其中。“视觉空间智能”是一种需要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 并将感知的色彩、形状、形式、空间及之间关系的敏感性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绘本以“画”为媒介的主体不谋而合, 很多优秀绘本中不乏创意独到的美术元素, 在解构与整合中提取情景阅读活动所需的那一缕营养, 足矣!

如同美国著名绘本画家大卫·威斯纳所著的绘本《艺术大魔法》, 绘本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画家和想成为画家的人之间的故事, 大卫·威斯纳利用幽默又充满原创性的情节, 介绍图画从无到有的过程。作者在故事里玩转了多种绘画素材, 通过一只小小的水粉蜥, 在想成为画家的坎坷道路上夸张而富有想象地前行。短短几页画面将美术各种表现流派一一呈现, 或抽象、或具体、或表征、或生动, 而一切的一切如同大爆炸般堆砌在我们眼前, 拨开杂乱的图画外衣, 绘本要讲述的内核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无限放大, 这也是整本绘本的“美术灵魂”所在。

围绕这一“美术灵魂”, 我们可以从视觉空间智能入手, 或挖掘绘本中呈现的某一画风流派的具体表征, 如点洒颜料的抽象画法与美国抽象表现画家杰克森·波洛克的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作品以在帆布上随意泼溅颜料、洒出流线而著称, 有着令人愉悦的美, 往往让人看了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及独特的点洒绘画方式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欣赏和尝试, 且切合他们的兴趣需要, 对于平时多数用水彩笔、油画棒作画的幼儿来说更是一种表现方式的拓展, 从而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毕加索说:“所有艺术都是虚伪的, 却道出了真实。”在情景阅读中撷取这一幼儿容易表现且活动效果理想的美术教育元素, 在解构绘本的同时, 无限放大绘本要传递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灵魂, 这或许便是作者大卫·威斯纳最终想告诉所有孩子, 艺术是让人释放的游戏, 需要孩子大胆探索和突破, 不受拘囿, 玩出创意、玩出乐趣, 玩出艺术的无极限。

二、以肢体运作智能为索, 释放绘本游戏教育元素维度

人们常把儿童视为天生的游戏者, 游戏是一种活动, 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是完整的人。”正因如此, 人需要游戏, 只有在游戏中人的本真才能得到最纯粹地回归。错综复杂的绘本中往往蕴含着功能强大、脑洞大开的游戏元素, 对于孩子而言, 枯燥的阅读有时很难长时间吸引注意力、专注力, 抑或者很难轻松地感知绘本要传递的“游戏精神”, 如此, 情景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与功能的游戏模式适时开启, 这与“肢体运作智能”强调孩子能够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及善于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完美融合, 让孩子在动一动、玩一玩、做一做中与绘本中“游戏精神”的自由灵魂来一次“亲密接触”。

如同经典绘本《藏在哪里了》巧妙地将传统游戏“捉迷藏”贯穿始终, 在动物们“躲”的过程中融合方位、大小等概念, 绘本充满趣味性, 恰如其分的游戏元素给情景阅读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而小班孩子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且有着强烈的“泛灵”情结, 他们很容易沉浸在游戏情境中。于是, 教师基于小班孩子这一特点, 从绘本中挖掘游戏元素, 让孩子在真实再现的场景中体验小动物“捉迷藏”的快乐与愉悦, 在自然而然中摒弃传统说教, 让孩子通过看一看直观感知, 自主获得绘本蕴含的空间概念等知识, 充分感受绘本要表达的“游戏精神”。如此贴合幼儿特点的情景阅读游戏化设计, 的确要比呆板的讲述更能帮助孩子融入绘本阅读中。像这类富含“游戏精神”的绘本还有很多, 如《谁藏起来了》、《汉堡男孩》、《十只小鸟过大河》、《遮月亮的人》等绘本都能挖掘出许多孩子喜欢的游戏。只要我们能以肢体智能为索, 认真选择, 释放绘本中的游戏元素, 相信孩子一定能在情景阅读中收获不一样的游戏童年。

三、以音乐智能为媒, 谱写绘本音乐教育元素维度

音乐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与绘本异曲同工, 走过历史的长河、打破种族的局限, 循着旋律之美, 走进深邃而迷人的艺术殿堂, 感受着真、善、美的另一种姿态。有些绘本中往往蕴藏着无穷的音乐元素, 奔放着古今中外音乐的浑厚积淀, 而“音乐智能”恰恰能调动起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在情景阅读创设中音乐游戏的主旨自然凸显, 在糅合音乐性质的前提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各种音乐元素信手拈来, 与绘本阅读来一次完美“混搭”。

如同绘本《叶子鸟》在画面处理中采用真实的树叶形象, 将树叶进行重组、造型、排列组合, 画面语言极富感染力与冲击力。整个绘本故事架构在秋季, 在情景阅读基调定位上起极好的暗示作用, 或提取绘本中树叶的各种旋转的元素与大班幼儿韵律旋转舞巧妙重合、或改编经典粤语童谣的《虫儿飞》的歌唱教学, 曲调优美轻缓, 将树叶悠扬飘落的美感一一展现、或辅以《森林狂想曲》的气氛烘托, 在静静聆听、低低诉说中感受“叶子鸟”除画面以外带来的艺术享受。同样, 绘本《冲锋枪》挣脱以往绘本阅读的狭隘空间, 将孩子平时接触较少的《加沃特舞曲》与孩子喜闻乐见的打枪游戏巧妙嫁接, 孩子在层层递进中感受舞曲的音乐性质, 将平时单一的音乐欣赏融入绘本阅读中, 自然有效地达成绘本主旨的传达, 促进孩子在音乐智能方面的提高。又如《三只小猪》打破传统故事讲述的形式, 可结合歌曲《三只小猪》尝试音乐剧创编;《滴水兽的夜晚》浓重低沉的绘本画风可以搭配古典音乐欣赏;《母鸡萝丝去散步》中诙谐幽默的讲述节奏与回旋组合的打击乐相映成趣。实践表明, 只有不拘泥于绘本教学模式的情景阅读活动, 才能既拓展绘本的教育空间, 又精准把握绘本潜在的“音乐元素”的教育灵魂, 进而促进幼儿实现高层次阅读与音乐表现能力。

每一本绘本里都住着一个“小灵魂”, 如同调皮的孩童, 需要成人用发现的眼光赏识它、读懂它, 正如应彩云老师所言:“让绘本情景教学成为教师体验多元教育元素的有效捷径。”的确, 绘本的潜在空间里有大量教育元素需要我们甄别, 可能平时情景阅读中我们涉及的智能发展不仅如此, 但挖掘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体验, 情景阅读更旨在通过生动的体验对绘本进行深层次阅读, 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让我们做一名绘本自由的“灵魂捕手”, 让孩子真正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领略绘本最本真的纯美本质。

参考文献

[1]王林, 余治莹.绘本赏析与创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4.

[2]绘本阅读与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http://www.xzbu.com/9/view-5895827.htm.

[3]浅谈绘本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http://www.jxteacher.com/361027000001610013/column45399/14fef21b-c a84-4c8f-8fec-e6e3e539b0bb.html.

3.挖掘绘本阅读的魅力 篇三

一、多方采集,精心选读

(一)选材的“向导”——源于幼儿。

从情趣引导来说,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读,首先要让他们读自己“需要”的,但更多的是读他们自己“想读”的。考虑绘本内容和幼儿经验的关系,幼儿的经验是幼儿和画面碰撞的依据,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这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支柱。为此,选择绘本要有幼儿喜欢的对象,最好是动物和幼儿自己。如夏天到了,笔者选择了一节活动,让幼儿阅读绘本《子儿吐吐》,故事讲述了胖脸儿小猪吃东西很快,吞了木瓜子后担心自己头上会长树。这个故事跟幼儿平时的生活经验相似,孩子们遇到过吃东西太快,把子儿吞进肚子里,担心有什么后果的经历。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有感情地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表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呈现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一连串疑问“怎么办”“会长树”,幼儿深深体验到小猪那种恐惧后怕的心理,不仅为小猪捏了把汗,而且很好奇木瓜子最终会怎样发展?最后没有长树时,孩子们又高兴地笑了,感到胖脸儿是那么的可爱,从中明白食物最终会从便便里排出来的道理。

(二)选材的“桥梁”——取于风格。

绘本也有品质高下之分,尤其是在绘本已经热起来的今天,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是“伪劣绘本”的出现。好的绘本尤其是国外绘本多出自名画家之手,无论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及风格的统一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感染到美学。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选择绘本要重视绘画的艺术品质,只有高品质的图画,才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绘本精美的手工绘图、生动迷人,展示着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及艺术追求。虽然简单,但堪称“完美”。幼儿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理解“画”语,而且感受到不同风格的艺术熏陶。

(三)选材的“基地”——限于内容。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更能帮助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圆圆的月亮》是一本诗情画意的绘本,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温馨的夜晚,窗边的少年、迷路的小狗及迫不及待越出水面的小鱼……虽然他们默默无语,但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美好的祝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原本是中国古诗中的一句词句,在这本书中被作者演绎得那么形象贴切。幼儿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二、有效整合,多方渗读

(一)阅读活动和其他领域的整合。

幼儿园阅读活动不是纯粹地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而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如阅读与科学相结合。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介绍书写工具——铅笔、圆珠笔、钢笔等,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笔写字,让幼儿知道手笔是汉字独特的书写工具,了解祖国文字及书写的独特之处。又如阅读与绘画结合,让幼儿尝试做小作家、小画家,自己一人或分小组,把他们听过或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自制绘本,使他们不仅获得图书制作的经验,还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整合。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有必要帮助幼儿理解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因而在活动中要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结合。如绘本《娃娃的一天》与讲述相结合,老师制作“早上、中午、晚上”的汉字卡片及相应的图片3张,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及文字,并提问: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幼儿通过分析太阳位置变化及月亮出现,判断图画的时间及上面的文字,同时感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

三、文本对话,细细品读

(一)根据故事封面,大胆预测结尾。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绘本《逃家小兔》的封面,是一对在草丛中互相对视的母子兔,当请中班幼儿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时,小朋友的想象真是五花八门:“兔妈妈在和兔宝宝说悄悄话!”“它们可能在说这里的草可真好吃!”“兔妈妈肯定在告诉兔宝宝当心大灰狼!森林里的大灰狼可厉害了!”“她们是不是在这里等谁呀?”……幼儿根据画面的预测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这幅图片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想象,虽然此时的想象漫无边际,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其以往文学作品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

(二)梳理生活经验,提升安全意识。

设置这样的环节,意在培养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地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笔者宣布故事题目,请幼儿说说有关于这个故事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小兔会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事情?”当笔者把问题抛还给孩子们解决时,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但由于经验的局限,回答还是比较集中,玲玲:“它肯定会遇上大灰狼,幸亏有兔妈妈帮助!”这话一出,马上引起了大伙的共鸣,小韦:“对呀!说不定大象伯伯也会来救小兔的!”小航:“小青蛙会开着直升机来救小兔,大灰狼就吃不到了,呵呵!”……大家紧紧地围绕他们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三)运用各种常识,施展合理联想。

幼儿在看一本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作品中喜欢的角色,这就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引发的。当幼儿在阅读了图一和图二后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兔会逃到哪里去时,孩子们好像自己真的是那只调皮的兔宝宝,边比划动作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如茹伦一边做跳进水里的动作一边说:“我跳到水里,钻到水底,兔妈妈就找不到我了!”滔滔一边缩着身体一边说:“我躲在密密的草丛里,兔妈妈就看不见我了!”……孩子们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作品所引发的快乐。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绘本本身,更使得绘本阅读丰满、立体。

四、班级借阅,亲子共读

亲子阅读不是单纯地给孩子“讲故事”,而是运用多样阅读方法,让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玩一玩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掌握阅读内容,唤起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使孩子一生受用无穷。

本学年,我园定于周二、周四为亲子共读时间,请家长担任图书管理员,参与整理筛选图书,由此家长们对筛选标准有了更多思考。同时定时向家长推荐一些经典的图画书,让家长与幼儿通过同向阅读、置向阅读、游戏阅读等方法进行阅读活动,从而转变家长早期阅读的观念,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并关注孩子在阅读活动中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邢芳.幼儿园绘本阅读三部曲.成才之路,2009.14.

4.挖掘作业评语的教育价值 篇四

作业时教师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而布置的有性的练习。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好坏。有一次,我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写了一大段关于如何学习的评语,科代表看到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类似的细致评语。我意识到,作业评语不单纯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意见,师生交流的途径,是的教育手段。

严谨的作业评语,可以指出错误、评价学生劳动、鼓励学习意志等作用,而且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强劲动力。作业评语可以在七个教育功能。

1、提示。

有些学生作业中题目遗漏、粗心大意或书写潦草等问题,可以在作业评语中之直白地告诉学生。“某某,答案条理些”、“某某,细心些”,提示如春雨润物,滋润人的心田。

2、警告。

教师设计作业要精心选择,然而,有时学生并完全领会老师的这份苦心。学生敷衍了事,学生照抄他人作业,学生在书写杂乱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时,作业评语不妨,促学生猛醒。如“敷衍,受害的只是!”“近来,学习有些马虎,望深思慎行!”

3、鼓励。

调查显示,鼓励不应只是好学生的专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需要受到肯定和表扬。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鼓励,正面教育手段,应多用、常用、用。但也要注意,鼓励性评语应辩证使用,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写个“甲”或“优”。“知识梳理很有序”,评语恰当又过分夸大学生的优点,从而对学生更为的.作用。

4、暗示。

有些话,是对高年级学生,不宜直白,应委婉,更容易为学生。如“成绩的,源于持之以恒的毅力”,委婉地批评学生有些浮躁,持之以恒,从而收到预期的教育。“书写越来越乱,答案越来越短,成绩越来越差,我的期望,越来越――”,批评背后暗示着老师对学生的一片期盼之情,从而鼓起其奋斗之帆。

5、教师可以作业中的问题,适时的。

如教给学生审题抓关键词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等。的内容很,包括学习方法、做题方法,当然也包括做人之道。应是作业评语最的教育功能。

6、纠错。

教师在作业中用半个“红勾”表示学生评语有错误。错在哪里?学生不见的知道,大中下游学生来说,对的错误更缺少的把握。作业评语应纠正学生的错误。曾经作过一道环境污染的分析题,学生把科技发展归结为环境污染之因,这显然是错误,不指,学生就会科技越进步,环境污染就会越严重,反而了真正的原因。

7、沟通。

作业评语是教师用心灵劳动耕耘学生求知的心田,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时,作业评语可向学生施以雨露,浇灌干涸的心灵。学生把日记、周记交给老师,这时的评语,更多的是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5.挖掘绘本价值 篇五

挖掘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各种文学样式中,神话类题材占有不小比例。这些神话之所以能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其幻想的语言为学生的文化建构创造了自由的天地;另一方面,它能对学生的精神审美,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如何让这些神话散发出独特魅力?该挖掘它们的哪些价值?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根据以上标准,本文试从神话的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浅谈小学教材中神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一、诠释神话 含英咀华

(一)驶入神话河流,留下民族文化

神话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话故事,因其孕育的土壤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引领孩子阅读各国、各民族的神话,是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开阔眼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追溯神话之源,留下魅力语言

中国文学的先驱是《诗经》,它天籁般的自然语言,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中,也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而西方文学的先驱非《希腊神话故事》莫属,它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神话之所以能深深吸引学生,除了丰富的想象,更因为它语言的“诗性”。郭沫若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语文教师应始终保持对神话文本这些“诗性”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上出浓浓的“语文味”,留给学生“诗性”的语言。

(三)领悟神话深邃,留下英雄形象

神话中的人物大都是英雄,他们在学生心中是伟大的、神勇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潜入文本,在诵读中想象、感悟、升华,让“神”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驻足。

(四)驰骋神话天空,留下多彩梦想

阅读神话,就是把神话人物的美好品质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同时,神话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象力这一重要品质。儿童天生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儿童对神话的阅读有一种天然的渴望。可以说,神话给了儿童一片梦想的天空。

二、漫步在神话的“桃花源”

(一)感受“神奇” 翱翔想象天空

1.神奇人物激发想象

一是读人物,教师应带着学生一次次潜心诵读神话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二是说人物,在说人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神奇故事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最基本的特点,想象也是学生最擅长的思维体操,在教学中可以顺应童心,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描述,放飞学生的想象。

3.神奇力量放飞想象

极富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正是培植学生想象力的最佳媒介。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和儿童一起经历神奇,获取一种神奇的神话体验,和儿童一起分享神话的“桃花源”。

(二)领受“神奇”习得“魅力”语言

1.内容提炼,习得“魅力”语言

概括、提炼是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而叙述条理清楚的神话故事正是训练此项能力的良好素材。

2.仿说仿写,收获“魅力”语言

神话故事大多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充满诗意,极富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自然而然地习得神话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句式。

3.复述故事,积累“魅力”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在复述过程中积累语言。同时,引导学生在复述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神话故事特有的夸张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此外,故事中经典的语言可以要求学生按原文复述,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补写续写,实践“魅力”语言

每一个神话故事中都有很多略写情节,这些略写或留白的情节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仿照文本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的好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设计补白、续编、扩充等练习,同时关注语言的形式、用词的恰当、构段的巧妙。

(三)拓展“神奇” 丰厚文化积淀

1.拓展阅读,链接淳朴民俗

神话与民俗密不可分,很多民俗的源头都蕴含在神话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猜谜的风俗就是从古代祭祀太阳神的仪式发展而来;七夕节的形成则与牛郎织女二星的传说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神话与民俗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拓展阅读,链接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女娲补天的开篇描绘了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的景象,这反映了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也成就了后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格;大禹治水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应关注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密切关系。

3.拓展阅读,链接渊博文学

中国古代神话还是中国文学的源头。神话本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后来,古老的神话成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的素材。耳熟能详的小说《西游记》就是中国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渗透文学史的启蒙教育。

(四)相遇“神奇” 人神心灵碰撞

6.挖掘绘本价值 篇六

中学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使中学语文教学备受争议,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我们进行深刻反思,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不断受到批评、指责,有教育体制的原因,有教材编制的原因,有人们约定俗成的教育观念的原因。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看到的许多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重视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呢?

一、中学语文的文本教学现实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的文本教学不外乎是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分析和理解,教师也总是进行着文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等传统的套路式的教学模式。即使是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其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虽然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们也或多或少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划分文章段落换名为划分层次,总结中心思想换名为概括文章主旨。长此以往,人们便认为语文教学就这些套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学校,由于一些原因,语文教师紧缺,其他学科较为富余的教师便半路转行到从事语文教学,当然,这些教师当中也不乏佼佼者。但这似乎给人一种误导,语文课谁都可以教,语文教学走进了怪圈之中。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中,缺乏对文本教学价值、课程价值和文本价值的正确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就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上来。

二、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区别所谓文本价值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要表达的意义。文本价值,强调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实际的、本来蕴含的意义。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从莫泊桑本人的实证主义创作理念出发,他在这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主题,就是人生命运的一种不确定性,这就是《 项链》的文本价值。《 胡同文化》一文中的文本价值就是作者汪曾祺先生对胡同文化的反思。5.课程价值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某篇文章编入到某个单元体系中,作为单元知识体系或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范例,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教育思想。如《 沁园春·长沙》的课程价值,就是如何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现青春;二是在文本学习中认识远大理想对青春价值的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修正或完善学生的青春观。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师根据自己对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它反映了语文教师处理文本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文本和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体现。譬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笔者认为教学价值就是寓言的解读线索;《荷塘月色》的教学价值就是如何从语气语调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正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内涵和范围理解模糊不清,多数语文教师才会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分析和讲解着学生和其他人一看就明白的原生价值,也可能因为这样,似乎谁都能上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深入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让语文学科成为不再“尴尬”的学科,让语文教师成为受尊敬的、无可替代的教师。

三、语文教师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几点建议

认识到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症结所在,我们就要想法纠正它。在此,笔者认为: 1.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文本教学价值的重要意义。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要认识到,当前的中学语文文本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在做一些“少、慢、差、费”的事情,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我们为何还要不厌其烦地去讲?我们讲的东西为何非语文教师也能讲?我们若再不重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我们的“饭碗”就端得不牢靠,我们还可能遭受到更多的指责。2.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区别。王荣生教授认为,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即我们所说的教学价值,教师备课,基本上不用考虑“教什么”,而只需考虑怎么教就行了。而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一篇篇课文,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其教学价值隐藏在文本中,这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这个教学点不能和文本价值重复3.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价值。给学生教授什么知识最重要?笔者认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的知识最重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但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学生几乎在原文中直接能找出答案,一位语文教师和几位语文教师讲授同一篇课文几乎是千人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4.语文教师要理解教材编写者的选文、编文意图,紧扣单元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价值。譬如有的教师在讲授《 包身工》一文时,重点分析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而对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报告文学的写法的教学价值分析不够,学生学完这篇文章之后,对他报告文学有何帮助和提高呢?当

7.挖掘绘本价值 篇七

幼儿创意戏剧活动有四种表现形式: (1) 对话式, 主要用角色的言语对话来表现。幼儿既可以用绘本中的语言, 也可以自己创编。 (2) 哑剧式, 主要通过角色的神态动作来表现。比如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中小蛤蟆遇到危险时的“害怕”与“躲闪”, 幼儿可尝试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 (3) 舞蹈式, 主要通过肢体的音乐律动来表现。比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 可以选用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表现小猪忙着制作大饼的快乐动作, 形成一段音乐律动。 (4) 组合式, 可以通过旁白或者是分成若干幕的方式, 引领幼儿从故事开始, 把对话、音乐律动等串联起来或进行组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绘本戏剧表演。

一、开展幼儿创意戏剧活动的基本流程

运用绘本开展创意戏剧活动需要八个步骤:阅读绘本故事;围绕故事中的人和事展开讨论、分析、猜测和想象;创编更丰富的新的对话和情境, 形成剧本;以旁白串联每一幕, 以角色对话、表演或音乐律动展现剧情;制作演出服装;制作邀请函、演出海报;进行角色选拔、排练;公演。教师在运用绘本开展创意戏剧活动时要做以下工作:

1. 选择绘本

绘本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又要适合改编成剧本表演。只有幼儿喜欢、有创造表演的空间、有一定的戏剧冲突、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才适合开展创意戏剧活动。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讲的是:一只小猪做了一块大饼累得睡着了, 醒来后发现大饼被咬了一个半圆形小口, 他不知道是谁咬的, 就拿着大饼问小鸟、小兔、狐狸、鳄鱼、大河马, 是不是他们咬的。动物们为了证明不是自己咬的, 分别在大饼上咬了一口, 形状和原来的“果然不一样”。最后, 大饼快被吃光了, 小猪饿了, 也咬了一口, 竟然在饼上留下了一个半圆形……这个故事幼儿很喜欢, 里面不仅有他们熟悉的动物, 还有动物们用牙齿咬出的印迹。从剧本选择适宜性的角度看, 小猪憨厚可爱, 就像小班的宝宝;小猪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反复、简单, 符合小班幼儿的表述特点;小猪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很有戏剧性, 被咬了一口的大饼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呈现出戏剧冲突;随着一次次的询问和证明, 不同动物的口形和牙印之间的对应带给幼儿乐趣, 也带给幼儿想象和思考;最重要的是, 幼儿有能力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语言演绎这个故事。因此, 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进行创意戏剧活动。

2. 创作剧本框架

首先, 将绘本的内容分成三到四个段落, 每个段落为一幕, 每一幕展现故事的一个情节;其次, 根据每一幕的表现形式, 确定用歌舞还是用角色对话的方式表现。如根据《谁咬了我的大饼》的故事情节, 戏剧可以分成四幕:

第一幕“小猪做饼”, 以旁白、小猪表演和律动为主。由旁白介绍小猪、小猪准备做饼以及小猪做饼的材料———面粉;以律动表现小猪忙忙碌碌和面、做饼、累得睡着了的过程。

第二幕“大饼怎么了”, 以旁白、小猪表演和小动物律动为主。小猪醒来发现大饼少了一块, 在舞台上来回跑动寻找答案, 其他动物上场, 表演组合舞蹈律动。

第三幕“是你咬的吗”, 以对话和表演为主。小猪依次问其他动物:“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由此展开对白和表演。

第四幕“小猪家的狂欢会”, 以旁白、对话和律动为主。小猪邀请朋友到他家里聚会, 大家一起开心地吃大饼和其他好吃的东西。

3. 创编表演细节

表演细节包括角色对话、故事旁白、韵律舞蹈等内容和形式, 确定表演细节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是以《谁咬了我的大饼》为例, 由于小班幼儿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有限, 因此更多地用韵律活动来表现情节, 让幼儿根据情节自主设计对白, 等所有幼儿都对这个剧本熟悉了, 再选择语言表达较好的幼儿担任旁白。剧中角色有限, 只有小猪、小鸟、小兔、小狐狸、鳄鱼、河马, 在主要角色外, 可让其他幼儿扮演面粉娃娃、树枝等, 一起加入进来。幼儿园的创意戏剧活动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其中的一员。

4. 组合排练

按每一幕组合各种表演形式, 如旁白、对话、律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表演。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 大胆尝试没有演过的角色, 轮流表演大家竞争的角色, 竞选希望尝试的角色。年龄稍大的幼儿应有机会对排练承担更多的责任, 比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排练, 在“小舞台”活动中自主排练, 在休息日让父母一起参与小剧组排练等。

5. 演出前的准备

演出前的准备包括布置舞台、调试音响、制作服饰、邀请观众及设计海报。这些大多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准备, 但最好让幼儿参与部分工作, 比如在美术区用彩条粘贴小鸟的翅膀等。大一点的幼儿应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准备工作, 诸如化妆、制作服装道具、布景、设计请柬、编排座位号等。

6. 彩排和公演

幼儿需要熟悉演出场地和演出流程, 感受组合排练的效果, 体验在真实舞台上表演的成就感。幼儿很喜欢到真正的舞台上表演, 但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受到新环境的影响, 出现因注意力分散忘词、忘动作的情况。因此, 表演场地要选择幼儿熟悉的环境, 如幼儿园的礼堂、操场等, 也可以和幼儿商议在什么地方表演。

二、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创意戏剧活动的策略

1. 原则和重点

开展幼儿创意戏剧活动, 幼儿能力的发展要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在创意戏剧活动中, 应遵循和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幼儿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在整个创意戏剧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幼儿去主动感受和体验、主动创编和表演、主动制作和准备, 让幼儿成为舞台的主人, 同时也让幼儿经历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的过程。教师要克服一味追求结果的心态, 避免采用包办代替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究、发挥创意、迁移生活经验、承担责任的机会, 要及时肯定、支持和赞赏幼儿付出的努力和收获, 并和幼儿结成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共同体, 共同挑战、共同成长。

2. 手段和方法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创意戏剧活动中来, 可以从参与改编剧本、参与角色表演、参与创编律动、参与准备服装道具、参与邀请观众五个方面着手。

(1) 参与改编剧本。教师要先对整个故事表演有一个基本架构, 相当于教师的预设。在此基础上, 再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幼儿进行剧本改编的讨论, 如“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演些什么?怎么演?剧里要有哪些角色?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还是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在哪里要加上一段舞蹈”等等。

(2) 参与角色表演。幼儿按照情节参与角色表演, 可以表现角色之间的对话, 可以表现角色的动作和神态, 也可以表现某个场景或情节。戏剧中的角色对话, 一些可以来自于绘本, 一些可以来自于幼儿的个性回答。教师可以在讨论剧本时记录下幼儿的多种回答, 为创编剧本提供素材。角色的动作和神态, 一些可以是固定设计的, 一些可以是幼儿自由表现的。排练时让幼儿分享各自的想法, 鼓励幼儿间的相互学习。

(3) 参与创编律动。戏剧活动中设计有律动时, 教师首先要寻找适合于表现情节和幼儿节奏特点的音乐, 再和幼儿共同创编相应情节的律动动作和律动队形。通常绘本剧都有较多的幼儿参加, 因此, 剧里的律动应相对简单, 便于幼儿集体表演。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熟悉的律动迁移运用到绘本剧中, 以降低难度, 增加幼儿表演的乐趣。在动作的创编上, 原则上以对角色特点的模拟和创编为主, 教师可酌情在幼儿创编的基础上, 商讨并提取出部分动作组合成为律动, 这也具体体现了让幼儿成为舞台的主人。

(4) 参与准备服装道具。戏剧表演需要有演出服装, 幼儿不仅喜欢用各种服装与道具装扮自己, 还喜欢参与服装和道具的制作。教师在进行各个角色服装的设计时, 要给幼儿发表意见的机会, 和幼儿共同商讨, 让他们主动承担工作。

(5) 参与邀请观众。邀请观众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我们邀请谁?怎么邀请?要做什么准备”,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想法, 并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幼儿希望画邀请卡, 教师就提供空白邀请卡让幼儿画;幼儿希望邀请其他班级小朋友, 教师就带幼儿一起去邀请。

8.探寻绘本故事中的价值 篇八

关键词: 绘本    解构绘本    绘本价值

一、 认识绘本

绘本在英美国家被称为“picture book”,在日本被称为绘本。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形式,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情节贴近幼儿生活,情感态度易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绘本的主题范围非常广泛,故事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的,情境化的结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富有形象化的人物和通俗易懂的口语,帮助幼儿在阅读绘本故事的无意识中收获快乐。教师根据绘本故事的特点,从艺术、认知、勇敢、自然环保、情绪管理、想象力、交通工具、安全保护的主题分类和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的五大领域解构绘本。通过绘本阅读,幼儿逐渐建立社会责任感,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二、巧用合适方法解构绘本

国内学者王添强指出,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可以采用“故事结构”分析法和“故事探究”分析法[1]。对于领域化的绘本教育戏剧活动,以“故事结构”解构绘本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经过大致归纳的故事成分为:主角、情境、引入、探索、意外、选择、高潮、逆转、解决等。在综合化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主题分类采用“故事探究”分析法。编写活动教案时,采用“概念地图”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解构,围绕一个绘本内容改编的教案涵盖五大领域的目标,一个绘本教育戏剧的活动可以进行五次,每次4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动作协调、对故事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比较适合开展绘本教育戏剧活动。根据幼绘本教育戏剧活动,由浅入深进行,一般以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和放松游戏的方式展开。本文以《戴眼镜的露娜》为例,以“故事探究”中“概念地图”分析法解构绘本,可以按照五大领域的方式进行。语言领域中,教师根据绘本主人公的经历进行讲解。如:露娜在梦中发生什么,爸爸眼中的露娜的样子;健康领域,告诉幼儿预防近视,缓解眼疲劳;科学领域,教师带领幼儿发现眼镜的神奇之处;艺术领域,幼儿手工打造小眼镜,初步认识眼镜造型;社会方面,父母要善于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树立幼儿的自信和满足感。

三、绘本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一)绘本能调节幼儿的情绪管理

绘本饱含童真、童趣,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情节发展曲折有趣,简练的文字搭配精美的图画,很容易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幼儿[2]。在现实社会中,绘本一方面可以有效释放幼儿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情绪、认识情绪发生的原因控制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乱发脾气或无理取闹。从绘本故事内容的角度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帮助幼儿平复内心的情绪波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故事中的各种情绪词汇、表达的语言和方法,使幼儿可以探索自己的感受,让身体达到放松的状态。幼儿经常阅读情绪管理类的绘本,会知道引起某种情绪的原因,在故事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克服紧张不安的消极情绪。

(二)绘本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国内研究者在幼儿分享行为发展中指出,大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要高于其他班级阶段的幼儿,在分享行为性别研究方面,结合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分享行为的潜质和愿望[4]。绘本中优美的语言可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念,书中的人物角色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通过阅读社会领域类型的绘本,体会故事角色的情感和态度带来的快乐与自信,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表达观点,从而促进分享行为的发展。

(三) 绘本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水平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绘本中色彩丰富的图画带给幼儿的视觉感受,贴切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强化日常词语的运用[5]。幼儿的语言训练必须依据自身的心理与生理规律进行,通过绘本加强幼儿的语言训练和外部刺激,有利于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绘本中精彩的内容与情节可以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对幼儿多感官进行刺激和调动,把握故事中的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想法,提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水平。

四、结语

绘本可以带领幼儿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对幼儿的情绪、认知和分享行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绘本阅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快乐的体验。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水平和发展特点,绘本内容中的教育价值表现,引导幼儿体会绘本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活动运用“概念地图”的方法解构绘本,设计出适合故事情节的五大领域活动,根据主题活动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进行表演。

参考文献:

[1]王添强.解构绘本故事是绘本教育戏剧活动编写的开始[J].保育与教育,2014(10).

[2]徐美娥.利用绘本进行幼儿创意戏剧表演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5(2).

[3]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4]杨淑萍,李德显.幼儿分享意识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8).

9.挖掘绘本价值 篇九

纸筒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安全、环保、又易收集。笔者曾尝试将纸筒材料运用到区域中开展各种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健康区域中运用:“一物多玩”促发展

“一物多玩”即注重在幼儿的晨间和游戏活动时,体育活动中投放一种主要器械或配一些辅助材料,幼儿自由探索玩出不同的方法。将纸筒通过收集,再加工成一种体育器械投放在健康区域活动中,可以成为幼儿游戏锻炼的器具。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纸筒展开联想,可以自制出许多健康区域中的活动器械,孩子们兴趣广,用他们的创造性智慧制作成了许多锻炼器械。活动器械是激发幼儿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因此,纸筒材料是适合幼儿创造的一种环保材料。

【镜头一】操场上,每个幼儿人手两个纸筒,自由玩耍。有的将纸筒放在地上,滚过来滚过去;有的将纸筒放在地上,小脚踩着纸筒走;有的将纸筒放在头顶上走路„„有的幼儿独自一人游戏,有的幼儿两两比赛游戏,有的集体合作游戏。

只见一鸣突然很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你再借我们几个纸筒,好吗?”“你还要纸筒做什么?”“我跟东东他们玩跳远的游戏,可是我们的纸筒不够了”。在一旁玩的航航听见了急忙说:“我的借你吧。”游戏开始了,只见刚刚6个纸筒摆放的3排的基础上,又摆上了两个纸筒,此时已经变成8个纸筒摆成4排了,一鸣等几个人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双脚并拢跳过纸筒。跳过这4排纸筒,他们更有劲了!还要增加难度,变成10个纸筒摆成5排来跳远,一个个的小朋友再一次的跳过去了,只有航航站在一旁跃跃欲试,但就是不敢去跳,周围的小朋友都使劲地给他加油,但他还是愣着,我向他点点头,流露出肯定的眼神,只见他双眼一闭,跳过去了。“航航,真棒!”顿时,周围响起了阵阵掌声。难度更高了,此时已变成12个纸筒摆成6排来跳了,我试探性的问孩子们:“现在难度更高了,你们能跳过去吗?”大家都响亮的说:“能,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跳不过”。游戏继续进行中„„

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幼儿园没有跳远的场地,他们自己结伴利用纸筒的排放,想要跳过纸筒摆放的距离,由易到难,初步学习跳远运动。双脚并拢往前跳,体会双脚离地,跳过纸筒的感觉。在难度逐渐增加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克服困难,相互鼓励,激发了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体质,锻炼了身体。

“一物多玩”的健康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物多玩中,幼儿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二、在科学区域中运用:科学探究育精神

探索活动为幼儿增强独立性和果断性提供了机会,他将一定的教育要求变为幼儿内在的需要,使幼儿在对物品的摆弄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学会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在科学探索区域中,我们制定了主题,让幼儿自主、游戏、开放的去玩纸筒、探究纸筒,寻找不同的结果,使他们在丰富经验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案例】主题《排排队》:提供各种各样的纸筒,幼儿通过对纸筒外形特征的观察、探索,寻找出了不同的排队方法。

a.根据大小:按低――高、高――低、粗――细、细――粗的排序来给纸筒排排队

b.根据颜色:按红、绿――红、绿相间;红、黄、蓝――红、黄、蓝相间的找规律来给纸筒排排队

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运用了数学中学过的排序、找规律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三、在公共区域中运用:资源流通齐共享

“公共区域”是公共的,跨越班级延伸到整个幼儿园,环境、材料、伙伴大家分享。这样的活动,大大拓展了幼儿玩伴关系。结合班级开展的纸筒材料在区域活动的运用实施后,笔者将此材料投放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中,让幼儿园更多相同年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都能来参与、创造、探索。

“公共区域”与教室内区域内容相同,亦是将纸筒材料投放在“公共区域”中的美术区、科学区、数学区、生活区等。但它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来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公共”概念,建立了社会意识和社会认知,因而“公共区域”就具备了其特异性:

1.幼儿拥有了更广泛的材料资源

幼儿在活动中的选择性大大增强了,提供更大范围、更多层次、更综合化的材料,而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空间的支持增进了材料的挑战性,从而为幼儿创造性活动、合作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幼儿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情境

在“公共区域中”,众多的人、事、物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幼儿面临更复杂化的问题情境。例:利用纸筒在数学区开展《排排队》的案例,小班幼儿是随机的给纸筒排队的,根据自己喜欢的拿一个排一个,中班孩子能通过排序来给纸筒排排队了,而大班孩子则更系统的能根据排序、找规律的多种方法来给纸筒排排队。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差异,促使他们在活动中能相互启发,从而使幼儿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补充了互动的内容和意义。

10.幼儿园绘本教学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篇十

关键词:绘本教学;教学原则;实施策略

绘本教学法是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阶段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绘本呈献给幼儿的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载体,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给予幼儿以直观的感受,让幼儿获得视觉方面的审美体验。另外,绘本教学法巧妙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色彩缤纷的图片以及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将自己的绘本展示给大家,这样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中,幼儿的性格也会得到良好发展。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的价值分析

1.促进幼儿理解力的提高

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智力发育程度较低,对于单纯的文字表述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这也就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采用绘本教学法,因为是将原本单纯用文字描述的故事、语言、数字等的教学内容用图片方式加以辅助,这样幼儿在面对这些图片的时候会产生更直观的感受,而且图片的表达也会让原本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清晰传递给幼儿。这样幼儿的理解能力会在图片的有效辅助之下逐步提高。

2.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是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要重点开发的一种能力,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幼儿在面对图文并茂的绘本时,其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激发,并且在自身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作用下,幼儿会逐步形成对于书面文字和图画的敏感性,继而逐步养成简单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绘本教学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理解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还会对于幼儿的情感、感知、智力、艺术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开发作用。幼儿在每阅读一张图画的时候,都是一个图画审美的过程;而幼儿在每一次创作一张绘本的时候都是一个情感表达的过程,这样在幼儿之间的绘本创作和交流之中,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幼儿的情感也会得到非常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原则分析

1.适当性原则

所谓适当性原则是指为幼儿选择的绘本要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要能够沟通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要选择一些充满童趣,幼儿比较喜爱的图片。

2.合理性原则

绘本教学法不仅仅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肩负着传递知识、培养情感等教育责任,因此,在绘本的选择方面教师同样也要考虑教育性的因素,不能够在趣味性和教育性之间有失偏颇。

3.多元化原则

绘本的内容不能够单一,因为单一的绘本内容不仅仅会影响幼儿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幼儿情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丰富绘本内容,让幼儿能够在绘本的阅读中获得更多感受和收获,从而促进幼儿更加全面的情感发展。

三、幼儿园绘本教学法实施策略探索

1.有针对性地选择绘本读物

绘本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和兴趣所在来选择适当读物,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因素,如国外的绘本和国内的绘本在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来加以甄别使用,注重绘本教学法带给幼儿的风格和感受。

2.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绘本教学法除了需要良好的教学载体作为支撑外,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铺垫。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最佳的铺垫,幼儿缺乏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时需要烘托和熏陶,让幼儿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为此,教师可以专为幼儿设置“读书角”或者是在课堂上进行集体阅读,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为幼儿打造温馨的读书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愿望。

3.采用有效的教学技巧

绘本教学法同样离不开多种教学技巧的帮助,教师可以采用兴趣切入法,以幼儿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图书封面等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利用幼儿既有的兴趣点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绘本教学质量。另外,也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幼儿集中进行绘本创作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既增加幼儿绘本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学前教育阶段,绘本教学法的使用解决了很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既有效调动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幼儿的阅读能力有着很好的培养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绘本教学法能够良好地促进幼儿审美、情感、智力、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良好的未来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挖掘“差距”的育人价值 篇十一

原来只要巧妙把握和运用得当, “差距”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罗曼·罗兰说:“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个故事就给我们生动地演绎了育人者在发现被教育者可塑之处后, 借助不断伸缩和膨胀中的“一分差距”, 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激励所展现的迷人魅力。

首先, 这种“差距”必须充盈宽容和耐心, 才可以在无形的激励中催生“自信的火苗”。育人者此时的耐心和宽容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面对孩子存在的差距时能够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宽容其不当之举, 宽容其不足之处, 耐心去发现其闪光点, 耐心挖掘其潜在的动力, 而不应只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恨不得朝夕之间他们都变得听话、懂事、爱学习, 更不可千方百计规范他们, 甚至有时还要请上学生家长一起来规范……其结果只会徒生尴尬与遗憾;二是面对孩子有差不得补的现状要有十足的宽容和耐心, 宽容其不思进取, 耐心等待激励的最佳时机, 耐心寻找最佳的激励方法。千万不可不顾时代差异和学生的区别, 任由评价标准“一如既往”、纠错补差的过程“一视同仁”、规范的内容和方式“一厢情愿”。

其次, 这种“差距”必须浸满尊重和期望, 才可以在有意的激励中孕育“自立的花蕊”。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今天, 中小学都在推行新的课程标准, 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这就要求育人者在面对孩子的差距抑或以差距为手段实施激励时, 一方面应具备崭新的尊重和期望理念, 对待每一个孩子时不仅要活用、巧用已经掌握的育人模式和育人方法, 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 更要不断整合和创新, 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差异、爱好差异的要求;另一方面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去充分地研究、了解、理解自己面前活生生的每一个孩子, 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具体成长需求, 有针对性地在施教过程中“寻需渐进”, 把仅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 以便让自身对孩子的尊重和期望得以立竿见影。

再者, 这种“差距”必须值得引导和规范, 以使之在不懈的激励中滋生“自强的光芒”。故事中的“父亲”是一位高明的育人者, 通过借助“一分”这一具有“引导和规范”效用的“差距”, “寻需渐进”实施自己的教育策略, 针对其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 及时满足其自身成长的愿望。一方面准确把握其中任何一个由浅入深的引导环节, 借助“差距”所滋生的力量, 对其施以恰当有力的激励, 引导其在自卑自弃的状况中渐渐滋生自信, 引导其在局限局促的氛围中开阔眼界;另一方面精确设计由易到难的规范过程, 不失时机地对其不当的言行施以适当有效的约束, 不失时机地对其实施自然有形的熏陶, 及时化解其多疑、质疑、释疑的不同过程, 既让其信任老师, 又使其清晰地看清自身的差距, 进而滋生进取的动力。

12.挖掘绘本价值 篇十二

一、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的价值及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而绘本与数学活动的结合,正凸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有趣性体现在孩子们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图文并茂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非常引人入胜,更是非常有趣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发挥了绘本原本的教育价值,从而激发幼儿继续学习数学的欲望。

1.图文并茂,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教学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活动能直接“读到”、“看到”,让幼儿了解到数学活动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正如《妈妈不在家》中:鸡妈妈不在家,一头狼又窥伺着鸡蛋宝宝,随之又发生了5个鸡蛋变成3个,又变成5个,又变成4个的有趣故事,很好地展示了5以内的加减法,读了这个故事,即使我们不问拿走了几个,又剩下几个鸡蛋,孩子们也会通过图画和文字理解出,鸡蛋数量有趣的变化过程,体验加减法的乐趣,这样的数学不但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幼儿掌握数学的意义与认知。

2.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所以当老师出示优美的画面,枯燥的数学知识一下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熟悉的儿童故事,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使孩子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如绘本《抬抬你的屁股》中讲述了:一只小青蛙的帽子被大象压在了屁股下,为了拿回帽子,小青蛙应大象要求给大象许多不同形状的食物,通过观察学习,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形状并能区分它们,同时也是在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懂得数学的重要性。《纲要》中也指出:“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数学探索的对象。”[1]绘本正是将多元的价值融于一体,让绘本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真切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

3.有效设疑,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悬念又是构成绘本故事魅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正如《阿锤和阿蛋的愉快的一天》这本绘本,在故事中融入了许多数学几何空间的概念,这不仅是关于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不断解决问题的有趣故事,更是幼儿主动学习数学几何概念的过程,也是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获得对数学概念真实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

二、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的实践改进

1.选择适宜的绘本,深入挖掘绘本所蕴含的数学元素。

要将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演绎为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定采摘能力,不断深入挖掘、探究,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从中整合出有价值的数学元素。就绘本《一颗纽扣》来说,绘本中原来的纽扣特征比较杂,但是通过我们仔细梳理,将纽扣按形状、大小、颜色、孔眼的数量这几个方面仔细分类,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数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按纽扣的这些特征进行配对,不仅不会让幼儿感到枯燥,反而会让他们获得许多有用的数学经验,经过教师的阅读引导和幼儿的探索之后,在跟随小老鼠共同寻找纽扣主人的过程中,让幼儿从多个维度把握了纽扣的外部特征,最后再动手操作实践,不但巩固了幼儿所学知识,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结合活动目标,合理增减绘本内容。

“故事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许多非数学信息,以免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2]如在《一颗纽扣》的一研教学活动中,考虑到与数学结合,将各种动物的纽扣改成了形状、色彩等特征明显的纽扣,并添加了一个“为森林里小动物们找纽扣”的操作环节,既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增设的操作环节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探索欲。所以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将故事情节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还要在忠于原著、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对部分故事情节和画面进行了增减或改编。

3.精心设计与绘本所相融的教学具。

教具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具的使用,而学具材料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更能激起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教具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不同的统计图,引导幼儿结合活动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并顺利解决了问题,可见我们所提供的教具应能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自主参与,主动建构,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即教具提供要功能化,设计要多元化,并有效地融于绘本。

4.围绕目标,科学设问,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并提问,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如在《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老鼠们不断遇到分歧,在左右为难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制作统计图,看似帮助老鼠们解除问题,其实更是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以情节为主线合理设计各环节。

将绘本故事成功改编为数学活动,教师还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精心设计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教学环节。因此,在《一颗纽扣》的三研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利用了这种方法,结合绘本情节,以“封面上有谁、他捡到了什么、猜猜接下来会怎样”等问题,来设计整个活动环节,在小老鼠找寻失主的趣味过程中轻松将目标落到实处。

6.结合故事情节,创设操作实践环节。

“由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主要通过自身的感知、观察、操作等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不断与周围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学习科学,而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科学。”[3]的确,幼儿操作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活动,改变了枯燥的“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和体验。而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也促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如绘本《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就围绕故事情节,创设了请小朋友们为小老鼠收获的各种粮食设计统计图的环节,不但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理解。”可见数学操作活动能让幼儿在动手中思辨,在思辨中探索,并体验运用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曾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4]。

综上,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对于拓展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幼儿思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将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有效性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炼、不断积累、不断创造。

上一篇:中国电信天翼的猛烈攻势下一篇:热电公司年度工作总结